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范文

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

第1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區(qū)間信號自動控制考核多元智能化非試卷鐵路信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219-01

目前中職學校大多沿用如閉卷考試、開卷考試等考核模式,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日益暴露出諸多弊端,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秴^(qū)間信號自動控制》作為鐵道信號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專業(yè)性強,為了以評促學,本文提出了對本課程的考核采用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試卷與非試卷相結合的多元評價考核辦法,在一定基礎上,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達到培養(yǎng)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中職學?,F(xiàn)有考核形式分析

1.閉卷考試。由學?;驒C構統(tǒng)一組織,評價比較客觀、公正,但是閉卷考試只能考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力,不能考出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這往往會出現(xiàn)“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

2.開卷考試。此類考試題目往往較為靈活,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運用。但由于開卷考試多是以論述題為主,所以給考試的評分帶來難度,評分的客觀性與公正性相對較差。

二、提出改革方案

針對現(xiàn)有考試形式的弊端,結合本課程的特點,提出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試卷與非試卷相結合的多元評價考核辦法。

(一)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弗大學教育研究院發(fā)展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的智能可被分為以下8種: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2]。每個人與生俱來都在某種程度上擁有以上8種智能,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于能否使這些智能得到開發(fā)和培育有著重要作用。所以教育必須根據智能發(fā)展的軌跡來評價,才能使學生獲利。

(二)試卷考核

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試卷采用多元化設計,包括必答題及附加題兩部分。例如空間智能較好的學生,設計如區(qū)間信號機的設置等問題,利用空間的概念,讓其自由發(fā)揮設計出合理的方案。針對全方面較好的,力求成功的學生,設計一些側重于綜合故障處理方面的題目,可以激發(fā)他們挑戰(zhàn)極限的興趣。

(三)非試卷考核

目前中職學生普遍基礎薄弱,自我約束能力差。所以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需重視多元化的非試卷評價。本課程中非試卷部分占80%,其中情境實操部分占45%,充分練習后由學生自主設計情境進行實操;答辯環(huán)節(jié)占20%,包括理論知識、故障分析、語言表達等內容,讓學生做到能做能說;課堂表現(xiàn)15%,包括出勤、作業(yè)、安全意識、6S理念等。

1.課堂表現(xiàn)

針對課堂學習情況,設計了一份評價表,用它記錄學生整個項目的學習情況。每節(jié)課的分數為5分,分別為紀律分1分、掌握分3分,效率分1分。另外課堂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或補充、糾正老師偶爾出現(xiàn)的疏忽或錯誤、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思考來解決問題給加創(chuàng)造分2分。對于程度差的學生多給“掌握分”,程度中上的學生要求高些,既要掌握又要有速度、正確率,鼓勵得創(chuàng)造分。

2.情境實操

在項目考核前,組織學生針對這一段時間的練習,結合工作環(huán)境,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合理的情景,并編排相應的任務,供抽簽考試使用。采用這種學生自主設計情境及任務的形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欲望進行深度思考,設計出別出心裁的情境及任務??荚嚂r,由參考人員(以小組為單位)抽簽,按照簽上的情境及任務進行操作。備考人員觀摩,并記錄問題,并待考試完畢進行點評,為參考人員提出了改進意見,同時避免備考人員出現(xiàn)相同問題。這種情境實操考核,不僅考查了學生理論與操作相結合的能力,同時發(fā)現(xiàn)并指出了學生的問題所在,便于學生進一步改進;另外教師通過觀察學生操作和點評過程找出教學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教師改進課堂教學。

3.答辯環(huán)節(jié)

采用答辯的形式進行考核,答辯題目由學生和老師共同完成,針對鐵路信號專業(yè)兩個班共計60學生,準備了80道分析題。題目有一定難度,需要綜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包括理論知識、故障分析等。參考人員(個人)抽簽并回答問題,每人3道題,由備考人員進行答辯記錄。參考人員回答不完整或錯誤時,可有備考人員補充答題。此答辯形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進一步系統(tǒng)的掌握所學知識,達到測試的目的,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心理素質。同時,教師也可以在答辯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共同的問題,利于課堂的改進。初步試驗,由于人數較多,共計使用四次八個課時,雖然比起試卷測試使用時間要長,但其達到的效果去遠遠超過試卷測試。

三、考核改革的效果及不足

本考核方法已針對信號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初步試驗,效果較為突出。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題目,由試卷和非試卷、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通過試驗,學生更加重視平時的學習,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雖然本課程考核改革效果較好,但也存在弊端,所占用的時間較長,所以建議進行小班教學。

本文提出了區(qū)間信號自動控制課程考核的方法,即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生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全面的考核。首次采用此考核方法,還有些考慮不全面的地方需要進一步細化。

