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文

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第1篇: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文

關鍵詞:案例;教學;西方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232-02

西方經濟學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yè)重要的理論基礎課之一,由于其理論比較抽象,課程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應積極地采取各種有效方式,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方法就是其重要方式之一,它的采用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一、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案例教學是理論知識點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不僅可以闡釋抽象的理論和知識的要點,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而且可以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1.案例分析可以使經濟理論深入淺出。西方經濟學是經濟學各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其先于其他專業(yè)課程開設。對于首次接觸大量經濟學專業(yè)名詞的學生而言, 感覺其理論,尤其是宏觀經濟學的理論較為抽象。通過案例分析,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可以使經濟理論深入淺出。例如,在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時,可以讓學生就當前的中央投入4萬億用于刺激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這一政策進行討論,分析這一政策的原因,理解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作用的相關理論。引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進行分析,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踐很好的結合起來。

2.案例分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西方經濟學基本內容是抽象化的理論和實證化原理,往往是學生最頭疼的。通過案例教學這一載體,這一難題可以有效解決。案例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最佳途徑,經濟學案例教學要以現實經濟問題作為研究對象,而且要以經濟生活中的一些熱點問題, 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吸引他們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討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將枯燥生硬的苦差成其樂融融的求知欲。以“消費者行為理論”部分的教學為例,按原來的教學模式對其基本理論進行系統講解時,由于該理論包含了較多的心理分析和專門術語,許多學生感到難以掌握和運用。而如果從學生感興趣的案例問題入手,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商品的需求和購買為例,則可以通過更生動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化對消費者行為的理解。

3.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溝壑,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可適當開展內容復雜、知識涵蓋面廣、關系國計民生的綜合案例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例如,要求同學們用IS―LM模型分析中國通貨膨脹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選擇等問題。同學們運用所學過的基本經濟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之后,大家都反映對枯燥的經濟理論越來越感興趣了,并且進一步了解了的國家的政策,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4.案例分析有助于師生的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案例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 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互動中,活動的雙方都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尤其是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

二、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組織方式

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內容十分豐富, 具體形式也多種多樣。形式不同, 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具體的形式。

1.課堂穿插案例。這是案例教學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方式,在講課過程中穿插案例旨在幫助學生消化和掌握所學理論知識。教師既可以采用經典的傳統案例,也可以結合教學重點與難點選取新案例。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經濟學的經典案例多來自國外,對于這類案例選取時要考慮到中國當前的經濟實際。實施的具體步驟包括:準備案例材料,學生個人閱讀,課堂分析討論,教師總結。

2.章節(jié)總結時分析案例。這一階段的案例可以確定為問題型的小案例。教師在某一章節(jié)的授課結束時,為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本章基本理論知識而選取的案例。具體方式可以是由教師提出一個小案例,讓學生分析討論,然后學生各抒己見,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此章節(jié)或相關問題的理解。

3.綜合案例討論。在某一章或某幾章的理論問題系統講授結束以后,有意識地選取跨章節(jié)的綜合性案例讓學生加以分析討論。這一形式適合于某一章或幾章教學內容結束以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處理涉及內容復雜、頭緒多的實際案例的能力。如在講完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yè)與通貨膨脹、宏觀經濟政策等章節(jié)的基本理論以后,就可以針對去年中國呈現的通貨膨脹和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等綜合性案例討論和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作用、通貨膨脹與失業(yè)的關系等等,在運用中強化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三、案例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運用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注重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相互配合。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要注意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相互配合。通過案例的形式學習運用理論,要求學生首先掌握理論的要點,這樣才能有效地把理論學習與案例分析緊密聯系起來。尤其是一些綜合性的案例討論,一定要以經濟學理論作為基礎,否則,案例討論難以展開,即使勉強為之也很膚淺,分析不到問題的實質,收效甚微。因此,知識傳授是主要的、先行的環(huán)節(jié),要扎實學好基本理論,不可忽視理論教學的基礎作用,為案例而案例。

2.西方經濟學理論學習與中國的現實案例相結合。西方經濟學理論是與西方的歷史文化背景相關聯的,與中國現實情況和歷史文化背景有較大差異,目前我們國家也缺乏系統的、本土化的案例。因此,西方經濟學的案例,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國家的現有案例,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洋為中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收集、編寫以中國經濟發(fā)展為背景的本土經濟學案例,更多地關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以便較好地將所學“ 西方經濟學” 原理與中國的經濟實踐結合起來。

3.正確處理案例教學和數理模型之間的關系。經濟學與其他的社會科學不一樣,它更多地用數理模型說明社會經濟問題,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檢驗命題的正確性,注重數理推導和計量檢驗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主流經濟學的發(fā)展方向。案例教學更多的是感性認識,學生容易感興趣,也容易接受,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案例教學迎合學生口味而忽視經濟學的邏輯嚴密性、抽象性,忽視對數理方法的訓練,而是應該主張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配以大量的經濟數理練習,通過規(guī)范嚴格的訓練,讓學生打好經濟學基礎。

4.要突出案例教學的特點問題。突出案例教學的特點是為了強調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相對獨立的地位,強調以專業(yè)化標準開展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fā)式、討論式、互動式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方式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力求把學生已有的理論素養(yǎng)、知識文化轉變成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它的主要特點是把現實中的問題帶到課堂,把教學的雙方帶到矛盾的沖突之中,把枯燥單調的理論變成解決真實問題的公開討論,把教師的單向講解變?yōu)閹熒慕虒W互動,把個人的思路變?yōu)榧w的智慧。教師的講解不再是提供問題的答案,而是告訴學生一個觀察問題的視角,提供一個分析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斯蒂格利茲.西方經濟學小品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李曉西.宏觀經濟學案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付泳,林軍.對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案例教學的思考[J].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第2篇: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文

關鍵詞 范式 社會科學范式 范式結構

科學哲學歷史主義學派認為,科學知識進步增長的基本單元不是具體理論,而是“一般理論”或“偉大的理論”。為此庫恩在本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了“科學范式”的概念和思想,七十年代,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學研究納方法論”理論,勞丹提出了“研究傳統”的概念。現代西方科學哲學主要研究對象是自然科學,但我認為,若獎“范式”的思想觀點擴展至社會科學領域,它對于社會科學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

科學進步和知識增長問題是現代科學哲學的重要主題。庫恩認為科學進步是常規(guī)時期和革命時期交替出現的過程,其中核心的概念是科學范式?!胺妒健?Pardign)原意是指語法中詞形的變化規(guī)則,可引伸為模式、模型、范例等意思。庫恩對范式有許多解釋。英國的瑪斯特曼認為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至少以二十一種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這二十一種含義可分析為三種主要意思:(1)形而上學范式或元范式:范式是一種信念、一種有效的形而上學的思辯、一個新的觀察方式、一個指引感覺本身的有條理的原則,是某種決定廣大實際領域的東西等等。(2)社會學范式:范式是一個普遍承認的科學成就,象一個公認的法律判決等。(3)人工范式或工具范式:范式是教科書或經典著作,是一些供給的工具等等[1]。拉卡托斯認為,科學總是以研究綱領的形式向前發(fā)展。研究綱領由三部分組成:(1)“硬核”?!坝埠恕笔窍鄬Ψ€(wěn)定的,是作為研究綱領未來發(fā)展基礎的最普遍的基本假設和基本原理;(2)保護帶。硬核外部是柔韌多變的保護帶,它是由各種輔助假設構成,遇到反常時可通過調整保護帶以保護硬核;(3)方法論規(guī)則。包括反面助發(fā)現法和正面助發(fā)現法。反面助發(fā)現法告訴我們應當避免哪些研究途徑,禁止將矛頭對準硬核。正面助發(fā)現法體現長期研究方針,提示、暗示如何改變、發(fā)展該研究綱領的“可反駁”的保護帶。正面助發(fā)現法還提出一個綱領,此綱領開列一系列模擬實在的越來越復雜的模型,科學家遵循這個模型進行研究。[2]勞丹在其《進步及其問題》一書中認為,每一門科學都有一部充滿研究傳統的歷史。“一個研究傳統就是這樣一組普遍的假定,這些假定是關于一個研究領域中的實體和過程的假定,是關于在這個領域中研究問題和建構理論的適當方法的假定?!盵3]

不僅自然科學存在科學范式,在社會科學領域,范式也是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過程的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構成因素。美國社會學家D.P約翰遜認為:“社會學理論象任何其他科學的理論一樣,它的巨大基礎是未說明的假定?!@些假定包含社會學家對他們的主題的基本意象、他們用以描述和分析這一主題的概念選擇、為調查而對具體問題的挑選以及在分析過程中所運用的策略?!部砂ɡ碚摷业幕緝r值前提?!盵4]我們認為,所謂社會科學范式,是指隱含在社會科學基本理論體系和研究過程中,關于研究對象和研究活動的一組基本觀念。這組基本觀念包括:

[1].關于研究對象屬性和作用過程的本體論社會歷史觀觀念;

[2].關于如何認識和把握研究對象的認識論方法論觀念;

[3].由[1]和[2]所影響決定的作為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出發(fā)點的最基本的理論假設;以及

[4].研究領域和理論的興趣主題;

[5].(某些學科中的)基本政策綱領。

無論科學家是否承認或有沒有意識到,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哲學思想和方法論觀點對研究工作具有重大影響。雖然某些人宣稱拒斥形而上學,然而實際上哲學從前門被趕出去又從后門或窗口偷運進來。社會科學領域存在著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基本研究范式,它們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兩者在關于社會歷史現象的基本性質以及認識論方法論觀點上具有不同的信奉傾向??茖W主義以實證哲學、經驗主義為哲學基礎,把人的認識局限于人的經驗所及的領域。在認識論方法論上,受自然科學的強烈影響。他們認為社會歷史現象與自然現象一樣,具有一般性的普遍規(guī)律,社會科學的任務就是要運用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和比較法等,從觀察到的經驗事實出發(fā),描述社會現象的外部聯系,研究和發(fā)現社會歷史領域的普遍一般規(guī)律。人文主義研究范式以新康德主義、現象學、釋義學等哲學思潮為理論基礎,認為社會歷史現象是人的主體精神的外化,是精神世界、價值世界。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是“一種個別的、……僅僅一度發(fā)生于一定時間內的事件。”與自然科學追求“普遍的定然判斷”不同,社會科學的目標是“單稱的實然判斷”。因此,社會科學是運用“個別化方法”去研究對象。[5]狄爾泰把解釋學方法擴展為社會科學的一般方法,韋伯則提出了“移情式領悟”的理解方法。如果說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更多地表現為對自然與人的關系的不同認識,那么,與此相聯系的方法論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的爭論則由主要反映在對人與社會關系的不同看法。方法論整體主義以新黑格爾主義為哲學基礎,以迪爾凱姆客觀社會學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本身是一個整體結構和有機系統,它不能夠還原為個人或以個人為單位的現象或活動。社會規(guī)定制約著個人的活動。一個社會事實只有通過與其他社會事實的整體聯系才能得到解釋。因此,他們主張應該通過社會的整體來研究社會的理論,對社會進行分析、研究的基本對象不是個體或個體現象,而是社會的法則、傾向和運動等等。他們強調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客觀性,社會科學能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進行科學預言。方法論個體主義受到霍布斯等“社會契約論”社會歷史觀的影響,以新康德主義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潮是其哲學基礎,以韋伯的社會學理論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個體的存在、活動必然先于、高于社會整體的存在和活動,這種個體及其屬性又往往歸屬為某種特定的永恒不變的人性,所以,現代個體主義往往表現為心理主義。他們認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單元是個人活動,而人的行為受動機支配,所以,應從主觀動機、人的人性等著手去解釋和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社會關系、社會制度等只具有從屬意義,應從個人行為、個人心理動機出發(fā)去建構社會整體。兩次大戰(zhàn)以來,社會科學范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很主要的內容是研究方法論的變化,由以前的定性方法為主發(fā)展為定性定量方法相結合,由以前的分析歸納為主轉變?yōu)樽呦蛳到y綜合研究。總之,本體論社會歷史觀和認識論方法論觀念是社會科學范式的基本成份。

