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地理必修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一、課時分配

1.引言課或是稱作開門課必不可少,安排1課時。老師知識淵博與否,口才如何,這節(jié)課就可以見分曉,能不能牢牢抓住學生就看這節(jié)課是否精彩,是否感興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對于學生來說真的是聽天書,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內容,所以課時上稍作傾斜,第一節(jié)安排2課時,第二節(jié)1課時,第三節(jié)5課時,第四節(jié)1課時。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最緊密,可以說天天都能用上,但學生的知識只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論高度的東西學生渾然不知,而且與物理化學聯(lián)系的比較多,所以,課時上也要適當增加。第一節(jié)2課時,第二節(jié)3課時,第三節(jié)2課時,第四節(jié)1課時。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現(xiàn)在的教材與原來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質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內容較精練,在課時上也省些,還由于時間的關系,安排課時為第一節(jié)1課時,第二節(jié)2課時,第三節(jié)0.5課時。

5.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章節(jié),只要一出門旅行,或是看一些諸如國家地理雜志等,看到一些地貌圖片學生就很想知道它們是怎樣形成的,所以,課時上也可以多些,第一節(jié)2課時,第二節(jié)2課時,第三節(jié)2課時。

6.由于時間的關系,第五章就只有放在下學期開學后擠時間來上了。因為我們的課時已經很滿了。

二、課型選擇與安排

1.精講多練型:(1)地球的運動;(2)氣壓帶和風帶;(3)常見天氣系統(tǒng);(4)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5)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這一類的課不管是高一的各種考試還是高考,都是重點考試章節(jié),因此,老師把這種課要上成導學案學習型課,課前制作導學案,讓學生可以在課前做預習,也可以在課上前幾分鐘給學生做預習,學生通過各種設問的內容,對本節(jié)知識先要有個全面的認識,把不會的內容先勾畫出來,老師在驗收預習內容時要問問學生哪些弄不明白,如果學生覺得從來沒有了解過,或是對于一些原理性很強的東西弄不明白,這時老師可以用一些動畫的播放,設計一些比較式的圖表來強化重點,突破難點。如,在上“鋒面與天氣”時,老師可以制作鋒面過境前、時、后的天氣變化,配上音樂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在上大洋表層洋流分布模式時,可以模擬大洋中洋流在盛行風吹拂下怎樣流動,遇到陸地時怎樣沿著岸邊往南北流或遇到陸地倒流回去的狀況,學生看了后印象深刻,很久都會記住的。又如,講解板塊運動時,就可以模擬兩個大陸板塊相撞產生的現(xiàn)象并且配點遠古時代的音樂那真是絕了。

2.地理實驗型。其實上地理課時要設計很多實驗課。主要安排在以下章節(jié):(1)地球的圈層結構;(2)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比如,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教師硬是需要準備一個成功的實驗,才會讓學生明白熱力環(huán)流形成的原理。老師可以在一個透明的盒子里一邊放一只燃燒的蠟燭,另外,一邊放上一個冰袋,蠟燭燃燒后的火焰就會在里面運動,老師可以讓幾個學生上臺看老師的實驗,并請他們說出看到的現(xiàn)象。只要有學生能說出空氣從蠟燭燃燒的位置往上走而后從有冰袋得到位置下沉,那你的實驗就成功了。在上“河流形成沖積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內容時,實驗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并且對新原理一目了然,在一張傾斜成40度的厚紙板上,把細沙、粗砂和小石子混在一起后從上面倒下去,粗砂迅速就沉積下來了,而細沙還要沖很遠去,最后的形狀就是一個扇形,學生很快就得出結論,物質根據(jù)粗細能被帶走的遠近不一樣,也就是沖積扇和三角洲的泥沙的顆粒大小也不一樣。

第2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關鍵詞】翻轉課堂;高中地理必修一;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03-0085-02

翻轉課堂(Flipping Classroom)也稱為翻轉教學、顛倒課堂等。2007年,兩位美國科羅拉多落基山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老師為幫助學生補課,將PPT錄制為視頻并配合講解上傳網(wǎng)絡,翻轉課堂由此起源。2011年,可汗學院使得翻轉課堂在美國廣受歡迎,并逐漸影響全球。

所謂翻轉課堂,是較之傳統(tǒng)模式的課堂而言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一般可分為兩個階段:知識接受、知識內化。傳統(tǒng)模式下學生在課堂內通過教師的講解傳授完成知識的接受,再通過課外的練習、實踐等完成知識的內化。而在翻轉課堂這種模式下,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學習教師制作的微視頻、優(yōu)選的學習資料替代傳統(tǒng)的課堂講解以完成知識的接受,而在課堂中通過合作討論、疑難解答等完成知識的內化。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不單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更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以學定教解決問題,更加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高一學生學習地理現(xiàn)狀簡析

筆者在對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的聽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中普遍表現(xiàn)出較困難,且考試成績普遍不高的現(xiàn)象。尤其表現(xiàn)在地球的運動、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氣壓帶和風帶幾節(jié)中,相關知識點教師在課堂中常常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演示、講解,力求學生能理解掌握,可大多學生仍是一臉迷茫。

從知識內容來看,必修一側重于自然地理,重點闡述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高中地理課程知識與理論的基礎。其涉及到許多學科內準備知識,比如地球、氣候的基礎知識等,也涉及一些沒有學到的跨學科內容,如物理、化學等,為減輕學生負擔,教材處理得相對簡單,而且初中時地理學習存在基礎不踏實,態(tài)度不端正的問題。所以在缺乏必備知識準備、初高中地理知識有所脫節(jié)的情況下,學生學習本來就有一定難度的自然地理知識,顯得比較吃力、缺乏興趣甚至心存恐懼。

二、翻轉課堂應用的可行性及策略

針對這種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嘗試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

