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系統科學理論應用范文

系統科學理論應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系統科學理論應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系統科學理論應用

第1篇:系統科學理論應用范文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教學模式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指的是通過一個具體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具體到我們的教學中,可以聯系現實生活問題,建立數學模型或將實際問題經過加工處理成具體的數學問題,設立數學情境,讓學生針對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的概率統計問題進行討論,得出自己的見解或加深對知識點的掌握和應用。進一步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安排討論小組,使各抒己見,充分表達各自的觀點,通過不同思維碰撞,最終形成一致的解決方案。教師的作用是創(chuàng)造自由討論的氣氛,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案例討論緊緊圍繞中心間題展開,根據各小組討論的不同情況給出相應的指導。討論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班內交流,實現學生間知識共享,鼓勵學生集思廣益。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適時的點評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對于學生遺漏的關鍵問題進行適時的點評,有助于引導學生對于案例事件分析的深人化,同時對于不同學生的表現,給予適時鼓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案例結束后,教師要及時進行系統完整的知識總結,對于學生們尚未深人分析探討的間題,進行透徹的理論分析和實踐指導,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具系統性和條理性。

從教學法的角度來看,案例教學法的著眼點在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fā)展,而不僅僅是獲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規(guī)則。通過案例掌握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獲得知識。案例教學實際上是在經驗和活動中獲取知識,增進才干。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中,案例是廣泛而豐富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數學其它基礎課程相比,公式和理論,邏輯和符號相對少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有條件、有精力進行案例教學?,F代教學理念提倡的是學以致用,案例教學法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思考實踐,好的案例也給學生提供了模板,更能將理論聯系實際,甚至在實際中完善理論,創(chuàng)造理論。最后,案例教學法相對于直白的講述法更易使學生產生興趣,使用案例教學法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更為深刻,更易理解和接受。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好比是魚,而案例教學法好比是水,魚離不開水,而水有了魚才有生氣,兩者相得益彰,共同發(fā)展促進。

二、案例教學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應用

為了有效的實施案例教學,本文以對典型知識點構建經典案例為基礎,以學生獨立分析、分組討論、教師引導為教學手段,以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綜合素質為教學目的進行案例教學模式的構建。主要研究內容包含以下三個方面:1.針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面向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特點,教師如何構建出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共鳴的課程案例。2.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提出案例,啟發(fā)式教學,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最大化的激發(fā)出學生對課程的興趣,使其不僅在課堂上,更能夠在課后時間積極主動的通過相關參考資料,自發(fā)性的學習。3.改變以往教學模式,重引導,重討論,輕灌輸式教育,如何以高效的分組討論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同時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總結與評析,使學生真正掌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在講授概率論中的貝葉斯公式時,可以選用的大家熟知的“狼來了”的故事進行案例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課前分小組布置任務:1.了解“狼來了”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2.預習貝葉斯公式的內容,3.思考,為什么村民不再相信這個小孩,是否可以定量刻畫信任程度?上課時,首先讓一位同學復述該案例的內容,然后教師將相關內容用文本、圖形、聲音、影像等多種形式進行有機組合,做到先易后難,先感性后理性的過渡,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利用數學模型定量研究實際問題,分析故事中村民對這個小孩的可信程度是如何下降,也就是計算和比較事件在新的信息下的概率的變化,即條件概率。讓學生自己利用公式計算小孩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說謊后村民對他的可信程度。這個故事學生都比較熟悉,但貝葉斯公式初次接觸,把這兩者通過案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適當的課堂討論,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間接滲透誠信教育,可謂一舉多得。通過課堂討論和課后分組調研,學生不僅認真學習理論知識,還學會設計問卷建立模型,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國內外案例教學法體系的比較研究,教師在使用案例教學法時必須做到 1.對教學案例的統籌設計。教學設計應從整個課程體系層次進行統籌規(guī)劃,案例教學實施前,必須制定科學的目標和計劃,合理地設計出該教學的實施方案,設計配套的多元考核方式。2.加大對教學案例庫的建設。要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yǎng)解決問題為口標”的理念,篩選出典型的案例。同時在設計案例時,要強調案例與所學知識的相關性、案例素材的典型性和案例的時效性。3.加強對指導方法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前期準備、課堂中的積極思考和分析論證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提高的程度則依賴于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與總結,所以,加強對指導方法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三、結束語

通過案例教學法將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夠使學生自學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加強,學生的個性和才能也能得到全面發(fā)展。通過對案例搜集及后期對例子進行合理的加工、整理和課后對相關案例進行的修正和更新,提高了教師在概率統計及其相關課程中的教學及科研水平。

參考文獻:

[1]陳佑清,吳瓊.課堂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2(11):59-62.

[2]王瑋明,連新澤等.數學類專業(yè)研究性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4(11):123-125.

[3]林娟.概率統計課程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1(6): 40-43.

第2篇:系統科學理論應用范文

關鍵詞:定性;定量;學科體系結構;系統工程思想

作者簡介:魏萍(1975-),女,河南新鄉(xiāng)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信息學院,講師;許亞嵐(1977-),女,湖北襄樊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信息學院,講師。(北京10224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1-0048-02

系統工程是為了解決日益復雜的社會實踐問題而形成的,從整體出發(fā)合理組織、控制和管理各類系統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學科。在現代科學知識體系中,系統工程是系統科學的一個分支,實際是系統科學的工程技術應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自動化專業(yè)開設選修課“系統工程導論”,共有32學時。而系統工程涉及知識范圍廣,需要基礎理論多,為了在課時不多的情況下,實現系統工程“導論”任務,有必要首先明確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然后具體思考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的一些問題。

一、確定“系統工程導論”教學目的

作為系統工程的“導論”型課程,教學內容包括:緒論、系統工程理論基礎和一些系統工程具體方法?!熬w論”是關于系統工程的基本介紹?!跋到y工程理論基礎”部分介紹少量基礎科學內容,如:自組織和他組織理論、非線性系統理論等;另外介紹少量技術科學部分,主要是運籌學中的數學規(guī)劃、圖與網路、系統優(yōu)化等。“系統工程具體方法”主要講述系統分析與系統建模、系統評價、決策分析、網絡計劃法等。教學內容包含方面較多,容易給學生形成雜亂的印象,所以教學中一定要做到明確學科體系結構,突出系統工程思想。

1.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系統工程

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認清系統工程是什么,對系統工程有一個全面整體把握。這要求從橫向、縱向明確系統工程學科歸屬,理解系統工程理論基礎;明確系統工程發(fā)展狀況,理解系統工程方法論意義。

2.使學生能夠掌握系統工程技術思想及方法

系統工程強調宏觀研究,兼顧微觀研究,“宏觀調控,微觀搞活”是系統工程的基本原理,對大小系統普遍適用。在處理工程問題時,不能只顧局部,忽略全局,必須至少上升一個層次考慮問題。系統工程方法一貫體現“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對于理工學科的學生,一定要避免過多傾向定量研究,忽略定性研究。

3.使學生能夠建立全面綜合的思維習慣

在日常教學中常常發(fā)現,當前學生普遍存在一個特點:進得去,出不來。也就是,太專注于細節(jié),而忽略了整體掌控。這樣不利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更不利于獨立鉆研習慣的形成和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而系統工程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全面綜合的思維習慣。

二、“系統工程導論”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1.明確系統科學體系結構,理解系統工程理論基礎

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信息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行為科學、地理科學、軍事科學、建筑科學、文藝科學。所以“橫向”看,系統工程屬于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系統科學。[1]

另外按照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錢學森框架,不同學科門類可劃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個層次。其中,最接近社會實踐,直接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是工程技術;給工程提供理論指導的知識體系是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給應用科學提供理論指導的知識體系是基礎科學。所以“縱向”看,系統工程屬于系統科學中的工程技術層次,且三個層次間有自上而下的指導關系。[1]

掌握了系統工程在整個科學技術體系中的“橫向縱向”關系,相當于理解了系統工程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位置,從而能進一步理解層次間的指導關系。系統工程理論基礎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屬于系統科學基礎科學層次的系統學,另一個是屬于系統科學技術科學層次的運籌學、控制論等內容。關于系統學,由于當前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在認識上不太統一。在很多教科書里都會介紹耗散結構、協同學、突變論等等產生于其他學科的具體自組織現象。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層次包含物理學、生物學等,參照來看基礎科學表達和描述的是研究對象本質上具有的屬性和功能,即系統本來的屬性和功能,如:系統的基本概念、動態(tài)系統理論、線性及非線性系統理論、自組織和他組織理論等。而那些具體的自組織現象多產生于其他學科,是系統學內容的具體表現,如耗散結構、協同學、突變論體現了系統的非線性動態(tài)特性以及自組織他組織能力,可作為具體例子。系統科學技術科學層次包含控制學、運籌學、博弈學等內容,在教科書中一般都這樣認為(自動化專業(yè)一般以介紹運籌學為主)。[2]

2.體會“綜合即創(chuàng)造”的系統工程思想

系統工程的著名范例――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該工程包含三百多萬個部件,耗資244億美元,參加者有兩萬多個企業(yè)和120個大學與研究機構,整個工程在計劃進度、質量檢驗、可靠性評價和管理過程等方面都采用了系統工程方法。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及時向各層決策機構提供信息和方案,供各層決策者使用,保證了各個領域的相互平衡,體現出高度的“綜合性”。[3]負責“阿波羅登月計劃”實施的總指揮韋伯先生說:“阿波羅計劃中沒有一項新發(fā)明的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全部工作都是現有技術的應用,關鍵在于綜合?!毕到y工程的一個重要價值,就在于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相關成果,協調一致,解決復雜環(huán)境的復雜問題。

錢學森院士曾指出“系統工程是一門組織管理技術”,“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的規(guī)劃、研究、設計、制造、試驗和使用的科學方法,是一種對所有系統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4]涉及的工程問題越大型,越復雜,就越能體現系統工程的“綜合即創(chuàng)造”思想。

體會到系統工程的綜合思想之后,就不會認為系統工程只是簡單包含一些具體工程技術方法,甚或將系統工程直接等同于具體的工程技術。

3.認識復雜與簡單的關系(復雜與簡單的相對性)

