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土地征地問題范文

土地征地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征地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土地征地問題

第1篇:土地征地問題范文

土地權的現(xiàn)狀

從今天的現(xiàn)實情況看,城市居民大多都購買了商品房,一般都擁有房產證和土地使用權證。土地雖然現(xiàn)在是70年使用權,但“物權法”已經明確到期可以自動延續(xù)?,F(xiàn)在這兩證的交易、抵押是自由的,只差占有永久性那一層紙。

農村土地的情況則反過來。土地承包到戶以后,先是20年、30年不變,后來改成永久不變。中央政策又規(guī)定土地承包之后,“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這就是說分了一次就定了,人口變動也不再重分,新的集體成員不再擁有土地承包權,也就是等于土地一次性家庭私人占有。目前還正在確權頒證,確權到戶到人,將這種家庭占有固定化、法規(guī)化。從這個角度看,農地的家庭永久私人占有已逐步變?yōu)楝F(xiàn)實,只差交易自由的那一步就達到完全私有?,F(xiàn)在受到政策大力推動的農地流轉雖然還不允許一次性出售,但也是朝交易自由方向上前進。

這樣看來,城市居民只差永久性占有這最后一步,農村居民只差交易自由這最后一步,城鄉(xiāng)居民的用地就實質上私有化了。

在城鄉(xiāng)結合部,許多集體經濟組織依靠土地資源實力強大,但面對城鎮(zhèn)化后的新情況,許多組織也是將擁有土地的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化,將股份分解到人。這樣也就等于間接將土地權利私有化。擁有土地的就不再是村而是股份企業(yè)了。這種集體資產和土地的股份化,現(xiàn)在也被寫進了最新的文件。

綜合這幾個方面,我們今天的改革實踐中,實際上已將土地一步步私有化。這就如張五常教授所指出的,有些國家和地區(qū)的土地所有權是國家或女王的,但國民擁有完整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這時名義上的所有權可以變得不重要。

那么,土地私有化究竟能帶來和改變什么,以及其中的利弊得失。

土地私有對城市居民的影響

房產保有稅將提上日程

首先看城市居民。土地私有將使擁有商品房的城市居民,將手中的土地使用權變?yōu)橥恋厮袡?,現(xiàn)行70年使用期的規(guī)定也將隨之消失。不過這除了可以消除房屋所有人,原本對70年后續(xù)期是否繳費的擔心外,并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因為現(xiàn)在人們習慣稱呼他們手中的房屋和土地兩證為產權證,土地使用權變?yōu)樗袡嗖⒉荒軒韺嶋H的收益。

從市場估值來看,現(xiàn)在市場對70年使用權到期是否繳費續(xù)期的問題并不敏感,很少有人真地認為政府會在,或敢在70年到期后收取高額費用。故在二手房交易中,對交易房產的土地使用剩余年限問題,幾乎不在買賣雙方的考慮中,市場主要根據交易房產的位置、質量等定位,并不在意使用權的剩余年限。

土地使用權證變?yōu)楫a權證,并不能給房產主帶來額外市場收益,但可能給產權人帶來一個潛在的利益退讓。這就是失去了反對征收房地產保有稅的依據或借口。按照西方國家房地產市場價值百分之一點幾交納保有稅的情況看,這等于幾十年納稅的錢可以重買一次自己的房產。僅將土地使用權證改個所有權證的名字,就要名正言順地交這么多錢,顯然這并不劃算。

所有權實際影響有限

那么,是否有了土地所有權證,就可以在上面多建房子補回來呢?遺憾的是這肯定也不行。依城市居民的一般法律常識,他們大都知道在自家的土地上也不能隨便建房子,土地使用權證變?yōu)樗袡嘧C在這方面也幫不上忙。

但至少我們可以抗拒強拆了?也不盡然?,F(xiàn)代國家一般都規(guī)定了為了公共利益可以有償征用私人土地和房產。而且麻煩在于,公共利益的規(guī)定通常都比較寬泛,有賴于立法和司法部門的解釋。

例如,舊城區(qū)的更新改造在多數國家都被列為公共利益范疇。即便是在土地資源豐富并具有私有財產保護傳統(tǒng)的美國,1954年在華盛頓哥倫比亞地區(qū)的舊城改造再發(fā)展計劃,需要征收拆除私人房產而引起系列訴訟時,美國最高法院最終也是通過裁定,認為這個區(qū)域的更新改造計劃符合公共利益,那么這個區(qū)域的整體征收拆除就是合法的,私有財產的產權人無權拒絕。

這個美國最高法院全體大法官一致通過的裁定成為后來類似案件的基礎,因而被認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土地征收條例”第四條更是將新城區(qū)開發(fā)、舊城區(qū)改造及所有土地用途改變均列為公益征地范圍。可見私人財產并非是阻止征收拆除的最后屏障。實際上在私人財產的保護方面,每當涉及到公共利益的考量時,立法機構的民主決策和政治博弈往往更重要。

綜上所見,將土地使用權證改為所有權證對城市居民影響有限,政府也只是將已頒布可自動延期的法律提前一次性兌現(xiàn)即可。城市居民獲得了土地所有權的心理滿足,政府計劃推行的房地產保有稅等市場化改革措施阻力會更小。如果這真是一種皆大歡喜的帕累托改進,其實可以是一個政策選項。

土地私有又會給農村帶來什么?

集體所有制作用減弱

盡管中國今天實行的集體所有制下的土地家庭承包存在著缺陷和不足,但在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化、城市化轉型的早期階段,這層集體所有制外殼大大抑制了土地占有的兩極分化,使中國在改革開放35年后,仍然保持著世界上農戶最平均占有使用和獲益的土地制度,這是不可否認的。

隨著城市化過程的演進,集體所有制的淡化、解體和消失是一個自然和不可避免的過程。這首先是因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農業(yè)的地位和產出份額都在急劇下降。土地從農民生存的唯一根基演變?yōu)楸姸嗌娣绞街?。占有或擁有較多農地(如一到兩百畝)已經不是發(fā)財致富的標志。

現(xiàn)在歐美的農地,大多只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一畝。即便在人少地多的美國,擁有幾千上萬畝土地的農場主一般也只是中產階級的代名詞。在人多地少的亞洲,即便到了后城市化階段,農業(yè)人口只占總人口百分之幾(如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專業(yè)農戶(因為東亞人口土地資源關系使得農戶一般規(guī)模太小,很難稱得上是家庭農場)更是一般平民階層的稱謂。故而隨著城市化的演進,農村土地私有,并不會造成貧富的嚴重分化。

我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會走向消亡不僅是因為現(xiàn)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及農戶土地確權頒證的政策助推,也因為隨著農民人口在城市化過程中不斷減少和農戶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原先的集體不斷虛化,必然讓位于最后務農的少量農戶。

政策要謹慎,逐步在推進

目前政策提出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實行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置,聽起來復雜,其實很簡單。因為承包權即占有使用權的固定化就自然使所有權虛置,而今后隨集體中農戶數量的不斷減少,承包權就與所有權重合。而所謂經營權只是承包使用權的出租,即只允許使用權按時間出租而不準一次性出售。這個政策考慮和規(guī)定,在目前城市化推進尚在中期、土地規(guī)劃和法治建設還很薄弱、城市戶籍制度改革尚待開展的情況下,有一定積極意義。況且隨著出租期的簽長,出租(即所稱經營權流轉)與以租代售并無本質區(qū)別,因此農地流轉這種禁令的最終取消一定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

綜上所述,真正的農地即限于農業(yè)用途的土地,這些年來的實際政策導向已經向土地的農戶私有大步邁進。只是農地的農戶所有權和自由交易的步伐是受到調節(jié)和限制的。

這里包含的一個合理邏輯是,如果土地私有和自由交易的改革超前于城市化進程與戶籍制度改革,會造成失地流民進退兩難的困境,從而加劇城市化轉型期的結構摩擦與社會失衡,所以在政策上要小心從事。但從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方向來看,讓耕者有其田,實現(xiàn)農戶的土地私有,同時在各種產前產后乃至播種收割中,發(fā)展合作經濟和股份經濟協(xié)作,是改革題中應有之義。

農地的私有化和自由交易還有利于促進農地的適度集中。因為當購買農地與購買其他資產股權一樣方便時,買賣農地就成為一般的正常市場交易和選擇行為,人們也無須擔心一旦賣出就無緣再擁有土地,小塊不經濟的土地出售就會大量出現(xiàn),從而有利于農田合理化整理和規(guī)模經營。

實際上,目前這種以固定貨幣租金或實物形式的土地流轉,有利于工商資本而不利于農村土地向留守的農戶集中,因為它對于資本實力和經營規(guī)模都有限的留守農戶來說負擔太重。

正確的政策導向應當是鼓勵移居城市的農民將家鄉(xiāng)土地出售給留守農戶,政府并對留守農戶購買土地提供財政金融支持。這才是發(fā)展我國條件下的現(xiàn)代農業(yè)和縮小城鄉(xiāng)差距的道路和方向。

警惕土地暴富陷阱

二戰(zhàn)以后無論是發(fā)達國家的后城市化建設,還是發(fā)展中國家追趕式的城市化轉型,已經沒有土地所有者完全靠市場自發(fā)實現(xiàn)城市化的案例。

由于城市化是一個國家的絕大部分人口改變職業(yè)和居住地的遷移過程,因而大部分土地因規(guī)劃和市場因素并不怎么升值,只有城市周圍這一小部分土地會因城市發(fā)展、人口聚集和公共品集中投入而巨額升值。因此,土地所有人利用土地爭取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努力,并不會使廣大非城郊農民富裕,而只會讓一小部分城郊原住民和地產囤積商暴富。占人口多數的外來遷移打工者無地無房,土地的市場化升值會自動落在城郊土地所有人和囤積者頭上,這才是后發(fā)國家城市化轉型中的土地陷阱與真正挑戰(zhàn)。

中國的城市化走的是一條相當獨特的道路。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中,它依靠土地公有制、廉價外來勞動大軍和壓低對失地農民的補償,實現(xiàn)了城市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和工業(yè)化的奇跡。但也留下了城市建設追求政績、貪大求洋的沉重包袱,和對外來移居就業(yè)人口的巨額欠賬。

這樣當近年來由于新增勞動人口銳減、移居不定居形成的人力資本,特別是其代際升級受阻的弊病顯露、城郊原住民權利要求上升的合力下,各地政府普遍陷入了債務泥潭,工業(yè)化城市化的步伐日益沉重。顯然,如果沒有改革和體制上的重大突破,情況還會出現(xiàn)進一步的惡性循環(huán)。

