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范文

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

第1篇: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范文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8-0107-03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Instruction in Cour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MA Fangyuan, WANG Xiaoying

Abstract Effective instruction includes quality, appropriate level, inducement and time factors. Effective instruction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ur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n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a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eaching the appropriate level, appropriate inducement and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ime.

Key words effective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reform

有效教學模式是斯萊文在1987年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從質量(quality)、適宜性(appropriateness)、激勵(incentive)和時間(time)四個因素來探討教學的有效性。這種有效教學模式對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改革具有很大的啟示。

1 有效教學模式的概念及背景

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指知識或技能的呈現(xiàn)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學生易于掌握學習材料[1]。決定教學質量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課程在多大程度上對學生是有意義的。要使課程有意義,教師就要讓學生清楚目前所學課程的重要性,要以有條理、有組織的方式呈現(xiàn)信息。同時,要將所學的新信息與之前學習的知識產生聯(lián)系。決定教學質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對學生學習進展的監(jiān)控能力以及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進行教學調整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學生能很好地接受新知識、跟上教學進度,教師就可以適當加快進度,否則就要放慢講授進度。

教學的適宜水平 教學的適宜水平指教師在多大程度上能確保學生已經做好了學習新課的準備(即具備學習新課程所必需的知識和機能),且學生以前沒有學習過該課程內容[1]。組織課堂教學的最大難題就是應對不同學生在已有知識、技能、動機和學習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在教學中,對新課程的設計要難易適中,確保大多數學生可以在正常教學中掌握新的知識。

激勵 激勵指教師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確保學生具有執(zhí)行學習任務、掌握所呈現(xiàn)材料的動機[1]。盡管學習并不都是無趣的、枯燥的,但不可否認,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還是需要進行獎勵或強化的,學生或多或少地需要某種激勵去從事學習活動。教師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在具體教學中還要配合以學生認可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獎勵,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時間 時間指在多大程度上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來學習所教授的材料[1]。并不是教學時間越長,學生掌握的知識就越多、越牢固。在教學內容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學生學習動機很強,目標明確,教師講授準確、合理,學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所學知識。因此,時間的安排要取決于教師自己的講授和對學生的調動,并通過教學后的效果來檢驗時間安排是否合理。

有效教學模式中的四個因素缺一不可,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準備或學習動機,即使教育質量再高,也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使用有效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要讓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才能保證有效地教學。

2 運用有效教學模式進行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xiàn)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guī)律的心理學的分支。目前教育心理學在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無論是小中學還是大學教師都必須具備教育心理學知識。在講授教學心理學課程時,不僅要將教育心理學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幫助學生將模式化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讓學生既能學會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學規(guī)律進行學習,又能切身體會到教學的過程和規(guī)律,為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揣摩各種教育理論,嘗試使用適合的教育模式進行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改革。有效教學模式對教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可借鑒方法。

提高教育質量 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讓學生了解所學課程對他們是重要的。要使課程有意義,教師就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所學課程對他們未來的作用,將新知識和原有知識相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適當運用教學媒體生動地呈現(xiàn)知識等。

在教育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知道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其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影響。目前,在我國大學中開設教育心理學專業(yè)的多是師范類院校和其他院校的心理學、教育學專業(yè)。對師范類學生而言,未來面對的教師工作要求他們掌握教育心理學知識,而且教師資格考試中教育學和心理學也是必考科目。對于心理學和教育學專業(yè)學生而言,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應用,都離不開教育心理學。因此,教育心理學對所學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提高教育質量要求教師提前備課,對教授內容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把握各章節(jié)的重點和內在關系,對知識進行整合,以清晰的、有條理的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使學生形成的知識有層次,建構知識的網絡結構,形成整套的知識體系,并將新學習的知識與先前的知識結構進行聯(lián)系,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豐富和建構這個體系。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調整適合的教學進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經常提問或設計題目讓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如果回答正確,教師可適當加快進度;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或無法對問題進行討論,則要放慢教學進度,并在學生有問題的部分進行進一步的講解。

最后,教師要使用適合的教學材料輔助教學,如圖片、視頻等,能將教授內容生動地呈現(xiàn)給學生。教師也可以進行教學演示,給學生示范教學中的教學設計、語言使用,以及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掌握教學的適宜水平 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學習準備為前提,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中也提出,教學的內容應該處于學生現(xiàn)在知識水平基礎上,通過學習或他人指導可以達到的水平之間。因此,教師在教學前要先了解學生的先前知識和技能,確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訪談、課前調查等了解目前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知識的認識和掌握情況,然后確定通過教學學生可以提高的知識水平。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分組,按照學生的不同能力施以不同的教學活動,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但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教學內容的同質性[2]。教師也可以去探索一些個別化的教學方式,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

使用恰當的激勵方式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學校教學和教師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掌握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使學生始終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如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3],學生想了解某些事,就會付出一定的努力來完成。學生可以自己查找資料,互相討論,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使自己成為教學中的主體。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的趣味性對學生產生吸引力來促使學生對學習投入[4],也可以用表揚、分數等傳統(tǒng)獎勵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其中分數是學生比較重視的獎勵方式,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可以將學生的討論、解決問題,查找資料等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中,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避免學生最后為考試而突擊背題,忽視平時學習表現(xiàn)的現(xiàn)象。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yè)形勢比較嚴峻,因此,在校大學生普遍比較關注與未來發(fā)展相關的信息。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激發(fā)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動機。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和教育學專業(yè)考研中的考試科目之一,學生如果打算考研,就必須學好這門課程。教師可以在講課時強調這門課程對考研的重要性,同時在講課時突出考研的知識點,激發(fā)考研學生對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動機。

對于畢業(yè)后打算就業(yè)的學生,可以分成兩類進行有針對性的激勵。一類是打算從事教育工作的學生,這類學生必須考取教師資格證書,而教育心理學是教師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為能順利通過考試,學生必然要掌握好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針對這類學生強調重點,引起他們的注意。而且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所教授的很多知識,如學習動機、教學設計等,對他們未來從事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而且有應用價值的。另一類是打算就業(yè)但不從事教育類工作的學生,針對這類學生,教師要將知識融會貫通,把技能、設計與考核等內容與他們未來的求職和可能的就業(yè)方向相聯(lián)系,讓他們覺得這些知識將來工作中能用得到,這樣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知識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2篇: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當代教育;教育心理學;途徑;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4-006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31

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獨立是以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三卷本1903-1914年)出版為標志,經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針對學生個性發(fā)展需求,遵從教育心理學規(guī)律,促進學生自身基本技能的發(fā)展,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手段,以此體現(xiàn)出教育心理學的核心內容。

