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

第1篇: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關鍵詞:新聞攝影 特征 思想性

一、 新聞攝影的特征

我國新聞學界對于新聞攝影的定義,即新聞攝影是以攝影圖片的形式對正在發(fā)生的事件進行的新聞報道。而從攝影的角度而言,新聞攝影應該是如實展現(xiàn)新近發(fā)生的事件的攝影術和圖片內容,是以某種設備進行新近發(fā)生事實影像記錄的過程。

(一)本質屬性

1.機械與記錄

 攝影的本質屬性是機械性的。攝影最早的流行,是用來紀念被視為家族成員的個人的成就。在至少有一百多年來,結婚照幾乎像規(guī)定的口頭表述一樣必不可少作為結婚儀式之一,伴隨著家庭生活,用以記錄和陳述“歷史”。相機的獨特構造,使其順應其制造者最初的本意,從一出生起,就擔負著某一特殊的使命和作用,并有且只有一個作用: “復制歷史”,而這一歷史,恰恰在多年后,成為極有價值意義的證據和留念。相機所擁有的記錄特性,使照片成為這一特性的附庸,具有了象征性。在數碼攝影時代,記錄性本質已經為新聞界所廣泛承認,新聞攝影,就是用這一點講述新聞事實,輔以文字更多的形象內容,保留視覺“證據”。使新聞相對客觀、形象。

2.侵略與固執(zhí)

相機的每次使用,都包含一種侵略性。從傳播意義上講,圖片的本質記錄,并不是真實和客觀的。信息的傳播過程是雙向的,即攝影師向受眾傳遞某種圖片信息,受眾接受和理解該信息。即便攝影者沒有任何主觀的引導與偏差,在受眾眼里看來,圖片并不只是單純的再現(xiàn)。蘇珊?桑塔格認為,圖片所包涵的信息,正是其侵略性所在。

因為在攝影記者眼中,想要表達的圖片信息往往是“理想化的”,所以在其進行的攝影過程當中,將一種自我主觀的理解強加給了圖片本身,緊接著在圖片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強加給了受眾。大多數時裝和動物攝影,把被拍攝對象理想化的影像方式是普遍存在的,這也并不亞于所謂以質樸見長的作品,比如集體照、較荒涼的靜物照和一些人物的臉部照片。有時候人們的思維會把整個世界當做平板上的一般,圖片拍攝雖然是立體成像的,但是其信息并非立體??扉T爭奪的是時間瞬間,也是所謂長槍短炮的侵略斗爭。

3.主觀與隱喻

攝影師需要充分把握和理解拍攝對象與所拍圖片內容效應的結合。也就是說,攝影師拍攝的人可能是甲,但是拍攝出的圖片有可能并不能充分地與“甲”的本質特點相對應,也有可能被受眾理解為某種特定狀態(tài)下的“甲”。每一次由機遇和時間固定的快門,記錄下的是當時的狀態(tài),而不是永恒的。它暗含著下一刻即將發(fā)生的事實,也有可能是攝影師的某種主觀表達。所以這也正是攝影的“隱喻性”所在。而且圖片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擁有了雙向性,受眾這一方的理解,并非能夠完全和恰到好處地掌握攝影師的本意,更不用說夾合著攝影師意向的圖片信息。

(二)基本特點

1.真實性

真實性是新聞攝影所需求的基本特點。新聞攝影追求真實、客觀。用圖像信息更好地展示新聞現(xiàn)場要素,也是在“讀圖時代”發(fā)展下的受眾要求。信息真實準確、可靠可信,是作為新聞報道所應具備的基本道德觀念。數碼攝影推廣之后,新聞的攝影的真實性成為了頑疾。在我國,近年來關于新聞攝影真實性的案例層出不窮,“藏羚羊、 “華南虎”事件給中國新聞攝影界敲響了警鐘。

2.時效性

圖片信息的傳播力之一在于其所占有的時效性。目前新聞攝影界對時效性的要求更加傾向于突發(fā)性新聞本身。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攝影本身的跨文化、跨行業(yè)得以達成,大眾化攝影,使得只要擁有攝像頭的手機用戶,就可在突發(fā)新聞現(xiàn)場拍照上傳,得以更好實現(xiàn)這一“時效性”。

3.典型性

新聞攝影的典型性源于其圖片本質所具有的局限性。圖片較文字而言,雖然直觀形象,可是相對局限,不能用一張或者幾張圖片告知受眾所有的信息量。而文字則具有這方面的天然優(yōu)勢。所以由點及面、以小見大是通常拍攝新聞攝影圖片的思路特征。拍攝者力求圖片內容為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間。但是如果把握不好這一典型性,極有可能使圖片本身具有誤導性質,使新聞信息有所失實。

4.現(xiàn)場性

現(xiàn)場拍攝是所有新聞攝影所具有的物理屬性。追求現(xiàn)場感也是攝影記者追尋圖片真實性、客觀性的必要方法?,F(xiàn)場感有助于圖片信息內容的更好表達,形象、客觀的現(xiàn)場感,能增強圖片本身的沖擊力與藝術性。

二、新聞攝影的思想性

1.行走與凝視

新聞攝影的思想性,首先在攝影者本身對自我和拍攝對象的認知上。攝影與拍照是不同的,拍照可能更立意于物理概念上。而攝影者,更好比是一個“旅行者”,而非“旅游者”。所有的新聞攝影記者,都應該是一個擁有自我“凝視”的旅行者。旅游者會把自己見到的感興趣的東西都拍下來,但是旅行者則會考慮更多的東西,會以更加樸素和真實的方式按下手中的快門。就像前者會拍更多的風景照,而后者則會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感動然后再拍攝下來。

新聞事件本身有可能是枯燥、乏味的。但是結合新聞內容的背景和文化環(huán)境,找到一個最佳的凝視就一定能拍出令人感動的圖片。練就這種凝視的攝影師,往往都是爭取盡可能多的時間行走在各個地方。攝影對于新聞攝影記者而言并不能僅僅成為一項“工作”、“任務”,而是要融入生活,成為攝影記者自己的“一部分”。新聞攝影本身對于現(xiàn)場感的要求在新聞任務體制下是有一定矛盾點的,但是以旅行者的心態(tài)塑造攝影師的凝視,是有必要的。出色的攝影師應有廣闊的視野和深厚的文化知識,他們是在用手中的相機去著寫文章的。對待新聞攝影,記者的功底并不是在操作相機上,而是在對于攝影對象的選擇、最佳機遇與瞬間的把握上。永遠不要停下的腳步和追求,是每個攝影記者應有的素質。

2.純粹的攝影

第2篇: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關鍵詞:網絡媒體;新聞價值;思考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4-0201-01

從狹義上來說,“播”與“說”是當下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兩種基本傳達形式。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播新聞”方式相對傳統(tǒng),就是借播音員之口傳達給聽眾的一種新聞播報方式,是播音員盡量清晰準確地傳達記者在新聞稿件中所要傳達的意圖,并通過播講者對稿件的再創(chuàng)作將新聞事件傳達給聽眾。而“說新聞”則有一種后來者居上的姿態(tài),其親切隨意、拉家常的形式更能拉近播音員與聽眾的距離,這種獨有的親民優(yōu)勢從誕生之初就迅速走紅,一直發(fā)展到今天,“說新聞”欄目儼然已覆蓋全國各級省市級電臺、電視臺,幾乎普及到了大多數的新聞節(jié)目,甚至有很多原先是“播”為主的新聞節(jié)目被“說”新聞所搶灘,所取代。

然而,“說”真的可以取代“播”嗎?

記得小時候去外婆家,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外公外婆有習慣在每天清晨六點半準時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與報紙摘要》節(jié)目。當熟悉的片頭旋律響起,我就知道,該起床了。于是一邊下樓到天井洗臉刷牙,一邊聽里弄里街坊人家的收音機此起彼伏地傳出同一個聲音。那時候并沒有聽懂那些收音機里傳出的“國家大事”,但是那美好的聲音卻深深地留在了記憶深處,讓人十分依戀和向往,至今回味無窮。試想在那個年代里聽到的不是“播”新聞,而是時下所盛行的“說”新聞,不知道我以及跟本人有相同記憶的人對于這類節(jié)目的印象還會不會如此深刻呢?

播音學界曾把新聞、通訊、評論的播音當作播音員的三大看家本領,誰能掌握好這三大本領,誰就理所當然稱得上最優(yōu)秀的播音員。而播音的美,絕對不僅僅在于一字不錯地念完就大功告成了,語言的流暢只是表層的感受,播音的美感是在審美過程中產生的愉悅感,不僅指聲音形式,更含有思想感情,以及播音員所傳遞出的對于內容的理解與感悟。正如哲學家丹納對于有聲語言藝術的深刻認識:“人的喜怒哀樂,一切騷擾不寧、起伏不定的情緒,連最微妙的波動,最隱蔽的心情,都能由聲音直接表達出來,而表達的有力、細致、正確,都無與倫比?!盵1]

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趙忠祥曾參加東方衛(wèi)視“2009華語主持高峰論壇”,當談到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時,他毫不客氣地點名批評陳魯豫:“我非常不喜歡由魯豫開創(chuàng)的‘說新聞’風格,這不是像我們這樣的大臺應有的態(tài)度。新聞一定要用‘播’的,莊重、嚴肅、可信,把新聞節(jié)目搞成茶館說書,那是非常不好的?!盵2]。眾所周知,趙忠祥的代表作《動物世界》,無疑是對節(jié)目傳播藝術美與知識性融合的最佳詮釋。雖然不是新聞節(jié)目,但在播音技巧上是十分類似的,也很值得我們的學習。在有聲語言的技巧運用上,趙忠祥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在把握文字內韻、傾注個人情感的基礎上,十分講究語言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從吐字行腔方面陰柔低緩,擴展其細膩、流轉的美,從快中顯慢、動中求靜的張弛相間到氣韻連綿,形成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美;從語氣的明暗虛實相承到抑揚頓挫的轉換,形成起伏跌宕的旋律美。所有這些靈活多變的語言表達技巧和畫面、音樂一起,共同營造了《動物世界》節(jié)目整體的意境美?!秳游锸澜纭肥且徊啃麄鳝h(huán)境保護意識的電視專題片,它所展現(xiàn)的畫面多是表現(xiàn)各種野生動物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正是因為有了耐人尋味的解說,才賦予這部片子深邃的意境和內涵。播音學專家張頌教授曾在《簡論播音藝術的欣賞層次》一文中指出:“讓播音語言內涵與聲音形式的變化進入有機融合的深處,使廣大聽眾、觀眾在有限的時間里進入無限的空間,既獲得眾多的信息,又獲得情操的陶冶,只覺得信息是美的,信息顯示的大千世界也是美的,那聲音欣然走進敞開的心扉,息息相通,沒有滯礙。這是一種境界,是播音藝術的最高境界?!盵3]把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意境”引入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是播音學與美學的結合,這種結合,是一種化合、融合,而絕不是混合、綴合。

