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計算機基礎課件范文

計算機基礎課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算機基礎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計算機基礎課件

第1篇:計算機基礎課件范文

關鍵詞:慕課;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9-0256-02

一、慕課的現(xiàn)狀

在國外,MOOC課程模式起源于網絡開放課堂,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的喬治?西門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聯(lián)通主義的學習理論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創(chuàng)建了全球第一個cMOOC類型的課程。cMOOC強調人機交互的學習模式,把課程設計者、學習資源、學習者組建學習共同體等作為一個整體。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形成,出現(xiàn)了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大規(guī)模平臺[1]。

在國內,MOOC同樣受到關注,于2013年正式進入中國,5月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宣布加入在線教育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相繼宣布加入coursera,當前慕課在中國正快速發(fā)展[2]。

隨著微課和慕課的廣泛應用,對當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這種模式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1)計算機基礎教學隨著計算機知識的普及,計算機課程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會隨之發(fā)生變化。隨著教學資源的數(shù)字化,促進了課程改革。(2)隨著慕課在國內外的快速發(fā)展,其所帶來的變化是信息技術誕生以來的重大變革之一,將深刻影響未來的高等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眾多院校必開的一門課程,多少都要受慕課影響。(3)學習方式和授課形式的變化,對教師和學生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和巨大的變化。

二、慕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使用的目的和解決的問題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熟練操作常用的操作系統(tǒng)和辦公軟件,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水平。慕課當前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未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并且缺乏相應的理論研究。通過深入教學一線及教學實踐,探索慕課與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的關聯(lián),探索符合高校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深入研究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數(shù)字化資源建設,探討信息化網絡教學資源有效共享的途徑和方法。研究慕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如下:(1)在高校課時量較滿的情況下,實現(xiàn)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課時不增加或減少的情況下實現(xiàn)高質量的教學。(2)利用慕課,實現(xiàn)課內教學與課外自學的完善結合,有效提高授課質量。(3)數(shù)字化資源改變著課程的評價體系和方法,包括課內考評和課外評價。對期中測試、期末測試產生影響,嘗試與現(xiàn)代化技術結合,以更有利的方式考評。

慕課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使用,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本課題通過深入教學一線,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提出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關注慕課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慕課教學模式具有新穎和獨特的特點,在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或高職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各個高校課時不等,比如在我校學時數(shù)為32,在其他院??赡軙?4課時、甚至96課時,實施擴展課外教學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3]。我們也在思索如何在減少課時的情況下,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上好、學好。(2)在當前教學中,有效的使用現(xiàn)代化通信方式實施課外教學,能夠適應當前的發(fā)展。在我校,當前計算機實驗室發(fā)展規(guī)模比較迅速,在獲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情況下,把當前的電子設備發(fā)揮重大的作用。數(shù)字化資源的建設,讓使用者盡可能方便地使用已有資源,實現(xiàn)數(shù)字化資源的高效、重復利用。

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慕課建設和使用。

我們建設慕課使用的平臺是中國大學MOOC的愛課程平臺,目前這個平臺已經有數(shù)萬門課程在線開設,是使用范圍比較大和平臺穩(wěn)定性^好的平臺。這個平臺分為教師端和學生端,身份不同,所擁有的操作權限也不同。學生在選擇課程學習時,不但支持電腦網頁觀看和學習,還支持蘋果公司的APP下載安裝和Android系統(tǒng)安裝。非常適應學習的多手段和多方式。愛課程平臺的教師端可以實現(xiàn)公告、設定評分標準、添加課件、布置測驗和作業(yè)、在線考試和線上討論等多種功能。

涉及課程的內容都要由老師精心設計和規(guī)劃,所講授的內容的教學設計方案尤為重要,這決定著這個知識點要如何分解,講解,以視頻、錄屏還是課件等方式展示,這個知識點最后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考核,以測試、討論或互評等方式評價。所以做慕課的第一步,是實現(xiàn)每個知識點的課程設計。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的特點是既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動手操作能力的練習。所以在策劃知識點分類時就分成了兩大類,理論講解類和實踐操作類。理論部分考察主要以理論測試題的形式進行,實踐操作主要以結合校內考試系統(tǒng),互評和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目前,這門課程的慕課教學已經在部分班級的教學中應用,實踐的效果有待驗證。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還是能很好的調動同學們的興趣。

四、結束語

雖然慕課開展時間比較短,但是在國內一些著名的平臺上,如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等精品課程還是成倍增加。如何向已經建設完善的課程學習,使得自己所建設的課程能夠適應當前的技術和發(fā)展,能夠對當前的教學形式有所促進,還是要不斷思考和不斷進步的。

參考文獻:

[1]宋文.MOOC在我國高校本土化建設初探[D].碩士研究生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5,(5).

[2]蔣卓軒.基于MOOC數(shù)據的學習行為分析與預測[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15,(52).

[3]孫勤紅.大學本科計算機應用課程的自學與必修的實踐[J].教育現(xiàn)代化,2015,(10).

[4]董晶.慕n(MOOC)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高等教育的影響[D].碩士研究生論文,山東師范大學,2015,(5).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Class Construction

SUN Qin-hong,LIU Fen-xi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anJi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12,China)

第2篇:計算機基礎課件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1 2(b)-0011-01

1 引言

當今已進入信息化時代,對于職業(yè)和崗位的要求,計算機和英語同樣成為謀職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大學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必須的,面對當今計算機的迅猛發(fā)展,在我國高校里,對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就目前而言,該課程的教學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提高教學效果,并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該課程,我們要從教學目標、指導思想、新的教學模式的組成等幾個方面來論述新的教學模式和改革,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質量和效果。

2 我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現(xiàn)狀

2.1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作用和地位

近五十年來,計算機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用“迅猛”兩字來形容,我國的計算機發(fā)展也由少數(shù)理工科專業(yè)發(fā)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計算機專業(yè)都普遍開設了相關課程。高等院校的計算機教育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指屬于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科教育即計算機專業(yè)教育;另一種是指面向所有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大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占全體學生總數(shù)的90%,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是為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提供的計算機知識、能力與素質方面的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很好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網絡知識以及其它相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們會利用計算機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使他們畢業(yè)后進入企業(yè)能很快入手。

2.2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由于城鄉(xiāng)地域差異,大一新生入學時所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差異非常明顯,少數(shù)學生在高中時代已經熟練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而有的偏遠山區(qū)的學生甚至連電腦什么樣都沒見過。在入學前許多學生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多限于網絡的初步應用,比如收發(fā)郵件和QQ聊天等,但是他們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并沒有達到大學計算機教學的目標。目前,隨著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普及,原本屬于大學的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已經慢慢下移到中小學。但由于區(qū)域差異,新入學的大一新生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參差不齊。有些學生對中、英文打字、word2003字處理軟件、Excel2003數(shù)據處理軟件了如指掌,而有些學生連盲打都不能很好的完成。

隨著各行各業(yè)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yè)生的計算機能力要求有增無減,計算機就和英語一樣,成為衡量大學生業(yè)務素質與能力的突出標志。

3 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改革思路探討

3.1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年輕老師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幫助他們找到解決的辦法。不斷提高年輕老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有很多老師覺得大學計算機基礎比較簡單,自己已經非常熟悉,所以對備課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充分準備,最終影響了教學效果。所以學校應該通過聽課途徑使老師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提高教學水平。