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從感性認識中抽象出反映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理性認識。著名物理學家海森堡談到科學抽象時說:“抽象使我們能夠從一種觀點觀察一個對象或一組對象,而拋開對象的所有其他特性?!盵6]社會科學研究中,這種抽象過程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研究對象提出一些最基本的理論假設,作為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符合科學條件和要求的假設條件,往往構成理論體系的基礎和核心。一般地說,各種理論之間的區(qū)別往往是基本理論假設的區(qū)別,而新舊理論的更替也首先表現為基本理論假設的變化。例如,在經濟學發(fā)展史上,亞當·斯密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是以經濟自行調節(jié)、自動均衡等人們擁有完全知識能進行理性預期這些最基本的理論假設為基礎的,而所謂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摧毀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這些最基本的假設。對此西蒙說:“研究綱領的轉變已成為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在經濟學中,人們開始在更加廣泛的領域里利用更為現實的(和心理的)假設,即承認人類理性的限度以及這個限度對人類經濟行為的影響,以取代傳統經濟學中過于簡單化的假設。”[7]在社會學領域,G.里茨爾認為社會學有三種基本范式:社會事實范式、社會定義范式和社會行為范式。而這些范式的區(qū)別的基礎是基本的理論假設的不同。例如,功能理論和沖突理論的基本理論假設是認為社會與有機體一樣,社會制度和過程都有它們的生命。而互動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同,他們認為社會和社會現象是人們互動過程的產物。可見,最基本的理論假設是研究范式的重要因素。

社會科學的一個特點是“范式的多重性”或者說是存在著許多“不可完全通約的”范式。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研究者所持范式中上述[1][2][3]三方面的區(qū)別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研究者的著眼點和理論興趣主題的不同。例如:在社會學理論中,社會現實包括個人層次、人際關系層次和社會結構層次等不同層面。不同的范式往往關注不同層面的社會現象。象征互動理論和交換理論主要關注人際關系層面的問題,而功能理論和沖突理論的興趣主要放在社會結構層面的問題。在經濟學領域,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邊際革命”的邊際效用學派與古典經濟學研究范式的重大區(qū)別,是研究重點或興趣的轉變。他們一反傳統經濟學著重研究供給(生產)的傳統,轉而注重研究經濟現象的需求消費效用方面,主要研究經濟主體在經濟生活中的個人行為如個別的消費行為等。同樣,在凱恩斯革命中,也包括研究主題的變化,從傳統經濟學視野中的個人、廠商的經濟行為以及個別市場、個別商品的經濟問題等微觀分析,轉變到全力考察整個國民經濟的總體分析上,開創(chuàng)了宏觀經濟學。在歷史學領域,中國近代史學發(fā)展史上,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學,之所以“新”,重要原因在于他們突破封建傳統史學以帝王將相為中心和以政治史為基干的研究主題,把史學研究領域擴大到人類生活和各個方面,特別是重點研究與現實生活聯系更為密切的史學問題。英國著名史學家巴勒克拉夫在論述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世界史學研究范式的轉變時,把研究興趣的變化列為重要方面。[8]英國經濟學家W.哈奇森分析社會科學革命構成因素時認為:“興趣或研究重點的變化理所當然地也應該算做革命的一個構成部分?!盵9]所以,范式應包含研究主題這一因素。

在一些應用性鮮明的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律學等學科中,理論研究往往與政策研究密切相關。理論研究為政策綱領提供理論支撐,而政策綱領的實踐效果則檢驗其依據的理論學說。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布勞格認為:“大多數經濟學說不僅是拉卡托斯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綱領,而且也是政治行動綱領?!盵10]例如凱恩斯經濟理論。他在理論上否定了傳統經濟學,在經濟政策上也堅決反對自古典學派以來一直信奉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大力鼓吹只有國家干預經濟才能確保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發(fā)展,提出了赤字財政、通貨膨脹等具體經濟政策。政策綱領是應用性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因素。所以,社會科學范式也包含基本政策綱領。由于社會科學范式包含政策綱領,這就給評價范式帶來特殊困難。社會科學理論會影響人的意識和行動,特別是轉化為政策綱領加以推行,其本身成為改變社會現象和運動進程的重要因素。仍以凱恩斯理論為例。兩次大戰(zhàn)后,凱恩斯經濟理論和根據這一理論提出的政策綱領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經濟政策,在整個社會推行,從而大大地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使得經濟周期的頻率和幅度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出現了象滯脹這樣前所未有的現象。隨著這種政策的宣傳推行,公眾對國家政策由開始時的毫無預期逐漸轉變?yōu)槔硇灶A期,結果導致了凱恩斯理論和政策綱領的失敗,公眾和國家對經濟學的需求發(fā)生了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凱恩斯理論本身雖不是唯一因素卻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正因為如此,在社會科學領域,有可能出現一個范式既是“進步”的科學范式又是“退步”的政策綱領,或者出現相反的情況,從而使得社會科學范式的評價更為復雜。

社會科學范式是上述五個方面按一定結構組成的有序整體。本體論觀念和方法論觀念是范式的核心,它們影響決定著其他因素,而理論假設、研究主題和政策綱領則體現著本體論和方法論思想,表征其特征。范式中本體論與方法論觀念對基本理論假設具有更直接明顯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例如,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范式是以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唯物主義經驗論為哲學基礎,以伏爾泰、愛爾維修、邊沁等人的“社會契約論”、“功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為理論基礎。洛克從感覺論出發(fā),認為經驗的標準是歡樂和痛苦。愛爾維修宣稱人的永恒不變的本性是趨樂避苦。在方法論上,他們受到方法論個體主義思想和實證主義思潮的影響,正是在這些觀念的指導下,斯密、李嘉圖等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了作為他們經濟理論基礎的基本假設:無數自私自利的“經濟人”,在一雙無形的手的指揮下,從事著對整個社會有益的活動。斯密說:每個人“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的促進社會的利益。”[11]

范式中的基本理論假設,對研究主題具有更直接明顯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纠碚摷僭O規(guī)定了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的基本特征和邏輯起點,因而常常邏輯地包含著理論的主題和研究方向。例如,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無數個“經濟人”的自私自利的活動構成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因此,他們的研究主題是個人、個別廠商的經濟行為。凱恩斯認為人們不能完全預期經濟現象,否定了供需自動平衡的伊森定律,由此出發(fā),他自然要把研究視線投向國民經濟的總體宏觀問題。如前所述,社會學中功能理論、沖突理論與互動理論的基本理論假設不同,因而它們關注的問題也不同。互動理論從社會現象是人們互動的產物的基本假設出發(fā),把理論視點集中在人與人的關系層次的問題。

政策綱領是以整個理論學說為基礎,因而范式中其他四個因素對它都有影響作用。由于政策綱領與理論的具體觀點內容聯系緊密,而基本理論假設和研究主題對理論的具體內容觀點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相對地說,基本假設和研究主題對政策綱領更具影響。以上分別對社會科學范式五個基本因素的相互關系作了分析。其實,在實際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中,范式的五個因素的相互聯系、互為影響是錯綜復雜的,每一因素還受到其他條件比如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科學家的氣質、個性等等的影響。因此,范式五個因素之間,不存在有什么樣的本體論就一定采用某種方法論,而這種方法論又一定提出某種理論假設這樣簡單的推衍關系。

社會科學范式與具體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每種范式都與若干具體理論相聯系。范式體現在存在于這些具體理論中,這些具體理論則說明或部分構成范式,例如:科學主義范式,在社會學中包括孔德的實證社會學、迪爾凱姆的功能理論、沖突理論等,在歷史學包括結構主義史學理論、科學主義史學理論,在經濟學中包括亞當·斯密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現代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絕大多數流派等等。范式對具體理論具有一系列作用。范式規(guī)范著具體理論的研究范圍,指明哪些理論和問題是恰當的,哪些觀點和問題是不恰當的等等;范式對建構具體理論具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能為具體研究工作提供思路;范式對具體理論還具有辯護作用,從更高的層次說明具體理論的合理性,提供理論基礎。范式的轉換是社會科學理論演進的主要模式。

范式和具體理論也有區(qū)別。首先,兩者的內容結構和表現形式不同。具體理論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并系統地加以陳述的命題所構成的系統,它既概括地描述和解釋某些社會歷史現象及其規(guī)律。在具體理論的各種載體(如理論論著)中,理論的具體內容被明確地詳細加以表述和論證。而范式是由一組基本觀念組成,它本身不是對具體社會歷史現象的陳述和解釋,在具體理論的載體中,這些觀念常常沒有被明確地加以陳述和討論,而是作為科學共同體“理所當然”的自明公理而隱含在具體理論中。其次,兩者的作用目標不同。具體理論對具體的社會歷史現象問題的描述和解釋,為人們認識、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因而,具體理論原則上是可以直接檢驗的。范式則不同,它不是對某些具體問題的解釋,也不預測未來的經驗現象。如上所述,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具體理論和研究工作的影響上。因此,一般不能用某些經驗現象直接地檢驗范式。

綜上所述,社會科學范式是由本體論社會觀觀念、認識論方法論觀念、基本理論假設、研究主題和基本政策綱領等五個因素,按一定結構組成的整體,是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和研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構成因素。 注:

[1][2]拉卡托斯等《批判與知識的增長》,華夏出版社,1987年10第1版第76—84頁、第171—178頁。

[3]拉里·勞丹《進步及其問題》,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81頁。

[4]D.P約翰遜《社會學理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2月第1版第61頁。

[5]文德爾班《歷史與自然科學》,見洪謙主編《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上海商務印書館,1993年8月第1版第67—68頁。

[6]轉引自科普寧《認識論導論》,求實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209頁。

[7]轉引自W.哈奇森《經濟學的革命與發(fā)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71頁。

[8]參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12—15頁。

[9]同[7]第368頁。

第3篇: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文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經濟人有限理性展望理論價值函數

一、行為經濟學的形成動因及興起過程概述

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Economics)又稱為“心理的經濟學”或“心理學和經濟學”,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是一門試圖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標準經濟學理論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它認為,人類行為是有限理的,并且,經濟人偏好不總是穩(wěn)定的。

二、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決策

1.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的偏差

一個基本偏差是:小數法則。例如,當一位投資者觀察到一位基金經理在過去兩年中的投資業(yè)績好于平均情況,就會得出這位基金經理比其他經理優(yōu)秀的結論。

2.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展望理論

莫里斯.阿萊最先提出實際情況中許多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與預期效用理論相背離的觀點,提出了著名的“阿萊悖論”,并由此獲得了198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說明阿萊悖論。如,給定一組選擇,a:以100%的概率獲得3000元收益;b:以80%的概率獲得4000元的收益,20%的概率沒有收益。此時,被實驗者往往會選擇a選項。給出第二組選擇,a:以25%的概率獲得3000元的收益,75%的概率沒有收益;b:以20%的概率獲得4000元的收益,80%的概率沒有收益。與第一組選擇相比,兩個選項獲得收益的概率同時減為四分之一,但此時被實驗者往往放棄a而選擇b。

