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

第1篇: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燈盞花素注射液;急性腦梗塞;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3-0015-02

急性腦梗塞是臨床的常見病,具有發(fā)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高等特點,目前國內外治療方法較多,療效不一。急性期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可明顯改善預后。筆者自2007年12月~2010年5月應用燈盞花素注射液治療36例,臨床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72例均為2007年12月~2010年5月期間住院患者,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1];發(fā)病7天內就診,均為首次發(fā)病,治療前未做溶栓、抗凝和血液稀釋等治療,經CT和(或)MRI證實。排除標準:①出血性腦梗塞;②有出血傾向或凝血功能異常者;③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患者。將72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6例和治療組36例。對照組男25例,女11例;年齡40~69歲;發(fā)病6 h內入院1例,1 d內入院19例,超過1 d入院16例;大面積腦梗塞7例,多發(fā)腦梗塞16例;按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定標準[2],輕型24例,中型11例,重型1例。治療組,男26例,女10例;年齡40~72歲;發(fā)病6 h內入院1例,1 d內入院18例,超過1 d入院17例;大面積腦梗塞6例,多發(fā)腦梗塞18例;輕型22例,中型12例,重型2例。2組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降低顱內壓、改善腦細胞代謝治療,對伴發(fā)感染、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根據(jù)病情給予對癥治療。治療組在上述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燈盞花素注射液20 mg,加入0.9%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2組療程為14 d。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結果采用(Ax-G ±s )表示,統(tǒng)計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同一指標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療效評定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ACI診斷標準。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級~3級;進步:功能缺損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8%以內;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或死亡。

2.2 治療結果

2.2.1 2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見表1。

2.2.3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 見表3。

3 討論

腦梗塞系指腦供應血管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相應血管的閉[HJ2.4mm][SD1,1][FQ(13*2。175mm,X,DY-W][CD=175mm]塞,并由此產生血管供應區(qū)腦功能損害和神經癥狀的一群臨床綜合征[3]。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且復發(fā)率、致殘率高,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

[JP2]燈盞花素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燈盞花乙素。藥理研究表明[4],燈盞花乙素具有對抗血管收縮作用,可使腦動脈張力迅速下降,舒張腦血管特別是張力血管,改善腦血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提高血腦屏障通透性。同時,該藥可抑制紅細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激活纖溶系統(tǒng),增加纖溶活性,降解纖維蛋白原,有效降低血液黏滯度和凝血,溶解微血栓。馮志武等[5]研究表明燈盞花素注射液結合常規(guī)治療,對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促進腦梗塞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等有明顯療效。因屬純中藥制劑,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價格低廉,可在基層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卒中病人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423~2434.

[4]崔連華,劉榮雅,閆芳.中藥治療急性腦梗死研究進展[J].中國誤診雜志,2007,7(11):2446~2448.

第2篇: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中圖分類號】R741.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341-02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經濟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得心腦血管疾病成為了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三大殺手”之一。腦梗死是一種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見于5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腦梗塞是指有各種原因造成腦血管阻塞,腦組織血液供應不足伴隨缺氧,從而導致相應區(qū)域的腦組織軟化或壞死,最終出現(xiàn)腦功能障礙,比如嗜睡、譫妄、意識模糊、偏癱、感覺障礙等[1]。臨床上患者在經過急性期的搶救以后,即進入康復期的治療。腦梗死恢復期主要通過系統(tǒng)的護理對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骨骼肌肉、智力方面等進行鍛煉,逐漸恢復其功能[2]。因為神經系統(tǒng)一旦損傷很難恢復,因此恢復期一般比較漫長,而且療效不顯著。我們的研究選取了2013年9月-2014年6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腦梗塞患者106例,給予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護理方式,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了2013年9月-2014年6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腦梗塞患者106例,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53-76歲,平均年齡(60.7±5.8)歲。所有患者均依據(jù)臨床癥狀和影像學檢查結果診斷為腦梗塞。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以及對照組,每組各有53例患者,各組均包括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2例。試驗組平均年齡為(61.3±5.5)歲,對照組平均年齡為(59.7±6.2)歲。兩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和運動障礙,在年齡、性別、癥狀表現(xiàn)等方面均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分析比較。

1.2 治療方法[3-5] 在護理前對所有患者的情緒、智力、肢體功能等情況進行評估,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試驗組患者采用個性化護理方法。個性化護理方法具體包括:①康復知識的普及和指導:使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該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危險因素以及并發(fā)癥等,改變生活方式,制定康復計劃,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并認識該病恢復期的漫長。②肢體功能的鍛煉和恢復:護理人員及家屬可通過按摩的方式促進患者肢體血液循環(huán),在不影響生命指征的情況下,鼓勵患者輕微運動,并輔以針灸、理療等方式逐漸恢復運動功能。③語言功能的康復鍛練:依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語言恢復計劃,設置常見的語言情景,先從簡單的字詞練起,逐步鍛煉語言功能。④心理輔導治療:腦梗塞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抑郁、恐懼、焦慮等心理問題,應有計劃地及時進行合理的心理疏導,使患者學會接受現(xiàn)實,消除不良情緒,保持良好心情,樹立與疾病抗爭的信心。⑤糾正基礎疾病,預防復發(fā):遵醫(yī)囑服用高血壓、糖尿病等藥物,定期檢查,預防并發(fā)癥和急性腦梗塞發(fā)生。

