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第1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 飲食 中西方文化 差異

引言

飲食是文化的載體之一,不同的飲食反映著不同的文化。隨著中西交流的日益頻繁,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了解中西飲食文化差異,有助于中西雙方的文化交流,不僅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而且能避免因不當?shù)姆绞交蛐袨樵斐傻恼`解與交流障礙。

中國歷來講求“天人合一”,“水融”,西方社會一直強調(diào)“天人對立”,“人定勝天”,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必定造成兩種完全不同的飲食文化。

一、息息相關VS生存所需

飲食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人向來視“吃”為頭等大事。中國人打招呼的首選就是“吃了嗎?”。小孩滿月要吃滿月酒,周歲要吃抓周宴,結婚要吃喜宴,生日要吃壽宴,就連過世也要吃。客人來了要接風洗塵,客人走了要餞行,首選當然還是吃。搬家要吃,升遷要吃,離職還是吃……通過吃,可以交流信息,在觥籌交錯之間表達歡迎之情、恭賀之意與惜別之緒,甚至情感上的波折也能通過吃來平復。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彼^飲食,就是民生問題。在中國人看來,飲食不僅可以用來維持生存,而且可以用來維持健康。這種對“吃”異常的執(zhí)著,在中國人的文化當中也有相當?shù)捏w現(xiàn)。中國的很多成語典故都離不開“吃”或與吃相關的詞,例如,“寅吃卯糧”、“爭風吃醋”、“坐吃山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吃不了兜著走”、“好漢不吃眼前虧”,等等。中國人常把職業(yè)比做“飯碗”,將嫉妒說成“吃醋”,輕而易舉被形容為“小菜一碟”,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或情形被稱為“家常便飯”中國人什么都可以用“吃”來形容,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就連看不見摸不著的風也可以“吃”,最形象的例子莫過于“喝西北風”。中國歷代的文人騷客常常將吃喝入詩,坡就寫下“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等膾炙人口的詩句。

在西方人的眼里,吃飯僅僅是滿足生理所需。西方人對待飲食,首先講有什么營養(yǎng),能產(chǎn)生多少能量,完全是把飲食當做一門科學。在他們看來,吃飯,僅僅是作為一種生存手段和交際方式。西方人將人的需求劃分為從低級到高級五個不同的層次,飲食需求就位于第一層次,在其之上的需求分別有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西方人將“吃”看做是對機器添加燃料,保證其正常運行,只要在吃過以后能夠保持身體健康,能夠抵御疾病,其他就不重要。吃對于西方人來講只是為了維持生命所需。

二、隨意隨性VS科學規(guī)范

中國飲食文化非常注重“美味”。在中國的烹調(diào)中,對美味的追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中國人在評價一道菜時,往往會說這道菜“好吃”,或是“不好吃”,然而何為“好”,何為“不好”則很難下定論。這說明中國人對于美味的追求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便中國人常用“色、香、味、形、器”界定這種“意境”,也很難把握。

同樣的一道菜,不同的烹飪者會做出不同的味道,甚至是同樣的一道菜,相同的烹飪者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節(jié)烹調(diào),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冬季需要味道濃郁,夏季則考慮清淡爽口,婚宴須色彩斑斕,喪宴則忌諱紅色,等等。此外,烹飪者還會根據(jù)自己的臨場變化隨性發(fā)揮。同時,對食品加工的隨意,成就了中國龐大的菜譜。食材的豐富,加工方法的多變,調(diào)味料的多樣,以及烹調(diào)手法的繁雜,再加以組合,就變成成千上萬種的菜肴。如“餃子宴”、“全羊宴”等都體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的隨意隨性所派生出的無窮創(chuàng)意。

西方的飲食就顯得很規(guī)范科學。西方人注重飲食的科學與營養(yǎng),因此在烹調(diào)時都嚴格按照科學規(guī)范行事。遍布全球的洋快餐“肯德基”、“麥當勞”,無論是在哪里,他們的食品味道都沒有太大分別,全因其嚴格按照規(guī)范化的烹調(diào)要求,調(diào)料的添加精確到克,烹飪時間精確到秒。在這樣的高規(guī)格下,要求烹飪者不能有任何隨意與創(chuàng)新,就如同機器一樣嚴謹。

再看中西菜譜,可以發(fā)現(xiàn)中式的隨意性和西式的嚴謹性。中式菜譜中涉及材料及調(diào)味料的用量都會用一些比較模糊的詞,如“一些”、“少許”、“適量”等,談及食材的制作流程,則常會出現(xiàn)“放入滾油中”,“炸至微黃色”,“焯水少時”等字眼。西式菜譜,則讓初學者很有頭緒,菜譜中不僅詳細記錄了用材的分量,就連烹調(diào)的時間也很精確,讓操作者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制作出像樣的西餐。

三、和合團圓VS個性分別

臺灣地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贝艘晃幕卣饕搀w現(xiàn)于中西飲食文化之中。

中國人一向追求“和”與“合”為最高境界。中國飲食強調(diào)“五味調(diào)和”,指在烹調(diào)過程中在重視烹調(diào)原料自然味道的基礎上,要用陰陽五行的基本規(guī)律指導調(diào)和,該調(diào)和要合乎時序,注意時令,最終結果就是要味美適口。中國人之所以把做菜稱為“烹調(diào)”,就是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歷來是將烹與調(diào)合為一體的。美味的產(chǎn)生,在于調(diào)和。中國人烹調(diào)不是“1+1=2”那么簡單。不用說是繁復的宴會菜肴,即便是最一般的家常菜,也必須講求葷素搭配,將各種材料混在一起,放入鍋中或炒、或煮,或煨,或燜,同時在制作過程中適當添加調(diào)味料,或攪拌,或翻炒,最后出鍋放入器皿中,不同的食材已經(jīng)完全融合。

細觀西方的烹調(diào)方式,則會發(fā)現(xiàn)地道的西餐,除了“羅宋湯”是多種食材混合烹煮外,幾乎都會是一大塊肉(牛肉、羊肉、雞肉或魚肉等),配上幾個土豆,幾片菜葉或番茄,雖然同放在一個盤子中,卻是互不相干、“各自為政”的,只有等咀嚼下肚,才會在腹中融合。調(diào)味的佐料也不是在烹調(diào)過程中加入,而是現(xiàn)吃現(xiàn)加的,即使現(xiàn)在受到了中菜的影響也開始注重調(diào)味了,但仍然是分開的工序,先把食物弄熟了,再加上味道。這些都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和合”與“分別”的根本差異。

結語

中西飲食在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這些差異都能在文化中找到根源。當然,這些差異都具有相對性,幾千年來的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飲食文化的不斷融合。目前,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使多樣性的飲食文化增強了互補性和兼容性。同時,這類的交流,會使得世界的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最大限度地促進人類的健康發(fā)展。同樣,中國飲食也會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斷完善發(fā)展,推陳出新,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促進中華飲食在全世界范圍的傳播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南懷瑾.孟子旁通[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趙紅群.世界飲食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4]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陳治安,等.跨文化交際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第2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 飲食文化 差異

1. 引言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的差異及淵源,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講,不僅能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避免因為不恰當?shù)姆绞交蛐袨樵斐烧`解和交際障礙。本文從關注重點、烹調(diào)準則兩個方面闡述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增進了解,促進交流。

