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范文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

第1篇: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范文

人類的建筑活動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以及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狀況緊密相聯(lián)的,一種建筑風格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根源。地域的差異導致了歷史文化的不同,人們對美的感受,對建筑的理解也大相徑庭。古往今來,不同地域的建筑為我們帶來了繽紛的視覺享受。西方歷史上,建筑的發(fā)展受到強烈的理性因素的左右,從古羅馬時代以嚴謹比例而著稱的柱式,到文藝復興時期《建筑論》,然后一脈相承地發(fā)展到了現(xiàn)代西方建筑,這是一個非常理性的建筑文化體系。影響西方建筑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神學,主要體現(xiàn)在教堂上,人們認為上帝是萬物的主宰,人們對神充滿著敬畏,從帕提農(nóng)神廟到萬神廟,從巴西利卡到希臘十字,西方的建筑師對于教堂平面、立面和空間感受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相應的情況是,數(shù)千年來的中國建筑,雖然也有儒家的實用理性的思想蘊含其中,但建筑的基本思考卻被束縛在傳統(tǒng)框架中,如依靠風水這種超自然力來決定建筑的選址。

1單體建筑的差異

1.1建筑材料

在我國的古代文獻中,《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笨梢娭袊鴤鹘y(tǒng)建筑一直以磚木為主要材料,而西方主要以石材為主。二者對于材料的選擇除了地理位置之外,還受到了文化理念的影響。一方面,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天一和人”的理念,這個理念闡述了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認為人應該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物我一體,選擇木材這個材料,正是看到了木材的親和性。另一方面,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重視的建筑不是寺廟,而是皇帝居住的宮殿,木質建筑便于橫向發(fā)展而有利于采光的特點剛好滿足居住建筑寬敞明亮的需求,而且建筑速度快,可以快速建造大規(guī)模的宮殿。而西方重神性,一方面,石質建筑容易向高度發(fā)展,直指天空,有利于塑造高聳且不采光的空間,剛好滿足宗教需要的神秘性;另一方面,從歷史上看,金字塔、希臘神廟、羅馬斗獸場、萬神廟等西方的大型建筑建造時間長,石材又便于保存,滿足建筑建造時間長、追求永恒的特點。

1.2建筑形式

另一方面,從建筑形式上來看,東西方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差異。首先,東方人祭祀先祖,希望先祖可以庇佑自己和后人。所以東方的祭祀建筑——祠堂,其建筑形式更接近于普通的居所。而西方人則是崇拜神,追求不朽,這點在教堂建筑上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1]。其次,由于建筑材料的差異,東方建筑的木構架建筑更易于橫向發(fā)展,而西方的石材容易向高處發(fā)展。所以東方的建筑等級越高,開間就越多,以此體現(xiàn)建筑的地位。如北京太和殿,它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guī)模最龐大的建筑。西方的建筑越是重要,就越高大。古羅馬的萬神廟,它面闊33m,正面8根柱子,高14.18m,穹頂直徑達43.3m,頂端高度也是43.3m,整體高大雄壯,色彩艷麗。再如之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外表的向上動態(tài)很強,輕盈的垂直線條統(tǒng)領著全身,越往上劃分越細,裝飾越多,越輕盈。西方人企圖通過高聳入云的建筑與神進行對話。

1.3建筑裝飾

西方建筑的起源是古希臘,古希臘的建筑風格主要依靠柱式和山墻體現(xiàn)。柱子上細下粗、上輕下重,下面質樸而上面華麗,這使它們表現(xiàn)出向上生長的姿態(tài)。柱式體現(xiàn)了西方的嚴謹性和邏輯,每一種構件的形式完整,垂直構件作垂直線角或凹槽,而水平構件作水平線腳,柱頭是垂直構件和水平構件的交接點。柱式上的裝飾很有節(jié)制,精美而不冗雜,并且隨著環(huán)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大小性質不同,柱式都要作相應的調整。建筑的坡屋頂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墻裝飾的特定的手法[2]。古希臘建筑中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等裝飾手法,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裝飾藝術。東方建筑的裝飾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guī)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xiàn)于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雕飾是中國古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墻壁上的磚雕、臺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筑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北京故宮保和殿臺基上的一塊陛石,雕刻著精美的龍鳳花紋,重達200噸。在古建筑的室內外還有許多雕刻藝術品,包括寺廟內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獸等。

2群體布局的差異

2.1建筑群布局

東西方建筑的空間布局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會觀念的影響。在東方,大約六千年前,廣大地區(qū)都已經(jīng)進入了氏族社會,仰韶文化的母系氏族已經(jīng)過著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定居生活,血緣關系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紐帶,居于首要地位,禮制宗法制度也都來源于血緣關系,并且維護著它[4]。而禮制宗法制度又影響著建筑布局,所以東方的建筑多以家庭血緣為紐帶,形成一個對外封閉對內開放的建筑空間,也就是四合院。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周時期的陜西岐山鳳雛村遺址,陜西岐山鳳雛村遺址是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進院落組成。又如北京故宮,由重重院落組成的龐大的建筑群,各個院落、各個建筑又都表現(xiàn)出了等級制度,體現(xiàn)了東方建筑所包含的禮制思想。與東方建筑的建筑群不同,西方建筑往往重于表現(xiàn)單體建筑的高大輝煌,表達建筑的個性,這與西方自古以來的英雄崇拜主義有著很大的關系,希望可以突出個體的表現(xiàn)。雖然西方也有建筑群,如圖拉真廣場,廣場的形式參照了東方建筑的特點,不僅中軸對稱,而且作了幾進布局,空間縱橫、大小、開合、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筑交替。但與故宮不同的是,這一系列的交替只是為了醞釀藝術的到來。建筑群的最后是一個圍廊式的廟宇,這是崇奉圖拉真本人的廟宇,規(guī)模很大,非常豪華,是整個廣場的藝術所在。所以圖拉真廣場的本質還是個人崇拜,與東方的禮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2.2園林布局

