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范文

教育教學管理能力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教學管理能力

第1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范文

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明確規(guī)定:“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通過上面的闡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新的“口語交際”區(qū)別于“聽說訓練”的根本不同點在于它的交際性、實踐性。

新課標又分學段具體指出:

1—2年級,“學講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講普通話的習慣。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jié)。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地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與別人交談,態(tài)度自然大方,有禮貌。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3—4年級,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5—6年級,“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轉述。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做準備,做簡單的發(fā)言。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p>

之所以把這些規(guī)定和要求一一引用,是我覺得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將這些要求認識、理解并熟記于心,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貫徹落實和把握口語交際教學的尺度。新課標中提出的這些要求,是使小學生能順利地完成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并為他們融入未來社會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它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口語交際的技能,養(yǎng)成與口語交往相關的良好習慣及待人處事的交往能力等。

基于上述認識理念,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結合各類課型進行訓練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特定形式,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式的熏陶。

1、在漢語拼音教學中進行訓練

漢語拼音教材中,每個字母一般都配有插圖,教師要在漢語拼音教學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進行說話訓練。如教單韻母“a”時,我先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了幾個人?都是誰?他們在干什么?小女孩發(fā)出了什么聲音?小女孩的頭型和字母有像的地方嗎?學生通過看、想、說的訓練,很快掌握了字母的讀音和形狀。然后又做擴充性練習進行鞏固,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如讓學生用上“a”音說一句話。學生在“說”音、“說”形和做擴充鞏固性的“說”過程中,既掌握了漢語拼音,又提高了說的能力。

2、在字、詞、句教學中進行訓練

學字、學詞、學句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要抓住這一主要內容進行說的訓練。如教“山”字,學生掌握了字音、字型后,接著讓學生組詞,學生說出了“泰山”、“大山”、“爬山”等詞,再啟發(fā)學生用所組的詞說話,學生說出了“我的爸爸爬過泰山”“我在電視上見過大山”等等,使學生逐步建立完整句子的概念。練習時,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把句子說完整、清楚、明白,同時注意矯正或改變學生的不良口語習慣。

二、利用課文為學生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

學生對內容有趣、情節(jié)生動的課文猶為感興趣,教師應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利用課文,讓學生充當不同角色的人物,置身其中演一演,學生會其樂無窮。在指導完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后,就把分角色朗讀和表演的權利讓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長為主持人和策劃者,帶領小組成員分角色朗讀課文,并商量故事中的每個角色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心里是怎樣想的,共同討論用什么樣的動作和表情表演最合適,最后小組每人擔任角色一次,進行表演,互相評議、取長補短。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所感所想,體驗到了說話的成功與喜悅。

三、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訓練

第2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范文

巴納德認識到生物自身及社會要素都會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對個人或單位克服個體能力的不足,通過協作實現共同目標,從而達到個體目標的協作行為進行了研究,指出若協作行為的共同目的實現了,則協作就是“有效的”,協作中不同的個人動機的滿足程度最終形成協作行為的“能率”。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中,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fā)展的工作目標的實現不是某個部門或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相關部門有效的協作。各協作部門和協作成員在實現共同目標的同時都會有各自的動機和需求,若某些動機需求得到適當滿足,就能有效激發(fā)協作人員的能動性和繼續(xù)協作的意愿,會適當加大協作中所做貢獻的強度,這樣的協作是“高能率的”。高能率的協作才能持續(xù)配合,進而有利于實現協作的共同目的。若協作人員的動機得不到滿足,就會認為其在協作中的貢獻是無價值的,就會弱化繼續(xù)協作的意愿并降低在協作中的貢獻,這樣的協作是“低能率的”。低能率的協作會對共同目標的實現造成阻礙,甚至會導致協作的解體。普通高校在育人工作中不僅要追求協作目標實現的“有效性”還要關注協作中個人動機的“能率”,以保障育人工作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

二、任課教師與學生事務管理者協作育人的有效性及能率的分析

1.有效性分析。高校工作一般按部門的職能責任和職能權利進行“歸口管理”。教學工作中,任課教師本著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職責,在培養(yǎng)方案的課程設置、教材選用、課程考核、培養(yǎng)模式等方面不斷進行教學改革,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任課教師在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的同時必然對大學生實行高標準嚴要求,督促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潛心學習實踐。學生事務管理者負責學生非學術性的課堂外的教育管理工作,常立足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穩(wěn)定開展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無論是任課教師從教育教學角度還是學生事務管理者從教育管理角度,各自所開展的工作都是為了培養(yǎng)好學生,只要實現了各自的工作目標就都是有效的工作。

2.能率分析。任課教師的教育教學對象與學生事務管理者的教育管理對象基本是相同的學生,而學生在精力、能力上都存在著生物限制因素,在潛心學習專業(yè)知識和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兩方面可能做不到互不干擾。一個部門極力對學生開展的工作與其他部門對相同學生所開展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融合性或矛盾性。如果任課教師、學生事務管理者只是片面地從本部門工作的局部利益出發(fā),一味地追求自己工作的有效性去要求學生,那么各自為政的歸口管理對學生而言存在割裂的缺陷,對學生的教育往往達不到“1+1=2”的效果,甚至如同“天鵝、梭子魚和蝦拉車”一樣相互抵消成“1-1=0”,這樣的協作育人是低能率的。