藝術本相通。有一位知名畫家曾說:“如果把創(chuàng)作與基本功比作火與水,輕視基本功的人常以遠水不能救近火為理由,不想下苦功,可是為了救火,沒有充足的水源是斷然不濟的,急功近利最多只能解決一點燃眉之急?!睆堩灲淌谝苍f:“播音不同于日常說話,它有規(guī)范性、莊重性、鼓動性、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的特點?!爆F(xiàn)在,有一些不曾經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學習和基本功訓練的年輕的播音員,語言偏而塌,而恰恰是這些人對播音學傳統(tǒng)的理論不屑一顧,他們崇尚出新出奇,喜歡標新立異;認為自然的東西就是個性。殊不知,沒有播音理論基礎、沒有傳統(tǒng)播音藝術支持的創(chuàng)新只能走入怪圈,所謂的個性實質上就成了不規(guī)范。事實上,真正的傳統(tǒng)是一種精神,而不是固定的樣式,精神需要注入新的生命,才能充滿活力和得以延續(xù),新聞播音如果不跟上時代的步伐,就會脫離生活,只會將聽眾推遠。因此打好基本功,在堅實的基礎上革新與發(fā)展,對現(xiàn)時代的播音員主持人是十分必要的。

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消息類新聞一直是保留書面語特征較多并最長久的傳播語體,這種特殊的書面語體的口頭對應性實踐就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播報方式,在播音創(chuàng)作中,我們這樣界定“播報”這種語言樣態(tài):“字正腔圓,呼吸無聲,感而不入,語尾不墜,語勢穩(wěn)健,講究分寸,節(jié)奏明快,語流曉暢”(見張頌《關于新聞傳播的思考》)。這里的“字正腔圓,呼吸無聲”強調的是保證消息傳播清晰所應具備的用氣發(fā)音的基本功;“感而不入,講究分寸”是新聞節(jié)目應遵循的客觀性,真實性特點對播報提出的要求;“語尾不墜,語勢穩(wěn)健”是適應新聞傳播的“新鮮感”和“權威感”所必需的;而“節(jié)奏明快,語流曉暢”既反映了消息類新聞語體所固有的特征,又是受眾對新聞播音聲音形式聽覺上的審美要求。形成以上消息類新聞播音的播報式的語言樣態(tài),首先是播報的語言樣態(tài)源于消息文字稿的語體特點。消息類新聞寫作歷來結構嚴謹,布局緊湊,語言精練,以書面與風格為主,播報的聲音形式當然應與稿件風格相一致,其實國外的消息播報也同樣具有“吐字清晰,語勢穩(wěn)健,節(jié)奏明快,語言規(guī)整”的特點。另外,無論從新聞信息傳播的角度,還是從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角度,播報的“準確,清晰,迅速”是傳播者也是受眾的共同要求,而“播報式”的語言樣態(tài)恰恰能較好地體現(xiàn)這種要求,此外其他各類信息,如股票行情、證券指數、商貿信息、文體信息等也大多采用播報的語言樣態(tài),這也是因為“播報”這種語言樣態(tài)實際上符合簡潔明快的傳播特點。[4]

在口語化播報方式盛行的今天,播音界泰斗張頌一直堅持自己的看法:“有聲語言幽眇難知,它是一項注重內心體驗與能動創(chuàng)造的工作,由新聞與傳播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學與藝術學,哲學與美學四大科學支撐,同時又有著學科獨立性。談就業(yè)中華文明寶庫,對語言的研究,古代有《聲類》《四聲韻略》等等,現(xiàn)代有《語音史》《音韻學》等,但語音篇章中還沒有一頁關于有聲語言表達效果的研究,因而這里有一片廣闊的土地。我們要心無旁騖地研究,那是值得我們?yōu)橹瞰I一生的事業(yè)”。張頌始終強調:“新聞播音員不是一群沒有出息、一味照稿念的傳聲筒。”他說:“同樣一段話,我有多種表達感情的方式,仔細聽絕對能揣測出、感受到其中內涵。邢質斌他們全是在自己理解下,用敏銳的思維反應把握政策分寸,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沒有局限性,哪兒有創(chuàng)造?他們一直用聲音在一個局限的空間里翻跟頭,這就是創(chuàng)造。”[5]

“說新聞”固然符合時展的要求,但播新聞也自有優(yōu)勢,對于有些稿件來說,“播”就比“說”更合適,而在現(xiàn)階段新聞的播報方式上,是可以做到“說”“播”兼具的,有時可以以“播”為基礎地“說”,也就是說,“播新聞”與“說新聞”可以共存共榮的?!罢f新聞”的主持人在平時更應該加強學習,打好堅實的播音基礎,再根據題材的需要作相應的改進,才可以將新聞節(jié)目做得更好。

注釋:

[1]引自丹納《藝術哲學》30頁

[2]《上海青年報》2009年6月10日

[3]引自張頌《論播音藝術》87頁

第3篇: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關鍵詞:模糊語言 新聞

目前,模糊語言學研究中較被廣泛接受的是Joanna Channell所提出的定義:“當事物出現(xiàn)幾種可能狀態(tài)時,盡管說話者對這些狀態(tài)進行了仔細的思考,實際上仍不能確定,是把這些狀態(tài)排除出某個命題,還是歸屬于這個命題。這時候,這個命題就是模糊的。上面說的實際上不能確定,我指的并不是由于解釋者的無知而不能確定,而是因為說話者的語言特點就是模糊的。”

新聞是正在或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的本源是事實,因此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但是,對變動的客觀世界的報道需要借助一定的符號載體,口頭和文字語言是最常用的傳播符號。而要準確、真實地傳遞事實,就需要語言的表述與客觀事實之間高度吻合。但是,由于語言是有限的,而客觀世界的變動是無限的,精確的語言難以與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一一對應,有時需要借助模糊語言來傳遞事實信息,反映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

一、語言的有限性

語言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一種符號,而符號對意義的表達則不可避免帶有抽象和多義的特點,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盡管不同語種的語言數量不一,各語種的詞匯也在不斷豐富,但是和人類不斷變化的客觀世界以及紛繁復雜的內心世界相比,人類始終沒有足夠的語言符號與之相適應。正如W?宣偉伯所言:“符號作為載送意義的工具,當然不夠完善。符號自個人經驗中抽繹出,但沒有一組符號能夠傳達出一個人的全部感覺,無法表達他內心發(fā)生的一切情況?!薄俺苏急壤苄〉膶S忻~與它所代表的事物是一一對應的,除此之外,每一個語言片段(包括詞、短語、句子、段落)都是具有相似特點的諸元素的集合,所以帶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從而造成語言表達的局限性。”

例如:“狗,是大概念,黑狗是小概念。他家里的那條黃狗,就是具體的。人,這個概念已經舍掉了許多東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區(qū)別,大人小人的區(qū)別,中國人外國人的區(qū)別……只剩下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特點。誰見過‘人’?只能見到張三、李四?!孔印母拍钫l也看不見,只看到具體的房子,天津的洋樓,北京的四合院。”

二、提供適量信息

與情報、報告、匯報、檔案等其他反映事物變化的信息相比,新聞具有真實并且迅速的特點。要做到迅速真實地傳播信息,單就新聞的語言來講,就要做到在有限的篇幅內反映最重要的信息,這些最重要的信息能夠保證受眾在第一時間獲取對新聞事件的了解。在消息寫作中,最重要的信息包括5個W和1個H,而沒必要面面俱到。因此,中國新聞獎參賽作品要求,報紙消息一般不超過1000字,廣播、電視消息一般不超過4分鐘,并規(guī)定“倡導短新聞,在同等條件下,短小精煉的作品優(yōu)先?!边@些最重要的信息,我們稱之為適量信息,即能夠讓受眾在最小的閱讀代價之下獲取關于事件的最基本的信息。

提供適量信息是我們在信息交流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霸谘哉Z交際中,我們只要把客觀事物最明顯的特征標志出來,就可以滿際需要,達到交際目的,沒有必要把客觀事物的所有特征都精確地傳遞出來。所以,語言模糊性的存在是言語交際的需要。作為言語交際的類型之一,新聞當然需要模糊性語言?!?/p>

請看一則消息的導語:“不少家長日前向記者反映,開學后市面上就出現(xiàn)了很多帶香味的文具,擔心使用這些香味文具會給孩子健康帶來影響。昨日,記者調查了朝天門批發(fā)市場和學校周邊多家文具店發(fā)現(xiàn),香味文具很暢銷,專家表示,香味文具不少是用工業(yè)香精調兌而成,對人體有害。”

導語中的“不少”、“很多”、“多家”、“暢銷”等都是模糊用語,特別是數量方面,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數字,但是卻沒有影響受眾對信息的獲取。在這則新聞中。受眾關注的重點不是到底有幾家文具店在銷售這種香味文具,而最關心的是這種香味文具的危害,關心的是這個事件的性質。在消息正文中,記者準確給出了受眾需要的這些適量信息。

“本報優(yōu)生活顧問團專家、市中醫(yī)院副主任中醫(yī)師黃曉岸表示,香味文具是因為使用了香精,一些劣質香味文具使用的是化工香料,這種香料含有苯和甲醛等。長期使用這類香味文具,會造成孩子慢性苯中毒,引起造血和免疫機能損傷,甚至可能會成為白血病的誘因?!?/p>

由此可見,這則新聞模糊語言的運用并沒有對新聞事實產生任何影響,反而由于記者舍棄了對某些準確數字的追求,既節(jié)約了采訪時間,又能夠使得新聞重點突出。

三、概括性事實需要模糊語言

新聞事實包括具體事實和概括性事實。新聞報道應該既具體又概括,重要的事實要寫得具體,一般的事實要高度概括。沒有具體事實的詳細描寫,空話連篇,讀者不能獲取有用信息;沒有概括性敘述,事無巨細,點滴不漏,新聞冗長,沒有重點,讀者沒法看。因此,新聞寫作應該做到概括與具體的有機結合,而概括事實需要抽象的模糊語言。傳播學家施拉姆也指出:“有效傳播的一個秘密是把一個人的語言保持在聽眾能夠適應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圍內改變抽象程度的能力,以便在具體的基礎上談論比較抽象的內容,使讀者或聽眾能夠不困難地從簡單熟悉的形象轉到抽象的主題或概括上來,并在必要時能夠再回到原來的形象上去”。

