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兒童保健心得范文

兒童保健心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保健心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保健心得

第1篇:兒童保健心得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障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098 ― 02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總體規(guī)模不斷擴大?!?〕留守兒童在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qū),尤其是外出就業(yè)人口較多的地區(qū)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在中國流動人口中,青壯年勞動力占大多數。由于戶籍制度、醫(yī)療、保險等方面的政策,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無法將自己的子女長期帶在身邊。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托付給其他人照看,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的狀態(tài),由此而產生了“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

留守兒童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監(jiān)管,留守兒童極易產生行為失控、生活失助、學業(yè)失教、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人格,給社會帶來極大不穩(wěn)定因素。心理健康和人格發(fā)展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易出現的,也是最突出的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上主要存在焦慮、孤獨、恐懼、人際交往及社會適應不良等癥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對留守兒童目前的學習、生活、社會活動產生負面的影響,更關系著我國農村未來人口的素質,關系到我國農村經濟文化的協(xié)調發(fā)展,關系著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如何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提出構建新農村建設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障機制的思路,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問題提供參考。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情緒、適應不良和人格等方面。

(一)人際交往

受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找不到傾訴對象,而且還要承擔過多的生活壓力,很多時候缺乏安全感,感到恐懼;在處理事情上,思考較少,又沒有父母的正確引導和建議,很容易沖動,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有的農村留守兒童變得自負、冷漠、不思進取,甚至會出現攻擊行為和行為,這些現象對與同伴交往的能力有不良影響,不利于友誼的建立與維持?!?〕研究者們認為,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方面表現為對他人排斥。留守兒童不能正確地把自己置身于同學這個群體中,不愿意接近他人,常一個人處于孤獨的情境中。另外一些留守兒童則采取“早戀”的方式來擺脫這種局面?!?〕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家庭的經濟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父母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加上親友的放任,留守兒童常有大把的“零花錢”。在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有強烈的虛榮心,很難形成正常的友誼;互相攀比,比誰穿的好、誰吃的好。在同學面前擺闊,用虛榮心來掩蓋自己內心的孤獨。

(二) 情緒方面

父母對子女的關愛是兒童情緒健康發(fā)展的基礎,具有不可替代性。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與父母正常的情感交流,農村留守兒童很容易出現情緒不穩(wěn)定、焦慮、孤獨寂寞、抑郁等癥狀?!?〕黃愛玲等的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男生存在強迫、偏執(zhí)、人際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等;留守女生存在適應不良、焦慮、情緒不穩(wěn)、心理不平衡等?!?〕由于留守兒童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羨慕、嫉妒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伴們。

同時,也覺得自己比別人“矮半截”,出現自卑心理。對他人的言語、行為變得非常敏感多疑,時常與同學吵架,脾氣暴躁;常無緣無故的發(fā)脾氣、生氣;為一些小事與同學、家人發(fā)生沖突。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逆反心理,對抗情緒較嚴重。由于缺少安全感,對他人不信任,總認為周圍的人都是在欺負自己。與他人交流時非常敏感,甚至存在敵意。喜歡與別人對著干,經常抱怨,對他人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三)適應社會能力

農村留守兒童適應社會能力較差。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無法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使留守兒童缺少應有的德育教育。留守兒童中經常會出現打架、曠課和小偷小摸、欺騙撒謊等違紀行為?!?〕這些留守兒童放任自流、不服管教、打架斗毆,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多數留守兒童學習觀念較淡薄,學習成績較差,對學習沒有興趣,經常逃學,甚至輟學。不能很好的適應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傲羰貎和背1蛔约旱臓敔斈棠袒蛲馄磐夤埽蟛糠洲r村老人自身文化素質較差,只知道讓孩子吃飽穿暖,不能滿足孩子在學習上的要求。留守兒童本身學習觀念淡薄,外在的動力又逐漸的消失,大部分留守兒童形成厭學的心理趨勢。

據調查,在校就讀的留守兒童中有46%的學生成績較差,而只有10%的學生成績較好。留守兒童中學習障礙的約占20%。〔8〕留守兒童的主要表現是學習困難和注意力缺陷。由于厭學的心理,外在動力的消退,加上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他們在課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學習成績逐漸下降,學習的自信心逐漸喪失。有的學生甚至產生輟學的想法和行為。

