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線上教學的概念范文

線上教學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線上教學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線上教學的概念

第1篇:線上教學的概念范文

4月29日上午,日照市線上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研討視頻會議學習開播,主要內容是:1.曲阜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來春梅老師對《面積》的小課題探究,2.日照市第三實驗小學孫立萍老師的搭建思維橋梁,激發(fā)學生潛能—《正比例》課例分享,3.五蓮縣洪凝街道中心小學袁增美老師的小學數學概念線上教學《認識小數》,4.實驗小學孫啟華主任分享的比的探究。

這次圍繞概念教學的線上研討,讓我體會最深的是:概念教學不簡單,更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教學形式,直接灌輸,而是在材料提供、組織形式、活動過程、思維碰撞中精心研究,慢火細燉,具備制作佛跳墻的耐心,讓概念教學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最終達到自我認知,自我概括,自我抽象。

一是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強化感知。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始,沒有感知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因此在概念教學中,首先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觀察,并結合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豐富感性認識,為概念形成做好準備。在組織學生進行感知活動時,要有意識地把感知的對象從背景中凸現出來,以便學生清晰地感知。同時,變靜止的為活動的,給學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二是重視表象。表象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層次感知的結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體性,同時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著從感知到概念的橋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學生逐步擺脫對直觀材料的依賴,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為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奠定基礎。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結束后,不要急于進行概括,可以讓學生脫離直觀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喚起頭腦中的表象,并通過教師的引導,是表象有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進而過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觀感知黑板面、課桌面、課本面是長方形的基礎上,抽象出幾何圖形。

第2篇:線上教學的概念范文

一、培養(yǎng)“說”的習慣

培養(yǎng)說的習慣實際實際上就是培養(yǎng)準確表述數學概念的習慣。正確表述概念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概念的含義,從而掌握概念的本質。因此在概念教學中,努力使學生對概念所指這類對象的本質屬性,有清楚的認識和正確的表述,以達到“明辨是非”的程度。

例如,在學習“同位角”這個定義時,要求學生正確表述為“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具有相同位置的角”,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同位角只有位置相同的特征,而不一定具有相等的關系,只有具備兩直線平行的條件時,才有同位角相等的結論,防止學生出現“同位角相等”的錯誤認識。中學數學中,很多概念都有相通之處,如:分數與分式、全等與相似的概念及性質,若能利用它們的相通之處,引導學生歸納出它們之間的異同,既便于掌握概念及性質的本質,又便于培養(yǎng)類比的數學思想。

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表述概念,必須培養(yǎng)學生注意把握概念中的關鍵詞語,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的一元、二次、整式方程這些關鍵詞;另外還要注意概念的受限條件,要讓學生明白這些條件是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忽視,如:“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確定一個圓”這個定理中的“不在同一直線上”,再比如二次函數的定義:形如y=ax2+bx+c(a、b、c是常數,a≠0)中的a≠0,這些條件也是考試經常考查的地方。

長期進行“說”的培養(yǎng),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歸納、類比的能力,使學生準確把握知識的本質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培養(yǎng)“寫”的習慣

1、培養(yǎng)正確使用數學符號的習慣

數學符號是數學的三大語言之一,表述數學概念,書寫解題過程,都要使用數學符號。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一些使用錯誤,如:32寫成32,≌寫成∽等,正確使用符號不僅可以正確表達概念,而且能表達概念間的聯系,也可以使解題過程更簡明扼要,如果解題過程中出現符號錯誤,就難以讓人理解解題過程。所以在數學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使用數學符號的習慣。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

第3篇:線上教學的概念范文

數軸為學生理解“數”帶來了直觀

一年級學生雖然有了幼兒園的基礎,能初步數數或簡單的10以內的加減法,但那只是一種隨機或者背誦的記憶,并沒有從數和算理的角度去分析。在一年級的教學實踐中,數軸以其直觀的形式、貼近學生的認知、揭示數的本質等優(yōu)勢,成為了學生認識數和理解數的有效而必要的學習材料。雖然小學數學教學中并沒有揭示數軸的概念,而是以數的“直線”這一方式加以替代。盡管如此,在一年級的上冊數軸卻分別出現了5次,下冊也出現了3次,滲透在教學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

