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第1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

【關鍵詞】高中政治高中生核心素養(yǎng)

一、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培養(yǎng)高中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高中階段的教育任務,一般都是以學生發(fā)展為基礎的,因此,在政治教學中,就需要增強高中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學生探索出屬于自己的道路。首先,教師就可以利用政治課本中的一些經典語錄來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在這些經典語錄中,蘊含了非常深刻的人生道理,對于學生日后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其次,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政治學習不僅是對新知識的吸收,而是應該對這些知識進行加工處理,然后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調整,這樣才能有一個全新的認知。最后,教師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使得他們在掌握政治文化的時候,也應該學會怎樣去應用這些知識,以此來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在《生活與哲學》的教學中,馬克思所說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這就說明,學生要善于去處理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同時,在《經濟生活》的教學中,也包含了許多人文精神方面的知識點,如“企業(yè)形象”和“良好的信譽”等,讓學生明白誠信也是人文素養(yǎng)中的一部分。教師也可以利用一些經典的案例,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意識,為他們日后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的素養(yǎng)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了課程形式,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就要同時代相互接軌,通過互聯網+政治課堂的教師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的時候,要充分吸取外部的優(yōu)秀經驗,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符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模式,最好是在教材的基礎上,去擴寬學生的思維模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同每一位公民之間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教師就需要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yǎng)。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而且還能增強高中生的公共參與能力。在具體實踐的時候,教師要善于抓住其中的教學要點,通過情景導入,小組合作等方式,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情懷的公民。例如,在“外交”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用一段視頻,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外交活動的相關內容和政策,加深學生對基礎性知識的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調查報告的方式,去深入的思考學科社會同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在這種開放性的題目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精神,也能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的素養(yǎng)。對于一些重難點問題,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交流會,在交流會上分析自己的討論結果,并且將一些疑難點都提出來,最后在大家的討論中,得到一個最正確的答案。

三、構建一個真實的情境,增強學生對政治的認同感

情景化的教學模式,應該以教材為依據,根據教材知識的邏輯順序來進行相應的設計,將知識分為幾個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但是需要注意的時候,確保教學內容的結構性與邏輯性,最好是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此來提高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可以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真正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高中政治教育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應該明白的是,政治是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而言,這些知識過于的枯燥和范圍,很難產生興趣。因此,教師采用情景法,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這種直觀且形象的教學情境中,也能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以此來取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以“屠呦呦獲獎”為主題情境,然后設置相應的研究性問題,其一,從哲學意義的角度上去思考和分析,青蒿素為何被評為送給世界人們的禮物?其二,如何看待屠呦呦是怎樣看待國家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在第一個問題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去得到相應的結論,要明白價值對事物主體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人同事物之間的屬性也是價值的一部分。在第二個問題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在分組討論之后,得出結論,價值觀對于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在情景化的教學模式中,不僅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一些社會性質的問題,更能提升他們思考的能力。

四、關注生活,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

學生生活在學校,而學校有時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所以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對于周圍的社會生活就會有一定的親切感,渴望從所學的知識中找尋到一定的理論依據。教材中大部分的例子都是來自于全國各個地區(qū),距離學生實際生活比較遠,這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要想引起學生的共鳴,就必須將當地真實的社會生活引進到政治課堂中,將理論同實踐結合在一起,以此來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教學中,適當的將當地的經濟引入其中,當看到經濟的時候,同學們首先會想到什么,旅游、美食……,當地經濟發(fā)展比較好的原因又是什么?最后得出一定的結論,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當素材源于生活時,學生對這項內容的興趣就會增加,這不僅會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這對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也具有積極的作用。又或者是在“稅收”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就可以采用動畫導入的方式,采用動畫的方式來詳細的介紹稅收的來源,稅收的形式和它的變化過程等。教材中的一些基礎知識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加深學生對此的理解能力,也能為之后的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教師也要教導學生應該利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讓他們盡快去適應新課程的基本要求,為推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一個堅實的保障。

第2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

一、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理解 

(一)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 

素養(yǎng)是指在長期訓練和實踐中獲得的技巧或能力,也指平日的品行、氣質等修養(yǎng)。PISA認為,數學素養(yǎng)是指個人能認識和理解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的作用,并能在當前與未來的個人生活中做出有根據的數學判斷和擁有從事數學活動的能力。筆者以為,數學素養(yǎng)是指通過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讓兒童在用數學視角發(fā)現問題、用數學理解提出問題、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能力、習慣和品質、精神等。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指在眾多數學素養(yǎng)中處于中心位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關鍵、起決定性作用的素養(yǎng)。日本學者米山國藏曾說過:“作為知識的數學出校門不到兩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著眼點等,這些隨時隨地地發(fā)生作用,使人終身受益。” 

(二)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特質 

1.內隱性——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無形之物。 

素養(yǎng)是人的內在之物,數學素養(yǎng)是個體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驗、反思、提煉、感悟的結果,并將這種結果內化為自我的數學頭腦和數學品質。它作用于分析和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以及其他一些現實問題,使兒童形成自我的思維方式、數學模型與數學能力,并不斷轉化為一種內在的、穩(wěn)定的、整體性的核心要素,從而促進兒童的生命成長。 