在現(xiàn)階段的翻轉課堂實踐中,理科的應用更多,因為理科的知識點更明確,許多教學內容能通過講透一個概念、例題、實驗來完成,而文科類的科目,一個教學內容會涉及多方面內容,且需要師生之間進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溝通才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說文科類較不適于翻轉。但高中地理必修1的知識具有其特有的特點,其側重自然地理,主要介紹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過程,并學會探究地理事物、現(xiàn)象發(fā)展變化的成因,理論性較強、抽象程度高。傳統(tǒng)課堂講解過程中存在一個知識點教師講授多遍學生仍難以理解或似懂非懂做題錯誤率高的情況。所以對于相關原理、概念、過程等知識的學習,如熱力環(huán)流、風的形成、三圈環(huán)流、洋流的形成與分布、水循環(huán)的過程等,翻轉課堂的模式是很有效的。

但翻轉課堂模式的實施,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有策略、有步驟地開展,不能只流于形式,盲目模仿。

1.教師的教學觀念應轉變,信息技術水平應提高。地理翻轉課堂中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更多,應盡力制作或優(yōu)選形象、科學的視頻、資料供學生課前學習,及時獲取并整理學生的問題,課中引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并提供生活中的相關地理現(xiàn)象供學生遷移學習研究,體現(xiàn)鄉(xiāng)土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以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興趣。這無疑對于教師知識儲備、信息技術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最核心的是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應轉變,不能將視頻作為替代講解的工具。

2.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應提高,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應加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個沒有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學生,無論課堂怎么翻轉,最后效果只是殊途同歸。翻轉課堂中,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交流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學生在課前沒有觀看視頻學習,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問題,課堂活動也就無法進行,而高一地理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很強,并且是整個地理學習的理論基礎,一個環(huán)節(jié)掉鏈子,之后整個都會受影響,所以學生對自己的要求也應該更加嚴格。

3.確保網(wǎng)絡信息資源渠道暢通。沒有網(wǎng)絡平臺,翻轉課堂也只能是無米之炊。所以首先學校要保證硬件配置跟得上,也需要教育部門和社會的大力支持。硬件配置滿足了,教師制作的教學視頻或網(wǎng)絡上的優(yōu)秀課程資源如可汗學院課程等也能在學校里被充分學習和應用。應用最為廣泛、技術門檻最低的交互軟件――QQ群,就是一種很好的師生課前交互平臺。

4.合理分組,建立合適的評價機制。課堂活動的進行主要是以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形式來解決疑難的,所以教師應合理分組,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調動每一個學生積極表達地理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此外,教師應對翻轉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學生表現(xiàn)進行及時評價。

三、筆者以“熱力環(huán)流”為例,簡析翻轉課堂模式的應用及教學構想

1.創(chuàng)建課前學習材料。在傳統(tǒng)教學的教材內容分析、目標確定等環(huán)節(jié)的備課基礎上,教師應選擇清晰的活動中實驗的視頻,并采用“錄屏軟件+PPT”的方式錄制熱力環(huán)流形成過程的教學視頻,視頻中應配合錄制講解過程,視頻中的關鍵部分應予以標記,如實驗中的燃香是從哪里放入的?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重難點部分教師也可以通過語言、語速等方式提醒注意。教學視頻準備完成后,前置性作業(yè)也不可少,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的數(shù)量、難易梯度都應合理設計,且一定要使學生感興趣,可以多結合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歌詞合理性的分析(海風輕輕地吹,海浪輕輕地搖,歌詞可用音頻播放)、歷史典故分析(如三國中的火燒上方谷,可播放相關影視片段)。課前學習材料準備完成后,在上課前兩天將視頻和相關材料發(fā)給學生,可以以班級QQ群為平臺學習交流。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應及時統(tǒng)計、反饋。

2.組織課堂活動。首先,進行疑難解答。該階段主要對課前學生學習主要存在問題、以及憑教學經驗確定的重難點問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在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控制節(jié)奏,并確保每個學生都切實參與。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對相關知識點予以強調,如氣壓隨海拔的變化規(guī)律,熱力環(huán)流形成的具體過程及示意圖繪制,等壓面隨氣壓高低變化的彎曲情況,海陸風的活動題目等。

然后,精選練習題。以此來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并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也可選擇相應會考和高考真題供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教師在學生完成后要及時評講,適當提煉,概括總結。

最后,問題探究――“為何城市的溫度比郊區(qū)高”,并結合學生所在地、結合實際進行討論。

翻轉課堂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反復、選擇性播放教學視頻,更好促進學生對疑難知識的理解掌握,同時也利于學生對現(xiàn)代地理信息技術的操作掌握。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操作水平。

四、問題及困難

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地理必修一的教學中,學生對于理論性強、抽象度高、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地理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來說,學習興趣、效率、成績都會有明顯提高,但在現(xiàn)階段也不容忽視一些問題和困難,如許多家長領導的翻轉課堂理念還沒普遍形成,管理、技術等多方面條件還需要大力支持等,這些都會制約翻轉課堂的有效實行,所以翻轉課堂的推廣還得靠集體的智慧和支持,進行深入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張洪珍,劉向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J].地理教學,2014,(6):31-32.

第3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1.關于我國商品谷物農業(y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我國商品谷物農業(yè)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

B.我國商品谷物農業(yè)的經營模式與國外一致,由農場主經營

C.我國商品谷物農業(yè)主要分布在地廣人稀的東北和西北

D.我國商品谷物農業(yè)種植的主要是水稻和玉米

2.商品谷物農業(yè)的區(qū)位條件一般有(???)

①機械化水平高

②地廣人稀

③市場廣闊,交通運輸便利

④自然條件優(yōu)越

⑤農業(yè)科技發(fā)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下圖中陰影為某農業(yè)地域類型分布區(qū)。據(jù)此回答下列各題。

3該農業(yè)地域類型的主要農作物是(???)

A.油菜

B.玉米

C.小麥

D.水稻

4下列有關圖示種植業(yè)特點的敘述,錯誤的是(???)