參考文獻:

[1]丁蘭.改革高等學??荚囆问降奶接慬J].高等教育研究,1999,(1):52―55

[2]霍華德?加德納,沈致隆.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第2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師培訓;新課程改革

當前中學歷史課程改革對廣大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而初中歷史教師培訓不僅是促進教師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區(qū)沒有重視新課改和教師培訓,即便對初中歷史教師進行了培訓,但培訓的有效性還有待商榷。因此,針對如何實施有效的初中歷史教師培訓,探討出適合新課程改革的初中歷史教師培訓“新”模式是勢在必行的。

1初中歷史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

(1)初中歷史教師培訓觀念呈現(xiàn)滯后性。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觀念,即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樣,初中歷史教師培訓也應該貫徹這一理念。在教師培訓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培訓的內容、方式等應該以教師為中心,滿足教師的差異性需求。然而現(xiàn)實上許多教師培訓者依然以自上而下、一刀切等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理念來實施教師培訓,這是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相違背的。

(2)培訓方式上表現(xiàn)出單調性。與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形式相比,新課程教師培訓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倡導平等參與。新課程教師培訓的形式本身就是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這種培訓方式對培訓者和受訓教師雙方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實際中仍是以灌輸式的講授為主。雖然有些培訓也哉沽艘恍┢淥形式,但多數都流于表面,實效性不強,甚至有些偏遠地區(qū)由于受種種條件的限制,現(xiàn)場觀摩、小組討論等培訓形式無法實施。

(3)培訓內容單一、陳舊。新課程教師培訓包括課程標準解讀、教材培訓、課堂教學實踐訓練。在培訓實踐中應該將通識性培訓和學科培訓有機結合。但調查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仍然以通識性培訓為主,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這種單一的培訓內容已經使教師培訓越來越表現(xiàn)出它的疲急性與落后性。還有部分地區(qū)的教師培訓重學科培訓,輕通識性培訓,使新課程培訓成為了單純的“教材培訓”。教師參加培訓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從中獲得對其教學有直接指導作用的知識信息,然而在培訓中呈現(xiàn)給教師的培訓內容主要是基于培訓者的研究興趣和提供能力,由培訓者安排自認為受訓教師應該掌握的觀念、理論和知識,并進行灌輸教學,忽視了受訓教師的實際需求。

(4)培訓師資缺乏認定。我國有些地區(qū)的優(yōu)質培訓資源仍然比較落后,表現(xiàn)為能夠勝任新課程培訓的高水平培訓隊伍薄弱。雖然在目前的培訓系統(tǒng)中,大部分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但是依然存在這樣的問題:一些教師盡管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自身的觀念陳舊,教育理論素養(yǎng)不高;一些教師有一定的學養(yǎng),但教學研究能力不夠,少有成果;一些教師對教育一線的情況知之甚少,往往隔靴搔癢;一些教師對信息技術和新教育手段運用很不適應……而這些教師本身的學習修養(yǎng)又缺乏相應的機制和辦法,師資隊伍建設的計劃性不強,相較于國外嚴格的師資資格認定制度,我國在這一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2針對問題提出的實施理念

2.1更新新課程初中歷史教師培訓理念

隨著歷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培訓工作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之一,必須引入新理念。新課程的教師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更新觀念:一是堅持面向實踐,二是著眼深層建構,三是強調參與互動,四是注重專業(yè)發(fā)展,五是依托基層學校。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了調查,認為新課程改革應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相結合,即推動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又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筆者認為,初中歷史新課程的教師培訓理念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更新。

(1)對初中歷史教師培訓工作的再認識。首先,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學習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從“要我學”向“我要學”思想轉變;第三,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在平時工作和生活中主動學習,深入研究,深刻反思,大膽實踐。培訓者應該將培養(yǎng)專家型教師作為追求和從事的事業(yè)。學校也必須意識到初中歷史教師培訓對教師個人和學校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因為這是學校成為教師成長的重要基地。

(2)用正確的思想指導初中歷史教師培訓。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因此,教師培訓必須遵循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新課程教師培訓具有鮮明的成人學習的特點,教師不再是培訓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資源。培訓者和受訓教師要平等地進行民主的探討和討論,充分調動受訓教師的參與性。

(3)以科學的方式開展初中歷史教師培訓。教師培訓機構尤其是參與教師培訓的培訓者應該深入教學第一線,在理論分析和實踐總結的基礎上開展教師培訓工作。教師培訓不僅要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更要培養(yǎng)廣大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研究教學實踐的能力。在培訓活動允記埃培訓機構應該對受訓教師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發(fā)展需求,設立恰當的培訓目標,挑選合適的培訓內容,制定有操作性的培訓模式等。在培訓結束后,培訓機構還應該對培訓效果進行及時評價并對學員進行跟蹤評價。