在影響東方建筑發(fā)展的諸多理念中,“天人合一”的觀念是最基本的?!疤臁逼鹪从谠忌鐣祟悓o法預測的宇宙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認為是世界的主宰。春秋以后,對這種主宰的敬畏構架起以天人關系為基礎的宇宙觀,并出現(xiàn)了“天命”“天意”等一系列的觀念。西周以后,人們強調人與天的關系不可分割,于是出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觀點。其次,是“物我一體”的自然觀,在東方的文明中,受到道教的影響,自然包含了人類本身與周圍環(huán)境,在這種觀念中,人與自然中的其他東西的地位是相同的,沒有高低之分,這為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奠定了思維基礎。所以,東方園林追求“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意境,與自然之間保持和諧、相互依存的融洽關系,通過巧妙的布景、獨具匠心的空間安排[5],并借助于文學、雕塑、繪畫等藝術手段,把自然景物和人文藝術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從而使園林超越了單純的使用居住功能,具有深厚的抒情性。蘇州拙政園就充分體現(xiàn)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設計構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筑,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自然山水融入園林建筑設計中。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影響,雖然將人與自然都看成被上帝創(chuàng)造之物,但是卻認為自己被賦予了上帝的形象,因而享有管理、控制自然的特權。所以在西方文明中,自然是作為人類的對立面而出現(xiàn)在矛盾關系中。同為人工創(chuàng)造,西方園林不同程度地展現(xiàn)了人工管理的痕跡。如凡爾賽宮,充分體現(xiàn)了“秩序是美的”的觀念,所有的植物都被修建成規(guī)整的幾何形式,園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齊筆直的,并且整個花園有著明確的中軸線,就園中的建筑而言,并沒有像東方的園林建筑那樣,企圖融入到自然環(huán)境之中,而是脫離建筑存在,表達自身的雄偉壯麗。

3結語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不同的價值觀,東方注重血緣關系,西方重視個體價值。在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上,東方講究“天人合一”“物我一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西方則認為人是世界的主宰,要改變自然。在信仰則分為祖先祭祀和崇拜神兩種模式。這些差異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現(xiàn)了東方以龐大建筑群落為主,和西方以高大的單體建筑為主兩種建筑形式。表現(xiàn)在建筑材料上,東方的土木結構在廢棄后便于回歸自然,西方的石材則體現(xiàn)出他們崇拜天神、追求永恒的觀念。

參考文獻:

[1]于東,吳娜.從建筑材料角度看東西方傳統(tǒng)建筑之差異[J].四川建筑,2008,(6):22-23+25.

[2]郭仕群.淺析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其對建筑的影響[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3,(12):3-4.

[3]劉國忠.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建筑影響之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chǎn)品,2009,(21):167.

[4]任偉,張賀君.從東西方歷史建筑的差異看東西方文明[J].中原文物,2012,(4):88-93.

第2篇: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字:中西方建筑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總述

縱觀歷史,中外古代建筑普遍存在有明顯的差異,不論是形體風格還是和諧審美上都表現(xiàn)出了各自獨特的魅力。從目前的視野往前回顧,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古建筑皆傾向于地面式的橫向發(fā)展,表現(xiàn)為重重院落相套形成的巨大建筑群,給人一種寬廣無限的感覺。而西方古建筑卻都傾向于高度式的豎向發(fā)展,表現(xiàn)為體量疊加垂直向上的雄偉單體,給人一種挺拔向上的感覺。面對如此迥異的中西方古建筑形制表現(xiàn),讓我們對于建筑歷史文化產(chǎn)生了深深的思考。

概括來講,歷來一個社會或者說一個時期的思想文化都與當時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思想密不可分,不論是飲食、醫(yī)療、服飾、教育還是我們本論文講的建筑都為統(tǒng)治者們服務。中國古代帝王所居為皇宮,皇宮形制為院落式組合結構,各地民居也是“家國同構”,所建的住宅形制按故宮比例縮小;而在古西方,統(tǒng)治人民思想的是主流基督教文化,統(tǒng)治者非帝王而是教皇,故我們可以從高聳云天的教堂建筑窺見各式各類向上挺拔的西方其他建筑。

二、細述

中國向心式與西方外向式

中國古代建筑以群體組合為優(yōu)勢,其別擅長運用院落組合達到各類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標,其建筑靈魂是庭院式中國古建群體布局。中國庭院建筑是由屋宇、圍墻、走廊圍合而成的內向性封閉空間,它能營造出寧靜、安全、潔凈的生活環(huán)境。受正統(tǒng)儒家觀念的影響,中國人習于培養(yǎng)不驕不躁的謙虛品質,體現(xiàn)在建筑上,也可以深深的表現(xiàn)出來,不張揚、向心性的庭院或許還有接地氣的平鋪布局,表現(xiàn)出中國人的內斂性格。可以說,庭院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低位,也就是俗語所說“無庭不成居”。

與中國古建不同,西方古代建筑是呈現(xiàn)開放向高空發(fā)展的單體空間格局,采用體量向上和垂直疊加的創(chuàng)作手法,由巨大而富有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的整體布局。由于基督教義中倡導人人平等與西方傳統(tǒng)觀念中家庭觀念的淡薄,所以西方建筑住宅其形制與中國傳統(tǒng)庭院式建筑大大不同,沒有圍墻的實物壓迫,沒有家長等級的精神威懾,子孫非長輩的附庸,故其形制相比于中國平面布局也較平淡,只是更多的向天空中發(fā)展,形成傲然屹立與自然對立的鮮明特征。這與中國古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圍合特性截然不同,不僅體現(xiàn)出西方人外向開朗的性格,也通常給居住其中的人一種明亮、通敞的感覺。

中國禮樂文化與西方酒神文化

(1)禮樂文化

中國《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就點明了中國古建筑城市規(guī)劃中的整體規(guī)劃定制,即,表現(xiàn)出禮樂文化中上下尊卑的倫理秩序、講人治、講究皇權至上、尊卑等級、人倫道德、主從關系、層次分明的社會秩序等字眼背后的獨特文化意義。

北京故宮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來烘托皇帝崇高與神圣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主要是在1.6km的軸線上,利用長的、橫的、方的不同形狀的院落,與不同體型的建筑物相配合,構成連續(xù)的、對稱的不同氣氛的封閉空間。如圖1及圖2,自午門至神武門南北軸線嚴謹對稱,層次脈絡分明,體現(xiàn)封建統(tǒng)治階級威懾森嚴的意圖,強調了禮制文化的深刻含義。

圖1 圖2

老北京四合院,其形制如同皇宮,有“家國同構”的意味,也是以其院落組合形式體現(xiàn)封建禮制文化的代表。主要表現(xiàn)為以各個庭院為中心,進行大小、深淺的空間組合變化以形成整個建筑平面。通常一個老北京四合院是三進院落,而當一個院不夠就在后面增加一個,要是大家族聚在一起,就主軸線上再旁邊分出支軸線,以成為多組院落的并列組合。例如明清時浙江東陽縣盧宅即有15公頃占地面積。如圖3為正統(tǒng)老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制。