2.統攝性——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有形之魂。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統攝性,對數學知識與能力、數學思想與方法、數學思維與經驗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如果說數學的關鍵能力是數學的結晶,那么素養(yǎng)往往起到結晶核的作用。當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是一般的、必需的、個體的,是在數學學習、生活、生產和創(chuàng)造中必不可少的,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表征 

小學數學教育旨在讓兒童通過六年的學習,擁有數學的思維方式、問題解決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良好的人格修養(yǎng)等。 

(一)兒童的數學情感 

數學情感不僅是指兒童學習數學的動機、需求和興趣,還指兒童學習過程中內心豐富的情感體驗。數學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數學情感來自兒童對數學內在美的追求,來自數學本身理性精神的映射,來自兒童在探索中對觀察、猜測、推理、驗證的理智體驗。數學情感在于兒童的內心世界與數學世界相互交融并產生聯想與想象以及共鳴的道德體驗。 

(二)兒童的數學思維方式 

1.結構化思維。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結構。所謂基本結構,是指基本的、統一的觀點,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在結構化思維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數學學習的“三維結構”——數學問題的內部結構、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結構化思維,就在于引導他們用盡可能少的數學知識作為基石,不斷建構知識結構、完善認知結構,運用結構化思維解決問題。 

2.建模思維。數學模型是根據事物的特征以及數量間的關系采用形式化的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數學結構。在學習數學、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兒童會經歷“觀察生活問題進行簡化—抽象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探索并推理論證—檢驗—解釋—拓展應用”的過程,這有助于他們探索事物間的內在規(guī)律。通過培養(yǎng)兒童的數學建模思維,有助于他們學會數學觀察,進行數學抽象,用數學觀點解釋問題,從而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數學素養(yǎng)。 

(三)兒童的數學關鍵能力 

1.數學表征能力。數學表征能力是指用語言、符號、模型、圖式等方式對數學問題、數學原理、數學規(guī)律等進行表達的能力。表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表征,就是在頭腦中構建模型思考問題;一種是外在表征,就是將數學問題通過文字、語言、符號、圖表、模型等方式進行表征。兒童經常借助圖形、圖像進行表征,將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形象。 

2.問題解決能力。問題解決不等同于解決問題,它要伴隨著兒童對生活的觀察、簡化、抽象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問題解決教學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兒童親身體驗和感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應用意識、探索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 

3.數學交流能力。數學交流能力是兒童運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把自己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建構的數學模型表達出來的能力。數學交流能幫兒童達成對數學知識全方位、深度的理解,使他們的知識結構更為完善。 

(四)兒童的數學精神 

1.求真,擁有數學的理性頭腦。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實驗、探索發(fā)現、爭論分辨、抽象概括,能使兒童學會數學地思維。

2.尚美,分享美妙的數學世界。數學的世界充滿了美——數學規(guī)律的優(yōu)美、解題思路的簡潔、觀察視角的獨特、探索過程的一波三折、不同方法的殊途同歸、問題結果的出人意料,可以讓兒童獲得數學美的體驗。 

三、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構建 

(一)體系思考,情感體驗,完善兒童的認知結構 

1.營造兒童數學情感的體驗場。 

數學情感主要指兒童數學學習體驗中獲得的美感、道德感、樂趣感、實踐感和理智感。幾何圖形的美妙、方法的多元、游戲的引人入勝都能成為兒童體驗數學樂趣感的元素。在數學學習中,兒童通過觀察、想象、直覺、猜測、實驗、檢驗等實踐活動能產生積極的實踐感。例如:教學蘇教版五下《圓的認識》,課始,在教師的引導下,“圓有幾條邊?”“為什么說圓是無限正多邊形?“為什么很多物品都要做成圓形的?”……一個個問題均來自兒童自己的思考,他們樂于積極提出自己的問題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2.開啟兒童數學學習的探究泵。 

培養(yǎng)兒童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師一方面要找到兒童數學學習的“源”,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找到兒童自主學習的“泵”,善于營造有利于兒童探究的場,讓兒童自如地思考、自主地探究、自發(fā)地創(chuàng)造。要通過問題引導,如“你能試一下嗎?”“通過觀察,你有什么發(fā)現?”“你還有不同的想法嗎?”讓兒童從整體上觀察和研究問題。要鼓勵兒童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內容,讓他們盡可能地去面對具有現實意義的開放性問題。 

3.構建兒童數學學習的結構網。 

整體構建數學知識體系,需要引導學生從結構化的視角透過生活現象洞察數學的本質規(guī)律。例如:可以以數學整理課的方式在低年級建立分與合的模型,將加法和乘法作為合的模型,將減法和除法作為分的模型。“數學整理課教學模式”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心理機制、認知規(guī)律之間的基本關系如下表所示: 

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重在銜接各模型間的聯系。在單個模型的基礎上,把相關聯的各個模型構建成一個數學模塊,接著形成知識網絡結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的整理是載體,模型群的建立是關系,方法鏈的銜接為要義,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知識框架、方法結構、數學模型。 

(二)問題解決,數學建模,發(fā)展兒童的關鍵能力 

1.以數學問題解決為核心。 

問題解決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學時,應將兒童置于具有挑戰(zhàn)性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他們通過合作探索解決真實的問題,建構數學模型,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獲得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的發(fā)展。基于問題解決的數學學習,應與生活問題、社會問題、實踐問題聯系起來,如自行車與兒童身高的問題、抽水馬桶的節(jié)能問題、游園路線、安全疏散模型、峰谷電是否劃算、紅綠燈的時間是否合理等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應以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現實水平為起點,讓他們經歷智慧的生長過程,由表及里逐漸認識規(guī)律。 

