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范文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第1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范文

關鍵詞:海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國文化;孔子學院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fā)展,世界各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競爭激烈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和交流。而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年等海外文化交流活動,已成為崛起后的中國進行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孔子學院

2004年,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建立,截止2013年,我國已在全世界116個國家建立430多所孔子學院和650多所中小學孔子課堂。這些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一方面是各國人民學習漢語的場所,另一方面,通過舉辦異彩紛呈的文化活動,比如剪紙、書法、太極拳等,也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了中國。這對于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傳播深厚的中國文化有巨大作用。

文化是國家間交流的重要內容,而語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種信息傳播的基礎。在韓國,每年都有數萬人參加漢語水平考試,并且漢語成為很多用人單位的標準之一;在日本,高中開設的漢語課堂已增加到500多所;在德國,很多中學會考科目設立了漢語;在美國,中文已成為僅次于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

可見,孔子學院在漢語的國際推廣和中國文化的傳播方面功不可沒。它在促進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和對話的同時,也成為傳播中國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二、中國文化年

2003年10月到2004年7月,中國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古老、多彩和現(xiàn)代的中國”為主題的“文化年”向法國公眾展示了意蘊深厚的中國文化,這是我國首次與外國互辦國家級文化年。

近年來,中國又相繼在50多個國家舉辦了不同規(guī)模的中國文化年。中國年不僅在展現(xiàn)我國形象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成為中國文化在國外傳播的重要方式。

意大利“中國文化年”從2010年10月開始,文化年系列活動在意大利20多個省市展開,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意大利民眾了解中國、正確認識中國、深入體驗中國文化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爸袊幕辍痹诹_馬開幕,是中意文化交流深入的見證。而以“感受中國”為主題的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則是中國政府首次在澳舉辦的大規(guī)模系列文化活動。自2011年啟動以來,各類文化活動在澳展開,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年活動,為澳大利亞人民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及發(fā)展現(xiàn)狀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窗口,使得澳大利亞人民更好地體驗、了解和欣賞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獨特魅力。2012年中國在德國舉辦了“中國文化年”活動,德國的40多個城市共舉辦了500多場活動,用音樂、戲曲、舞蹈、展覽、對話、文學、電影等形式,全面展現(xiàn)了中國開放、和諧、富有活力的新氣象。很多歐洲人只知道中國的京劇等經典的傳統(tǒng)文化,而對中國的現(xiàn)當代的繪畫、文學、音樂、電影等藝術了解不夠。舉辦文化活動,可以讓德國民眾直接接觸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與中國的文化藝術進行面對面交流。

“中國文化年”所舉辦的各類活動,在促進國家間文化交流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將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推向了世界。

三、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活動

1、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之起源和發(fā)展

文化中心的設立,是提高國家文化地位、擴大文化影響力和加深國家間文明對話的傳統(tǒng)而有效的形式。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根據毛里求斯和貝寧政府的要求,在兩個國家的首都路易港和科托努分別設立了占地3600平方米和9600平方米的中國文化中心,并先后于1988年7月和9月對外開放。目前,中國已經在9個國家設立了中國文化中心,與20多個國家簽署了設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更多的文化中心正在加緊籌建。這些文化中心通過舉辦演出、展覽、文化節(jié)、影視周、圖書節(jié)、旅游推介會、體育賽事、產品展示會等專題性或綜合性的文化活動,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中國文化精神和價值觀進入他國公眾的文化視野和社會生活。

2、中國文化感召力日益增強――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與中國文化的傳播

首先要提到的自然是最早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毛里求斯和貝寧。毛里求斯和貝寧地區(qū)條件是十分艱苦的,但很多中心人員為傳播中華文化而忘我工作,并以長年持續(xù)的漢語教學、武術、舞蹈培訓、各類文化活動贏得了當地民眾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了相當一批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和傳播者,確立了文化中心的影響力。埃及中國文化中心有太極拳課、中醫(yī)講座、專題研討、影視放映等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大使杯中文歌曲比賽”和“大使杯漢語比賽”受到當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而作為我國在歐洲國家設立的第一個文化中心――法國中國文化中心,則敞開了一扇中國面向西方的文化大門。不論是戲劇節(jié),還是電影節(jié),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不斷讓中國文化融入法國文化市場,為法國人所接受。韓國中國文化中心有刻著孔、孟、老、莊圣像的院墻和書墨氣息濃厚的接待廳,使到這里的人受到中國文化的強烈感染。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是中國在東南亞地區(qū)設立的第一個中國文化中心,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教學培訓和信息服務,成為中泰兩國文化交流增進友誼的又一重要平臺。

如今,中國文化中心已經在海外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貝寧首都科托努,一座座典雅的中式牌坊非常醒目,還有飛檐琉璃瓦、具有濃郁古色氣息的六角亭。巴黎市區(qū)風景優(yōu)美的塞納河畔,中國文化中心左面是著名的榮軍院,右面就是埃菲爾鐵塔,與河對岸富麗堂皇的大宮和小宮隔河相望。

四、結語

各類海外文化交流活動的舉辦和興起,是國外公眾不斷發(fā)現(xiàn)和認識中國的過程,也是中國政府積極對外展示和傳播中國特色文化的重要舉措。其中所涉及的每一類活動和文化,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與現(xiàn)代藝術精華的體現(xiàn),為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民搭建了良好平臺,更是中國文化傳播不斷發(fā)展的有力體現(xiàn)??偟膩碚f,海外文化交流活動以語言教授與文化傳播為出發(fā)點,進一步引導國外公眾全面地了解中國的發(fā)展理念、人文精神等,逐步樹立起中國的國際形象,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和深入發(fā)展,是中國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有益形式。