在科技消息《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研制成功》中,有這么一個段落:

“科研人員潛心攻關,通過創(chuàng)新系統(tǒng)體系結構和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課題研發(fā)取得重大成果,使系統(tǒng)峰值性能達每秒1206萬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內存總容量98TB,點點通信帶寬每秒40Gb,共享磁盤容量為1PB?!?/p>

對于體現(xiàn)這一科研成果價值的具體事實――系統(tǒng)峰值性能采用了精確語言,而對于科研人員攻關的過程,則采用“科研人員潛心攻關”、“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等模糊語言來處理,既高度概括了事實,又不影響受眾對背景材料的了解。

四、有助于受眾理解事實

新聞寫作既要真實客觀,又要生動形象,這樣才能增強可讀性。比喻、比擬、通感等模糊辭格的使用,往往能使新聞報道變得具體可感,風趣幽默,提高新聞的通俗性和趣味性。特別是對科學技術等專業(yè)性較強領域的報道,精確的數據和科技術語,雖然能準確反映新聞事實,但是,由于很多事實超越了受眾的認知范圍,反而不利于受眾理解事實。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恰當的模糊語言,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科技消息《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研制成功》中,為了使讀者對這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運算量有一個感性的認識,記者運用了比喻的模糊辭格。

“‘天河一號’1天的運算工作量,人們使用1臺普通計算機需要160年方能完成;磁盤可存儲13億張1兆大小的相片,相當于4個國家圖書館藏書量之和;2臺“天河一號”互相傳輸的話,1秒鐘便能下載40多部高清晰的電影。專家認為,“天河一號”具有高性能、高能效,以及高安全、易使用等顯著特點,綜合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前列。”

文中“一臺普通計算機一天的運算量”、“國家圖書館的藏書量”、“一部高清晰電影的文件格式大小”都是模糊的,但是和精確的科技數據同時使用,卻能讓讀者從身邊可感的事實入手,理解了這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高性能、高能效。

五、有助于精確表達事實

新聞反映的是人們對變動的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主觀作用于客觀的產物,由于各種主客觀的原因,記者對很多事實的認識具有模糊性。一方面,客觀世界存在大量模糊不清的人、事、景和因果聯(lián)系??陀^世界中有許多事物,“在類與類之間的差異是連續(xù)的……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其中界限是不十分明確”。另一方面,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具有模糊性,不可避免地會在語言上表現(xiàn)出來。語言學家張喬也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不僅人的語言有一定的模糊性,人們的態(tài)度、信心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p>

當新聞傳遞具有一定程度模糊認識的信息時,就要用到模糊語言。這種模糊的陳述反而精確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因此,模糊性和準確性是一種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模糊中蘊含著準確。

在消息《武大專家:我國成“產業(yè)”》中,在說到的數值時,有這樣一段文字:

“根據電子商務淘寶網論文交易銷售額前20名商鋪的數據,可計算平均每次論文交易花費649元。沈陽稱,他與多個網站的銷售人員進行過聊天,證實網站‘瀏覽購買比’一般為2%-6%。通過公式‘平均交易費用×每天瀏覽網站的人數×瀏覽購買比×365(天)’,計算可知互聯(lián)網網站論文交易2007年度銷售額為1.8億元一5.4億元。如果加上電子商務網站銷售、即時通訊銷售、校園廣告銷售論文以及收入,該‘產業(yè)’年交易額還是相對保守數據,具體數值難以估計?!?/p>

第4篇: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 體態(tài)語 副語言 傳播 表情手勢

電視,是視聽藝術,表現(xiàn)在畫面、聲音等諸多方面,在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種種傳播手段中,除語言符號外,主持人的目光、手勢、表情等非語言符號所傳遞的信息量也是不容忽視的,這些符號能真實地傳達無聲語言的情感,渲染環(huán)境氣氛、增強節(jié)目的感染力。也正是基于此,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信息表達的方式與載體的多元性是廣播節(jié)目主持人無法比擬的。后者僅能通過有聲語言一種方式來傳遞信息,而前者對于觀眾,不僅可以通過電視機聽到主持人的聲音,通過主持人的語言敘事來揣測事件的前因后果;更可以通過畫面看見主持人的神態(tài)和動作,通過主持人的肢體語言豐富自己對語言敘述的認知和理解,從而產生全方位的感受。這些專屬于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表情、肢體動作等等傳播手段就屬于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體態(tài)語”的范疇。

“體態(tài)語”也稱之為“態(tài)勢語”,同樣也是表達主持人情感意圖的一種語言交流工具。盡管體態(tài)語屬于“副語言”的范疇,但在實際的主持過程中,尤其是在當今電視節(jié)目多元化,主持人個人風格魅力越來越凸顯出重要性的今天,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體態(tài)語言理解為“附屬的語言”,認為其可有可無。恰恰相反,體態(tài)語言在電視節(jié)目主持中越來越凸顯出不可替代的獨立作用。

一、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體態(tài)語的重要性

體態(tài)語使主持人向受眾傳達的信息更加豐富。在節(jié)目主持中,因為畫面的局限性使許多東西不能很直接明了地告訴受眾,只能以富有表現(xiàn)力的體態(tài)語來表現(xiàn)。甚至有時候,副語言符號所表達的東西比語言符號表達得更豐富。美國研究體態(tài)語言的專家伯德惠·斯戴爾估計:在有兩個人傳播的局面中,有65%的“社會含義”是通過非語言傳送的。這就是說,通過語言傳播的含義不超過35%。有聲語言固然是最為先進的傳播符號,但是畢竟是人為設計的,其容量和作用是有限的。非語言符號是不能拋棄的,人類進行語言傳播的同時,不可能消除非語言傳播。進而言之,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不同于傳統(tǒng)電視節(jié)目播音員,不是對著臺詞照本宣科,而是要對節(jié)目現(xiàn)場氛圍的掌控能力、隨即應變能力、和觀眾和嘉賓的溝通能力等有著更高的要求。比如,湖南衛(wèi)視《晚間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張丹丹,她每次節(jié)目開始前總是先跟觀眾笑一笑,打個招呼,一個簡單的體態(tài)語拉近了主持人與觀眾的距離,為接下來的語言溝通開了好頭。反觀許多初上鏡的主持人在使用肢體語言時沒有仔細斟酌,或眉毛亂跳,給人感覺輕佻;或雙手下垂晃來晃去,給人感覺不自在:更有甚者頻頻地變換手的位置,給人緊張而不安定的感覺。由此可見,在現(xiàn)代電視節(jié)目傳播中,體態(tài)語發(fā)揮著獨立乃至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表現(xiàn)有時比有聲語言更具有說服力,更能直接傳達主持人最真實想法,帶來事半功倍的節(jié)目效果。善于運用體態(tài)語,能夠顯示出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綜合效應的深度、力度及其美感。

二、主持人體態(tài)語在電視節(jié)目中傳情達意的意義

電視節(jié)目也是關于時空的藝術。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體態(tài)語同樣要配合電視節(jié)目的需要,在完成節(jié)目信息的敘事過程中,兼有敘事的時間藝術和空間塑造的雙重功能。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體態(tài)語具備時間敘事的功能。無論是連貫的敘事時問,還是錯亂的敘事時間,時間的轉換都是電視節(jié)目情節(jié)推進的重要手段,電視節(jié)目正是利用這種對時間敘事的處理,來完成某種審美意蘊的暗示和傳達。而參與其中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需要配合節(jié)目的需要,進一步將這種審美意蘊明確地傳遞和表達出來,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體態(tài)語可以配合主持人的口頭語言和電視節(jié)目的其他聲畫手段進一步強化節(jié)目最終的目標和追求。例如,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播出了一期題為《喪鐘為誰敲響——南非首次非種族大選在即》的節(jié)目。主持人講完開場白“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講,南非一直是一個陌生的國度,這里我們不用去說南非的黃金以及鉆石的儲量占世界的多少,我們還是先請看一組南非的鏡頭……”以后,轉過身去,鏡頭便從他的肩頭迅速推到大屏幕上,音樂聲中,山鷹在翱翔,越過高山,飛臨鄉(xiāng)村、城市……然后主持人轉過身來,再次面對鏡頭說:“南非的確很美,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美麗富饒的國家,在過去的三百多年里卻經歷了一段種族歧視的黑暗年代……所幸的是,從今天開始算起,再過整整二十天,南非將消滅種族隔離制度?!币源笃聊划嬅鏋橹黧w的一個轉過身去,一個轉過身來,代表著南非歷史的冰火兩重天。這種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肢體語言與主持人口頭語言以及大屏幕的完美結合,達成了節(jié)目整體的時間敘事目的,給節(jié)目內容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意境。這說明了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體態(tài)語能夠在節(jié)目中描畫出神來之筆,參與時間敘事任務,具備時間敘事的功能。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體態(tài)語還具備空間敘事的功能。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肢體動作,以視覺活動的方式出現(xiàn)在鏡頭上,表現(xiàn)著最為豐富、鮮明、流動的畫面,展示了觀眾難以感受和體會的內心世界。例如:《藝術人生——秦怡專輯》那期節(jié)目,按照欄目組的策劃方案是:節(jié)目最后給嘉賓過80歲的生日,先把蠟燭點起來,然后把蛋糕分給大家,吃完就結束。當節(jié)目進行到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朱軍總覺得心中有一種情感沒有表達出來,于是,他沒有受預定方案的約束,而是根據現(xiàn)場氣氛非常真情地對秦怡說:“秦媽媽,我能代表所有愛你的觀眾擁抱你嗎?”得到秦怡的同意后,朱軍和秦怡有了長達半分鐘的感人擁抱。這個擁抱既表達了晚輩對長輩的敬愛之情,撫慰了一個傷痕累累的老人的心,又把節(jié)目推向了,帶給了觀眾更多的心靈回響。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通過對自身體態(tài)語言的巧妙運用,能夠同時具備空間敘事和時間敘事兩種功能,這兩種功能既可以并存、又可以互動,為觀眾編織出更豐富的情感體驗。例如,《中國達人秀》節(jié)目中,非??蓯鄣钠邭q小女孩唱完參賽歌曲《忐忑》后,未獲得晉級。當周立波說出“和叔叔阿姨說再見”時,小女孩情緒失控,當場哭了起來,伊能靜坐在主席臺上安慰小女孩說:“笑一個,好不好?”這時,主持人程雷走上臺來,單膝跪下?lián)肀∨?,并用手帕幫她擦拭淚花。不再孤立無助的小女孩終于大聲地對評委和場下觀眾喊出“再見”,程雷溫和地給了小女孩一個鼓勵的親吻后抱起小女孩走下臺。主持人此時此刻幾個簡單的肢體語言在時間敘事上連接兩位參賽選手的演出,在空間敘事上表現(xiàn)出了一名主持人的人文關懷,舉手投足間化解了小女孩的痛苦,弱化了比賽的殘酷。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體態(tài)語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涉及心理學領域的相關感受,是時間敘事與空間敘事緊密結合的視覺敘事藝術。