一、新時代青少年學生心理特征

當代科技迅猛發(fā)展,青少年信息量增加,價值觀的形成打破了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的心理逐漸走向成熟,渴望獨立,但是由于生活閱歷較淺,在成長過程中解決問題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足[1],容易出現(xiàn)叛逆、孤僻、厭學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必然導致出現(xiàn)利益至上的價值觀,青少年接受新鮮事物較快,社會教育中摻雜的利益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響較大,容易出現(xiàn)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 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現(xiàn)代青少年思想較為開放和靈活,獨立思考,對未知的東西探索欲望強烈,但是他們不能從實際出發(fā),難以辨別是非,容易出現(xiàn)自私和極端情形。

(三) 叛逆厭學行為表現(xiàn)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學習過程中知識的積累促進自我意識增強,同時也會產生叛逆心理,考慮問題片面化,主觀臆斷行事,追求和沉迷于刺激性的東西,如,智能手機和網絡游戲導致一些青少年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對抗家庭和學校。

二、新時代下制約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的因素

(一)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缺乏針對性

有學者認為,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人在學習時的心理狀態(tài)和學習時的內心活動,還有學者認為,教育心理學是協(xié)助教育工作按照正常模式進行,大部分學者認為教育心理學是對青少年學習狀態(tài)和內心活動進行研究[2]。各種研究和討論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但只是停留在教育表面和理論中,缺少針對性。

(二)教育心理學內容尚未形成體系化

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大多借鑒國外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也是從西方移植來的,沒有被廣泛認可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沒有形成科學的教學體系。

此外,學術界對教育心理學存在認知偏差,如,有學者認為教學心理學是心理學原理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有的無法將教育心理學的分化和整合實現(xiàn)有機統(tǒng)一,教育工作者對教學心理學研究對象全人化還不適應,對多元化的現(xiàn)代心理學新理論難以接受等。

最新出版的《中國當代教育理論叢書》及時解決了這些問題,既有一定的理論高度,又能密切結合我國教育實際,加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論述與指導。系列叢書完善了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剖析了大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揭示出當前國際范圍內教育危機實質,重視個別差異和個別化教育研究,對學習策略、教學策略、學生與學習情境間的相互作用認知研究進一步加強。

三、關于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的深入思考

(一)重新審視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方向

新的方向總結為“三化”,即,教育心理學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對象的全人化、研究方法的多樣化[3]。

1.研究目的教育化。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根本目的是要將研究的理論成果用來指導教育實踐,要結合我國當前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進行研究。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教育心理學研究有利于培養(yǎng)合格的教師、改善教師的教學和促進教師的發(fā)展;二是教育心理學研究有利于改善學生學習,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發(fā)展;三是教育心理學研究要為教學改革服務。

2.研究對象全人化。教育心理學首先是以人的全人格成長為研究取向,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讀書求知,還應包含學生的為人處世,其次,教育研究既要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的人也要研究社會生活中的人,因為學生的學習行為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熏陶,第三是研究人的畢業(yè)學習與發(fā)展。

3.研究方法多樣化。教育心理學自身學科特點決定了研究方法既要向范式科學靠近,又要注意處理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實驗研究與史論研究,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之間的關系[4]。教育心理學研究在真實教學情境中開展研究,采用更能突出人的內在心理特性的方法,如,調查追蹤、訪談法和個案研究等方法。

(二)豐富教育心理學新的理論體系

1.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范式多樣性。從理論和邏輯上分析中國教育心理學的“成長”,其發(fā)展范式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職業(yè)教育科學的范式,也有基于科學的范式,還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學的范式,心理學的發(fā)展流派較多,這也決定了教育心理學學科范式發(fā)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2.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針對性更強。主要內容有五個方面,一是基本理論,如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發(fā)展理論、動機理論、教育社會心理理論,除認知觀外還要吸收人本主義、行為主義、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理論學說的精華;二是學習心理;三是教學心理;四是教與學的制約因素。內容較為全面、豐富且針對性較強[5]。

3.學科的拓展范圍應不斷擴大。從學科角度來看,根據社會實際,教育心理學研究除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學科外應拓展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職業(yè)教育和外國語言教育等學科領域,有利于保持教育心理學學科發(fā)展持續(xù)性。

(三)關注熱點和難點的前沿研究

通過當今的教育心理學關鍵詞突現(xiàn)性的統(tǒng)計,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前沿主題有兩大類[6],一是宏觀的思想政策類,如,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素質教育、高等教育理論,國家大力提倡創(chuàng)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對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具有指導性,第二是具體的教學實施類,如,學習方式、課程建設、課堂效果和學習策略等,重視教學互動、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教學策略。

(四)多元化的現(xiàn)論增強教育心理學的實效性

1.個別差異和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研究。當代學生可以不受學校教育時間、教育水平、教育空間等嚴格限制,能自由地選擇所需要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因此,教育心理學要深入研究學生個性特點、學習過程特點、培養(yǎng)學生元認知能力和自我監(jiān)控能力,加強對學習策略、學習動機、教學策略、解決問題策略以及學生與學習情境間的相互作用的認知研究。

加德納在1983年出版《心智的結構》中提出了關于智力的多元因素理論,認為基本的智力因素包括語言能力、邏輯-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空間運動能力、身體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教育心理學應結合實際,采取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各種智力因素全面發(fā)展。

2.文化心理學的影響。文化心理學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盛行。有學者認為,文化心理學包括雙重內涵,一是“文化心理學”,關注研究對象的“文化”特征,第二是文化“心理學”,關注其“文化負載”,以心理文化為研究內容。文化心理學強調本土文化資源對人的心理發(fā)展的影響,教育心理學研究要了解本土文化、立足本土文化、服務本土文化。

3.積極心理學的介入。美國心理協(xié)會(APA)前主席賽里格曼在1998年提出積極心理學概念。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類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教育心理學不能停留在教與學的心理過程和影響因素層面上,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4.畢業(yè)心理發(fā)展理念。畢生心理發(fā)展觀是20世紀70年代歐美出現(xiàn)新的發(fā)展心理學觀點。傳統(tǒng)意義上教育心理學研究范圍局限于學校教育情境中的學生,重點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而畢生心理發(fā)展強調的是心理發(fā)展貫穿人的一生,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要拓展到研究社會生活與工作的人。

5.進化心理學對人性和心理思考。進化心理學是西方心理學新的研究取向,以進化論觀點對人的心理起源和現(xiàn)象進行研究。人是由生理和心理兩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都應該受進化規(guī)律的制約,人的心理發(fā)展既受生理因素制約,又受社會因素影響,而傳統(tǒng)教學心理學過分強調人的社會性,對人的生物性重視不夠。

另外,應高度重視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環(huán)境。一批高質量的核心期刊如《心理科學進展》《教育研究》等為教育心理學學科發(fā)展和學術交流搭建交流平臺,但是沒有教育心理學的專屬核心期刊,而且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團隊和研究力量也比較薄弱,這制約了本學科發(fā)展,需要進一步增強。

參考文獻:

[1] 李蕾蕾.當代中國教育公平:問題與制度選擇[D].湘潭大學,2012.