3.提高任課教師、學生事務管理者協作能率的建議。首先,要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任課教師、學生事務管理者協作育人的共同目標。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并不是不同教育工作的簡單疊加,應該是和諧地融合。各職能部門對部門內部工作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同時,還要關注與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工作的協同配合,要提高不同部門育人工作的耦合度。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不是要全優(yōu)發(fā)展,應該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不同模式的人才培養(yǎng),按需加大人才培養(yǎng)的外部推動力。采取分層教學或分方向培養(yǎng)等模式,對專業(yè)理論知識接受能力強的想考研的學生,由任課教師適當加大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力度;像本科就業(yè)的學生可以由學生事務管理者多組織些實踐活動提高其綜合能力。其次,要加強信息溝通,增強任課教師、學生事務管理者協同配合的意愿。協作的意愿和信息的及時溝通能將教師與學生事務管理者間的協作行為進行有機的結合,提高人才培養(yǎng)路徑的光滑度,進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三、教師事務管理者與教師協作的有效性及能率的分析

1.有效性分析。教師事務管理者和教師在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fā)展的宗旨下形成協作關系。教師事務管理者在職能上對教師部署一定的科研和教學任務,并負責教師的職稱評定、人事關系等事務性工作。教師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和個人的社會價值,也需要在學校教師事務管理部門的統(tǒng)籌下進行教學科研、業(yè)績考核和職稱評定等工作。為了激勵教師在教學科研上多取得成果,有效帶動學生和學校的發(fā)展,學校一般會大力提高教師在協作中的個人動機的滿足度,同時要求教師事務管理者要加強“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增強對教師工作的服務意識。因為服務到位是教師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劑,對提高教師事務管理者與教師協作的有效性起到關鍵的助推作用。

2.能率分析。首先,日常性、事務性的管理工作是隱性、重復而又無法量化的,過于牽扯管理人員的精力,無形中會弱化管理者的教育引導和服務的職能,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虛位和錯位現象。其次,教師事務管理工作是一種服務型工作,大多是輔助教師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成績,而管理者自身的事務性工作卻很少能獲得成果的評價。工作成果評價的長期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管理者個人動機的滿足度,在與教師的協作中就會產生“干多干少都一樣”的消極情緒,進而降低在協作中的行為強度,服務意識差、工作方式僵化,甚至在行使管理職能工作中出現“官本位”思想,這樣的協作是低能率的。

3.提高教師事務管理者與教師協作能率的建議。第一,教師事務管理者與教師的協作中,“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不能只單向地要求管理者在日常性、事務性、管理性的工作中為教師提供及時到位的服務,反之,也要把人本主義思想貫穿到行政管理始終。教師在必要時候也要以管理者的工作為本,積極配合管理者順利完成相應管理工作,使管理者適當減少消耗在日常性、事務性、管理性工作中的精力,轉而在幫助教師開發(fā)潛能、調動積極性,充分認知工作任務、提高工作策略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加大引導、托舉之力。第二,由于管理人員也具有社會人的特征,在管理工作中也有個人動機的滿足度,如激勵機制缺失會導致管理工作的能率不高,所以高校在通過大力提高教師動機的滿意度而提高工作的有效性的同時,也要關注教師事務管理者在協作中動機的滿意度,適當激發(fā)管理者追求事務管理成果的主觀能動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發(fā)展。第三,要進一步加強管理人員及教師各自的崗位責任意識。教師事務管理人員和教師都要認清各自在高校教育管理和教學協作中的角色位置,提倡從我做起,認真履行角色職能。

四、教師與學生協作的有效性及能率的分析

1.有效性分析。教師和學生在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形成協作關系。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及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教師在課堂內外的辛勤培養(yǎng),而教師在教學上的工作業(yè)績也需要通過培養(yǎng)學生得以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提倡的是讓更多的年輕人享有高等教育的機會,能在專業(yè)教育的基礎上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大學生都能順利獲得畢業(yè)證、學位證及其他資格證書,畢業(yè)后能就業(yè),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義務,就實現了教師和學生協作的共同目的,師生間的協作就是有效的。

2.能率分析。我國普通高?!皣肋M寬出”的培養(yǎng)機制和畢業(yè)生自主就業(yè)的形勢對大學生的學業(yè)修讀起到了消極的作用。高等教育提倡的是在專業(yè)教育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學生能力的評價體系是無法量化的軟指標。目前普通高校學生修讀的課程不要求統(tǒng)考,大多是任課教師自行命題考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不用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拿到大學畢業(yè)證書和學位證書。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我國高校畢業(yè)生人數遠遠大于就業(yè)市場的需求,供過于求的形勢迫使大學生不一定能按所學專業(yè)對口就業(yè),而用人單位從崗位需求角度考核學生的能力,內隱的審核標準與高校的專業(yè)成績間往往存在一定的縫隙,大學的專業(yè)成績不再具有高考成績的權威,只能作為一個參考。諸多因素使得大學生在高校期間只是有努力的愿望但抓不準具體實踐的內容,因不能明確做好哪些事情才是有用功,學生容易產生浮躁的情緒。高校任課教師要承擔教學和科研兩項任務。申請的科研項目分國家級、省部級、委局級、校級等不同等級,的刊物也同樣有學科級、核心、普刊等級別之分,所以對教師科研工作的考評一般都是可量化的硬指標。而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中,只有課程數、課時數是可以量化的硬指標,學生對課程的受益情況一般是無法量化的軟指標,使得教師在教學中的付出缺乏實質性評價。教學與科研不能等效評價,勢必導致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甚至有的高校對教師的考核中,科研經費、論文等占70%以上,而教學任務占比不到30%,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敖淌诓唤獭薄爸v師不講”“學生浮躁”等現象所反映出的教師與學生的協作是低能率的。

第3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范文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就是把觀察作為認識的基礎,對學生觀察、記憶、邏輯思維、分析與解決問題等多種能力綜合成較完整的數學能力,以提高學生認知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人認為,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起學生探求知識、學習觀察的興趣和欲望

良好的觀察興趣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還能使學生克服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充分調動積極性.例如:在講“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公理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從鄭州到北京,可以坐火車,也可以坐飛機,問選擇哪一種,可以使路程最短?因為飛機一般情況下是沿直線前進的,所以坐飛機的路程最短.然后讓學生觀察,一只螞蟻從長方體的一個頂點爬到對角的頂點處,沿哪一條路線使路程最短?學生很容易得出沿長方形的對角線路程最短.由此可知,“在連接兩點的線中,線段最短 ”這個真理滲透在大千世界,使他們對觀察產生興趣,促使他們的觀察由無意觀察向有意觀察轉變.

