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神經病學的認識范文

對神經病學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神經病學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神經病學的認識

第1篇:對神經病學的認識范文

神經影像學判讀帶教臨床見習是銜接基礎理論與臨床實習的橋梁,神經病學歷來是醫(yī)學生學習難度最大和教學難度最大的學科之一,教學質量和效果往往不佳。神經病學一直以來以其教學內容廣泛、學科基礎復雜、思維系統(tǒng)嚴密的特點,其內容涵蓋了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康復和預防;涉及學科包括神經解剖學、神經病理學、神經組織胚胎學、神經生理學、神經生物化學、神經藥理學、神經生物學、神經流行病學、神經影像學等;都是醫(yī)學生學習的難點和重點所在,還在一些醫(yī)學生中產生了特定的恐懼情緒。所以在臨床見習階段這一關鍵時刻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刺激學生的興趣,對其以后的臨床工作及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至關重要,這也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在長期的神經病學見習帶教工作中,發(fā)現神經影像學檢查的正確判讀,能夠使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神經病學的復雜性

神經病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很廣,與內科、外科、解剖學、病理生理等學科密切相關,因為神經解剖結構的復雜性,以及影像學的廣泛應用。神經內科的實踐性和專業(yè)性較強而課時相對較少,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的課時相對較少,因此造成見習、實習學生在神經內科臨床學習的時間短,任務重。雖然本院是一家大型教學醫(yī)院,病種相對較全,但由于不同病種的分流方向不同,常常存在有些疾病,甚至是作為教學重點的常見病的病員缺乏的情況。這樣就使影像學資料的保存功能更加重要。這些資料對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時非常困難,教師亦覺得教學不容易,其主要原因在于神經解剖的復雜性、抽象性,單純的文字表述困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像學資料、從而使教學更加直觀和形象。電腦的普及使得現在很多醫(yī)學院校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電腦的便利,影像學改變等相關知識置于網絡上,互動教學。

二、神經影像學的作用

帶教老師應該培養(yǎng)同學初步的影像學閱片的能力,作為一名臨床醫(yī)生要看好影像片,除了有扎實的解剖學及影像學基礎,還要大量的閱片,才能對疾病得出基本正確的影像診斷。教學中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們辨別正常的與異常的影像學資料的表現,并分別分析它們在診斷中的意義。復習影像學基礎利用較短的時間復習影像成像原理,有助于學生對影像學資料的理解。同時比較講解正常與異常的影像片。神經影像學檢查包括CT、MRI、數字減影(DSA)、經顱彩色多普勒(TCD)等,隨著這些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正確性大大提高。學生在臨床實習中,接觸臨床病例時,帶教老師應結合一些典型病例的CT 或MRI或DSA等影像學檢查結果,反復講解,使同學基本掌握這些病變的影像學改變,這樣既能加深同學對神經系統(tǒng)不同受損部位以及相應腦血管病變的臨床表現的認識,幫助同學鞏固加深既往學過的神經解剖知識,又能提高同學對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能力,同時還能激發(fā)同學的神經病學學習熱情。

三、神經影像學正確判讀的意義

神經病學的診斷要求先查明病變的部位(定位診斷),再查明病變的原因(定性診斷)。面對每一位患者,帶教每一個學生,神經科醫(yī)生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對疾病做出準確的定位和定性診斷。定位診斷就是要確定神經系統(tǒng)損傷的部位,如腦、脊髓、周圍神經等,并應判定病變?yōu)閺浬⑿浴⒕衷钚?、多灶性還是系統(tǒng)性。要做到準確定位,不僅需要熟練掌握神經解剖學和神經生理學的理論基礎,熟悉神經系統(tǒng)各種疾病的癥狀和體征,這些都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然而在實習帶教中,恰當地選擇和運用先進的影像學技術。如CT、MRI、DSA、SPECT、PET等并綜合分析判斷,明確病變的部位。這應是帶教老師主要的帶教重點和難點,能夠正確的閱讀影像資料。那么疾病已經診斷了一大半了。近20余年,由于影像學技術的不斷改進和革新以使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總之,初學神經病學的同學們,都會感覺到神經有些內容很抽象、很深奧、難以理解。但如能真正投入其中將會體味到他的無窮樂趣。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吃透書本,然后認真閱讀影像資料,能夠正確判讀,才能在以后成功的面對復雜多變的臨床問題。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學把神經病學學好、學精,以后投身到神經病學的研究,開闊視野、展望未來,以推動神經病學向更高、更新的目標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賈建平.神經病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2.

[2]Hudson JN.Linking neuroscience theory to practice to help overcome student fear of neurology[J]. Med Teach,2006(7):651—653.

[3]王伊龍,王擁軍,周永,等. 亟待建立中國卒中中心網絡[ J].中國衛(wèi)生質量管理,2010,(17):27—30.

[4]趙晴,杜建時,高明. PBL 教學法在神經系統(tǒng)定位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7,8( 11):1131—1132.

[5]羅海彥,胡長林.神經病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4,20 (5):382—383.

第2篇:對神經病學的認識范文

一、專業(yè)理論知識

(一)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神經病學知識和理論,深入了解神經解剖學、臨床神經生理學、臨床神經病例學及臨床神經電生理學(包括腦電圖,在有條件的單位工作者,還包括肌電圖及誘發(fā)電位);掌握顱內血流生理及病例生理學,神經影像學(包括頭顱及脊柱X線平片、腦血管造影及CT)的基本理論,在有條件的醫(yī)院工作者,還須掌握MRI有關技能;掌握神經系統(tǒng)癥狀學(包括頭面痛、驚闕、癱瘓、顱內壓增高、不自主運動、共濟失調、復視、肢體痛、失語、昏迷)的理論、機電及鑒別診斷;掌握神經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掌握精神病學、小兒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老年神經病學、心臟病學及呼吸內科學、內分泌學與神經病學有關的基本知識。

(二)相關理論知識

1、掌握神經生物化學、神經免疫學、神經流行病學、神經遺傳學的基本理論。

2、掌握眼科、耳鼻喉科及骨科與神經系統(tǒng)疾病有關的理論知識。

(三)學識水平

廣泛閱讀專業(yè)期刊;了解本專業(yè)國內外現狀及發(fā)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yī)療實踐。