應當說,土地私有化和自發(fā)城市化的呼聲,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越來越高。如前所述,本來多種土地所有制共存是現(xiàn)今絕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情況。實現(xiàn)市場化改革的中國,允許一部分土地私有,恐怕遲早也是改革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大趨勢。

但是,希望通過土地私有和產權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自由交易和自由開發(fā),去自發(fā)實現(xiàn)城市化則肯定是一條死胡同。因為生態(tài)和人文環(huán)境質量難以進行產權界定,市場自身無法決定每塊土地的最佳用途和建筑容積率。因此,土地能否私有,與土地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去使用搞建設完全是兩回事。

土地制度要與變化同步

從長期來看,我國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前景,城鄉(xiāng)居民都將擁有同等的實質產權,即土地使用權、收益權、交易權,或者是城鄉(xiāng)居民用地和農用地的私有,這樣城鄉(xiāng)居民也都平等地擁有對土地的所有權。而那種城市居民沒有土地所有權、只有農民可以擁有土地的制度安排,則無論其在過去和今天發(fā)揮過怎樣的歷史作用,從趨勢上看,恐怕是會逐步消亡的。

我國現(xiàn)行的土地產權和管理制度亟待進一步改革,但并非批評者眼中的那樣不堪。農村集體所有制循序漸進的改革也不失有積極意義。土地私有不是禁忌但也不是靈丹妙藥。

如果真去模仿擴展深圳模式,即由少量原住民擁有城市的土地和房屋,富裕的只會是一小部分人,而根本無助于占人口多數的外來打工者安居融入和市民化。

而各種土地制度都要去回答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轉型的實質性挑戰(zhàn),即如何能將一個國家的大多數人口,平穩(wěn)和體面地從傳統(tǒng)農村農業(yè)轉移到更高產出的現(xiàn)代工業(yè)和城市經濟,住有所居,享受平等的公共品服務,而農村留守農戶能耕者有其田、規(guī)模經營,無需承受長期租用他人土地的負擔壓力,從而同步實現(xiàn)工業(yè)化、城市化和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轉變。

第2篇:土地征地問題范文

關鍵詞:土地征收;行政訴訟;程序構建

永嘉縣屬溫州市轄區(qū),土地面積有2674平方公里,人口已經超過百萬,在溫州各縣市區(qū)中總面積最大,但是山地面積也是最多的縣,達到2397平方公里,平原面積為277.0平方公里,擁有耕地面積僅有36.16萬畝,在如此稀缺的土地資源下,土地征收行為對民眾的土地所有權的剝奪顯得更為重要。

一、永嘉縣行政訴訟概述

1.永嘉縣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特點

2009年-2013年五年內,浙江省永嘉縣人民法院共受理行政訴訟案件198件,年均收案數達到40件,在浙江省溫州市各基層法院中收案量中等偏上,具有一定的考量價值。通過5年的數據分析,可以得出一些較為清晰的特點:

一是收案量少。年均40件的行政訴訟案件,在浙江省溫州市地區(qū)已屬中等偏上的數量,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比較規(guī)范,還是基于其他原因導致案件量偏少。二是被告單一。在每年受理的行政訴訟案件中,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主要集中在政府、公安、規(guī)劃、國土等部門。是其他部門都依法行政,合法行使職權,還是這幾個部門易有爭議,還是法律的設置本身造成的,還需進一步分析。三是撤訴比例高。在結案方式中,以撤訴方式結案的達到50%以上,高比例的撤訴率,是否是真實情況反映,還是因為無法以其他方式結案,只能選擇以撤訴結案為妥。

2.土地糾紛案件存在的問題

從永嘉縣人民法院的案件特點可以反映出以下的問題:

一是國土部門在行政訴訟案件中占了較大的比例,在這么多行政部門中,擔任被告身份的情況占到了1/10以上。這說明土地問題一直存在,即使土地征收多數問題無法進行行政訴訟,但是其他土地問題仍然使其成為被告。

二是土地征收案件多數未進入行政訴訟中。雖然行政訴訟案件中,國土資源局多次作為被告,但是土地征收糾紛基本沒進入行政訴訟。造成這樣的問題,主要是由于相關法律對于因土地征收決定、土地征收補償等產生的爭議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并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加上抽象行政行為的不可訴性以及行政裁決的終局性等,行政訴訟這一救濟途徑的實施在土地征收中面臨著很大的障礙。

三是行政訴訟多數以撤訴結案,我在創(chuàng)新項目浙江省永嘉縣行政訴訟研究中曾作過論述,撤訴率高是有一定原因的,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法院對雙方進行協(xié)調,最終以調解式撤訴。因此,我建議調解可以引入行政訴訟,尤其是土地征收案件,希望能夠依靠行政訴訟的角度保障農民權益。

二、溫州土地征收存在的問題及制度構建

從實際征地工作情況看,村集體和農民對征地政策上基本上沒有意見,在征地協(xié)商中村集體和農民往往都提出政策外的一些問題,要求政府予以解決,影響了征地工作的順利進行,主要有以下的問題:

1.溫州土地征收存在的問題

(1)因征地政策調整引起的征地歷史遺留問題。如龍灣街道狀元村的林東京上訪案。90年代金溫鐵路、金麗溫高速等重點工程項目是一個項目一個征地政策,金溫鐵路路基部分還出現(xiàn)過裸征,2003年后市區(qū)執(zhí)行統(tǒng)一的征地政策,同樣類型的重點工程項目和其他項目一樣實行了同地同價,較早征地的就覺得很吃虧,通過上訪形式要求政府給予解決,導致狀元油庫擴建項目無法在當地落地。再如鹿城區(qū)南匯街道南塘村的耕地1994年左右已基本被征完,由于我市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是從1998年以后開始實施的,該村村民就無法得到社會保障,民眾意見較大,導致目前一些零星征地都無法實施。

(2)因房地產市場價格上升引起的征地歷史遺留問題。如90年代后期、2000年代初,我市實行的勞力安置房政策,因當時的征地成本加上建筑造價高過房屋市場售價,在經濟上不劃算,龍灣區(qū)大部分村都沒有選擇使用勞力安置房指標,鹿城區(qū)如箬笠岙等村選擇把勞力安置房指標直接由安居工程指揮部收購。2000年后,城市中心區(qū)也同樣根據村里要求回購龍沈、嶼田等村三產留地指標。由于之后房地產市場發(fā)展,地價上漲,在新的征地過程中部分村民反悔提出異議。

(3)征地實施單位征地前后對村里態(tài)度不一,誠信缺失。征地是村里能集中提出訴求的唯一機會,提的大多是村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征地實踐中征地實施單位對村里態(tài)度往往是前熱后冷,一達到目的,就把村里的訴求晾在一邊,缺乏認真解決問題的誠信,而村里的訴求長期得不到及時解決,日積月累成為歷史遺留問題,在下次征地中這種互信缺失的矛盾突出表現(xiàn)。

(4)農民對村集體的意見影響征地。比如換屆后新一屆村委會否定前屆村委會的征地決定(如龍沈村);村民對村里征地補償分配方式、分配方案、分配對象不滿引發(fā);對村干部本身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不信任。而這些村內矛盾激化會引起涉及征地。

(5)征地地類爭議問題。如村里要求10米高程以上林地或山園地要求認定為耕地,現(xiàn)狀違法建設用地按違法前地類耕地認定,落實留地指標。而違法占用農用地,根據溫州市里2005年規(guī)定是不再核給留地指標的。因涉及經濟利益重大,近幾年時間這類問題出現(xiàn)較為頻繁。

2.土地征收中的正當法律程序構建

很久以來,國家就征收土地這方面沒有規(guī)范且完善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們一致認為國家只有先意識到這個問題,其次不斷地完善法律內容,以全新的法律思想去考慮國家征收土地行為,不僅僅要理解公民內心的想法,更要搞清楚被征地者內心的想法,一方面尊重人們的權利,另一方面要不斷地為公眾獲取利益,讓百姓知道國家是為了他們好,心甘情愿地交出土地的使用權。

(1)制定《財產征收法》

我國目前的征地程序是國家本位主義理念下的產物。明確土地征收程序的根本目的是規(guī)范行政權、保障被征地農民合法權利,增強征收程序的公開性和民主性。應當制定專門的《財產征收法》,對土地征收的程序做詳細規(guī)定。

目前,我國土地征收程序無統(tǒng)一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其條文分散在法律、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章甚至規(guī)范性文件等不同效力層次的法律文件中。立法機關對征收程序的法律規(guī)定應盡量詳細、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現(xiàn)在的《土地管理法》的立法目的是加強土地管理,重在保障土地管理秩序,而土地征收涉及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博弈和平衡,是國家征收權和公民私權利的沖突和協(xié)調。二者的理念不同,涉及的法律關系主體不同,具體制度也有很大差異。土地管理主要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利用規(guī)劃、耕地保護、建設用地、監(jiān)督檢查等內容,而土地征收則主要包括征收目的、征收程序、征收補償、救濟、法律責任等制度。所以,《財產征收法》的制定在程序上符合立法本意,對公權力的行使又可通過程序加以限制,且內容更符合征地的性質和特征,更容易達到控制和約束征收權、切實保護被征收農民合法權益的目的。

(2)確定行政機關為征收主體

國外發(fā)達國家對征收主體主要做兩種方式的規(guī)定,一種是議會征收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集中在美、英等國,第二種方式是行政征收,主要在德、法、日等國家實行。我國在理論界也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立法機關為主體,另一種是行政機關做主體。當然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可以由司法機關做主體。

中國國情造成以行政機關做征收主體更加合適。一是人大難以代表公眾意見。我國的制度造成人大代表對決議投票,但是并不是這些代表就能真正體現(xiàn)民眾的意見。二是人大代表是各個行業(yè)各個領域的非專職人員,對土地征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不熟悉,可以說是非常外行,不能保證征地正常進行。三是人大的召開并非隨時隨地,諸多問題需要馬上解決在人大難以實現(xiàn)。四是政府權力來自人民,行政機關行使征收權有正當性。行政機關涉及各個領域,且均有該領域的專業(yè)人員,結合其原有的土地信息,可以更好的統(tǒng)籌土地征收。

(3)設立公共利益認定

國家征收土地只能基于公共利益考量,但是公共利益無法界定最終導致征地目的混亂。但是多數國家和地區(qū)都有相應的公共利益認定程序來加以規(guī)范。各個國家對是否是公共利益有專門的機關來認定,對是否屬于公共利益也需要作出相關認定,只有符合法律法規(guī)以及確有必要,則可以通過認定。對公共利益的認定有比較復雜的認定程序,與土地征收的認定應當具有相似性。比如日本由事業(yè)認定機構來認定,臺灣也需要通過事業(yè)認定。