參考文獻:

[1] 周鴻鐸主編:《文化傳播學通論》,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第2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范文

濟公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港澳臺地區(qū)、在東南亞各國和西方部分國家,濟公信徒非常廣泛。濟公文化已經成為連接海內外華人的金色紐帶,更成為推動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兩岸濟公 同根同源

“兩岸濟公共一人,同根同源血肉親。”6月21日,大典由宣讀申報中華濟公文化交流協(xié)會的決定開始。擊鼓冬冬,一條金龍在表演區(qū)飛舞,象征著濟公精神萬世傳揚?;顒又羞€進行了恭讀祭文等儀式。

據天臺濟公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余云安說:“民間傳說中的濟公生于南宋時期的天臺石墻頭,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神通廣大、扶危濟困、彰善罰惡,被民間奉為‘活佛’,深受群眾愛戴?!?/p>

余云安表示,濟公傳說膾炙人口,家喻戶曉,至今有800多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濟公文化是天臺山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享有“地域原生態(tài)文化”的唯一性。濟公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保持了其本質的文化內涵,表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根源性、民族性和民間性特征。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海內外擁有眾多信徒的文化主體,目前卻還沒有一個全國性濟公文化交流研究團體。

現(xiàn)在,越來越多來自海內外特別是臺灣地區(qū)的濟公文化愛好者和專家來到天臺,尋找濟公文化之根。余云安介紹說,天臺縣還具有區(qū)位條件優(yōu)越、交流活動經驗豐富、兩岸民眾參與度高等眾多優(yōu)勢,在前幾年舉辦的兩岸濟公文化交流活動中,兩岸專家、學者曾多次建議參照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xié)會的經驗,整合濟公文化研究與交流的有關資源,組建全國性的濟公文化交流研究團體。

天臺作為濟公祖庭,著眼于推動海內外濟公文化交流,將濟公文化納入了全縣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陸續(xù)推出濟公祖廟、濟公文化園等相關文化項目。在協(xié)會籌建會上,天臺縣委書記李志堅表示,面對新機遇新挑戰(zhàn),我們需要有更大的平臺、更好的機制、更強的組織來推動濟公文化交流向高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發(fā)展。

濟公文化 致力弘揚

近年來,天臺縣先后舉辦了一系列有影響的濟公活動,掀起了海內外濟公信眾來天臺朝覲、旅游、觀光的熱潮,天臺山已成為全球濟公圣山。

天臺縣北古永寧村是活佛濟公的故鄉(xiāng),也是濟公青少年時期生活成長的地方,濟公的精神影響至今長存。

在天臺一帶流傳的多是濟公的出世、童年生活、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如“濟公出世”“棒打壽聯(lián)”“修元出家”等。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里是濟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癲”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大家懷念他、神化他,反映出濟公形象的親和力和那種正義的化身!

1993年,天臺縣成立了國內第一家研究濟公及其文化現(xiàn)象的群眾性學術團體—天臺山濟公研究會。在此后的十年里,天臺先后舉辦了濟公故居重光大典、2007海峽兩岸濟公文化交流活動、天臺國際濟公文化旅游節(jié)等一系列活動,掀起了海內外濟公信眾來天臺朝覲、觀光的熱潮。

余云安說,在兩岸民間交流中,同根共源的濟公文化拉近了兩岸的距離,濟公文化以其民間信仰的強大凝聚力,對進一步密切海峽兩岸的文化、經貿交流和旅游合作的推動作用極為明顯。

濟公精神體現(xiàn)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國港澳臺、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濟公信眾,通過在當地或赴天臺參與拜謁、慈善、研究等活動,加深了對“眾生平等、急公救難、除惡揚善、扶貧濟困”的濟公精神的了解。

近年來,天臺連續(xù)舉辦兩岸濟公文化交流活動,在促進兩岸民間了解、增進感情、加深交往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這也推動了海外各地的濟公文化交流,對于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在當天的交流會上,各方凝聚了三點共識,就是建立全國性民間交流機構—中華濟公文化交流協(xié)會,把濟公文化上升到全國性民間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把濟公祖庭—浙江省天臺山設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進一步發(fā)揮濟公文化在推動兩岸民間友好交流中的橋梁作用,深化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和平發(fā)展;依托浙江和天臺濟公祖庭,大力推動海內外濟公文化友好交流,每年舉辦一次國際性濟公文化活動。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蕭樅提供)

Share the Legacy of the Mad Monk

By Chen Ga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Ji Gong Culture’ has long been a top cultural priority in Tiantai, a county recognized as the shrine of the legacy of the mad monk. More than 2,000 Ji Gong experts, scholars and followers at home and abroad gathered at the Chichengshan Ji Gong Square in Tiantai in June 2013 to celebrate the long-standing Ji Gong culture of Tiantai, regarded 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 cultural bridge that effectively boosts cross-strait communication.

Ji Gong is a famous Zen Buddhist monk in the Chinese culture. According to local legend, he was a village boy in Tianta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1127-1279). Born in 1130 with a secular name Li Xiuyuan, he grew up to be a Buddhist monk. He was famous for his wild and eccentric behavior while openly breaking monastic codes (such as openly drinking wine and consuming meat), but was still compassionate by nature and possessed supernatural powers. By the time of his death in 1207, Ji Gong became a folk hero in China and was invoked as a folk religious deity. In folklore, he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mad monk and is considered as a living Buddha who helps people out of trouble.

The June 21, 2013 celebration started with the declaration of a plan to launch the China Ji Go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The announcement was made by Yu Yun’an, chairman of Tiantai Ji Go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ciety.

