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科學實驗的感受范文

對科學實驗的感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科學實驗的感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科學實驗的感受

第1篇:對科學實驗的感受范文

關鍵詞:生活化;初中科學;實驗教學

一、生活化實驗教學的意義

初中科學實驗教學對于科學教學來講是必不可少的,農村地區(qū)學校由于實驗器材不齊,但其周邊環(huán)境中本身就有很多可利用的生物資源。開展“生活化”科學實驗教學,一方面彌補了因設備不足給教學帶來的困難,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農村學校的資源優(yōu)勢,同時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提高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社會主義的新農村中,大量的農業(yè)資源為初中科學實驗的生活化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還可以利用農業(yè)資源就地取材。雖然材料簡單但實驗有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動手能力,激發(fā)了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二、生活化實驗教學的內容

(一)生活化實驗觀察

觀察是生活化實驗的基礎。通過觀察將所獲得的信息進行科學的比較、分析、綜合,才能將對事物現象的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生活化實驗觀察,旨在探索和發(fā)現身邊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通過精心制定生活化觀察實驗的計劃,以及及時有效的觀察和強烈的求知探索欲,找出科學現象本質的所在,從而達到生活化實驗觀察的目標。例如在《植物多樣化實驗的觀察》教學時,筆者首先要求每個學生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因為農村野外有時也會存在一定的危險因素,因而強調安全極為重要)盡可能地采集多種多樣的植物樣本,并將采集回來的植物樣本帶到課堂;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交流,認真分析和對比不同植物之間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的科學知識和日常實踐經驗將這些植物樣本分類歸納;再次引導學生利用儀器(放大鏡)對植物的葉片盡可能地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并做好相關的觀察記錄;

最后,引導學生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樣本的葉片,并將其制成標本存放。

(二)生活化實驗體驗

生活化實驗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生經過感受、體驗、覺知、理解的過程來掌握學習。致力于良好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是開展生活化的科學實驗的根本,同時更是物化科學實驗開展的不竭動力,與此同時,生活化的科學實驗離不開自主活動這一中心,因而在生活化的科學實驗體驗中,作為科學教師,必須始終踐行新課改理念,始終堅持生本原則,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生活化的實驗體驗中來,并在體驗中將自身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對科學現象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總結,從而鞏固學生在課堂所學的知識。

(三)生活化的科學實驗的探究

通過對生活化的科學實驗的探究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和學習實踐能力的提升,將學生在科學課堂中的主動積極性激發(fā)起來,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體現出來。在探究過程中,經常采用的方式是小組合作探究,以此更好地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筆者在《土壤的氣體及酸堿成分》探究實驗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將課前預備好的各種實驗材料,如黃土、黑土、肥土等;其次,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不同的土壤置于不同的燒杯中溶解;再次,在溶解時,筆者提問:“燒杯中會冒出氣體,這是為什么?這些氣體是哪種氣體?采用何種方法能對其成分進行檢測?”等等如此之類的探究性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提醒下,開展探究性和針對性的試驗;最后利用PH試紙,對各種土壤的酸堿度測出,并加以分析和比較,從而找出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與土壤的酸堿性存在哪些聯(lián)系和區(qū)別。一堂課下來,不僅實現了生活化的探究實驗,還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農村初中科學實驗生活化的作用

在農村初中科學實驗中開展生活化的實驗,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秘科學的奧秘。

一是對于生處農村的初中生,其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同時還具有城市學生不可能具備的農村生活實踐,因而在農村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采取生活化的實驗教學,不僅與學生的實際相關而且能讓學生動手、動腦,用眼觀察科學,能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科學知識。

二是生活化的科學實驗的開展,一切需要的實驗材料基本能從生活中獲得,因而開展生活化的科學實驗,不僅是改進農村科學實驗教學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踐行新課改的重要體現。尤其是在確保原理不變的前提下,還能利用生活用品替代某些特定的實驗器材。這種因地制宜的實驗設計,既彌補了農村學校實驗器材不齊的缺陷,也符合農村學校的實際,將實驗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趣味十足,既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難點,又開拓了他們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例如,通過搓手發(fā)熱的活動來感受摩擦生熱;用盛水的玻璃杯代替凸透鏡研究成像規(guī)律;用盛水的玻璃杯來代替三棱鏡,觀察太陽光的色散;用手將空杯子慢慢壓入盛水的臉盆,讓學生感受手掌受力的變化,從而體驗物體排水量與浮力的關系等。

三是農村學校自然資源豐富,教師可好好利用這一優(yōu)勢,將自然物質的變化與書本知識結合起來,使教學貼近生活,實驗貼近生活,那生活化教學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學校實驗器材配備不足,給初中科學實驗課程教學帶來極大困難。但農村學校具備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優(yōu)勢。

生活化的科學實驗教學,不僅可以幫助解決農村學習器材設備不足的缺陷,還可充分利用其自身優(yōu)勢開展生活化實驗教學、改進教學,使農村科學實驗教學呈現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1]劉巧妹,初中科學的生活化教學[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07

第2篇:對科學實驗的感受范文

一、創(chuàng)設科學實驗的情境

科學實驗活動就是對于日常生活現象中的疑問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因此,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要注重創(chuàng)設科學實驗的情境,使小學生身臨其境,走進科學實驗,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科學實驗的樂趣。例如:在進行《測氣溫》的學習時,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各個小組進行模擬實驗探究,然后將溫度計顯示的早上、中午、晚上三個時間段的溫度進行準確記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進行總結,探究溫度變化的影響因素。

二、教師要善于引а生進行想象拓展

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拓展,抓住能夠激發(fā)思維的問題組織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欲望,讓小學生主動參與,從各個角度進行體驗,調動小學生進行想象、創(chuàng)新。例如:在講解食物鏈的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的關系時,可以列舉學生熟悉的幾種動物和植物,讓學生想象它們之間的關系,在想象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三、組織小學生進行課外觀察實踐活動

組織小學生進行課外觀察實踐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對于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觀察、實驗、植物栽培、動物飼養(yǎng)、剪紙小制作以及科學小發(fā)明和自然科學知識競賽等實踐活動,引導小學生自主進行科學實驗探究,學會記錄實驗數據,不斷總結自己在科學研究中的成果,指導學生寫自身的心得與體會,不斷延伸書本上的內容。

四、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

教師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注重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例如:學習“彩虹的出現”時,教師可以舉澆花時有時會看到彩虹的例子。在課堂上,通過噴壺的噴灑,讓學生進行現場觀察。通過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拉近了小學生與自然科學的距離,為小學生進行光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五、 參觀科技展館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除了引導小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還應該組織小學生定期去參觀科技展覽館,進一步提升小學生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興趣。通過參觀科技展覽館,小學生能夠學習和接觸到最新的科技知識,拓展延伸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為日后的課堂學習奠定基礎。例如:科技展覽館中關于航天科技的展覽、造紙技術的展覽以及動植物DNA 結構的展覽,貼近課本知識又有具體的延伸。通過課堂的學習和課后的參觀,進一步提升小學生對于自然科學實驗的熱情。

