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樹立科學育人觀范文

樹立科學育人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樹立科學育人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樹立科學育人觀

第1篇:樹立科學育人觀范文

論文摘要:當今,在公共圖書館管理問題上,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引起了圖書館界專家、領導的關注。本文根據(jù)公共圖書館核心價值建構的需要,將以人為本與科學管理的特色與要旨進行簡要的闡述,并探究公共圖書館服務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相關內在驅動力。

在圖書館界,專家們對圖書館管理頗有爭議,認為它是“圖書館工作的自動化”、“圖書館內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高度協(xié)調一致”、“低耗、高效、優(yōu)質的管理”、“圖書館組織管理的系統(tǒng)化”等。這些說法,雖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忽視了“人”的作用。我們認為,公共圖書館的科學管理離不開“人”,要“以人為本”,通過計劃和決策、組織、領導、控制、協(xié)調等一系列過程,來有效實現(xiàn)公共圖書館文獻信息、物質資源的科學利用,以期達成公共文化的進步和繁榮。

1.以人為本與科學管理的特色

公共圖書館業(yè)務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用戶服務工作,它為人民群眾提供了一個繼續(xù)教育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叭藖砣送?、“知識共享”,“不分彼此”、“共同提高”,每個人都擁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這是“以人為本”的很好體現(xiàn)。同時,它擔負著為科學研究服務和大眾服務的雙重任務,在促進國家經濟、科學、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全民科學文化水平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荷蘭學者霍夫斯坦特說,管理不是處理具體的東西,而是處理對于“人”有意義的信號,這種信號是在家庭、學校、社會等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文化必然滲透于管理和組織的全過程。這就要求在以人為本與科學管理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1、1以人為本的特色。

公共圖書館工作先要做好“人”的工作,人是管理活動中最積極最生動的因素,把人管理好了,工作也就自然而然開展了。人的個體,在心理、行為、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是極為復雜的。以人為本,就要準確把握人的這些差異,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圖書館的一切活動處于良好的運動狀態(tài)。

1、1、1責任到人。協(xié)調公共圖書館各個系統(tǒng)的工作,實行業(yè)務技術管理的標準化,分工明確,職責清楚,并落實具體的負責人。

1、1、2監(jiān)督到位。建立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和用戶代表參加的民主管理組織,對公共圖書館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和改進意見,督促公共圖書館工作計劃的執(zhí)行,監(jiān)督領導干部的工作。

1、1、3人盡其力。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力求用最少的經費補充、用最快的速度提供用戶最需要、最有使用價值的文獻資料,并使既有的人力資源和公共圖書館的各種設備發(fā)揮最大作用。

因此,人本主義的特色,其管理的出發(fā)點和目標都在于“人”,即如何使公共圖書館中的人充分發(fā)揮其才能。

1、2科學管理的特色。

公共圖書館的科學管理,要做到決策、計劃、組織、控制、協(xié)調的統(tǒng)一,借鑒現(xiàn)代企業(yè)成功的管理經驗,在充滿人性關懷中,摸索出公共圖書館自身的管理途徑。

1、2、1勞動組織合理化。根據(jù)公共圖書館的實際,合理設置業(yè)務機構;根據(jù)館藏的文獻資料類型和用戶需要的特點,科學劃分工序和工作范圍。

1、2、2業(yè)務工作計量化。在掌握一定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運用庫存論研究現(xiàn)有書庫空間的合理使用;運用線性規(guī)劃科學地安排開館時間、干部配備和經費的使用等。

1、2、3工作人員專業(yè)化。在熟悉公共圖書館業(yè)務的基礎上,在某一學科知識的范圍內,以文獻信息為研究對象,深入學習、鉆研,能夠擔負起該學科的專題文獻和信息服務工作。

因此,管理科學的特色,具有前瞻性、前沿性與和諧性。否則,在原來的水平上強調科學管理不僅會落后,而且很可能是一種逆動。

2.以人為本與科學管理的要旨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公共圖書館的科學管理也引起了圖書館界的關注,對“館人”的重視,要求職工更自覺、更努力地做好本職工作,并通過進修、培訓等學習途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種由經濟發(fā)展而帶動的科學管理追求,即以“人本主義”的思想為基礎,順應現(xiàn)代公共圖書館的科學管理精神。

2、1以人為本,即以人為“根本”。

從以人為本與科學管理上說,是指公共圖書館管理者的一種領導方式或理念,屬人力資源管理的范疇。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2、1、1以人為本的管理,強調公共圖書館在管理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出發(fā)點。

2、1、2以人為本的管理,重視激發(fā)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2、1、3以人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與事業(yè)的共同發(fā)展。

2、2以人為本,即以人為“核心”。

從以人為本與科學管理上說,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與環(huán)境是一種交互作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并為事業(yè)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也可以在相互協(xié)調中達成共同的愿景。具有以下幾個原則:

2、2、1重視人的需要,尊重人的需要。

2、2、2鼓勵職工,培養(yǎng)職工。

2、2、3設計組織,始終圍繞“人”這個中心。

總之,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公共圖書館工作結構也日益復雜化??茖W有效的管理,是公共圖書館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沒有科學有效的管理,必然導致公共圖書館的分散、重復、混亂和浪費。因此,以“人”為中心,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圖書館系統(tǒng)的服務功能,建構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價值,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一項新課題。

