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文化教學;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3-0215-01

一、為什么進行文化教學

(一)法語語音教學

在語音方面,對于一個剛開始接觸法語的學生,讓他光知道口形、舌位、規(guī)則和特例顯然是不夠的。他會覺得無比枯燥乏味而且難以把握。而單詞的文化淵源則更有助于理解和記憶。例如,在法語中,字母s 在詞末一般不發(fā)音。但在terminus一詞中,詞尾的s 不同于尋常的發(fā)音規(guī)則,要發(fā)[s]音。這個詞在課文中沒有注音,如果教師光機械地告訴學生這個詞就是個特例,就得這么念,學生就會難以接受,或感覺不容易記住,甚至產生法語單詞發(fā)音規(guī)則混亂、無法掌握的泄氣想法。而只要教師一解釋這個詞的文化淵源:它是個從英語來的外來詞,才造成了詞尾發(fā)音的情況。學生一想到同形的英語詞terminus,這個詞的記憶和掌握也就不成問題了。

(二)法語詞匯教學

每一種語言都是某一特定社會的產物,它的形成和發(fā)展大大的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這一點在詞匯方面尤其明顯。因此,我們要在介紹詞匯時注意到構詞上的文化內涵,不要割裂詞匯和詞匯間的天然聯系。如-logie結尾的詞為例,它們在構詞的歷史上有相通的地方。這樣的詞一般都是陰性名詞,表示一門學科。這樣,在學習biologie 這個單詞時,學生聽到了這樣的講解,在碰到了諸如新詞méthodologie 時,就不難猜出這個詞的詞義為“方法論”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詞義的異文化聯想。教師要將所教詞匯的本質概念交待清楚,懂得此詞匯在法國確切的應用場合、通用人群。例如,salut只能在非常熟悉的朋友間使用,通常不能用在對長輩和地位較高的人交談中。除此之外,各詞隱含的文化含義也需特別注意。

(三)法語語句教學

在語句方面,文化因素的參與也是隨處可見。在語序和結構方面,法語有自己的一套表達方法,如受其以人為本的文化的影響,主觀性就是其中的一個特點。同樣表達時間,中文說“現在是十月”,如果不考慮其文化因素,說成“Maintenant ilest octobre.”在語法上似乎沒有錯誤,事實上卻成了一句地道的病句。因為在法語中應說“On est en octobre.”在語句內容與文化背景的關系上更是如此。因此教師應在法語教學中注意分析中法思維方式的不同,及時講解由此構成的表達習慣的差異,從而把握地道的法語。

二、如何進行文化教學

(一)加強教師自身的法語文化知識

法語教師必須完善自身的法語水平。這不是簡單地停留在聽、說、讀、寫、譯的層面,而更要上升到對法國文化由衷地熱愛和了解的層次。法國文化歷史悠久,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不可多得的明珠。無論是古典主義、啟蒙思想還是19世紀許多新的文化思潮和流派,都誕生于法國,然后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法國的小說、電影、時裝、香水、音樂、美食至今都在全世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也恰恰正是學生們的愛好之所在。假如教師僅僅只會教授法語的單詞和語法,對這些文化背景內容知之甚少,忽略了文化知識的傳授,那么久而久之,學生會感到枯糙乏味,跨文化交際的目標也難以實現。為了在法語課堂里實現寓文化于教學,教師首先就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法語水平,深入了解和鉆研法國歷史文化。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成竹在胸,學生也將樂趣無窮并受益匪淺。

(二)選擇適合的教材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在外語教學方面國家越來越提倡引進國外教材的新情況下,法語教學也會越來越多的引進法語原版教材。如《Reflet》、Nouveau sans fronti è re》等都是法語原版教材,并已有中文譯版問世。此類教材完全由法國專家編寫,其內容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法國社會生活的風貌。每課還配套有DVD光盤,通過圖象和聲音傳遞信息,使語言教學的內容形象化。視聽教材將法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自然景觀、民俗風情等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且具有新奇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學生了解法語在實際生活的具體場合中的運用。因此,只有將中外教材有機的結合起來,并且在實際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好的運用對比結合的教學方法,才可以在法語教學中取的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三、結語

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法語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法語的興趣,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同時,法語教師只有將法語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才能使學生認識真實的法國,學習法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語言表達習慣,掌握地道的法語。

第2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意識;綜合素質

一、文化教育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都只重視技能的培訓,卻把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了邊緣位置。事實上,語言只是一種文化代碼,是依托于文化而存在的。束定芳、莊智象(2002:144-145)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概括為三句話,即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座。傳統的英語教育模式在各級各類院校都有存在,即便是在旨在培養(yǎng)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的大學校園里,此種現象也難以避免。這具體表現為,英語教學十分重視技能的培養(yǎng)和提高,將此作為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并以速成化的方式進行培訓;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英語學習優(yōu)劣的尺度。這樣人為地把語言和文化割裂開,學習的只是一種語言符號,丟掉的是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從教師方面看,現在的英語教師當年大都接受的是傳統的教育,對于語言文化二元論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師上英語課時,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糾正發(fā)音,講解單詞,剖析句型,翻譯文章,學生學到的都是一些空洞的語言符號,并沒有深刻領會文字所傳達的人文精神。而對于那些教學材料中豐富的背景知識,教師卻介紹的很少,或只是只言片語的簡介;即便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對文章的背景做介紹或補充,也僅僅是為學生學習文章掃清障礙,最終目的還是讓學生掌握和理解語言本身。文化教育成了語言教學的工具和手段翻,不免本末倒置??傮w而言,很多高校英語教師對于教學中的文化教育還處于消極回避狀態(tài)。

