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范文

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

第1篇: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范文

>> 論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途徑研究 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策研究 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與教育途徑研究 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chuàng)新教育研究 中國夢語境下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研究 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人文因素 新媒體環(huán)境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因素分析 增強西安民辦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度思考 民辦高校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芻議 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模式分析 高校深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的探討 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策的思考 加強高校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民族高校大學生價值觀認同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大學生中的傳播及影響力研究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強化分析 高校黨課教育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創(chuàng)新研究 大學生黨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EB/OL].人民網

.

[3]侯玉波.社會心理學[M].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83.

第2篇: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范文

關鍵詞:家庭教育;青少年;價值觀;培育;踐行

在今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边@一重要講話精神,創(chuàng)新性地從治國理政的高度論述了家庭的重要性,闡釋了家庭建設在整個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地位,既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和諧社會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新思考,又拓展了價值觀培育的新途徑,為發(fā)揮家庭在培育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用指明了方向。

家庭在價值觀培育中具有獨特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連接個體與社會的橋梁。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建設,把家庭建設看成是和諧社會、國家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洞髮W》指出:“治國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薄耙患胰?,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鼻嗌倌陮沓蔀槭裁慈耍錄Q定的因素首先是家庭教育。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家風家教,可以使個人獲得進入社會的基本品質,在道德觀念上進行自我約束,尤其對于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作用。

一、積極應對家庭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小抓起,從家庭和學校教育抓起。上世紀60年代,國際上著名的《科爾曼報告》指出:影響孩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縱孩子的學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底色。就現代社會而言,家教不單是社會教育體系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更是現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德行奠基。當前,社會上呈現多元價值取向,家庭結構的變化導致傳統(tǒng)家風家教資源流失,家庭的道德建設和倫理建設不力,微博、微信、手機媒體和社交網絡對家庭日常交流時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同時,一些家庭的教育理念出現了功利化的現象。據有關調研結果顯示,72%的家長熱衷于請家教讓孩子上課外補習班;67%的家長跟孩子的溝通只談學習,最關心孩子考多少分排第幾名、鋼琴考多少級、比賽拿什么獎,至于孩子的道德品質方面很少過問,忽視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念、優(yōu)良家風的教育,影響了家庭對青少年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受。家庭教育就好像在一張白紙上畫出的第一筆,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主基調。由于青少年成長的根基在家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在家庭、傳統(tǒng)美德的塑造在家庭,因而這種影響是刻在骨子里不可撼動的。家長要認真分析和積極應對各種不良現象的影響,承擔起守護價值觀的責任,自覺地為青少年道德禮義的實踐提供第一個場所,大力倡導優(yōu)良家風,培育核心價值觀,以家庭教育促進家庭建設,以家庭建設推動社會發(fā)展。

二、家庭要擔起培育核心價值觀的責任

強調:“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少年兒童中培育起來,家庭、學校、少先隊組織和全社會都有責任?!碧K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家庭教育是家庭幸福和國家富強的基石,也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和延伸。培育核心價值觀是時代賦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擔負著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重任。重視家庭建設,是中國人千百年來遵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維系中華精神的一塊文化基石。目前,我國許多地方和學校比較重視家庭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但是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措施不給力,效果不理想。少數家長片面認為,教育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學校的事,家庭教育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齊三百年前就講,一切學校教育都應該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就是說家庭教育應該是人類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形態(tài)。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家庭建設的關鍵

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德國教育家、幼兒之父福祿貝爾曾經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啟發(fā)母親―人類的教育者?!痹诩彝ソㄔO中,家庭精神是最核心的東西。家庭建設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建設,是一個家庭及其成員在家庭內外活動中所信奉的是非、善惡、對錯的標準建設,反映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做人準則。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人格、涵養(yǎng)人性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長中承擔著撫養(yǎng)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情感交流功能,一旦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就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從家庭教育抓起、從娃娃抓起。要堅持以核心價值觀作為家庭建設的重要內容,教育青少年存正念、做正事、走正道。如果一個人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當他離開家庭走向社會時,就有足夠的力量和信心抵御不良風氣的侵襲,就像一棵樹,扎好根基后就有資本抵御風霜雨雪,繼續(xù)向上生長。由此可見,家庭核心價值觀建設絕不是一件小事,不僅關系到青少年的成長成材,而且也是國家和社會層面價值觀得以踐行的重要基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核心價值觀不是口號,更不是教條,而是貼近每個人、帶著溫度、生動活潑的精神追求,只有植根于日常家庭生活里,體現在人人躬行中,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和領悟它,才能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看得見、信得過、學得來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

參考文獻:

[1]彭波、姜泓冰等.人倫基石家國天下[J].人民日報,2015-04-03(06).

[2].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祖國和人民同行努力創(chuàng)造精彩人生[J].人民日報,2014-05-05(01).

[3][日]森重敏.孩子和家庭環(huán)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1-22.

作者簡介:

第3篇: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范文

加強校級管理團隊建設,提高決策層領導力

1.引導樹立正確的信息化理念

對于校長來說,正確的信息化理念意味著三個方面:一是認識到教育信息化在整個人才培養(yǎng)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識到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二是要有強烈的自我發(fā)展意識,有主動接受信息化培訓和學習的意識;三是能夠以科學的發(fā)展觀為指導, 把學校的信息化發(fā)展當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確領導和管理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2.提高系統(tǒng)思考教育信息化能力

教育信息化可分為國家教育信息化、區(qū)域教育信息化與學校教育信息化,作為學校的校長,在關注國家教育信息化與區(qū)域教育信息化的同時,更多的思考自己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從系統(tǒng)的視角來思考與分析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學校教育信息化系統(tǒng)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信息化應用,即教師、學生及管理者等將信息技術整合運用在教育系統(tǒng)中,從而實現更高效、更高質量的教育活動。學校信息化應用具體包括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術支持下學生發(fā)展。圍繞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核心環(huán)節(jié)的是基礎因素層,基礎因素層包括學校信息化硬件設施、學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和學校信息化人力資源三個方面,這是推動學校信息化應用實踐的三個基本因素。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因素層外面是學校信息化的保障要素層,保障要素層包括學校信息化系統(tǒng)規(guī)劃、學校信息化管理機制、學校信息化規(guī)范與標準以及學校信息化考核評價機制等。

3.提高信息化決策與規(guī)劃能力

學校的教育信息化規(guī)劃具體應該包括學校軟硬件資源配置、信息化人力資源建設、信息化管理機制建設、信息技術具體應用推進四大方面,特別要強調與規(guī)劃信息技術在學校各個方面如何有效應用。校長在決策與規(guī)劃學校信息化工作時,需要思考以下一些問題:信息技術在學校中應用的愿景(戰(zhàn)略方向和前景)是什么?信息技術為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怎樣的支持與服務?信息技術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怎樣的支持與服務?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提供怎樣的支持與服務?信息技術為學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實施提供怎樣的支持與服務?學校如何為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提供信息化的管理,包括政策、制度等?學校在信息化硬件、軟件資源、人力資源建設如何合理投入經費?

4.增強信息化的評價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件財力、人力、物力投入都相當大的工作。作為校級管理團隊,應當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到,教育信息化應用推進需要對經費投入的效益進行關注,需要對教育信息化各系統(tǒng)要素和整體效益進行通盤考慮和全面評估。校長的教育信息化評價能力包括能使用多種方法對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的信息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的能力,評價具體包括對學校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管理信息化、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信息技術支持下學生發(fā)展進行評價,對學校信息化硬件設施、數字化教學資源、學校教職員工的教育技術能力、學校信息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進行評價。

加強中層管理團隊建設,

提高中層團隊執(zhí)行力

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進需要信息化管理。作為學校中層管理團隊,其高效的團隊執(zhí)行力,是保障學校信息化有效推進的關鍵因素,是學??焖侔l(fā)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1.牢記三個關鍵詞:高度、速度、力度