(4)增設調查程序

國外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征地程序中都設有專門的調順絳頡7ü行政階段包括兩個調查程序:(1)事前調耍是否屬于公共利益則由該階段進行。接到需用地人申請后,由調查員或者調查委員會對事業(yè)是否屬于公用目的、事業(yè)所涉及的環(huán)境和城市規(guī)劃進行詳細的調查論證。(2)擬征地項目位置調恕S墑〕せ蚱涫諶ǖ鈉淥副省長親自進行,對被征的土地位置、面積做調查,具體哪些人應當受到補償也應該在調查范圍。縱觀來看我國的調查程序還是不夠具體和規(guī)范,準備階段不充分,市場調研不完善,很難順利地開展一系列的活動,所以為了維護公民利益不受侵犯我們更應該完善調查程序。另外,調查應公開進行,調查結論應對外公布,允許公民查閱和質疑。

三、溫州地區(qū)補償問題和建議

由于溫州處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相對于國家統(tǒng)一制定的補償標準,明顯補償過低。2003年溫州全方面考慮補償標準低的問題對產值片區(qū)做了規(guī)劃,兩者相結合做出比較適當的補償。2008年溫州提出新舉措,進一步提高補償標準,縮小不同區(qū)域間的土地補償標準。原來的標準是按行政區(qū)域劃分,市區(qū)范圍里總共有三種標準,現(xiàn)縮小為兩個區(qū)域,劃分為山地和平原。原來土地類型多樣化達到七種,現(xiàn)在只劃為三種。從之前的不同區(qū)域得到的補償不相同轉變?yōu)橥粯藴?,對低標準進行了更大的提升,現(xiàn)在每畝可以補償2000元。1998年,溫州地區(qū)征收每畝耕地補償18000元,到2014年已經上升到每畝90000元,是之前補償的5倍,標準大幅度高。

1.溫州土地征收補償問題

2012年溫州開展土地征收陽光工程建設,土地征收各環(huán)節(jié)得到進一步控制,補償更加陽光透明,但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補償標準過低仍然是個大問題,在補償方面還有其他幾個問題:

一是補償遠低于土地市場價。近6年來,溫州房價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溫州市區(qū)新房成交均價為22532元/平方米,2010年均價則25415元/平方米,2011年上升到35336元/平方米,2012年、2013年、2014年均價分別為26121元/平方米、23278元/平方米、19789元/平方米。高房價帶來的是土地價值的持續(xù)上升,雖然近年房價略有下降,補償標準也已有提升,但是兩者相比較,仍是相差過大。

二是有的縣(市)補償安置費是通過鄉(xiāng)鎮(zhèn)政府直接收取和支付,沒有經過統(tǒng)一征地事務機構,有個別縣統(tǒng)一征地事務機構連征地費財政專戶也未建立,征地補償安置費是否及時足額到位,征地主管部門無法掌握,存在著征地補償未能按時足額到位風險存在著征地補償不按時足額到位風險。

三是因個別被征地村存在征地補償內部分配機制不夠健全公開,村民參與征地補償的程度很低。征地補償過程中,從村集體的補償費如何分配,以及政府作出的保證基本生活的社保名額給誰,安置留地的用途都無法參與其中,且認為可能存在不公平,而該類征地補償又沒有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予以制約,造成部分村民對村集體不信任,影響征地本身的合法性。

2.土地征收中確定公平補償的原則

要改革征地制度,必須盡快構筑公平補償制度。公平補償制度之建立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應從建立公平理念、實行市場標準、拓寬補償范圍、提高農民參與權等方面全面展開。

(1)重構補償公平的理念

經過一段時間發(fā)展,先農業(yè)后工業(yè),當經濟總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更應當注重農業(yè)發(fā)展,達到平衡。如今我們的經濟發(fā)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人均GDP約為7485美元(約合人民幣46531元),①現(xiàn)在應該到了適當減緩經濟發(fā)展速度,提高社會福利建設,注重社會公平的階段了。2004年的《憲法》修正案明確規(guī)定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公民個人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物權法》也對私人財產保護作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因此,在建立和法治社會背景下的今天,在國家與農民利益關系問題上,仍然抱持實現(xiàn)城市化實現(xiàn)經濟發(fā)展必須犧牲農民利益的觀念,繼續(xù)采取“農業(yè)為工業(yè)積累”的征地補償思維,已經不符合時代的要求。

(2)提高征地補償標準。溫州屬沿海發(fā)達地區(qū),高房價、高物價導致在溫州生活的成本進一步加大,失地農民若無相應的足額補償,很可能會因失地造成無法生存。依據溫州地區(qū)的生活水平,再次提高征地補償。遠期應考慮允許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自由轉讓,建立集體土地市場體系。改革開放后城市土地也遇到過實行市場化問題,當時遇到的障礙要比現(xiàn)在困難得多。許多人擔心土地市場放開會導致農民大量賣地,加劇耕地的流失,威脅國家糧食安全,我們認為國家可以通過提高土地增值稅,通過稅收手段調節(jié)土地買賣行為。對土地保有農業(yè)用途的農民,可以給予免除稅收、給予獎勵等各種優(yōu)惠政策。

(3)推行征地補償安置費預繳制度。征地補償安置費統(tǒng)一在征地報批前預存入統(tǒng)一征地機構財政專戶,在征地批準后由統(tǒng)一征地機構統(tǒng)一支付,確保征地補償安置費及時足額支付到存。農民失地后獲得的補償的具體分配,應有相應的程序予以監(jiān)督,最好能有農民參與其中,進行村民監(jiān)督,讓補償費、社保名額、留地指標如何分配有具體的制度規(guī)范。

(4)事先需確定補償安置方案?!罢鞯乇仨氀a償,非經合理補償不得征收”是國家在征收制度中的通用規(guī)則,也是財產權憲法保障的主要內容。我認為,征收補償程序在征地程序中不僅不應設置為子程序,而且應設置為前置程序,提到征地決定作出之前,即補償安置方案被農民接受以后,再決定征收。這種制度設計也符合我國為解決因征地引起的大量糾紛而提出的“先補償后征收”的思路和安排。

(5)完善補償安置實施程序。土地征收補償安置方案和征地方案確定并公告以后,政府應該鞏固征地,確保行為順利開展,并采取措施,策劃方案,然后開展。之前政府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任務,尤其是補償資金方面妥善處理,要做到足額及時。補償費應確定被征地農民和集體應得的具體份額,直接交由權利人或其指定人受領。補償費和安置費支付完畢后,土地征收程序終結。在程序的設定中,應當明確補償安置與征地是否生效相結合,補償安置為征地最終能否生效的必要條件。補償安置費發(fā)放完畢,被征地農民得到合理的補償,征地決定生效,集體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轉移。

四、土地征收救濟制度構建

1.完善民間性救濟制度

(1)強化基層調解制度。我國《物權法》第32條明確規(guī)定,權利人有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保障自己受侵害的權益。土地糾紛主要有兩種類型的糾紛,一種是被征地者包括集體組織和個人,由于補償不到位,安置不妥當引起的與征地方發(fā)生的糾紛;另一種是補償金分配不合理導致個人與村集體之間發(fā)生糾紛。很顯然,調解比司法救濟有著高效率的優(yōu)勢,不至于想要獲取救濟而花費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健全基層調解制度并加強其執(zhí)行力,實為一條便民的救濟通道。

(2)建立征收仲裁制度。我國目前由作為土地征收方的政府既吹哨又參賽對征地糾紛進行裁決的做法,很難保證裁決的公正性,也不符合國外通常由獨立于政府的機構對此類糾紛進行裁決的國際慣例。“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明確規(guī)定該法并不適用于集體土地征收,”②使得土地征收仲裁至今仍舊無法可依。我認為,借鑒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這幾點內容,未來我國土地征收仲裁制度的設立,有兩條可行的路徑:

其一,可考慮修改《糾紛調解仲裁法》,將其仲裁的范圍進一步拓展,不只接受土地承包糾紛,還可以將土地征收糾紛囊括進來。其二,可以考慮參照《糾紛調解仲裁法》之規(guī)定,單獨制定《土地征收糾紛調解仲裁法》或者在專門的《財產征收法》中規(guī)定有關土地征收糾紛調解仲裁的內容,并據此設立專門的仲裁機構,降低甚至免除申請人的仲裁成本,避免無法可依、費用過高等缺陷。

2.完善行政救濟制度

解決征收糾紛使用行政救濟是最常用的手段,浙江省溫州市每年的土地案件保持在150件左右。對于被征地農民而言,所要防范和應對的主要是但不僅僅是行政機關的侵權行為,還包括來自農村集體組織的不法行為,其所需要的救濟路徑顯然更多。

(1)行政和解與調解?!皬挠蛲夥ㄖ频膶嵺`看,行政調解、和解已經成為各國普遍運用的行政糾紛解決方式?!?008年最高法院頒布《關于行政訴訟撤訴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撤訴規(guī)定》)。該規(guī)定的出臺并不是以撤訴為目的,是為了給行政訴訟和解提供依據,由于行政訴訟法并無和解制度的規(guī)定,若以和解的規(guī)定出臺,則會導致與法律沖突。撤訴就成為了最高院司法解釋的切入點,以撤訴的方式達成和解,雖是撤訴規(guī)定,但包含了和解的意思。行政訴訟禁止調解,不應有行政調解的依據。對于學界熱議的能否適用調解,主要的焦點集中在行政機關是否具備處分權的問題。公權力不能自由處分這是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的觀點,公權力在行政機關來看,既是權力也是責任,行政機關不得自行處分,包括放棄、轉讓等行為。據此,行政機關無實體處分權,以此為調解基礎的方式就無生存空間。但是民事訴訟中最為適用的調解,以及“大調解”環(huán)境下的調解結案,均是行政訴訟調解應當發(fā)展的方向。③

在我國土地征收的整個過程中,這類糾紛既牽涉鄉(xiāng)規(guī)民約,又牽涉基層的自治。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能由基層通過人民調解組織來進行解決,在基層調解仍舊無法解決、必須動用公權力時,可以考慮采取行政和解、行政調解的手段。

(2)行政裁決。行政機關的行政裁決權取決于法律的規(guī)定,依據規(guī)定,享有征地補償定價權的征收方同時握有被征地方不同意該定價時的爭議裁決權,后者則完全失去討價還價的權利和機會。法律未明確對裁決決定不服是通過行政復議還是行政訴訟解決,由此裁決效力并不完全有效。我國目前的土地征收行政裁決制度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逐步加以完善。