從學生方面看,急功近利現象較為嚴重,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記憶單詞,詞組,句型,提高讀寫技能等,以應付每學期的期末考試及四、六級考試,把分數當做是能力的證明,把證書當做是找工作的敲門磚。學生的這種做法是為了迎合世俗社會的需求,并沒有按照自身的興趣愛好來塑造和完善自我,使自身的個性發(fā)展受到了壓制,整體素質也未能得到全面發(fā)展。這反映出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高校仍在以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未能得到全面推廣。

從社會方面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發(fā)生了變化,使得教育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那就是培養(yǎng)出一批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掌握從事社會建設的各種本領的人。在這種社會導向下,教育的模式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它更強調實用的專業(yè)教育,而忽視了人文教育。學生個性的棱角被磨平,缺乏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性,致使高等教育的目的從培養(yǎng)完整的人變成培養(yǎng)對社會生活直接有用的技師和匠人。

二、高校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必要性

(一)新時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地球村的形成,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往來日益密切,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標準?,F代社會的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不再鎖定于掌握單一技術的“匠人”,而是追求全面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才,更加看重人的綜合素質,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水平,審美觀,意志品質,情商,智商,創(chuàng)造力,等等都成為綜合評價一個人的標準。

一個全面人才的發(fā)展是離不開文化,熏陶的,而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對于新時期的全面型人才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隨著中國走向國際化,各行業(yè)、各領域與國外合作的機會也會隨之增加,假如對對方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那么,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都會為雙方的交流減少障礙。

(二)完善人格的需要。從教育的目的和教養(yǎng)作用上來講,外語教學旨在與其他各門學科一起培養(yǎng)具有完善人格、高素質、有能力、與社會發(fā)展相匹配的人才。在傳統的,重視技能培訓的教育下,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的往往是知識面狹窄,缺乏綜合素養(yǎng)的單一型人才,學生在思想深度,知識結構,分析問題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中外優(yōu)秀文化熏陶的缺失和審美訓練的缺失導致學生的情感塑造和知識的掌握無法協調發(fā)展。我們知道,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涉及了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文學藝術、社會制度、哲學、教育學等等,學生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對語言教學中文化知識的深入學習,還可以開闊眼界,開闊心胸,增長知識才干,豐富社會閱歷,從而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塑造完善人格阿。

(三)語言學習的需要。任何語言都具有兩種功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語言和文化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文化滲透在語言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聽力方面,除了要能準確辨析發(fā)音,掌握大量詞匯和理解語句之外,還應對語言文化有所了解。許多聽力部分的篇章內容都與英語國家文化相關,如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傳統習俗等,若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將會有效地減少聽力困難。詞匯理解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于同一個詞的定義和在頭腦中產生的聯想可能完全不同。如果不了解一個詞的文化內涵,即便能說出或翻譯出這一詞,也不能真正理解該詞的意義。在翻譯和閱讀理解方面,由于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聯想和用法不同,閱讀時理解上必然出現偏差,翻譯過程中也會存在不等值或誤差。比如potato這個詞,單獨拿出來講就是“土豆”,而英語俗語“bigpoatto”卻是“大人物”的意思,如果望文生義,在理解和翻譯上就要鬧笑話了。總之,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傳統文化,歷史典故,對語言詞匯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如若了解了這些差異背后的典故,記憶和使用詞匯時就不容易出現偏差。語言背景文化的欠缺不僅會導致語言表達不得體,還有可能出現語言空洞,缺乏思想深度的現象四。英語國家的文化更注重語言中實實在在所反映的思想,要有內容,言之有物。學習者如果領會了這其中的差異,在交流中亦會減少障礙。