如果研究對象是結構良好的系統,即,系統具有可以精確觀測的特征量,可以獲取完備的數據資料,且這些特征量之間關系可以用明確的數學形式表示出來,原則上這類系統屬于簡單系統。反之,若系統存在一些無法精確觀測的特征量,不可能取得完備的數據資料,或無法建立精確的數學模型,要么兩者兼而有之,這就是結構不良系統,具有無法簡化的復雜性。[1]這樣比較來看,簡單系統相關問題為簡單問題,復雜系統相關問題為復雜問題。如果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可以依據的基礎理論和客觀具體的方法,則為簡單;反之,則為復雜。理解簡單與復雜的關系,有助于正確認識系統工程技術中的關鍵點所在,正確認識系統工程技術中的主觀定性內容。例如在系統決策和系統評價中,相關方法步驟比較簡單,但方法中與主觀、定性有關的量的確定,則比較復雜。

4.強調系統工程中的定性與定量關系

定量是指數量指標和數學方法的應用,定性是指借助非量化的途徑對研究問題做分析、判斷等。系統工程中無處不體現出定性和定量的密切結合。1987年,錢學森院士就提出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研究方法,并把處理復雜巨系統的方法命名為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表述為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技術。1992年,他又提出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體系,進而把處理開放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與使用這種方法的組織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到方法論的高度。[5,6]

在具體研究應用中,一般是科學理論、經驗認識和專家判斷力相結合,從而提出經驗性假設。通常這些經驗性假設很難以嚴謹的科學方式證明,只是定性的認識。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論,實質上就是將專家群體、數據和信息資料與計算機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把各門科學理論與人們實踐經驗知識結合起來,發(fā)揮整體優(yōu)勢和綜合優(yōu)勢。此方法論的特點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而后上升到定量認識;科學理論與經驗知識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人與計算機相結合。[5,6]

系統工程教學中,注意強調系統工程中的定性與定量關系,避免學生注重定量,忽略定性的思維習慣。

5.清楚系統工程與具體工程技術的關系

“系統工程”中的“工程”是指把各種科學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概念和原理用于研究,創(chuàng)造和設計各種系統。從系統看工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解決工程問題;從工程看系統――用工程的方法建立系統和解決系統問題。系統的方法主要是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方法;工程的方法是處理工程問題的方法,包括原理應用和結構構思,確定技術、經濟原則,對結構材料、參數和整體進行計算。系統和工程的結合,即系統的方法和工程的方法融為一體,使人們能在系統思想指導下以工程的方法作為工具,從定量角度描述系統元素間的關系、設計、建造和管理人們需要的系統。[7]

與一般工程相比較,系統工程是一種知識體系,不是工程實踐;是普遍適用的方法,一切工程都適用;是工程技術,不是科學理論,講究實際工效;系統工程的精華是系統觀點,強調從總體著眼構思,從局部著手實現,從全局出發(fā)用好局部,從全過程出發(fā)關照好各個階段。[1]

“系統工程導論”教學課堂中講授一些具體系統工程方法,如:系統模型技術、系統網絡分析技術、系統評價技術等。一些學生會認為系統工程只是包含類似的一些具體工程技術方法。只有真正清楚了系統工程的概念與意義,才不會造成這樣的誤解。

三、結論

上面關于“系統工程導論”教學中需關注問題的幾點思考,更要注重教學中的落實。首先在緒論中要表達清楚,其次在各章節(jié)教學中涉及部分要做課堂提示,使學生真實體會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從而使其在學習本門課程之后,能夠對系統工程有一個全面整體的把握,掌握系統工程技術強調宏觀研究、兼顧微觀研究的思想,以及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過程。另外,期望該課程能夠影響學生建立全面綜合的思維習慣,提高知識學習和運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苗東升.系統科學大學講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魏萍,鄧先瑞.《系統工程導論》課程體系探討與教學實踐研究[J].煤炭技術,2010,(2):222-224.

[3]夏紹瑋,等.系統工程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4]錢學森,等.論系統工程[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5]王眾托.系統工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第3篇:系統科學理論應用范文

[關鍵詞] 系統科學方法;內涵;外延;綜合集成方法論;軟系統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B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4)01-0071-05

方法論研究一直是科學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在科學世界中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科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或“必不可少的要素”[2]80。系統科學是一個具有較強方法論性質的學科,系統科學方法在諸多學科領域(如管理學、教育學、生物學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對系統科學方法的認識卻存在著一定混亂,本文在結合學界觀點的基礎上,將通過對內涵與外延的探討全面分析系統科學方法,為它的廣泛運用奠定理論基礎。

一、方法與方法論

方法與方法論在國內外學術界經常被混用。吳彤把方法定義為:“探索事物的一種途徑,其字面的含義也是‘論述行動的途徑’。方法也是一種運用手段的認識活動過程?!彼^方法論,“就是討論、研究方法的理論,也是關于方法的合理性的理論,即關于方法的哲學?!盵3]李志才用“五個有機聯系著的層次或要素”表征方法的內涵,并進一步指出“方法論,是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系統。它的原理應包括方法的內在結構、方法的本質特征、方法的來源和發(fā)展、方法的分類、方法的功能評價、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等等一系列問題”[4]。這兩個概念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在國內外學術界經常被混用。

Klir在探討系統方法論時,“把系統方法論定義為研究各種類型的一般系統類別及其處理與這些類型系統相關問題的具有內在一致性的方法的集合”。簡單講,他把方法論看作是方法的集合,另外,他進而提出了“系統元方法論”概念,“即對系統方法和方法論(整合的諸方法之集合)的研究”,“它的研究目的是確定一種方法(或方法論)的一些專門的特點”,“系統元方法論的主要功能是評價和比較處理系統問題的各種類型的方法,同時去除那些不適宜的方法”[5]。從物理學的量綱來講,方法的集合一定只能是方法,因此可以看出,在Klir這里的方法論更接近于通常意義上的方法,元方法論接近于方法論。國內的幾本科學方法論史的著作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幾乎每本方法論史準確的說都是方法的歷史。在系統科學領域,這種方法與方法論的混亂更加明顯,諸多冠之以方法論的內容基本上都屬于方法范圍之內。比如,硬系統方法論、軟系統方法論等,以及國內學者錢學森、顧基發(fā)、吳學謀等人的方法論,某種程度上更像某種研究方法,后文會具體說明這些方法。但事實上,對于方法和方法論這兩個范疇的說明在國內還是比較清晰的,如上文吳彤的觀點,再比如的觀點:“方法就是人們看事物、想問題、辦事情的思路、原則、程序、步驟和技巧?!椒ㄕ搫t與方法不同,它表現為一系列方法論原則,是比方法高一個層次的東西,方法論要回答的問題是方法的客觀基礎,以及各種方法的相互關系等等?!椒ㄕ撗芯康囊粋€直接目的就是要獲得好的方法。……方法論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各種方法的相互關系,即體系結構。”[6]612-613另外,樸昌根論述系統方法和系統方法論所提出的觀點,也是筆者所贊同的,只不過他稱方法論為方法學。[7]79-81

筆者同意吳彤、等對一般意義上方法以及方法論的界定。諸多學者探討過的實驗方法、觀察方法、歸納方法等,或者各種方法的組合,觀察實驗―歸納方法和假說―演繹方法等都是科學方法,并非方法論。這種界定的直接結果就是當前許多書名為方法論的著作可能都要改稱為方法的研究,這種研究本身即是方法論,或論方法。如果方法論是關于方法的理論[6]613,那么方法論研究就應該是對“關于方法的理論”的研究,筆者認為這種研究尚不存在,因為研究方法的理論還不存在,談何對之進行研究。Klir的元方法論在這種意義上很明顯更應該稱之為方法論。因此,很多文獻中提到的方法論研究、方法論變革等也就失去了指代的意義。換個角度說,當前學界提到的方法論變革指的主要是方法的變革,是在做方法論,研究方法,理解其意即可。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本文是以方法為研究對象,做方法論研究。

進一步講,與科學發(fā)現相對應的是方法,與科學辯護相對應的一般是方法論。以波普為例,他提出的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四段圖示[8],是向人們展示他提出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告訴人們如何做,即方法;他進而把這種思想上升為與實證主義相對立的證偽主義觀點,即進入了科學辯護的層面,即方法論。因此,包括庫恩的范式理論、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等都屬于方法論,或者說是通過對獲取知識的科學方法的思考總結出的一些思想理論。

二、系統科學方法的內涵

(一)系統方法與系統科學方法辨析

當前學術界提到最多的是“系統方法”,所指的含義卻有所不同,事實上是在兩種含義上使用該術語。一是以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為理論基礎形成的系統方法,魏宏森的觀點是其典型代表:“系統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fā),始終著重從整體與部分(要素)之間,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以達到最佳地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它的顯著特點是整體性、綜合性、最佳化。”[9]另一種含義是在系統科學方法意義上使用的系統方法,如樸昌根即是如此。[7]80丁把它總結為:“以一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以及耗散結構、協同學、超循環(huán)理論等眾多現代科學理論為科學基礎而形成和發(fā)展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盵10]19-22或者說,是以系統科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方法的集合。為了避免混亂,后文把以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為基礎的系統方法稱之為系統論方法;把以系統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系統方法稱之為系統科學方法,前者是后者的真子集。

國內第二個具有代表性的方法體系是由顧基發(fā)、朱志昌等人提出的“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WSR)”,它是把物理、事理、人理有機融合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的方法體系。 [22]8在該方法體系中,“‘物理’指涉及物質運動的機理,它既包括狹義的物理,還包括化學、生物、地理、天文等等?!吕怼缸鍪碌牡览?,主要解決如何去安排。通常運用運籌學與管理科學方面的知識來回答‘怎樣去做’的問題。……‘人理’指做人的道理,通常要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知識去回答‘應當怎樣做’和‘最好怎么做’的問題”[22]15。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的實踐準則是“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22]16,它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綜合原則、參與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迭代原則。[22]20苗東升通過對這種方法或方法論進行分析,把它歸于軟系統方法論名下。[23]

