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描寫景色的古詩范文

描寫景色的古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景色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描寫景色的古詩

第1篇:描寫景色的古詩范文

古代詩歌是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緊緊把握古詩所具有的文化基礎性,指導學生學習古詩的基礎知識,更應把握其思想教育性和藝術欣賞性,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傳統(tǒng)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為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的古代文化奠定基礎。

一、在推敲詞語中體驗古詩所表達的意境美和精神美

意境,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教材中的古詩大致可分為寫景詩、狀物詩、抒情詩和喻理詩等。寫景詩是作者描寫自然景物之佳作,教學時,在把握字詞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對自然景物描寫的顏色、聲音、情感、形態(tài)的感受,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如《暮江吟》描寫黃昏的美景:“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边@首詩圍繞“可憐”二字,描寫夏歷九月初三晚上的佳麗景色?!皻堦栦佀?形象巧妙地把夕陽斜照表現得淋漓盡致;“半江瑟瑟半江紅”,具體形象,景色鮮明地描述了江面情形?!翱蓱z”即喜愛,恰當地表達了作者白居易喜愛大自然的心態(tài)?!奥端普嬷樵滤乒?真珠,即珍珠;此名形象鮮明地描繪了夜晚月光下露珠和月亮喜人的樣子,形象具體生動。從殘陽鋪水到“露似真珠月似弓”也說明了詩人游覽時間之長和興味之濃。總之,所寫形、色,所達情、味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絢麗幽靜的黃昏秋江景圖,被古人稱為“寫景奇麗”,不為過分。

二、在閱讀中體驗古詩的格律美和音樂美

古詩具有相當的格律和音樂美感。所謂格律,是指近體詩(律詩和絕句)的一些特點要求。如律詩每首八句(或五言或七言),二、四、六句押韻;三、四句和五、六句兩兩對仗,均有平仄格式規(guī)定。因為好的對仗整齊鮮明、音韻和諧,形成詩的格律美。這種韻律節(jié)奏感很強,所以又表現出音樂美。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與背誦,使學生在讀誦中體驗古詩的格律美。

三、在反復背誦中體驗古詩佳句的藝術美

小學教材選入的古詩都是名人名作,許多名言佳句廣為久遠傳誦。教師要在指導學生背誦優(yōu)美的詩句,體驗詩的藝術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客地送客之名篇:“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p>

第2篇:描寫景色的古詩范文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9―0093―01

備課備到“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時,資料上的解釋是:“這正是一年當中春景最好的時刻,遠勝過滿城煙柳的晚春皇城景色?!弊x到這兒,心里感到有點疑惑。查課本,課下注釋基本一致。按資料分析和課下注釋講完課,心里疑惑并未釋然,再查資料,心中疑惑似乎得到某些印證。

“絕勝煙柳滿皇都”一句,關鍵詞語有兩個,“絕勝”、“煙柳”。對于“絕勝”的解釋,“遠遠勝過”、“最美的、獨一無二的景色”兩者都有。對于“煙柳”,有兩種解釋,一是初春剛展葉露芽的柳樹,遠望若有若無,如煙似霧,是為“煙柳”;二是煙霧籠罩中的柳樹,若隱若現,朦朦朧朧。結合古詩文理解“符合邏輯、古已有之”的原則來分析,“絕勝”在唐宋詩文中作為兩個單音詞理解為“最美景色”的用法似乎更多?!皷|南形勝,江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勝”都做美景理解。而“遠遠勝過”這個意思,唐宋以前古文中鮮有發(fā)現,即使在現代漢語中,這樣的用法也不多見。所以,我認為“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一句,理解為“這正是一年當中春景最美的時刻(地),最美最美的煙柳隨風搖曳在整個長安城”似乎更好,理由如下:

其一,這樣更符合古詩文理解“符合邏輯、古已有之”的原則?!敖^勝”一詞用法,兩個意思似乎都能講得通順,也就是符合邏輯,但作為“最美景色”講,在古詩文尤其是唐宋古詩文中更為常見,尤其是邏輯上毫無牽強。而作為“遠遠勝過”理解,不管如何理解“煙柳”的含義,其實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因為晚春就沒有了“煙柳”,至少“煙柳”不能成為晚春代表性的景物,所以這樣理解,邏輯上多少有不足之處。