“The legends about the mad monk have a history of at least 800 years and have been inscribed on China’s first list of state-level cultural heritages. The Mad Monk symbolizes the uniqueness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iantai Mountain. All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s of the culture have been preserved in its inheritance so well that the national and folk roots incorporated are highly recognizable. To do justice to such a widely accepted culture carrier, a state-level organization for all fans is the right thing to consider,” observed Yu Yun’an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Recent years has seen a surge of the number of followers and researchers of the Ji Gong culture coming to Tiantai in search of the roots of the culture. Tiantai enjoys favorabl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deal for holding cultural activities throughout the yea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Ji Gong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on a global stage,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mapped out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outline that includes the Mad Monk as the central feature. Recent years has also witnessed the success of various supplementary cultural programs in Tiantai.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all for a larger platform and a better mechanism to bring the communication to a higher level and into more fields in the society,” said Li Zhijian, a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

A series of Ji Gong-centered cultural activities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have been held in the county in recent years, triggering an upsurge of pilgrimag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making the Tiantai Mountain the ‘holy mountain of Ji Gong’ in the real sense of the words.

Yongning Village in Tiantai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the birthplace of the charismatic monk. Legend has it that the eccentric monk spent 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years here.

For people in Tiantai, the ‘Ji Gong spirit’ is essentially about the childhood stories of the monk and how he helped the weak and poor by punishing the ruthless rich. People living in Hangzhou, Jiaxing and Huzhou, however, have more stories to tell about the monk, because the monk spent most of hisyears in these regions.

People of today love the monk for his unrestrained personality as well as his virtues that crystallize into a symbol of justice and integrity.

第3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范文

精心選擇 科學策劃

科學選擇對外文化交流對象,是成功開展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條件。我們把具有較強差異互補性的國家作為推介交流的選擇對象,因為這對發(fā)揮海南的比較優(yōu)勢,提升海南影響力更具有實在的價值。加拿大文化包容性強,地域氣候與海南差別大,又是海南旅游潛在客源國,而海南恰恰沒有在加拿大開展過對外文化交流活動,鑒此,海南省委外宣辦便把首次“走出去”對外文化交流的目標對象國確定為加拿大。

我們根據加拿大人民對文化表現(xiàn)形式偏好確定了少數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圖片展覽、文化藝術交流等主要活動方式。另外,協(xié)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編排節(jié)目,協(xié)調海南圖片社精選出反映海南人文景觀和社會發(fā)展的精美圖片進行展覽,協(xié)調省文聯(lián)安排青年藝術家開展文藝交流,安排海南靈獅文化創(chuàng)意公司推介創(chuàng)意文化,安排中新社海南分社協(xié)調北美華文媒體并隨團采訪報道。

緊湊有效 豐富多彩

這次“走出去”活動,以特色文化推介交流為載體,以召開媒體見面會、推進黎苗生態(tài)舞蹈、青年藝術家同臺交流與精美圖片展示相結合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適應加拿大受眾接受習慣和心理需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把“文化海南”帶進了異國他鄉(xiāng)。

“海南文化走進加拿大”交流代表團團長、海南省委外宣辦主任張作榮自豪地說:“我們的舞蹈來源于海南人民的勞動場景,音樂所用器材是最環(huán)保的,圖片最直觀地展現(xiàn)了海南的人文景觀和社會發(fā)展概貌,歌曲是由海南本土創(chuàng)作的,唱響了海南人民好客的優(yōu)美旋律,禮品則是傳承海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黎錦。上述內容都是原生態(tài)的,是塑造海南形象的最生動的文化符號,借助這些文化符號并運用恰當的形式傳播海南、提升海南,無疑比目的性單一的專項商貿旅游推介更具親和力,更容易被國外受眾所接受?!奔幽么笠晃焕先A僑的話也很有代表性:“海南形象推廣采用特色文化交流方式,大家都很樂意接受。”

在“最美海南——海南民俗文化風情圖片展”上,60幅內容涉及海南熱帶島嶼風光、人文景觀、黎苗族民俗、城市建設、旅游設施等精美圖片,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向加拿大人民展示美麗的海南,給當地人以很大的震撼。熱烈的陽光、碧綠的海水讓生活在深秋里的多倫多孩子有了想游泳的沖動。這些圖片勾起了中國駐多倫多副總領事吳冬梅童年的回憶。吳冬梅女士出生在海南,17歲外出求學。她指著照片上的天空,對澳洲朋友說“我的童年就是這樣的藍”;她又指著霸王嶺的雨林景色,講:“我的童年就是這樣的綠”。遼闊的大海,儀態(tài)萬端的島礁,滄桑的老人,飽經風霜的笑容以及獨特的黎族苗族風情……60張精美的圖片讓加拿大人初識了一個遙遠而陌生的海南,它們也永遠留在了加拿大,讓更多的加拿大人因此知道海南。

沒有灌輸式的說教,沒有商業(yè)功利,這樣的交流,讓人們真正感受到了海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效果明顯 提升形象

加拿大30多名國會議員、省議員、政府文化官員、大學教授及中國駐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三地領事官員和當地僑領等重要嘉賓出席了文化交流活動。900余名嘉賓觀看“最美海南”攝影圖片展覽和文化交流演出,近40家加拿大媒體前來采訪。加拿大記者Yuen Forks說,“沒有想到海南島有這么美麗的風光,蘊藏著這么豐富的人文內涵,加拿大人冬日度假又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海南了”。蒙特利爾歷史學教授Andelu Blick先生說:“海南這么迷人,我一定要找機會去親身感受一下海南的獨特風情與文化”。94歲高齡的海口老華僑曾祥文在圖片展前久久駐足:“家鄉(xiāng)那么美,建設這么好!我要帶著全家三代人回去看看?!逼渌监l(xiāng)之情溢于言表?;顒蝇F(xiàn)場,我們帶去的400套“最美海南”名信片、60套《海南概況》中、英文版和《中國海南》外宣名片光盤被嘉賓索要一空?;顒咏Y束后,很多住在其他區(qū)的嘉賓問:“太棒了,你們能不能到我們社區(qū)去表演和展覽呀,能不能安排呀?”