第3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物理教學;教學觀念;教學方式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改革也必須進行,如此才能與社會的發(fā)展相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也必須進行改革。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將物理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統(tǒng)一,并通過整合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從而強化物理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物理水平得到提高。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在新課程改革的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已經無法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故而教師的教學觀念也進行了一些有效的轉變。首先是教師的教育理念由傳統(tǒng)的機械式教學轉變成學生主動探究式教學,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得以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然后,教師也從課堂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在一起合作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知識、運用物理知識。最后,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得到較大提高,促使教師的知識內存從傳統(tǒng)教學的學科單一型向滲透各學科知識轉變,在教學中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對各方面的求知欲。

二、推動了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推動每一個學生發(fā)展是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被確定下來。教師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在課堂上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會以偏概全,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極為重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以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知識水平為教學內容設計的主要參考對象。如此一來,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繼而推動了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三、多樣化的物理教學方式

物理教材有著許許多多的內容,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識,故而在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其教學方式應該趨于多樣化,如此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從而增強物理教學效果。故而,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究,以學生的興趣點為主要的教學方向,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較大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進行教育部審定的2012初中物理“重力”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相應的教學。先讓學生觀看運動員高臺跳水、踢飛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飛流直下的瀑布等與重力相關的視頻,并且在學生觀察視頻的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xiàn)視頻中的現(xiàn)象,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現(xiàn)象的話,又是什么原因呢?”然后再引出本次要講解的內容“重力”。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fā)了出來,同時引起了學生對將要學習內容的興趣,極大地提高了重力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進行相關的學習。當然,教師還需要根據不同的物理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就需要教師多多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還要積極參與一些課題交流,以此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為靈活運用物理教學方式奠定基礎。

以上就是筆者對新課程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學的所有分析,只有隨著時展而發(fā)展的教育才能為社會培育出有用的人才。故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秉承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提升了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獲得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推動了學生的綜合發(fā)展。而由于筆者能力有限,對于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學分析還不夠全面,這就需要更多的教師在具體的物理教學中不斷進行思考與探究,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動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學,從而為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魏志朋.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J].硅谷,2009(16).

第4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范文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0—0047—01

新課程改革在全國推行有些年頭了,在甘肅才起步不久,經過兩年的理論學習和對新課程的親自試教之后,我對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淺顯思考:

一、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其實,對于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是很難明確的,更不能套上一個固定的模式而稱之為“新課改的語文教學模式”來推廣,因為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方法或模式,都應該具有以下這些特征:第一,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應該體現(xiàn)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并重;既要重視預設目標,又要重視可能出現(xiàn)的非預設性目標。第二,在教學內容上,不僅包含科學學習內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第三,在教學的方法上,注意多種方法在日常教學乃至一堂課中的結合使用。第四,在教學的呈現(xiàn)上,注意利用問題情境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以吸引學生注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學的順序上,遵循“先學后講”的次序,亦即先經過學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學習、探究,教師再進行點撥。第六,在教學的組織上,盡可能多地利用師生、生生互動,加強合作與交流。第七,在教學評價上,采取多元、發(fā)展、綜合性的評價標準,以學生的生成、發(fā)展、問題解決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學習結果作為評價依據。

因此,課改中教師不必用否定傳統(tǒng)的“全新”目光看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革教學方法,積累了不少可貴的經驗,如啟發(fā)式、點撥式、討論式等。更何況我們的語文教學有著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廣大語文教師的不懈努力而不斷發(fā)展。如魏書生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六步教學法”,錢夢龍的 “自習式”“教讀式”“練習式”“復讀式”的“四式教學法”,這些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著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為當前實施的新課程改革提供豐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我們還要有新的創(chuàng)造與改革。

二、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不必去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一改以往教師“獨霸”課堂而造成課堂死氣沉沉的局面,使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了,即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教師為課堂主宰者”轉向“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從“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轉向個性化教學模式,從教師權威的講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互動與對話。我們應大力提倡和推廣這種扭轉學生學習語文的被動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而一些教師卻有意無意地走入了誤區(qū)。

有的教師熱衷于“大討論”,以為這就是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一上課,就把設計好的大量問題一下子拋給學生,然后布置學生展開大討論。且不說設計的問題是否抓住了教材重點、是否科學合理,也不說沒有層次、沒有梯度地一下子拋出這么多問題,是否符合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單說沒有引導,沒有啟發(fā),教師完全放手聽憑學生去進行沙龍閑談似的討論的做法,我們不禁要問: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xiàn)在哪里?討論的質量怎么保證?