A.單產高,商品率低

B.水利工程量大

C.農業(yè)科技水平高

D.機械化水平低

為研究雜交水稻新品種,我國農業(yè)科學家首創(chuàng)了水稻精確定量栽培的原理,利用當?shù)貧夂驐l件嚴格設計栽培技術,使水稻畝產量提高到1287kg。據(jù)此回答下題。

5讀三角坐標圖,如果a、b、c分別表示農業(yè)生產社會經濟投入中的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投入,下列各點中最能代表亞洲水稻種植業(y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美國水稻種植業(yè)與亞洲水稻種植業(yè)的明顯差異是(

)

A.產量不同

B.種植制度不同

C.播種技術不同

D.產品品種不同

讀某地區(qū)農業(yè)基本情況比較表,回答下題。

種植業(yè)比重

畜牧業(yè)比重

商品率

投入勞動力數(shù)量

90%

10%

20%

7該地區(qū)的農業(yè)地域類型最可能是(

)

A.水稻種植業(yè)

B.混合型農業(yè)

C.商品谷物農業(yè)

D.種植園農業(yè)

8該種農業(yè)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

)

A.亞洲季風氣候區(qū)

B.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

C.地中海氣候區(qū)

D.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

下圖為北半球某農場的工作歷程(農事安排)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題。

9該農場的農業(yè)地域類型為(???)

A.季風水田農業(yè)

B.自給農業(yè)

C.商品谷物農業(yè)

D.混合農業(yè)

10依據(jù)圖示信息可知,該農場可能分布在(???)

A.英國

B.加拿大

C.馬來西亞

D.德國

11讀“世界上主要農業(yè)地域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

(1)寫出B、C兩地所屬的農業(yè)地域類型名稱:B__________,C__________.

(2)圖中A、B、C、D、E五地域中,屬于自給農業(yè)的是__________.

(3)B地發(fā)展農業(yè)的自然區(qū)位優(yōu)勢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C

解析:我國商品谷物農業(yè)主要分布在東北,經營模式多為國營,種植的主要是小麥和玉米。

答案:2.D

解析:商品谷物農業(yè)的特征:生產規(guī)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商品谷物農業(yè)往往布局在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優(yōu)越、農業(yè)科技發(fā)達、市場廣闊和交通運輸便利的地區(qū),往往機械化水平高,勞動效率高,商品率高。D正確。

答案:3.D;

4.C

解析:3.據(jù)圖可知,該農業(yè)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南部和東南部,農業(yè)地域類型屬于季風水田的農業(yè),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綜上所述,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4.C、D項,機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故C錯誤,D正確;A項,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故A正確;B項,水利工程量大。故B正確;綜上所述,本題應選擇C。

答案:5.C;6.C

解析:5由三角坐標圖可知,③點勞動力投入最大。亞洲水稻種植業(yè)勞動力投入比重大,如③所示。

6.美國水稻種植業(yè)多采用旱地直播技術,亞洲水稻種植主要采用水田耕作。

答案:7.A;8.A

解析:7.該地區(qū)種植業(yè)比重高達90%,投入勞動力數(shù)量多,而商品率僅為20%,所以該地區(qū)的農業(yè)地域類型最可能是以自給自足為主、需要精耕細作的水稻種植業(yè)。

8.水稻好暖喜濕,需要投入比較多的勞動力,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氣候區(qū)。

答案:9C;

10B

解析:9從圖中的農事安排可知該地農作物熟制為一年一熟,并對產品進行銷售,所以為商品谷物農業(yè)。

10從圖中的農事安排可知該地農作物為小麥,熟制為一年一熟,并對產品進行銷售,所以為商品谷物農業(yè),多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和我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qū)。

11答案:(1)水稻種植業(yè);

商品谷物農業(yè);

(2)B;

(3)氣候雨熱同期;

地形以平原為主;

水源充足

第4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 地理課程標準 模塊教學

2004年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寧夏作為實驗區(qū)已是第九年。新課改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學方式由重“教”轉變?yōu)橹亍皩W”,由傳授知識轉變?yōu)榕囵B(yǎng)能力,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在新課程“一個課程標準,多個教材版本”的情況下,許多中學遵循教學需要和課標要求,依據(jù)《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逐步實施高中地理模塊教學。

一、課程開設

(一)課程結構。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跨“人文與社會”和“科學”兩個學習領域,共包含10個模塊。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為必修模塊;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游地理、城鄉(xiāng)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7個模塊為選修模塊。

(二)高一必修課程安排。

按照寧夏普通高中地理學業(yè)水平測試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必修模塊(每個模塊2個學分)在高一開設,依據(jù)整個高中地理必修內容來看,首先要開設必修1,必修1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和原理,才能解釋必修2和必修3中的許多問題,學習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應用于必修3區(qū)域地理中。

(三)新課程教學工作。

高一第一學期以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少部分為教學內容,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識。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自然規(guī)律、原理的推理、驗證和應用,這些課程重點、難點內容較多、教和學的節(jié)奏需放慢些,給學生留有理解和想象的空間。

高一第二學期以高中地理必修2的大部分和必修3為教學內容,主要為人文地理和區(qū)域地理,教學主要研究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huán)境。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還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等,通過活動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教和學的節(jié)奏要稍快些。

二、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模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在必修1。

(一)面臨的主要問題。

1.課時不夠:通過對必修1與必修上冊(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實際需要課時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每周2課時不能滿足高中地理必修1對教學時間的要求。必修1新授課至少需要30個課時,必修上冊新授課需40個課時,兩者之比為0.75:1,而必修1實際課時數(shù)與必修上冊課時數(shù)之比約為0.67:1(按必修上冊每周3個課時,必修1每周2個課時計算)。按比例計算,必修1至少應增加10個左右的課時才能達到原必修上冊的教學要求。

2.針對學生:基礎差,困難多,興趣不濃,主體作用得不到充分發(fā)揮。

3.教學內容:空間跨度大,涉及面廣,呈現(xiàn)方式多,理解較難。

4.教學效益:課時緊,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輸理、輕學習能力培養(yǎng)。