卡尼曼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大量的證據,表明許多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與預期效用理論相背離。在此基礎上,卡尼曼與特韋爾斯基在1979年發(fā)表的《展望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新的理論模型,即展望理論。

在展望理論中,相對于各種選擇下效用的絕對水平,決策者重視各種選擇所帶來的總效用的變化。U=U[,I]-U[,0]即效用值U[,I]相對于初始效用值U[,0]的變化量,如果相對于初始效用值U[,0],效用值U[,I]增加,則U取正值,反之若見小,則U取負值。若事件A以P[,a]的概率發(fā)生,效用變化值為U[,a];而事件B以P[,b]的概率發(fā)生,效用變化值為U[,b],當且僅當下式成立時,決策者會選擇A而放棄B。Σp[,a]U[,a]>Σp[,b]U[,a]

(1)價值函數V(u)的解釋:

價值函數V以效用值的變化為自變量。該函數呈S形,凹的部分表示收益;凸的部分表示損失。比如說,按照傳統的預期效用理論,以80%的概率損失4000元,20%的概率免于損失,損失期望值大于3000元的確定損失,所以應該選擇后者。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寧愿冒一下險,選擇前者。因為如果幸運的話,20%的小概率事件一旦成功,可以避免損失。這就體現了損失上的風險偏好。

(2)決策權重函數:單調上升,在0、1處間斷,小概率高估,大概率低估。

三、由行為經濟學思想想到的對投資問題貼現模型的改進

給出兩個選擇,a:在未來十年里,每年可獲得1.2萬元的現金流,總貼現值收益為10萬元;b:立刻可以獲得9萬元收益?,F實生活里,恐怕很多人會選擇后者,因為相對于唾手可得不用等待的9萬元,貼現10萬元的收益還要求付出“等待成本”,而且,收益的可靠性也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了。

所以,在傳統投資貼現模型中添入一些影響人們行為的選擇偏好因素及風險因子。并且,傳統投資貼現模型假設每年現金流的貼現率相同,而實際經濟每年在發(fā)展變化,客觀經濟環(huán)境也在變化,利率、通貨膨脹率也隨之變化,結果可能未必相等。

設Pi為投資者對于每年現金流的心理偏好權重,即每年現金流相對于投資者的價值體現;每年現金流為Ci;n年里每年現金流的貼現率為i;每年現金流可得性風險為Ri,實際的總貼現值對于投資者個人的價值體現為V:

V=Pi(1-Ri)

投資者會潛意識的依據自己偏好,根據貼現值在自己心理賬戶中的價值體現的高低,即V值的大小,來判斷投資決策。

最后,行為經濟學并不是否定傳統經濟學,而是對傳統經濟學的修正和補充,為經濟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方向。雖然,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行為經濟學還沒有建立起嚴密的理論體系,自身也沒有建立起嚴密的邏輯理論模型。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行為經濟學會逐漸建立起系統完整的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周業(yè)安.行為經濟學是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嗎?[J].人民大學學報,2004,第2期

[2]黃祖輝,胡豹.經濟學的新分支:行為經濟學研究綜述[J].浙江社會科學,2003,第2期

[3]趙,尹伯成.經濟學發(fā)展新方向:心理學發(fā)現對經濟學的影響[J].南開經濟研究,2003,第6期

[4]魏建.行為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一個簡單的介紹[J].新制度經濟學研究,2003,第2期

[5]常鑫,殷紅海.DanielKahneman與行為經濟學[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256~261

[6]EdwardsW.Behavioraldecisiontheory[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54,12:473~498

[7]DanielKahneman,TverskyA.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J].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8]NeumannvunJ,MorgenstemO.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44.

第4篇: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文

西方經濟學是我院中經管類專業(yè)的一門核心基礎理論課程,該課程具有理論抽象、學派林立、偏重數學推理、與經濟聯系比較緊密和理論變化快等特點,學生經濟思維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的影響,同時也影響到學生對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領悟與理解。因此,必須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探索既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我校西方經濟學教學中著手解決的問題。而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正是在教學過程中克服教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而采取的一種多元化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特點,結合課程特征,注重經濟思維訓練,強化綜合素質培養(yǎng)形成的一種教學結構模式,從而促進西方經濟學綜合教學效果水平不斷提高。

1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構建的依據

所謂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是指以培養(yǎng)學生經濟思維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能力為目標,在教學中通過師生的教與學雙向互動,提高實踐教學比重,拓展教學空間,在西方經濟學的每章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采取“講授理論+實踐演練或研討”的方式,以綜合整體效應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的教學模式。構建這一教學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1課程特征和學生特點是模式構建的前提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經濟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經濟理論。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特點等問題成為研究的對象。

西方經濟學課程及授課對象可用六個字概括:“基礎課,低年級”。從課程特征看,宏觀經濟學體系由眾多林立的經濟學派的經濟理論和學術觀點構成,對于同一經濟問題,給予不同的解決方案。由于學派之間的學術觀點相互排斥和對立,很容易造成學生對一些現實經濟問題的困惑和費解。

從學生的特點看,授課對象一般是低年級學生,在心理適應、學習習慣、生活方式、專業(yè)認同等方面還沒完全適應;學生個體之間學習的興趣差異性較大,對未來的學習目標和方向比較迷茫,特別是對于相當一部分文科學生來講,數學基礎比較薄弱,這部分學生盡管有學好的愿望,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卻顯得異常吃力,以至于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被削弱。

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學生盡快擺脫低年級適應期各種問題的困擾,也是作為專業(yè)基礎課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所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顯然,傳統的課堂講授法教學難以實現上述目的。

1.2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構建的條件

美國學者理查德?L.阿蘭茲將課堂教學模式分為兩類,即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顯得尤為明顯:知識信息傳遞單向性,缺乏互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難以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中心地位,學生對知識只是被動接受。這種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現代教育理念下的各課程探索的教學模式。教師們積極探索,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啟發(fā)式教學、參與式教學、研究性教學、問題導向教學、討論式教學等,這些教學方法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揮學生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缺乏系統性和連續(xù)性,教學效果不太明顯;二是學生基本上大合堂上課,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有限,學生參與度不高;三是在教學中過分強調學生參與為中心,以經驗代替理論,以活動代替學習,會影響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全面系統的把握;四是教學活動過程中難以控制課堂的整體局面,會影響教學方法的整體效果。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性質的特點,決定了其目標定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系統全面地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二是掌握經濟學分析方法對現實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的基本技能;三是學會運用經濟學原理和分析方法發(fā)現、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必須以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法、討論法、比較法、問題導向法等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教師有創(chuàng)意的課堂教學內容,來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也不能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教師課堂教學,而是要在教師傳統講授方法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互應互動的教學結構模式。

1.3復合教學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

師生是通過課堂教學聯系在一起的,由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形成互動關系。因此,教學相長,追求有意義的學習經歷,是復合教學模式的內在要求。學會學習的意義,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進行深入研究,能夠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經歷中主動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適應能力。這一理論更適合西方經濟學教學目標與性質特征,也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養(yǎng)成,以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就業(yè)環(huán)境。

2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構建的主要內容

教學模式是一種具有某種功效的、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范式。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正是體現這一模型的基本特征,它不是單一地采用某一種教學方法,而是強調在每一章的教學過程中都實施“理論+實踐”的復合教學模式,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2.1講授基本理論

復合教學模式的首要條件就是系統地向學生傳授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假設條件、分析方法,這是西方經濟學最基本的教學目標。盡管在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教學中存在著眾多的弊端,但也不可否認,這是當前對大合堂眾多學生統一施教、過程可控、系統傳遞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弱化教師的主導講授作用,單純地依靠學生自主學習去獲得西方經濟學的精髓,結果可想而知,學生的理解和消化知識能力較弱,難以獲得系統的知識。因此,教師通過課堂來系統講授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知識仍然是該課程的首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但需要教師力求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2.2加強實踐演練

這是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加強實踐演練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進行分析的能力。西方經濟學的大部分教學內容都與現實經濟生活緊密相聯,其相關經濟理論都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每一個經濟理論的提出及其假設條件都與一定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背景相聯系。如果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理論,教學活動局限在課堂,必然會造成經濟理論與社會實踐脫節(jié),談不上學習興趣的形成,當然學生也難以提高實踐應用能力。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師講授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學的每一章節(jié)中有意識地設定一些問題,通過市場模擬、市場調查、論文寫作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經濟理論和社會經濟現象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培養(yǎng)學生經濟理論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經濟分析的能力。

2.3進行主題研討

通過開展主題研討,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分析方法、經濟問題和經濟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掌握了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由教師設定教學主題,通過引導、啟發(fā),讓學生根據社會經濟現實自己設定探討、爭議的理論問題,課后進行各種形式的準備工作,如查找資料、調研、小組討論等,然后開展課堂討論、主題演講、成果交流等研討活動,從而使學生的參與性、創(chuàng)造性、合作性得以提高,開拓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思考,保證學生綜合能力的整體效果提高。

3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的實施

3.1豐富教學內容與手段,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習慣

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是教師在課堂上單方面向學生傳遞知識,知識傳遞效果比較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不到體現。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要求在教學中師生互動,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如在市場供求理論教學單元中,教師系統講授基本理論時,交叉融合各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首先是由教師設定問題,向學生設問:為什么有的年份農民農產品豐收了,農民收入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造成谷賤傷農的原因是什么? 針對谷賤傷農的現象,國家和農民應該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設問一些問題引發(fā)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轉到對基本理論的學習興趣上來。其次是涉及供給理論時,點名提問,迫使學生思考并回答“谷賤傷農”的理論內涵,提出中國為什么會存在“民工荒”現象,讓學生課后討論交流。再次是為讓學生利用自身經歷,深刻領會市場均衡價格的形成與變動,分為幾個小組進行模擬活動,并進行點評、對比、總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潛力、優(yōu)勢與不足。最后是在講授價格彈性理論時,根據當時的情況,對春運火車票問題、春節(jié)商品打折促銷等問題進行有組織、有準備的研討活動。這些綜合性的方法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

3.2強化思考體驗,拓展學生思維方式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要求教師角色必須從授業(yè)者轉變?yōu)橐龑д?。復合教學模式積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促使學生反思、質疑、批評、提問、總結,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如在國民收入核算教學中,在系統講授國民生產總值的內涵后,首先引導學生思考:GDP核算方法有什么缺點? 如何看待現實經濟生活中“唯 GDP 是從”的現象?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引發(fā)了學生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極大興趣。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由 GDP 崇拜而產生的環(huán)境問題,收入分配不公、灰色收入等問題深入思考、探討。要求學生在查找、收集和分析比較各種資料后,寫出相應的經濟論文。這一過程,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過程,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3增強實踐體驗,提升學生專業(yè)素質與能力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特點,為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的實施和實踐體驗,提供了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條件。如在講消費者行為理論,先后為學生設定三類實踐活動:其一,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市場調查,發(fā)現問題,確定主題,討論交流,并寫出小組調查報告,在課堂上規(guī)定的時間內交流、展示調查結果。其二,根據邊際效用遞減理論引申理解消費者剩余概念,引導學生通過親身考察和體驗來理解、運用消費者剩余理論。其三,根據替代效應理論,組織學生展開關于“盜版現象為什么屢禁不止”的主題探討,促使學生以專業(yè)知識與理論正面分析發(fā)生在身邊的經濟現象。這些方式與活動綜合運用,極大增強了學生實踐體驗,讓學習變得有興趣,使學生形成以專業(yè)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

4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的構建

4.1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

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主要探索以如何激發(fā)學習興趣、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教學目標,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形成了具有“多元復合,雙向互動,動態(tài)生成,循環(huán)累進”特點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教學目標明確,比較易于操作,效果明顯。具體模式結構如下圖所示:

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

4.2西方經濟學復合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

(1)模式簡單易于操作。從上圖可以看出,這種復合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貫穿于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發(fā)揮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功能,提高教學效果,流程清晰,結構穩(wěn)定,簡單易于操作。(2)學生受益面大。課堂理論知識傳授,課后實踐運用、探討,“理論+實踐”貫穿于教學活動過程中,既有隨機提問、小組合作,也有個人任務、論文寫作等不同形式,既有團隊寫作,也有個人能力的發(fā)揮,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只學不思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處在不斷思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狀態(tài),學生的受益面比較大,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學習不積極的學生也能夠參與進來,有了更多實踐鍛煉機會。

第5篇: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文

1981年,斯蒂格利茨和魏斯(Weiss)發(fā)表的《不完備市場上的信用配給》是本書的基本理論基礎。這篇文章提出了信用市場的不完備性問題、信息在信用合約中的重要性及其銀行的最優(yōu)選擇。但是,作者對傳統貨幣經濟學的質疑至少可以再往前推10年。

早在1969年,斯蒂格利茨26歲之時,先后推出的三篇論文――《兩部門經濟中的異質性資本品配置》、《風險條件下的收入、財富和資本利得稅效應》和《對莫迪利亞尼-米勒定理的審視》已經敏感地意識到產品的“非同質性”(heterogeneous)、風險和信息不對稱對經典理論諸多假設前提的挑戰(zhàn)。此后,作者的一系列文獻都集中于信息不對稱、風險和激勵在金融體系中的角色問題。

賈菲和斯蒂格利茨于1990年合著了《信用配給》,作為第16章刊登于弗里德曼和哈恩主編的《貨幣經濟學手冊第二卷》,其中以專門章節(jié)闡述了信用配給在宏觀經濟學以及貨幣經濟學中的重要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文獻中,作者歸納了自1919年以來霍特里(Hawtrey)的觀點,明確提出了貨幣經濟學的兩大對立學派――貨幣(或貨幣主義)學派(money or monetarist school)和信用學派(credit school),認為兩者的基本差別在于貨幣政策出發(fā)點的不同,前者以貨幣供應量為基礎;后者以信用可得性(availability of credit)為基礎;這一差別導致了兩大學派在貨幣政策衡量、貨幣工具運用和貨幣政策職能定位上的根本區(qū)別。

事實勝于雄辯,思想歷程的逐步成熟必須立足于實踐檢驗。這是中外皆然的基本準則。如果說,自20世紀60-70年代以來賈菲、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德等人的學術思想是建立在天才般的直覺基礎上的話,那么本書一方面是對其30年學術思想的延續(xù)和拓展,另一方面則更注重實證依據和政策運用。在全部16章中,本書一半的篇幅討論了基于信貸可得性的貨幣經濟學所引申出的貨幣政策、監(jiān)管政策含義,以及金融市場自由化、銀行部門風險與重組等政策問題;并以美國經濟周期和亞洲金融危機論證微觀面因素對貨幣和商業(yè)周期的影響。而這些恰恰是貨幣學派的軟肋。

更為有趣的是,作者專門研究了其“新范式”下的貨幣理論兩大應用問題。

一是貨幣政策對區(qū)域經濟增長和金融穩(wěn)定的含義。這啟發(fā)我們認識到,當前中國所面臨的貨幣政策能否考慮區(qū)域經濟結構,以及貨幣穩(wěn)定與金融穩(wěn)定的關系等重大貨幣理論課題或許不僅是中國特有的難題,也是美國、歐元區(qū)等所有存在地區(qū)差異、存在信用方面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的經濟體所共同面對的問題。

第6篇: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文

一、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強化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系統性、層次性和拓展性

創(chuàng)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yǎng)應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段鞣浇洕鷮W》主要介紹流行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是對市場經濟運行規(guī)律的抽象與概括,具有邏輯嚴密、紛繁復雜以及動態(tài)演化的理論體系。為此,首先應該按照一定的邏輯主線建構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為學生呈現出西方經濟學的全景圖,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體系,為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方法指導。從西方經濟學發(fā)展演變看,西方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它們之間并不是孤立的,我們可以通過“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邏輯關系實現有效銜接,并貫穿于整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其次,根據授課學生專業(yè)層次、培養(yǎng)要求以及個體稟賦特征選擇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從而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課程教學體系。具體來說,??茖哟沃饕x擇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基礎性理論,而本科層次不僅要加深經濟學經典理論的教學難度,還應擴大經濟學理論的教學廣度。對于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生,側重于經濟學理論的推演和經濟學模型的建構,而對于管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側重于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博弈理論以及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等學習。最后,秉持“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理念,引導學生運用西方經濟學理論解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并有效融入西方經濟學的前沿理論,以此拓展學生的理論視野和運用范圍。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升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此理念的指導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應打破傳統單一的“注入式”方法,重新構建案例教學法、啟發(fā)式教育法等多元化教學方法體系,使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向教學引導者轉變,而學生則從傳統的知識被動接受者向主動學習者和獨立學者轉變,從而通過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與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案例教學法是運用經濟事例將學生放置于特定的經濟情景中并加以恰當誘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使抽象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回歸經濟現實。因此,它是經濟學科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的有效實施取決于案例的設計和案例的組織兩個方面。對于案例的選擇,應充分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鮮活事件,突出案例的現實性、熱點性、代表性、啟發(fā)性和客觀性,體現應用型教學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可以按照理論知識儲備、案例介紹、案例討論、案例分析與教師點評的步驟組織實施案例教學。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學的整個實施過程都是在教師引導與學生主動參與下完成。另外,卡爾·波普爾構建了一種關于科學發(fā)展的邏輯模式,即提出擬研究問題,進而對問題的本質展開猜想,并進一步嘗試驗證假說是否接受,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認識客觀事物的邏輯模式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便是啟發(fā)式教學法。該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先由任課教師提出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現實經濟問題或現象,然后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分析問題,并選擇恰當的經濟理論對問題進行有效解釋,再對理論解釋或理論假說進行系統的經驗實證,最后提出契合中國經濟社會體制背景的政策路徑。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確保了在有限的課時內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更為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積極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第7篇: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文

關鍵詞:經濟學范式;中國經濟學;經濟學;西方經濟學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經濟學表面上是以經濟學為指導,但實際上是傳統的蘇聯范式占統治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理論界對構建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進行了許多積極的探索,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和見解。盡管這些觀點還不十分成熟甚至存在某些嚴重的缺陷,但對于我們探索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與發(fā)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fā)作用。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當在以往探索的基礎上繼續(xù)前進,努力構建科學的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

一、近年來經濟理論界對構建中國經濟學體系的構想

近年來,立足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豐富經驗和巨大成就,面對新形勢和新問題,經濟學界對中國經濟學體系的建設討論十分熱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和思路。

(一)堅持和恢復政治經濟學。這種觀點認為,構建中國經濟學不應當全盤西化,而應當堅持和恢復政治經濟學。在堅持經濟學的基本前提下,人們提出兩種不同的具體思路。一種是認為傳統經濟學雖有缺陷,但其基本理論是的,所以應該補充而不是放棄。這種思路主張在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借助“西方范式”來分析市場經濟問題,用“板塊式結合”的方法來修補“爐灶”,這種“兩張皮”或“雙基礎”并存體系,同傳統政治經濟學研究被分割為兩大板塊,并具有不同的研究層次和邏輯體系的“拼盤”結構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使人難以認同其科學性與合理性。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傳統的經濟學基本上不能采用,因為傳統政治經濟學是蘇聯教科書的翻版,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它不僅不能解釋目前中國的經濟問題,與市場經濟根本對立,而且它歪曲了政治經濟學的本來面目。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正本清源,恢復的本來面目,真正按經濟學的方法來重建中國經濟學。

(二)中國經濟學市場經濟一般化或西方化。這種思路主張對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進行嫁接,用西方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中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觀點認為構建中國經濟學應當而且可以照搬西方經濟學,用西方經濟學取代政治經濟學。因為中國既然轉軌為市場經濟,那么研究市場經濟的西方經濟學當然也可以用來解釋中國的市場經濟,成為主體經濟學,因而也就無需再煞費苦心地去建立什么新的政治經濟學。按照這種觀點,構建中國經濟學應當采取完全替代性體系取向,主張引進反映“資源配置全過程”的現代經濟學范式(魏杰,1997),不贊成“建立有別于西方經濟學的、在概念上和體系上完全不同的中國經濟學”(樊綱,1998)。

(三)中國經濟學本土化。這種思路強調中國特色,強調中國國情,主張要在評判過去和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弊端的基礎上建立或重建中國經濟學。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應創(chuàng)建自己的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都不能采用。因為與西方相比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傳統的經濟學相比,我們不再是以計劃經濟為特征的傳統的社會主義,而是以市場經濟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因此,經濟學必須扎根本土,以研究時代為基本任務,從踏踏實實研究中國改革發(fā)展的具體問題人手,一步一步走向理論的圣殿。也有人認為,中國目前最大的國情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中國經濟學應研究過渡經濟學問題,研究轉型時期的經濟關系。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其經濟發(fā)展與實踐給中國經濟學家提供了理論創(chuàng)新空間,現代中國經濟學的本土化研究將為發(fā)展的經濟學注入新的活力,為中國經濟學走向國際化道路奠定基礎(殷德生,2000)。

(四)中國經濟學綜合化。這是許多觀點具備的共性,也是各方面學者對政治經濟學學科發(fā)展的共同要求。各派總的來說都主張以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借鑒西方經濟學的一些有用的東西,以中國實際問題為對象,運用更多的學科,使中國經濟學成為一個跨學科、多角度、具有超前性的經濟學。中國經濟學首先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經濟理論的指導下,比較研究世界上現有的各種經濟理論,大膽吸收,揚優(yōu)棄劣。在繼承、綜合人類一切優(yōu)秀經濟理論基礎上構建中國經濟學。在其內容上既要有生產關系方面的理論,又要有資源配置方面的理論;既要有宏觀經濟的理論,又要有微觀經濟的理論。中國經濟理論要百家齊放,百家爭鳴,在競爭中繁榮,在競爭中統一。在構建過程中,對于經濟理論,要堅持、澄清與發(fā)展;對西方經濟理論,要了解、批判與吸收;對于中國古代經濟理論要挖崛、繼承與揚棄(周小亮,1997)。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的重建,應在保持與經濟學的主要學術淵源關系之外,放眼世界,綜觀歷史,積極汲取古今中外一切經濟學說的合理成分,并實現某些理論原創(chuàng)。其重點有兩個:首先,創(chuàng)新的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必須科學地汲取當代外國經濟思想。現代主流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自然要高度重視,但也不能輕視發(fā)達國家非主流經濟學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學說。其中,西方激進政治經濟學關于“市場社會主義”的各種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對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具有較直接的借鑒意義。其次,創(chuàng)新的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必須科學地汲取中國古近代經濟思想(程恩富,2000)。

筆者認為,以上四種觀點中有的表面上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是不科學的、不可取的;有的總體上是科學的但尚存在一些重要缺陷,因而也是不可取的。如,主張中國經濟學全盤西方化的西化主義觀點和“半西方化”基調和傳統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折中主義觀點,以及主張脫離經濟學的一般軌道而獨立地發(fā)展中國本土經濟學的狹隘民族主義觀點,總體來說都是不科學的、不可取的;那種主張回歸馬克思、按本來面目重建中國經濟學的“原教旨主義”觀點和主張實行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大綜合、中外經濟學大統一的混合主義觀點,在總體上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卻要么缺乏與時俱進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品格,要么缺乏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和理論體系的科學性。要構建中國經濟學,必須克服上述觀點的缺陷,確立科學的方向和正確的原則,