圖3

整個四合院以垂花門為節(jié)點,由北至南,倒座房為仆役住房、貯藏等,北房為全院中心是家長所居處(據(jù)說未出嫁的女子也在此與父母同?。恳沧鰞Σ厮?,東西廂房分為兒子所住,東廂為長子,西廂為次子,倒座屬外院,通常為男仆等居住,為便于守門護院只用。整個四合院中軸對稱,等級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規(guī)制的縮影。

不管是皇宮還是民居,其建筑格局都是適應著國家政治、社會關系的秩序,都反應出中國古典建筑的等級觀念、等級差別,是中國歷史上君權勝神權的社會制度造成的獨特產(chǎn)物,由此,更深刻的顯現(xiàn)出其區(qū)別于西方國家文化的獨特禮制文化。

(2)酒神文化

如果要談論西方的酒神文化就要追溯到古希臘文明時代,古希臘文明時代有兩大精神文化,一個是阿波羅為形象的日神文化,一個是狄奧尼索斯為代表的酒神文化。這兩大精神文化被認為是互補構成為西方文化,是從同一現(xiàn)實分裂出來的兩種對立的宗教精神,前者被認為是精神的沉醉,后者則是夢的沉醉。而著名哲學大師尼采認為,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酒神精神是本質創(chuàng)作的基本動力,而日神只不過是為酒神提供具體象形。早在公元前7世紀,希臘就有了“大酒神節(jié)”,每年三月為表示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舉行這項活動。在此活動中,人們打破一切禁忌,狂飲爛醉,追求一種解除個體化束縛、獲得與世界本體的融合歡樂。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之一的建筑創(chuàng)作,其文化意義深深地反映出酒神文化的精神特質。

圖4圖5

圖4為西方園林具象之綠化,不規(guī)則的幾何圖案,隨意混亂排列,有序井然形成。圖5我西方園林具象之水體,其氣韻恢宏、靈動感較強,表現(xiàn)為奔放、熱烈之勢。這兩幅圖皆是重在表現(xiàn)所筑物在所處大環(huán)境中的奢華綺麗、奪目外露之感。

3、“天人合一”與“人定勝天”

中國古建筑構建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便是“天人合一”的建構思想,在民間主要表現(xiàn)為風水思想的合理運用。下面將以民居中,“門”的情況進行詳細說明。受風水學影響,老北京四合院的外門一般不開在中軸線上,而開在八卦方位的“巽”位上,即東南角的位置。據(jù)風水,巽為風,門開在此有助于藏風聚氣,按老百姓的說法即可以開門討平安、順順利利,即風水里的“坎宅巽位”。而對于門的設置,也就是說人們在進入大門后走入主人正房的行走路線的設置。通常進大門為一小天井,正對門樓設一影壁(按現(xiàn)在通俗的說法就是大門開進設一遮擋視線的墻以保證主人隱私不讓一覽無余),穿過隔墻上的門洞,才到軸線上的第一進院落。中國院門之所以如此設置是由于北方風水學的影響,此學說認為鬼(即煞氣)走路不會拐彎,所以住宅進門通常為“之”字形路線。不管是怎樣的趨吉避兇、祁穰求福,都是表現(xiàn)“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有機人文觀。

而西方卻完全不是如此,西方基督教中的自由觀念深入人心,教父通常都會教導教徒們勇于突破自我向上發(fā)展,表現(xiàn)在建筑上就形成了不同于我國傾向于地面形制變化的高體量形制。典型的我們可以看他們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以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為例,它高達161米,建筑形制表現(xiàn)為強烈的向上動勢。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宗教思想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城市的文化標志(表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巨大的空間尺度形成與不近人情的高聳入云建筑高度,都反映除了西方古建中非人性化,人與自然機械相處的環(huán)境生存觀。

三、結論

在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今天,建筑業(yè)也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由此,作為業(yè)界有識之士務必做到“以史為鑒,方可知得失”。繼承建筑傳統(tǒng),需從深層文化思想內涵入手,合理分析其表象詮釋,再結合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最終將能夠得出今后設計的指導內涵。

四、參考文獻

1、黃浩.淺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2011

2、黃國紅.中西方城市空間特色比較.新建筑,1997

3、朱小雷.形式實驗的追問――從中西文化比較視角看當代關注形式的建筑文化現(xiàn)象. 華中建筑,2000

4、俘裕哲.從東西方人聚環(huán)境理論的演進中談建筑師創(chuàng)作思維的變化.建筑學報,1995

5、徐巖,王少飛.混沌思維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1999

第3篇: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范文

1.建筑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文化是現(xiàn)象背后一只看不見的手。當代東西方建筑碰撞所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從雙方的文化差異進行解析是很有必要的。建筑是構成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文化又是生成建筑的背景必要條件。建筑反映了一個時代文化,文化又決定了一個時代的建筑。建筑傾注了全人類的智慧結晶,它必然反映了當時最高的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如果我們要了解一個國家或一個時代的建筑,我們需要研究它的文化背景。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建筑是人類文化的結晶,又是人類文化的高度集中。

2.內在和外在的行為規(guī)則英國學者巴格比認為:“文化是一個社會成員內在和外在的行為規(guī)則。”內在行為規(guī)則是指人內在的思想方式,外在行為規(guī)則是指人外在的行為方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在于彼此看待內在和外在行為規(guī)則的關系上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內在和外在行為規(guī)則的關系在建筑中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上,是內容決定形式還是形式?jīng)Q定內容,是中西方建筑師在思考問題時所秉持的不同態(tài)度。

3.東西方內外在行為規(guī)則的差異性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主要建立在“內容決定形式”的基本觀念之上,辯證的分析得出結論“形式為內容服務”,中國注重“神”和“情”而不在于“象”和“形”。通過對關于中國古代建筑理論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在內容和形式關系的辯證論述中隱含著這樣一條總綱:“內容是首要的,形式是次要的,中國建筑是內容的建筑”。然而,西方美學中的“形式”的概念常區(qū)別于中國美學中“形”的意義,具有更加寬泛和宏大的含義,它被提升至宇宙的運行和美的本質起源層面。在柏拉圖的世界中,形式是萬物生長的規(guī)律;在亞里士多德的世界中,形式是萬物起源的內在動力和發(fā)展方向;在康德的世界中,形式是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靶问健痹谖鞣矫缹W中的含義豐富且極其復雜,玄妙而深不可測,是中國美學中“形”的意義所望塵莫及的。整個西方的美學就是以“形式”為核心的美學,即“形式美學”。雙方不同的文化起源,引出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產(chǎn)生了不同的審美形式。從東西方古代建筑所產(chǎn)生的影響來看,其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模式,產(chǎn)生了異樣的心理體驗和審美享受。

