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族文化的核心

第1篇: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民族文化強區(qū)的本質特征。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qū),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個世居民族,全區(qū)5100多萬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7.2%,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1.4%。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廣西各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創(chuàng)造了富有特色、豐富多姿、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山歌文化,歷史悠久的銅鼓文化,別具特色的節(jié)慶文化,古老神秘的宗教文化,傳奇美麗的民間故事,風格獨特的建筑文化,無不彰顯著廣西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廣西被喻為“歌海”,人人愛唱山歌,山歌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美麗智慧、能歌善唱的壯族歌仙劉三姐已成為廣西文化的形象化身,昭顯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風采和魅力。在壯族歌圩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讓首府南寧成為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以其濃郁的民族性、強勁的現代性、高雅的藝術性備受世人矚目,影響力越來越大。經過十多年的傾力打造,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與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一樣成為我國三大藝術節(jié)之一,蜚聲國內外。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讓廣西越發(fā)流光溢彩,魅力四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的根。廣西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廣西要建設的民族文化強區(qū)是具有“壯鄉(xiāng)風格”的文化強區(qū),因此必將在“民族性”上大做文章,下足功夫。建設民族文化強區(qū)要大力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傳統(tǒng),充分發(fā)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資源的特色和優(yōu)勢,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動廣西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

(二)多樣性

多樣性是民族文化強區(qū)的形態(tài)特征。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這是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方向。廣西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要把廣西建設成為和諧兼容的民族文化強區(qū)”,突出“和諧兼容”在民族文化強區(qū)建設中的重要意義。構建和諧文化,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全人類、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兼容并蓄,共生共存,創(chuàng)新發(fā)展。廣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這塊紅土地上生活生產,他們相互學習交流、取長補短、共榮共生,卻又保持著各自的民族個性和地域特色。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團結和諧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民間故事、民間工藝品、風味飲食和民居建筑等融會成一幅濃墨重彩的民族風情畫卷。這里不僅有以粵文化為主要代表的漢族文化,也有以壯族山歌、瑤族銅鼓、侗族風雨橋等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以壯、瑤、苗、侗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和睦相處、多元共生,形成了文化多元發(fā)展的良好局面。這里不僅積淀了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融合了魅力四射的都市文化;不僅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還薈萃了東南亞的異域風情。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中國—東盟博覽會、東南亞美食節(jié)的成功舉辦,彰顯著現代都市文化的生機活力和東南亞風情的無窮魅力。民族文化與東盟文化,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碰撞、相映生輝。

(三)開放性

開放性是民族文化強區(qū)的氣質特征?!兑庖姟诽岢鲆?ldquo;把廣西建設成為具有時代特征、壯鄉(xiāng)風格、和諧兼容的民族文化強區(qū),成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區(qū)域文化中心、中國與東盟文化交流樞紐以及中國文化走向東盟的主力省區(qū)”。加快推動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國際影響力是廣西建設民族文化強區(qū)的奮斗目標。這表明,廣西將以一種更加積極自信的心態(tài)和開放包容的胸襟參與到國內、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和競爭中。近年來,廣西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這個發(fā)展平臺,更注重并積極地與東盟文化進行廣泛深入的文化交流合作,成功舉辦了中國—東盟文化產業(yè)論壇,建設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培訓中心,開展廣西海外“歡樂春節(jié)”系列活動,打造“廣西文化年”對外文化交流品牌,發(fā)展對外文化貿易,加強與港澳臺文化交流合作,加快廣西文化“走出去”步伐。實施文化傳播交流工程,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是建設民族文化強區(qū)的工作硬任務,體現了廣西文化兼容并包、開放進取的胸懷。

二、民族文化強區(qū)的創(chuàng)新性

(一)實施面向東盟的外向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樹立廣西文化新形象《意見》提出:“把廣西建設成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區(qū)域文化中心、中國與東盟文化交流樞紐、中國文化走向東盟的主力省區(qū)。”廣西比鄰東盟,地緣相連,文化相近,在歷史上,廣西與東盟國家長期保持著文化交流和商務貿易,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的如期建成,廣西與東盟的文化交流合作更加頻繁和密切,這給廣西文化“走出去”帶來新的機遇。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廣西確立了面向東盟的外向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充分發(fā)揮廣西在中國—東盟文化交流貿易合作中的“橋頭堡”作用,共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合作平臺,通過舉辦“歡樂春節(jié)”、“廣西文化年”等活動打造廣西對外宣傳文化交流品牌,不斷提高廣西文化在國際上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當下的廣西文化今非昔比,戰(zhàn)略地位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邊緣逐步走向前沿,輻射面將更廣,影響力會更大。實施面向東盟的外向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彰顯了廣西文化博大寬廣的胸懷和開放進取的精神,生動展現了廣西文化的新形象。

(二)發(fā)揮自身文化資源優(yōu)勢,打造廣西文化新品牌廣西文化是由世居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不斷融合而成,總體上呈現出源遠流長、開放兼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多元共生的特征。近年來,廣西充分發(fā)掘和發(fā)揮自身特色文化資源優(yōu)勢,打造了一批文化新品牌。如以傳統(tǒng)山歌藝術為基礎,融入現代藝術元素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現已成為國內有重要影響的著名文化品牌,成為廣西文化的亮麗名片;以劉三姐文化為創(chuàng)作元素,桂林山水為背景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開創(chuàng)了中國實景演出的先河,打響了廣西文化新品牌,2004年公演至今,總票房超過7億元。它榮獲了全國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文化部首屆創(chuàng)新獎及中國鄉(xiāng)土文化藝術特別貢獻獎等多項榮譽,被納入中國文化產業(yè)十大經典案例。近年來,廣西大力打造具有時代風貌、壯鄉(xiāng)氣派的舞臺藝術精品,推出《碧海絲路》、《八桂大歌》、《大儒還鄉(xiāng)》、《媽勒訪天邊》、《天上戀曲》等一批在全國形成較大影響力精品力作,彰顯了廣西文化的實力和強度。建設民族文化強區(qū)要繼續(xù)抓好文化品牌的打造工作,要充分發(fā)掘和利用本土特色文化資源,努力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文化新品牌。