1.3 療效評定[6]: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改變情況,選用生活質量量表和認知能力測試對患者生活質量和認知能力進行評估,調查患者及家屬對于康復程度的滿意情況。根據(jù)以上指標,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計算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有效率使用χ2檢驗。P

2結果

經過針對性的系統(tǒng)護理,兩組患者癥狀均得到改善,與治療前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第3篇: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87 例,均為急診科收治的、發(fā)病時間在3 天以內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診斷標準對照1986 年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制定的“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并經頭顱CT證實診斷為腦梗死。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 組。治療組48 例,男29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62 歲。其中合并高血壓病22 例,糖尿病8 例,復中風6 例,昏迷4 例;對照組39 例,男23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61 歲。其中合并高血壓病16 例,糖尿病5 例。2 組在性別、年齡、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按常規(guī)給予治療,包括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降血壓藥物等對癥及支持療法處理。

2.2 治療組

在接受上述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用中藥制劑血塞通(昆明興中制藥有限責任公司)400 mg用250 ml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緩慢滴注,一日一次;西藥依達拉奉(吉林省輝南長龍生化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30 mg加入適量生理鹽水稀釋后靜脈滴注,30 分鐘內滴完。每日2 次。2 組均以14 天為1 個療程。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X2檢驗。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風病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

基本痊愈:語言及肢體運動恢復正常,生活能完全自理或正常工作。顯著進步:語言明顯恢復,肌力IV級以上,生活基本自理。進步:語言有一定的恢復,肌力III級以上,生活部分自理。無變化: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改變或改善不明顯,生活不能自理。惡化:癥狀加重或死亡。

3.2 治療結果

2組治療結果比較,見表1。

級別例數(shù)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惡化總有效率(%)

治療組48826112193.7

對照組39313205282

第4篇: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 血塞通;低分子肝素;腦梗死

進展性腦梗死是指發(fā)病后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在6~48 h內逐漸進展或呈階梯式加重并繼續(xù)惡化的缺血性卒中。研究提示,血栓進展是腦梗死形成的基本機制之一,有效的抗凝治療是進展性腦梗死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臨床采用低分子肝素鈉配伍血塞通治療進展性腦梗死,取得了較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本科自2008年9月—2011年5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12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6 例。研究組男36例,女20例,年齡(63±7.8)歲。入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輕型( 0~ 15 分) 22例,中型( 16 ~ 30 分) 28 例,重型( 31 ~ 45 分) 6例;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 40例, 腦干2例,丘腦 8 例,額、顳葉5例,小腦1例。對照組男 38例,女18例,年齡(60±9.8)歲;入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輕、中、重型分別為27、21和8例;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 42例,腦干3例,丘腦5 例,額、顳葉5例,小腦2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發(fā)病時間、病灶部位、入院時神經功能損傷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

1.2入組標準所有入組患者均為住院患者,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梗死診斷標準[1]。入組條件:(1)急性腦梗死發(fā)病6~48h內入院,發(fā)病后48h內神經功能缺損逐漸進展或呈階梯式加重(神經功能缺損加重定義為臨床神經功能評分下降>2分);(2)首次發(fā)病或過去發(fā)病未留下神經功能缺損者;(3)癱瘓肢體肌力

1.3排除標準排除有出血史及消化道潰瘍者、肝腎功能損害、血小板計數(shù)< 90 ×109/ L 及已用溶栓劑、嚴重高血壓、視網膜血管病變、心源性腦梗死與昏迷患者。

1.4治療方法兩組患者根據(jù)病情給予吸氧、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清除自由基,并根據(jù)顱內壓情況予甘露醇降顱壓等基礎治療,研究組在基礎治療上予低分子肝素鈉4000單位皮下注射,q12h,連用14天;血塞通針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ml中靜滴,1次/d,連用14天。對照組在基礎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僅加用塞通針(用法同上)。治療前、后及治療過程中行凝血酶時間 (TT)、凝血酶原時間 (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時間 (APTT)、纖維蛋白原 (FIB)、肝、腎功能與血尿常規(guī)等監(jiān)測。密切觀察皮膚黏膜、消化、泌尿系統(tǒng)以及顱內出血發(fā)生情況,復查頭顱CT。

1.5療效評定標準在入院時及用藥第14天,根據(jù)我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梗死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按神經功能缺損積分值的減少和患者的生活能力狀態(tài),將療效分級?;救荷窠浌δ苋睋p評分減少91%~100%及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及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低于17%或較治療前增加或死亡者。

1.6統(tǒng)計學處理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由SPSS 13.0 統(tǒng)計軟件包完成。

2結果

2.1臨床療效比較經2周治療后,治療組基本痊愈8 例, 顯效20 例,有效25 例, 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64%;對照組基本痊愈3例, 顯效13例,有效28例, 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8.57%。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6.408,P