堅持以經濟學為指導、以中國問題為導向,在經濟學科學范式的基本框架內,認真總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充分吸收西方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與成果,構建現代中國經濟學的科學范式。

二、構建現代中國經濟學范式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所謂“范式”是指在某階段科學共同體所采取的整套的原則、理論、方法?!胺妒健币辉~具有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是指世界觀即共同信念及價值標準;另一方面它是指方法論,即一套概念體系及分析方法以及科學共同體成員共同接受的一套假定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定理。任何學術研究活動只有納入一定的范式體系,才能使之具有其科學性質,才能使該研究從“前科學”階段進入“常規(guī)科學”階段。無論任何范式,要具有其科學性質,都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自身的規(guī)范性,即有其確定的共同信念及價值標準,以及一套概念體系與分析方法、一套假定及其基本定理。二是對客觀對象的適應性,即它能夠科學地解釋其客觀對象的性質、特征與發(fā)展規(guī)律,否則就無法說明日益增多的“反?,F象”,從而使該研究陷入“范式危機”。科學范式是一個不斷批判、繼承和發(fā)展的演進過程。一般說來,科學范式的運動表現為兩種基本形態(tài):一是縱向批判,繼承,形成經濟學史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學革命;二是橫向兼收并蓄,形成經濟學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大綜合。筆者認為,構建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科學的方向,必須確立正確的原則。具體說來,構建現代中國經濟學科學范式必須遵循以下三大基本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所謂科學性原則,就是中國經濟學研究不能不要規(guī)范而簡單地描述現象、總結經驗,也不能隨意地進行理論批判或“理論創(chuàng)新”,而是必須納入科學范式的軌道。首先,必須堅持科學的世界觀,應當確立科學的共同信念與基本價值觀,確立中國經濟學研究的科學哲學。其次,必須堅持科學的方法論。必須確立一整套科學的概念體系,采用一整套科學的分析方法,確立一些科學的基本假定,形成一系列科學的基本定理。為此,構建現代中國經濟學必須把中國經濟學的研究納入一種科學范式的軌道。問題在于對于目前中國經濟學來說究竟哪一種經濟學范式才是更為科學的?這一問題在經濟學范式本身范圍內是無法解決的,它應當而且只能用客觀的和實踐的標準來驗證,即某一經濟學范式究竟是適應還是不適應現實經濟生活,或者說究竟哪一種經濟學范式對分析與解釋社會經濟現象具有更為廣闊和更為深刻的適應性。

(二)適應性原則。經濟學范式的根本作用與生命力在于解釋客觀經濟現象與指導人們從事經濟發(fā)展與經濟變革的實踐。構建現代中國經濟學必須遵循“適應性”原則,使中國經濟學理論“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從客觀實際來看,中國基本國情與社會主義經濟的實踐不僅西方經濟學理論是不適應的,而且經濟學的經典理論在許多方面也是不適應的。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是在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這同經濟學所指出的社會主義應當而且只能建立在先進的生產力基礎上的經典理論是有著巨大差別的。從現實來看,中國正在從傳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同經濟學所指出的社會主義應當而且只能實行計劃經濟的經典理論也是有著巨大差別的。所有這些,都是以往各種經濟學范式所不能解釋的“反常現象”,從而導致了傳統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雙重“范式危機”。因此,構建中國經濟學應當而且必須打破各種教條主義,從中國基本國情與客觀實際出發(fā),科學地解釋這些“反常現象”,實現經濟學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三)綜合性原則。理論范式的范疇體系還必須向外部世界全方位學習和借鑒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為理論范式的整體創(chuàng)新提供厚實的平臺,從而使中國經濟學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實際出發(fā),立足于理論聯系實際,致力于回答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一理論的特征和實質必然要求中國經濟學綜合古今中外的合理經濟學思想,構建一種能夠揭示經濟運行機制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經濟學范式。經濟學不僅是一個科學的體系,而且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因此,構建中國化的經濟學應當以經濟學為榜樣,科學地吸收各種經濟學的合理成分。具體來說,構建中國經濟學既應當堅持與繼承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與基本原理,也應當充分吸收西方經濟學特別是新制度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等異端經濟學的合理成果;既應當肯定當代中國化的經濟學理論,也應當借鑒當代西方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我們在大綜合中來構建中國經濟學。

上述基本原則,對我們構建中國經濟學提出以下基本要求:

(一)構建中國經濟學不能以西方經濟學為基礎。西方經濟學之所以不能作為構建中國經濟學的基礎,主要是因為西方經濟學所依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是不科學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不僅把資本主義制度一般化、永恒化,而且還單純從個人本性出發(fā)來解釋人們的經濟行為,用機械的均衡方法與形式化的數學方法來解釋現實經濟生活。因此,西方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唯心史觀,它的根本方法是形而上學。同時,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觀也是不科學的。自從邊際主義的代表杰文斯把經濟學的列車開上了資源配置的軌道之后,西方主流經濟學便開始背離了經濟學的古典傳統,把經濟學的研究問題局限于資源配置問題。萊昂內爾·羅賓斯第一次正式地把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規(guī)定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他說:“經濟學是一門作為目的和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間關系的人類行為的科學?!睆拇酥?,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很多都把羅賓斯的定義作為樣板。應當指出:作為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資源配置與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生產方式是有著密切聯系的。經濟學的生產方式范疇,不僅包括生產的社會形式,也包括物質生產方式即勞動方式與生產形式,其中勞動方式特別是其勞動組織就是微觀層次上資源配置方式,而生產形式作為人們勞動的交換形式和社會生產要素的分配方式,就是宏觀層次上的資源配置方式。因此,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已經囊括了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或者說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已經包括在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內容之中。二者的區(qū)別不在于要不要研究資源配置方式,而在于怎樣研究資源配置方式:是密切聯系生產的一定社會形式來客觀地、歷史地研究資源配置方式,還是拋開生產的一定社會形式而單純地研究資源配置方式。西方經濟學強調資源配置的一般性,是一個純生產力的抽象范疇,它主要取決于一個社會的技術水平。經濟學強調資源配置方式的特定社會歷史性質,它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它主要取決于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因而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由于西方主流經濟學把經濟學研究對象局限于資源配置,因而縮小了資源配置的外延,只研究技術意義上的資源配置。因此,他們必然是以制度不變?yōu)榧僭O來研究資源配置。事實上,在他們那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人類最美好的、永恒的制度,所以他們不可能分析社會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變革。正因如此,在西方社會經濟制度的巨大變化面前,西方主流經濟學表現得蒼白無力,從而導致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目前正陷入深刻的范式危機之中。為此,以科斯、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將制度變量引人經濟學研究范圍,以彌補主流經濟學的缺陷。西方經濟學不僅具有其明顯的不科學性,而且對中國具體國情及其發(fā)展要求來說,還具有嚴重的不適應性。在基本國情上,中國與西方差別很大,而西方經濟學中很多結論和觀點是從它們的國情背景下得出的。因此,就總體來說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對分析中國社會經濟問題就具有明顯的不適應性。具體說,一方面,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目前尚不具備足夠的市場機制賴以順利運行的條件,而西方發(fā)達國家這些條件都已經具備。另一方面,中國目前正處于體制轉軌時期,從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市場機制賴以運行的制度框架尚不完善,如現代企業(yè)制度、法律法規(guī)、公民的市場合約意識等等。西方經濟學所分析的是市場制度較為完善的情況。同樣的事物,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可能就辦得有板有眼、較為順暢,在我國當前可能就無章可循、有章不循或坎坷難行。在這些制度條件具備以前,市場機制的作用程度和范圍也要受到限制,西方經濟理論在我國的應用也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失靈(尹伯成,2006)。由此可見,要構建現代中國經濟學范式,絕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經濟學,也不能以西方經濟學為基礎。

(二)不能構造一種折中主義的經濟學范式。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經濟理論界一直存在著一種比較普遍的傾向,即試圖調和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建立一種折中主義的“中國經濟學”。這種折中主義的經濟學范式的主要特征是:認為原有的“蘇聯范式”的主要問題是“教條主義”,在于過分拘泥于經典作家的現成公式和現成“提法”,而沒有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從而使理論僵化,不能反映變化了的現實。按照這樣一種思路,人們認為應該做的就是在原有的范式中加進一些反映市場經濟的新東西,以這種方式使原有的范式得到改造與更新,適應新的需要。這種傾向既表現為一般地或在具體理論問題上批判教條主義,也表現為那些試圖引入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一些方法和內容來對舊的范式進行“補充”。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比較流行的折中體系:蘇聯范式的“生產關系論”+西方范式的“資源配置論”,即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現代的“市場經濟體制”。很顯然,這種折中主義范式脫離了經濟學的科學軌道,是傳統的蘇聯范式與主流的西方范式的“混合體”。同時,既然這種折中主義范式本質上是蘇聯范式與西方范式的雙重翻版,因而它不僅在理論、邏輯上具有其尖銳的內在矛盾性,而且在實踐上也具有與中國當代國情與發(fā)展要求的嚴重不適應性。說到底,這種折中主義范式是傳統教條主義與現代教條主義的“雜交物”,雖然它試圖反映當今中國現實,但實際上并沒有、也不可能反映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客觀現實及其基本要求。因此,構建中國經濟學不應當采用這種折中主義范式。

(三)不能建立“描述主義”的中國經濟學。近些年來,在我國經濟理論界存在著一種以描述中國現實、總結中國經驗和肯定中國模式為主要特征的傾向,即直面中國現實的“描述主義”。它認為可以不要基礎理論、只要分析現實問題、進行對策研究,使研究更好的聯系實際就可以建立中國經濟學?!懊枋鲋髁x”經濟學范式的理論特點是:一是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二是為了準確地反映現實情況,理論抽象程度低;三是為解決問題,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不注重自成體系的概念、范疇和分析工具,不強調理論自身的內在邏輯一致性;四是沒有突出的方法論,感性描述多于理性分析。作為一個理論范式,描述主義存在著兩個重大缺陷:一是缺乏獨立、統一的概念和范疇體系,分析工具缺乏系統性,范式自身是不穩(wěn)定的而又沒有解決的途徑,因為一旦要提高理論抽象度,在當前條件下其前景很容易轉向經濟學范式或西方經濟學范式,這將使該范式自身不復存在。二是該范式的知識積累沒有有效的途徑,這與第一個缺陷緊密相關??扑乖谠u價舊制度經濟學時指出,“除了個別的觀點外,只是一大堆可以一把火燒掉的描述性材料?!本烷L遠看,描述主義的文獻將面臨類似舊制度經濟學文獻的劫數。這雖然不能否定描述主義的學術價值,更不能否定其現實意義,但對于一個理論范式來說,其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就成了問題(鄒東濤、時紅秀,2006)。因此,構建中國經濟學不能局限于這種表面化、局部化和經驗化的“描述主義”范式,而應當構造一種以科學世界觀為指導、具有其完整的概念體系和系統的分析方法的現代經濟學范式。只有這樣,才能揭示中國現實經濟社會的本質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形成系統的、科學的中國經濟學理論。