(三)借助經濟強力支撐文化發(fā)展,推動廣西文化建設新經濟建設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和保障,建設民族文化強區(qū)離不開經濟的強力支撐。近年來,廣西經濟快速健康發(fā)展,令人稱贊的“北部灣速度”讓世界矚目。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開放開發(fā)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至2011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已進駐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鋁業(yè)、中國電子、中廣核電、中糧集團等一批世界500強及國內外知名企業(yè),初步形成以石化、冶金、林漿紙、電子、能源為主的產業(yè)布局。目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qū)已建成欽州保稅港區(qū)、南寧保稅物流中心、憑祥綜合保稅區(qū)和北海出口加工區(qū)等海關特殊監(jiān)管區(qū),成為全國發(fā)展最快、活力最強、潛力最大的新增長區(qū)域之一。與此同時,西江黃金水道開發(fā)建設帶動西江經濟帶快速發(fā)展,建成南寧至貴港1000噸級、貴港至梧州2000噸級高等級航道,沿江中心城市形成汽車、機械、冶金、建材及高新技術等產業(yè)布局,承接東部產業(yè)轉移勢頭迅猛。桂西優(yōu)勢資源開發(fā)力度加大,形成鋁、錳、有色金屬、水能、制糖、紅色旅游、農產品加工等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基地。廣西充分發(fā)揮區(qū)位優(yōu)勢,積極利用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和國家建立北部灣經濟區(qū)戰(zhàn)略定位的有力支持,為推動廣西文化建設新,加快實現民族文化強區(qū)奮斗目標提供了強力支撐。

三、結語

第2篇: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自我效能。

中圖分類號:G75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引言

文化適應是指個體從一種文化轉移到另一種與其當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異質文化中后,個體基于對兩種文化的認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種有意識、有傾向的行為選擇和行為調整。對跨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的研究發(fā)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母體文化進入了以漢文化為主的主流文化之后,文化適應的考驗和民族認同的困境往往會加劇文化差異本身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孤獨、無助、邊緣化等心理。而他們的民族文化意識又很強烈,所以文化適應問題顯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試圖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選取蘇州某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研究,以期了解民族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狀況、文化適應的狀況及其兩者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開展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高校教學管理、心理衛(wèi)生和心理咨詢工作提供有益的依據,以利于民族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蘇州某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50人發(fā)放問卷,回收34份,有效33份,有效率97.06%。其中男生18人,女生15人。

本研究中采用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問卷》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口變量、《文化適應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兩個分量表均采用里克特五點計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

三、研究結果

自我效能感主要從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調節(jié)效能感兩個維度進行評估,均采用5級評分標準。

本研究調查對象的自我效能感較高,并顯著高于標準得分。說明調查對象的內地高校生活對其自我效能感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小,特別是一般效能感所受影響最小。

1.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性別差異比較

從均值比較來看,新疆少數民族男性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調節(jié)效能兩個維度上的得分都低于女性大學生在這兩方面的得分。對其差異比較分析如下。

結果顯示:新疆少數民族男性大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調節(jié)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總均分雖然都低于新疆少數民族女性大學生的得分,但差異都不顯著。

2.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生活時間差異比較

由均值比較結果可以看出,在內地生活3年以上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自我效能感上的得分最高,2-3年其次,1年以下得分最低。在內地生活時間的長短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可能具有影響。對其差異顯著性進行檢驗,結果如下。

結果顯示:由這33名調查對象并不能得出“在內地生活時間的長短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具有顯著影響”的結論。

3.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

對自編量表《文化適應量表》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根據因素分析結果可以把文化適應問卷分為三維度進行分析:①行為傾向性;②言語適應;③人際適應。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情況:

結果顯示:本研究調查對象的文化適應水平較高,并顯著高于標準得分。說明本研究調查對象的文化適應情況良好,特別是言語適應。

四、分析與討論

1.本研究中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和自我效能感都較好,在蘇州某校中的生活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影響很小。導致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有:(1)目前處于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信息的有效采集和交流,促進了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內地文化的了解和理解;(2)不同于傳統(tǒng)信息交流的面對面、紙質書刊、電話、電報、傳真等,網絡信息交流成為當前的主流信息交流模式,如E-mail、BBS、QQ等,這也給給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學生的溝通提供了便捷,使得少數民族同學能更好的融入漢族學生;(3)成為大學生本就要過五關斬六將,在此前的學習生涯中,大學生就已經有了很多成敗經驗,學習經驗,堅韌性等,經過了諸多鍛煉,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所以換了新環(huán)境,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也能很快適應。

2.性別差異和生活時間的差異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有一定影響卻沒有顯示出顯著差異。鑒于該種情況,可能存在如下原因:本研究的被試數過少,導致數據偏差,不能推導出顯著性結論。

五、結論

1.蘇州某高校中的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狀況良好,自我效能感也較高,但兩者沒有顯著相關性。