三、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不同體態(tài)語言的實際運用

體態(tài)語大致上由面部表情語言、手勢語言、身姿語言等三個部分組成,而我們所討論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體態(tài)語,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表情,它意味著這些動作表情是有意義的,是重要的節(jié)目表達符號。下面我們來分別看看,具體到每一種體態(tài)語在節(jié)目傳播中的運用。

首先來說說體態(tài)語中最為直接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表情。喜怒哀樂都可以通過人的面部表情來傳遞、交流。而主持人的面部表情最能反映其情緒,也傳遞給觀眾節(jié)目內容所需表達的意境與觀點態(tài)度。表情語是通過面部表情來交流情感,傳遞信息的言語,表情語在體態(tài)語種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國心理學家德惠斯戴爾認為,正常人的面孔能做出25萬種不同的表情。由此可見,表情是所有非語言符號中含義最豐富的一種。在一檔談“人民幣再次降息”的訪談節(jié)目中,金融專家面對主持人談降息的原因時,主持人時而低頭作記錄狀,不時還翻動桌子上的稿紙,或將視線從專家的時點上移向攝影機鏡頭,似乎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感覺到他既注意了觀眾又對權威的談話進行了思考。

表情不僅能夠傳遞信息,而且還能夠反映出主持人的精神風貌和文化修養(yǎng)。比如,中央電視臺現(xiàn)場直播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實況,節(jié)目中都出現(xiàn)過這樣的畫面: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中國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時,在場的主持人激動地揮舞著手中的五角星紅旗,歡慶勝利,祝賀北京申奧成功。他們歡喜雀躍,相互擁抱,喜極而泣。這種真實、生動的面目表情深深感染和觸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激發(fā)起受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不同的節(jié)目類型也決定著主持人選擇不同的表情體態(tài)語。如少兒節(jié)目《大風車》,主持人針對少兒活潑好動的特點,其表情應較為夸張、幅度大;新聞評論類節(jié)目,如《焦點訪淡》、《新聞1+1》等,風格較為嚴肅鄭重,表情也應具有端莊、沉穩(wěn)的特點;新聞性節(jié)目主持人,主持節(jié)目中就要把握好表情分寸,如果表情過于豐富,則會使人懷疑新聞真實性和可信性。

再來說說手勢等肢體動作語言。可以說,手勢是主持人在節(jié)目中最經常使用的一種體態(tài)語。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主持人王小丫在主持《開心辭典》節(jié)目的時候,有很多經典的手勢深受電視觀眾的喜愛。例如王小丫的介紹手勢結束后,恢復成翹大拇指的手勢擱置于胸前,而后指引選手進入答題桌時,她只需在翹大拇指的動作基礎上,將四指伸開即可。如在講解海水結的冰晶為什么是淡的時,她一邊說一邊做手勢:“其實答案是這樣的,就是說海水結了冰分成三個部分”,一邊雙手伸開并攏,再分開握住,然后伸出左手三個手指頭。當她說到“開了一個好頭,請聽題”,她又握住右手,接著張開伸向前方。這些手勢不僅讓選手更便于理解,也能展現(xiàn)出她的個性風格。由此可見,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肢體語言敘事為觀眾提供了無限想象的可能性,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多重的空間意義,帶給觀眾無限的遐想。主持人在實際手勢語的運用過程當中,應該符合“適度”、“需要”和“美”的原則。所謂適度原則指的是手勢忌“多、亂、雜”,比如有些主持人板磚式或切西瓜式的動作就顯得雜亂又刻板。所謂的需要,是根據內容需要來設計動作,老藝術家曾說的“凡出一指必有所指”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所謂美的原則,指的是運用手勢時要和整體姿態(tài)配合密切,例如在交談時應少用雙臂抱在胸前這樣的封閉性姿勢,新聞節(jié)日中也盡量不要使用過多的夸張手勢,而例如《非常6+1》節(jié)目中,主持人李詠帶動全場觀眾的氣氛使用的標志性“6+1”手勢,就與節(jié)目渾然天成,既加深了觀眾印象,也樹立了個人風格。

體態(tài)語中的身姿語言最常見的是站姿與坐姿。一個主持人想要表現(xiàn)出得體雅致的姿態(tài),在節(jié)日中傳遞環(huán)節(jié)信息,打造出節(jié)目風格和個人魅力,首先要從得體的站姿與坐姿開始。比如,江蘇衛(wèi)視《非誠勿擾》節(jié)目中,主持人孟非的站姿就做到了既挺拔端莊,又給人輕松親切,讓人沒有距離感或做作的感覺。雙手也會是常有一些變化,但大多數時候只是自然地垂直于身體兩側,拿著手稿,這就很好地樹立出一個沉穩(wěn)成熟的“盂爺爺”形象,給年輕的男女嘉賓一種信賴感。再有,比如鳳凰衛(wèi)視《魯豫有約》節(jié)目主持人陳魯豫在主持節(jié)目中,總是和嘉賓拉家常一樣并排坐在沙發(fā)上,姿勢挺拔優(yōu)美,非常漂亮。稍微側一點身的角度也更方便交流,但魯豫的坐姿從來不會給人過于僵直嚴肅的感覺,雙手既沒有冗余復雜的動作,也并不是一成不變地放在膝蓋或者腿上,有時會雙手十指交叉抱膝,有時毫不掩飾地一手撐在沙發(fā)上,一手遮住嘴巴大笑,同時身體向后傾斜,真實自然地“行隨情動”,根據嘉賓的話語內容,像普通觀眾一樣去傾聽,一樣自然而然地喜怒哀樂。再比如,央視四套的盧琛、鳳凰衛(wèi)視的曾子墨在坐姿上就有意采取前傾的姿態(tài),既保持了新聞播報的端正與信賴感,同時也給人以親切感??梢姡瑹o論是站姿還是坐姿,都是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傳遞視覺信息,表達情感的有力體態(tài)語言,它時刻影響著觀眾的收視情緒,也必須遵從于節(jié)目的類型,才能給節(jié)目以及個人加分,否則,再精彩的有聲語言也會被不合適的姿態(tài)語言毀于一旦。

在實際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過程中,所有類型的體態(tài)語運用起來是一種綜合的表現(xiàn),我們不能把它們單一化、程式化。體態(tài)語的運用必須尊重一些原則與規(guī)律,其中很重要的兩個方面的原則如下:

第一,與節(jié)目配合。主持人要時刻注意運用體態(tài)語過程中,不同的節(jié)目有不同的宗旨、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對象,還有不同的錄制環(huán)境,觀眾在收看不同的節(jié)目時會有不同的心理和審美標準。面對種種“不同”,主持人的體態(tài)語也應隨之有所調節(jié)和選擇。例如在浙江衛(wèi)視《中國好聲音》節(jié)目中,當導師要從兩位選手中選擇一位晉級時,主持人華少采用的體態(tài)語就是站在兩位選手中間,伸出左右手分與兩位選手十指相扣,緊緊地將手握在一起,這既營造出緊張的氛圍,也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與節(jié)目當時的氣氛非常吻合。

第5篇: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論文摘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為主旋律的職業(yè)教育改革中,作為理論性、實踐性、社會性、時代性很強的語文教學必須跟上時代節(jié)拍,與職高教育的特點相符,才能適應社會需要。

一、職高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

在職高教育課程體系中,語文作為文化基礎課無疑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當代職高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提高職業(yè)技能的必要前提,也是培養(yǎng)和提高職高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重要載體和基本途徑之一。但長期以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職高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并不能令人樂觀。

1.職高院校對語文教育的定位存在誤區(qū)

許多人包括有些職高院校的領導和教師對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性質認識存在誤區(qū),認為高等職業(yè)教育就是針對某一職業(yè),讓學生學一門專業(yè),掌握一種或幾種技術,畢業(yè)后找到一個專業(yè)對口的工作;認為職高教育不是高等教育,是培養(yǎng)的工人。因此,作為一名職高院校的學生只要學好學會專業(yè)理論,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技能,就是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學校就算完成了教育任務,實現(xiàn)了育人目標。而作為非專業(yè)課程的語文教育是無足輕重的,甚至是多余的。把包括語文課在內的文化基礎課與專業(yè)課程對立起來,人為地割裂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就完全忽視了文、史、哲以及各類藝術教育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保證科學素質發(fā)展方向等方面的基礎作用,嚴重制約和影響著學生的全面進步和成長。主要表現(xiàn)在課程安排明顯不足,有些專業(yè)把語文課作為選修課,有的以應用寫作課代替語文課,或者干脆不開這類課程。

2.學生缺乏葉學習語文的興趣

雖說語文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品味、素養(yǎng),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過分注重對文章的條分縷析而忽視對文章整體的理解與把握,使得語文課堂失去活力,自然也就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加上現(xiàn)在的職位需求,一是對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要求,二是用人單位對于計算機和外語的普遍要求,在當前就業(yè)形勢比較嚴峻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跟著市場需求走也是無可厚非的。受市場導向的影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計算機和外語的學習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二、職高院校開設語文課程的意義和作用