第3篇:對科學實驗的感受范文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3-0015-01

摘要:“科學的原理起源于實驗的世界”“知識應該從實驗中來,實驗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重視觀察和實驗,使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來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學的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初中科學教學中要注重實驗的生活化設計,增強實驗的生活氣息:注重實驗的情境性設計,保證實驗的生動有趣:注重實驗的探索性設計,提升實驗的探究價值。目的是讓學生在觀察和實驗中形成感性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關鍵詞:初中科學 教學

一 注重實驗的生活化設計,增強實驗的生活氣息

科學知識廣泛深刻地滲透進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茖W現象科學變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現代社會的文明進程與科學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人們本身就生活在科學世界之中。因此。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成為初中科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實驗的生活化設計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在實際教學中也被廣泛地運用,讓學生運用所學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間題的一種親身體驗,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科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筆者認為,初中科學實驗的生活化設計的教育價值至少有三點:一是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科學實驗,可以拉近科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二是由于這些物品本來的用途并不是進行科學實驗,所以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我們不能把低成本實驗僅僅看作解決設備不足問題的權宜之計。三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形成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發(fā)現問題的良好習慣,有利于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立足于學生生活經驗,從學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發(fā)揮學科自身優(yōu)勢,通過科學實驗拉近學生與科學的科學間的距離,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實用性和價值性,貼近學生生活應成為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的一種新的追求。

二 有效教學策略評價的有關描述

1、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包括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時間安排、組織形式等二級指標,涵蓋了課堂環(huán)境要素中的心理環(huán)境、物理環(huán)境、時間環(huán)境、空間組織形式。合適的氛圍、情境創(chuàng)設與教學媒體能激活學生的經驗,誘發(fā)和激起學生提問與求知的欲望,引發(fā)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創(chuàng)生問題。使學生敢于提問與思考。給學生必要的自主學習時間,是落實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和必要條件。自學、小組合作、課堂交流、討論、辯論等多種組織形式。能發(fā)展學生的情意,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實用時間。良好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能支持開發(fā)學生經驗、支持學生思考與再創(chuàng)造,支持學生參與活動,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征。

2、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初中科學教材中設置的實驗大多數為驗證性實驗,即通過實驗的手段來驗證某一科學概念和定律是否成立,這種傳統(tǒng)的實驗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不夠的。我們對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適當進行改造,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所謂探索性實驗,是指利用已知的外加因素去干預研究對象,觀察產生的結果,從中總結出規(guī)律的實驗活動。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實驗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引導學生對新知識、新問題的探索。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如在大氣壓強的實驗中,取一個空的礦泉水瓶子,用適當溫度的熱水加熱瓶殼后,立即蓋緊瓶蓋。隨后用冷水淋瓶殼,只聽略的一聲,瓶殼癟了。再做一次,當加熱瓶殼后瓶子不加蓋。用冷水淋后,瓶殼未變形。要求學生思考,從這兩個實驗中能說明什么道理?為什么一個瓶殼變形而另一個瓶殼不變形?是因為物體的熱脹冷縮?還是因為?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議論紛紛,各述其理。最后得到由于“瓶內外大氣壓強不相等而造成的”科學道理。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調動,從觀察得到的現象中去探索科學知識、尋求真理。

三、實驗教學的特點和實施策略

1、實踐性

要求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掌握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開放性

學習空間是開放的。實驗途徑是開放的,實施過程是開放的,實驗結論、實驗評價是開放的。

3,主動性

從選擇實驗課題到進行實驗課題方案設計、實施、評價,都要求學生自己完成。給學生主動選擇實驗內容的機會。教師主要起組織、指導和評估作用。

4、過程性

與注重結果的傳統(tǒng)實驗教學相比,開放性實驗教學更注重實施過程及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自身體驗與收獲,

5、研究性

實驗課題的實施過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但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研究,它強調以發(fā)展學生個性為目標,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科學方法。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地發(fā)展自己的研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6、組織形式

采用實驗申請形式,要求學生填寫開放性實驗申請表,包括實驗課題、實驗人數、實驗時間、實驗設計方案、實驗所需藥品與器材,由科學課代表統(tǒng)計,報實驗室,然后由實驗室審批,統(tǒng)一安排,確定實驗時間。再反饋給學生進行實施。

7、實施策略流程

(1)實驗課題確定

實驗室可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推薦一些實驗課題:學生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實驗能力,通過查閱資料另選實驗課題。

(2)申請登記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實驗課題,并通過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同時組成小組人員,填寫好開放性實驗申請表,上交實驗室。

(3)審批反饋

第4篇:對科學實驗的感受范文

一、打破常規(guī),創(chuàng)新思路,統(tǒng)籌安排

1、儀器匯總,講明方法。

為了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我們打破傳統(tǒng)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邊認識邊應用實驗器材的做法,采用實驗器材匯總,集中講述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和掌握各種實驗器材的應用方法。我們把每冊科學課本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實驗器材進行匯總,在科學課上集中講述應用方法。

2、實驗歸類,區(qū)別對待。

有些實驗可以在實驗室中進行,而有些實驗則適合在室外進行;有些實驗適合演示,而有些實驗適合小組合作;有些實驗可以用儀器完成,而有些實驗則需要實地考察效果更好。為了讓學生經歷全部的實驗,我們對每冊科學課本中的實驗進行了分類,哪些可以在實驗室中進行?哪些在室外進行更為合適?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實驗,我們又進行了細化,哪些是老師演示實驗,哪些是學生小組合作實驗?室外進行的實驗主要以活動范圍的不同分為家庭類、社區(qū)類、大自然類等。針對不同的實驗,我們采用合并課時,集中解決的方法進行。

3、打破順序,靈活掌握

對實驗進行了分類之后,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打破課本編排順序,會根據時令或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靈活安排各種實驗的進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現有資源。

二、拓寬路徑,豐富內容,多元高效

為了解決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一些實驗受實驗資源和實驗條件限制的問題,我們鼓勵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科學實驗,在拓寬科學實驗路徑的同時,也就豐富了實驗教學的內容,讓實驗教學有血有肉,而不是為實驗而實驗。

1.發(fā)揮校園功能,讓“校園”成為學生鉆研科學的樂園

為了有效進行科學實驗教學,我們充分發(fā)揮學校功能,積極聯(lián)系和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建立紅領巾氣象觀察站、建立學校植物園和班級植物角、開放圖書室,網絡教室等形式,盡可能地豐富實驗教學的內容,讓孩子們在校園里感受實驗的樂趣。

①科技館里感受科技的魅力

我們積極與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取得聯(lián)系,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參觀了市科技館。在這里將書本上一些枯燥的知識變成了一個個活靈活現的現實。到今天為止這項活動還在進行,我們會分層分批地一直組織下去。

②美麗的植物園――學生天然的植物研究所

為了讓學生認識周圍的植物,愛護植物,維護綠化,增強愛校意識。我們組織建立了“學校植物園”,采用家校合作的方式,由學生自己管理。定期對植物進行觀察,并從形態(tài)、特征、習性、生長繁殖期等方面進行記錄。除此之外,還對學校及周邊(公園)進行植物調查,目的是認識花卉植物的種類,熟記部分植物的名稱并對其進行分類,并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撰寫調查報告,并進行“植物會”。

