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完形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范文

完形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完形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完形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第1篇:完形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美學;公共藝術;西方美學;中國傳統(tǒng)美學

1.傳統(tǒng)美學觀念

1.1表理論

美是一種直覺,直覺就是表現(xiàn),純粹的直覺獲得純粹的表現(xiàn),直覺是具有特殊的目標知覺,是一般意志的實踐轉化為道德活動。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悅的或者真善的。

1.2朦朧論

認為美是一種朦朧的清晰、模糊的明確、似是而非、不似之似、似而不似的直覺感受。美的理論是憑直覺中的感受,美中含有一定成份的真與善,但是美的事物特別是形式美,當美達到相對的審美標準時,具有一定虛假和丑惡成份的事物仍然覺得美。

1.3幻覺論

美是“觀念的外觀”("dasScheienederIdee")。這一定義,部分是形而上學的,部分是實在主義的。美,依賴于這些第二性的質的組合,因此,美不能存在于外在世界真實的物理對象之中。

1.4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Freud)及其許多門徒初創(chuàng)并發(fā)展了精神分析美學的基本原則。

基本原理的主要定義是怎樣從永恒的“沖突”的觀念出發(fā),再進一步,這一壓抑的行為又是怎樣在無意識當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觀念相沖動的體系。這一體系,從人格的其他部分孤立出來,術語上稱“情結”(complex)。

1.5體驗論

近代科學美學創(chuàng)立者費希納,把關于美的科學當作普通心理學的一個特殊領域,他所開創(chuàng)科研理論,是把實驗的方法介紹到美學中來,就是一種“從下而上”("vonUnten")的方法,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用這一方法來代替舊的形而上學的方法,即“從上而下”("vonUnten")的哲學方法。

1.6移情論

對于這一特別生動的美感經(jīng)驗—近年來多數(shù)哲學家都稱之為移情(Einfuhlung)—所作的還不夠成功的解釋,不是在《小宇宙》中找到的,而是在《德國美學史》中找到的。在這本書中,作者批評了赫爾德的極其類似的看法。在赫爾德方面,曾經(jīng)以熾烈的想象的熱情維護過內在生命的自由而又完整的表現(xiàn)。作者告訴我們,這一過程是建立在觀念多樣化的聯(lián)想或回憶上面的。

1.7現(xiàn)象學論

只從事于現(xiàn)象("phanomene")的描述,只關心顯現(xiàn)在知覺中的對象,而完全不管對它們在因果上的說明。它抓住對象本質的內在特性?!八捎玫氖且粋€特殊的例子中抓住每一個對象的一般特性。象這樣所顯示出來的事物的內在基本特征。

1.8完形心理學美學論

完形心理學美學是當代西方美學的重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學又稱“格式塔心理學”?!案袷剿笔堑挛摹薄癎estalt”一詞的音譯。他通過對音樂曲調的研究,認為音樂絕非僅僅是曲調音響的總和,音樂中的曲調旋律除了一系列的音響外還有別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格式塔特質”。

2.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對西方傳統(tǒng)美學觀的傳承

2.1模仿說

古希臘美學家認為:藝術就是模仿自然。準確地說,就是藝術是模仿自然、社會和現(xiàn)實。依據(jù)模仿論的美學觀,藝術品的審美判斷標準就直接取決于模仿的真實與否,這樣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就大大削弱。

如今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很多設計作品就是這種對生活和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特別體現(xiàn)的城市雕塑上。

2.2表現(xiàn)說

藝術表現(xiàn)論認為:藝術起源于情感表現(xiàn),藝術的本質也在于情感的表現(xiàn)。

所謂藝術的表現(xiàn)論,主要指:藝術家作為個體感情的存在,強調藝術的目的僅僅只是表現(xiàn)個體獨特的、微妙的、難以言說和不可重復的感性體驗。而產(chǎn)生與人類心靈之中的情感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一種沖動,只能借助外在的形式把感情表達出來,成為可以觀照,可以感受的東西。

2.3形式說

形式之于藝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藝術而言,反映現(xiàn)實生活也好,表現(xiàn)主觀感情也好,都必須納人一定的審美形式,才能成其為藝術。“藝術的形式性”就是認為形式構成了藝術之最根本的特征。

對形式的認識,后來逐漸發(fā)展為“有意味的形式”。

具體顯現(xiàn)為:對稱與均衡;反復與節(jié)奏;多樣與統(tǒng)一。

城市公共藝術設計通過對交通的組織、用地功能的分區(qū)、各種公共設施的配套、綠色環(huán)境的開發(fā)、街景形象的塑造、特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城市天際線的表現(xiàn),把城市的各種環(huán)境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從形態(tài)、功能、人的行為心理等各個方面,使景觀組群由無序變?yōu)橛行颍钩鞘械木坝^環(huán)境得以發(fā)展和完善。