三、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

(一)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大學英語教師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引導者,是溝通文化的橋梁,英語教師對文化學習的重視程度影響著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英語教師應該積極接納人文主義教育的思想,并把這種思想帶到課堂上。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除了講解單詞,剖析句型外,還應該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告訴學生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該如何理解;一個詞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在什么情況下不能使用;介紹文章中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文中人物的背景,探討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和精神等等,使學生在點滴的學習中,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相反,如果一個英文教師只是熟練地掌握語言技能,卻缺乏人文知識,文化意識,不但不能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養(yǎng),反而會在課堂上遇到許多困難。文化意識,文化素養(yǎng)是英語教師必備的專業(yè)素質。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與文化相關的內容。大學英語教材大都注重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注意語言材料與文化內容的融合,注意對西方文化背景的介紹與教學。以《大學體驗英語》系列教材為例,書中內容涵蓋了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挖掘其中頌揚人性美德的內容,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社會和人生,擁有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科學、理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大學體驗英語》第二冊書中的第六單元passageA,NeverGiveUp一文,講述的是前美國花樣滑冰運動員保羅的坎坷的職業(yè)生涯,他曾多次失敗,甚至被人嘲笑,但是都沒有放棄,最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文章通過真實的故事告誡學生,在面l臨任何困難時都不要輕言放棄,永遠以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這篇文章對于學生的價值觀的樹立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都會產生深刻影響。又如,《大學體驗英語》第三冊書中的第四單元passageB,IHaveHisGenesButNotHisGenius,是篇科幻文,文章的最后一個場景是克隆莫扎特在吧臺上放下小費然后離去,原文是“AndwiththathedropsatipontIIebarandisgone”。在這句中,單詞“t所附有的社會文化值得挖掘。在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中,顧客一般會給提供服務的服務員小費以表示感謝,小費金額通常占消費數額的10%~15%。事實上,在英語國家社會文化中,一共有三個所謂的“ings”,即“tipping”“betting”和“drinking”,分別是小費、下賭和飲酒,教師就可分別加以簡述。這樣的簡介能使學生從課本中獲取文字以外的文化知識,增強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類似的例子在教材中還有很多,只要稍加注意,就能發(fā)現這些詞匯中所包含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

第3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文化素質培養(yǎng) 高等職業(yè)教育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018-03

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是各級各類學校面臨的一個共同任務。我國的高等職業(yè)教育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能力本位、就業(yè)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重視學生職業(yè)技能和就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形成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學生的文化素質在學生職業(yè)技能和就業(yè)能力的形成中,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在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文化素質培養(yǎng)是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的基本途徑

高等職業(yè)院校從培養(yǎng)目標上看,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作為高素質的勞動者,必須形成一個合理、相對完備的知識結構。只有具備了合理、相對完備的知識結構,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勞動者知識結構的要求;適應現代生產和服務對勞動者知識結構的要求;適應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對勞動者知識結構的要求。合理的、相對完備的知識結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和就業(yè)能力,而且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基本的知識保障。

合理的、相對完備的知識結構不僅包含了學生的專業(yè)知識,還包括了基本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文化知識。從文化知識的角度看,基本的文化知識主要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就是要通過對學生進行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文化視野、審美情趣、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人文精神的感染,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識,使他們能汲取當代先進文化的精髓來豐富、完善自己。這樣,高職學生的知識結構會更合理、視野會更開闊、思維會更活躍,觀察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會更強,為學生在學校學好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并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利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職業(yè)能力強的高素質優(yōu)秀人才。

從當前高職學生的實際看,我國的高等職業(yè)院校絕大部分招收的是??茖哟蔚膶W生,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高考的錄取率較高,絕大部分省(區(qū))市高考的錄取率都在90%以上。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習的學生,相當一部分在文化知識方面較薄弱,基本的表現就是基本文化知識的缺乏,人文素質不高。這一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職業(yè)技能的掌握,影響了學生就業(yè)能力的提高,從長遠來看,影響了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事業(yè)發(fā)展和人生發(fā)展。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實現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必須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為學生職業(yè)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提高奠定文化知識基礎。

高職學生文化知識的增加,文化素質的提高有許多途徑和方法,其中,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是增加學生文化知識,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法,因為學校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具有系統性、連續(xù)性和對學習結果檢查和考核的特點。這三個特點保證了高等職業(yè)院校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在實際效果方面比其他途徑和方法更有效,它能根據高職學生在文化知識和文化素質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系統的、連續(xù)的教育,并通過引導、檢查、考核等方法鞏固、提高教育的效果。在這樣一個連續(xù)的過程中,學生的文化知識就會增加,知識結構就會完善,人文素質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 文化素質培養(yǎng)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不僅是現代社會合格公民的必備素質,也是現代社會中高素質勞動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對于服務行業(yè)的勞動者而言,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還是職業(yè)素質的重要內容,對做好服務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yè)能力,實現高等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的提高,既需要有相關的知識作為基礎,也需要環(huán)境的熏陶和學生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對于高等職業(yè)院校的學生而言,系統連續(xù)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質培養(yǎng)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第一,學校文化教育系統性的特點能為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的提高提供基本文化知識的保證。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的提高,需要系統全面的文化知識作為基礎。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識,了解了文化的特點、基本的內涵和要求,認識和了解了新時期先進文化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才能通過環(huán)境熏陶和個人修養(yǎng)提升形成文化素養(yǎng)。學生文明素養(yǎng)的形成亦如此,首先要學習和掌握文明禮貌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認識和了解各種場合禮儀規(guī)范的基本內容和要求,知道應該怎樣做,在此基礎上才能通過環(huán)境熏陶和個人修養(yǎng)提升形成文明素養(yǎng)。高等職業(yè)院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質培養(yǎng),能根據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形成的需要,有選擇性、系統性、全面性、連續(xù)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文化知識、禮儀知識的教育,為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的提高提供基本文化知識的保證。