二、工作經歷與能力

1、從事本專業(yè)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治醫(y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病房及門診)部少于40周。

2、從事本專業(yè)工作的能力:對神經內科常見疾?。òǎ耗X血管疾病、癲癇、脫髓鞘疾病、變性病、中樞神經系統(tǒng)炎癥、周圍神經病、肌瘤、遺傳代謝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一級椎體外疾病)的診斷、治療機預防等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對常見癥狀(包括:頭面痛、眩暈、癱瘓、感覺障礙、驚闕、癡呆、暈闕、昏迷)有深入的認識并能作出正確地分型或病因診斷;對神經內科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等方面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能承擔院內會診,能承擔神經內科二線值班、門診咨詢等工作;有一定的病房、門診醫(yī)療組織、管理的能力。

3、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熟練掌握神經系統(tǒng)各部位(包括:大腦半球、丘腦及小丘腦、腦干、脊髓、周圍神經)綜合癥至少30個。對其它系統(tǒng)疾病的神經系統(tǒng)合并癥(包括:肝性腦病、門脈性腦病、腎性腦病、透析性病、瘤性神經系合并癥、心肺功能障礙的神經系統(tǒng)合并癥)有深入的了解。擔任神經內科主治醫(y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診治本??撇∪酥辽?00例,主管或負責主治的病例確診符合率、治愈或有效率、搶救成功率等醫(yī)療技術達到本地區(qū)先進水平。

(二)教學

具有指導下級醫(yī)師、進修醫(yī)師或協(xié)助指導研究生臨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門診病例及病房查房討論;每年為下級醫(yī)師、進修醫(y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2次;有帶教2名住院醫(yī)師或協(xié)助指導1名研究生的經歷。

(三)科研

掌握科研選題、課題設計及研究方法;能結合臨床實踐提出課題,開展科研工作,并進行課題總結,擔任主治醫(yī)師工作期間,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論文,在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或在省級省以上學術會議的大會上報告。

主任醫(yī)師

一、專業(yè)理論知識

(一)基本理論知識

在副主任醫(yī)師所具備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深入系統(tǒng)地掌握神經病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并對本專業(yè)某一領域有所專長。

(二)相關理論知識

在達到所規(guī)定的神經內科專業(yè)副主任醫(yī)師水平的基礎上,熟悉與其專業(yè)相關學科的新進展

(三)學識水平

廣泛閱讀國內外專業(yè)期刊,深入了解本專業(yè)國內外現狀及發(fā)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yī)療實踐與科學研究。

二、工作經歷與能力

(一)醫(yī)療

1、從事本專業(yè)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y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不少于35周。

2、從事本專業(yè)工作的能力:

在神經內科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正確、熟練地組織、指導、搶救、治療??莆V夭∪?,有解決疑難病及復雜技術問題的能力;能承擔院內外疑難復雜病例會診;對本專業(yè)臨床工作具備全面的組織管理能力。

3、應承擔的技術工作機工作量:

擔任神經內科副主任醫(yī)師工作期間,每年診治神經內科病人至少150例,其中疑難危重病例不少于40%,醫(yī)療技術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二)教學

具有培養(yǎng)本專業(yè)中、高級專門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每年為下級醫(y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3次;有培養(yǎng)主治醫(yī)師或協(xié)助培養(yǎng)研究生至少1名的經歷。

第3篇:對神經病學的認識范文

情景教學 任務驅動 教學方法 神經病學

神經病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神經病學的病史采集、神經系統(tǒng)檢查法等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是神經科醫(yī)師的基本功。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思考和實際操作,不利于臨床思維、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神經病學涉及復雜、抽象的神經解剖學知識。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多樣;檢查內容繁多,專業(yè)性較強;臨床診斷需要在病史、查體及恰當輔助檢查的基礎上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因此,要求臨床實習的醫(yī)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神經病學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有一定難度。所以,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以便醫(yī)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認識和掌握神經科常見疾病的診斷及處理方法,建立基本的臨床思維,是神經病學臨床教師不斷探討的問題。

神經病情景教學是基于上述現狀提出的一種新的實習教學方法,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設置典型的情景或案例,通過學生設身處地的實際體驗,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而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全過程中,以若干個任務為中心,把教學內容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將再現式教學轉變?yōu)樘骄渴綄W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我們將此兩種教學法的有機結合運用到神經病學實習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要在模擬真實情景的任務驅動下學習,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的互補,不僅能夠彌補教學資源的不足,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yǎng)其思維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臨床實踐能力。

一、教學對象

選擇遼寧醫(yī)學院2008年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133名,以班為單位隨機分成2組,即實驗組及對照組。年齡(22.12±1.52)歲;4個班級學生年齡、性別方面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個班神經病學見習課任課教師、教材、教學內容及教學時數完全相同。

二、教學內容與方法

實驗組與對照組均選用《神經病學》(第6版)教材的教學內容,根據臨床實踐的教學內容安排完成對比教學。

對照組:按照教學要求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示教和多媒體演示的教學法進行授課。

實驗組:由教授設計相關教學任務,在模擬臨床場景下,導入一級任務和若干個子任務;學生分成2~3組,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角色扮演等任務選擇;通過自主學習、討論等方式完成任務;通過病例討論等方式,對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診斷特點、鑒別診斷及治療等理論知識進行回顧性復習;教師總結知識點,并預告下一堂課的教學內容。

臨床實踐考查模式的改革:根據我院課程改革實施方案,采用臨床技能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估。同時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滿意度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學生對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評價,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1.資料的準備與問題設計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設計相關任務,將知識點融入其中。模擬臨床情景有:準備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等檢查器具,準備門診病志、化驗檢查單、CT報告單等。

2.任務驅動導入

在上述情境中,導入預先設計好的任務作為學習的一級任務(即母任務),同時提出若干個二級任務(即子任務)保證一級任務的完成,由多媒體課件展示。

3.自主、協(xié)同學習

分組:根據任務安排及學生人數,分為2~3組。每組推選一名同學做小組長,負責協(xié)助教師安排同學們的任務選擇,并在最后討論階段做好總結。

教師先不急于給學生講解如何完成該項任務,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回憶所學知識并通過查閱文獻利用網絡資源找到答案,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及糾錯。