“數”本身是抽象的,數字系統(tǒng)的結構和規(guī)則,離不開“數”和“計數”這兩個概念。學生在最初形成數概念的過程中,依賴直觀素材;但數本身又具備特殊的性質,如數序,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認識數的過程中發(fā)現這些性質,感受數與數之間的聯系。這種建立起的數感,將幫助學生對數系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和理解。而數軸是聯系數字和計數的最有效的圖形之一。數感是高度個性化的產物,它不僅和孩子們已有的數字概念相關,也和怎樣形成這些概念相關聯。它上面的數字有其嚴格的順序,它們模仿的就是計數的順序,能夠揭示數的概念和本質的數軸對學生發(fā)展心算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數軸的直觀可以滿足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需求。

第一層:“1―5各數的認識” 讓學生在數軸上填數,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現數軸,實現了數與形的第一次聯系,這是在前面用點子圖講數順序的進一步提高,它比寫在直尺上的數更抽象。教學中先讓學生各自填一填,再指名說一說是怎樣填的,為什么這樣填,再讓學生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讀一讀,以使學生在交流中鞏固對5以內數的順序的認識,并初步認識直線上的數的排列特點。

第二層:“認識10” 這是一年級上冊中第二次出現了數軸。學生由于積累了對前面0―9的認識的經驗,此時對數的認識、排列順序等已有一定方法,所以學生不再陌生。此時通過直線上填數,引導學生自主整理1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體會在數軸上數的大小關系。在學生填數后,讓他們分別從小到大和從大到小的順序讀一讀,再提出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如,在我們認識的數中比6大的數有哪些?比6小的數有哪些?3是接近1還是接近10?

第三層:“認識11―20各數” 此前認數時,直尺是多種實物模型中的一種(除直尺外還有實物圖、點子圖、算珠圖等),現在繼小棍(10 根一捆)之后,作為認識11―20要求學生能夠把直線上的數讀出來,有助于學生理解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數,要求學生按照順序填數。

數軸使數與點建立起對應關系,揭示了數和形的內在聯系,成為“數形結合”的基礎,使抽象的數變得有“形”可依,為學生數感的建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數軸是認數的直觀而有效的工具。

數軸可以直接比較大小

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不僅是理解數概念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那么借助數軸比較數的大小,既生動直觀,也便于學生總結比較大小的方法。數軸上從左到右各點表示的數,形成由小到大的數列,在數軸上表示的兩個數,右邊的數總比左邊的大。

一年級上冊“認識10以內的數”第一單元的“練”的第五題,這樣安排的目的是,通過填數、讀數,一方面體會數的順序,另一方面直觀感受直線上的數的大小關系。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先填數,再按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讀一讀,在此基礎上,討論教材提出的問題,體會直線上的數,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借助數軸上自然“綁定”的數序,在找到數的相應位置之時,也就比較出了數的大小。

一年級上冊教材最后的“整理與復習”的第二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在直線上填數,再說一說“比某個數大的數有哪些”“比某些數小的數有哪些”“12和17這兩個數中,哪一個接近10,哪一個接近20”等。這樣通過在數軸上按順序填數的練習有三個作用:一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二是讓學生體會到數軸上從8開始數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三是感受20以內數的大小,感知直線上的兩點之間的相隔越遠,它們所表示的數也就會相差越大。

第4篇:線上教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教學;設計

21世紀是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時代,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教育觀念和學習觀念的轉變,特別是現代化通訊技術的成熟,計算機網絡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體系中的一大分支,并進入了高速發(fā)展期。但計算機網絡教學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重理論,輕實踐,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課程單一,地域發(fā)展不平衡,師生缺乏互動交流等。因此,必須找準當下計算機網絡教學面臨的問題,完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設計,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改革措施。