首先,提倡協(xié)調功能,在行政裁決中要合理運用協(xié)調解決糾紛。其次,明確被征收人的主體資格,明確裁決的具體實施部門,建立專門的裁決機關,由在百姓中享有一定聲望的專家來裁決,向人們說明,更加具有說服力,政府還能表現(xiàn)得更加親民。再次,法律可以規(guī)定優(yōu)化裁決程序,畢竟相當一部分百姓經不起法律官司的拖延。最后,應擴大裁決標的的范圍,只要需征地有關則都可以適用該裁決。

結語

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城市化還將是我國發(fā)展的主要方向,而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往往伴隨著大規(guī)模的土地征收。合理的土地征收制度對保護公民合法權益、對促進經濟發(fā)展、對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也顯得愈發(fā)迫切。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永嘉縣行政訴訟研究課題結項成果。

注解:

① 國家統(tǒng)計局2015年1月20日的數據。

② 該法第2條第2款規(guī)定:“因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及其補償發(fā)生的糾紛,不屬于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的受理范圍,可以通過行政復議或者訴訟等方式解決?!?/p>

③ 朱凱:“簡述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及結案方式――以永嘉法院行政訴訟案件為例”,載《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

參考文獻:

[1] 朱凱:《簡述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及結案方式――以永嘉法院行政訴訟案件為例》,載《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2] 季金華、徐駿:《土地征收法律問題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王利民:《論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載《政法論壇》2009年第3期。

[4] 李集合、鄒愛勇:《土地征收補償之同地同價的理性分析》,載《河北法學》2009年第9期。

第3篇:土地征地問題范文

我國對于城市房屋拆遷問題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但對集體土地征用中的房屋拆遷,由于情況較復雜,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和頒布專門的法規(guī),土地管理法只規(guī)定了征用集體土地的相關程序,而對征地過程中的房屋拆遷操作辦法及相應的補償標準并無具體規(guī)定,因此對征地拆遷問題的解決,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依據。因此,國家應針對農村土地征收拆遷中存在的問題,從立法、司法及社會相關方面予以關注和重視,加快土地征地拆遷立法,依法明確農村土地征用、征收中的權利主體,征占范圍和程序,補償標準,分配主體和范圍,使征地拆遷的補償建立在一個有法可依便于操作的基礎上,消除法律界限不明帶來的執(zhí)法不統(tǒng)一問題,通過平衡國家、集體、農民三方利益,為農村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提供可依的保證。就目前在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的有關問題,并結合當前法律、法規(guī),闡述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與城市房屋拆遷的區(qū)別以及在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應注意的有關問題:

一、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與城市房屋拆遷的區(qū)別

征地拆遷是指國家因公共利益的需要,經依法批準將集體所有地土地征為國有后,對原集體土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進行強制拆遷,并給予補償的行為。城市房屋拆遷是指因城市建設項目的需要,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拆遷單位(拆遷人)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被拆遷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按照協(xié)議實施房屋拆遷的行為。我國法律規(guī)定,城市市區(qū)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的土地,除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農民集體所有。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用。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國有土地地上建筑物的拆遷,屬于城市房屋拆遷的范疇,適用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guī)定。而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地上建筑物的拆遷,屬于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范疇,適用《土地管理法》有關征地補償安置的規(guī)定。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分別是城市房屋拆遷和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的主管機關。由此可見,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與城市房屋拆遷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拆遷活動,其各自遵循不同的程序和規(guī)則來實施。由于農村與城市之間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很大,很難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致使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與城市房屋拆遷在補償安置方面存在高低不等的標準,在拆遷中,兩種補償安置標準的選擇適用,往往成為當事人各方爭議的一個焦點。

二、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應注意的問題

1、依法辦理征地審批手續(xù)。因建設項目需要拆遷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其前提是該土地被批準征用。我國《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建設占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化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xù)。依照法律規(guī)定因建設項目需要用地的首先應將集體土地征為國有,如項目建設不把集體土地依法征用為國有土地就實施房屋拆遷,從根本上違背了我國土地管理法的基本規(guī)定,沒有土地征用審批手續(xù),就沒有拆遷集體土地上房屋的合法根據,邊拆遷,邊征地、先拆遷,后征地,都在法律禁止之列。

2、征地管理部門按征地被批準方案實施并拆遷公告。征用土地方案經批準后,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范圍內予以公布。公告內容應包括批準征地機關、批準文號、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準、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土補償的期限等,尤其是集體土地征用中需拆遷房屋的,應在公告中明確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同時可通知有關部門在拆遷用地范圍內暫停辦理戶口的遷入、分戶;房屋的買賣、交換、翻建、租賃、抵押;核發(fā)營業(yè)執(zhí)照等事宜。

3、拆遷主體要有合法的資格并按程序規(guī)定拆遷。在征用集體土地房屋拆遷過程中,有些拆遷主體是縣、區(qū)政府,有些是鄉(xiāng)、鎮(zhèn)政府,還有的是無拆遷資質的有關部門,拆遷主體比較混亂,實際操作很不規(guī)范。目前,雖然對集體土地征用房屋拆遷我國還沒有一部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guī),但根據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還是應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guī)定由縣、區(qū)以上土地管理部門組織實施拆遷或委托縣、區(qū)級土地管理部門實施拆遷為宜。而對房屋拆遷的程序具體可以參照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4、拆遷并進行房屋市場評估、拆遷補償標準要統(tǒng)一。由于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沒有一部較完善、完備的法律法規(guī),且對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標準又不適用城市房屋拆遷的規(guī)定,所以造成拆遷補償安置標準不統(tǒng)一。有的農戶在期限內搬遷而所得補償不如后搬遷的農戶,使拆遷工作增加難度,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容易引起矛盾,造成農戶到處上訪、哄鬧,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為此,對集體土地征用中房屋拆遷,可根據拆一還一,不低于原來水平的原則,按房屋原有建筑物的結構類型和建筑面積的大小給予合理的補償,或由政府統(tǒng)一籌建安置房或農民公寓、有條件的附近安排宅基地等進行合理安排安置。對集體土地上的房屋進行評估時,應征求農戶意見,提供由三家具有省級以上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fā)的,三級以上的房地產評估資質機構進行評估,由被拆遷人優(yōu)先選擇評估機構,對收征地上的被拆遷房進行市場評估。

第4篇:土地征地問題范文

關鍵詞:農村土地征用;現(xiàn)狀;對策

 

這幾年,是我縣經濟加快發(fā)展,城市化建設迅速推進的重要時期。在此背景下,我縣各地出現(xiàn)了征用土地的。這些土地的及時征用,確保了我縣城市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對土地的需求。為了做好土地征用工作,各鎮(zhèn)、鄉(xiāng)和街道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部分鎮(zhèn)鄉(xiāng)、街道在一定時期內,把土地征用工作列為中心工作,分片、分村、分戶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制,夜以繼日,深入細致地做好被征地農民的思想工作,確保了土地征用工作的順利進行。但是也應該看到,由于對土地征用補償存在爭議,在集體發(fā)展留用地、就業(yè)、社會保障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缺陷,使得土地征用工作呈現(xiàn)越來越難的趨勢,有些土地雖然已經完成征用補償協(xié)議的簽訂,但也難以及時交付使用,有些甚至在使用過程中還出現(xiàn)上訪或直接阻礙工程建設的現(xiàn)象。

一、我縣農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問題

(一)土地征用補償標準不盡合理。我縣現(xiàn)行土地征用補償標準區(qū)域間差異較大,現(xiàn)行中心城區(qū)土地征用補償標準根據城市規(guī)劃路網依次遞減的辦法,使得同一村、同一地塊土地征用補償標準各異,相鄰地塊土地征用補償標準懸殊,在實際土地征用補償中很難操作到位,并且極易造成征地補償爭議和糾紛。

(二)被征地農民的就業(yè)和基本生活沒有保障。幾年來,我縣在土地征用中普遍存在采用單一的貨幣處置辦法,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yè)要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大片征用土地,往往使農民一夜之間就失去土地,因此使被征地農民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這種感覺和思想情緒也影響了土地征用工作的順利實施。

(三)土地征用補償費分配不規(guī)范。政府對土地征用補償費分配沒有及時給予指導和監(jiān)督,分配中“一村一策、一組一策”,分配方案比較混亂。多數村莊在分配中違背了法律和政策的基本精神,常常出現(xiàn)“吃小戶”現(xiàn)象,個別農民的正當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同時,由于缺乏政策的規(guī)范和約束,各村的土地征用補償費已趨向全部分光的現(xiàn)象。

(四)土地征用沒有依法實施。在實際工作中“先征后批、邊征邊用邊批”現(xiàn)象比較普遍,從而使土地征用工作理不直、氣不壯,對征地過程中出現(xiàn)的阻撓、干擾行為也不能及時給予依法處理。國土資源部門不直接參與土地征用政策處理工作,因此,對統(tǒng)一執(zhí)行政策,依法實施征地,形成征地工作合力帶來消極影響。

二、完善我縣土地征用工作的對策建議

為加快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縣級有關部門和鎮(zhèn)、鄉(xiāng)、街道,千方百計抓土地征用政策處理,確保被征用土地順利按時交付使用。但是,我們也要摒棄單純的土地征用觀,要從“三個代表”的高度,正確處理好土地征用和保護農民利益的關系,在土地征用補償、被征地農民就業(yè)安置及社會保障工作等方面予以及時完善和健全。

(一)及時修訂土地征用補償安置政策。土地征用補償安

置政策最為被征地農民所關心,土地征用補償標準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被征地農民的切身利益。為了使征地補償政策更趨合理,最大程度上保護農民的利益,對土地年產值的計算及補償倍數

應適當給予調高,尤其是中心城區(qū)以外的鎮(zhèn)、鄉(xiāng)。在這一問題上,政府應有決心縮小中心城區(qū)和其他鎮(zhèn)、鄉(xiāng)在土地征用補償

上的差距,從而使我縣的土地征用補償在區(qū)域間公平合理。同時,對土地出讓收益,政府也要切出一塊作為專項資金(應不低于年土地出讓收益的10%),對被征地農民的培訓、轉業(yè)及社會養(yǎng)老保險方面給予支持或補貼。另外,在修訂土地征用補償安置政策時,對土地征用補償標準的確定必須遵循“區(qū)片綜合價”的辦法,并要力求區(qū)片劃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就業(yè)門路,切實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生存發(fā)展問題。

1.失地農民應統(tǒng)一納入城鎮(zhèn)就業(yè)渠道,要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就業(yè)組織體系,建立就業(yè)服務中介組織,幫助失地農民盡快在非農崗位上就業(yè)。

2.進一步完善留地安置政策,在村集體土地被大量征用的前提下,留少量土地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發(fā)展經濟,就要舍得將好的地塊、商用價值大的地塊留給村集體,盡量做到不與農民爭利。

