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土地征用法范文

農村土地征用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土地征用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土地征用法

第1篇:農村土地征用法范文

關鍵詞:權屬調查地籍測繪土地綜合整治技術應用

基本情況: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即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減少與城鎮(zhèn)建設用地增加掛鉤的政策,按照土地集約節(jié)約利用的要求,通過對項目區(qū)內(一般為基本農田保護區(qū)或一般農地區(qū))的田、水、路、林、村、房以及灘涂荒地、未利用地等的整理(復墾),再通過合理規(guī)劃布局,在特定規(guī)劃區(qū)域內減少一定數(shù)量耕地的同時,相應增加一定數(shù)量城鎮(zhèn)建設用地指標的一種做法。其建設內容包括項目區(qū)農民的搬遷安置、土地整理與復墾、生產生活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生態(tài)保護與建設等。

首先是開展農用地整理。通過對田、水、路、林的有機統(tǒng)一和綜合整治,既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換代升級、切實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提高基本農田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又確保新增有效耕地、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其次是開展集體建設用地整理和村莊整治。通過對宅基地(閑置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的復墾,推進村莊整治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提供宅基地、統(tǒng)一建設新居、統(tǒng)一配套農村公共設施,形成與城鎮(zhèn)同樣便利但風貌有別的現(xiàn)代農村。再次是把推進土地流轉和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城鄉(xiāng)優(yōu)勢互補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土地流轉實現(xiàn)規(guī)?;洜I,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通過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置換,將農村富余的建設用地指標調劑到城鎮(zhèn)使用,破解城鎮(zhèn)建設用地指標短缺的難題;通過土地級差增值收益反哺農村,推動新農村建設,打造農村自然田園風光。

樂清市2011年農村土地綜合整治35村,設計62個自然村,總綜合整理面積3.55平方公里,其中農村宅基地與農村建設用地面積1.22平方公里、搬遷新安置面積0.52平方公里、農地整理面積1.81平方公里。預期凈新增耕地面積大1500余畝。

1、地籍調查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的內容

1.1權屬調查

1.1.1村界、村民小組界限調出;

1.1.2 整理前后地類界調查與統(tǒng)計各地類面積,計算凈增新增耕地面積;

1.1.3村民各戶宗地調查。

1.2地形、地籍與房產測量

1.2.1整體遷移農村村莊地籍、房產測量統(tǒng)計,及其村莊周邊30-50米地形測繪,范圍外要預期建造水池、水庫、水渠、交通道路等農業(yè)生產與農民生活所需地形測繪;

1.2.2列入該項目的農地整理的基本農田或一般農田需要改建標準農田測繪;

1.2.3整體遷移所安置區(qū)的測繪;

1.2.4測量綜合整治后的所有工程量測繪量算:如宅基地復墾、農田整理建設中交通道路、耕作道、水池、溝渠新建或改建等工程量的測量統(tǒng)計,新增耕地面積測量統(tǒng)計。

2、地籍測繪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起到的基本效果

2.1 地籍的測繪給實現(xiàn)科學化土地的開發(fā)所提供根本的數(shù)據支持科學化的地籍測繪數(shù)據應該為各種各樣不同性質的部門提供了基礎數(shù)據信息??茖W化的地籍測繪的數(shù)據信息的取得和共享的依據就是把環(huán)境的資源、公共設施、基礎實施、經濟的統(tǒng)計等都合并一起完成。這些主要的外界因素再加上測繪的原始結果就能反映出需要開發(fā)的土地區(qū)域地形、交通、房屋人口、水環(huán)境的信息,都有利于對所開發(fā)的土地的選擇。

2.2 地籍測繪可以為投資節(jié)約資金減少浪費

一份好的測繪的報告直接關系到設計方案能否優(yōu)化、預算與概算的合理準確、效益的準確分析等的準確可靠性。土地綜合整治整理是一項,地籍測繪報告的準確就可以為業(yè)主減少資金浪費的擔憂。

2.3規(guī)范土地綜合整治的工程質量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基礎原則和規(guī)矩,否則就會不成方圓。在土地的開發(fā)整理當中務必要規(guī)范施工驗收中的環(huán)節(jié),它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質量。要想有一個好的驗收標準這就需要一份完整準確詳實合理符合實際的地籍投資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項目報告作為參考的標準。

3、地籍調查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起到的作用

3.1 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前期的作用

地籍測繪報告可以完整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需要開發(fā)土地的一些前期情況。第一,可以了解到該地區(qū)的地形地貌、居住人口數(shù)量統(tǒng)計、賠償居民損失的評估。第二,對于長久未進行更新檢查的地下管道、道路設施等損壞數(shù)據的統(tǒng)計。第三,可以為環(huán)境管理部門、城市規(guī)劃部門、工程施工部門提供數(shù)據說明。

3.2 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期的作用

地籍測繪報告可以節(jié)省一些部門的監(jiān)督,可以直接由一個具有協(xié)調能力的工程監(jiān)理部門來完成,這樣可以讓施工單位免除后顧之憂,直接按照地籍測繪報告施工就能做出一項優(yōu)秀的工程。

3.3 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后期的作用

地籍測繪報告中的竣工測繪數(shù)據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竣工效果,報告的數(shù)據越精確、越細致、越明朗就能使工程的竣工后的效果越好。

4、 地籍測繪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的要求

4.1 關鍵位置點的測繪

繪的順序一般按照先整體再局部、先外表再內在、先粗略再細致。根據各種關鍵點的測量結果應設計一個網格狀的畫圖,清晰明了便于測量便于觀看,而且測量結果準確可靠具有使用價值。

4.2 注重測量坎上坎下的精準數(shù)據對于各種各樣的土坎建議要把坎頂、坎腳線、緩坡的坎頂線、坎底線都要細心的測量,而且保證測量的準確性。這樣,就完全避免了因為測量不細致所造成的損失。

4.3 注明細部的測量細部的測量包括土地范圍內所有花草樹木的種類、年齡、房屋的確切位置面積、建筑使用密度、人口居住密度;各種機械化機器和管道線路長度的使用年限。

5、 地籍測繪常用的測繪技術

5.1 傳統(tǒng)的一些測繪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電子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全面的推動了測繪全站儀的智能化,繪圖軟件與計算機的完美結合推動了測繪的速度,而且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測繪的全站儀與CASS6.0結合應用,能更快速更準確的獲得數(shù)據,并且大大的提高了測量的質量和效率。傳統(tǒng)測繪的優(yōu)點:測繪的全站儀與CASS6.0結合使測繪進入了數(shù)字地籍測繪的時代,節(jié)省了許多測繪周期,提高了測繪數(shù)據的準確性可靠性,提高了測繪的效率,提高了測繪的繪圖過程中的工藝流程,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傳統(tǒng)測繪技術的缺點:測量土地的權屬界線時往往會遇到很大的爭議,為了及時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引進大量的儀器、耗費人力物力、耗費大量的時間。農村土地的利用率較低,要求的測量標準不高,負責測繪的人員較少,所以這種測繪技術不適合應用在農村土地的測量。

5.2 GPS在測繪中的應用

GPS技術應用在地籍測繪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測量要求,必須要做到采集以下兩種數(shù)據:一是地理與地塊的測量數(shù)據;二是,權屬界線與利用類型等數(shù)據的測量;需要測繪人員注意的是在野外測量任何數(shù)據都要及時的把數(shù)據記錄下來。這種測繪技術的優(yōu)點:這種技術的精確性極高,每個監(jiān)測站之間無需互相通視,無論多遠的距離都可以進行精度的定位計算;可以減少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操作技術非常方便簡單,GPS技術自動化程序越來越完善;機器的體積小巧好拿,質量輕便;具有實用的三維系統(tǒng),隨時隨地全天候不間斷工作;由于這種技術的自動程序不斷提高,大大的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率;節(jié)省了大量野外測量的人員;所用的時間短,降低了費用;進行大型地域測量時提高了精度,使精度達到了1ppm;可以與世界各地實現(xiàn)數(shù)據的傳輸共享。

這種技術的缺點:在較密集的建筑物區(qū)域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些較高的密集角度和低的樹蔭下信號被遮擋住,接收不到信號,接收機就無法正常工作,處于一種癱瘓狀態(tài);此種技術所用儀器的價格昂貴,對工作人員的技術要求也高,所以,不適合應用在農村的地籍測量。

5.3 遙感技術的應用

測繪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土地動態(tài)變更的調查測量,遙感技術的出現(xiàn)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遙感技術能在變更的同時準確快速地獲取變更后的信息。與以前的技術相比,遙感技術提高了人類對于生存環(huán)境更深入化的認識。遙感技術的優(yōu)點:與其他的技術相比,遙感技術擴大了所觀測的測量范圍;根據提供的動態(tài)圖像,可以精確地測量到瞬間變化的動態(tài)圖像;人類在體能還是自然條件的雙重影響下,許多偏遠崎嶇的地區(qū)是無法到達的,遙感技術就解決這個問題,能大面積的進行重復性的觀測;遙感技術改變人類對于光譜可見光的觀測范圍,由于遙感技術使用微波進行工作,改變了由于晝夜和天氣的變化造成的影響,實現(xiàn)了真正不受影響全天候的測量;航空遙感的詳細數(shù)據的程度更高,航空遙感技術與航天遙感技術相比較,航空只能應用在臨時的數(shù)據的觀測但是所測量的數(shù)據精確性極高,航天技術能進行全天無休息連續(xù)的工作。遙感技術的缺點:無法達到對圖像高精確的要求,很難達到對于一些邊界的地理位置的坐標,只能根據相鄰地理圖標進行分析,但是這樣推算出來的數(shù)據無法保證準確;變化的空間實際位置難以確定,這樣測量的數(shù)據不會準確;不能在第一時間知道監(jiān)測的變化;方法還是比較落后而且對于外界的一些人為因素的干擾很難解決;空間的分辨率和光譜的分辨率非常低,不能達到正常要求的標準需求;獲取變更的數(shù)據信息較慢,多次的累積進而造成了誤差;浪費資源且工作的效率很低達不到標準要求;由于農村土地的類型,這種技術無法精確地進行測量;無法應用在大面被覆蓋的一些土地的測量;由于資金的限制,很多地區(qū)還無法引進使用此種儀器。

5.4 攝影測量技術的應用

攝影測量技術是現(xiàn)今唯一一種能快速準確地測量出農村變更信息數(shù)據的技術。攝影測量技術具有高效率、高精確度、高分辨率、成本低周期短、不受氣候和天氣變化的影響限制的優(yōu)點。測繪出來地籍圖速度快、數(shù)據精確度高、經濟效益高,真正實現(xiàn)了地籍測繪的自動化成圖的期望。攝影測量分為地面和航空兩種:地面攝影測量由于各種建筑的遮擋導致后景很難取景,加大了測量工作者的工作量;航空攝影測量由于無法保證航行過程中是否水平和曝光時無法確定機器所在的具置狀態(tài),導致了最終測量的效果達不到預期的要求。