有的教師追求“看點”,嘩眾取寵。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沉悶”,一直被人們口誅筆伐,因此,實行新課改,有些教師就特別注意營造熱鬧的課堂氣氛,刻意制造所謂“看點”,他們的語文課笑聲、掌聲不斷,可謂熱鬧非凡,但是不少課只顧追求表面的繁華,看似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則浮華空洞、流于形式。有些時候甚至為引學生發(fā)笑而拋出一些無聊的問題。這是不可取的。

第5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范文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語文教師逐漸實現(xiàn)了教學觀念的創(chuàng)新及完善,教學質量得以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新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了較大的積極性作用,筆者將在本文著重就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學觀念;小學語文

小學語文教學要適應新課改提出的要求,實現(xiàn)教學觀念的創(chuàng)新轉變,采取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新觀念轉變的必要性

在小學語文傳統(tǒng)觀念中,語文被視作簡單的“工具”,在使用的過程中,不但方法單一,內容也不夠豐富,使得學生厭學現(xiàn)象不斷出現(xiàn),而語文淪為枯燥乏味的課程之一。但在當下,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并且讓學生掌握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開放性、靈活性的語文課程[1]。

二、小學語文新觀念的三大理論基礎

(一)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旨在提高全民素質,從學生和社會長遠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注重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并促使其德智體等全方面發(fā)展。也就是說,素質教育以素質為著力點,以發(fā)展為著眼點,體現(xiàn)出素質教育最為本質的特征。

(二)個性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是發(fā)展人與完善人的一種教育,而個性教育實際上就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讓學生在自主性的基礎上形成個性,并發(fā)展個性,徹底擺脫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束縛。而學生在良好個性發(fā)展的基礎上,容易端正樂學的學習心態(tài),自主地去接受知識和探索知識。

(三)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

基于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的學習是一種創(chuàng)新學習,要求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結合實踐活動,勇于探索與獨立思考,并且別出心裁地提出自己對知識學習的新觀點、新方法以及新途徑等等[2]。所以說,超越是創(chuàng)新學習的本質,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要求學生不斷超越自身,也超越當今社會現(xiàn)有的認識水平,去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問題,獲得新發(fā)展。

三、小學語文新觀念在課堂上的運用分析

(一)教學新觀念下實現(xiàn)教學手段的大膽創(chuàng)新

在新課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教師實現(xiàn)新觀念的轉變,并將其靈活用于課堂中。教師應該積極研究新標準,打破傳統(tǒng)束縛,實現(xiàn)教學手段的大膽創(chuàng)新,比如采用多媒體手段開展教學。在開展課堂之前,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如圖像、視頻和音頻等,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小學生對聲音、圖片和視頻等具有較大的興趣,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有利于加深其χ識的理解與鞏固。

(二)教學新觀念下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新課程觀念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小學階段,語文知識對小學生而言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探究性的心理和站在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鍛煉其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比如在小學語文《桂林山水》的課程中,教師引導小學生自主通讀這一文章,探究其中的問題,并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與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三)教學新觀念下的合作與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能力在語文素養(yǎng)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共同學習,并且共同進步。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強化了師生互動性,也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去尋找新問題,以獨立的角度去思考,可以獲得不同見解。比如在小學語文《兩小兒辯日》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讓學生合作演繹相關情境,也可以引導學生站在孔子或者小兒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加深其對課文內容的多方面理解[3]。

(四)教學新觀念下的生活化學習

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去理解課堂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理解課堂知識,也可以帶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外的實踐活動,促使其更好地理解知識,并予以掌握。比如在小學語文《四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巧妙地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感受到的四季變化去理解課文,也可以組織郊游,帶領學生一同親身感受大自然四季的變化,并讓其自行收集和四季變化相關的東西,然后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對四季的變化進行更好的理解與掌握,也能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還能促進師生感情交流。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教師轉變新觀念已經是勢在必行。教師應該充分轉變新觀念,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為學生呈現(xiàn)豐富多彩、靈活生動的教學內容,提高教與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玲.淺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新教法[J].學周刊,2016(2):111.