4.任務驅動演示

由學生扮演不同疾病的患者、患者家屬及接診醫(yī)生、科室醫(yī)生、CT室醫(yī)師、化驗室醫(yī)師等角色。

5.教學討論、總結

由各組組長進行病例討論及總結,提出自己掌握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最后由教師總結知識點,并補充與本次課相關的神經解剖生理知識或國內外的研究進展。

三、教學效果評價

1.結果

2.討論

目前醫(yī)學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學的醫(yī)療資源不足,擴招后學生的增加使得原本緊張的教學病源缺口更加明顯。長久以來,在醫(yī)學教育領域中,臨床操作資源不夠充足,醫(yī)學院學生總是陷入“理論多、實踐少”的尷尬局面。情景教學模式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臨床操作資源上的空缺。

情境教學是充分利用形象,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F在已嘗試應用于臨床各學科的教學中。而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全過程中,以若干個任務為中心,介紹和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將此兩種教學法的有機結合運用到神經病學實踐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要在真實情景的任務驅動下學習,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的互補,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yǎng)其獨立探索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還會不斷的獲得成就感,利于提高教學效果。該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學生臨床技能考核成績(平均分為84.80±5.23)明顯提高。且與對照組比較,理論掌握程度、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構建的良好仿真模擬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自覺投入其中,在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的教學任務驅動下,進入獨立解決臨床問題的角色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該項改革突出體現了綜合運用情景教學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并且在明確目標任務驅動下激發(fā)出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求知欲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改變了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另外,在仿真臨床實景下,培養(yǎng)了學生關愛病人,時時處處為病人著想的“以人為本”的醫(yī)學理念。協(xié)作、溝通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在運用新教學方法的同時,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斷擴展知識面,更新知識體系,摸索、實踐、歸納、總結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新模式,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靖,李國營,張德興等.神經系統(tǒng)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討[J].解剖學研究,2007,29(5):387-389.

[2]張擁波,張健,王得新等.神經病學教學探析[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7,30(1):109-110.

第4篇:對神經病學的認識范文

摘要:介紹思維導圖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包括思維導圖的概念及作用、繪制方法、教學應用及實例,總結思維導圖教學應用中的心得體會及注意事項。思維導圖引入神經病學教學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醫(yī)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培養(yǎng)臨床思維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

關鍵詞:思維導圖;神經病學教學;學習效率;臨床思維;團隊協(xié)作

思維導圖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思維工具。它是一個由中心向周圍有層次的發(fā)散的圖形,由詞匯、圖形、線條和編號等構成,應用不同顏色的區(qū)分各級分支。思維導圖把各級主題的邏輯關系用層級圖表現出來,并將主題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對應關系。應用思維導圖可以把零散的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和類別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因此思維導圖既是一種思維工具又是一種學習方法[1]。目前思維導圖廣泛應用于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多個方面,如項目管理、會議、教學和時間管理等。思維導圖使人思路清晰,并能快速整合原有知識,學習新知識,開發(fā)大腦的潛能,幫助使用者深入思考,高效學習[2]。神經病學臨床教學是神經病學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橋梁。傳統(tǒng)的神經病學教科書的章節(jié)排列均是以某一疾病為主題,用文字進行描述,按照概述、流行病學、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和預后的順序排列,各種疾病缺乏橫向比較及聯(lián)系,醫(yī)學生閱讀過之后不能深刻記憶,更談不上融會貫通,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科書與臨床病例之間的關聯(lián)。這就需要帶教老師利用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引導醫(yī)學生抓住關鍵詞,理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促進醫(yī)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思維導圖能滿足上述教學需求,實踐證明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能夠激發(fā)醫(yī)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臨床思維[3]。

1思維導圖的繪制

思維導圖制作起來簡單易行,可用紙和筆隨手繪制。首先把中心主題畫在中央,然后將與中心主題有關聯(lián)的要點逐層向外擴展畫出分枝,使用關鍵詞來表達各分枝的內容。個人手繪思維導圖的過程能加深印象,便于記憶。但手繪的思維導圖修改不便,與他人共享傳輸比較困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思維導圖的繪制還可以使用多種軟件,在電腦和手機上均可完成,使得制作更便捷,應用更廣泛。目前常用的思維導圖制作軟件有XMind,MindManager,NovaMind等,還有很多在線繪制工具,如百度腦圖和ProcessOn等。各類軟件的用法大致相同,均由根節(jié)點、2級節(jié)點和3級節(jié)點等組成,只需輸入各個層次節(jié)點的內容即可自動生成思維導圖,可以保存為各種文件格式。思維導圖最好先由學生來繪制,因為繪圖的過程是對知識的再加工,能夠加深記憶促進理解。另外,帶教老師也可從學生繪制的導圖中找出學生學習中暴露的問題,如概念不清、邏輯關系模糊等,并及時糾正。

2思維導圖的教學應用及舉例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可以自由分組,課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學準備,分頭負責查資料、繪圖等任務,共同完成1份思維導圖。學生首先要確定中心問題,再圍繞中心問題分層展開2次級主題、3級主題等,并使用線條和圖案理清思路層次,最終將完整的知識網絡呈現在1張思維導圖上。整個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隨時可向帶教老師尋求幫助。上述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考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4]。課堂上帶教老師以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為基礎進行教學。首先由小組的代表成員按照思維導圖展現的知識框架來講解,其他小組成員可以進行補充。其次帶教老師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再進行整合和臨床病例的分析,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5]。最后由帶教老師進行總結,提煉授課要點,使知識框架更加清晰,進一步加深學生印象。由學生來講解思維導圖改變了原來教師講學生聽的沉悶被動局面,形成了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課后學生整理筆記、復習及備考也可參考思維導圖來進行。下面以神經科常見疾病———腦炎為例來展示思維導圖的具體應用。病歷摘要:男性,52歲,主因間斷頭痛和嗜睡1周來診。無發(fā)熱,無肢體抽搐,無不自主運動,無精神行為異常。既往體健。查體:體溫37.2℃,心率8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30/80mmHg,內科查體無異常。神經科查體:嗜睡,語尚利,定向力、計算力和記憶力粗測減退。顱神經查體未見明顯異常。四肢肌力5級,肌張力適中,共濟運動穩(wěn)準。深淺感覺查體對稱。四肢腱反射對稱適中,病理征未引出。步態(tài)正常。腦膜刺激征可疑陽性。輔助檢查:頭CT:未見明顯異常。帶教老師以腦炎為中心主題詞提出以下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1)哪些臨床表現提示腦炎?2)為了明確診斷還需要完善哪些檢查?3)腦炎的常見病因有哪些?4)腦炎的治療原則是什么?以上4個問題可以作為2級主題詞,問題的答案可作為3級和4級主題詞。上述臨床思維過程體現在思維導圖上如圖1所示。