6、總結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整理越來越貼近人民的生活,每年都有一些舊房屋、道路、田地等需要重新開發(fā)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務必要以地籍測繪為基礎,地籍測繪的質量標準直接影響到開發(fā)的質量,換句話說直接影響到人民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第2篇:農村土地征用法范文

[關鍵字]SuperMAP 登記發(fā)證 數(shù)據庫a

[中圖分類號] F302.3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5-320-2

0引言

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是明晰土地產權、保護農民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為村集體占用、使用土地提供法律保障的有效方法。依法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fā)證工作,是強化耕地保護機制、調動農民群眾自覺保護耕地積極性的重要舉措,是保護農村集體土地合法權益、維護農村社會穩(wěn)定的根本途徑,是加強農村土地管理、理順土地產權關系、明確產權主體、明晰國家和集體之間權屬界線及集體土地權利義務的有效手段。

本次發(fā)證充分利用了原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fā)證和第二次土地調查資料成果,對轄區(qū)內農村集體土地以行政村為權屬單位對土地的位置、權屬、界線、地類、面積等狀況進行調查或核查,并登記發(fā)證。

SuperMAP農村地籍確權建庫系統(tǒng)是北京超圖公司專門針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發(fā)證項目、在總結地籍數(shù)據生產及信息系統(tǒng)管理業(yè)務的基礎上開發(fā)的一個信息化平臺,是以土地登記為核心,按照土地地籍調查——登記申請——審核審批——土地發(fā)證為主線業(yè)務流程的面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使用的數(shù)據庫系統(tǒng),具有數(shù)據種類繁多、數(shù)據來源廣泛、結構復雜等特點,便于建庫、管理、查詢、分析統(tǒng)計和數(shù)據維護等功能,但由于該軟件在投放使用時尚待完善,所以在整個作業(yè)過程中,我們與軟件公司進行了互動,及時反映一些軟件中存在的問題和未及內容,為軟件的更新與完善提供了合理建議,同時探索了一套有效的作業(yè)方式和質量控制方法,很好地解決了建庫中的難點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庫效率,縮短了建庫周期,保證了建庫的質量。

1數(shù)據準備

本項目是以第二次土地調查及年度土地變更調查中形成的村集體土地權屬調查的資料、圖件為基礎,充分利用《土地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指界資料,開展集體土地所有權界址點的現(xiàn)場標定和測量工作。原簽訂的《土地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及調查成果不能滿足此次所有權總登記發(fā)證要求,需增設界址的,可按原《土地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確定的界線和走向,由各方法定代表或委托人現(xiàn)場指認和設置界標,并作為原協(xié)議書的補充,用于所有權登記發(fā)證。所以需準備的資料有:

(1)源資料

上年土地利用變更數(shù)據庫;第二次土地調查《土地權屬界線協(xié)議書》;1:10000正射影像圖和1:10000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下發(fā)城鎮(zhèn)范圍線。

(2)外業(yè)核查資料

權屬界線走向草圖和界樁位置標示;法人代表姓名和身份證復印件;國有宗地的名稱、位置、面積或坐標文件;發(fā)生變化的地類圖斑或線狀地物的位置;標有宗地預編號的工作底圖。

(3)內業(yè)建庫資料整理

農村確權登記建庫必需的收集整理的數(shù)據有:區(qū)縣、地籍區(qū)、地籍子區(qū)、宗地、界址點、權利人、權屬調查信息、審批信息等。

2數(shù)據庫建設

建立高質量的基礎地籍數(shù)據庫,是未來數(shù)字國土管理的要求,隨著將來形勢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在建立基礎數(shù)據的時候要實現(xiàn)業(yè)務一體化、技術一體化和數(shù)據一體化,包括申請、調查、審核、復查、注冊、收費、發(fā)證、歸檔等流程。

系統(tǒng)必須能夠自動完成地籍勘丈數(shù)據接入以及完整性檢查、地籍權屬調查信息及地籍圖分幅信息的鏈接、宗地相鄰關系及圖形拓樸關系的建立和分析,實現(xiàn)真正的無縫連接、數(shù)據的自動入庫、和統(tǒng)計等功能。

2.1數(shù)據轉換

本工程是以上年土地變更最新土地利用庫為參考底庫,實時分析每一宗地的占用情況,并對宗地進行編碼和屬性錄入,其數(shù)據轉的方法有空間數(shù)據轉換和屬性數(shù)據轉換。同時包括轉入和轉出。

(1)空間數(shù)據轉換

右鍵要導入數(shù)據的數(shù)據源——導入數(shù)據集——添加文件,選擇所要導入的數(shù)據文件——導入。系統(tǒng)可以轉換以下格式的文件:DWG、DXF、DGN、MIF、E00、SHP等,同時還可以選擇多個文件,進行批量轉換。

(2)屬性數(shù)據轉換

右鍵要導入數(shù)據的數(shù)據源——導入屬性數(shù)據,選擇文件類型和數(shù)據文件——導入。

由于農村土地數(shù)據含有大量的屬性信息,系統(tǒng)支持ACCESS、EXCEL、關系型數(shù)據庫等屬性數(shù)據的導入。

2.2數(shù)據庫建設流程

(1)創(chuàng)建工作空間

打開系統(tǒng)界面,“工程管理”——“新建工作空間”,在對話框中輸入文件名,即可生成一個擴展名為smw的工作空間。

(2)打開土地利用庫、影像庫

土地利用庫是工作底庫,宗地內所包含地類面積均從利用庫的地類圖斑中獲取。而影像庫則為修改界線,裁取宗地草圖提供直觀明晰的源材料。

(3)新建臨時庫,導入數(shù)據集,添加區(qū)縣、地籍區(qū)、地籍子區(qū)、宗地、界址點。

(4)創(chuàng)建所有權標準庫,配置轉換模型,宗地——宗地、宗地——權利人、宗地——權屬調查,將臨時庫的宗地要素轉換為標準庫中的圖形數(shù)據和屬性數(shù)據,保存。

①獲取坐落單位代碼。

前提是地籍子區(qū)的行政區(qū)劃代碼必須正確。

②編制宗地代碼。

前提是宗地所有權類型、宗地特征碼屬性無誤。

③界址點獲取坐落單位代碼、界址點編號。

界址點編號設置為在地籍子區(qū)范圍內,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統(tǒng)一編號。

④宗地融合為地籍子區(qū)。

⑤地籍子區(qū)融合為地籍區(qū)。

(6)新建所有權地籍庫

標準庫編輯——標準庫入庫,則生成為

有如下數(shù)據集的所有權地籍庫

①獲取宗地面積;

②獲取宗地四至;

③右擊宗地,編輯界址線屬性(類別和位置,界址點點位說明和界址線走向說明);

④右擊宗地,逐條輸入宗地基本信息、宗地權屬信息、地籍調查意見、權屬審批、注冊資料等;⑤檢查所有權地籍庫,檢查內容包括:圖形拓撲關系檢查、地籍屬性檢查、宗地擴展屬性檢查、多圖層綜合檢查、圖層屬性一體化檢查、數(shù)據集屬性檢查,并逐項進行修改。修正拓撲錯誤和屬性錯誤。

以上步驟需反復互動操作,逐步完善所有權數(shù)據庫,當然有些內容一致的屬性可以在屬性表中通過“更新列”批量賦值。

3成果輸出

3.1圖件輸出

利用SuperMAP可以生成宗地圖、權屬圖、地籍圖、行政區(qū)圖,在輸出圖件時,可以選擇出圖模板、出圖比例尺、制圖信息、圖件整飾和進行圖框設置。生成的各類圖件可以進行圖層控制和風格設置。

3.2權屬輸出

(1)導出地籍調查表;

(2)導出申請表;

(3)導出土地登記卡、歸戶卡;

(4)導出審批表;

(5)導出面積確認表。

3.3統(tǒng)計報表

(1)宗地一級分類面積匯總表;

(2)宗地二級分類面積匯總表;

(3)村宗地匯總表;

(4)界址點成果表;

(5)村共用界址點成果表。

4問題及解決

利用SuperMAP系統(tǒng)實現(xiàn)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發(fā)證工作中,除了解決確認邊界、審核權屬、量算面積等工作的同時,還解決了居民點交叉、邊界爭議等問題。此外在操作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和解決了下幾方面問題,現(xiàn)提出來共大家參考和探討。

(1)國有線狀地物進行分宗時,在輸入界址線位置時,線內外是互動的,這邊輸外,另一邊自然就成了內,這就與實際意義不符了,標準概念是國有線狀地物應為國有線宗地,對于兩邊的集體所有宗地,它都不應包括在內。解決此問題可以將界址線屬性導出為ExcelL格式,在Excel下把對應的界址線位置設為3(外),然后再導回去。

(2)一些位于其它集體土地所有權宗地內部的國有宗地和飛地,在圖面上小于400平方米,無法按比例表示的宗地,則在其地籍調查表,面積確認表,申請表和審批表的備注中將其說明,并扣除其面積。

(3)城鎮(zhèn)范圍線為上邊下發(fā)的,一些國有宗地是征地范圍圖,沒有明顯的地物特征,所以界址點的點位采用解析界址點。

(4)對于底庫上權屬界線錯誤的,首先建立臺帳,然后使用正確的界線入庫,并將正確的界址線通過模型轉換替換原底庫上的行政區(qū)界線,這樣生成宗地圖時不會出現(xiàn)界址線參雜的錯誤現(xiàn)象。

(5)對于底庫上線狀地物扣除錯誤的,則需在底庫上修改扣除系數(shù),重新進行地類圖斑計算,然后獲取宗地面積。

(6)國有線狀地物的名稱,如S238、X118等,因為沒有線宗地,只能在鄰宗地的四至中體現(xiàn),而且不能自動獲取。

5結束語

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發(fā)證項目在經過一年實地核實、反復修改、大量的數(shù)據錄入與輸出,成果完整、正確,數(shù)據庫完善且與調查成果完全一致,現(xiàn)已接近尾聲,實踐證明,建立完善的數(shù)據庫可以滿足日常地籍業(yè)務包括從申請、受理、地籍調查、權屬審核、登記發(fā)證、年檢到注銷等一系列過程,實現(xiàn)初始、變更登記,國有、集體,使用權、所有權、他項權利等各種分類業(yè)務的分合自如操作,還可以實現(xiàn)業(yè)務信息的采集、處理的計算機化,包括地籍測繪數(shù)據的內業(yè)處理、入庫,宗地信息、土地現(xiàn)狀調查信息、土地現(xiàn)狀變更調查信息、權屬糾紛調查信息,土地登記發(fā)證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宗地分割、合并,數(shù)據的錄入、數(shù)據的更新、維護和備份,數(shù)據的輸出、格式和坐標轉換等。本文中提到的建庫技術方法是切實可行的,特別是在數(shù)據轉換處理和質量控制方面,對今后的使用權發(fā)證和同類項目的實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第3篇:農村土地征用法范文