2.以數學建模過程為載體。 

兒童解決問題的過程,必定伴隨著數學建模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首先要將具體情境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并驗證數學模型是否適合,進而運用數學模型解釋拓展與應用。例如:通過解決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形成“一筆畫”的數學模型。運用這一模型,能順利解決動物園的“游園路線問題”,從而設計出不重復、不遺漏地一次性走完動物園的最佳路線。 

(三)思想滲透,表達交流,提升兒童的結構化思維水平 

1.培養(yǎng)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便于兒童用一種模型解決多種數學問題。比如,教學“運算律”時,有學生詢問:為什么乘法和加法有運算律,除法和減法卻只有運算性質呢?其實,如果從整體的視角來觀照,就會發(fā)現,減法和除法分別與加法和乘法互為逆運算,學習了負數,減法就自然變成了加法;學習了分數除法,除法就自然轉化成了乘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減法和除法的運算性質不是核心的“源頭”,而是產生的“支流”。 

結構化的處理方式,讓兒童學習的知識不再是零散的點狀,而是整體性的、模塊化的,便于他們形成數學觀念與結構化思維。另外,通過數學結構中相似模塊的組建,可以讓兒童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多題一解,有助于他們整體地思考問題,有序地學習數學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2.建構數學模型體系。 

數學具有一定的結構性特點,能夠進行抽象和模型的提煉。數學教學應注重引導兒童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逐步把相關聯、相似性強的模型構建成模型體系。如教學“轉化”思想,可以引導兒童體驗運算中的轉化(小數乘除法轉化為整數乘除法、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轉化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圖形面積計算中的轉化(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圓形轉化成長方形進行計算),使他們明晰將不規(guī)則轉化為規(guī)則、將復雜轉化為簡單、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核心思想。 

3.營造數學交流場域。 

教師應注重營造數學交流的場域,引導兒童進行交流溝通。要引導兒童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思路和想法,注重兒童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結合、過程與結果的結合。 

總之,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兒童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在靜態(tài)上,要研究其各個要素;在動態(tài)上,要研究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兒童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變化的特征與規(guī)律。 

【參考文獻】 

第3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

原電池的學習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好素材,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知道不同的教師教學這個課題時效果相差很大,有的教師做完銅鋅原電池的實驗得出原電池的形成條件,然后用該條件去判斷是否形成原電池,沒有微觀探析原電池的本質,也沒有讓學生自主討論得出結論,從而抑制學生的思維,沒有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和素養(yǎng)。下面介紹本人對原電池的教學設計和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過程。

一、原電池教學設計思想

二、教學過程

1.回顧知識、提出問題

水電解會分解H2和O2,而H2與O2點燃會生成水,那么H2和O2在常溫常壓下會發(fā)生反應嗎?

做演示實驗,在U形管中先電解水,去掉外加電流,把兩個石墨電極連接生日賀卡,唱起了生日歌(學生驚訝),為什么?

設計目的: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已學知識,分析思考

根據已有經驗比較下列反應,從反應速率、能量變化、反應類型、化合價變化、電子轉移等方面比較。

NaOH+HCl=NaCl+H2O Zn+H2SO4=ZnSO4+H2

氧化還原反應由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組成,兩者之間有電子轉移。

設計目的:充分利用已學知識,體現學科特色

3.實驗設計、學生動手

① Zn、Cu分別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Zn、Cu同時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③ Zn、Cu用連有電流計的導線連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④ Cu、C用連有電流計的導線連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第④個實驗是對比實驗,幫助學生對原電池的本質的理解,記錄實驗現象。

4.推理分析,自主討論

通過宏觀辨識和微觀的探析,理解原電池本質這是學習本節(jié)內容最關鍵的一步。必須做好三點:一是設計有效的問題;二是通過自主學習,討論與交流,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達到自主發(fā)展;三是歸納、總結、提高。

問題設計:

(1) 實驗①Zn與稀硫酸反應的電子是如何交換的?

(2) 實驗③有電流的產生,判斷電子的流向,并說明H+能在銅片上得電子的原因。

(3) 實驗①、③的電子交換有什么不同?

(4) 兩個電極的作用是什么?說說如何形成閉合回路?

(5) 實驗④為什么沒有電流產生(或微小的電流)?那么形成電流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6) 什么是原電池?形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是什么?

(7) 對電極材料有什么要求?