一、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1.灌輸式的教學組織形式。目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基本一致,即材、統(tǒng)一進度,以教師為中心講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屬于灌輸式教學。在這種組織體系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很明顯,理論知識占有的比重很大,相關操作實訓少。實際教學中發(fā)現,盡管講授的概念和原理課時多,但由于這些知識相對抽象,學生在學習理論時缺乏興趣,感覺枯燥進而有厭學情緒,造成學生學習效果并不太好。另外由于實驗實訓體系缺乏,相關的實踐應用較少,學生很難將抽象的概念如協(xié)議、標準等與實踐環(huán)境相聯系起來,這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計算機網絡課程是一門實踐l生較強的學科,但目前盡管教材種類多,但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基本相同,都是理論教學比重遠遠大于實踐教學。教學內容基本首先是網絡基礎知識和通信技術,然后講授網絡體系結構、局域網、網絡互聯、網絡操作系統(tǒng)和廣域網理論,最后用少量課時進行一些實驗實訓。這種教學內容的實驗實訓設置不多,使得學生很少有實踐練習機會。在教學過程中現有的一些實驗實訓也是驗證性、單項訓練的多,綜合性、全面性的少,都屬于側重知識傳授,而對實際操作能力培養(yǎng)有所欠缺,學生掌握的知識不能有效應用于實際。

3.課程教學和考核方式傳統(tǒng)單一。目前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普遍采用傳統(tǒng)單一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局限于教材和課堂上的PPT課件演示講解,將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師學缺少課堂上的有效互動交流。這種講授方式教師可以傳授更多的知識,但學生接受這些知識時只是表層記憶,很難真正掌握和理解這些概念和原理知識;另外當前該課程的考核成績是以試卷為形式考試,側重對理論知識的記憶掌握,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方面占有的比例過低,不利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二、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改革措施

1.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適應國家大力提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近年來任務驅動教學法被很多教師使用,其基本理念是“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相較傳統(tǒng)教學方式其優(yōu)勢是教學目的明確、理論與實際結合密切。項目劃分時按照網絡建設和維護的實踐來規(guī)劃,項目和任務在課程中的順序采取由簡而難。每個項目又可細化為2~4個小任務,每個任務可在1~2個課時中完成,而概念和原理分散到每個任務過程完成中引入和講解。讓學生在參與項目完成時掌握到相應的理論知識,激發(fā)并培養(yǎng)了學生興趣,可以看到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如何在實際中得到應用,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2.使用慕課線上學習,豐富現有教學方法。慕課的發(fā)展符合現代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其理念決定了在高校教學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這種以開放性和自主性為主要特征的新興教學模式,很適用于創(chuàng)建混合型教學課堂。慕課的整個學習過程能使教學更好地圍繞學生進行,不再是教師的灌輸式教學,而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登錄慕課平臺學習授課視頻,了解要做的項目和任務,對視頻中的概念原理和嵌入視頻中的實踐部分進行觀察和記錄;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對當前任務涉及的概念原理和操作關鍵步驟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按小組展開項目任務的操作實踐,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并引導學生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思考錯誤原因并改正。對于小組合作還沒解決的任務難點,課下在平臺上進行交流,教師分析幫助。

3.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為了充分發(fā)揮慕課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就要建設一個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提供豐富有趣的各種教學資源,包括視頻、動畫、課件、項目任務規(guī)劃、實際案例等各種形式。計算機網絡技術發(fā)展極為迅速,很多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及新應用很多教材中沒有,這些新知識也需要在視頻課件展示出來。要讓學生很好地進行線上網絡學習,就需要根據項目和任務制作很多微課程,這些微課程的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為好,在較短的時間內解釋相應知識點,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視頻內容生動并嵌入實踐操作,抽象的知識通過動畫來展現,激發(fā)在線學習的興趣。通過這些教學資源的使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樂趣,使教學主體由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中心遷移到以學生為中心。

第5篇:線上教學的概念范文

1翻轉課堂教學理論

翻轉課堂的概念最初來源于美國的兩位化學老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1],2007年他們?yōu)榱私o因故不能上學的學生補課,先使用錄屏軟件將授課內容錄成視頻發(fā)給學生自學,然后在課堂進行集中討論和講解、答疑,隨后經過傳播和改進,成為一種世界范圍內的新型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其中教育技術和學習活動用于構建個性化、信息化的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屬于核心要素;教育技術依賴以軟硬件條件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的支持,對教學者和學習者提出較高的計算機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同時由于學習的第一階段屬于主動學習階段,故對學生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求[2]。