其二,這樣理解寫景意象更集中,更優(yōu)美。一首七言絕句,集中描寫早春長安城景色,新奇、新鮮。按“最美景色”理解,全詩從頭到尾,內容集中,渾然一體,畫面感很強:一場蒙蒙春雨過后,長安城街道上濕漉漉的,空氣濕潤,有春天的氣息,皇城內外,遠遠望去,隱隱約約淺黃淡綠,仔細觀察,剛出土的小草幾乎就看不見,這正是長安城一年當中景色最美的時候,剛長出新芽的柳枝在雨后的微風中搖曳。這是多么清新優(yōu)美的景色!而按課本注釋理解,在寫初春長安城景色的同時,突然以同一地點晚春景色作對比,一方面顯得頭緒過多,似乎完全沒有必要,同時整個詩歌意象表現得支離破碎,第四句詩的意境就沒法在同一畫面中來呈現。在寫美景的同時又以相對“不美”的景色作對比,不管在寫法上還是內容上,幾乎就是畫蛇添足了。

其三,這樣理解更符合絕句“起、承、轉、合”的寫作規(guī)律。近體詩創(chuàng)作,不管是律詩還是絕句,都特別講究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起、承、轉、合”創(chuàng)作思路和規(guī)律。相比于律詩,絕句篇幅更短,內容要求就更要精練集中,渾然一體。第四句詩作為本詩“合”的部分,作為“獨一無二的最美煙柳飄搖在整個長安城”理解,當然“合”得更好,而“遠遠勝過”的理解不僅不能稱之為“合”,而且顯得有點“散”了。

其四,這樣的理解顯得詩歌語言更簡潔精練,更有詩意。把“絕”作為“最美的”、“獨一無二的”理解,把“勝”作為“勝景、美景”理解,這樣的語言是寫景的語言,精練優(yōu)美,而“遠遠勝過”這是一種敘述、判斷,甚至帶有議論性的的語言,不符合詩歌語言精練、含蓄、形象感、抒情性的特點。尤其是在唐代近體詩歌中,很少有這種敘述性、議論性的語言表述。

第3篇:描寫景色的古詩范文

《古詩三首》說課稿

一、說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詩開篇與眾多的黃河詩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緊接著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形象化。在王之渙、李白之外,另辟一條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全詩立意新穎,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現了詩人奮發(fā)有力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寫的一首描寫江南春光的絕句。詩人先揚后抑,前兩句描繪出了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黃鶯歡唱,綠樹紅花。水邊的村莊,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風中迎風飄蕩的秀麗景色,充滿了作者對江南春景欣賞、贊美的之情。神來之筆在三、四兩句,江南一帶還有大批寺廟建筑,在這春天迷蒙的煙雨中若隱若現。南朝大興寺院,百姓不堪重負。借古諷今,諷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所作所為,表達了對包括唐朝統(tǒng)治者在內的帝王將相不顧人民疾苦,傷財勞民之舉持的反對,憂國憂民之心溢于言表。

《書湖陰先生壁》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七言古詩。通過對湖陰先生庭院內外的幾處景物的描寫,巧妙地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清靜脫俗,樸實勤勞的湖陰先生的形象,細膩而隱諱地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本課由這三首詩組成。劉禹錫描繪了黃河的雄偉氣勢,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喜愛贊美及對田園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傳神生動的筆墨描繪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憂國憂民之情;王安石閑居田園,從田園山水中領略無窮樂趣。

二、說教學目標

1.讀準多音字“曲”,會寫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

3.能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讀懂詩歌大意。

4.能說出《浪淘沙》是怎樣寫出黃河的雄偉氣勢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寫出了江南春天的特點的。

6.結合詩句,初步感受古詩中的對偶句。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江南春》;能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寫法;結合詩句,初步感受古詩中的對偶句是教學的重點,能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寫法;結合詩句,初步感受古詩中的對偶句是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中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入詩境——想象畫面解詩意——吟誦詩詞品情感”的教學方法,注重圖文結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誦。體現《語文課程標準》“以讀為本”的理念,讓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優(yōu)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以詩意的語言描述古詩內容引入,將學生帶入古詩的情境中。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自由讀古詩,標出生字,讀不通順的地方多讀幾遍。我利用多媒體出示生字詞、詩句,檢查生字認讀、古詩朗讀情況。對易讀錯、寫錯的字讓學生交流識字寫字方法,幫助識記、書寫。