3.2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完善教學內容

一些陳舊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模式影響著計算機基礎教學,學生上課感到很乏味,枯燥,對計算機公共課提不起興趣。針對高等學校這些具體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急需要建立新的教學模式。所以,現(xiàn)在我校就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每周上四節(jié)課,兩節(jié)上課,兩節(jié)上機。兩節(jié)上課課主要由老師講解,再講完后給學生布置本周上機課的實驗內容,讓學生下去先做準備,這樣學生上機課就知道這次上機該干什么了,在兩節(jié)上機課上,主要由學生自己動手做,如果有問題,老師單個指導解決。這樣可以提起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除了計算機專業(yè)之外,還有許多專業(yè)也和計算機密不可分,如藝術專業(yè)?、建筑專業(yè)、化工專業(yè)等。所以,計算機的課程應該文理分科,根據不同的專業(yè)有不同教學課程,例如工程性強的專業(yè)涉及到的科學計算比較多,藝術類專業(yè)會用到多媒體處理。不同專業(yè)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應該針對該專業(yè)特點。我校針對不同的專業(yè),例如文科學習ACCESS,理科學習C語言,機械類學習VB等不同的語言。

考慮到學生的興趣以及以后就業(yè)的前景需求,計劃內的計算機必修教學已經不能滿足需要,還增加了選修計算機課程;這些課程主要是針對非計算機專業(yè)設計的??傊鲗I(yè)的計算機課程按照重基礎、強實踐,突出綜合應用能力的原則建立了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3.3更新教學方法

大學計算機課程是基礎實踐課程,這門課的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依賴于學生上機的實踐與鉆研。我們應該不能只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教學,目前,網絡給我們的實驗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許多有條件的高等院校已經建立起了課程網站,來拓展教學資源,將一些課程的電子教案和網絡課件、視頻、錄像、還有試題庫發(fā)到網上,并通過校園的BBS,聊天群等配合網上討論,并可以通過網上提交實驗報告和作業(yè)。將有限的課堂教學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延伸,使老師和學生能很好的進行互動,實現(xiàn)資源共享。

3.4改革教學考核手段

目前,我校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考試的形式是上機考試??傇u成績包括考勤、作業(yè)、實驗成績、期末上機考試成績四部分。其中,考勤占15%,作業(yè)和實驗占15%,期末上機考試成績占70%。

第3篇:計算機基礎課件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 改革 實踐 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8-0066-01

一、問題的提出

計算機基礎課在高職院校開設已有十幾年了,盡管大多數(shù)學校在教學方面都已經根據高職教育要求,圍繞教學內容開展了系列改革,但實踐教學過程往往因人而異,安排不夠合理,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也還是理論多,實踐少,缺乏對學生實際操作水平的考核,這些都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需要,其教學效果也嚴重與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的要求偏離。目前高職教育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強調應用性,因此為了改變現(xiàn)狀、加強基礎、突出應用、強化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計算機的操作水平,我們從學生以及市場的實際出發(fā),對目前的計算機基礎課教學進行改革。

二、改革的思路

計算機基礎課有兩大特點,一是課程的內容更新快,二是課程的實踐性強。此外,隨著國家對計算機教育的普及,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參差不齊。針對這些特點,課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課程內容的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

三、改革的措施

1.教學管理的改革。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公共課,其教學涉及全院所有的一年級學生,由于其跨系的原因,通常在組織、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因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確保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實施,使計算機技能成為畢業(yè)生就業(yè)的突出優(yōu)勢,首先在組織和管理上要進行改革。

一是確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三統(tǒng)一”,確保教學質量?!叭y(tǒng)一”即學大綱,學要求,統(tǒng)一考核取證三部分,具體工作由教務部門或教學系負責統(tǒng)一組織,并安排落實。

二是引進激勵機制,加大對任課教師的考核力度。為了調動任課教師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中,任課教師要保證所教學生首次過關率不低于75%。對首次過關率達到90%以上的任課教師在全院通報表揚,評價結果計入年度考核;對過關率低于60%的授課教師在下一屆計算機基礎課安排時,不再續(xù)聘。

2.教學內容改革。計算機基礎課的內容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多則顯得雜,少則不能讓學生學到必需掌握的知識。應從計算機應用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社會需求出發(fā),制定切合實際、實踐操作性強的教學大綱。

3.教學方法改革。在教學方法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實行啟發(fā)式教學、案例教學以及精講多練、邊講邊練等多種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教學手段改革。教學過程中除采用多媒體系統(tǒng)進行直觀教學外,還應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以及“二課活動”的作用,增加學習途徑,提高教學效率。例如使用QQ群、博客、微博、課程教學網站等放置優(yōu)秀教學課件、優(yōu)秀案例、技巧性文章等內容,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還可通過打字比賽、簡歷制作大賽等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動手能力。

5.實踐教學改革。實踐教學可分成5個環(huán)節(jié)開展。一是授課時先講案例,用案例帶動知識點的學習。例如PPT教學中圍繞企業(yè)培訓講義、產品展示文檔等演示文稿實例展開教學,WORD學習中引進個人簡歷表的制作,EXCEL中引進企業(yè)財務表格進行處理,這樣即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又有利于知識與崗位的結合。此外,教研室還組織教師不斷開發(fā)新案例,將知識點與趣味性融入其中,促進學生學習效率。

二是上機做練習,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授課教師要加強指導,保證學生訓練質量。

三是課后留作業(yè),鞏固學習效果。課后作業(yè)對學生要具有實用性、挑戰(zhàn)性等特點,刺激學生探索知識、自我學習。

四是綜合練習,每個教學模塊結束后結合知識點給出綜合練習項目。

五是課程設計,整個課程結束后完成課程設計,達到綜合應用的目的。

通過以上五個環(huán)節(jié),使得實踐教學充滿整個教學過程,大大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6.考試模式改革。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應用型的課程,如果單憑試卷來檢測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學生的實際能力,實用性不強,與高職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相違背。對此我們制定了期末考試+日??己讼嘟Y合的考核方式,其中日??己税ㄕn堂考核、作業(yè)考核、課程設計;期末考試引入了證書考試的模式進行,即用證書考試試題作試卷,學生過關后可直接申請辦理相應證書。

一是課堂考核,在平時課堂上機實踐中進行考核,教師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操作水平。

二是作業(yè)考核,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考核,例如利用Office設計名片、賀卡,制作報表等。

三是課程設計,課程結束后進行考核,安排涵蓋知識點較多、具有一定綜合性的作業(yè),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設計、制作一個有意義的作品。

四是期末考試,引進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ITAT考試,進行課程考核,考試合格者可直接獲得ITAT資格證書,這樣既可以對學生進行考核,通過考試的學生還可以獲得證書,為其就業(yè)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改革的成效

通過這次課改,逐步使得教師統(tǒng)一了教法,學生明確了目標,教和學的積極性均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實踐操作,創(chuàng)新實踐過程,提高實踐動手能力,達到了課改的目的。

一是提高了教學管理的效率,減少了不必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通過獎懲提高了教師的責任心和教學能力。

二是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案例”教學,學生對案例的制作充滿了好奇,學生會想盡千方百計作出案例的效果,這樣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也大大的提高了自學能力。

三是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院組織的簡歷設計大賽等活動中學生作品極富想象力,制作的極其精美。

四是學生證書考試過關率高。2012年,全院2862人參加了考試,其中ITAT考試中有2661人一次性過關,占總人數(shù)的93%,加上平時成績以及作業(yè),共2804人及格,過關率為98%。

五、總結

課程改革是整個教學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做好課程改革不僅能支持專業(yè)建設,優(yōu)化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水平,更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yè)教育的考試方法論[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7,(34).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J] .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1).