第二,高等職業(yè)院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質培養(yǎng),會在學校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的提高,不僅需要有相關的文化知識、禮儀知識作基礎,而且還需要有環(huán)境的熏陶,離開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良好的環(huán)境熏陶,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也很難得到提高。高等職業(yè)院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質培養(yǎng),會在學校內部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會在校園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明環(huán)境,用氛圍和環(huán)境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學生在這樣的氛圍和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其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三,高等職業(yè)院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質培養(yǎng),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個人修養(yǎng)的自覺性。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的提高,除了以文化知識為基礎,以良好環(huán)境的熏陶為條件,還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學生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文化知識和良好的環(huán)境,是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提高的外在條件(外因),學生個人的修養(yǎng)是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提高的內在條件(內因)。文化知識和良好的環(huán)境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修養(yǎng)才能發(fā)揮其在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提高中的作用。在高等職業(yè)院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和文化素質培養(yǎng),必然會涉及個人修養(yǎng)方面的知識。學生通過個人對修養(yǎng)方面知識的學習,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個人修養(yǎng)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學生個人修養(yǎng)的自覺性,并會掌握個人修養(yǎng)提升的正確方法。這對學生把文化知識、禮儀規(guī)范的要求內化為基本的品質、氣質,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明素養(yǎng)有重要的作用。

三 文化素質培養(yǎng)是學生職業(yè)技能形成的基礎與前提

高等職業(yè)教育以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為目標,高素質勞動者應該具備比較高的職業(yè)技能,應是一種高技能的勞動者。所以,高等職業(yè)教育在發(fā)展中形成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養(yǎng)高技能勞動者作為辦學的基本目標。以培養(yǎng)高技能的人才為教育目標,既是高等職業(yè)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區(qū)別所在,也是高等職業(yè)教育最鮮明的辦學特色。

學生的職業(yè)技能主要是通過訓練獲得的,但是,任何一種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發(fā)展和提高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之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要掌握現代化的生產管理和服務技術,首先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文化知識,進而掌握運用知識解決生產和服務中實際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嫻熟的職業(yè)技能。一個缺乏基本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的人很難成為一個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基本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是學生職業(yè)技能形成的基礎與前提,其原因為:(1)基本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可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而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是學生職業(yè)技能形成的重要前提,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較強,就容易在認識事物的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生職業(yè)技能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2)基本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職業(yè)技能需要在對相關知識和原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才能得到鞏固。學生對一種職業(yè)技能只知道怎樣做,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這一種職業(yè)技能的。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更好、更牢固地掌握職業(yè)技能。(3)基本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可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F代社會是一個創(chuàng)新型的社會,任何一種職業(yè)技能都需要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對于高等職業(yè)教育而言,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求學生要掌握本專業(yè)基本的職業(yè)技能,而且要求學生能在今后工作的實踐中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發(fā)展。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對職業(yè)技能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4)基本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學生職業(yè)技能的形成和發(fā)展,不僅需要對事物的認識和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還需要有開闊的視野,有敏捷的思維。學生的視野不開闊、思維不敏捷,對職業(yè)技能的掌握也是不穩(wěn)定的。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職業(yè)技能。

高等職業(yè)院校要實現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生產和服務第一線高素質勞動者的目標,就要開展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學生就業(yè)的基本素質,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職業(yè)能力,為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和形成奠定堅實的文化素質基礎。

四 文化素質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保障

科學發(fā)展觀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為本強調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對于教育事業(yè)而言,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不僅要求我們要關心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且要求我們要關心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學生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事業(yè)發(fā)展和人生發(fā)展打好基礎。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科技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人才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而且,在學科交叉、行業(yè)融合的背景下,人才的標準處在動態(tài)之中,不斷在發(fā)生改變。未來國家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需具備較快適應科技更新和崗位轉換的能力。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不僅注重畢業(yè)生的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而且更加注重畢業(yè)生是否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健全的人格、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持續(xù)學習能力。

高等職業(yè)院校開展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是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保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文化知識和文化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文化基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從某種角度看取決于學生的綜合素質,一般情況下,學生的綜合素質越高,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就越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提高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質作為基礎的。學生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質,會在認識事物、理解問題等方面形成一些障礙,不僅會影響學生職業(yè)技能的形成,而且會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增強。

第二,文化知識和文化素質是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文化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知識、技術、技能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高技能的勞動者要適應這一變化,不被時代所淘汰,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這就需要高技能的勞動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個人學習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基本的文化知識是學習能力提高的文化基礎

不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識,不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學習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高的。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基礎,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有效途徑。