(二)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

1.必修1的規(guī)定周課時數(shù)是2,僅是原必修上冊規(guī)定周課時數(shù)3的三分之二。

2.必修1的內容與必修上冊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課時數(shù)并不多,必修1又增加了許多“活動”、“問題研究”和“案例”,看上去必修1的章節(jié)是少了,但不少內容是原來許多節(jié)內容的壓縮,給學生理解帶來了較大困難。

3.學習進度超前于其他學科教學進度。如大氣運動中的受力分析,經緯線的知識等在地理學習時,物理、數(shù)學等學科還未講到,教師必須進行適當?shù)难a充,否則學生理解困難。

4.對課標理解的偏差。課標只對學生應該達到的要求作了比較籠統(tǒng)的規(guī)定,導致教材的知識點、教師把握知識點與課標編制人員所默認的知識點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們在教學時受老教材的影響都會補充相關知識,因此教學時間顯得不足。

三、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適當增加周課時數(shù)。每兩周增加1個課時。

(二)適當調整教學內容。至少可以將必修1的教學時間安排得更長些,因為必修2和必修3內容易理解,教與學的節(jié)奏可以快一些。

(三)適當調整教學策略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如果以上前兩點要求均不能滿足,就需要調整教學策略:

1.深入鉆研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抓住核心知識。

課程標準只是對學科能力進行了比較宏觀的闡述,因此通過集體備課,在時間緊張的背景下應該選擇最核心的知識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并且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結合學業(yè)水平測試的要求,參考教研室的相關建議,將核心知識點列出來,要求每一位老師都掌握深度要求。

2.靈活處理教材中一些設計不合理的活動和案例。

(1)大膽舍去教材中一些設計較難的案例。

教材中有些活動設計明顯較難,對教學內容的幫助不大,可以大膽舍去這些活動或者活動的一部分。

(2)將一些活動內容進行推后處理。

教材中的有些活動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調查、討論、分析等多種形式來完成的,并運用所學內容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但有的設計已經超出了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無法深入開展,應推后進行學習。

(3)淡化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

課本中有些活動設計較難,對高一學生處理時應淡化,如厄爾尼諾現(xiàn)象只能作為閱讀內容去了解。還有些活動開放性太強,主要用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建議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去完成。

3.重視學情分析,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高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較低,學生應該能在需要的時候通過自主學習、案例等去獲得相關的知識。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一是在“做”中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二是在“圖”中學,建立空間位置關系。三是在“思維”中學,培養(yǎng)地理思維方法。通過分析成因、比較異同、說明關系、評價影響等過程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4.采用多媒體手段,化解難點,增加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5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每年高一學生進入高中地理學習的時候,都感覺高一地理的學習非常困難,這其中有很多原因。經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主要原因在于初中地理知識與高中地理知識未能有效銜接,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先做好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學生學起來會感到輕松很多,也容易很多。結合高中教學實際闡述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原則,從學習方法、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學習興趣幾個方面進行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

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課堂教學;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應該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地理課程相銜接,通過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使學生了解地理環(huán)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而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從該描述中可以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學應該是一個前后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整體。很多初中畢業(yè)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后,發(fā)現(xiàn)地理非常難學,尤其是必修一的學習,無論在學習方法上還是地理知識接受上都無法適應,這使學生失去了學習地理的興趣,既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影響了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從而影響學生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

一、高一地理必須要和初中地理相銜接的原因

1.學生初中地理基礎薄弱

很多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一點地理基礎知識都沒有,在上課的時候感到非常吃力。如在看地圖的時候,學生經常說左邊是什么,右邊是什么,上邊是什么,下面是什么。正常的說法應該是西面是什么,東面是什么,北面是什么,南面是什么。因為地圖的判讀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但很多高一學生不知道。對于經度和緯度很多同學不知道,在高一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運動”講到地方時和時區(qū)計算時,需要用到經緯度。很多學生在初中沒有好好學習地理,導致了這部分知識的欠缺,從而使其進入高中后感到地理學習很難。

2.高中教材結構不合理

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任何一門學科的編排都應該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這樣學生便于接受,也符合認知的規(guī)律。但目前的高一必修1地理教材,高一第一學期五章內容都是很難的自然地理,從“地球的運動”“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標形態(tài)的塑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這幾章的學習,要涉及到很多初中地理知識,還涉及到學生的物理學、數(shù)學中的立體幾何、生物學、區(qū)域地理的地圖等,有的很抽象、有的規(guī)律性很強,這些內容對剛上高一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和接受。

3.教學安排不科學

目前的教學都是以考試為指揮棒。初中中考地理不是必考科目,所以在初中教學中地理不受重視,有的學校初中地理課時少,經常等到考試前發(fā)一些地理資料給學生背誦即可,有的學校缺乏專業(yè)的地理教師,使用其他任課教師來上地理,導致初中學生對地理知識了解甚少。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科明顯增多,地理課一般一周只有2課時,而高一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屬于理科性質,理解難度大,有限的時間和薄弱的地理基礎,導致高一學生的地理學習非常困難。

二、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相銜接的教學策略

1.學生學習方法上的銜接

初中階段所學科目少,教材內容簡單,課時多,學生學起來感覺相對容易。同時,初中學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強,在學習上主要以記憶為主。進入高中后,學科增多,內容增加,難度和深度增強,加上高一必修1地理偏理科性質,所以學生在理解上感到很難。進入高一后,教師應先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課本上有些知識還應延續(xù)初中的學習方法,先記憶,甚至死背。把這些知識點記住了以后再理解。如在學習必修1第三章“洋流”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洋流的成因、洋流的性質、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以及洋流的名稱可以讓學生進行背誦或者默寫。洋流的規(guī)律概括為“中低緯度的洋流是‘北順南逆,西暖冬寒’、中高緯度是‘北半球逆時針,西寒東暖、南半球是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這些規(guī)律先讓學生熟記,如果學生記不住可以通過畫洋流模式圖或者默寫的方式來加強,至于洋流名稱的記憶則要求學生先記住各大洋的名稱以及沿岸城市的名稱,洋流的名稱主要以流經地區(qū)命名。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心中有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輪廓圖,在做題目時只要把簡圖畫出來,把規(guī)律背出來,題目自然就出來了。所以對這部分以識記為主的地理知識,教師還是要延續(xù)初中方法。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久而久之就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地理學習自然就感到容易了。