參考文獻

1、 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修訂本)[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2、 孔茲.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第2篇:樹立科學育人觀范文

關鍵詞 科學技術 倫理道德 克隆人 規(guī)范

0引言

學術界一般認為克隆人技術違背了倫理學的不傷害原則、自主原則、平等原則,給倫理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但是,科技的進步是阻擋不住的,而且克隆技術又有其正面效應,在許多方面尤其是醫(yī)學上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而科技取得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物質生活的提高又必然對社會精神文明產生影響,因此絕對禁止的做法既不科學,也不現(xiàn)實。長期以來,人們對科學技術與作為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的道德的關系一直爭論不休,形成了以下一些不同的觀點。

1學術界的幾種不同觀點

1.1科學技術罪惡論

這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能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反而會使人們的道德越來越墮落。歐洲思想家盧梭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盧梭把社會一切惡習產生的根源和資本主義社會越來越嚴重的道德敗壞,都歸罪于科學藝術和文明的發(fā)展。盧梭的思想,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片面強調科學技術而不重視道德品質的,但是也把科學技術看成人類道德墮落的原因,最后導致他認為人類應當回到無文化、無科學、無法律的自然社會。

1.2科學技術自善論

這種理論認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會使人們的道德水平自然而然地提高。和盧梭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等,都持這種觀點。他們把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當成道德的客觀基礎和理論出發(fā)點,把利益和需要當成人類行為的準則,并且認為科技越發(fā)達,物質財富越豐富,就越能使個人得到幸福,越能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達到和諧,其結果就越將有利于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對于盧梭的觀點,他們是不贊成的。

1.3科學技術或善或惡論

此觀點認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既能提高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平,又會使一部分人的道德品質敗壞。十九世紀德國倫理學家鮑爾生是各種倫理學派上的折衷主義者,在他看來,由于科學技術和發(fā)明的進步,會使一部分人的道德墮落,也會形成了人類前所未有的新美德。其結論是:科學技術和文明不斷進步,道德也是隨著進步,在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既有高尚的品德,也有道德上的敗壞,綜合而言是善多于惡,道德還是隨著文明的發(fā)展而進步。

1.4科學技術善惡并進論

這種觀點認為隨著社會的進化,科學技術對道德的影響是兩面的,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方面。以章太炎為代表的這一派認為,善惡是并進兼行的,隨著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的發(fā)展,剝削階級及其附庸的道德日趨敗壞,受壓迫、受剝削的下層人民則仍能保持優(yōu)良道德風尚。以上這些觀點,或對或錯,都有其合理之處,但也有其片面性。

2克隆人的倫理道德問題及對策

克隆技術于1997年在英國產生,此后克隆技術迅猛發(fā)展,克隆人的出現(xiàn)似乎指日可待。然而,人們?yōu)榭寺∪说牡絹碜龊眯睦頊蕚淞藛幔靠寺∪说某霈F(xiàn)會給人類倫理道德帶來怎樣的影響呢?而現(xiàn)在的克隆技術一般是將胚胎作為器官備份,培養(yǎng)出所需要的器官以供醫(yī)學所用,無論是作為克隆人之用,還是作為克隆器官之用,這一技術都將對人類倫理道德造成巨大的沖擊,因為它違反了倫理學的三大基本原則:不傷害原則、自主原則和平等原則。

2.1克隆人違背了倫理學的不傷害原則

克隆技術傷害了被克隆者,被克隆的是另外一個個體,是與克隆的原體完全獨立的另外一個行為主體,這個主體受到了傷害。因為從技術可能性看,我們無法預知對某基因進行干預后生物體內自然的相互牽制的系統(tǒng)會發(fā)生什么連鎖反應,因而克隆技術很有可能導致大量的流產與殘障嬰兒。就算科學技術取得了發(fā)展,也是從實驗中獲得改進的,因為在克隆人研究中,實驗對象是人類胚胎,要讓它成長,才能確知他到底有哪些缺陷,然后才有修正的方案,所以每一個被實驗的個體最后都成為科學研究的犧牲品。從這一角度講,它不是單純的科學研究,而是以人的胚胎,以人的生命為對象的科學研究,涉及到人類生存權利的問題。

2.2克隆人違背了倫理學的自主原則

首先,在克隆人的活動中,克隆人的基因配置是由父母、醫(yī)生或國家決定的,而個體的人僅僅是前者所決定和創(chuàng)造的結果,這種決定將人類本屬于偶然性的那一部分自由(所謂自主原則,就體現(xiàn)在這種自由上)剝奪了。而人的一個最重要的本質特性,就體現(xiàn)在他的不可重復的獨特性上,而人的一個特殊的優(yōu)先權就在于,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不可重復的特性。而克隆人的這種特性卻被無情地剝奪了,他作為一個人所天然應有的一種開放的前途的權利被粗暴地否定掉了。

另外,作槎懶⑸命主體的人能夠自主支配自己的身體,自主決定自己的生與死,自主維護自己的尊嚴。但是,在克隆技術中,胚胎被用作醫(yī)學手段對人類進行治療,它違背了人的尊嚴的原則要求,即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被克隆出來的胚胎只是作為工具而具有價值。西方國家法律規(guī)定人的胚胎形成差不多14天之后就被認為是人了,這時已經開始有了生命。形成完整的生命也就意味著是人了,誰有權奪取他的生命呢?將被克隆出來的胚胎用作器官備份,顯然違背了人的自主原則。