第4篇:計算機基礎課件范文

摘要:本文對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設置做了詳細的分析,并根據我校設置情況對財經類院校計算機基礎課課程體系設置給出了一些經驗和建議。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財經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課程體系改革的起因

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相繼出臺了“白皮書”和“藍皮書”,針對計算機基礎教育提出了“1+X”課程體系的指導意見。我校作為培養(yǎng)財經類人才的院校,把計算機的應用能力作為專業(yè)以外的培養(yǎng)重點。我們對企業(yè)、教師、學生進行了計算機使用情況的調查,了解應用人員在軟件使用方面的現(xiàn)狀和對課程建設的建議,發(fā)掘了對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需求,以此作為改進財經類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重要參考。

2課程體系設置建議

2.1需求情況及分析

多年來信息化實踐表明,信息化建設不僅是信息技術人員的工作,更是各類基層管理人員的工作。財經管理類專業(yè)培養(yǎng)的是高級管理人才,他們不僅要精通專業(yè)管理知識,還應當具備與信息技術人員溝通的能力及應用信息系統(tǒng)的能力。

(1) 操作應用能力,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應用能力、文本與圖形表述能力、信息檢索能力、網絡應用能力、簡單的數(shù)據處理能力等。

(2) 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本專業(yè)領域的能力。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還需要具備應用與專業(yè)相關的專業(yè)軟件的能力,例如財務管理類軟件、ERP軟件、統(tǒng)計分析軟件的使用,電子商務系統(tǒng)的應用等。

(3) 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是指學生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研究能力。

通過能力分析,我們可以圍繞著三個層次的能力要求確定知識結構,規(guī)劃課程體系。

2.2課程體系設置建議

我們采取逆向思維的方式,明確對財經管理類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確定與能力相對應的知識結構、設計以應用為主線的課程體系、確定課程內容、構建財經管理類專業(yè)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如表1:

2.3具體措施和辦法

(1) 限選課和任選課的確定

上表所列出的課程是從財經管理類專業(yè)整體角度出發(fā)而設計的,具體到不同的專業(yè)可結合專業(yè)特點來確定,例如財會專業(yè)可以選擇“會計電算化”、“Visual Basic NET”;商務及管理類專業(yè)可以選擇“管理信息系統(tǒng)”、“EXCEL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會展專業(yè)可以選擇“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網頁制作與商務網站開發(fā)技術”;國際貿易專業(yè)可以選擇“電子商務中的國際貿易模塊”等作為限選課。其他的課程可以開成全校的選修課讓學生自主選擇。

(2) 分層次教學,彌補個性需求,適應不同專業(yè)需要

新生入學時計算機基礎水平相差較大,原因是計算機非高考科目,各中學要求不到位;各地區(qū)教育發(fā)展不平衡;城鄉(xiāng)高中學生計算機教學差距懸殊;城市重點中學和一般中學的計算機教學有差距。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對第一門課程可以進行分層次教學。對已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增加中學時沒有涉及的內容,如Word當中的目錄自動生成,插入腳注、公式的編輯等;EXCEL中增加函數(shù)圖形的繪制、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等。以學生可以通過摸底考試的方式分出層次,分別實施教學。

不同專業(yè)對計算機應用的具體要求有很大差異,通過與專業(yè)教師合作,確定各專業(yè)計算機應用的具體要求和授課的側重點。

由于每個專業(yè)的教學課時是有限的,特別是近年的本科評估要求每個專業(yè)的總課時控制在2500學時左右,建議“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應用基礎”、“數(shù)據庫應用基礎”、“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三門課為必修課,其他課程均根據專業(yè)的不同確定為限選課或任選課。除此之外,還可以開設一些課外講座擴展視野,舉辦各種職業(yè)資格認證輔導班,豐富學生知識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計算機真正成為解決專業(yè)問題的有力工具。

2.4教學模式和資源建設

(1) 課堂教學

根據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采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析”的方式,將“任務驅動”、“啟發(fā)教學”、“討論研究”等教學方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 網絡教學

網絡教學不受時間、地點和人數(shù)的限制,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支持資源,突出自主學習的特點,強化了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為教師更好地組織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為廣大學生提供了多方位的訓練機會,方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3) 課外實踐

除了完成規(guī)定的實驗課程環(huán)節(jié)外,還應該設計一些自助的實驗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是擴展知識的驗證實驗、設計和開發(fā)性實驗、涉及若干相關課程的綜合實驗、企業(yè)仿真實驗等。這些實驗的特點是在業(yè)余時間,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完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來選擇,保證計算機課程學習四年不斷線。

(4) 資源建設

教授不同專業(yè)的計算機基礎課教師應該充分按照該專業(yè)學生所學習的課程特點和需求對基礎課程做補充,做到學有所用。另外,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將教學大綱、進度計劃、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習題等在網上。

3幾點啟示

3.1堅持一個方向

對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進行計算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們都培養(yǎng)成為計算機專家或專門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系統(tǒng)開發(fā)的專業(yè)人員,而是使他們成為既熟悉本專業(yè)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教育應該是面向各專業(yè)應用,而不是面向計算機學科。要根據現(xiàn)在和將來的應用需要來確立知識體系、選擇教學內容,而不是根據計算機學科的體系來確定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3.2認清兩個區(qū)別

(1) 區(qū)別非計算機專業(yè)與計算機專業(yè)。非計算機專業(yè)與計算機專業(yè)在培養(yǎng)目標、學生基礎、工作性質、學時數(shù)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因此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應當是不同的。應當針對各專業(yè)的實際需要來構建知識體系和課程體系,創(chuàng)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切合非計算機專業(yè)特點的計算機基礎教育體系。

(2) 區(qū)別計算機專門人才與計算機應用人才。顯然,這兩類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學習重點是不相同的。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培養(yǎng)的主要是計算機應用人才,而不是計算機專門人才。

3.3處理三個關系

(1) 課堂教學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關系。計算機應用必須大力加強動手實踐環(huán)節(jié),包括作業(yè)、編程、上機、上網、做項目,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拓展知識。壓縮課內學時,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和課外自學是發(fā)展的趨勢。有的實踐性強的課程可以完全通過上機學習。

(2) 課程設置與統(tǒng)一考試的關系。課程設置應從實際出發(fā),不受統(tǒng)一考試的束縛,考慮問題應以有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主要原則。學生可以自愿參加各種統(tǒng)一考試,但統(tǒng)一考試只能是對學校教學的一種補充,而不是指揮棒。

(3) 計算機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只有把計算機應用滲透到各專業(yè)課程中,才能使高校的計算機教育真正全面、深入和持久地進行下去,也才能使學生有機會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結合本專業(yè)的計算機應用實踐。

參考文獻

第5篇:計算機基礎課件范文

摘要:本文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目標,探討了新形勢下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改革的思路,提出了“邊學邊干”的教學理念,闡述了在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多元化教學手段、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基礎;網絡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近十年來,網絡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根據網絡建設的需要,各種網絡設備隨時可能用到。因此,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教學就需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結合最新技術發(fā)展及各種常用產品、網絡需求來講解,以此加強理論學習的效果。以目前常用的一些網絡仿真軟件、協(xié)議分析工具、結合網絡實驗室中各種網絡設備的配置、調試已經成為大學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學生學習、研究計算機基礎網絡基礎課程的首選。這為大學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提供了更好的實驗平臺,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主要討論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1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