[2] 張春興.從思想演變看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1).

[3] 董剛,等.百年教育心理學發(fā)展歷程的回顧與反思 [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7).

[4] 林崇德.試論發(fā)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十大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1).

第3篇: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范文

原稱“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教育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它為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綜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學原理是教育中的基礎學科,為其他二級學科提供理論觀點和思想方法,為研究各級各類教育提供理論基礎。

教育學原理是整個教育學考研的基礎,占分比重達到1/3,要想在考研中奪得高分,必須要對教育學有一個整體的理解,那么這個理解來自哪里呢?對教育學原理的整體把握是理解教育學的基礎。同時,教育學原理與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學、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應的聯(lián)系,涉及到了教育學的各個分支,是認識整個教育學的前提,因此,對教育學原理的把握是整個教育學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們可以把教育學原理整體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學以及教育的產生和發(fā)展。包括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教育學的發(fā)展階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質說、教育的起源說、教育的發(fā)展歷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對人和社會發(fā)展。包括教育與生產力、政治、文化、科學、人口等的相互關系;教育變革的相關影響因素;遺傳、環(huán)境、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人的個體性對人的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論、培養(yǎng)目標;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國的學制、現(xiàn)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課程和教學。這一部分是教育學原理的重頭戲。主要包括課程的相關定義和類型學說;課程計劃、目標以及實施、評價等;還包括教學的相關定義和各種理論流派;教學過程、模式、原則以及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師生關系。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過程、原則、方法和德育途徑和各種德育模式;教師的概念以及勞動特點,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師生關系的特點和師生關系建立等內容。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學綜合統(tǒng)考重頭科目之一。針對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線索——考生要特別注意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聯(lián)系??v向上,要理清按照時間順序事件發(fā)生的脈絡,橫向上可以將中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進行對比,幫助理解。同時重分析——研究歷史的作用往往是為了更好地指導現(xiàn)在,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學歷史,而應注意分析和評價,同時注意積累分析評價的思路及要點。

中外教育史的內容脈絡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國古代教育、中國近代教育、中國現(xiàn)代教育、外國古代教育、外國近代教育、外國現(xiàn)代教育;這些內容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分類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為“中國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國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時間分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現(xiàn)代教育(三、六章);還可以從內容的角度分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這兩條線索來引領中外教育史的復習。

針對中外教育史,復習方法指導為:

1.從宏觀到微觀:由于這部分內容屬于歷史性內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時間發(fā)展的順序,樹立回溯歷史的整體感。建議考生在復習時采用講解或口述的方法。復習的思路:整部分——各章節(jié)——各知識點。

2.理清知識的層次:知識的層次既體現(xiàn)了知識在整個教育史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復習時應當傾注的關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識的層次很重要。按照學習層次的要求我們將其具體分為識記和理解兩大類。復習時各個知識點應當把握到什么層次,做到心中有數。

3.注重比較和聯(lián)系:由于是教育史,這里需要特別提醒考生:注意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聯(lián)系??v向上,要理清按照時間順序事件發(fā)生的脈絡,橫向上可以將中國教育史和外國教育史進行對比,幫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習題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發(fā)現(xiàn),找到更多的可比較的“點”。

三、教育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情景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guī)律的科學,是介于心理學與教育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它主要研究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以及學教之間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并據此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環(huán)境,如學習資源的利用、學習活動的安排、師生互動過程的設計與學習過程的管理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學概述 2、心理發(fā)展與教育3、學習及其理論解釋4、學習動機 5、知識的建構、技能、品德的學習 6學習策略理論。其中,心理發(fā)展與教育的關系、學習的基本原理(包括聯(lián)結派、認知派、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習動機理論、學習策略理論、智力理論與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和社會規(guī)范學習與品德發(fā)展是重點章節(jié)。

對于教育心理學的復習要做到以下三點: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歷程及其主要實驗事實;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對教育工作的啟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本規(guī)律和主要理論,并能夠運用其來說明和解釋有關的教育現(xiàn)象,解決有關的教育教學實際問題。

教育心理學算是教育學大綜合中較為抽象和難懂的一個部分,在復習時建議大家結合自身的學習經歷和一些教學案例來體會和理解各種原理。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樹形圖法”。在復習時,可以選擇一本較有代表性的教材(較的是北師大出版的由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通讀全書后,理出主要線索。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哪幾大方面的問題?每一個大問題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內容?每一個內容中關鍵的知識點是什么等等。依據這些問題,可以畫一個樹型圖,幫助你理解“樹干”與“樹枝”、“枝葉”等的內在關系。然后,依據這一樹型圖,再參考其它書目,對這一圖式做作一步的充實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內容繁雜,知識點多,彼此獨立的特點;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應用性,強調與實踐問題的聯(lián)系;4、教材的多樣性和觀點的差異性的特點。因此學習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確把握的基礎上,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通過案例的來學習,同學們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親自分析評價,將概念放到一個具體情景中體會。

第4篇: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行為主義 認知主義 人本主義

一直以來,英語教學工作者總是在考慮如何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在現(xiàn)階段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摸索,老師們越來越意識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外,還要研究學生心理,把心理學知識運用到英語教學過程中去,這樣,英語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育心理學的行為主義學派

1.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

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實驗,反對內省,它提出刺激-反應(S-R)的公式來解釋人的心理活動。在外語教學中,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認為,語言是一種行為,是通過反復刺激和反應,反復操練形成習慣的過程。他們認為,學習語言要聽說領先,讀寫跟上,通過口語訓練掌握外語。利用心理學上的這種剌激反應理論,強化操練,最終形成自動化的習慣,達到脫口而出,從而學會語言。這就是在直接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聽說法(Aural-Oral Method),它是用新的理論武裝起來的,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和結構語言學的句型訓練的體現(xiàn),它在理論上比直接法更為完整,為大家所熟悉的《英語九百句》(English 900)就是按聽說法的理論編寫的。此外,還有《新概念英語》 (New Concept English),《看、聽、學》 (Look, Listen and Learn),《學好英語》 (Success with English等。我們現(xiàn)行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都吸取了聽說法的一些教學原理,強調用聽說法進行教學,即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加強言語技能的訓練,把聽說領先法作為高職英語的教學法。教材與教學均突出了句型訓練。詞匯要通過句型、話語去學,講單詞盡量不用本族語。語法學習要在句型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歸納,以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2.行為主義學派的視聽教學法