2.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高中階段課時緊張,課堂容量大,有時一節(jié)課既要講課后習題又要講新課,時間非常緊湊。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自主學習的習慣,課前的預習、課堂重點聽講、課后的練習以及復習,都與初中有較大區(qū)別。首先,要熟悉地理課標和教材,對整個高中地理體系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在教學時就會游刃有余,知道哪個階段講解哪些內容,講到什么深度,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當然,最好對初中地理課標也要進行了解,對初中教材熟悉,這樣,就可以把初中和高中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更高層次的知識體系,有的放矢,節(jié)省教學時間,做到事半功倍。其次,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和調查??既敫咧械膶W生,在初中階段都是學習的佼佼者。進入高中后,有的還沉浸在考入高中的成功中,有的還在懷念初中,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學習的好壞在于各自是否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因此,學生進入高中后,教師應對學生進行了解和調查,逐一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進行生活上的關心,使他們從初中順利過渡到高中的學習。

3.高一教學內容與初中的銜接

高一必修1的主要內容是自然地理,每一章都很難,無論知識點還是課堂容量都與初中不一樣。有些地理知識是初中教材中有的,在初中階段應該掌握的,進入高中后,這些初中知識點會用到,用來理解高中知識。如果這部分初中知識沒有學習好和掌握牢固,在高中地理學習中肯定就會有障礙。如在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運動”一章中的“時區(qū)和時差”“晝夜長短”兩部分中有關計算的問題。按照正常的備課,介紹經度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相差1度地方時相差1分鐘,1個時區(qū)相差1個小時,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qū)。但在上課的時候,講到具體計算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東經、西經、本初子午線、把經度換算成時區(qū)等知識都不會。這些知識都是初中地理內容,通過了解知道學生在初中地理課沒有好好上,有的初中沒有正式的地理教師、有的初中地理課基本不上,導致學生對經度、緯度、時區(qū)部分的知識都不知道。通過課后及時反思,調整教案,在其他班級授課時,先補充初中地理的知識,然后再教高中的內容,經過這樣的補充,學生學起來就輕松多了。再比如,在學習必修1第三章“洋流”時,有的學生對世界上的大洋名稱和分布以及個大洋的輪廓特征不知道,更不知道洋流流經沿岸的地名。所以在學習洋流時,先補充初中的區(qū)域地理知識,用多媒體顯示世界地形圖,帶領學生讀出大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極大陸,了解各大洋的輪廓特征以及大洋兩側的大陸名稱,記住洋流流經各地的地名。通過對初中地理知識的補充,學生的學習會感到比較輕松,理解上也比較容易。

4.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初中學生剛剛進入高中,由于初中很多學生和學校對初中地理不是很重視,對地理學習缺乏興趣。還有的學生對高中地理的認識僅停留在初中階段的理解上,因此,在學生進入高一的學習中,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地理。如在講到“板塊構造”部分知識時,比較枯燥。把初中地理上有關“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引入課堂,“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fā)現(xiàn):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南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一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組合起來,他堅信這不是巧合,便順著這條思路研究下去,后來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學生很快有了興趣,然后帶領學生看世界輪廓圖,繼續(xù)講板塊構造理論,六大板塊的理解就容易了。

三、結束語

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高一是關鍵,而且高中地理中的三本必修課本,兩本必須是在高一完成。所以,教師要調查研究學生,分析學生個體差異,把初中和高中教材知識有機銜接起來,降低學生高中地理學習的難度。在銜接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學機會,促進學生在地理學習能力上的提升,同時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恰當?shù)慕虒W時機,把初中必要的地理知識給學生進行補習。總之,高一地理和初中地理的銜接很重要,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地理的成敗從某種意義上講取決于高一階段,教師在對初高中地理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能否做好銜接,能否正確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非常重要。如果這些工作都做到位,學生對高中地理的學習一定不會感到困難。

作者:陳嵐婷 單位:江蘇省震澤中學

參考文獻:

[1]羅雅晶.新課程標準下初高中地理銜接問題的分析及解決對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15).

[2]鄭于藝,黃志明.讓微課為初高中地理銜接教學潤色[J].地理教學,2015,(17).

第6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由于基礎薄弱,在高一必修教材的學習中,不少同學學習地理非常吃力,甚至對地理產生畏懼情緒,看到地理就頭疼、厭學。到了高二又不得不面臨文理分科的現(xiàn)實,像我們這類生源不是太好的學校,選擇讀文科的學生,地理基礎普遍薄弱。本著從實際出發(fā),為了彌補初、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巨大“斷層”,幫助文科學生打好堅實的地理基礎,我校在高二的地理教學安排上,往往以復習初中地理即:《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為主要教學任務。高二是文科學生學習地理的一個新起點,高二地理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高三的復習進程,甚至影響到高考的發(fā)揮,所以,高二的地理教學至關重要。如何才能搞好高二文科的地理教學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感想,借此與廣大地理教學同仁商榷、共勉。

一、端正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習興趣

俗話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所以,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是學好地理的先決條件。受初中地理教學的影響,不少學生把地理課當成放松課、休息課,要么不聽講,要么做其它科的作業(yè),看其它書籍。必須改變這種狀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學習態(tài)度,學校、老師、家長都必修從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加以高度重視。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地理是一門和生活聯(lián)系十分緊密的學科,在教學中,老師不要光在紙上談兵,要學以致用,要聯(lián)系實際。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談地理,解釋地理現(xiàn)象,讓學生感覺到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地理知識與我們無時無刻不同在,以激發(fā)學生探求地理知識的興趣。

二、要善于把高初中地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復習效率

針對我?,F(xiàn)狀,在高二地理教學中重點補上初中地理,由于初中地理教材是針對初中學生編寫的,內容難免比較淺顯粗略,無法滿足高中地理教學的需要。這就必須要求教師要熟悉高初中教材,吃透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把高初中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切忌簡單的走一遍初中教材。