在活動期間,達成了8項文化交流意向和21項文化創(chuàng)意合作意向。溫哥華列治文市代市長Chek Au還表達了與海南省相關市縣結成友好城市的意向;在考察溫哥華孔子學院時,該院表示將盡快安排加拿大籍學員來瓊開展“體驗海南文化之旅”活動;麥吉爾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負責人表示愿合作開展海南文化挖掘與傳播研究工作;Global BC News等媒體希望能夠有機會與海南相關媒體進行戰(zhàn)略合作。海南特色文化更是給魁北克省議會第一副議長、議員Fatima Houda Pepin女士留下深刻印象,她熱切期望能邀請她組織議員和魁省文化官員來海南參觀訪問。

拓展交流 積累資源

第4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范文

研究和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是當今中小學校的重大課題。近年來,衢州二中依托衢州“南孔文化”資源,結合長期的外事交流實踐,將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化,做了大量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開展國際理解教育,首先要正確定位。衢州二中的理解是:學校應著眼于實現(xiàn)民族自尊基礎上的國際主義與在國際理解基礎上的愛國主義的統(tǒng)一,以培養(yǎng)“具有中國文化底蘊,同時又具有國際視野與溝通能力的中國公民”為教育目標。

開展國際理解教育,還必須尋找一種切實有效的途徑和交流切入角度,使之真正落到實處,產生實質性的意義,而不能流于形式,或成為時有時無的“花瓶工程”。衢州二中的做法是:無論是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還是各種相關活動的開展,都必須以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為有效載體,進行深度挖掘和開發(fā)。

挖掘“南孔文化”資源,

營造國際理解的學校文化

衢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孔氏南宗的發(fā)祥地、圍棋發(fā)源地。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衢州二中便開始深入挖掘“南孔文化”資源,積極打造無“孔”不入的儒學校園,深入發(fā)動師生和校友,開發(fā)一系列“南孔文化”課程。佇立在學校草坪上高大的孔子雕像,刻有《論語》經典篇章的“論語墻”,出自《論語》典故的每一條道路、每一棟建筑的命名,南孔翰林院專題學習網站等都是各個課程開發(fā)小組辛勤勞動的結晶,讓師生浸潤在厚重的儒學文化熏陶之中。儒學辯論賽、參加祭孔大典等活動已成為深受廣大師生歡迎的第二課堂。徜徉在校園里,不時能聽到師生之間說儒論道。

學校濃厚的儒學氣息和鮮明的辦學特色,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世界的目光,成為衢州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近幾年,學校先后接待了美國雷德溫市政府代表團、國際教育界人士,如“漢語橋”――美國中小學校長代表團、海外孔子學院院長代表團、非洲英語國家中學校長代表團、意大利師生訪問團等80多批國際友人,教育交流已從學校層面向政府高層發(fā)展。而這些,正是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絕佳素材。每次國際友人來訪,學校都組織各接待小組認真策劃,制訂十分詳盡的接待方案。師生們積極向外賓介紹衢州的南孔文化,推介二中的儒學校園文化。我校師生對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對外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給外賓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高層次海外代表團的頻繁來訪提升了我校的辦學品味,更拓展了師生的國際視野,提升了國際交往能力。

“引進來,走出去”,全面提升學校教育國際化

教育國際化,是以文化的方式走向世界的旅程,學習、包容、選擇、融合是必然的。在這過程中,交流互訪是最基本的形式。教育國際化,不是一般的“迎來送往”,而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國際理解教育,就是這種文化內涵的重要內容。

早在1994年,衢州市與美國明尼蘇達州雷德溫市正式建立姐妹城市的友好關系,并商定衢州二中為教師互派單位。為此,我校緊緊抓住這一契機,正式拉開了教育國際化的序幕,圍繞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來加快推進教育國際化的進程。2007年,學校被國家漢辦確立為“漢語國際推廣中小學基地”(全省僅三所學校),被浙江省教育廳確定為“浙江省外國留學生教育基地”。我校的國際理解教育工作積極借助這兩個平臺,進一步在廣度上和深度上做足了文章,著力打造具有深厚國際情懷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師生隊伍。

近幾年,平均每學期有3―4名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外籍教師在校任教。外教的到來不僅提升了我校的教學質量、教科研水平,也讓師生更多地了解了異域文化,拓寬了國際視野,形成了良好的國際氛圍。在引進外教的同時,學校積極向海外輸送教師,旨在提高教師素養(yǎng),傳播中國文化。每年,我校的外派交流教師都向當地展示了一個巨變的中國,在當地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中國熱,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了解中國,了解衢州,了解衢州二中。外派交流活動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而且?guī)Щ亓讼冗M的教育理念和鮮活的材料,以反哺國內教育,真正達到了交流的目的。

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對外交流活動,把素質教育延伸至國際舞臺。近年來,學校已先后組織幾百名學生赴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家進行暑期夏令營活動。在國際交流的舞臺上,他們在了解和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積極展示才藝,宣傳中國、推介家鄉(xiāng),樂當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我校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所展現(xiàn)出的自信、大氣的品質、全面的素質、開放的國際視野、良好的國際交往能力,讓國際友人贊不絕口。