2.該校新疆少數民族女性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男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但性別差異不顯著。此外,且隨著在校生活時間的推移,自我效能感均有細微增長。

參考文獻:

第3篇: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民族文化 意義 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1-0070-02

隨著高職院校的蓬勃發(fā)展,國家對職業(yè)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我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有了較好的起點,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高職院校對于民族文化建設的意義和目標的認識還不夠清晰。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自我國各個民族,由此而形成的多元民族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各族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人生信仰、行為習慣及思維方式。高職院校的民族文化建設,就是要使學生正確對待我國民族文化現象,既要保持和弘揚本民族文化特征,又要堅持和擴大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觀念;既要勇于吸收非本民族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民族虛無主義思想。高職院校的民族文化建設要站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高度,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塑造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

一 高職院校民族文化建設的意義

1.民族文化建設是響應黨號召建設文化強國的需要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問題時,提出了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命題。黨的十七大的報告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秉h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鮮明地把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突出強調。同志指出,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學校和學校教育是以對人的文化造就,以文化傳承、創(chuàng)造為主要任務,并以文化為機制建立的文明實體,是以文化貢獻為基本使命的文明存在。”學校日益成為文化傳遞的中心,日益影響著民族的進化和進程。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承擔著培養(yǎng)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歷史重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職院校應積極響應黨建設文化強國的號召,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引導各族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祖國培育優(yōu)秀人才。

2.民族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和諧社會是指社會的各種要素和關系和諧相互融洽的美好社會。民族和諧是社會整體和諧的重要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實現民族和諧,需要弘揚民族文化。所謂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既包括民族物質文化的內容,也包括民族精神文化的內容。廣義的民族文化是指一個國家(可以是多民族國家也可以是單一民族國家)的文化,如中華民族文化。狹義的民族文化是指某單一民族的文化,如藏族或回族的文化。我國是一個各民族和諧共處、文化多元一體的發(fā)展中國家。中華民族文化是中華各民族文化交融共構的多元一體文化共同體。無論是主體民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都有相互借鑒和吸收的文化內容,同時也都有接納與吸收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內在動力。高職院校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大學生因來自于不同的民族,民族文化建設有利于他們形成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促進高職院校院校的和諧發(fā)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3.民族文化建設是抵抗西方文化滲透的需要

國際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顯。一些西方國家推行他們所謂的“優(yōu)勢文化”,企圖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發(fā)達國家。他們還利用我們改革開放、引進文化的機會千方百計對我們進行文化滲透,企圖影響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和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這對于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重要時期的大學生來說,會使他們面對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產生困惑,甚至對本民族認同弱化、邊緣化,帶來民族意識的淡化。在民族文化建設中,要通過校園文化物質建設、精神建設和制度建設,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傳播的各種有效載體,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參與到傳承與弘揚民族精神的實踐中去,以有效抵抗西方文化滲透。

4.民族文化建設是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需要

每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了本民族的精神實質,從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否后繼有人直接決定了這個民族的生死存亡。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和資金大力扶持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文化發(fā)展取得了喜人的進步,促進了社會民族經濟向前發(fā)展。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融入國際社會步伐的加快,我國的城鄉(xiāng)文化結構發(fā)生著急劇的轉變,對于民族文化現狀的認識的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離我們遠去。一些獨特的方言、文字和習俗正在消亡,而另外一些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技藝、習俗、禮儀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在告別過去的時候,我們有一種深刻的不安,失去傳統(tǒng)會使我們一無所有?!备呗氃盒Mㄟ^民族文化建設,培育技術型人才,同時也應該注重將優(yōu)秀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二 民族文化建設的目標

第4篇: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回顧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社會思潮,有一種思潮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文化自覺思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擺脫文化風尚或流行文化價值觀的左右,依據自身對于文化的感受和信念,獨立思考和設計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方向。文化自覺思潮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開始意識到傳統(tǒng)文化不是我們的包袱,而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如何才能使巨大的文化資源成為現代文化建設中的力量?經過深入討論,已經形成了不少共識。比如,大家認識到,首先要保護好民族文化遺產,努力保持民族文化遺存的獨立性、豐富性和完整性,要通過扎扎實實的文化遺存保護、展示工程,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傳統(tǒng)文化的輝煌,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國家頒布的相關文件甚至把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到國家文化戰(zhàn)略安全的高度。又如,大家認識到,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帶來了民族文化的全球性傳播,加速了民族文化的交往與碰撞,使民族文化的認同問題變得更加尖銳和突出。在世界文化全球化過程中更要強調對民族文化身份的識別,構筑具有民族特性、民族情感、傳承民族國脈的精神紐帶,如果沒有對民族精神的自覺,民族文化將可能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沒,而全球化中的個人將失去文化歸屬感。大家還認識到,還要大力推進富有民族精神的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當今時代,民族文化的傳播越來越依托文化產業(yè),中華文化只有尋找新的拓展模式,開辟新的發(fā)展道路,才能有寬闊的發(fā)展空間。

動漫產業(yè)是文化產業(yè)的一個重要表現。我國動漫產業(yè)的發(fā)展,不可忽視文化自覺思潮這一重要方面。陜西省也在考慮大力發(fā)展動漫產業(yè),尤其要重視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動漫化進程。這是因為以周秦漢唐文化為代表的陜西歷史文化,文化遺存在全國、在世界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文物資源具有完整性、豐富性和至高性特點。同時,關中和長安地區(qū)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曾經發(fā)揮過巨大的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最高追求――“天人合一”觀念最核心的載體就是《周易》,中國古代政治生活重要的信念“禮樂教化”觀念最核心的載體就是周禮,它們都與關中有關系。而且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傳播方式――經學形式的制度化首先在長安。在消化吸收佛教文化、改造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過程中,隋唐時期的長安也起了中堅作用。充分發(fā)掘陜西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優(yōu)秀文化精髓,以動漫的形式展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魅力,是作為文化大省的陜西所應盡的義務和職責。