(三)學習《浪淘沙》。

1.學生分小組,按積累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和步驟探究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組內交流。

全班匯報。師相機指導。

根據匯報情況,選擇補充: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容。他的詩也寫得很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為“詩豪”。他的七律和七絕都有許多名篇,而《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①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這里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顛簸。

④直上銀河:古代傳說黃河與天上的銀河相通。

2.理解關鍵詞句,想象美景,體會感情。

學生朗讀思考:從前兩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利用多媒體形象展示音視頻、圖片,形象感受意境。

學生觀看黃河傾瀉圖片。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種情景,體會黃河的雄偉氣勢。

引導入境,交流:面對著如此雄偉壯麗的黃河景象,你會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

補充典故資料,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的想象。

感情朗讀,誦讀悟情。想象說話:牛郎織女家是什么樣的?從中可以看出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結合寫作背景,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感。

3.指導感情朗讀,背誦。

請同學們帶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滿腔的愛一起朗誦。

生熟讀背誦。

(四)學習《江南春》。

1.指名讀古詩,聽范讀,劃分節(jié)奏。學生練習節(jié)奏朗讀。

2.自學古詩,理解詩意。

小組為單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討論詩意,交流總結。

生說說對杜牧的了解,師相機補充。

學生匯報詩意理解,師相機指導。

根據匯報,選擇補充:①綠映紅:綠樹紅花相互掩映。

②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鎮(zhèn)。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③酒旗風:酒家的酒幌子在風中搖動。酒旗:酒招子,酒館外懸掛的旗子之類的標識。

④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總稱。

⑤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虛指,形容寺院很多。

⑥樓臺:指佛寺中的建筑。

⑦煙雨:像煙霧那樣的細雨。

3.想象美景,體會感情。

學生圈畫景物,讀一讀,想象畫面。

出示景物,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繪,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江南春景圖?互相交流。

創(chuàng)設情境,圖片展示美景,學生形象感受美麗,體會詩人感情。

探究悟情,思考:前兩句寫鶯鳥鳴啼,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后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么回事呢?矛盾嗎?

明悟“千里”,體會特點。

思考:詩的前兩句寫了哪些景物的映襯?讓人感受到什么?

學生感情朗讀,讀出美麗。

討論:詩的后兩句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結合背景,體會深意。

學生交流對杜牧所處時代的了解,聯系背景,體會詩句深意。

明悟:借古諷今

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4.指導朗讀,練習背誦。

(五)學習《書湖陰先生壁》

1.明詩題,知詩人。

指導理解“書”、“湖陰先生”

2.生說說對王安石的了解,師相機補充。

3.檢查朗讀

指導正音,讀好“畦”“闥”

學生聽范讀,劃分節(jié)奏。指導朗讀。生展示讀。

合作學古詩,理解詩意

小組為單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討論詩意,交流總結。

匯報成果。

根據匯報情況,選擇補充:①苔:青苔。

②畦:這里指種有花木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土地,周圍有土埂圍著。

③排闥:推開門。闥:小門。

4.賞析悟情。

學生自主學習一、二句,思考:詩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這是怎樣的湖水?

思考:詩人是怎樣寫凈的?

師指導,結合江南夏天的氣候特點幫助理解。

“成畦”寫出了什么?

引導想象畫面,感悟深意。

交流:從前兩句可以看出楊德逢是個什么樣的人?