圍繞著浙江大學以“知識、能力、素質”(KAQ模式)為目標的辦學理念,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在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中的定位與課程目標是:

(1) 以培養(yǎng)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為宗旨,走“邊學邊干”的教學路線;

(2) 針對本學院學生理論基礎扎實、英文功底強的優(yōu)勢,采用國外優(yōu)秀的原版教材,旨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最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原理、協(xié)議及技術;

(3) 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與能力,在要求學生完成基本實驗的基礎上,鼓勵、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與計算機網絡相關的科研項目,激發(fā)他們的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

2課程內容與教材建設

2.1課程內容

在確定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授課內容時,我們積極跟蹤國外最新的計算機網絡相關教材,摒棄了傳統(tǒng)網絡課程中那些過時的知識,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網絡技術中越來越廣泛使用的網絡協(xié)議與實現(xiàn)技術。譬如,我們摒棄了傳統(tǒng)網絡課程中的IEEE802.4,IEEE802.5和ATM等內容,加強了IEEE802.11系列協(xié)議、MPLS、IPv6、網絡安全等內容的介紹。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課課時,向學生介紹最新的計算機網絡原理與技術,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充分貫徹“邊學邊干”的教學理念,我們圍繞網絡基礎課程中的重要概念、協(xié)議與相關技術,在基礎課程中,設計了基于仿真環(huán)境為主的9個主題實驗,內容基礎實驗主要涵蓋:Windows和Linux環(huán)境下的網絡命令的使用和分析、基于協(xié)議分析軟件Ethereal進行數(shù)據幀(Ethernet)的獲取與分析、路由器/交換機各種網絡接口的配置、交換機和VLAN的設置、靜態(tài)路由設置、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RIP設置、動態(tài)路由協(xié)議OSPF設置、使用SOCKET編程實現(xiàn)mini FTP client/Server或聊天程序等的網絡編程、使用協(xié)議分析軟件Ethereal分析網絡高層協(xié)議等實驗。要求學生至少選擇其中5個實驗,完成實驗報告。實驗時,學生可以完成,也可以分小組進行,每個小組人數(shù)一般不超過3人,實驗后要求學生安組提交實驗報告及相應的代碼。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有選擇性地安排部分小組在課堂上進行實踐經驗交流。

這些實驗內容涵蓋了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中的主要知識點。通過實驗,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網絡技術的興趣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又訓練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在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中將實驗重點放在基于Windows、Linux和各種網絡仿真軟件上進行實驗。在學生們熟悉了網絡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各種使用方法后,另外又開設了兩門網絡專業(yè)選修課:網絡系統(tǒng)設計與工程、網絡程序設計,分別為2.5學分和2學分?!熬W絡系統(tǒng)設計與工程”課程注重學生在網絡硬件設備(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無線設備等)上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院網絡實驗室配置了8組Cisco設備、8組華為3Com(現(xiàn)H3C)設備,每組實驗配置4臺路由器,2臺交換機(其中1臺3層交換機)、1臺防火墻、1個無線AP及2塊無線網卡。要求學生能掌握2種主流品牌網絡設備的配置及組網技術。實驗內容主要涵蓋了Cisco CCNA和CCNP相關內容?!熬W絡程序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網絡編程的能力。課程主要講解了網絡程序設計的標準、實現(xiàn)和技術,重點介紹套接字接口,包括TCP、UDP和其他有關內容,通過實例使學生知道如何建立健壯的、高性能的網絡系統(tǒng)。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網絡程序設計的標準、實現(xiàn)和技術,能夠使用套接字接口獨立編寫完成網絡應用程序。

為了讓學生真正能“邊學邊干”,在課程安排上,我們將“計算機網絡基礎”安排在春、夏兩學期(浙江大學已對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全面實行四學期制),將“網絡系統(tǒng)設計與工程” 安排在夏學期,“網絡程序設計”安排在秋學期。這樣,學生在春夏學期有充裕的時間系統(tǒng)地學習計算機網絡基礎的基本原理,而在夏學期和秋學期,就可以根據個人愛好“邊學邊干”了,很好地貫徹了“理論知道實踐,實踐強化理論”的教學思想。

為了提高學生對上述課程的掌握程度,計算機網絡基礎課和網絡系統(tǒng)設計與工程課全部實行雙語教學。教材、課件、試卷、答卷全部要求用英語。

2.2教材建設

我們在不斷跟蹤國內外優(yōu)秀計算機網絡相關教材的基礎上,確定了采用國外的影印版教材的思路。目前,本科生采用的是Andrew S. Tanenbaum的《Computer Networks》4th Edition (英文影印版)。我們認為,這是一套非常優(yōu)秀的計算機網絡基礎教材,較好地跟蹤了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同時,我們也根據最新網絡技術的現(xiàn)狀,不斷補充講解相關新技術,以適應飛速發(fā)展的計算機網絡及通信技術的演變。

由于目前國內尚缺乏適合我院教學特點的實驗教材,本組教師在總結多年教學實驗經驗的基礎上,編寫了《計算機網絡基礎實踐教程》、《計算機網絡工程實踐教程》、《網絡實驗指南》和《計算機網絡實用教程》等多部教材,并把它們介紹給學生,作為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參考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使學生對網絡實驗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認識。以此豐富了課程內容,達到了很好的教學和實驗效果。

3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圍繞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我們開展了教學方式的大膽嘗試,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3.1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中強調個性化教學,開放式課堂。將師生的交流,從傳統(tǒng)的課堂,拓展到課堂、網絡討論、電子郵件、實驗室、機房。注重討論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在研究生(高級計算機網絡)課程中,安排超過三分之一的課時組織討論班。

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教學目的,全部充分利用。目前采用的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教室、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Internet、電子郵件、原版英文教材、雙語教學、網上作業(yè)、網上答疑、BBS論壇、計算機網絡資源網站等。另外,學生利用自備電腦查資料、做實驗。推薦學生去公司實習、參加網絡相關產品會、技術培訓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網絡教學環(huán)境方面,我們開發(fā)了適合網上學習的網絡課件,已在校園網內部運行數(shù)年,提供課程資料、網絡分析和仿真實驗工具、學習資料下載、通知等服務。通過網絡教學這一先進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營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溝通氛圍。

3.2教學中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調教研結合

主講老師都是學院的科研骨干。在完成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和實驗的同時,帶領學生參加到相關科研項目中去。這些項目包括網絡編程、網絡工程、嵌入式系統(tǒng)、集群計算等的研究和開發(fā)工作。這些學以致用的實踐活動,不僅為學生學習網絡技術創(chuàng)造了難得的機會,而且也提高了浙大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在研發(fā)能力方面的競爭力。

4教師隊伍的建設

在保持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方面,我們采取的重要舉措包括:

4.1“邊教邊研”,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

擔任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是學院的科研一線隊伍,基本上都承擔了網絡研究與應用、嵌入式系統(tǒng)、網絡與集群計算、應用服務器等方向的科研項目。這些科研項目與網絡技術緊密相關。通過這些項目的開發(fā)與研究,教師“邊教邊研”,在網絡技術方面始終站在技術的前沿。

4.2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高教學水平

課程組經常派教師參加全國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相關的研討會、Cisco、華為等網絡公司的技術研討會等各類教學研討會,學習、吸收同行的先進教學方法。