3思維導圖應用中的心得體會

對于帶教老師而言,思維導圖有助于帶教老師呈現完整的神經病學知識框架,通過中心關鍵詞、2級及3級關鍵詞之間的連接,使知識點結構化邏輯化,突出授課重點。神經病學內容龐雜,綜合了神經解剖、病理生理、診斷學和藥理學等學科的知識,與內科和神經外科等兄弟學科存在交叉,適合引入思維導圖進行教學。除此之外,思維導圖還有助于帶教老師豐富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钴S、和諧、互動和快樂的課堂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F階段的醫(yī)學生均是思維活躍的90后,傳統(tǒng)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實際需求,思維導圖的加入使原本稍顯枯燥的神經病學知識生動起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醫(yī)學生而言,思維導圖便于抓住核心知識點,快速記憶,提高學習效率??茖W研究已經證明,人類對圖表的記憶能力要強于文字記憶能力,圖表化的知識更有利于長時記憶,有助于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與傳統(tǒng)的筆記相比,思維導圖對教材中大量的文字信息進行概括歸納,通過圖像、線條和顏色建立聯(lián)系,既能節(jié)省復習時間提高效率,又方便學生整理筆記及備考,從而幫助醫(yī)學生扎實掌握神經病學的知識點。思維導圖有助于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醫(yī)學大師張孝騫說過,臨床思維就是對疾病現象進行調查、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以認識疾病的本質。它既是重要的診斷方法,也適用于疾病的治療。由此可見,臨床思維對于臨床醫(yī)生是極其重要的。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思維導圖有助于醫(yī)學生透徹理解神經系統(tǒng)常見疾病的診療思路,利于臨床見習和實習。舉例來說,講授顱內感染時,利用思維導圖將“腦脊液的改變”作為中心關鍵詞,將不同病原體感染的腦脊液特點串聯(lián)起來,使醫(yī)學生掌握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及特殊病原體感染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從而告別機械記憶,明晰臨床思路。思維導圖還有助于提高醫(yī)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6]。團隊協(xié)作意味著遵守規(guī)則、分擔職責和齊心協(xié)力,在此過程中,首先要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理解個人在團隊中的位置,以及每個人的優(yōu)勢對團隊的貢獻,同時學會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學習小組成員共同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也是醫(yī)學生之間交流協(xié)作過程,難免會產生不同意見,這就需要醫(yī)學生,為實現團隊的共同目標而有所妥協(xié),這對團隊協(xié)作意識的培養(yǎng)大有好處,也有利于醫(yī)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與領導、同事及患者和諧相處。

4思維導圖應用的注意事項

第5篇:對神經病學的認識范文

內,外,婦兒及重癥監(jiān)護等各項護理操作(記上具體操作),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同時,本人積極參加各類病例討論和學術講座,不斷豐富自己的業(yè)務知識,通過學習,對整體護理技術與病房管理知識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通過半年多的實習,本人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將繼續(xù)努 力,牢記護士職責,不斷加強思想學習與業(yè)務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綜合水平,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服務.

學過神經病學的同學也許會發(fā)現,同一種病因損害神經系統(tǒng)不同的部位,其臨床表現可迥然不同,相反,盡管不同的病因,如果損害的是神經系統(tǒng)的同一部位,其臨床表現幾乎完全相同,這也決定了認識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思維的方式的不同。在對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認識過程中,特別強調首先是對疾病的“定位”,然后才是“定性”。學會和掌握這一思維方式,對于正確認識神經系統(tǒng)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神經病學,被人們譽為具有高度邏輯性和理論性的一門臨床學科。我們說神經系統(tǒng)復雜,這是針對人類對神經系統(tǒng)的認識能力而言的,事實上,神經系統(tǒng)猶如一個龐大而又十分有序的信息交通網,通過這個網絡將周圍器官和中樞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復雜的生命體,在這個網絡或中樞的任何部位出現問題或遭到破壞,就會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面對這復雜而又有序的網絡和中樞,如果沒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和對其結構的認識,是不可能判斷出來的,因此,思維的嚴密邏輯性也是神經病學的特征之一。

無論是學習神經系統(tǒng)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還是學習神經系統(tǒng)疾病,同學們都覺得“難”,它之所以“難”,是因為其解剖和生理機能復雜,內容抽象,而學習時間相對較短,很顯然,要求同學在短短的幾周的實習時間內,全面地認識神經系統(tǒng)疾病是不現實的,關鍵是學會認識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方法。掌握了認識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方法,然后再去認識具體的每一疾病就會顯得十分容易了,那么,什么是認識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方法呢?

上面談到,神經系統(tǒng)猶如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tǒng),它的基本單位就是神經傳導通路,通常由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構成,一條條傳導通路有機地結合就構成了神經系統(tǒng)網絡。有了網絡的概念,我們就能較好地掌握實習的方法和重點,從而達到認識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目的。下面就談談如何利用網絡的觀點來掌握實習方法,從而搞好神 既然神經系統(tǒng)是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tǒng),我們要認識它首先就必須要對神經系統(tǒng)這個網絡的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網絡的組成和功能就是我們說的神經系統(tǒng)的解剖和生理。

因此要搞好實習首先要復習和掌握有關的神經系統(tǒng)的解剖和生理,這是了解和認識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前提和基礎。我們知道組成神經系統(tǒng)網絡的基本單位是傳導通路,因此我們的復習和學習首先應該從這些基本的單位開始,以傳導通路為主要線索,來復習有關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由于同學們學習時間的限制,在校學習和實習期間不可能做到對這個網絡全面了解,因而,同學們在復習時應該抓住重點,也就是說抓住構成網絡的主要干道,如各對顱神經的分布及功能,進出顱的部位;腦干的內部結構和功能;脊髓主要傳導束的位置、起止和機能;常用的各種深、淺反射弧的組成和意義;脊髓神經各皮節(jié)分布區(qū)域等等。這些內容,在教科書及有關的參考資料中都用表格形式做了簡明扼要的描述,復習時可參考這些書籍。掌握了網絡的“主干道”,就能較好地把握網絡的主體,這對認識神經系統(tǒng)疾病十分重要??梢哉f對該網絡的組成和功能了解越全面,對認識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幫助就越大,因此,同學們應該盡可能多地掌握有關解剖和生理知識。