感悟理解“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斌w會對偶的修辭,引導回顧其他詩句中對偶的寫法。抓重點詞句體會修辭,想象畫面,感受作者的心情。

5.感情朗讀,練習背誦。

6.拓展延伸。

課下搜集一些描寫風光景物的詩句來讀一讀。

(六)課堂總結。

這篇課文安排了3首古詩,都是寫的優(yōu)美景色,表達對風光美景的熱愛和贊美。這節(jié)課我們不但積累了寫景的古詩,同時體會了詩中用典和對偶的寫法,對之后的古詩理解提供了指導。

五、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課的三首古詩,都屬于寫景古詩,表現風光景物的美麗。我抓住詩中描寫的景物及表現的感情進行板書,提挈古詩內容,便于學生記憶、背誦。

17

古詩三首

描寫:黃河

蜿蜒曲折

黃沙滾滾

浪濤洶涌

夸張

浪淘沙

想象:銀河

牽??椗?/p>

向往

對黃河氣勢宏大的贊頌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啼鶯

啼鶯

綠樹

紅花

晴朗明麗之景

江南春

水村

山郭

酒旗風

熱愛贊美之情

寺廟

樓臺

煙雨

朦朧迷離之景

憂國憂民之情

院里:茅檐

花木

書湖陰先生壁

院外:一水

兩山

田園美景

恬淡心情

護田

第4篇:描寫景色的古詩范文

一、培養(yǎng)學生自學生字詞,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能力“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笔翘拼娙硕鸥Φ淖髌?。我首先讓學生試讀、質疑。讀后,學生提出:生字“逾”應讀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導他們借助字典認識生字。于是,學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為加強學生對“逾”的理解和記憶,又進一步引導:“逾”字與我們已經學過的哪個字讀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學生借助字典比較與“愉”讀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鳥逾白”中,又如何理解這句詩的意思呢?通過朗讀思考,有同學回答出:這句詩的大意是:碧綠的江上飛翔著白色的小鳥。碧綠的江水更加襯托出鳥兒的潔白。肌睜中“欲”是“將要”?還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該取哪種意思呢?聯系詩句,引導學生討論后,某生回答:盛開的花兒好像燃燒的火焰一樣紅?!盎ㄓ肌敝械摹坝笔恰昂孟瘛钡囊馑?。

就這樣,通過質疑、討論,學生初步了解了詩的內容。

二、培養(yǎng)學生抓重點詞語,深一步理解詩的內容及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在《絕句》這首詩里,通過試讀、質疑,學生已對待的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寫作目的;在反復誦讀后,一個學生回答出: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深深思念之情。這種情感的流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的?學生找出“何日是歸年”。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詩的意思的?學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谶@句詩中,哪一個詞更加表達了作者思鄉(xiāng)之情呢?學生積極思考,一會兒有一學生答出是“日”,又一學生答出是“年”,是“日”還是“年”呢?引導他們查字典、討論、比較。一位同學比較后回答說:“日”和“年”都是表示時間的詞,“年”表示時間長久,表明作者歸期還很遙遠,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作者思鄉(xiāng)之情:學會抓住重點,詞語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

第5篇:描寫景色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整合文本;古詩詞教學;教學有效性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詞大都是根據主題進行編排的,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卻忽略了文本編排的特點,重獨立,輕對比。筆者認為,按照編者意圖對文本資源進行整合,可以打破各詩詞之間原有的封閉狀態(tài),促進彼此間的優(yōu)勢互補,發(fā)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提高古詩詞教學實效。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23課《古詩詞三首》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學生課前預習是古詩詞整合教學的提速器

古詩詞的整合教學,由單篇的學習走向多篇的學習,在相同的教學時間里,其容量增大,對教師與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zhàn),所以課前指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就至關重要了。在預習階段,學生對話文本,去咀嚼每一個字、每一個句,自己嘗試去讀懂課文。經過如此一番之后,對文本就有了幾分了解,帶著這幾分了解走進課堂,教學的起點就高了。如23課《古詩詞三首》的預習就可以這樣布置教學任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查找資料,簡單了解翁卷、范成大、張志和三位詩人。

3.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自己初步理解古詩詞的意思。

以上的預習使學生對整組古詩詞有了一個整體的關照,無形中使古詩詞整合教學向高效邁出了第一步。

二、合理取舍是古詩詞整合教學的關鍵

一組古詩詞中,可講的東西很多,如詩詞的風格特征、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用字遣詞、拓展延伸等。教學內容想要面面俱到,必然會因教學時間的限制而演變成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所以合理取舍才會使整合教學變得更加有的放矢,訓練到位。

例如,23課的《古詩詞三首》,它所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學段目標和內容”中提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庇纱丝梢?,中年級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是:以誦讀為主,在讀中想象,在讀中體驗情感,大概了解古詩詞的意思。根據課標精神,結合編者意圖,本課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就可以定位為:

1.朗讀指導,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讀出古詩詞的韻味,并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積累。

2.品讀想象詩詞的意境,體會詩詞的情感。至于《漁歌子》中作者“不須歸”的心聲,“不歸政治”寄情山水的人生選擇,就沒有必要引導學生去理解了。

三、提煉主問題是古詩詞整合教學的核心

什么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余映潮先生認為: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指在閱讀教學過程能起主導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評析、創(chuàng)造的重要問題,它會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備課中,教師就要認真研讀教材,提煉主問題。主問題提煉的切入點可從詩詞創(chuàng)作的背景、內容描寫的情境、風格特征、表達方式、遣詞造句等方面入手,對詩詞進行整體的對比關照,比較研讀。

例如,《鄉(xiāng)村四月》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寥寥幾筆就把水鄉(xiāng)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描寫出勞動的緊張、繁忙?!端臅r田園雜興》全詩都是描寫農村男女日夜緊張的勞動生活?!稘O歌子》前兩句描寫了生機勃勃的春景,后一句描寫了漁夫悠閑釣魚的情景。對三首詩詞進行對比研讀,會發(fā)現許多千絲萬縷的關系:那田園之景、那農耕之人、那鄉(xiāng)村之情等。在研讀教材后,就可提煉出三個主問題:

1.說說在這三首詩詞中,哪些詩句分別寫出了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忙碌和悠閑呢?

2.品讀“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用“我仿佛看到________的美景”想象說話。

3.發(fā)現這三首詩詞在時間、地點、事情、風景四個方面的相同之處。

四、教師控制話語量是古詩詞整合教學的保證

縱觀現行的古詩詞教學課堂,常常是看見教師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教師憑借其權威地位,占據了課堂對話的大多數,占用了課堂大量的時間,將自己解讀文本的觀點不容置疑地灌輸給學生,剝奪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思考的時間。有效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這個前提下才能實現。課堂中學生成為主體的基本條件,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壓縮講授時間而保持合理的“緘默”,減少話語量,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

例如,《古詩詞三首》的教學活動:

1.讀一讀。一是讀生字詞、注釋;二是教師范讀;三是學生自由讀;四是學生展示讀。

2.說一說。說“忙”道“閑”:說說在這三首詩詞中,哪些詩句分別寫出了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忙碌和悠閑呢?

3.品一品。品讀《鄉(xiāng)村四月》和《漁歌子》詩詞中描寫景色的句子,用“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的美景”的句式想象說話。

4.背一背。自由背誦3首古詩詞。

5.談發(fā)現。這三首詩詞在時間、地點、事情、風景四個方面的相同之處。

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問得少,講得少,學生活動就充分了,三首古詩詞就在有效的整合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標。

整合本文資源,只是提高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讓古詩詞教學更高效,使其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是值得我們不斷思考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6篇:描寫景色的古詩范文

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感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就必須熟悉掌握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由于表現手法比較繁雜多樣,故而針對出現頻率最高的寫景詩,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介紹。

寫景詩的表現手法主要包括景色描寫的手法、修辭手法和情景關系三個方面。

首先介紹景色描寫的手法,常見的有遠近俯仰相結合、視聽嗅觸相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白描、細節(jié)描寫等手法。

虛實相生也叫虛實結合、以實寫虛、以虛襯實、景隨情遷、情隨景生等?!皩崱本褪茄矍暗木拔?,“虛”就是想象的景物。如高適的《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钡谌湓娛恰懊坊洹钡牟鹩?,構成一種虛景,仿佛風吹的笛聲化作滿地落花。景象虛實相生,視聽相通,與雪凈月明的實景相配,構成美妙闊遠的意境,使思鄉(xiāng)之情感而不傷。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和花卉畫,也泛指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一種表現手法,即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短靸羯?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均是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

其次是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夸張、排比、設問、反問、用典、雙關等。對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不再贅述,這里重點解釋一下“互文”、“用典”和“比興”。

互文指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為了達到文字簡潔、含蓄凝練的要求,讓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例如《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杜甫《江上逢李龜年》中“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馬客在船”。