2.2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14天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減低(t= 5.324,t= 4.906;P均< 0.01),研究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t=2.560, P

2.3不良反應研究組5例注射部位出現(xiàn)局部青紫,但各項凝血指標均未延長至正常2倍,不影響治療,兩組均無嚴重出血性并發(fā)癥發(fā)生。

3討論

進展性腦梗死是急性腦梗死中常見而嚴重的臨床亞型,約占全部腦梗死的26%左右。其主要發(fā)病機制是在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基礎上,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后啟動內、外源性凝血途徑,最終形成纖維蛋白血栓,血栓向近心端進一步發(fā)展,導致血管腔進一步狹窄或閉塞,使梗死區(qū)進一步擴大,臨床上表現(xiàn)為神經功能的進一步惡化。因此,抑制血栓的蔓延,搶救缺血半暗帶,防止血栓的進一步擴大是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關鍵。在發(fā)病后3~6h內的溶栓治療是急性腦梗死的最佳治療方法,但大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遠遠超過這一時間窗。有資料顯示國內腦梗死患者于發(fā)病6 h內就診率僅為15%[2],也就是說有85%的患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此時,積極的抗凝治療可改善高凝狀態(tài),限制梗死灶向缺血半暗帶擴張,并維護這個區(qū)域的血流而減少梗死面積[3]。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經過亞硝酸分解濃集和純化而得到,應用血凝劑量法證實低分子肝素有較強的抗凝血因子 Xa 和較弱的抗凝血酶(Ⅱa) 的作用 [4]。低分子肝素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機制:預防新的血栓形成,改善梗死區(qū)側支循環(huán),從而挽救半暗區(qū)瀕死腦細胞,改善神經功能缺損[5] 。另外,還具有選擇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為1. 5~4. 0,使抗血栓作用與出血作用分離,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險[6]。本研究中研究組比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的評分積分值明顯減低,治療后的顯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并且無腦出血及全身各系統(tǒng)出血等不良反應,這一結果也進一步支持上述觀點,證實了低分子肝素治療進展性腦梗死安全有效。 血塞通注射劑是中藥三七總苷的提取物,有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管流量,改善血流動力學,降低腦缺血腦組織含量的作用。并能抑制血栓形成,提高T-PA活性,有延長凝血時間的作用,對缺氧所致的腦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尤其對腦缺血后海馬CA1區(qū)的遲發(fā)性神經元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低分子肝素鈉聯(lián)合血塞通明顯優(yōu)于單用血塞通治療進展性腦梗死。兩藥合用可發(fā)揮其協(xié)同作用,既可改善梗死區(qū)的血液循環(huán),又可減輕神經元的繼發(fā)性損害,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學會. 腦血管疾病分類診斷、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 6) : 376.

2高麗麗, 唐詠春, 劉前,等. 奧扎格雷鈉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療效觀察.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8, 13(3):336-339.

3陳政波, 吳振雄. 低分子肝素和降纖酶聯(lián)合治療進展型腦梗死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社, 2005, 25(12): 151.

4李軍榮, 張正毅. 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觀察.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0, 13( 4) : 237-238.

5Quartermain D, Li YS, Jonas S. Acute enoxaparin treatment widens the therapeutic window for tPA in a mouse model of embolic stroke. Neurol Res, 2007,29(5): 469-475.

第5篇: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自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12例,發(fā)病時間在48h以內。其中6例因自動出院或拒絕用藥退出試驗。有效病例106例,聯(lián)合治療組55例,對照組51例。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齡40~80歲,平均(58.8±8.5)歲,勁內動脈系統(tǒng)梗死86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梗死20例,治療前兩組在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疾病嚴重程度等方面無顯著差異。

1.2病例入選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且經頭部CT證實,排除腦出血;②40~80歲的住院患者;③發(fā)病48h;④歐洲卒中評分總分(ESS)

1.3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以上人選標準;②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③其他腦器質性疾病;④嚴重癡呆或精神障礙;⑤已行介入溶栓治療的患者。

1.4治療方法聯(lián)合治療組:丹參川穹嗪10ml(貴州拜特制藥公司)+NS250ml靜脈滴注,1次/d以及依達拉奉注射液(江蘇先聲制藥有限公司)30mg+NS250ml靜脈滴注,1次/d,共14d;對照組以依達拉奉治療,用藥方法與前一組一致?;A用藥為阿司匹林、胞二磷膽堿及其他對癥處理。

1.5療效評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歐洲卒中評分(ESS),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采用Barthel指數(shù)量表;實驗室指標包括凝血譜、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7、14、21d進行評分及抽血化驗。

1.6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均輸入計算機并建立數(shù)據(jù)庫,應用SPSS13.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以a=0.05為檢驗水準。

2結果

兩組治療后ESS、B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增設,差異有極顯著性(P

3討論

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治療,目前最新的進展為超早期溶栓治療。然而,或者因為患者就醫(yī)時間超過了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窗,或者是因為醫(yī)療機構設備限制,或者是因為溶栓治療本身的嚴重合并癥,臨床上進行了溶栓治療的病例并不多。目前臨床上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仍以內科保守治療為主。