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實質上就是網絡上的某個環(huán)節(jié)、部位發(fā)生了故障。要發(fā)現這些故障的部位及原因,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方法來獲取有關資料,這就是問病史、查體及輔助檢查。 在問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一般的問病史的方法外,還要特別注意:

第6篇:對神經病學的認識范文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擇近年來本院門診住院的2型糖尿病DPN患者95例,隨機分為兩組,中藥通心絡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54±10歲;西藥組45例中,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齡53±10歲。兩組糖尿病病程5個月~5年,平均2.5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周圍神經病變病程、糖化血紅蛋白、血液流變學指標、神經傳導速度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參照《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糖尿病學》制訂。①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FBG)>7.0 mmol/L;或糖耐量試驗(OGTT)、餐后2小時血糖(2 hPG)>11.1 mmol/L,或隨機血糖>11.1 mmol/L。②周圍神經損害的癥狀和體征:四肢感覺異常、行走不穩(wěn)或肢體活動受限;神經電生理檢查示神經傳導速度減低;除外其他因素(如遺傳、酒精中毒、尿毒癥、感染、營養(yǎng)不良、藥物及重金屬中毒等)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患者,血糖保持平穩(wěn)至少>3個月(HbA1c<7.5%),原用治療神經病變的藥物停藥>2周納入觀察。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飲食、運動療法及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控制血糖基礎治療。中藥組予以通心絡膠囊,4粒/次,3次/日。西藥組予以甲鈷銨片,0.5 mg/次,3次/日。兩組均治療6個月為1個療程。

觀察指標與方法

神經電生理檢測 測定正中、脛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和正中、腓淺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用藥前后各測1次。

足背靜脈及示指微循環(huán)血流檢測 測量右足背靜脈及右示指微循環(huán)的血流灌注量(PU)和流速,用藥前后各測1次。

血液流變學的檢測 患者均于治療前后檢測血液流變學,采用普利全自動血流變儀。

療效判定標準 ①顯效:主要癥狀消失,神經電生理檢測改善>10%;②有效:主要癥狀改善,神經電生理檢測改善>5%;③無效:主要癥狀無變化及神經電生理檢測改善未達到上述標準。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1個療程治療后,通心絡組顯效18例,有效2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0.0%;西藥組顯效10例,有效17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6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通心絡組與西藥組治療后MCV及SCV較治療前均有提高(P<0.05),通心絡組提高更明顯。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fā)生機制和病理生理過程尚未完全闡明,也無特效的藥物。

祖國醫(yī)學認為其屬“痹證”、“周痹”、“不仁”、“麻木”等范疇。多認為本病消渴日久,由肺胃津液之傷,漸至肝腎精血之損,肝陽化風,旁走四肢。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精血虧耗,標實為瘀血阻絡、虛風內動。故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是本病的治療大法?;钛鲐灤┯谥委煹氖冀K。通心絡膠囊由人參、全蝎、水蛭、地鱉蟲、蜈蚣、蟬蛻等藥物組成,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的功能,能明顯改善人體各器官的供血不足狀態(tài)。

第7篇:對神經病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腦梗塞血栓中西醫(yī)結合腦軟化中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99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337-02

1中西醫(yī)治療腦梗塞現狀分析

腦梗塞的病理病機在中醫(yī)(血瘀阻脈)和西醫(yī)(血栓栓塞)上具有一致性。近年來,隨著現代新型先進診療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對腦梗塞的臨床診斷更為精確。但與之相比,治療研究進展相對緩慢[2]。主要是沒有能被確認為行之有效而又安全可靠的藥物和方法。目前我國中西醫(yī)在治療腦梗塞方面各有其特點和優(yōu)勢,也各自存在局限和弊端。單純中醫(yī)藥在急性期見效慢,往往耽誤搶救時間;西醫(yī)技術存在嚴重的顱內出血并發(fā)癥、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和不同程度的藥物副作用。在我國,中西醫(yī)結合、多手段、多方法,應成為研究治療腦梗塞的最佳途徑,而減少急性腦梗塞的致殘率、病死率應成為主攻方向。眾醫(yī)家在積極探求有效方法和藥物的同時,已經認識到中西醫(yī)在治療腦梗塞的理論和方法上具有挈合點,并有廣闊前景。中山醫(yī)科大學的蘇鎮(zhèn)培救授提出的診治腦梗塞的策略[3]辨證論治的觀點和華西醫(yī)科大學的劉鳴教授從循證醫(yī)學的觀點,主持針剌治療急性腦梗塞的課題[4],可以充分說明中西醫(yī)從理論和方法上可以找到某種契合點。為此,現就腦梗塞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思路方面進行如下探討。

2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梗塞思路探討

2.1溶栓加中藥益氣活血加針灸醒腦開竅治療腦梗塞“超早期”。腦梗塞發(fā)病前6小時這一時間窗稱為“超早期”[1],而根據西醫(yī)對腦梗塞的病理生理認識和眾中醫(yī)醫(yī)家的臨床實踐證實,此期的治療是重點,是關鍵。筆者認為腦梗塞是局部腦血栓形成為標,整體體虛為本,溶栓、介入治療直接溶解栓子,使血管再通,力專而猛,是治其標;用中藥益氣活血,補虛乃是治其本,破瘀與益氣,標本兼顧,可減少出血之弊,并促使體虛康復,方選如溫膽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溫膽湯合復脈湯加減、血府逐瘀湯加減、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針灸早期介入治療既可配合溶栓又可促進神經功能的早期恢復,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現,針刺取穴有辨證取穴,也有獨特取穴,如醒腦開竅法、顳三針療法等。針刺如百會、人中、四神聰穴等。但仍需辨證論治、個體選擇,對于有溶栓、介入禁忌癥或不在時間窗者,應加強中藥祛瘀力度,結合針刺醒腦開竅。