3.著力推進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體系建設。政府征用土地后,多數失地農民將處于經營無門路,辦廠缺本錢、就業(yè)難度大的現(xiàn)狀。這就需要政府加快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設。

4.加強被征地農民的教育培訓,提高被征地農民的轉業(yè)能力。在被征地農民的教育培訓方面,關鍵要抓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注重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二是要注重對農民的擇業(yè)觀念教育。

(三)嚴格按照《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的征地工作程序,依法實施征地。

1.征用土地必須依法批準。未經批準的土地,政府不能隨意征用。

2.土地征用必須統(tǒng)一。《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土地征用只能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實施,而具體承辦單位是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實施統(tǒng)一征地。

3.土地征用必須公告?!锻恋毓芾矸ā芬?guī)定了土地征用“兩公告一登記”的工作程序,即土地征用公告、征地補償方案公告和征地補償登記。

4.土地征用必須公平。在土地征用補償過程中,對同一片區(qū)、同一物類必須實行同一補償標準。

第5篇:土地征地問題范文

【關鍵詞】貴州?。煌恋卣饔茫晦r民守法

本文在對農民守法問題研究的基礎上,以貴州省土地征用為例,從實證分析著手,對貴州省土地征用過程中農民守法的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農民不守法的原因,為政府和相關行政部門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和法律提供了依據,以期在不影響農民合法利益的基礎上,有效合理地推進城市化進程。

一、土地征用過程中農民守法的現(xiàn)狀分析

土地作為農民最根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和福利保障。近幾年來,土地征用及相關的補償安置引起的農民上訪事件成為社會的熱點和難點。農民的守法問題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本文通過調查,深入分析了農民在土地征用過程中農民守法的現(xiàn)狀。

(一)農民不合作情緒較嚴重,不守法現(xiàn)象凸顯。我們在貴陽烏當區(qū)金化鎮(zhèn)金龍村調查時發(fā)現(xiàn),由于當地的土地賣給鐵廠,農民對所有的程序和補償標準都不清楚,最后僅僅得到的是幾千元的補償費,在征地過程中,很多農民表示不同意,但最后的結果仍是強行征地。這些導致農民的不滿情緒加重,向村委會反映,仍得不到合理的解釋,最后他們就直接去當地征地的工廠去抗議,這引起當地政府和大量警察來現(xiàn)場處理這次糾紛。

(二)農民以個人利益為重,集體意識淡薄。大量的農民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不斷違法建房,嚴重影響了農村的土地利用規(guī)劃。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國家對于基礎建設用地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在城郊位置的地區(qū)。但是農民不配合征地的情況日益明顯。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貴陽的貴安新區(qū)成立建設期間,農民違規(guī)“種房”的情況比較嚴重。在貴州省內調查中典型的一個案例是某高校的體育館修建時,附近地區(qū)的征地情況。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校所給的補償費是符合一般的征地補償要求的,而且農民提出標準不一致是不合理的。由于征地工作的不順利,學校擴建工程一直被耽擱。這確實反映了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農民往往更多的是考慮到自己的利益。

二、土地征用過程中農民守法存在問題的原因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農地被國家征用來滿足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成為必然,由此使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在貴州省土地征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農民不守法的根本原因是農民的傳統(tǒng)意識、法律意識淡薄、素質不高,追求不正當利益。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地分析其原因。

(一)農民的傳統(tǒng)意識。貴州省是以農業(yè)為主的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民總體數量所占比重大,而且大部分農民還保留傳統(tǒng)的思想,這個因素嚴重地影響了土地征用進程。一是傳統(tǒng)的保守思想。很多農民認為土地是祖先留給后代的傳家寶,放棄土地,也就是背叛了先輩,這是典型的傳統(tǒng)觀點。二是農民惰性思想。土地是農民唯一的生活來源,一旦被征用,農民就會從自己的傳統(tǒng)職業(yè)中“下崗”,失去了土地不僅會造成經濟生活的斷層。因此,大量的農民在征地過程中寧愿選擇土地,也不愿意接受被征用地的補償費和相應的安置措施。

(二)農民素質較低。農民問題的核心是素質問題,這包括文化程度,道德觀和生活技能等。在征地過程中,大部分農民的違法行為都是因為其素質低。農村的現(xiàn)實情況就是大多數農民文化程度水平低,一些中年農民甚至還是文盲、半文盲,新產業(yè)技能熟練程度低。農民對于非農業(yè)工作缺乏信心,適應能力較差,同時也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大部分農民由于文化程度的影響,農民的就業(yè)選擇很有限。如果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一份唯一的生活保障。

(三)農民法律意識淡薄。農民的法制觀念淡薄是造成土地征用工作不能順利進行的一個關鍵因素。由于農民缺乏傾向法制的內在動因,往往在征地過程中處于被動的位置。在征地補償過程中,農民會認為執(zhí)法機關和村集體故意克扣和挪用補償費,降低補償標準,拖欠征地補償費等。農民往往會采取堵路、堵車等非法的形式進行反抗,往往不會考慮通過法律的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農民追求不正當利益。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民具有典型的小農意識,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遠利益.而且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會選擇犧牲集體、社會、國家的利益。農民不配合征地的主要動機就是想獲得更多的利益。在土地征用補償過程中,很多農民利用修建公共基礎設施的有利機會, 坐地起價,對于合理的補償費和安置費,仍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同時,很多農民認為補償費用在全省各地區(qū)都應當是一樣的.片面地強調當地政府對補償標準的不合理.盲目追求高標準的補償費用。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fā)展,土地征用成為一個熱點和難點問題。在整個征地過程中,農民的不守法和不合理的行為的頻繁出現(xiàn)。所以,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民守法問題,加強法律教育, 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是關鍵,提高農民素質是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迫切要求,建全農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只有通過合理有效的安置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在土地被征用之后的生存問題,才能為農民的守法提供基本條件,才能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陳晨,陸銘等.關注城市化進程中的弱勢群體[J].中國軟科學,2004(3).

[2] 魏明輝,鐘巍著.土地征用補償費糾紛的處理[J].經濟法制·法學,1995年第2期.

第6篇:土地征地問題范文

【關鍵詞】土地征收 土地征收程序 我國土地征收程序的缺陷 土地征收程序的完善

土地在我國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既是重要生產資料和財產,也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本,還是重要的環(huán)境資源要素。土地征收意味著對所有權的剝奪,勢必影響到集體、個人的利益,需要按照嚴格的法定程序進行。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土地征收程序作保障,就難以平衡各方利益,容易引起人民不滿,甚至危害社會穩(wěn)定。所以,建立科學完善的土地征收程序迫不可待。

一、 土地征收程序的作用

實體法公正性的實現(xiàn),必須以程序的公正為保障。沒有程序的公正,實體法的公正就不能實現(xiàn)。土地征收程序的設置正是為了平衡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并促進土地征收的順利進行,帶動經濟和社會發(fā)展。

(一)限制土地征收權的濫用,防止行政權力的泛濫

土地征收是行政機關運用公權力對土地所有權的強制剝奪,在征收過程中,行政機關既是決定者又是執(zhí)行者,很容易從自身利益出發(fā),濫用行政權力,任意征收土地,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為防止行政機關濫用土地征收權,構成對他人利益的不適當干預和損害,應當對土地征收施加嚴格的程序制約??茖W合理的土地征收程序可以預先設定行政機關的權限,規(guī)范行政機關的行為,增加土地征收的透明度和公示性,避免暗箱操作和肆意妄為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以保證行政權力的公正合理行使。

(二)緩解征收土地者與被征收土地者間的矛盾

由于土地征收的強制性,決定了征收土地者與被征收土地者處于不平等地位,后者只能服從前者,不得阻撓前者的征收行為,加上我國對土地征收程序規(guī)定過于粗糙、不科學,導致土地征收中屢屢發(fā)生片面強調征收者的利益而未能給被征收者的利益以必要保護的現(xiàn)象,難以真正實現(xiàn)土地征收中的公正與公平,導致被征收土地者極度不滿,兩者關系緊張,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科學合理的土地征收程序可以規(guī)范征收者的行為,使被征收者明白征收的決策、執(zhí)行依據和步驟等信息,增強征收者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緩解兩者間的矛盾,有利于土地征收的順利進行和征收目的的實現(xiàn)。

(三)具有明顯的條件導向性,提高行政效率

科學合理的土地征收程序預先設定了行政機關的權限,規(guī)定了其決策、執(zhí)行的依據和步驟等重要內容,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確定性,只要符合土地征收的目的,遵循必要的土地征收程序,該征收行為即是合法有效的。正是因為這一明顯的條件導向性,行政機關可以套用這一模式:條件成立,結果必然,有利于減少不必要的論證、內部決議等過程,節(jié)約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保證結果的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避免行政機關專斷和反復無常,同時也可以增加被征收土地者的可預見性,增強其對行政機關征收行為的信服度,避免產生糾紛,保證土地征收的順利進行。

二、 我國土地征收程序的缺陷

如上所述,科學合理的土地征收程序起著巨大的作用,但在我國,由于立法經驗的不足和立法技術的落后,土地征收程序規(guī)定得粗糙,簡單,與其他國家的規(guī)定相比,具有明顯的不科學性和不合理性。

(一)我國關于土地征收程序的規(guī)定

我國《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對土地征收的程序作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根據上述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我國的征地審批權和農用地轉用審批權集中到國務院和省兩級政府,縣市人民政府只有執(zhí)行權,起到約束土地征收、防止耕地流失的作用。我國的征收程序包括四個階段,即建設單位申請、擬定補償方案、政府核準方案、撥付發(fā)證。其程序從表面看與其他國家差異不大,但在具體規(guī)定和實質內容上卻存在著較大差距。

(二)我國土地征收程序的缺陷

1. 有關土地征收程序的立法比較簡單、粗糙,在許多具體的制度設計上存在漏洞。具體表現(xiàn)在:(1)土地征收目的合法性審查沒有納入程序中。土地征收目的必須合法,必須是為了公共利益需要才能征收土地,這是國際上通行的原則,亦為我國法律所接受。但這一原則在實施過程中卻受到了嚴重扭曲,表現(xiàn)在:一方面,我國對公共利益的界定不夠明確;另一方面,公共利益在程序上沒有保障,審批程序中沒有征地目的合法性的專項審查,在征地公告中也沒有征地目的合法性的專門說明。這樣的一個直接后果是無論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在觀念上都淡化了對征收土地目的合法性這一基本前提的重視,導致一些經營性用地也采用征地方式,從而嚴重侵害了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2)缺少對行政機關的監(jiān)督機制。在我國,行政機關既是土地征收的決定者,亦是執(zhí)行者,處于絕對優(yōu)勢地位,必須嚴加監(jiān)督,防止權力濫用,但我國現(xiàn)行土地立法并沒有規(guī)定必要的監(jiān)督機制。如在征地范圍的決定權、征地審查權、賠償方案確定權等方面都只規(guī)定由行政機關自主決定,具體實施,缺少對行政機關的必要監(jiān)督,導致行政機關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容易侵害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也會帶來行政權力的泛濫,破壞政府和人民的關系,危害社會穩(wěn)定和繁榮。