討論歸納:

(1) 原電池的概念

利用合適的材料作電極,將氧化還原反應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開,使電子通過外電路,形成電流的裝置?;蛘撸瑢⒒瘜W能轉變?yōu)殡娔艿难b置。

(2) 形成原電池的一般條件

a.存在一個自發(fā)的放熱的氧化還原反應

b.選擇合適的材料作電極

c.與電解質(或電解質溶液)形成閉合回路

(3) 電極材料的選擇

由反應物的性質決定

(4) 原電池的正負極

失去電子(流出電子)發(fā)生氧化反應的電極為負極

得到電子(接納電子)發(fā)生還原反應的電極為正極

5.原電池的設計,實驗論證

(1) Cu+2FeCl3=2FeCl2+CuCl2

(2) 2FeCl3+2KI=2FeCl2+I2+KCl

畫出實驗裝置,電極反應,實驗驗證

學生獲得成功感、快樂感、價值得到體現。

6.歸納與總結

微觀探析,必須到位,如本節(jié)教學關鍵是:

(1) 形成原電池,必須存在一個自發(fā)的氧化還原反應,能把兩個半反應分開,有時必需用鹽橋。

(2) 在Cu、Zn、稀硫酸原電池中,H+為什么移動Cu極,而不移向Zn極

(3) 形成閉合回路,必須在電極上有電子的得失

(4) 分子極、離子極混合,為什么必須用鹽橋

第4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

一、在物理課堂的問題設計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

初中物理是一門和實際生活具有密切聯系的學科,如果忽略了物理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性,那這樣的物理課堂教學就一定是偏離了主線的教學,一定是對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起不到應有作用的教學。想要培養(yǎng)初中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那就不能不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液體的沸騰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回家去觀察水壺中的水在爐子上沸騰的時候,水是翻滾的,但是從爐子上提下來,水就不會再翻滾了,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學習液體的汽化與液化的過程中,還是讓學生去觀察水壺,可以看到水壺的壺口處有大量的水汽冒出,那么這些水汽是從壺口就出現了,還是離開壺口一段距離之后才出現的?學習光線的反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白天的時候從屋子外邊向屋內看,再從屋內向屋外看,然后在夜晚開燈的情況下從屋子外邊向屋內看,再從屋內向屋外看,看看有什么不同,你能猜到是什么原因嗎?通過組織學生深入生活進行觀察,然后再從物理專業(yè)視角出發(fā)進行提問、分析和闡釋,可以培養(yǎng)學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物理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識同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實現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

二、在物理?n堂的問題設計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祖國的希望,是祖國實現更高水平發(fā)展和更大程度進步的不竭動力,因此必須不斷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尤其是面對那些難度比較大的問題時要層層抽絲剝繭,由淺入深地進行邏輯分析,順利解決問題。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滑動變阻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這種方式來設計問題,實現學生學習的層層深入:同學們,你們家里都有臺燈嗎?那么誰家的臺燈是可以調整亮度的?學生家中一般都有亮度可調的臺燈,因此紛紛給予肯定回答。教師繼續(xù)引導:你們說,影響臺燈亮度的因素是什么呢?因為已經學習過了,所以學生很自然地回答:電流。教師繼續(xù)提問:誰能說出改變電流大小的方法有哪些?學生開始回答:可以改變電壓或者電阻。教師提問:那么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呢?哪種方法是最為簡便的?這樣一來,學生很直接地就從改變導體的材料、橫截面積、長度和溫度幾個因素中選擇出改變導體的長度這個最為簡便的方法,并引導至對于滑動變阻器的學習。這種提問方式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實現了學生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

三、在物理課堂的問題設計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第5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

[關鍵詞]思想品德學科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90046

思想品德課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文從課堂教學開展的角度談談培養(yǎng)初中生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一、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概述

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以培養(yǎng)完善人格為目標,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更高的視野和境界上關注社會和人生,提高思考的興趣和品質,培養(yǎng)公民責任感,進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和心理品質。關于政治學科素養(yǎng)的內涵,教育行政部門尚無明確的界定,廣大政治教師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國家與社會認同感、民族與文化認同感、民主與法治認同感、道德與價值認同感、生命與科學認同感、交流與開放認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學科知識的總和。

二、通過思想品德課堂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一)重視指導學生關注社會,養(yǎng)成主動收集和分析信息的習慣

思想品德學科是社會科學的一部分,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首先應該培養(yǎng)學生主動收集和分析社會信息的良好習慣。當今是信息化的時代,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不可能也不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獲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和前提?!读x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中關于學科能力“觀察與分析能力”表述為:“(初中階段)能夠認真觀察社會生活現象,提取相關信息,并運用所學心理、道德、法律、國情的知識,全面解釋、說明相關社會生活現象。”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指導學生關注社會,收集信息。讓學生意識到信息的重要性,養(yǎng)成對信息的內在需求。

(二)提高教師自身修養(yǎng),為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樹立榜樣

德洛爾說:“教師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樣。”教師的榜樣作用對學生的一生影響巨大,教師自身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日本教育理論家小原國芳說:“只有不斷努力、具有進步的熱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靈化,迸發(fā)出感人的火花。這就是喚起他人的自覺與引發(fā)他人的靈感?!比粢獙W生具有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我們的教師自己首先必須具備,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將這種素養(yǎng)表現出來。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積極性。

(三)注重引領課堂,在對話中實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德國教育家克林伯格說:“教學是形形的對話,具有對話的性格?!薄霸谒械慕虒W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闭n堂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在課堂中師生的思想互動最能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蘇格拉底以他特有的“精神助產術”開創(chuàng)了啟發(fā)式教學的先河,通過層層設問、步步引導、弄清問題、明辨是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課堂中,這種基于問題的教學引領,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顯而易見的實用性。