鄧聚龍創(chuàng)立的“灰色系統理論”在國內外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該理論中的灰或灰色指“信息不完全或不確定或者二者皆有的現象?;一蚧疑嗫煞Q為貧信息現象”[16]231。“灰色系統是指信息不完全,信息不確定,或二者兼有的系統。”[16]239以此為基礎,灰色系統理論就是“處置少數據不確定性問題的理論”[24],“灰色系統理論屬系統論范疇。灰色系統理論以信息不完全,不確定系統的行為表現、行為內涵、行為關系、行為環(huán)境的層次性、動態(tài)性、信息性、量化性……為主要研究目的。”[16]239它的主要內容包括:灰觀念、灰生成、灰建模、灰預測、灰決策、灰控制、灰數學、灰哲學等。[16]240相對應的,應用灰色系統理論處理灰色系統各種問題的方法就構成了灰色系統方法。

吳學謀創(chuàng)立的泛系理論與方法也已經在國內外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泛系方法論是“泛系哲學的主要組成之一”,它是將“泛系理論(泛系哲學、泛系數學、泛系工學等)運用于科學認識和科學研究過程,運用于認識與實踐”形成的各種泛系方法的總和。[16]112或者可以把泛系理論與方法簡單總結為“研究廣義系統、關系的理論和方法,……它的特點是宏觀、微觀兼顧并具有多層次網絡體系”[25]。

(二)國外提出的系統科學方法

國外提出的較有代表性的方法或方法論體系,主要包括系統工程、系統分析、系統動力學等方法在內的硬系統方法或硬系統思考,切克蘭德提出的軟系統方法論,Ulrich的“批判系統啟發(fā)法”(CSH),還有“全面系統干預”(TSI)和“批判系統實踐”(CSP)等在內的批判系統思考(CST)方法,以及Klir創(chuàng)立的被稱之為“一般系統問題解決者”的方法體系等。

系統工程自從20世紀中葉由貝爾公司提出以來,在國內外都得到了廣泛運用和發(fā)展,已經成為管理學及其相關領域的重要方法。系統工程可以簡單總結為:“系統工程是一門縱覽全局,著眼整體,綜合利用各學科的思想與方法,從不同方法和視角來處理系統各部分的配合與協調,借助于數學方法與計算機工具,來規(guī)劃和設計、組建、運行整個系統,使系統的技術、經濟、社會效果達到最優(yōu)的方法性學科?!盵26]7當前系統工程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嚴格的、可操作的程序處理復雜的系統問題。系統分析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等經常被認為是包含在系統工程大的方法體系內部處理問題的具體方法。關于系統工程的具體操作與實踐問題,在任何一本系統工程的教材和著作中幾乎都有詳細說明。在國內外各個高校的相關院系也都開設了相關課程,表明了這一學科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尤其是管理學中已經得到普遍認可。這些切克蘭德筆下的硬系統方法論主要是解決問題比較確定的問題,隨著系統分析方法在諸多領域的廣泛運用,問題本身就成為了問題。[26]27-28用切克蘭德的話講,軟系統方法論是專門處理不良結構的問題[27]161,或者說為這種問題本身不確定性的問題的解答提供一種方法論的指導。切克蘭德提出的七個步驟的方法循環(huán)圖是其方法思想的集中代表。[27]163切克蘭德雖然也給出了他的方法的具體操作步驟,但是也正如他所說,他的方法更多的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提供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27]161-162

近些年的學術界,在切克蘭德軟系統方法論以及諸多系統思考相關思想與方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了多種應用于管理學的系統科學方法。其中Ulrich提出的“批判系統啟發(fā)法”、Flood和Jackson創(chuàng)立的“全面系統干預”以及在這些思想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批判系統實踐”是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和方法。后兩種方法是“批判系統思考”(CST)的典型代表,Jackson用“創(chuàng)造性整體論”一詞表示這些方法或方法論思想。[28]在Jackson的《系統思考》中對這些方法的形成與發(fā)展、方法及方法論的理論與實踐、哲學根源與影響,以及對實踐管理人員的具體價值都進行了深入分析與闡述,此處不再重復。Klir為了處理各種具有關系性的系統問題,提出了他稱之為“一般系統問題處理器”(GSPS)的方法論體系結構。包括三個部分:概念框架的執(zhí)行部分、操作部分和兩個交界面。[29]該方法論可以被應用于諸多一般系統問題的處理與解決。Klir和Elias專門撰寫《系統問題解決的體系構建》,詳細闡述了該問題。

除了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系統科學方法之外,應用各種系統科學理論處理問題形成的方法都屬于系統科學方法的范圍之內。比如應用一般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混沌學、CAS理論等分析問題形成的方法。魏宏森的《系統科學方法論導論》和周昌忠《西方科學方法論史》對所謂老三論基礎上形成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吳彤的《自組織方法論研究》則對之后的自組織理論、非線性科學形成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CAS理論與方法在國外的諸多領域都已經得到了廣泛發(fā)展和運用。另外,像黑箱方法、模型方法、復雜網絡方法等也在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由于本文的重點不在于介紹這些方法,而在于通過對這些方法的分析進行方法論探討,因此不再對具體方法做一一闡述。

第4篇:系統科學理論應用范文

1中醫(yī)診斷學的研究現狀

中醫(yī)領域中有四診的醫(yī)學概念,其分別為“望、聞、問、切”。這是傳統模式中醫(yī)診斷體系的核心。這體現出在傳統模式的中醫(yī)診斷環(huán)節(jié)中這是一個具有多源化信息的處理過程,其實質上是它與現代信息技術中多元化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的學術理論相互磨合。多元化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的相關研究是近期現代信息技術領域中表現活躍的應用學科,其主要以數學理論、系統科學理論以及計算機技術理論為核心基礎,已經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在科學理論與技術應用上都趨于成熟的現代化學科專業(yè)體系。中醫(yī)診斷理論的基本原理是“以表知里”,即為:反映于出人體外表的信息狀況和疾病的本質根源相互之間存在著直接關系,認為證候是人體機體在疾病產生過程中在某一階段表現的病理概括,通過中醫(yī)四診方式獲取的信息則是形成證候的根本元素,體現出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2]。中醫(yī)診斷信息的獲取方式通常集中在醫(yī)師和病患者的感覺器官上,其臨床診斷經驗與診斷醫(yī)學理論主要建立在個別醫(yī)師的肉眼觀察、經驗分析以及理論歸納的醫(yī)學基礎上。醫(yī)學信息的診斷處理與有效整合主要由醫(yī)師根據個人的醫(yī)學知識與臨床經驗完成的,加上醫(yī)療診斷信息獲取的感覺器官,其敏感性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無法避免容易受到個人的主觀因素干擾,影響臨床醫(yī)學診斷信息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在中醫(yī)的臨床醫(yī)療診斷過程中通過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相關的一系列問題,中醫(yī)臨床診斷的客觀化分析研究發(fā)展成為中醫(yī)學理論現代化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形成20世紀中期之后中醫(yī)學領域現代化科學研究的基石。

2現代信息技術在中醫(yī)四診中的應用

2.1望診

中醫(yī)望診的方式主要分為望面、望目以及望舌等,主要的醫(yī)學根據是醫(yī)師通過眼睛對病患者使用的視覺功能,因此無法體現客觀合理的統一標準。目前生物醫(yī)學工程專業(yè)領域的臉部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等已經成熟,未來將逐步作為中醫(yī)診斷學中望診的科學研究工具,從而會得到廣泛的應用發(fā)展。面像跟蹤通常采用基于模型的方法或者基于運動與模型相結合的辨別方法。另外,膚色模型跟蹤作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手段。面像比對從本質上講,是采樣面像與庫存面像的依次對比,同時尋找出最佳形式的匹配對象?,F階段主要可分為特征向量和面紋模板這兩類描述方式,特征向量法首先應該確定眼虹膜、鼻翼、嘴角等面像五官輪廓的大小、位置、距離以及角度等各種屬性,然后分析出它們相應的幾何特征量。這些特征量可以構成描述該面像的特征向量。通過計算機應用技術對虹膜花紋特點進行量化處理與數據分析,用于辨認各種不同病患者的虹膜變化狀況,診斷眼疾病與全身的病理變化在眼睛器官上的病理反應[3]。

2.2聞診

中醫(yī)聞診的方式通常依賴于醫(yī)師的聽覺與嗅覺等個人感覺來完成診斷的。怎樣通過客觀合理的方式擴展醫(yī)師的診斷功能,中醫(yī)學者完成了大規(guī)模的研究工作,而通過大部分科學研究能夠依賴于電子聽診器技術對中醫(yī)聞診進行有效輔助[4]。電子聽診器技術屬于一套具備生理聲音分析功能的信息系統,通過系統醫(yī)師能夠便捷地在計算機系統的顯示器上直接觀察到人體生理聲音的對應波形,透過耳機的傳輸功能可以聽到病患者的聲音,同時將其和通過聽診器技術獲取到的聲音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提升自身的聽診能力與疾病診斷準確率。電子鼻技術主要應用在測量氣體實際化學成分的醫(yī)學儀器,通常于運用在需要測量氣體組分的相互環(huán)境中。在中醫(yī)聞診過程中需要對病患者散發(fā)出的個人氣味進行有效的檢驗分析,傳統的模式就是依賴于人的嗅覺或者通過化學分析的處理方法。因為人的嗅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主觀的判斷成分,因此其精確度相對不高,而化學檢驗分析需要耗費較長時間從而無法實時監(jiān)測的目的,容易導致誤診,電子鼻技術可以很好地實現聞診的實時控制。

2.3問診

中醫(yī)問診一般是咨詢病患者有關疾病的具體狀況、病患者的自身病癥、過往病史以及生活作息習慣等方面,從而全面了解病患者的各種病理感覺以及疾病變化、具體診斷等狀況的診斷方法。通過問診的方式可以獲得和疾病相關的病理資料,是臨床醫(yī)師客觀分析病情,進行確診的重要理論根據。如何從復雜多變的臨床醫(yī)學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使其實現系統的量化目標,是中醫(yī)證候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2.4切診

中醫(yī)理論的切診和智能傳感器技術可以結合,切診的數字化醫(yī)療診斷模式發(fā)展比較早,已經獲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切診在中醫(yī)四診中屬于關鍵的臨床診斷環(huán)節(jié),由切診方式所獲得的脈象能夠直接反映出人體機能的各種生理與病理情況,是研究人體內機能變化的一個對外可視窗口,對于診斷病狀、分析病情、辨識病機以及推斷確診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根據人體脈象的機能變化,能夠探測到人體內臟器官的氣血、陰陽、生理以及病理等具體狀況。所以通過切診方式進行醫(yī)療信息的獲取與分析已經成為切診客觀化科學研究的重點方向[5]。