①高度。優(yōu)秀的決策執(zhí)行者總是“立足本位,站足高位”,胸有全局、視野開闊,能預見到正確決策執(zhí)行后的良好效果。但是又能腳踏實地地立足本質,不冒進,不貪功。要把各部門工作置于全局之下,找準位置,按時進行,包括有時犧牲一點部門的利益(人力、財力、物力),能夠積極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協同作戰(zhàn),始終牢記全校一盤棋,既有宏觀的思考,又有中觀的操作。②速度。學校每一項工作的落實,速度是很關鍵的,特別是常規(guī)工作,沒有速度就沒有效率。速度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工作作風問題,雷厲風行,說干就干,干就干徹底,這是一個中層干部應有的基本素養(yǎng)。③力度。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要擅長使布置下去的任務得于執(zhí)行,不只是布置任務、做決定,重要的是檢查,是落實,是研究解決任務完成過程中的新問題。有些人的許多工作之所以做得虎頭蛇尾、有頭無尾,主要原因不外是信息遞減、自我取舍、習以為常、借口變通、強調客觀等等。

2.增強三種能力

①信息化文化氛圍的引導能力。學校信息化文化氛圍是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中層管理團隊的引導作用對信息化文化氛圍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中層要多方面協調為教師和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信息化應用和發(fā)展的條件。創(chuàng)設學校信息化文化氛圍具體是指要創(chuàng)設教師和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氛圍,通過組織各類信息化應用的評比來調動學校教師和學生學習與有效使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②信息化制度執(zhí)行能力。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有效推進需要制度來保障。學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化應用的各種制度,學校教育信息化設施使用與網絡安全保障的各種制度,數字化教學資源與信息化人力資源建設的各種制度。通過制度來激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通過制度來規(guī)范與保障學校信息化應用的推進。③信息化道德和法規(guī)的引導能力。信息化在學校的應用和發(fā)展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益處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不利的因素,因此,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和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同時還要對信息道德準則方面進行教育和培訓,使教師和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信息道德觀和健康心態(tài)。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信息化應用力

在學校信息化的進程中,一線教師是推進教育創(chuàng)新的主體。為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師理論素質,充分認識信息技術的革命性影響。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拓展信息技術視野中的教師培訓模式、搭建多樣化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平臺,從而不斷提升教師對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能力,將信息化由簡單的、一般性的輔教學變?yōu)樗枷胗^念性的東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管理上我們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確立操作性強的目標

目標是凝聚教職員工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行動的基礎,只有操作性強的目標才能更易實施,轉化為實際行動。因此,首先,需要確立正確而又現實的目標。其次,簡化目標,用簡潔的語言闡述每個人的工作目標、責任、重點和標準,以使每個人都很好地理解目標的精髓,最終達成共識。

2.建立完備的執(zhí)行系統(tǒng)

再好的決策都只有通過執(zhí)行層努力有效地執(zhí)行才能實現。執(zhí)行系統(tǒng)包括兩子系統(tǒng):(1)校長副校長中層干部基層干部教職工,自上而下的層層管理。管理者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對于發(fā)現的執(zhí)行不力的各級干部和教職員工,校長應及時給予批評,不能有任何縮水,不能打任何折扣,這是決定全校工作執(zhí)行效果的關鍵所在。(2)教職工基層干部中層干部副校校長,自下而上的民主監(jiān)督。這就讓每個干部和教職工同時是執(zhí)行者和被執(zhí)行者,既行使權利又承擔責任,使執(zhí)行工作成為一個有機的充滿活力的系統(tǒng),充分體現民主和科學的管理理念。

3.建立公正的執(zhí)行評價制度

公正的執(zhí)行評價制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評價制度是全體員工充分討論、集中了多數人正確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的。其次,公正的執(zhí)行評價制度把握宏觀和細節(jié),寬嚴有度。最后,獎懲明確。褒獎“合乎學校利益的行為”,懲罰“不合乎學校利益的行為”,就會有效地督促員工約束自己的行為,提高工作的效率。有“功”從下面員工開始獎勵,有“過”從上面領導者開始處罰。員工的失職犯錯,管理者也要承擔領導責任。

4.綜合運用“二八定律”和“長尾定律”

第4篇: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范文

學校教育特色是學校多樣化辦學的必然體現,它是對標準化教育的一種超越。在當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宏觀背景中,努力塑造學校的教育特色,對于提高學校的教育品位,提升辦學質量,促進

建設學校教育特色,首先要對學校教育特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本文就有關學校教育特色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學校教育特色的核心在于一定的教育思想

學校教育特色實際上就是學校教育活動特色的體現,它具有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它或是表現在教育教學方式上,或表現在某些學科教學上,或表現在某類課外活動上。然而,不管是何種內容和形式的教育特色,其內部必然蘊涵著一定的教育思想,這種思想就是特色建設者的教育思想,是學校主要領導辦學經驗的集中體現,也是廣大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種教育思想是教育特色的核心,是教育特色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特色就是辦學者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學校辦學思想的生動反映。

這種教育思想是學校辦學者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對教育活動的一種獨到認識。這種認識,不僅僅來自于理論學習,更來自于教育實踐,是辦學者在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的相互融合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這種思想不是僅僅用漂亮的文字剪貼在學校的宣傳欄中,或刻在學校大門口的石碑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學校辦學者的頭腦之中,并滲透于各種教育行為之中的。

學校教育特色的建設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學校要建設什么樣的特色,用什么方法建設,采取那些步驟,這都受制于一定教育思想的支配??梢哉f,有什么樣的教育思想,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育特色,教育特色實際上就是辦學者教育思想轉化為教育行為的結果。

由此可見,學校特色的建設,首先是一種教育思想的建設,這種思想建設是學校教育特色建設的基本前提。如果學校缺乏這種思想建設,而只注重于學校的校舍、設備等硬件的建設,那么,學校就不能真正形成教育特色。因此,對學校辦學決策者來說,要不斷根據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對學校的辦學方向和目標作深入思考。在創(chuàng)建學校特色過程中,不能把思考點只停留在建設什么樣的特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建設等層次的問題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為什么要建設這樣的特色,為什么要用這些方法來建設等深層次的問題上。如果是移植別的學校的教育特色,不能只注重其特色的形式,而要注重于特色的內在思想,并把這種思想融化到自己學校的文化體系中去。其次,要把特色建設的思想通過多種途徑傳播給學校教職員工,讓他們接受和認同,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共同創(chuàng)建學校特色。

二、學校教育特色的價值在于培養(yǎng)有個性、有特長的學生

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場所,學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學校教育特色,實際上表現為一種有特色的教育,這種特色教育不僅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在學生與教師的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而且,最終能在教育活動的結果中體現出來,即能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其標志就是培養(yǎng)出一大批有個性、有特長的學生。

從教育活動的角度看,學校教育特色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即知識教學方面的特色,技能訓練方面的特色和人格培養(yǎng)方面的特色。這三方面的教育特色能促使學生相應地形成三種不同的特長,即知識方面的特長,技能方面的特長和人格方面的特長。應該說,這三種不同的教育特色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對學校的特色建設都有其積極的意義。然而,問題是在現實中人們往往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前兩種教育特色上,而對于第三種教育特色就比較忽視。一些學校比較積極地開設某些特色班和特長班,對某些學科進行超前性的訓練,強化教學難度,或加強力量對學生進行某些技能訓練。與此相比,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態(tài)度、意志、習慣、方法等方面就缺少特色教育的力度。這樣,明顯造成了學校特色教育的不平衡狀態(tài)。

應該說,學生的個性特長不僅僅在認知因素中表現出來,而且在各種非認知因素中表現出來。學生在學科知識學習上的優(yōu)勢,或在某些技能上的超群表現,固然是一種特長,然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某些品行、情感、興趣、學習方法、習慣、意志等方面的突出傾向,也是一種特長,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在興趣、意志、方法、習慣等方面的特長,比知識、技能方面的特長更富有意義,更富有發(fā)展價值。因此,我們不能把特色教育的內容限制在知識教學或技能訓練上,也不能僅僅從學生的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優(yōu)勢上來評價學校的教育特色,而要關注學生人格培養(yǎng)等教育內容上,學校應該把知識、技能方面的特色教育與學生人格培養(yǎng)的特色教育結合起來,從而使學校的特色教育更具全面性,更具有深刻的內涵。需要指出的是,學生的特長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學生特長的顯露在時間上有長短之分,學生的某些特長在短期內就能顯示出來,而某些特長要經過較長時間后才能顯示出來。例如,學生在知識、技能方面的特長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顯示出來,而在意志、習慣、品行等人格因素方面的特長就不能在短期內顯示出來。另外,不同的學生由于其性格特點、生活背景的不同,其特長會在不同的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