隨著知識經濟快速發(fā)展,高新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各類職業(yè)正從操作型向智能型轉換,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換,對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懂得專業(yè)的生產操作能力,還需要一定的組織能力,即善于將技術意圖轉化為物質實體,組織管理、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是一種專業(yè)理論夠用、生產技術操作熟練且組織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而不只是一臺具有專業(yè)技能的工作機器。如果說知識教育,技能實踐的宗旨是要使學生學會做事,那么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做人。語文教學有助于讓學生去體會文學中蘊涵的人生哲理和感悟,它通過知識傳播、環(huán)境熏陶以及自身的教學實踐,引導學生廣泛學習和吸收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加強人格修養(yǎng)、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及文明禮儀的教育,從而使學生心靈與行為得以改變。

筆者認為,在工科類的職高學院中,語文類課程可以作為選修課出現(xiàn),這樣我們教給學生的就不僅僅是專業(yè)知識。實踐證明,畢業(yè)生僅有專業(yè)知識,而不具備其他方面的知識,參加工作以后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會產生困難和障礙,這種困難和障礙會影響個體對專業(yè)知識的運用和發(fā)揮。所以學一點語文類課程,對工科類職高畢業(yè)生是大有好處的。在文科類或經濟類職高學院中,語文類課程應該是必修課,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懂一些語文常識,受一些民族文化的熏陶,對他們今后的成長、成才,必定大有裨益。在綜合性職高學院中,更應該給語文類課程以應有的地位。要防止那種只懂技能而沒有文化的培養(yǎng)方式在職高學院中泛濫。經驗證明,當職高畢業(yè)生掌握了某種技能以后,他可以解決飯碗問題,但不可能有更大發(fā)展。只有那些既掌握了一定技能又接受過人文知識熏陶的職高畢業(yè)生,才可能在成才之路上走得更遠。

三、職高語文教學應采取的改革舉措

1.教學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職高語文不同于中學語文,中學語文課程的開設國家有統(tǒng)一大綱安排和要求,對于語文能力的檢測有完整的思路和體系。對于職高院校,不同的專業(yè),有不同的特點和相應的要求,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對不同的專業(yè)不能搞一種模式,而要圍繞專業(yè)特點。語文教學既要考慮到語文教學內容對各專業(yè)均適用,也要考慮到各專業(yè)的區(qū)別:如文秘專業(yè),對應用文要求較高,往往單獨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語文課程中就不必再講述相關應用文的知識了;旅游專業(yè)對口語要求較高,在完成基本任務的同時,要加強口語技能訓練,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這些教學內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還表現(xiàn)在不同學校、不同年級因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材內容不同的取舍選用。

2.職高語文教學應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學生具有能動性和主動性,對教師所教的內容具有選擇性,教師更多的是學生的指導者、幫助者和伙伴。教育應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體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就是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職高語文教學著力于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從美感角度把握作品內涵、領悟作品精神,使學生產生個人體驗,從而達到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的目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就應不時以學生的反饋意見來調整自己的教學,并采取多種教學形式,靈活具體地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同時完善激勵制度,有關的研究表明,強化比懲罰更有效。對行為進行懲罰常常傾向于只能獲得暫時的抑制效果而不能發(fā)生長期的轉變,而且受懲罰的對象容易對懲罰實施者產生反感,還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所以對職高語文教育管理者來說,建立一個完善的激勵制度,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局面,對職高語文教育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3.加強語文教材的建設

筆者以為職高高專的語文教材應本著“鞏固、提高”的方針來選編教材。如果學生認為教材很貼近他們的學習、生活或者未來的工作目標,無疑學習積極性就會高許多,教者也輕松得多。由于各職高院校的狀況不盡相同,目前還沒有一本可以比較通用的語文教材,盡管各職高院校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也曾編著了各自使用的語文教材,但由于人力物力的困乏,無以從大局上考慮教材的廣泛適用性,所以自編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筆者主張教育主管部門應牽頭編著職高類的語文通用教材,同時也積極支持各院校編著與自己學校特色相關的教材。

4.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相結合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一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應該利用互聯(lián)網、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等進行實用性教學,以適應新時代對語文教學的要求。職高語文應做一個新信息的收集者,做一個時代的代言人。教新聞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編抄報、模擬新聞工作直播、進行調查、新聞評議等,讓學生了解新聞工作的意義;口語訓練時,可以模仿生活場景進行交談、模仿應聘等。另外,科學組織和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促進語文能力和職業(yè)能力的融合。諸如朗誦會、演講比賽、社會實踐等,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業(yè)余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實踐能力,特別是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非常切實的作用。在活動中應力求做到知識性、趣味性、專業(yè)性、實用性的和諧統(tǒng)一,使語文能力成為提職高業(yè)能力的內在基礎,成為職業(yè)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個方面,加強語文教師校內外的比賽或交流,便于取長補短,拓寬視野,增強教育教學的動力和活力,真正表現(xiàn)出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鮮明個性和時代風采。

第6篇: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關鍵詞:語言 聲音 意識焦點 體態(tài)語 語言功能 意義

語言作為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語言分為口頭語和書面語。在人類文字沒有發(fā)明以前,人們主要通過口頭語,也就是語言的聲音進行交流。語言作為人類交際思維的工具,貫穿于人類說話的全部活動。語音是語言的基礎。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傳達信息和創(chuàng)作文藝等活動都離不開語言的聲音。語言的本質屬性是以聲音作為物質外殼,表述某種特定的內涵的思維與交際工具。在交際過程中,語言表征為言語語言,即是通過聲音和文字進行交流。在這里詳細表明聲音表義的兩種途徑,并引進體態(tài)語的概念,通過兩者的對比清晰可見聲音表義的優(yōu)勢;最后通過語言的各種功能著重闡明聲音表義的實用意義。

一、聲音表義的途徑

語言用聲音表義生成的詞語,基本有兩大途徑。一是擬聲表義,用事物的聲音表示那個事物。如:哦―鵝,呷――鴨,嘰―雞,喵―貓,布谷―布谷(鳥)。但是擬聲表義的局限性很大,因為畢竟可以擬聲的事物太少,普天之下的事物那么多,所以不可能都采用擬聲表義的方式,也就是說擬聲表義不是通途。那么就會涉及到第二種表義途徑。

語言是聲音和意義的結合體,人類經過漫長的歷程,終于解決了發(fā)音的問題。接下來就要解決的是聲音和意義的對應、聯(lián)系,這樣才能實現(xiàn)告知的需要。人類對外部世界事物的感知的“東西”都會儲存在人類的大腦里,同時人腦將其加工。那么當人類想要對其他的人表達自己的這部分精神意識內容時,就需要借助于聲音,將某種聲音和自己的某種精神意識內容相對應、聯(lián)系起來,在這里人類的意識焦點這把手電筒就為其創(chuàng)造了條件。人類的意識焦點大概可以分為三種狀態(tài),一是為外部感知的事實牽引。當人類將這部分外部事實移入人腦并進行感知時,人的意識焦點這把手電筒就照亮了這部分精神意識內容;二是為人腦思考的對象所牽引。當人類集中思考某一對象時,意識焦點就會聚焦在人腦正在思考的對象上;第三是漫意識狀態(tài)。這個時候意識焦點是游移的,在人腦繁雜的精神意識內容里,意識焦點不知道會聚焦在哪件事物上,當意識焦點同時聚焦在兩個不相關的事物上時,人類的語言便產生了。這兩個不相關的內容就是聲音和意義。例如:當人類的意識焦點聚焦在聲音“baba”上時,也同時聚焦在了人類精神意識內容里的“爸爸”,這個時候聲音的“baba”就用來表達和告知我們精神意識中的“爸爸”,當某人發(fā)出聲音“baba”時,其他人就知道他表達的意義是“爸爸”。這部分就是聲音表義的第二種途徑,也是最為主要的途徑。隨著意識焦點更快更多的同時照亮兩樣不相關的東西,聲音和符號的聯(lián)系和對應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人類的語言變得更為高級和復雜。聲音表義的優(yōu)勢也越來越明顯。

二、聲音表義的優(yōu)勢

語言作為人類進行相互交往、傳達信息、表達情感的媒介或手段,在交際過程中表征為口語和書面語。同時還有其他的表義方式,如體態(tài)語。所謂體態(tài)語,指的是“傳遞交際信息的表情和動作”,具體而言是指人們借助表情、姿態(tài)、手勢、肢體動作、視覺接觸、觸摸、聞嗅等進行相互交際的非語言交際符號。

體態(tài)語交際表現(xiàn)的劣勢一是體現(xiàn)在跨文化交際中,地域、民族、種族、文化等因素都決定著相同的體態(tài)語卻表現(xiàn)不同的意義。盡管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的不斷深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體態(tài)語已經有了相互吸納、互相融合的跡象,但是中西方在體態(tài)語上還是有著巨大的差異。相同的手勢、姿態(tài)、表情、動作等表達不同的含義。體態(tài)語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容易引起歧義,容易給交際帶來不便。但是通過語言的聲音交際就不會存在容易引起歧義的表達。因為聲音表義其中之一途徑――擬聲表義,語言不通,但是通過惟妙惟肖模仿發(fā)出的聲音,可謂普天之下的萬國通語。目前在跨文化交際中最廣為通用的就是使用雙方都熟知的第三方語言,所以說利用聲音交際是最便捷最通用的交際方式。

人類的視覺最發(fā)達,可是語言卻訴之于聽覺。體態(tài)語這種依賴視覺的手段,要發(fā)揮作用,離不開光線,夜里不行,黑暗或是有障礙物的地方也不行。聲音則白天黑夜都可以發(fā)揮作用,也不容易受到阻礙。用體態(tài)語交際的過程中需要用到手,這時手就不能同時做別的事情,說話用嘴,可以一邊說話,一邊做事情,兩者可以同時進行。由此看來聲音是最適合人類的告知形式。因此,在人類交際的需求下,人類身體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人類的發(fā)音器官逐漸成熟,人類的語言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三、聲音表義的意義

語言是通過其自身的符號系統(tǒng)(語音、文字)賦予外部世界的事物、事件以及人類的體驗和情感以意義的。語言的功能按照語言學家奈達(Nida)的說法,就是指其心理學功能和社會學功能。在語言的兩大功能中,我們可以看到聲音表義的意義。正是聲音表義賦予了語言的各種功能。

(一)語言的心理學功能:(1)命名功能。這是指語言被用作標識事物或事件的手段。例如,人們最初看見一只狗時,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叫什么,人們只是知道它是歡蹦亂跳的事物,這會在人腦里留下形象。通過聲音表義的第二種途徑我們知道當意識焦點同時照亮兩個不相關的事物,那么這個事物經過約定俗成就被賦予了意義,即分別給它們命名以示區(qū)分。語言的聲音使得大腦里各種事物混雜的局面得到了控制,使我們知道了世間萬事萬物的名稱。