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創(chuàng)作中必須把握好組織與被組織的關系,在制約中尋找自我,使設計師更客觀地對待創(chuàng)作的客體,進人無模式的境界之中,再自由地走出來。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客體不會與其他的城市公共設計雷同,不會是隨便從別處抄來,也不能隨便搬到他處,而是“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殊表現(xiàn)。

3.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觀的傳承

3.1意境說

意境,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核心觀念。

意,指創(chuàng)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主觀思想感情。

境,指創(chuàng)作者對客觀形態(tài)的描繪與刻畫。

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寫實,不是自然主義的描繪對象具體的形態(tài),要求達到內在精神的神思,強調“似與不似之間”,現(xiàn)代畫家齊白石說:“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象用在似與不似之內”。;當今,許多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繼承了意境說美學特點,尤其是雕塑作品。

3.2格調說

中國傳統(tǒng)美學往往強調“虛實相生”、“以簡就繁”、“計白當黑,妙在無處”、“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城市公共設計是對人類的生存空間進行的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的對象是構成人類生存的空間,而產(chǎn)品設計創(chuàng)造的是空間中的要素。這就需要設計師對其進行總體的綜合的規(guī)劃與設計,首先要注意協(xié)調各對象之間的關系,協(xié)調各要素之間的虛與實,簡與繁的關系。

3.3氣韻說

氣,本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概念,指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韻,本指和諧的聲音。氣構成事物,韻則決定事物的雅與俗,高與低,美與丑。氣韻,就是說,具有高雅氣質的人才能做出高雅的藝術品。

中國古代美學重神而輕形,這種美學理念直接影響當代的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在城市雕塑和城市水體設計時,往往追求一種意境。如由北京大學景觀規(guī)劃設計中心等單位合力完成的奧林匹克公園,主要創(chuàng)意是整個設計像荷花在荷塘中繁茂生長一樣。運動員、裁判員和其他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好比被荷葉呵護的水中和水面上豐富多彩的生命活動。中央的步行區(qū)域和必要的交通設施是關鍵。整個設計弱化了具體形態(tài)的描繪,極力營造出一種荷塘意境。

4.小結

本文重點對城市環(huán)境藝術設計美學傳承進行概述:

4.1以傳統(tǒng)美學理念為切人點,首先闡述傳統(tǒng)美學觀念,解決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學等問題;

第2篇:完形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心理面孔;言語描述;面孔畫像;認知神經(jīng)科學技術

面孔再認是證人識別犯罪嫌疑人特征的項目中最具判斷力的一項,證人對面孔再認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案件能否順利偵破。人對面孔的識別有天然的敏感性。大腦在視覺認知進化過程中,面孔識別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與其他物體的差別,面孔記憶有一套獨立的系統(tǒng)。如何將面孔識別提高到一個準確的水平,是應當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并解決的問題。

知覺到的事物是人對其加工后進行動態(tài)存儲的,因為記憶是一種隨時提取和存入的狀態(tài),因此再認過程中如果提取過程出現(xiàn)誤差,則有可能造成再認失敗。再認在一定程度上屬于不可控的過程,因此無論警方還是證人自己,都無法保證自己的再認完全可靠。這樣,從影響面部記憶的識別和提取的因素上探尋,找出適合的方法來提取證人記憶顯得極為重要。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結果可以直接應用到證人面孔再認工作中。

一、嫌疑人面孔記憶的提取

提取證人記憶中的犯罪嫌疑人面孔時,警方主要的工作是對其進行語言引導和記錄。這一過程要嚴格遵照格式塔(Gestalt)原則。在回憶時首先對其案件整體進行完整回憶,再根據(jù)時間線索進行細節(jié)回憶,最后在記憶中形成完整的犯罪人形象。面孔是一個人最具區(qū)別性的外部特征,對目擊證人來說,識別犯罪人的最直接途徑就是通過辨別他們的面孔。

還原證人記憶中的犯罪嫌疑人面孔形象是需要進行多方誘導和記錄的,這一過程必須謹慎進行,因為再認過程往往會受到詢問語言的誘導而出現(xiàn)形象上的變化,最后造成提取出的面孔與真實面孔出現(xiàn)差距。一般提取犯罪人面孔的過程應該是要求證人以時間線索為主,在目擊案件的時間內對接觸犯罪人進行回憶,并在這個階段搜索記憶中犯罪人面孔時段,不同時間段的特征整合為完整的面孔特征。