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內容的學習置于課堂講授之前,即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教師錄制的視頻進行自學,課堂的講授則以小組討論及教師答疑為主,在知識遷移過程中,學生實現了主動學習而不再僅僅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的被動接受者,教師的角色則轉變?yōu)閷W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習材料的提供者和疑難問題的解惑者,從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絕對主宰者變成了學習活動的輔助者和引導者[3],從而完全實現了教學活動中的角色顛倒,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程度地被激發(fā)出來。

2課程特點分析

教學模式的選擇和改革取決于教學對象、教學任務、教學課程和課程特點,對課程特點的把控是其中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往往能決定課程教學模式變革的成敗。道路勘測設計課程的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1)內容體量大,計劃課時少。這門課程包括道路的平縱橫設計、道路選線定線、平交立交設計,內容甚多,知識點繁雜,教學任務繁重。我校該課程開設40課時,課程設計一周。在有限的課時內,按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深度和廣度上完成教學任務,這就要求一方面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另一方面更要有效利用課內時間,提高教學的效率。

(2)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復雜。道路勘測設計課程內容前后承接,各章節(jié)之間的邏輯關系銜接緊密,在講授過程中把所學的零散知識點加以條理化、系統(tǒng)化,充分理解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

(3)課程設計的教學難度較大。課程設計時間一周,要求學生完成一條道路的選線、平縱橫設計。在有限的課時內,讓眾多學生完成課程設計并掌握道路設計的方法、取得滿意的設計結果是相當困難的,特別是當前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僅依靠授課教師的短暫講授及有限輔導,常常是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掌握課程設計的內容,最終導致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達不到要求。

(4)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呆板,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效果較差。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課程,即便隨著技術的進步,引入了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引入網絡輔導平臺進行課后輔導和答疑,改變了過去“黑板+粉筆”的落后模式,但教和學的順序并無根本性的改變,仍然是教在先,學在后,教占主導地位,學處于被動和從屬的地位,教學中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的進度很難兼顧到所有學生。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到乏味、單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差。

3基于翻轉課堂的課程教學設計

3.1課程模型

一般情況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包括課前和課中兩部分[4],本文則認為課程的學習應當根據知識內化的規(guī)律將翻轉課堂分為預習、課堂講授、課后鞏固三個階段,將課后的輔導和知識的鞏固包含到翻轉課程的教學模型之內。按這種思路,本文建立了基于流程要素劃分的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圖2):課前,學生通過教師預先在網絡平臺的視頻進行自我學習,并完成教師布置的課程作業(yè);課中,教師收集學生未掌握的部分內容,與學生進行討論和互動、答疑;課后,學生對講授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自我測試,并通過與教師的互動進行進一步釋疑,最終完成知識的遷移和內化。

3.2課堂講授的教學設計

3.2.1課前準備工作

(1)微視頻的錄制。視頻資源可以自己錄制或利用別人已經錄制好的資源,由于微視頻的錄制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知識點的性質、前后學習內容的連貫性、學習者的特點等要求,而這些要求具有較強的個性差異,本研究采用自錄的方法,每段視頻的時間一般控制在5~15分鐘,因為時間較短,不能涵蓋所有教學內容,內容的選擇非常重要,每段錄像的知識點限制在三個以內。除視頻資料外,筆者建議最好還能提供相應的PPT課件、習題或電子版的其他輔導材料,以方便學生的學習。

(2)及交流平臺的選擇。比較專業(yè)的視頻資料及答疑輔導交流平臺宜采用專用的服務器搭建,但鑒于成本及技術條件限制,本文的研究采用社交軟件的共享服務及文字、語音交流平臺,其優(yōu)點是經濟、方便、無技術障礙,能做到與學生習慣用的社交平臺的無縫銜接而被樂于接受。

(3)課前習題的設計。習題的內容涵蓋基本的原理和概念,在視頻和教材中一般都能直接找到答案,考慮到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也會提出一些附加的問題供學有余力的同學思考和進一步學習,同時要求學生在觀看視頻前閱讀一遍這些課前習題,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可以節(jié)省時間。

3.2.2課堂教學的設計

本文采用輕量級的翻轉課堂方式。由于這門課程一般都是安排兩節(jié)課連上,即可將課堂教學的時間分為兩部分:一節(jié)課時進行課堂知識的講授,大部分知識采取概括性講解方式,難點和重點則做較為詳細的講述;另一節(jié)課時用于答疑和討論。同時為保證討論的質量和效率,教師須先安排好相對固定的論題,在討論過程中還要進行積極的引導,保證討論不偏離教學的預先設計,并保持討論的活躍度。