2.2補陽還五湯加減結合細胞途徑治療策略貫穿治療腦梗塞急性期。急性期治療是否積極直接關系到腦梗塞的預后。祖國醫(yī)學認為,腦梗塞多為氣虛血滯,脈絡淤阻所致。由于氣虛不能運血,血不能榮,以致氣血淤滯于脈絡,致使肢體偏癱。因此,必須采用補氣活血的原則進行治療。補陽還五湯是補氣活血的代表方,藥物組成包括黃芪、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勺和地龍等。幾百年來該方一直用于中風偏癱恢復期的治療,療效確切可靠?,F代醫(yī)家擴大了其應用范圍,發(fā)現用于腦梗塞急性期也有較好效果,總有效率為88.3%[5]。過去的研究表明,補陽還五湯治療腦梗塞的藥理基礎包括:①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血液黏滯性:②擴張腦血管,增加腦的血流量,改善腦的血液循環(huán):③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血栓形成,促進血栓溶解;④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側枝循環(huán);⑤減輕脂質過氧化物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腦組織神經細胞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⑥調節(jié)腦缺血所造成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jié)的紊亂,提高免疫系統(tǒng)功能[6-10]。因此結合細胞途徑治療策略,如甘露醇、甘油果糖或―t葉皂甙鈉等脫水,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等抗凝、降纖,結合胞二磷膽堿、納絡酮、極化液保護腦組織等,將提高臨床療效。

2.3針灸理療加補氣活血藥貫穿治療恢復期和后遺癥期。針灸理療、補氣活血藥具有協(xié)同作用。根據經絡學說,六經辨證,臨床上施以各種各樣的針灸理療,如電針、水針療法、頭針、體針、眼針、耳針、舌針、子午流注針刺療法、透刺法、針刺意象療法、針剌易化療法等結合補氣活血藥包括中藥和抗凝降纖的西藥,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縮和促進偏癱肢體的功能恢復而發(fā)揮它神奇的魅力,能培養(yǎng)患者在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的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質量。

3結論

對腦梗塞的治療,中西醫(yī)各有所長,現代醫(yī)學的溶栓、介入、抗凝溶纖擴容、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損傷、降顱壓、腦保護劑和支持療法等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中醫(yī)學強調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以及中藥作用的多途徑性也占相當優(yōu)勢。

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是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和現代醫(yī)學有機結合的產物,它的發(fā)展為治療急性腦梗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充分運用西醫(yī)的急救處理和對癥支持療法,穩(wěn)定患者的生命體征,然后結合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因時、因地、因人辨證施治,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中藥的不同劑型和不同療法早期介入,利用中醫(yī)藥多組成成分、多途徑、多靶點的整體調節(jié)優(yōu)勢和特點對提高腦梗塞患者的存活率,降低病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溶栓、介入療法是現代醫(yī)學治療急性腦梗塞的最為有效、最有希望的療法,而補氣活血法則為祖國醫(yī)學治療腦梗塞最為確切的方法,因此采取優(yōu)選組合原則,中西醫(yī)相結合,優(yōu)勢互補,可能提高臨床療效,且無明顯的副作用,二者的聯(lián)合應用極可能為腦梗塞的治療探索出一條新的途徑。

針灸作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梗塞的一部分其前景是光明的。如果能從機理著手更加深入地研究針灸對血流變學、血脂、組織的供血供氧、神經傳導系統(tǒng)以及腦電波、腦血流的作用和影響,將能使針灸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梗塞中發(fā)揮它更加重要的作用和獨特魅力。

總而言之,研究腦梗塞的治療應視其為系統(tǒng)工程,中西醫(yī)研究者需克服各自的狹隘與局限,揚長避短,攜手奮斗。

參考文獻

[1]王維冶.歲祖明.神經病學.第四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30

[2]孟家眉.神經內科臨床新進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蘇鎮(zhèn)培.腦卒中的辨證論治,當前腦卒中諺治策略第三屆國際臨床神經病學學術研討臺論文集2000.(q).20

[4]劉鳴.實踐循證腦卒中學:提高腦卒中臨床治療研究的質量.第三屆國際臨床神經病學學術研討嘗論文集.2000.(9).17

[5]張道杰,吳玉生,彭立義,等.SOD、MDA測定對補陽還五湯治療早期缺血性中風療效評估[J].新中醫(yī),1996,28(5):59~60

[6]程禾森,張偉龍,郭海平.補陽還五湯的藥理研究進展[J].天津藥學,1999,11(2):40-41

[7]李泓,鄭有順,李先浩.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臨床和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1996,18(3):42~43

[8]盧明,劉茂才.補陽還五湯對腦梗塞作用的臨床及實驗研究近況[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0,7(6):17-19

第8篇:對神經病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癥;肺癌;臨床分析;惡性腫瘤

[中圖分類號] R734.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4(b)-155-02

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是由全身性或系統(tǒng)性惡性腫瘤在中樞、周圍神經的遠隔效應,神經或/及肌肉系統(tǒng)受其影響所引起的一組臨床癥狀群[1]。約1%的癌腫患者出現PNS,50%以上患者為肺癌所致。其臨床表現多樣,最多見的是小細胞肺癌,神經癥狀可早于腫瘤癥狀,潛伏期可達數周、數月,甚至5年以上[2]。而肺癌的典型臨床癥狀是咳嗽、咯血、血痰等呼吸系統(tǒng)表現,大家比較熟悉,但以肺外臨床表現為首發(fā)癥狀者少見,臨床上極易誤診或漏診,為提高對肺癌這種特殊表現的認識,減少或避免誤診誤治,現收集了本院2001年10月~2010年10月經病理確診且以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征為首發(fā)癥狀的肺癌8例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齡38~71歲,平均56歲。8例患者均以神經系統(tǒng)癥狀首診于神經內科,急性起病1例,亞急性起病4例,慢性起病3例。

1.2 實驗室檢查

全部患者均進行了影像學及病理檢查,大部分患者進行了腰椎穿刺及肌電圖檢查,個別患者還進行了新斯的明試驗。

2 結果

2.1 四肢無力

四肢無力4例,4例均表現為肢體對稱性無力,近端較遠端重,活動后可出現一過性肌力好轉,3例下肢較上肢肌無力明顯,1例伴有肢體遠端疼痛,1例伴有抑郁表現。神經系統(tǒng)查體:3例均為四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膝腱、跟腱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行新斯的明試驗均陰性結果,行頭顱CT檢查均無明顯病灶,行腰椎穿刺檢查無異常改變,胸部X線片顯示2例肺癌、1例無異常,考慮慢性吉蘭-巴雷綜合征,進行激素治療病情無改善,7個月后才出現咳嗽、痰中帶血絲,行胸部CT檢查示肺癌。1例四肢腱反射正常,考慮為抑郁癥,間斷抗抑郁治療1年半,病情無緩解,出現明顯消瘦,體檢行胸部CT檢查示肺癌。病理結果:小細胞癌3例,鱗癌1例。