因此,我們不能用短期的眼光來評判學生的特長,尤其是不能只注意到學生的顯性特長,而忽視學生的潛在特長。同樣,在學校特色建設中,我們不能完全用學生當前表現出的特長來評判學校特色教育的成效。學校特色建設不能只注重短期效應,而更應注重學生潛在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三、學校教育特色的基礎在于學校教育的和諧發(fā)展

學校教育特色是學校某方面教育優(yōu)勢的集中體現,但是,這種教育特色是建立在學校教育全面發(fā)展基礎上的。學校的教育特色與學校的教育整體是一種點與面的關系,如果把學校的教育整體看作是面,則學校教育特色就是其中的點,這種學校教育的點與面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點是顯示面的窗口,而面是點存在的基礎,點不能脫離面而獨立存在。如果一所學校在某門學科教學上有明顯的優(yōu)勢,也取得顯著的成績,而其他學科的教學明顯落后,學生不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則我們很難說這是一所有特色的學校。

顯然,學校教育特色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建立在學校整體教育工作全面而和諧發(fā)展的基礎上的。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加以認識。

第一,從特色教育的目標看,特色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有個性、有特長的學生,使一部分學生的能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但這不能以犧牲另一部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代價的,學校不能把力量只集中在對部分學生的特色教育上,而減弱對其他學生的教育力度,從而造成教育力量在分布上的傾斜性。即使對于部分接受特色教育的學生來說,使他們在某些學科上獲得超常發(fā)展的同時,也不能以損害其他學科的學習為代價,即不能人為地造成學生片面發(fā)展的傾向。應該說,培養(yǎng)有個性、有特長的學生,是建立在學生全面發(fā)展基礎上的,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發(fā)展與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統(tǒng)一,這是學校特色教育的本質目標,這種目標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從特色建設的過程來看,學校教育特色是在學校教育和諧發(fā)展的基礎上形成并發(fā)展的。建設一所學校,首先必須進行常規(guī)建設,使學校內部各部門、各機構能相互協調,形成和諧的運行機制,使學校各方面的工作能順利實施。在此基礎上,學??筛鶕嶋H情況,選擇特色教育的目標和切入口,合理配置學校教育資源,進行教育特色的建設。如果沒有這種常規(guī)性的建設作基礎,學校教育特色就難以形成。

第5篇: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范文

【關鍵詞】學校常態(tài) 問題關注 督導

伴隨著浦東區(qū)教育內涵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基于學校常態(tài)下的問題關注式督導成為區(qū)域學校發(fā)展性教育督導實踐的新趨勢。督導活動中要體現問題關注、體現對問題的有效發(fā)現,唯有學校處于常態(tài)化,才有可能做到“問題發(fā)現”。因此,有效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同時,要不斷完善學校教育督導方法論的研究,提升基于學校常態(tài)下的問題關注式督導效能。

目前,浦東教育已完成以數量擴充為特征的第一次跨越,進入以內涵發(fā)展為特征的第二次跨越階段。這就要求教育督導部門必須關注學校內涵建設,抓住學校發(fā)展的核心要素,把握住學校發(fā)展的核心問題。督導人員必須在督導過程中,對學校發(fā)展的關鍵問題及其相應的解決策略加以有效梳理;而學校也需真誠面對存在的各種問題,正確對待發(fā)展中的各種數據與信息。這種基于“問題”的合作關系要求不斷創(chuàng)新區(qū)域教育督導機制,積極探索區(qū)域教育督導規(guī)律,破解學校發(fā)展問題,謀求教育督導效能。

“問題關注式督導”是對“發(fā)展性教育督導”的新發(fā)展

問題關注式督導體現督導活動中的重點,它較多地從發(fā)展的問題中尋找學校困難與發(fā)展障礙,并力圖在問題解決角度上推進學校的快速發(fā)展。

1.學校發(fā)展現實中需要督導支持的核心要點

學校發(fā)展性教育督導,主要任務包括三個問題:學校為實現目標做了些什么?現在學校在何處?學校發(fā)展還需做些什么?其中,第三個問題是學校自評工作的落腳點,具體回答學校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對策及目標。由此,我們可梳理出學校教育督導的基本思路:分析學?,F狀—明確經驗與問題—尋找對策—幫助學校制定新的發(fā)展目標。其中,“發(fā)現問題—尋找對策—建立新的發(fā)展目標”是關鍵環(huán)節(jié),這是教育督導為學校發(fā)展需要提供專業(yè)支持和服務的核心內容。

2.架構學校常態(tài)化問題關注式督導的基本要素

學校常態(tài)化。唯有常態(tài)下學校作為督導對象所呈現的信息才可能是客觀、真實的,所反映出問題才可能是符合實際的。

學校態(tài)度要素。一般而言,學校管理者對待問題態(tài)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有:迎合教育督導只是盡量大地放大優(yōu)點,展示發(fā)展績效,并最大限度地縮小缺點;受到傳統(tǒng)影響,評價標準有差異,出現“成績多、經驗多”的現象,被評價者只是盲目地跟從評價者。

學校行動要素。學校愿意將原本的自然狀態(tài)呈現給督導人員,并能積極、主動地與督導人員共同尋找學校發(fā)展存在的問題。

相互關系要素。開放、平等、合作的理念充分體現在督導活動中。督導人員與學校主動合作,根據發(fā)展目標有效地幫助學校找準癥結,從而促使學校揚長避短,實現跨越式發(fā)展。

教育行政部門要素。充分認識發(fā)展性教育督導的目的是促進學校發(fā)展。對學校發(fā)展中的問題呈現表示充分理解,對問題改進予以有力支持。

督導技術要素。突出診斷性督導評價功能。我們應把評價權利更多地給予學校,讓學校能自主評價發(fā)展現狀,提供出更多學校發(fā)展的信息與數據,從而盡力地縮小督導與學校自評之間的差距。

問題關注式督導的基本操作框架

1.對“問題”的若干認識

基于學校常態(tài)下的問題關注式督導中發(fā)現的問題有輕重和主次之分。弄清問題的性質與程度,是對問題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確定問題次序的前提。

一般而言,問題關注式督導中需要把握的第一線索和關鍵線索主要有:①入門線索:學校形象與成就,主要包括學生、教師和校長;學校教育研究工作;知曉度、知名度和美譽度。②基本線索: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主要包括教育教學工作的形態(tài)、數量、周期或頻率;學生活動范圍及影響;教科研工作的內、外部特征;校園風格與格調;校園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學校運作主體;學校管理與人際溝通;后勤支持;學校與家庭的關系和聯系;學生自治程度。③發(fā)展性線索:學校人事工作,主要包括教職工人事結構;工作飽和度;人事管理運行的校內認可度;人員調轉與培訓。④全局性線索:學校領導行為診斷,主要包括辦學思想;學校領導作風;教育理論水平;操作示范能力;表達能力;文化和藝術修養(yǎng)。⑤外部線索:學校周邊情況或問題診斷,主要包括領會和執(zhí)行法律、方針和政策;與社區(qū)的關系;與鄰近同行的交流等。⑥前瞻性線索:學校發(fā)展方向與可能性,主要包括對既往發(fā)展史、學校位階、發(fā)展?jié)撃芎蛢韧馄谕脑u估,以及預期支持度。

2.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程序

明確觀察、發(fā)現問題的基本程序:①通過觀察發(fā)現問題。②從學校已有問題發(fā)現中尋找問題的主攻方向。③通過信息采集,思考校方發(fā)現的問題準確與否,是否有進一步的發(fā)現。④與督導同伴作交流,驗證一下彼此的問題是否趨同。⑤與校領導和相關管理人員溝通,驗證學校被發(fā)現的問題是否符合事實。

第6篇: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范文

關鍵詞:校園文化;文化景觀;文化互動

中圖分類號:G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2-0051-05

教育活動是在一定的空間環(huán)境中進行的,校園文化景觀是教育空間的組成部分,它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理念和對學校教育的理解、期望[1]。21世紀的校園文化景觀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窗口,表征著學校的個性特征與價值理想,具有比抽象的書本更有助于師生凝聚新經驗、激發(fā)新情感、催化新認知、滋育新觀念、誘發(fā)創(chuàng)新力的強大功能[2]。我校是一所名聞遐邇的百年老校,她秉承“獨立、協作、創(chuàng)造”的校訓,發(fā)揚“讀書、明理、求進”的校風,其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培育了一代代精英學子。我校在校園景觀建設中注重與校本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注重與教育主體和過程的互動,使我校的校園文化具有了較為獨特的表達特點,也使文化景觀更好地發(fā)揮了“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和教育作用。