二、東西方文化觀下建筑方式的差異性

1.東西方建造方式的差異性中國建筑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觀念有一定的思想聯(lián)系;西方則強調神靈的權威性,崇尚神權凌駕于一切之上。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史就是一部神廟和教堂的史書,宗教建筑已然成為西方人的精神寄托,這點也是東西方建筑發(fā)展區(qū)別的首要原因。東西方對待建筑的意識形態(tài)同樣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東方一貫注重的是“人本位”,西方始終秉持的是“神本位”,一個是短暫的,一個是永恒的。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必然會產(chǎn)生不用的建構體系。中國古代選擇建造和使用木構建筑,一座木構建筑。在中國量體裁衣的建構體系下,可能只需要幾個月,幾年的時間,但是一座石筑教堂或神廟,在西方神權至上的思想體系下,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如著名的圣索菲亞大教堂。這是一種難以想象的構筑行為,用幾代人的心血去完成一件建筑藝術品,恐怕只有神靈的力量才能促使人們樂此不疲的與石頭經(jīng)年累月的打交道。

2.東西方建造方式發(fā)展的差異性經(jīng)歷了風格迥異的不同歷史時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個發(fā)展階段的特征都十分顯著,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和人們日益膨脹的欲望促使西方人也摒棄了原先的建構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梁板柱和鋼筋混凝土。中國建筑在不同歷史時期變遷痕跡則微乎其微,只有專業(yè)人士才能從斗拱的層數(shù)、多寡等細微之處判斷出一座中國古代建筑的年代和基本風格。建筑的差異性體現(xiàn)出西方有比中國更強的革命性傳統(tǒng)。中國儒學幾千年基本是一脈相承的,也基本上無人敢于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西方則截然相反。文藝復興運動為了反對中世紀神權的通知和約束,以人性為終極理想,向實現(xiàn)古希臘文明的自由和浪漫而不懈努力。啟蒙運動為了順應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心聲而向中世紀的黑暗挑戰(zhàn)。隨著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逐漸消退,古典主義再一次重登傳統(tǒng)的歷史舞臺。西方在不斷的否定之否定中,一次次向現(xiàn)代文明社會邁進。中國的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宮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墻則用夯土;歐洲建筑的材質則主要是石頭。從東西方民族的性格差異與文化差異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呢?石頭真率、質樸、剛硬、雄壯;木材細致、深秀、堅韌、柔美。物猶如此,人豈相同?

三、東西方文化觀差異下建筑的實踐行為

對于CCTV大樓所引起的功能與形式的爭論與批評,庫哈斯解釋說:“對CCTV大樓的批評可能是兩個方向,老一輩建筑師從功能角度看待,新一代建筑師主要從社會意義出發(fā),我們被置于中間并且在媒體中不斷披露,同時中國式的問題也不斷顯現(xiàn)出來。”他認為:“這是一個理性的建筑;它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建筑;它是連續(xù)的、整合的創(chuàng)造;它要揭示驚人的美”。沙利文的名言:“形式追隨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這一口號成了國際性的建筑貧瘠和單調的通行證,其契合了中國社會的心理需求和建筑市場的發(fā)展需要,不斷愈演愈烈,但在西方國家中并不完全依賴功能與形式的關系問題。賴特認為這是一個被國際建筑界的形式主義為了標榜和炫耀貼標簽式大量濫用的口號,實際毫無意義。當人的意識、社會的文化、建筑的功能在共同發(fā)展、形式不斷被超越并加強功能的情況下,“形式追隨功能”才是一句有意義的口號。

實際上,建筑的實踐行為可分為兩個部分:程式化的批量生產(chǎn),以商業(yè)為目的;號稱獨立自主的創(chuàng)造性,以個人藝術修養(yǎng)和人文情懷為前提。似乎后者冠以修飾性的說辭后顯得格外高尚且富有意義。說辭的背后還要貼上一系列的標簽,如解構主義,古典主義,現(xiàn)代主義等。中國古代有關建筑的方面的記載其實并不是關于建筑本身的,大多數(shù)是關于人文哲學方面的,但是人們在尋求一切主張和行為的根據(jù)時反復引用經(jīng)典,久而久之似乎也就成了中國建筑的一套理論依據(jù)。其實不然,“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其實老子在告訴我們虛和實的關系,做人的原則和虛化若谷的哲學道理。西方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以堅固、適用、美觀作為建筑學三大原則,其根本性目的在于指導建筑的實踐運用,是為了成就那些沒有建筑師的建筑。維尼奧拉簡化歸納的古典柱式,是便于人們模式化運用和簡單的操作;列夫托爾斯泰的寫作一定不是為了那些“偉大的思想家”,而是帶著一種普世的觀點來恩澤那些普通人。

四、結語

第4篇: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培養(yǎng)策略

1.引言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的英語教學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英語教學在促進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我國國內人才市場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從單純語言型人才轉向語言和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缥幕瘻贤芰Τ蔀楹饬坑⒄Z人才的重要指標。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成為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從英語教學策略的角度來說,重視對語言中文化知識的傳授已經(jīng)成為我國當下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2.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解釋,其中一條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按照《文化語言學》一書中對文化的分類,文化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邢福義,2008:8)。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的產(chǎn)品,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等。制度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指人類為了自身生存、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主動創(chuàng)制出來的有組織的規(guī)范體系,如社會制度、宗教制度、生產(chǎn)制度、教育制度、勞動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親屬關系、禮儀習俗等。心理文化(mental culture)指人類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

語言作為人類最杰出的創(chuàng)造物,是文化的一部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了語言,并且總結出語言的使用規(guī)律,在社會交際中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共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存在的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語言對文化起著傳播和繼承的作用,而文化的發(fā)展又能促進語言的發(fā)展。這樣的認識對學習語言文化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有著重要的意義。

3.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策略

在英語教學中,采用教師引導和學生實踐并舉的方式,使學生沉浸在語言與文化的世界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下面擬從三方面分析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具體措施。

3.1語言與文化的轉化

在語言學習中,學生經(jīng)常會遇到因文化背景知識缺乏所致的錯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漢英兩種語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異,讓學生透過語言了解文化,同時,熟悉文化,又更加準確地使用語言。在語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導入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度。

(1)啟發(fā)——對比并施,即教師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引出學生熟悉的相關中國文化進行討論,