第6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范文

一、加強業(yè)務學習,提高體育各項目教學能力

由于教學要求不斷提高,教材難度也相應提高,如果教師不更新知識,提高業(yè)務水平和教學水平,就不能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為此,我們應采取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可根據學校教師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派一部分教師到體育院系短期進修,也可組織教師在職學習進修,還可報考上級學校繼續(xù)深造等等。學校還要鼓勵教師在教學之余搞好體育科研工作,對體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研討,選擇既能促進教學的實踐工作,又能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隨著2000年《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試行,體育課程的隱越來越顯性化,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意識,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健身性與文化性、統(tǒng)一性與選擇性的結合等。這些全新的發(fā)展理念要求體育教師需要改變過去的與課改不相符的舊觀念。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只是一位按照大綱要求進行教書的"教書匠",他們是實施大綱的執(zhí)行者、教學活動的管理者、教學過程的控制者以及課堂的仲裁者,這些完全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需要教師角色做出相應的轉變。體育教師不再是執(zhí)行大綱的"教書匠",新課改要求體育教師應該是課程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

二、在教學方法上勇于創(chuàng)新,多采用發(fā)現(xiàn)教學,鼓勵學生鍛煉,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廣大教師的專業(yè)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會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使自己不落伍,使自己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的專業(yè)化水平的教師,那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讓自己不斷地發(fā)展,以適應社會的需要。新《綱要》對體育教師的教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體育教師應擴展教育視野,優(yōu)化自身知識結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一般是采用灌輸式教學,大多數的體育教師也只管照著教材去教,造成學生上體育課缺乏興趣,甚至出現(xiàn)了厭學情緒。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體育教師不僅要轉變角色,還要具有新的教學行為,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轉變?yōu)橐龑降?,鼓勵和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與熱情。由于新課改在教學內容上沒有固定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必然要求體育教師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得教學內容新穎而又簡單,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大膽進行新課程改革嘗試

第7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化歸思想;化歸意識;主體地位

最近幾年,伴隨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中學數學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部門的關注。在新課程改革中,強調在中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逐漸向學生滲透化歸思想,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現(xiàn)階段,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全面、系統(tǒng)地向學生講解化歸方法。

一、化歸思想的概述

化歸是指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解決的問題,轉化并且歸結為另一個比較容易的問題。即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將需要解決的問題設置為甲,通過比較采用某種轉化方式,總結為一個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此問題可以設置為乙。學生通過解答乙問題,即可以得出甲問題的答案,即化歸思想。

二、中學數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方面

現(xiàn)階段,在中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雖然教師能夠認識到化歸思想對中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但是,以往的教學方法仍舊占據主導地位,即教師只注重數學理論基礎的講解,忽視將理論基礎轉變?yōu)閷嵺`應用,導致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存在畏懼心理。

此外,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較低,伴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往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水平,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2.學生方面

中學階段,由于數學學科自身的特殊性,邏輯性強、難度大,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并且教師不能夠積極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長此以往,導致學生躲避數學學習。此外,由于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這不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要求教師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將化歸思想應用于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對策

1.重視數學基礎教學,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改進和完善數學知識結構

現(xiàn)階段,在中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充分應用化歸思想,要求教師應重視數學概念、公式以及基本法則,推導、證明的教學,以此為基礎,達到化歸思想的最終目標。

同時,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數學模型是指:對于復雜、抽象的數學理論,教師可以用簡單的數學語言轉變?yōu)閿祵W結構,即數學模型。數學模型的建立,能夠使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數學概念與基本理論,進而為化歸思想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此外,在建立數學模型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能夠利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在數學模型建立的過程中,包括很多參數,教師可以依據具體的數學問題,通過設置問題確定具體的參數。

2.培養(yǎng)學生的化歸意識

在中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充分發(fā)揮化歸的作用,要求教師應逐漸培養(yǎng)學生形成化歸意識,提高學生轉化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應經常向學生設置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將問題進行轉化。例如,在學到“圓錐曲線”時,教師可以依據以下標準設置問題,即圓錐曲線與定義的要求是否保持一致,圓錐曲線能否轉化為標準的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等等,積極引導學生將復雜、抽象的問題簡單、具體化。

3.拓展學生的思維

現(xiàn)階段,在中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聯(lián)想思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且在化歸過程中,聯(lián)想思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學到等比數列的過程中,因為等比數列表達的內容比較零散,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想等差數列,并且將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相對比,進而使學生熟悉和了解等比數列的概念。同時還應將等比數列與等差數列的性質進行對比,逐漸探索并且發(fā)現(xiàn)等比數列的性質,并且可以利用相應的性質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達到化歸思想的目標。

4.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以往中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不能夠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逐漸向學生滲透化歸思想,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分組討論、學生講授演示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總結、歸納、化歸的過程中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化歸思想的概述,以及在中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化歸思想,我們可以看出,化歸思想對中學數學教學發(fā)揮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夠認識到化歸思想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利用化歸思想解決相關問題。因此,這就要求教師應逐漸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化歸意識,逐漸拓展學生的思維,進而達到新課程改革對中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