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為借古諷今,多是作者將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話傳說、古人古事、名言警句等運用到自己的詩歌中,推陳出新,表達對世事、世人的看法。即我們平常所說的“舊瓶裝新酒”,自然別有一番滋味。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至今商女,時時猶唱,《》遺曲”,則化用了唐朝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的句子。

比興,最早在《詩經》中運用較為普遍?!氨日?,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比喻、比擬?!芭d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起興、興喻。如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北扰d兼用的手法,用風雨中飄搖的黃葉樹比喻孤燈下凄涼的白頭人,烘托了悲涼的氣氛。作者先寫“黃葉樹”以引出下文的“白頭人”,是為“興”。

最后是情景關系,也就是與寫景抒情有關的表現情感的手法。一般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觸景生情,以樂景襯哀情或以哀景襯樂情、反襯,以景結情,移情于物,烘托、渲染等手法。

烘托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側面描寫即通過對環(huán)境的描寫來表現主要對象。2001年高考題選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卻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huán)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渲染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某一方面的形象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痹娭幸浴凹壹矣辍薄疤幪幫堋变秩疽环N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反襯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例如杜甫《絕句二首》:“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薄敖翊骸敝安豢芍^不美,但“看又過”包含著時光流逝,歸期遙遙,遠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全詩是以樂景襯哀情,極寫春景之美,更能反襯出歸心的殷切和鄉(xiāng)思之深。

第7篇:描寫景色的古詩范文

一、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意象”

從形象出發(fā),鑒賞古典詩詞,充分考慮到它們創(chuàng)造形象的特點。古典詩詞的形象,是借助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情感形象,我們姑且稱之為“意象”。鑒賞具體作品的時候,不僅要著眼于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而且要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更要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領悟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認識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鑒賞古代詩詞作品。

二、指引學生領悟古詩詞的“意境”

詩人在寫作時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鑒賞者在欣賞詩詞時一定要注重對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簡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諧統(tǒng)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藝術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與藝術境界的結合,這一結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這正如古代詩詞評論者所說的,情與景諧,思與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詩詞,情與景的和諧統(tǒng)一,不僅情景交融,而且情景相映。

1.觸景生情。因見到某一景物、某一場景,油然而引出某種情感的抒發(fā),這體現在作品中常常是情與景的一致、情與景的融合。

2.情景分列。在詩詞中,寫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來,情與景是并列的,是分開的,實際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前后句都是一半寫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競”、“意俱遲”是情。

3.景略情在。有的詩詞,表面看來,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相反。這樣的詩詞是否就沒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觸景生情,情與景一致,但寫成詩時,卻把景略了而直抒胸懷。

三、指導學生細心品味古詩詞的修辭手法

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張、擬人、設問、反問、排比等都常見,而且比較容易理解領會。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有:

1.互文“互文”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

有時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從這個角度講與“變文”是一致的,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組或句子里,處于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掌握了它,有時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處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責備”這一短語,其中“全”與“責”處于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責”就是“求”的意思。這類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列錦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列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1)簡遠美。所謂簡遠,是指選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經過作者巧妙的藝術處理,使之凝聚豐富深廣的思想內容和情感。

(2)意境美。意境指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或自然景色)與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馬致遠的《天沙凈·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疊用九個名詞,寫出九種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圖:幾棵蒼老的禿樹兀立山野,枯敗的藤蔓纏繞其身,黃昏歸巢的烏鴉棲息于樹上,淙淙的流水流經橋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適,古老荒涼的驛道上秋風陣陣,困頓疲乏,飄泊異鄉(xiāng)的游子騎著馬踽踽獨行。這三句表面寫景,實則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詞的運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種長期羈旅在外、不得與家人團聚的凄戚惆悵、郁悶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顯,情和景熔鑄成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整體,創(chuàng)造出蕭瑟蒼茫、深沉雋永的意境,給人留下強烈而深刻的印象。難怪王國維贊曰:“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佳境?!保ā度碎g詞話》)

四、啟發(fā)學生感受古詩詞的“含蓄之美”。

古詩詞中的“含蓄之美”,一般有如下情形。

1.托物起興,意味雋永。如巧用雙關、象征等手法來寫,更為別致。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首句托“紅豆”起興,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語清純又極富形象性?!按簛戆l(fā)幾枝”,寄語設問,饒有情趣,讀來倍覺親切?!霸妇嗖蓴X”,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實際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誼,用語誠懇動人?!按宋镒钕嗨肌?,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雙關,加上這“最”字更顯含蓄委婉。