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動漫化進程,首先要重視對民族英雄事跡的動漫化展示。自從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華民族的生存發(fā)展史上產生了無數英雄人物,他們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這是我們動漫產業(yè)化的重點。其次,要重視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動漫化演繹。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積淀了許多獨特的價值觀念。其中“天人合一”、“順乎人性”、“和而不同”等構成了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念的理論框架,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這些核心價值觀念是民族文化的靈魂,也是當代民族文化身份特性識別的關鍵,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動漫化更要關心這個方面。此外,還要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動漫化演繹。例如,清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唐代開始,就以國家禮典的形式,規(guī)定全民族在這一天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和先人恩德的感念。它突出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對于親情的珍惜,體現了民族的報恩精神和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在古代社會,清明起到了培育推己及人,仁民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報恩情懷的作用。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與歷史形成的這種報恩精神有密切的關系。自2008年1月1日起,中國法定節(jié)假日增加了清明節(jié),這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保護是一件好事。我們要充分發(fā)掘清明等民族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通過節(jié)日習俗的動漫化,使民族節(jié)日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節(jié)日,從而使人們的民族文化心理得到陶冶。

我們期待,通過動漫產業(yè)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將在今天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產生更大的積極影響,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能夠轉化成為當今文化建設巨大的推動力。

第5篇: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核心素養(yǎng)培育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35-0052-02

【作者簡介】孫全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校(江蘇蘇州,215021)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蘇州市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帶頭人,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兼職教研員。

初中思想品德作為一門以引導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尤為重要。本文以蘇人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二課“融入民族文化”的第二課時“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教學為例,初步探索如何在思品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科學編制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整節(jié)課的靈魂,它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有規(guī)制和導向作用。能否編制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信度和效度。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文本來編制教學目標,使學科課程教學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诖耍趥湔n時,我將“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課時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個人成長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在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基礎上升華民族自豪感與責任心;樹立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積極參與多元文化交流等。

能力目標。通過情境體驗、經典閱讀、視頻賞析、案例解讀、合作探究等方式學會學習,培養(yǎng)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tài)度,能夠運用教材中的核心知識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出理性的借鑒、判斷和選擇;提高數字化生存能力,學會搜集、處理、運用信息,學會理性運用現代媒體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等。

知R目標。了解文化認同的含義,知道民族、國家的命運直接影響我們的情感,理解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必要性與要求,掌握對待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基本準則等。

上述教學目標的編制指向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與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的掌握有機融為一體,重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二、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

新課改要求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提供教材文本知識,而是組織學習,讓學生真正實踐和體驗學習的活動過程,并在活動過程中內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育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核心素養(yǎng)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培育起來的。如在教學“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一課時,“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要求”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學習難點,既涉及正確對待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要求,也涉及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要求。為了引導學生突破對這一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給學生提供了一則新聞――北京有一位青年從21歲起便辭職全力照顧父親,10多年來不工作、不戀愛、不娶妻、不會上網、沒有手機、不與人交往,專以照顧植物人父親為職責和工作。讓學生針對此新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有學生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他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也有學生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這種放棄自主和獨立的孝行是一種愚孝,并提及了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中的“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割股奉親”等典故。

此時,我又給學生呈現了“新二十四孝標準”,其中“教父母學會上網”“支持單身父母再婚”等條目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學生認識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我們對中國古代的孝道文化,既要傳承,也要創(chuàng)新。接著,我給學生介紹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養(yǎng)老模式。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問題設計引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通過討論與探究,認識到我們既要正確對待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要直面外來文化。對待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都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

上面的設計圍繞“孝道文化”創(chuàng)設主題教學情境,情境源于生活,關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與課堂學習內容緊密關聯,并通過問題引領探究,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同時獲得情感體驗,并在潛移默化中深化了思想認識。

三、發(fā)掘傳統(tǒng)思想文化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社會思想觀念日益活躍。中學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傾向的影響。在這樣的形勢下,作為對“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一問題的深入解答,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必須“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guī)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特別是其中關于人的理想、人格及修身成德的思想不僅能夠有效引導人們正確處理與自我、與他人和集體以及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而且對建構我國現代學生核心素養(yǎng)指標體系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于是,在教學時,我設計了“閱讀推薦”活動,給學生推薦了《用典》一書。在很多訪談與講話中大量引經據典,生動傳神、寓意深邃,極具啟迪意義。隨后,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古詩詞,并請學生思考從中受到的啟示。比如: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一設計既能讓學生在對古詩詞寓意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利于學生在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浸潤中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家國情懷和理想人格。

四、探索有效評價方式

第6篇: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綜合商務英語;教學

目前我國的綜合商務英語教學,要求培養(yǎng)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水平人才,在具有“三個面向”特征的同時,還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中英雙語基礎,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中,“三個面向”所要求的溝通能力、思想開放性與前瞻性,直接體現在學生的日常表現中,因此更容易受到重視,而植根于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的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則由于其潛移默化的特征而容易在教學過程中被忽略。因此目前的綜合商務英語教學發(fā)展,并沒有完全達到理想效果。立足于本土文化是所有對外交流的前提,綜合商務英語所培養(yǎng)的商務人才最終要投身于對外商務交流中,倘若沒有民族文化作為根基,那么所謂的商務交流便沒有了任何意義,這正是本文所要探討和解決的核心問題。放眼目前我國的綜合商務英語教學,這一點普遍被忽略,在講練考等環(huán)節(jié),對于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重要性,沒有得到很好的強調。本文旨在定義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所需要的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并對其重要意義進行說明,從而為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在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的合理滲透提出若干建議。