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觀察模式、方法

思維通常是從觀察教學對象開始,結合運用其他方式才能獲得關于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考慮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學會用眼睛觀察、欣賞同類型題的變化,保證觀察的正確性.

1.引導學生用哲學的觀點觀察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我們在進行數學觀察時,比如,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整體的特點,同時觀察其部分的特點,這樣才能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

例如:計算 1+2+3+4++200

許多同學一看到題就將數一個一個地累加,當然可以算出來結果,但比較麻煩.此時可以啟發(fā)學生進行思維,就會發(fā)現它們的規(guī)律,1+200=201,2+199=201,3+198=201,如此類推共有100個201,計算201×100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問題.

2.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思維,尋求多種解題途徑.

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解決多樣性的數量、數理關系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已知一個多邊形的每個內角都等于120°,求這個多邊形的邊數.

變式1 已知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720°,求這個多邊形的邊數.

變式2 已知一個多邊形的邊數是6,求這個多邊形的內角和.

變式3 已知一個正多邊形的外角是60°,求這個正多邊形的內角和.

以上變式從不同的角度調換例題的題設和結論,解法不盡相同 .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觀察的靈活性得以培養(yǎng)和訓練.

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觀察品質和能力

1.注重在概念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數學觀察的目標定向和能力.

培養(yǎng)目標定向能力,就是引導學生把數學觀察當成是掌握知識,獲得數學思維能力的方式.在概念教學中,要展示實物,盡可能地讓學生觀察,抽取其本質.如學習數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一支橫放的溫度計,0刻度線表示0°c,以0刻度線為起點,向右一個單位刻度表示+1°c,向右兩個單位刻度表示+2°c.這就是說可以用數軸的點來表示有理數.接下來,一邊在黑板上慢慢地畫出數軸,一邊要求學生觀察畫圖動作,觀察其特征,從而得出數軸的概念.通過主動地、有意識地觀察,培養(yǎng)了觀察的目的性.

2.注重在分析問題中培養(yǎng)數學觀察的差異分辨能力.

第4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范文

從近幾年的高考物理試題來看,考查的方向逐步由簡單知識的累積或課本上的常規(guī)題向實用型、高科技相關聯的題型轉變,著重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能力。物理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是我們應當關注的問題。筆者談一些粗淺的看法,與大家探討。

一、注重知識基礎教學,培養(yǎng)知識遷移能力   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本身始終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正如教育家布魯納所說:“領會基本原則和概念看來是通向適當遷移訓練的大道?!笨梢?,科學有序的知識系統(tǒng),它不僅是知識順向遷移的堅實基礎,而且對建立新概念、形成新技能具有順向的催化作用。要達到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首先要把握那些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否則遷移是沒有依靠的或者根本無法進行?!捌鸸潭ㄗ饔玫挠^念”往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和認識的綱領觀念,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在物理實驗中典型事例之一就是對于打點計時器的主要特點是它的等時性,它可以把運動的物體在連續(xù)相等的時間內的位置、位移較準確地記錄下來,給實驗者一個十分直觀的印象。學生要求出任意位置的即時速度v和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a。說這一實驗既是重點又是一個難點,也是以后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動能定理等實驗的基礎。從技能遷移的觀點來講它是一個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因此,本著“先入為主”的思想牢固地建立起這樣一個“固定點”是作好有關打點計時器系列實驗的關鍵。

二、善于遷移,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1.巧用正遷移,促使學生知識結構化

在物理學習中,必須從多方面、多角度對所學知識進行再認識,調整認知結構。對重要概念、規(guī)律不應只是簡單的重復,而要變通角度,延伸深度,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聯系,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新觀點、新解釋,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習。

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而學習,而是為了應用而學習,是為了實現對知識點的貫通性理解而學習,這些均需要我們變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內化”式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對知識的理解,為知識的遷移、應用奠定基礎和準備。沒有對知識的透徹和貫通性理解是無法實現知識遷移的。例如“光的偏振”一節(jié)的教學,利用軟繩穿過一塊帶有狹縫的木板,如果振動方向和狹縫平行,振動可以通過狹縫傳到木板的另一側,如果狹縫與振動方向垂直,則振動就被擋住。用彈簧代替細繩,前后推動彈簧形成縱波,則無論狹怎樣放置,彈簧上的縱波都可以通過,利用這個實驗的遷移,來判斷光波是橫波還是縱波。

2.縱橫比較,及時總結是正確遷移的保證

比較就是將事物或個別部分的過程、規(guī)律、結論等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比較有利于排除遷移中的干擾,使遷移正確無誤。通過比較,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與聯系,使之思路廣闊,左右逢源,為遷移應用積累豐富的經驗知識。如通過比較可知:從同一高度無摩擦到同一水平面,末速度的大小與傾角及路徑無關;衛(wèi)星高度越高,速度越小,周期越大。這些結論,可作為知識儲備,以便遷移解決一些較復雜的問題。

3.聯想是遷移的主要途徑

聯想是由一物理現象想到另一物理現象的心理過程,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重要途徑,創(chuàng)新思維是一種建立在牢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基礎上的高水平的思維,它是一種知識與能力的遷移,更是一種提升、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常見的聯想方法有:(1)接近聯想:即從比較接近的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想起,尋找遷移的理論依據。(2)類似聯想:即從有相似的同類物理現象或過程想起,實現遷移的突破。