第5篇:系統科學理論應用范文

摘要:在對前人教學設計定義分析與理解的基礎上,將教學設計重新界定為:在教育教學理論以及相關理論的指導下,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方法對教育教學進行規(guī)劃、安排,建立活動方案,并根據實施結果對方案進行評價、修改的過程。并依據理論基礎的不同將教學設計理論分為經驗化教學設計、系統化教學設計、非線性化教學設計三種。

關鍵詞:教學設計理論;經驗化教學設計;系統化教學設計;非線性化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03(2014)01/03-0030-05

一、引言

作者在厘清了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理論、教學設計學的關系及層次后,利用解釋結構模型法分析了教學、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學、教學論、教學理論、教育技術學、教學方法、教學法、設計教學法及教育學等概念之間的語義結構網絡[1],進一步明確了教學設計學的應用性學科性質,及其與教學的理論、教育技術學的關系,但在教學設計學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仍然存在困惑與分歧,如教學設計的定義、教學設計理論的分類等,本文中作者擬從學科視野就這兩個問題談談一點認識,即作者認為[2]:教學設計與教學設計學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把教學設計籠統地稱為“一門學科”或“一種理論”。如果教學設計特指對教學系統進行規(guī)劃安排的實踐活動,教學設計理論就是對該活動進行系統化、理性認識的產物,教學設計學是理論演變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教學設計活動古已有之,原先是一種經驗化的形態(tài);教學設計學是近代才發(fā)展成熟的,主要是一種理論化的形態(tài)。教學設計學是以教學設計(活動)為研究對象,揭示教學設計工作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是以教學的理論(the theories of instruction)為指導,通過教學設計實踐活動,將這些來源于教學實踐的理論再應用到實踐中去,將實踐與理論結合起來,是一門將教學的理論與教學實踐連接起來的橋梁學科。教學設計理論是教育技術學的核心理論,教學設計理論推動了教育技術學的成熟和發(fā)展,教學設計學是在教育技術學母體中孕育和發(fā)展成熟的,所以,教學設計學是教育技術學的次級學科。

二、教學設計的定義

(一)前人的定義

教育技術界的前輩對教學設計的界定不勝枚舉,在此列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義。

教學系統設計是對教學系統進行具體計劃的系統化過程。(加涅)[3]

教學設計是指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資料和教學活動的具體計劃的系統化過程。(史密斯、雷根)[4]

教學系統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部分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它們的方法步驟,然后評價教學成果的系統計劃過程。(肯普)[5]

教學設計是設計科學大家族中的一員,設計科學各成員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學原理以及應用來滿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學設計是對學業(yè)業(yè)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帕頓)[6]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它以優(yōu)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為理論基礎。(烏美娜)[7]

教學設計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教什么(課程、內容等)和怎樣教(組織方法、傳媒的使用等)進行設計。(李伯黍)[8]

教學設計就是在一定的觀點和方法的指導下,依據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師的經驗,對教學活動進行規(guī)劃和安排的一種可操作的過程。(南國農)[9]

(二)分析與理解

針對上述定義,可以對教學設計作出以下分析和理解。

1.籠統地強調“教學設計利用系統方法”并不定準確

因為教學設計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如傳統教學設計(即平常所說的備課)、教學系統設計等,而傳統教學設計并不強調系統方法。

有學者批評了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線性模式過于僵化和呆板,它將原本具有綜合性的學習任務和內容分解為一個個的子目標、獨立單元,在這種學習中所習得的知識是彼此孤立的、部分性的而非整體性的[10]。

2.教學設計的概念正在發(fā)展之中,應分類型、分層次理解教學設計的內涵

分類型定義“教學設計”,如:傳統教學設計,教學系統設計、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等。例: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是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發(fā)和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并與傳統媒體有機結合,在課堂上采用多種媒體優(yōu)化組合的一種教學設計[11];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實現教學過程全優(yōu)化的系統方法[12]。

分層次理解“教學設計”,如: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學等。例:教學是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是教和學相統一或相結合的活動[13];設計是指在創(chuàng)造某種具有實際效用的新事物或者解決新問題之前所進行的探究式的系統計劃過程[14];教學設計學是研究教學系統設計,揭示教學設計工作的規(guī)律,并以這些規(guī)律的知識指導教學實踐的一門應用性學科[15]。

3.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征

(1)強調運用一定方法;(2)強調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指導;(3)它是一個對教學活動、系統進行規(guī)劃、安排的過程。作者認為,第三點是教學設計的本質特征,不管教學設計如何發(fā)展,它總是在教育教學之前規(guī)劃一個實施教和學的優(yōu)化方案。而教學設計的新發(fā)展也表明,現在籠統強調運用系統方法以及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指導并不準確。

(三)新的定義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對教學設計的定義應從一個較為寬泛的范圍著手,在揭示其本質的前提下,不拘泥于某種特定的理論和方法,這樣有利于開拓我們的視野(而不把教學設計局限于系統化教學設計,目前許多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在介紹教學設計時反映了這種傾向),也有利于我們構架教學設計理論的體系。在這個原則指導下,教學設計可定義為以下內容。

教學設計就是在教育教學理論以及相關理論的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方法對教育教學進行規(guī)劃、安排,建立活動方案,并根據實施結果對方案進行評價、修改的過程。

根據這個定義,教學設計的指導理論不只一種,指導理論不同相應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并且強調教學設計是一個先進行規(guī)劃和安排,然后經過實施后的結果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價和修改的這樣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

三、教學設計理論的分類

在教學設計理論中有一種傾向就是把教學設計等同于教學系統設計,籠統強調系統方法,但系統化教學設計也有不足,其線性模式過于僵化和呆板,它將原本具有綜合性的學習任務和內容分解為一個個的子目標、獨立單元,在這種學習中習得的知識是彼此孤立的、部分性的而非整體性的[16]。根據以上對教學設計定義的分析可知,區(qū)分不同教學設計理論的標準主要是指導理論,指導理論相同相應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根據這一標準作者認為教學設計理論是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規(guī)劃的理論,在此作者依據理論基礎的不同將教學設計理論分為經驗化教學設計、系統化教學設計、非線性化教學設計三種。

(一)經驗化教學設計

一般認為,教學設計概念的出現是在20世紀50年代,首先,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加涅。但在此之前,對教學活動進行計劃和安排是歷來有之的,在教育實踐中遇到了許多對各要素如何協調、如何控制的問題從而萌發(fā)了一些科學地進行教學計劃——教學設計的原始構想,也就是說,自從有了人類教育就存在教學設計的實踐,但當時并沒有“教學設計”這個概念,而我們經常聽到的或從教育學書中看到的大多是“備課”、“寫教案”之類的字眼。當教學設計作為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時,它就應包含此時的對教學活動進行規(guī)劃的理論,所以,筆者將20世紀50年代教學設計的概念出現之前的對教學活動進行規(guī)劃的理論稱之為經驗化教學設計,意指教學設計活動古已有之,原先是一種經驗化的形態(tài),具體可定義為:經驗化教學設計是在赫爾巴特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教育者運用五段教學的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規(guī)劃、安排建立方案,并根據實施結果對方案進行評價、修改的過程。

1.經驗化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19世紀以前學校教育發(fā)展緩慢,雖存在教學設計活動,但教學設計經驗非常零碎,尚不能上升到理論形態(tài),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創(chuàng)立了科學教育學,將教學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從這時起教學活動受到赫爾巴特教學思想的深刻影響,在教學設計方面受到赫爾巴特教學階段理論的影響,形成了經驗化教學設計理論。

赫爾巴特把教學過程分成4個連續(xù)的階段:明了、聯想、系統、方法這四個階段。戚勒則把“明了”一步分為“分析”和“綜合”二步,其余仍為三步(與赫爾巴特相同),而成為“五段教學法”。戚勒的弟子萊因認為戚勒所用的名稱不當,改五段的名稱為預備、提示、比較或聯想、總結、應用。這就是現在所謂的“五段教學法”。

2.經驗化教學設計模式

由赫爾巴特教學理論發(fā)源的五段教學法影響下,經驗化教學設計也基本上由五部分組成: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鞏固應用。

現將這五個部分說明如下:①復習舊課就是使學生回憶過去的經驗和有關的事實,為學習新教材做準備。并說明學習的目的,使學生知道當前所要解決的問題,這里有引起動機、明確目的含意,使學生產生一種期待解決問題的心理。②導入新課就是教師提出新教材或一些事例讓學生觀察。此時,是由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教材或事物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觀察,并不是由學生去搜集材料,所以,仍是以教師活動為主。前一個步驟是教師要使學生知道所要解決的問題及與此有關的舊經驗。在這一步是教師要指示學生與此問題有關的新材料。③講授新課就是用問答討論等方法,把提示的教材加以分析和說明,然后與舊經驗相比較、分類并加以排列,找出相同和不同之處。④課堂小結是分析比較的結果,綜合概括成結論或原則。⑤鞏固應用就是給學生習題,使學生應用所得的原則或知識結論來解決問題,使他們對新知識、新原則有更深的了解,并驗證結論、原則的正確性。

3.經驗化教學設計的局限

經驗化教學設計的這種模式基本上是一種對教學過程的設計,主要是針對教師教的活動,忽視了學習者的特性分析。如果不考慮具體條件機械套用,會使教學過程僵化,但若在某些教學情況下靈活應用仍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二)系統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真正成為一種有影響力的理論是在系統科學方法引入之后,同時,受到行為主義等學習理論的影響,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連接教育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踐的橋梁學科、應用學科。杜威在1900年曾提出應發(fā)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梁科學”,它的任務是建立一套與設計教學活動有關的理論知識體系。教學設計作為一門理論和一門新興教育科學,卻是孕育于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現代媒體和各種學術理論被綜合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年代里,在教育技術學形成發(fā)展過程中派生出來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系統科學被引入教育領域,教育技術也已發(fā)展到系統技術階段,系統研究教學過程的思想逐步得到人們的注意。與此同時,許多教育技術的研究者開始致力于將系統論及其方法應用于教學的實際研究,并應用于教學設計的各個層次,由此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逐漸形成起來了。

系統化教學設計是指在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教育者運用系統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規(guī)劃、安排建立方案,并根據實施結果對方案進行評價、修改的過程。