從格式塔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在知覺事件或人物時基本遵循整體性原則,即知覺到的往往是整體,細節(jié)特征是包含在整體之中。記憶的提取過程也是從整體到細節(jié)的,因此,證人記憶中最完整和準確的部分還是事件整體。熟悉的事物在長時記憶中會形成短時記憶知覺模板,在認知加工過程中會提高知覺的速度和準確性。熟悉事物由于知覺模板,完全可以在回憶時將信息任意呈現(xiàn)在短時記憶中,不會受到整體和細節(jié)的限制,但不熟悉的事物則只能按照整體到細節(jié)的順序進行知覺和回憶。雖然人的面孔有著天然的記憶模板,但是對于不熟悉的人來說仍然會有較多的誤差,因此在誘導目擊證人回憶時,要遵循完形原則。

(一)言語描述與面孔提取

在獲取證人對嫌疑人的面孔信息時,主要的方式是根據(jù)目擊證人的描述來還原,所記錄的是證人對嫌疑人的面孔言語描述。雖然圖像記憶可以通過言語轉換,但是兩者的信息加工編碼類型差距較大,證人的言語描述可能與犯罪嫌疑人的實際面孔有差距。并且進行過嫌疑人面孔詢問和描述的證人,在后來的嫌疑人面孔識別時,可能會因為先前的言語描述受影響。Schoole進行過言語影響面孔識別的研究,實驗讓三組被試觀看犯罪情景錄像,在識記過程結束后,一組被試要求對犯罪人進行面孔言語描述,一組要求分辨照片,最后一組作為對照組。兩天后再次進行犯罪人面孔再認,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一組被試的再認正確率最低。這是由于面孔記憶的圖像編碼進行了一次語義輸出編碼轉換,短時記憶中的語義編碼影響了面孔記憶,語義輸出編碼干擾了圖像輸出編碼,于是出現(xiàn)了再認正確率下降的現(xiàn)象。

證人的面孔語言描述能力和視覺面孔辨認正確率沒有較大關系,而且言語描述具有干擾作用,嫌疑人面孔確認工作中,首先安排的應該是列隊辨識。在進行證人辨認之前,警方首先注意的應該是確定證人在目擊案件過程中,其注意是否完全集中在犯罪嫌疑人面孔上。因為只有進入意識范圍的圖像才能被加工和記憶。Loftus提出的“武器效應”就指出,證人在目擊犯罪人持武器的案件發(fā)生時,證人對嫌疑人的指認能力較差,原因是由于證人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了武器上,而不是犯罪人的面孔。

嫌疑人的面孔描述屬于語義轉碼的圖像,在詢問一個案件中的多個目擊證人時,應當規(guī)避一個證人的目擊描述對另一位證人的影響,因為證人間由于交流或者無意聽到都會產(chǎn)生一種描述趨同性。Jenkins和Davies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進行圖片列隊再認前對被試施加影像性描述比再認后有更大的影響。Rakover和Cahlon提出了特征捕捉模型,在面孔識別中綜合各個目擊證人相同的部分特征,避免了目擊證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并且該模型還遵循了知覺格式塔原則,按照整體規(guī)律拼合了面孔圖像。

(二)言語描述與嫌疑人畫像

將目擊證人的語言描述直接轉換到實體圖像的方式主要是嫌疑人面孔畫像,通過這種技術很多嫌疑人面孔得以還原并幫助了案件偵破,但畫像師必須經(jīng)過嚴格訓練和長期經(jīng)驗才能達到準確。并且嫌疑人畫像的過程是從證人的語言描繪反映到畫像師的作品上,中間的言語和理解過程可能會出現(xiàn)偏差。并且通過畫像對嫌疑人進行通緝,可能會由于描繪的失真,造成嫌疑人的誤認。

為了提高面孔畫像的準確程度,研究者提出了很多面孔整合方式。例如,面孔拼圖和照片合成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提高了嫌疑人畫像的效率。但這類系統(tǒng)的設計思路是將局部細節(jié)合成整體特征的,在實際操作中,證人選擇某一特征時,可能會忽略整體性特征。最后將這些細節(jié)特征組合成的面孔,可能與實際面孔有較大差距。