祖國醫(yī)學認為,所滯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機制之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滯則血瘀,氣塞不通,血壅不流?,F(xiàn)代研究根據(jù)本病血液流變學異常,以稠黏為特征;血小板活性亢進、聚集、黏附功能異常;顱腦CT所見病灶部位、大小等情況,結合現(xiàn)代生理學、病理學等認識,以及活血化瘀中藥確能提高中醫(yī)治療本病療效的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從而形成了本病病因病機的瘀血論。為活血化瘀法在本病治療過程中的廣泛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丹參川穹嗪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活血化瘀藥之一。其主要成分是丹參素和川穹嗪。丹參素的藥理作用是: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全血粘滯度,改善血液流變學及微徨障礙,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等;川穹嗪藥理作用是:具有抗血小板凝集和解聚,擴張小動脈,發(fā)送微循環(huán),抗缺血后再灌注的炎性損傷和活血化瘀作用。

第6篇: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主題詞]中風后遺癥/針灸療法,水腫/針灸療法,偏癱/針灸療法;刺血療法;熏洗;穴,并(五輸)

繼發(fā)于中風偏癱后患肢水腫是中風病臨床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患肢水腫,尤以末梢部為甚。偏癱水腫影響康復訓練,延長病程,因而在臨床上要加以特別注意。我科自2000年以來采用手十二井刺絡放血配合中藥熏洗治療中風偏癱后患肢水腫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與納入、排除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中華神經科學會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國家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第7版統(tǒng)編教材《中醫(yī)內科學》確定中風中經絡診斷及氣虛血瘀證型。

納入標準:西醫(yī)診斷符合腦卒中診斷,中醫(yī)辨證為氣虛血瘀證,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水腫,年齡為40~75歲的門診或住院患者。

排除標準:①凡不符合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屬氣虛血瘀證者;②處于急性期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者;③凡屬重度心力衰竭、重度心律失常、重度休克、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④40歲以下、75歲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對熏洗藥過敏者。

l.2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自2000年6月-2005年12月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的住院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成2組,即刺絡組與西藥組各4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經統(tǒng)計學檢驗,P>0.05,表明組間各項參數(shù)均衡性良好,具有較好的可比性,詳見表1。

2 治療方法

2.1 刺絡組

①三棱針刺:將患手部井穴分為2組:第1組為少商、少沖、中沖;第2組為商陽、少澤、關沖。點刺前先輕揉患指0.5~1分鐘,使之充血,常規(guī)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針迅速點刺息側穴,每指擠壓出血3~5滴后用干棉球壓迫止血。每天1次,每次取1組穴位,交替進行。②補陽還五湯加味熏洗:黃芪30g、地龍10g、當歸10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紅花6g、干姜10g、桑枝10g、獨活10g、路路通10g、艾葉30g,上藥加水3000 mL,煮開后文火煎煮15~20分鐘后帶藥渣,先熏后洗,可用蘸藥水的毛巾熱敷患肢,每日2次。以上治療10天。

2.2 西藥組

口服雙氫克尿塞20 mg、氨苯喋啶50 mg,每日2次。治療10天。治療期間2組一律停止使用其他對水腫有治療或加重作用的藥物。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方法

①水腫癥狀評分:按水腫部位單肢局部、單肢、上下肢分別計為1分、2分、3分;水腫按壓之凹陷、皮膚濕冷、對肢體功能的影響、肢體脹痛按無、輕、中、重分別計為0分、1分、2分、3分,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水腫癥狀評分情況。②中醫(yī)癥狀評分:采用半定量計分法,肢體癱軟、偏身麻木、氣短乏力、手足腫脹、舌質暗淡按無、輕、中、重分別計為0分、1分、2分、3分,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情況。③參照1993年國家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水腫癥狀積分改善情況制定療效標準。痊愈:水腫完全消退,積分減少90%以上《顯效:水腫明顯消退,積分減少60%~90%;有效:水腫消退不明顯,積分減少30%~60%;無效:治療前后水腫無變化,積分減少不足30%。

3.2統(tǒng)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x+s表示.同組間比較采用配對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X檢驗。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

3.3 治療結果

(1)2組偏癱患者治療前后水腫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結果說明:2組患者治療前各項積分值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組患者在治療后所有積分值都有改變,且前后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2)2組偏癱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見表3。

表3結果說明:2組患者治療前各項癥狀積分值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組患者在治療后所有積分值都有改變,且前后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3)2組偏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經秩和檢驗,Z=0.9284,P=0.0485

4 討論

中風病屬中醫(yī)“偏枯”“偏風”等范疇,“中風”之名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其病因由于臟腑功能失調,正氣虛弱,在情志過激、勞倦內傷、飲食不節(jié)、用力過度、氣候驟變的誘發(fā)下,致瘀血阻滯、痰熱內生、心火亢盛、肝陽暴亢、風火相煽、氣血逆亂、上沖犯腦而成本病,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腎、脾密切相關。