關鍵詞:土地征用;補償制度;農村土地

一、目前我國農村土地征用的補償出現(xiàn)的問題

第一,征地補償法律體系不健全、法規(guī)依據不完善。我國尚無專門的《土地征用補償法》,土地征用由《憲法》和《土地管理法》來調整,但未規(guī)定應給予相應的補償,同時,與之相配套的法律規(guī)范對于補償制度的規(guī)定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土地征用補償標準不是按照國際通行依據的現(xiàn)行市價通過協(xié)商談判來確定,而是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第二,征地的貨幣補償值偏低。目前,我國被征地的農民所獲得的補償值普遍偏低,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補償標準與人們生活水平相比嚴重不對稱;二是補償標準與土地市場價相比差距很大。以溫州為例,一類地段征用水田土地補償費為2萬元/畝、安置補助費為3.6萬元畝,合計才5.6萬元/畝。按照文件規(guī)定的分配方法,土地補償費給村集體,安置補助費給農戶。根據溫州一類地段的平均人土比計算,每人分得的安置補助費才1.8萬元。然而溫州人均生活費支出為 1.2619萬元。也就是說,農民獲得的安置補助費只能維持1年半的生活開銷。另外,溫州現(xiàn)在的工業(yè)用地市場價格為100萬元/畝,征地補償價格不到土地市場價的5%。

第三,征地補償標準存在問題。根據現(xiàn)在實施的《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征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產值的6—10倍;安置補助費為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4—6倍,最高不得超過15倍;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規(guī)定。這樣的征地補償標準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1)補償標準的范圍界定不科學。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種植制度、市場情況、區(qū)域差異等條件的不確定性,因農作物不同、物價波動、人為原因等等因素的影響,“平均年產值”很難科學、合理的確定,測算出來的補償標準并不能反映實際情況。(2)補償標準不全面?,F(xiàn)行的征地補償標準中只涉及到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助費,這顯然是不全面的,其主要表現(xiàn)為三點:一是缺少拆分損失補償;二是缺少相鄰土地受損與殘留地補償;三是缺少土地預期發(fā)展價值補償。一塊土地作為一個整體,其價值是一定的,然而,在現(xiàn)行的土地征用過程中,土地經常是被分割征用或部分征用,這樣分割后剩余的土地由于利用效率的損失及不經濟的土地規(guī)模等原因,價值會趨于下降。同時,由于外部性的原因,被征用土地的新用途可能會對其相鄰土地的價值產生影響。除了這兩點之外,還有一項被忽視的重要補償是土地預期發(fā)展價值補償,這主要是指在未來農民改變土地的用途后的增殖溢價。

二、我國農村土地征用的補償問題的解決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征地法律體系,明確征地利益各方的法律地位。(1)建立健全土地征用法律體系。賦予農民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平等的權利。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實行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的“同地、同權、同價”。(2)加強法律援助。被征用土地的農民在利益受到侵害時,沒有能力支付維權所需的各種成本,因此處于維權劣勢。如果失地農民專設法律援助機構,強化失地農民的維權意識,并提供一定法律援助則有利于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

第二,逐步完善土地征用補償機制。尋找政府、征用地主體、失地農民間最佳的利益聯(lián)結,建立合理的征地補償機制,是解決完善農村土地征用機制的基礎。(1)全面考慮土地價格的變動因素。影響土地價格變動的因素很多,如區(qū)位優(yōu)勢、當?shù)氐娜说鼐o張程度、土地質量等,必須認真權衡多方因素,根據征地用途、土地條件以及市場條件,盡量全面的反映土地價格。(2)動態(tài)提高補償標準,允許農民參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府在對農民的同期損失給予補償?shù)耐瑫r,還應該加入預期的利益。預期的利益可以從失地農民近五年甚至近十年的平均利潤中予以確定,并隨國民收入增長而提高,讓農民分享增值權益。

第三,積極發(fā)展失地農民安置的有效措施。在以貨幣補償安置為主、工作補償安置問題重重的現(xiàn)行補償安置方式下,應積極的發(fā)展安置失地農民的有效措施,為此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要實現(xiàn)安置方式的多樣化,可以包括換地補償?shù)陌仓?、留地補償安置以及入股安置等方式。二要建立再就業(yè)創(chuàng)新機制,采取積極主動的就業(yè)服務措施,建立以市、縣兩級勞動力市場為中心,以街道、鄉(xiāng)鎮(zhèn)勞動力管理服務站為網點的就業(yè)服務網絡,實現(xiàn)城鄉(xiāng)統(tǒng)籌就業(yè)。并出臺鼓勵、扶持失地農民自謀職業(yè)的配套措施,鼓勵征用地單位和其他工商企業(yè)盡量消化失地農民。三是要建立失地農民安置工作的考核機制,協(xié)調事務部門的工作,將其納入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圍,為被征地農民的發(fā)展做好規(guī)劃工作。

參考文獻

[1]周其仁:農地產權與征地制度——中國城市化面臨的重大選擇[J].經濟學(季刊),2004,4(1):193-210.

第4篇:農村土地征用法范文

一、我縣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查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縣位于*省*部、*西北部,地處東經103°34′-104°45′之間,北緯23°45′-24°28′之間,全縣土地面積經詳查結果:7585329.7畝。

*縣地處滇*巖溶山原地區(qū),大總山脈分支系縱橫全境,地形夏雜,地勢起伏,喀斯特地貌(或稱巖溶地貌)較多。整個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海拔相對高差較大,最高海拔2501.8米,最低782.0米,最低差1719.8米。坡度一般為15°-35°。地形有山地、山間盆地,河谷、丘陵、平地、洼子地和壩子等。地貌類型多樣,主要構造侵蝕地貌,是褶皺斷裂形成的山地。如官寨剝蝕地貌,主要表現(xiàn)為剝蝕高原低山、丘陵和低中山。分布在膩腳等地;溶蝕地貌,如舍得巖溶地貌,巖溶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47.8%;盆地地貌,是受斷裂和溶蝕作用形成的,境內海拔在1500米左右的壩子均屬于盆地地貌。堆積地貌境內較少。全縣500畝以上的壩子有40個,較大的壩子有*等,約占全縣面積的20%。

(二)土地現(xiàn)狀結構

我縣各地類面積和結構如下:

1、農用地:6848594.3畝,其中,耕地:1430067.1畝,占土地總面積18.8%;園地:1*92.6畝,占土地總面積0.14%;林地:4630573.9畝,占土地總面積61%;牧草地:173048.3畝,占土地總面積2.3%;其它農用地:604612.4畝,占土地總面積7.9%。

2、建設用地:92612.6畝。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5625.7畝,占土地總面積0.99%;交通用地:12330畝,占土地總面積0.16%;水利設施用地:4656.9畝,占土地總面積0.06%。

3、未利用土地:644122.8畝,占土地總面積8.5%。

(三)土地利用特點

1、農業(yè)用地面積大,有較大的開發(fā)潛力。全縣已利用的土地中,農業(yè)用地為6848594.3畝,占土地總面積的90%,在農業(yè)用地中,非耕地多,而耕地少。

2、耕地中,旱地多,灌溉水田少,全縣耕地中,旱地面積即達1239421.4畝,占耕地面積的86.6%,灌溉水田145359.6畝,占耕地的10.1%。旱地面積中,以坡地為主,面積為958605.7畝,占旱地面積的77%,而平旱地、梯地等面積為23%。

3、林業(yè)用地不合理,園地少,林地多。全縣林地4630573.9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1%,園地:1*92.6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14%。園地規(guī)范小,零星分布,目前還未形成規(guī)模,商品率極低低。林地面積中,有林地3146993.5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1.5%。

4、牧草地以天然草地為主,人工草地、改良草地缺乏。

5、城鎮(zhèn)、村莊及工礦用地中,以村莊用地多,而工礦等其他用地較少,說明*縣城市建設薄弱,工礦企業(yè)不發(fā)達。

6、交通用地較少,僅占全縣土地面積的0.16%。

7、水域以河域水面、坑塘水面、溝渠水面為主。

8、未利用土地面積大,但可開發(fā)利用的較多,隊難以利用的裸土地,裸巖石礫外,其余荒草地、田坎等土地還可以開發(fā)利用。

(四)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用地結構不合理,主要是:1、耕地少,非耕地多。2、園地和水域用地少,開發(fā)潛力大。3、城鎮(zhèn)居民及工礦用地不合理,存在用地浪費現(xiàn)象。4、牧草地少,未利用地多,開展難度大,影響畜牧業(yè)的發(fā)展。5、林業(yè)用地面積多,但低產林地較多。由于低產林面積比重較大,林業(yè)利用率低,開發(fā)潛力大。

2、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縣的森林資源,由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土法冶煉鋼鐵,*年以后,開荒擴大耕地,大面積的森林遭到嚴重破壞。加之人口的不斷增長,資源與人口、環(huán)境矛盾日趨突出,致使全縣森林面積銳減。據有關部門記載,1952年全縣森林面積為507.4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7%。到*年森林面積減到143.9畝,森林覆蓋率為19.2%,面積比1952年減少363.55萬畝,森林覆蓋僅為1952年的28.36%。80年代開始,全縣響應黨的號召,積極開展居民義務植樹活動,但由于造林存活率低,加之管理工作滯后等原因,使造林面積難以補償被毀林面積。由于森林資源遭到破壞,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一是水土流失加劇,據統(tǒng)計,*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689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3.4%;二是水源枯竭,水庫、壩塘等庫容量減少,山區(qū)人畜飲水困難;三是自然災害頻繁,損失程度加重。由于森林面積減少,高山山區(qū)、陡坡地區(qū)耕地嚴重受到洪水沖刷,低凹地易造成洪澇災害耕地質量下降。*六獨銅礦區(qū)曾經發(fā)生山體滑坡,造成人員傷亡的事件。這都說明了森林被破壞,環(huán)境不斷惡化造成的。四是氣候受到影響,常常會發(fā)生旱、澇、冰雹、霜凍等災害性天氣,且周期縮短。

3、人口過快增長,人地矛盾突出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了人口增長過快,耕地銳減及人地矛盾突出等問題。在人地比例關系中,土地資源嚴格來說是不可再生資源,土地面積是個常數(shù),人口是個變量,人口的迅速增長,必然帶來人均土地和耕地相對數(shù)量的減少。必然造成人地矛盾加劇。同時,由于城鎮(zhèn)附近的良田良地逐步被征用,非農業(yè)用地增長快,耕地逐年減少,耕地質量減退。

4、農業(yè)水利設施脆弱,農業(yè)生產條件亟待改善

農業(yè)生產水平高低,主要取決于土地質量,技術水平、生產條件(主要是基礎設施)和必要的物力、財力的投入等。按照發(fā)展高產、優(yōu)質、高效的現(xiàn)譬化農業(yè)的標準來要求,*縣農業(y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極不相適應。由于水利設施差,工程老化和不完善,一些水利工程帶病運行,迫切需要改造和更新。據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查,全縣灌溉水田145359.6畝,占耕地的10.1%,而望天田、旱地、菜地等則占90.9%。由于全縣水利設施不配套,到*年全縣水利化程度僅達26%,從而形成地多田少、低產田地多,高產田地少的耕地利用狀況;由于農業(yè)基礎設施脆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一旦警到大的自然災害如,霜凍、干旱、洪澇等。農業(yè)生產將受到嚴重影響,如,霜凍、干旱、洪澇等。