第8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范文

一、我市初中英語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學科教學能力需求調查分析

要確保英語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必須大力提高廣大英語教師的學科英語知識、教育教學理論、學科教學知識和科研素養(yǎng)等專業(yè)知識。開展英語教師培訓就應該著眼于以推進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目標。2010年8月,筆者利用全市初中骨干英語教師共252人集中培訓的機會,進行一次了關于初中英語教師培訓內容需求的調查,共發(fā)放了250份調查問卷,回收224份。筆者根據事先擬定的調查內容,經過統(tǒng)計后,得出了以下調查結果:在224個英語教師中,回答“新課程理念”非常需求的占56.3%,“英語學科專業(yè)知識”非常需求的占67%,“英語教學理論”非常需求的占38%,“英語學科教學方法和策略”非常需求的占85.9%,“英語教學科研”非常需求的占66.2%,“教師素養(yǎng)教育”非常需求的占53.5%,“師德教育”非常需求的占50%。筆者根據調查數據加以分析后,認為這批教師雖都有近十年的教齡,也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對高要求的英語新課程,許多教師都普遍感受到了迫切希望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和提高教學技能技巧的強烈愿望。另外,從“英語教學理論”和“英語學科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非常需求數據對比,覺得許多教師非常重視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事項,但相當漠視英語教學理論的學習。他們非常希望了解和掌握具體實用的課堂教學方法,而不是空洞的教學理論,他們普遍認為,只有掌握更多實用的課堂教學方法才能迅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殊不知,任何教學方法和策略都是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一個教師如果不重視理論的學習或是否定理論的作用,那將無法自覺地轉變其教學行為和教學方法的自然更替。從教師培訓的角度上講,如何幫助廣大英語教師認識到理論的重要性,以及自覺地把理論和課堂教學問題有機地結合,是開展教師培訓是否有效的一個衡量標準。

二、目前我市初中英語教師存在的一些問題

英語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市廣大初中英語教師根據上級“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教師培訓指導意見,先后參加不同層次、不同內容和不同方式的培訓,普遍接受了新課程理念的“洗禮”。但是從十年來的課改情況來看,許多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實際上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培訓目標不明確。新課程教師培訓的主要任務是根據新課程對教師師資的要求,從切實提高廣大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和水平的層次上開展教師培訓。從英語新課改實施表面上看,是要求英語教師能夠具有駕馭新教材的能力,能根據教材的設計理念掌握新課程的教學方法,但實際上是考量英語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英語學科教學理論方法和教師的實際課堂教學研究能力等專業(yè)素質。也就是說,開展英語教師培訓要把目標著眼于英語教師專業(yè)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的完善和提高,而不是簡單地讓教師知曉英語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的設計特點。

2、培訓內容單一。目前初中英語教師培訓僅限于解決下學期使用的新教材和新教法的問題。這樣“臨時抱佛腳”的快餐式培訓實際上解決不了教師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從適應英語新課程改革上講,一個英語教師還必須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掌握具體的英語教學方法和技能技巧。因此英語教師的培訓內容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的教師需要,從根本上提高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水平,幫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夠自行解決實際問題,為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3、培訓方式過于強調校外集中。目前的教師培訓都是根據上級行政命令,要求教師離崗離校集中培訓,試圖通過幾天的集中培訓學習就能解決問題,這是不可能的。加之教師培訓都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培訓方式,教師培訓的積極性并不高,培訓效果也可想而知。要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水平,我們需要統(tǒng)籌安排,系統(tǒng)而有序地安排培訓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方便教師任何時候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培訓學習,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的實際需求。

4、培訓面過小。由于我市經濟欠發(fā)達,即使是不同縣區(qū)其經濟發(fā)展也是很不平衡,尤其是邊遠縣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教師培訓,經費相當奇缺,嚴重影響到教師的外出培訓學習,相當部分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得到省級、國家級等高級別培訓的機會少而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三、創(chuàng)新我市英語教師有效培訓模式的建議

根據我市的師資狀況和教師培訓存在的實際問題,結合我市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以當前教師培訓研究最新成果為依據,筆者提出了構建“區(qū)域分級研討”的初中英語教師模式,期望能夠提高我市廣大初中英語教師師資水平,順利實施英語新課程改革。

“區(qū)域分級研討”即分年級進行的教育教學問題研討。

以下筆者將結合我市教育水平現(xiàn)狀,簡要介紹“區(qū)域分級研討”幾種方式,以供參考。

1、搭建交流平臺。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搭建交流平臺提供了保障。當前我市大多數學校都裝備了微機室和辦公電腦,我們可以通過網絡為教師創(chuàng)建一個學習、交流和支持的教育教學研究網站平臺,為教師提供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資源、兄弟學校研討進展情況、科研方法指導和論壇交流等欄目,讓教師足不出戶就可了解同年級教育教學情況以及其他學校的教研動態(tài),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有無的目的。