[nextpage]

2. 土地征收程序中對被征收者的保護不足。這主要表現(xiàn)在幾方面:(1)土地征收程序透明度和公示性不夠。如在補償方案的確定上,是由政府自己核準并實施的,實難保障征收程序的公示性,難以避免暗箱操作行為的發(fā)生,因而難以保障被征收者的利益獲得公正的保護。(2)被征收者在土地征收過程中缺乏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整個征地過程中,被征收者都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并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但既然征地補償方案已經確定,被征地者的意見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除此之外,被征地者在征收的目的性、征收的范圍等方面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3)對被征地者的救濟措施規(guī)定不足。根據《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guī)定,被征地者在征地范圍、補償標準等方面存在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xié)調;協(xié)調不成,由批準征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并沒有規(guī)定其向司法機關獲得救濟的權利,這樣的救濟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土地征收出現(xiàn)爭議時的行政和司法救濟措施,現(xiàn)行立法缺乏明確全面的規(guī)定。

三、我國土地征收程序的完善

針對當前我國土地征收程序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借鑒各國的先進做法,并結合本國實際,重點是在其具體規(guī)定和實質內容上加以改革、完善,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土地征收程序,以保障土地征收的公平正義。

1.事業(yè)的認定。這一階段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申請和核準。首先,由需用地人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征地申請,申請人應就征地的目的、條件、補償等方面作出詳細說明,并舉行征地條件

聽證會和補償安置聽證會以征求被申請人的意見,雙方進行充分協(xié)商以達成協(xié)議。行政主體應促使雙方達成協(xié)議,如果達不成協(xié)議,則由行政主體進行裁決。這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就可充分參與到征地過程之中,從而保障其合法權益。接著,由政府有關部門根據需用地人提出的申請文件和有關法律規(guī)定進行審查,重點審查其目的合法性,對其是否符合公共利益進行專項審查,一旦符合即可以結合其他因素,作出是否批準土地征收的決定。土地征收的申請被批準以后,必須予以公告并通知被征收者。這一環(huán)節(jié)對保證土地征收程序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非常重要。此外,土地征收核準的公告在土地征收程序中對土地權利的確定、需用地人和土地權利人行為的限制等具有特殊的效力。

2.土地征收范圍的決定。政府有關部門應將決定征收的土地的范圍予以公告并通知被征收者,允許被征收者乃至社會公眾提出異議。如果對征地范圍有爭議的,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復議或者申訴,對復議或者申訴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然,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樣的規(guī)定,既有利于對行政機關行使權力進行監(jiān)督,加強對其約束,防止其濫用征收權,同時也為被征收者提供了有力的救濟途徑,切實維護其合法權益。

3.土地征收的補償。征收者與被征收者對征地的補償標準等問題進行談判、協(xié)商,由政府和農戶選派的代表組成委員會共同確定征收賠償方案,意見不一時,由批準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由人民法院裁定,以保證補償方案的公正性。這種做法,有利于減少土地征收中的不公平性,使雙方可以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協(xié)商,實現(xiàn)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和平衡化。

4.土地征收的執(zhí)行與完成。如果雙方達成協(xié)議或法院裁決維持征收決定,則可確定具體征收事宜。首先,由需用地人按照補償方案繳納土地征收補償費用,之后雙方到土地管理部門進行登記,需用地人獲得征收土地的所有權。這樣既有利于被征收土地者盡快獲得合理的補償,又有利于需用地人早日獲得土地的所有權,有利于雙方利益的實現(xiàn),避免不必要的糾紛,維護交易安全。

當然,在整個土地征收過程中,都要注重被征收者在征地行為過程中的參與,讓他們在征收的目的性、征收的范圍、征收補償安置和征收補償安置費用的使用、管理等方面都有充分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并能采取足夠的措施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設置科學、合理的救濟措施,保證在被征收者存有爭議時,可以通過多種救濟途徑,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允許被征收者采取復議、申訴或者訴訟等救濟措施,在條件成熟時,還可設立由專業(yè)人員組成的征地仲裁機構,主持有關征地過程中產生的異議仲裁,以更好地維護被征地者的合法利益。

通過以上程序,可以使我國的土地征收程序更細致、科學和具有操作性,有力地維護各方的合法利益,促進土地征收的順利進行和土地征收目的的最終實現(xiàn)!

綜上所述,科學合理的征收程序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當前我國的土地征收程序尚存在不少缺陷,迫切需要進行改革、完善,以構建嚴格、周密的土地征收程序。筆者相信,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隨著我國立法經驗的豐富和立法技術的進步,必將構建出一個科學、合理的土地征收程序,以實現(xiàn)各方利益平衡,更好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第7篇:土地征地問題范文

關鍵詞:土地利用 土地征用 保障制度 土地收益 制度補償

Abstract: The strain on the resources of the land because in addition to population, less available land area,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man. Now, China's economy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eco-tourism, residential, industrial, etc.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 constantly encroach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has been very common phenomenon exist in our country. So in the process of farmland what are the problems, how to solve it? In combination with our land resource constraints causes and how to solv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d acquisition, made ​​their views.

Keywords: land use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of land revenue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前言

文章首先介紹了我國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正是因為土地資源在利用過程中的不合理導致了更多的土地資源被征用。在土地征用過程中,由于人為原因,存在許多不合理的方式和制度。最后,文章結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經驗提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二、土地資源緊張的原因

1、城鎮(zhèn)發(fā)展建設用地失控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城鎮(zhèn)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住宅用地、商業(yè)用地、工業(yè)用地都隨之不斷增加,這就導致城市面積快速擴張。城市面積的增加一定伴隨著耕地占用問題的突出。另外,城市面積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之后,中心城區(qū)會表現(xiàn)出一段時間的衰落或者發(fā)展比較緩慢,這是因為人們對生活環(huán)境的質量的追求不斷提升,城市周圍出現(xiàn)規(guī)模比較小的住宅區(qū),這些衛(wèi)星城的存在和發(fā)展也對農業(yè)用地和城市用地的劃分帶來一定的影響。

2、土地資源缺乏嚴格管理程序,導致土地浪費嚴重

我國土地管理法很早就開始實施了,但是在具體執(zhí)行上有很多不完善之處。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在于地方土地管理部門執(zhí)法力不強,個別人為了自己的私利或者小團體利益,,導致該地區(qū)出現(xiàn)濫用土地現(xiàn)象。這里比較嚴重的表現(xiàn)是:其一很多占用耕地的基建項目瞞報、遲報占用耕地的面積、數量和時間;其二,征地而不用,盲目亂占耕地,不僅耽誤了農業(yè)用地,而且時間長了之后,土地肥力下降,很難再用作農業(yè)用地。

3、土地破壞現(xiàn)象嚴重

水土流失問題自從人類開始改造自然以來就存在,并且在不斷惡化下去。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就是人類不合理地破壞植被、土壤、環(huán)境的過程。經過人類的改造,自然不再是原來的面貌,失去和諧的相互關系,自然環(huán)境中的各種因素逐漸失衡。對土地影響最大的生態(tài)破壞就是水土流失,它不僅使得現(xiàn)存的土地資源遭到破壞,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更為嚴重的是水土流失直接帶來土地面積的減少,表層土壤的丟失,使人類的經濟活動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

土地沙化不斷擴展的原因在于盲目開墾、過度放牧、砍伐森林、自然風力對土地的侵蝕。在煙臺地區(qū),尤其是靠近海邊的地區(qū),由于土地經過人們的破壞以后,再長期受海風侵蝕,土地沙化現(xiàn)象更加明顯。據行業(yè)提供的分析數據,我國現(xiàn)在土地沙化面積中95%是由人類有意無意的破壞活動引起的。

三、我國土地征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征用范圍亂

根據我國土地法的規(guī)定,征用土地資源的行為是一種行政行為,審批條件應該是在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規(guī)定的城市用地范圍內,為實施合理的城市規(guī)劃需要占用土地,或者為了保證礦山、交通、軍事等活動的需要。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土地借用公共需要的理由,行商業(yè)利益之實。

2、征地補償低

征地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等。我國現(xiàn)行的征地補償費制度不能夠體現(xiàn)出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差異和用地目的的差異,難以滿足農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在許多土地被征用之后,由于種種原因,農民得到補助遠遠達不到法定的標準,這不言而喻侵害了農民的利益,破壞了農民正常的生活,損害了政府在農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干群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3、保障制度滯后

農民對土地資源有使用權,土地是農民經濟來源的主要依賴。但是,在土地被征用之后,農民不僅僅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而且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制度。加之,農民長期從事農業(yè)活動,缺乏其他的勞動技能,很難在土地之外獲取經濟來源。

對大部分農民來說,子女教育支出、醫(yī)療費用支出本身就是非常大的壓力,失去土地之后,這些壓力更是成為了農民心頭的大山。一些地區(qū)的政府在為農民提供就業(yè)渠道時,信息不夠通暢、力度不大、培訓資金不到位等,在無形之中阻礙了農民就業(yè)。

四、如何解決土地征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規(guī)范土地的流轉和轉讓的法律程序

一是做好國有土地的規(guī)劃和使用,提高其利用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和效益性。二是加強對新土地法執(zhí)行情況的監(jiān)督和管理,土地督察制度將于近期建立。對重大違法違規(guī)案件,要公開調查、公開結果,要追究責任到位,處罰到位。對于大面積的土地流轉,應該通過村監(jiān)督委員會或者類似的職能部門的通過,保證大面積土地征用不是領導“拍腦袋”的決定。

2、充分發(fā)揮各級組織的作用

各級組織在工作中應該嚴格檢討之前的不足和帶來的問題,針對土地法的規(guī)定和農民經濟利益的需求逐步完善土地轉讓和交易過程。這就要求政府其一,做好服務職能,推出經濟利益的圈子,逐步退出土地交易過程,征地按市場經濟的規(guī)則來運行,政府轉而擔當土地交易裁判者,特別是要對進入交易的土地的種類進行監(jiān)督和審批,尤其要通過這種監(jiān)督和審批來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

3、建設用地的規(guī)劃和統(tǒng)籌要合理

一些地區(qū)為了追求表面的經濟效益,不管不顧本地的實際情況,盲目擴大建設用地,造成的結果是土地資源利用沒有計劃,不和諧甚至嚴重不合理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地存在。在實際工作中,土地資源利用的原則是以保護耕地為基本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合理規(guī)劃城鄉(xiāng)和區(qū)域的綜合發(fā)展