3.2.3教學效果的評價

為對教學的效果進行評估,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進行了兩種方式的評價方式:課堂提問和課后的卷面測試,并可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的班級進行對照。

3.3課程設計教學設計

課程設計的教學設計相對簡單,基本流程與課堂教學一致。主要不同點有:(1)教師自己制作視頻比較困難,故采用第三方專業(yè)人員制作好的視頻進行教學,教師自己可以制作設計過程、原理動畫等加以輔助教學[5]。(2)課程設計課的課前不安排習題,只結合課程設計指導書提出設計的注意要點,特別是方案比選的關鍵步驟。(3)課程設計課由于人數較多,講授分組進行,設計提問答疑環(huán)節(jié)及討論環(huán)節(jié)。

4應用示例

本文以第二章道路平面設計中圓曲線設計為例設計2個課時的翻轉課堂教學。

4.1視頻制作

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汽車在曲線上行駛時的橫向穩(wěn)定性;圓曲線半徑及圓曲線長度;圓曲線應用。用車輛在彎道上行駛時發(fā)生傾覆的視頻引出汽車在曲線上行駛時滿足橫向穩(wěn)定性的重要性,以促進對概念的認識和具體化;繪制車輛在曲線上受力分析圖,推導出車輛滿足抗滑移、抗傾覆的條件;用圖片展示曲線上橫斷面超高的設置,將抽象的概念與工程實際結合,便于認識和理解;橫向力系數和超高橫坡度這兩個概念較為抽象,除了給出計算公式外,要強調其在車輛行駛過程中的意義;用大量圖表、案例分析圓曲線半徑在公路實際設計中的應用。

4.2提出問題

課前所提出的問題僅限于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的初步認識和理解,包括以下內容:車輛在彎道上行駛的受力特點,可能會發(fā)生哪些事故形態(tài);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證車輛在圓曲線上行駛的穩(wěn)定(包括新建道路及已建道路);直線段及立交匝道在橫斷面設計上有什么區(qū)別;討論圓曲線半徑大小及長度對行車的影響等。

4.3課堂講解及討論

首先分析車輛在曲線上受力特點,建立平衡方程式,得出半徑與行車速度、橫向力系數及超高值的關系,依據車輛在曲線上滿足抗滑移及抗抗傾覆條件推導出車輛行駛穩(wěn)定的條件;接著分析橫向力系數、超高值的取值范圍推導出三種最小半徑,并分析其適用條件;依據駕駛員特性推導圓曲線最小長度;最后結合統(tǒng)計圖、表分析半徑大小與交通事故率的關系,通過七條已建高速公路圓曲線半徑采用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了解大多數公路實際設計中圓曲線半徑的取值范圍及超高橫坡度的設置,促進知識與工程實際的結合。

第6篇:線上教學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高中數學 概念教學 教學情境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入概念

數學教材多是直接給定概念,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概念內容,就會讓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在知識接受上有突兀感。教師應遵循高中數學新課標的要求,加強概念的引入,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抽象出數學概念的過程,合理設置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了解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背景和過程,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也能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記憶和理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等,總結了如下幾種概念引入方式:

(一)以數學史話引入概念

教學中,適當引入與數學概念相關的故事,并巧妙處理,既可激發(fā)學習興趣,又可達到教育之目的。如教集合時聯系康托;教曲線方程時講講笛卡爾和費馬;學數列時講數學家高斯故事;講二項式定理時向學生介紹楊輝等。在故事引入的同時,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培養(yǎng)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科學精神。

(二)以實際問題引入概念

數學概念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從實際問題出發(fā)引入概念,使得抽象的數學概念貼近生活,使學生易于接受,還可以讓學生認識數學概念的實際意義,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例如,可從教室內墻面與地面相交,且二面角是直角的實際問題引入“兩個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再如,可從某商場促銷,根據無雨和有雨的概率以及相應的在商場外和商場內促銷帶來的損失或盈利情況,如何選擇促銷方式的實際問題引入“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期望”。