一、文化互動: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新理念

1.校園文化與文化景觀

校園文化是以師生為主體,以各種教育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在新課程背景下,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出發(fā)點是促進師生的發(fā)展,根本途徑是課程改革。文化育人,人蘊文化。人與文化的關系決定了校園文化必定是個開放的系統(tǒng)。作為校園文化重要表達形式的校園景觀也必定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它時刻不停地與周圍環(huán)境、與師生進行著信息交流,引領著師生去體會學校文化的意蘊,賦予校園文化新的時代精神[3]。

2.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理論借鑒

著名藝術心理學家弗賴曼指出,應該把環(huán)境與空間文化看成一種塑造力[4]。校園文化景觀是特殊的感性“文化場”,同樣具有能量,即它會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地熏陶和重塑師生的思想品行與生活方式。

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認為,人體驗景觀的重要特征在于,一是視覺經歷,二是心靈感受,“人們是根據空間事件的構造而選擇體認與行動模式的。”[5]這提示我們,景觀設計需要深刻把握人的景觀體驗規(guī)律,以便借此拓展全新的價值時空,創(chuàng)建與呈現富有情感張力、審美詩意、認知啟示的感性對象,從而引發(fā)人在審美發(fā)現中體會深邃的快樂,提升認知的層次與維度。

好的校園文化景觀往往積淀了歷史、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價值,蘊含著個體、集體甚至民族和人類的精神智慧,能促使師生在景觀中領會特定文化的精神價值,而且能潛移默化地塑造師生的品格、情感和價值觀。

3.我校對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創(chuàng)新理解:文化互動

校園文化景觀不能以展示性作為唯一功能,而應體現人文性、互動性、參與性、探索性、建設性、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特征,其中互動性是從理解景觀文化走向發(fā)展景觀文化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有研究指出,不從人的主體角度而把文化傳統(tǒng)當成外在于主體的自律要求,是一種非科學的方法。人們應該從兩個方面辯證地看待人與文化的關系:一方面,人與人群作為文化的主體會受到文化傳統(tǒng)的制約。這種制約不僅表現為特定人受特定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而且表現為特定的文化傳統(tǒng)奠定了人的思維與行動的基礎[6]。另一方面,人與人群對文化也具有選擇與決定作用。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有一句名言:“傳統(tǒng)并不是我們繼承得來的一種先決條件,而是我們自己把它生產出來的,因為我們理解著傳統(tǒng)的進展并參與到傳統(tǒng)的進展之中,從而也就靠我們自己進一步規(guī)定了傳統(tǒng)。”[7]所以,文化必定是在與人和人群的互動中才得以傳承與發(fā)展的。

因此,我們認為好的校園文化景觀還應能夠催生師生對學校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揚棄、修正和創(chuàng)新,使校園文化得以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體現出與時代相適應的特征與風貌。另外,基于現代教育活動本身具有互動的特點,將校園文化景觀建成有利于教育互動的場所也是我們學校景觀建設的必然選擇。

我校文化景觀建設的理念是:把校園文化景觀建成學校文化的窗口、教育教學的載體、文化發(fā)展的平臺。我們試圖讓校園文化能與社會發(fā)展相協調,能與教育的主體和過程內容相融合,能與師生的生活、理想與未來發(fā)生相互的影響。這就是我校對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創(chuàng)新理解:文化互動。

二、“求進”:文化互動理念的校本理解

1.“求進”文化的歷史彰顯了學校文化與社會發(fā)展要求的互動

無錫市第一中學具有一百年發(fā)展的光輝歷程,學校文化的特征顯而易見?!扒筮M”,是無錫市第一中學的校本文化核心。其主要內涵可以概括為“修身勵志”、“自主協作”、“愛國愛?!薄ⅰ叭姘l(fā)展”、“開放創(chuàng)新”等五個方面,而我校的文化景觀也成為這種文化內涵最好的教科書。

回溯百年,在文化互動中謀求創(chuàng)新一直是我校發(fā)展的主旋律,學校文化的發(fā)展印跡無不顯露出學校教育與社會發(fā)展互動的節(jié)拍。我校早在晚清時期就率先創(chuàng)辦職業(yè)學校,以創(chuàng)新的教育來改變社會生產的落后,先進機械的引進以及工商型人才的培養(yǎng)在當時開創(chuàng)了地方先進工業(yè)的先河。二十年代規(guī)范化教育,我校從建立現代化教育管理入手,全面提升了我校的現代教育管理水平。三十年代無錫淪陷時期,我校多位校長拒絕與侵略者合作,既保持了一個中國教育人的尊嚴,又堅持獨立辦學,培養(yǎng)了一批既有愛國品質,又有出色才華的師生。四十年代抗戰(zhàn)勝利后,我校全面實施優(yōu)質教學,并成為無錫地區(qū)最好的公辦學校。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我校成為省重點中學,在無錫地區(qū)首先實施教育改革試點,為無錫地區(qū)的教育現代化探索開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教育質量穩(wěn)步提高。改革開放后,我校不斷推出教育改革新舉措,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使我校在德育、教師隊伍建設以及全校辦學成果等方面成為全省甚至全國教育的一個閃亮的標桿。九十年代我國教育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我校以“科研興?!睘樾碌耐黄瓶?,大膽改革、探索,為學校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進入新世紀,我校的改革創(chuàng)新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F在,學校大門口的校訓碑上鐫刻著“獨立、協作、創(chuàng)造”和“讀書、明理、求進”12個大字,這是我校百年校本文化傳統(tǒng)的最好總結,也是全校師生共同的精神標志和追求目標。巍然屹立的學校大門上書寫著我們的校名——“無錫市第一中學”,這就注定了我們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勇當“第一”。

因此,學校的“求進”文化成為了凝聚和激勵學校全體成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學校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強大內驅力。

2.“求進”文化的發(fā)展有賴于學校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學校教育主體和新課程體系的互動

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文化建設,從根本上講是人的建設,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不斷提升人的生命價值,是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出發(fā)點,也是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8]。教師和學生是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既是學校文化建設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又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和實踐者。因此,當代“求進”文化的發(fā)展有賴于當代師生與學校傳統(tǒng)文化的互動。

在學校教育中,課程是育人的藍圖,課程文化是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根本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講,課程改革實質上是一種課程文化的重建。課程文化是通過對社會文化的選擇、提煉而形成的一種課程觀念和課程形態(tài)。現代學校文化建設要求我們必須科學、正確地認識學校課程的性質和功能,加強以“科學素質與人文修養(yǎng)辯證統(tǒng)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課程文化建設,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發(fā)展,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因此,當代“求進”文化的發(fā)展有賴于傳統(tǒng)學校文化與新課程文化的互動。

三、多維互動: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校本實踐

基于文化互動的理念,我們在學校景觀的設計與建設中,關注文化景觀的意蘊能否與學校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相互動,關注文化景觀能否與當代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辦學理念、課程文化和辦學特色相互動,關注文化景觀能否與當代師生的生活與情感相互動,關注文化景觀能否與學校文化的成長趨勢相互動等。在我校二期改擴建工程前期,我們在深入分析學校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確立了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基本策略,那就是我們的校園文化景觀應該是一個物化的文化互動的平臺。

在學校景觀建設與文化建設的工作中,我們又從四個角度率先嘗試了文化互動平臺的建設:(1)育人核心的德育平臺;(2)教育無聲的藝術平臺;(3)豐富多元的課程平臺;(4)人文互動的創(chuàng)新平臺。

(一)育人核心,德育為先,讓核心景觀與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發(fā)生互動

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是從學校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提煉出來的,是學校辦學特色的文化支撐。它能從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校風校訓中體現出來。把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反映到學校景觀的設計與建設中,就是嘗試將抽象的文化教誨轉化為直觀的文化象征,從而使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以景觀的形式更形象、更持久地影響人、感化人,從而潛移默化地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9]。我校在核心景觀建設中努力呈現學校核心精神文化的內涵,使固化的景觀與學校的精神追求相呼應。