第5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范文

一、東南亞舞蹈文化簡要介紹

東南亞國家主要包括一些與我國臨近的國家,包括新加坡、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等國家。東南亞國家的藝術獨特而豐富多彩,各國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舞蹈風格,東南亞舞蹈在東方舞蹈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東南亞舞蹈具有神秘的東方色彩文化。

藝術源于生活,因此,東南亞各國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其藝術方式,也表現(xiàn)出它們獨特的舞蹈文化。東南亞地處熱帶地區(qū),歷史上戰(zhàn)爭較少,氣候濕熱,植被豐富,當地人民形成了安逸而自足的生活方式。這樣平和自足甚至有些慵懶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的舞蹈怡然自得、無欲無求。雖然東南亞各國有其各自獨特的舞蹈風格,但總體上有相似的特征:(1)色彩鮮明,風格獨特,圖騰崇拜比較多(如金翅鳥崇拜);(2)節(jié)奏不快,發(fā)展緩慢;(3)以手語傳達情意,造型有曲線美;(4)舞蹈既有風情性又兼具神佛性。東南亞舞蹈文化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中規(guī)中矩、從容保守的風格,神圣靜謐、崇高莊嚴,具有當地文化特質。

二、中國與東南亞舞蹈的共同之處

東南亞國家的舞蹈文化深受外來文化影響,其著名的四大舞系:佛教舞系、傀儡舞系、印度教舞系和伊斯蘭教舞系,就是受到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所影響。東南亞各國位于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古國的交匯之處,因此在文化上受這兩個國家影響較大。其中,印度佛教思想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最大,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印度宗教文化與東南亞地方特色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一種獨特的舞蹈文化風格;同時,印度舞蹈也影響著東南亞舞蹈的形成和發(fā)展。首先,表現(xiàn)在藝術形式上,包括手勢表情、服飾造型等;其次,影響的是舞蹈題材,如東南亞傳統(tǒng)舞蹈中的《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舞蹈。此外,中國民族文化、儒教思想和皇家思想對東南亞舞蹈的影響也很大,使東南亞舞蹈表現(xiàn)出形式上的相似性,也表現(xiàn)在其保守克制的共同美學追求上。

在舞蹈的傳承和發(fā)展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都或多或少都受到印度宗教文化的影響,尤其表現(xiàn)在佛教文化上,中國與東南亞舞蹈都含有一定的“佛性”。

三、中國與東南亞舞蹈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

(一)中國與東南亞舞蹈文化藝術交流合作的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就有著頻繁的交流,既有經濟交流,又有人文藝術及其他交流,使得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人民聯(lián)系緊密而感情深厚。而文化交流中的舞蹈交流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重要一部分。舞蹈承載著國家的文化,加強雙方的舞蹈交流可以促進國家間的合作,這也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現(xiàn)。

東南亞各國鄰近我國的廣西等地區(qū),我國這些地方的少數民族在生活方式、民族信仰等方面與東南亞各國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藝術形式,并且相互交流融合,使各自的文化藝術更加豐富多彩,豐富了世界文化藝術,也促進了各國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不斷進行著文化交流,文化相互融合交流,也逐漸形成了新的舞蹈文化形式。近年來,廣西和云南的各大高校與東南亞高校積極推進文化交流及學術訪問,相互學習和展示各國舞蹈,促進了兩國的教育合作與文化交流。

(二)東南亞舞蹈與中國高校的交流現(xiàn)狀

1.逐漸加強東南亞舞蹈課程設置。在以前的高校舞蹈專業(yè)課程中有很多都是歐洲的民間舞蹈,很少涉及其他國家的舞蹈,開設東南亞各國民間舞蹈課程,引進具有東南亞風情的舞蹈課程體系,豐富舞蹈專業(yè)課程,學習和掌握東南亞獨特的舞蹈文化,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各國舞蹈文化藝術的交流與合作。

2.注重教學的實用性。在推進東南亞舞蹈在中國的交流與傳承中,各藝術界與學術界不斷推進對東南亞各國舞蹈文化的研究,在我國高等院校設置特色舞蹈專業(yè),安排各類東南亞舞蹈課程,加強對東南亞民俗舞蹈文化的研究和應用,使其服務于我國旅游業(yè)、企業(yè)及社會團體的發(fā)展。各大高校在進行舞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時,很注重創(chuàng)新與實際的結合,開設實用性強的課程,促進兩國文化的交流。

3.教學模式靈活。培養(yǎng)應用型舞蹈人才時,注重實用性與應用型強的舞蹈課程的設置,可操作性較強,如有關宮廷和民間舞蹈風格的舞蹈課程。培養(yǎng)地域性民俗舞蹈人才時,注重對東南亞各國文化的實地考察與研究,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創(chuàng)新舞蹈教學課程。靈活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使舞蹈教育更有特色,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促進我國高校舞蹈教育的發(fā)展。

四、加強中國與東南亞舞蹈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建議

(一)加強國際交流活動

為更好地促進中國與東南亞舞蹈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應積極推進和加強國際交流活動,實地考察,了解東南亞各國的舞蹈歷史、特征及特色舞蹈,收集視頻資料,加強中國舞蹈與東南亞民間舞蹈的對比和研究,加強雙方的國際交流,對其進行全面了解,整理出完整的關于東南亞各國舞蹈特色的教學材料,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研究。

要特別注重我國特色舞蹈文化與東南亞各國舞蹈文化的交流,在高等院校舞蹈課程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我國相關地區(qū)進行東南亞各國獨特的舞蹈作品的展示和表演,促進本地特色舞蹈與東南亞舞蹈的交流與合作。