第7篇: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康復醫(yī)學早期腦卒中積極作用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088-01

在所有的腦卒中患者中,患病之后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的占到43%,這種疾病對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擊很大,同時給患者家庭增添了許多煩惱和負擔。為使這些人重新回歸社會,生活能夠自理,能最大限度的克服肢體的功能障礙,對這類患者采取不同的康復治療,因而把這些急性腦血管病的康復統(tǒng)稱為腦卒中康復。

我們引入康復治療的目的在于使病人從病痛中恢復過來,不但使病情得到恢復,也使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恢復。目前康復治療的手段主要是運動治療和作業(yè)治療,這兩種治療方法的好處在于使喪失的功能逐步恢復,盡可能的減小后遺癥的危害,發(fā)揮機體的作用和功能,引導患者身體和心理都回歸正常狀態(tài)。

1腦卒中康復治療遵循的原則

1.1腦卒中治療過程中遵循個體化治療的原則。腦卒中發(fā)病可能受到多種病因的牽制,發(fā)病的部位不同,對腦功能的損害程度也不一樣,所以臨床表現(xiàn)也復雜多樣。所以腦卒中不是單一疾病,但也非綜合癥。在治療時,不同病因,病理損害、臨床表現(xiàn)、不同的機體,使用不同的藥物,取得的治療效果也不同。由此可見,對待每一個患者都需要采取針對性比較強的方案和最有利的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①大的梗死或血腫與腔隙梗死或小量出血,其治療方案及措施都有顯著不同,注意采取分型治療;②整個病理都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明確整個病理的變動過程,便可以采取分期治療;③人體的內環(huán)境十分復雜,器官與氣管之間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只有各個器官和內臟功能正常,才能保證腦部功能的正常,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腦部疾病并不是單一的只與腦部有關,而是和身體所有的器官都有關聯(lián)。所以,在治療腦卒中疾病的時候,同時要做好心臟疾病的防范與治療。

1.2治療過程中,要和注意保持腦部血液循環(huán)的良好狀態(tài)。之所以要保持腦部阤循環(huán)的良好狀態(tài),主要是因為如果不對原有腦血管病進行治療和處理的話,不但會影響新病情的治療,還會造成多種并發(fā)癥,引起嚴重的后果。并且,如果腦部血液循環(huán)不好,對腦卒中的治療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保持腦部血液循環(huán)的良好狀態(tài)是保證腦卒中取得治療效果的前提。

2如何開展腦卒中的康復治療

考慮到腦卒中致病原因復雜,發(fā)病的情況特殊,以及疾病原理和臨床治療比較復雜和治療方法多的特點,在開展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時,就要充分考慮到這些現(xiàn)實情況。我們在進行腦卒中康復治療時,一定要對病情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掌握,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腦卒中疾病進行康復治療。從實際作用效果來看,康復治療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針對急性腦卒中的康復治療,另一個是針對腦卒中恢復期的康復治療。

2.1急性期的康復治療。是指此時病情尚未穩(wěn)定,由于嚴重的并發(fā)癥不能驚醒制動的康復訓練。因此采取一些盡可能減少腦損傷的康復方案進行治療。如:①爭取身置法:這種方法的最終作用是防止出現(xiàn)痙攣癥狀,主要方式是患者應仰面躺下,頭部枕著枕頭,身體保持平直,盡量不出現(xiàn)過度伸展過度彎曲的身體側曲。對于患者的肩膀要增加肩墊,防止肩膀向后縮,患者的上肢應平直伸展,上臂前端向后轉,拇指的位置指向下方。此外,還要對患者的髖部增加髖墊,防止髖部向后收縮。對于患者的腿部我們應該墊上枕頭,防止大腿變形。②身置需要經常變換:這主要是為了防止長時間臥床而產生褥瘡以及引起肺部的感染。不斷變換,可以使肢體的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同時可以恢復并維持側屈肌,以及側身肌的功能。③進行關節(jié)被動運動:目標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關節(jié)僵硬,使活動受限。④飲食方面應注意:對于有意識障礙和吞咽障礙的病人,經口進食易發(fā)生吸入性肺炎,通常靠靜脈注射補充營養(yǎng)。⑤二便護理時易出現(xiàn)尿潴留、失禁及便秘,此時可采用導尿,開塞露、緩瀉劑等。⑥呼吸方面,注意防治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⑦對家屬進行康復知識的宣教和培訓。

2.2恢復期的康復治療。是指此時病情已經穩(wěn)定,機體的各項功能處于恢復階段,患者此時意識清醒,身體各項特征穩(wěn)定,開始主動進行康復訓練。開始時,活動量較小,待病情穩(wěn)定,向家屬說明有關注意事項后再開始進一步訓練。

2.2.1試著在床上進行來回的翻身,翻身是床上的基本動作之一,也是訓練患者軀干力量的主要方法,訓練過程主要為讓病人的兩手手指相互交叉,上肢平直伸展,先向上方舉手,并逐漸鍛煉向側方伸展。