(四)人格特質

對留守兒童進行人格調查發(fā)現:留守兒童在樂群性、穩(wěn)定性、自律性得分較低;而在世故性、緊張性、憂慮性得分較高;不良的人格因素與學業(yè)不良密切相關。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一般較為內向、自卑、多愁善感、安靜、言語少。有什么事情大多數是埋在心里不說,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膽??;缺乏信任感,有被遺棄感和自卑感。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對策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從政策、教育、管理各個層面入手,采取綜合的、有效的干預措施。

(一)政府層面

政府應制定各種政策、采取各種措施為農村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首先,應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本地就業(yè)的機會,使孩子和父母能生活在一起,能得到父母的照顧和教育;完善委托監(jiān)護等法律制度,即使留守兒童寄養(yǎng)在其他家庭中,也能得到溫暖和關愛。其次,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使農村教師能安心任教,學校有良好的教學設施和條件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再次,政府應加大對學校周圍網吧、商店、錄像室的監(jiān)管,凈化學校周圍的文化環(huán)境。完善委托監(jiān)護、寄養(yǎng)等法律制度,使留守兒童得到更多的溫暖和關愛。

(二)學校層面

學校應提高心理輔導教師的數量和素質。針對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應設1~2名專業(yè)的心理輔導教師,這些輔導教師應經過系統(tǒng)的心理咨詢培訓,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詢技能,取得心理咨詢的資質,從而提高心理健康輔導的專業(yè)性和效能性。學校還應積極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學校各項活動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等,有針對性的對留守兒童開展心理輔導。建立家訪制度,與孩子所在家庭積極聯系,使父母及監(jiān)護人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和技巧,與父母及監(jiān)護人交流溝通,全面掌握孩子的情況,共同探討促進其健康成長的途徑。設立家長熱線或QQ群,保持學校與家長、監(jiān)護人密切聯系,出現應急情況,能在第一時間處理。

(三)家庭層面

留守兒童的父母,即使不能長期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也應及時與老師、監(jiān)護人和留守兒童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狀況,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重視與子女的情感交流,使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定期給孩子打電話或進行視頻聊天,使孩子了解自己的打工經歷,了解自己的辛苦,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的父母。

監(jiān)護人要負起責任,擔當起教養(yǎng)孩子的義務,及時與學校和孩子的父母聯系,切實關注孩子的成長,共同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監(jiān)護人要學習兒童教、養(yǎng)、護等知識,努力營造一個完整的家庭環(huán)境?!?0〕

(四)社會層面

基層社區(qū)應積極開展扶助留守兒童的工作,通過媒體、網絡等手段使社會各界了解留守兒童,增加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定期組織監(jiān)護人、留守兒童參加心理健康講座,了解各個年齡階段留守兒童心理特點及應對措施。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除了關注他們的生活、身體、學習方面外,還要注重與留守兒童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發(fā)現問題,及時與家長、監(jiān)護人、學校老師聯系。在社區(qū)中,建立青少年和兒童活動中心,讓留守兒童在活動中互相了解、相互支持。婦聯或團組織可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如角色扮演等,讓留守兒童在社區(qū)中找到心理支持和團體的歸屬感。

總之,留守兒童存在社會適應不良,情緒異常等心理問題。其問題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因素,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要積極合作,各自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從政策、法律、教育、管理等層面,通過多元互動方式,促進留守兒童心理、身體健康成長。使他們能發(fā)揮自我的潛在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正能量。

〔參 考 文 獻〕

〔1〕 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 中國婦運, 2013,(06):30-34.

〔2〕 劉霞, 張躍兵 ,宋愛芹,等.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Meta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01):6870.

〔3〕 楊勤, 龔正濤.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發(fā)育狀況配對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10, (05):385-388.

〔4〕 王旭光.“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及疏導〔J〕.校長參考,2006,(05):40-41.

〔5〕 李曉敏, 袁婧. 留守兒童成年以后情緒、行為、人際關系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0,(01):92-93.

〔6〕 黃愛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05):351-353.

〔7〕 張德山.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J〕. 現代教育論叢,2006,(03):19-21.

〔8〕 程良道.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及對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6):116-117.