第8篇:描寫景色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典詩詞 鑒賞技巧

在古典詩詞鑒賞方面,外國的專家曾說過,作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教學思路施加給學生,逼迫學生順著自己的賞析思路走,而是應該鼓勵啟發(fā)學生們去打開自己的大腦,尋找自己的鑒賞思路。中國是詩的國度,從人人皆知的《詩經》、屈原的《楚辭》到唐詩三百首等等都詮釋著中國古詩文化的光輝燦爛。目前,我國已經將古典詩詞的鑒賞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試內容,因此,我們不但要去感受體會古典詩詞所特有的意蘊美、語言美,而且還要學會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技巧,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的學生應對考試并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下面是對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的鑒賞技巧的一些總結。

一、中國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

中國的古典詩詞都包含著詩人的某種情感,但現在的學生沒有處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因此他們無法體味和把握詩詞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去準確理解詩詞,那么老師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將學生學過的或者常見的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總結分類,這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考,還可以使他們迅速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總的來說,中國古典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歌頌,氣勢磅礴,言辭優(yōu)美;二是對人生的感慨,如離愁別緒、人世間的愛情、親情以及友情的慨嘆;三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滿腔抱負,卻又無法施展的憤懣。

那么,我們如何把握詩人的感情呢?首先,我們可以從詩人所處時代來入手,詳細了解那個時生的事情、特點以及詩人的狀況,這樣能幫助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其次,我們需要進入詩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著哀愁,以鴻雁和燕鵠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等等,這些都是詩人通過事物來抒情。在進行詩詞鑒賞時,能抓住這些物象也能幫我們進入詩人的情感。

因此,在進行古典詩詞鑒賞時,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將以上兩個方法滲透到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慢慢積累詩詞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

讓學生了解并學會了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后,他們就能準確地對一首古詩詞進行鑒賞了?,F將中國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總結如下:第一種是正與反的對比,例如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的理想與現實的對比;腐敗與清廉的對比;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的對比等,詩人通過這種對比手法來表達這首詩詞的思想,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種是詩人常常借用某種人物或者某種事物來襯托某種事情,來彰顯社會的某種風氣,來表達自己的某種主張或觀點。第三種是將虛實結合起來,給人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朦朧感覺。比如說在一首絕句中,作者可能前兩句寫的是實際的景象,而后兩句作者可能會發(fā)出一些議論,這些議論就為虛,告訴人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種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擬人等,使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容易被我們捕捉,也更容易使我們靠近這些大師級人物來感觸他們的境界。第五種是借助景色的描寫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詩詞中,任何一句描寫景色的詩句,其實都是在表達作者的一種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陽樓》,他借岳陽樓的景來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雄心壯志;再如,唐代崔顥的《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借描寫黃鶴樓的景色來抒發(fā)人去樓空的凄涼之情。

在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的鑒賞中,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這些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的話,這將會給予他們極大幫助,能夠使他們很快地理清鑒賞思路,看懂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容。

三、結語

總而言之,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古代的文化奇葩,我們對其的鑒賞應該是一種高層次、高要求、高水準的閱讀。古典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其內蘊豐富,意義廣泛。因此我們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時,必須體味它的語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鑒賞教學中,應將分析詩詞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運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起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若將兩者分割開,那鑒賞就不會很完美。本文僅僅是我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的粗淺總結,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對學生多加培養(yǎng)和訓練,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

參考文獻:

第9篇:描寫景色的古詩范文

古典詩詞的形象鑒賞一直是高考的熱點,近3年來,高考對形象類進行直接考查的情況情為:2011年有6處,2012年有5處,2013年有4處。

下面擬就近幾年高考真題來具體探究古詩詞形象類鑒賞題型的解題技巧。

一、鑒賞詩中某些意象

意象既可以理解為“意加象”,也可以理解為“意的象”。詩人艾青認為:意象是具體化的感覺。指詩融合了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客觀物象,即含有某種思想感情的形象,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煙、枯藤老樹之類的,都是詩中的意象。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guī)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鄉(xiāng)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chuàng)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chuàng)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鑒賞某一意象,就是挖掘物象所蘊含的主觀情感。所謂意象是寄托詩人情感、構成詩歌意境的載體。如果要理解詩中蘊涵的情感,參透詩的意境,那就必須先把握意象。鑒賞詩歌,通過跳動的意象去捕捉詩人的情感、思緒??梢?,意象是鑒賞詩歌的中介與途徑。