行為主義心理學通過刺激―――反應(S-R)公式來解釋人的心理活動,該模式對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導致了“視聽教學法”的產生,它強調圖像和錄音刺激的相互聯(lián)系和作用。既然語言是后天發(fā)展的刺激和反應,是條件反射形成的,那么學習語言最關鍵的問題是充分運用大腦機制,在課堂上多看多聽多練,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鞏固和提高學習效率。在現(xiàn)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不只加重了視聽課的課時,連傳統(tǒng)上只注重教師講授的精讀課也加入了大量的視聽內容,充分體現(xiàn)了行為主義心理學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聽說教學法以行為主義理論作為其理論依據,對英語教學改革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有其不足之處。就是把英語教學局限于某種行為模式中,忽視了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創(chuàng)造性,削弱了教師在語言學習中的指導地位。為了彌補其不足,認知心理學開始在教學中得到應用和發(fā)展。

二、教育心理學的認知主義學派

1.認知主義學派的基本理論

認知心理學以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為代表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認為,語言是受規(guī)律支配的符號體系,人類學習語言決不是單純模仿和記憶獲得語言習慣的過程,而是創(chuàng)造性活用的過程。他強調以“學”為中心,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培養(yǎng)運用英語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和學生之間要進行豐富的多向交流,討論或合作性地解決問題,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學習,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因此,強調要通過學習和掌握語法規(guī)律來學習語言。他認為,人類能借助有限的規(guī)律推導、轉換、生成無限的句子。著名心理學家卡魯爾(J•B•Carroll)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認知教學法”(Cognitive Approach),把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重視人的思維能力,重視發(fā)揮學生的智力因素,重視對語言規(guī)則的理解,著眼于培養(yǎng)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認知學派認為行為是以意識為中介,受意識支配的;學習在于依靠主觀的組織構造作用,形成完形的“認知結構”,主體在學習中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盲目的。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是尋求知識和信息加工的過程。知識來源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教學就是引導學生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建構知識。所以認知心理學派關注和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認為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習的驅動力,學生沒有學習動機,就像機車沒有發(fā)動機。學生有了學習動機,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能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

2.認知主義學派的發(fā)現(xiàn)學習法

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發(fā)現(xiàn)學習法”,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活動發(fā)現(xiàn)規(guī)則、原理,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還認為學生的學習應是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就是認知學習。它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新內容與已有知識之間需建立聯(lián)系,二是學習內容能與已有知識結構聯(lián)系起來。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是同化,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相互作用,導致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從而不僅使新知識獲得了意義,也使舊知識得到了修飾而獲得新的意義。換句話說,人類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xiàn)實。該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英語閱讀,這樣文章的主題句、文章體裁的特點和結構規(guī)則只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外部條件,而閱讀者原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則是影響閱讀理解和分析技能實現(xiàn)的內部條件。

三、教育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學派

1.人本主義學派的基本理論

人本主義學派亦稱情感學派。這一學派主要研究和關心的是人的本性、內在情感、智能、潛能、目的、愛好、興趣和價值等人類經驗的一切方面,其思想淵源和哲學基礎是西方人道主義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存在主義思潮。該學派認為認識是主體內部預先形成的結構的展開,學習是個性、潛能和價值自我表現(xiàn)和實現(xiàn)的過程。教學是一個行為制約過程,其實質關鍵在于創(chuàng)設一個能產生預期結果的情境。這個情境對學生有“操作性制約”作用和控制引導作用,即教學就是為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

2.人本主義學派的情感教育法

人本主義學派肯定人的本性,重視人的內在需要,強調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的實現(xiàn)。這些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挑戰(zhàn),特別在重視發(fā)展學生個性,發(fā)揮學生潛能方面,對我國教育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基礎英語教學中的“愉快教育”、“輕松學習”理念就是從情感教育入手,強調教師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參與教育過程,從而使英語教學的過程成為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地發(fā)掘潛能、發(fā)展個性和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過程?!叭吮局髁x學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提倡創(chuàng)造“真實”、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人際關系,在親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系中,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安全感,敢于真實地表現(xiàn)自己,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是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英語教學改革中人文精神和情感教育的要求,學生往往是出于對老師的感情而熱愛他所教授的課程,學生是尊重老師的,喜歡熱愛學生、博學多才的教師。作為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師德修養(yǎng);另一方面,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去,平時以表揚為主,尋找后進學生的閃光點,只要有微小的進步,就要加以表揚,要以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使具有不同才能的學生都能有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四、教育心理學原理在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英語教師如何在實際教學中重視研究學生學習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運用教育心理學理論,特別是學習心理學指導具體的英語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筆者擬就這方面談幾點認識。

1.掌握學習語言的一般心理機制,并運用于英語教學實踐

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認為,語言是后天發(fā)展的剌激和反應,是條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建立。他們認為首先是外界剌激,然后大腦做出反應。而語言是人的潛在認識能力和語言能力的自然表現(xiàn),如聽說能力、模仿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因此,學習語言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是大腦機制充分地運用起來,這是一個極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所謂認知。語言是行為、習慣和經驗,語言又是理性、智慧和天賦。也就是說,語言既是模仿,也是創(chuàng)造。語言的學習要模仿,但不能單純機械的模仿,還要通過運用人的大腦思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模仿,在交際中不斷運用、磨練。為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要遵循外語學習心理機制的特點,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1)英語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要根據實際條件盡可能創(chuàng)造外語環(huán)境,在情景中進行學習。(2)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逐步使學生學習英語能象幼兒學說話那樣由不自主到自主地學習。(3)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教學方法方式要靈活多樣,讓學生在容易受到鼓勵和強化的情況下進行學習。

2.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有所側重地組織英語教學

青年學生可塑性強,不害羞,性格外向,模仿力強,愛說好學。教師要利用這些特點,抓住有利時機,通過直觀手段,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搞好這個階段的教學對今后學習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內容增加,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也隨之變化。他們對于學習上的機械模仿以及直觀講解的興趣逐步減弱。性格由外向逐步轉為內向,學習自覺性和獨立鉆研能力逐步建立,理解記憶強于機械記憶。這時,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自覺地進行意義性和交際性的操練,在實踐中感知語言材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對比,去認識語言規(guī)律,掌握語言結構,培養(yǎng)獨立運用語言的能力。

3.發(fā)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

在現(xiàn)代教育里,教學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使兒童單純地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fā)展智能。發(fā)展智能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外語教學也是如此。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智能的活動必須在情緒高漲的氣氛中進行。也就是要在外語情景中用啟發(fā)式進行教學,注意精講多練,通過提問、對話等進行交際。練習內容要新穎、生動,形式要多樣、靈活,同時調動多種分析器官參加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強烈的智力活動,而不是“填鴨式”地滿堂灌。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通過認知、加工、創(chuàng)造、運用,提高語言水平。在注意發(fā)展智力的同時,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非智力因素,運用社會心理的歸因理論,即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或他人活動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習中最重要的因素,而激發(fā)學習動機就要提高學習興趣。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通過直觀教學,利用感彩濃厚的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動的直觀興趣不是目的,但有利于調動自覺興趣和潛在興趣)。自覺興趣表現(xiàn)為求知欲;潛在興趣表現(xiàn)為情感、意志、目的,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加強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fā)學習熱情,增強毅力,加強信心,產生學習動機(尤其是內在動機),并培養(yǎng)勤學好問、善于思考的精神