第三,文化知識和文化素質是學生適應社會能力提高的素質基礎。學生畢業(yè)以后,最終要走入社會、融入社會,才能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而且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與學生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質有著直接的關系。文化知識和文化素質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寬容、真誠等基本的品質。這對提高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無疑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四,文化知識和文化素質是學生今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文化和素質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社會和企業(yè)對勞動者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等職業(yè)院校的學生,畢業(yè)以后,存在一個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繼續(xù)提高學歷的問題。另外,現代社會知識和技術更新的加快,對勞動者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要求,唯有如此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和終身學習都需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較高的文化素質。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基礎,是學生今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文化和素質基礎,學生接受了更高層次的教育,養(yǎng)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必然會提高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第4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 有一些同學課堂上表現很優(yōu)秀,但是到了和老外交流的時候,卻“quite at a loss (不知所措)”。由于英語國家與中國有不同的風俗,信仰,道德價值觀,歷史,等文化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又通過語言表現出來,來自不同國家背景的人們之間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交流障礙。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和講解西方文化知識非常重要。

一、在教學中注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教育的內容

1.從日常對話的入手,讓學生熟悉英語國家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習俗、禮儀和禮節(jié)等文化。英語中的口語從稱呼、問候與告別、介紹、稱贊與應答、打電話、致謝到應答、道歉與應答、邀請與應答、請求、請客送禮、表達禁忌等到談論各種話題與中文表達是有很大不同的。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如何表達,而且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樣表達,而這樣表達所反映的文化。有一個例子,一個中國人有一次機會登上一艘豪華游輪觀光,在酒吧臺拿了兩杯雞尾酒回房間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外國女士,她看看他后笑著說:“you have matches?”中國人一楞,回答說:“i’m sorry, i quitted smoking 15 years ago,so i have no matches.”她立刻會意到中國人誤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點抱歉的說: “it’s a joke.”然后,他們就相互尷尬的笑了笑,走開了。其實you have matches?是個美國人非常普通的玩笑,這是外國女士看中國人兩手都占著,就故意開玩笑跟他要火柴,非但沒有惡意,反而是想問他需不需要幫忙。所以由于文化思維方式的不同,東方人難以領悟西方人的幽默,而了解它們對我們進行有效的交流是有必要和有幫助的。

2.在對于詞匯,句子的語義講授中,注重引導學生從文化的角度來掌握它們的其它涵義,并使學生掌握英語中常用的習語、本文由收集整理成語、俚語及典故的用法。比如說,在英語中當我們說一個人在“talk horse”是什么意思呢?中國文化是一種農業(yè)文化,而牛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們說一個人說大話、夸口的時候說他“吹牛”。那么“吹牛”翻譯成英語應該怎么說呢?應該是“talk horse”(吹馬)。英國文化是一種“馬”的文化,我們說“吹牛”,他們卻說“吹馬”。“talk horse”就是英語中的口語習語。英語正如漢語一樣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成語及典故等,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從文化的角度入手來講解這些習語,成語, 俚語,及口語形式的習語,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語言在異質文化中的真實使用,從而能真正掌握這門語言。

3.嘗試從文化的角度,講解英文實用文體的寫作。例如,東方人看了西方人的求職信, 會覺得難以接受或覺得其人狂妄自大。就是因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行為方式。西方人在求職信中力求命中要害突出優(yōu)勢,近乎咄咄逼人的程度,同時,西方人毫不諱言以前的不足,以此烘托出一種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能力。西方人求職之中比較善于逆向思維,用老板/經理的立場去看待該職位,虛擬語氣的——if i were……而東方人寫求職信時,禮貌先行,必然含有很大的謙讓成分,東方人善于暗示自己過往的成就,以此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東方人求職的時候,著眼于自己能夠勝任該職位。通常是屬于主動語氣的——i can / could do .東方人的語言和思維結構里面,沒有虛擬語氣。所以說中西方在寫作文體的不同與文化間的差異是有必然聯系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要有跨文化教育這根弦,把它貫穿于長期的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

二、如何進行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教育

1.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文化教學方法的選擇。在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交際法、結構主義教學法等教學策略,既注重語言形式和語言結構的等知識文化的傳授,又重視語言的使用技巧等語用文化的傳授,并且對融入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西方社會風俗習慣和行為模式的內容)多加以歸納整理,注重加強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幫助學生超越本土文化,從異質文化的角度來觀察事物,并善于啟發(fā)引導學生去自己探索思考,總結異同。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其用英語思維語言的能力。在練習口語時設計出有意義的和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交際場景讓學生練習口語;在單詞、詞組、語言點的教授中多提提其與其相關的常用的口語習語、諺語、成語、名言名句、典故這些內容

轉貼于

不僅不會給課堂增加負擔,而且會使英語課生動有趣;在講解精讀課文時,多介紹相關文化,知識背景,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文化和歷史,我們可以因勢利導給予著重介紹,讓學生加以了解。

第5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為什么進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業(yè)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yè)創(chuàng)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發(fā)展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yǎng)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

二、文化教育的內容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1、稱呼語。課文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癱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又如學生稱“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謝和答謝。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當別人問: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

3、贊美。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贊美別人發(fā)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fā)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4、隱私。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

5、打招呼。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介紹。教材中 “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節(jié)日。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jié)日方面。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tài)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 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8、詞匯的文化內涵。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yǎng)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

1、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感謝、謙虛、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第6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小學;教學對話;對話素養(yǎng)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要實現和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要讓學生有說話的機會,在有些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想教師所想、說教師所說,這種“教學對話”不過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對話。