(三)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入概念

有些數學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擴充,若能揭示概念的擴充規(guī)律,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學生動手實驗,可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講橢圓概念時,可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塊紙板、一條細繩、兩個釘子,教師指導學生固定釘子在紙板的不同位置,然后讓繩子長度大于兩釘子之間的距離,同時用鉛筆挑動繩子畫線,最終可以得到橢圓;然后再改變繩子長度分別等于、小于兩釘子間的距離,畫圖。在此基礎上,學生可根據畫圖過程歸納橢圓的概念。

二、抓住本質屬性,講清概念

掌握數學概念是為了解決數學問題,對概念理解不清,在解題時就會出現錯誤;對概念理解不透徹,常會遇到問題就束手無策。要正確深刻地理解概念絕非易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特點,從多方面著手,適當引導學生剖析概念,抓住概念的實質。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數學教育將由傳授知識向培養(yǎng)能力轉變,通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所以要狠抓雙基,深化概念。

(一)在直接應用概念中發(fā)現學生錯誤原因

很多概念本身就是解題方法。如“反函數”概念,就已經體現了反函數求法:“反解x”“將x與y互換”“標明反函數的定義域”(要通過原函數的值域來確定)。在反函數的求解中,學生常出現反函數定義域由反函數解析式本身確定而導致的錯誤。如果注意在解題中強化反函數概念以及它的由來,就可以避免這樣的錯誤了。

(二)在概念的逆用、變用中獲得解題方法

學生有時感到對一些問題無從下手,通過概念的逆用和變用往往使問題迎刃而解。例如:已知集合,,則( ),有很多學生忽略了該集合的元素為y而不是x,從而出現了錯誤。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集合表示法”時,應加強對“描述法”的講解,把多種情況并起來講,讓學生加以區(qū)別,以加深對描述法中元素的理解。

四、閱讀數學概念,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能力

第7篇:線上教學的概念范文

(20XX——20XX學年

第X學期)

(本文檔共

7

】頁/【

2451

】字)

單位

姓名

20XX年X月

線上教學和返校開學的教學銜接計劃

(2019—2020學年

第二學期)

——單位

姓名

2020年X月

一、

指導思想

結合此次線上空中課堂、科任教師直播教學內容和本班學生學習情況,致力于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學科教學體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為孩子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學科基礎。

二、

學生分析

本班現有學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經過本學期為期X周的線上“空中課堂”和科任教師線上直播教學,根據學生平時上交作業(yè)和家庭作業(yè)上交情況來看,有的同學興趣較濃,基礎知識和能力掌握較好,能主動學習,但有個別學生自制力較差,無論是聽課還是作業(yè)都不夠認真,甚至出現應付的情況,由于線上教學老師不在身邊,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個別情況下不能及時督促、輔導孩子觀看空中課堂,進行線上學習,這就導致拉大了學生之間掌握知識情況的差異。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多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并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五年級的學生平時能自主完成作業(yè),能關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現象,并試著利用以前學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這些現象;學生對活動的參與性很高,但對活動的熱情持續(xù)性不長;學習工具準備有一定難度,大部分同學的課前學具準備總是要打一些折扣,影響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總體來說五年級的學生對科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學習的主動性仍舊不夠,自覺性不高,可見學生對科學學習還是不夠重視。

三、

教材分析

(一)

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

“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

1.

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

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

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guī)律發(fā)展。

4.

本冊有許多動手制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制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才能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

單元簡析

1.

第一單元沉和?。簩W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guī)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后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

第二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xù)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guī)律,發(fā)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3.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fā)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fā)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fā)展對人類生活和發(fā)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4.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三)

材料清單

1.

第一單元沉和?。盒∈瘔K、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

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鐘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

第三單元熱: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qū)圖、陀螺。

四、

教學重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xù)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五、

開學安排

(一)

對“空中課堂”?講過的知識運用課堂時間進行回顧復習,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使學生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還未掌握的知識達到掌握的狀態(tài),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為后續(xù)教學工作的展開打好基礎。

(二)

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利用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以測試的方式了解學生在線上教學階段對每一課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加強指導,嚴格要求。

(三)

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堅持不懈地抓好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樂于傾聽、勇于發(fā)言和認真寫字的習慣。對學生多一些寬容,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們,對學困生多鼓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在“空中課堂”線上教學活動中未掌握知識而產生的消極心理,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四)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zhèn)浜谜n,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yè)。