4.注意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心理協(xié)調,提高教學效果

第5篇: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美術教育審美體驗

一、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越來越被重視,而在各個階段的學生當中,因心理發(fā)展以及青春叛逆期的因素,以中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最不穩(wěn)定。因此,本文以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例,對我國社會中小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映射。雖然我國關于素質教育的研究并不在少數,但是卻偏向于理論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小學生這個階段,學生處于叛逆期,一板一眼的說教反而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從而造成審美疲勞,降低學生心理素質,給心理教育帶來阻力。因此,重塑學生心理審美和價值觀的方式就要通過美術教育來實現(xiàn)。

二、教育心理學以及審美體驗概念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項分支學科,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適合當代教育發(fā)展的一種科學產物,是能夠有效幫助學校情景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學規(guī)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主要是以學生學習為目的,多角度分析學生心理發(fā)展歷程以及心理變化規(guī)律。這種分析學生心理的過程,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人生觀的塑造,另外一方面則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來制約一些對學生不利的因素,更好地保護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教育心理學的活動過程就是通過對個體的心理以及觀念的變化進行記錄,從而分析出能夠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因素。

美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同時審美教育也是美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在現(xiàn)代美術教育當中,審美教育是讓學生能夠在精神愉悅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質,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種以情感教育為主的教育方式。并且這種教育方式,對現(xiàn)代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美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美術教育與心理學的結合

心理教育活動在當下的教育體系中的開展主要分為“教”和“學”兩個部分,這兩個不同的部分對學生教育產生的心理規(guī)律也有所不同。在現(xiàn)代的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當中,明確指出:在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發(fā)展將學生學習分為認知性學習和技能類學習兩種不同的模式。其中認知性學習又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學習和理解學習兩種,而這兩種學習狀況下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習態(tài)度有很大的區(qū)別。根據《教育心理學》中對機械學習的理解,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對事物進行機械性記憶,第二種是具有目的性的機械學習,如學生在啟蒙階段背誦唐詩、乘法口訣等。

舉個例子:在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美術繪畫的專業(yè)知識,其中就有關于不同的繪畫體系具有不同特性的知識點。學生在對這些不同種類的繪畫的特性進行記憶的過程中,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往往要比死記硬背更加輕松。雖然這兩種方式都是對這些知識點進行記憶,但是其內涵和性質卻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其記憶會相對深刻,持久保持,但是后者的記憶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這兩種記憶的結果,也可能會導致學生最終學習效果的不同。前者因為學習效果良好,因此在學習上更加具有主動性,樂于學習;而后者因學習效果不佳,會處于一種被動式的學習當中,最終可能會厭惡學習。當這種學習被運用到美術教育當中的時候,可以使用在對繪畫的種類的認知上。比如教師對學生講述油畫、中國畫、版畫等的區(qū)別,這種認知性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如果教師只是將教材上的知識點機械地灌輸給學生,學生也是機械地學習,這將失去學習中國畫的意義。因為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即使學生可以繪畫出中國畫,也僅僅是學到了繪畫技巧,并沒有領會到中國畫的神韻。

如果教師采用理解學習的認知方法,對學生學習中國畫的過程進行引導,將中國畫由淺入深、由內而外、由工具到作品一一進行講解和展現(xiàn),將有效加深學生對中國畫和中國畫所要表現(xiàn)的中國氣節(jié)和精神的理解。對中國畫的講解可以從中國繪畫中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開始,國畫是以毛筆線條的技法繪畫而成,也可以是通過書法篆刻等技術結合,從而創(chuàng)新出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藝術形式。教師在對這些中國畫原始符號進行教導以及演示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畫的含義,同時利用美術教育能將具體事物形象化的特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如此便能真正落實美術教育在我國現(xiàn)代中小學生心理教育發(fā)展中發(fā)揮作用。

四、審美情感體驗活動的心理學條件

審美活動其實就是在對某一事物進行判定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變化的規(guī)律,這種心理活動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在進行審美活動時,人們往往會受到來自外界或內在的各種客觀或主觀因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同樣也和這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生活閱歷有很大的關系,并且這種影響效果會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以及不同的政治環(huán)境和當時的社會文化發(fā)生改變。

人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進行著審美,審美對象可以是一片風景、一盤菜肴、一位美女等,當這些對象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時,人們在心理上和思維上都會下意識地進行審美活動,雖然這種審美層次較淺,但同樣也是在檢驗著人們的審美水平。因此,審美活動的內涵會因心理條件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因為審美過程是人們對于事物真、善、美的一種心理活動,但是這種活動因每個人的個體素質而產生差異。如果個人對文化藝術的認知積累不夠,就會造成所謂的“看不懂”或“不理解”的現(xiàn)象。在美術教育當中,美術作品往往是曲高和寡,學生如果缺乏審美認知以及專業(yè)知識,就很難正確解讀美術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在涵義。因此,當代教學當中,美術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對學生提供相應的審美教育,同時也對學生的知識庫進行填充,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水平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五、美術教育下心理教育動機以及反應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通過外來因素的推動,將美術教育與教育心理學進行結合,就是為了能夠通過心理教育體現(xiàn)出當下美術教育體系的活性,為學生學習美術教育注入動機,并且這種動機必須具有激活性、指向性和強化性。在當代的教育當中,所謂的學習動機,往往就是指通過學習能夠達到的某種目的或需求,而在我國,美術一直都被當作人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娛樂方式,類似于小說、畫展、音樂、舞蹈等等,都是通過審美動機而推動人們的行為。學生通過美術藝術能夠更加深刻地進行自然、社會、歷史以及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高度,同時,學生在進行審美活動時,身心會獲得一定的愉悅,從而增加學生對審美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審美的主觀意識,為我國藝術教育的擴展奠定基礎。

審美體驗有正向和負向兩種,但是由于人們審美認知的缺乏,也時常出現(xiàn)把假、惡、丑當作是真、善、美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類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因為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產生了錯誤的審美觀點。教師作為學生審美觀點的引導者,應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增加正確的審美體驗。而審美體驗又包括了悲劇的體驗,沒有“悲”,從何體現(xiàn)“美”?因此,這種體驗在人們的審美體驗當中具有重要意義。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摧毀給人看,同樣也是屬于藝術作品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手法。將人們痛苦的情感當作一種審美現(xiàn)象去進行審美體驗,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在美術教育當中,人們通過對美術的審美欣賞,獲取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愉悅,人們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變化的過程,即是審美體驗。學生作為受教育的對象,正處于發(fā)育階段,心理發(fā)育上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審美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個人環(huán)境、思想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錯誤的觀念以及認知,情節(jié)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悲觀厭世等消極觀念的出現(xiàn)。而這就需要教師在審美過程中,對其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用教育心理學中的理論,對學生產生的審美活動因勢利導,比如說在學生進行社會考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美術展覽、分析美術作品或觀看影視作品后寫出相應的觀后感,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藝術交流活動等。