2.3克隆人違背了倫理學的平等原則

在克隆活動中,存在著一個設計者與被設計者的關系??寺∪俗鳛楸辉O計者,是由國家、醫(yī)生或父母設計出來的。而就人種設計而言,設計是以設計者為前提的,一個有著設計者與被設計者的區(qū)別的人類藍圖,對于平等原則是一種嚴重的違背,因為人們無法回答憑什么他自己或者任何別的一個人有權作為未來人類特征與品性的設計者,顯然這里存在一種“道德優(yōu)越感”,似乎設計制造者有著一種控制他人的權力,能以自己主觀思想來設計制造另一個人,然而這種心態(tài)不單是荒謬的,而且在政治上也是十分危險。

另外,從某種程度上說,盡管克隆人同自然產生的相同遺傳特征的雙胞胎相似,但是基因相同的克隆人個體在時間上是有可能分離的??寺∪伺c細胞核供體既不是親子關系,也不是兄弟姐妹關系,因而他們不能夠享有自然形成的家庭結構,不能具有自身遺傳的自決權利,這對于他們而言是不公平的。而克隆人的出現(xiàn),還會給人造成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恐慌,這種恐慌所產生的厭惡,將使人們從心理上和行為上對似人非人的克隆人作為一個特定的異己加以歧視和排斥。這是不人道的,也是不符合倫理學的平等原則的。

2.4 克隆人對倫理學的挑戰(zhàn)

克隆人技術不僅違背了倫理學三個基本原則,也給倫理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對克隆人問題的探討,不僅構成了生命倫理學領域中的一個主要內容,而且也關涉到社會的根本倫理原則的分歧與爭論。

克隆人問題在今天帶來的最大倫理挑戰(zhàn),在于如何看待核心價值中的尊重人的自由、自主性、自決權的倫理原則。有些人掌握此技術后會試圖通過基因技術實現(xiàn)人種培育,以便推出擁有優(yōu)化了的基因的新人類,源于他們對人性的極度失望,但克服人性的弱點與不健全,只能依靠人類自身社會機制的調節(jié),而決不能以全然否定人性、剝奪公民的自主選擇權、現(xiàn)存的倫理學為代價。尊重人的自由、自主性、自決權這項基本原則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并沒有過時,沒有在嶄新的科技時代出現(xiàn)什么發(fā)展變化,科技時代本身也沒有資格與能力使這項原則發(fā)生更新。并且尊重人的自由、自主性、自決權這項基本原則同樣在科研領域同樣有效,科學家沒有權利逾越倫理道德底線,這樣也就決定了一個有責任意識的科學家在判定一個研究項目之時,必須前瞻性地顧及到實現(xiàn)目標途徑的合法性及其可能產生的后果,這體現(xiàn)了當代社會應擁有的一種價值訴求、精神氣質與人文關懷。

3正確處理發(fā)展克隆技術和社會道德進步的關系

克隆技術是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給人類帶來禍患。因此,如何正確處理發(fā)展克隆技術和社會道德進步之間的關系,使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是一個非常現(xiàn)實而又重要的問題。

3.1簡單禁止的做法不科學

目前對于克隆人研究,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guī)缀醵急硎痉磳?,但這些做法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延緩克隆人的出現(xiàn)?事實上,絕對禁止的做法既不科學,也不現(xiàn)實。因為當科學技術已經能夠熟練地克隆任何高等動物時,在技術上就不存在克隆人的障礙。所以,只限制對克隆人的研究,而不限制動物克隆技術,從技術上說,是沒有意義的。其次,在市場經濟社會,只要有需求,就會有供應,即使道德上要求科學家不要應用這方面的技術,但仍可能有極少數(shù)科學家會為了金錢而去嘗試。并且,在少數(shù)國家雖然明令政府不準從事克隆人研究,但私人科研團體沒有被禁止克隆人體細胞或人體組織。

3.2 應采取的對策及倫理學上的共識

克隆技術不可避免地發(fā)展,對克隆人不能簡單地贊成或是反對,從倫理學角度形成了三點共同看法:倫理學不是科學的“緊箍咒”,而在維護人的尊嚴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倫理學還要能夠預見問題,而不是被動地適應挑戰(zhàn);其次,尊重各個國家的生命倫理立場,國家和地區(qū)由于文化、歷史背景不同,沒有必要達成一個統(tǒng)一的倫理原則,應在的前提下,加強對話、溝通,才能攜手推進科技與倫理的健康發(fā)展;最后,贊成克隆無,但“克隆人”實驗必須有,為防止生命科學研究誤入歧途,應對這種創(chuàng)新負起社會責任,這是人類共同的愿望,以上三點是倫理學界目前所達成的共識。

3.3科技和倫理道德應共同發(fā)展,相互促進

科技與道德屬于不同的文化領域,差異顯而易見,但科技的發(fā)展與倫理道德的進步在總體上又是一致的,科技的發(fā)展是時代的必然,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科技前進的步伐,比較而言,科技比倫理道德更具有決定性優(yōu)勢,倫理道德的惰性力量常常成為科技發(fā)展的障礙。但是,科技發(fā)展終將沖破過時的倫理規(guī)范的束縛,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同時也為倫理道德的進步提供條件,促進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變革。

總之,人是不會為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而存在的,而是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為人而存在,科學技術已經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并將不斷改變下去。倫理道德落后于科學及其技術的發(fā)展,它和科學技術的沖突,將因人類新的科學技術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而解決。

參考文獻

[1] 季愛民.克隆人技術倫理根基之思考[J].滁州學院學報,2014(1):6-10.