(四)設置有效作業(yè),回歸生活實踐

新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程“要重視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學習體驗,在形式多樣的課堂內外實踐中,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融入社會,感受社會道德法律規(guī)范和哲學相關知識的價值,以及唯物主義辯證法的意義,獲得理論聯系實際的人生的學習體驗”。思想品德課的基礎理論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導人們的實踐,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實踐、探究,更有利于實現思想品德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設置有效的作業(yè)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探求的欲望,加深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和感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如在蘇人版八年級《社會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學中布置如下作業(yè):1.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路口觀察車輛、行人的交通狀況;2.上網查找資料,了解我國交通事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3.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一份建議調查報告;4.針對當前流行的“路怒癥”和“中國式過馬路”,發(fā)表看法。

第6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

關鍵詞:科學素養(yǎng);課堂教學;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5-117-01

《化學課程標準》確立了 “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的新課程理念。新課標指出科學素養(yǎng)落實到化學課程,一般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STSE(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三個維度來具體描述。既注意科學的核心概念與化學知識體系的關系,又有意識地在化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體現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價值觀。因此要求培養(yǎng)的學生是“能理解科學技術并有進取精神的人和主動運用科學知識和思維方法去分析、探究和處理要解決的問題,并作出科學的判斷、解釋和結論”的人。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無法象知識那樣直接“教”給學生,必須通過化學教學與學生自身的需要結合起來協調一致才能真正達到目的。在此,筆者談談在課堂教學中就培養(yǎng)化學科學素養(yǎng)的幾點體會和做法:

一、注重學科思想的培養(yǎng)

學科思想是一門學科的靈魂,一旦掌握了它,也就入了門,不僅能解決難題,還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如掌握了“氧化還原”的思想,遇到方程式的配平、產物化學式推斷、離子共存及有關計算就迎刃而解了。再如經常說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時,主要就用到這一思想。尤其在有機物教學中,就可以將烴、烴的衍生物、醇、酚、醛、羧酸、酯形成體系,構建知識網絡,提高有機合成和推斷題的解題能力。

二、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

以前課堂講風太甚,生怕學生學不懂,一節(jié)課從頭講到尾,有學生這樣說“老師講的津津有味,我們聽得昏昏欲睡”。新課標下要求教和學的方式都要轉變,筆者就嘗試“放”。課堂上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提問題。雖然剛開始學生還不太適應,進度慢,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可學生主動獲得的知識理解得透,做題既快又準。通過半個學期的堅持訓練,學生課堂上也能放得開,討論越來越熱烈,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有價值。在講練習冊習題及考試試題時,一般限定時間小組內解決。學習小組討論,說出“正確答案是什么?”“選它的理由是什么?”“其它選項如何改正?”由小組長負責監(jiān)督。基本上問題都能解決,個別共性的問題老師集中講解,學生也很喜歡這種教學方式。當然對學生“放手”與教師精心的設計和預期是分不開的。

三、注重實驗探究式教學的開展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實驗探究活動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更能體現趣味性、科學性。在原電池教學時,筆者將“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設計成探究實驗。提供的藥品和儀器有:鋅片、銅片、石墨棒、稀硫酸、酒精,燒杯、導線、電流表。要求學習小組根據提供的藥品和儀器先探討實驗方案,然后實施實驗,最后分析歸納出結論。活躍的思維可以激發(fā)出靈感來,學生的方案五花八門,實驗事實又讓離奇的方案自生自滅。學生在"看、聞、聽、觸","觀、思、悟、記"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科學的方法。

四、注重讓學生熱愛化學

著名化學家盧嘉錫先生曾說過:“化學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人類認識物質自然界,改造物質自然界,并從物質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得到自由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武器。就人類的的生活而言,農輕重,吃穿用,無不密切的依賴化學。在新的技術革命浪潮中,化學更是引人矚目的弄潮兒”。但是人們對化學的誤解、冷淡也越來越重,甚至將化學與“污染”、“有害”、“危險”等聯系在一起。這固然與化學產品的過度使用、化工生產的不當所產生的嚴重后果又關。通過化學教學必須讓學生懂得化學的價值,懂得化學物質的兩面性,能安全使用化學物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五、注重化學與生活的聯系

化學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加強知識的應用是使學生真正學好化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如在學習《化學與生活》“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時,為了增強教學效果,安排課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日常生活積累以及上網查資料初步了解。上課時我對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進行了抽查,沒想到有的學生不僅把我布置的內容查了,沒布置的“酸性體質和堿性體質”也查了。學生對于與自己生活關系密切的化學知識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通過這樣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化學是一門實實在在有用的學科,能用自己所學知識去解釋,甚至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方法

第7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品德課堂;規(guī)則教育

“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舶來于西方,英文詞是“Key competencies”,“核心素養(yǎng)”也即“關鍵素養(yǎng)”。褚宏啟教授認為:核心素養(yǎng)是“關鍵素養(yǎng)”,不是“全面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要反映“個體需求”,更要反映“社會需要”,核心素養(yǎng)是“高級素養(yǎng)”。巴蜀小學結合校本實際,將公正誠樸、頭腦科學、身手勞工、世界眼光確定為巴蜀兒童應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學校希冀,巴蜀孩子從全面發(fā)展到全人發(fā)展,進而外顯,成長為具有“頭腦科學,身手勞工,自信、豁達、優(yōu)雅的現代公民”特質的巴蜀型兒童。在實踐中,巴蜀小學不斷加強學習轉化,讓核心素養(yǎng)在實踐中落地。