1.系統化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系統教學設計以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及系統科學為理論基礎,有的學者認為還包括傳播理論。

系統科學思想認為任何事物都處于一定的系統當中,系統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wěn)定結構和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即系統具有要素性、結構性、功能性、整體性等特征。將這種思想引入教學之中,我們可以認為:教學系統是由教育者、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要素組成穩(wěn)定結構、促進人的發(fā)展的有機整體或系統。

把教學看成一個系統,分析諸要素,發(fā)揮其合力,以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正是巴班斯基教學最優(yōu)化理論的主要觀點。這些觀點影響了系統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而在設計階段它基本上是受到學習理論的影響,起初遵循了行為主義的原則,針對不同的目標,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和選擇教學媒體來強化知識的傳授,并依據反饋原理對方案進行評價和修改;后來增加了認知主義,如在“學習者特征分析”環(huán)節(jié)中注意對學習者內部心理過程進行分析、教學策略方面考慮激發(fā)學生動機等;最近又有傾向于建構主義的趨勢,如強調學習情景的創(chuàng)設、學習活動的設計等。

2.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系統方法引入教學設計以后,各種教學設計模式不斷涌現,美國學者Andrews & Goodson在1980年時就已經確定了60個教學設計模式,現在已不勝枚舉。何克抗教授認為[17]:在教學設計四種理論基礎(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傳播理論)中,除學習理論之外的其余三種對所有教學設計模式的影響基本相同,只有學習理論在不同教學設計模式中的體現才有顯著的差異。根據這一原則,他將教學設計分為三代:第一代教學設計模式的主要標志是在學習理論方面它是以行為主義作為其理論基礎,其代表性模式——“肯普模式”;第二代教學設計模式的主要標志則是以加涅的“認知-聯結”學習作為其理論基礎,其代表性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第三代教學設計模式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建構主義理論,系統理論貫穿于三種模式始終,余勝泉、何克抗等提出了一個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18]。

3.系統化教學設計的局限

系統化教學設計可以為教育者提供一個程序化的、可操作的教學流程,詳細規(guī)劃教學系統的每個要素,以優(yōu)化教學,但其缺點在于容易使教學過程變機械和僵化。

(三)非線性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在經過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成熟之后,逐漸繁榮起來,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對教學設計設計產生影響的理論不僅僅是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系統理論,教學設計的模式也更加多樣,教學設計的應用領域也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的微觀領域,而是逐漸向宏觀教學設計、企業(yè)培訓領域擴展。此時,教學設計理論逐漸擺脫系統方法帶來的“機械”和“僵化”,更多地呈現一種非線性的方法,所以,筆者稱之為非線性化教學設計理論,其中,學者們討論最多的是信息化教學設計。

1.對非線性化教學設計產生影響的理論

非線性化教學設計可以說是一種多元化的教學設計,這種多元化首先體現在它所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只一種,它突破了以某種教學理論或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局限,還突破了傳統系統理論的局限,多種學科的理論都對非線性化教學設計產生了影響,這些理論包括:認知心理學、闡釋學、模糊邏輯、混沌理論、“新三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

2.非線性化教學設計的發(fā)展趨勢

非線性化教學設計的多元化還體現在其發(fā)展趨勢的多樣化,主要有:“主導—主體”教學系統設計模式、活動設計理論、關系論教學設計、網絡化教學設計、教學系統設計自動化、教訓系統設計與企業(yè)培訓相結合、教學設計理論向具體學科深入、宏觀設計論、信息化教學設計、基于混沌理論的教學設計等[19]。

上述就是教學設計的內涵及理論構架,表1從理論基礎、使用方法、共同本質三方面對教學設計理論作了總結。

教學設計理論是教育技術學的核心理論,也是發(fā)展最成熟的理論,筆者的上述構架只是依據理論基礎的不同而進行的闡述,并且還有一個弊端,就是上述分類局限在學校教育領域,視野相對比較狹窄,若要全景展示教學設計理論,如:廣義的教育系統設計,這個構架還需修改或擴充。

參考文獻:

[1]馬啟龍.教學設計學的學科性質及地位——從教學設計與教學論關系談起[J].教育傳播與技術,2007,(4):6-9.

[2]謝克仁,馬啟龍,白繼芳.教學設計學與教學論的語義結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8,(11):46-49.

[3]加涅著,皮連生等譯.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1.

[4][5][6]轉引自: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3.

[7]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1.

[8]李伯黍.教育心理學(第2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68.

[9]南國農.電化教育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30.

[10][16]李芒.建構主義到底給了我們什么?——論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J].中國電化教育,2002,(6):10-15.

[11]李克東,謝幼如.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第2版)[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94:1-2.

[12]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75.

[13]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14]孫可平.現代教學設計綱要[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2.

[15]張祖忻,朱純,胡頌華.教學設計:基本原理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5.

[17]何克抗.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評論(上)[J].電化教育研究, 1998,(2):4-9.

[18]余勝泉,楊曉娟,何克抗.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第6篇:系統科學理論應用范文

【關鍵詞】交通工程系統科學課堂教學有機整合

一、系統科學和交通工程學概述

一般系統論認為,系統是指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若干組成要素結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3]系統科學指的是以系統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它通過描述“一般系統”的特征、類型及演化規(guī)律等,試圖揭示系統的對應或相似性以及同構性等共性問題。[1]該學科從系統的角度,運用系統的方法去考察認識整個世界,是具有橫斷學科性質的新科學,[2][4]在許多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應用。系統科學包含的內容較多,如一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運籌學和系統工程、耗散結構理論、超循環(huán)理論和突變論、非線性科學等。[2]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系統科學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國內外很多學者的廣泛關注,其研究工作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如協同學說的創(chuàng)立、錢學森的系統科學體系和復雜性研究以及混沌理論的新發(fā)展。[2]系統科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在具體的應用領域給我們帶來重要影響的同時,也使我們的思維方式產生了重大的改進。它利用數學工具,使人類的思維方式從定性概括開始向定量描述發(fā)展,從而更能精確揭示自然和社會現象的一般規(guī)律。

交通工程學是隨著交通科技的發(fā)展,為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而興起的一門學科。其主要的目的是揭示交通運輸這一社會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從而能夠提高交通的效率,節(jié)約資源和社會成本。它所研究的內容對提高公路和道路的交通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和應用前景。[5]揭示了交通工程的研究內容,它是研究道路交通中各種交通現象基本規(guī)律及應用的一門學科,它是以人為主體、以交通流為中心,以道路為基礎,將三方面的有關內容統一在交通系統的環(huán)境中進行研究,通過交通規(guī)劃、設計運營管理等方法,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與運輸費用,從而達到安全經濟的目的。

從上面對于系統科學和交通工程的研究內容來看,兩個學科都是力圖揭示自然現象的一般規(guī)律,從而能夠進一步利用這一規(guī)律,為人們的決策服務,因此兩個學科從總體目標上來說是一致的。由于交通系統是一復雜系統,研究交通系統的非線性現象和復雜性特征一直是交通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系統科學的發(fā)展為現代交通科學的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它為交通工程的研究提供了諸多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有力的推動了交通工程的發(fā)展。因此系統科學和交通工程學有著緊密的聯系。

近年來,隨著交通科學的發(fā)展,很多高校都開設了交通工程教學課程。但在教學過程中,由于一些教師對系統科學與交通工程間的關系理解不深,往往忽視了交通工程教學過程中系統科學方法的介紹,使學生僅僅學到了書本上的內容,知識面不能合理的拓寬,從而限制了學生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鑒于此,在講授交通工程課程過程中,引入系統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對于開拓學生的視野是非常必要的。

二、淺談交通工程課堂教學中納入系統科學的必要性

現代交通工程的發(fā)展是建立在交通科學發(fā)展的基礎上。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交通科學不斷和其它科學(特別是系統科學)交叉,產生了許多新理論和新方法。同時,這些新理論和新方法在實際的交通工程應用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為了培養(yǎng)能適應信息社會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特別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需在交通工程的課堂教學中,融入現代交通科學的發(fā)展。系統科學作為現代交通科學發(fā)展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將其納入交通工程課堂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將系統科學的現展融入交通工程的課堂教學,首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例如,在講授交通安全評價方法時,常規(guī)的方式是介紹課本上的方法,如絕對評價法、事故率評價法、模型評價法等。事實上系統科學中的評價方法有多種,并不僅限于書本上的內容。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以介紹一些評價方法的發(fā)展,如層次分析法、屬性綜合評價方法以及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并針對不同的評價方法,介紹其特點和適用范圍,比較其優(yōu)缺點。通過這樣的比較和介紹,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目了然,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其次,將系統科學的方法融入交通工程的課堂教學,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達到教與學的目的。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書本,逐步說明學習內容。這種導入,學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引用一些重要的科學進展或是重大的實際應用,可消除這種十分沉悶的教學氛圍。

另外,在交通工程的課堂教學中,引進系統科學的現展,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專業(yè)知識水平?,F代社會的科學研究是不斷發(fā)展的,教材上的知識只是對過去研究的總結,教師在課上介紹最新的研究進展,可以有效地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將學生直接帶到學科的前沿,為他們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和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三、交通工程課堂教學與系統科學發(fā)展有機整合的嘗試和建議

1.實驗教學與課堂教學結合。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需要。面對這種需要,實驗教學顯得尤更為重要。目前,“交通工程”實驗教學的大部分內容更新很慢,已不適應現代交通科學的發(fā)展。授課教師可以根據系統科學和交通工程中的相關內容,補充一些先進的、有代表性的實驗內容。并有效的利用學校交通工程實驗室的平臺,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交通現象形成的機理及解決的過程。這樣可以解決傳統課堂教學中不能解決的重點、難點內容。

結合交通工程的專業(yè)特點,介紹現代系統科學在交通工程的應用。這樣,可以大大豐富傳統教學的內容,同時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以及畢業(yè)后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一些現代化交通工程的實驗室,或是參觀一些工程應用的現場。例如,教師在講授交通流理論中關于交通模擬模型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一些交通工程的實驗室,重點介紹一些應用系統科學中的交叉方法建立的交通模型。通過平臺演示,讓學生直接感受到系統科學在交通工程中的重要地位。這樣既使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能力。