然后導入西方文化加以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感悟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往往有不同的內涵,體現(xiàn)了不同的價值。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從詞法、句法、篇章等方面對英漢語言和文化進行對比。比如,“望子成龍”在《漢英成語詞典》中的英譯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在講解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答“龍”在中國的象征意義(帝王、神圣的象征),然后對比介紹“龍”在西方人眼中則是罪惡的象征,并指出西方人愛狗的傳統(tǒng)。學生在認識了解了中西文化差異之后,教師要提醒學生在使用語言時應注意得體。再如,在漢文化中,松、梅、竹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贊美其不畏嚴寒,傲然風雪的品德,但是在英語中pine trees,plum blossoms 和bamboo卻沒有漢文化中的蘊含意義。

(2)歸納——演繹并舉,即教師引導學生從各種語言文化現(xiàn)象中歸納出一般規(guī)律,也可直接呈現(xiàn)一般規(guī)律,讓學生加以證明。例如,在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時,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多媒體播放一系列能體現(xiàn)典型中西文化的圖片或短片,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反之,在了解了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前提下,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化信息證明。在英語文化教學中,教師對歸納法和演繹法的靈活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并理解英美文化,從而對語言文化信息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逐漸形成跨文化意識。

(3)觀察——思考并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英美生活情景短劇,讓學生觀察劇情中人物的表情和語言行為等,找出劇中隱含的文化信息,做好詳細記錄,然后整理、分析并總結。教師也可選擇播放帶有文化色彩的圖片、圖表等,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其中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由于我國大多數(shù)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漢語文化環(huán)境中,與英美人的接觸很少,為英語學習帶來了很大障礙。幸運的是,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全球化的時代,他們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工具,學習積累中西方的語言和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做好這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養(yǎng)成勤觀察、勤思考的好習慣。

以上教學策略是以教師引導為主,使學生從感性上對中西語言文化有一定了解,逐步形成跨文化意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加有效地打好語言基礎。

3.2活動與文化的滲透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把整個文化作為教學背景,為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最終激發(fā)學生探索文化,認識世界。以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活動為例,說明定期組織課堂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針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教學目標,筆者安排了兩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文化活動,即“文化聯(lián)播”和“下一站”?!拔幕?lián)播”是每次課前由兩名學生進行oral presentation,主要介紹中西方的文化現(xiàn)象?!跋乱徽尽笔枪P者安排的“學期旅行計劃”,即以教室為場景,教師和學生一起“走遍”10個國家。這個活動兩周舉行一次,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后時間收集相關國家的文化背景資料,如地理、歷史、風土人情、自然風貌、文學藝術、文化傳統(tǒng)、等。每到一個國家都由一個小組負責導游解說,其他“游客”則需要制作出文化海報作為“紀念”,并組織學生開展“文化交流會”,分享對“所見所聞”的感受等。這兩種活動貫穿了整個學期,使學生對西方文化形成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想要了解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僅依靠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文化活動還可以多種形式在課外展開,如文化專題講座、英語角、文化周、經(jīng)典電影周、節(jié)日Party等??傊?,教師要在課內課外充分營造語言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自覺形成跨文化意識。

3.3交際與文化的碰撞

跨文化交際不僅是語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共性使交際成為可能,文化的個性形成文化差異的鴻溝。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中,除了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英語語言文化知識之外,還要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情景中不斷地鍛煉強化跨文化意識。學生因有身臨其境之感,真正做到了自如、得體地跨文化交際。教師可以組織文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話劇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體驗、感受跨文意識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成功順利的跨文化交際給學生帶來成就感,使他們更加注重發(fā)展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

4.結語

教師要引領學生辯證地對待文化差異。語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溝通能力是構成一個人的交際能力的三個重要因素。懂得了交際對象的語言,只可能為雙方開展交流創(chuàng)造可能的條件。只有懂得了交際對象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所在的文化環(huán)境,才可能為更深層次的交流和更進一步的合作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從這樣意義上來說,大學英語教學要走出費時多、效果差的困境,還得在英美文化教學方面多下工夫。

參考文獻:

[1]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詞典組.漢英成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第5篇: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哈爾濱江畔公園飯店;木構;中東鐵路;滿洲建筑雜志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08-52(7)

1898 年沙俄在東北修建中東鐵路,哈爾濱迎來轉機,它是中國最先步入國際化的城市之一,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本文分析的是一幢坐落于原中東鐵路松花江站場舊址,現(xiàn)位于哈爾濱市道里區(qū)斯大林公園內,歷經(jīng)76年風雨依然原址、原功能使用的木結構建筑――江畔公園飯店,現(xiàn)改名為公園餐廳(以下簡稱公園飯店,圖1)。之所以關注這一小型建筑是有起因的:1992年中日聯(lián)合出版《中國近代建筑總覽哈爾濱篇》,原哈建工侯幼彬教授和日本學者西澤泰彥先生均注意到俄式木構建筑在哈爾濱的典型意義,分別點名將公園飯店定義為“俄羅斯式”和“西伯利亞系”,對該幢建筑的學術關注當時就浮現(xiàn)了。但基于研究條件所限,表格索引中日本學者提供的原始檔案記載有誤。本文挖掘出1938年第18卷10號《滿洲建筑雜志》中對公園飯店的原始檔案記載,文獻梳理與辨析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它訴說著與選址、建筑師、營造等相關的歷史信息,此類研究大多滯后。其次公園飯店結構形式獨特,它是1992年213幢哈爾濱近代建筑普查中僅存3幢全木構建筑之一,乃哈爾濱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公園飯店與江畔公園的建筑景觀形成具有緊密的文脈關系,相關的既有研究也并非空缺:2004年《哈爾濱江畔餐廳文化探源》一文發(fā)表,它通過測繪詳細記錄了公園飯店的功能布局與細部處理,并對風格和裝飾紋樣來源進行了初步地探索。遺憾地是,雖為“文化探源”,但成果僅是建筑實錄。本研究的視角是“跨文化木結構遺產(chǎn)”,所謂跨文化是指在流動性比較高的環(huán)境中,兩種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交互作用,認同對方的某些習慣,建立新的歸屬感,具有動態(tài)、交流、傳播的特性??缥幕窘Y構遺產(chǎn)首先聚焦于木結構,它在俄羅斯、日本、中國均極為悠久,體現(xiàn)出人們建造智慧的共性,又各具中西方木建筑文化特點??缥幕窘Y構跨越地域,呈現(xiàn)出中西合璧的多元化,特別是全木結構與其他結構形式相比更易損毀,現(xiàn)存遺產(chǎn)不僅稀缺,而且具備了積極正面的木結構建造系統(tǒng)的技術價值。在中東鐵路營建和日本對東北的長期占領過程中,哈爾濱的建筑遺產(chǎn)承載著城市發(fā)展中復雜的情感與集體記憶,公園飯店是一幢頗具場所感的木結構地標。對遺產(chǎn)保護而言,真實性、完整性地傳承需要客觀的評判基礎,故而基于“跨文化木結構遺產(chǎn)”的視角識別公園飯店的特征,包括環(huán)境、形體、色彩、構造、裝飾等十分必要,所積累的經(jīng)驗對中東鐵路沿線散落的百余幢俄羅斯木結構房屋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1 江畔公園飯店的建造背景