③紅領巾氣象觀察站

為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氣象知識的熱情,進一步豐富實驗教學的內容,學校在樓頂東北角建立了“紅領巾氣象觀察站”,組織學生用風向標和量雨器來測風、測雨。添置風向、風速計、溫度濕度測量儀、量雨器、最高、最低溫度計等設備,讓孩子們在學習之余有了學氣象知識的實踐園地。

④開放圖書室、網絡教室

學生學習探究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許多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解釋清楚的,有許多問題老師自己也存在著疑問,而學生恰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比如學習星空這一單元時,許多學生提出了“其他星系中有沒有類似地球的星球存在?那里會不會有外星人?”等問題,這類問題單憑課本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但可以讓學生走進圖書室,同時還可以借助網絡,讓學生帶著對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搜索信息,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2.創(chuàng)建“家庭實驗室”,讓學生在家庭實驗中感受快樂。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小組實驗外,還應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設計一些課外實驗活動,讓學生把科學實驗帶回家,在家中創(chuàng)建“家庭實驗室”,在家里開展各種家庭小實驗。家庭小實驗是課堂實驗的延伸和拓展,一些時空跨度大、周期性長的實驗,特別適合以家庭為據點予以開展,如種植黃豆,種辣椒等,可以讓學生在自家陽臺上或院子里進行種植活動;飼養(yǎng)小動物,也是一個耗時較長的實驗,這樣的實驗在家庭進行也是非常理想的一種方式,而且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往往會有意外的發(fā)現和收獲。同時家長跟孩子一起種植,一起實驗,既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加強了親子關系。

3.走進社區(qū)和自然,讓社區(qū)和自然成為學生科學探究的實驗室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僅僅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孩子探求世界的欲望。只要你細心觀察、認真探究,你就會發(fā)現科學無處不在。

第5篇:對科學實驗的感受范文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學應當是開放的,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彼匀绾斡行ч_展科學學科教學,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開放科學實驗教學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茖W的感性認識主要靠科學實驗提供,重視科學實驗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標志。充分利用科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基本特征,挖掘和開發(fā)科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自參加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教學實踐證明,實驗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失敗。

一、實驗設計與教學要符合科學學科的特點

一切自然科學都來自實踐,都是從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總結發(fā)展起來的,小學科學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培養(yǎng)學生探求自然知識的興趣、愛好,增強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認識自然始于觀察自然,讓學生用觀察的方法認識自然。

二、實驗設計與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實驗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從興趣出發(fā),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點。設計實驗時要采取多種方式,調動他們的各種感官有意識地直接觀察事物。

三、做準實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盡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響,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專門的儀器設備,人為地變革、控制或模擬研究對象,使某一些事物(或過程)發(fā)生或再現,從而去認識自然現象、自然性質、自然規(guī)律。對于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實驗是沒有那么高深、系統(tǒng)、復雜,但小學實驗同樣遵循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實驗的準備、過程、結論是判斷一節(jié)科學課,是否成功的標準。而實驗過程、結論、評價是否準確,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做準實驗要做到以下幾點:

1、實驗前要分工明確、合理

在實驗課上我們普遍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通常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實行分層搭配,可是由于小組成員的綜合水平參差不齊,起主導作用的都是少數幾人,有的甚至就組長一個人,其他的學生基本上沒有動手和發(fā)言的機會,常常會出現“權威至上”的小組長或帶頭人,其他學生的發(fā)現和思維也就變得可有可無。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同學們說的他們不一定能聽懂,最終只能成為看客,從而減弱大部分學生對科學課以及實驗的興趣。而且小組成員之間沒有合作好,直接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故實驗前的小組劃分要以水平相近為原則,同時還要堅持小組成員明確分工,不能越俎代庖,讓學生人人參與到其中來,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開始。

2、實驗時要合理調控、引導

剛接觸科學實驗教學時,教師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喜歡打斷學生的實驗思路――再補充說明幾點注意事項說明的。這樣做容易打斷實驗的連續(xù)性,讓本就好動、喜歡新奇事物的小學生沒有繼續(xù)堅持做實驗的興趣。有時習慣站在一旁看學生自己擺弄,不說也不做,這也不利于保持學生的興趣,然而有經驗的老師此時不會閑著,他們會很自然地融到學生的實驗中,哪個小組材料少了及時給補上,出現意外時引導學生自行解決,讓學生把新發(fā)現在第一時間記錄下來,為接下來的匯報工作奠定基礎。對做的好的小組給予積極評價,做的不夠好的小組及時給予引導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做沒有白費,感受努力實驗過程的開心,加強做實驗的興趣。

3、實驗后要及時總結、評價

實驗結束后除了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教師還應該及時總結、評價。在關注各小組之間總體情況的同時,也對學生個體做出合理的評價,對于各小組的后進生,采用縱向評價,使每個學生每次實驗后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避免長期只有個別成員受到青睞或者“一美遮全丑”“一人成功全組光榮”的現象發(fā)生,這樣,不管是好的小組還是相對較“弱勢”小組都有得到肯定的機會,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熱情、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四、做活實驗,提高學習興趣

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離開了生活,科學將是一片死海,沒有生活的科學是沒有魅力的科學。在教學中,要時時領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科學”、“身邊的科學”。尤其是小學科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若利用身邊的材料去設計一些簡單實驗,寓教于樂,使比較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而富有刺激性,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第6篇:對科學實驗的感受范文

【關鍵詞】初中科學 實驗 思維能力

隨著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更加注重對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初中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初中科學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精神、培養(yǎng)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初中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實驗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初中科學實驗類型

(一)模仿實驗

模仿實驗是指教師一邊講授理論知識,一邊進行實驗操作,學生在邊聽邊看的過程中,根據教師的示范來進行模仿實驗。這一般是針對剛剛開始接受科學學習、接觸科學實驗的同學而采用的方法。例如,在講“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時,教師可準備兩個相同的量杯,將少量的水放在寬敞的量杯里,一只量杯用酒精燈在杯底加熱,另一只放常溫下,讓學生比較哪個杯子的水蒸發(fā)得快,最后讓學生也參與其中,可以將其中一只量杯放太陽底下,另一只放在實驗室里,比較水的蒸發(fā)速度,根據這兩次實驗來總結影響蒸發(fā)速度的其中一個因素。

(二)分段實驗

分段實驗簡單來講就是把一個完整的實驗分為幾個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步完成。這樣有利于教師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實驗的效果,達到學習的目的。例如,講到細胞的分裂、生長和分化這一節(jié)時,教師首先要把細胞分裂以及生長、分化各個階段的形態(tài)做好樣片,課堂上,可以根據講課的進程,通過問答引導等形式,利用顯微鏡等輔助教學設施分別展示出細胞的各個時期的形態(tài),學生可以在觀察的同時,理解子細胞與母細胞的關系,進而了解整個細胞。

(三) 獨立實驗

獨立實驗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獨立進行實驗操作,通過對實驗過程的觀察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這是最能鍛煉學生能力的一種實驗類型,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驗環(huán)境,讓學生獨立進行實驗操作。例如,在教授光的反射和折射這一課題時,可提前讓學生每人準備一面小鏡子、一個透明杯子和一根鉛筆。課堂上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鏡子,讓陽光照耀在鏡面上,這時光會反射在墻上或者黑板上,利用這一現象教師可直接引入“光的反射”這一定義。