(一)提問方式

1.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結合全詩分析意象在全詩中的作用。

2.結合詩歌分析某一意象在兩首詩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二)答題步驟

①找準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的特點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三)答題句式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的畫面,營造了一種……的氛圍(意境),表現了詩人……的感情。

2.本詩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圍,……(術語概括作用)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

例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8分)(2012山東卷)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xiāng)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1)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3分)

(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參考答案:

(1)描寫了清晨起航耐,江南水鄉(xiāng)風聲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營造了凄冷、感傷的氛圍。

(2)孤舟聯結著雁、鳥、魚、霜月、楓橋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貫穿在一起,是全詩的線索;作者融情于景,表達了漂泊、思鄉(xiāng)、孤寂之感。

二、分析詩詞的意境

眾多的意象構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內涵又超越意象。意境傳遞了整首詩的氣氛,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一)提問方式

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答題步驟

①解說相關詩句;

②概括意境的特點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三)答題句式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的畫面,營造了一種……的氛圍(意境),表現了詩人……的感情。

例2.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題目。(2012湖南卷第10題)

度破訥沙①(其二)

李益

破訥沙頭雁正飛,鵜泉②上戰(zhàn)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

[注】①破訥沙,沙漠名。②鵜泉,泉水名。

(2)請從意境營造的角度,賞析全詩。(6分)

參考答案:全詩描繪了戍邊將士戰(zhàn)罷歸來的圖景,前兩句寫大漠遼遠、大雁高飛,既有勝利者的喜悅,也有征人的鄉(xiāng)思;后兩句寫日出東南、鐵衣生寒,既表現了壯闊背景上軍容的整肅,也暗含了軍旅生活的艱辛,詩歌擷取極具邊塞特色的含蘊豐富的意象,通過喜憂、暖冷、聲色等的比照映襯,營造出雄健、壯美的意境,抒寫了征人慷慨悲壯的情懷。

三、分析詩詞中人物形象

詩詞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形象(虛構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兩種。

1.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敘事的詩歌作品中,詩人往往借助筆下塑造的人物或隱喻的人物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社會的看法、對人生的領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們閱讀詩歌時必須把握的。古典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現出來,它可以是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jié)。因此,鑒賞人物形象應以人物(肖像、行動、語言、神態(tài)、心理)、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情節(jié)為依據,以所寫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對所寫人物的態(tài)度為角度進行。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詩歌中,詩人為了表達某種較強烈的感情,往往會設置一個“代言人”,并借此來表達愛憎是非、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這個“代言人”即為抒情主人公形象。從這個角度講,抒情主人公形象實際上是詩人自己,是“詩化了的作者”。鑒賞此類詩,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等特點,并要知人論世,從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

(一)提問方式

1.你從詩中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詩句)”勾勒出了怎樣的形象?

(二)答題步驟

①找出詩詞中描寫形象的相關語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結合詩詞主旨,指出所寫形象的表達作用和效果。

(三)答題句式

這首詩描寫了……(特定的環(huán)境或氛圍)的一個……(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身份)。

例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2013年遼寧卷)

竹軒詩興

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①來。

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

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

【注】①篆煙:盤香的煙縷。

8.本詩第二聯描寫精妙,請簡要分析。(5分)

9.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6分)

參考答案:

8.全聯視聽結合,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的所見所聞,表現了竹軒環(huán)境的清幽和詩人生活的閑適;“梢影細從茶碗入”準確地描繪了茶具間光影的變化;“葉聲輕逐篆煙來”運用比擬(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葉聲與煙縷升起相伴的動態(tài)美。(5分。答出視聽結合并加以分析,給2分;若答出襯托或動靜結合并加以分析,可給1分。答出光影變化,給1分;答出比擬手法并加以分析,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