第2篇:兒童保健心得范文

我國衛(wèi)生部決定從1992年1月起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新生兒與學齡前兒童乙肝疫苗免疫接種工作,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今后若干年或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逐步防范和控制乙型肝炎在青少年間的蔓延與傳播,為了切實做好這項工作,對2006~2009年出生的新生兒和嬰幼兒進行了抗-HBS的測定,目的是觀察疫苗接種質量,提高疫苗的接種效果。

資料與方法

2006~2009年出生的屬我縣疾控中心轄區(qū)內的新生兒和嬰幼兒,其均建有乙肝疫苗注射追蹤卡,其接種疫苗均為深圳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基因疫苗,工作重點是觀察和檢測抗-HBS的形成率與疫苗接種后對嬰幼兒的保護情況等。

結 果

乙肝疫苗接種1~3年后360例觀察對象的抗-HBS檢測情況:疫苗接種后在第1年抗-HBS的產生率最高隨著時間的推移,血清中抗-HBS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見表1。

討 論

大家都知道新生兒和嬰幼兒極易感染HBV病毒且感染后不易產生抗體,其中大部分人都會容易發(fā)展成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我們后代的身體健康,也成為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新生兒和人嬰幼兒中開展乙肝疫苗接種工作你能積極地預防群體的HBV的感染,跟蹤觀測表明新生兒,嬰幼兒接種乙肝疫苗后有80%的人可產生抗-HBS,這對預防HBV病毒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檢測中也發(fā)現其血清中的抗-HBS濃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其保護作用也越來越弱,及時給予免疫強化接種疫苗就能使血清中的抗-HBS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對減少和杜絕新生兒和嬰幼兒感染HBV病毒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還發(fā)現要及時做好孕婦圍產期乙肝病毒標志物的檢測工作以阻斷母嬰傳播,對出生數月而未接種乙肝疫苗的嬰幼兒,特別是母親是HBeAg陽性的,在其接種前則必須要做乙肝病毒標志物的檢測,并以此來決定是否接種乙肝疫苗。也有部分接種對象在接種乙肝疫苗后沒有檢測出抗-HBS的存在,這是因為接種疫苗后產生抗體的原因比較復雜。具體分析大概有以下幾種原因:①檢測方法不夠精確:即有些新生兒和嬰幼兒實際上已經產生抗體,但因檢測方法不精確而導致檢測結果陰性。這時應當用靈敏的檢測方法如酶聯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來測定,以免得出假陰性的結果。②機體免疫反應太弱:由于有些新生兒和嬰幼兒的機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太弱,只產生微量的抗體以至于用現有的方法不能夠檢測出來抗體的存在,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以適當加大疫苗的注射劑量。③已經發(fā)生隱形感染:如新生兒和嬰幼兒按照規(guī)定劑量接種后仍未產生抗體,則可以應用PCR(體外核酸擴增技術)方法來檢測被接種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因為有少數人實際上已經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表面抗原含量很少用現有的方法檢測不出來或者乙肝病毒發(fā)生變異與普通試劑不發(fā)生反應所致。但也有其他的原因,如雖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機體不產生免疫應答,使機體呈現免疫耐受狀態(tài),出現這種情況時無論如何注射乙肝疫苗也不會產生抗-HBS,或者其他抗原呈現陽性時注射疫苗也不會產生抗-HBS。④有乙肝家族史:如新生兒和嬰幼兒家中有乙肝患者時,應該要特別注意該疫苗的接種效果,由于其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很高,且有些人感染后呈現隱形狀態(tài),因此,乙肝患者生的子女在出生后一定要及時注射乙肝疫苗,這樣可以阻斷大部分乙肝病毒的傳播,但是也有少數新生兒發(fā)生接種疫苗失敗,可能與宮內感染和人遺傳因素有關。對此應注意定期復查乙肝兩對半,定期復查肝功能變化。⑤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有類似情況的新生兒,和嬰幼兒不易產生抗體且病毒極易發(fā)生變異,變異后的不斷因其生物特性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可以視乙肝疫苗另外乙肝病毒亞型的出現也可使乙肝疫苗失效,沒有作用,類似以上情況再注射乙肝疫苗也不會對機體有任何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