1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主要特征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傳承和發(fā)展下來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可謂浩如煙海,要弄清哪些民族文化價值取向是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所需要的,必須從了解綜合商務英語課程開始。前文強調過,綜合商務英語是旨在培養(yǎng)立足于本土文化,具有較強商務基礎和英語水平的商務交流性人才,其中,民族文化價值取向決定的是前半部分,也就是立足于本土文化這一部分的內容。那么何為立足本土文化,又如何在商務英語實踐中立足,這便是本節(jié)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立足本土文化,對于綜合商務英語而言,就是在和英語國家進行商務活動時,要從我國的利益出發(fā),以我國的思維方式為基礎,通過和不同文化不同思維的交流,取得商務上的進展和突破。換句話說,立足本土文化,就是在商務活動中堅持自我準則,只有堅持自我準則,才能有一切商務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立足本土文化,就是將民族文化作為指導言行和潛移默化影響商業(yè)活動的標尺和準繩,用民族文化的精華影響商務活動,從而使學生具有更好的商務活動的文化能力,并將此能力作為一切商務活動的前提。那么如何將民族文化通過教學,立足于商務英語實踐,使其影響商務活動呢?首先是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將在最后一節(jié)詳細闡述教學環(huán)節(jié)應做哪些工作,在此便先不贅述。除去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外,我們要將通過教學環(huán)節(jié)獲得的民族文化價值取向運用到商務英語實踐當中,就需要選擇適當的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并進行吸收借鑒和應用。首先要培養(yǎng)民族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很重要的一條價值取向,一味地崇洋很難進行正常和有效的商務英語活動,因此必須要培養(yǎng)對我國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鑒賞和認可能力,繼而培養(yǎng)民族文化自信,并將這種自信培養(yǎng)成為一種氣質,運用到商務英語活動中。其次要有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氣度。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因此民族文化價值取向本身便有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核心思想存在。運用這種文化思維,從事任何商務活動都將會游刃有余。最后,要對我國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進行范圍式、普及式的掌握,從而全方位提高民族文化素養(yǎng)。商務英語活動歸根結底是一項商務互動,任何不同地區(qū)之間的交流,都是文化之間的交流,商務英語教學需要培養(yǎng)具有較強文化底蘊和民族文化實力的人才,不僅要求其對外國語言文化進行了解和掌握,更要對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進行總覽式的掌握,從而提高其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發(fā)展成為合格的文化交流者。綜上所述,我們需要在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兼容并包氣質、較強文化自信與扎實民族文化基礎的商務英語人才,這樣才能基本把握商務英語教學和商務英語活動的“自足之本”,真正培養(yǎng)出相關行業(yè)的人才。

2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在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前文我們討論了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所需滲透的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主要特征,接下來我們將分析這種滲透的必要性。這一問題分兩大部分進行解析,一方面是以“教育”為核心,以教學目的為最終目的,從這一視角來看待民族文化價值取向滲透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以商務英語為核心,以商務英語活動為目的,從另一視角來進行分析。但無論從哪一方面分析,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在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從教育教學層面看,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商務英語人才,民族文化價值的融入和滲透是關鍵。目前我國的商務英語教學現狀并不樂觀,大多數學生存在著中英文化底子薄、語言基礎不扎實、學習流于表面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文化是語言的土壤,要想真正改善學生的學習現狀,使學生在語言層面上獲得進步,語言文化的滲透是必要的也是首要的。傳播民族文化價值取向,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鮮活生動的文化內容來刺激具象靜止的語言內容,起到良好的效果。此外還可以觸類旁通,通過學習我國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從而更有助于掌握和記憶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化規(guī)律,促進綜合商務英語基礎課程的學習。最后,商務英語既包括語言的內容,也包括商務的內容,良好的民族文化價值基礎無疑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商務活動的領悟能力,為商務內容的學習提供文化支持。從商務英語活動的視角來看,如同我們在上一節(jié)當中提到的,在和英語國家進行商務活動時,要從我國的利益出發(fā),以我國的思維方式為基礎,通過和不同文化和思維交流,取得商務上的進展和突破。換句話說,立足本土文化,就是在商務活動中堅持自我準則,只有堅持自我準則,才能有一切商務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立足本土文化,就是將民族文化作為指導言行和潛移默化影響商業(yè)活動的標尺和準繩,用民族文化的精華影響商務活動,從而使學生具有更好的商務活動的文化能力,并將此能力作為一切商務活動的前提。可以看出,不論是從教育視角,還是從商務英語活動視角,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滲透都具有基礎性、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這一問題,并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3如何在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將民族文化價值取向進行有效滲透