無錫市第一中學是一所創(chuàng)建于1911(清宣統(tǒng)三年)的百年名校。1954年,人民政府為我校重新購地興建校園校舍。八角紅樓是當時在蘇聯教育模式指導下興建的典型的大型仿蘇式教學樓。大樓整體紅墻紅瓦,樓體前方中央有一個突出的八角形尖頂塔樓。遠觀八角紅樓,它像一本打開的書,中間的塔樓像一支八角形的鉛筆插在打開的書脊中。紅色代表了當時學校懷有科學救國的理念和傳統(tǒng)。整幢大樓端莊沉厚,恢弘大氣,激勵了一代代一中人發(fā)奮讀書、明理求進。“八角紅樓”是現在一中校園里最早的建筑,在近60年的風雨中,她成了無錫一中歷史的象征,是數代一中人校園情結的所在。

2009年開始的我校二期改擴建工程中,我們深入研究學校百年歷史,在提取了學校文化的精神內核的基礎上,將八角紅樓定位為核心景觀建筑,并進行了重新修繕。突出了其樓形特征,象征“讀書、明理、求進”的學風要求,突出其樓體的紅色,喻意“獨立、協作、創(chuàng)造”的校訓警示。

紅色還為校園二期改擴建工程奠定了校園的基本色調,書筆相諧的造型是學校最樸實的功能寫照。紅樓內部被設計布置為校史展覽室,豐富生動的教育歷史故事使紅樓進一步折射出學校百年的歷史光韻,傳遞出一中人讀書、明理、求進的精神追求。

籌備百年校慶之際,與八角紅樓這一核心景觀相呼應,我們建設了又一校園核心景觀——校訓墻。這是一幅大型浮雕作品,名為“百年輝煌”。作品畫面以荀子《勸學》為背景,以我校創(chuàng)辦人陶守恒先生和早年著名校友錢偉長、程及為師生代表形象;用無錫地方標志錫山、龍光塔、波瀾起伏的大運河水寫意學校的地理位置;用學校百年歷史中不同時期的典型建筑如“進賢亭”、“紅樓”、“西校門”等象征學校的發(fā)展歷史。鑒于學校最初在王羲之無錫的故宅辦學的經歷,浮雕題詞:“從王羲之的故宅到無錫學宮,再到錫山東麓,百年的辦學實踐孕育了一中追求卓越的‘求進’精神,百年的薪火相傳創(chuàng)造了一中追風趕月的百年輝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浮雕在醒目位置鐫刻著兩組校訓:一是我??h中時代的校訓——“服從、犧牲、創(chuàng)造、協作”;二是當代校訓——“獨立、協作、創(chuàng)造”。這幅浮雕表達了一中在百年教育歷史中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

(二)教育藝術,大愛無聲,讓故事景觀與教育的藝術追求發(fā)生互動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在心,教師才會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藝術,才會追求潤物無聲的教育境界。教育的藝術不只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更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故事往往以有情節(jié)、有細節(jié)、以情動人而打動學生、教育學生。因而,我們嘗試將學校歷史中的教育故事演繹成故事景觀,試圖用一中人的故事感染教育一中人,使學校環(huán)境無聲的教育也能像故事一樣動人,也能為向“心與心的教育”靠近做好鋪墊。

故事景觀一:學校創(chuàng)始人陶達三先生像

這個景觀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00年前,當陶守恒先生手捧萬國博覽會金獎載譽歸國,他所見到的卻是一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祖國。

初等工業(yè)學堂開學那天,偌大的校園里只有兩名學生……,立校之初的16年中,這里走出了9屆共計500位學子。在那個家國殘破、混戰(zhàn)不休的年代,陶先生所面對的艱難和困厄,我們已不得而知。但陶先生送出的學子中,卻留下了錢臨照、程及、錢偉長等一個個閃亮的名字……

故事景觀二:知音

這是一組由綠地與雕塑共同組成的景觀。雕塑用虛實相生的手法講述了著名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發(fā)現、發(fā)掘、記錄無錫著名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的代表作《二泉映月》的一段佳話,很能激起師生對民間音樂瑰寶《二泉映月》來歷的好奇。楊蔭瀏先生是我校著名的音樂教師,他與阿炳因熱愛民族音樂而相知深厚,他們曾一起在一中校園里舉辦過民樂演奏會?!爸簟币庠诩o念這位著名校友和教師,激勵我校教師要善于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人才,崇尚高雅,積極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味。

這樣的故事景觀在校園還有很多,已成系列。如為百年校慶而重新修建的“進賢亭”、校友回校總愛去坐坐的懷舊教室等,這使學校著名教育故事中的人和得栩栩如生。

(三)課程文化,豐富多元,讓課程景觀與學校尊重個性、全面發(fā)展的教學追求發(fā)生互動

素質教育是我校顯著的辦學特色。我校的育人目標是:素質的全面化與個性化的和諧發(fā)展。構建能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和諧”、“文理綜融”、“個性舒張”的多元課程體系,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是我校辦學的追求。

我校的課程景觀大多分布在室內,有行政樓圖書館“文科片區(qū)”、錢偉長樓的“理科片區(qū)”、藝術樓和體育館的“藝體片區(qū)”等。這些景觀片區(qū)的設計采用了室內與走廊相結合的方式。室內景觀注重景觀與教學功能的整合,使景觀成為教學情境的一部分。我們將錢偉長樓設計布置為理科文化為重的景觀區(qū),在這個區(qū)域中有與各學科相關的主題教室。主題教室的設計將學科中最精髓的思想、最經典的學科成果、最耐人尋味的科學案例設計其中,使學生一走進主題教室就好像走進了由課程景觀構成的學科情景中。如學生在地理教室內可以看到“斗轉星移”、“風生水起”……在生物教室可以體會“虎嘯猿啼”、“生命進化”……

走廊里的課程景觀采用了開放式展館的形式,表達了學校多元的課程理念。如我們把圖書館文科片區(qū)的走道和樓廳布置設計為或中西合璧的、或國粹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各種展示區(qū),有國學文化館、民族文化館、西學文化館、(無錫本土的)非遺文化館等,還有反映學校百年歷史各階段的開放式燈箱展板……這樣的布置旨在啟發(fā)師生要打開多元的課程學習的視野,懂得當代學生需要了解傳統(tǒng)與本土文化,也需要有國際視野,更要有廣博的知識、包容的胸懷、民主平等的精神等等。

室外也有多個課程景觀,如古樹名木上的生物學知識介紹,“雕刻時間——新型地平式日晷”,體育館內的“學校體育明星”墻等等,旨在引導學生體會多元化的課程學習無處不在。

藝術大樓門廳內的陶藝壁畫——“英雄交響曲”。這是一幅由一個年級全體學生和他們的美術老師耗時一學期在陶藝課上共同創(chuàng)作、親手制作完成的作品。作品由類似活體印刷字的柱狀小雕塑有機組合而成。小雕塑的高低起伏表現了《英雄交響曲》旋律的激情與豪邁。這幅作品入選了“第十一屆全國美術展”和“第十二屆中國壁畫展”,受到了國內外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的關注。這幅作品作為課程景觀展出,體現了學校新課程改革以來,大膽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和教學,也證明了學生是當代教育中真正的英雄。

(四)人文互動,文化創(chuàng)新,讓主題景觀與師生的文化展望發(fā)生互動

學校是成長的,學校文化也是成長的。校園文化景觀的含義不僅要能承載過去,更要能隱喻未來,從而體現校園景觀文化的導向。

我校最為典型的主題景觀是位于學校正門內廣場綠地正中的“回鳳石”——又稱“玉鳳回眸”的景觀。這是無錫市學校管理中心送給學校百年校慶的禮物。景觀建成后,師生對其寓意的解讀卻有著較為濃厚的文化展望意味。學生普遍認為,這表達了學校對學生要為母校的發(fā)展出力的期待。有教師把她解讀為教育是構建于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學校教育應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fā)展,教育應該反哺社會;也有觀點認為,這塊回鳳石隱喻了教學相長,提示教師可以從學生中汲取營養(yǎng),從而獲得職業(yè)發(fā)展的不竭動力,體現了一中教師教育的胸襟;更有觀點認為,這塊回鳳石的外形與無錫市的城市標志——吳文化的象征“玉飛鳳”有相通之處,隱喻一中在當地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這樣看來,主題景觀激發(fā)起的師生多角度的解讀已不止是文化展望,更是一中師生新的目標追求。除此之外,學校的主題景觀還有“巨人之肩”、“百齡杏壇”等多處,對主題景觀多樣的解讀激發(fā)了師生與景觀互動的巨大熱情,也孕育著一中新文化的發(fā)生與成長。

綜上所述,我校在景觀建設前、建設中、建設后,通過加強景觀與學校校園文化等諸多要素的互動,使景觀成為了能被師生充分認同的、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的生動標識。我們相信,只要能在深入研究文化與校園景觀關系的基礎上開展景觀建設,校園景觀將會成為投射學校教育智慧之光的鏡子,就會與師生發(fā)生自然的對話,就會啟迪師生對學校文化的再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景觀也會為化育更多更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人才而發(fā)揮出更加巨大的教育潛力。

參考文獻:

[1]麥顯悅,張俊竹.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建設與實例[J].高校后勤研究,2008(5).