六、結語

第6篇: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心理學

引言

2010年,國家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我國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要“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需求,更是當今全球化、國際化和多元化時代背景下,全球經濟、政治及文化發(fā)展所必需的人力資源保證。國際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yǎng),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不僅要求學習者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和水平,這是外語工作者所要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和任務。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

199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召開的國際教育大會上頒布了《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貢獻》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這一文件的頒布為國際間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紐帶和橋梁,是傳播本國文化、吸納他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必要組成部分和環(huán)節(jié)??缥幕逃粦搩H僅是一門獨立的、新增的學校課程,它更應該是一種理念,一種態(tài)度,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實踐,尤其是與外語教學緊密結合。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國際化人才,除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或技能外,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是跨越文化背景,傳遞異域信息的必要橋梁和手段,也是衡量跨文化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數和外化標準。但是,究竟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者們具有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看法。Imahori和Lani-gan(1989)研究稱,跨文化交際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具備恰當的動機、知識和技能水平。賈玉新(1997)指明,跨文化交際能力至少由基本交際能力、情感和關系能力、情節(jié)能力和交際方略能力組成。此外,張紅玲(2007)也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指應具備一定的文化和交際知識,同時還要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跨文化場景中,并且從心理上不懼怕,主動、積極、愉快地接受挑戰(zhàn),而且,對不同文化表現(xiàn)出包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楊盈和莊恩平(2007)則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需要注重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還要重視跨文化意識、思維能力、非語言交際及交際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雖然學者們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觀點不一,但是研究者們積極歸納總結,從不同定義中找出共同之處。故而,本文以胡仲文的概括總結作為本文探討和研究的基礎,即以認知、感情(態(tài)度)和行為這三個層面的能力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內容。胡(2013)指出,“在認知層面,學者們指出要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交際者不僅需要一般文化的知識,還需要具備特定文化的知識以及關于本國和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地理、歷史、人文、宗教、習俗等各方面的知識。感情層面包括交際者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對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對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行為層面主要是指交際者的各種能力,如語言能力(這無疑是十分重要的)、非語言能力、變通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心理調適能力、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以及在異文化環(huán)境中做事的能力等?!?/p>

二、教育心理學

自赫爾巴特以心理學為基礎,提出“五步教學法”以來(即準備、提示、聯(lián)系和比較、概括與總結、實踐應用),教育科學化的觀點便逐漸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經過不斷的發(fā)展和進步,當代教學心理學的發(fā)展研究已經十分科學化、系統(tǒng)化以及獨立化。教育心理學并不是簡單地將心理學原理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其發(fā)展已日漸完善,并具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從現(xiàn)有研究成果來看,系統(tǒng)化獨立化的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一般包括: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學習心理、教學心理、教與學的制約因素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張大均,2005)。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充分重視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原理,著重分析學習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要求,且結合自身教學條件,做好教學準備。但,究竟什么是教育心理學,長期以來,研究者們意見不一,并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與闡述。就其內容而言,可以分為三大類,即一類是把教育心理學看成是一門研究人性的科學;第二類是以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及其心理規(guī)律作為教學心理學的主要任務;第三類則是主張兼顧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guī)律(董剛,2010)。第一類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Thomdick及Judd。而第二類觀點中,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多側重于學習者,主要代表人物有Welton及Starch。第三類觀點則較為全面,從教與學的兩個角度出發(fā),探討二者與學習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有Gage和Berliner。除此之外,還有學者直接將其分為兩類對抗性的觀點,即一類是教育心理學看作是普通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應用領域,是實驗心理學在教育領域中的延伸。第二類則是將其看作是教育情境中人類行為的科學研究,是獨立的應用型學科(葉浩生,2012)。就學習理論而言,教育心理學主要包括經驗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以及建構主義等主要流派。其中,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以及人本主義是教育心理學的學者們所最為廣泛討論及研究的理論派別。本文也以這三大理論派別為指導,從認知、感情(態(tài)度)和行為三個層面出發(fā),探尋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經之路。

三、理論應用及實踐

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對外語能力的需求已經不言而喻。廣大研究者和學者從不同的視野和角度都對外語教育進行了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和論證。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而言,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也有很多,如生理因素(年齡),認知因素(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與語言學習策略),情感因素(動機,動機歸因,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尊及焦慮),社會文化因素(語言態(tài)度、文化適應、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等。1.認知主義學派認知派認為學習在于依靠主觀的組織作用形成完形或認知結構,主體在學習中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盲目的;主張對學習問題應注重對內部結構與內在條件的研究。其突出之處在于肯定意識及主觀的能動作用。從外語學習角度而言,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習主體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其意識到外語學習,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以及趣味性??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涉及面積廣泛,可以是特定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人文及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識和常識,故而能與學習者的固有知識建立相應的緊密聯(lián)系,更新現(xiàn)有知識體系。這也是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xiàn)學說的先決條件。在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做好課程設計,尤其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專業(yè)背景以及未來的職業(yè)走向,從未來職業(yè)要求出發(fā),為學生有選擇地介紹本國及他國文化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固有知識可以被看作是影響學生理解和認識新知識的內部結構和條件,能夠幫助學生熟悉并掌握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一般和特定文化知識。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充當引導者、輔助者和啟發(fā)者的角色,教學設計和實踐的重點應該放在學生的“學”上,逐步引導學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完成由被動學習到獨立學習的轉變。同時,從認知角度出發(fā),教師應幫助學生探索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加強學習效果,如此,學習者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習者進一步自主學習、自我指導以及自我管理。在教育心理學的各大派別中,教師的角色早已從以往傳統(tǒng)課堂上的主導者逐漸轉變?yōu)閰f(xié)助者及組織者的作用。學習者的自主能動性和自我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是學習過程的源動力和推動力。2.本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馬洛斯和羅杰斯,主張心理學的首要任務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質,從人的存在出發(fā),以人為本,其典型教育主張則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學習主體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并且充滿人情味的心理環(huán)境。同時,羅杰斯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是自由的,而自由學習是有意義的。在其列出的10條學習原則基礎中,提到“學生傾向于拒絕那些引起自我組織變化的學習”,同時“當外部威脅逐漸降低時,學生比較容易覺察和同化那些引起自我組織變化的學習內容”。在外語學習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文化差異是文化溝通和理解過程中難以跨越的鴻溝,這種差異便是“引起自我組織變化的學習”,會對學生原有知識體系和認知造成沖擊或沖突,故而學習主體往往“傾向于拒絕”。在情感上的表現(xiàn)則是,學習主體對異域文化的不熟悉和不理解,容易造成學習主體對外語學習的畏難情緒,產生情感上的恐懼,進而容易缺乏學習動機,產生焦慮情緒,并造成學習主體自尊心上的打擊。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及準備課程的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降低“外部威脅”,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包容度,如此學生才會“察覺”和“同化”相關學習內容。此時,在實際教學課堂的組織中,教師應注意學生情感上的細微變化,引導學生逐步從“拒絕”到“同化”學習內容,可以通過深刻理解本國文化,比較異域文化差異,進而最終達到尊重他國文化,包容異域文化的目的。同時,從情感(態(tài)度)角度出發(fā),教師還應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動機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進行自由學習,而教師作為輔助者參與其中。3.為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提倡以“刺激—反應”為原理,來揭示人的心理活動。在外語教學中,語言是一種行為活動,可以通過反復刺激和反應,重復操練形成語言習慣,為學習者輸入足夠語言材料,進而達到輸出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同樣需要注重語言材料的輸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外語使用能力。同時,較為普遍的語言練習場景則是對語境的模擬。學習者通過對跨文化交際場景的模式,熟悉語言環(huán)境,增強學習者對跨文化交際的適應性。該理論多應用于語言技能的磨練與提高,但對于非語言技能等能力的培養(yǎng),仍是必不可少的練習渠道。教師在課堂設計時,要為學習者營造實際的跨文化交際語境,給學生實戰(zhàn)訓練體驗。通過反復大量的“練習”,得到理想的“效果”,并從中“學習”。行為主義學派主張通過反復“刺激”的強化練習,使得行為習慣得到改變和加強,由此產生與美國的聽說法(audio-lingualapproach)便是外語學習至今仍在廣泛使用的有效方法。通過對實際交際語境的不斷觀察、模擬和演練,鼓勵學生克服對文化差異的不適感,習慣在不同的文化場景中溝通交流。