第5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范文

關鍵詞:閱讀能力;閱讀方法;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0051-01

在我國現行的《關于英語學科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了閱讀能力必須受到足夠重視和培養(yǎng),但重應試教育輕口頭表達的英語教育模式卻長期存在于中學教學之中。因此,當前英語教學的重點是要更好的讓學生學會利用豐富的英語閱讀材料,來提高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改變長期以來啞巴英語的不良習慣。

1閱讀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對于中學生來說,所擁有的詞匯量本來就比較欠缺,英語的基礎也比較落后,對于課文的分析和理解就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讓他們做題,去死記硬背的話,只會讓他們對于英語學習產生反感,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必須要通過讓孩子愉快的去進行英語閱讀,從中感受到英語所帶來的樂趣,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為什么通過閱讀來培養(yǎng)孩子的英語能力是最好的方式呢?

首先因為閱讀是讓中學生更好的了解國外社會,國外文化的最好窗口。因為中學生很少有機會走出國門,所以接觸國外的文字材料和讀物就是了解國外最好也最直接的方式。通過閱讀,學生不僅能豐富自己的眼界,提高語言能力,同時也能為自己的聽說讀學都打下扎實的基礎。有了這樣趣味性的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負擔也會減輕了不少,也不會再有害怕英語這種情緒的出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從心底里對英語學科有興趣,愿意主動去接受和學習,那英語的綜合能力自然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其次,英語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各種形式的考試,而是為了真正提高英語閱讀的水平。我們可以看到,凡是英語學的好的人,必然都是有良好英語閱讀能力做保障的。因為未來在職場上的比拼的決不是誰題目做的有多正確,而恰恰是誰最能理解文字符號的含義,并加以應用。因此從中學時代開始就要培育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將會讓其受益終身。

第三,閱讀也能幫助學生提高詞匯量。許多英語學習不賴的人都常會抱怨自己的詞匯量不夠,在關鍵的場合總是無法說出最準確的單詞。這正是中學時代沒有打下良好基礎所導致的原因。而擴大詞匯量絕不是把詞典從頭到尾背下來就可以的,那樣的方法遠遠跟不上時展的需求。中學生只有通過長期堅持閱讀,才能在實踐中真正掌握更多的詞匯和單詞。教師不妨向學生推薦一些不同類型的材料,日積月累的話自然能擁有不錯的詞匯量。

2中學生培養(yǎng)英語閱讀能力的手段

2.1提高閱讀數量。

要提高閱讀能力,首先需要多去閱讀。在閱讀中提高自己的眼界,豐富自身的閱歷。這就要求老師在課本的閱讀篇目之外給學生選擇推薦材料的時候需要更加仔細負責。只有給學生推薦精品閱讀材料才能切實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教師對于教材的選材應當注重內容新,趣味活,語文精,篇幅短,體裁雜,范圍廣。并且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fā),選擇適合學生生詞量和閱讀水平的原著。通過閱讀這些英文原著,可使學生掌握活潑的當代英語,同時又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語言環(huán)境中直接獲取生活的靈感,從而提高自身素質。

2.2注重閱讀的方法教學。

雖然說多讀一定會帶來很大的幫助,但由于英語書籍多如牛毛,全部讀完也不現實。因此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閱讀。通過在課堂上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閱讀習慣,來幫助學生更快的進入閱讀狀態(tài),提升閱讀的信心。根據大綱的要求,初中生的閱讀速度分別是每分鐘40~50,理解正確率達到70%以上。因此,學生必須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具體方法是增加注視,減少回視。注視有利于快速接受信息,回視有助于增強理解,但過多的回視會降低閱讀速度。英語的閱讀不要求學生通篇細讀,達到100%的理解,而是采用生讀、跳讀和掠讀等技巧瀏覽全文,強調忽視次要信息,捕捉主要信息。

2.3強化能力,提高閱讀水平。

英語老師要將自己所擁有的提高閱讀能力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并且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耐心的輔導。通過自己的親身示范以及強化訓練,讓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飛速的提升。對于中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從簡單的讀物入手,逐步提高難度,不要讓孩子為了閱讀而閱讀,要讓其明白閱讀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朗讀,而在于理解。同時要逐步增強學生的閱讀速度,教會其合理利用各種有效的閱讀方法,來提高自己閱讀的頻率。

2.4增強教師教學能力。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剛剛接觸一門外語的過程中,教師在授課中所采用的不同教學方法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因此就要求中學的英語教學老師要從自身做起,用于探索,積極尋找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通過對教材,課外讀物等閱讀材料的反復推敲和理解,從中找到符合中學生其學習特點的閱讀方法和習慣。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學生真正從心里對英語產生興趣,愿意更廣泛的去閱讀和理解。

結束語

21世紀所需要的英語人才是要融合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素質人才。閱讀做為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需要中學生加以重視。作為教師必須優(yōu)化教學方法,推薦一些適合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讀物,去激發(fā)學生對于英語閱讀的興趣,把英語閱讀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長久的堅持下去,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維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英語閱讀的熱情以及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只有在中學階段掌握了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和方法,學生未來的英語學習之路才會更加平坦,更加寬敞。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許余龍. 影響中國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學因素[J]. 現代外語,1998,(3).