2.2.2鍛煉下肢力量。上面講到的鍛煉基本的翻身能力,恢復在床上的身體功能。這一部分主要講的是鍛煉下肢力量,恢復患者的行走能力。鍛煉方式主要為:首先要鍛煉腰背肌肉和臀部肌肉,做好站立前的力量練習。病人應該平躺在床上,兩腿緩慢彎曲和伸直,用腳踩在床上,將臀部緩慢抬起,堅持幾分鐘后放下。通過采取這樣的方式,逐步恢復病人的下肢力量,最終達到恢復行走能力的目的。

2.2.3行走訓練。對于腦卒中癥狀較輕的病人,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下肢力量鍛煉之后,可以適應性的開展站立、蹲立訓練。由于患病的緣故,病人在站立時候要保持身體平衡,使腿部成為支撐全身重量的支撐部位,并且在行走中要由家人攙扶或者有輔助器械幫助。初期恢復性行走訓練不宜過快,應采取緩慢多走的方式進行。

通過本文的介紹,我們了解了如何在早期腦卒中開展康復治療,明確了康復醫(yī)學在早期腦卒中起到的積極作用。實踐證明,在早期腦卒中要想使病人盡快恢復狀態(tài),采取康復治療是極其必要的。

參考文獻

第8篇: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 主動脈夾層;臨床路徑;內科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43.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3(c)-0166-03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al treatment of aortic dissection and the clinical pathway exploration

LI Wan-quan FANG Chang-geng TU Jun-rong LIANG Jian-guang ZHENG Xiao-dong

Sanshu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Foshan 528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al treatment method of aortic dissection so as to providing better guidance for saving patient′s life. Methods The AD patients accep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October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the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methods as well as the impacts on patient′s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controlled in the range of normal value within 30 min of treatment;when admitted within 6 h,patients′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ll reached 100-110 mm Hg standard,and heart rates all reached 60-75/min standard.During hospitalization,8 patients died from aneurysm rupture,and one case of sudden death,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88.46%. Conclusion Due to a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aortic dissection likely to cause misdiagnosis.Early diagnosis and timely reasonable treatment are the key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which will help reduce mortali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Aortic dissection;Clinical pathway;Internal medical treatment

主動脈夾層(aortic dissection,AD)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重癥之一。關于AD的病因,多由于主動脈內的血液經內膜局部撕裂口流入囊樣變性的中層,形成夾層血腫,隨著血流壓力的驅動,逐漸在主動脈中層內擴展,在動脈內形成真假兩腔,并沿著主動脈壁延伸剝離[1]。AD患者多呈現(xiàn)發(fā)病突然、發(fā)展迅速的特點,急性期病死率高,且患者的臨床癥狀復雜多樣,早期診斷困難,容易造成誤診及漏診。因此,快速準確地對AD進行診斷及治療,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意義重大。本研究結合本院對AD患者的臨床治療實踐,以完善AD的內科診療體系為出發(fā)點,總結分析了78例AD患者的早期診斷方法、內科治療方法及預后,旨在提高AD的早期確診率,最終降低AD患者的死亡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AD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高血壓69例;男性50例,女性28例;年齡35~72歲,平均(47.7±8.9)歲;患者入院至發(fā)病時間1~16 h,平均首診時間(7.6±2.6)h;患者住院時間7~21 d,平均(16.3±5.5)d。初發(fā)癥狀表現(xiàn)為劇烈疼痛51例(65.38%),胸背疼痛21例(26.92%),胸悶頭昏15例(19.23%),大汗淋漓11例(14.10%)。所有患者均先行內科保守治療。

1.2 診斷方法

常規(guī)行心電圖、胸部X線片、超聲心動圖檢查,再經MRI及64排CT增強掃描確診為AD,根據(jù)DeBakey分類法將患者分為三型。Ⅰ型:起源于升主動脈,擴展至主動脈弓或其遠端;Ⅱ型:起源并局限于升主動脈;Ⅲ型:起源于降主動脈并沿主動脈向遠端擴展,罕見情況下逆行擴展至主動脈弓和升主動脈。

1.3 治療方法

患者均入住CCU病房搶救,予以絕對臥床休息,密切觀察患者心電圖、血壓、心率及血氧變化。使用鹽酸哌替啶、嗎啡、冬非合劑等對患者進行鎮(zhèn)痛與鎮(zhèn)靜;采用酒石酸美托洛爾控制患者心率,目標值60~75/min;降壓方式采用硝普鈉或硝酸甘油靜脈持續(xù)泵入,根據(jù)患者血壓狀態(tài)調整劑量[2]。如患者血壓難達標,加服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ARB)、鈣離子拮抗劑(CCB)等,使目標血壓6 h內降低至收縮壓100~110 mm Hg。若患者出現(xiàn)顯著低血壓,應積極擴容,對于頑固低血壓、休克患者應用多巴胺使收縮壓維持在100~110 mm Hg,以保證心、腦、腎灌注正常。對于符合支架治療條件的DeBakey Ⅲ型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擇期采用血管腔內覆膜支架治療。