Haig的面部特征敏感性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知覺面孔時,只對固定的特征敏感,而對其他部分不會非常關注。實驗過程是,讓被試先看一張原始面孔照片,然后變換面孔的部分特征來修改照片,再讓被試看修改后的照片,看被試能否可以觀察出兩次呈現(xiàn)照片不同之處。在所有的面部特征當中,面孔三角區(qū)的眼睛、鼻子和嘴部的微小變化都會容易的報告出來,而如雙眼距離和耳朵高低之類的變化卻很難被察覺。因此面孔畫像中應當特別注意面孔三角區(qū)的細小差異。由于三角區(qū)部分的變化會給整體辨認帶來較大影響,Rakover和Cahlon的特征捕捉模型給面孔三角區(qū)位置較大的組合權重。

雖然嫌疑人面孔再認程序中列隊辨認是最可靠的,但列隊辨認也會受到錯誤記憶的干擾。 Wells的列隊識人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證人在心理上已經(jīng)假定罪犯就在隊列中,很可能出現(xiàn)指認錯誤。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由于警方在要求目擊者識別時,暗示過他們罪犯就在其中,而目擊證人很可能會受到這種暗示的誤導,將無辜者錯誤的再認為罪犯,因此在列隊辨認嫌疑人過程中,警方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極為必要和重要。

二、面孔記憶提取過程中的重要細節(jié)

在提取目擊證人的面孔記憶過程中,有很多細小但卻起到關鍵作用的細節(jié),把握這些細節(jié)工作可以使還原出的嫌疑人面孔盡可能達到準確。面孔心理重建中的重要細節(jié)主要包括面孔本體特征和附加因素兩方面。

(一)面孔本體特征因素

面孔呈現(xiàn)角度。面孔呈現(xiàn)角度是證人再認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大腦的面孔記憶模板包括正面和側面兩類,單一呈現(xiàn)正面或側面面孔照片只能激活一類記憶模板,但選擇類似45度的角度呈現(xiàn)時,可以同時激活兩類面孔模板,從而達到最好的辨認效果。

面孔三角區(qū)。三角區(qū)的影響是整個面孔中占比重最大的,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發(fā)型、眉毛、眼睛和嘴部的細微變化都會對再認產(chǎn)生重要影響。面孔識別過程中再認的面孔與真實面孔存在這些差異時,應當注意還原這些變化的三角區(qū)特征。

面孔表情。表情可以較大程度上改變個人對面孔的主觀認識,特別是不熟悉的面孔,受到表情的影響更大。比如我們熟悉的人從來沒有憤怒過,當這個人出現(xiàn)憤怒表情時,就會感覺反差很大。因此在再認嫌疑人面孔時,應當注意表情的模擬。

(二)面孔附加因素

案發(fā)原始環(huán)境。目擊過程的環(huán)境背景會影響證人回憶犯罪嫌疑人面孔的能力,由于目擊證人所處的環(huán)境是其記憶的背景,其記憶信息包含了環(huán)境和嫌疑人面孔,而記憶信息是一個完形整體。變換回憶的場景等于割裂了記憶整體,記憶信息分裂對證人的回憶有較大影響。在案件原始環(huán)境中讓證人進行回憶,有助于證人激活對嫌疑人面孔的記憶。

社會性特征。認識個體的特征不僅限于面孔的記憶,根據(jù)格式塔原理,證人在目擊犯罪嫌疑人時也登記了其社會特征,例如個性特征、方言、職業(yè)特征等。再認面孔只能激活圖像記憶系統(tǒng),如果加入社會特征,再認過程所激活的記憶系統(tǒng)就包含了個人的整體性信息,從而達到準確的再認結果。

三、認知神經(jīng)科學技術在面孔識別中的應用及展望

現(xiàn)代技術手段的提升和應用對面孔識別有著極大的輔助作用,從最初的手繪畫像到近代的計算機合成圖像,面孔的重建和再認有了飛速的提升。雖然這些現(xiàn)有的技術還存在著各種缺陷和不完善,但目前,隨著認知神經(jīng)科學技術發(fā)的應用和發(fā)展,面孔識別技術有了新的突破點。

事件相關電位技術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大腦誘發(fā)電位,當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覺系統(tǒng)或大腦時,大腦會產(chǎn)生相應的電位變化,它可以有效地反映認知過程中大腦的神經(jīng)電生理的變化,由此可見事件相關電位是由心理現(xiàn)象所引發(fā)的最為直接的生理變化。認知事件所引發(fā)的腦電變化可以被清晰的捕捉,并且它對事件相關腦電的記錄可以精確到毫秒級,正是因為這種優(yōu)勢,運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研究認知事件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司法領域中,事件相關電位技術主要應用在測謊的探究上,我們知道真實記憶由于是在腦中確實存在的客觀映像,因此證人一旦知覺中出現(xiàn)原有刺激,已有映像就會與原刺激進行匹配,錯誤記憶由于沒有在大腦中存儲映像,僅僅是在再認過程中腦中構建了模糊映像,或者只是在再認過程中由于非認知因素產(chǎn)生的熟悉感,因此不存在嚴格的匹配,二者消耗的神經(jīng)元能量,引起的電位變化也是不盡相同的。由此可見,通過時間相關電位技術,可以清晰地再測證人對嫌疑人面孔構建和識別的正確性。