前文提到過,我們要從講練考等多個教學方面進行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滲透,我們將其總結為教學過程的中間領域,那么以此領域為界限,我們不難找到教學過程之前領域——教育目標的制定,以及教學過程之后領域——人才的跟蹤與對教學的反哺。因此我們將從這三個領域入手,針對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在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問題,提出較為全面的參考意見。在教學前領域,首先要認識到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教育對于綜合商務英語課程的重要意義,并且針對此項內容進行教學大綱和培養(yǎng)方案的修改,選編涉及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優(yōu)良教材,并增設相關課程,培養(yǎng)相關領域高水平的研究者,更新教師觀念,組織教師培訓,增強教師隊伍建設。在教學中領域,要將民族文化價值取向貫穿于講練考等階段。在講課過程中,對需要進行滲透的民族文化進行詳盡、細致的講解,有側重、有目的地進行民族文化價值取向的滲透。此外要多組織商務英語實踐練習,并指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突出和運用所掌握的民族文化內容,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在考試階段,也要突出相關方面的內容,考查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側重考查語言背后的文化根基是否牢固。在教學后領域,學校和相關人才部門要做好對畢業(yè)人才去向采集和工作情況跟蹤的工作,通過畢業(yè)生的工作情況來反思相關教學工作中的不足,并總結優(yōu)秀的教育教學經驗,為日后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做好積累。組織優(yōu)秀畢業(yè)人員返校進行教育反哺,將民族文化價值取向滲透的重要性通過現身說法講授給學生和教師,講清該突出什么、該忽略什么、哪些需要靈活運用,通過實例進行教學反思和理論修補工作??偠灾?,在教學前領域、教學中領域和教學后領域,都應當在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將民族文化價值取向進行有效滲透,從而發(fā)揮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提高綜合商務英語的教學水平。

4結語

縱覽全文,當前我國的綜合商務英語教學,旨在培養(yǎng)立足于本土文化,具有較強商務基礎和英語水平的商務交流性人才,此類人才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思想具備開放性、前瞻性,同時更需要具有較強的本土文化實力。在綜合商務英語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就是強化學生本土文化實力的方式,選取適當的民族文化價值取向,并通過多渠道、多角度的方式,在教學前領域、教學中領域和教學后領域,全方位對民族文化價值取向進行滲透。本文所提的幾個舉措,只是提供一種借鑒,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舉措有待發(fā)現、嘗試和合理運用。

參考文獻

[1]曹德春.多元化文化與市場信息交流行為[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

[2]竇東友,曹原.商業(yè)英語課程與教學的多層面視角[J].外語教學,2006(6).

[3]孫亞,王立非.基于隱喻使用的《商務英語綜合教程》評估[J].外語界,2013(4).

[4]王立非.商務英語綜合教程(1-4)[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5]王立非,李琳.我國商務英語研究十年現狀分析[J].外語界,2013(4).

第7篇: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文化傳承 創(chuàng)新 文化遺產保護

一、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大學是基地,教育要當先

文化是人類發(fā)展進化過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類生活的知識、能力、習慣的總稱。文化傳承就是指這兩種財富在上下兩代人之間的傳遞和承接過程。文化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考量標的,也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人類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主要是靠教育來實現和完成的。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整個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學校是其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文化在學校中具有最高質量的延續(xù)性。其中,大學通過傳承、交流、倡導文化,推動新思想、新文化,滿足人類的求知欲和精神需求,引導社會文明的價值選擇。大學的核心職能是育人,大學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就體現在大學傳播、研究和創(chuàng)新文化的過程中。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就是通過人才培養(yǎng)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大學的文化傳承使命隨著育人功能作用的同時而實現。

狹義的文化是烙印著民族特性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精神追求的產物。民族文化傳承是民族文化要素的傳承,包括語言、行為、器物和心理的傳承等。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民族意識的深層積累表現為心理傳承,形成民族認同感的代際延續(xù)。教育能夠實現民族文化要素傳承,特別是心理傳承。在家庭和社區(qū)的教育中,孩子通過對民族語言的學習和行為模仿,以及被強迫接受傳統(tǒng)的思想和行為,并繼承器物的識別與使用而促進民族文化的心理傳承。

某種程度上,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產物。教育向學生傳達民族文化的概念,使年輕一代獲得關于少數民族的人文、歷史知識,提高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的意識。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神話、歌謠中保存了有關天地萬物和人類起源的傳說,一些故事、詩歌記錄了少數民族的生活和精神文化。少數民族的歌舞、繪畫、服飾、雕塑、建筑等藝術也滲透著歷史和人文觀念,年輕人通過傳承民族文化,可使他們獲得樸素的哲學觀念,并得到美的享受和人文熏陶。

“文化的積淀是文化累積和傳播的結果。教育對文化的經久保存和傳播,直接導致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形成了一種文化的基本內核。”教育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期間,教育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經歷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到大眾傳播的發(fā)展過程。從而民族文化的逐漸凝聚和積淀,形成了民族文化傳統(tǒng)。因此,教育通過對文化的傳遞與承接促進了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積淀;在此過程中,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遺產的保護,生命是本質,原則要全面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文化表現形式,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具有知識性、技藝性和技能性的文化事項。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因其可見可感,而相對容易,并較早受到人類的關注,流傳至今的各種物質文化遺傳無疑都是世世代代的人們精心保護的結果。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多的是人類習慣性的無意識作為,在新的物質沖擊下很容易被人們所淡忘。在追求經濟發(fā)展的當代,往往以利益為導向,忽視了文化遺產對于我們的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性,這是極不可取的。

(一)文化遺產保護的本質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生動鮮活的,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就是創(chuàng)生并傳承它的那個民族長期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體現為共同信仰和核心價值觀。正是這個靈魂,使它有吐故納新之功,從而有生命力。非物質文化作為民間文化,它的存在必須依靠社群民眾的實際參與。除此之外,還指它的變化。一切現存的非物質文化事項,都需要在與自然、現實的互動中,不斷生發(fā)、變異和創(chuàng)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其《保護公約》中明確指出:所謂“保護”,就是“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主要通過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教育)和振興?!北憩F出真正的遠見卓識和對人類文化建設高度的負責精神。這才是當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的固本求生之道。

