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的區(qū)別范文

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的區(qū)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的區(qū)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的區(qū)別

第1篇: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的區(qū)別范文

隨著腦科學的蓬勃發(fā)展,人類對腦系疾病的認識日漸提高。而傳統(tǒng)中醫(yī)以“心主神明”作為臟腑辨證體系的核心思想,對頭痛、眩暈、顫證、中風、癲狂、郁證等諸多腦病多從五臟論治,而一直未能明確腦在神志活動中的主導地位,給腦病的辨證治療帶來諸多理論困惑和沖突,制約了中醫(yī)腦病理論和臨床的健康發(fā)展。而“腦主神明”學說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歸屬于腦,承認腦在精神活動、感覺、知覺、運動、情緒、意志等的中樞地位,拋棄傳統(tǒng)藏象學說對腦病認識的缺陷,從辨證論治方面探索中醫(yī)腦病證治規(guī)律,進一步提高中醫(yī)藥防治腦病優(yōu)勢,已成為中醫(yī)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突破口[1]。

1 腦主神明的文獻沿革

數千年來,“腦主神明”論一直以非系統(tǒng)的、散在的形式存在和發(fā)展著?!鹅`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蹦X為髓匯聚之處,是精神意識思維的物質基礎,由人體最精微的物質組成?!端貑枴っ}要精微論》明確指出“頭者,精明之府”,腦髓是人精神智慧產生之處;而且“諸髓者,皆屬于腦”(《素問·五臟生成》),一般稱顱骨內之髓為腦髓,風府穴位以下脊骨內之髓為脊髓,脊髓經項后髓孔上通于腦,合稱腦脊髓,另外還有骨空內的骨髓。后世醫(yī)家多宗此說,如《金匱玉函經·證治總則》曰:“頭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泵鞔_腦就是人體最高主宰。

隋代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厥頭痛》亦載“頭為心神所居”,認為神統(tǒng)于心而宅于腦。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灸法門》曰:“頭者,人神所注,氣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絡上歸頭?!笔状侮U述腦是通過經絡發(fā)揮腦主神明功能的。及至明清時期西醫(yī)東漸,越來越多的醫(yī)家已認識到腦具有感覺和支配語言、記憶、運動的功能,《普濟方》云:“頭者,諸陽之會,上丹產于泥丸宮,百神所聚?!睆娬{腦總統(tǒng)眾神,是精神、意識、思維的核心;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指出“腦為元神之府”;《醫(yī)學入門》首次提到“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區(qū)別,“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將“心”分為有形之心和無形之心,后者即為腦髓。清代王清任《醫(yī)林改錯·腦髓說》指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并根據“氣虛”、“血瘀”等,創(chuàng)立系列治療腦病的方劑,如補陽還五湯、通竅活血湯、癲狂夢醒湯等,豐富了腦病的治則和方藥,為中醫(yī)腦病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近50年來,中醫(yī)腦病理論和臨床得到較大發(fā)展,

初步形成了中醫(yī)腦病學科。

2 中醫(yī)兒童腦病的理論框架

中醫(yī)兒童腦病理論以中醫(yī)基礎理論為指導,研究六、七情、痰飲、瘀血、飲食、疫毒、外傷及先天稟賦等多種致病因素作用于小兒腦髓,導致腦主神明功能失?;蛩枋漯B(yǎng),并結合現代醫(yī)學研究,探討和建立中醫(yī)腦病文獻學、病因病機、辨證規(guī)范、治則、方藥、預防保健等內容。其研究范圍相當于神經病學、精神病學、身心醫(yī)學,以及一些溫(熱)病引起的精神癥狀,兒科領域主要有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腦癱、各種感染性腦炎、腦積水、癲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抽動障礙(tic disorder,TD)、學習障礙、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

2.1 維持正?!澳X主神明”功能的條件

腦主神明功能依賴于精、氣、血、津液的充盈和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①先天之精充盈是根基?!鹅`樞·經脈》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蹦信缓?,兩精相搏,在胚胎初成之時形成腦髓,神藏于其中?!端貑枴つ嬲{論》云:“腎不生,則髓不能滿?!蹦I精賴命門之火溫養(yǎng)而化生腦髓。②后天水谷精微充養(yǎng)是保障?!端貑枴ぐ苏衩髡摗吩疲骸把獨庹?,人之神?!鳖^為氣血精華會聚之處,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腦必須獲得脾胃化生的氣、血、津液的濡養(yǎng)、溫煦、推動,方能維持各種生理活動。③經絡通暢是前提?!鹅`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脈絡,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贝竽c經、胃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三焦經、膽經、肝經等八條經脈與頭直接聯系,其余四條以表里關系與腦絡屬。奇經八脈之督脈與腦關系最為密切,《難經·二十八難》云:“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蔽迮K六腑之精微通過經絡上注于腦,腦之神明由經絡而主宰和調控臟腑功能。