2.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2.1“營養(yǎng)”和“美味”的關注重點不同

感性的中國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國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蔽兜朗桥胝{(diào)的最高準則。中國人通常重視味道,不太想到營養(yǎng)。在中國人的眼里,“吃”遠不單純是為了飽,也不是為了營養(yǎng),有時吃飽了,還要吃,這是因為受不了“美味”的誘惑而盡情進行味覺享受。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補、食養(yǎng),重視以飲食養(yǎng)生滋補,但我們的烹調(diào)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致使許多營養(yǎng)成分損失破壞。中國人重視味道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如果進一步問怎么好吃,好吃在哪兒,不好吃在哪兒,就很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有些菜已經(jīng)成了味道的載體,我們對飲食的追求也上升到了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在美味的誘惑下,中國人對飲食越來越講究,這不僅體現(xiàn)在食材上,而且體現(xiàn)在用料上。因此,有句話這么說:“廚師三分藝,用料七分功”,選料精良是中國廚師的首要技藝,是做好一品中國菜肴的基礎,這是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的技巧才能做得到的。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只有好的食材才能保證飲食的美味。我們常說的色香味也沒有提及營養(yǎng)組合,因此中餐是比較注重美味的。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關注的是營養(yǎng)與生存。西方飲食是一種理性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營養(yǎng)一定要得到保證。他們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早餐往往是一個雞蛋、一杯牛奶、幾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腸,熱量十分充足;午餐是自助餐形式;晚餐也不外乎面包、薯條、香腸、牛排、炸雞、奶酪等,簡單又豐富。西方的中小學校都配有營養(yǎng)師,保證青少年的營養(yǎng)充足和平衡。在講究營養(yǎng)的同時,食物的味道就降了一個層次,尤其是生吃的蔬菜和攪拌的色拉,味道都不怎么樣,但其科學而理性的飲食觀念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2.2“規(guī)范”與“隨意”的烹調(diào)準則不同

中國烹飪推崇是隨意與特色。中國的烹調(diào)技術可謂世界聞名,它不僅是為了吃而存在的,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技術已經(jīng)演變成了一門藝術。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貼、燴、扒、燒、燉、燜、煮、醬、鹵、蒸、烤、拌、熗、熏,以及甜菜的拔絲、蜜汁、掛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風味特色,每種技法都有幾種乃至幾十種名菜。刀功更是烹調(diào)所必需的,經(jīng)過歷代廚師的反復實踐,形成了豐富的刀法,把原料加工成片、條、絲、塊、丁、粒、茸、泥等多種形態(tài)以適應不同火候。廚師還會根據(jù)不同的食材雕出不用形式的花、鳥、蟲、魚等,形象逼真,以至于放在餐桌上成了一種供人欣賞的藝術品而不是食物?;鸷蛞彩菦Q定菜肴美味的一個關鍵因素,掌握適當?shù)幕鸷蚩此迫菀?,操作起來卻不簡單,沒有多年操作實踐的經(jīng)驗是很難把握好的。廚師要能精確鑒別出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還要熟悉了解各種各種原料的耐熱程度,熟練控制用火時間,根據(jù)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態(tài)大小、整碎厚薄等確定下鍋次序,這樣做出的菜肴才會要嫩有嫩、要酥有酥、要爛有爛。最后,在合適的時間加入一定比例的調(diào)料則是提升菜肴美味的關鍵,另外,醋、蒜、姜、蔥、辣椒等佐料的加入也可以起到殺菌、消脂、增進飲食、幫助消化的作用。這樣一道鮮香可口的菜就可以出鍋了。由于中國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烹調(diào)風味各不相同。同樣一個菜會因為不同的廚師、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場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加以調(diào)整。例如紅燒魚,在南方做得比較清淡,在北方則味道較重,在江浙又會偏甜,在四川就是辣味十足了。許多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中國廚師也能把它做成一道美食,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烹飪的隨意性。

西方烹調(diào)遵循的是規(guī)范與科學。西方烹調(diào)強調(diào)科學與營養(yǎng),他們根據(jù)列好的菜譜購物,稱量好每部分原料所需要的重量進行烹調(diào)。但這種烹和調(diào)沒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可以說是有烹無調(diào),仍屬于前后分立的兩道工序。西方人做飯像是在搞實驗,他們?nèi)﹂_發(fā)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營養(yǎng)差異,從時間、空間、溫度、濕度等細微入手,烹飪則從物理、化學角度出發(fā),廚房備有齊全的工具,如:天平、定時器、刻度鍋等。食材都是單獨制作,最后拼盤,多呈立體狀,兩種食物的味道不會串在一起。即便是調(diào)味料,也無外乎番茄醬、芥末糊、檸檬汁、辣椒油、黃油、奶油等。這些調(diào)料只是在烹調(diào)后連同食物一起吃的,可以根據(jù)個人口味的不同添加。食物雖然制作簡單,味道欠佳,沒有創(chuàng)新的特點,但有一點是值得我們羨慕的,那就是西方廚房永遠都是那么干凈整潔,不會像中國廚房會有很大油煙,清洗十分不便。

3.結語

中西飲食的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當然,這些差異都具有相對性,幾千年來的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飲食文化的不斷融合。全球化態(tài)勢下的跨文化交際使得多樣的飲食文化不斷互補與兼容。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將使人們增進了解,享受不同的飲食帶來的不同感受,增進文化間的交流、互補與融合。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語堂.生活的藝術[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薩姆瓦.跨文化傳通[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

[4]多曉萍.從飲食角度淺析中西文化[J].甘肅: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5,(12).

第3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 對比 文化滲透

一、語言和文化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已成為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各民族的文化和習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語言的本質差異就是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新的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而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標準”強調(diào),要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的關系,通過英語教學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

根據(jù)新《英語課程標準》編寫的《牛津英語》新教材的內(nèi)容聯(lián)系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語言情景真實,為課堂教學中文化滲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利用對比法進行文化滲透

在平時的日常英語教學中,我充分挖掘牛津英語教材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經(jīng)常把英漢文化的差異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把相應的文化知識同步貫穿在課堂語言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起了一定的作用。

1.對比中西方不同的節(jié)日文化

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不同的節(jié)日有不同的起源,有不同的文化底蘊?!杜=蛴⒄Z》7A Unit 3 Let’s celebrate中 出現(xiàn)了許多中國及西方國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的節(jié)日有the 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 等,西方國家的節(jié)日有 Easter,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 Day,Halloween等。在向學生呈現(xiàn)這些不同的節(jié)日時,我對中西方節(jié)日的起源及不同的慶祝方式進行了對比,幫助學生了解了中西方迥異的節(jié)日文化。如:我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聚焦春節(jié)、圣誕的來歷,習俗等的異同,讓學生暢談對春節(jié)、圣誕這一中一洋的兩個節(jié)日的看法;我還讓學生收集不同的節(jié)日來源及習俗的故事,并在課堂上進行講故事比賽,如:中國的中秋節(jié)與常娥奔月的故事,龍舟節(jié)與屈原的故事,萬圣節(jié)與凱爾特人的故事,感恩節(jié)、起源的故事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我讓學生對中西方國家不同的節(jié)日文化有了很好的了解。

2.對比中西方不同的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各國文化的核心之一。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側重于營養(yǎng),搭配也很隨意, 而中國的飲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結合。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都會準備滿桌的美味佳肴,行動上多以主人為客人夾菜為禮。西方人請客吃飯,菜肴特別簡單,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在食儀上,西方奉行分餐制,各點各的菜,中餐則一桌人團團圍坐合吃一桌菜,這與西餐的食儀截然不同,體現(xiàn)了“分別”與“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異。