[2] 朱哲.克隆人技術的倫理探析[J].東方文化周刊,2014(15).

[3] 陳茜.關于生殖性克隆的思考與展望[J].生物技術世界,2014(3):1.

[4] 肖姍.應不應該克隆人――基于科技與倫理關系的視角[J].學理論, 2014(25):88-89.

[5] 柏學芬.關于克隆人的倫理分析[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32(1):13-16.

[6] 陳艷麗.克隆人的倫理思考[J].商,2015(52).

[7] R超群.關于克隆人爭議的思考及對策[J].魅力中國,2016(9).

[8] 郭明帥.從“克隆人”看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J].資源環(huán)境與發(fā)展, 2013(1):43-45.

[9] 趙利屏.克隆人的倫理審視[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04,23(1):27-29.

[10] 葛晨虹,高潁,郭清香.克隆人:人類基因研究面臨的困惑與挑戰(zhàn)――關于克隆人的爭議及對策建議綜述[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03(7):51-55.

[11] 芮素娟.關于克隆人技術的倫理學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8(36).

[12] 裴冬麗,王慶.對基因工程技術中克隆人的道德倫理問題認識[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3,19(5):116-118.

第3篇:樹立科學育人觀范文

摘 要: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課程設置與課型設計一直是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在聽、說、讀、寫這四大基本能力中,聽力教學更是居于首位,因此,如何在初級階段的聽力教學中減低難度,實現(xiàn)教學目標越是我們現(xiàn)在需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初級階段;聽力教學;可懂輸入原則

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要明確什么是課程、什么是課型,這樣才能針對具體教學內容施展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和技巧。課程和課型是兩個獨立的概念,所謂對外漢語的課程是以教學內容性質為基礎的,一般包括語言知識課、語言課、文學課、翻譯課、相關文化知識課等幾大類型。而課型是某一門課程的分支,一般包括綜合課、專項技能課、專項語體課和以專項語言要素為中心的技能訓練課。教學的普遍形式都是以漢語綜合課為核心,以專項技能課為重點,根據(jù)教學內容設置形式。這樣即綜合又具體的課型能夠很好地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獲得漢語交際能力。

如今,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項技能課中,聽力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作用也是愈加顯著。

一、聽力教學――現(xiàn)狀

初級階段的聽力訓練,對學生以后的各項技能的發(fā)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初級階段就是一個培養(yǎng)語感和積累的過程,就像我們中國學生學習外語一樣,聽力無疑是學習中最大的障礙之一,但是一旦聽力能力有所提高,我們就可以聽懂對方在說什么,來選擇我們說什么,這就解決了一些口語表達與運用的問題。所以,培養(yǎng)良好的聽力技能是非常關鍵的。

但是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中,聽力課的發(fā)展與綜合課相比,卻是十分滯后的,我國對綜合課的研究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對聽力課的研究卻是稀缺的。對于學生來說,聽力課枯燥又難懂,認為聽力課無關緊要,從而導致了課上不重視聽力訓練的內容,課下不重視練習和運用。而對于教師來說,教學方式古板和枯燥,只是單一的放錄音―聽錄音―回答問題―對文本解釋―回放錄音,輸入內容和方式的單一、輸入方法的機械和單調,更加深了聽力教學的難度,導致了消極的教學效果。作為對外漢語教師,要輸入給學生有效的知識,要以學生為主導,創(chuàng)造輕松活躍的氛圍,進而教授給學生運用漢語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所以,在聽力教學過程中,課堂輸入與輸出都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得好,就要掌握一定的輸入方法和技巧。

二、聽力教學――可理解輸入

著名的美國心理語言學家克拉申在八十年代初期提出的“輸入假說”為對外漢語教學以及第二語言習得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依據(jù)。雖然在語言學界對該假說仍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第二語言的習得理論,使人們對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內在因素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同時也為語言輸入問題方面做出了更新的理論指導和創(chuàng)新的嘗試。

克拉申認為,教授第二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學習者可懂的輸入,可懂輸入的公式為“i+1”。那么其中的“i”是學習者現(xiàn)有的實際語言水平,“+1”是在學習者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的基礎上進行一些稍有難度的輸入。這種輸入必須做到使學習者能夠聽懂并真正理解。那么,在聽力教學過程中,這種“i+1”的可懂輸入是不是也適用呢?