全息影像投射技術最早是由美國人雷斯和阿帕特尼克斯在全息術基礎上發(fā)明的,他們將將通信行業(yè)中“側視雷達”理論應用在全息術上,帶動全息技術進入了全新的發(fā)展階段。全息影像技術的成像原理是,首先通過 CCD 等器件接收參考光和物干涉條紋場,由圖像采集卡將其傳入電腦記錄數(shù)字全息圖;然后利用菲涅爾衍射原理在電腦中模擬光學衍射過程,實現(xiàn)全息圖的數(shù)字再現(xiàn);最后利用數(shù)字圖像基本原理再現(xiàn)的全息圖進行進一步處理,去除數(shù)字干擾,得到清晰的全息圖像。全息影像投射技術可以呈現(xiàn)立體化的面孔和圖像,而不再僅僅處在二維的平面的水平。這種技術的發(fā)明和應用給面孔識別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優(yōu)越,不僅僅是三維圖像更接近與自身,而且人眼在面孔識別過程中立體圖像所形成的深度知覺與平面模擬出的二維知覺是有差別的,因此立體化的面孔呈現(xiàn)更有利于目擊證人對嫌疑人面孔正確識別和再認,并且全息投射的技術可以任意變換面孔的呈現(xiàn)角度,來匹配對罪犯嫌疑人面孔的最佳再認位置。

除此之外,情緒模擬系統(tǒng)的應用也在證人面孔識別的再認過程中發(fā)揮著作用,它通過對面孔的各類情緒表情的模擬,最大程度提高再認的正確性。有研究指出,表情的改變會影響目擊證人對面孔的識別和再認過程,因此將呈現(xiàn)的出面孔調整為最接近證人初次看到的樣子,以減少證人再認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誤差。

四、結語

證人的指認在案件偵查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確認犯罪嫌疑人的面孔上?;谝延械恼J知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成果,在提取證人的面孔記憶中加以利用,將對順利確定犯罪嫌疑人面孔有重要幫助作用。警方在詢問中應當充分利用完形理論和面孔記憶提取技巧,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面孔記憶提取理論,并為今后的嫌疑人面孔確定工作提供更好的工作方法。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J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 Freeman,1990.

[2] Schooler J W, Engstler-Schooler T Y. Verbal overshadowing of visual memories: 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J].Cognitive Psychology,1990,22:36-71.

[3] Loftus E F, Loftus G R, Messo J. Some facts about weapon focus [J].Law and human behaviour,1987,11(1):55-62.

[4] Jenkins F, Davies G. Contamination of facial memory through exposure to misleading composite pictures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5,70:164-176.

[5] Rakover S S , Cahlon B. To catch a thief with a recognition test: The model and some empirical results. Cognitive Psychology,1989,21:423-468.

第3篇:完形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范文

關鍵詞: 構式 半A不B 構件 構式義

前言

Goldgberg對構式下的定義是:“當且僅當C為一個形義配對體<Fi,Si>時,它就是一個構式,此時‘形’的某一方面或‘義’的某一方面不能從C的組成部分中嚴格預測出來,也不能從其他先前建立的構式中預測出來。”①也就是說,構式義不是其組成要素的簡單相加,也不能從現(xiàn)存的其他構式所推知,對構式的解釋除了“組合原則”外,還必須結合“整合原則”。

“半A不B”構式由“半……不……”框架和嵌入式成分A、B構成。“半”和“不”構成了形式上的逆對,但嵌入A、B之后形成了“半A”與“不B”平列的構式,“不B”一般對“半A”起補充強調作用?!鞍階不B”構式的語義并不是“半A半B”,也不是“半A不B”。我們在理解該構式時,必須把它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待。如:

(1)吃了一頓半饑不飽的共產(chǎn)式的“大鍋飯”之后,全連基本上糧盡水絕了。

例(1)在“半饑不飽”的語義結構中,“不飽”意味著至少有一點是“饑”的,“半饑”則是對“饑”的半肯定。

結合邵敬敏②羅列的三條構式標準,我們歸納了“半A不B”構式的三個主要特點。具體如下:

第一,該結構有兩個不變項和兩個可變項組成。不變項“半”和“不”構成框架,起到定位以及標記作用;可變項“A”和“B”都可從相關的詞匯中選擇和替換的。整個構式具有一定的預測性。

第二,該構式的語義的特點是整體性。整個結構的意義不是組合成分“半A”和“不B”的簡單加合,而是變項與不變項組合之后呈現(xiàn)出的一個新的意義。這一新義是在該構式的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的,而不能直接從幾個成分的語義中獲得解釋。

第三,該結構的語用功能跟語境聯(lián)系緊密。“半A不B”構式在語言交際中具有自己獨特的感彩,這種特殊功能是普通短語無法承擔的。

參照以上標準,我們排除了以下幾種情況。

(1)許多菲律賓人相信針灸,比如用針灸治療半身不遂、中風等。

(2)記者的來訪讓唐永龍嚇了一跳,低著頭半天不說話。

(3)而她卻將半爛不堪的桃子削了削,留給自己吃。

(4)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例(1)中“半身不遂”不是“半……不……”框架和A、B構成的,而是主謂結構,因此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之內。例(2)中A是單音節(jié)詞,B是動賓短語,不屬于本文的研究范圍。例(3)中“半A”與“不B”構成一個狀補結構,因此排除在本文的研究范圍之外。例(4)中A與B為相同語素,它屬于“半A不A”構式,雖與“半A不B”構式屬于同一構式家族,但“半A不A”構式也有自己的特點,而且有學者專門對其進行了研究,因此本文把它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

本文的大部分語料來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在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搜集到1131條有關語料,經(jīng)過篩選和核實,我們選取了其中169條有效語料。從這些語料中,我們提取出41種語式(語言中的具體的、實體性表達式稱為“語式”,含有能產(chǎn)性的抽象性結構稱為“構式”③),如半軟不硬,半明不暗,半新不舊等。另外從《漢語大詞典》和《辭源》中另查找到5條語式,分別是半間不界,半青不黃,半文不白,半三不四,半籌不納。

一、“半A不B”構式的構件分析

認知構式語法遵循完形心理學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基本原理,認為構式不是由其成分簡單組合而成的,構式語義解釋的運作機制主要還是“整合原則”。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否定“組合原則”。既然構式是一個“形義配對體”,那么其結構形式的描寫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A、B的語法層級

構成這一構式的A和B在語法形式上主要是語素和詞。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是能夠區(qū)別意義的最小的語言單位。語素的主要作用是構詞。詞是比語素高一級的語言單位,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④

1.A與B是語素

構成這一構式的A和B是語素。如:半情不愿、半知不覺、半零不落、半明不白。

我們發(fā)現(xiàn)這四個詞語中A和B可以組合雙音節(jié)詞語,即情愿、知覺、零落、明白。反過來也可以認為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語拆分成兩個語素嵌入到格式中。但是在我們所搜集到的語料中,這種類型只限于以上四條語式。

2.A與B是單音節(jié)詞

構成該構式的A和B也可以是詞。如:半睡不醒、半生不熟、半涼不熱、半紅不青。

其中“睡”、“醒”是相關的動詞,“生”、“熟”是相反相對的形容詞,“涼”、“熱”是相關相反的形容詞,“紅”、“青”是相關的形容詞。

(二)A、B的詞性類型

1.A、B為形容詞或相應語素(包括區(qū)別詞)

半硬不軟 半新不舊 半生不熟 半舊不新

這類詞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性質狀態(tài)。如:

(1)我跑上前去,摘了一把杏子,邊走邊吃,半生不熟的杏子吃到嘴里,又澀又酸,我又跑到河邊喝了幾口水。

(2)克朗肖躺在這個半明不暗的房間里,居然還能著手校對清樣。

例(1)中“半生不熟”是對杏子成熟程度的描述。例(2)中“半明不暗”描述了房間的昏暗。

2.A、B為動詞或相應語素

半醉不醒 半情不愿 半睡不醒 半知不覺

這類詞主要描寫動作行為方式。如:

(3)“我們會到哪里?”半情不愿的官吏問道,“我們不能那樣?!?/p>

(4)他們抓住了這個機會,默默地接受了它,半知不覺地促使它實現(xiàn)。

例(3)中,“半情不愿”語義指向官吏提問時的態(tài)度。例(4)中,“半知不覺”描寫了“他們”實現(xiàn)過程中的方式或狀態(tài)。

其中A、B為形容詞或相應語素的情況比較多,動詞或相應語素相對較少。其它詞類則很難進入該構式。

(三)A、B的位置關系

“半A不B”構式中A、B的位置關系不是任意的,一般有固定的順序。這種固定的順序其實是人的認知順序規(guī)律的反映。人的認知順序可分為客觀和主觀兩類。⑤A、B語序主要遵循以下規(guī)律的制約。