具體到小學品德課程,我們立足已有研究成果、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巴蜀學校自身的追求,將巴蜀品德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界定為:有愛心、負責任、講文明、守規(guī)則。在多年的學校德育實踐中我們發(fā)現,規(guī)則教育是小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基礎。因此,我們將“守規(guī)則”作為研究重點,探討基于品德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課堂策略。

一.研制品德課堂“守規(guī)則”核心素養(yǎng)圖譜

人教版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中的《校園鈴聲》《平安回家》等規(guī)則教育內容,從“學校紀律”到“社會生活規(guī)則”“法律制度”,均遵循學生的年齡、心理、社會經驗、認識規(guī)律編排,具有生活性、實效性、實踐性等特點。以這些內容為基礎,我們整合巴蜀兒童禮校本教材,設計了“守規(guī)則”核心素養(yǎng)圖譜(見表1),并在擬定教學目標時注重體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

2.研究“守規(guī)則”課堂教學范式

杜威認為,理想的課程是以孩子的驗和興趣為基礎,并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谄返抡n堂、學生、教師和教學方式的現狀,我們研究并出臺了“活動體驗式”品德課堂教學范式。它包括三大板塊:課前初探、課中深究、課后踐行。

課前初探主要結合教材和學生情況劃分學習小組,進行調查、走訪、查閱資料、參觀訪問、實地考查等活動,指導學生初步搜集并整理相關資料,為課中模擬體驗活動做好必要準備。

40分鐘的課中深究分為三個小板塊。板塊一是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規(guī)則,以聯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規(guī)則為學習目標。提示如下要領:1.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找準切入點,使規(guī)則與現實生活、學生心理、相關學科等相聯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入所學主題內容;2.師生自由表達看法;3.引入規(guī)則。板塊二是模擬生活,體驗規(guī)則,意在通過模擬活動和體驗感悟,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規(guī)則意識。其操作要領包括:1.圍繞核心規(guī)則,小組內展示、交流、梳理資料,然后在班級內補充、感悟,達到資源共享。通過開展討論,明白道理。2.通過模擬現實生活(校園規(guī)則、家庭規(guī)則、社會規(guī)則)中的情境,豐富學生感知,形成規(guī)則意識。3.開展過程性多元評價:采用贊揚、引導、矯正、激勵等多種評價方式推進教學進程。板塊三是拓展提升,內化規(guī)則,旨在通過活動,尋找生活與規(guī)則的共鳴點,讓規(guī)則與現實對接,完善規(guī)則,內化道德品質。其操作要領包括1.總結評比:用積分、星級評價等方法,評選“最佳合作小組獎”“最佳小組發(fā)言人”“最佳創(chuàng)新小組”“最佳組員”等。2.通過拓展延伸活動,感悟、內化規(guī)則,真正做到從“他律”到“自律”,強化道德認識,提升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

三個小板塊注重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與生活對話,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與他人對話,合作探究,展開思辨;與自己對話,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實現道德的自主建構。

課后踐行則重在引導學生以規(guī)則指導生活,從自身做起,讓規(guī)則內化為具體行為,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以規(guī)則意識引領生活習慣,做一個講“規(guī)范”的道德人。

這樣的課堂范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探究,去模擬,去體驗,去內化,從而構建了真實、思辨、輕松的活動體驗式品德課堂文化。在教學中,我們注重結合學生實踐,將規(guī)則運用于生活,幫助學生改變生活方式,解決生活問題,提升生活認識,通過規(guī)則建立互惠的人際關系,進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逐漸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律”境界。

二、研制律動課堂評價量規(guī)

科學的評價量規(guī)是保障教學順利進行及檢驗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為此,我們研制了律動課堂評價體系(見表2)。

三、研究典型課例落實核心素養(yǎng)

課堂是教學研究的主渠道、主陣地,我們選擇“講規(guī)則”這一核心素養(yǎng)在各個年段的不同表現形式,研究典型課例,尋找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力量。

第8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

摘 要: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可以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活動空間和時間,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文章從動手操作的練兵場、合作互助的培植場、健康習慣的孕育場三個方面,研究如何在課外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課外實踐;核心素養(yǎng);合作互助;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2;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9-0038-01

實踐出真知,實踐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學,還要注重拓寬培育路徑,將活動領域延伸至課外,把學生置于廣闊的社會生活天地,讓學生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發(fā)展能力,提高認識。課外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可以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活動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健康、全面地發(fā)展。當前,部分教師對課外實踐活動的價值認識不夠,較少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本文結合教學案例,研究如何在課外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一、動手操作的練兵場

歐文說:“完善的新人應該是在勞動之中和為了勞動而培養(yǎng)起來的?!眲趧邮桥囵B(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勞動讓人手腦同時發(fā)揮作用,既可以增強身體素質,又可以發(fā)展智力,還可以提高實踐能力。勞動意識與勞動能力是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勞動實踐,讓課外實踐成為學生動手操作的練兵場。例如,教師曾經組織學生開展“擁抱綠色,愛綠護綠我先行”主題實踐活動。在植樹節(jié)來臨前的一個星期日,教師和學生一起扛著鐵鍬,捧著樹苗,來到學校附近的一片空地開展植樹活動。學生們有的挖坑,有的扶樹,有的澆水,有的填土,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在學生們的辛勤勞動下,一株株樹苗氣宇軒昂地挺立在春風中。望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們心中充滿成就感。課外實踐為學生們提供了動手操作的機會,有些學生平時很少勞動,集體植樹活動點燃了他們的勞動熱情,激發(fā)了他們的勞動意識。學生們在勞動中奮勇爭先,有的小手磨出了水泡也不叫苦。植樹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苦與樂,讓學生學會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為學生將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A。