二、科學實驗教學的發(fā)展方向

(一)多進行探究性實驗

實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通過實驗我們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發(fā)現,世界上大多數的發(fā)現和發(fā)明成果都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在初中生物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實驗的教學方法,多設置一些探究性實驗,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注重實驗過程

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取得研究成果,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精神和思維能力,因此實驗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教師在讓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時候,不能強調實驗的結果,而是要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盡情發(fā)揮才能,體驗學習的樂趣,強化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增強學習效果。

(三)優(yōu)化教學評估方式,重視實驗教學

要優(yōu)化當前的教學評估方式,把實驗教學納入考核的內容中去,同時也要對學生的實驗能力進行考核,使教師和學生都更加重視實驗教學和實驗學習,認識到實驗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積極作用。

三、實驗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實驗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形象思維,又被稱作直感思維,主要是指人腦通過對客觀形象的直觀感受,憑借想象和創(chuàng)新來塑造新的事物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在初中科學中,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的觀察和分析,更好地理解和認識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推測出實驗的本質,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演示實驗使學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了解,并在現有的條件下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自己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實驗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實驗并提出問題,然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得出結論,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針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不要完全依賴于老師的指導,要盡量自己查閱一些資料或同學間進行交流討論,找到問題的所在,然后通過一系列的探討和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還能夠促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三)實驗對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發(fā)散性思維,又被稱作擴散性思維或求異思維,它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設想,探尋多種答案,并最終圓滿解決問題。在初中科學中,通過實驗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學生通過對某一實驗現象的觀察聯(lián)想到其他一些相關的現象,比較兩個現象之間的異同點,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強化記憶,提高學習的效率,促進對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四)實驗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逆向思維簡單來講就是對已經認定的事實或觀點,反過來進行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在初中實驗中,一般是通過某一種結論來進行實驗活動,觀察所產生的現象。但是我們可以反過來進行思考,讓學生通過某一種實驗現象,自己進行分析和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總結: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學以致用”,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直觀地了解科學現象,增加對課本知識的了解和認識,鞏固和深化記憶。通過實驗教學和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促進學生的自覺主動思考,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初中科學中要重視實驗的功能,利用實驗促進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第7篇:對科學實驗的感受范文

首先,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并不是僅僅指一項科學實驗技能,它是由實驗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處理數據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組成的一種綜合能力,這幾種能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提高小學生的實驗能力并不是只提高一種能力,它需要多種能力均衡的發(fā)展。小學生對科學實驗都具有熱情、興趣等特征。其次,學生對待科學學習的態(tài)度以及良好的知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等都是能提高小學生提高科學實驗能力擊破點。在教學方法上依據小學生的學習特征運用多樣化的指導和教學方法從具體的環(huán)節(jié)逐步入手,利用小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實驗進行探究、分析、討論,從而鼓勵學生克服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幫助他們逐漸建立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整體科學素質上提高其實驗能力。然而,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教學方法也要以培養(yǎng)學生實驗基本功為出發(fā)點。實驗基本功是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根據學生實驗操作的基本能力開展實驗教學不僅密切配合科學課程的教學,而且勢必對學生科學實驗能力起到幫助和促進作用。

一、注重實驗觀察的指導

1.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

小學科學主要是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課程,所以觀察實驗對小學生學習科學課程具有重要的輔作用,并且要對問題對象進行實驗操作一定離不開觀察。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不等同于成年人,但是求知好奇卻是小學生獨有的特點。依據此特點,需要教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能夠極創(chuàng)造或使用生動的、新穎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感知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求知好奇的興趣往往會成為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激發(fā)點,甚至會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激發(fā)他們潛在的探究科學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

活潑好動是小學生年齡階段的特性,科學課堂也可以說是學生“集體活動”的課堂,它本身不像語文數學課堂那樣嚴肅。正是因為科學課具有活動性的特點,從而導致許多小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很難集中注意力去細致地觀察某一個對象。其他小朋友發(fā)出的聲音或者一個小動作就可能學生轉移注意力,使其他學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實驗觀察對象上,所以觀察內容總是模棱兩可,并不完整的。比如在小學科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課中,有的實驗小組實驗成功,大家都激動得拍手大叫,轉移了其他正在進行實驗的學生的注意力。針對此現象,教師應該不斷地提醒和鼓勵學生不要被外界所打擾,堅持做好自己手中的實驗。

科學實驗的另一種情況也是在課堂中常見的。當學生看到空的小盒子沒有沉入水中獲得實驗成功,但是他們并沒有觀察或者思考為何空盒子沒有下沉的原因。針對此現象,教師應該在實驗前向學生說明實驗觀察的目的以及讓學生了解觀察在實驗中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獎勵機制,將進行實驗的素材獎勵給實驗觀察情況較好的學生或者小組,以便激勵其他人在實驗中進行仔細觀察,更好地完成實驗觀察的任務。另外,也可以設立小組長管理,讓組長去監(jiān)督,督促其他成員,這種方法也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變化記錄觀察內容的形式

在記錄觀察內容方面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老師讓記什么學生就記什么或者有一部分學生出于某種原因不愿意去動筆甚至抵抗去記錄實驗結果。另一種現象就是每個同學都有記錄單,但并不能即時地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在課堂的觀察記錄中多數是以文字或數字進行記錄,針對以上的情況,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圖畫或符號來代替文字和數字。這樣不但改變了老套的記錄方式,同時也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快樂,圖畫和符號的使用也讓實驗記錄過程減少了寫字的煩瑣和形式的枯燥無趣,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記錄方式主動積極地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二、培養(yǎng)獨立實驗的能力

1.能夠具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

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能力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發(fā)展的,它的形成過程是漫長的,循環(huán)往復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學生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是形成其思維能力的前提。但以小學生的年齡階段而言,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還是處于較低水平,很難運用已有知識的框架帶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設計實驗。即使小學生會出現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但在科學實驗過程中也容易一閃而過,很快遺忘。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通常在分組討論或自由議論時都會提出好的見解,但是當教師讓他在全班再說一遍時,學生卻不會說或者改變了以前的說法。這是在教師授課中經常碰到的情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其思維能力相結合,去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對學生初步形成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要及時地對其進行鞏固、反復和運用,對其不斷地強化,使這種思維結構在學生頭腦中更加清晰和條理化,形成一種固有的能力,進而再進行設計實驗的訓練。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應該多加注重對學生進行強化性的訓練。

2.能夠獨立地設計實驗

能夠讓學生獨立地做實驗是小學科學實驗的最終目的。首先,科學實驗一定包括設計實驗方法、選擇實驗器材、安排實驗步驟、分析實驗數據信息以及解決實驗問題等等。與此同時,也包括觀察、制作、記錄等這些簡單的步驟。小學生能夠熟練地、完整地做好一項實驗,并不是簡簡單單地通過某一個實驗就能夠全面掌握的。它需要讓學生圍繞什么是實驗、怎么做實驗、有哪些實驗方法等等幾個問題來了解科學實驗。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因此,教師應將訓練學生如何設計實驗和對不同實驗應運用哪些方法貫穿于科學課堂教學的始終,在每次科學實驗中針對某一方面或大多數學生會在實驗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易錯點進行反復的探究型訓練。其次,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設計實驗過程和討論中,及時糾正學生實驗操作的錯誤,因材施教,使實驗教學的目的得到真正的落實。不但要讓學生學到設計實驗時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要讓學生學會如何選擇適當的實驗儀器。這樣循環(huán)往復,日積月累,學生的實驗設計思想和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礎,對于以后獨立地設計科學實驗,將是寶貴的經驗財富。