第6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語用學學科的孕育、興起、確立與發(fā)展,培養(yǎng)和提高我國外語學習者運用外語進行實際交際能力逐漸成為教學 理念。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首要的,但到了已經具備相當的語言能力的大學英語階 段,應該重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語用能力包括語用行事能力、語用推理能力、語用心理能力、語用文化能力、語用語境能力和語用效能能力等 ,從語用學、跨文化交際學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角度提出了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途徑。

語用能力指的是在言語交際中正確理解和實施言語行為的能力,它是語言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多年來,國內外語用學界有關“語用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語用失誤”及其類別和原因;二是語用能力與語言能力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英語教學界對語用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基本已形成共識,許多專家和學者們就如何在英語教學大綱的設計、英語教材的編寫和英語語言測試等教學領域中引進語用范疇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嘗試,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見解和可行的措施。但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導入語用知識、教師如何利用語用學的相關理論來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則進展不大。本文擬就這一課題做些探討。

一 語用能力

語用能力是指人們在語言交際活動中使用和理解語言的能力,它既與語言系統(tǒng)本身有關,也與制約語言系統(tǒng)的所謂外交系統(tǒng)有關。Leech對此的區(qū)分是語言語用和社交語用。由此,語用能力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在語言語用層次上遵守語言規(guī)則;2)在社交語用層次上注重文化差異;3)在心理認知層面上依附機理制約;4)在時空情境層面上講究語境制約。具體來講,語用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1 語用行事能力,即學習者運用語言實施言語行為的能力。具備此能力,學習者可根據特定的情況、不同的目的來使用語言“做事”,充分體現語言的功能。

2 語用推理能力。語用推理是人類認知行為中的機理性體現,在交際行為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交際對方“有話不直說”、“話中有話”、“言蘊所含”的情況下,語用推理勢必派上大的用場。因此,語用推理能力具體指學習者在話語中尋找關聯,建立語境假設,推導話語真實意圖的能力,做到“含則能解”。

3 語用心理能力。語用心理好似潛藏在人體內看不見的“大腦”,它制約并支配著人們的語言交際活動,對于交際意圖的傳遞和理解起著重要作用。所謂語用心理能力,是指交際者根據特定的交際目的、環(huán)境、對象以及所要達到的效果而進行心理運用和調適的能力。

4 語用文化能力。文化與語言歷來親密不可分,文化的維系是人們組成社團和社會的基石,現今的文化多元化已使得隸屬于特定文化的“社會人”變成了多種文化的“地球人”,這一趨勢將來會更加凸顯。模因的復制和傳播已超出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全球文化間的交融和碰撞在所難免。因此,強化語言和文化兩位一體,培養(yǎng)學習者語用文化能力勢在必行。鑒于此,語用文化能力的核心是交際者對母語文化和二語文化的相知、相容的能力。

5 語用語境能力。語言交際活動離不開特定的人、時間和場合等因素,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便構建起制約和影響交際活動的語境。語境的特點是其動態(tài)性和延伸性,也就是說,語境的構建是發(fā)展的,它隨著交際意圖、時間地點等不斷變化,并逐漸將交際活動引向深入。當然,語境也會出現所謂的“斷檔”現象,因交際者之間的語用行事、推理、心理和文化等能力的差異,在某種情況下語境假設不能建立,交際也就隨之中斷或失敗。根據上述分析,對學習者語用語境能力的培養(yǎng)就成為促進語言交際活動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交際者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以特定的交際意圖,對特定的對象,用特定的語用風格實施特定的言語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即所謂的“說無定話,話無定法”。

6 語用效能能力。語言交際在于達到目的,實現話語效能。語用效能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能夠保證學習者有效地做到意圖的傳遞和接收,并結合特定情況采用一定的語用策略,如真話假說、假話真說、旁敲側擊、直截了當、明話暗說、暗話明說、長話短說、短話長說等,真正做到交際的章法有致、有效和必果。

二 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

眾所周知,我們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在實際的交際情景中正確地、恰當地和靈活地使用英語的能力,即語用能力。根據我們目前的英語課堂教學狀況來看,筆者認為,要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課堂教學應注重以下途徑的發(fā)展:

1 語言知識的講授應結合其語用知識

英語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語言交際既可以是口頭,也可以是書面;既可以是信息接受,也可以是信息輸出,或者兩者并行。不管怎樣,語言交際的前提是掌握語言知識(語音、語法、詞匯)和語言技能(聽、說、讀、寫)。換言之,語言水平(language proficiency)是語言交際得以發(fā)生和進行的必要條件。眾所周知的“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瞎子英語”是語言水平的缺陷,嚴重影響交際的過程和效果。但另一方面,是不是語言水平高,語言交際能力就一定強,交際效果就自然而然地好呢?無數的研究文獻和學習者的個案表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經??梢钥匆娨恍┤擞胸S富的語言知識,也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交際效果并不理想。

語言水平并不等于語言交際能力。Hymes(1972)針對Chomsky對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與語言運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區(qū)分而提出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的。他認為語言使用者的語用能力就是語言使用的得體性(appropriateness)。Bachman(1990)提出,交際中的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前者可細分為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和語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后者包括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語言能力相當于所說的“語法能力”和“語篇能力”;語用能力是在具體語境中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提出的“以言行事”和“社會語言能力”。因此,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外語教學中應注重和培養(yǎng)語法能力和語用能力的連接和過渡,有靜態(tài)形式向動態(tài)功能轉化。教師在外語教學課堂上既做語言知識的傳授者,又充當功能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將語言形式放到語言功能之中傳授,以掌握語言功能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

2 跨文化語用意識的培養(yǎng)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獨特性,是民族差異的標志。因此,不同的語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語言使用上自然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語言的交流也就是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語用層面上,文化價值觀與言語行為彼此相互作用。因此,語言教學必須以文化為導向,促使學習者真正做到文化的相容、相知。下面例子中的apple of discord是屬于西方文化特有的,我們的學生如不具備相關知識,必然會產生理解上的困難:

例(1):A:Ann is a very nice girl in our class.