5、農村能源短缺,制約林業(yè)生產發(fā)展

*縣水能資源豐富,但開發(fā)利用程度不充分。由于全縣水能資源開發(fā)利用率低,煤礦資源少等,造成了農村生活能源緊張。雖通過節(jié)柴改灶技術推廣,農村沼氣的開發(fā)高,但也難以使魯號農村能源緊張的局面有所緩解。農村生活能源不得不以森林的消耗作為代價來得以逐步解決。因此,造成了森林資源消耗量大于生產量,森業(yè)資源減少的局面。所以,需要使農村能源的問題得到解決,首先要加快水力資源的開發(fā),提高農村通電率,其次還要加快農用薪炭林建設,推廣節(jié)柴改灶和沼氣,有條件的鄉(xiāng)鎮(zhèn)要建立風力發(fā)電等。

6、土地利用缺乏科學規(guī)劃,亂占亂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城鄉(xiāng)建設特別是市政建設需要逐步增強,公路交通,郵電設施,城市給水、供電,街道建設等城市功能應相互配套。但是,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劃,加之執(zhí)法不嚴,管理工作滯后等因素,城市建設,農村建房只從本行業(yè)、部門和個人利益出發(fā),各行其是,擠占街道、公路,亂占亂建,用地布局不科學,工廠和一些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建廠選址因缺乏規(guī)劃,存在重復建設,用地浪費等現(xiàn)象。

二、現(xiàn)行基本土地制度與土地征用制度

土地征用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土地制度,征地過程是集體土地轉變?yōu)閲型恋氐乃袡噢D變過程,強制性和補償性是其兩個基本特征,但現(xiàn)行征地補償范圍和補償標準仍是計劃經濟思路。我國現(xiàn)行征地補償制度透視,我國現(xiàn)行法律強調征地是一種國家行政行為,是集體經濟組織對國家的一種義務,不是集體經濟組織向國家“賣地”。因此我國的征地具有強制性,但必須以補償為條件。而征地補償只能是適當補償,遵循3個原則:①征地補償必須按國家制定的標準執(zhí)行;②征地補償應使被征地單位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為準則;③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根據憲法,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中國現(xiàn)行的土地征用制度的具體內容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所規(guī)定的。除了農村集體和個人為了興建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或者村民住宅外,土地管理法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建設。當建設單位確實需要使用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時,必須經過土地管理主管部門批準,通過國家征用將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轉化為國家所有的土地,然后通過出讓或者行政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土地管理法也規(guī)定了各級政府對于征用各類土地,包括基本農田、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和其他土地的審批權限。根據自20*年實施的《征用土地公告辦法》,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在征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時,對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進行公告。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guī)定》,征地當事人有權利就擬定征地項目的補償標準和安置方案,以及擬定非農業(yè)建設占用基本農田方案申請等事項舉行聽證。

在現(xiàn)有土地征用制度下,征用土地的補償不是以土地的市場價值為標準的,而是以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的產出水平為基礎來進行核定。征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了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上限,而被征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以及征用非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由各省級地方政府制定。

一、現(xiàn)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弊端及其產生的問題

在征用農村土地的過程中,土地交易的主體是土地所有權,所發(fā)生的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向國家土地所有權的轉化。完成征地手續(xù)后,國家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劃撥給用地單位使用。在由用地單位向政府申請征地時,由用地單位支付征地補償費并最后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情形,其實質是用地單位代國家支付了土地所有權轉移的價格并因此獲得土地使用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轉移是單向性的,即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只能轉化為國家土地所有權,而且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者在土地所有權轉移的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從屬地位。只有當本集體以外的單位需要該集體所有的土地進行非農業(yè)建設的時候,才會由用地單位向政府土地管理機構提出征用土地的申請,或者由政府直接征用土地用于出讓,從而啟動土地征用程序,最終導致土地所有權的轉移。作為集體土地的所有者,農民集體不僅不能自主行動促成土地所有權的轉移,而且在法律上也沒有對于征地的合理性提出異議的權利。因而可以說,現(xiàn)有的農村土地制度事實上是在法律上規(guī)定了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權與城市土地的國家所有權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從而導致農村土地所有權的內在的不完整性。這正是導致征地過程中一系列嚴重問題的根本原因。

由于土地征用而產生的土地產權的轉移并不是真正的市場公平交易,而只能把其看成是一種特殊的土地產權交易。不過,也應當注意到,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已經對非市場的法定補償標準造成了沖擊。近幾年征地改革試點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新的補償方式和概念,如實物補償、合作補償、年薪制補償、綜合價等,也反映了土地市場供求關系對土地補償價格形成的影響。但是,這種在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證的條件下形成的征地補償費,仍然嚴重偏離市場決定的價格水平。因此,征地費用水平就無法成為調節(jié)土地市場供求關系的杠桿。

除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不完整性外,現(xiàn)有征地制度還存在著以下嚴重弊端:

(1)“公共利益”和“國家建設用地”定義模糊。

(2)征用土地的程序不完善

(3)征地補償機制存在根本缺

(4)對于征地補償費的處置缺乏明確合理的規(guī)定。

(5)缺乏獨立的征地補償費評定機構。

(6)缺乏明確、獨立和有效的征地糾紛調解仲裁機制。

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導致了土地征用過程中一系列的嚴重問題。主要包括:

(1)地方政府濫用征地權利,導致耕地急劇減少和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2)失地農民的經濟利益嚴重受損。

(3)失地農村人口的安置問題面臨新的挑戰(zhàn)。

上述種種問題的存在,充分顯示了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迫切性。21秘書網

二、創(chuàng)新土地征地制度,切實維護農民利益

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和各個國家的實踐,土地征地制度的改革,要注意把握嚴格控制占用耕地和保護農民利益這兩條。改革的總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套既能充分保障被征用土地者的合法權益,又具有效率和有利于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土地征用制度。鑒于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與征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夠更好的做到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應當體現(xiàn)以下原則:

第一,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應當與其他財產權利一樣享有憲法的同等保護,農村集體和農民個人應當擁有對于政府征用其所有的土地和征地補償?shù)暮侠硇蕴岢霎愖h的權利,而且在土地被征用時應當以市場價格為基礎得到公平的補償。

新的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國家對于征收和征用土地給予補償。此修正案并未排除在土地征用時可以對于集體所有的土地給予市場價格基礎上的補償。而且,新的憲法修正案包括了對于依法獲得的私人財產權予以憲法保護,這意味著合法的私有財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享有與其他性質的財產權平等的地位,在市場交易時應當獲得公平的市場價格或者補償。這實質上也體現(xiàn)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平等對待各種財產權利的客觀要求。那么,就沒有理由對于依法確立的集體土地所有權繼續(xù)實行過度的限制。簡單地說,集體土地所有權在土地交易過程中應當按照市場價格獲得公平的補償。應當明確的是,即便仍然限定集體土地所有權只能轉化為國家土地所有權,在土地征用過程中同樣可以按照市場價格對于集體土地予以補償。

第二,應當根據我縣的具體情況制定專門的土地征用辦法,對于土地征用的程序和土地征用補償?shù)脑瓌t作出公正明確的規(guī)定。既要保證國家征用土地的公權力的有效行使,也要充分保障土地被征用者的合法權益。應當對于征地過程中的所有環(huán)節(jié)作出明確細致的規(guī)定。這包括征地申請、征地前公告、征地聽證、征地批準后公告、征地公告登記、進入和實際占有土地、征地補償?shù)脑瓌t和標準、征地糾紛的處理等各個方面。

第三,確立以市場價格為基礎進行征地補償?shù)脑瓌t。土地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稀缺的資源,市場機制是實現(xiàn)其有效配置的基本途徑。只有按照市場價格進行征地補償,才能有效保障農村集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征地補償費的構成,應以確定需補償?shù)捻椖縼泶_定。這應當包括土地本身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搬遷費,以及必要的法律和專業(yè)服務費用,如測量與評估費用等。

第四,建立合理的征地糾紛調解機制。征地過程中的糾紛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征地本身的合理性和征地補償?shù)暮侠硇?。就征地本身而言,糾紛的核心為是否應該征地和征地的數(shù)量是否合理這兩個問題。征地補償方面的爭議則是關于補償標準是否合理。所以在制定征地辦法時,應當對于征地程序和征地補償糾紛的處理機制分別予以規(guī)定,要明確行政部門、獨立機構和司法機關在解決各類征地糾紛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主要包括它們對于征地行為合法性和征地補償合理性的判定。除了行政復議外,由政府任命的獨立機構可以就征地合法性問題舉行聽證會;政府也可以建立獨立的土地價格評估委員會或者土地仲裁庭,對征地補償價格進行核定和裁決;而且必須要在征地法中明確賦予人民法院最終審理征地行為合法性和征地補償合理性的權力。

第六,改革土地補償費管理和分配體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新的失地農民安置機制,確實保障失地農民的切身利益。由于中國土地制度的公有性質,土地征用是農村土地轉化為城市土地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這就意味著土地征用在中國的土地利用中成為普遍的土地供給手段,從而也使得因征地而失去土地的農民的安置成為一個十分敏感的社會經濟問題。從理論上講,在征地部門對于被征土地按照市場價格補償后,就不對被征地集體的農民有任何其他的義務了。在制定土地征用辦法時應對農村集體土地的征用補償費的支付與處置有相應的規(guī)定,以充分保障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首先,土地補償方案必須在擬征地所在集體予以公告,并以書面形式送達該集體各個農戶。在該公告中,應當明確告知該集體或者其成員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有對征地補償方案向法定的部門或機構提出異議的權利。

其次,在征地部門正式占有和使用土地之前,必須在法院認定的銀行賬戶內存入足夠的土地補償費。如果不是預估的補償費全額也應當不少于百分之九十。同時,要在法律上規(guī)定征地部門必須自取得土地產權之日起,按照法定的利率支付所欠征地款的利息。這樣,可以防止征地部門拖欠農民的征地費,

再次,必須改革土地征用補償費的分配體制。征地補償費的不同構成部分的分配辦法應當不同。按規(guī)定應該付給農民的各項補償費,如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助費及搬遷費,應當直接支付給被征地的農民,避免侵占和挪用的發(fā)生。對于屬于對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補償?shù)牟糠郑瑧敒楸徽鞯氐乃屑w成員共同所有。這又包括兩種基本情形:部分集體成員的承包土地被征用;全部集體土地被征用。當只有部分集體成員的承包土地被征用時,屬于土地所有權補償費的一部分應當用于補償被征地農民因失去所剩年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損失。當全部集體土地被征用時,土地所有權的補償費應當屬于全體村民。應當以公有基金的形式進行管理和投資,以保障失地農民發(fā)展經濟和重新就業(yè)。應當制定相應的土地補償費管理使用的規(guī)定,以規(guī)范資金的使用,防治貪污、挪用和浪費。