(二)注意文化的傳承

東南亞舞蹈文化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如東南亞的泰國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等,深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響,與佛教文化的關系千絲萬縷,同樣還有印度尼西亞的面具舞和巴厘舞等舞蹈,這些舞蹈的舞蹈元素也深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響。佛教文化深深影響著東南亞文化,這也是東南亞舞蹈的一個鮮明特色。因此,推進中國與東南亞舞蹈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特別要注重傳承特色宗教文化,把握舞蹈特點,鞒芯哂形幕特色的舞蹈。

(三)堅持中國特色文化,注重創(chuàng)新

第6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范文

一、加強服務,進一步規(guī)范因公出國(境)審核、審批管理

(一)嚴格把好出訪、來訪審批關

我辦堅決執(zhí)行中央有關對外方針政策,對于沒有實質性內容和違反報批程序的因公出國(境)以及來訪人員堅決不予審批。同時,積極支持企業(yè)、各部門有實質性的出訪及邀請來訪的經貿活動。XX年年,我辦共受理出訪23批共計51人;接待來訪3批共計15人。

(二)認真做好區(qū)領導出訪團組的手續(xù)辦理工作

為深入學習國外先進管理的經驗,加強與國外家具企業(yè)的交流和合作,積極引進世界知名家具企業(yè)入駐園區(qū),我辦認真做好了區(qū)長屈建宏帶隊赴瑞典、芬蘭進行招商引資的報批工作;為進一步推進“工業(yè)強區(qū)”戰(zhàn)略,加大外國先進技術、資金和現(xiàn)代管理的引進力度,打造產業(yè)集群,我辦認真做好了常務副區(qū)長王翼剛帶隊赴德國巴魯夫控股有限公司開展商務洽談。為了使團組的出訪更富有成效,更具有針對性,還針對每個領導出訪的國家、城市,精心準備各種相關材料以便讓領導和出訪團員更加掌握情況,出訪時能胸有成竹,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我們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同時,我辦按照區(qū)委、區(qū)政府的安排,認真做好2009年上半年領導出訪計劃的申報,并將繼續(xù)加強與成都市外事辦的聯(lián)系,爭取早日申報成功,積極為新都的經濟建設做貢獻。

二、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開拓對外交流工作新局面

(一)積極主動,配合區(qū)委、區(qū)政府做好招商活動

XX年年,先后接待了香港政治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和澳大利亞駐中國廣州總領事館副總領事陳崇愛女士一行,為來訪客人全面介紹了新都,充分利用外事資源開展招商活動。成功承辦了成都市外事辦公室主辦的片區(qū)企業(yè)座談會,進一步服務“三新”突破年工作,積極支持企業(yè)“走出去”開拓市場。

(二)以文化交流為紐帶,促進我區(qū)對外友誼不斷發(fā)展

XX年年,我辦辦理了芙蓉花川劇團赴日本、東南亞開展文化交流的相關手續(xù),有力地推動了我區(qū)文化對外交流活動。在成都市文化局的精心組織安排下,法國政府代表團觀看了成都芙蓉花川劇團節(jié)目后,對該劇團給予了高度評價并邀請成都芙蓉花川劇團2009年到法國進行演出。成功承辦了成都市對外友好城市——美國菲尼克斯市中學生文化交流活動,向來訪客人展示了我區(qū)民間棕編手工藝術品,以及中國書畫藝術,促進了對外友好交流。

三、工作中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XX年年我辦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國際交流渠道還不夠寬,形式還不夠多,內容還不夠豐富,通過國際交流促進我區(qū)招商引資工作的成績還不明顯。

(二)我區(qū)出訪多為隨團訪問,區(qū)內組團較少,而且出訪的人次相對國外來訪要多,這不利于我們更深入地開展實質性的交往。

(三)接待外賓工作缺少延續(xù)性,對來訪團組后續(xù)跟蹤工作較弱,沒有深挖合作的可能性。

第7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范文

經國家文化部批準,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自1995年創(chuàng)辦以來,已走過了18個年頭,成功舉辦了七屆。寶山區(qū)政府立足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以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為抓手,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逐步形成了“以三大陣地為載體,以三支隊伍為依托,以八項機制為基礎”的項目管理運行制度體系,積極打造“立足寶山,服務上海,攜手全國,面向世界”的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平臺建設,成功創(chuàng)建了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

構建三大陣地,加強基礎建設

構建以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為載體的活動陣地。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已成為寶山區(qū)乃至上海市具有標志性和引領性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曾榮獲國家文化部設立的全國群眾文化最高獎項一一“群星獎”中的服務獎。藝術節(jié)的公益運作模式和惠及百姓的根本宗旨,得到了聯(lián)合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的認可。從1995年起,先后有五大洲的49個國家、99個藝術團、近2400名各國藝術家在藝術節(jié)上一展風采;組織27批次3S2人次參加了在美國、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及國外知名藝術節(jié),參與藝術節(jié)的群眾達150多萬人次,“老百姓的文化盛會,家門口的五洲風情”成為藝術節(jié)的真實寫照。

構建以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監(jiān)館為窗口的展示陣地。為進一步完善“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平臺建設”載體,區(qū)政府出資13億元,新建了面積為14600平方米的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并于2010年10月正式建成開放,是以展示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藝術類場館,也是上海市乃至全國展示面積最大、展示內容最豐富、展覽活動頻率最高的非遺類場館,并成功創(chuàng)建了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構建以三級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為支撐的網絡陣地。經過兩年的創(chuàng)建,形成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全區(qū)各街鎮(zhèn)文化中心(站)設置率達100%;各村綜合文化活動室設置率達100%;居委會綜合文化活動室設置率達98.5%,并全部實現(xiàn)免費開放。創(chuàng)建示范項目兩年來,依托街鎮(zhèn)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舉辦了月浦鼓鄉(xiāng)歡樂節(jié)等特色節(jié)慶文化活動,開展貼近群眾的各類文化活動3000多場,集中展示了富有寶山特色的羅店龍船等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輻射寶山200多個社區(qū)。