一、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針對性指導

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閱讀方法、閱讀技能、閱讀習慣的指導,對學習知識的有關文學理論創(chuàng)作、作品敘述視角、文學闡釋知識等都可以幫助學生進入閱讀對話的知識指導。

二、教師要及時隨課文舉例,教會學生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好的“教學對話”可是重中之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隨課文舉例子,讓學生明白怎樣在閱讀時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與事件對話,以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1.學會警惕“假對話”,并識破“對話陷阱”

在課堂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有時學生和學生或者老師和學生表面上好像在討論,爭論得很激烈,但實際上卻是各說自話,互不理睬,只想說服對方,而不試圖去理解對方。

2.對于學生回答的一些知識性的錯誤要及時引導

在課堂上,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經常會在回答問題時不由自主地游離主題,這時教師就應該及時提醒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對話主題上來,而不應該回避。

3.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設富有價值的話題

富有價值話題的選擇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還可能師生共同確定。這樣的話題應該是關鍵性的、有深度的,或者是能夠引發(fā)全局的。

三、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對話素養(yǎng)

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對話能力與對話水平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對話的水平與質量。教師在課堂教學對話中應該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的對話氛圍,真誠地投入與學生的對話中去。

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后,由于“課程標準”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要求“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相信會有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第7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相對密切卻又相互區(qū)別,語言與文化共同服務于人類社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結成了相輔相成的關系。語言是文化主要表達形式及傳播工具,語言是文化的體現,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語言學家薩丕爾所言:“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币虼送庹Z教學應與其文化教學相結合,以理解語言的真正含義。但以往傳統的英語教學忽視了語言使用與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多都是語法,詞匯掌握得較好,然而缺乏在恰當的場合使用恰當的語言的能力,有時甚至運用本族文化的言語交際準則來套用外語,以至造成令人尷尬的場面。例如,英語中的禁忌語多與“privacy”有關。許多個人情況如家庭、信仰、薪水等都是個人隱私,因此,在與英美人進行交際時不要詢問或者涉及有關他們的私人情況。而學生由于受母語文化的影響在交際中常犯這種錯誤,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對個人情況的詢問體現了親密、關懷。因此從語言與文化的這種關系可以看出,在高中英語教育中采用跨文化語境教學是有必要的,以此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yǎng)。

二、跨文化語境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增強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缥幕Z境教學對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有一定促進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語言交際技能。傳統高中英語教學,僅僅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教師必須轉變傳統英語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利用跨文化語境教學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能力。由于每個國家的文化背景與歷史背景都不一樣,學生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就必須通過英語的學習,跨文化語境教學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學生自身的英語語言能力。例如:在學習Book4Module6TheUniversalDragon(世界上的龍)一文,教師可以通過闡述在東西方龍的來源差異(在西方龍的形象來源于蛇,而在中國蛇來源于給你們帶來風調雨順的鱷)從而使學生理解不同信念、準則、價值觀和傳統,以及由此帶來的沖突,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人民的不同風俗習慣。教師充分利用課文中的這些材料,就完全可以在教授語言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缥幕Z境教學在促進學生對英語語言學習深化了解的同時,還可以教會學生學習語言的有效方法,此外,跨文化語境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提供相關研究資料,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能力與掌握能力。例如:教師利用課堂進行角色扮演、模擬游戲等活動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對文化感知。

(四)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對待英語國家文化的態(tài)度。每個國家的文化都具有優(yōu)缺點。因此教師在采用跨文化語言教學方法時,應該讓學生了解并尊重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對于西方文化,我們不能全盤接受,同事也不能全盤否定,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英語國家文化對待態(tài)度。

三、高中英語課堂上跨文化語境教學策略的實際應用

首先,教師可以對國外文化語境中出現的詞匯、句式進行比較分析。在英語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特定的交際用語,如:打招呼、問路、道謝、打電話等。教師可以將這些交際用語向學生進行講解,通過比較分析,學生對跨文化語境的理解更加透徹。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說:“吃了嗎?(Haveyoueaten?)你去哪兒?(whereareyougoing?)”,這通常會讓英美國家的人尷尬或誤解。母語為英語的人多會說Goodmorning/hello/howareyoudoing?了解這些有助于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師可以采用中外相同含義的語言表達形式來進行講授,將這些存在一定聯系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深化學生的理解。例如:我們通常形容一個人力氣很大,通常會用“力大如?!边@個詞來表達,而在英語當中,這個成語的表達方式則是:“asstrongashorse”,這種比較方式不僅能加速學生對跨文化語境的理解,同時也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教師通過外國影片的放映來加強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與掌握,例如:觀看《音樂之聲》電影,觀摩《成長的煩惱》等美國連續(xù)劇,這些外國影片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外國文化的了解,比起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方式,這種觀摩國外經典影片的學習策略對把握跨文化語境具有獨特教育教學意義。