4.3競爭機制的引入

早在1996年,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師就進行了較大的變動,以目前的課程負責人為主,通過公開試講并由教學委員會表決的方式,成立了由充滿活力、業(yè)務能力強的中青年骨干教師組成的課程教師隊伍。10 多年來,教師隊伍的建設始終堅持這樣的競爭機制,適時地吸收在計算機網絡領域業(yè)務能力強、學歷高、教學認真負責的青年教師。

近幾年,又引入了學生自由選擇任課教師的機制,選課人數(shù)少的教師將暫停開課,這給任課教師帶來了直接的壓力。任課教師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提升自己的業(yè)務水平。每個學期所在教學班上的學生和學院督導組將對教師進行打分,以評定教師的教學質量。

5結束語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已成為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的特色專業(yè)課。然而,計算機網絡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掌握最新計算機網絡原理、提高對各種網絡技術的實踐能力,依賴于教、學雙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為適應新形式下我國信息技術加速發(fā)展的需要,計算機科學中的核心課程的教學必須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開創(chuàng)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陸魁軍. 計算機網絡基礎實踐教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陸魁軍. 計算機網絡工程實踐教程―基于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第6篇:計算機基礎課件范文

[關鍵詞]高職 計算機基礎 分極教學

[作者簡介]聶晶(1975-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與高職教育管理。(廣西 南寧 53000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A類課題“廣西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JGA319)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0-0133-02

一、前言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計算機入門課程,屬于公共基礎課,能為學生提供計算機應用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

隨著高職不斷擴大招生規(guī)模,擁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院校不斷增多,加之中等職業(yè)學校對口招生等因素,使得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多元化,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能力高低不同,各專業(yè)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常規(guī)的班級建制來教學,教師面對能力不同的學生將較難開展教學活動:基礎好的學生感覺太簡單,基礎差的學生卻感覺非常吃力,難以在計算機教學中平衡教學難度和重點。計算機基礎教學只有進行教學改革,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的需要。

二、分級教學的理論支撐

分級教學又叫差異教學、分層教學、自然分材教學、分類推進教學等。國內學者認為分級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對于分級教學的教學目標,美國教育專家Diane Heacox提出了以下觀點:要為學生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趣味性的任務;教學內容要包含基本的概念、學習過程和技能;對于教學內容、過程和考核,要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偏好要給予回應;要提供多種機會,制造各種環(huán)境給學生進行鍛煉;讓每位學生都達到課程標準和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營造和諧的學習氣氛。

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本著提高教學效果、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摸底測試,根據成績與專業(yè)的不同,劃分不同的教學班級,利用和照顧學生個體差異,并為之制定專門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使得每個層次的班級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教學。

三、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的實施重點

1.合理分班,科學分級。合理而完善的分級策略是整個分級教學計劃得以成功實施的基礎。南寧職業(y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所有新生入學時必須參加學校組織的計算機分級考試,根據考試成績由高到低劃分出三個層次的班級:創(chuàng)新性綜合應用層級班、拓展性高級應用層級班、標準化基礎應用層級班。對三類班級設置不同的教學計劃進行分級教學。同時結合專業(yè)分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學習計算機時受專業(yè)限制,知識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2.合理設置課程。分級教學需要有合理的分級課程設置做保障。根據我院學生實際,將計算機應用基礎(分為計算機應用基礎1、2、3,難度遞增)按照不同類別專業(yè)采用不同的教學大綱和實驗大綱進行分級教學:標準化基礎應用班以掌握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基本知識為目標,學習多媒體課件設計、辦公軟件基本應用;拓展性高級應用班以加強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為目標,培養(yǎng)其進一步學習計算機技術的知識和能力,學習Excel高級應用;創(chuàng)新性綜合應用班以掌握較高層次的計算機知識為主要目標,著重培養(yǎng)其計算機應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競賽能力,學習程序設計和高級商務應用。

3.編寫相關分級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材料,其科學的基本結構有助于學習的遷移。分級教學對課本教材的要求較高,目前各出版社在這方面的教材還比較欠缺,我院組織師資自主編寫了計算機基礎分級教材,內容適合于上述的三個層次的班級。各級教學班次根據授課內容自主選擇教材中相應章節(jié)內容進行授課,其余章節(jié)內容可以作為自學使用。依據科學的學習規(guī)律,優(yōu)化知識結構,不僅有各種功能和操作步驟的詳細說明,還結合了大量的上機操作訓練,使學生能夠學練結合。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師資方面,分級教學需要加強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監(jiān)控和管理。我院提倡以老帶新,建立教研室QQ群,通過交流和資料共享等,不斷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形成一支既有較高業(yè)務水平又有高度責任感的師資隊伍。我院還建立了教師資源庫,解決教師選用難的問題。另外,任課教師與實驗室管理人員保持良好溝通,及時報告和反饋實訓設備存在的問題,盡力為學生提供正常的實訓環(huán)境。

四、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解決分級教學與班級排課之間的沖突。因為各個學院的專業(yè)實驗、實訓周期的安排不同,而計算機分級教學需要打散原來的班級建制,將不同班級水平相近的學生劃分在一起進行授課,給教學秘書的排課計劃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學生要在計算機分級教學班上計算機課,又要隨原本的班級上專業(yè)課,課程安排上要盡量避免二者的沖突。對此,我院的解決辦法是在每周劃出固定時間段統(tǒng)一安排計算機基礎分級教學課程,從而達到分級與排課互不干擾。

2.針對分批錄取學生的分級工作統(tǒng)一安排協(xié)調。招生補錄等情況造成新生進入班級學習的時間不統(tǒng)一,相關的工作也需要統(tǒng)一考慮,比如補錄生的分級測試、分級教材的發(fā)放等。各系部處室均應在自己的工作規(guī)程上加進相應的分級教學程序,以便使分級教學不受補錄影響,有序地進行。

3.分級教學中成績評估與獎勵機制。計算機分級教學的考核機制是衡量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實施分級教學之后,各層級的計算機教學班的考核范圍和難度必須有合理的區(qū)別,這樣考核結果才科學合理,否則有違分級教學的初衷。另外,在學生自然班評獎評優(yōu)過程中,也需要將計算機分級考試分數(shù)實行加權換算,以示公平。學校還應建立獎勵機制,對計算機教學效果突出、成績優(yōu)秀的任課教師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并在教師評定職稱時給予一定的照顧。

4.正確處理分級帶來的學生心理失衡問題。計算機分級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的心理平衡可能會被打破:分入慢班學生的自卑心理、分入快班學生的驕傲心理,進而對計算機分級教學產生負面影響。學校需要及時、正確地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引導,讓學生真正理解計算機分級教學的必要性、合理性,使得快班的學生不驕不躁,慢班的學生坦然面對。同時,制定靈活的升降班級制度,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績提升很快,掌握較好,感覺所在班級已經不適應其學習進度,可以提出申請,經教師考核合格后,升入更高級別的班級學習。

五、結束語

分級教學的效果評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涵蓋了大學學習的整個過程。通過積極探索,我院目前已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2011年實施計算機分級教學以來,一級考試通過率有顯著提高。創(chuàng)新性綜合應用班學生的競爭力、創(chuàng)新力以及綜合素質得到明顯增強,在廣西高校計算機應用大賽和全國信息水平應用大賽中均有優(yōu)秀表現(xiàn)。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yè)技術資格(水平)考試軟件設計師項目的考試通過率也高于區(qū)域平均水平,且進入軟件企業(yè)的學生能很快融入項目團隊,從事相應崗位工作,體現(xiàn)了較強的職業(yè)能力、適應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達到了預期人才培養(yǎng)目標。

計算機分級教學既能滿足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教學要求,又兼顧了高職教育的特點,成為解決高校新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問題的理想選擇。

[參考文獻]

[1]仇虹豪.杜威的差異教學理論新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0(4).