(四)只能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吸收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來構建綜合的中國經濟學。根據上述科學性、適應性和綜合性原則,構建中國經濟學應當而且必須以經濟學為指導。首先,經濟學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西方主流經濟學相對照,經濟學的理論硬核可以簡要地歸納為三個要素。第一,否認存在著抽象的和永恒的人性。個人是具體的和歷史的,一方面它要受到歷史和制度條件的制約,另一方面它又是能動和有機的。人性由社會經濟關系所內生但又具有改變它的內在潛能,因而經濟學必須分析人性的起源與發(fā)展,而不是把它作為經濟學分析的前提。第二,經濟學分析的基本范疇是生產方式,而不是主流經濟學的“個人”,經濟學的方法是制度整體主義方法,而不是個體主義方法。第三,同主流經濟學的機械均衡觀不同,馬克思把生產方式與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演化看作是由生產方式與社會形態(tài)內在矛盾的辯證運動所推動的有機的、內在不均衡的動態(tài)過程,這為中國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更寬廣的框架。其次,經濟學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以及基本原理,對分析當代中國經濟轉軌與經濟發(fā)展具有廣闊的適應性。同西方主流經濟學相比,經濟學對于中國市場化的體制轉軌與制度創(chuàng)新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解釋力:中國經濟轉軌是當代中國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構造市場化的現代社會主義模式是當代中國社會生產方式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同西方主流經濟學相比,經濟學對于中國現代化的經濟發(fā)展問題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力:中國經濟發(fā)展是當代中國物質生產方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實現工業(yè)化、現代化是中國當代勞動方式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傮w來說,當代中國面臨著物質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形式變革的雙重任務,一方面物質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要求并決定了當代中國社會形式的深刻變革,另一方面社會形式的變革與制度變遷又促進并推動了物質生產方式的現代化進程。最后,經濟學是一個宏大的制度分析框架,是一個開放的科學體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完全包括了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因此,以經濟學為指導重建中國經濟學,可以在經濟學的科學框架內,廣泛借鑒古今中外各種經濟思想的合理因素,構造一個既繼承馬克思經濟學范式又發(fā)展馬克思經濟學范式,既超越蘇聯經濟學范式又超越西方經濟學范式的新體系,據此確立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獨特性的經濟學范式。這種中國經濟學的新范式是在繼承、批判和創(chuàng)新過程中逐漸塑造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經濟學為主體或基礎、以中國問題為導向,科學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合理顆粒,構建現代中國經濟學的綜合范式。因此,在構建中國經濟學過程中,對于經濟理論要堅持、澄清與發(fā)展;對于西方經濟學理論要了解、批判與吸收;對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要總結、揚棄與升華。

三、中國經濟學范式的基本性質與主要內容

如上所述,根據科學性、適應性與綜合性的基本原則和以經濟學為指導構建中國經濟學的綜合體系的基本目標,中國經濟學就其性質來說既不是中國的“本土經濟學”,也不是中國版的西方經濟學,它應當而且必然是中國化的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具體說來,中國經濟學綜合范式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學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與基本原理。中國經濟學本質上是經濟學,因此它應當而且必須以經濟學為基礎。首先,構建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堅持以生產方式作為決定社會性質和推動社會變革與發(fā)展的根本力量,堅持在生產方式的框架內來分析資源配置問題,堅持以生產方式為基礎來研究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在此基礎上,構造出中國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以生產方式為核心的經濟學制度分析范式。其次,構建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與繼承經濟學的科學方法,即唯物辯證法、二重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實證方法、歷史方法和科學抽象法。再次,構建中國經濟學應當采用以生產方式這一基本范疇為核心的經濟學的一整套概念體系。如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社會經濟結構和上層建筑等,再如生產條件、勞動方式、生產形式、生產的社會形式,以及資本、商品生產、市場機制、工業(yè)經濟、利潤、利息、工資、地租等等。最后,構建中國經濟學必須批判與繼承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經濟學關于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既包括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經濟實現形式的具體結論,也包括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特征的基本原理。對于前者,我們當然是不能照抄照搬的,如單一社會所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等,而對于后者則應當始終堅持、科學繼承,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建立自由人聯合體、重建個人所有制、實行對生產的有意識的社會調節(jié)、實現社會生產按比例協調發(fā)展和實行按勞動者貢獻分配等,這些基本原理應當而且必須成為構建中國經濟學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成果。作為中國化的經濟學,中國經濟學應當而且必須以中國問題為導向,應當而且必須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應當而且必須總結中國社會主義經濟轉軌與經濟發(fā)展的實踐經驗,應當而且必須總結與升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成果。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既不只是生產關系,也不只是資源配置,它應當而且只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因此,中國經濟學應當研究當代中國的勞動方式、生產形式及其社會形式,應當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生產關系。在此基礎上,應當總結與升華一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成果,如新型工業(yè)化理論、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理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等等。毫無疑問,這些重要的理論成果都是構建中國經濟學的重要思想基礎與理論來源。

第8篇: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文

[關鍵詞]中國經濟學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現代主流經濟學 范式 儒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15)04-0062-10

一、引論:問題意識與中國經濟學

一個好的社會科學理論必須來自經驗事實又高于經驗事實,能夠透過紛繁蕪雜的現象揭示其本質,這就是馮友蘭所謂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為此,經濟理論研究必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這包括現實問題意識和理論問題意識兩大方面。其中,前者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挖掘,注重理論的解釋力;后者是對經濟理論問題的反省,涉及理論的邏輯性。顯然,問題意識要求研究者具有廣博的知識結構和高超的知性力,同時又具有包容性的學術態(tài)度和多元化的學術思維,從而能夠跳出常規(guī)范式的桎梏,從熟視無睹的現象中反思既有理論。不幸的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研究卻具有強烈的方法導向特性,主要是在凱恩斯一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作細枝末節(jié)的數理建模和計量實證,并形成了提出問題、文獻綜述、建立模型、理論推導或經驗檢驗的八股格式。同時,方法導向式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往往不是源于理論本身的邏輯或者見微知著的現實,而主要來自其他文獻,這種基于單一思維體系所自我繁衍出來的問題往往只是個偽問題。正因如此,盡管經濟學在當前中國學術界貌似取得了空前的繁榮,但對中國經濟的實質幫助卻微乎其微,大量的現實問題都無法根據現代主流經濟學理論和思維加以解決。

林毅夫指出,“發(fā)生在中國的現象,表面上看起來和西方一樣,可是背后的原因可能不一樣?!币虼?,要真正解釋中國社會的具體經濟現象以及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就不能簡單地模仿“西方化”的現代主流經濟學,必須突破西方主流理論的分析框架和觀念,必須契合中國人的心理意識和行為特征,并由此構建本土化的中國經濟學范式。當然,這種本土化研究范式在短期內往往很難被主流雜志所接受.這就需要敢坐冷板凳的學術精神。林毅夫強調,“經濟學家最重要職責不在于在主流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最重要的是提出的理論能否解釋我們關注的現象,能否對經濟學科的理論發(fā)展做出貢獻。只要理論能解釋現象,慢慢就會被接受。隨著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外國經濟學界對中國的問題越來越關注,他們發(fā)現現有的理論在解釋中國問題上處處顯得蒼白無力,就會更多地接受根據中國現象提出的理論解釋,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改變現狀。機會總是和困難并存的,中國經濟現象是一個金礦,要挖金礦必須有心理準備付出比挖煤礦更大的代價。所以,關鍵的問題還不是提出新理論、新概念時能否被國內、國外學術界接受,而在于我們能否擺脫現有理論和概念話語霸權的束縛,根據中國的現象提出新的理論、新的概念。本文就構建中國經濟學范式的邏輯基礎和基本思路作一剖析。

二、經濟學的基本特性與本土化要求

一般地,以增進社會福利為根本目的的經濟學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面對物時如何行為、如何最大化地使用自然物;二是面對人或社會時如何行為、如何充分運用理性以實現社會需求的最大化。同時,經濟學必須關注內在于經濟現象中“人”這一因素,其原因在于:(1)任何人類行動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性,都必然涉及后一方面內容;(2)隨著社會性資源在生產中日益重要,后一方面內容的研究日益重要。事實上,就本體論而言,經濟學研究的本身就是人類行為及由此衍生出的社會經濟現象。顯然,這一研究對象具有這樣兩大基本特點:(1)濃郁的人文性,人類行為內含了文化的、心理的意識,對經濟現象的改造也往往內涵了人的主觀認知和社會理想;(2)強烈的本土性,不同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人類行為動機和行為機理是不同的,從而不同時空下產生了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現象。這意味著,經濟學科本身就具有濃郁的人文性和強烈的本土性,其理論構建必須嵌入于特定時空下的社會關系和行為機理之中,理論發(fā)展也必須與社會現實同步演化;不同社會關系和文化心理下的經濟學理論是有差異的,經濟學理論根本無法實現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化、客觀化和通用化。

現代主流經濟學往往將逐利視為人類的本能,是不言而喻的,并依此來解釋人類行為以及分析所衍生的社會經濟現象。但實際上,人類的偏好以及偏好實現的方式都具有強烈的社會性,都受社會心理和文化道德等因素的影響。韋伯就寫道:“利益(物質的和理念的),而不是理念,直接控制著人的行動。但是,‘理念’創(chuàng)造的‘世界觀’常常以扳道工的身份規(guī)定著軌道,在這些軌道上,利益的動力驅動著行動?!毕鄳兀鳛橐婚T研究具體社會經濟問題的社會科學,構成經濟學理論的前提條件和行為機理就應該體現出某種本土特性。經濟學學說史就表明,經濟學的本土化一直是經濟學發(fā)展過程中非常突出的現象:英國和法國就因文化傳統的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學風格,德國也因歷史、文化的獨特性而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官房學派、歷史學派和社會市場主義,更不要說更具特色的奧地利學派、瑞典學派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些基于不同本土特質所形成的經濟學流派,相互競爭和相互補充,共同推動了經濟學科的發(fā)展和成熟。即使在形成了統一新古典分析范式的現代經濟學界,隨著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制度、文化、心理等社會性因素也重新被引入其中,從而導致了行為經濟學、女性主義經濟學等新學科的勃興,并再次引發(fā)了對經濟學本土化的重新探討。_

當然,盡管各種經濟學流派的存在表明了西方各國在文化和語言上所存在的差異,但它們的文明特質大體上卻是相通的,其思維意識和行為機理也大致相似。究其原因,西方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文明而言,它發(fā)源于希臘理性和希伯來信仰,并經歷了基督教文明和自然主義思維的長期洗煉。事實上,正是由于有相通的社會認知和思維方式,英、法兩大經濟學傳統才可以統一于現代主流經濟學下,德國學派的很多思想才會不斷地被吸收進主流經濟學中,從而最終為現代西方經濟學夯實了文化心理這一微觀基礎。從這個角度上講,現代經濟學尤其是現代主流經濟學是“西方”的,不僅是因為它發(fā)源于西方社會,而且,迄今還植根于西方社會的文化和心理,其理論假設和分析框架都是基于西方自然主義思維?,F代主流經濟學所基于的文化心理和認知思維與儒家社會之間存在很大差別:盡管當今中國社會因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而在很多領域的面貌都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文化和心理結構卻很難短期內被更換,儒家的傳統文化和思維至今仍然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土壤中。