[2]深圳市平崗中學課題組.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研究[J].教育研究,2000(10).

[3]薛嵐,郝東升.大學校園文化景觀的探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16).

[4]鄒廣文,夏瑩.文化主體、環(huán)境與態(tài)度——從中西文化交流看文化交流的主體間性及其原則[J].求是學刊,2003(7).

[5]嚴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闡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83.

[6]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0.

[7]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355.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Z].

[9]呂根槐.校園文化建設:景觀建設的意義[J].文藝生活.2011.12.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School Cult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HUA Guang-yan & XUE Xiao-hong & CHEN Chuan-wen

(Wuxi No. 1 Middle School, Wuxi 214031, China)

第7篇: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范文

一、人本管理模式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

第一,以學校管理者作為人本管理的主體,從管理者的水平能力的提高和經驗的豐富角度出發(fā),制定和實施人本管理的方案,實現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目標的模式。首先,建立"兼容有序"的管理機制。所謂兼容,"從對人的管理上,就是團結具有各種特長的人一同共事,不排斥意見不同的人。要求領導班子管理成員學習更多的知識,不斷用最新的觀念武裝自己的思想,對學校各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以順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潮流。鼓勵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育教學風格,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起參與學習和研究,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擁有成功愉悅的人生體驗。在對學校事務的管理上,管理者要善于整合。學校的時空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空,把各種教育、各種事務的內在聯系,進行重新組合,產生整合效應,從而使校內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都能產生最好的教育效應所謂有序,就是在管理中充分注意各項工作的過程、階段的有序化,把每一個階段的工作目標想細,做細。從時間順序上,把學校各項管理在時間運行上的先與后,快與慢定出時間表;從空間順序上,注意工作運行的層次,位置上的排列,在管理中讓教育、教學、各就各位;從工作秩序上,建章立制。從而使學校工作能夠按章程順利進行。其次,培養(yǎng)領導管理者的管理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領導者要具體有現代教育管理理念,把人的發(fā)展作為學校發(fā)展的支點。在考慮到社會需要的同時,考慮到學生、教師這些"關鍵人群"的需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主動改造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以管理只是為核心的復合型知識結構。學校教育者要以經濟社會需求、以就業(yè)為導向,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要努力掌握現代科學與人文基礎知識、教育管理的專業(yè)基礎知識、現代信息知識,使關了在走近科學的同時處處閃耀人文光輝。

第二,以學校教師作為人本管理的主體,從培養(yǎng)提高教師積極性出發(fā),使教師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和準則,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增強學校的凝聚、向心力和能動力,實現教育人本管理的共同目標。首先,營造共同的價值觀念,構建優(yōu)秀學校文化。共同的價值觀是能夠激勵人的、將教師個人追求與學校組織目標很好結合起來的價值觀念或最高目標,也是學校灌輸給全體教職員工的指導性觀念。可以說,價值觀是學校的上層建筑,是學校教學管理的靈魂。學校通過這種無形的管理方式,即以觀念的形式來調控學校成員的行為,能使教師感受到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在學校內部形成一股強勁的凝聚力,對每個教師騎著感召作用和融合使用。學校文化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管理手段,其目的就在于把學校的價值觀念變成學校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念,通過共有的價值觀念和準則自我監(jiān)督,調整自己的行為,借以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能動力為實現學校的共同目標而奮斗。其次,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校教學活動中的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支撐都來源于親密的感情。一個學校只有培養(yǎng)并建立起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親密關系,才具有凝聚力。而這種親密感一旦遭到削弱和破壞,將使教師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也會使學校內部摩擦系數增大,內耗加重。只有當學校管理人員對下屬的思想、感受和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時,當領導與教師間有親密感時,才會有信任、犧牲和忠貞。最后,創(chuàng)造調動教師積極性的物質、精神環(huán)境。學校工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由于過去的行為、業(yè)績獲得回報,這種回報不包括有形的,諸如工資、提升等外部報酬,還包括來自內心的滿意、自我成就感等內部報酬,教師將根據獲得的外、內部報酬來判斷其合理性,并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工作態(tài)度。這個過程中強調了報酬的重要性。因此,學校管理者要兼顧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通過給予教師工作機會、賦予工作權限、擴大工作范圍、強調工作職責,以鼓勵代替懲罰,以尊重代替蔑視,以滿足代替壓制,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融合,便可激發(fā)教師工作意愿,發(fā)揮出他們的工作潛能。

第三,以學校學生作為人本管理的主體,從確立和尊重學校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出發(fā),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點,讓學校的一切活動都為滿足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而設計和組織,實現教育人本管理的目標。首先,以學生發(fā)展為主的發(fā)展教育觀。學生是學校教育工作面向的主體,學生的發(fā)展,最終關系著學校的發(fā)展。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為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搭建平臺。其次,制定合理符合學生特點的發(fā)展計劃。學生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老師要堅信學生潛藏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其發(fā)展無可限量,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充分認識并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完全,健康,自由的發(fā)展。也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為了一切孩子","一切為了孩子",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因勢利導,以達到把"人"作為管理模式的核心。最后,為學生制定合理的目標,對學生進行柔性管理。目標是前進的方向,也是前進的動力。在"以人為本"的管理中應設立"合理"的目標。這目標包括個人目標與教育教學整體目標。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設立可行性的合理目標,在實現的過程中使他們產生自信心,產生成就感,激發(fā)他們朝著更高的目標奮進。同時,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流動的整體,文化狀態(tài),道德水準以及素質都處在永恒的變化中,管理者要根據實際情況變化,相應地調整管理策略,從而更好的駕御學生,以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人本管理這一理念運用到學校教育中的根本,就是把人的管理作為學校管理作為學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運用正確的用人方略,使每個人都能在自身條件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學校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建設。只有實現以人為本,滿足主體發(fā)展的需求,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在師生群體發(fā)展的同時,學校也必將獲得最大的管理效益,并呈現出強盛的生命力。

第8篇: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范文

[關鍵詞]學校教育;工作概念;休閑品性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808(2010)07-0052-04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生前多次提出一個刻骨銘心的疑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為了嘗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看一個事例:2007年6月在北京舉行了中日兩國小學數學研討活動,這次活動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國的教學內容遠多于日本,要求也高于日本,日本的課堂教學過程明顯比我國顯得寬松。要說明的是,日本與我國同處東亞,同屬黃色人種,但日本在多個領域都涌現出了許多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才,特別是在科學領域近年來已有多人獲得諾貝爾獎,而在我國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才非常匱乏,諾貝爾獎迄今尚未有零的突破。從上述事例中我們可以一窺兩國學校教育的不同,而人才培養(yǎng)質量高下有別的秘密恰恰蘊含于其中,新加坡教育部長尚達曼一句精辟的話道出了謎底,那就是“教得越少,學得越多”。這句話切中了我國學校教育的時弊,也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應該改變學校教育對“工作概念”的信奉,賦予學校教育以休閑品性。

一、學校教育的“工作概念”及其危害

“工作概念”是指推崇工作至上、排斥休閑的思想觀念。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工作概念”包含了三個核心觀點。一是視勞苦為美德?!肮ぷ鞲拍睢逼鹪从趧趧?。在古希臘,一方面人們認為勞動是上帝對人的懲罰,因此受苦受累是罪有應得;但另一方面,人們也通過勞動擺脫了饑餓甚至對他人的依附,因而把勞苦視為一種美德。二是正經的勞動態(tài)度。中世紀的禁欲主義把一切都弄得一本正經;而文藝復興后的新教倫理亦崇尚嚴肅的風格。這些反映在勞動中,就把勞動看作是正經和嚴肅的事情,而勞動者的典型形象是不茍言笑。三是任務和效率優(yōu)先。到了工業(yè)社會,人被當作機器上的零件,工作是任務取向,即重事不重人,泰勒制激起了效率崇拜,人的活動被精密地計劃和安排。在工業(yè)社會以后,“工作概念”漫無止境地入侵并主宰著人類生存及活動領域。歷史地看,“工作概念”確實推動了社會生產的進步,然而它也是導致人的異化的重要因素。在工業(yè)社會以后,學校教育亦受到“工作概念”的強烈影響,“近代以來的正規(guī)教育體制,不論是從教學方法,還是從各門課程的實際應用來看,都是以工作為核心設計的”。