2.啟發(fā)式教學的應用。結合書本內容,遵循系統原則介紹一些系統科學的新進展及一些重大應用方法,培養(yǎng)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融會貫通。為此,可以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模式,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這樣不但會使學生對教學目的有個清晰的認識,也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例如,我們在講授交通預測時,通常的方式是首先提出問題,如交通預測的難點在什么地方?存在什么樣的問題?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解決?之后分析問題的本質,包括問題涉及的相關要素,不確定因素等,如汽車的保有量,出行頻率,出行時間等。最后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介紹出行預測模型。實際上,系統科學中預測模型具有多樣性,而課本上介紹的不會很全面。因此,可以進一步介紹系統科學中新的方法在交通預測中的應用,如基于混沌和神經網絡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夠把問題講解的很清晰,對學生的理解和知識的拓寬都是有幫助的。

3.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查詢、課堂討論等活動。課外查詢一些有關系統科學和交通工程的相關內容,課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質疑精神、探索精神。例如,教師在教授交通流特性分析時,可以先讓學生課外查閱相關文獻,掌握和了解應用非線性系統理論研究交通流特性的方法,然后組織學生課堂討論,最后教師進行課堂總結。這樣可以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同時讓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獨立地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以此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此過程中,授課教師需做一些必要的課外輔導工作。

四、結束語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傳統的“交通工程”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外,還要注意對系統科學方法的創(chuàng)造性傳授。這樣的教學不僅反映了系統科學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最新研究成果,又能與交通工程的實際結合,達到教與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齊磊磊.論“系統科學”與“復雜性科學”之異同.系統科學學報,2008.16(4):31~34

2周樹杰.系統科學的形成與發(fā)展初探.哲學百家,2006:155~157

3羅發(fā)奮、隋春玲.系統科學理論的發(fā)展對教學系統設計的影響,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28(2):105~107

第7篇:系統科學理論應用范文

關鍵詞:科學發(fā)展觀;高等教育;教育實驗;科學理論

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使科學出現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新趨勢,各門科學的相互滲透使科學逐步形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迫使人們在更高的層次上以綜合和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并促進其發(fā)展,毋庸置疑,科學上的重大發(fā)現和理論突破必須伴隨于研究方法的變革和更新,這正如科學發(fā)展史表明:新的理論的誕生往往得益于方法上的革新。因此,隨著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深入和拓寬,研究方法必然會呈現縱橫交錯的局面??v觀其變化與發(fā)展,有如下一些趨勢。

一、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機地結合

眾所周知,數學方法能提高對教育問題研究和分析的精確性和嚴密性,電子計算機則能對教育系統中復雜而大量的數量關系逆計算提供方便。因而把電子計算機和各種學方法運用于教育科學研究,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教育科學研究的效率和質量,而且使得教育科學逐步地變成像自然科學一樣的“硬”科學。這樣,教育理論不再僅僅是一些觀念和定性的說明,也開始表現為一些可以用經驗和可檢驗的形式加以闡述的命題。數學方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運用使教育科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一種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隨著教育科學的發(fā)展,人們開始對教育問題進行定量研究,數學方法已在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評價中加以應用,其中更多的是用于評價分析,既包括教育質量、教學質量評價,又包括對教改實驗成果的分析。面對一些非常復雜的教育問題。開始利用數學模型進行模擬,在電子計算機上進行“模擬實驗”,根據實驗結果,選擇實施方案。

由于教育科學的研究對象很多是沒有明確外延的,因而教育科學成了一門非常復雜的科學,難以精確化。如教育本質的不清晰性、教育性狀的不確定性、教育功能的相對性、教育內部聯系的非線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主觀性等等。雖說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解決了上述矛盾,然而正是由于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使得上述矛盾又更加激化:一方面,嚴密的程序要求高度的精確;另一方面,機器所執(zhí)行的任務日益繁難,使它面臨的系統日趨復雜。正如查德所說:“當系統的復雜性日趨增長時,我們作出系統特性的精確,然而有意義的描述的能力將相應降低,直至達到這樣一個閾值,一旦超過它,精確性和有意義性將變成兩個幾乎互相排斥的特性?!币簿褪钦f,復雜程度越高,有意義的精確化能力便越低。因此,要深入研究復雜的教育問題,尋找它們的內在聯系和規(guī)律,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而模糊數學的誕生,則把數學的應用范圍從精確的領域擴大到了模糊現象的領域。模糊數學對事物的不確定的性質狀態(tài)作數量描述,目的是要從模糊中求精確,以便獲得與事物本來面目接近一致的參數。據此,把模糊數學引進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就是必然、可行而具實行意義了。因為這個方向會“減少對精確定量分析的先入為主的偏見。增加對大量人類思維和感知中不精確性的普遍性的承認”,而接受這一現實將增進“我們對人文系統特性的了解,有希望取得比極限在傳統方法中可能得到的更大的實際發(fā)展”。

二、重視開展教育實驗

當代教育科學研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教育實驗的廣泛興起。各種教育實驗的出現,既是教育科學發(fā)展進程中的必然趨勢,也是教育研究從經驗型走向科學型的重要一環(huán)。

教育實驗主要是根據研究課題的設想,在周密計劃和專門設置的特定條件下所進行的一種特別組織起來的教育實踐;通過對教育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能確定教育的某種影響因素與其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通過教育實驗,既能檢驗預先設想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又能探索所要了解的教育現象的變化發(fā)展原因及其條件,還能鑒定教育或教學的某種方式、方法、內容、形式的效果,等等。此外,教育實驗還具有控制性和可重復性的特點,它對于認識教學規(guī)律、檢驗教育理論以及發(fā)現教育科學原理、方法,均有其他方法難以取代和匹配的科學價值。特別是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時代,要使教育科學能迅速地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大力開展教育實驗就成了一條較易擺脫舊教育體系的束縛,從而提出新的假說并加以驗證的較為有效的科研途徑。

三、使教育預測和教育回測并行相輔

教育預測是指對教育發(fā)展趨勢和前景的科學預測。教育預測是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有關統計資料進行分析綜合的結果。教育預測,對于制定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推進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如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就于1970年主持過一次實習研究。這次研究的課題是“19世紀80年代起的中學課程計劃”。因為,該組織成員國遇到一些共同問題,并在發(fā)生同樣的演變。這次研究的步驟是,先考察將影響課程計劃制定的因素,而后考察因此在各門學科中將發(fā)生的變化。將影響課程計劃制定的因素有政治方面的(要求機會更加平等的壓力)、經濟方面的(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需要適應能力更強的勞動力)和社會方面的(青年人要求課程計劃更符合他們的利益)。因此,迄今為止分別進行教學的傳統學科,將來應該一組一組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教學內容上的這些變化,必將伴隨有時間分配上更大的靈活性(更多的時間用于個別化學習和集體設計)和教師職能的改變(要教師做的是教學,但更主要的是組織學習過程,使學習過程適合每個學生的需要,以及對學習成功情況作出評估)。新型的校舍、設備和教材也將是必不可少的。中學將是多種職能的,并且與社區(qū)的聯系日益緊密;社區(qū)將參與學校管理,利用學校的場所和服務,并為各種活動提供資料。上述這些結論雖是在1970年得出的,但至今仍然適用。

四、重視利用科學理論來研究教育科學

20世紀40年代,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統稱“系統科學”)幾乎同時問世,“三論”所包括的理論和方法為教育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三論”的出現,有助于教育科學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打破在教育論教育的傳統思維方法,打破在教育科學原有的狹窄概念范圍內打圈圈的自我封閉狀態(tài),有助于從方法論上提高教育科學的研究水平。

“三論”的方法論從整體出發(fā),著眼于整體性的功能,達到最優(yōu)化的目標,是從部分與整體的有機聯系中揭示整個系統的運動規(guī)律。據此,在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時,首先要把教育看成是一個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正確特定功能和運動規(guī)律的整體系統,而不是各部分的簡單組合。只有從教育系統內的部分與部分之間以及教育系統與教育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進行整體性考察,才能科學地把握教育。教育系統是按一定的層次結構組成的復雜的等級系統,不同結構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不等于各組成部分簡單相加的總和。因此,在研究整體結構時;要力圖利用系統整體中各組成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提供的“附加量”來發(fā)揮和提高整體功能,避免用孤立、片面、靜止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教育是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的理論。

五、重視各種研究方法的綜合使用

現代科學發(fā)展的分化與綜合,決定了以前那種就教育研究教育的方法只能是走向死胡同。新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興起,不僅豐富了教育科學的內容,而且為教育科學理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教育科學研究必須積極汲取和借鑒各種學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強多學科、多種方法的研究。20世紀科學技術和生產的迅速發(fā)展,使得今天的教育科學研究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的對象愈來愈復雜,知識的抽象程度愈來愈高,直觀程度愈來愈小。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不能簡單地、直觀地反映現實,而必須運用模型化方法來研究教育科學。這種方法能夠從各種科學方法中不斷地汲取營養(yǎng),迅速成長為一種全面的多功能的科學認識方法。它不是一種孤立的、排他的方法,它與幾乎一切傳統研究方法都有著天然的、緊密的聯系;應用模型化方法的過程表明:只有在與其他科學方法結合的情況下,它才能完整地揭示系統的規(guī)律性和本質。在建立模型前,需要對系統原型進行考察,必須依賴于觀察、實驗等經驗的方法;要積累和整理有關的資料,就要用到比較、分類等邏輯方法,在模型的抽象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對材料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等手段,離不開想象、直覺等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數學模型的建立與處理,模擬實驗的進行,必然與數學方法等相聯系;最后,借助于模型的應用和檢驗所獲得的信息,又將成為提出科學假說與建立科學理論的重要依據。總之,模型化方法的實際展開過程,幾乎是把一切傳統的科學方法聯系和統一起來的過程,它自身也成為促進各種方法綜合化,建立完整的科學方法論體系的重要手段。

作者單位:萍鄉(xiāng)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儲祖旺.我國高?;I資多元化的目標及其現狀分析[J].教育與經濟,2007(1):50-55.