4、保證土地開發(fā)費用的專項使用

保證土地開發(fā)費用的專項使用是指對于侵占耕地的土地開發(fā)轉讓金、耕地開墾費等費用要保證專項使用,不得惡意減少、拖欠等違背農民利益的行為。

5、強化集約用地

我國土地資源緊張的現(xiàn)狀不僅表現(xiàn)為土地資源人均總量小,而且表現(xiàn)在耕地數量總體不夠,同時其他用地數量不斷增長,這就導致了雙重矛盾現(xiàn)象的存在。如何緩解這種矛盾呢?無疑集約用地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集約用地就是指在每一寸土地的利用方式的審批上都要堅持遵循額定指標的辦法,在合理的預算方位內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對于住宅用地,審計部門要嚴格做好審計工作,嚴格控制建筑物之間的間距和密度,保證不浪費任何土地。

6、保護基本農田

怎么樣保護基本農田?保護基本農田并不是一味地阻止占地現(xiàn)象,而是通過和完善保護土地的基本政策來實施的。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對基本建設用地的面積要盡量壓縮在最小的范圍內,對過度超出實際情況或者沒有必要修建的設施,要嚴格阻止其對農田的侵占。對于掌握的定量的土地存量要在利用上盤活,就是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利用土地。在加強土地合理利用意識的同時,也要嚴格控制、嚴厲打擊亂占耕地的現(xiàn)象。對于已經或者不可避免地要占用的土地,一定要保護好周邊未占用土地;同時,對耕地占用的補償一定要到位,嚴格遵守占用耕地補償制度恪守要求,根據土地質量和登記進行折算和補償。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征地過程中一定要做到保護農民的利益,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是農民作為土地資源的使用者,土地作為農民經濟來源的主要方式,認識到這一點就認識到了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在征地補償時,可以采取不同的補償方式,對土地經營情況和合同簽定的情況隨時進行跟蹤管理。創(chuàng)新安置方式,可以通過貨幣安置、還建安置、留地安置、養(yǎng)老金安置、用地單位安置等安置方式的來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

參考文獻:

[1] 張慶華《物權疑難法律問題解析》,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38, 52。

[2] 陳小君《農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調查解讀》,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第8篇:土地征地問題范文

【關鍵詞】土地財政 分稅制

土地財政是指我國地方政府為追求財政收益,利用現(xiàn)存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通過操控土地供需獲取大量稅費的一種行為模式。其收入一般包括:土地相關稅收收入和土地相關非稅收入,主要指土地出讓金。

一 “土地財政”的現(xiàn)狀

近年來,我國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不斷增強,土地出讓金的規(guī)模急劇膨脹。據統(tǒng)計,2001~2003年,我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合計約為9100億元;2004年受宏觀經濟環(huán)境,即流動性過剩影響,對房地產的投資快速增加,土地出讓金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達到了47%。2005年,為抑制對房地產的過熱投資,中央實行收緊地根的政策,受政策影響土地出讓金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下降了十多個百分點。雖然,中央一直致力于控制土地的不合理出讓,但是土地出讓的高收益誘發(fā)地方政府不斷擴大土地出讓規(guī)模, 其結果就是2005~2007年的土地出讓金收入直線上升。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土地出讓金收入減少了2625億元。2009年,經濟形勢較2008年有所好轉,土地出讓金收入增加,達到了15910.2億元,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比重達到48.83%。2010年土地出讓金收入進一步大幅度上漲,達到了地方財政收入的69.43%。

二 “土地財政”產生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地方政府熱衷于與土地有關的財政行為?從現(xiàn)有研究出發(fā),本文將其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土地財政”產生的根本原因――分稅制

1994年分稅制改革的實施,形成了中央政府主導型的財政體制,稅收收入大幅度向中央傾斜:其本級財政收入從1993年的22.02%迅速上升到了1994年的55.70%,之后雖然經歷了幾次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在2000年之后穩(wěn)定在52%-54%之間。相較之下,地方政府本級財政收入從分稅制改革前的70%左右驟降到50%以下,比重大幅度降低。此外,由于在改革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財政收入分配的過程中,并未對各級政府間的事權劃分進行相應的改革,大量的基本公共服務被下放,基層政府承擔著與其財力不相匹配的事權。據統(tǒng)計,中央政府的支出比重從1990年的32.57%下降到2009年的19.99%,而地方政府的支出比重則上升到了2009年的80.01%。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實施“非正式”的收入自,借助預算外收入來補充財力缺口,尤其是歸地方所有的土地出讓金。

2.“土地財政”產生的直接原因――政績考核制度

土地出讓金是對未來若干年土地使用權的一次性收費,既可以在短期內大幅度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又能為當地的GDP發(fā)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在我國實行以經濟為中心的政績考核制度下,GDP是當前評價地方政績的基本標準,這種簡單的政績考核量化指標,導致地方政府官員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動機。在政績的誘導下,地方政府往往傾向于投資那些能夠帶來經濟總量增長的項目。但是,財政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將大量的資金用于經濟建設意味著其能用于民生等基礎公共服務的支出在減少,隨著人們對基礎公共服務需求的增加,地方政府面臨著發(fā)展社會與發(fā)展經濟的雙重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就會熱衷于實施“土地財政”,通過大量出讓土地以謀求更多的收入來緩解財政支出壓力。

3.“土地財政”產生的可能性――土地產權制度

我國法律規(guī)定,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在這種制度下,農業(yè)用地轉化為城市非農用地的過程就變成:城市政府首先通過征用的方式,將土地由農村集體所有轉化為國家所有,然后再由城市政府將國有土地的使用權轉讓給城市土地使用者。由于農民與城市土地使用者的聯(lián)系被現(xiàn)行法律所禁止,土地流轉的過程必須以政府為中介。這使得城市地方政府成為了土地出讓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因此,當前的土地產權制度安排,為地方政府發(fā)展土地財政提供了政策土壤和動力機制。

三 政策建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現(xiàn)行的“土地財政”,同美國建國初期的土地財政政策類似:美國建國初期,政府面臨著國家財政困難,于是通過一系列的土地法案將土地收歸為國有,再將國有土地出售以獲取土地的資產性收益。此后,美國土地財政收入經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以土地出售為主的時期;財產稅普遍征收的時期;土地財政向地方政府轉移的時期;地方財政收入以財產稅為主的時期。鑒于土地的特殊屬性,以土地出售為主的“土地財政”只能起到暫時性的緩解作用,其與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穩(wěn)定性與可持續(xù)性要求相背離。但是,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以出售土地為主的“土地財政”的存在同我國當前實施的分稅制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利弊共存,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因此,當前我們需要做的并不是徹底消滅“土地財政”,而是應該思考是否可以對其進行完善,使得其發(fā)展具有可持續(xù)性。

基于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為要解決當前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首先,對分稅制進行調整與深化,完善和加強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賦予地方政府與其事權相匹配的財力;其次,借鑒美國土地財政收入的發(fā)展歷程完善我國的“土地財政”。

參考文獻

[1]蔣震、邢軍.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是如何產生的[J].宏觀經濟研究,2011.1

第9篇:土地征地問題范文

(一)失地農民的數量

我國非農建設占用耕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國家統(tǒng)計局2003年在全國開展了失地農民的調查,調查以人均耕地面積0.3畝以下的農戶為主要對象,共調查了2942戶。在這2942戶中,人均耕地在0.3畝以上的有442戶,約占調查總戶數的15%;人均耕地不足0.3畝的有1237戶,約占42%,完全喪失耕地的有1263戶,約占43%。

目前,中國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每年約250萬-300萬畝,如果按人均1畝地推算,那就意味著每年大約有250萬到300萬農民變成失地農民。1987年至2001年,全國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共3395萬畝,多數研究者估計,至少有3400萬農民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

這里講的非農建設使用土地數量,是指依法使用的耕地,不包括違法占用的耕地。為了保護耕地,中央政府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地方政府違規(guī)征占土地屢禁不止。據衛(wèi)星遙感資料,違規(guī)用地數量一般占用地總量的20%-30%以上。許多專家估計,目前失地或部分失地農民的數量可能達4000萬-5000萬人。如果違規(guī)用地得不到控制失地農民還要大大增加。

(二)我國失地農民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郊區(qū),在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失地農民人數也較多

近20年來,上海市共征用、使用土地約144萬畝,失地農民的總數已超過百萬。1993年以來,北京市失地農民累計達33萬。浙江省紹興縣被征地農民占農村人口的28.2%。

二、失地農民的就業(yè)和生活狀況

(一)在計劃經濟時期,對失地農民采取了“誰征地、誰安置”的原則,要求由企業(yè)自行安置征地農業(yè)人員,但已安置的征地勞動力相當一部分實際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些企業(yè)為減少冗員而實行下崗分流,由于失地農民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偏低,使獲得就業(yè)安置的征地農民首先受到沖擊。目前,上海市已安置進各單位的征地勞動力中,有近30%的人實際處于離崗狀態(tài)。北京豐臺區(qū)盧溝橋鄉(xiāng)太平橋村,1993年土地被征用時,實行招工安置的有1100余人,從目前情況看,除少數安排在環(huán)衛(wèi)、公交和房管部門外,其他獲得就業(yè)安置人員90%以上都已下崗、失業(yè)。

(二)90年代以后,各地普遍采取征地時一次性地支付補償金,讓被征地農民自謀職業(yè)。自謀出路的失地農民,就業(yè)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業(yè)的困境

隨著城市建設和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征地數量增加,征地用途和就業(yè)市場也發(fā)生了變化,征地用于市政、房地產、土地開發(fā)和公共設施建設等非生產性項目的越來越多。這類項目單位沒有能力安置征地農民,“誰征地、誰安置”的原則已經難以執(zhí)行,各地開始探索新的安置模式,即征地時一次性地支付補償金,讓被征地農民自謀職業(yè)。這種安置方式被稱為貨幣補償。按政策規(guī)定,凡采取這一方式安置者可以領取1.5萬-3萬元不等的一次性補助費。自謀職業(yè)這一政策在推出之初,曾受到了征地農民的歡迎。上海市先后共有8.32萬征地勞動力自愿采取了這一安置方式,占征地安置勞動力總量近1/4。從全國來看,在近幾年各地審批的建設用地項目中,采用貨幣補償辦法的占90%以上。失地農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農就業(yè)技能,在就業(yè)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目前相當一部分處于失業(yè)和半失業(yè)狀態(tài)。無錫市失地農民中處于勞動年齡段的有21.07萬人,其中有固定工作的占59.7%,沒有工作或只有臨時工作的占40.3%。