四、結語

第8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利用繪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找春天》一課時,老師沒有急于讓學生去讀課文,而是提前留下作業(yè),讓學生自己到學校、公園、田野等,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并告訴學生:“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腳步輕輕、若隱若現、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們必須留心觀察春天的蹤跡?!边@樣,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去發(fā)現的興趣。上課時,我讓每位同學先把自己在大自然中發(fā)現的春天畫下來,然后用一句話講給大家聽。不一會兒,一幅幅充滿生機的、充滿春天氣息的畫展現在我的眼前。有的說:“春天來了,柳樹發(fā)芽了。”還有的說:“春天來了,我和爸爸媽媽到公園放風箏?!薄⒆觽兣e起自己的畫,你一言我一語,興致勃勃地講述著自己發(fā)現的春天,與大家一起體驗發(fā)現的快樂。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時老師及時引導:“同學們,你們的作業(yè)都完成得非常好,大家都找到了春天,并把它畫了下來。你們想不想知道課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發(fā)現了什么?我們一起去讀讀課文,好嗎?”這一問題激發(fā)了學生朗讀的興趣。于是,大家紛紛拿起課本,自由朗讀起來,在讀中感悟春光的美好,體驗大自然的情趣,表達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二、利用繪畫,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蜜蜂引路》一課,通過列寧利用蜜蜂作向導,找到養(yǎng)蜂人。濃墨落于列寧是怎樣利用蜜蜂作向導找到養(yǎng)蜂人的,以此來教育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學會認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因此,熟悉和感受列寧找養(yǎng)蜂人的路線圖,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很重要。我先布置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在腦子里畫畫,基本弄清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養(yǎng)蜂人的小房子在什么位置。然后讓學生去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并提醒學生繪圖的重點是準確地再現課文對四周地方的描繪,讓所有學生都動筆畫。畫完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大家對照課文,指出不足,進行修改。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作業(yè)完成的非常仔細,將每一處細小的差錯都找了出來。通過討論、修改,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為了畫好路線圖,都在反復閱讀課文,而當這幅圖準確地再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對課文便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三、利用繪畫,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好的古詩猶如一幅絕妙的圖畫。教學中,指導學生在弄懂詩句大意后,再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描繪詩中所展示的畫面。如在講杜甫的《絕句》一詩時,借助簡筆畫,讓學生弄清詩人住的草堂的位置。通過學生繪畫,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形象地領悟“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含意,用得既傳神又耐人尋味,給人以窗外景物盡收眼底之感,有的同學還把整首詩所描寫的畫面都用水粉畫了下來,窗戶外柳枝吐翠,柳條飄舞,兩只黃鸝在柳枝間追逐嬉鬧,唱著悅耳的歌;天空中,一行白鷺在自由地飛翔,好像要與青天相接的樣子。透過窗戶,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外江面上停泊著即將駛往東吳的客船。鳴叫的黃鸝,飛翔的白鷺,高山的積雪,待發(fā)的船只,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包S、翠、青、白”學生通過自己稚嫩的小手描繪出了明麗的色彩。一邊欣賞學生的繪畫,一邊吟詩,不僅使我們感受到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被詩人描繪的優(yōu)美意境而陶醉,更激發(fā)了學生吟誦詩圣其他詩歌的興趣和愿望。

四、利用繪畫,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第9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初級;日語教學;文化導入

外語教學及學習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習者達到與對象國母語使用者進行無障礙的自由交流。因此,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習者首先考慮的是語言本身的傳授與學習。然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記錄文化的符號,甚至可以說是文化的產物;同時文化通過語言得以體現,制約著語言的發(fā)展方向。二者密不可分,互相影響。只有同時習得對象國的語言及文化,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雖然在文化輸出輸入的過程中,兩國文化、文字、語言方面會有一些共性,但是日本獨特的國民性、價值觀、風土、歷史等文化要素還是會在日語中得以體現。在日語教學中,如果忽視對日本文化的講授與習得,那么就不能完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語言教學就不能認為是成功和有效的。

各大高校的日語專業(yè)學生的課程設置中,往往會在高年級專門開設文化相關的必修課或選修課程。然而筆者任職于高校的軟件學院,授課對象為計算機專業(yè)(日英強化)學生。由于計算機等課程占據一半的課時量,所以日語的課時量極為有限。日語課程主要在一、二年級集中開設,主要課型有基礎日語、視聽、會話、寫作、商務日語,課程設置源于教學目標的要求,偏重于實用性。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日語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由于沒有足夠的課時可以專門開設文化相關課程,因此,在這些日語課程中,尤其是從初級階段的教學中適時導入文化的傳授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二年級下學期的基礎日語課上提到過研究日本文化的一本代表性必讀書―《與刀》,兩個班級的80名學生竟無一人聽說過??梢妰赡耆照Z教學中文化導入缺失的嚴重程度。本文僅以基礎日語課程中已經使用了10年的《新大學日本語》第一冊教學實例為中心,探討初級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楊宏在《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中指出:“語言差異,就語言符號本身而言,最直觀的應該是在詞匯領域,處于完全不同的兩個文化中的語言體系必然會在這一層面上體現其文化差異。且不論數量及這兩種文化各自特有詞匯的差異,即使是表達同一理念的詞,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作用下,必然會產生附加在詞匯本身概念之上的聯想意義。不了解這種聯想意義的差異,就不能完全和充分地接收一個詞所承載的全部語言信息量?!币虼?,首先就初級學生最早、最容易接受的詞匯方面探討詞匯上的文化差異。