《牛津英語》7A Unit 4 Food 這一單元以飲食和生活方式為話題,意在引導學生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在這個單元學習之前,我做了一次較為詳細的問卷調(diào)查,內(nèi)容是關于學生對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認識程度。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于中餐與西餐的了解都僅僅局限于日常飲食方面的內(nèi)容而缺乏真正對飲食文化的深入了解。于是在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中,我非常注重飲食文化的滲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對比中西方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 所以了解中西方在交際文化中的差異是很必要的。打招呼、告別、稱呼、祝賀、贊揚、答謝、個人隱私等在英漢兩種文化中都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如:在日常打招呼時,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去?”以示熱情與親近,而西方人會認為你問這些問題是侵犯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人們見面通常說“Hello!”“ How are you?”之類的話,也可談天氣,彼此的興趣,愛好等。再如: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xiàn)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

在日常教學中,我經(jīng)常引導學生對中西方不同的交際文化進行對比,注重培養(yǎng)學生口頭的實際交際能力。

5.對比英漢習語的差異

第4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

雖然目前國內(nèi)的餐飲教材很多,但能恰當?shù)厝谥型獠惋嬑幕谄渲械膬?yōu)秀教材卻嚴重匱乏。學生普遍對餐飲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差。筆者根據(jù)自己在餐飲英語教學一線中的實際經(jīng)驗,和大家一起討論,探索在餐飲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中西餐文化的差異。

一、餐飲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文化現(xiàn)狀

1.中餐菜名翻譯不當,引起文化沖突

餐飲英語教材中翻譯存在問題。由于有些菜品是我國特有的,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成為空缺。涉及中譯英翻譯菜品時,如何正確地處理這些蘊涵豐富的中國文化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教材機械地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譯,如:

“夫妻肺片”被譯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pieces”(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紅燒獅子頭”被譯成“braise lion’s head”(紅燒獅子的頭);

“麻婆豆腐”被譯為“pork-mark woman’s bean curd”(滿臉麻子的婆婆的豆腐)

“螞蟻上樹” 被譯為“ants climbing up the tree”(螞蟻爬上了樹)

據(jù)說海口有一家中餐餐館開業(yè),為了宣傳中餐文化,老板把所有的餐單譯為英文,沒想到不久就收到一份投訴,為什么呢?原來菜單中有“braise lion’s head”(鐵獅子頭),外國客人中有參加動物保護組織的人看到了勃然大怒,要找老板論理,說lion(獅子)是保護動物,該店有虐待野生動物之嫌,并要游行示威。老板連忙做了一番解釋才平息這場風波,他本想推廣中國美食,結果卻惹了一身麻煩。不當?shù)姆g不但使游客沒有胃口而且還嚴重破壞了中國美食在他們心中的形象。

2.中餐文化滲透偏少

外國客人想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也想體驗中國的餐飲文化。中國的餐飲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伴隨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高職學校開設餐飲英語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技能的同時,了解中西方餐飲文化及其差異,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筆者在從事多年的餐飲英語教學中發(fā)現(xiàn),餐飲英語的教材有如下問題:大部分餐飲教材偏向介紹西餐和西餐文化,有的就是國外教材的改編,幾乎全是關于西餐的知識;有的餐飲教材中西餐內(nèi)容都有,但文化介紹部分大多使用中文或知識的羅列,具有隨意性。強調(diào)“外來”忽視“自有”,學生對中國的飲食文化卻不會用英語表達。

二、餐飲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改革

1.大膽創(chuàng)新,改革教材

近年來,筆者走訪了東莞市幾家五星級酒店的餐飲部的經(jīng)理,他們普遍認為餐飲教學過程中應增加中西餐飲文化差異的內(nèi)容。筆者從東莞喜來登大酒店和東莞富盈酒店培訓教師中獲得了一些酒店對員工的內(nèi)部培訓資料,了解到企業(yè)對餐飲部員工的英語能力要求比重是:餐飲英語基礎知識占80%,中西文化對照占20%。我們要從專業(yè)特色入手,根據(jù)行業(yè)的特點,大膽創(chuàng)新,編寫校本教材。

(1)利用多種譯法,避免文化沖突。西餐中的菜名很簡單,往往一目了然。如漢堡包、炸雞腿等幾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飪方式或者地方名來命名的。美食配美名是中國餐飲文化特色之一。中國美食不但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講究,有些菜名的命名往往采用各種修辭方式,或賦予美好的祝愿,注重“音、形、意”方面的意境美,耐人尋味,以激發(fā)人??的食欲。對此,我們應該用多種譯法翻譯中餐菜單。例如:在翻譯“獅子頭”的時候,英譯為:minced pork ball “l(fā)ion’s head”(Shizitou)?!發(fā)ion’s head”用引號表示不是真的獅子頭,這樣既能被外國客人理解和接受,又能推廣漢語和中餐文化。又如:

麻婆豆腐: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hot sauce (Mapo Tofu)

螞蟻上樹: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Mayishangshu)

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Fuqifeipian)

(2)加大中國飲食文化的融入。一位稱職高星級酒店的餐飲從業(yè)者或餐飲專業(yè)教師要精通客源國的飲食文化和本國的文化。目前國內(nèi)餐飲教材中,中國的飲食文化的外語介紹,基本上處于空白的地帶。現(xiàn)在為了使教學能適應培養(yǎng)高層次的餐飲服務人才的要求,在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自編一些中餐行業(yè)英語會話,適當增加中餐文化的英文介紹,例如,筆者在校企合作教材中編的中餐的文化知識有:Introduction of Yuxiang;In China,many foods have symbolic meanings.等等。這些英語中餐文化知識材料得到企業(yè)和學校的好評。

(3)內(nèi)容上注重中外文化對照。中餐與法國、土耳其烹飪并稱世界的三大烹飪體系,它們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厚實的技術基礎,以味為核心,是文化、科學、藝術的完美結合。西餐的“西”,是指西半球的國家,通常包括歐洲、美洲、東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西餐文化滲透著西方文化中的“衛(wèi)生”“科技”“自由”“平等”“快捷”等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經(jīng)過現(xiàn)代工業(yè)文化的不斷改進而成的。

飲食觀念中西方存在差異。中餐強調(diào)飲食的感性和藝術性,從來都是把追求美味作為進食的主要目的,不太注意營養(yǎng)。美味的產(chǎn)生在于調(diào)和,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及調(diào)料的調(diào)和之味融合在一起,成品個性被埋沒,但在整體上卻熠熠生輝。中國人喜歡熱食,認為菜涼了,就失去許多鮮味。

西方人的飲食觀念是理性的、科學的飲食觀念。強調(diào)飲食的營養(yǎng)價值,進食如為一機械添加燃料。特別講究各種營養(yǎng)成分搭配是否合理,充分吸收及副作用。例如法國人喜歡冷食,蔬菜基本是生吃的,講究菜肴的原料形和色的搭配,但滋味上各種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飲食對象中西方存在差異。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飲食習慣是植物類占主導地位,以谷物為主,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據(jù)西方植物學者的調(diào)查,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比西方多6倍,中國人食譜廣泛聞名于世。

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吃大塊肉、整塊雞等。以牛、雞、魚為主,很少吃豬肉,不吃動物的內(nèi)臟。法國鵝肝這道佳肴算是例外。配菜多是蔬菜,有助于消化和增加營養(yǎng)。

在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的影響下,中西已趨向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種類及分量、中國人的肉類和牛奶的乳制品在比重上也在大大地增加。

餐飲禮節(jié)中西方存在差異。首先,中國人請客吃飯采取“合”和“共享”的方式,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人們互相敬酒讓菜,熱鬧非凡;在西方,請客吃飯的習慣是每人一份,而且主客雙方各自點自己的飯菜,以客人自己食用為主,主人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如果客人拒絕,也不要硬讓人家再吃。吃東西時,不能發(fā)出響聲,但客人要注意贊美主人準備的飯菜。如果與客人交談,只能跟鄰座交談,不要與距離遠的人交談。