克拉申認為“語言習得大多是通過聽力理解進行的,當輸入與頭腦中的反應和儲備相匹配時,理解就實現(xiàn)了?!痹趯W習者學習漢語的初級階段,缺乏對漢語的言語知識和交際信息的儲備是造成學習結果停滯的原因之一,所以在頭腦中建立足夠的言語信息儲備,才能提高學習者的漢語語言水平和交際目的的順利進行。

所以,聽力課的教學不應把重心完全放在“聽”上,我們要考慮在“i+1”的原則下輸入什么內容、用怎樣的方式輸入,這樣才能達到穩(wěn)固語言知識基礎和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的雙重目標的實現(xiàn)。

所以,我們要在聽力的輸入環(huán)節(jié)上注意三個主要的方面。

1、廣泛取材、方式靈活

如今,大多數(shù)的聽力課上,教師都是按照統(tǒng)一的聽力教材,按部就班的講解漢語語言知識,由于現(xiàn)行的統(tǒng)一聽力教材的內容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所以學生會覺得教材的內容枯燥、產生厭煩情緒。教師和學生都有苦難言,這樣的聽力輸入是無益于學生的漢語學習的。

所以,在聽力的輸入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shù)丶尤肱c班上同學當下關注的興趣有關的內容,靈活的變換教學內容,根據(jù)學生的初級漢語水平適當增加一些后面會學到的語言知識點作為預習,把聽與說、寫、做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被動回答變?yōu)橹鲃臃e極參與,這樣就會在不知不覺的學習和積累中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語言知識的吸收、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關注記憶周期,重視訓練

語言的初級階段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反復地記憶過程,聽力技能的訓練也是靠解碼和記憶來實現(xiàn)的。根據(jù)信息保留在人腦中時間的長短,記憶可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而聽力教學中輸入的內容一般表現(xiàn)為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由于課堂時間分配的局限,聽力記憶的時間是非常短的。

那么如何使聽力教學的內容由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變成長時記憶呢?要想將聽力教學所輸入的內容進入學生的長時記憶庫,就需要反復的記憶和練習,將知識內化為技能,并且要避免學生母語的遷移作用,所以要在平時的課堂上多進行有目的的聽力訓練,不但要學習新的語言知識,還要重現(xiàn)之前的語言知識,以免學生學了新的忘了舊的,還要針對學生的記憶狀況做一些復習操練和測驗。

3、重視情感因素、創(chuàng)造舒適語境

根據(jù)數(shù)據(jù)和統(tǒng)計來看,自信心強的、學習動機高的和焦慮感低的學生在漢語的學習中會表現(xiàn)的更好。可見教師對學生情感因素的重視程度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程度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聽力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吸收效率,聽力課應該掌握好課堂節(jié)奏,一定要在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后給學生一個緩解、放松的間歇,在學生身心相對放松后,進行接下來的學習會更好。有很多教師不注意學生情感和語境對知識輸入的影響,總是給學生放著錄音,讓學生在高度心理緊張的情況下產生疲憊感,導致課堂變得死氣沉沉。相反,如果掌握不好這個度的話,氣氛活躍使得教學脫離了課本和材料,就本末倒置了,這樣對聽力輸入也是沒有幫助的。

三、總結

在一堂初級階段的聽力課中,教師的輸入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教師的錄音、視聽資料、手勢或者動作,都影響著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認識、理解和運用。初級階段聽力教學的目標是建立學習者的漢語語音系統(tǒng),培養(yǎng)他們的語音語感和對語音信息的反饋速度,有效的輸出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達到學生學習漢語用來交際的目的。我國現(xiàn)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聽力教學的研究還比較少,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但是隨著專項技能課的發(fā)展,在聽力教學這一領域,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的。(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惠元.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M].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第4篇:樹立科學育人觀范文

關鍵詞:責任護理模式;心血管內科;健康教育

據(jù)流行病學研究表明[1],現(xiàn)階段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臨床治療復雜,致殘率及致死率較高。臨床治療心血管疾病多通過手術方式恢復患者心血管功能,因此給予心血管內科手術期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整體護理,是促進患者康復和預后,控制并發(fā)癥的關鍵[2]。我院逐步開展以責任制護理模式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患者的認可,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100例擬行手術治療的心血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齡37~79歲,平均年齡(55.1±10.4)歲。隨機將1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整體護理,觀察組以責任制護理模式為基礎實施健康教育,具體方法為:

1.2.1健康教育時機 根據(jù)患者病情、對癥支持治療和手術治療方式制定實施護理責任制度和護理工作流程,并將此貫穿于每天的臨床護理工作中。當班護理人員應提早30min上班,首先對心血管內科患者病房進行巡檢,再進行護理人員之間的床頭交接工作,然后深入病房詳細了解患者實際需求和臨床治療結果,做到每天總結匯報工作,由護士長檢查臨床護理工作是否予以解決,全面評價患者對健康宣教內容的掌握情況,通過以患者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在住院期間各有重點的掌握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從而真正體現(xiàn)責任制護理模式的護理健康教育。

1.2.2健康教育形式 心血管內科患者多為中老年群體,多合并其他基礎疾病或器官功能的退化,對于外科手術治療具有一定恐懼感,增加患者對于宣教內容的了解和認識,并且注重護患之間和患者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積極開展入院宣教、心理教育、疾病知識教育、臨床檢查及治療的必要性教育,不斷豐富健康教育形式。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健康教育方法,對比分析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實施健康教育后臨床護理滿意度、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6.0對組間試驗研究數(shù)據(jù)加以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通過均數(shù)±平均數(shù)表示,應用t法對組間計量資料進行檢驗,應用χ2檢驗組間研究的計數(shù)資料。如若對比差異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為7~21d,平均為15.5d,術后并發(fā)癥2例,出院時臨床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為96%,;對照組住院時間為7~28d,平均為20.3d,術后并發(fā)癥7例,出院時臨床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為80%;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臨床護理滿意度、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明顯,P

3 討論

健康教育作為臨床護理工作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心血管內科患者圍手術期。針對患者的疾病和臨床治療方式做好健康教育是實現(xiàn)整體護理的關鍵,更好的控制相關并發(fā)癥[3]。責任制護理模式是依據(jù)標準護理計劃,為患者設定嚴密的住院流程,將不同的護理責任落實到每一名護理人員身上,能夠保證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使每位患者都得到規(guī)范、連續(xù)、完整的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以責任制護理模式為基礎的健康教育使心血管內科手術期患者的健康教育由形式轉變?yōu)閮热?,由軟指標轉變?yōu)橛仓笜?,對于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具有積極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Zhang Q,Zhang RY,Qiu JPet al.Impact of different clinical pathways on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RAPID-AMI study[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9,08(08)137-138.