第8篇:系統科學理論應用范文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高新技術企業(yè)發(fā)展迅速,李煒(2008)對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成本管理特點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實現高新技術企業(yè)成本控制戰(zhàn)略以及在高新技術企業(yè)推行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優(yōu)勢。王秋紅(2006)進一步針對高新技術企業(yè)的特點分析了傳統成本管理在高新技術企業(yè)運用中的局限性,從而表現出在高新技術企業(yè)中實施戰(zhàn)略成本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常華兵(2009)從企業(yè)生命周期角度論述了高新技術企業(yè)特性與戰(zhàn)略成本管理思想的高度耦合,強調了戰(zhàn)略管理成本的前瞻性和全面性。隨著戰(zhàn)略成本在高新技術企業(yè)中的運用,其應用過程仍舊存在著許多問題。朱曉堂(2012)一方面肯定戰(zhàn)略成本管理對于提高企業(yè)競爭力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認識到目前我國運用的戰(zhàn)略成本管理體系并不是完全理論上的戰(zhàn)略成本管理,只是一種對戰(zhàn)略成本管理理念的運用。

二、系統科學理論對研究有啟發(fā)

貝塔朗菲(Bertalanffy)是最早使用系統科學這個概念的學者之一。錢學森也非常重視系統科學理論的建設。系統科學認為,系統是相互關聯的若干要素的集合體。它是以一個整體的視角對被認知對象各個部分、各部分之間關系進行整合,以實現其目的。20世紀90年代之后,對于戰(zhàn)略成本管理相關方法的討論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逐漸將成本管理與戰(zhàn)略管理有機的結合起來運用于實踐。系統科學理論對于分析高新技術企業(yè)在運用戰(zhàn)略成本管理過程中有關問題,并找出解決困難的對策,提高高新技術企業(yè)戰(zhàn)略成本管理水平有著獨特的價值(圖1)。

三、高新技術企業(yè)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系統分析

1.環(huán)境對系統有“壓力”。系統科學認為,環(huán)境給系統施加約束、擾動、壓力甚至危害系統的生存發(fā)展,對系統有消極的作用、不利的輸入,統稱為“壓力”。如企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戰(zhàn)略成本管理人才缺乏等一些不利因素。1.1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仍不夠。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最終競爭優(yōu)勢必然歸結于其核心競爭力的高低,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往往是擁有一定的知識產權。許多發(fā)達國家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國家有較為健全的保護制度。企業(yè)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強,如美國的微軟公司、日本的三菱公司等相當重視知識產權管理。我國部分企業(yè)也是如此如華為、海爾和聯想等,以此提高了企業(yè)競爭力。但是,我國政府和多數企業(yè)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仍有待提高。如某些企業(yè)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沒有做好,導致其創(chuàng)新成果被他人分享,使有些企業(yè)出現了雖然投入巨額資金卻不能獲得競爭優(yōu)勢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這些高新技術企業(yè)對于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積極性,也阻礙了其持續(xù)發(fā)展。1.2戰(zhàn)略成本管理人才比較匱乏。高新技術企業(yè)需要的戰(zhàn)略成本管理人才,是能深度參與計劃、決策、績效管理、提供財務報告與控制方面的專業(yè)知識以及參與制定并實施組織戰(zhàn)略的人才,即管理會計,而非傳統的財務人員。據統計,目前中國會計從業(yè)人員達2000萬,其中95%為財務會計。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美國500多萬會計從業(yè)人員中,80%以上為管理會計。保守估計,中國管理會計人才缺口已達300萬之多。此外,國內人才的引入和培訓機制也相對落后,這使得高新技術企業(yè)戰(zhàn)略成本管理人才較為匱乏,抑制了高新技術企業(yè)的發(fā)展。1.3人才流失增加了企業(yè)招聘培訓等成本。作為知識和技能載體的人才資源是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戰(zhàn)略性資源。微軟公司成功的秘密正是它的員工所具備的開發(fā)電腦軟件的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目前,高新技術企業(yè)存在著較高的人才流動率。據統計,中關村IT公司(主要是互聯網企業(yè))的人才流動率在20%以上,而其他行業(yè)只有10%。掌握核心技術的人才流失對于高新技術企業(yè)來說,一方面可能會導致商業(yè)秘密泄露,給企業(yè)帶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關鍵崗位的空缺會影響企業(yè)的整體運作,更增加了招聘培訓的成本,加大企業(yè)戰(zhàn)略成本實施的難度。2.系統對環(huán)境有“污染”。系統內部要素對環(huán)境有破壞性的競爭活動,即屬于不利的輸出,統稱為對環(huán)境的“污染”。在高新技術企業(yè)戰(zhàn)略成本實施的過程中,企業(yè)內部也存在著不利的因素,阻礙了戰(zhàn)略成本的實施,如缺乏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參與者,信息系統不完善等。2.1缺乏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參與者。目前,戰(zhàn)略成本管理實施的主體主要是財務人員,許多企業(yè)的高層很少參與企業(yè)戰(zhàn)略成本管理。通常,由財務人員向企業(yè)高層管理者提供其決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資料,但并不參與決策過程;而高層管理者也只是根據財務人員提供的成本資料進行決策,也并沒有參與成本管理過程。對于高新技術企業(yè)而言,研發(fā)人員通常也被孤立在戰(zhàn)略成本管理體系之外,而研發(fā)費用是高新技術企業(yè)的重要支出,這樣一種成本控制管理孤立化的管理模式,很難從全局的角度控制企業(yè)成本。2.2“成本-效益”觀念不足。高新技術企業(yè)一般特點是高投資,高收益,高風險。其成本的降低是有條件和限度的。其某一項成本的降低,未必就意味著企業(yè)的利潤一定會提高。如豐田汽車公司等曾為節(jié)省成本將大量非核心零件外包,而零部件的外包就加大了質量控制的難度,最終因為油門踏板質量存在缺陷而大量召回。這不僅影響了企業(yè)的利潤,而且對于企業(yè)的形象,商譽等都造成了損害。如果企業(yè)具有“成本-效益”觀念,適當增加某一費用開支,將有可能提高企業(yè)經濟效益或增強企業(yè)的競爭優(yōu)勢。如天津金鵬集團每年都撥出將近1000萬元的科研經費,增添科研設施設備,開發(fā)高附加值科技含量產品,以新優(yōu)產品引領市場,做響了品牌,跨入國內塑料門窗型材的領軍企業(yè)行列,成為了中國馳名商標。2.3傳統的成本管理方法不適用。目前在高新技術企業(yè)成本管理工作中仍然延用不適用的傳統成本管理方法,比如標準成本制度,間接費用以人工工時為分配標準進行分配等。標準成本制度更適用于大規(guī)模制造,產品品種單一,產品生命周期長的企業(yè),而高新技術企業(yè)的產品更新換代快,產品的性能及種類不斷變化。顯然,標準成本制度對其不盡適用。此外,高新技術企業(yè)中研究開發(fā)投入、銷售費用以及售后服務費用等間接費用數額巨大,但是這些與人工小時或者機器小時等分配標準沒有關系,所以高新技術企業(yè)采用這種間接費用的分攤方法會使得成本信息嚴重失真。2.4企業(yè)信息系統不完善。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實施需要大量的信息,且需要運用手工難以完成的技術方法進行信息處理。這就需要有有效的信息系統為基礎進行支持。但是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yè)普遍對企業(yè)信息系統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很多中小高新技術企業(yè)缺乏構建信息系統的意識。此外,高新技術企業(yè)對市場靈敏度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企業(yè)信息系統更新完善不及時,這使得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夠全面準確,企業(yè)信息系統不能對市場和企業(yè)管理作出快速的反應,對經營管理和投資決策支持有限,這就嚴重阻礙了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實施。

四、調整“資源”輸入,提高企業(yè)戰(zhàn)略成本管理水平的系統對策

系統科學認為,環(huán)境給系統提供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空間、資源、激勵或其他條件,是積極的作用、有利的輸入,統稱為“資源”。通過調整資源,就可以對系統施加有利的影響,從而支撐系統的發(fā)展。即只有相關要素共同努力調整“資源”,就能進一步推動高新技術企業(yè)提高戰(zhàn)略成本管理水平。1.戰(zhàn)略成本管理人才培養(yǎng)與引進相結合。企業(yè)需要加強財務人員與經營人員的培育。戰(zhàn)略成本管理對于會計人員與經營決策人員的素質要求都很高。因此,注重對財務人員與經營決策人員進行綜合技能培訓成為當務之急,使其不僅精通本業(yè)務領域,還要交叉掌握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樣才能真正滿足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人才需求。政府有關部門積極支持這項工作。如國家財政部在2010年《會計改革與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指出:高端會計人才的培養(yǎng)將會是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關鍵要素,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培養(yǎng)造就一支規(guī)模宏大、結構優(yōu)化、布局合理、素質優(yōu)良的會計人才隊伍。2.調整企業(yè)組織結構。為有效實施戰(zhàn)略成本管理,企業(yè)的組織結構應呈現扁平化趨勢,這樣有利于溝通合作,有利于企業(yè)信息的傳達與反饋,有利于以有效的激勵機制為基礎進行組織成本管理的設計。這就是減少企業(yè)的管理層級、壓縮職能部門和機構、裁減冗員,增加決策層和操作層之間交流。如海爾集團通過組織扁平化變革,節(jié)約了經營資源,降低了管理費用,提高了生產效率,使企業(yè)對市場反應更加的靈敏,實現了與用戶的零距離,從而獲得了自身的發(fā)展。組織結構的調整關系重大,只為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實施而大力調整企業(yè)組織結構的做法并不可取,仍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有針對性的根據要實施的戰(zhàn)略成本調整組織結構。3.使全員樹立“成本-效益”觀。企業(yè)戰(zhàn)略成本管理不只是成本管理人員的工作,它涉及企業(yè)的各個職能部門。要有效實施戰(zhàn)略成本管理,就要調動企業(yè)全體員工參與成本管理的積極性。如時代集團認識到企業(yè)的成本管理涉及到企業(yè)的方方面面,單靠財務部門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通過實施戰(zhàn)略成本管理,調動各個部門的積極性,領導重視,全員參與,齊抓共管,使得成本管理工作取得了成效。在北京中關村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試驗區(qū)企業(yè)中連續(xù)8年被評為“二十強”企業(yè)。當然,企業(yè)員工要轉變傳統成本管理下的單純成本節(jié)約觀,樹立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成本效益觀,成本管理各項活動的開展都要以企業(yè)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為前提。4.引進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企業(yè)需要不斷引入新的成本管理思想,戰(zhàn)略成本管理并不是局限于個別的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只要有利于企業(yè)戰(zhàn)略實現的,有利于提升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成本管理方法,企業(yè)就該大膽突破,嘗試采用。如江蘇QL橡膠金屬減震器有限公司,利用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思想認識到長期以來企業(yè)成本管理中常犯的一個錯誤——要求每個職能部門都按同樣的比例削減成本,忽視了有些部門降低成本可能會造成客戶流失的事實。進而區(qū)分黃金客戶、白銀客戶、發(fā)展客戶和放棄客戶四大類成本計算對象,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的領域,從而獲得了更好的發(fā)展。5.完善企業(yè)信息系統。由于戰(zhàn)略成本管理涉及面較廣,需要信息的數量較大,并需要隨時隨地進行分析處理,這就要求企業(yè)依靠先進的信息科學技術,建立起超越企業(yè)范圍的會計信息系統。而高新技術企業(yè)對于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就意味著高新技術企業(yè)要構建更為完善的信息系統。如三星公司通過建立交貨點查詢管理系統,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在局域網環(huán)境下建立了通行網絡,并開發(fā)顧客服務器系統,將生產配送和銷售一體化,實現了整個系統中不同的職能部門的信息共享,從而實現了公司的快速發(fā)展。6.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人才是高新技術企業(yè)的重要資源,這就意味著人力成本管理也是戰(zhàn)略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整的戰(zhàn)略成本管理體系就必須包括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發(fā)揮激勵機制的導向、評價與獎懲作用減少高新技術企業(yè)的人才流失,從而推進企業(yè)的戰(zhàn)略成本管理。如微軟公司就利用股票期權制度留住優(yōu)秀的人才,利用低工資獎金獎勵制度激發(fā)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將晉升、報酬和業(yè)績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利用每年召開的員工大會將激情,創(chuàng)新等公司核心價值觀傳遞給每一個員工,從而保證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能夠更好的實施。