調查表明,2942個失地農戶共有7187名勞動力,其中征地時安置就業(yè)的僅約占勞動力總數的2.7%;外出務工的約占24.8%;經營二、三產業(yè)的約占27.3%;從事農業(yè)的約占25.2%;賦閑在家的約占20%。

(三)征地導致農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

土地被征用后,多數離城鎮(zhèn)較近的農戶,收入不同程度地有所增長,主要得益于有較多外出務工機會。有些農戶能較好地運用得到的補償資金自主創(chuàng)業(yè),生活穩(wěn)定并有所提高。然而失去土地后生活水平下降的現(xiàn)象卻相當普遍。收入減少的農產,大多是傳統(tǒng)農業(yè)地區(qū)的純農業(yè)戶。他們除了農業(yè)生產活動外,基本沒有其他的生產經營活動,耕地減少后收入自然也隨著下降。湖北的調查戶中約有56%的農產收入水平下降。河南開封縣調查戶中有83%收入水平下降。福建調查戶的生活水平下降幅度約為17%。陜西下降了16%。廣西下降了5%。江蘇調查戶中生活水平下降的農產約占33%。

三、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

(一)實行貨幣補償后,失地農民自行解決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等社會保險待遇,從總體上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

在北京市自謀職業(yè)的失地農民中,自己繳費參加養(yǎng)老保險的不到1/3,而醫(yī)療保險和失業(yè)保險的參保率更低。無錫市失地農民參加各種養(yǎng)老保險的僅占失地農民總數的15%。

(二)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大中城市為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進行了探索

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被征地農民通過參加基本生活保障、養(yǎng)老保險等方式,已有52萬人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其中符合條件的15萬已按月領取。浙江省做法可歸納為三類:一是生活保障型。定位在最低生活保障與基本養(yǎng)老保險之間。實際操作中分檔確定繳費標準和待遇標準,如金華市個人繳費標準分別為3.6萬元、3.3萬元、3萬元、1.6萬元四檔,相應的月均待遇標準分別為220元、180元、140元、105元;保障資金由個人、所在村和政府共同出資。二是社會保險型。把征地后需要安置的人員統(tǒng)一納入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此種方法嘉興市市區(qū)已實行9年,將被征地人員所需社保安置費用一次性劃轉勞動社保部門,統(tǒng)一納入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三是社會保險與生活保障結合型。辦法是:退休年齡段實行基本生活保障;勞動年齡段參加城鎮(zhèn)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未到勞動年齡段一次性發(fā)給征地安置補助費。

以上三種做法各有特點。社會保險與生活保障結合型優(yōu)點突出,既可緩沖近期矛盾,對相對較少的超勞動年齡段人群專設生活保障予以解決;又著眼長遠對接,對較多的勞動年齡段人群按統(tǒng)一制度納入城鎮(zhèn)社保體系,還有利于減輕政府“托底”負擔和實現(xiàn)基金收支平衡。

(三)失地農民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

從各地情況看,失地農民中只有極少數能享受與城鎮(zhèn)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待遇。他們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為一個邊緣群體。他們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處于社會保障的真空地帶。失地農民由于在就業(yè)、收入等方面的不穩(wěn)定性,依托家庭保障模式越來越受到沖擊。許多家庭是靠征地款來維持生計,過幾年征地款“吃”完了,其最終結果往往是生活沒有保障。土地既是農民的基本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在當前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著農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部分失地農民“種田無地、就業(yè)無崗、社保無份”,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在就業(yè)、子女就學、社會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關政策,導致失地農民大量轉化為城市貧民,已影響到城鄉(xiāng)社會穩(wěn)定。

四、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建議

失地農民問題引發(fā)的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真正的原因是我國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現(xiàn)在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場機制,由集體土地變?yōu)閲型恋氐倪^程不是一個平等的產權交易過程,基本上是一個行政強制性的過程。低價征用農民的土地,是當前農民利益流失最嚴重的一條渠道。土地征用不僅沒有使農民富裕,而是造成了大批農民失地失業(yè);不僅沒有縮小城鄉(xiāng)差距,而是擴大了社會不公。

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問題,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既要滿足城市住房和非農業(yè)用地的合理需求,又要給農民以公平的補償,妥善的安置。

(一)嚴格控制農業(yè)用地轉為非農業(yè)用途

中央政府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其宏觀目標是防止耕地總量降低至最低警戒水平以下,即滿足未來人口高峰時16億人口的糧食需求所需的耕地數量。這個耕地總量估計為1.067億公頃。2001年,全國1.27億公頃的耕地中有1.089億公頃被確定為“基本農田”。“基本農田”是指國家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對農產品的需要,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確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這些基本農田未經國務院批準,禁止轉為他用。但是,地方政府采取了許多變通性辦法,如分批次化整為零審批,耕地異地平衡,買賣非農用地指標等等,致使中央政府提出的耕地保護制度的政策難以落到實處。

(二)以保障農民權益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

一是使集體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取得與國有土地相平等的產權地位。現(xiàn)有的土地產權劃分為城市土地(國有、不同租期的長期租用)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通常為30年的承包合同)。集體的土地必須首先轉化為國有,才可以進入土地市場,用于非農業(yè)用途。因此,集體所有和國有土地的法律權利不同。從法律上講,公有產權與私有產權、集體產權與國有產權應該是平等的,不能用公權侵犯私權,也不能用國有產權侵犯集體產權。就現(xiàn)行的法律而言,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是不完全的。集體經濟組織只有土地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而沒有處分權,不能通過買賣、轉讓、饋贈等方式改變所有權主體和所有權性質。由集體土地變?yōu)閲彝恋氐倪^程,不應是一個簡單的行政過程,而應是一個平等的財產權利交易過程。必須完善有關法律,確保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完整性和與國有土地產權的平等性。

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中所說的“集體所有”,就是以村為單元的所有農民共同所有,其代表是村民委員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作為集體組織的成員,都平等地擁有對集體土地的成員權,但并不能按份分割農地的所有權?!凹w產權”的這一特征,使集體與農民的權益關系變得模糊:誰真正擁有土地,實際上并不明晰。在這種情況下,土地在農民不知情時被村干部出賣。要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將包括土地在內的集體資產核資折股,量化到農民個人,組建村級股份合作社,讓每一個村民擁有一份相應的股權。

二是保證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動用征地權。在多數國家和地區(qū),工商業(yè)等營利性用地只能通過購買獲得。土地出售的價格和相關賠償條款也必須經由雙方當事人之間協(xié)商達成,政府不能利用國家或政府的強制力專門為一般營利企業(yè)去取得土地。政府只有為“公共目的”才動用強制性的征地權。由于對“公共目的”的解釋的不確定性,在我國存在對土地征用權的濫用。為了防止濫用公共目的征地,對政府強制性取得土地要有嚴格限制,對征地目的和范圍要有嚴格的界定。

三是對農民給予公平的補償。國外土地征用補償的內容,包括地價補償、地上物(土地改良物)補償及其他補償。各國土地征用補償的標準并不一致,有的是按市場價格補償,即以被征用土地征用時在公開市場上能得到的出售價格為補償標準;有的是按裁定價格補償,即按法定征用裁判所或土地估價機構裁定或估定的價格補償;有的則是按法定價格補償,指按法律規(guī)定的基準地價或法律條文直接規(guī)定的標準補償。為保證被征地者原有的生活水準不至于降低,在很多國家,法律都要求政府必須給予被征地者公平合理的賠償。我國并不是按土地的實際價格對失地農民進行補償,而是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進行補償,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產值為標準,征地補償費明顯偏低,這不僅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也不利于保護耕地。為了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征地補償必須以土地的市場價值為依據,不能以侵害農民利益為代價降低建設成本。給被征地農民的補償,應當包括對生產資料的補償和對生活保障的補償。

四是完善征地程序,保證在征用農民土地過程中土地權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政府在提出用地申請時,先要進行公告,讓土地權利人對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質疑;在批準用地后,要再次公告,并就賠償等問題與土地權利人進行協(xié)商,若有爭議可以申訴和申請仲裁。為此,必須建立專門的土地法庭或土地法院,公正仲裁征地糾紛。征地必須規(guī)范透明,讓被征地農民參與征地過程,以保證他們對土地的使用權、處置權等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允許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直接進入市場流轉

根據現(xiàn)行法規(guī),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不能出租、轉讓和抵押等。目前法律的規(guī)定已大大滯后于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要修改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只要符合土地利用規(guī)劃,只要在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控制之上,應該通過開發(fā)商和土地所有者進行平等的談判,讓土地所有者——農民集體經濟組織與用地方直接談判和交易。在明晰產權、強化用途管制、嚴格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土地進入土地市場進行交易,做到“兩種產權、一個市場”,統(tǒng)一管理,實現(xiàn)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樣用途、同等價格、同等收益的目標。允許和鼓勵農民以租賃、參股等辦法、參與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獲得長期穩(wěn)定的收益。

(四)廣開渠道促進失地農民就業(yè)

一是建立健全失地農民再就業(yè)培訓機制。各級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出讓金專門用于失地農民的定期再就業(yè)培訓。政府在貸款、稅收、場地等方面對自謀職業(yè)和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失地農民應提供優(yōu)惠政策。金融部門應適當放寬信貸條件,降低貸款門檻,鼓勵和扶持失地農民發(fā)展生產。失地農民申請個體工商經營,在一定年限內享受城鎮(zhèn)下崗工人的稅費待遇等。

二是建立留地安置制度。由村民組織自主開發(fā)和經營,對土地征用面積超過一定數量的村,可以在征地以后給農民留下一定面積的居住地、經營地,由村集體按照統(tǒng)一規(guī)劃,鼓勵農民用留下的土地建設自有廠房或開發(fā)其他經營項目,使農民有長期穩(wěn)定的收入。對于城郊的農民而言,出租房屋已經成為他們一個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這是他們維持生計的重要途徑。在香港,對“原住民”有特別的給予宅基地的政策,出租房屋也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國內,也有這一類的政策。南京、成都的標準是給每人無償提供35平方米,銀川是每戶100平方米。除此之外還允許被安置農民按建筑成本多購買一定面積的房屋。杭州在制定對失地農民的政策中規(guī)定,除了考慮住房,還特別給予失地農民與住房面積同樣大小或更大的出租房,以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有條件的可建設一戶兩套(人均40—50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新農村公寓,既解決農民的住房問題,又能為其提供出租房,增加生活來源?!俺反褰ň印钡?,應明確農民自建房享有城市居民自購房的同等權利,獲得相應房屋產權證,允許進入市場交易。

(五)建立失地農民社會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