B:You think so.She is really an apple of discord wherever she appears.

例句(1)中A認為Ann是個不錯的女孩,而B卻不這么認為,說Ann是個apple of discord。這里的apple of discord來自希臘神話,講的是海神之女Thetis和希臘英雄Peleus結婚,未請掌管爭執(zhí)的女神Eris參加,她因而大怒,決意不邀自來,在婚禮上制造不快。她送出金蘋果說是送給最美麗的人,從而引起眾神爭奪、產生不和。據此,apple of discord意指“禍根”或“紛爭之源”。因此,例句(1)中B實際上是說Ann是個到那都是個惹事生非的主兒。

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語言層面和語用層面上的文化教學都要重視,不斷加強文化因素的傳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i)在課堂上,教師可就語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內容隨語隨文地進行說解,指明其文化意義或使用中的文化規(guī)的。尤其是對那些英語和漢語在語言運用上存在較大差異的言語交際行為(如稱呼、問候、告別、道歉、邀請等),這樣才有可能使學生對相關領域中英漢文化背景差異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以便使他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自己對英美文化的敏感性。

(ii)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可設置一些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這種背景下來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可逐步提高結合社會文化背景來恰當地使用語言的意識。

(iii)第二課堂是提高語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徑。除了單純的語言教學之外。可設立西方文化課,舉辦講座、課外活動或興趣小組,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表達思想、盡情展示英語水平和鍛煉能力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化的興趣。

(iiii)采用多媒體教學,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廣播等聲像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還可根據具體情況,舉辦英語晚會、英語角等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寓教于樂,讓學生的知識得到實際運用。

3 培養(yǎng)語用推理能力,強調語境的動態(tài)性

語用推理作為人類認知過程的機制,在交際行為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出自Grice的會話含義學說(1967),在此基礎上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創(chuàng)建了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關聯理論在論述話語的交際和認知時,強調語境的動態(tài)性,在不同的語境假設中,通過推理、思辨,尋找最佳關聯,從而取得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Sperber & Wison,1986/1995)。例如:

例(2)—A:Is Mike engaged?

—B:He’s bought a ring.

在上述例句中,A必須識別B的暗說才能掌握其真實的交際意圖,使交際獲得成功。在例(2)中,B的真實意圖是通過“他已買了戒指”向A暗示“他已訂婚”這個事實。又比如:

例(3)John is an experienced doctor.

這句話必須依靠具體的語境才能判斷出說話者的真正意圖,因為這句話在不同的語境可能會有不同的話語含義(a)或(b):

(a)John is an experienced doctor,indeed.

(b)John is not an experienced doctor at all,for recently he has failed in an easy operation.

據此,語用推理和語境的動態(tài)思維能力在外語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外語教學而言,應對學生提供相關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認知能力,在話語中尋找關聯,在關聯中建立語用推理的依據。從而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以特定的交際意圖,對特定的對象,用特定的語用風格實施特定的言語行為。一切均應以不同的語境因素為轉移,在外語學習中養(yǎng)成善于推理、動態(tài)的思維和學習方式。

三 結束語

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是英語教學中的兩個不同方面,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在具體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傳授語用知識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這在目前仍是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僅從語用能力的范疇和在教學中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進行了一些討論,以便推動我們英語課堂教學中語用意識的改良和發(fā)展,從而促進教學中語用效能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 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3] Levison,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 Rivers,W.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Skill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5] Rose,K & G.Kasper.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 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7]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出版社,1989.

[8] 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9] 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10] 何自然,張巨文.外語教學中的語用路向探索[J].山東外語教學,2003,(4).

[11] 張巨文.語用與教學:“上而下”路徑實施的幾點看法[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第7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范文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師 教學能力 發(fā)展思考

一、引言

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是其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內容,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設優(yōu)質師資隊伍的重要途徑。2004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不僅對學生的語言知識及能力提出了相應要求,而且對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設定了更高的標準。然而,高校英語教師在其自身教學能力發(fā)展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的問題與挑戰(zhàn)。

二、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現狀

自2004年起,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盡管已進行十余載,但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的英語教學仍未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禁錮。老師仍舊是英語課堂的主角,負責進行語言信息的輸入、講解和分析,而學生做觀眾,對語言點進行記錄、理解和記憶。雖然部分教師會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討論環(huán)節(jié),但由于公共課班級容量大、課時設置有限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導致師生互動交流不足,缺乏思想碰撞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及教師的思維能力都將趨于機械化且懶于思考,陷入“學而不思則罔”的窘境之中。

作為以中醫(yī)藥教育為特色的專業(yè)院校,其辦學宗旨定位于培養(yǎng)具備專業(yè)知識及綜合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促進中醫(yī)藥行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及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與推廣做出貢獻。我校大學英語課程主要依據讀寫、聽說技能訓練進行設置,教學內容采用全國大學英語公共課規(guī)劃教材,未能結合中醫(yī)藥專業(yè)特點實現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因此,如何適時調整教學理念,發(fā)揮語言優(yōu)勢,借助本校醫(yī)學資源平臺,使大學英語教學重新煥發(fā)其生命力和價值,已成為我校大學英語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應用,大部分教師將備課的主要精力放在電子課件的制作方面,憑借教學經驗和主觀意志對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規(guī)劃安排,并以此等同為教學設計。如今,教師傳統(tǒng)手寫的紙質教案和講稿已極為罕見,更鮮有教師會針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對象、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板書及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課外自主學習、教學效果評價、教學反思與改進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設計、修正和完善??梢?,據此展開的課堂教學,其科學性、合理性及教學效果勢必會受到影響。