3.能夠獨立分析解決問題

錢夢龍先生曾指出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想方設法擺脫學生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能夠獨立地解決和分析問題的前提是一定不要讓學生產生對教師的依賴感,教師應當適當地“放手”,達到“不教”的目的,讓學生在“錯誤”中成長。錯誤在實驗中可以說是家常便飯,面對錯誤應讓學生學會如果想到實驗中可能有錯,就要敢于接受錯誤、檢查錯誤、分析判斷、及時糾正。這也正是學生積極思維、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然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研究的時間,讓學生在實驗中親身體會、感受分析問題的過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析問題的一般過程以及相關方法、技巧的基礎上,應該多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實驗活動的全過程之中,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從而促進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

三、形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1.即時記錄實驗數據

在實驗學科中,數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記錄實驗數據是實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也是實驗結果評價的依據。但由于學生沒有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小學科學實驗記錄實驗數據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會被忽略。其實可以通過記錄實驗數據來讓學生形成好的實驗習慣。在這方面,教師要用實驗案例讓學生意識到實驗數據在實驗中的重要性??陀^真實是實驗記錄的靈魂,一定要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地根據實驗數據即時地、正確地記錄在實驗報告單中,有什么就寫什么,怎么做的就怎么寫。若實驗數據有錯誤時,應讓學生養(yǎng)成保留錯誤的依據,并對其進行分析。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明白實驗數據是解釋實驗對象1發(fā)生變化的重要依據。

2.分析實驗數據

分析實驗數據,也是科學實驗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數據分析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尋找規(guī)律得出實驗結論,也為實驗結果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分析實驗數據可以使實驗結果變得更具說服力,更真實、更準確。學生在實驗中往往會出現誤差或錯誤,對錯誤的分析不具有科學性,通常會得出五花八門的結論導致實驗失去了其真實性。因此,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實驗數據的辨別。就分析的內容來看,可以是數據分析過程中具體方法的選擇,也可以是整個數據分析的過程,辨別這些數據是否是有效的,是否可以排除。其次,是要留給學生們足夠的分析時間和機會,多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互相探討他們的見解等。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們分析的情況,及時檢查并加以指導。

3.善于表達與交流

學生是否善于表達與交流,也是科學實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對表達和交流缺少應有的重視,大多數情況下是教師說學生聽,這就忽略了孩子們表達與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良好的表達能力取決于兩大要素,一是頭腦里要有“東西”;二是勤于練習和實踐。在科學課堂中學生表達與交流能力,旨在讓學生所思所想完整地表達出來,讓學生想說,讓學生會說。學生在表達與交流前,首先要對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在心里有一個完整的概述,對相關的實驗內容或結論進行歸納、加工使其能夠完整地說出來。作為教師,我們應鼓勵每個學生說,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無論學生說的對或錯,都應耐心地傾聽。

第8篇:對科學實驗的感受范文

關鍵詞:科學探究 感受科學 主體發(fā)展 契機 融合 素養(yǎng)提升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式,學生通過實驗不斷地體驗著成功與失敗,不斷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人格的內涵,獲得身心和諧健康發(fā)展?!墩n程標準》明確要求“科學課程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學的重要性,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科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睂W生在家庭背景、年齡、性別、性格和個體發(fā)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個別差異,對教師的介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介入學生實驗的支持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學生主體發(fā)展,倡導自主探究

教師介入學生實驗應秉持“強化學生主體發(fā)展,倡導自主發(fā)揮”的原則。教師的介入是要為學生實驗創(chuàng)設更自由和諧的氛圍,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師要通過介入實驗,支持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需要和生活經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按自己的意愿設計和生成新的實驗方案。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實驗中出現的突發(fā)問題,讓學生在與環(huán)境、材料、同伴相互合作的過程中發(fā)展自己。同時,分組實驗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基本形式,更應彰顯自由、和諧和創(chuàng)造的“自主探究精神”。

案例:“杯子變熱了”實驗

交流實驗發(fā)現。

師:誰來交流一下你們的發(fā)現。

生:我們發(fā)現蠟燭油都融化了。第一個先融化,然后是第二個、第三個……

生:因為給銅條加熱,這一端溫度高,然后熱沿著銅條傳到下一個孔,這里的溫度變高了,所以就融化了。

生:從溫度高的地方向溫度低的地方傳遞。

師:加熱點溫度高,后面的部分溫度低,然后熱又傳遞到下一個溫度較低的部位,其溫度有升高的,只要有溫差就會出現傳遞,就像是接力棒一樣,依次傳遞。

實驗的過程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原本的觀察蠟油的融化現象變成了討論熱傳遞的方向問題,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學生進一步思考實驗本質的欲望。面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通過和學生對話了解實驗開展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實驗精神”,積極投入實驗過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勵和幫助學生自主設計、操作實驗,享受快樂,體驗成功。

二、仔細觀察、梳理情景,尋找介入最佳契機

教師介入學生實驗時應仔細觀察、梳理,尋找最佳契機。學生在實驗中常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此時,教師一般會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使實驗進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學生會放棄實驗。教師要靜觀其變,留給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嘗試中積累經驗,學會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當然,一旦發(fā)現學生因實在無法實現自己的實驗結論而即將放棄實驗時,教師必須介入。

案例:“力在哪里”實驗

通過前面幾個我們感受力的活動,你發(fā)現力對物體的運動有什么影響?接下來馬老師想讓大家用玻璃球來研究一下力的作用。

1.大家看,現在這顆玻璃球在桌面上靜止不動,你能用力讓它動起來嗎?

提問:誰來匯報一下你是怎樣做的?

2.提問:現在我們已經會讓靜止的玻璃球動起來了,你能讓滾動中的玻璃球滾得快一些、慢一些或拐彎嗎?