1.4 療效評價標準

記錄治療前和治療后10、30、60 min的血壓和心率;記錄各時間段血壓控制在收縮壓100~110 mm Hg、心率控制在60~75/min的達標患者例數(shù)?;颊咧委熀箅S訪1個月,記錄患者死亡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確診后,立即行鎮(zhèn)靜與鎮(zhèn)痛治療,疼痛在6 h內得到控制。經藥物治療10 min后,患者的血壓及心率開始下降;治療30 min后,心率及血壓得到有效控制,均值處于正常范圍內;給藥60 min后,患者平均心率及血壓均達到治療目標,且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下降(P<0.05)。本組中10 min內治療達標患者15例,30 min內達標患者56例,治療60 min達標患者71例,60 min內患者心率、血壓達標率為91.03%,全部患者病情穩(wěn)定,留院觀察(表1)。隨訪1個月,住院期間69例患者經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好轉出院;9例患者死亡,其中,因血管瘤破裂死亡8例,猝死1例;9例死亡患者中,6例患者于發(fā)病1 h內由于嘔吐藥物及轉院等因素,未能達到治療目標,3例患者于治療1 h內達標。治療1 h內達標患者死亡率4.2%(3/71)與未達標患者死亡率85.7%(6/7)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193,P<0.05)。

表1 AD患者治療效果的分析(x±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3 討論

AD是現(xiàn)今病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男性發(fā)病率為女性的2~3倍[3],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但可歸為兩類:血管自身的病變和血流動力學因素。引起血管自身退行性病變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年齡增長和高血壓,而近年來國內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呈現(xiàn)高發(fā)態(tài)勢,與之密切相關的AD發(fā)病率亦隨之逐年上升[4]。AD患者起病急、發(fā)展快、病情復雜、死亡率較高,如未能及時對患者進行確診并采取有效治療,易造成患者死亡[5]。患者結局多由主動脈壁外膜破裂,導致患者迅速出血而死亡。研究顯示,AD患者猝死率約為3%,發(fā)病2 d內病死率高達50%。因此,建立系統(tǒng)的AD患者搶救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關于AD患者治療路徑的選擇,盡早對AD進行確診是緊急救治的關鍵。臨床中突發(fā)AD患者的癥狀復雜,極容易造成誤診,因此,早期診斷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6]。AD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劇烈胸痛,具有突發(fā)性并很快達到高峰及陣發(fā)性加劇的特點,性質具有多樣性,典型表現(xiàn)為撕裂樣、刀割樣疼痛,且疼痛部位廣泛。隨著夾層分離的擴展,延伸疼痛可呈現(xiàn)轉移性疼痛范圍。當夾層累及到升主動脈分支血管的血供時,可出現(xiàn)神經系統(tǒng)損害,如頭昏、頭痛、發(fā)作性視物不清、暈厥、偏癱、截癱、肢體麻木、二便失禁等。當血腫破入胸腔、食管、心包腔時,則可表現(xiàn)出咯血、嘔血、心包壓塞等癥狀[7]。由于部分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極不典型,因此,對于AD的診斷應聯(lián)合多種檢測手段。納入本次研究的臨床診療病例均采用磁共振檢測方法,目的在于明確AD發(fā)生的范圍、內膜瓣狀態(tài)及其走行、真假腔及內膜破口位置,對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主要分支血管受累等并發(fā)癥,均能獲得理想的評估。與此同時,結合CT檢測,三維重建圖像顯示血管解剖結構和空間位置,綜合評價AD實際情況,以免造成誤診而耽誤患者搶救時間。

患者一旦確診,盡快采取內科治療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手段。本次研究的臨床病例中,本院首先對患者進行充分的鎮(zhèn)靜與鎮(zhèn)痛治療,使患者處于安靜狀態(tài),利于對患者進行搶救和減少意外發(fā)生。同時,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采取綜合治療方案,從而避免夾層進一步擴展和破裂。針對患者高血壓狀態(tài),降壓治療藥物首選硝普鈉,但由于硝普鈉可增強左室收縮力,因此需加用β受體阻滯劑合用[8]。β受體阻滯劑既能夠降低患者血壓,同時又能夠減慢心率,故非常適合用于急性AD的緊急救治,無論患者是否有高血壓,都應首先靜脈應用β受體阻滯劑,不但可以降低血壓,還能提高動脈壁性能,降低血管破裂的概率。本次治療的目標是在1 h內將患者收縮壓控制在100~110 mm Hg,心率控制在60~75/min,其意義在于減少夾層血流量,防止血管破裂,同時將血壓降低至能維持心、腦、腎最低灌注水平,以保證身體機能。需要注意的是,治療中不得使用抗凝劑,以防止血管栓塞。本組患者經治療10 min后血壓及心率開始下降,治療30 min后血壓及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且達到目標心率及血壓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71.79%,1 h內達標患者達到91.03%。本研究分析9例死亡患者的心率和血壓達標時間后發(fā)現(xiàn),患者經治療1 h內心率及血壓如未能達標,其后期死亡率則高于達標患者,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內科保守治療AD患者并使其血壓及心率達標的最佳時間是在發(fā)病1 h內。

綜上所述,由于AD臨床表現(xiàn)的多樣性,容易誤診漏診,因此,早期診斷是改善預后的關鍵,而患者發(fā)病1 h時內是內科急救的黃金時間,如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壓及心率,將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達到內科保守治療的目的,為患者的后續(xù)外科或介入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挽救患者生命,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可以進行外科手術或支架置入術,減少患者死亡的發(fā)生[9]。

[參考文獻]

[1]Li B,Pan XD,Ma WG,et al.Stented elephant trunk technique for retrograd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after endovascular stent graft repair[J].Ann Thorac Surg,2013,9(33):1-6.