(五)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并適時調整。

(六)

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yè)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七)

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八)

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并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小制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九)

幫助后進生建立自信心,繼而貫徹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

(十)

延伸課堂內容,采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十一)

加強優(yōu)生與后進生的聯系,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在團結的氣氛中盡快成長。

(十二)

利用學校設施優(yōu)勢,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環(huán)境中靈活掌握知識。

(十三)

重視活動的總結,注重課后交流、單元總結。

(十四)

第8篇:線上教學的概念范文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務是“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因此,將信息技術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是實現高等學??畿S式發(fā)展的時代機遇。那么,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從而實現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課堂是高等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單元,因此,研究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具有重要意義。從目前教育界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來看,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網絡在線教學資源,如在線案例、在線百科、在線課堂MOOCS,等多媒體資源及在線實踐操作等,在這一環(huán)境下,學生一方面可獲得大量的在線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學生由于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又難以融合在線學習與課堂學習優(yōu)勢,導致學習效果并不像預期的那么理想。由此可見,在線學習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課堂教學,如果缺乏了教師的引導與滲透仍然難以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同時,高校課堂雖然已經利用在線教學資源,但仍大多停留在PPT、Flash動畫以及視音頻文件等多媒體演示層面的應用,以信息的展示與傳遞為主,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及師生間的互動,教學信息反饋存在片面性、滯后性、被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有必要探索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體現學生在線學習的主動參與性,另一方面又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人格影響、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滲透的優(yōu)勢。鑒于此,本文擬以項目主題式教學方法為融合媒介,探析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優(yōu)勢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二、混合式教學與項目化教學的研究現狀分析

在線教育的迅速發(fā)展和傳統(tǒng)課堂教學固有的缺陷催生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誕生?,F有文獻主要對混合式教學的概念、重要性及有效性進行了研究。概念方面的研究,例如,Jennifer Hofmann(2001)指出混合式教學的思想是教學設計人員將學習過程分成許多模塊,然后再去選擇合適的媒體將這些模塊呈獻給學習者,從而獲得最佳學習效果。Micheal Orey(2006)從學習者、教學者角度定義了混合式學習、教學,他認為混合式學習、教學是一種將知識和學習、教學風格相匹配,并在設備、工具、技術、媒體、教材進行選擇的決策組織能力。何克抗教授認為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電子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重要性及有效性方面的研究,例如,湯姆遜(Thomson)公司對混合式學習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得出結論“好的混合式學習培訓方案能夠帶來更好的生產、工作效率”。斯隆組織(Sloan Consortium)在調查中發(fā)現大多數的組織認為混合學習更適合教學的需要。美國教育部網站公開的一項大型調查報告顯示從1996 年到 2008 年間通過對高等教育元分析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混合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少數文獻研究了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模式設計與實踐。例如,Garrison(1990)提出了高等教育中混合學習分析框架和操作指南。Carol A. Twigg(1994)從數百個申請學校中挑選出30個學校提出“學習設計”框架并做了混合式教學的專項實驗。其中,部分研究集中于對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主要有基于微課的翻轉式教學、基于MOOC的翻轉式教學、基于網絡視頻資源的翻轉式教學等基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翻轉式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李紅美,陸國棟,2014)。盡管上述文獻對混合式教學模式從概念、重要性、必要性和課堂設計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中對混合式教學在課堂的實現模式研究較弱,且已有相關文獻強調對在線資源的利用,卻沒有說清楚在線資源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知識融合路徑與方法,也缺乏從理論模式到實踐及評價的整體研究。