結論:力可以使靜止的玻璃球動起來,也可以使玻璃球動得更快些,還可以使玻璃球停下來。力還可以改變玻璃球運動的方向。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通過觀察發(fā)現實驗操作員積極思考生活中常見現象,引導學生討論和想象,使實驗前期知識儲備有了突破,保證了實驗的順利進行,充分體現了觀察對教師介入的作用。

三、融合多種形式,發(fā)揮主導優(yōu)勢

教師介入學生實驗應融合多種形式,發(fā)揮互補優(yōu)勢。只有靈活選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水平,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實現科學教學目的。

教師介入的方式可分為直接介入和間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響學生意愿的情況下,教師通過提示一個問題或建議,給出一個鼓勵或參照,邀請一個同伴加入或營造一種氣氛支持學生的實驗探究行為。間接介入,指教師以同伴身份參與實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實驗操作規(guī)范準確性以及嚴謹性,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素養(yǎng)。無論是直接介入還是間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擾學生實驗為前提,以不破壞學生興趣和實驗的操作思路為原則,以讓學生獲得實驗體驗以及促進學生實驗探究水平的提升和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在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下進行。

教師介入的方式也可分為情感性鼓勵和技藝性幫助。情感性鼓勵,即在介入時側重采用鼓勵、融入、暗示、啟發(fā)、建議和引導等方法。技藝性幫助主要包括示范、參與、幫助、指導和練習等。學生實驗需要教師的情感性鼓勵和技藝性幫助。

案例:自己動手設計滑輪組

制作滑輪組的幾個同學坐在桌子邊設計滑輪組方案,教師在一旁觀察了許久,發(fā)現學生什么也沒組裝出來。有的孩子開始不耐煩了,流露出沮喪的情緒。這時,教師坐了下來。

教師說:“我?guī)湍銈冊O計滑輪組好嗎?”學生立刻說:“好?!苯處熯吺痉哆呏v解,學生邊聽邊模仿,不一會兒,滑輪組就設計好了,他們高興地進行數據采集的實驗探究。

幾天后,學生又要設計難一點的滑輪組了,教師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一個正在默默地設計方案并實施的同學,并鼓勵他們:“每個人都試一試,相信你們一定會成功的?!苯處熢谂赃呑屑氂^察,在碰到困難時給予幫助。果然不出所料,孩子們很快設計出幾種很好的滑輪組方案。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由于學生對滑輪組的認識比較抽象,在設計方面難以實現自己的愿望。于是,教師通過技藝性幫助給同學們實驗帶來了很大的支持。但第二次實驗時,教師更多的是鼓勵學生擺脫依賴,大膽嘗試,并將情感性鼓勵和技藝性幫助有機結合,促進學生能力等各方面的發(fā)展。

當然,學生實驗水平素養(yǎng)和體驗并非與教師介入的頻率和深度成正比。教師的過度介入往往會干擾、轉移或替代兒童原來的活動意向,降低學生的自信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因此,教師介入學生科學實驗活動采用以上靈活、有效的支持性策略,適度介入,使科學實驗成為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有效載體。

參考文獻

[1]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試行)》

[2] 《談科學實驗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曾寶駿。

[3] 《實驗誤差分析和數據處理》

第9篇:對科學實驗的感受范文

關鍵詞: 實驗意外 有效生成 實踐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然而,科學探究之路并非總是一帆風順,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雖然科學課堂上的探究過程看似簡單,但是“艱難險阻”也難以避免。于是,為了引導學生,我們對課堂上的實驗制定了詳細的實驗方案,但還是會有許多出人意料的事情發(fā)生。面對這些意外,有些教師手足無措,有些教師聽之任之,有些教師則以最簡單的方式將正確的結果“告訴”學生,這些做法我覺得都是不足取的。

《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點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能力?!边@種“親身經歷”不僅包含“意中”,還包含“意外”。課堂上實驗的“意外”本是非常重要的生成性課程資源。正如著名教育家葉瀾所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本鸵驗榻處煵桓颐鎸Χ装桌速M,所以課堂失去了許多真情實意,學生也因之失去了獲得更大收獲的可能。面對“意外”,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才能化被動為主動,讓課堂“因禍得?!蹦?

無庸質疑,捕捉這種意外,合理取舍,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選擇有效的信息及時轉化為新的課堂教學資源,調整預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生成性教學,構建動態(tài)的課堂,必將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當前的一個重要任務,使得科學教學在更和諧的氛圍中更有效地進行。

二、實踐研究的實施過程

(一)對實驗產生“意外”原因的分析。

科學課上出現的有些實驗現象是教師較難掌控的,而且受到不定因素影響又較多。諸如外界的環(huán)境因素變化、人為因素差異的影響,這些最終都會在實驗中出現意料不到情況,導致難以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從而使實驗總結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類。

1.教師對實驗準備不足。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校對科學課的重視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某些任課老師對實驗重要性不重視,認為實驗可有可無,做實驗還不如記實驗。故而,即使是在上科學實驗之前教師也只是草草備課。上課時,則把科學實驗草率一做,有的甚至照本宣科連實驗都免去不做。如《探究感應電流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科學八年級下冊)的實驗中,有些教師在研究中發(fā)現導線來回切割速度越大,電流表的指針偏轉角度越小,從而得到“導線的切割速度越大,感應電流越小”這樣一個錯誤結論。如果這時教師以學校電流表不準確為由加以搪塞,硬生生地把學生的實驗結論,結果只能讓學生不服、納悶、迷惑。相反,如果教師靜下心來從能量的角度加以分析,學生就會明白導線的切割速度越大感應電流應該越大。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再實驗再觀察,不難發(fā)現原來是電流表指針顯示電流需要一段時間的延后。那么,我們再將兩次導線的切割間隙延長點,就觀察到電流表指針擺動幅度增大,就會得到“切割速度越大,產生的感應電流越大”的正確結論。

2.教師缺乏做實驗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科學實驗的確定,必須是科學的,必須符合科學教育的規(guī)律。在整個實驗中,教師都要嚴格遵守科學實驗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教師對于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非常重要,這種態(tài)度關系到實驗的成敗,甚至關系到師生的生命安全??茖W實驗步驟一般可分實驗準備階段、實驗實施階段、實驗評價階段。無論在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出錯,都會導致實驗失敗,正可謂“一著出錯,滿盤皆輸”。如我在一節(jié)公開課上看到的某位教師用“稀鹽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便是在實驗準備階段缺乏科學實驗嚴謹性和科學性,從而導致直接實驗失敗的一個典型例子。在這個實驗中,教科書上有清楚的演示圖片,圖片中存儲二氧化碳的容器是一個杯口完整的集氣瓶,它的杯口能夠和其上的玻璃片很好地貼合,防止氣體外泄。而該教師則沒有遵循實驗的要求,在實驗中采用燒杯來代替玻璃杯。而燒杯的杯口無法和玻璃片貼合,導致二氧化碳大量外泄,最終致使實驗失敗。這個實驗歸根到底是該教師在實驗準備階段的疏忽,而在實驗實實施階段由于沒有遵守實驗規(guī)則而引起的實驗失敗。這種例子很多,例如在熄滅酒精燈時直接用嘴巴吹滅,在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時與燒杯壁相碰,在制取氫氣時不進行驗純實驗。這些小小的疏忽,可能造成大大的麻煩。

3.部分農村學校的實驗設備落后。

農村學校的資金短缺,儀器和藥品不更新,導致儀器破損或藥品變質,實驗設備無法跟上實驗要求。例如膠頭滴管、橡皮管老化,蒸餾水不純,導線連接點斷開,試劑變質,教師所需演示實驗的器材不足,演示實驗器材的多次輪番使用導致的藥品污染,藥品放置混亂,等等。如我一次在做《堿的個性》實驗時,其中有一個活動題是要求在氯化鐵中加入氫氧化鈣,觀察有什么變化。但是在上課做實驗時卻沒有出現預期的效果,幾乎看不出任何變化。我重做了一次,實驗還不成功。由于課堂時間比較緊張,我只能向學生說明實驗不成功。下課之后,我用排除法重做了幾次實驗,把酚酞試液涂滴入氫氧化鈣溶液中,沒有變色,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氫氧化鈣已不顯堿性。