四、總結

第7篇: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邏輯思維 學習興趣

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將數學中的理論知識回歸于生活實踐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例如,抽象數學概念的教學,如軸對稱或中心對稱,可通過學生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講解。如課桌、杯子(無把手)、沙發(fā)是軸對稱圖形,豐田汽車的標志是中心對稱圖形等等。

二、建立邏輯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有意義的學習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指出學生應該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以符號為代表的新觀念與學生原有的觀念建立起實際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數學規(guī)律的能力。例如:學生掌握一個新的概念正方形時,首先應該具備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只有有邏輯意義和聯(lián)系,學生才能更好的掌握正方形的概念。

三、創(chuàng)造問題情景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對具體的形象的東西掌握的更快,更準。對于數學應用題教學應該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小麗的媽媽從商場中買來24個蘋果,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獲得幾個朋友?老師指引學生想象這一情景,在黑板上畫出24個蘋果,4個小朋友。從而將枯燥的文字借助視覺想象力轉變?yōu)榫唧w的事件。將抽象的數學公式轉為有趣的小故事。

四、動手實踐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進行實踐,發(fā)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chuàng)造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例如:等待學生掌握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后,讓學生自己動手計算由圓柱體拼割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的變化。

五、舉一反三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小學生注意力分散,不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一方面不能發(fā)現(xiàn)題目中隱含的信息或不知信息重點;另一方面掌握某個數學知識點后,對于換形勢不換本質內容的數學題卻無從下手。教師通過舉一反三的形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即一題多問。同樣的條件,從不從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不同的問題。如解答“一次北京的旅行共花費1500元,吃住費用占總數的3/5,車費費用占總數的1/6,請問旅行的費用是多少錢?還可以問吃住的費用比旅行費用多多少?車費費用比旅行費用少多少?等等。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日用之繁,無處不用科學?!睌祵W的教學主要培養(yǎng)小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能力。增強小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及獨創(chuàng)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學校教學實用全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李方.教育知識與能力[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學農.綜合素質[M.]高等教育出版社

[4]淺談小學生數學解析能力培養(yǎng)[EB/OL]

第8篇: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學習理論;生成學習模式;運動技能教學

生成學習理論(Theory of Generative Learning)是美國教育學家威特羅克(Witt rock)提出的一種教育理論。該理論是在靜止的、被動的結構式認知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功能性動力模式。生成學習理論的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同時也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將簡要介紹生成學習的理論基礎和生成學習模式,并對該理論在運動技能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思考,以期為廣大體育工作者深入研究運動技能生成學習提供參考。

1 生成學習論的理論基礎

1.1 知識的表征

知識的表征是信息加工理論的主要議題。從語義上講,表征就是將對象的某些特征及其相關關系以另一種對應的形式予以表現(xiàn),知識的表征實際上就是對信息作編碼的過程,它對生成學習模式的形成有著較大的影響。知識的表征為威特羅克的生成學習中心因素提供了基礎。

1.2 認識策略、學習策略和元認知的研究

這是對威特羅克理論產生影響的又一重要因素。

對于認知策略的界定有著不同的定義。里加尼將認知策略定義為:“學生用于獲得、保持和提取各種不同的知識和作業(yè)的運算和程序”。他認為認知策略包括學生的表達能力(如閱讀、想象、寫作和繪畫)、選擇能力(注意和意向)和自我指導能力(自我組織與自我調整)。加涅(Gagne)則認為“認知是內部組織起來的,學習者用來指導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過程的技能”。

學習策略比認知策略涵蓋的范圍大,它既可能是學習者內部認知策略(如何思維),也可能是外部的策略(如何記筆記)。

元認知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費拉維爾(Flavell,1976)首次提出的,他把它定義為“指個人關于他自己認知過程和結果以及與之有關的任何事情,如學習有關的信息或資料的特征的知識”。在費拉維爾的影響下,威特羅克也研究了學習策略與元認知,并把它們應用到生成學習理論中。上述理論完善了生成學習模式的結構,對生成學習的第4個要素的提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3 動機及其歸因理論

動機研究是對生成學習論產生重要影響的第三個方面,威特羅克很重視動機在學習中的作用,他還在其學習論中應用并驗證了某些動機理論。尤其是韋納的歸因理論,并把動機作為生成學習模式的4個要素之一。

2 生成學習模式的本質與要素

生成模式產生的一個根本前提是“人們傾向于生成與以前的學習相一致的知覺與意義”[1]。威特羅克指出[2]:“生成學習模式的本質在于,大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它對信息地解釋,并從中做出推論”。根據威特羅克的觀點,在學習這個主動的過程中,學習者不僅是學習的參與者,而是學習者面對巨大的信息量,總是有選擇地注意某些信息,忽視某些信息,人腦中貯存的記憶和信息的加工策略,與從環(huán)境中接受的感覺信息相互作用,從而積極地選擇、注意、知覺、組織、編碼、貯存和生成信息,并主動構建信息的意義。