另外,可以考慮在征地補償費中劃出一部分設立人力資源開發(fā)基金,專項用于失地人口勞動技能培訓,幫助失地人口實現(xiàn)新的就業(yè)。既往那種依賴用地單位安置農村人口的做法,與勞動就業(yè)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不相符合。尤其是當失地人口的勞動技能與用地單位對勞動力素質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的時候,法律上強制要求用地單位接收失地的農村人口是違反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的效率原則的,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

第5篇:農村土地征用法范文

土地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和資產,我國土地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農村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作為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現(xiàn)形式,土地所有權也相應存在國家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土地所有權兩種類型。土地征用是發(fā)生在國家和農民集體之間的所有權轉移,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批準權限和程序批準,并給農民集體和個人補償后,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轉變?yōu)閲宜小M恋卣饔檬潜WC國家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yè)建設所需土地的一項重要措施,我國《憲法》第10條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用。”這是我國實行土地征用的憲法依據。我國目前除《憲法》外,還有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規(guī)也對土地征用補償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如《土地管理法》第2條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第47條規(guī)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土地承包法》第16條規(guī)定:“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補償?!?/p>

土地征用具有下列特征:

1.征用主體的唯一性。征用土地主體只能是國家,只有國家才能在國家建設征用地法律關系中充當征用主體,因為只有國家才能享有國家建設之需要依法征用集體所有土地的權利。

2.征用土地的行政性。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是通過行政行為實現(xiàn)土地所有權的轉換,雙方地位是不平等的,土地征用法律關系的產生并非基于雙方的自愿和一致,而是基于國家的單方面的意思表示,無需被征用土地的所有人同意,被征用土地的集體經濟組織應當服從國家需要,不得阻撓。

3.征用條件的補償性。國家建設征用集體土地,要對集體經濟組織給予經濟補償,國家征用土地與沒收土地不同,它是有償強制進行,而不是無償強制進行。它不是等價的買賣,而是以補償為條件的征用,補償是適當,即嚴格依據《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給予補償,征地補償以使被征地單位的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為原則。

二、土地征用與補償范圍、標準及主體。

我國目前規(guī)定征地補償標準的主要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包括《土地管理法》、《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用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土地復墾規(guī)定》等。

我國征地費用一般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1.土地補償費。它是對土地所有人或對土地的投入和收益的補償?!锻恋毓芾矸ā返?7條規(guī)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的平均年產值的6至10倍”。征用其他土地的補償費,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參照征用耕地的補償標準規(guī)定。

2.安置補助費。安置補助費是為安置以土地為主要生活資料并取得生活來源的農業(yè)人口的生活所給予的補助費用。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數(shù)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數(shù),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數(shù)量除以征地前征用單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數(shù)量計算。每個需安置的農業(yè)人口的安置補助標準,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年產值,但是,每公頃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助費,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參照耕地的標準規(guī)定。

3.青苗補償費。青苗補償費是對被征用地當年或當季農作物的補償,其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規(guī)定。

4.地上附著物的補償費。地上附著物是指依附在地上的工程物體,如水井、曬谷場、水渠管線、房屋等。附著物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規(guī)定。

從上述土地征用補償費用的范圍和標準,可見支付補償費是用地單位,接受補償費用的是土地的所有人或使用人或承包人,即農村村集體組織或村民小組或農民。

三、征地補償?shù)姆蓻_突。

雖然我國《土地管理法》已經對土地征用補償?shù)姆秶藴首鞒雒鞔_規(guī)定,但是對征地受償主體與其他法律存在法律沖突。

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是土地承包者農民與該土地的所有者農村集體經濟兩個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政府強制性征地,必然要與承包合同雙方當事人發(fā)生征地關系。正如拆遷補償,拆遷人即要補償房屋所有人,又要補償租賃人一樣。政府征用農民承包的土地,在直接向土地的所有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支付土地補償費的同時,也應直接向土地的承包經營者農民支付土地補償費。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政府往往只把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或組,而作為土地承包者的農民根本未得到相應的土地補償,因為村或組往往未依法處分土地補償款,由此引起的因征地補償?shù)男姓m紛、民事糾紛、上訪事件層出不窮,問題根本在于《土地管理法》與其他法律對征地補償?shù)囊?guī)定存在明顯的法律沖突。

四、現(xiàn)階段我國土地征用補償和分配糾紛。

第6篇:農村土地征用法范文

【關鍵詞】土地征收;征地補償;村干部

1 在農村土地征地過程中,厘清征收和征用的概念

近來,一些文章、報道常常將“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兩個概念混用,主要原因是在實踐中人們對此還存在模糊認識,認為二者沒有實質區(qū)別,只是表述不同。實際上,二者確有共同之處,但又存在較大區(qū)別。根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土地征收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經省級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批準后依法對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實施征收并給予征地補償。土地征用是指國家在緊急狀態(tài)下,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以強制方式在一定期間內使用集體土地的行為。共同之處在于,都是為了公共利益需要,都要經過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給予補償。區(qū)別在于,征收涉及所有權的改變,征收后的土地由農民集體所有變?yōu)閲宜校欢饔弥皇鞘褂脵嗟呐R時轉移,土地所有權仍然屬于農民集體,且在使用結束后國家應當返還征用的財產,并支付必要的費用。簡言之,涉及土地所有權改變的,是征收;不涉及所有權改變的,是征用。在厘清征收和征用概念的基礎上談征地問題,不僅有助于大家根據情況正確使用,也有利于大家在解讀相關政策規(guī)定時能更加清楚自己的權利義務。

2 農村土地征收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2.1 補償收益主體不明確,補償截留現(xiàn)象嚴重

我國的《憲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等都明確規(guī)定,中國農村的土地歸農村集體成員共同所有,但到底誰是“集體”,相關立法并沒有明確指出,農村土地的集體產權實際上是“一種無確定主體的產權”。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虛位,導致在征地補償費的利益歸屬上存在著很多問題。《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土地征用后,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提取土地補償費和部分安置補助費及集體提留的資金由村委會統(tǒng)一納入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范圍。村委會作為群眾服務組織,由于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成了政策的盲區(qū),土地補償中,鄉(xiāng)(鎮(zhèn))、村克扣、截留補償金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補償金真正落實到土地權利人手中的所剩無幾。鄉(xiāng)村干部在征地補償款的分配上有很大自,這就導致了,一方面,由于村委缺乏投資理念,將巨額土地補償款用于民間借貸和不合理的投資,以至血本無歸,使得集體資產蒙受巨大損失。另一方面,一些村子因征地一夜暴富,于是大肆鋪張浪費,白條入帳,再加上鄉(xiāng)村干部貪污、挪用土地補償款等腐敗行為頻發(fā),土地補償費截留現(xiàn)象嚴重。

2.2 重公權、輕私權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我國土地征收補償立法的發(fā)展

從本質上講,土地征收補償是政府公權力與農民私權利的一場搏弈。我國幾千年來一直流行著“官本位”思想,人們重公權、輕私權的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私有財產權觀念相對薄弱,我國對于私權主體人格的尊重和財產權的保護都不盡完備。筆者認為,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首先必須轉變觀念,權力本位的思維模式應當讓位,對于財產權的尊重和保護應當置于顯要的位置。

2.3 征地程序不透明,農民參與程度低

雖然《土地管理法》明確規(guī)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并聽取被征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但事實上,農村集體尤其是農民在征地過程中參與的程度非常有限。在現(xiàn)行體制下,國家征地面對的是集體,而非農戶,有權去談補償條件的也只是集體,農民往往不參與征地補償談判,而所謂的集體常常不過是兩、三個鄉(xiāng)村權力人物,能不能完成征地任務,也成了這些人是否能繼續(xù)居于權力位置的決定性條件。雖然國家政策法律多次強調征地過程中的各項補償最終要落實到農民,但農民無法以獨立權利主體的地位參與到征用協(xié)商談判中來,征地過程又缺乏暢通的申訴渠道,這就使得其財產權利的保障就更成為問題。

3 作為村干部如何做好土地征收工作

隨著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進一步推進,農村工作的復雜性增強,尤其是在土地征收過程中,涉及了政府、農民、村組織、開發(fā)商等多方利益主體的博弈,利益分配的矛盾也愈加復雜,要在貫徹黨和政府政策的執(zhí)行與保障村民利益的最大化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確實不易。在土地征收過程中,除了要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還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3.1 熟悉土地征收相關的法律政策

《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等都是國家政府在土地征收時所依照的法律依據,作為村里主持該項工作的干部,一定要熟悉和清楚相關條款,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即使自己了解掌握了國家的相關政策,又能對村民進行普及教育,使村民也能清楚地知道國家的有關規(guī)定,使我們能在合法的基礎上統(tǒng)一征收大局。除此之外,法律政策還設定了很多的救濟途徑,要幫助大家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2 做好群眾征地工作,構筑起化解的第一道堅固防線

多年來,因為土地征收問題造成的頻頻發(fā)生,因為該問題而造成的人員傷亡等惡性事件讓人觸目驚心,這不僅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和穩(wěn)定大局,也影響了黨和政府在農民心中的形象。在征地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土地是農民的根本,失去了土地,農民就失去了生存之本,農民因此而產生的恐慌不安、思想波動,要從感情上進行理解。其次,要深入群眾,耐心聽取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問題,并千方百計幫助其解決。最后,要處事公道,對群眾合理的要求,盡快予以滿足;對一時無法解決的,要解釋清楚,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對不合理、不合法、侵犯群眾利益的規(guī)定、做法,要及時予以修正。除此之外,要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積極引導他們按照國家政府相關政策、法律、程序辦事和維權。把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和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結合起來,構筑起化解的第一道堅固防線。

3.3 征地補償款的發(fā)放要公開、公平、公正、及時

征地補償款的發(fā)放,是征地過程中,群眾最為關注的焦點,是最為敏感的“漩渦”,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千百年來,我國農民信奉“不患寡就患不均”,大家對于公平、公正的追求是至上的,村干部作為征地補償款發(fā)放的主體,如何公平、公正、及時的將補償款發(fā)放到群眾手中,讓群眾滿意,是征地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工作。首先,我們要讓群眾清楚地知道,征地補償相關的種類構成、各種補償?shù)难a償標準、人頭的確定辦法、費用計算方式等等,用公開、公正、公平、統(tǒng)一的規(guī)則來確保公平的實現(xiàn)。其次,在補償款到賬后,村領導要盡快規(guī)劃安排,及時將補償款發(fā)放到群眾手中,讓群眾得實惠、得安心,將惡性事件扼殺在萌芽當中,也使我們的城鎮(zhèn)化順利進入下一階段。