1.1 江畔公園飯店建造時代背景

哈爾濱自建市以來外籍僑民數(shù)量就比較大,根據(jù)哈爾濱地方志網(wǎng)站記載,1922年外國僑民即占哈爾濱總人口的51.7%,前蘇聯(lián)十月革命之后,白俄僑民更是大量涌入。1931年九?一八后,東北全境淪陷,1935年洲國建立,其他各國移民逐漸減少,日本于1935年制定了《關于滿洲移民基本方策》,計劃從1936年起,五年內向我國東北移民10萬戶。據(jù)1936年戶口調查,全市共467368人,其中中國人387751人,日本人28403人,蘇籍7804人,白俄30589人,朝鮮人6282人…計24國僑民。他們約占城市總人口的20%,俄國人、日本人占僑民的大多數(shù),約占城市總人口的14%。僑民是這座城市的消費主體、是城市上流社會的生活風向標,最早開始殖民統(tǒng)治的沙俄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濃郁的俄羅斯文化,紛至沓來的日本僑民同樣為這座城市帶來了和式的生活方式與建筑特征。

1.2 江畔公園飯店的區(qū)位

公園飯店位于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園東側、著名的中央大街北端,臨近1901年竣工的松花江鐵路大橋(濱州鐵路橋),與太陽島隔江相望,是觀賞松花江風景的絕佳之地。從1938年俄文的哈爾濱市地圖中能夠清楚地分析出當時選擇在濱江地段修建該飯店的原因,以及了解現(xiàn)如今斯大林公園(舊名江畔公園)區(qū)域的交通情況和景觀環(huán)境(圖2)。公園飯店的建設背景要追溯到1989年中東鐵路東部線濱綏線的建設,鐵路和城市建設都需要大量的物資,松花江站、碼頭是哈埠最重要的物資集散口岸,鐵路專用站場和航運碼頭即是目前江畔餐廳與公園飯店所在的區(qū)域。1903年7月14日,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哈爾濱站正式運營,原依靠水路運輸?shù)奈镔Y絕大多數(shù)都改為鐵路運輸,松花江站運量銳減。1912年前后,憑借著松花江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埠頭區(qū)變成商業(yè)區(qū),到松花江畔游覽、避暑的中外游人越來越多,由于部分閑置在岸邊的鐵路阻礙游人,中東鐵路局拆除部分鐵軌,修繕堤面,綠化江岸。1912-1915年俄國商人在今九站街臨江的位置建起水上餐廳(現(xiàn)鐵路江上俱樂部),后改為游艇俱樂部。1917年十月革命后中國政府曾經(jīng)回收中東鐵路附屬地的,但1932年2月哈爾濱淪陷,中東鐵路局被日本人接管,原松花江站站舍被改建為冷飲廳。1936年3月21日民政部12號部令批準實施《哈爾濱特別市都市建設計劃》,從此日本開始在哈爾濱實行成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主要有軍事、工業(yè)、教育、醫(yī)療等公共建筑建設。1933、1934年哈爾濱連續(xù)發(fā)生大水災,繼而1935-1937年進行了防汛加固、美化環(huán)境的“江畔公園”建設,1938年公園飯店竣工。

中東鐵路是我國第一條與國際接軌的鐵路,目前公園飯店與江畔餐廳(原松花江站站舍)、哈爾濱鐵路江上俱樂部(原中東鐵路局游艇俱樂部)一起被列為哈爾濱市I類歷史保護建筑。這三座建筑從東向西帶狀分布,共同折射了中東鐵路所屬水旱碼頭、松花江站站場向風光旖旎的江畔公園轉變的哈爾濱近展歷史(圖3、4)。

2 江畔公園飯店的建筑特色

2.1 “和洋混合”的屋頂

公園飯店建于1938年6月,同年8月竣工,由當時哈爾濱市公署工務處建筑科的日本建筑師大谷周造設計,紀子雍工務店施工。公園飯店一層,屋頂為十字形,沿江形體呈凸字形布置,建筑面積近180平方米,采用平面緊湊、體形系數(shù)較低的十字形。

在設計說明中有這樣一句:“(公園飯店)樣式是將俄羅斯自古以來的風格近代化”。它強調了設計中俄羅斯式風格的演變和發(fā)展,而不是簡單的移植,公園飯店展現(xiàn)了一種跨文化的木結構建造方式。粗略看去公園飯店的確是一座俄羅斯風情的小建筑,沿江主立面通過高聳的屋頂呈現(xiàn)“塔”的造型,是俄羅斯童話式(Russian Fairy Tale style、дом-сказка)對民族性、可識別性予以強化的典型手法(圖5)?!巴捠健备灿谧匀粴夂蚝蛯徝懒晳T,著名的西伯利亞森林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林木,而且滋生了適合嚴寒多雪氣候的高聳木結構特性。有趣的是,主次立面呈現(xiàn)了不同的風貌,公園飯店十字屋頂?shù)莫毺匦栽谟谀媳毕蚨梯S為高聳的兩坡尖頂,與已經(jīng)建造完成的中東鐵路局游艇俱樂部和江畔餐廳屋頂協(xié)調一致,保證了江畔公園內三幢建筑小品的完整性。公園飯店東西向長軸的屋頂同樣是坡頂,坡度卻十分平緩,采用了日式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中最為常用的歇山頂,與入口外廊共同營造出常見的灰空間(圖6、7)。半個多世紀前的日文明信片將江畔公園飯店稱為“觀光亭”(圖8),《滿洲建筑雜志》記載“它是遠眺松花江風景絕佳之地”。亭者,停也,就有了駐足逗留,看與被看相映成趣的關系。公園飯店三面空廊,內含“亭”的空間設計策略,并引入了江景和公園內成列的樹木景觀,整個建筑虛實對比,鬧中取靜,灰空間展現(xiàn)了日式茶亭的輕盈懸浮之感(圖9)。