當學校教育秉持“工作概念”時,就會形成“任務和效率取向”的教育原則和“正經嚴肅”的教育姿態(tài)以及“美化勞苦”的教化理念。這些反映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一是把完成教學任務特別是升學任務當作頭等大事,追求在單位時間內教授更多的內容以及實現高升學率。因為渴望短時間內教授更多的內容,所以有“滿堂灌”;因為渴望高升學率,所以只關心有升學希望的學生,利用升學考試倒計時對學生進行催逼。由于眼中只有教學任務和效率,學生不過是達成這些目標的工具或手段,這就導致學生得不到人性化的尊重。在這種“目中無人”的教育中,學生即使是優(yōu)等生的自我價值感也普遍偏低,學生對學校嚴重缺乏歸屬感。二是教學與管理都非常正經嚴肅。在教學中,學生被要求老老實實地坐著、認認真真地聽著,教師在學生面前是一本正經;在管理中,管理者過度追求秩序性,對學生常有嚴苛的控制,教育手段常常一成不變。所以在我國學校里,學生常會因為坐姿不正、說俏皮話、做滑稽動作、在教師說話時插嘴等有違正經嚴肅的事而受到訓斥或處分。正是在這種正經而嚴肅的教學與管理文化中,教育失去了活潑與靈性,學生變得循規(guī)蹈矩。三是美化勞苦,過度提倡學習中的勤奮和苦工夫。教育者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視為圭臬,家長們深信“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這種對勞苦的信奉必然招致沉重的學業(yè)負擔、占用學生的空閑時間和支持學生的“過勞”學習,致使減負不成反增負。在我國學生的作息時間表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學生一天的時間被學習活動排得滿滿的,即使有節(jié)假日,也會被家教、特長班等活動填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學校教育中的“工作概念”是應試教育的始作俑者和維護者:因為“工作概念”尋求具體可操作的任務,尋求可以看得見的效率,尋求一種能直接震懾個體而讓其正經和嚴肅的力量以及尋求讓個體像個陀螺一樣地轉動,這些應試教育恰好都能給予完全的滿足。由于“工作概念”在學校教育中潛在的巨大影響力,素質教育在我國亦是舉步維艱,很多時候人們甚至是在用搞應試教育的那套方法搞素質教育,即把素質教育任務化、功利化和勞苦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受“工作概念”主宰的學校教育不可能有高遠的志向,也不會有寬廣的胸懷和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的學校教育培養(yǎng)普通的勞動者尚可,的確很難培養(yǎng)出錢學森所說的杰出人才。

二、學校教育休閑品性的意蘊

伴隨閑暇時間的增多,休閑已成為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正呈現越來越多休閑的色彩,學校教育亦不例外。

(一)學校教育休閑品性的內涵

休閑是個體心理或精神上的自由、愉悅與享受狀態(tài)。與工作相比,休閑有三個重要特點。其一,休閑意味著更多的自由自主。工作這種活動的目的是達到要求、完成任務,休閑則是“從文化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的外在壓力下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個體以自己所喜歡的方式行動”。其二。休閑是自我的一種釋放。工作要求于人的僅是工作能力的那部分,易于產生單向度的人;休閑是以自我啟發(fā)和自我表現為目的,是“自我開放,把自己釋放出去,達到忘情的地步”。其三,休閑是一種心理或精神的享受體驗。工作者的顯著特征是賣力和勞累;而休閑是以欣然之態(tài),做心愛之事,在活動中始終伴隨著心理的愉悅和精神的快樂。根據休閑的內涵與特征,學校教育休閑品性指學校教育以讓學生的心理或精神達致自由、愉悅和享受狀態(tài)為目的,努力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自主,大量給學生提供自我釋放的機會,竭誠讓學生在受教育中獲得精神享受。其中,給予學生自由自主體現了對學生生命和自由意志的尊重,給學生提供自我釋放的機會是對學生善性與潛能的認同,讓學生在受教育中得到精神享受是對教育作為一種精神活動的期許。就其實質而言,學校教育休閑品性追求學生在愉悅中實現生命價值、在快樂中獲得充實人生,它是人本主義思想、進步主義教育理念在休閑精神中的融合。

(二)學校教育休閑品性受到的關注

歷史地看,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著力提倡集體教育的初衷是使教育成為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使學校成為富于歡樂與吸引力的宇舍。杜威批評傳統(tǒng)學校教育過于嚴肅,認為教育沒有比提供適當的設備給孩子創(chuàng)造休閑和娛樂更嚴肅的責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導學生“六大解放”,主張“不把學生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要讓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今天凡是教育發(fā)達的國家?guī)缀鯚o一例外都非常重視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他們的課程雖然也很嚴格和困難,但學校都充滿著一股輕松的氣息。譬如加拿大的學校,學生的集體照往往是一些孩子身著校服隨便站在中間,他們的老師自然地圍在周圍;校長會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像老朋友似的和學生打招呼,和學生親切地說笑。又如澳大利亞的學校,上課的感覺好像是老師和學生在共同做一件事,老師可以坐著,學生可以趴著;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學得快的學生可以根據老師提供的資料自由學習,學得慢的學生總是圍在老師的周圍,逐個地解決問題。

(三)學校教育休閑品性對我國學校教育的意義

對我國學校教育而言,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既可除弊于學校教育的現狀,更是學校教育追求的境界。我國學校教育之弊病實可用“負擔重而意義空”來概括,人們曾用減負政策來釋放學業(yè)負擔,用素質教育來彌補意義空缺。但其結果要么是因為減負而降低了教學質量,要么是因為提升意義而增加了學業(yè)負擔。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直接賦予減負以目的和意義,使減負有堅實的價值支撐;學校教育休閑品性也為素質教育提供了時間資源與方法載體,使素質教育有了優(yōu)化的路徑。提升學生的教育幸福、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國學校教育的更高追求,而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可以幫助我們達致這一境界。第一,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賜予了學生寧靜而愉悅的心境。一方面這種心境本身即代表了一種幸福的生存狀態(tài),它讓學生顯得自信而從容;另一方面它構成了創(chuàng)造之源,因為“在寧靜中的沉思是最好的境界”“學生在愉悅情緒下的創(chuàng)造性水平遠高于在難過狀態(tài)下”。第二,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自主,正是自由自主,既使學生的生命成長有機會趨向無限的可能域,也使學生能夠自我促進、自我負責,從而擁有獨立堅強的自我。第三,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鼓勵學生積極地自我釋放,正是自我釋放幫助學生完成和拓展著生命的空間,從而走向全面的自我實現。它將周圍的異己力量推到一邊,讓學生獲得真我;它推動了學生潛能發(fā)展,是其創(chuàng)造力進發(fā)的源泉。第四,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追求一種能帶來精神享受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將使學生的精神渴求得到滿足,并使學校成為學生精神的樂園。學生無須再對學校心懷畏懼,學校已經成為他們心中好的去處,他們將愿意花更多時間呆在學校里,而不是流連于網吧或街頭。第五,休閑是“人在破碎的文明中的整合因素”,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給學生的生命留下了回旋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學生可以從容地反思與糾正自己的錯誤,并對自己進行梳理和整合。

從這里可以看出,學校教育的休閑品性不只培養(yǎng)普通的勞動者,它也是杰出人才成長的土壤,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真正把人當作人、把人當作他自己的教育。

三、學校教育休閑品性的養(yǎng)成

從教育發(fā)達國家的經驗中,我們發(fā)現其學校教育休閑品性的養(yǎng)成受到了下列因素的影響:一是大多數國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高,學校與學生的升學壓力比較小,因此學校教育自然比較寬松;二是這些國家極其尊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1989)中規(guī)定的兒童休閑權利,“讓兒童享有休息和閑暇”;三是這些國家的人本思想濃厚,表現為在學校教育中能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和選擇,不人為地將外力強加在學生身上;四是在這些國家里休閑指數是國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體現,同樣也是學生在學校里生活質量的重要體現。