生成學習模式包括4個主要成分[3],即生成、動機、注意和先前的知識、知覺。在這個模式中,生成是指理解性學習應包括學習者積極地生成語義和實用的兩種類型的關系。動機是指對這兩種關系的積極生成,意味著學習者要刻苦努力的動機或意愿,并且能把生成關系的成敗與否歸因于自己的努力狀況。注意作為第3個要素,它起著對信息進行知覺過濾的作用。先前的知識、知覺,包括以前的概念、認知、抽象知識以及具體經驗,它構成了這一模式的第4個要素。

3 生成學習理論對運動技能教學的啟示

無論是運動技能學習的一般描述模型、技能獲得信息加工模型,還是技能操作的控制模型,都只注重知識結構和記憶貯存,是靜態(tài)的被動的模式,但學習不應該只是貯存信息而應注重生成,運動技能的學習是一個積極的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依據生成學習理論的思想,在運動技能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 重視學生對運動技能的理解性學習

所謂理解性學習即所學內容之間的關系、所學內容與以往知識的關系的學習。在運動技能教學中不能只要求學生機械地模仿記憶技術動作,而應要求他們積極地生成課中學習的新動作之間的關系以及所學動作與既往知識經驗之間的關系,自己獨立總結和尋找動作技能之間學習的規(guī)律。

3.2 重視學生的歸因訓練,引導學生正確歸因

動機對于生成學習是很重要的,學生對動作技能之間關系的生成意義、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其技能學習是否理解。學習動機與成就歸因是密切聯(lián)系的。研究者認為,將成功歸因為能力強和努力的結果,而將失敗歸因于沒有付出努力是積極地歸因方式,對個體成就狀況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將失敗歸因為運氣差、缺乏能力或其他情景因素則是消極的歸因方式[4]。因此,在運動技能教學中,應要求學生把自己看成是他們自己行為的原因,并且對成敗負責,教會學生認識到他們的成功始于對他們自己、他們的能力和他們的努力的信任。

3.3 教師要注意了解每個學生所掌握的有關運動技能的基礎知識

生成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的概念、知覺、背景知識在理解學習中至關重要。其他學習認知理論也認為,無論人們從事何種學習,都是以先前的認知結構和已有的動作經驗(包括過去的動作經驗和動作的知識)作為基礎,去領會和掌握新的更加復雜的知識、動作技能的。因此,在運動技能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元動作知識學習的積累,以利于動作鞏固模式的形成,促進運動技能的掌握。同時,對學生個體的知識加強了解,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學習策略。

3.4 教給學生運動技能學習的生成技巧,引導學生并控制他們運動技能生成過程

在運動技能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如何監(jiān)控自己的注意過程、動機過程、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以及生成過程。培養(yǎng)元認知能力,促使學生盡快學會重新組織所學動作,建立動作間的所屬關系,產生新的動作連接意義的策略。

綜上所述,運動技能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威特羅克.作為生成過程的學習[J].教育心理學,1974,(11)

[2] 威特羅克..教育和大腦的認知過程.國際教育研究協(xié)會 第77版年鑒,1978,99

[3] 威特羅克.理解的生成過程[J].教育心理學,1990,(4)

[4] Weiner B. 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Achievement and Emo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1985,92:548-573

[5] 萬明鋼. 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9篇:教育心理學動機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興趣,英語學習,提高

1.引言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xù)地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從對學習的促進來說,興趣可以成為學習的原因;從由于學習產生新的興趣和提高原有興趣來看,興趣又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可以作為學習的結果。所以,學習興趣既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

新課標指出: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不僅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有責任和義務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英語課程在開發(fā)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方面應發(fā)揮特殊的作用。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中,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學習興趣對英語學習起關鍵作用。英語學習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它既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過程。因為學生的英語學習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所以,首先學生要有一種學習英語的強烈愿望,從主觀上產生一種動力,進而感到學習英語很有興趣,然后才能在行動上付之實施。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是廣大英語教師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2.學習興趣的涵義及類型

2.1 學習興趣與英語學習興趣。

一個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對各種現(xiàn)象和問題會產生驚異感。在學習過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熱情,興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會達到對所學知識迷戀不舍的地步;在學習后,他會產生滿足感,覺得書是他的良師益友,自己從中受到了啟迪,并由此產生歡快、愜意的心情,所以,學習興趣是人才成長的“起點”。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現(xiàn)實、很活躍的心理成分,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以自己的學習興趣為轉移,年級越低的表現(xiàn)越明顯。學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強地去學習,其學習的效果不佳。學習的最佳動力乃是對所學東西感興趣。

2.2 英語學習興趣的類型及其在學習中的作用。

心理學把學習興趣分為融入型興趣和工具型興趣、內在興趣和外在興趣、間接的遠景性興趣和直接的近景性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具有強烈動機的學生往往具有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堅強的學習毅力。學生主導動機的強弱會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興趣與學習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系,濃的興趣越來越取得很高的學習成績,高的學習成績反過來能增強濃的興趣水平。當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求知欲就會得到滿足,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其原有的學習興趣可得到進一步加強。而英語學習的成敗除了學習環(huán)境、自身的語言能力以及教學方法外,還涉及到學生的情感因素。在學生的情感因素中,學習興趣是決定英語成敗的關鍵。

3.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提高

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提高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它主要依賴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組織。通常有以下途徑:

3.1 加強目的性教學方式,提高學習英語的熱情。

正確而又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學習興趣的必要條件。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采用適合中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的生動方式,把學習英語的目的和現(xiàn)實生活的教育結合起來,可以成功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3.2 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培養(yǎng)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刺激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良好策略,在各科教學過程中,我們都可以通過聽錄音、看錄像等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生為什么對上網很感興趣,就是因為這門課有新、奇、美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電教媒體以及各種實驗演示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效果則必佳。

3.3 營造問題情景。

“問題情景”能激發(fā)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是教學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營造問題情景”時要注意小而具體﹑新穎有趣,要有適當難度,要想解決的問題寓于學生實際所掌握的基礎上,造成心理上的“懸念”。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前,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大力提倡合作學習,通過討論幫助學生學到新的東西,擴大其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更清楚自己已有的概念,并檢驗與別人不同的概念加以重新構建。

3.4 提高教學水平。

提高教學水平。太易太難的教材與提問都不足以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不斷獲得新知識,并能將其成功地運用于實際,及時得到強化。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就會覺得饒有興味,學習興趣就會日益濃厚。

4.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通過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對影響中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因素及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作了較為深刻的論述,但是影響中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因素是很復雜的,涉及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個別差異、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社會背景和課堂教學的迥異。因此,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途徑也不盡相同。但人的基本需要是相同的,只要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就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王松美.論學習動機課堂教學激勵模式[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3(5).

[2] 劉棟樓.外語教育中的動機問題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2002(4).

[3] 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