第7篇:計算機基礎課件范文

關鍵詞 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教材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3-0040-03

Practices into Reform in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Shi Yufang, Bu Yaohua

Abstract To meet the new situation, we adopted the changing teaching ideas, updat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grea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uter skills,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puter basis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s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Inner Mongolia Business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Hohhot, China 010070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高等院校實踐性較強的公共基礎課程。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通過不斷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手段、加強教材建設,將計算機基礎課程與專業(yè)課程整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受到更高層次的、與專業(yè)緊密結合的信息技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具備綜合運用計算機以及相關知識解決本專業(yè)實際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1 更新教學內容,科學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科學地有針對性地設置高等職業(yè)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在構建課程體系時,結合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現(xiàn)狀,根據當前社會發(fā)展需求,分析本校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和相互間的差異,建立起適合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建設劃分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計算機文化基礎;第二個層次為計算機技術基礎;第三個層次為計算機應用基礎[1]。根據計算機基礎課程概念多、操作性強、課時少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抓課程的重點、難點,刪繁就簡、深入淺出地介紹最主要的概念。第一學期就統(tǒng)一開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從第二學期開始,根據不同專業(yè)需求,陸續(xù)開設不同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例如,針對工科類專業(yè)開設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而對于商科財經類專業(yè)則開設數(shù)據庫技術及應用課程。在設置計算機應用基礎層次的教學培養(yǎng)計劃時,教學內容的組織有較強的可塑性,結合計算機基礎階段學過的課程,逐步將計算機應用融入專業(yè)課教學當中,將教學重點放在解決本專業(yè)在計算機領域應用上存在的問題,這個層次的教育也是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最高階段。

2 優(yōu)化教學方法與手段,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高等職業(yè)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離不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在教學方法上,必須改革以單純知識傳授為主的方法,把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和提高綜合素質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力倡導個性化教育和創(chuàng)造教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手段方面,要把改革的重點放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開發(fā)和應用上,充分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先進媒體和技術,提高教學起點,拓展教學時空。與此同時,要加大實踐活動的開發(fā)力度,把學生的社會實踐作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重要途徑。

2.1 教學方法的實踐

1)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教師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它是一種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加以引導的教學方法,是以完成一個個任務作為驅動來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Word基本應用”內容教學過程中,設計“制作求職簡歷”的教學任務。把任務呈現(xiàn)給學生以后,學生產生好奇心,同時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將任務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任務:制作個人簡歷;制作自薦書;制作封面。這一階段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只給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相關知識點,特別是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通過學生與學生協(xié)作的方式,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闡述,以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自主與協(xié)作結合,可以更好地彌補學生知識結構的缺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善協(xié)作和團結精神。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項目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項目教學法是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之一,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

例如,在數(shù)據庫技術及應用課程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按5個階段進行:確定目標、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項目評估、項目應用。

①確定目標.在設計開發(fā)“圖書管理系統(tǒng)”中,知識與技能方面的要求是理解數(shù)據表、查詢、窗體、報表、數(shù)據訪問頁、宏和模塊這7個對象之間的關系,熟練掌握它們的應用;其次,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再次,激勵學生勤于實踐、樂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形成嚴謹、務實、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

②項目設計。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具有真實應用價值,并且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模擬項目“圖書管理系統(tǒng)”。在確定好項目后,梳理相關理論知識,預計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給學生提供參考資料和獲取信息的渠道,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詳細的項目需求描述,并以此啟動教學,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③項目實施。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在獨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進,教會學生怎樣應付大量的信息,引導學生如何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新知識,掌握新內容。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完成項目任務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理論水平和實操技能,而且又能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培養(yǎng)合作及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

④項目評價。其作用是重視學生學習主體,重視學生的反思,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學生互評讓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共享,從學生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以及提出改進意見。教師在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對項目教學的目標、過程和效果進行反思,評價學生在項目教學中的獨立探究能力及與小組合作的精神。

⑤項目應用。如果項目真實地來源于生產實踐,教學能直接地為生產服務,這是項目應用的最佳形式;如果項目不是直接來源于生產實踐,但項目規(guī)劃時也往往接近現(xiàn)實情況或模擬真實場景,對真實工作過程也有借鑒意義。所以在項目應用中注重項目產品的保存工作,包括項目任務書、項目報告書、項目數(shù)據、文獻資料、項目評價材料等項目文件的收集、整理和歸檔工作[2]。

項目教學法在強調動手實踐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應更進一步總結提高,大力應用推廣。

2.2 教學手段的實踐

1)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采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開發(fā)多媒體演示課件,把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將大學計算機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數(shù)據庫技術及應用等課程,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把科學性、教育性、啟發(fā)性原則放在首位,將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起來。以課程內容講解為中心,結合生動形象的案例分析,通過直觀的圖形動畫動態(tài)傳播演示效果,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2)開展信息化網絡課堂教學。以校園網為依托,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xiàn)從網絡教學環(huán)境、教學資源到教學活動的數(shù)字化,最終實現(xiàn)教育過程的信息化。為此,研究開發(fā)網上教學系統(tǒng),結合校園網上的院級以上精品課程,構建一個自主學習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平臺,開辟了網上精品課程、演示與實驗、作業(yè)與輔導和測試與評價等欄目。通過校園網,學生可以上網瀏覽到課程的相關章節(jié),擴大知識面,增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通過CAI課件,生動的動畫演示、豐富的圖形信息,便于理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提交一些設計性的電子作業(yè),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還可以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本人對教學的意見,通過網絡提交給教師或其他學習者進行共同討論;學生可以針對某個章節(jié)的習題進行自我測評,以此來測驗對課程內容及各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3)加強教材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教材建設是高等職業(yè)院校一項重要的基本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結合學院教學改革的實際,注重就業(yè)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綜合考慮學生的基礎和能力,突出實用,使教材盡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①采用行動引導型教學法組織教學內容,符合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目標和特點,以能力為本位,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力求精煉明了、通俗易懂,注重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和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避免繁瑣抽象的公式推導和冗長的過程敘述,如開發(fā)的校本教材《Access數(shù)據庫應用基礎》和《C語言程序設計》等。

②在綜合課程中全面貫徹行動引導型教學法和適用于做、學、教一體化教學模式。因材施教,遵循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認識規(guī)律,以開發(fā)智力和調動學習積極性為目的,以添加案例和實驗或實訓項目為手段,形成理論、設計計算、實驗或實訓一體化教材,如校本教材《新編計算機基礎案例教程》《計算機基礎實訓指導與習題集》《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教程》和《計算機網絡實訓教程》等。

③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建設。首先基于工作過程建立專業(yè)課程體系和明確課程標準,之后再進行具體的教材建設。

4)改革教學評價方式,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多年來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采用的是以死記書本、應試為主的學習方法,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差,學習效果不佳,考試及格率偏低。為此,從2006年開始進行考試改革,加大實踐操作的考核比例,同時計算機基礎課程全部采用上機考試。在引進軟件的基礎上自主開發(fā)切合內蒙古商貿職業(yè)學院實際的基于校園網的網絡考試系統(tǒng),取消所有課程筆試,全面實現(xiàn)無紙化考試。試卷均由計算機隨機生成,參加考試學生與其前后左右考試學生的試題內容互不相同;考試成績由計算機統(tǒng)一評分,杜絕人為因素影響,充分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使教師的責任心和教學水平大大提高,學生上機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漲,學習效果顯著。表1是近3年計算機基礎課程考試合格率統(tǒng)計。