其次,中國人請客吃飯講究排場,品種多樣,從主菜到湯,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講究;西方人宴客則以牛、羊、豬排為主食,餐后食用甜品。

再次,在餐具方面,中國人使用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西方人用刀即切即吃,喝湯用專門的湯匙。如下圖所示。

第四,座次安排方面, 在中國,宴會的席位按長者為尊、長幼有序的標準排座。許多地區(qū)有女人不上席的原則,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比較偏。這種做法體現(xiàn)了對女性的不尊重。在西方,西餐長桌的男主人左邊是女主賓,女主人的右手是男主賓,女士為尊,餐桌主人為女,一般男女分開坐,以便讓男士更好地為女士服務。

第五,出席時間方面,在中國的宴會中,客人更傾向于“遲到”。所以主人通常故意將時間提早,以便為客人們的“遲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時間。在西方,正式宴會要求準時到達,否則會被視為是對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和不合禮儀。

烹飪方法中西方存在差異。中國的烹飪方式多達24種,常見的有炒、炸、燜、爆、煎、燴、煮、蒸、烤、腌、凍、拔絲等。在大廚眼里,做菜和制作工藝品一樣有著高深的學問,即使是同一原料,不同的廚師用不同的方式會做出不同的口味來。

西餐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煎、燒、烤、炸、燜,烹飪過程比較規(guī)范,烹飪時間較短,火候適中,最后是調(diào)味。廚師好比化學實驗室的實驗員,烹飪的時間精確到秒,調(diào)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西餐還強調(diào)原料本味和調(diào)料的獨立使用。其加工方法簡單,基本是機械地混合,所以菜肴的品種很少。

2.采用開放式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局限于課堂的中西餐文化教學是不夠的。改革餐飲英語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把英語課堂開進學校的模擬中西餐廳、中西餐廚房、中西菜場等場所的實地教學;利用學校開會、各種大型的活動、一切對外接待等機會和到校企合作的酒店實習,學生直接參與設計,進行實戰(zhàn)演練,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文化差異興趣和培養(yǎng)中西方文化的專業(yè)素養(yǎng)。此外,可以在教室、宿舍營造中西方文化氛圍。例如,學生在學校實訓室里的中餐接待室中設計了10張標語,經(jīng)筆者修改后分別貼在房間的四周,當外籍客人來學校參觀時,學生設計了活動內(nèi)容,其中有一小組學生演示茶藝,一組小學生負責向客人解說;在西餐接待室,學生也同樣用英文設計了有關咖啡的標語和制作咖啡的活動內(nèi)容。

第5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十分熱情好客,與親朋好友在一起就餐圖的就是熱鬧和喜慶。在老百姓的餐桌上,我們常常看到劃拳、行酒令、相互敬酒等場面。為了顯示主人的熱情好客,餐桌上的飯菜通?;臃倍?,十分豐盛。中國飲食推崇群享方式而通常實行合餐制。大家圍坐在一起,共享餐桌上的任何一道美味,體現(xiàn)出中國飲食方式的共享性特征,這是集體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說明中國人在飲食過程中更注重人際關系、社會角色的協(xié)調(diào)與分配。而西方人用餐,人們一是講究吃飽,二是享受用餐的情趣和氛圍。西方飲食主要以獨享方式進行,奉行分餐制。大家雖然坐在一起,卻各吃各的,分盤進行,充分體現(xiàn)出人際關系中的個性獨立。對以個人主義為取向的西方社會來說,個人自由被當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必須遵守。[1]中西方餐飲禮儀各方面都被賦予了豐富而獨特的飲食文化內(nèi)涵,了解不同的飲食文化,為增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中西方服飾禮儀差異

中西方服飾受不同環(huán)境、不同文化的影響,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由于受中庸思想的影響,中華民族形成了穩(wěn)健持重、知足常樂、因循守舊的思想意識,使得中國人著裝特別講求和諧。像雍容華貴的唐裝、使用方便的中山裝,含蓄雋永的旗袍更是中國女性獨具特色的民族服裝之一,展現(xiàn)出東方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氣質。而西方國家更強調(diào)個性解放,利用各種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來完美身體曲線。服裝概念以追求人體美為核心,服裝突出個性、彰顯個性。在正式社交場合,西方男士習慣穿著西裝,搭配白襯衫和領帶。當然隨著全球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西方國家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中西方服飾文化融合趨勢空前加強。如今的中國人穿著打扮也日趨國際化,正式場合上的著裝與西方的差異越來越小。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服飾方面的差異也很難完全消弭。例如女士穿黑色皮裙在西方被視為是的符號,但在中國則沒有這個概念。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禮儀專家在傳播女士穿黑皮裙的禁忌,其實也大可不必,在中國的經(jīng)濟實力逐漸增強、國際地位逐漸凸顯的今天,我們不必一味屈從于西方的文化,正如我國目前利用孔子學院來傳播中國文化一樣,我們同樣固守我們本土的服飾文化和禮儀,來影響在中國的西方人,讓他們也入鄉(xiāng)隨俗,尊重我們的文化和民俗。

三、中西方稱呼禮儀差異

第6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 飲食文化菜式命名菜單翻譯

一、東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傳統(tǒng)的西方文化是一種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國文化則是一種農(nóng)耕文化和陸地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們生產(chǎn)生活空間和方式的差異,其中飲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方面。兩種飲食文化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飲食觀念、原料種類、烹飪方式、進餐方式、菜式命名等幾個方面。

(一)飲食觀念不同

西方人飲食講究科學,注重營養(yǎng);中國人飲食注重藝術,講究色香味搭配合理,只要口味好,感覺舒服,營養(yǎng)考慮不多。

(二)原料種類不同

西餐原料主要是動物類和海洋魚類,輔以植物類,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類和淡水魚類,輔以動物類。

(三)烹飪方式差異明顯

烹飪方式的差異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西餐原料的處理較為簡單,一般只有整體(Whole)、塊(Cubes)、片(Slices)、丁(Dice)、泥(Mash)等幾種形狀;中餐十分講究原料的粗加工,加工后的原料除有與西餐相同的幾種形狀外,還有卷(Rolls)、條(Strips)、段(Segments)、絲(Shreds)、粒(Grains)、末(Mince)、漿(Thick liquid)、汁(Juice)等,中餐的烹飪方法也比西餐形式更復雜,有煮(boiling)、煲/燉(stewing)、燒/燜/燴(braising)、煎(frying)、炒(stir-frying)、爆(quick-frying)、炸(deep-frying)、扒(frying and simmering)、煨(simmering)、熏(smoking)、烤(roasting/barbecuing)、烘(baking)、蒸(steaming)、白灼(scalding);其次是火候,西餐烹調(diào)火溫適中,中式烹調(diào)特別講究火侯,火候到味道好;最后是調(diào)味,西餐強調(diào)原料本味,中餐則要求原料入味,要求色、香、味俱全。

(四)進餐方式與飲酒文化各異

東西方進餐方式是社會心理、價值觀、民族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在飲食上的明顯體現(xiàn)。刀叉與筷子、圓桌與條桌等各不相同,在菜式和道數(shù)上也是一分一合,互相對立,宴請禮儀、飲酒方式、席間氣氛也各有差異,勸酒文化為中國所獨有。