2.2 雙下肢無力、感覺異常

雙下肢無力2例,1例表現為雙下肢麻木無力,尿便障礙,雙下肢感覺過敏,無感覺平面,四肢腱反射正常,腰椎MRI正常,考慮為脊髓炎,給予激素沖擊、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病情無緩解,行胸部CT檢查示肺癌。1例表現為肢體遠端麻木、疼痛、寒冷感,夜間重,活動后可好轉,肌電圖檢查未見異常,因患糖尿病10年,考慮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給予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治療,病情無改善,行胸部X線片檢查示肺癌。病理結果:小細胞癌1例,腺癌1例。

2.3 聲音嘶啞

聲音嘶啞1例,此患者出現聲音嘶啞1年,不伴吞咽困難,無飲水嗆咳,行喉鏡檢查無異常,頭顱CT示: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腔隙性腦梗死,按腦梗死治療無改善。半年后出現咳嗽、痰帶血絲,聲音嘶啞加重,行胸部X線片檢查提示肺癌。病理結果:腺癌。

2.4 眩暈、構音障礙

眩暈、構音障礙1例,患者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眩暈、惡心、嘔吐、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復視、共濟失調、錐體束征,頭顱MRI檢查未見明確異常信號,腰椎穿刺檢查正常,按腦干腦炎治療效果不明顯,行X線胸片檢查示肺癌。病理結果:小細胞癌。

3 討論

腫瘤在尚未轉移或局部浸潤下所導致的中樞神經、周圍神經、神經-肌肉接頭或肌肉的病變,而病變部位并未找到腫瘤細胞,這種病變稱為副腫瘤綜合征,以肺癌最為多見。肺癌臨床表現多以呼吸系統(tǒng)癥狀為主要癥狀或首發(fā)癥狀,例如咳嗽、咯血、胸痛、血痰等。隨醫(yī)學的進步,近年來肺癌患者的諸多肺外表現日益受到重視,肺癌的肺外臨床表現可早于呼吸系統(tǒng)癥狀出現之前而出現[3]。

肺癌出現神經系統(tǒng)癥狀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①癌細胞局部浸潤,侵犯腦及脊髓,引起一側肢體無力或癱瘓。 ②癌細胞淋巴結轉移,可壓迫喉返神經導致聲音嘶啞、壓迫頸交感神經引起霍納綜合征;③癌細胞腦轉移導致頭痛、嘔吐、偏癱、失語;④癌栓堵塞血管引起瘤卒中,出現缺血性腦血管病及周圍水腫,引起腦功能缺損,急性起病時出現偏癱、失語等類似腦血管病的臨床表現,容易被誤診為腦栓塞[4-5]。

近幾年來,發(fā)現副腫瘤綜合征患者體內存在有自身抗體,如Anti-Hu、Anti-Yo等抗體,Anti-Hu抗體是一種抗核抗體,存在于細胞核中,可影響腦干、邊緣葉、脊髓灰質、脊髓后索及后根、外周感覺神經元,85%以上的患者在診斷前即出現了神經癥狀,直到數月后甚至5年后才找到腫瘤灶;臨床表現為多樣化及亞急性進展,影像學大多正常。Anti-Yo抗體是抗胞漿抗體,能特異性地與核糖體、高爾基小體、核周及樹突內質網結合,臨床常以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出現共濟失調、構音障礙,甚至可有精神癥狀以及錐體系和錐體外系損害的表現[6]。從本組資料看,肺癌所致癌性神經肌肉病變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年齡多在中年以上,多為亞急性起病,累及神經系統(tǒng)多個部位,可發(fā)生在癌腫出現之前、之后或同時,絕大多數不伴有肺部表現,而且其臨床表現與相應的非癌性神經系統(tǒng)病變相同,不易區(qū)分,極易造成漏診和誤診。神經系統(tǒng)癥狀可先于腫瘤數月甚至數年出現,神經系統(tǒng)癥狀復雜,易誤診為腦血管病、亞急性脊髓炎、吉蘭-巴雷綜合征、結核性腦膜炎、精神病、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此病的預后取決于腫瘤的性質及其發(fā)現的早晚。腫瘤對神經系統(tǒng)的廣泛損害使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只注意神經系統(tǒng)癥狀而忽略腫瘤對神經系統(tǒng)的損害均是導致誤診的原因[7-8]。因此,對于那些影像學上無相應病灶,無法解釋臨床表現者,經治療無效時,一定要想到副腫瘤綜合征的可能,注意反復拍胸部X線片、胸部CT片、查脫落細胞、以及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對反復篩選陰性者,也應密切隨訪,以求盡早明確診斷,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參考文獻]

[1]劉貴珍,劉新英.神經副腫瘤綜合征17例臨床特點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6,46(1):42-43.

[2]周沛興,何家榮.實用內科疾病神經系統(tǒng)損害醫(yī)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4:459.

[3]郭玉璞,Pollard,Mclead JG.癌性周圍神經病[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9,22(6):216.

[4]王虹蛟,王強,陳淑英,等.肺癌致神經系統(tǒng)副腫瘤綜合癥臨床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8,15(2):124.

[5]王黎萍,吳承龍,章燕幸.副癌綜合癥15例臨床分析[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2,5(5):298-299.

[6]湯曉英,羅慰慈,崔麗英,等.小細胞肺癌并發(fā)Lambert-Eaton肌無力綜合征:69例中4例臨床及神經生理研究[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98,22(1):17.

[7]蔣雨平.臨床神經病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學出版社,1999:626-627.