(2)陳述功能。 這是指語言被用作說明這些事物或事件之間所發(fā)生的關聯(lián)的手段。例如,我們看見草原上一群馬在吃草,我們想把它表達出來,我們就會說:“馬兒正在草地上吃草?!辈莸厣系哪榴R人跟我們打招呼:“嗨!你們好呀!”我們回答:“謝謝啦!”回去后我們可能會有把此事告訴家人的心里需求。于是,我們就會對家人說:“今天我們去了草原。在那里我們受到牧馬人的熱情歡迎。馬兒正在蔥綠的草地上吃草。我們眼前是一派美景:藍天、白云、綠草、駿馬。太美了!”我們通過聲音來陳述整個事件,進而表達我們內心的情緒。

(3)表達功能。這是指語言被用作表達自我情感和主觀感受的手段。例如,當人們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或傳聞或看到令人驚訝的事物時,人們可能會說:“天啊!”;當人們遇到或聽到可怕的事情感到驚慌時,人們會說:“太可怕了!”。正是由于聲音表義我們才可以將語言的表達功能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二)語言的社會學功能:(1)人際功能。這是指語言被用作維持或改善人際關系的手段。例如,親密朋友的聚會上,人們會說:“來吧!讓我們開吃!”此時語氣輕松隨便,不拘禮儀;在就餐時,對自己的家庭成員,人們會說:“給我來點湯!”這是自家人無須講禮節(jié)。以上在交際過程中體現(xiàn)的語言的人際功能,都是通過聲音表義得以實現(xiàn)的。

(2)信息功能。這是指語言被用作傳遞信息的手段。廣義上說,每一個人在說話時都是在傳遞某種信息。例如: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這是通過語言的信息功能闡明聲音表義最明顯的例子;電臺、電視臺的播音員每天都向大眾傳播無計其數的新聞消息,這是語言的信息功能發(fā)揮的極致。語言通過聲音發(fā)揮的信息功能使我們能夠記住過去,應對現(xiàn)在,預期和規(guī)劃未來。

(3)祈使功能。這是指語言被用作指令的手段,如命令、請求、建議、規(guī)勸等。如:孩子乞求母親:“媽媽給我買個玩具好嗎?”這種商量帶著撒嬌的口吻可以軟化家長的心理,最大程度的使小孩的心愿得以實現(xiàn);妻子規(guī)勸丈夫:“不要吸煙了,對你的身體不好。”聽對妻子殷殷關切的話語,丈夫自然會下定決心戒煙。如此種種,不勝枚舉。通過聲音表義發(fā)揮語言的祈使功能,勢必會影響、支配或引導受話人的行為舉止。通過聲音表義傳達的語言的祈使功能,最能體現(xiàn)說話雙方的相互關系。

(4)述行功能。這是指語言被用作宣布行為或事件的手段。說話人的講話內容與受話人密切相關,直接決定或導致受話人身份地位、社會狀況或機遇的變化。如:婚禮上,證婚人向新婚夫婦以及眾人宣告:“你們正式結為合法夫妻?!蓖ㄟ^證婚人傳達出的這句話是神圣的,也是婚禮儀式上必不可少的一個程序。語言都是通過聲音發(fā)揮它的述行功能,通過聲音表義我們得以了解說話雙方的社會現(xiàn)狀。

(5)煽情功能。這是指語言被人們用作煽情的手段。如:慈善活動組織者的語言可以觸動人們的惻隱之心從而解囊相助。通過視頻短片或是親身經歷講的小故事,使更多有能力的人參與到慈善事業(yè)中來;相聲或小品演員的語言可以引發(fā)受話者的開懷一笑而忘記煩惱??傊?,在這種種場合,語言都可以通過聲音表義發(fā)揮其傳情、煽情功能。從而使交際雙方能夠更好的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使人們的人際交往更加的順暢。

當然聲音表義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也存在一些劣勢:有聲無形。在人的感覺系統(tǒng)中,占第一位的是視覺,聽覺遠不如視覺來的實在又具體;轉瞬即逝。聲音傳播的方式是依照時間流程展開的線性傳播,時間短促,幾秒或是幾十秒,因而轉瞬即逝。聽話者很難記憶說話者的內容;無法存留。聲音表義的內容很難重復閱讀和查閱,不可保存,這在應用的廣度上會有相應的限制。盡管聲音表義存在以上諸種劣勢,但是和其體現(xiàn)出來的優(yōu)勢比起來,實在是很微不足道的,所以聲音表義仍然是人們交際過程中廣泛采用的方式。

總之,語言的聲音猶如音樂一樣變幻無窮,除了上述提及的語言功能多樣性中體現(xiàn)的聲音表義的意義外,聲音表義在日常生活中亦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現(xiàn)代語言學家研究得出的結果表明:小孩學習母語以及成人學習外語時候,先掌握語音的效果好于先掌握詞匯和語法。可見,聲音表義在生活中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應用。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語言使用更加得體,用詞更加恰當,人際交流更加成功。

參考文獻:

[1]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2010.

第7篇: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關鍵詞:電子郵件遠程開放教育英語教學

隨著因特網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利用,電子郵件成為了人們進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使得人們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便捷,與此同時,它也可以成為開放遠程英語教學中一個很好的輔助教學手段。利用電子郵件輔助英語教學,已成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備受英語教育界的青睞。電子郵件通過靈活快捷的網絡通信方式,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在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交流討論的機會,對教與學兩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E-mail應用于英語教學的優(yōu)勢和理論依據

胡壯麟認為,電子郵件是種先進的信息傳輸手段進行交際的,可以提供給英語學習者一種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

進行交際和討論,會極大地提高學習者的實際運用英語的興趣和能力。顧佩婭指出E-mail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E-mail是一種集文本的助思考功能和機輔通訊的交際功能為一體的計算機輔助交際工具。電子郵件在口語和文字這兩種長期以來被認為對立起來的表達方式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Chun,1994: 30)。(2)E-mail在機輔條件不僅給人們提供相互聯(lián)絡上的便利,而且給社會各團體間的交流會帶來更多的機會。(3)E-mail可以跨時空地進行相互交流,并且為遠距離學習者,特別是為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生和教師的交流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師生可以擺脫距離的束縛,真正地感受到高科技帶來的跨越時空的快捷和便利。(4)因特網和超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為E-mail的信息傳播可以提供聲音、圖形、和圖像等多種媒體形式,使其內容更接近真實的生活,再由于電子郵件獨特的非線性聯(lián)系的管理特點使信息的查詢和索取會變得更加簡便而且神速(顧佩婭,1997: 1)。美國機輔語言教學專家Mark Warschauer根據從事機輔英語教學的經驗,在他著作的E-mail For English Teaching( 1995)一書中闡述了E-mail運用于計算機輔助教學中的主要理由:(1)現(xiàn)代教育手段的應用,有利于培養(yǎng)遠程教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使用E-mail的過程會涉及到其它知識的學習,涵蓋計算機的操作、信息的探索和獲取,而且涉及到正確恰當運用特殊的電子通訊語言文體等。(2)E-mail非常便捷地為學生提供一個用英語進行自然交流的極好的語言環(huán)境的機會。在很短時間之內,學生可與遠距離的指導教師,包括世界各個角落的講英語的本族人或其它英語學習者進行個人對個人、個人對群體、群體對群體等各種形式的聯(lián)絡。(3)E-mail將會為英語教師提供更豐富的教學經歷,方便國內外的語言教師間的經驗成果交流,信息資料共亨以及各種教學科研合作,使開放遠程英語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富有成效。從顧佩婭所指出的E-mail的通訊本質和Warschauer總結出的幾點應用理由,不難看出,E-mail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它所提供的非一般課堂教學所能創(chuàng)造的開放互合作環(huán)境。在機輔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E-mail式的書面交際明顯比一般課堂口頭交際提供了更多注意語言輸入和計劃輸出的機會( Long,1991)。

二、E-mail應用于開放遠程英語的教學實踐

1.電子郵件的快捷、互動性在開放遠程英語教學中可以進行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習慣性地按照老師的提出的要求刻板地安排篇章,語言往往顯得單調、呆板。網絡可以將學生從傳統(tǒng)寫作的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以E-mail作為交流媒介,學生可以把那種傳統(tǒng)的被動寫作操練變成一種探索和激勵式的語言應用實踐方式。教師可以利用E-mail來監(jiān)控個別或群體學生的寫作過程,會使學生作文批改更加科學、迅捷、合理。同時,利用E-mail教學將把學生習作中存在的缺點和優(yōu)點發(fā)送給學生,會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此外,通過E-mail給學生寫作任務與要求更會節(jié)省課堂教學的時間。如果擁有一個班級通訊錄,教師就會很容易地把電子郵件發(fā)送給通訊錄里的每位學員,而且快捷、準確。學生也可以把草稿或大綱發(fā)送給指導教師和班級其他同學,大家就可以在網絡上進行自由交流、互相啟發(fā),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集思廣益,可拓展思路,激發(fā)靈感。

學生初步完成自己的寫作稿件后,利用電子郵件發(fā)送給學生小組,互相審閱,進行修改和補充。這種利用電子郵件的教學方式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通過檢查郵件來抽查合作小組的學習進展情況,進行必要的督促、輔導,可以提醒學生修改英語作文的思路和方法。如檢查學生的文章是否切題;要點是否突出;內容是否連貫,布局是否合理,條理是否清晰;檢查有沒有語法錯誤;有沒有拼寫及標點符號錯誤等。 教師把完成的文章可以收集起來,進行分析比較,總結寫作的得失。教師可以及時根據本人掌握、收集學生作文中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和典型錯誤在課堂上進行講評,使學生從中得到啟發(fā)或警示,經過反復訓練,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寫作技巧逐步提高。