1 “はい”和“いいえ”

教材的第一課的課后語法解釋中就講到了“はい”和“いいえ”的用法。然而解釋極其有限,對“はい”的解釋為:①老師點名時,回答“到”的時候。②肯定回答時。對“いいえ”的解釋為:否定對方說法時使用。如此,學生會簡單認為“はい”相當于英語的“Yes”和“No”,相當于漢語的“是”和“不”,彼此之間是一對一的單純對應關系。然而日本人實際使用的“はい”和“いいえ”有更加豐富的文化含義?!挨悉ぁ痹诮与娫挄r(相當于漢語的“喂”)、開門之前應門時也會使用。并且在中國人印象里,日本人習慣不停地說“はい”,打電話是也是如此。其實并非在不停地肯定對方,沒有自己的主見,而是對對方的一種回應,告訴對方“我一直在聽著,你繼續(xù)說吧”之意。如果對方的日本人在陳述一件事的時候,這邊沒有不時用“はい”在回應對方,那么對方就不放心自己是否認真在聽,必須要確認自己一直在聽他講話時,才能繼續(xù)放心地往下講。

與頻繁使用“はい”相反,日本人很少使用“いいえ”這樣否定的字眼。日本人總是在意他人的目光,在言行舉止上總是考慮到他人的感受,盡量不給他人添麻煩,不傷害他人。反映在語言上,喜歡使用模糊和省略的表達。尤其在否定和拒絕時,不會直截了當地使用“いいえ”,而是委婉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讓對方去理解和體察,并作出判斷。金田一春彥在其《日本の特》一書中提到過一個有趣的總結:日本人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強烈地用“いいえ”來表達否定。一是受到贊美時自謙使用。如:“英がお上手ですね?!薄挨いい?、とんでもない。わたしなど…”。另一種情況是對方在自暴自棄時否定對方的這種消極觀點,安慰和鼓勵對方時使用。如:“わたしはやっぱりダメな女なのね”“いいえ、あなたはほんとうに力があるんですよ”。正因為拒絕和否定時日本人不使用“いいえ”這樣的字眼來明確表達,所以才會出現被外國人誤解的情況。板坂元在《日本の表情》中介紹了日本人的兩個表達:“考えさせてもらいます”和“善します”。字面意思是“請讓我考慮考慮”和“我會妥善處理的”。所以對方會對日本人的回復抱有期待??墒堑攘艘欢螘r間,日本人沒有回應,一問才知道,日本人根本沒有表達過之后回復或同意的意思,而是進行了委婉的拒絕。由此,不理解日本人這種表達方式及心理的外國人會認為日本人不可信。其實不然,日本人是出于不想當面拒絕對方,從而傷害對方考慮,才斟酌語言、使用委婉表達的。

2 “先生”

教材的第一課學習自我介紹及介紹他人的表達,自然涉及到了人物的職業(yè)。所以“先生”就成為學生最早接觸的詞匯之一?,F今中國人為了向他人表示尊敬,常常在稱呼時加上“老師”,即使對方不是學校里教課的老師。中國人的這種語言表達習慣如果不加思考套用到日語里是行不通的。出于尊敬而用“先生”來稱呼對方,會讓對方不知所措,不知道是否在稱呼自己。日語中用“さん”就足以表達這種敬意了。此外還需要讓學生了解,在當面稱呼醫(yī)生的時候要用“先生”,稱呼律師、國會議員也可以用。這是日語中“先生”的獨特使用方法。

3 “あなた”和“きみ”

教材的第一課就將日語中的人稱代詞總結了一個表格。其中相當于“你”的日語詞列出了“あなた”和“きみ”,但卻沒有進行具體解釋。如果授課教師不強調二詞的特殊性,學生單純認為與漢語的“你”是一對一的對應關系的話,可能會出大笑話。首先,很多學生出于喜愛日本動漫才選擇日語的,之前在動漫中應該頻繁聽過“きみ”這個詞。那么在表達“你”的意思時往往優(yōu)先使用它??墒鞘紫取挨摺笔悄行杂谜Z,其次只能用于關系近的同輩或對下級和晚輩。如果告訴學生“あなた”比“きみ”禮貌,男女均可使用。那么學生又很容易用“あなた”來稱呼對方。其實日語中對對方的稱呼習慣是對方的姓氏后面加表示尊敬的“さん”,或加職務名,如:“田中先生”“山田部”等。此外,妻子當面稱呼丈夫時也用“あなた”。

由此可見,語言反映了其背后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在日語教學中只有從初級階段有意識地導入對日本文化的講解,才能幫助學生掌握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板坂元.日本の表情[M].社,1978.

[2]森田六朗.日本人の心が分かる日本[M].アスク出版,2011.

[3]金田一春彥.日本の特[M].日本放送出版會,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