高初中知識的有機結合,并不是簡單的把知識進行羅列與堆砌,以及生硬的安插。要有機的結合就必須找出高初中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高初中知識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初中地理側重于學習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而高中地理則側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的學習。然而,初高中地理又有著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由于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間聯(lián)系和結構變化,地理現(xiàn)象的產生、發(fā)展變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間位置來呈現(xiàn)。初中所涉及的區(qū)域地理是高中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許多原理內容的引入都要通過區(qū)域地理的具體實例來闡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過區(qū)域地理的事實來印證,所以學習地理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時,都離不開區(qū)域地理的地理事實。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高初中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將兩方面知識精煉提出,合理搭配,有機融合在一起。

怎樣才能把高中地理的內容適時適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學中去呢?不管是中國地理還是世界地理,作為區(qū)域地理,在教學上都有一共同的特點:都是從位置范圍、人口和名族、地形、氣候、河流和湖泊、資源、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交通、城市、生態(tài)問題等方面進行闡述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內容要適時適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學中。

例如:在復習中國地理的時候,可以把高中地理選修第二冊的知識融入到相關內容中。初中“北方地區(qū)”中“脆弱的生態(tài)”部分講得很粗略,而在高中地理選修第二冊的“國土整治”中出現(xiàn)時被細化。在“南方地區(qū)”的學習中借助南方地區(qū)治土治水和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內容,可以把選修第二冊中“山區(qū)資源的開發(fā)”“長江三峽”“浦東新區(qū)的開發(fā)”融進去;“西北地區(qū)”中加入“西北荒漠化”“西氣東輸”;在“青藏地區(qū)”中融入“青藏鐵路”“南昆鐵路”;在講完“臺灣省”“香港和澳門”之后,再講海島資源的開發(fā)——海南島。至此,在中國地理知識基本學完的同時,高中地理選修第二冊也隨之講完。這樣既節(jié)省時間,又使學生所學的內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系統(tǒng)性。學習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氣候部分時,初中地理重點學習氣候的特點與分布,最好把高中地理中相應的氣候成因,氣候類型的判斷,氣候的分析評價等內容融合進來。學習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所涉及的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時,要有意識的融入高中地理必修下冊的區(qū)位知識。讓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復習效率。

三、探索學習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分析思路

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是紛紜復雜的,但它的發(fā)生、演變和分布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組成地理環(huán)境的諸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互為因果,反映了客觀世界的內在聯(lián)系。只要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就能建立正確的分析思路。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鞏固、深化及其應用,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學起來也就容易得多了。

第7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文精神;構建;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305-02

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通過尊重地域文化、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以及結合理論和實踐的形式進行人文精神的構建,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資源價值觀,還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中的精髓,從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良好的應用在地理學科中學到的知識。另外,在人文精神的引導下,學生還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發(fā)展觀,進而促進我國社會更好的發(fā)展。本文對高中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構建和作用進行了分析。

1.高中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構建

1.1 尊重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存在很強的地域差異性,在人文地理中,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具有區(qū)域性,不管是人口的分布,還是工農業(yè)的布局等。因此,地理課程的教學也具有相應的差異,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的差異性,注重人文地理知識的教授,讓學生逐漸樹立區(qū)域多元化的意識,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1]。世界上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習慣,而且這些地域上的差異都會逐漸轉變成文化上的差異。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構建人文精神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世界地域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科學發(fā)展觀,提高地理課程的學習效果和質量。

1.2 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中,要想構建人文精神,必須要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它不僅是人文精神的基礎,還能促進地理環(huán)境的良好發(fā)展。目前,我國環(huán)境破壞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不僅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影響,甚至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發(fā)展,這種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經濟發(fā)展,不僅背離了人文精神的構建,還違反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在中國古代的思想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充分反應出了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逐漸被"人定勝天"的思想所替代,人類對環(huán)境的不斷破壞會對人類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來講述一下自己是怎樣保護地理環(huán)境的、怎樣才能實現(xiàn)我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另外,還可以讓學生說一下在我國有哪些新型的能源,有什么優(yōu)點等。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討論,能夠對我國的地理環(huán)境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節(jié)約能源的意識以及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2]。

1.3 結合理論和實踐。對于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而言,主要以理論知識講述為主,學生多多少少會感到乏味和枯燥,教師如果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構建,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我國的交通進行積極的討論,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討論小組,著重對我國重點城市的交通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布局以及布局影響等,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讓學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人文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構建。

2.高中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作用

2.1 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資源價值觀。在進行高中地理的教學時,教師應該注重地理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將各個地域的環(huán)境情況和資源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并且根據(jù)環(huán)境對人類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資源價值觀。通過高中地理的學習,還能給學生帶來很多的聯(lián)想,從而深刻認識到環(huán)境的重要性,了解到環(huán)境是需要人類去維持和保護的,而且教師還可以結合現(xiàn)在環(huán)境破壞的嚴重性,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種環(huán)保意識,加強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的認知能力[3]。

2.2 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中的精髓。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其中主要分為人文地理知識和自然地理知識,而人文地理知識是建立在自然地理知識的基礎之上的,人文地理也是自然地理最終的落腳處。對于高中地理學科而言,從人文精神的角度能夠將教材中每個知識點全部結合起來,從而對學生進行人和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教育。學生只要能夠掌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以及和諧發(fā)展的內涵,就一定會掌握地理知識的精髓,從而更好的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其學習效率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3 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于高中地理而言,是一門具有發(fā)展性的學科,而人文精神的構建能夠將這種發(fā)展性轉換到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中。大部分的地理問題都是在不斷的變化中形成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總結地理原理的能力,從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廣泛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加強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的構建,不僅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且還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等。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人文精神的構建時,應該從尊重地域文化、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以及結合理論和實踐等方面入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但是,目前我國高中地理課堂中人文精神的構建還不夠到位,還需要教師的積極配合和支持,進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如霞. 地理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路徑選擇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文化系[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16:123-124.