2.在開放遠程英語教學中,用電子郵件輔助課堂教學,加強與學生交流

首先,使用電子郵件可以作為一種布置和檢查作業(yè)的重要督導措施。老師通過電子郵件把布置的作業(yè)或發(fā)放的通知以群發(fā)形式發(fā)給全班每位學生,可以節(jié)省寶貴的課堂時間,同時也有助于老師在課后的作一些補充說明。其次,學生通過電子郵件發(fā)送作業(yè)后,適當的電子郵件可以幫助老師進一步更好地分類管理學生作業(yè),這就像是教師的小型數據庫,老師可以按以科目、班級進行分類,按名字、日期等排序、檢索,對將來作業(yè)的批改,學生學習進展的分析都更為有效。學生也可以按老師的方法管理自己的作業(yè)。第三,老師不僅用電子郵件與學生進行適當的聯(lián)系,同時,學生們之間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開討論問題,交流信息。如果他們有問題,發(fā)郵件向全班同學咨詢,這將會加強同學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對老師來講,與學生進行電子郵件的互相聯(lián)系,更容易進行批閱作業(yè),自己的反饋意見也通過郵件發(fā)送給學生。學生可以很短時間之內看到教師的批閱來改進自己的寫作缺陷。世界上最著名遠程教育的模范――英國開放大學教師對學生的作業(yè)布置與批改很多利用郵件進行,學生的作業(yè)老師隨時通過英特網展現(xiàn)給來訪者,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就是通過電子郵件來進行的。

3.在開放遠程英語教學中,用電子郵件進行課堂外的交流,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輔助跨文化交際教學

在遠程開放的英語教學中,E-mail的交流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課外的郵件交流更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提高英語水平。電子郵件是實現(xiàn)課外交流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首先,可以訂閱一些英文免費電子刊物,由于互聯(lián)網上的英文刊物枚不勝舉,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教師先選擇適當的刊物訂閱,然后轉發(fā)給學生。就像選擇《21世紀英文報》等一些通俗易懂的英文材料,這樣做,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其次,利用新聞討論組進行交流,新聞討論組一般是網上的論壇,注冊很容易、便捷,學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來收閱網上的論壇帖子,閱讀完后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討論組成員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英語參與討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積極參與這種真實的使用語言的機會。另一項利用電子郵件的活動是參加國際筆友活動,輔助跨文化交際教學。利用E-mail進行國際筆友活動,與外國學生利用E-mail交流時,學生不僅學到有關英語國家的許多的文化、社會、歷史知識,同時也會把自己國家的文化介紹給外國朋友,進行雙向交流,非常有利于學生提高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利用E-mail的交流學習,學生逐漸懂得許多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的風俗習慣,使他們能逐步學會如何處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交往時所產生的文化沖突,這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三、結語

將電子郵件有效應用于開放遠程英語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會調動起來,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電了郵件應用于開放遠程英語教學,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寫作教學、跨文化交際教學,實現(xiàn)合作式小組學習。為開放遠程教學中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教學理念展示了一個新的平臺,是一種效果突出的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的手段之一。因特網的發(fā)展和普及,為優(yōu)化英語教學環(huán)境,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同時也為廣大開放遠程教育的教師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

因此,不斷發(fā)掘網絡輔助教學的潛力,發(fā)揮電子郵件輔助開放遠程英語教學的功能,并輔助其他方式的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相配合使用,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Chun,D. Using Computer Networking to Facilitate the Acquisition of Interactive Competence.System,1994,22(1):17-31.

[2]胡壯麟.開發(fā)電子郵件的研究功能[J].現(xiàn)代外語(增刊),1997,(97).

第8篇: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喜歡獨處、足不出戶、聽一整天音樂、熱衷游戲、依賴網絡,這種生活習慣實際上是與這個迅速發(fā)展的時代及有著一群特殊的人群密切相關的,對于這樣一批常年或者說終日習慣于在家中“沉寂”、習慣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年輕人,網絡將其定義為“宅人族”。

事實上,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從最初的SOHO族,到現(xiàn)在已經逐漸被接受的“宅人族”,社會分工的不同帶來的是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的不同,不僅僅是整日在家中上網聊天、聽歌、玩游戲,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也在家中利用電腦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文稿撰寫、策劃方案等工作,甚至有媒體分析認為,宅居生活預示的是一些群體未來5到10年的生活方式、文化品位和消費形態(tài),雖然他們的需求與普通消費者有明顯區(qū)別,但其數量及消費能力已經成為能夠影響社會的消費群。

可以想象,伴隨著“宅居時代”的愈演愈烈,針對這個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營銷和服務將是一個利基,當企業(yè)真正把握好這個利基,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或許企業(yè)就將獲得另一片“藍?!?。

宅人族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宅人族”這個稱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舶來品”。

最初,日本將一些熱衷動漫、游戲、軟件等文化的人士稱為“御宅族”,而“御宅男”的最初含義是“ACG的過度狂熱者”,就是特別沉迷于美少女類的成人動漫或者游戲的男子,后來逐漸被引申為“對某特定事物的愛好極端偏執(zhí)且不與人接觸而窩在家里的人”,而“宅女”則是相對于宅男的女性版本,形容一群不愿為吸引男人眼球而展示、打扮自己,不愿為了高職位而奔波工作、走放松路線的女人。所以,簡單地從性別方面劃分,宅人族可被分為“宅男”和“宅女”兩類。

后來,臺灣也開始“宅男”這個詞,并將一些在家里常不出門、穿著不修邊幅、愛玩網絡游戲等人群歸類為“宅男”,事實上,這與日本最初的“御宅族”是有些差別的。

伴隨著網絡及口頭的傳播,“宅人族”開始在網絡上流行起來,由于中文的“宅”字意義基本等同于“家”,后來,大多數人認同了“宅人族”是愛待在家中、習慣于獨處、不喜歡與外界接觸的一類人群,而“懶散+自由+執(zhí)著”,似乎也都是賦予在宅人身上的形容詞。

宅人族從何而來?

首先必須看到的是網絡的發(fā)展??梢哉f,現(xiàn)在的網絡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依托于網絡,我們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千里之外剛剛發(fā)生的新聞,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獲取想要的資料,同時,也讓更多的一部分年輕人體驗和交流他們認為的時尚、品位、價值和追求,當然,更不可忽視的,是依賴于網絡便捷的靈活的交流方式,使很多年輕人習慣于在虛擬世界與人交流,而厭倦真實社會的交流方式。

另一個原因是宅人族的成長環(huán)境。對于以80后、90后為主力軍的大多數宅人族來說,獨生子女的背景使得他們一方面受到長輩更多的關愛甚至溺愛,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相對孤獨,社會接觸十分缺乏,更少有機會獨自與人面對面交流,而網絡自然而然成為其對外交流的主要模式。

獨特的心理需求則同樣是一個重要因素。從小在一個關愛多于歷練、稱贊多余批評、個性多余平庸的背景中成長,許多宅人族的心理追求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長期的網絡生活使得他們的特長無法在實體世界體現(xiàn),他們更注重于追求舒心自在、工作休閑兩不誤,以及充滿創(chuàng)意的品質生活,喜歡享受“一個人的寂寞與美好”,而同時,當他們執(zhí)著于某一項內容時,就強烈地希望自己成為該領域的達人,并獲得同齡乃至更多人的高度認可和贊譽,不斷在虛擬世界里追求更高的成就,成為很多宅人族的生活目標。

不可否認,日本“御宅現(xiàn)象”更應該是一種商業(yè)經濟集體炒作后產生的社會群體表現(xiàn),在它背后牽系著太多廠商眼中的經濟利益,而非真正的社會文化體現(xiàn),但到了中國,這種御宅現(xiàn)象已經有所改變,“御宅”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也因此,對于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他們或許很難理解宅人族這種獨特的心理需求和價值取向,我們只能說,在不同環(huán)境和不同思考方式下,有不同的舉動是完全正常的,況且,事實證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宅人族開始在“宅居”過程中尋找到“掘金”之路,而這種生活方式同樣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給自身帶來更好的生活。

宅生活

由宅族發(fā)起建立的社區(qū)評論網,日均瀏覽人次可接近300萬;通過在網絡上的溝通交流,由宅人發(fā)起的團購活動可涉及到中南美的咖啡豆和非洲的辣椒;當某個產品受到一些宅人偶像的推薦時,這個產品可能會在一夜之間獲得驚人的銷量……事實上,宅居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新時代市場背景下極具競爭力的“利基市場”。

正如曾一度備受關注的SOHO族一樣,宅人族與普通人士的最大分野是,工作、生活、玩樂,甚至與人交流都不再切割,辦公室與居家合而為一,網絡和電話則成為他們接觸社會、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甚至連用餐買衣服這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通過網絡郵購或電話定貨搞定,這種生活方式與大多數人的不同,注定了他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理解信息角度與多數人的差異。

在生活方式方面,個性和時尚是宅人族對自己的基本要求。有自己獨特風格、思維方式,以及具備新奇性、可以相互追隨仿效的,是對個性和時尚的統(tǒng)一要求,這與近幾年出現(xiàn)的“非主流”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當然,與備受指責的“非主流”不同,宅人族的時尚和個性涉及面不僅局限于著裝打扮,而是在其為人處事、與人交流、思考方式上都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東西,是屬于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接受信息方面,生活軌跡型媒體是宅人族最常見的媒體。如果按照媒體接觸率排序,網絡、電視應該首當其沖,這其中,網絡還可細化為論壇、社區(qū)、聊天室、游戲、博客等多種平臺,而電視則主要以娛樂節(jié)目、肥皂劇、綜藝報道等為主,在宅人族看來,主流的官方媒體反倒是被抵觸和反感的對象,因此,進行全面的品牌傳播具備一定的局限性。

而在心理需求方面,渴望被關注幾乎是所有宅人族的心愿。不要以為不喜歡社交的宅人族就不喜歡熱鬧與喧囂,事實上,宅人族的安靜只是體現(xiàn)在網絡之外,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里,宅人族會肆無忌憚地發(fā)表感言、提出看法,甚至語不驚人死不休,以此達到被關注、乃至被推崇的目的,這與一些熱衷通過網絡游戲達到更高級別以吸引其他人關注、通過不斷更新個人網頁以獲得更多人瀏覽和點擊率一樣,其目的都是冀望以此獲得在虛擬世界里的被認可、被注目。

可以說,宅人族只是生活在我們周邊的人群中一個普通群體,只是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會和自己圈子里有共同愛好的人無說不談,但在“非宅族”面前則常常表現(xiàn)得很低調,感覺是不善言談,過著一種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不著別人評價的生活,并懂得如何尋找與自己興趣相符的伙伴。

總之,宅人族可能是最安靜的一個群體,也可能是最熱鬧的一個群體,可能是最時尚的一個群體,也可能是最落后的一個群體,不同的環(huán)境、個性、思維和處事方式,是造就這種生活“矛盾”的主要因素。