二、中國傳統(tǒng)菜名翻譯的基本原則

(一)通俗易懂

中國的菜肴極其豐富,中餐菜點的名稱也美妙動聽。但是,中餐菜名的特殊性也給翻譯帶來一定難度,比如中國傳統(tǒng)名菜佛跳墻,由于英語很難完整反映出漢語菜中所蘊涵的文化內(nèi)涵,一些菜譜直接將其譯為fotiaoqiang,這種譯法不能有效地傳遞原文的形象,西方人也難以理解這種菜名。為了更好地表達其意思,我們可以翻譯為Buddha’s Favorite。從外國游客的需求來看,他們最需要的是具體的事物或概念內(nèi)容。在中國菜里,也有一部分菜名是可以用地名、人名、象聲詞或地方語來命名,為了保持原有特色風味,有時可采用音譯法,如東坡肉(Dongpo Pork);毛氏紅燒肉(Chairman Mao’s Stewed Pork with Soy Sauce)。

(二)典雅規(guī)范

抽象或帶有聯(lián)想性的菜名可以采用解釋、刪減、借用、改段更加典雅傳神地翻譯出來。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以前一直被譯作Goubuli,外國游客不懂其中含義,若譯作Go Believe,效果就好得多,其英文發(fā)音與“狗不理”的中文意思“誠信”相對應,也顯示出“狗不理”的品牌地位。

(三)雅中有變

“信、達、雅”是翻譯的最高境界,在中式菜肴與主食的英譯中也是應當遵循的原則,但也要適時變通。如把“麻婆豆腐”譯成“The bean curd made by a woman who has fleck on the face”,這種譯法看后不僅使外國游客摸不著頭腦,而且有時連中國人也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譯這類菜名時,就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如麻婆豆腐可譯為Beancurd Sichuan Style,這樣就考慮到了譯文的接受者的感受,以達到中英文對等的功能。

三、涉外酒店中中餐菜單翻譯

針對中餐菜單的命名特點,可以用以下方式對中餐菜單進行翻譯。

(一)一般命名菜譜的翻譯

翻譯這類以菜肴內(nèi)容和特色為主的菜單時,我們可以譯出菜名的原料名稱,刀法與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等。

1.以烹制方法開頭的菜單

可以用“烹法+主料”的翻譯方式來介紹菜肴的烹法和主料,例如:脆皮桂魚(Barbecued Mandarin Fish);紅燒劃水(Braised Cooked Fish Tail);回鍋肉(Twice-cooked pork/Double cooked pork);清蒸鱖魚(Steamed Mandarin Fish),也可以用“烹法+主料+(with,in)輔料”的翻譯方式來介紹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輔料,例如:仔姜燒雞條(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焦溜魚片(Fired Sliced Fish in Sauce)。

2.以主料開頭的菜單

可以以“主料+(with,in)輔料”的方式,介紹菜肴的主料和輔料,例如:梅菜扣肉(pork with preserved vegetables);鮮筍火腿(ham with fresh bamboo shoots);西紅柿炒雞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杏仁雞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椒鹽排骨(Spare Ribs with Pepper and Salt);芥末鴨掌(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蔥油雞(chicken in scallion oil)。

3.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菜單

可以采取“形狀(口感)+主料+(with)輔料”的方式,介紹菜肴的形狀(口感)和主料、輔料,例如:芝麻酥雞(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橙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時蔬雞片(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也可以采取“口感+烹法+主料”的方式來介紹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例如: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水煮嫩魚(tender stewed fish);香煎雞塊(fragrant fried chicken)。

4.以人名或地名開頭的菜名

可以采取“人名或地名+主料”的方式或“人名(地名)+烹法+主料”的方式進行翻譯,介紹菜肴的創(chuàng)始人(發(fā)源地)、烹法和主料,例如:四川水餃(Sichuan boiled dumpling)(Sichuan jiaozi);東坡煨肘(DongPo stewed pork joint);北京烤鴨(Beijing Roast Duck)等。

5.突出色道的菜名

中餐菜有時把含蔬菜(vegetable)的菜肴稱為翡翠,把雞蛋(egg)稱為木須,用芙蓉指雞蛋清(egg white)。翻譯這些菜名時,可以把這些用料的名稱統(tǒng)一起來,例如:翡翠培根炒飯(fried rice with bacon and mixed vegetables);翡翠燒麥(steamed vegetable shaomai);蟹肉芙蓉蛋(crab meat with egg white)。

(二)浪漫色彩的菜譜的翻譯

中國菜肴名稱中有相當一部分菜名浪漫,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類名稱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點,烹調(diào)方法的特點及造型上的特點,為迎合食客的心理,賦予菜肴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這類菜名既不反映原料,又不反映烹調(diào)方法。在此情況下,就不能用直譯的辦法,需要考慮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譯出其所指內(nèi)容,使譯文實現(xiàn)向外國游客傳遞食物的相關信息的預期功能。例如:左宗雞General Tso’s chicken――A mouth watering dish made with large chunks of marinated chicken,sautéed with scorched red chili peppers in special,tangy sauce;全家福(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pork,beef,chicken,lobster,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青云直上rapid promotion―bitter gourd;龍虎鳳大燴(Thick Soup of Snake,Cat and Chicken);發(fā)財好市(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彩鳳喜迎春(Baked Chicken and Fried Quail Eggs)。

(三)東西文化沖突較大的中餐菜名的翻譯

為消除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就要考慮其真正的原料構成,以達到其應有的功能。例如:紅燒獅子頭(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童子雞(baby/tender/young chicken),紅蓮白雪藏龍(shrimp with shelled olive seed and egg white),龍虎鳳大燴(thick soup of snake,wild cat and chicken);龍鳳呈祥(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以上菜名的“獅子頭”、“龍”、“鳳”若照直譯成英語,勢必會產(chǎn)生文化上的沖突,功能適得其反。

影響菜單翻譯最重要的因素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中國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觀察事物的方式,不同的信仰、價值觀,我們要在菜單翻譯中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架起一座更好、更便捷的橋梁,讓中國的美食飄香全世界。

參考文獻:

[1]白靖宇.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袁曉紅,唐麗霞.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與中餐菜單的翻譯[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

[3]郭登合.中餐菜單的英譯翻譯策略[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8,(11).

第7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

論文關鍵詞:菜譜翻譯 跨文化意識 文化差異

1.文化和翻譯

根據(jù)社會語言學家Goodenough的觀點,文化是“由人們?yōu)榱耸棺约旱幕顒臃绞奖簧鐣钠渌蓡T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chǎn)品——知識——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一組成”。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載體,承擔著傳遞文化的重任。語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缺了其中任何一個,另一個都會失去意義。翻譯和文化密切相連,奈達曾說過,“翻譯就是交際”。翻譯是兩種語言溝通的中介與橋梁,不但要跨越語言的障礙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鴻溝。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碼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符碼的轉換。

2.菜譜翻譯的跨文化意識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而菜譜是餐廳的名片和廣告,是溝通消費者和餐廳之間的橋梁,促成良好的雙向溝通。翻譯學家J.C.Catford曾經(jīng)對菜譜下過這樣的定義:“Menutranslation isthe process ofinter——lingualtransformation forse-manticequivalenceinthespecificareaofmenuandtermsinculi—naryculture.”從此定義中可以看出在菜譜翻譯時要使用簡潔的語言,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貼近中式菜譜的內(nèi)涵和外延同時考慮到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在忠實、通順的基礎上加以適當靈活處理.這樣外賓才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久遠的飲食文化。