(二)應對實驗“意外”的幾個方法。

實驗意外的生成具有突發(fā)性、偶然性、不定性。所以,當產生意外時,教師可采用以下幾個方法。

1.精“選”。

面對這些措不及防的意外事件,教師要隨機把握時機,摸索意外事件的根源。這些意外事件可能與你的設計相悖,或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教師先不要立即打斷學生的思維,應該聆聽學生的初衷,然后確定是否與本節(jié)內容吻合,再選擇去留。

2.問“拋”。

在開放而又真實的科學實驗課堂里,學生的一些提問常常突如其來,有時會打斷教師思路,甚至會使教師無言以對。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先估計問題的難易,如果在學生的能力之內,可以大膽地將問題再拋給學生,趁機摸一摸學生的底,讓學生在自主研究探索的過程中自己解決、面對問題。教師也可乘機理清自己的思路,看看學生的這一提問是否還有挖掘的可能,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有更深刻地認識與理解。

3.力“堵”。

學生固然是課堂活躍的基石,課堂所綻放出來的精彩是學生成功的重要成分,但不可忽略的是教師或學生的一個個意外并不都是課堂的精品,更多的是一些稚嫩淺顯,甚至是搞壞課堂教學的贗品,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作為教師,在判定其不在有課堂價值的時候,應當機立斷將之阻塞,不可拘泥于尊重學生的生成,而任由其發(fā)展,使教學走向歧途。

4.慎“疏”。

師之道:傳道、授業(yè)、解惑。對于已經判斷有實用價值的意外實驗,教師應努力將實驗的本質引導到課本上,與本堂課程的思路相吻合,使之成為教學的一個突破口、一個亮點,激起學生的探索熱情、學習的激情,將課堂搞活。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5.置“擱”。

既然是意外,就不是教師可以控制出現的先后順序的,很多時候,都不能完全順應師生共同衍生出來的教學流程。這使得有些實驗的意外可能超前了,立刻穿去自然不合邏輯,否則課堂將流落成一塊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此刻,教師應和善撫慰,先往后擱一擱,讓學生耐心等待,待時機成熟再作探討,保護起學生好學、好問的熱情。

6.伸“延”。

偶時,師之不遇,切不可強裝圣哲,囫圇吞棗,將之所授,此只能害人傷己,耽誤育人。教師應放下架子,坦然面對學生,告之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理。教師應將意外實驗的解釋后延,或課后上網查閱資料,或與其他教師共同探討,或待學生再長大些,讓事實于之相授,這絕不會影響師生情感。

(三)捕捉實驗“意外”,促進課堂有效生成。

下面,我就從教學實驗的親身經歷和觀摩的案例出發(fā),從實際情況談談如何調控實驗的“意外”,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

1.以“意外”激發(fā)學生興趣。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本身,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倍@些實驗的意外也往往能瞬間吸引學生的眼球,在課堂上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持久學習科學的興趣,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點。下面是某教師上《溫度的測量》(七上)有關溫度計的制作原理的教學過程。

案例一:七年級上的《溫度的測量》中溫度計的制作原理

器材:吸管、娃哈哈果奶飲料瓶、燒杯、熱水。

師:溫度計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生:液體的熱脹冷縮。

師:液體的熱脹冷縮是怎樣一個過程?你們想用實驗來感受一下嗎?

生:想!

師:請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動手做一個儀器來感受一下熱脹冷縮。

學生動手做實驗。

①先把吸管插入飲料瓶中(插入吸管后,由于毛細現象,吸管里出現了一小截液柱)。

②學生把果奶浸入熱水。

學生:一會兒,大聲說道:“下降了,下降了!”

教師非常著急(浸入熱水后吸管的液柱怎么不升反而下降呢?和預設產生的結果相反了)

教師讓大家繼續(xù)觀察。

生:大聲說道:“上升了,上升了!”(出現轉折)

師: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飲料先下降后上升?

學生產生極大地興趣,討論,但得不出好的解釋。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原來,當果奶剛浸入熱水時,外層的塑料瓶首先受熱脹大而增加瓶的容積,所以液柱下降;過一會兒,瓶內的果奶受熱膨脹,液柱才上升。

通過對這意外問題的討論,學生在產生興趣的同時對物體的熱脹冷縮的認識更加深刻了,不但沒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在對實驗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又得到了意外的收獲。

2.正確引導意外事件,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

許多科學創(chuàng)造發(fā)明是從意外情況中獲得靈感的,我們在實驗中,要像科學家那樣,仔細地留意意外情況。教師研究意外情況,適時更改或增加教學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興趣、引發(fā)好奇心、引起問題、引發(fā)思考的生動有效的途徑。如一位優(yōu)秀教師在上《指南針為什么指南》一課中,為了讓學生體驗神奇的磁現象,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案例二:八年級下的《指南針為什么指南》中的認識神奇的磁現象

當時,學生已經認識了磁鐵有南北兩極,探究中還發(fā)現了同名磁極相斥、異名磁極相吸的現象。

(師拿出一根沒標明磁極的磁鐵)問:用今天的知識你能幫助老師判斷這塊磁鐵的磁極嗎?

生:能!

師:誰來判斷一下?

課代表自告奮勇地上來。

教師把手中的磁鐵遞給他,但是放手太快了,他沒有拿住,磁鐵掉在地上,斷了。說來也湊巧,剛好從紅白的中間斷開。

生:老師,你的磁鐵南北極分家了,一塊只有南極,一塊只有北極,哈哈……(其他學生也哄堂大笑起來)

教師(舉起兩塊磁鐵)磁鐵斷了以后,真的是南北分家嗎?

學生有的點頭,有搖頭,有迷茫。

教師見學生的意見不統(tǒng)一,問:何不用實驗來證明呢?

全班學生思考后,課代表提出了用指南針來判斷的方法。

部分學生還是不相信,提出要用別的方法實驗。學生討論,得出方法:用線系在斷磁鐵的中間,等它靜止后,果然又指南北了。

生:磁鐵有點像蚯蚓,斷了頭長頭,斷了尾能長尾!

生:如果把磁鐵再連接在一起,南極會變嗎?

教師演示:小心地將斷開處接近。

學生睜大眼睛看著,高興地叫起來:老師,它們又吸在一起了!