第5篇:樹立科學育人觀范文

一、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

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問題。作為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一是樹立科學的育人觀。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就是要提高每個教師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等方面的素質。二是樹立科學的教師觀。素質教育的教師觀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起主導作用。三是樹立科學的質量觀。衡量教師的素質,首先要看每位教師的進步幅度,其次要看全體教師素質的提高。

二、提高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

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素質。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呢?一定要加強對教師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當前有些教師經受不住金錢的誘惑,思想道德出現(xiàn)滑坡,所以,要經常地對教師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師德風范的教育。二是加強對教師的繼續(xù)教育。

三、提升教師文化業(yè)務素質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還要不斷地學習,要有長流水,新鮮水。作為小學教師,要不斷地了解學生、研究教材、選擇教法;注意知識的系統(tǒng)性、連貫性、階梯性以及邏輯性;明確各科教材的課程標準,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進行各種能力訓練;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各種常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拓寬視野,組織教學才能得心應手。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只有熱愛本職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政治和業(yè)務,開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擔負起實施素質教育的重任。同時,教師的為人師表,又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身教勝于言教。

四、端正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方向

第6篇:樹立科學育人觀范文

一、健全機制,構建管理網絡

學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復雜多變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內部人人參與和關心,同時也需要學校外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學校要健全德育機制,構建高效的管理網絡,只有實施全面管理,多管齊下,形成一種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氛圍,學生才能健康成長。

經過多年實踐,我校建立了以校長為首的六支德育隊伍,形成了良好的德育工作管理模式。一是校長――校務委員會――德育處、教導處、后勤處組成的行政管理育人的干部隊伍:二是德育處――班主任一“小主人”系列管理小組組成的自主管理育人的學生隊伍:三是教導處――教研組――科任老師組成的教書育人的教師隊伍:四是總務處、教導處――后勤組、教務組――工勤、教務人員組成的服務育人的教工隊伍:五是少先隊――小社團、興趣小組――輔導員組成的實踐活動育人的師生隊伍:六是學校――家庭――社區(qū)組成的三結合育人的校外隊伍。這六支隊伍職責明確,齊抓共管,統(tǒng)籌協(xié)調,使學校德育工作組織網絡化,形成德育工作強大的合力,促進我校形成了教書育人的良好風氣,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我校還認真落實一系列學生考評制度,促進學生日常行為優(yōu)良習慣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如考評班級的《班務日志》,走進校園,班務日志評分是師生每日關注的內容。德育處主任負責抓好管理落實,學校總值日生每天對各班的紀律、學習、衛(wèi)生、兩操等進行檢查、登記、評比,德育處每周進行一次小結,堅持每月一次班管理檢查評比和文明班級評比制度。這樣堅持日評、周評、月評,學期總評,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促進了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

二、優(yōu)化環(huán)境,營造育人氛圍

校園環(huán)境建設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是學校日常德育的載體。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布局合理、清潔文明的校園,不但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給人以奮進向上的力量。因此,學校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作用,創(chuàng)設一個“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的良好德育氛圍。

近年來我校投入巨資改善了校園環(huán)境,有健全的教育陣地,如:宣傳欄、黑板報、廣播站、閱覽室、少先隊活動室等。墻上有中國地圖、世界地圖、校風、教風、學風以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守則》等標志,讓每一面墻壁成為無聲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良好行為習慣教育:重視班級文化建設,規(guī)范班級學習園地的布置,營造生動活潑、潔凈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奮進的班級育人氛圍:長期堅持開展升旗儀式和系列化的國旗下講話,學生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中,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培養(yǎng)了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

此外,我校還發(fā)揮法制副校長、關工委、社會團體和大柘派出所縣二小警務工作站的作用,為學校創(chuàng)設良好的周邊環(huán)境,對學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課程育人,提高德育實效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渠道。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課堂是點燃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顆火星”。因此,學校要充分發(fā)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提高課程育人的實效。我校十分明確提出,德育工作要落實課堂育人,要求老師們要把德育滲透到各科的課堂教學中去。

教好品德課: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思想教育的重點教育場所,對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等都能起到奠基作用。我校非常重視品德課的德育實效性。每個學期開學前,都要求全校品德教師根據(jù)學校德育工作要求、目標和各年級品德教學大綱,制定好品德課的德育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而且要求各品德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結合學校實際,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們在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收到實際的效果。實踐證明,我校品德課教學取得了既教書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抓實班會課:班會課是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基本單位,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場所。要求班主任在每周的班會課中,按照學校德育計劃和要求,通過講座、討論、專題班會等多種形式,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活動。這樣持之以恒地進行教育,很好地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