宅營銷

按照菲利普科特勤在《營銷管理》中給利基下的定義中,利基是更窄地確定某些群體,這是一個小市場并且它的需要沒有被服務好,或者說“有獲取利益的基礎”。

事實上,根據宅人族的特性,我們完全可以將這塊市場稱之為“利基市場”,在市場經濟發(fā)達的國外,企業(yè)在確定利基市場后,往往是用更加專業(yè)化的經營來獲取最大限度的收益,并以此為手段在強大的市場夾縫中尋求自己的出路,而在人口龐大、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中國市場,圍繞宅人族進行利基市場的有效開發(fā)和挖掘,或許就將給企業(yè)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現(xiàn)實生活中,多數人的購買生活用品的習慣是去大商場、超市或者專賣店,到這些地方購物的好處是基本能滿足自己需求,一些生活用品基本可以在這些地方購買,而對于足不出戶的宅人族來說,選擇一個類似“一站式”的購物網站,不僅更方便,同時也更安全。所以,對于宅人族而言,便捷才是硬道理,不僅僅是網上交易、貨物配送的便捷,在一個網站能夠滿足多項產品購買需求,同樣是決定其是否在該網站購物的重要因素。

除了便捷,產品的質量同樣是宅人族看重的因素,對于宅人族而言,網絡的便捷和方便的在線交流是貨比三家的基礎,某個品牌產品質量如果不那么好,很快就會通過網絡瞬間傳遞,反之,質量好、信譽好的商家,也會被宅人族們免費宣傳,對于宅人族而言,動動鼠標、打打鍵盤,某款產品的好壞便一目了然了。

伴隨著國內網絡事件營銷的發(fā)展,一種通過“病毒式”事件進行網絡產品推廣銷售的手法也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威力。最初在2005年,一個“教你如何吃垮必勝客”的帖子一度在網絡瘋傳,從表面看,發(fā)帖人似乎對于必勝客產品高昂的價格表示不滿,故而向大家提供了如何只用一個盤子就可多盛食物的“秘訣”,最終的結果是,沖著這種前無古人圖文并茂的“盛裝食物法則”,必勝客客流量飚升,而消費者也覺得自己“賺到了便宜”,當然,最終受益的還是商家。

除了必勝客,不得不說,王老吉也是網絡營銷的高手,在其為“5.12”地震捐助1億元后,一個正話反說的“封殺王老吉”的倡議帖同樣得到了網民的響應,“要喝就喝王老吉、上一罐買一罐”成為網絡流行語,直接煽動了網民的購買熱情,使王老吉多個終端出現(xiàn)斷貨現(xiàn)象。

第9篇:口頭新聞傳播的局限性范文

【關鍵詞】農民 信息需求 農村信息化 新農家村

農村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國正處在農村信息化快速發(fā)展時期,農民信息需求的滿足程度已成為我國農村信息化發(fā)展的決定性評判標準。農民信息需求得到實現(xiàn)和滿足,有助于我國農村信息化發(fā)展取得重大成效,有助于實現(xiàn)農業(yè)發(fā)展、農村富裕、農民增收,有助于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發(fā)展。

為了了解農民的信息需求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2013年8月,筆者深入到長春市合心鎮(zhèn)新農家村進行了實地調研。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合心鎮(zhèn)新農家村位于長春市西北部長白公路15公里處,屬城鄉(xiāng)結合部,是吉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之一,主要以種植苞米、大棚瓜果蔬菜為主要經濟來源。作為長春市近郊農村,新農家村交通便利,農民獲取信息方便,在優(yōu)越的區(qū)位條件下,探究新農家村農民信息需求狀況及存在問題具有重大實際意義。

此次調研為期兩天,共發(fā)放236份調查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206份,有效率為87.30%。在被調查對象中,男女性別比例均衡;年齡集中分布在18~60歲之間;職業(yè)多以務農為主,占總體的61.10%,其次為務工,經商、辦廠等比例較小;文化程度大多是高中以下(包含高中)文化水平,占總體的88.48%,文盲及大專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例較小。

(二)調查方法

此次調研采取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被調查者進行實名調研。問卷收集完畢后,主要采用EXCEL2010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二、新農家村農民信息需求現(xiàn)狀分析

(一)農民信息需求內容分析

根據表1可得,從排序上看,新農家村農民主要的需求信息為農副產品市場信息(價格、供求)(79.13%)、農業(yè)氣象災害預報信息(68.93%)、農業(yè)科技信息(66.50%),致富經驗(53.40%)排在第四位,體現(xiàn)出了農民最為關注的信息趨向。近些年來,新農家村農民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除了基本農業(yè)信息,他們關注的信息也越來越多樣化,農村社會已經有從傳統(tǒng)保守思想向現(xiàn)代開化文明轉化的趨勢。對于政策信息,國家政策與法規(guī)、國內外大事分別占51.94%和7.77%;對于就業(yè)信息,農資勞務市場用工信息占23.79%,技能培訓占14.56%;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沒有達到一定高度,因此對于技術類農業(yè)信息的需求不強烈,低于文化娛樂(6.80%);新農保在農村的實行,使得人們的醫(yī)療衛(wèi)生意識加強,在被調查的農戶中,約占80%的人群會選擇生病后就醫(yī),對于醫(yī)療衛(wèi)生信息,所占比例為26.21%,處在第8位。通過對新農家村農民收看的電視節(jié)目進行分析,也可發(fā)現(xiàn),收看新聞、娛樂節(jié)目的比重提高,人們的信息需求多樣化特點明顯。

(二)農民獲取信息渠道分析

目前,新農家村農民信息的主要獲取渠道仍然是傳統(tǒng)的人際網絡,親友、鄰里間的口傳(83.01%)以及當地干部口頭傳達(72.33%)是農民獲取信息最為直接和簡便的渠道,但是在走訪過程中,部分農民表示通過人際網絡獲得的信息與實際信息相比存在偏差、滯后,甚至錯誤的情況。彩色電視的普及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減少了人際網絡獲取信息的局限性,但缺乏針對性、時效性信息。電信傳媒(移動電話、固定電話等)由于其方便快捷、迅速及時的傳播優(yōu)勢,越來越成為農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但是不少農民表示其資費過高,大量垃圾信息充斥其中。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也改變了農民獲取信息的方式(15.05%),但其并未普及,僅限少數農民使用。由于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通過報刊圖書雜志獲取信息已成為尋常(25.73%)。政府行為的信息宣傳在農民獲取信息方面也占據了82.04%的比重。新的傳媒工具的崛起,使得收聽廣播和收音機的農民人數下降。專項講座(技能培訓等)開展效果不佳(19.42%),通過其他方式(農業(yè)經紀人、涉農企業(yè)、本地農技推廣站、農業(yè)科技示范戶)獲取信息,效果顯著(70.87%)。詳細情況見表2。

三、新農家村農民信息需求存在問題分析

(一)農民信息消費能力不高

新農家村農民信息消費能力不高,農民購買報刊、書籍月平均消費大都在20元以下,占總數的93.2%;只有6.8%的農戶購買報刊、書籍花費超過20元。此外,在問及是否愿意花錢購買農技書籍、聘請農業(yè)專家進行知識講座時,僅有一小部分農民表示愿意。大多數農民還是不愿意在獲取信息方面進行投資。

(二)農民信息意識淡薄,信息需求不強烈

新農家村農民信息意識相對以往已經有所提升,在訪談過程中,部分農民表示信息在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通過多渠道獲取他們關注的信息如農產品價格信息、政府惠農政策、國家法規(guī)等有助于改善生活,提高自身修養(yǎng)。但是,由于農務繁忙,受經濟水平限制,加之長期以來,新農家村農民精神生活貧乏等因素的局限,農民的信息意識還是相對淺薄,信息需求不夠強烈。在被調查的206戶農戶中,只有46戶表示會經常通過電視、網絡、電信傳媒等渠道獲取信息,101戶表示偶爾會找尋信息,剩下59戶表示不會主動獲取信息。在以專項講座(技能培訓等)方式獲取信息方面,僅有40戶表明有接受培訓的意向,且有203戶選擇接受培訓的時間不超過7天。免費的農業(yè)專家知識講座更是無人問津。

(三)農民獲取信息缺乏保障

根據調查問卷統(tǒng)計可得,在新農家村,仍然有14戶未安裝有線電視,占總數的6.80%;15戶農戶無移動電話,占總數的7.28%;158戶沒有電腦,23戶有電腦但是不能上網,25戶有電腦且可以上網,僅占總數的12.14%。由此可見,新農家村信息獲取的最大障礙是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建設不完善,農民獲取信息缺乏基礎設施保障。

四、新農家村農民信息需求提升的對策分析

(一)充分發(fā)揮政府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作用

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是滿足農民信息需求的物質基礎。對于新農家村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狀況,上級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對新農家村交通道路、通訊設施等的建設,大力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戶戶通電話、互聯(lián)網建設,改善新農家村信息化基礎設施現(xiàn)狀;此外,政府還可以利用各種優(yōu)惠政策,吸引民間力量對新農家村進行投資,利用民間力量的扶持,進一步完善新農家村信息化基礎設施。

(二)正確培養(yǎng)農民的信息觀念,全面提升農民信息素質

首先,對服務于新農家村農村信息化基層干部進行再教育,提升其信息服務態(tài)度與服務技能,使得他們增強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和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信息意識;其次,加強對新農家村農民的教育培訓,改變農民對信息的傳統(tǒng)看法和認識,逐步提升其運用信息的水平和素質。

(三)提高農民信息需求強度,增加農民信息消費支出

信息需求是引發(fā)信息消費的重要動力。政府可以通過培養(yǎng)農村信息化科技人才和農民信息員、建立農村信息合作組織的方式,利用農村信息化科技人才和農民信息員進行知識講座,言傳身教,引導和帶動農民提高信息需求強度,從而刺激農民信息消費支出。

五、結束語

農民是農村信息化的最終受益者和使用者,只有在充分了解農民信息需求的基礎上實行的農村信息化才能得到農民的普遍認可,所以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必須關注和了解農民的信息需求現(xiàn)狀。采取多種渠道滿足新農家村農民對信息的需求,提升農民信息滿意度,有助于改變新農家村社會面貌,有助于推動新農家村成為示范村中的領跑者。研究農民信息需求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有助于建設“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助于早日解決“三農”問題。

參考文獻

[1]樊志偉.近十年我國農民信息需求分析[J].情報雜志,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