公園飯店“和洋混合”的屋頂風格與哈爾濱當時日俄移民量大集中的背景有關,建筑考慮了使用者的審美觀念,日本建筑師大谷周造的妻子本身就是白俄?;陂L期殖民擴展的計劃,無論是俄羅斯還是日本,對中東鐵路沿線的建筑均極為用心,公園飯店設計中對環(huán)境的尊重至今值得當代建筑師研究。不可否認,時代造就的場所感起到?jīng)Q定性作用,建筑師在哈爾濱長期形成的“顯性”的俄羅斯風格之下,為公園飯店注入了微弱的日本色彩,在當時扭曲的政治背景中,點染了折中與混合的哈爾濱重要地段之特色風貌。

2.2 特殊時期的木結構及構造通用性

抗戰(zhàn)時期日本全面進行物資統(tǒng)購,各種重要物資實行統(tǒng)制的時間不一,木材統(tǒng)配時間為1936年,早于鋼材和水泥,依靠 “滿洲林業(yè)株式會社”一類機構進行統(tǒng)制,由于哈爾濱木材缺乏,多為從美國和加拿大輸入。1938年4月1日《鋼鐵統(tǒng)制法》頒布,鋼材是戰(zhàn)時緊缺軍需物資實行全面嚴苛管制,作為建筑材料基本不可能了??⒐び?938年8月的公園飯店全木結構、鍍鋅鐵板屋面,主要選材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頗為奢華,單方造價貴、一次性投入不低,這是建筑優(yōu)質質量的保證因素之一,日本人為打造江畔公園所進行的投入可窺一斑。

公園飯店修建的第一步是要打地基,地基是石頭,根據(jù)設計說明地面施以水泥。第二步就是形成木構體系,構造節(jié)點通過木楔完成。建筑的室外墻體全部采用紅松條形板材,構造做法是墻內每隔窗門開洞的距離設木柱承托屋架,將板條夾住木柱兩側,中間空隙部分填充木屑,外抹灰、涂油漆或抹石膏。整個結構體系由木柱、墻體、屋架構成,在框架外包上木板材形成墻面,隱藏在內的木框架不僅提供了獨一無二的保溫隔熱空間,而且決定了結構強度和穩(wěn)定性。俄羅斯是個森林大國,具有長期的木構營造經(jīng)驗,這種構造做法在俄羅斯北部寒冷地區(qū)由于取材方便、保溫效果好、施工容易等特點得到廣泛應用。同時這種墻體的做法和日本的壁板外墻做法很類似(圖10),即在木框架中間填充保溫材料,說明構造上的某些做法具有跨地域的通用性,在寒冷的哈爾濱也同樣簡便適用。

2.3 俄羅斯裝飾意向與跨文化認同感

公園飯店重視材料的本色與著色處理,木材的多色彩裝飾性正是其區(qū)別于其他建材的特征之一。簡短的設計說明,翻譯如下:……外部、腰部、石堆、壁、柱、欄桿是淡黃色的紅松木材,窗戶以及出入口的裝飾門框是白色的紅松木材,屋頂是鍍鋅板涂上俄式風格的油漆,內部、天井是涂抹的石膏,一部分材料涂上了染色劑,墻壁涂的是油漆,中間腰部也是油染色劑,接縫處涂的是金粉,地板鋪的是水泥。屋頂?shù)亩硎缴薀o法具體確定,從哈爾濱的鍍鋅板歷史建筑屋頂色彩來推測,偏深蘋果綠色可能性較大。紅松木板壁墻面淡黃色與白色裝飾線條相間,色彩明快輕盈是可以肯定的。

在俄羅斯的傳統(tǒng)文化中,多神教時期古羅斯人喜歡在房屋門窗、屋脊、檐口等部分的“薄弱部分”裝飾保護性符號,避免家人遭受邪惡力量侵害,同時吸引正義力量保護他們(圖11、12)。所以傳統(tǒng)民居的門窗和屋脊、檐口等處會雕刻代表力量與希望的象征性符號,如太陽,馬、天鵝等動物以及花紋圖案。 在公園飯店的裝飾細節(jié)上建筑師充分運用了俄羅斯傳統(tǒng)裝飾手法,精湛的雕刻技術、成熟的色彩搭配、象征性符號都源自俄羅斯文化,這也是多數(shù)文獻定義該建筑為俄羅斯風格的原因之一吧。公園飯店除不宜雕刻的墻身外,整個建筑從底部的欄板,中間的立柱、門窗及門窗套,到頂部的檐口、屋脊、室內裝飾都采用了俄羅斯的符號語言。建筑的山墻擋雨板和屋脊雕刻有象征日出、日落的太陽符號和馬頭雕飾(現(xiàn)狀已不存);欄板采用俄羅斯民族常用的鏤空雕紋樣;門窗采用了稍簡化的曲線圖案;檐口刻有方形、菱形的鋸齒花紋,且內部帶有點狀圖案象征播種的田野。在跨文化研究中有“文化折扣”的概念,指在跨文化的傳播中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理解難度,致使傳播會打上折扣,在這一點上公園飯店設計了精妙的裝飾。屋身三面設外廊,僅南面是實體,外廊柱與欄板、屋檐在色彩、雕刻上相互呼應、渾然一體。三面外廊立柱是立面的重中之重,柱頭飾四片弧形雕刻板是點睛之筆,它的圖案取材于斯拉夫傳統(tǒng)文化中喜聞樂見的火鳥,是地方性極強的鳥的圖騰崇拜,在童話式風格的繪畫、插圖和建筑中均大量應用。俄羅斯處于亞洲向歐洲遷徙的過渡地帶,火鳥的形象近于中國的鳳凰、日本的孔雀,不同國度的使用者會存在迥異的聯(lián)想,但“不死鳥”的吉祥符號擁有認同感和可識別性,具有普遍性的跨文化交流特征(圖13)。

3 江畔公園飯店的保護與修繕

公園飯店經(jīng)歷1957、1998年兩次特大洪水,關于洪水后的修復文獻記載一直無法查閱。僅1998年和2012年黑龍江晨報記載了公園飯店進行過外墻和立柱的更換,以及南面圍墻的拆除。以下就現(xiàn)狀和文獻記載對比,識別出歷史建筑的真實信息,并為以后的保護修繕提供參考。

3.1 公園飯店的新舊對比

根據(jù)公園飯店建造初的實景照片以及建筑圖紙,與《哈爾濱江畔餐廳文化探源》中的現(xiàn)場測繪圖紙對比,發(fā)現(xiàn)該建筑在80年的使用過程中主要改動有如下:

①加建改動的部分

南側的加建(圖14)。南側的服務用房在原來的基礎上有加建三間房間。其中南側的東西兩側對稱式各加建了一間并對原來的廚房開門,東南角又另外加建一個小隔間并對外廊開門。東南角小隔間的外墻僅為100毫米厚的薄墻而另外加建的兩間與主體墻厚均為200毫米。因此推測加建可能不是一次完成,是在使用過程中根據(jù)需要幾次完成。后期加建部分雖然在屋頂?shù)牟牧?、顏色以及檐口細部處理上與原來的主體建筑諧調一致,但是破壞了原始屋頂完整的十字形。