2.2 關于腦的生理功能

腦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發(fā)源地和調控樞紐,居天陽之位,至高至貴之臟,主宰人的神智活動,具體有以下生理功能。①腦主感知,五官均通于腦,每種感覺都是腦功能的具體表現;而且從外界所感知的信息都要反映于腦,產生知覺并作出相應反應。②腦主記憶活動,髓海充足則記憶牢固,不足則健忘失憶。③腦主思維,汪昂在《本草備要·辛荑》中描述:“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腦之意也?!薄稜栄帕x疏》在解“思”時說“人之思慮生產于心而屬于腦?!笨梢?,思維活動是由腦所主。④腦主運動,《靈樞·海論》云:“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⑤腦主調節(jié)適應,調節(jié)人的精神狀態(tài)及臟腑功能活動,以維持自身的生理平衡,并調節(jié)人體以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保持內外環(huán)境的平衡,及時對外環(huán)境變化作出適度反應[2]。

2.3 “腦-臟-腑”是中醫(yī)腦病基本框架

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受五行學說影響,將腦之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機械地分屬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論》),五志成為腦由五臟而發(fā)于外的表現。而中醫(yī)兒童腦病理論將腦作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對五臟六腑發(fā)揮主導、統(tǒng)領作用,并通過經絡組成復雜有序的調控網絡,構成“腦-臟-腑”3個層次的臟象體系。腦與臟腑在生理上相互聯系,病理上互為影響。若腦髓充足、腦神功能正常,則臟腑功能協(xié)調,反之則功能紊亂;若臟腑失常、氣血不足亦可使腦髓不足、元神虛疲;或臟腑之氣上逆沖腦而擾動神明。

3 基于中醫(yī)腦病理論指導抽動障礙診治

TD是一組以頭、肢體和軀干等部位肌肉突發(fā)、快速、重復的不自主抽動,和(或)伴爆發(fā)性喉音和行為紊亂的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多發(fā)生于兒童和青少年。臨床表現為擠眉、眨眼、撅嘴、吸鼻子、聳肩或喉中“哼哼”聲等,常因緊張、焦慮而加重,甚出現全身多部位抽動,病位涉及眼睛、鼻、口唇、咽喉、頸項、肩部、手臂、腹部等。有資料顯示,5%~20%學齡兒童曾有短暫性抽動史,1%~2%兒童患慢性抽動障礙,約0.1%~0.5%兒童患抽動-穢語綜合征[3]。經積極治療后,約40%~50%患兒在青春期后痊愈,約30%癥狀有所減輕,約20%將終生罹癥[4],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強迫癥、社交障礙、學習困難及自傷等異常行為。

中醫(yī)認為,TD系先天稟賦不足、外感六、內傷七情、痰飲、瘀血、飲食、疫毒、外傷等諸多因素,傷及腦髓,擾其神明,進而影響肺、肝、脾等臟腑功能,破壞臟腑間動態(tài)平衡,表現為動風、顫動、神機失用、思維呆滯、口中穢語,或興奮躁動不寧。本病基本病因病機系先天稟賦不足、氣血虧虛、痰蒙神竅、陽氣亢盛、經隧不暢,使腦髓失養(yǎng),元神受擾而致,臨證須結合五臟六腑虛實而辨治。

3.1 先天稟賦不足,腦髓失養(yǎng)——補腎填髓

《靈樞·海論》云:“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臨床多將腦病分為虛、實兩大類,后世多宗此說,如《備急千金要方》載“髓虛者腦痛不安,髓實者勇悍”,《醫(yī)林改錯》云:“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年高無記性者,腦髓漸空?!薄端仂`微蘊》明確指出“腎為髓之下源”,《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醫(yī)論》云:“腦為髓海,乃聚髓處,非生髓之處,究其本源,實由腎中真陰真陽之氣,醞釀化合而成,緣督脈上升而貫注于腦?!蹦I藏精,精生髓,腎中精氣在陽氣的溫煦推動下,沿督脈上輸于腦,化生為腦髓。所以,腎精足則髓化有源,精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靈敏,記憶力強,語言清晰,情志活動等正常;腎精虛則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腦,則精神萎頓、思維緩慢、健忘?!夺t(yī)述》謂:“腦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脈,命火溫養(yǎng),則髓益充,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皆上行至腦,以為生化之源?!彼枋悄I精賴命門之火溫養(yǎng)化生的產物,并在陽氣的溫煦推動作用下沿督脈上輸而充于腦,故《靈樞·口問》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蹦I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長發(fā)育,內寓元陰元陽,腎精充盛,陽氣充沛,則髓海得養(yǎng),腦髓充足,神機運轉如常;反之,若腎精虧損,髓失化源,腦髓空虛,陽氣虛弱,溫運乏力,化髓不足,神機失運,必致腦主神智失常而成智能遲緩之變。故《醫(yī)學心悟》也謂:“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币虼?,對于TD患兒,如有宮內缺氧史、產中搶救史、反復呼吸道感染、身材矮小、記憶力差、眼神呆滯、行動遲緩者,宜填精益髓、補腦培元。