三、我校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的新要求及必要性

1.思辨能力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or 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由教師轉移給學生,即要求學生課外自主完成在線聽課,在課內側重探討和解決問題。這種以“及時和充分的互動和反饋”為特色的顛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使學校教育更多由靜態(tài)知識傳授轉化為智能教育,給高校外語教學的發(fā)展帶來全新的契機。由此可見,富有成效的面對面互動學習活動才是翻轉課堂最重要的價值所在。學生漸漸成為認知、感受、領悟、詮釋、交流的集合體,在此過程中獲得“吸收內化”學習效果的強化。因此,教師應主動適應這一變化并做出積極的調整,對外語教師的思辨能力及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語言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思辨能力的發(fā)展,而對于學生來說,思辨能力的發(fā)展則更加依賴于教師的啟發(fā)與引導。在課堂上思想、觀點和感受不斷交融與碰撞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靈活應對各種層出不窮的新問題,通過分析、推理、判斷逐步將教學引向深入。只有師生之間更好地聯動,大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性才會大大增強。

2.專業(yè)結合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時代的到來,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專門用途英語已成為目前全球英語教學發(fā)展的主流趨勢,培養(yǎng)既具備專業(yè)知識,又能夠熟練運用英語進行專業(yè)方面交流、談判與合作的復合型兼實用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守仁教授在2014年高等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中指出,正在研制中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以全國范圍內各類各層次高校的調研數據為依據,以科學研究論證為支撐,提出建設多層次、多元化教學目標體系,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多元教學目標決定了大學英語是由多門課程組成的,課程根據教學內容可分為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通識教育類英語三個類別。作為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大學英語課程應定位于服務,主要服務于學校辦學目標、院系專業(yè)需要及學生個性發(fā)展需求。

2014-2015學年第二學期,我校數位英語教師合作開設了《中醫(yī)英語》校外語類公共選修課,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探索性嘗試。作為ESP家族中的新成員,中醫(yī)英語是英語語言在中醫(yī)藥對外翻譯與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表達體系(李照國,1999),也是英語語言在中醫(yī)藥領域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新途徑。教學內容主要涉及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針灸、經典典籍、常見病、四診六八綱、醫(yī)患交流、中西醫(yī)比較、養(yǎng)生等話題,以英語語言為載體,再現中醫(yī)知識,宣傳中醫(yī)文化。在課程的準備過程中,以英語語言為主要專業(yè)研究背景的教師們搜集大量的中醫(yī)專業(yè)教材及通識讀物,并結合中醫(yī)英語語料庫進行多次集中學習研討,在收獲積累中醫(yī)知識的同時,語言能力得到質的提升。通過將自身學習的體驗和感悟帶入教學中,大大促進學生對中醫(yī)英語的深刻認知,以及語言學習的濃厚興趣。但限于我校大部分英語教師均未受過中醫(yī)專業(yè)培訓且通過自主學習備課時間精力不足,目前只能由每位教師專門負責一個章節(jié)的課程講授,在保證內容精講的同時,課程體系銜接對中醫(yī)系統(tǒng)理論交叉知識點的認知斷層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足,有待學校方面為教師的繼續(xù)教育發(fā)展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

3.教學設計能力

如何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已成為時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領域探討的新興話題。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對教學諸要素進行有序安排,確定合適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沒有教學設計就不可能有教學的優(yōu)化,教學設計是達到教學最優(yōu)化理想境界的關鍵一步。

2014年初,我校動員全體教師在以往傳統(tǒng)教案講稿撰寫的基礎上,對所承擔學科課程按章節(jié)單元進行教學設計并多次組織培訓講解及經驗交流活動。英語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從語言文化層面、思維審美層面、交際策略層面得到全方位的收獲,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實踐可見,根據教學對象進行的設計照顧到了學生語言水平的個體差異,克服了學生的膽怯心理及畏懼情緒;根據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的設計,使課堂的師生互動及小組合作學習得以有序進行,有效避免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性與盲目性;對教學策略方法的設計,以二語習得理論及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保證了整體教學過程的系統(tǒng)性與科學性。此外,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設計、教學效果評價、教學反思與改進等條目均已列入教學設計模板,縱橫交錯、連貫一體,在為課堂教學活動規(guī)劃詳盡“藍圖”的同時,為呈現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智慧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

四、結語

教育部高教司文科處劉向虹處長曾指出,大學英語是高等學校重要的基本課程,在推動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把握四項重點:建立大學英語教育質量標準體系;改進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建設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體系;提高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由此可見,探索促進我校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發(fā)展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當務之急和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也是實現多元化教學目標及決定教學成效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第8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范文

一、指導學生學生敢于質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問題,有的可能比較淺顯,有的則較為深刻。長期受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師有意或無意地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致使學生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如存在認為自己根本提不出問題的自卑心理,有問題但顧慮重重,擔心提出的問題不合教師的意圖而受到教師的指則;或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不能引起教師的重視,并擔心遭到同學的嘲笑等等。因為教師包辦太多,有“我不懂,教師會講”的依賴心理。由于這些心理障礙,使得課堂無法形成濃厚的質疑氛圍,盡管教師千方百計地表揚、鼓勵,卻不能真正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習局面。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以增強質疑意識。具體有以下做法: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著名科學家多思多問、自問自答、刻苦努力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事例。如英國物理學家雷利在研究氮氣時,發(fā)現從空氣中制得氮氣在標準狀況下的密度大于由含氮化合物制得的氮氣密度,二者質量僅差幾毫克,但雷利沒有忽視這微小的差異,結果經過反復實驗,最終于1894年發(fā)現了氬元素。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品德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所

問,已知知識一半”的道理。同時,還要告訴學生,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只有在相互質疑的過程中,自己思維才能得到發(fā)展,智力才會提高,才會有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