然而,迄今為止,經濟學的本土化發(fā)展在中國還沒有真正起步。事實上,中國經濟學界存在的兩大分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它們無論在分析框架、研究思維、行為機理乃是研究內容上都體現了“西方”特征,從而都存在明顯的缺陷。就研究思維而言,它們都繼承李嘉圖的抽象分析而拓展了西方的自然主義思維,從而都在不同程度上難以剖析真實世界中人們的互動行為。正是基于這種傾向,由此所構建出的也只能是“西方”經濟學,而不會是真正的中國經濟學;同時,由于兩者都將研究對象局限在物質領域而忽視了人類福利的變化,這已滯后于當今社會,而無法對當今實踐起到真正的理論指導作用。這也意味著,無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還是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都面臨著一個中國化的過程,需要與中國的現實國情和文化思維結合起來。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現代經濟學本質上僅僅是“西方”經濟學,因而其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基本上也都是由西方學者或者完全西方化的學者所推動,而中國經濟學人在現代主流經濟學領域則很難做出實質性貢獻。林毅夫曾指出:“社會科學理論貢獻的大小決定于被解釋現象的重要性。進入近現代社會以后,各國的經濟關聯十分密切,發(fā)生在大國的經濟活動不僅影響大國本身,而且會對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發(fā)生重大影響。因此,研究世界上最大、最強國家的經濟現象,并將之總結成理論的經濟學家,他們也就容易被認為是世界級經濟學家?!边@也意味著,中國經濟學人對經濟學的貢獻并不在于對源于西方社會的“純理論”的闡釋和發(fā)展,而是在于是否能夠將國內日常生活中的經濟現象上升到理論層面.從而提高人們的認知能力。正因為儒家人性觀、社會觀等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政府決策,因此,如果不搞清制約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經濟結構、文化結構、制度結構,就解決不了當前中國的社會、經濟問題,也形成不了真正根植于中國社會的經濟學理論和思維。

三、西方經濟理論與中國現實的脫節(jié)

當前,大部分經濟學人熱衷于用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和標準理論來分析中國社會的經濟現象,解決具體的社會現實問題,但總體上,他們所推出的經濟政策并無建樹。究其原因,當前中西方社會所面臨的現實國情和文化思維存在明顯差異,而這些經濟學人所接受的思維和理論往往注重普遍性而拒絕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些特殊性產生了不同的社會經濟現象,并規(guī)定了不同的政策需求。為說明這一點,這里以公共交通的定價原則為例作一比較分析。

第一,就現實國情而言。當前中西方社會對公共交通的投資方式是不同的,從而產生不同的定價機制。一般地,在西方社會,公共交通基本上都是由私人投資的,其定價以公司效益為原則,從而往往根據消費者的個人效用而作差別定價,早半個月或者10天前訂票所付價格往往只有臨時買票的幾分之一甚至是1/10。相反,在中國社會,公共交通基本上都是政府投資的,其定價是以社會福利為原則,從而往往根據生產者的投資成本而作統一定價,無論是半個月或者10天前訂票還是臨時買票上車所付的價格幾乎都是相同的。

第二,就文化思維而言。即使都是私人投資,文化上的差異也會產生不同的定價原則,并表現為不同的促銷形態(tài)。由于西方社會的定價基礎主要是基于社會需求和個人效用,因此,定票日期越早,能夠獲得的價格往往也就越低。究其原因,提前訂票的消費者往往有更多的選擇,從而價格需求彈性高。相反,由于中國社會的定價基礎主要是基于成本分擔和總收益,因此,最后時刻臨時買票的消費者往往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低價優(yōu)惠。究其原因,供給者考慮的是如何盡可能地使已經投入的沉淀成本發(fā)揮最大效益,而在票價高于可變成本的情況下新增一個顧客都是有利的。

上述差異的表現和認知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同社會經濟現象,還可以從不同巴士路線的票價差異來獲得更進一步理解。一般地,在中國社會,乘客稀少的那些路線往往票價較高,這是因為分攤到單人的運輸成本較高;而在西方社會,乘客有固定需求的那些路線往往票價較高,這是因為此類乘客的選擇機會較少。相應地,在西方社會,人越多、車越擁擠,票價相應地往往也會越高。這符合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彈性定價原則,也與二級定價的價格歧視原則相一致。然而,為西方社會廣泛接受甚至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定價機制,在儒家思維里卻并不必然是合理的。究其原因,在繁忙路線上,公司所付出的成本并沒有增加,甚至分攤的人均成本反而更少了。因此,此時需要做的應該是增加班車的數量而不是漲價。事實上,中國各城市開往機場的單位里程價與其他長途巴士乃至城市公交的價格大致都差不多,很多城市都開設有機場的城市公交路線。而且,中國政府每每在節(jié)日要求加開車輛并堅持查處漲價行為,在“十一”長假還實施所有的高速公路對7人以下轎車免費通行的政策。

正是由于中國社會的思維和認知與西方社會存在巨大差異,從而也就與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現代主流經濟學邏輯不符合,與最大化個人效用這一基本原則相背。為此,我們就需要進一步回答這樣兩大問題。

正是通過基于上述兩個維度的梳理和剖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一些基本結論。(1)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首先具有規(guī)范性,需對事物本質進行探究,并把本質視為改革方向的理想狀態(tài),這是以馬克思經濟學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的根本思維;相反,現代主流經濟學蛻化為解釋性學說,其所設立的假設主要是作為解釋的參照系。(2)古典經濟學關注公共領域的建設,關注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制度變革,而新古典經濟學側重于私人領域,關注財富的配置和個體行為,因而古典經濟學更適用于當前中國社會。(3)經濟學必須把基于實證的“是什么”和基于規(guī)范的“應該是什么”結合起來,并由此形成從本質到現象的研究路線,從而有助于對現實的改造。顯然,古典經濟學不僅把應得權利和財富增長結合起來研究社會發(fā)展,并且努力把社會公平和市場經濟學結合起來,這更值得為中國經濟學所借鑒。(4)經濟學具有極強的人文性和本土性,根基于西方的自然主義思維的主流經濟學范式難以解釋中國的社會行為及經濟現象,因此,中國經濟學必須關注傳統文化倫理,經濟理論要以中國人的行為機理為基礎。(5)基于中國社會的“為己利他”行為機理不僅可以把馬克思經濟學中的“道德人”假定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經濟人”假定結合起來,而且可以把經驗的人與超驗的人類理想結合起來。這種行為機理可以為中國經濟學的范式構建奠定堅實的微觀行為基礎,使中國經濟學具有“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特點,并與以建設和諧社會為訴求的當今社會理念相一致。

可見,基于上述兩大基本維度來探索中國經濟學范式,我們不僅將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論與新古典經濟學的表達工具和檢驗手段結合起來,夯實了中國經濟學范式的內在邏輯一致性,而且將現代西方經濟學基于工具理性的一般分析框架和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法學等基于價值理性的具體分析思維結合起來,夯實中國經濟學范式的理論與現實一致性。其實,盡管現代主流經濟學借鑒數學工具在表達上越來越精確了,但也因拋棄了倫理學內容而越來越與現實相脫節(jié)。因此,部分經濟學家已經開始強調通過借鑒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以及政治學等方面的知識來充實經濟學。事實上,迄今為止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相互排斥的二元結構在我國經濟學界還依舊存在,而數理經濟學的大肆深入又使得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分支之間日益相分離。特別是,將現代經濟理論嵌入中國人行為機理中的研究迄今還非常之少,西方經濟理論與中國人思維及行為方式之間也存在嚴重脫節(jié)。

六、構建中國經濟學范式的重要意義

肖特曾指出,社會科學家的工作具有兩類實用性需求:(1)對現實世界的直接理論化,他的工作可以直接應用于富有意義的經驗性問題,這是外行人通常認為的“實用性”社會科學研究;(2)對描述現實世界的現有理論的理論化,他的工作不是致力于直接改變現實世界,而是通過改變學者中主流的理論范式來改變我們看待現實世界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那些熱衷于計量實證和政策應用的絕大多數經濟學人都在從事第一類的實用性工作,那些現代主流經濟學也呈現明顯的“工具性”。加爾布雷斯寫道:“經濟學的特征之一,就是它每年都會通過學者和輿論之口,將實用性的經濟理念灌輸給千百萬學生。盡管這種灌輸過程效率低下,然而,它仍然可以把一整套似然具有嚴重缺點卻便于應用的理念灌輸到許多人的頭腦中。絕大多數人很容易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接受那些他們原本應當予以批判的思想:那種對于經濟生活可能采取的質疑和挑戰(zhàn)的態(tài)度,會被一種更加緩和的、不溫不火的立場所取代。對于那些本應就經濟問題發(fā)表意見或提供指導的人來說,這種灌輸立刻就會對他們產生顯著的影響。雖然這種被普遍接受的關于經濟社會的意象并不是真正的現實,卻成為人們可以信手拈來而且津津樂道的權威性結論?!眴栴}是,經濟學的工具作用并不總是一成不變的,正是由于環(huán)境和問題的變化,“那種曾被稱為經濟學而如今被認為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事物及其相關術語,總是帶有強烈的過時的意味?!?/p>

與流行的做法不同,本文更接近于后一類理論性工作,它通過對經濟學研究對象之特性的剖析來對主流理論范式進行反思,并由此尋找與當前中國問題相適應的研究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這類工作更為重要.也更為緊迫。加爾布雷斯就寫道,“在許多人看來,我目前所做的工作可能缺少實用性。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它遠離了經濟學的‘工具的作用’,回歸到更古老、更傳統、更科學、旨在探索和詮釋經濟現象的本源這一崇高的目標之上?!笔聦嵣?,經濟學本身是有關“人”的學科,人類行為具有強烈的意向性和目的性。例如,斯密就強調,人類行為不能像棋子一樣任人擺布。正因為人類行為與自然事件之間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因而兩者的研究方法也應該有很大差異。相應地,如何剖析人類社會中真實行為以及衍生社會經濟現象的基本特性,并由此形成一套有效的研究思維和分析框架,也就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社會科學研究者的重要工作。不幸的是,當前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尤其是中國經濟學人都熱衷于照搬主流范式、倉促地使用復雜的數學工具來“醫(yī)治”那些具體的“病癥”,而很少愿意花時間和精力來仔細梳理和辨析經濟邏輯的基本特征,往往還把那種對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思辨和澄清視為無關于具體應用。

事實上,自新古典經濟學將其研究對象集中在市場和政府領域的經濟活動并打造成一門有關自然資源之配置的學說以來.主流經濟學就日益撇開了影響個體具體行為的心理和文化等因素。同時,在“客觀主義”和“科學至上主義”的旗幟感召下,現代主流經濟學努力打造一種沒有“人為因素”的客觀而抽象的理論體系。正是由于深受自然主義思維的影響,現代主流經濟學熱衷于模仿自然科學的研究思維和分析工具,日益偏重于形式化、技術化和數學化的分析。布羅姆利曾指出,“經濟學作為一個學科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然而在它獲得年輕的科學稱號之后的短短幾十年間,它已經顯露出一種與它的認識方法所不相稱的、無法支持的過分信心和自我肯定性。經濟學之所以變得如此自信,部分原因是它把自己局限在有趣的經濟問題中的一小部分――在這一部分中它似乎有提供答案的工具。而對那些它沒有清晰意見的經濟問題,主流經濟學的標準回答是:他們是‘非經濟學的’?!痹诤艽蟪潭壬?,正是隨著這種自信心的膨脹,經濟學開始認為自己擁有比其他社會科學更為優(yōu)越的研究方法,從而導致20世紀70年代以后經濟學研究范圍的急速擴張,并由此產生了經濟學帝國主義的發(fā)展困境:經濟學的理論分析與現實越來越相脫節(jié),越來越難以解決現實問題。