由于文化差異、宗教差異、道德觀念及忌諱等問題,譯者應具有跨文化意識.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鑄就的交際雙方以語言為媒介,通過信息源一編碼一信息傳遞一解碼一反饋等環(huán)節(jié)所構成的一個雙向信息交換的動態(tài)連續(xù)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編碼.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解碼,譯者作為跨文化意識的載體在信息傳遞中起著橋梁作用。

菜譜翻譯中要注意那些根據(jù)聯(lián)想意義命名的菜肴,避免引起文化沖突。如“龍鳳配”這道名菜有些就直譯為“dragonandphoenix”這顯然不妥。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有邪惡之意,而“phoenix”只存在于中國的神話里,西方人對此毫無感性認識。實際上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可以譯成“l(fā)obsterandchicken”。再如“三鮮湯”中的“三”這個數(shù)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區(qū)代表“積極”意義,而在乍得、貝寧等地,“三”則有巫術的含義,奇數(shù)被視為“消極”意義,可譯為“soupwithifsh,shrimpandvegetable”。而“紅燒獅子頭”譯為“braisedlionhead”,獅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敬畏的對象,品嘗百獸之王的頭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氣呢。

隨著中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成功的菜譜翻譯成為了傳播中國飲食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由于中西方飲食觀念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翻譯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的隔閡和誤會。

3.中式菜譜的翻譯

中式菜譜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地方特色。其命名方式既有寫實又有寫意;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又充滿著民俗情趣和地方風情。外國客人可以通過菜譜領略到中國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姿,領略到中國飲食文化的浩瀚繁雜和博大精深。

菜譜的翻譯不僅是語言上的溝通.更是文化上的溝通。一方面,要講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調(diào)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華飲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蘊.注意文化差異。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翻譯。

(1)直譯(寫實)

根據(jù)菜譜的表面含義用英語意義基本對等的詞或詞組來譯,其順序和結構基本不增不減。顧客一目了然就會知道菜的原料、烹調(diào)方法及刀工等。

a.烹調(diào)+原料

烤鴨:RoastDuck

脆皮豆腐:Deep—FriedTofu

炒芥蘭:SautredChineseBroccoli

b.烹調(diào)+原料+with/in+配料

紅燒魚:BraisedFishwithBrownSauce

蠔油扒時蔬:BraisedVegetableinOysterSauce

紅燒毛芋頭:BraisedTaroinBrownSauce

c.烹調(diào)+an工方法+原料+with/in+調(diào)料

蝦仁炒蘑菇:FriedShelledShirmpwithMushroom

茄汁牛肉片:FrjedSlicedBeefwithTomatoSauce

米粉扣肉:SteamedSlicedPorkBellywithRiceFlour

(2)直譯+注釋

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飪技巧和風味。此類菜名譯法如下:

a.地名/人名+原料

麻婆豆腐:MaPoBeancard

廣東香腸:GuangdongSausage

b.地名/人名+(in)style

廣東龍蝦:LobsterCantoneseStyle

中式泡菜:Chinese—stylePickles

c.烹飪方法+地名+原料/地名

南京板鴨:SteamedNanjingDuck

德州扒雞:DezhouStewedChicken

以典故命名的,直接譯出該菜的原料及烹調(diào)方式,最好在英譯名之外提供一個簡短的背景補充說明其內(nèi)在含義。如:

佛跳墻:AssortedMeatandVegetablesCooked inEm—bers——F0tia0qiangluredbyitssmell,eventheBuddhajumpedthewall

(3)意譯(寫意)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譜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有較深的內(nèi)涵,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以實對虛,顯其“廬山真面目”。

a.原料+with+作料

魚香肉絲:ShreddedPorkwithGarlicSauce

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withDuckFeet

陳皮兔肉:RabbitMeatwithTangeirneFlavor

b.作料+原料

咖喱牛肉:CurryBeef

芝麻豆腐:SesameTofu

五味豆腐:Five—F1avoredTofu

c.以實對虛

舍去菜名里的寓意、夸張等說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語譯出。

白玉蝦球:CrystalWhiteShirmpBalls

發(fā)財好市:BlackMossCookedwithOysters

青龍過海:WaterCelerySoup

(4)轉譯

在中式菜譜里,以“龍”、“鳳”、“鴛鴦”、“翡翠”等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的菜名,不少人崇尚所謂某些原料的轉譯。

鳳凰玉米羹:Conr andEggPorridge

芙蓉海參:SeaCucumberswithEggWhite

出水芙蓉鴨:SlicedDuckwithEggWhiteandHam

(5)拼音+注釋

中國獨有特色食品的英譯,本著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原則,先按中文用拼音譯出,然后再加以解釋性的英譯。

包子:BaoziStufedBun

餃子:JiaoziDumpling

鍋貼:GuotiePotStickers

第8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

飲食文化 文化差異 發(fā)展趨勢

一、介紹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質量和標準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物質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中國人認為民以食為天,而且在衣食住行四個元素中,食是排在第二位的,可見其在人們生活中占據(jù)的重要位置。事實上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包括飲食文化。飲食文化非常的豐富精深,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換句話說,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在人類發(fā)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縱觀全世界,每個地區(qū)的文化背景在數(shù)千年的時間里趨于會合,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文化體系,所以不同的文化產(chǎn)生了。飲食文化也是這樣形成的。而且,隨著中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越來越多的西式食物在我國迅猛發(fā)展,得到許多追求時尚的年輕人的喜歡。與此同時,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也在潛移默化的變化著。

二、中西方飲食理念上的差異

中國飲食文化都源于東方營養(yǎng)這個教義。這個豐富浪漫的哲學影響中國人的生活至今。中國人所追求的是享受好味道,獲得健康的身體。因此,中國飲食文化的觀念就是美。而且這個美講究的是一個意境,很難用言語去形容。這種意境源自于菜肴中產(chǎn)生的混合味道,事實上,它所體現(xiàn)出的最本質特點就是不確定性。盡管我們用“色,香,味,形”來表達意境,但僅這幾項很難概括意境的所有內(nèi)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菜的名字也能體現(xiàn)出意境。比如說:“芙蓉雞片”,其實“芙蓉”就是雞蛋白,但是中國人把雞蛋白比喻成芙蓉也就是荷花。因為在烹調(diào)后雞蛋白就跟一個盛開的花朵一樣。由此可見中國人即使是在菜名上也在追求著美。但是如果我們把這道菜翻譯成英文,不能只是單純的把“芙蓉”和“雞”兩個單詞放一起,而是翻譯成“slice chicken with egg white”。在讓我們看看“霸王別姬”這個菜,翻譯成英文就是“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hite sauce”。很難去想象這個“霸王”是龜,“姬”是雞。中國人在給菜起名字的時候經(jīng)常會引用歷史典故,這樣菜名就達到了藝術的目的。還有一個例子,一個非常簡單的菜“糖拌西紅柿”,但是我們給它起了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大雪封山”。

中國的飲食理念和我們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也是相符合的。中國哲學的顯著特點是宏觀的、直覺的、無形的和不明確的。中國菜的烹調(diào)方式更多的注重整體的協(xié)調(diào)性,也很好的體現(xiàn)出中國哲學的豐富辯證法。

同樣的西方的飲食理念也符合整個西方的哲學體系。形而上學是最重要的特點。這個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力,但是相對的,也變成一個巨大的障礙物。比如說,飲食文化不可避免的被放到后面,到處都是形而上學的標記。西方飲食大部分都比較注重食物的原味,烹飪的主要方法也是燉和油炸。并不像中國菜肴一樣把所有的調(diào)味品放在一起烹飪,而是把調(diào)味品鋪放在菜上面。在節(jié)日當中,西方人比較重視餐具,原料的選擇以及原料搭配出的形狀和顏色。但是這些原料放在一起味道可能并不搭配,也不協(xié)調(diào)。