教師再用指南針判別南北極。

這是個典型的實驗意外,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根本就沒有預料到這樣事情的發(fā)生,但憑借教學機智捕捉到這個“意外”,找到了開啟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金鑰匙”,及時進行課堂調控,掀起了課堂教學。

3.巧設意外事件,創(chuàng)造課堂生成性資源。

演示實驗一般是教師做,學生觀察,有些教師在實驗前精心準備,確保實驗的萬無一失,這是教師教學細致嚴謹的好習慣,無可非議。但如果每次的實驗都是一帆風順的話,課堂中就缺少了跌宕起伏的經歷,學生實驗的興趣就會衰退,慢慢地學生就會淪落為純粹的觀察者、旁觀者,而忘了自己也是實驗的參觀者。如果偶而來次“意外”,則能起到激發(fā)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增強感受力,促進思維活動,加強理解和記憶。如《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研究》(八年級下),該實驗中有這樣一個要求:在實驗結束前應先將導管移出水面,然后撤去酒精燈。學生動手實驗,常有先撤去酒精燈,由于撤酒精燈和移導管相隔時間很短,水也不會馬上倒流入試管,所以學生就不會太重視這個操作規(guī)則。為此,我在演示時,故意先撤了酒精燈而不移導管,結果水慢慢流入試管,“啪”的一聲,試管破裂,學生驚愕。我趁機提問:“是什么原因造成試管破裂的?如何操作才正確?”學生均能答出。我通過這個“失敗”,增加了學生的記憶,達到了教學目的。再如《電生磁》(科學八年級下),如果在演示奧斯特實驗中,來個通電后小磁鐵不轉動,學生就會陷入深思,難道書上錯了,我就問:“是書上錯了,還是其他原因?”學生議論紛紛作出各種猜測:“可能是小磁鐵的問題,它沒有磁性?可能是小磁針放置的位置問題?可能是電流太小的緣故?”我再來一次成功的奧斯特實驗,講解奧斯特實驗的要求。這樣做學生對奧斯特實驗的理解和記憶比成功的奧斯特實驗效果要好得多??梢?演示實驗失敗并非都是壞事,只要教師利用好這些“失敗”,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鼓勵學生參與解決問題,最后在全班同學合作中使實驗獲得成功,使實驗的效果更好。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本來就是不斷嘗試失敗,在失敗中不斷獲得教訓,這樣一個曲折的探究過程。

4.利用實驗意外,引導學生由“經驗”上升到“體驗”。

在科學的課堂中,由于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有定性的思維的判斷力和課前的預習,這些使得教師在做演示實驗時,有些學生已經知道了實驗的結論,所以有些學生是帶著已知的答案來看老師做實驗的。如果出現實驗的意外,必然對其已形成的結論產生巨大的沖擊。此時如果教師在出現意外時適當地加以引導,必然使學生由“經驗”上升到“體驗”。如我在上八年級上《大氣壓》一課中的覆杯實驗中,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案例三:八年級上《大氣壓》一課中的覆杯實驗

師:大氣壓究竟是否真的存在呢?老師給大家表演一個小魔術,請你注意觀察。

師:老師把杯倒過來,拿開手,請你預測一下,紙片會怎么樣?

生:掉下來。

師:請你猜測一下,老師把杯子裝滿水,蓋上紙片再倒過來,紙片將會怎樣?

生1:掉下來。

生2:不會掉下來。

演示時由于紅片太薄,導致漏氣,第一次紙片掉落。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學生哄堂大笑。

師:為什么紙片掉落?

生1:水沒灌滿,漏氣。

生2:水太重了。

生3:漏氣了導致杯內壓強太大。

教師表揚學生,灌滿水再做,成功。

師:老師把杯口朝向同學、自己和其它方向,你猜紙片會不會掉下來。

生1:會。

生2:不會。

師: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紙片為什么沒有掉下來?

師:是啊,紙片為什么沒有掉下來呢?哪個同學能幫助她解答嗎?

生:因為杯子內是真空。

師:可杯子內有水啊,水可是有重力的。

生:因為大氣壓托住了紙片。

師:對,在紙片的下方除了空氣并沒有其它物質,說明是大氣壓向上托住了紙片。

師:可是為什么當我把杯口朝向側面,紙片也沒掉下來呢?

生:因為側面也有大氣壓。

師:對,可見大氣壓強也是向各個方向都有的。在前面我們學到哪種物質也有這樣的性質?

生:液體。

師:是的,液體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我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知失調,使學生保持高漲的求知心態(tài)。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認識到喚起學生學習需求感的因素有很多:課程內容的科學性,知識應用的廣泛性,教師語言的形象生動性,等等。但此處我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有新的發(fā)現,而且這發(fā)現是以認識事物發(fā)展變化和學生認識上已知與未知間的矛盾為契機的,這就再次激起學生對大氣壓強的好奇,使學生在整節(jié)課中始終處在想學、愿學的心態(tài)之中。

(四)捕捉實驗“意外”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有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

實施捕捉實驗“意外”的教學是通過教師引導,師生共同討論,在實驗中發(fā)現新的問題。因此,這對師生的要求都比較高,首先學生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思維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其次教師要精心設計教程善于引導,并具有一定的教學機智,否則會延誤時間或探索失敗,影響教學進度。

2.要動態(tài)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進行捕捉實驗“意外”的教學時,一般在課內完成或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為了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探索活動,教師要對實驗方案盡可能進行充分的預測,精心設計探索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全程參與、巡視、指導實驗過程,以便了解學生實驗探索中的典型,為展示點評做好誰備。

3.“意外”的教學要適時適度。

學生個體間的多元差異,為課堂預設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認識了解學生的多元差異,揣摩學生個性特質,捕捉個體情感體驗、個體認知結構、生活經歷積累等差異設計問題,讓學生自由地、充分地、全面地調動自己心中的語言儲備,調動自己心中的生活積累,捕捉實驗“意外”的教學目的,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理解、掌握科學的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教師捕捉實驗“意外”的教學要適時適度。教師應該對學生“意想不到”的提問和回答給予積極的反饋和點撥,去粗取精,使某些有益的“意外事件”不因為教師的不敏感而丟失。

三、對實踐效果的初步分析

教師平時在上課時應適當地捕捉實驗“意外”,和學生一起在實驗中討論“意外”,對此我深有所獲。

(一)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

在實驗的“意外”的設計捕捉中,教材的重點、不易解答的難點都是我們捕捉的重點對象。它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學生認識模糊,似懂非懂的基礎上。它使得學生對原有知識能產生爭議,在辯論途中讓學生充分證實自己的觀點,加深對自己觀點的認識。最后,教師應給予指向性的引導,統(tǒng)一認識,突破這些重點、難點。

(二)學生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得到加強。

通過優(yōu)勢互補,建立學習共同體,強化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效發(fā)揮,在共同參與中達到相互依賴、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協(xié)同發(fā)展的目的。意外生成的不定性,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相互辯駁、相互競爭、優(yōu)勢互補,達到深化知識,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此可讓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學生上課的興趣提高。

為了了解學生是否喜歡上這樣的課,我對班中45位學生作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由以上表格可以明顯看出,學生對上這樣的課興趣大大增強。

四、結語

“科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科學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對偶然的“意外”,教師要勇敢地面對和正確地引導,這能讓學生獲得遠遠大于一帆風順的實驗收獲:意志將更加堅強,思維將更加嚴密,體驗將更加豐富,對知識的掌握也將更加牢固。從這種意義上說,課堂因“意外”而精彩。

捕捉課堂中實驗的“意外”,內涵豐富深邃,捕之不竭。捕捉課堂中實驗的“意外”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需要我們在實踐教學中更努力捕捉、開發(fā),在教學實踐中更深入地探究、延展。

參考文獻:

[1]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

[2]給教師的建議.

[3]楊士軍.從中考實驗操作考試中反思科學實驗教學.

[4]陳永遠.動態(tài)生成: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