第8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關鍵詞】五分法;課程構建;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新課改正在深入進行,合理地、科學地對于地理教科書內容進行分析,對于我國地理新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幫助。

一 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構建的現(xiàn)狀

課程構建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教育政策的具體化,它集中地反映并支持著教育政策。[1]新課程改革的課程構建中呈現(xiàn)出開放性、民主性、發(fā)展性和個性化的新特點。課程內容的構建更加注重與社會、與生活的聯(lián)系,課程構建更加注重“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思想和理念。

二 課程構建理論中的五分法理論

在高中新課程改革蓬勃開展的今天,地理課程的改革也在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進行新課程改革時,課程的理論構建成為我國新課程改革中人們所關注和思考的課題。

五分法理論由美國著名美學教育家、課程論專家艾斯納(E.W.Eisner)提出。他描述了課程設置的五種基本取向:認識過程的發(fā)展取向,學術理性主義取向;個人實用相關取向;社會適應取向;技術化取向。

教科書作為課程改革的最直接的載體,在其表現(xiàn)形式上也有明顯體現(xiàn)。因此,對教科書的內容進行五個層次的劃分,可看作是對課程構建方向的整體把握。

三 對現(xiàn)階段地理課程構建的教材分析

1我國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情況

我國現(xiàn)行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和山東教育出版社四家出版社組織編寫的。四版教材均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jù),但又各具特色。

從發(fā)行和使用情況上來看,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的覆蓋面最為廣泛。且人教版的地理教材編寫歷史最長,對內容把握較為周詳,具有較好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因此,筆者選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進行分析,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實際意義。

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內容分析

借用艾斯納的五分法對于我國高中地理人教版的必修教材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出我國的高中地理教材具有以下特點:對地理基本知識的講解較為充分;對地理學科本身的體系和邏輯構建和對社會適應取向的內容陳述比較充足;而對于個人實用相關取向及技術化取向方面的內容則相對薄弱。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冊[2]教材為例,筆者借用艾斯納對課程的分析方法,把教材各個教學因子進行劃分后發(fā)現(xiàn):

教科書對于學科基礎知識的陳述基本占到了43%,各類基礎概念的給予基本是以認知發(fā)展取向的類型為主。教材在地理學科體系構建上的篇幅約占到25%。對于社會適應取向方面的構建也比較充分,比例達到17%。課本較為關注與社會、環(huán)境相的適應的方方面面。課本內容和案例的選擇大都取材于我國的典型案例,并與我國的現(xiàn)狀和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全書有9%的篇幅涉及個人實用相關取向的內容。而本章涉及技術化取向方面的,即對于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內容為6處。課本中該取向的內容主要用圖表和活動題等形式表現(xiàn)。

四 我國高中地理課程構建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對策

1我國高中地理課程構建的要求及出現(xiàn)的問題

在《課程標準》中曾明確提出了課程設置的目的以及對教科書中的編寫建議。從我國制定的地理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學生本身的重視程度和對于社會需要和學科知識的學習兩個方面,所表現(xiàn)的重視程度基本一致。

而從我國現(xiàn)試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可以看出,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我國高中地理教材體系已經較為完備,對于地理課程的體現(xiàn)較為充分,但在編制方面也有著一些問題。

(1)五種取向的內容選擇不均衡。教材所關注的焦點仍是學科本身,知識本身,關注地理學科內容的傳授和學科體系的構建;對于社會現(xiàn)實及社會適應的關注基本達到全書內容的五分之一,而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則明顯不足。

(2)對于學生本身的關注度不夠充分,對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培養(yǎng)不足。教科書中內容的呈現(xiàn)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較少。

(3)知識陳述體系還存在著問題。

2 對策

針對這種現(xiàn)狀,在保持我國高中地理教材對于知識、地理學科構建和社會適應取向的優(yōu)點下,未來的課程內容的設置中應該更多的關注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對此,筆者有如下幾個建議:

首先,地理課程中編制內容應該更加均衡化。

地理課程中的內容也要更加合理化,均衡化,以及課程要求的方方面面,都在教科書這種最為直接的載體中得到體現(xiàn)。在地理課程中,我們要平衡社會需求、學科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的發(fā)展以及認知等五個方面的關系。

在教科書的呈現(xiàn)方面,要保證在每一章節(jié)內容中各有側重,又相互平衡。突出在教材的語言編制方面,語言的編寫應有更加多樣的表達形式。為了讓教科書內容呈現(xiàn)不同的側重點,可以酌情考慮語言文字的表述方式,使之產生具體化、視覺化的效果,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從而服務于五個方面內容的表達。

其次,地理課程設置應更加關注學生本身、注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從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情感體驗,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和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強調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質疑與探究,、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從地理學習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自我、找到共性,甚至學會生活。

為了更好地使地理課程關注學生本身、注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教材在編制上應進行分類。具體來說,教材應分成教師教科書和學生教科書,即學生教科書中應該設置更多的開放性的問題,并避免直接在問題下面給出答案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這種教科書內容呈現(xiàn)應更為簡潔。并以地理的圖表為主。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應以探究式、活動式的地理課程為主,積極發(fā)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第三,知識陳述體系需考慮地理學科層次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高中地理教科書的知識陳述應該以學生的可接受性為前提,關注陳述地理學科內容的層次。

參考文獻:

第9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材;特色;中圖版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最大特色是教材編排呈現(xiàn)二元化特征,即在編制正文系列的同時, 還精心設計了一套課題系列,形成雙系列的教材編排體系。正文系列與課題系列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充分體現(xiàn)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倡導的既注重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又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筆者以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為例,從該套教材的課文系統(tǒng)、圖像系統(tǒng)和作業(yè)系統(tǒng)三方面談談自已的拙見。

一、課文系統(tǒng)