3.2 氣血虧虛——益氣養(yǎng)血

《靈樞·五癃津液別論》謂:“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薄鹅`樞·平人絕谷》曰:“五臟安定,血脈和則精神乃居?!泵鞔_指出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五臟氣血充盈是腦主神明的保障?!额惤洝ぜ膊☆悺芬噍d:“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于頭,以成七竅之用?!盩D患兒多有眨眼、瞬目、眼睛干澀的癥狀,眼系作為眼睛與腦相連的通路,為氣血出入腦的門戶之一,《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五臟六腑之氣血通過眼系進入顱內,營養(yǎng)大腦;同時腦之病理變化亦可通過眼系表達于外。TD患兒頻繁眨眼、眼癢干澀是臟腑虧虛,氣血不能上充目珠,更不能通過眼系輸送精微以滋養(yǎng)腦髓了?!夺t(yī)林改錯》指出:“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因此,對于兼有身材羸瘦、毛發(fā)枯槁、目珠無神、納差、便溏等抽動患兒,治宜益氣養(yǎng)血、健脾開胃。

3.3 痰瘀蒙閉清竅——開竅祛痰通絡

腦之清竅易為病邪所蒙,正如《醫(yī)碥》所指“頭為清陽之分,外而六之邪氣相侵,內而六府經脈之邪氣上逆,皆能亂其清氣”。肺主降、肝主升,剛柔相濟則陰陽協(xié)調,是調暢全身氣機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風為百病之長,常挾溫、寒、濕諸邪,經口鼻入肺衛(wèi),若失治誤治則內陷成伏風。肺外合皮毛,開竅于鼻,上通喉嚨;肝在體合筋,開竅于目,其聲為呼,其脈循喉嚨,上入鼻咽,連目系環(huán)唇內,故TD初起可見眨眼、吸鼻、咧嘴等上部抽動為主,然后漸及頸項、軀干抽動。咽喉為清濁之氣、水谷出入之竅道,位于少陽半表半里,為伏邪潛藏之處,故喉中乖戾聲聲。風善行而數變,故癥狀反復、病位游移;病情漸深則內外風火相煽,劫耗陰津為痰,致使風痰互結,流竄經絡可致抽動纏綿難愈。治療上首先宣肺肅降、祛風化痰,使邪有出路;二則疏肝通絡熄內風,使邪無所藏,或飲食不節(jié),嗜食肥甘厚味零食等,痰濕內生,上蒙清空,阻遏清陽;或外傷跌仆傷及腦絡,血瘀氣滯,腦絡瘀阻,腦竅為病邪所蒙,為恢復腦清靈之性,宜通竅、祛痰、通絡治法。

3.4 陽亢化風——潛陽熄風

腦病常見于素體陽盛、肝陽上亢;或因情志刺激、憂郁惱怒,氣郁化火,暗耗肝陰,陰不制陽而致風陽升動,上擾清空;或素體陰虛,水不涵木,風動于上的病癥?!端貑栃C原病式·五運生病》認為,“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火性炎上,唯風上巔,提示了腦病病因大多與風、火相關,因此,潛陽熄風是TD的基本治則之一。

綜上所述,“腦神”功能正常建立在五臟生理功能基礎之上,治療腦病應注意結合五臟,五臟的病變影響及腦,腦的病變也可通過五臟進行調治;同時,臟腑功能依賴腦的協(xié)調指揮,故治療TD應以補髓培元、益氣養(yǎng)血、開竅化痰通絡、潛陽熄風為基本大法,再分辨相兼臟腑,治以健脾、養(yǎng)心、調肝、理肺、益腎等方法,調和五臟,以助腦髓陰陽氣血平衡,則腦神自寧,病安從來。同時要強調養(yǎng)生調攝,腦為清靈之臟、喜盈惡虧,喜靜惡擾,藏而不瀉,調養(yǎng)神志,使形與神俱,不使外邪侵入,情志和調,五臟安定,氣血調勻,則少得病而防腦病的發(fā)生。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惟賢人上配天以養(yǎng)頭”。

4 結語

建構中醫(yī)“腦主神明”理論是為了更好地解釋復雜生命現象,提高臨床療效,把“腦主神明”作為中醫(yī)藏象學說最核心問題去研究,同化滲透到中醫(yī)辨證論治體系中,形成“腦-臟-腑”為框架的中醫(yī)臟腑辨證體系。盡管該理論與經典中醫(yī)理論體系存在諸多矛盾,但這是現代中醫(yī)發(fā)展的必然,其本質是中醫(yī)藏象學說的一次理論重建。筆者以兒童TD這一疑難腦病為突破口,嘗試從腦主神明理論角度探討其診治,推動對TD中醫(yī)病因病機的理解,提高臨床療效,從而為構筑中醫(yī)兒童腦病理論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新陸.“腦主神明”對中醫(yī)理論發(fā)展的重要性[J].天津中醫(yī)藥, 2007,24(6):441-444.

[2] 史正剛.中醫(yī)識腦[J].甘肅中醫(yī),2003,16(9):1-3.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