第9篇:對神經病學的認識范文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來到一個新的地方,突然覺得一切都很熟悉,也許是聲音、味道,或某一瞬間的情節(jié)。雖然可以確定從來沒有到過這里,但內心中卻感覺曾經來過。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初次見到林黛玉,就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這種認為當前發(fā)生的事件曾經發(fā)生過的熟悉感被稱為Deja vu,也叫即視感。Dejavu一般被認為是在上個世紀,由法國精神科專家艾米力?波拉克(EmileBoirac)在其著作《精神科學的未來》中首創(chuàng),他稱之為“不可名狀的認同感”。Deja vu讀作“德夏禹”,在英語中沒有“vu”的音,只好念作“德夏烏”。

熟悉感系統(tǒng)一日尊短路

D6ja vu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英國有過調查,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曾經經歷過Deja vu體驗,而且那些想象力豐富的人體驗得更多。由于Deja vu體驗經常讓人感覺神秘和困惑,因此產生了許多神秘主義的理論來解釋它,比如夢境、神諭和輪回轉世。甚至量子力學的平行宇宙理論和時空扭曲也被用來解釋Deja vu。但在神經科醫(yī)生和心理學家看來,Deja vu只不過是大腦和認知加工短暫功能失調的產物罷了。

早在1888年,英國的神經病學家休林斯?杰克遜就發(fā)現顳葉癲癇病人在發(fā)病前經常出現Deja vu現象,這就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大腦顳葉的某些功能與Deja vu有關。而且當時的神經病學家推測,正常人的Dejavu感覺也是由于顳葉的輕微癲癇造成的。后來,加拿大神經外科醫(yī)生潘菲爾德用電刺激病人的大腦皮層,發(fā)現刺激大腦顳葉時,偶爾會誘發(fā)病人的D6ja vu體驗。

顳葉中的海馬旁回與熟悉感的產生有關。同時,顳葉區(qū)域還接收來自視覺皮層與聽覺皮層的知覺信息。電刺顳葉產生的熟悉感與傳入的知覺信息錯誤地結合在一起,就可能產生D6ja vu體驗。

大腦活動的不同步可能是原因

我們的記憶系統(tǒng)可以分成有意識的回憶系統(tǒng)和熟悉感系統(tǒng)。比如在街上碰到一個人,也許可以回憶起他是小學同學,及眾多交往細節(jié),比如他的性格;或者只是會覺得這個人很熟悉,但是卻不能叫出他的名字,也無法想起何時何地認識他。這就是熟悉感系統(tǒng)在起作用。

有意識的回憶與熟悉感卻是獨立的。負責回憶的腦區(qū)包括前額頁皮層和海馬,而熟悉感系統(tǒng)則包含海馬旁回以及與其相聯(lián)系的區(qū)域。奧地利精神病學家Josef sDatt認為,當海馬旁回活動,而前額頁皮層和海馬沒有正?;顒訒r,就會產生Deja vu體驗。即產生了強烈的熟悉感,卻無法有意識的回憶具體內容。

另一種對Deja vu的解釋是神經傳導的延遲。大腦是高度并行加工的,傳入的感覺信息會通過不同通路到達高級加工中樞。比如,有負責加工低頻和整體信息的快速通路,以及負責加工高頻和細節(jié)信息的主要加工通路。大腦的高級加工中樞要整合不同通路的信息,從而形成統(tǒng)一的經驗??焖偻返膫鬟f速度通常比常規(guī)通路快,但如果兩個通路的延遲相差太大,高級皮層就無法將兩個通路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而是會感覺同樣的事情在之前發(fā)生過。神經延遲可能只有幾毫秒,通常是由于神經遞質瞬時耗盡造成的,人們往往在疲倦時更容易產生Deja vu,這與神經傳導延遲的理論是相符的。

另一種可能的神經延遲發(fā)生在大腦兩個半球之間。大腦的兩個半球分別相對獨立的處理信息,最后傳遞到優(yōu)勢半球的高級加工中樞。一部分信息直接傳遞到優(yōu)勢半球的加工中樞,而另一部分信息先傳遞到非優(yōu)勢半球的加工中樞,再通過胼胝體傳遞到優(yōu)勢半球。如果信息在左右半球之間傳遞時產生過多延遲,也可能出現D6ja vu體驗。

被驗證的知覺過程分裂說

精神分析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認為,Deja vu是無意識中的幻想,無意識的內容會被阻擋在意識覺察范圍之外,但是熟悉感會溢出,從而產生D6ja vu體驗。但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論一樣,這個解釋很難用科學的方法驗證。

英國結構主義心理學家鐵欽納認為,Deja vu是由于知覺過程分裂為兩部分而造成的。在進行完全的知覺加工之前,可能已經進行了一個快速的無意識加工,當前的知覺體驗與較早的印象相匹配,就可能產生熟悉感,這兩個知覺過程的分離可能來自于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或者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比如在過馬路時,可能無意識地瞥了一下對面的商店,當穿過了馬路再看到商店時,就可能產生意外的熟悉感,大腦的初級視皮層會加工大量信息,但只有少數會被注意進而進行完全的加工。在過馬路時雖然注意的是車流,但商店的信息可能也被無意識地進行了少量加工,當第二次注視商店時,視覺系統(tǒng)的深入加工會與第一次的無意識加工相聯(lián)系,從而產生熟悉感。

心理學家在實驗室中驗證了這個理論。他們先給被試者快速呈現一次單詞A,第一次單詞A的呈現是非??焖俚?被試者無法看清是什么單詞。然后再在接下來的一連串單詞中插入A,這時的速度較慢,被試者可以看清楚單詞,他很容易就判斷出A在此之前出現過。這種現象與Deja vu相似,當深入加工單詞A時,第一次的快速加工就可能產生熟悉感。

錯誤的熟悉感也會引起“即視感”

另外一種理論認為,Deja vu是由于錯誤的熟悉感造成的,當眼前的經驗與記憶中經驗的某一部分匹配時Deja vu就可能出現,這種熟悉性是真實的、內隱誘發(fā)的,無法有意識地回憶熟悉感的來源。為何會產生錯誤的熟悉感呢?如果對當前情景中某一具體事物熟悉時,這種熟悉感可能就會擴散到整個場景,從而觸發(fā)對整個場景的Deja vu。比如,在一個新裝修的客廳中,有一盞燈與你朋友家的燈是完全相同的,而你卻無法回憶起在哪里見過這盞燈,這時內隱的熟悉感可能就會擴展到整個情境中,產生你曾經來過這個客廳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