從我國國情來看,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學校與學生的升學壓力會逐漸降低;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對休閑持越來越正面的看法,這些將為學校教育休閑品性的養(yǎng)成準備良好的條件。不過在短時間內,我國學校教育的升學壓力仍然很大,人們也很難認同把休閑指數作為學生在學校里生活質量的重要體現,但教育發(fā)達國家對兒童休閑權利的尊重及其人本思想卻對我們有重要啟發(fā),它們是我國學校教育休閑品性養(yǎng)成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制度層面,學校應自覺遵守《兒童權利公約》及其國別方案《中國兒童發(fā)展綱要(2001―2010年)》中對兒童休閑權利的規(guī)定,教育主管部門應隨時予以督察,學生亦應樹立起休閑權利意識,并學會以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休閑權利。在思想層面,學校應堅持生本意識,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和選擇,不越俎代庖,也不將外力強加在學生身上,幫助學生去過他們自己所認為的好的學校生活。就具體措施而言,學校教育休閑品性的養(yǎng)成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自主

個體自由自主的獲得可有三條途徑:一是獲得可供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二是在工作中找到規(guī)律,從“必然王國”步入“自由王國”;三是通過工作管理方式的變革,解除加在個體身上的管制和約束。要增加學生的閑暇時間,降低課程冗余、提高教學效率是其基本策略。為了降低課程冗余,應提高人類經驗進入課程的標準,對其進行“組織性的舍棄”,以獲得“核心知識”――對個體發(fā)展最具奠基作用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很多,關鍵是要發(fā)揚“簡易直截”的教學風格,即尋求所授知識與學生經驗的最短距離,以簡明流暢的方式組織教學。對學生來說,學習規(guī)律構成了一個受它控制的“必然王國”。一旦掌握學習規(guī)律,其學習就步入“自由王國”,宛若“庖丁解?!倍稳杏杏?。學習規(guī)律的發(fā)現既有賴于教師的教學――不但要教學習方法,還要揭示學習方法所依據的學習規(guī)律,也有賴于學生的學習反思――在成功中提取經驗,在失敗中總結教訓,以徹底弄清制約自己學習進步的潛在因素。加諸于學生的控制除了學習規(guī)律外,還有教學管理。依賴威權與強制的教學管理顯然是對學生自由自主的限制。而以參與、對話與協商為特征的教學管理不但可以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這是有效教學管理的基礎,還能解除加在學生身上的管制與約束,讓學生體會到做自己主人的感覺。

(二)給學生大量提供自我釋放的機會

在我國學校里,過強的集體性將學生的自我引向與集體看齊,過強的競爭性將學生的自我引向隨對手而動,過強的功利性將學生的自我引向以結果定成敗。這些壓力導致大多數學生控制甚至是壓抑自我。因此,要排除強集體性、競爭性和功利性對學生自我的壓力,將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的注意力放在學生自我釋放、自我展示本身。在學生的自我釋放仍然不可避免受到集體、他人品評的情況下,

應努力改進品評的方式。集體的品評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應放寬尺度(如降低標準的下限或采用多元尺度)以及延遲判斷(如等待事態(tài)或結果的充分顯露),以此擴展學生自我釋放的規(guī)則空間和時間閾。他人的品評亦可能“人言可畏”:將一個人成功的自我釋放譏為“出風頭”,將他失敗的自我釋放說成是“出丑”。這時一種“體諒和支持”的文化尤為重要。而“體諒與支持”文化的形成關鍵在于養(yǎng)成換位思維和同理心。學生的自我釋放主要是以任務或活動為載體。游戲、節(jié)日、自發(fā)性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其中有大量自我釋放的機會,將使學校充滿魅力。即使是帶有工作性質的任務或活動,也應注意連接學生的興奮點,以激發(fā)學生自我展露的欲望;而且任務或活動要有一定挑戰(zhàn)性,適當的挑戰(zhàn)性能讓一個人深深沉浸于其中,學生自我沉浸的同時也是在“忘情”地自我展露。

第9篇: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范文

關鍵詞:職高體育;生本教育理念;個性化教學;實踐與探討

教育心理學研究和實驗表明:人類的個性化能力和基本素養(yǎng)確實存在先天性的遺傳基因,然而,更大更多的成分還是后天形成

因素,而培養(yǎng)和形成個人后天能力素養(yǎng)的最佳時期就是學校教育階段。因此,在新時期學校教育中,作為未來社會核心生產力的培育搖籃和責任者,各級各類學校及其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當本著戰(zhàn)

略性規(guī)劃,積極順應和堅持新課程核心理念――“以發(fā)展學生能力素養(yǎng)”為根本追求,始終把對學生個性化能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問題真正擺在教育教學工作的突出位置,并要在激發(fā)學趣、啟智益能、培養(yǎng)素養(yǎng)、綜合發(fā)展等方面加以高度重視和認真實施。

一、要把激趣作為體育情感教學的永久做法

興趣和情感屬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一種動力性系統(tǒng),在各種

活動中往往能夠發(fā)揮定向和引導、維持和強化的關鍵作用,它是提高人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必要條件。

在職高體育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由于過于重視體能和技能的競

技化訓練而忽視了其中的學生情感因素,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顯得

刻板機械,致使普遍存在“學生熱衷體育活動卻不喜歡體育課堂教學”的不良現象。因此,我們要認真領會和努力把握新課程理念的精神實質,把情趣教學作為實現“三維目標”的滲透點和重要抓手。要通過民主合作、平等互動和關愛學生健康成長等一系列的和諧

性措施,積極施展教師的個人魅力和教學魅力,不斷增強學生的向師情感,充分發(fā)揮親師信道作用。再者,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本著豐富和靈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從而努力迎合學生的

興趣化發(fā)展。

近幾年來,筆者在職高體育教學過程中,積極實踐并嘗試創(chuàng)新了“選修+必修”的教學模式,就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fā)展需要,在開展正常課堂秩序教學的同時,還引導學生自主選擇一些項目進行訓練活動(一般是每位學生自選1~2個項目)。這一舉措受

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紛紛報名參與。由此不僅激活了強烈的學習情趣,還有效地推動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二、要把個性教學作為施行生本理念的重要核心

在職高體育的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不但存在著“重體能技能訓

練、輕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現象,而且在教學模式上明顯出現約定俗成的固定化格式。學生在“師尊生卑”的觀念支配下被動地接受教學和培養(yǎng),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根本無法得到應有的滿足和發(fā)展。新課程理念旗幟鮮明地從根本上廢除了“教師主體論”而代之以“學生主體論”,從制度上有效地保障了學生的自由個性發(fā)展。對此,我們要把之充分體現在課程教學的實際行為之中。這就是說,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我們要采用個性化教學方式和手段,不斷地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使得他們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之上能夠得到不同程

度的個性化發(fā)展。本文以上肢力量的內容教學為例,如果仍然按照傳統(tǒng)教學的話,那么表面上看似口令統(tǒng)一、形式整齊,實際上肯定因為機械、單調而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致和熱情。對此,我們稍作一下調整,根據各自能力的不同,把引體向上或俯臥撐轉換成或引體向上,或斜身引體向上,或水平懸垂臂屈伸等形式加以訓練。這種自由生動、輕松活潑的訓練形式,既有效激活了課堂教學狀態(tài),又能促使學生在個性化鍛煉中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執(zhí)教者在注重循序漸進的原則上,可把排球、乒乓球和韻律操等項目作為職高女生體育學習的敲門磚和助推器,從而不斷深化她們的課程學

習情感。

三、要把啟智益能作為課程有效教學的根本抓手

在素質化教學的新時期學校教育中,能力素養(yǎng)因素是新課程

理念的核心成分。要想積極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有效教學是重要載體和首要保障。

那么,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開展職高體育教學呢?本文從教學實踐中初步總結了這樣幾點:首先,體育課程應當始終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提出學習任務后,首先呈現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并做出必要性的提醒要求,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合作

探究式的自主實踐活動努力完成學習任務,以有效發(fā)展他們的實

踐能力。其次,執(zhí)教者要努力創(chuàng)設條件和環(huán)境,積極引導學生把所學體育知識和技能努力地應用到實踐活動之中,從而不斷發(fā)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