增加的現(xiàn)代設施。該建筑雖一直維持餐廳的原功能,但也增加了現(xiàn)代化的設施。這些新設施增加如果位置選擇不合適、沒有經(jīng)合理設計都會對建筑的立面造型、結構等造成破壞。例如:空調外機、水電管道、網(wǎng)絡通訊接線等直接外掛在歷史建筑外表面或者直接在外墻打洞穿孔,這些行為極大地破壞歷史建筑,在該建筑中也發(fā)現(xiàn)有類似現(xiàn)象。

②拆除改動的部分

原始圖紙以及測繪圖紙都記載餐廳的基座部分是毛石砌筑,再加120毫米的條形石。根據(jù)現(xiàn)場的調研,現(xiàn)在餐廳的毛石基座部分因為公園散步道、廣場的建設被整平填埋,僅有120毫米條形石基座可以看見,減少了建筑立面材質對比的變化,也使整個建筑的構圖削弱了原有的輕盈懸浮感。

屋頂和室內裝飾構件的拆除?,F(xiàn)在的公園飯店雖然還保留有諸多俄羅斯民族風格的獨特符號,但通過新舊照片對比發(fā)現(xiàn)餐廳的屋頂部分和室內的壁爐還是有一些構件已經(jīng)丟失(圖15)。由于壁爐停用,公園飯店現(xiàn)在寒冬暫停營業(yè)。屋脊上的馬頭雕飾和沿屋頂外邊緣的太陽裝飾符號都已經(jīng)全部丟失。這些裝飾構件雖不影響建筑的整體結構,但是建筑的文化意義不完整了,屋脊的馬頭和太陽符號一起代表“太陽馬”有其特有的象征意義。因此,餐廳在以后的保護過程中對于破損的構件是尋找原始檔案給予修復,而不是簡單的拆除。

外墻的改造。現(xiàn)狀的外墻雖然保持原始的白色,門窗洞口也沒有變化,但對比原始圖紙發(fā)現(xiàn)原橫向的壁板外墻的紋理均不存在了(圖16)。推測替換的外墻并非橫向條狀板材,木材油漆色彩也過于濃烈、材料也非原始的紅松木材。

4 小結

江畔公園飯店的原始檔案刊登在《滿洲建筑雜志》上,該雜志原名《滿洲建筑協(xié)會雜志》,1924-1944年由當時大連的滿洲建筑協(xié)會發(fā)行,合計182期。它是一本詳細記載滿洲建筑活動及國內外最近建筑技術、工藝、法規(guī)、案例的專業(yè)月刊雜志,諸如新京(長春)、撫順煤礦、大連、旅順等各類大型工程項目成為介紹重點。每一期都會在前面介紹三、四座最新滿洲地區(qū)落成的建筑,江畔公園飯店不足180平方米,這樣微型小建筑屬于個案,足見在當時對它的設計質量也是肯定的。大量當年刊登在雜志上的歷史建筑隨著城市改造已經(jīng)泯滅或面目全非,經(jīng)過近80年的原功能持續(xù)使用,公園飯店卻成為一座冰城的歷史地標,與江畔餐廳、哈爾濱鐵路江上俱樂部共同彰顯了文化遺產(chǎn)1+1>2的群體價值,歷久彌堅。它們同樣是中東鐵路遺產(chǎn)的組成部分,因斯大林公園的著名區(qū)位,已經(jīng)成為造訪民眾日常與歷史對話的紐帶,具有高度的跨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

1999年10月在墨西哥第12次ICOMOS理事會上發(fā)表了《歷史性木結構保存原則》(the principl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timber structures)?!稓v史性木結構保存原則》包括“調查,記錄與文獻管理”、“監(jiān)測與維護”、“干涉”、“整修與替換”、“歷史森林保護區(qū)”、“當代材料與技術”、“教育與培訓”7部分,合計15條,里面涉及了很多保護細節(jié)。2007年5月《北京文件――關于東亞地區(qū)文物建筑保護與修復》是對東亞地區(qū)文物保護理念與實踐問題的回應。在回顧了文化多樣性和保護過程的基礎上,分9個層面多角度論述,其中“保養(yǎng)和維修”、“木結構油飾彩畫的表面處理”2節(jié)針對木構建筑的修復制定,強化了木構建筑遺產(chǎn)完整性、真實性的討論,應在具體實踐中加以落實乃至深化。

原始檔案信息的挖掘辨析與歷次修繕的詳細記錄是多學科交叉、技術性很強的龍頭,是原型、原色彩、原材料、原尺度等的基礎。就公園飯店的修繕效果來看,由于缺乏基礎信息資料,它的材料、裝飾、色彩、布局等均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稓v史性木結構保存原則》第9條說明了木結構材料的替換原則,需遵守同種、同級、甚至更高級的木材,且采用的技術、工藝甚至機械加工設備最好都和以前一樣。公園飯店已經(jīng)替換過外墻、立柱等材料,對于替換的材料要強調材料應用的準確性、新舊的可區(qū)別性。它的原始的布局經(jīng)過考證已經(jīng)基本清晰,原功能地持續(xù)使用是最為關鍵的,添加部分加以記錄,但并無拆除的必要。諸如“太陽馬”等裝飾構件的缺失意味著文化意義表達上的不完整,真實性也打上折扣,它們是不宜拆除,而應盡可能恢復的。色彩考古是一門專項科技,涉及木材腐朽替換、色彩剝離、歷史斷代等內容,公園飯店猶如一件彩色立體雕塑作品,未來色彩修復技術較為關鍵。當然,在傳統(tǒng)技藝、木作工具、工匠培訓等方面,中東鐵路沿線的木構遺產(chǎn)可能還存在空白。我們總在強調工藝的難度,往往一上來就將氣氛弄得很沉重很神秘,公園飯店所涵蓋的示范內容不可小覷。它的特征是有趣,正如中東鐵路的大型研究也是有趣的課題一樣,很多與之相關的內容都會變得有趣,我們應該目標明確,心態(tài)放松,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李鴿,黃巖.哈爾濱江畔餐廳文化探源.中國近代建筑研究與保護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候幼彬,張復合.中國近代建筑總覽:哈爾濱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

[3] 沙永杰.“西化”的歷程:中日建筑近代化過程比較研究[M].臺灣:田園城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