2、高校專業(yè)引領。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理論素養(yǎng)。教師“教什么學生,自己就有什么水平”的說法雖說有點夸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市一些教師的現(xiàn)實狀況,這是導致我市教師科研能力不足和課改能力不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加強教師的理論培訓,要依靠百色學院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理論培訓,使我市教師完成從直覺式教學到反思式教學的轉變。

3、微型課題引領。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教學科研能力,能夠獨立解決教學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的新問題。我們不能脫離現(xiàn)實強求教師要承擔多少個市規(guī)劃課題或省課題,但我們可以根據相同年級所使用的相同教材,具體規(guī)劃一些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所碰到的實際問題,如同年級教材的使用、知識教學、技能教學、方法教學、單元教學或者學生問題等一些小課題,要求教師開展共同研討,并在專業(yè)人員的引領下完成每個學期的研究活動,逐步提升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和研究能力。

第9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創(chuàng)新性 信息技術教材 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08

1 前言

在新課程改革熱潮下出現(xiàn)了各種學習方式,相比之下尤其是以合作、自主及探究學習作為主要模式,從該模式上又出現(xiàn)了許多學習策略與方法,比如小組學習、遷移學習及發(fā)現(xiàn)式學習等,這些策略與方法成為了當前教育人士探究的重要課題。在這種形式下,信息技術這門新興學科該如何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是相關人士探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因此,研究其教材設計創(chuàng)新性具有時代意義。

2 信息技術教材設計創(chuàng)新思想

在新課程改革中,技術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個性潛能,自然設計信息技術教材也必須要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產生出一套具備學科特色、應用性較強的教材。從創(chuàng)新角度設計教材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三結構理論的認識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專家阿瑪比爾依據自身日常研究總結出十條基本假設,在假設基礎上產生出了創(chuàng)造性成分框架,被稱為創(chuàng)造力三結構理論。這三部分分別為領域技能、創(chuàng)造技能與工作動機,如下圖所示。

圖1 創(chuàng)造力三結構示意圖

三個方面總結出了影響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關鍵因素,尤其是關鍵領域技能中屬于活動基礎,包含了專業(yè)知識與專門技能,一些個體具備了特殊專業(yè)天賦;其有關的創(chuàng)造技能幫助個體認識創(chuàng)新途徑,以工作態(tài)度與實踐能力作為動機,體現(xiàn)出信息技術的專業(yè)程度。

2.2 引申出創(chuàng)新性思路

在創(chuàng)造力三結構基礎上,就能夠將信息技術教材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影響因素轉化到一種比較單一鏈接思路,如圖2所示:

圖2 單一鏈接思路示意圖

從圖2中可看出來,學習規(guī)律能力與創(chuàng)造意識與能力兩者之間存在先后邏輯關系,屬于性質不同的兩個層面,并且兩者之間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只有具備了這兩個過程才能夠真正調動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因此,設計信息技術教材時不但要考慮到這種聯(lián)系,還要突出信息技術自身特色。通過學習課程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到創(chuàng)造力,這是一種無意識思維,從而說明在形成過程中屬于隱形作用。設計信息技術教材時就要重視這種隱形能力,為學生提供一種實踐機會。雖然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確實不能夠意識自身形成了創(chuàng)造力,但只要進入到實踐中就能夠體現(xiàn)出來。

通過三結構理論啟發(fā),樹立信息技術教材設計創(chuàng)新思路,形成學科知識、信息素養(yǎng)及有意識個性創(chuàng)造力這樣一個構思路線。因此,在設計信息技術教材時必須要體現(xiàn)出不同階段知識體系間相互關系。

3 設計信息技術教材的創(chuàng)新性

3.1 設計教材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事實上,在設計教材上創(chuàng)新并不是單一的,而是涉及到多個因素,同時創(chuàng)新也必須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3.1.1 緊抓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對于設計信息技術教材而言,基礎知識是其中最基本、分量最重的知識結構,必須要引起設計者重視,只有在扎實基礎知識上進行創(chuàng)造才具備說服力。在設計之時就要考慮怎樣開發(fā)與利用基礎知識中所隱含的能夠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意識的知識。傳統(tǒng)教材中幾乎都以操作技巧、技能作為主體,信息技術教材成為了一本軟件使用手冊。但是在新課程改革下,出現(xiàn)了任務驅動法,這是應用范圍比較廣泛、教學模式比較成熟的教學思路。但從教學效果來看,教材中的題材設計還不夠,應針對硬件與軟件性能特征設計出學習側重點。比如教授畫圖軟件時,要分析應用折線工具時可通過游戲方式加深學生理解工具使用。在設計信息技術教材時采用這種學習方式,不但能夠更加直觀、更具目的掌握軟件工具使用法,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對一些客觀問題進行簡單思考。事實上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都能夠設計出許多有趣的游戲任務方式,當然難易程度還需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與理解能力而定。