打造三支隊伍,提供人才支撐

建立專業(yè)化運營管理和文藝輔導隊伍。近年來,上海市寶山區(qū)專門設立了“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交流與研究中心”等專業(yè)機構,具體組織實施示范項目創(chuàng)建和“一節(jié)一館一網”三大陣地的管理運營工作。寶山區(qū)文化館、月浦文化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三個區(qū)級群文場所核定編制總數達119個備街鎮(zhèn)文化活動中心均配備有專業(yè)群眾文化輔導人員。

基層業(yè)余文化骨干隊伍日益壯大,各街鎮(zhèn)業(yè)余文化團隊發(fā)展欣欣向榮。據不完全統(tǒng)譏全區(qū)民間文藝團體數量達]207支,參與人數達27620人,比創(chuàng)建前翻了一番。同時,建立了“寶山民間藝術團”,代表寶山、上海參加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以及國內外的重大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建立穩(wěn)定、高效的志愿者隊伍。建立“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平臺建設”志愿者數據庫,擁有常態(tài)化的志愿者人數500余人;藝術節(jié)舉辦期間志愿者人數2000余人,志愿者已成為“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平臺建設”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建立八項機制,強化制度保障

健全組織領導機制。近年來,上海市寶山區(qū)成立了“寶山區(qū)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實行例會制度和重大事項會商制度。

落實財政保障機制。由區(qū)政府提供基本經費,爭取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的資助,通過社會機構以無償或冠名方式獲得經費贊助。

深化國際合作機制。于2004年加合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持續(xù)開展深厚的合作,同時,開展與有影響力的國際藝術節(jié)合作并開展扎實有效的國際交流活動,擴大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的國際影響。

拓展區(qū)域聯(lián)動機制。加強與上海各區(qū)縣的互動合作,使寶山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平臺成為上海民間藝術的集聚和展示平臺。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的合作,豐富寶山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平臺的內容。擴大兩岸民間藝術交流,增進民間文化交流。在條件成熟時開展跨地區(qū)、國家的互動合作。

擴大社會參與機制。在堅持公益性前提下'繼續(xù)擴大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平臺合作資源,建立參與評審制度,使民間機構能參與其中,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同時,擴大增強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平臺與經濟、商貿、旅游等行業(yè)的關聯(lián)度和結合度。

構建品牌運作機制。構建規(guī)?;⑾盗谢?、多層次的活動品牌體系。打造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兩大主力品牌。探索建立品牌運作機構,由品牌實務運作相關機構負責確定品牌定位、制定品牌運作措施、整體形象宣傳、危機公共關系等運作。

強化宣傳推介機制。針對大型活動建立信息的一系列工作機制,以新聞會為啟動標志,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進行全方位宣傳。同時,建立長效宣傳推介平臺,開設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jié)、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網站,開設官方微博,及時各種相關信息。

第8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范文

悉,此次展覽活動旨在貫徹在5月14日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精神,增強文化交流,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文化精粹,提升文化軟實力,助力山東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本次展覽得到了兩國相關部門,以及中國和俄羅斯當今具有藝術影響力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大力支持。

著名油畫家、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山東省政協(xié)第六、七屆常委陳鳳玉,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毛岱宗,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岳海濤,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天強,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王鵬,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省美協(xié)油畫藝委委員劉飛,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省油畫學會副主席張淳大寶,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副教授李曉輝,齊魯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劉明亮,濟南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林波,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教研室主任劉斐專門為展覽創(chuàng)作精品畫作。俄羅斯著名油畫家、人民藝術家、俄羅斯總統(tǒng)文化委員會委員、俄羅斯美術家協(xié)會第一副主席索羅明?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領銜五位俄羅斯學院派藝術家攜精品畫作來華參展、交流。

這些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藝術家面對生活的思考和藝術探尋的情感體驗,也為山東大眾帶來了一場國際級的藝術盛宴,成為助力中俄兩國經貿文化交流、實現(xiàn)藝術對經濟發(fā)展軟推動的一股重要力量,以其特殊的形式成為“一帶一路”背景下一份不可或缺的文化擔當。

第9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范文

關鍵詞:高校教育;國際化;學生交流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6-00-02

高校教育國際化是指高校教育跨世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即面向世界發(fā)展高校教育的思想理論、國際化活動以及與他國開展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等。

而在當下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學生己經無法躲避國際化浪潮的沖擊,現(xiàn)代高校要使自己培養(yǎng)的人才滿足日趨激烈的國際化競爭的社會需要,就必須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主動將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納入到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之中,讓大學生直接參與高校教育的國際交流,使大學生具有能夠面向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擁有國際化視野,主動關注世界問題,了解不同文化的綜合素質。

一、高校教育國際化存在的困境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均己積極組織開展學生的對外國際交流活動,將其作為提升學生國際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在此過程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對參加對外國際交流認識上的不足

大學生參加國際交流的意愿直接決定著高校大學生國際交流項目能否順利開展,而學生的參與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對國際交流活動的認識。由于國內大多數高校開展學生國際交流項目尚處于起步階段,當下學生對于活動開展的認識也尚未成熟。

現(xiàn)階段,高校大學生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鍛煉語言。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進行對外交流能夠迅速地學會或提高一個人的語言水平。事實上,大學生國際交流的目的遠遠不只局限于為學生提供一個語言操練的環(huán)境,而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也不一定非要依靠這種途徑。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感知,以及通過對交流活動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理念與處事原則、解決方法的體驗與思考,遠比語言鍛煉要重要。