3 結束語

通過3年多的教學實踐,經統(tǒng)計證實,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方案切實可行,教學效果較好,對促進內蒙古商貿職業(yè)學院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大有益處。鑒于計算機技術知識更新塊的特點,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必須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才能不斷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為國家培養(yǎng)出合格的高質量專業(yè)人才。

參考文獻

第8篇:計算機基礎課件范文

關鍵詞:硬件技術基礎 課程整合 教學方法 考核方法 教材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c)-0141-02

對計算機偏軟專業(yè)而言,在教學培養(yǎng)目標方面,掌握必要的計算機硬件基礎知識非常重要,能促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具有扎實功底的系統(tǒng)設計和開發(fā)的高級人才,但具體開設哪些硬件課程?在本科的哪些階段開設?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硬件知識?掌握到什么程度?具備哪些硬件實踐能力?這些問題都是培養(yǎng)方案中需要切實解決的、非常重要的問題。

《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是我院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等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其目的是對于計算機偏軟專業(yè)如軟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只需要通過一門計算機課程精煉的學習,就能夠掌握必備的計算機基本的硬件知識,從而培養(yǎng)具有扎實硬件基礎的 高級設計開發(fā)人員。

該文通過該課程的定位分析,圍繞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考核方法等方面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

1 課程的定位

本課程定位在大專院校計算機偏軟專業(yè)如軟件工程專業(yè)、軟件學院各專業(yè)、網絡工程專業(yè)、信息安全專業(yè)等對計算機硬件基礎需要有一定了解,同時也無需安排多學時、多門課程的教學要求,以《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教學大綱為主線,涵蓋數(shù)字邏輯與設計、微型計算機與接口技術和計算機系統(tǒng)結構等相關硬件課程的內容并進行有機的銜接,達到一門課程完成對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涉及內容講解的目標。課程圍繞如何理解和構建一臺簡單的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為目標,全面而系統(tǒng)地講解計算機組成的工作原理,同時以最具代表性的Intel 8086為背景,簡要講述微處理器及常用的接口電路的原理,并從計算機系統(tǒng)結構的角度講述了提高計算機系統(tǒng)性能的各種方法和技術[1]。

目前,這門課程安排在大一的下學期開設,先導課為《計算機導論》,共80課時,除了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之外,還安排了一周的課程設計。

2 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2.1 重視課程內容的建設,突出應用性

《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課程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多,且內容比較抽象、枯燥,難以理解。內容主要涉及到《數(shù)字電路》《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及應用》《計算機系統(tǒng)結構》等四門課程的相關內容,通過調整教學大綱,減少重復度,把上述四門課程整合為一門課程《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2],從而通過一門課程的學習,就能覆蓋計算機偏軟專業(yè)所需掌握的硬件知識;同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和調整,精煉教學內容,突出重點,以注重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重點講述計算機組成的工作原理,并強調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的應用。另外,增加目前廣泛使用的32位機的硬件技術,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改善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

不斷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學習能力的個體化差異,注重因材施教。另外,在課程教學中積極探索研究性教學方法,改變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主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式、探究式學習能力。

2.3 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動手能力

該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除了實驗教學之外,還安排了一周的課程設計。在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改革實驗教學內容與體系,不斷更新實驗項目、實驗內容;在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突出綜合性、應用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法、實行“教考分離”

改革傳統(tǒng)考試中的“誰任教,誰出卷”的考核方法,課程組通過多次研討,規(guī)范課程的教學大綱、重點、難點,建立《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試題數(shù)據庫,并每年更新10%的試題,每次考試前根據題型、知識點、難度等從試題庫中抽題組卷,從而對課程實行“教考分離”,避免了任課教師不同,試卷的要求和難度不同的情況。課程考核后,課程組還需進一步對試卷進行分析和對課程進行考試后的總結,并以此促進下一輪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2.5 依托網絡教學平臺、豐富網絡教學資源

在課程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并逐步完成課堂教學視頻的制作。依托揚州大學網絡教學平臺,本課程的教學資源如教學大綱、教案、課件、教學視頻、實驗指導、習題等全部上網,并設置了疑難解答[3]。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彌補了課堂教學受時間、空間控制的不足,方便了師生間的交流,提高了教學效果。另外,制定了網絡教學資源更新計劃,更新比例要求每年不低于10%。

2.6 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課程建設的關鍵,是合格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和保證。通過成立《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課程組,建立了一支由教學水平高、工程能力強的、教授領銜的,副教授、講師等教師組成、老中青搭配的硬件教學團隊[4],保證了課程建設的連貫性。課程組注重培養(yǎng)骨干教師,尤其加強對青年主講教師的培養(yǎng),積極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和培訓,通過老教師指導、課程組研討、督導聽課、學生反饋等手段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企業(yè)工程項目,提高工程實踐能力,以實踐促進教學。

3 成效

近幾年來,課程組對《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課程不斷進行深入的改革與探索,在課程建設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效。

3.1 整合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程體系

針對計算機偏軟專業(yè)的培養(yǎng)要求,課程組通過多次研討,對該專業(yè)所需掌握的硬件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并重新制定了教學大綱。在課程的內容方面,圍繞“硬件”這條線,整合了《數(shù)字電路》《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及應用》《計算機系統(tǒng)結構》等四門課程的相關內容,減少了重復度,突出了重點,突出了應用性,同時在教學中穿插介紹當前最新的計算機知識點,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3.2 構建了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

本課程實踐性、應用性比較強,為加強課程的實踐教學,構建了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等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驗環(huán)節(jié),主要完成數(shù)字邏輯實驗、計算機部件實驗、微機接口等方面實驗,為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驗項目設計方面,既有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又有一定難度的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通過實驗難度的不斷提高,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在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突出應用性,把匯編程序、FPGA、硬件設計等內容結合起來,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

3.3 加強了實驗室的建設

現(xiàn)有的硬件技術基礎實驗設備比較落后,遠遠滯后于現(xiàn)代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通過多方調研,及時維護現(xiàn)有實驗設備,同時更新、引進先進的硬件設備,從而大大改善了實驗室的硬件設備,實現(xiàn)教學與時俱進,為培養(yǎng)高質量的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礎。為滿足對學生課后開放實驗室的需求,同時為提高實驗室設備的技術含量和使用效率,下一步,將制定創(chuàng)新性、開放式實驗室規(guī)劃及開放計劃,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來積極參與實驗及科研項目,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能力[5] 。

3.4 強化了教材建設

為配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改革,課程組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編寫了兼具“實用”和“創(chuàng)新”特色的教材《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2011年由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共分為11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介紹數(shù)字電路與邏輯設計的基本知識;第三章至第八章重點講述了計算機組成原理的內容,介紹了運算器部件、存儲器部件、控制器部件、總線和指令系統(tǒng)等;第九章到第十章以Intel 8086微處理器為背景,講述了微型計算機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的接口電路及其使用方法;第十一章討論了指令流水線、多處理機系統(tǒng)等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1]。

通過對全書內容進行精心編排,使得教材內容銜接流暢、深淺適當、通俗易懂;覆蓋知識面寬、敘述簡練、重點突出;滿足了一門課程涵蓋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涉及內容的講解要求。目前該教材在我院軟件工程專業(yè)已使用四輪,學生使用效果較好,后續(xù)還將繼續(xù)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新,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4 結語

《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如何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課程改革是關鍵,該課程為計算機偏軟專業(yè)的學生通過一門課程的學習,掌握必備的硬件知識作了有益的探索。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涉及知識點較多,要注意突出重點,強化應用,另外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反映硬件發(fā)展的新技術,做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 李云,葛桂萍.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1.