二、合作互助的培植場

拉封丹說:“若不團結,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焙献骰ブ?,實現共贏,是一種制勝的法寶。團結互助是一種優(yōu)秀品德,團隊意識與互助精神是當今學生應當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方式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而課外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合作互助的舞臺,為學生提供了團隊合作的機會,成為學生合作意識與互助精神的培植場。例如,在學雷鋒紀念日前的一個周六,組織學生到社區(qū)開展了“學雷鋒?慶三八”文藝會演實踐活動。學生們帶著自編自導的綜藝節(jié)目,為社區(qū)居民進行演出。這次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他們通過團隊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從場地的布置到節(jié)目的安排,從節(jié)目的表演到會演結束后的場地打掃,他們分工合作,井井有條。尤其是在節(jié)目表演中,他們更是精誠合作,大方演繹: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合唱《紅蜻蜓》讓現場觀眾贊嘆不已,仿佛把人們帶回到童年;一段幽默風趣的相聲小品,將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以校園生活為背景、以閱讀為主題的日記情景劇《為漂流圖書鼓掌》,更是贏得大家的熱烈掌聲。俗話說:“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闭驗閷W生的合作互助、凝心聚力,才使得這次課外實踐活動豐富而圓滿。同時,這次實踐活動也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閱歷,促進了學生合作互助意識的發(fā)展。

三、健康習慣的孕育場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绷晳T的力量巨大而頑強,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簡單的說教所能獲得的,而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不斷積累,需要學生自己在豐富的體驗中領悟與內化。課外實踐讓學生廣泛接觸自然、參與社會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培養(yǎng)習慣的大好時機,成為健康習慣的孕育場。課外實踐猶如一個行為習慣的冶煉廠,能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天地中歷練、鍛造,從而孕育出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例如,教師曾組織全班學生開展“春天在手心里――彩泥”課外實踐活動。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日,帶領學生們興高采烈地來到“時態(tài)生態(tài)園”,開展了一場“神奇的彩泥”課外實踐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有的捏,有的揉,有的搓,不一會兒,鮮活逼真的綠樹紅花、形態(tài)各異的動物在他們的巧手中誕生。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做到文明出游,友善相處,要求學生在活動場地不亂丟垃圾,不踐踏花草,不亂涂亂畫。于是,學生們在活動中相互監(jiān)督、提醒愛護花草樹木,自覺將垃圾丟入垃圾箱。這樣的實踐活動,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賞之禮、游覽之禮,孕育出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結束語

達?芬奇認為:“才智是實踐的女兒?!睂嵺`孕育了才智,實踐潤養(yǎng)了德行。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課外實踐可以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活動空間和時間,它是動手操作的練兵場,是合作互助的培植場,是健康習慣的孕育場,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教師要注重拓寬實踐領域,在課外實踐這個廣闊的天地中精心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徐桂榮,劉培國.開展學科課外實踐活動的嘗試[J].當代教育科學,2009(06).

第9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范文

【關鍵詞】環(huán)保主題課程;學生核心素養(yǎng)

課程的實施對象是學生,課程的設計除要從學科特點出發(fā)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需要。想讓每一位學生切實參與環(huán)保主題美術課程,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美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其次啟發(fā)學生從發(fā)現材料作用到發(fā)現自我價值入手,從了解制作方法到創(chuàng)意表現思維入手,將每一位學生鍛造成最具個性的自己。

近幾年來,筆者不斷嘗試環(huán)保美術主題的實踐活動,將一張張廢舊包裝紙、一幕幕環(huán)境被破壞的生活現象、一段時間內的美術主題活動串聯起來,形成特有的多樣化資源,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美術學習活動中不斷提升,為美術核心素養(yǎng)奠基。

一、環(huán)保主題課程的提出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美術學習的內容離不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讓學生在廣泛的情境中學習美術。這樣的情境既包括文化情境,也包括生活情境。文化情境貫穿美術學習的始終,生活情境聯系著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身處在物質文明迅速發(fā)展的時代,每天享受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生活。不過在生活條件改善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環(huán)保破壞現象,成為學生亟須重視的命題。在學校開展環(huán)境保護教育,已經成為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靠美術教育手段,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環(huán)保意識和環(huán)保習慣,已經成為教育領域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培養(yǎng)學生美化生活和保護自然的情感,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和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和材料進行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造。

現代科技文明所不缺的就是大量的商品包裝物和生活廢舊品,有些廢舊品已經沒有回收利用的價值。但其本身富有變化的形狀,繽紛的色彩恰恰是學生進行美術探索的豐富資源,如將這些資源利用得當,既滿足了培養(yǎng)學生美術創(chuàng)意實踐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又能夠引導學生參與保護環(huán)境教育,逐漸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二、環(huán)保主題課程的實施