抓好學科滲透課:學科教材是德育的載體,課堂教學中要把德育貫穿、滲透在教學過程的始終。我校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jù)學科的教材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尋找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結合點:講課時,要善于將德育滲透到知識載體中去,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德育在各學科的滲透,便能匯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

四、豐富活動,陶冶高尚情操

豐富多彩的活動能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我校始終堅持每月一個德育主題活動,結合國情和重要節(jié)日,形成了系列活動。如養(yǎng)成好習慣、文明禮貌、弘揚革命傳統(tǒng)、安全教育、禁毒教育、行為規(guī)范、愛祖國、法制宣傳、關愛生命等,將德育工作貫穿于學校的常規(guī)工作中,確保月月有主題、周周有安排,大大豐富了德育內容。少先隊切實加強自身建設,結合校情,突出重點,開展各項豐富多彩的活動。學校紅領巾廣播站每周三課間時間準時開播:雛鷹假日小隊足跡遍及縣城每個角落:建隊日舉行新隊員入隊儀式:中隊手抄報及“騰飛文學社”越辦越有質量:學校大隊部積極開展“雛鷹行動”,評比“優(yōu)秀少先隊員’、“紅星少年”:每年“六一”節(jié)前夕舉行“校園書香節(jié)”活動:每年元旦前夕舉行“校園體藝節(jié)”活動:還有文學社、書法、美術、葫蘆絲、小鐘琴等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都很好地為德育工作增添了活力。

第7篇:樹立科學育人觀范文

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意愿,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也是財政資源配置的方向;在市場機制作用下,依靠政府以非市場的財政手段來實現(xiàn)公平的再分配,必須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處理好生產與分配、分配與再分配的關系,真正達到“協(xié)調”,達到社會的和諧,在市場調節(jié)失靈時,政府的調控作用就顯現(xiàn)出來,實現(xiàn)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要發(fā)揮財政的調控職能;穩(wěn)定經濟,使各行各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平穩(wěn)發(fā)展,既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內容。

財政工作者要進一步增強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真正把科學發(fā)展觀落實到財政工作中去,就要從轉變思想觀念入手,在樹立“三觀”上下功夫:

一是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在端正工作指導思想中去貫徹

所謂政績觀,就是對什么是政績,為誰創(chuàng)造政績和如何創(chuàng)造政績等問題的總看法。它直接反映一個人從政為官的價值取向。應該說,大多數(shù)同志在這方面做得是不錯的,但也有少部分同志在工作中有意無意地存在著重顯績、輕潛績,重眼前、輕長遠,重表面、輕實效等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現(xiàn)象。這些問題如果不下力氣解決,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按照同志的要求,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引導正確政績觀的樹立,以正確政績觀保證科學發(fā)展觀的落實”,切實端正“三個導向”。

首先,要端正價值導向,解決好“心往哪里想”的問題。堅持樹立科學發(fā)展觀與樹立科學世界觀相統(tǒng)一,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統(tǒng)一。切實把謀求單位建設科學發(fā)展和效益增長作為最大政績,把求真務實作為創(chuàng)造政績的根本原則,把群眾滿意作為衡量政績的基本標準,努力創(chuàng)造經得起實踐檢驗、經得起群眾檢驗、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其次,要端正工作導向,解決好“勁往哪里使”的問題。切實把工作的著眼點放到研究解決經濟建設和發(fā)展的重大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的緊迫問題上,放到研究解決影響和制約單位建設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上,放在我們職責所系必須做好的具體問題上。再次,要端正用人導向,解決好“工作靠誰抓”的問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對干部個人而言,要堅持靠實干創(chuàng)實績;對各級組織而言,要堅持看政績用干部。我們常講,“用準一個人,就等于樹立起一面旗幟;用錯一個人,就等于發(fā)出一個錯誤信號。”要堅持客觀、公正、全面、歷史地看待干部的政績,把政績作為考察、評價、選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jù)。讓那些政績平平的人失去“市場”,政績突出的人提拔重用,努力在我們單位內部形成靠實干立身、憑實績進步的正確用人導向。

二是要樹立科學的人本觀,在尊重群眾主體地位中去貫徹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在發(fā)展觀上,資本主義國家和我們都講以人為本,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資本主義國家的以人為本,實質上是以“資”為本,即以資本的人格化――資本家為本。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則是以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即一切決策、一切言論、一切行動都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最高衡量標準。一方面,要強化宗旨意識。人們常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對機關干部來說,要自覺破除“官本位”思想,堅持對黨負責與對群眾負責相統(tǒng)一,以傾聽民聲、體恤民情、了解民意、解決民憂為第一職責,以人民群眾的呼聲為第一信號,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難辦的問題為第一要務,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努力使各項決策和工作體現(xiàn)群眾的愿望,符合群眾的利益,通過親民、愛民、為民、安民、富民,當好人民公仆,切實讓人民群眾滿意。另一方面,要強化主體意識。人民群眾既是實踐的主體、認識的主體,同時又是享有發(fā)展成果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是人民,發(fā)展的利益歸人民。以人為本,實際上就是充分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解放人、發(fā)展人的原則,維護好群眾的合法權益和根本利益,千方百計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同時,在抓各項工作落實上,要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大家當好“主人翁”,為單位建設發(fā)展、財政工作開展發(fā)揮聰明才智。這里還需要提醒的是,強調以人為本,是以大多數(shù)人為本,尤其是面臨利益關系調整時,個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絕不能用極少數(shù)人的利益去損害和取代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