第一,認知事物的客觀先后順序。

(5)俱樂部燈光黯淡,點著中國燈籠;一個樂隊正在半暗不明里奏著一支柔和的樂曲。

例(5)句中,作者進入俱樂部第一個印象就是燈光黯淡,然后才看到燈籠?!鞍氚挡幻鳌彪m然是對俱樂部里光線不明的描寫,但“明”與“暗”的語序則體現(xiàn)了作者對外界感知的先后順序。

第二,排列事物的主觀先后順序。

(6)半男不女的師洋和半男不女的高婭媛!強!絕配?。ò俣荣N吧)

例句中的“師洋”為男性,“高婭媛”為女性,但同用“半男不女”來修飾??梢姟澳小薄ⅰ芭钡捻樞蛟谶@個結構中是固定的。這是中國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在語言上的反映。體現(xiàn)中國尊卑觀念的“男女”進入“半A不B”構式時,A、B的語序傾向于與已有詞語中的A、B的語序相同。

“半A不B”構式的排序雖然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為我們往往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或表達中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語序。據(jù)此,我們也可將“半A不B”構式形式分為固定型和靈活型。

在固定型中,A與B的語序是凝固的,不可隨意換位。A一般是人們認識上顯著的、能先引起注意的成分。如半男不女、半文不白。

在靈活型中,A與B的語序相對松散,可隨表達重心的變換進行調節(jié)。如:

(7)她賣掉了一件黑緞、銀狐皮滾邊的大氅,換來的只是一件半舊不新的棉上裝。

(8)尋思自己缺一條被子,鎖住缺衣裳鞋帽,先挑一條半新不舊的麻花被。

此時,A、B交換位置,構式的整體意義一般不變,但會受到說話人強調成分變化的影響。如例(7)中“半舊不新”強調“舊”,與前文的“黑緞、銀狐皮滾邊的大氅”進行對比。例(8)中的“半新不舊”則把重心放在“新“上,與“挑”的語義指向有關。

相較于固定型,靈活型對語境的依賴性更為明顯,使用頻率反而較低,且數(shù)量較少。

二、“半A不B”構式的語義分析

(一)“半A不B”構式中A與B的語義關系

沈家煊認為應該在反義詞中區(qū)分“相反詞”和“相對詞”?!跋喾础敝冈谝粋€概念域內,只有A和B兩個端點,沒有中間狀態(tài)。概念域因此不是一個連續(xù)體。例如在“性別”這一概念域內,非男即女,非女即男?!跋鄬Α敝冈谝粋€概念域內,由一端到另一端是漸變的、連續(xù)的程度之差,兩端之間有中間地帶。例如在長度這個概念域內,“長”和“短”是相對而言,程度有別。⑥根據(jù)沈的觀點,我們分析了A與B的語義關系,具體情況如下:

1.A、B相近

即A、B為近義詞。如:

半呆不傻 半精不熟 半涼不冷

2.A、B相對

即A、B為相對反義詞。如:

半涼不熱 半紅不黑 半溫不涼

3.A、B相反

即A、B為絕對反義詞。如:

半真不假 半男不女 半死不活

4.A、B相關

即A與B既非近義也非反義,語法類別相同但意義不同。如:

半老不俏 半聽不理 半張不理

(二)“半A不B”的構式義類型

作為一個典型的構式,“半A不B”構式是語義融合的整體,由“半A不B”框架的意義和嵌入成分的意義合起來表示整體的意義。從上文分析可知,A、B的語義關系是多樣性的,因此“半A不B”構式的意義也不是單一的。我們將該構式的語義類型分為四種。不同類型有不同的色彩意義。

1.加合型

加合型中,A、B的語義一般相近、相關,它們的色彩意義較濃厚。此時,“不B”對“半A”起強調和補充作用。如:

(9)他暗想,他還從來沒見過這么不討人喜歡的孩子。瘦得活脫脫像之皮包骨的兔子??雌饋硪踩毙难郏氪舨簧档?。

(10)各位君子,各位看客,小人初來汴梁,人地生疏,承蒙青眼看待,對小人半精不熟的武藝,謬加稱賞,使小人愧不敢當。

例(9)中的“半呆不傻”可以表述為既呆又傻,半精不熟其實指既不精又不熟。前一個是從他人的角度進行評價的,后一個是自己的自謙之詞。

這種類型的特點是:當A和B都具有消極意義時,構式義為對A、B的肯定,可表述為既A又B。當A和B都具有積極意義時,構式義為對A、B的否定,可表述為既不A又不B。

這種類型肯定消極義,否定積極義,因此有明顯貶義色彩。

2.突顯型

從意義關系看,突顯型中的A、B是相反詞。A、B所處的概念域只有兩端,沒有中間狀態(tài)。并且,A、B詞義以理性意義為主,沒有強烈的褒貶色彩。此時,“半A不B”的意義表現(xiàn)為突顯A或突顯B。如:

(11)我可不喜歡半陰不陽、毫無生氣的街道,住在那種地方,整天價看不到一個人影兒。

(12)祈老人見多年的老伙伴半死不活地躺在床上,想放聲大哭。

例(11),從“毫無生氣”和“看不到人影”等信息,我們可以肯定“半陰不陽”語義偏向于“陰”,強調街道的破落與偏僻。例(12)中“半死不活”還是活著的,只是強調“老伙伴”健康狀況不佳,是對一種狀態(tài)的描述。例(11)中,“半陰不陽”語義上帶有貶義色彩。例(12)中,“半死不活”的色彩為中性。

對于這種類型來說,A和B本不帶有明顯的感彩,但它們進入“半A不B”結構后,整體呈現(xiàn)出消極或中性色彩。

3.中間型

中間型中,A、B為相對反義詞,也就是說A、B處于一個連續(xù)的概念域內,A、B之間存在一段連續(xù)體。這時“半A不B”表示A、B兩種狀態(tài)同時存在,構式的表達義在A和B之間,當然中間域不是指絕對的50%,語境不同,語義傾向不同。如:

(13)奶豆腐色如凍兒,韌如筋兒,半干不濕香溢味厚。

(14)這些低矮的屋檐下就都飄出帶點甜味而又嗆人的炊煙(所燒的柴草都是半干不濕的)。

例(13)作者描述奶豆腐的色澤看起來像果凍,嚼起來有韌勁,說明“半干不濕”的奶豆腐是介于干與濕的狀態(tài)中。例(13)與例(14)都使用了“半干不濕”,但例(14)中的“半干不濕”,其語義明顯指向“濕”。

在感彩方面,該類型集中了加合型和突顯型的特點。不過中間型對語境的依賴性很大,其色彩義要結合具體語境作具體分析。

4.凝固型

此類型多為收錄在詞典中的熟語,其意義是A、B語義的引申義。如:

(15)院子里梧桐葉子每天都無精打采、半三不四地低垂著。

半三不四與無精打采意義相同,已經(jīng)脫離了“三”、“四”的原義。類似的還有半間不界,意為膚淺、不深刻,或做事不徹底。在查閱詞典時,我們發(fā)現(xiàn)此種凝固型多為貶義詞。

結語

本文主要從構成成分和語義類型兩個方面對“半A不B”結構進行考察。在構件分析部分,我們主要探討了A與B的詞性,并且發(fā)現(xiàn)A、B位置的相對固定這一特性。在語義類型方面,我們根據(jù)A、B之間的語義關系,把“半A不B”構式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加合型、取舍型、中間型和凝固型。

注釋:

①Adele E.Goldberg,著.吳海波譯.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

②邵敬敏.漢語框式結構說略.中國語文,2011(3):219.

③王寅.構式語法研究(上卷):理論思索.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44.

④邵敬敏,主編.現(xiàn)代漢語通論(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1-112.

⑤游淑娟.“半A半B”格式的認知分析.廣州?暨南大學,2009(12).

⑥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48-149.

參考文獻:

[1]高健.“半A不A”格式語用語義分析[J].現(xiàn)代語文,2009(8):71-72.

[2]甘蒞豪.“不A不B”的構式義與語義的消極傾向―基于認知與語用分析[J].修辭學習,2008(2):56-60.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九卷本[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10(12):51-52.

[4]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119-130.

[5]李衛(wèi)中.與“不”相關的格式的考察[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6(12),21(6):69-72.

[6]李衛(wèi)中.與“半”字相關的格式的考察[J].殷都學刊,2000,(3):106-109.

[7]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8(2009.8重印),707-717.

[8]邵敬編.現(xiàn)代漢語通論(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2011.1重?。?11-148.

[9]邵敬敏,黃燕旋.“半A半B”框式結構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3),40(2):124-128.

[10]邵敬敏.漢語框式結構說略[J].中國語文,2011(3):218-227.

[11]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5):148-149.

[12]王寅.構式語法研究(上卷):理論思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3):44-365.

[13]游淑娟.“半A半B”格式的認知分析[D].廣州:暨南大學,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