【參考文獻】

第7篇:農村土地征用法范文

1.行政權力干涉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的問題其一,當前法律制度體系缺乏對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不當干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的行為進行有效約束。地方政府的公權力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的干預實質是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同時參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市場交易活動,其結果勢必弱化農村居民依法行使其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能力。當前公權力介入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交易的主要領域是征地拆遷,并通過行政權力干預交易過程的方式來拉大農村集體土地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交易價格的價差。農村集體土地的一級交易市場價格遠低于二級市場的土地出讓價格的問題直接降低農村居民可從農村集體土地流轉過程中獲取的收益水平,損害農村基層農民的切身利益。其二,當前司法體系缺乏對農村居民因耕地征用而提請的訴訟給予有效的司法救濟。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guī)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shù)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該法條說明,當征地方與村委會完成農村集體土地征用價格談判后,基層農民就談判價格的實質公正性產生質疑后無法通過提請訴訟的方式來伸張自己的合法權益。

2.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的行權能力受制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人存在權利虛置問題。當前我國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制度隱含著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人的主體地位虛置的問題。其根源在于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依法歸農村居民集體所有。農村居民集體所有者被歸于村民集體的制度設計存在邏輯問題,這是由于既非具有物質屬性的自然人且非具有法律地位的法人的村民集體缺乏依法行使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能力。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不可能是自然人,否則就會導致土地私有制;也不可能是法人,因為法人可能破產,破產就會導致集體土地所有制的瓦解。故圍繞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定位問題一直存在著理論爭議和實踐爭議。其二,基層農民缺乏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行權能力。《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yè)建設。但是地方政府可通過征收對農民集體土地享有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建設的權利。這說明農民集體并不能完全擁有對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立法方式分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中的部分權屬。

3.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客體確權工作滯后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制度不完善使得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客體邊界界定模糊。在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的持續(xù)推進過程中,農村集體土地的地籍登記制度不完善導致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工作難以有效落實,進而妨礙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市場的有序運作。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工作的主要為體體現(xiàn)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制度缺乏規(guī)范性,工作流程缺乏科學透明性,由此所造成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糾紛層出不窮。個別地方政府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以及社會維穩(wěn)的需要而未能及時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工作,導致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工作未能全覆蓋。

4.農村集體土地征用侵占農民合法利益其一,當前法律體系未能有效協(xié)調好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中的公共利益和村民利益。依據我國憲法第十條第三款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該法條的規(guī)定有力的排除了部分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團為謀求商業(yè)利益而采取的征地行為。但是該法條及其配套法律措施并未清楚的界定公共利益的邊界,從而致使部分地方政府和利益集體以公共利益為借口恣意擴張行政權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侵占,從而降低農村居民所獲得的土地流轉收益。其二,現(xiàn)行法律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人權利問題上存在矛盾。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轉讓過程中,地方政府通常主張與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代言人即村委會展開談判。但是這一制度安排使得村委會在全體村民行使其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過程中易于受利益誘惑而形成實質上的權力壟斷,進而將村委會的權力轉換為個別村干部的個人收益權,從而損害農村居民合法土地收益權。

二、重構農村集體所有土地法律制度體系的策略

1.規(guī)整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中的行政權力其一,立法機構應當從立法層面限定公權力介入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制約公權力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的干預有助于規(guī)正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市場秩序,提高農民從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交易中的獲利水平。當前公權力介入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交易的主要領域是征地拆遷。立法機構應當將行政機構的征地拆遷行為納入到行政執(zhí)法的程序性立法框架內,通過程序性立法的方式來保障行政權力按照法律預設的軌道來行使。其二,立法機構應當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過程中的農民司法救濟相關法律。立法機構需要完善土地行政處罰救濟立法工作,確保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交易糾紛中,農民可向上級行政機關及人民法院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中的司法救濟制度建構應當重視對農民合法訴求的合理補償。

2.增強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的行權能力其一,立法機構應當完善當前對農村集體土地的市場化征地補償機制。農村集體土地征用的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有助于地方政府與地方利益集團聯(lián)合起來侵占農村集體土地權益,防控公益性質用地與商業(yè)用地的混淆,壓縮農民在一級土地市場上獲取的征地款與二級土地市場上的土地出讓款之間的價格差空間,將農村土地權益有效反饋給基礎農民。立法機構應當改變傳統(tǒng)的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門僅同村委會進行談判并確定農村集體土地征用補償價格的征地機制,轉而建立起包括全體農戶在內的征地價格談判機制,以切實維護農民自主伸張其合法權益的權利。其二,立法機構應當通過實體性立法的方式來清晰地規(guī)范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流轉交易定價機制,以確保地方政府在征用農村集體土地的過程中可以給予當事人農民以公平補償。這要求立法機構需通過立法方式清晰界定為公共利益而采取的征地措施和為商業(yè)利益而采取的征地措施之間的邊界,將政府的強制性征地拆遷限定于公共利益性質的征地活動中。

3.強化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客體的確權工作其一,地方政府應當在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地籍調查工作的基礎上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確權登記制度。農村集體土地的地籍調研是執(zhí)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程序的信息基礎,地籍調研的工作質量直接影響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質量。地方政府應當充分利用統(tǒng)計部門的全國農村土地普查工作和年度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的契機,并借助衛(wèi)星遙感等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來制定本地農村集體土地的地籍調研方案。地方政府應當完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在執(zhí)行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地籍調查工作的過程中應當規(guī)范地籍調查工作內容,將農村各類集體土地納入到地籍調查工作系統(tǒng)中。其二,地方政府應當完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制度,并將其主要行政力量用于協(xié)調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爭議調解工作上。國土資源部應當以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為基礎,充分利用農村集體土地地籍管理信息優(yōu)勢來指導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合理有序流轉。

第8篇:農村土地征用法范文

法的滯后性,導致審理土地補償款分配爭議訴訟案件在適用法律上存在一定難度,盡管最高法院在土地承包糾紛解釋中對涉及農村土地征用補償分配的問題作出相關的解釋,但面對司法實踐中大量涌現(xiàn)出來的土地補償糾紛,第一線從事民事審判的審判人員還是感到難于處理,尤其在補償主體方面存在許多問題。

一、土地補償分配案件特點

1、涉及人員多。土地補償分配糾紛案件,涉及的人員比較多,有時涉及幾十人,有時涉及上百人,最少也有幾個人。這種案件處理不好是經常引起村民集體上訪的導火線,因此處理好土地補償分配糾紛案件對穩(wěn)定社會,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2、補償分配亂。表現(xiàn)在補償收益主體不明確,補償截留現(xiàn)象嚴重。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導致實踐中許多補償糾紛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收益主體不明確主要是源于我國在立法上對農村土地權屬界定不清。中國農村的土地歸農村集體成員共同所有,但到底誰是“集體”,相關立法卻沒有明確指出。《土地管理法》第10條規(guī)定:“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己經屬于鄉(xiāng)(鎮(zhèn))農村集體所有的,由鄉(xiāng)(鎮(zhèn))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比欢F(xiàn)行的立法模式并沒有為“集體”作出嚴格界定,對所有權主體多級性和不確定性的規(guī)定,反而造成了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的虛位,導致了集體土地人人所有,卻人人無權。當面臨補償金的時候,潛在的問題就充分暴露出來。還有,截留補償金的不正?,F(xiàn)象大量存在,補償金落實到真正土地權利人手中的所剩無幾。爭議最多的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許多地方并未按照國家規(guī)定足額發(fā)放,甚至完全沒有發(fā)放到農民手中,而是被層層的截留。

3、被告出庭少。土地補償分配糾紛案件,都涉及到雙方當事人的切身利益,由于農村土地不斷的減少,使得依靠土地維持生存的農民更加注重土地補償分配的多少,村小組一般是爭議案件的被告方,對于土地補償款項的分配來說,參加分配的主體越少,分配人員的人分得的土地補償款就越多,參加訴訟的代表人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負責人,多數(shù)是小組長,在村民小組的利益與原告利益沖突時,選擇不出庭,導致缺席的判決多。

4、糾紛原因單一。這類案件發(fā)生的原因,一般情況多是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在分配土地補償款項時,在村民中實行不平等分配,不分給一小部分村民而引發(fā)糾紛。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村民小組認為戶口新遷入或者新生入戶或已經出嫁女戶口未遷出的,認為這些人對村民小組貢獻較少不分給土地補償款,從而引起糾紛。

二、賠償分配主體爭議問題

實踐中,土地補償分配主體的確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糾紛雙方對此爭議相當大,主要表現(xiàn)在:

1、強調戶口的觀點。持這種觀點的大多是原告一方,多數(shù)是出嫁女戶籍還在原籍,其認為其本人的戶口尚在村民小組,沒有遷移,其合法權益應當受到法律保護。

2、強調村民的觀點。持這一觀點的大多是被告一方,村民小組一方認為,雖然出嫁女戶籍在原籍,但其已經不具備村民條件,不能以戶口為由申請分配土地征收補償費。另一種情況是入贅男子,其戶口雖然遷入本村,但其屬新入戶本組,未能與其他村民一樣承擔以前相關的費用,不能享受與其他村民一樣的待遇。

三、案件處理的方式

1、出嫁女及其子女要求分配征用土地補償費的處理。

對于這種情況的,被告一方反映的尤其強烈。審判中,被告一方經常以村民小組自治為由,強調村民小組有權決定本小組對集體所有財產的分配,這一法律規(guī)定相違背。根據婦女權益保障法規(guī)定:婦女結婚、離婚后,其責任田、口糧田應當受到保障。因此,出嫁女及其子女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的來源于集體所有的土地被征用而獲得的補償?shù)臋嗬瑢τ诒桓娴闹鲝?,實踐中,一般均不給予支持,基本上均敗訴。

2、入贅男子要求分配征用土地補償費的處理。

作為被告一方,經常以村民小組通過了村規(guī)民約,村規(guī)民約經村民小組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通過,而且村規(guī)民約已經生效為由,拒絕分配給入贅男子土地分配補償款。但該約定是必須不違反國家法律規(guī)定和不損害公民的基本權利為前提的,否則,這種約定是對村民自治的濫用。實踐中,關于入贅男子能不能享受與其他村民同等待遇的問題,多數(shù)法院認為,村規(guī)民約或者村民小組的分配方案,違反了憲法、婚姻法、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guī)定,與法律規(guī)定相沖突的條款無效,入贅男子也應當與其他村民一樣,享受同等待遇。

3、新生子女要求分配征用土地補償費的處理。

被告一方認為,新生子女在征用土地前,未履行相應的義務,剛出生就要求分配補償費,顯得不公平。實踐中,我們認為,根據民法通則規(guī)定,公民的民事權利始于出生,新兒從出生時就是該村的一分子,就應享有同等的村民待遇。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資料,農民的土地是有限的,一旦土地被征用后,其將可能永遠失去依靠該土地生存,土地補償具有財產權的性質,因此,應當支持新生子女要求相應的補償份額。

第9篇:農村土地征用法范文

一、土地征用具有以下幾個法律特征:

(一)土地征用應當以國家公共利益為目的

(二)國家建設征用土地的主體必須是國家

(三)征用土地是國家行政行為,具有強制性

(四)征用土地的標的只能是集體所有的土地

(五)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必須以土地補償為必備條件

1、依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征用土地的補償費主要包括:

(1)土地補償費

(2)安置補助費

(3)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2、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必須依照法定的用途、程序分配和使用

二、土地征用的基本程序

(一)征用土地的審批權限

(二)征用土地的審批程序

三、土地征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的范圍被人為擴大化了

(二)農民所獲補償與被征土地進入市場后的價格落差過大

(三)征地補償過低而且立法標準本身就有問題

四、土地征用的立法建議

(一)以立法的方式明確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和范圍

(二)土地征用采用市場化運作

(三)目前的征地補償標準應加以修改

(四)解決征地中存在的問題還有賴于我國土地制度的改革

論文摘要

今天的中國,正在經歷一個飛速發(fā)展和新舊交替的時代,隨著國家基礎設施等方面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村城鎮(zhèn)化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集體土地被國家征用。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地方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這與各地方政府所做的大量的工作是分不開的。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不乏有的地方政府損害農民利益的情況存在。既要防止克扣、壓低征地補償費用,損害農民利益;也要防止被征地單位和群眾漫天要價、謊報地類、擴大面積和有關部門借征地之名“搭車收費”,加重用地單位負擔。因此,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顯得十分重要。

本文從我國土地征用的概念出發(fā),對其具有的法律特征、土地征用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原則以及土地補償?shù)臉藴?、用途、分配和使用等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就當前我國土地征用制度中存在的法律問題,提出一些相應的立法建議。如果要想徹底解決土地征用中的失序狀態(tài),從根本上保護農民的權利不受侵害,僅靠行政命令顯然是不夠的。政府首先要認真明確立法理念,對中國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修改與完善。尤其是對個別明顯與國家法規(guī)不符,嚴重侵害農民利益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規(guī)章進行及時的清理與廢止。設立專門的法律援助基金,提供無償法律援助,協(xié)助他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使司法程序及時、有效地介入這個社會矛盾空前聚集的領域。

關鍵詞:土地征用集體土地公共利益土地補償

眾所周知土地征用是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發(fā)生的因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和補償原則、補償標準、安置辦法,將集體土地所有權轉為國家所有的一種行政行為。這就是說,土地征用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必要性和補償性。據有關數(shù)據顯示,中國大陸各地的土地征用糾紛急速增加,民怨逐步升溫。在一個法治的社會中,司法原本是解決社會矛盾、尋求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在很多事件中,農民卻沒有選擇司法的途徑解決問題,而是要采用非理性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足以令人驚醒,令人深思。在這里,筆者就農村集體土地的征用、出現(xiàn)的問題、矛盾及解決途徑談談個人的見解。

我國實行土地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從而在土地所有權方面,確立了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這兩種所有權[1]。土地征用是發(fā)生在國家和農民集體之間的所有權轉移,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批準權限和程序批準,并給農民集體和個人補償后,將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轉變?yōu)閲宜小M恋卣饔檬潜WC國家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yè)建設所需土地的一項重要措施。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了發(fā)展社會公共事業(yè),都設置了土地征用法律制度,我國《憲法》第10條第三款規(guī)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地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土地實行征用?!边@是我國實行土地征用的憲法依據。

一、土地征用具有以下幾個法律特征:

(一)土地征用應當以國家公共利益為目的

各國有關征用土地的概念和稱呼雖不完全相同,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征用的目的應當是公共利益的需要。不過對何為“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標準和范圍是什么?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理解。一般來講,根據法律追求正義的價值取向,不能動用國家公權為個別團體或私人謀利,即征用權的行使應是以社會全體或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共同利益為目的。我國對公共利益的界定,目前還比較原則,有關實施條例也不夠具體。在實踐中對有關公共利益的解釋和界定則過于靈活,至使征地權常常被擴大化使用。

(二)國家建設征用土地的主體必須是國家

只有國家才能在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法律關系中充當征用主體,因為只有國家才能享有因國家建設之需要依法征用集體所有土地的權利。盡管直接需要土地的并非國家,而是具體的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個人。但是他們作為土地需要的單位只能根據自己用地的實際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地程序獲得土地的使用權。另外還要明確國家雖是征用土地的主體,但是實際行使征用土地權的是各級土地管理機關和人民政府,他們對外代表國家具體行使此權。

(三)征用土地是國家行政行為,具有強制性

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并非平等民事行為,而是國家授權的由各級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依據和程序所實施的行政行為。這是因為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法律關系的主體--國家,土地被征用的集體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土地征用法律關系的產生并非基于雙方的自愿和一致,國家征用土地的指令,作為被征用土地的集體經濟組織必須服從。

(四)征用土地的標的只能是集體所有的土地

根據《憲法》的規(guī)定,征地的標的只能是集體所有的土地。建國以來我國的土地所有制經歷了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隨著農業(yè)合作社在全國范圍內的實現(xiàn),農村土地都變成了農村合作經濟所有以后,到了1986年土地管理法規(guī)定的征用土地的標的就只能是集體土地了。

(五)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必須以土地補償為必備條件

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與沒收土地不同,它不是無償?shù)貜娭七M行,而是有償?shù)貜娭七M行。土地被征用的集體經濟組織應當依法取得經濟上的補償。所謂適當補償,就是嚴格依據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給予補償,征地補償以使被征用土地單位的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為原則。雖然土地為國家征用,但是土地補償費以及其他費用是由用地單位支付,這是因為國家并不直接使用這些土地。用地單位支付這些費用的義務是直接產生于國家征用土地行政行為和國家批準用地單位用地申請及被征用土地使用權的行為。

鑒于在中國現(xiàn)階段,人們和政府及用地單位之間的爭執(zhí),主要發(fā)生在合理補償?shù)臄?shù)額問題方面。所以筆者就征地補償費用方面做詳細的闡述。

1、依據《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征用土地的補償費主要包括:

(1)土地補償費

①征用耕地(包括菜地)的補償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10倍。年產值按被征地前3年平均產量和國家規(guī)定的價格計算。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用耕地的補償費標準,為該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產值的6—8倍。

②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的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參照征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的標準規(guī)定。

③征用城市郊區(qū)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繳納新菜地開發(fā)建設基金。具體標準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在國家規(guī)定的范圍內規(guī)定。

(2)安置補助費

①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數(shù)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數(shù),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數(shù)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單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數(shù)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yè)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6倍。但是,每公頃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

②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參照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標準規(guī)定。

依照規(guī)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批準,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

(3)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

①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是對因自然或人工而與土地結合在一起的私人或集體所有的房屋及水井、墳墓等設施造成損失的補償。但是,凡是在協(xié)商征地方案后搶建的設施,一律不予補償。

②青苗補償費是對因征地造成的農民種植在被征地上尚未成熟的農作物損失的補償。但是,凡是在協(xié)商征地方案后搶栽搶種的農作物、樹木等,一律不予補償。

其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規(guī)定。

2、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必須依照法定的用途、程序分配和使用:

(1)土地補償費?!巴恋匮a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2]”,用于發(fā)展生產。

(2)安置補助費?!罢饔猛恋氐陌仓醚a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fā)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睂ν恋乇蝗空饔茫r村集體經濟組織被撤銷建制,實行“農轉非”的,其征地費用全部用于轉為非農業(yè)戶口人員的生產和生活安置。”

所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可采取鄉(xiāng)管村(組)用的形式設立財務專戶進行管理。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監(jiān)督,協(xié)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征地費使用公開制度。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統(tǒng)一安排使用的,應征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3]

(3)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應當及時、足額支付給其本人,由其自由支配。

二、土地征用的基本程序

(一)征用土地的審批權限

為控制征地總量,防止地方政府濫用征地權,我國于1998年修改了《土地管理法》,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第45條對各級政府的審批權限作了如下規(guī)定:

(1)征用基本農田和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35公頃的以及征用其他土地超過70公頃的,由國務院審批。

(2)征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在35公頃以下,其他土地在70公頃以下的,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并報國務院備案。

(二)征用土地的審批程序

(1)用地單位依法向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提出用地申請。

(2)人民政府收到用地者的用地申請后,土地管理部門應當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建設供地標準,對建設用地進行審查;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報批時,應當附具土地管理部門的審批意見。

(3)政府部門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建設單位征用土地后,由批準征地的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在公告期限內,被征用土地的所有人、使用人應當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shù)厝嗣裾恋毓芾聿块T辦理征地補償?shù)怯洝?/p>

(4)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7條規(guī)定,被批準征用土地的,應當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有用途給予補償。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應當由用地單位按國家或省級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標準與被征地的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征地補償協(xié)議書。

三、土地征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土地征用的公共利益的范圍被人為擴大化了

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明確界定哪些建設項目用地是為了“公共利益需要”,或界定哪些項目用地不是為“公共利益需要”。因此,在土地征用的實踐中,“公共利益”的概念被人為地進行了擴大化的解釋。那些諸如道路、基礎設施、水利工程等建設項目,被界定為“公共利益”一般不會有什么爭議。但是在最近10年左右,全國范圍內興起的房地產建設中,商品房建設或其他商業(yè)設施的建設也是打著“公共利益”旗號行使國家征地權。在這些建設項目的公益性質受到質疑時,一些人同樣可以振振有詞地說:加快城市化的建設步伐不是公共利益嗎?加快城市化的進程必然要向城市周邊擴展,大量征地難以避免。問題是,“公共利益”究竟是哪些人的公共利益?只是城市居民嗎?抑或是那些通過征地建商品房而大發(fā)橫財?shù)拈_發(fā)商?既然是以國家名義行使征用土地的權力,那么這種征用就應是在國家征用權力所及范圍內的全體人民的利益。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公共利益”的概念更容易界定:國家權力的行使應當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征地中農民的利益不是“公共利益”嗎?為什么農民被征用土地后只獲得了“不低于被征地前的生活水平”的補償,而有些個人、部門或單位卻通過征地后的土地炒賣獲得了超過農民所獲補償幾十甚至上百倍的利潤?所以,對“公共利益”進行擴大化解釋,如果不僅可以使征地權力的行使名正言順,而且還可使部分單位和個人獲得可觀的利益,那么對“公共利益”擴大化解釋就會繼續(xù)下去。“公共利益”這一本來旨在維護大多數(shù)人利益的立法規(guī)定,由于立法本身的漏洞卻成了少數(shù)人牟利的工具,這不能不說是立法的遺憾。

(二)農民所獲補償與被征土地進入市場后的價格落差過大

當農民得知自己曾經祖祖輩輩種過的土地被征用后,政府通過出讓獲得了幾百萬元的收入,開發(fā)商通過炒賣又獲得了上千萬的利潤,而農民自已只獲得了區(qū)區(qū)幾萬元的補償。那些開發(fā)商掙的錢可以夠自己花幾輩子,而農民所獲得補償卻僅可以勉強維持自己的生存。同樣的一塊土地,所獲得的利益差別卻如此懸殊,如果農民為此心理不平衡,或為此而上訪,也就不足為怪了。同樣一塊地產生的土地收益,農民作為土地的所有者為什么不能分享?