作為當代的學生,他們有著獨立的思想,鮮明的個性,細膩的情感。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學習的過程一直與課程相伴相隨,學生的學習一直受課程的影響。教師對課程的規(guī)劃,要與學生的內心需求和社會發(fā)展現狀緊密聯系。把課程生活化、系列化,使環(huán)保美術課程能與學生的學習內需形成高度的契合,引領學生在主題化的美術課程學習中越走越遠,是環(huán)保主題課程實施的構想。如何進行環(huán)保美術主題課程的實施,在有詳細的規(guī)劃的同時,需要教師有課程規(guī)劃的發(fā)展愿景,能夠時刻把握課程實施的發(fā)展狀態(tài)。

1.凝聚課程意識,抱團組建課程開發(fā)團隊

美術教師要有課程設計規(guī)劃的意識,才能使優(yōu)異的課程思路,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課程項目。在校內筆者依據環(huán)保美術課程實施的目的和內容,從制訂計劃,到設置具體活動時間,優(yōu)化課程實施內容,完善課程實施的細節(jié),每一步都協同美術組老師集體智慧。在校外筆者聯同興趣相投的教師,構成課程開發(fā)的師資團隊,團隊師資首先在環(huán)保美術課程實施理念上要統一認識,面對不同的活動分工,做到理念一致。當地的環(huán)保部門和教研機構專家擔任課程實施的顧問,共同實現課程實施的目的,并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予以全面的指導,實現教師個人、師資團隊、專家顧問的三維聚焦實施體系。

2.精設活動方案,漸進實施主題活動課程

基于對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廢舊材料的歸類整理,我們選擇了一些符合學生身心和年齡特點,且學生能簡易操作廢舊材料,作為環(huán)保美術課程材料的保證?;顒訉嵤┫葟恼J識材料開始,再去逐步了解不同材料材質的特點,逐漸提升廢舊材料表現美術作品的廣度;后從平面廢舊材料開始,再去適當選用立體材料,逐漸拓展廢舊材料表現美術作品的深度。最終將環(huán)保美術課程和社會責任意識落實到學生的觀念之中,把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細化到具體的課程實踐之中。以下就是一些初步的活動實踐。

(1)一件廢舊材料的實踐課程開發(fā)

生活中大量的物品包裝盒,如餅干盒、牙膏盒等。學生習慣性的處理方式是取完包裝盒里面的物品后,就將包裝盒丟棄在垃圾桶,往往在思想認識上并不能將紙盒的作用與美術學習聯系在一起,不能發(fā)現普通紙盒背后蘊含的美術價值。究其原因,是教師的引導不夠,課程開發(fā)的意識不強。加上學生習慣性地購買豐富多彩的美術紙張,對于收集廢舊紙盒進行廢物利用嫌累怕煩。

當筆者敏銳地發(fā)現這一現象后,便以紙盒為對象進行一件廢舊紙盒的課程開發(fā)實踐。前期從認識紙盒材料開始,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包裝紙盒,提出紙盒材料利用問題。中期讓學生欣賞構思巧妙的紙盒創(chuàng)意作品,在學生心中建立起材料與形象之間的聯系,提出紙盒與美術形象的聯系問題。后期在教師的示范輔導下,學生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求異思維,運用紙盒媒介制作相關美術作品,提出紙盒與美術作品的聯系問題。

來自學生非常熟悉的紙盒材料,經過巧妙構思和動手實踐,變成耳目一新的美術手工作品,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促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程的探索學習,讓他們切實體會到主題美術課程帶來的巨大魅力。長此以往,學生綜合運用生活廢舊材料的意識有所增強,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得以鍛煉。

(2)一節(jié)廢舊材料的實踐課程開發(fā)

蘇少版五下《包的世界》是一節(jié)綜合探索課,讓學生運用廢舊紙袋進行手工制作包的實踐課。如用一節(jié)課時完成這樣的教學,顯得淺薄,學生制作實踐時間有限,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不到充分的發(fā)展。而美術實踐要求,需要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有效的訓練,才能得到學力的提升?;谝陨系乃伎?,以本課為藍本,筆者開發(fā)出同主題,富有多元化的美術實踐課程。

①認識包的用途。不同的需求,包的作用不同。

②認識包的材料。用途不同,包的制作材料不同。

③認識包的款式。差異不同,包的表現風格不同。

環(huán)保美術課程關注的是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實現學生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有機巧妙地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并運用廢舊資源進行“包”主題美術作品的制作,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促使學生通過自我發(fā)現思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提升美術學習的綜合能力。

(3)一段單元的實踐課程開發(fā)

蘇少版三上第9、10、11、12、13、14課,是以動物朋友為學習對象的單元系列課程。表現方法也從畫到做,表現創(chuàng)意也從平面到立體,表現立意也從具象到抽象。通過對教材的理解,限于課堂時間有限,僅僅通過課上的實踐,不能系列地讓學生深入廣泛地對動物朋友進行系列學習。因此,我設計了較為完整的綜合運用身邊的材料進行動物主題畫的課程開發(fā)。在實際教學中,我根據動物的類別,從不同角度歸類動物的不同特點,需要運用不同的材料進行表現,力求引導學生有主見,有創(chuàng)意地參與和經歷活動。教者開發(fā)階段性單元課程如下:

①運用彩筆描繪動物

②運用紙盒制作卷筒動物

③運用彩泥捏塑動物

④以動物為形象設計徽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