已有文獻對項目化教學研究較多,主要從概念、構成要素、實踐及效果等方面展開。例如,Solomon(2003)認為項目化教學是一種過程性方法,以跨學科的實際項目為問題進行小組式學習。John(2005)認為項目學習需要復雜的任務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劉景福認為項目化教學以學科觀念與原理為中心借助現實世界中的多種資源進行探索性學習。鐘志賢認為項目化教學由內容、活動、情景和結果四大要素構成。Kurubacak(2007)通過實踐研究了網絡在線項目學習能夠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Fezile(2011)研究了基于項目學習的教學多媒體資源設計開發(fā)及其效果。Bell(2011)強調通過項目化學習可以讓學習者具備多種能力,如溝通、談判及協(xié)作能力等。由上述文獻分析可見,項目化教學注重選取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挑戰(zhàn)性問題,能夠較好的激發(fā)學習者的主動參與性并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因此,本文擬將項目化教學的思想與混合式教學融合,在項目中嵌入模塊化的主題知識,從而探索一種新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項目主題式教學法為融合媒介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三、項目主題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以項目主題式教學法為融合媒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包含資源要素、情景要素、知識主題要素與課堂教學互動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有機融合共同發(fā)揮作用提升知識傳授效果,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增強對模塊知識的吸收,能提高綜合能力。其中,四要素整合框架構建如圖1所示。

首先從對線上線下資源進行整合,凝練項目主題。這些整合建立在線下對實際問題的調研的基礎之上,再從線上尋找案例資源,與實際問題作匹配分析,并估計其匹配程度;同時,結合原有教材知識點,對所提出的項目化問題作知識匹配分析,從而凝練出基于知識點的項目主題。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參與直接或間接調研,廣泛查閱線上案例資料,并要求進行線上相關課程或微課知識點的學習。

第9篇:線上教學的概念范文

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最頻繁的教學方法之一。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課堂提問存在問題的原因

1.教師提出的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使得學生不會回答。有的教師提問超出學生知識范圍,大而空;甚至未開講,就把需要深化的內容提出問題。這樣的問題學生無所適從,只能面面相覷,目瞪口呆,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熱情和信心,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導致學生思維斷層,“跳來跳去夠不著”,這樣提問毫無意義。

2.教師的問題表述不清楚,學生不知如何回答。一個提問,它必須是準確、具體、不產生歧義的。否則,一問下來,學生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結果只能是時間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費掉。

3.教師提問的用語不當,學生不愿回答。

4.學生沒有足夠時間思考提出的問題,便急于讓學生回答。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課堂上有效提問的方法

對于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習上的溝通,知識上的傳遞主要集中在課堂上的40分鐘。因此在研究教學改革、教育方式等方面時,著手于@40分鐘的合理利用和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教授知識應當作為一個重點研究方面。課堂上抓住學生的思路,沿著他們的思路通過有效地提問進行引導,自然而然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效果。然而這種有效地問答如何達到有效,就需要教師通過運用一些方法來達到。

尼普斯坦教授經過長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辦法。善問“十字訣”的辦法,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通過對十字訣的具體實踐,提問的方法可以有如下的解釋:

1.假,就是“假如……”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問答學習。對于假如這個提問方式,我們可以就自己要達到的目的背其道而提問,從而得到與我們要證實的結論相違背的結論。例如我們在學習點和圓的位置關系時,有一條定理為“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痹谝牒蛯W習這條定理,與學生互動式時,我們可以這樣進行提問:“假如存在同一直線上有三個點,我們能由此確定一個圓嗎?”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動手實踐,最后通過多人實踐我們發(fā)現無法由存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自然退出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才能得到一個圓。

2. 例,就是“舉例”。通過很長時間教學實踐,我發(fā)現在課堂上能夠多舉一些學生平時常見的例子,對于促進和提高教學效率非常有效。多把數學與生活實際事例相聯系不僅能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有效學習,而且能夠讓學生體會導數學知識的作用,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中心對稱”時,拿生活中許多我們常見的圖形來進行舉例,會發(fā)現許多常見的圖形和標志就是我們所學的中心對稱圖形。

3.比,就是“比較”,比較新舊知識之間、新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根據教育學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概念,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學習,更加能夠加深理解新知識。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我們也應當抓住這個重點進行實踐。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可以不用再費時講解方程的概念??梢越枰呀泴W習過的一元一次方程進行提問,自然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性質。

4. 替,就是“替代”,即用什么可以替代所學的知識點。

5. 除,就是“除了……還有什么”。

6.可,就是“可能”,可能會怎樣。

7.想,就是讓學生想各種各樣的情況。

8.組,就是把不同的知識組合在一起會有怎樣的情況。

9.類,就是多和學生類推各種可能。以上4~9這些方法,可以歸結為最終目的都是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從多個角度探究理解所學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