(二)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

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目標――保持其“生命力”,有四項原則需要注意:

其一,生命原則。作為人類特殊的精神創(chuàng)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有生命的存在。要切實維持和增強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必須首先探尋它的形成與發(fā)展譜系和其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找到其中由特定民族精神凝鑄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在源頭和根本上準確認識保護的基礎。如果舍棄對核心價值觀的發(fā)掘與保護,也就等于從根上解構了它的生命,文化也就不再具有是活性,做的只是徒具形式搶救和保護。

第8篇: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學校校園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是全校師生在長期的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并被廣泛認同的精神財富和物質環(huán)境的綜合,涵蓋了反映學校傳統(tǒng)和風氣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是一所學校主流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guī)范。就目前而言,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群體文化。特色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在長期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yǎng)和校園文化等方面凝練而成的文化,它是區(qū)別于其他任何學校的具有不同特質、不同內容且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指標。

二、民族類學校的校園文化特點

對民族類學校而言,在構建校園文化時,必須利用多民族文化這一特點,充分挖掘、提煉并形成自有的特色校園文化。目前,多民族視野下的校園文化普遍呈現出獨特的文化特性,其主要有以下特點。

1.文化結構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內容包括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多元化、民族、種族多元化、文化多樣化及價值多元化。和其他學校相比,民族類學校校園中文化結構的多元性是其區(qū)別于其他學校的顯著特征,其特征是校內學生結構普遍具有多民族性,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他們在文化知識和價值觀、信仰等方面具有多元性和差異性。這些學生由于接受自己文化的洗禮,其獨有的民族文化在心靈中根深蒂固,進入校園后他們仍然會自發(fā)形成“民族群體”,以便在校園同一平臺上繼續(xù)展現、傳承各自民族文化,這就形成了校園文化的多元性。

2.宗教文化色彩濃厚

一般情況下,民族類學校在學校建筑、教學模式設計、學生活動、學生寢室文化建設等方面都能體現民族文化,而這些文化當中或多或少地攙和著各民族的宗教文化色彩。例如藏族學生的寢室或教室具有明顯的宗教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同為藏族,但是來自于不同地區(qū)的藏族同學具有不同的,僅就四川阿壩藏區(qū)而言又分為苯波教與藏傳佛教。所以民族學校龐大的少數民族學生數量決定了校園文化必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宗教工作的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復雜性與國際性五大特性決定了該類學校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時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3.校園文化差異較大

首先,少數民族多來自邊疆或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他們接受外界新鮮事物的機會相對較少,從而造成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程度與來自經濟和文化溝通交流順暢的漢民族相比相對落后;其次,由于各民族學生非常注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與習俗,他們急于在其他民族間尋求文化認同但又希望保留各自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各民族文化更好地相互融合、交流和溝通,這使得校園文化具有顯著的派系性;最后,鑒于我國目前的少數民族政策的傾向性,加之多元文化主義學說的成熟,使得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民族學生自發(fā)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陣營,從而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礙。所以,民族類學校因種種因素造成校園文化差異較大。

三、民族類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不足

在教育快速發(fā)展環(huán)境下,眾多學校的辦學規(guī)模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不是校園文化的大發(fā)展,而是校園文化的特色、個性、魅力的淡化和缺失?;谏鲜銮闆r,多民族文化視野下的學校要增強自身軟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以培養(yǎng)信得過、靠得住、留得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必須依據自身特點,挖掘內部潛力,利用多民族文化構建特色校園文化。就目前而言,該類學校在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時還存在以下不足。

1.特色校園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關系不清

一般情況認為,學校傳統(tǒng)文化是在長期的辦學和管理過程中逐步積淀下來的能表現學校精神的優(yōu)秀文化,他能反映學校的悠久歷史和人文精神。學校特色校園文化是為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需要、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而凝練出來的區(qū)別于其他學校的特有的文化。學校傳統(tǒng)文化和特色校園文化相輔相成,互為彌補。學校傳統(tǒng)文化是特色校園文化的基石,一般情況下,特色校園文化是學校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而來,它是對學校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同時,學校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通過特色文化體現。特色校園文化要體現特色和發(fā)展,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有效地繼承學校的傳統(tǒng)文化并加以創(chuàng)新;從另一個角度看,學校傳統(tǒng)文化走特色化建設是其提高生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只有這樣,傳統(tǒng)文化才能得到豐富和發(fā)展。所以,學校在構建校園特色文化的過程中,不能擯棄傳統(tǒng)文化而專攻特色文化建設,更不能為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而忽視了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

2.特色校園文化構建的民族性不突出

由于多民族文化特性,民族類學校具有與一般學校所不同的性質、服務對象和任務等特點,所以在校園文化的構建方面也應顯示出自己的特色。但是從調查情況來看,該類學校無論在建筑風格、辦學理念、專業(yè)設置等方面,還是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形式、管理制度方面,抑或是在校訓、校風、校歌、?;蘸托@文化作品方面,都缺乏明顯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比如不少民族類學校在建筑設計、辦學理念、校訓、管理制度、培養(yǎng)目標等方面與其他學校相似或雷同,這就脫離了民族類學校辦學實際,缺乏特色,使校園文化的民族性不突出,缺乏亮點。