1.版面形式新穎

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版面由主欄和輔欄、頁眉、頁碼等組成。主欄約占三分之二的版面,是教材的正文系統(tǒng),輔欄約占三分之一的版面,設置眾多小欄目,名稱有“學習指南”、“名詞鏈接”、“思考”、“討論”、“讀圖”、“讀表”、 “實驗”、“活動”、“填表”和“比較”等。主欄中一級標題為紫紅色,二級標題為綠色。奇數(shù)頁頁眉為本節(jié)標題,偶數(shù)頁頁眉為本章標題,奇數(shù)頁頁碼標注在頁面右上角,偶數(shù)頁頁碼標注在頁面左上角,頁碼緊挨著章節(jié)標題,便于學生翻找與定位。目錄系統(tǒng)也是一大特色,每冊總目錄分三部分,即章節(jié)目錄、課題目錄和案例研究目錄。此外,每一章都有詳細的內容目錄,從中可以瀏覽各節(jié)標題及各節(jié)一級標題。例如,必修一第二章內容目錄如表1所示。

2.雙系列有機結合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結構嚴謹,富有個性。正文中除基本的文字和圖表外,還安排了眾多特色欄目,如“探索”、“學習指南”、“實驗”、“名詞鏈接”、“閱讀”、“思考”、“討論”、“活動”、“讀圖”、“案例研究”?!疤剿鳌卑缪葜鴮胄抡n、引人入勝的角色;“名詞鏈接”、“閱讀”、“案例研究”側重于知識層面;“學習指南”中既列出了學習要點,又包含學法指導。例如,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jié)“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提出了“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風帶和氣壓帶是如何分布的? 有什么移動規(guī)律?鋒、氣旋和反氣旋等天氣系統(tǒng)有什么特征?”等問題,同時提示,在閱讀本節(jié)內容時,寫一個提綱,并用標題表明主題內容。

中圖版高中地理教材課題系列落實了“滿足學生不同地理學習需要”的課程理念。地理學習的需要是多元的,對于不同類型的高中學生,地理學習需要的側重點主要分三類:側重生活的地理、側重文化素養(yǎng)的地理、側重科學的地理。課題系列的設計對學有余力、學習需要側重科學的學生大有裨益。中圖版每一章都有課題,學生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進行課外研究。例如,必修二第一章課題“調查家族人口的增長和遷移”,絕大部分學生都興致盎然,樂于研究。開展課題研究可以發(fā)展學生多樣化的能力,如終身學習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寫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實踐能力等。

3.內容呈現(xiàn)富有彈性

在內容的呈現(xiàn)上,中圖版地理教材并沒有鋪得太滿、面面俱到,而是保留了一定的彈性,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預留了一定空間,并為學生自主學習進行了一定提示。例如,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jié)“寒潮”在最后的復習題中提出問題:除寒潮之外,你還能舉出哪些氣象災害。這給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二、圖像系統(tǒng)

在當代地理教材中,圖像系統(tǒng)已經成為教材中相對獨立的部分,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插圖,而是成為與課文系統(tǒng)、作業(yè)系統(tǒng)相互聯(lián)系、相互配合的重要成分。圖像系統(tǒng)也為中圖版高中地理教材增添了一抹亮色,可謂錦上添花。其圖像系統(tǒng)具有類型多樣、原創(chuàng)較多、地圖編制質量較高、隨圖設問、多圖結合等特點。從圖像類型看,地圖、地理示意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分布圖、地理統(tǒng)計圖、遙感影像、漫畫等應有盡有。從原創(chuàng)角度講,很多示意圖設計得精致美觀、極富創(chuàng)意和新意。

地理景觀圖在中圖版教材圖像系統(tǒng)中所占比重最大,包括景觀照片和景觀素描圖。地理景觀圖對于學生感知那些不易親眼見到的地理事象來說意義非凡。景觀照片在介紹地理知識時既形象,又便于理解。景觀照片具有強烈的真實感,同時也有局限性,有時無法完整展示地理事象于一張圖上,素描圖的優(yōu)勢便顯示出來。例如,“歐洲的三圃制” 景觀素描圖(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節(jié)圖1-2-15)就比照片效果好。

地理示意圖按所表現(xiàn)的內容,可分為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示意圖。它對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和原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必修一圖2-1-9 “赤道與極地間的閉合環(huán)流示意”、圖2-1-10 “全球大氣環(huán)流示意”、圖2-1-11 “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布示意”這三幅圖逐步疊加,不僅有利于教師分步教學,也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復雜知識。

地理統(tǒng)計圖能將枯燥的數(shù)字形象化,直觀說明數(shù)量問題,是概括程度很高的圖形,其在必修二第一章占比最大。如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節(jié)圖1-1-1 “歐洲與中國人口增長的比較”折線圖,圖1-1-11 “中國人口變動曲線”圖等。

行政區(qū)劃圖對于學生學習區(qū)域地理及解答相關題目如虎添翼。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中國行政區(qū)劃圖只記得大致輪廓,更不用說某省行政區(qū)劃圖里的地級市了。針對學情,中圖版教材提供了很多行政區(qū)劃圖。如必修三圖1-1-13“中國三個經濟地帶”將省級行政區(qū)的輪廓及名稱標注得一目了然,圖2-5-2“江蘇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中不僅有地級市,還有部分縣級市,必修二1-2-1“當今世界主要移民路線”大致反映了世界政區(qū)。

地理漫畫以其可愛的卡通形象、幽默感、趣味性,通過夸張、擬人、比喻、影射等表現(xiàn)手法,反映地理現(xiàn)實問題,揭示人地關系,具有生動形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等特點。每幅地理漫畫都反映了特定的地理問題,一般可從漫畫標題及畫面中的內容解讀出來。以漫畫導入新課,新穎別致,效果顯著。例如,利用中圖版必修二圖4-3-1“自絕生路”,可引發(fā)學生思考:畫中人物在做什么?這樣做的后果會怎樣?他們意識到了嗎?利用漫畫的感性材料,創(chuàng)設獨特教學情境,增強學習內容的吸引力,使枯燥問題趣味化,提高學習興趣,激發(fā)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三、作業(yè)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