以企業(yè)組織的治理為例,現代主流經濟學發(fā)展出的委托一理論把人視為具有不同偏好且理性地追求這些偏好的最大化個體,由此衍生的機制設計理論就強調,委托人應該預測人的這種理性反應并設計出一套機理使得人采取符合其自身利益的行為也符合委托人利益。在這種思維下,管理就被等同于通過正確的獎懲制度來對下屬進行規(guī)制,管理者的目標也就等同于一臺組織“機器”,其作川僅在于制定恰當的激勵制度,而不需要發(fā)揮“領導”作用,因為下屬們會發(fā)現正確地行事恰好符合自身的利益。問題是,正如米勒指出的,“下屬和上級的自利行為的內在邏輯不可能使科層像一部運行平穩(wěn)、有效率的機器那樣持久……人們不可能涉及一種機理――控制體系同時規(guī)約上級與下屬的自利。對于具有其他良好特征的各種激勵制度而言,總有一些人有‘卸責’的機理――追求更狹隘的利益,從而導致在組織中每個人看來都覺得是無效率的那種均衡結果”,因此,“狹隘的、新古典的組織經濟學的觀點是不能自我成立的”。實際上,20世紀初巴納德在《經理人員的職能》中就強調,管理者的主要職責在于領導,體現為激發(fā)大家合作、冒險、創(chuàng)新的愿望,從而超越那種狹隘的、利己主義的激勵分析所導向的努力水平。

第9篇: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范文

【關鍵詞】經濟專業(yè);本科教育;實驗教學改革

一、經濟學實驗在經濟學教學改革中的意義

經濟學是一門與現實緊密相聯的對現實經濟現象作出合理性解釋并探究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在一定假定條件下,其理論大多可以用現實經濟活動去驗證。經濟學實驗指用仿真方法,創(chuàng)造與實際經濟相似的一種實驗環(huán)境,以檢驗已有的經濟理論及其前提假設,它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經濟學專業(yè)是理論和實踐兼重的學科,需要在實踐中去深化對理論的理解。經濟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理論基礎和專業(yè)實踐能力并重的復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學專業(yè)為例,其本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堅持“強化基礎、突出實踐、重在素質、面向創(chuàng)新”,著力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新潛質,有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適應社會需要,有著寬厚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畢業(yè)生就業(yè)方向基本上是國家各級經濟管理部門、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經濟咨詢機構、國際貿易部門等。用人單位對經濟類人才的需求不僅須有良好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也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專業(yè)化的要求。而根據對近五年學生實習和就業(yè)所做跟蹤調查得到的信息,和有效專業(yè)教學軟件的實踐教學缺少有關,學生不懂實務操作,因此在銀行、證券、商務貿易公司等單位實習遇到較多困難。因此,經濟系迫切需要建立獨立的經濟學綜合實驗室,不僅在宏微觀經濟學的實驗教學方面,同時在主要核心課的專業(yè)方面,如會計實務、財務管理、信貸管理、國際結算、證券投資、市場營銷、國際商務、計量經濟學等,通過實操和模擬,鞏固和消化課堂理論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使其畢業(yè)后能更快地適應工作需要。經濟學本科教學過去是傳統教學法,基本上是以課堂和教材為中心,主要采取理論闡釋、演繹和模型推導教學模式,比較枯燥、單一,不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濟學實驗教學是在教師對主要理論進行講解后,借助于計算機模擬系統將經濟學中的基本理論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觀察來鞏固課堂和教材知識。學生通過參與、體驗,會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提升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經濟行為現象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實驗經濟學教學的主要形式與實驗內容

經濟學實驗主要有驗證型實驗、模擬型實驗和研究創(chuàng)新型實驗等三大類。本科開設經濟學實驗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掌握經濟學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提高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因此經濟類本科實驗經濟學教學應側重驗證型和模擬型實驗。驗證型實驗是為驗證已學的理論知識而設置的實驗,通過計算機軟件模擬,觀察并記錄下實驗結果,最后整理出實驗報告。這一項實驗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個環(huán)節(jié),主要課程有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經濟學原理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是經濟類專業(yè)的基礎核心課程之一,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經濟學原理偏重于理論,比較抽象,學生學習難度較大。而傳統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比較枯燥,教學效果不甚理想且無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經濟學原理為基礎的實驗課,通過動手實驗讓學生理解經濟學的關鍵知識,并結合現實案例,在系統的引導下讓學生完成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從而掌握經濟學理論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主要實驗包括:

(一)驗證類實驗課。

1.微觀經濟學。市場供求均衡、消費者行為與生產者行為理論實驗、邊際效益理論、完全壟斷市場實驗等。

2.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市場貨幣流通實等實驗。宏微觀經濟學每章內容都有一些較抽象難懂的概念和理論,需要借助實驗去理解。

3.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主要是通過統計的方法來驗證數理經濟模型中各種變量的關系是否和社會現實相一致,實踐性較強。要求學生將經濟學知識、計量經濟理論與方法以及計量軟件相結合,用計量軟件進行計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計量經濟理論方法。主要有回歸分析過程,序列自相關模擬實驗等。

(二)模擬類實驗課。

1.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綜合實訓主要通過傳統營銷管理的仿真模擬、商戰(zhàn)體驗、豐富的典型案例訓練鍛煉市場營銷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在模擬市場營銷環(huán)境中運用所學的營銷學基礎知識,分析和解決企業(yè)營銷實際問題。

2.商業(yè)銀行實驗。通過對模擬銀行軟件和相關銀行系統各個功能模塊的具體操作,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銀行實務中所涉及的基本業(yè)務流程,熟悉業(yè)務操作中的關鍵要素,掌握最新的銀行實務操作流程。通過實際操作和模擬,鞏固和消化課堂理論教學的內容,增強學生對各種銀行、證券等業(yè)務流程和功能特征的進一步了解。

3.國際商務實驗。通過模擬操作,使學生對國際商務整個業(yè)務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從交易準備直至最后的核銷退稅,綜合操作和成套設備貿易等,并能夠以從事外貿業(yè)務人員的角色,包括進出口商及銀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對業(yè)務反饋作出正確的處理。

4.財務會計實驗。通過模擬操作,主要有貨幣資金、應收應付賬款、成本、負債核算、報表編制等,幫助學生理解財務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

(三)實驗教學理念和多元化經濟實驗教學方法。

1.實驗教學理念。為適應現實的需要,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需要更新,建構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個體自我建構的過程,教師從以講授知識為主,轉變?yōu)橐詣?chuàng)設學習情境、指導學習方向、與學習者雙向互動、發(fā)現和解決學習疑難為主。在經濟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擔任的角色主要是組織者、指導者、輔導者和促進者,充分利用情境、協作、溝通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模擬的類似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

2.多元化實驗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多種教學模式,主要有協作法、參與式與互動教學、自主學習法、體驗式教學、網上交流、專題討論等,并通過實驗反饋、調查問卷等形式分析這些方法對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和效率的影響。協作法就是實驗過程中的各環(huán)節(jié)由實驗團隊的多名成員協作完成,大大增強了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和溝通配合的能力。參與式與互動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當學生完成一項實驗后,讓學生自己介紹過程與經驗,和同學、老師進行互動交流,相互間的討論爭辯,可以互相激發(fā)、相互學習,師生互動中實現教學相長。專題討論就是以專題主題為導向,設計真實性任務,把學習設置到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對實驗團隊的活動適時進行點評,給予指導。充分利用學校教務網絡平臺,將相關的經濟學教學大綱、教案、習題、案例分析、參考文獻等上網開放,實現資源共享,建立網上答疑、討論、測試系統,充分發(fā)揮網絡資源的優(yōu)勢,使學生隨時可以通過網絡資源進行自主性學習、討論和向教師求教,實現超時空的教與學。

三、經濟學實驗教學課開設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兩年經濟學實驗課的開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親身體驗到所學知識的真實性和實用性,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學生們感受很深,評價頗高。在調查教學效果學生反饋中,摘錄幾段:“印象比較深的是總效用和邊際效用實驗,即讓學生進入消費者角色并根據消費者均衡作出決策,合理分配收入得到最大總效用。這個實驗讓我體會到在不同的消費偏好下,消費者決策是不相同的,但是總效用卻可能相同。上機實驗將平時所學理論與模擬實驗相結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經濟學原理。由于相對真實地進入了這些理論的角色方,我們對理論的接受度更高了,這些有趣的實驗也增加了我們對微觀經濟學的興趣。不得不說,這次的上機實驗十分令人難忘和受教?!薄霸谠囼炛校覀儗@些經濟學理論有了直觀的而且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觀看十遍同一個微視頻并在每一階段給出看后的邊際效應評分,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消費者邊際效應遞減的狀況;在啤酒與電影票的分配試驗中,我們體會到了‘經濟人’的選擇問題與個人喜好的差異?!薄霸谶@次試驗中,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效用遞減理論實驗。平時在課本的學習中,我們似乎并沒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遞減的實際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為什么效用水平會成為一個負值。通過這次試驗中的視頻觀看,我們深深地感覺到,即使是一個能夠帶來歡笑的視頻,在許多次的重復之后也會變得索然無味,甚至讓人厭煩,這大概就是實際操作帶來的更深層的理解吧。由此我們感受到,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的確為做上機實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礎,而在實驗中,我們更加感同身受地體會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真正用處,更加能夠與實踐相聯系起來。通過做這些實驗,我們對于從課本上獲得的經濟學的知識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夠設身處地地思考經濟學問題,將經濟學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薄半m說經濟學不像工科課程那樣要求非常多的實驗操作,但在我看來,經濟學實驗算得上是課程內容的精華之一,因為平時所接受的各種經濟變量與經濟活動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記憶在腦中,若是對其沒有足夠的理解,就很難在現實世界應用,而經濟學實驗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以本次在經濟學實驗室所做的宏觀經濟學實驗為例,我們進行了經濟增長分析、市場貨幣流通等四項實驗,每項實驗均是以互動的形式完成,學生、老師和計算機三方互動協作,推動實驗進展。想想平日脫離實驗所做的各種練習,那都是在紙上通過計算完成的,而計算數據和經濟變化過程都是題目所指定的,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算出某項結果,這樣一來就少了自己動腦分析進行經濟決策的過程。而在經濟學實驗中,我們有多方互動,這意味著我們不光鞏固了如何進行經濟運算,更鍛煉了對于經濟市場運轉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師那邊供給貨幣,而我們作為銀行,要留出存款準備金,之后發(fā)放貸款,再接收存款,這樣的過程一輪輪進行,我們所能看到的不僅是某一項經濟數據的結果,更親自參與到其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影響整個經濟的發(fā)展,這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它的運作機制。”目前已開設的經濟學實驗主要是驗證性實驗、體驗型實驗。還可根據條件和需要適當開設研究創(chuàng)新型實驗等。研究型實驗層次是一種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教學模式。利用此實驗室平臺,對少數拔尖學生強化基礎,注重學生個性的發(fā)展,發(fā)揮其特長,鼓勵學生參與各個級別的大學生競賽。根據形勢的需要,將開設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實踐訓練課程,從了解創(chuàng)業(yè)、培養(yǎng)創(chuàng)業(yè)能力、體驗創(chuàng)業(yè),到企業(yè)經營管理實訓,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并通過大量實訓讓學生體驗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訓練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及創(chuàng)業(yè)后的經營管理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具備成功創(chuàng)業(yè)者的素質。同時,根據學校已有項目資源,將具體建設學?!榜T如杯”、全國“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指導中心。通過以上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的建設,有助于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型思維。同時,實現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一體化,形成整體的課程體系,通過實驗教學補充學生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努力探索以科研帶教學,緊跟學術前沿,利用科學研究成果提升實驗教學質量,做到教學科研一體化??傊?,近幾年來的經濟學專業(yè)的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經濟學實驗室是我們教學科研的技術支撐體系,它對學生鞏固經濟學基礎知識,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閔娜.應用經濟學實驗教學方法初探[J].當代經濟,2007,5(下)

[2]涂曉今.論經濟學實驗方法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