3.民族文化的融合、挖掘和創(chuàng)新不夠

多民族視野的學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應體現先進性、傳承性、創(chuàng)新性,因此,在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時不應僅僅停留在已有各民族文化成果這一層面上,還必須擔當起挖掘、融合、傳承和創(chuàng)新少數民族文化的重任,并把它整合成既適合民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又與主流文化相協調的文化形態(tài)。民族類學校想要構建區(qū)別于其他普通學校的富有競爭力的特色校園文化,必須充分開展多民族視野下的多民族文化的挖掘、融合和創(chuàng)新工作,但實際上這方面做得不夠。一是對多民族文化的挖掘不夠,停留在已有的文化基礎上,而忽略了對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整理、修復工作;二是在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時對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力度不夠,各種文化交流、碰撞較少,使得各民族文化在校園內自為陣營,具有明顯的民族派別性;三是對現有的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不夠,在諸如過于保守、崇尚繼承、畏懼失敗等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使各民族文化停留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缺乏創(chuàng)新性,不能體現新時代的要求,墨守陳規(guī),生命力不旺盛。

四、多民族文化視野下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策略

1.充分挖掘、融合、發(fā)展多民族文化

民族類學校由于具有多民族文化背景,所以多個民族文化在校內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沖突、相互吸收、相互排斥、相互激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所以,多民族文化視野下的民族類學校在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時要充分挖掘、融合多民族文化,發(fā)展多元文化。要發(fā)展多元文化,使其更好地融合、碰撞和交流,就應該通過在校內構建“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發(fā)展格局”來實現。這一格局具有以下特點:(1)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成有機統(tǒng)一體,并且都擁有了更高層次的民族文化認同,即中華民族文化;(2)在多元一體格局中,漢文化既是多元中的一元,同時又發(fā)揮著凝聚多元結合一體的作用;校內的多元文化一體化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作為創(chuàng)建特色校園文化的管理者,一定要在校內營造全面協調、主張多元、強化一體的氛圍。全面協調、主張多元就是要挖掘校內各民族學生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此基礎上提供平等、公平、透明的展示平臺,促進交流,加強合作,提供各民族學生自身民族文化的展示窗口,以實現校內各民族文化“百花齊放”共同發(fā)展的格局;強化一體就是加強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和碰撞,依據校內實際,立足學校傳統(tǒng)文化,提高內聚力,培育多民族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傳承學校已有核心校園精神,最終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園多民族文化一體化格局。

2.做好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

目前,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學校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做好各民族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保護工作,但是受各種因素影響,中國教育體制以漢文化為中心,以英文和現代科學知識為主體。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對于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類學校則必須留給民族文化足夠的生存空間,挽救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民族文化,這是構建特色校園文化的需要,也是該類學校的重要社會功能。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是規(guī)避上述不足的有效途徑,在具體實施上,把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文化作為素質教育的內容,將當地各族人民的民族民間音樂、繪畫、舞蹈等引進教學活動,并在適當時機將其設為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同時,有條件的學校開設民族民間文化課程供學生選修。通過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一是通過挖掘、整理、發(fā)展民族文化,對其起到了保護和傳承作用;二是顯著提高了學校特色文化的內涵與質量;三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民族文化學習興趣,從側面對民族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有利于當地社會進步和經濟發(fā)展。

3.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形式

藝術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升人格境界、活躍校園生活的有效形式,為學校的師生所共同喜愛和關注,多民族文化視野下的民族類學校構建特色校園文化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方法是以藝術活動為載體,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形式。為了構建特色校園文化,必須利用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特點,積極引導他們發(fā)揮特長,積極開展諸如學生藝術節(jié)、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少數民族舞蹈大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開展富有特色的藝術活動,不僅能更好地構建特色校園文化,而且能體現學校文化特色的唯一性,從而提高競爭力,更能促使次流的少數民族文化向主流的漢民族文化滲透和交融。例如藏族舞蹈———鍋莊,原本是藏族人民在茶余飯后圍著火塘歌唱跳舞,以驅一天的勞累與疲乏,從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以應對惡劣環(huán)境。由于創(chuàng)新了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豐富了舞蹈內容,在每年舉行的鍋莊文化節(jié)中得到各民族學生的追捧并盛行于民族類學校校園中,現已成為節(jié)日、招待重要的賓客的一種通用舞蹈,更因此而凝練了特色校園文化的分支———鍋莊文化。

五、結語

第9篇:民族文化的核心范文

在《傳承與復興》新書中,作者強調并號召人們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核心價值觀的種種源起與發(fā)展;并引用傳統(tǒng)文化古籍中的名篇名言,深入淺出地介紹、解讀核心價值觀的由來、作用及如何踐行。

比如,他如此談到“富強”:“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腥A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向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富強,作為核心價值觀里的第一觀,不但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目標,同時也是復興的結果。但是中華文明的強大在于主張各種文明和而不同,互通有無,和氣生財。欲富求財,先修其德,修德立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則財生,財生則強生,強生則國威盛,國威盛則四鄰平?!?/p>

日前,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在京舉辦《傳承與復興》新書首發(fā)式。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經貿發(fā)展工作委員會執(zhí)行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凌孜等嘉賓出席。

《傳承與復興》是國內首部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視角,解讀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讀本。書中以十二個篇章,分別對應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匯,結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逐一進行分析解讀。

《傳承》書稿內容在出版前曾在《中國青年》雜志作專欄連載,期間收到了大量讀者反饋?!斑@讓我們的出版更多了一層使命感――必須將優(yōu)秀的文化、優(yōu)秀的價值觀傳播到更廣大的人群中,用正能量去影響社會鼓舞社會。這也是我們中國青年出版總社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出版導向與追求?!笔装l(fā)式主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