[2] 孫德文.計算機硬件課程改革與建設探討[C]//大學計算機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6.

[3] 黃偉,馮徑.《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現(xiàn)代計算機,2011(5):36-37.

第9篇:計算機基礎課件范文

關鍵詞 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基礎及應用;實踐教學;教學平臺;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29-0036-03

《計算機網絡基礎及應用》課程是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是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具備規(guī)劃、設計、安裝、調試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等核心能力的主要專業(yè)課程,是本專業(yè)后續(xù)課程的理論基礎。

一、突破傳統(tǒng),重組教學內容

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yè)網絡產品銷售、網絡組建、網絡維護等工作崗位進行分析,確定本課程的任務是培養(yǎng)計算機網絡技術初中級應用型專門技術人才。

現(xiàn)有課程大多介紹網絡理論并覆蓋網絡技術等內容,各知識模塊相對獨立。對于網絡初學者來說,理解起來十分困難,并易產生畏難情緒,不利于后續(xù)課程的學習。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取決于兩個決定性的因素:一個是課程內容的選擇,一個是課程內容的序化[1]。因此,為實現(xiàn)“教師所教即為行業(yè)所需,學生所學即為行業(yè)所用”,必須加強與企業(yè)合作,借助思科、H3C網絡技術學院資源,深入企業(yè)進行崗位職業(yè)能力與工作過程調查,與一線專業(yè)人員共同確定學習領域的內容,選取崗位的工作任務作為學習任務。在介紹網絡基本理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增加各種最新的網絡知識,注重各知識模塊的銜接,將傳統(tǒng)相對獨立的課程內容章節(jié)重組為5個項目:網絡認知、網絡組建、網絡管理、網絡應用和網絡防護。為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每個項目都設有一半學時的實驗環(huán)節(jié),并盡量利用Packet Tracer工具軟件加以展現(xiàn)與強化,如表1所示。

二、轉變思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本課程以往的教學是在教室進行理論教學、在機房進行實踐教學,模式單一,不利于師生交流,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拓展提高。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請實踐專家回憶并陳述自己的職業(yè)成長歷程、劃分職業(yè)發(fā)展階段,找出各階段有代表性和挑戰(zhàn)性的工作任務,并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的框架[2]。對不同工作任務有針對性地采取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和工學結合等教學模式。

所謂課內課外結合,就是從“課內教學”轉向“課內外結合教學”,利用學校校園網,讓學生綜合所學的相關知識,參與管理、維護校園網,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校園網絡為媒介,建立課程網站,提供大量的技能認證教程、課件和教學視頻,供學生自主學習。所謂校內校外結合,就是鼓勵學生利用假期走出校園,進入企業(yè)參加企業(yè)社會實踐活動,最大限度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技能、職業(yè)素質、崗位適應能力。工學結合,就是以實際工作任務設計學習任務,根據實際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突出學習任務的職業(yè)情景,力爭達到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每個項目中的學習任務都是以具體完整的工作過程來實施教學,教學活動中圍繞“做什么怎么做具體做做的效果如何”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能力訓練,整個過程既訓練學生職業(yè)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質。

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學習后續(xù)課程及考取思科、H3C網絡工程師認證證書打下基礎,使之具備企業(yè)認可的專業(yè)能力。

三、著眼全面,優(yōu)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作為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對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實效有著重要意義。直接決定教學方法的主要因素是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學生認識活動的規(guī)律和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習特點[3]。本課程原有教學方法主要為講授法和實驗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崗位培養(yǎng)的理念、思想、原則、方法探索適合本課程的教學方法。課程教學從整體上做到理論知識講透,實驗要求具體、任務明確、可操作性強、便于實施,各個訓練任務都有其對應的訓練目的、內容和指標,使學生學習有目標、實踐有依據,通過自已的探究完成實驗,并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注重課堂講授。理論性知識或概念在生活實際中都能找到相應的影子,在教學中舉一些內容貼切、學生熟悉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在傳統(tǒng)講授法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和難點,使用動畫教學課件和教學資源圖片,增強直觀教學。

加強實物教學。實訓室里擺放各種傳輸介質、網絡設備供學生觀察,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直觀感、新鮮感,活躍學習氣氛。讓學生親眼見到具體的網絡設備,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善用虛擬教學。針對平行班授課大多使用同一機房的現(xiàn)狀,充分利用虛擬軟件進行訓練。特別是對網絡操作系統(tǒng)、網絡服務器的學習,學生的每次操作不會對機器原有配置造成影響,可以重復多次練習。

用好仿真教學。為克服實訓受地點、條件的限制,使用思科公司的網絡仿真軟件Packet Tracer進行仿真訓練,使學生在個人電腦上形成一個小型網絡實驗室,及時復習強化實訓內容。從最初搭建計算機網絡的拓撲結構到計算機網絡基本命令、網絡設備選擇、網絡線纜連接、網絡協(xié)議工作方式,再到網絡服務器的構建,結合思科Packet Tracer軟件,增強學生實踐技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積極組織大型課程作業(yè)。通過分析學校機房的組網需求,提出組建方案,設計滿足實際需求的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同時將與認證相關的網絡資源和輔助文獻及時介紹給學生,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四、填補空白,豐富教學資源

經過多年的改革和建設,通過思科、H3C網絡技術學院等網絡教學平臺,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資源,但沒有定期的整理、補充,缺乏系統(tǒng)性、前沿性。精品課程要展示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并實現(xiàn)優(yōu)質資源的共享,就要借助先進的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特別是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4]。因此,本課程不斷開發(fā)和補充完善網絡教學資源,制作新的教學課件,并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優(yōu)勢和作用,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編寫一套內容先進、體現(xiàn)本課程建設成果與特色的教材、學習指導書和實驗指導書,建設完整、科學的習題庫、案例庫、試題庫、技能測試題庫。

五、把握節(jié)奏,完善教學評價

原有課程考核方式為“理論+操作”,只在期末進行,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學習的總體情況。改革后,加強了形成性考核,由教師把握節(jié)奏,做到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學質量評定。平時考核:每節(jié)課都要進行考核,主要根據學生出勤、聽課、完成作業(yè)和習題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實踐考核:每個任務學習后進行實踐考試,主要由學生自己完成組網規(guī)劃和動手組網,教師根據實際完成情況給予評定;模擬認證考核:每個項目學習后進行模擬認證考試,主要針對技能認證內容,此項考核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提供了自測方法,并明確自己的知識薄弱點和以后學習的方向;理論考核:整門課程要進行理論考試,采取閉卷方式,主要是對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是否牢固、全面,給出正確的評價。

這種考核方式,能夠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測試學生實際應用能力與學習品格,有效地檢驗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為教師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鄒羚,等.高職《Photoshop圖像處理》精品課程開發(fā)與建設[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1(2):33-35.

[2]趙志群.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與學習任務設計[J].職教論壇,2008(6):1.

[3][4]柳禮泉.論精品課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Dong-en, SHA Ji-dong

(Changchu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3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