對此,有些人說,土地的升值是因為政府經營城市,對基礎設施投入以及國家經濟發(fā)展的結果,因此其升值部分理應歸政府;而開發(fā)商的收入則是因為土地和其他成本投入必然帶來的利潤。那么國家經濟發(fā)展沒有農民的貢獻嗎?對基礎設施的投入中沒有農民交納的稅款嗎?這種收益上的巨大落差,既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傳統(tǒng)觀念: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發(fā)展必然要有人做出犧牲,而犧牲農民的利益成本最低。同時,征地行為的計劃性和強制性以及土地被征用后的市場化運作的差別,則是形成這種利益分配上巨大反差的直接原因。

應該說,各國的征地制度都具有強制性,但是大多數(shù)國家將征用的范圍嚴格限定在真正意義上的公益事業(yè),而對非公益事業(yè)用地則完全實行市場化運作,不實行征用。對征地補償也強調充分和及時。而在我國征地不僅具有強制性,公益用地的范圍被擴大化,而且由于征地制度形成于計劃經濟時期,明顯地帶有要求農民支援國家建設的色彩,農民的土地從來沒有被作為商品看待,因此,征地補償?shù)臉藴什皇鞘袌鰞r格,而僅僅是維持生存的一種補償。這樣,征地前的計劃性運作和征地后的市場化運作出現(xiàn)所得利益上的巨大落差就不足為怪了??梢哉f,制度上的缺陷造成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嚴重不公平,而公平本來應該是社會和法律最重要的價值取向。

(三)征地補償過低而且立法標準本身就有問題

造成如今征地過程中補償過低的問題,其根源就是立法中所確定的補償標準不合理。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土地管理法》確定的補償基本原則是“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可以說,這個“原用途”的規(guī)定是造成征地中的價格“剪刀差”的根本原因。有了這樣的規(guī)定,作為農業(yè)用途且又沒有實際的處分權的集體土地,如不與今后的用途掛鉤,是永遠值不了幾個錢的。

二是以“產值”確定補償標準?!锻恋毓芾矸ā分写_定補償費用是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產值”計算的。無論是6—10倍也好,最高30倍也好,誰都知道,以目前農產品價格計算,補償費無論如何也高不到哪里去。假如前3年都是大災之年,補償費又怎樣計算呢?因此以產值論補償而不是以市場決定地價,不僅不科學,實際操作也是問題。

三是確定的最低補償標準不合理?!锻恋毓芾矸ā冯m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征地補償?shù)木唧w標準,但從該法第47條第6款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法律確定的最低補償標準是“不低于原有生活水平”。該款規(guī)定:“依照本條第2款規(guī)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边@條規(guī)定本身不僅不合理,而且在邏輯上就有錯誤。為什么農民喪失土地的代價僅僅是“保持原有生活水平”,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實現(xiàn)小康難道沒有農民的份嗎?其次,這種原有生活水平的保障應該是多少年?按該條法律的規(guī)定,補償費一般是土地前3年平均產值的6—10倍,也就是說從理論上可以保持6—10年的“原有生活水平”,而所謂30倍的補償一般是不會發(fā)生的,因為6—10倍的補償已經可以使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了,更何況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這6—10倍的補償是管農民今后1年的生活還是10年的生活。但即使這6—10倍或30倍的補償農民也并不都能拿到手。如果按補償最高標準30倍全額支付計算,在理論上農民可維持30年的“原有生活水平”,但30年以后呢?農民就不再生活了嗎?而且目前農民得到的只是貨幣補償,失去土地的農民就業(yè)問題在法律上并未獲得保障。

四、土地征用的立法建議

土地的征用雖然是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則事關不同利益主體的不同利益。因此利益沖突不可避免,尤其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征地補償費用是由具體的建設單位支付的,因此從追求經營利益最大化考慮,作為建設單位希望以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的動機也是不足為怪的。即使是代表國家的一級人民政府直接以財政收入支付補償費,也同樣存在財政收入的增加和減少以及由此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多少、官員政績的影響問題。因此,若想解決在征地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必須從立法的修改和完善著手,而且征地中的大部分問題也確實出在立法方面。首先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土地征用的法律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

(一)以立法的方式明確界定“公共利益”的概念和范圍

既然“公共利益”是法定的行使征地權的前提條件,那么這一法定條件就必須明確而具體。因為不同的人或者說代表不同利益的人對“公共利益”可以作出各種不同的解釋。因此法定條件應當具有特定性和惟一性,否則這樣的前提條件就等于形同虛設。用列舉式說明,即將以公共利益的名義進行建設的項目逐一列出,只有在此范圍內的建設項目才可以視為是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的。比如(1)軍事用地;(2)國家政府機關及公益性事業(yè)研究單位用地;(3)能源、交通用地,如煤礦、道路、機場等;(4)公共設施用地,如水、電、氣等管道、站場用地;(5)國家重點工程用地,如三峽工程、儲備糧庫等;(6)公益及福利事業(yè)用地,如學校、醫(yī)院、敬老院等;(7)水利、環(huán)境保護用地,如水庫、防護林等;(8)其它公認或法院裁定的公共利益用地。在合理界定“公共利益用地”的前提下,要確保土地征用權只能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其它非公益性用地,不能依靠征用農地,而應當主要依靠盤活城市土地存量市場以及開放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市場來解決。

(二)土地征用采用市場化運作

征地前的計劃性和征地后的市場性之間的矛盾就必然造成征地補償和征地后所獲利益的巨大反差。真正的公益性建設用地,在征用前后一般不會出現(xiàn)征地補償與所獲收益之間的明顯差別。因為公益事業(yè)即使有收益,一般也是用于成本的回收和公益建設項目的日常維護,營利并非公益事業(yè)的目的。對公益性建設項目的征地補償應遵循及時、充分、適當?shù)脑瓌t,而對于非公益性建設項目的征地補償則應按照市場價值規(guī)律進行。所以,法律在嚴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圍的前提下,還應明確規(guī)定,非公益性建設項目用地不能列入征用范圍,而應將其納入市場,由市場決定土地價格及各利益主體的分配比例。要堅持平等自愿、協(xié)商一致的原則。國家還要建立相應的土地價格評估機制。為了切實保護農民利益,也為了建立我國完善的土地市場,征地補償必須以土地的市場價格為依據,實行公平補償。在我國目前農村,集體土地具有多重功能,即為農業(yè)生產服務的生產資料功能和對農民進行生存保障的社會保障功能及發(fā)展功能,市場價格要體現(xiàn)這三重功能。

(三)目前的征地補償標準應加以修改

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集體土地對農民而言不單是生產資料,還是保障資料。土地征用是對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永久性轉移,農民將永遠失去土地的經營權,失去生活的可靠來源和保障。因此在土地補償中應考慮這一特殊性,使補償收益更多地偏向失地農民,并指導他們合理使用這部分收益,用于再就業(yè)及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因征地而引起的農民上訪問題,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征地補償標準過低,而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所確定的補償標準不合理。以“土地的原用途”和“不低于原有生活水平”確定補償標準,征地補償費就永遠提高不了,補償按“原用途”,而轉手出讓時則按“新用途”,為什么同一塊地,對原所有人和新所有人所得收益不能采用同一標準呢?我國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結果農民服從國家土地用途管制所做出的犧牲,到頭來居然又成為低補償?shù)慕杩?,這對農民公平嗎?因此應當取消只能按“原用途”給予征地補償?shù)囊?guī)定。充分考慮被征地農民因土地所造成的各項損失進行市場估價,按價補償。同時還應參照征地周邊的整體經濟發(fā)展水平,在一定合理年限內給予征地農民補償。補償標準的計算應當是逐年遞增的,而且一般不應低于國家統(tǒng)計部門近年內公布的經濟增長比例。

(四)解決征地中存在的問題還有賴于我國土地制度的改革

說到底,征地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其根源在于我國土地權利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如果我國土地制度改革能夠得以順利進行和完善,農民對自己擁有的土地具有完整法律意義上的處分權,許多征地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在我國土地制度進行徹底改革之前,在解決土地征用存在問題方面,我們并非不能有所作為。比如在不改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性質的前提下,將土地使用權作為一項獨立的物權確定給土地經營使用人,同時在嚴格土地征用管制和審批的前提下,參照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賦予農民在建設主管部門批準改變農業(yè)用途,將土地用于營利目的時,集體土地經營使用者就可以作為市場的平等主體,按照市場規(guī)律、市場價格與土地的受讓方協(xié)商土地價格。如果這部分集體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價格能與國家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價格持平,誰還能夠鉆集體土地征用的低成本與轉手出讓的高價格的空子而牟取暴利呢?當然在我國目前情況下,實現(xiàn)這個目標也并非易事,其中還涉及諸如轉讓主體的界定,收益分配比例、耕地的保護以及市場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

此外,我國土地征用制度,其他相關措施也要跟上,才能使其順利地通行。一是建立城市土地儲備制度之后,可以真正實現(xiàn)政府壟斷城市土地一級市場,城市公益性用地可以通過征用農地解決,其它非公益性用地則主要通過土地儲備機構在城市存量土地市場上采取“回收、收購、置換、整理”方式取得的土地來解決[4]。二是縮小征地范圍,實行依價補償,就為土地市場的正常運轉提供了基本前提條件。非公益性項目用地則由市場來解決,這就需要建立集體土地產權市場,尤其是要建立和開放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市場。但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和土地用途管制,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進行運作。三是加快我國農用地定級估價的步伐,以促進農用地市場迅速發(fā)育并使之逐步成熟,為改革我國土地征用制度作出貢獻。四是應盡快出臺土地征用方面的法律,盡快建立以法律機制和經濟機制為紐帶的土地征用制度。

在中國土地征用的過程中,被征地方通常都是社會底層的群體代表,一些政府違法審批的行為,導致批準征用土地的主管部門與土地征用方之間出現(xiàn)了不少矛盾和紛爭?,F(xiàn)有的訴訟案例表明,這些人群在強大的政府權力和開發(fā)商面前,無論多么執(zhí)著和頑強,始終顯得勢單力薄而且不堪一擊。另外,由于法律知識的欠缺和律師費用的昂貴,很容易使他們放棄司法訴訟的程序。以上問題的存在,主要是法律制度的設計存在問題,因此,國家有必要專門制定一部《土地征用法》來加以規(guī)范。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通過立法措施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使之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在司法實踐中,充分發(fā)揮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用,以化解由于征地過程中的不公平而引發(fā)的各種社會矛盾,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與良好秩序。

注釋:

[1]《房地產法學》,程信和、劉國臻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37頁

[2]《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

[3]田永源,《官員為農民支招》,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42頁

[4]姚長飛,《論土地征用》,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資料:

1、《經濟法小全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房地產法學》,程信和、劉國臻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略論土地征用中的公共利益目的》,吳漢良,武漢大學。

4、《土地管理法及配套規(guī)定新釋新解》,梁書文、黃赤東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