五、結語

第9篇:系統科學理論應用范文

我們是在學校和西安市規(guī)劃共同合作下,響應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召,對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鎮(zhèn)五四村進行了規(guī)劃。農村發(fā)展滯后于城市發(fā)展,制約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符合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加快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加快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必然要求。然而新農村的規(guī)劃設計沒有現成的成熟規(guī)劃理論,而它又涉及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從多種角度來考慮,以多學科理論作為其理論支撐,如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地理學、生態(tài)學理論等。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的實習既是一次鍛煉,也是一次挑戰(zhàn),對我們全組實習規(guī)劃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我們多查閱資料,多吸取現有規(guī)劃成果,并對新農村規(guī)劃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這次實習,學到很多東西,真是受益匪淺。

在資料收集和現場調研階段,我學習到一些資料收集的基本方法,以及對一些資料的來源和收集索要部門都有所掌握。在現場調研的時候,雖然天氣十分悶熱,農村交通等也不是十分便利,當地的居民以及政府也對我們的工作不配合,但我們還克服了各種困難,盡可能的收集到更多的資料,對現場有更多的了解,為以后的規(guī)劃提供更多的依據和條件,使規(guī)劃更具可行性。我們不光在各部門收集了現有的基本資料,還針對不同人群,做了一些切實的調查問卷,現場進行了調查,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調研時候村里不配合,通過我們耐心的解釋,雖然有些資料沒有拿到,但還收集到很多資料,這就鍛煉了我們的溝通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素質。我們對調查問卷的形式以及制作也有了了解學習

,調查方法、調查對象、調查深度等都有一定的認識。

調研后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找出現狀問題和預算人口規(guī)模,以便確定規(guī)劃用地范圍。在現狀分析發(fā)現很多問題,五四村的耕地嚴重不足,導致剩余勞動力很多,這些剩余勞動力又沒有技能,知識水平也不高,是村里的一大難題。村莊用地布局混雜,功能分區(qū)不明確,三類工業(yè)離居住很近,嚴重污染居住區(qū)內環(huán)境。村里綠化面積不夠,基礎設施不足。這些都是我們這次規(guī)劃要解決的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對村莊性質、村里的產業(yè)結構、功能布局等很多方面都有了較好的規(guī)劃。從這里我更加明白了規(guī)劃工作的性質,我們不光是對用地布局的規(guī)劃,還要對規(guī)劃用地內的產業(yè)結構等多種問題這考慮,規(guī)劃區(qū)內的人們在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能更好的發(fā)展。我們的規(guī)劃工作不僅要求組內工作人員的相互協作,還要求和其他專業(yè)的人員很好的協作,規(guī)劃工作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在規(guī)模計算上,我們對人口預測等知識進行了回顧,對預測方法也有了很好的掌握。計算工作是很繁瑣的事情,還要求有嚴謹的態(tài)度,力求計算結果準確無誤。這很是鍛煉我們的耐心和細心,看來規(guī)劃要求很多,做好一個合格的規(guī)劃人員要具備很多的品質。

后來的方案設計過程中,我們規(guī)劃實習的小組成員各抒己見,有時候還爭持不下,大家都對規(guī)劃提出自己的想法,聽取各個同學的規(guī)劃思路,對自己也有一定的啟發(fā),也是多種思維的變通。但有時候由于意見不一,組內成員還吵起來,使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從這里可以看出規(guī)劃工作真的需要很好的協作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后來和老師多次交流溝通,方案修改調整過多次,從這多次的改動中,每次都能發(fā)現一些考慮欠缺的地方,從而學到很多東西。老師每次都能認真地指導,畢竟老師經驗比我們多,考慮的問題也周全,在老師的屢次指點下,學習進步很快??磥碓趯嵺`中學習的效率更高一些。同時,在實踐中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理論掌握的不夠,對規(guī)劃設計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將對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明白自己的不足,學習的時候才能有針對性,學習的動力也會更大,相信學習的熱忱也會有所提高。后來和甲方溝通后,方案還進行了一些調整。在反復調整方案的過程中,不但學習到很多專業(yè)知識,在職業(yè)素養(yǎng)上也有很大的提高。我們原來在規(guī)劃作業(yè)的時候每次草圖的時候都畫得不是很仔細,方案調整也不會有很多次,做事情從來都沒有這么大的耐心,經過這次實習,才了解到規(guī)劃工作真

的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嚴謹的態(tài)度。

方案確定下來,在以后畫圖的過程就相對簡單一些,在這幾年的學習中,自己對一些畫圖軟件有了熟練的操作,像autocad、photoshop等。這些軟件的熟練掌握,還是在去年暑假實習的時候,看到別的實習同學都能很好的應用這些軟件,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后來不斷練習的成果。現在用autocad畫圖基本用快捷鍵,畫圖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的實習由于當時所學知識不同,實習任務和目的不一樣,學習重點也有所不同。但這幾年實習的累積,對自己學習還是有很大的幫助,在后來的運用中就能很明顯的體會到。每次實習之后就對自己知識的掌握有所了解,知道不足之處和需要學習的東西,這樣學習的時候就有的放矢。這次實習有一樣,對今后的學習工作一定有很大的益處。雖說能熟練畫圖,但畫圖量還很大,調整次數又多,每天都很累,要一直畫到很晚。實習的時候還是很辛苦的。

經過我們實習小組幾個成員一個月的辛苦努力和老師的不斷指導,規(guī)劃任務最終完成。看著成果擺在眼前,那種成就感悠然而生,覺得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很值得。在實習的這段時間里,由于到了大四,專業(yè)課程也學習了很多,對規(guī)劃有了較系統的了解,實習的時候就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學習到的東西就會很多,真是受益匪淺。

我們已經對專業(yè)知識學習很多,原來也進行過規(guī)劃實習,所以對規(guī)劃工作的程序及方法都有所了解,這對我們這次規(guī)劃實習有很大的幫助。雖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是一個新的課題,沒有現成的成熟規(guī)劃理論和成果,但我們通過多方面的學習和資料收集分析,多次方案調整,與甲方溝通交流,最終順利完成此次實習。

通過這次實習,我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課題有了很深刻的學習,做新農村規(guī)劃,首先得對村莊類型進行深入地調查研究。村莊基本有兩大類:一是轉型村莊。轉型村莊包括三小類:城市里的“城中村”,村莊完全被城市包圍,但村莊的景觀維持村容村貌,經濟組織仍是農村集體經濟,文化還是宗族文化,社會服務機構和服務體系沒有建立起來,依舊是“自建自管”;二是快速工業(yè)化推進的地區(qū)、城鄉(xiāng)混雜地區(qū)等;三是未來工業(yè)化可能推進到的地區(qū)。另一大類村

莊是自然村莊,這種村莊現在如此,可能未來遠景仍是如此。在經過調查研究后,我們才可能對不同的類型定下不同的規(guī)則。總的來說,新農村規(guī)劃不在于把村莊建設得更漂亮,而是在于進行制度的轉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包括新房舍、新設施、新環(huán)境、新農民、新風尚5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設要符合節(jié)約型社會要求;完善基礎設施,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生活環(huán)境優(yōu)美,尤其在環(huán)境衛(wèi)生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新農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新風尚就是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這些都與新農村的規(guī)劃設計有很大關系。規(guī)劃注意五方面的內容:一是建設包括道路交通、信息網絡在內的農村基礎設施,二是治理和保護農村自然環(huán)境,三是重點發(fā)展醫(yī)療、養(yǎng)老等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四是支持農業(yè)生產,五是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要靠合理的規(guī)劃設計、適宜的用地布局、有利的產業(yè)規(guī)劃,靠堅強的基層組織建設。因此,規(guī)劃也要要符合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實現村容整潔、營造文明村風、適合市民休閑的需要,安排好生活與產業(yè)的發(fā)展,要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建設和諧村鎮(zhèn)高度進行規(guī)劃設計。

新農村的規(guī)劃設計沒有現成的成熟規(guī)劃理論,而它又涉及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從多種角度來考慮,以多學科理論作為其理論支撐,如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地理學、生態(tài)學理論等。規(guī)劃要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統領農村社會發(fā)展全局是新農村規(guī)劃設計的指導思想和最鮮明的特點,結合城市與鄉(xiāng)村規(guī)劃的方法理論,運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把農村作為一個系統一個有機整體,充分綜合考慮到整個系統的各個部分,統籌安排,合理布局,使這個生態(tài)系統長期有效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