從另一方面來看,味道和營養(yǎng)都能體現(xiàn)出中西方飲食理念的不同。

1.中西方飲食營養(yǎng)均衡概念的不同

西方人的飲食是非常理性的,西方人把飲食作為一門科學。他們把更多的重點放在食物里營養(yǎng)所起的作用。所以在西方飲食中營養(yǎng)被作為最高的指導方針,特別是追求營養(yǎng)成份,比如說要合理的搭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其他無機物。每個食物中所攝入的卡路里的量也被考慮到。甚至是所有的營養(yǎng)成為能否被吸收,是不是有副作用也在考量范圍之內(nèi)。所有這些構成了西方飲食學問,而色香味就被放在之后考慮。比起中國的美味佳肴,很多西方美食都是嘗上去都一個味道,但是飲食科學告訴他們?yōu)榱藸I養(yǎng)也要去吃。在“美食王國”法國,在飲食方面很多時候跟我們的文化很接近。但是一旦跟營養(yǎng)掛上鉤,中法兩國的飲食理念就又拉開了距離。特別是在20世紀60年代,現(xiàn)代飲食理念出現(xiàn),人們更多的側重于健康和減肥。開始追求少鹽、少油,使用新鮮的原材料。在烹飪中保持內(nèi)在固有的營養(yǎng)和味道,所以開始食用新鮮的蔬菜。也就是說,側重于營養(yǎng)可謂在西方無孔不入。

事實上在中國飲食中營養(yǎng)是最大的問題。盡管我們已經(jīng)很重視食材的處理,但是為了遵循口味的第一原則,導致很多的營養(yǎng)在烹飪過程中流逝了?,F(xiàn)在我們的廚師加入世界飲食業(yè)的競爭,如果不考慮到在好味道的同時能夠保有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很難在競爭中取得先機。

2.中西方飲食味道概念的不同

為什么中國菜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呢?答案就是味道。我們總是把好味道作為首先考慮的要素。人們經(jīng)常說:“人們以食物為生,但是味道凌駕于食物之上?!比绾闻胝{(diào)出好味道取決于調(diào)味,那就是說原味的食物放在一起加熱,加入各種調(diào)味品,各種事物和調(diào)味品相滲透結合,最后產(chǎn)生非常和諧的味道。一個菜的顏色和樣式并非固有的,但是味道是固有的。在注重固有的味道同時,也會調(diào)整菜肴的形狀和顏色來達到意境美的境界。這個是中國飲食的最具代表性的飲食理念。在中國,吃不僅僅是為了飽和獲取營養(yǎng),有些時候我們飽了,但是還是想要去吃更多的東西。為什么呢?是因為對美食藝術的贊賞和享受美食好味道的誘惑。

但是在西方飲食中,味覺仍然不是第一要素,還是注重營養(yǎng)。西方飲食經(jīng)常會啟用冷的食物,喝加冰的飲料。但是過冷的東西會使得舌頭的味覺神經(jīng)失去品味的感覺。帶著血絲的牛排、新鮮的蔬菜、水煮西紅柿,盡管很有營養(yǎng),但是卻缺少了美味。并且在烹飪西方廚師很少加入味精,由此可見西方人忽略味覺而注重營養(yǎng)。

三、菜肴的標準和隨意性

為什么中國食物有這么多種口味,而西方的食物永遠吃上去都一種味道呢?那是因為中國菜肴的隨意性和西方菜肴的標準規(guī)范。

1.西方食物的標準化

因為西方人更多的注重飲食科學和營養(yǎng),整個烹飪過程都嚴格的遵循食譜,就像是在做實驗一樣。所以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都是驚人的相似,配菜也僅僅是土豆、生菜。除此之外,烹飪過程中每一樣食材和調(diào)味品的計量都會精確到克,烹飪時間也精確到秒。難怪曾經(jīng)有人說西方人的廚房就像是化學實驗室一樣。

2.中國菜肴的隨意性

中國菜肴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是因為每個菜系都有著自己的口味和特點,就算是同一個菜,不同的廚師和配菜也會烹調(diào)出不同的味道。即使是同一個廚師烹飪同一道菜,他也會根據(jù)食用者的不同身份去調(diào)整口味。

四、中西方節(jié)日食物

在現(xiàn)在,很多的西方節(jié)日被中國人所接受,同時很多西方人也逐漸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是卻不見得了解中國的節(jié)日食物,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自己各有特色的食物。

1.傳統(tǒng)的中國食物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我們的前輩留給我們很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比較有特色的食物。

春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要的一個,一般來說春節(jié)里的食物都有著非常好的寓意。比如說北方人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餃子,因為餃子的外形看上去像元寶。人家通過吃餃子來象征來年可以賺更多的錢。還有就是餃子里面會有餡兒,人們把餡兒比喻成自己美好的愿望放進餃子皮里。過年的時候人們會在餃子餡里放硬幣。如果有人吃到這個硬幣,就寓意著來年會發(fā)財。在南方,人們會吃米糕,米糕寓意著節(jié)節(jié)高升。

春節(jié)中的重頭戲就是吃團圓飯。家庭中每個成員無論身在何方,都會在春節(jié)前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在團圓飯中,有一道菜是必須的。那就是魚,在中文里“魚”和“余”的讀音是相同的,意思就是一年到頭家里還有剩余的錢去花。還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是中國的端午節(jié),在這個節(jié)日里人們會吃兩樣東西――粽子和咸鴨蛋。吃這兩樣食物的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特別是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幾乎所有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食物都寓意國家和人民有著美好的未來。一些節(jié)日來源于中國的古代神話,一些則來自于中國的一些舊習俗。而西方很多的節(jié)日都是跟宗教有關的。

2.傳統(tǒng)的西方食物

眾所周知,西方節(jié)日中,圣誕節(jié)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家庭中的所有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吃圣誕食物:烤雞、烤火雞、烤土豆、培根、香腸、洋蔥汁、肉汁等作為頭盤。一般甜點都是布丁,這個是混合了牛脂,干果和白蘭地一起煮的。通常在11月份就會在家里準備,做的時候家里所有的成員都會輪流攪拌這個混合物,然后許下美好的愿望。還有肉餡派也是都會準備的,把面粉皮混合蘋果、葡萄干、櫻桃和牛脂一起放入烤箱烤出來的。這些都是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食物。西方的每個人都喜歡圣誕節(jié),因為這是個充滿聚會和禮物的節(jié)日。

感恩節(jié)是為了表達感謝的節(jié)日,家族里所有的成員都會聚集一堂一起享用美食。在這個節(jié)日里大家都會準備烤火雞、南瓜派、玉米等。

五、餐桌文化

中國受到儒家思想數(shù)千年的影響,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在餐桌文化上表現(xiàn)出很大的不同,比如用餐時的舉止、餐具、用餐慣例和位置的安排。

1.用餐禮儀

中西方不同的用餐禮儀主要是受到不同的民族特點所決定的。

在中國,無論是什么節(jié)日,無論慶祝的目的是什么,但只有一種形式的慶祝方式。那就是大家圍坐成一桌。圓桌代表著相互依存和謙恭。菜肴被擺放在桌子的中間,不僅僅是為了品嘗食物,而是作為一個交流的媒介。人們會不斷的敬對方的酒,相互夾菜,互相邀請對方多吃點。人們在餐桌上體現(xiàn)出尊重和禮讓的優(yōu)點。盡管從健康衛(wèi)生的角度出發(fā),這樣的餐桌禮儀有明顯的缺點。但是這個更為符合我們民族普遍認同的大團圓的結局。