二、充分利上課時間,激發(fā)學生自動質疑

在化學教學中應注意發(fā)揮教材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預習中找出疑點,提出問題。在上課時,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問,再讓學生自己討論解答,教師及時鼓勵提問題的學生。

例如,在講“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時,先布置學生看書預習,為使學生看書有重點,可先向學生揭示本節(jié)的教學目的: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理解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概念;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和用途,并要求學生在看書過程中,將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點記下來。由于預習過,上課發(fā)現學生的疑點比較集中在下列問題:氧化反應的定義是不是物質跟氧氣發(fā)生的反應,這個問題提得好。由于教材是在總結歸納了碳、硫、磷、鐵、鎂、石蠟等物質跟氧氣反應的事實后,得出的氧化反應的定義,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再加上知識水平的限制,學生往往把氧化反應錯誤地理解為“物質跟氧氣的反應”,有的學生甚至認為課本中由于印刷錯誤少印了一個“氣”字。這時,教師不要急于解釋,可作適當點撥,氧和氧氣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接著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不斷的認知沖突中獲得自我釋疑,然后再加以歸納,以加深對氧化反應概念的理解。 三、巧妙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主動質疑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教學內容設計成有趣、直觀且學生易接受的問題,去引導學生積極質疑,啟迪創(chuàng)新思維。例如在講“分子”這一節(jié)內容時,首先發(fā)問:100+100=?話音剛落,學生大笑。我卻在黑板上書寫100+ 100

四、 營造愉悅氛圍,促進學生樂意質疑

如果課堂氣氛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那么學生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壓抑感。這將嚴重制約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制約學生質疑能力的發(fā)展。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善于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他們大膽探索,樂意質疑。特別是在復習課時,學生質疑之處比平時課堂教學時多得多,教師必須給予機會,給學生提供樂意質疑的廣闊時空。例如,在教學中,有意讓一些學生說出錯誤的觀點,讓其他學生找出錯錯誤之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第9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范文

能力。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中學各科教學的共同任務,但由于學科性質不同,各學科在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上及具體措施上有所

差異。下面結合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情況,談談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一些具體做法。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及《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江蘇卷)說明》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都提出了明確要求:“能運用所學化學知識和化學科學方法,對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與化學相關的簡單問題進行分析解釋,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薄澳苡谜_的化學用語及文字、圖表、模型、圖形等表達化學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并做出解釋的能力?!睋宋以谝韵聨讉€方面做了嘗試:

一、準確理解化學概念和原理

化學概念是用準確、精煉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概念常包括定義、原理、反應規(guī)律。其中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每一個注釋都經過認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義,以保證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因此,準確理解化學概念和原理是學好化學的最基本要求。而化學概念和原理都是用語言的形式表達的,而概念和原理的字面含義與實際內涵并不完全一致,這就要求學生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上,否則會造成誤解。

二、準確表達化學概念和原理

知識掌握重在應用,對化學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僅僅停留在意會上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求學生能準確、規(guī)范、恰當地進行表達?;瘜W中有許多概念和原理,必須要保證學生能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

三、運用簡練、準確的語言表述化學問題

近幾年的各地高考化學試題都出現了一些開放性試題,考查學生利用化學知識對實驗事實做出合理解釋、運用多種方法形成實驗探究結論的能力。在學生的答題中普遍暴露出條理不清、拖泥帶水、丟三落四、答非所問等語言表達上的問題?;瘜W式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要使學生能夠準確理解、表達化學概念和原理外,還要求他們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問題作出準確、精練的回答。

針對以上情況,我在教學中著重做了以下幾點:

1.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影響學生

教師的語言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必須通過自己的語言才能把信息傳遞給學生,而學生也只有在理解教師所講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加以消化吸收,才能掌握所學知識。如果教師的語言不規(guī)范、不嚴謹或條理不清,那么傳輸給學生的就是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信息,當學生再把這些信息用語言形式表達出來時,就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語言修養(yǎng),不但講課時語言要準確規(guī)范,富有啟發(fā)性,而且板書的設計也要力求簡練、嚴謹、條理清晰,并能體現學科的特點。

2.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從教材中汲取語言營養(yǎng)

化學教材是教師施教的依據,也是學生獲取化學知識、訓練語言能力的載體。教材中的語言一般來說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都較強,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教材,不僅能加深對教師所講內容的理解,還能糾正頭腦中已有的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語言水平。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時,要求學生注意學習教材中不同知識類型的表達方式,如概念原理、化學用語、工業(yè)流程圖、實驗裝置等知識,該記憶的要記憶,以增加自己的化學語言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3.根據裝置圖、圖像、表格等加強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使學生真正明白圖像語言,學會“圖文結合”,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圖像題的強化訓練,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牢固持久,并在頭腦中形成圖像,從而能做到“看圖說話”,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2011年高考化學試題(江蘇卷)第16題就是化學工業(yè)流程圖,意在考查考生結合工藝流程應用化學基礎知識的能力,

對化學語言能力要求比較高,不僅要看懂圖,還要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看圖說話”的技能訓練,讓學生同桌之間互問,讓學習小組內互問,讓小組代表走上講臺,講解提問,講得好的給予掌聲,使大多數學生得以表現,能夠體會成功的快樂。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給予啟發(fā)、點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歡樂,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4.嚴格要求,強化學生讀、寫規(guī)范

及時糾正學生讀、寫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習慣比學習新知識更困難。因此,教師的教學及任何示范必須做到一絲不茍。元素符號、方程式等化學用語的表達,必須強調規(guī)范化,對作業(yè)、考試的評分必須嚴格,要及時發(fā)現、糾正錯誤,避免學生養(yǎng)成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