三是要樹立新型的素質觀,在堅持不懈增知強能中去貫徹

第8篇:樹立科學育人觀范文

一、確立科學的辦學思想,引領教師樹立科學的質量觀

教師必須是一名思想者。只有做一名有思想、自信、努力奮斗、積極向上的教師,才可能培養(yǎng)出有為的人。在工作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校長最難的是做教師的思想工作。特別是改變教師以分數(shù)論英雄的思想,為績效、為職稱變相搞應試教育,對學習不好的學生進行變相體罰、歧視甚至趕走等功利行為,讓他們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辦學思想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決定著學校發(fā)展的方向和高度。校長必須主持制定符合學校發(fā)展實際的、科學的辦學思想、發(fā)展規(guī)劃,組織全體教職工學習、討論、修改,讓學校辦學思想深入人心,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升,真正內化為教職工自己的言行。教師在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會有困惑、挫折、失敗,這時候,根據(jù)辦學思想制定符合我校的教師評價制度,評價制度側重學生是否進步;在思想工作方面,我們經常利用例會及各種機會,通過我校辦學思想的解讀、引領,幫助教師解除困惑,讓教師撥云見日,摒棄功利思想,沉下心來做教育,潛下心來教書,靜下心來育人,靜下心來研究學問,多思考一些靈魂層面的東西、多仰望星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思路決定出路,態(tài)度決定一切。只有解決了思想問題,才有可能改變教師被動的工作局面,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地、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去工作,去研究我們的教育工作。

二、樹立優(yōu)質服務意識,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幸福感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教師只是在單向注入式教學,這是一種保姆式服務,學生多處于被壓抑、被灌輸?shù)谋粍訝顟B(tài),遏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求真精神的探求。到現(xiàn)在,很多教師仍沒有樹立服務的意識,還受傳統(tǒng)的師尊生卑思想的影響,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生活動空間有限,這樣嚴重地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形成思維惰性,同時學生的潛能也不能得到應有發(fā)掘,遏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才能。教師要給學生以知識和技能、關心和幫助,做服務型的教師,是師德的要求,是現(xiàn)實的需要。有了服務意識,教師就會關注和適應社會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教育需求,并做出相應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有了服務意識,才會更加關注和深入地研究服務對象———學生,探索他們發(fā)展成長的規(guī)律,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教師最大的快樂是學生給予的,當我們?yōu)閷W生提供良好的服務時,也改善了師生關系,提升了我們的幸福感。

學校更要大力改善辦學條件,盡力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服務。我們努力籌措資金,添置多媒體設備、實驗器材等設備設施,使我校擁有一流辦學條件,讓教師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我們抓好班子建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到各司其職、團結協(xié)作,積極上進、真抓實干,勤于學習、精于業(yè)務,善于管理、樂于服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榜樣。對全體教職工一視同仁,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事關教師和學生的合理要求及時解決,對教職工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學校也盡力幫助解決,使老師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關注教師身心健康,建設教工之家,組建教工排球隊、乒乓球隊和籃球隊,利用節(jié)假日和放學后的時間組織開展各種慶?;顒印⒈荣惢顒?,激發(fā)教師職業(yè)熱情,使教師能夠健康地、愉快地生活和工作。

第9篇:樹立科學育人觀范文

1、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yè)!

2、繼承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尊師重教社會美德!

3、老師,您辛苦了!

4、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

5、教書育人,無私奉獻。

6、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7、尊重知識尊重教師。

8、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9、依法保障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力。

10、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尊師重教社會美德!

11、樹師德、鑄師魂,塑新世紀人民教師的崇高形象。

12、向全縣人民教師致敬。

13、社會發(fā)展教育先行教育振興全民有責!

14、做讓人民滿意的教師,創(chuàng)讓人民滿意的學校,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15、熱烈慶祝第28個教師節(jié)!

16、人民教師無尚光榮;教書育人無私奉獻!

17、凝心聚力,乘勢而上,加快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步伐!

18、恭祝全體教師節(jié)日快樂身體健康全家歡樂!

19、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

20、熱烈慶祝2019年教師節(jié);熱烈慶祝第二十八個教師節(jié);

21、關心教育、重視教育、支持教育。

22、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23、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創(chuàng)人民滿意的學校,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24、向光榮的人民教師致敬!

25、做為人民服務的教師,做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26、光榮屬于人民教師。

27、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樹立優(yōu)良教育行風。

28、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29、愛崗敬業(yè),為人師表。

30、人民教師無尚光榮。

31、實施義務教育法,推進教育均衡發(fā)展。

32、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33、落實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大力倡導尊師重教。

34、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35、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

36、社會尊師重教,教師回報社會。

37、打造撫州教育品牌,為實現(xiàn)趕超發(fā)展做出新貢獻。

38、全社會都要關心和愛護教師。

39、情難舍,恩難忘,以大地為紙,江河為墨,也寫不盡對老師的感謝之情!

40、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

41、尊師重教,奠基未來。

42、向人民教師致敬。

43、向辛勤的園丁致以崇高的敬意!

44、樹立科學發(fā)展觀,開創(chuàng)教育新局面。

45、肩負育人光榮使命,再創(chuàng)蒼南教育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