在西方的宴會中,盡管食物和酒都很重要,但這都是陪襯。宴會的核心是為了友誼。人們會為新來的鄰居準備各種特色的美食,以此來增進大家的感情。西方人很盛行的宴會形式是自助餐,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助餐會中,所有的食物、飲料和甜點都被展示出來。人們選擇他們喜歡的,最重要的是不需要一直坐那享用美食,更利于相互交際。這樣的方式也體現(xiàn)了西方人更尊重個性和自我。

2.餐具

中西方飲食中的餐具有非常明顯的不同。眾所周知,中國人乃至于很多亞洲人都會在用餐中使用筷子、湯勺和碗。但是西方人大多使用碟子、刀和叉。筷子和刀叉是東西方餐具的代表,分別影響著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東西方人們不同的智慧。

3.用餐慣例

在中國的正式宴會中,上菜的順序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冷菜、熱菜,最后是主食和水果。在正式場合使用筷子也很講究,在宴會開始前,每個人的一套筷子和湯勺等要事先準備好。除此之外,不要用筷子敲擊器物,不要把筷子叉在菜或飯里,不要揮舞筷子,也不要去舔筷子。這些都是不禮貌的行為。湯勺是用來喝湯的,當不用的時候應該放在碟子里,而不是直接放在桌子上。在用餐中,我們不可避免的會用到牙簽,用牙簽的時候應該用手或者餐巾遮蓋一下。

在西式餐飲中,刀和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免不了有一些禮節(jié)。比如說,不要太粗魯?shù)娜デ惺澄?,特別是不要在高雅的西餐廳發(fā)出很大的聲音。當叉不小心掉到地上的時候,讓招待幫你換一個而不是去撿起來重新使用。刀基本都是放在右手邊,叉都是放在左手邊。當我們停下來的時候,應該把刀叉八字形的放在碟子上,而不是一邊放一個。這樣就意味著吃完了,招待就會來收走你的碟子。還有一點要很注意的是,刀叉不要直接放在桌子上,特別是不要交叉的放在桌子上。

在西方的宴會中,主人只會把菜放在客人的面前,接下來客人就自便。但是在中國很不同,主人會不斷的邀請客人多吃點,但是不要去夾離你較遠的菜。在飯桌上聊天,最好跟臨近的人聊,不斷越過臨近的人去和距離遠的人聊天是不禮貌的行為。

4.用餐位置

在中國,用餐的時候會花很多心思去安排位置,因為座位代表著很多難以言語的意思。西方人也很重視用餐位置的安排,但是和中國有著不同的習俗。

在中國的宴席中,古老的中國道德標準決定了地位比較高的或者是年紀比較大的人應該坐在主位。大致來說,最尊貴的客人應該坐向朝南的位置,或者是朝向大廳里門的位置,我們把這個位置成為主位。中國經(jīng)歷了很長的封建社會,在宴席中或多或少的缺少對女性的尊重,甚至有的地方都不允許女性出現(xiàn)在宴席中。

在西方,人們通常把女士優(yōu)先作為他們的座位安排標準。大多是會安排主人和女主人面對面,尊貴的女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右兩邊,其他的按照時針的位置一個挨一個的坐著。還有兩點是要注意到的:第一夫妻的位置應該安排在同一邊,第二男性的位置是按照地位來坐而不是年齡。

六、結論

傳統(tǒng)的中國飲食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中國人,我們很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美食,也是我們?nèi)粘I钪械闹饕澄?。但是隨著中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不可避免的很多西式美食在中國蓬勃發(fā)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新奇,另一個原因則是用餐環(huán)境非常的安靜和浪漫。很多的情侶,朋友或者是生意人很喜歡這樣的就餐環(huán)境去吃飯聊天。即便如此,傳統(tǒng)的中國飲食仍然不容易改變。

社會在發(fā)展,飲食文化業(yè)也在發(fā)展。發(fā)展的趨勢就是越來越融合和協(xié)調(diào),無論是東方美食還是西方美食都有美好的未來。而且在中國發(fā)展的西方美食必將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西方飲食。

參考文獻:

[1]APA Publications.歐洲大陸(第二版).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2]邱國珍.中國傳統(tǒng)食俗.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

[3]吳斐.英國社會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第9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差異;餐桌文化

進入21世紀以來,跨文化交際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餐桌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異和不同,可以使人們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探究其文化底蘊,提高跨文化意識。

一、中西方餐桌文化

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一)中國餐桌文化

在中國,就餐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中式菜肴上菜的順序第一道菜是湯,緊接著是主食辟如干飯,再則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來促進消化。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曜邮沁M餐的主要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不可用筷子敲擊其他物品,更不可以用筷子對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子去取一塊食物時,應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后,要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二)西方餐桌文化

西餐菜單上有四或五大分類,分別是開胃菜、湯、沙拉、海鮮、點心等。上菜順序一般是頭盤和湯,魚類菜肴(副菜),肉、禽類菜肴(主菜),蔬菜類菜肴(沙拉),最后是甜點和咖啡。使用刀叉時,從外側往內(nèi)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塊,用叉子往嘴里送。用刀的時候,刀刃不可以朝外。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排放在盤中,表示已經(jīng)吃完了,可以將這道菜或盤子拿走。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拿叉,但需要做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要拿著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要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

不要在餐桌上化妝,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時打嗝是大忌。取食時,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請別人傳遞,不要站起來。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別太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就餐時不可以狼吞虎咽。對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應要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

二、中西餐桌文化差異

西方人即使請客吃飯,也是各點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中國文化則認為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群體的共同意志,因此中國人愛聚餐、喜共食、講和合。

(一)飲食觀念的不同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想飲食觀。這種理性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卻大大阻礙了如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西餐講究營養(yǎng)、菜色的搭配,講究餐具與服務,但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diào)和,各是各的味,較為單一。

而在中國的烹調(diào)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這也是中餐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yǎng)價值?!懊褚允碁樘臁钡暮蟀刖涫恰笆骋晕稙橄取?,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使不夠營養(yǎng)成為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協(xié)調(diào)唯獨,度以內(nèi)的千變?nèi)f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于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

(二)入座位置的不同

在中國,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圓形的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一般是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有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而在西方,一般說來,面對門的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之相對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女主人左邊的座位是第三主賓席,男主人的左邊的座位是第四主賓席。

(三)餐桌上用語的差異

中國人熱情好客,請客吃飯時一般都要菜肴滿桌,但無論菜多么豐盛,嘴上總要謙虛的說:“沒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隨便吃點?!比欢斢⒚廊寺牭竭@樣的客套話,會覺得很反感:“沒什么吃的,又何必請我?菜做得不好,又為什么要拿來招待我?”按照中國的習俗,為了表示禮貌,習慣上會一再勸客人多吃點,而中國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餓,嘴上卻說:“我飽了,不用了?!?/p>

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沒那么講究,簡簡單單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時,一般主人會說:“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個人意志,一再問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強塞食物給客人,是很不禮貌的。所以,當主人給你添菜或問你要什么時,如果你想吃的話,可以直截了當?shù)幕卮鹫f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間,一定要贊美主人所準備的食物好吃,稱贊主人的手藝好,否則不管你吃得多飽,主人都不會高興。

所以,中西方餐桌文化差異歸根結底還是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差異。文化促進飲食的形成,飲食反映出各國的文化。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世界的交流而變得模糊。中西方餐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結合,使兩者更趨于完善、科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