3.1.2 整合各個學科

過去學生在學習中極難領悟所學知識的一般規(guī)律,但是假如給予適當引導就能夠讓他們自發(fā)產生出創(chuàng)造意識。在新課程改革下,必須要整合各個學科,也就是把學生掌握各個學科基礎知識變成自發(fā)創(chuàng)造力。過去的整合學科就是將信息技術課應用到其他的學科中去,甚至有一些教育理論把這類應用模式劃分到不同教學層面上。在新課程改革下,要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其他學科中,還需要多元學科知識支撐。將抽象能力和具體知識之間互相轉化、推動,才能夠將學生所學知識升華到自身創(chuàng)造能力。

3.2 設計信息技術教材創(chuàng)新性的具體體現(xiàn)

在新課程改革下,創(chuàng)新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就是以“任務驅動”作為新教學模式來探討其創(chuàng)新性的。

3.2.1 發(fā)揮著橋梁作用

一直以來,信息技術教學上存在著以下的誤區(qū):一些教師認為所謂教學“任務驅動”(簡稱任務)就是布置作業(yè),通過作業(yè)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而另外一些教師認為所謂任務就是讓學生去干什么,并沒有考慮應該怎么去做或者能不能夠做。事實上,這兩種誤區(qū)并沒有清楚認識任務,即掌握相關理論基礎上進行各種實踐,學生通過學習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這種設計不但要具體,還不能夠呆板;不但要強調教材的知識性,還需要體現(xiàn)出實踐性。在教育部印發(fā)的《課程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提出,對于信息技術課而言,上機實踐不能夠低于總學時的70%,這就給設計教材加重了任務的重要性。在設計信息技術教材時,必須要重視該板塊設計,也只有發(fā)揮該板塊的橋梁紐帶作用,才能夠將教學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活動有機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從實踐中學到知識。

3.2.2 具備針對性

其一。要針對學生特征。在教材中設計任務活動不僅要體現(xiàn)出個性,還必須要實現(xiàn)彈性教學與分層教學,因此教材設計任務時就要從學生實況出發(fā),要考慮到學生自身文化知識、年齡、認知能力及興趣等各種特點,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及循序漸進等相關原則進行。不同年齡學生心理與心理上都存在差別,因此設計任務時就必須要具備針對性,比如高中學生與小學生存在區(qū)別,因此小學生就要從直觀角度去設計任務,而高中生要通過一些原理與規(guī)則設計任務,在設計小學生任務時要多使用兒童化語言,并且任務要簡單明了,具備一定吸引力,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還能夠完善自我個性。

其二,針對模式設計。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師作為主體,學生在學習中作為聽眾,這種方式不但呆板還不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隨著新課程改革,要轉變這種教學模式,改變師生之間角色,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者,教師起到組織、促進、引導、咨詢及控制作用。所以,設計任務時必須要針對新型模式,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在整個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chuàng)造性,許多教學目標與任務需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去獲取學習資料。比如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材中設計任務時,學生就必須成為任務活動主角,鼓勵他們獨自完成任務,從完成任務中獲取知識與學習成就感。

3.2.3 實現(xiàn)了協(xié)作學習與個別學習相統(tǒng)一

設計信息技術教材中的任務時,還必須要重視個別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之間和諧統(tǒng)一,必須要注意采取適當比例設計出適當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夠采用不同方法及工具去獨自完成任務,進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學能力。協(xié)作學習任務時,按照一定標準將學生組成小組共同協(xié)作完成?,F(xiàn)在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平臺給學生協(xié)作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所設計任務可以課外協(xié)作,也可以課內協(xié)作,不管哪種方式都能夠揭示出問題的規(guī)律和本質。通過這種協(xié)作學習模式,將學生之間競爭關系轉化成“組際競爭”、“組內合作”關系,讓學生能夠在彼此交流中逐漸增長知識技能,加強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

4 結束語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材中設計出任務板塊,必須要總結其創(chuàng)新性,通過這種方式讓該設計更有效,更能夠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真正目標,加快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張瑤.淺析信息化在高校檔案管理中的應用[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2]胡小偉,任玉梅.“任務驅動”模式在《圖形圖像處理》教學中的運用[J].今日科苑,2009,(21).

[3]任玉梅,胡小偉.任務驅動教學中學習效果的評價――以《圖形圖像處理》教學為例[J].今日科苑,2009,(23).

[4]劉成章.信息技術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鐘啟泉,王慶吉.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