(二)國際交流活動計劃難以制定且項目較少,限制了學生的參與

由于國際交流各種項目的執(zhí)行時間不一致,而且同一個項目第二年是否能夠如期執(zhí)行也并不能預知,再加上所有項目的組織單位、聯(lián)系人又不完全相同,因而學校管理部門難以對第一年的交流項目進行統(tǒng)一的計劃和宣傳,造成各種交流項目缺少一個統(tǒng)一的宣傳與信息渠道,學校整體交流情況的信息與單個交流項目信息難以匯總,同時也造成學生對國際交流的項目了解不全面,學生在選擇交流項目時表現(xiàn)出盲目性。

此外,雖然目前許多高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國際交流,千方百計地選送大學生出國交流,但是畢竟學生出國交流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理念、財力和管理的水平不同,各高校的重視程度與推動力度也不平衡。

總體上,我們大學生出國交流的學生人數并不多,與國際知名高校簽署的交流項目數偏少,即使學生人數逐年增加,但學校能夠提供學生交流的機會遠遠沒有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參與交流活動的成果與收獲都相當有限。

(三)經費問題是大多數學生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的難點

學生赴國外參加校際交流活動所需費用較大,學費、生活費和國際旅費是一筆不少的開支,而大多數項目的經費是沒有減免和優(yōu)惠的。全額由學校來承擔顯然并不現(xiàn)實,但全由學生個人自行支付,對家庭經濟并不寬裕的學生來說難以承受??梢哉f,經濟因素是影響學生交流意向和制約學校交流活動開展的主要原因。面對學校公布交流項目選拔學生的通知時,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同學只有望而卻步了。

因此,在以上困境的制約下,學生參加國際交流活動以及高校教育國際化的開展面臨著種種問題,這將使我們提出一些對策與建議。

二、發(fā)展高校教育國際化的對策

為了更好地解決當前高校教育國際化存在的困境,以及更好的發(fā)展學生國際交流的工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引導學生了解全面的資訊,共同積極推動交流項目

開展高校教育國際化的主體是在校學生,成果輻射和宣傳的對象也是在校學生,同樣,組織報告會、座談會,制作小冊子主要依靠的也是在校學生。有條件的學??梢越M建與國際交流有關的學生社團組織,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的作用,變被動選擇為主動爭取,使學生國際交流不再是單向和孤立的教學任務,而是多向和互動的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社團可以主動參與學生國際交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尤其在宣傳、項目推廣和交流成果的深化等方面發(fā)揮學校管理部門難以達到的效果,成為學校學生國際交流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擴大了交流面。

而針對目前學生中還普遍存在著認識誤區(qū)的這種情況,即一方面,學生認為國際交流就是學習語言,游山玩水見見世面,只有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才能參加;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參與意向不強烈,參與目的不明確,不少學生更是沒有結合自己的發(fā)展,以交流為契機,為將來的深造或發(fā)展進行合理地規(guī)劃。

因此,我們應該以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綜合能力者”為理念,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交流活動的宣傳,正確引導學生合理地規(guī)劃自己的交流計劃,提高學生對交流工作的認識。通過宣傳,讓在校學生意識到,參加國際的校際交流活動,不僅僅可以(下轉第58頁)(上接第54頁)強化語言能力,拓寬國際視野,更重要的是體驗到了國內學生不可能體驗到的國際一流大學的科研學術氛圍、教學方法手段。對有志將來繼續(xù)出國深造的學生,提供了難得的與導師名師直接接觸的機會。

(二)創(chuàng)新交流形式,促進多樣化交流

目前,國內高校學生交流的形式主要有文體交流、文化考察、語言學習、科學研究、課程進修等,從時間上來講,多則一年半載,少則一兩周。從交流的形式上來看,普通高校的交流模式可以根據自身國際交流的實際,從語言學習、文化考察及短期課程進修等形式開始做起。

同時,學??梢酝ㄟ^交流模式的創(chuàng)新,拓寬對外交流的渠道。例如,美國政府近年來在國內力推文化交流項目及暑期大學生赴美帶薪實習項目。這雖然不是國際高校之間的交流,卻使學生有機會能夠到美國進行社會實踐,親身體驗美國生活文化,提高英語實用能力,并且與美國人同工同酬,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出國費用。同時,學校也可以以項目為依托和交流的平臺,拓寬交流渠道,擴大學校的影響力。

(三)擴大國際交流內涵,推動校內的國際交流活動,并多方位解決學生的經費問題

在學生赴國外交流有限的情況下,擴大交流規(guī)模,推動國際交流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轉變觀念,擴大國際交流的內涵,讓更多的學生不出校門就能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在“走出去”的同時,還要“請進來”,邀請國外著名高校的學者、專家和普通師生來學??疾?、學習、科研和作講座、報告。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國際”資源,利用國際一流大學的知名學者、專家來學校訪問或講學的機會,邀請他們?yōu)閷W生作專題報告,開展校內的交流活動;組織學生與來校交流的國際學生開展討論、聯(lián)誼等各類交流活動。

同時,雖然在國際交流的費用上以學生個人承擔為主,但我們仍然建議學校要有足夠的經費投入,支持已有項目的開展和新項目的開拓,彌補交流活動的開支。學校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校際合作,爭取更多交換學習、減免學費、生活補助等形式的校際交流項目,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社會支持,吸引社會資金設立國際交流的獎學金、助學金,多方位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高校國際交流工作在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將承擔著更為艱巨和具體的任務,雖然面臨以上種種的困境,但是,面對高校教育國際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要與時俱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力度,主動適應國際化的形式,促進高等教育穩(wěn)步持續(xù)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焱.中外高校合作辦學的理性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