[2]趙子粼,羅敏,黃梁艷,等.腔內隔絕術治療DebakeyⅢ型主動脈夾層1例[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3,9(27):558-559.

[3]陳小芳,王東進,徐標.高血壓對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后早期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2, 20(2):171-174.

[4]周勝堂.急性主動脈夾層分離38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2):2790-2791.

[5]蔡麗生,蔡銘智,陳秋賢,等.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52例報告[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3,13(10):899-902.

[6]蔡遠翔,李偉明,徐亞偉.主動脈夾層64例臨床診斷及誤診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3):439-440.

[7]楊梅,張剛,曹雪濱.主動脈夾層研究進展[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3,5(2):210-212.

[8]孫鳴宇,王效增,荊全民.老年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的高血壓特征及降壓治療[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3, 21(2):181-183.

[9]陳雪梅.高血壓合并主動脈夾層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2,33(16):3484-3485.

(收稿日期:2013-12-17本文編輯:袁成)

第9篇:急性腦塞的治療方法范文

關鍵詞:高血壓性腦出血 中西結合治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141

資料與方法

收治急性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108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并經頭顱CT確診,平均血腫量10~30ml,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及精神病患者不入選。全部病例108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7例,男34例,女23例,年齡39~73歲,平均高血壓病史12年,平均血腫量20ml。對照組51例,男35例,女16例,年齡38~75歲,平均高血壓病史12年,平均血腫量19ml。兩組臨床資料差異均無顯著性。

治療方法:起病后均常規(guī)處理,如調整血壓、降顱壓、減輕腦水腫及對癥等西醫(yī)治療。治療組則加用中藥治療。兩組療程均為3周。治療組根據(jù)患者癥、舌、脈,辨證施治。風痰瘀血、痹阻脈絡型: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絡為法。處方:天麻、半夏、茯苓、白術、膽南星、丹參各10g,天竺黃15g,大黃10g(后下)。肝陽暴亢、風火上擾型:以平肝瀉火通絡為法。處方:天麻15g,黃芩、山梔、夏枯草、丹皮各10g,大黃10g(后下)。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以化痰通腑為法。處方:膽南星15g,全瓜蔞10g,大黃10g,芒硝10g(沖服)。氣虛血瘀型:以益氣活血、扶正祛邪為法。處方:黃芪120g,丹參、赤芍、地龍各10g,桑寄生15g,桂枝6g。陰虛風動型:治以滋養(yǎng)肝腎,潛陽熄風。藥用:懷牛膝、生龍骨、生牡蠣、鉤藤各30g,川楝子、代赭石、白芍各15g,天麻、玄參、天冬、龜板各10g。痰熱內閉清竅型:以清熱化痰,醒神開竅為法。處方:羚羊角粉3g,竹茹、天竺黃、石菖蒲、遠志、夏枯草、丹皮各10g。痰濕蒙塞心神型:以溫陽化痰、醒神開竅為法。處方:半夏、陳皮、茯苓、竹茹各10g,膽南星15g,石菖蒲12g。以上諸型每日1劑,分3次口服,隨癥加減。2周后復查頭顱CT計算血腫吸收率。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2]。①基本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肌力V級,生活自理或恢復工作;②顯效:肌力恢復到II級以上,言語功能基本恢復,生活部分自理;③有效:肢體肌力提高1~2級,言語功能有所恢復;④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X2和t檢驗。

結 果

治療組57例基本治愈17例(29.8%),顯效33例(57.9%),有效5例(8.8%),無效2例(3.5%),總有效率96.5%;對照組51例,基本治愈10例(19.6%),顯效25例(49.0%),有效11例(21.6%),無效5例(9.8%),總有效率90.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X2=6.16,P

討 論

高血壓腦出血屬“中風”范疇。由于平素臟腑功能失調,正氣虛弱,在情志過極,勞倦內傷,飲食不節(jié),用力過度,氣候驟變的誘發(fā)下,致瘀血阻滯,痰熱內生,心火亢盛,肝陽暴亢,風火相煽,氣血逆亂,絡脈溢破,血溢于脈外,腦髓受傷,瘀血、痰濁、水飲積聚,上沖犯腦而形成。中風起病急驟,變化迅速,其轉歸預后常發(fā)生在一瞬之間,應積極堅持中西醫(yī)結合原則,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根據(jù)患者癥、舌、脈,辨證分型,分別采用平肝熄風、清熱滌痰、化痰通腑、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等法,對促進血腫吸收、改善神經功能、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