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范文

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

第1篇: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范文

高一政治文化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知識點

一、緊緊抓住中心環(huán)節(jié)――思想道德建設

1、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huán)節(jié)。思想道德建設規(guī)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系統(tǒng)工程中,必須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06頁“專家點評”材料,并思考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是什么?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這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區(qū)別和優(yōu)越于其他社會形態(tài)思想道德的顯著標志。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原則。這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與以個人主義為原則的資本主義思想道德的根本對立之處。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有哪些重要內容?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3、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是:

(1)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

(3)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07頁“專家點評”材料,并思考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三、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1、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重要性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xié)調、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是思想道德建設的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2、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要求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07-108頁“四個觀點”材料,并思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討論問題

(1)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應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催生了許多富有時代氣息的思想道德觀念。與此同時,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場經濟的弱點,侵蝕人們的思想、敗壞人們的道德。 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fā)展,越需要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

 

高一政治必修3文化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1.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知識點整合

2.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識點總結

第2篇: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 鍵 詞】 全國新課標I卷;高一;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27-0101-02

高一必修1、比修2主要涉及的內容和知識點是:化學實驗基本方法、物質的量、物質的分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化學鍵、化學能與熱能(電能)的轉化、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簡單的有機化合物,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環(huán)境保護等知識,本文僅是對全國I卷形勢下的高一化學的教學提出自己幾點粗淺看法和思考。

一、全國I卷試卷結構說明

全國卷理科綜合試卷結構如下:

其中,生活中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有機化學、離子平衡問題是全國卷選擇題基本穩(wěn)定的命題范疇,其他考點分布就不穩(wěn)定了,對學生的考查更加注重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注重實用性和靈活性。元素化合物知識靈活分布在生活中的化學和實驗基本操作兩道選擇題中。比如:

T7(2013).化學無處不在,下列與化學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侯氏制堿法的工藝過程中應用了物質溶解度的差異

B. 可用蘸濃鹽酸的棉棒檢驗輸送氨氣的管道是否漏氣

C. 碘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

D. 黑火藥由硫黃、硝石、木炭三種物質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所以在講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時就要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進行知識的滲透了,比如在高一講Na及其化合物的時候就要滲透侯氏制堿法。

二、2013~2015年全國I卷選擇題核心考點總結

三、全國I卷的結構和核心知識點對高一教學導向的幾點思考和關注點

1. 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思考

選點切入點的考慮,內容首先是從周期系中的代表性金屬元素鈉、非金屬元素氯元素及其化合物切入,再延伸到周期系中的其他元素,進而綜合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和化學性質,在自然界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與環(huán)境保護),主要考查鈉、鎂、鋁、鐵、銅;氯、硫、氮、碳、硅等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和由此基礎上外延拓展出來的其他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識。比如:

Na――延伸到Li及其化合物:2013年T27的鋰離子電池。

Cl――延伸到碘及其化合物:2013年T13考查實驗乙醇萃取碘;2014 T9I-濃度與反應速率的關系,I-也是該反應的催化劑;2015年考查富集在海藻中的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殺菌劑、藥物等方面具有廣泛用途及涉及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識。

N――延伸到P及其化合物:2014年T27考查次磷酸(H3PO2)及其衍生出的化合物的性質。

Al――延伸到B及其化合物:2015年T27考查的硼及其化合物(硼酸等)的性質及在工業(yè)上的應用。

2. 原理知識更深入和難度加大

物質的量的計算比重比廣東卷大和難;電化學情景較新穎,難度加大,原電池由基本原電池延伸――生物電池,固態(tài)熔融電池等;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拓展、氧化還原反應原理中的電子守恒配平,這在原來廣東卷必修課程里講的較粗略,現在要細講了,重點講了,因為這些也正是學生的難點。它一般出現在無機綜合題中,強調對工藝流程的分析解讀,就新情境下書寫化學方程式的要求看,全國卷的靈活度更大,在配平、物質推理方面需要學生有充足的訓練經驗。反應原理題除了考查學生從圖表中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對于圖像中定態(tài)的點和動態(tài)的點與對應的化學意義的相互轉換能力要求顯著,基于真實情景下的化學計算能力要求遠高于廣東卷。特別是在新情景下的化學方程式、電極方程式的書寫,K/Ksp的應用及其計算,質量百分含量,產率、轉化率等的計算考點上體現得更淋漓盡致。

2013全國I卷T28.(節(jié)選)(5)二甲醚(CH3OCH3)直接燃料電池具有啟動快、效率高等優(yōu)點,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料電池(5.93kw?h?kg-1)。若電解質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電池的負極反應為 ,一個二甲醚分子經過電化學氧化,可以產生 個電子的電量;該電池的理論輸出電壓為1.20V,能量密度E= (列式計算。能量密度=電池輸出電能/燃料質量,lkW?h=3.6×106J)。

參考答案:(5)CH3OCH3+3H2O=2CO2+12H++12e- ÷(3.6×106J?kW-1?h-1)=8.39kW?h?kg-1

尤其是2015全國I卷 T8.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值的考查,T9.元素守恒在有機物中的應用,T11.微生物電池的考查,T13.電解質溶液及T28,整題就是原理和計算能力的考查了,涉及的知識點有氧化還原反應、K/Ksp、正逆反應速率及速率常數及影響因素、化學能與鍵能的關系等。

3. 有機知識考查的范疇廣泛

有機物知識點的考查沒有明確的方向,2013年,T8.考查的是烴的衍生物的性質,T12考查的是重新組合成醇的種類,T13考查有機物的分離和提純;2014年,T7考查同分異構體;2015年,T9新情景烏洛托品甲醛和氨氣的加成和脫水取代的量之比。

有機選做題一般就是有機推斷和推理,有機物的分子式、結構簡式,反應類型,反應條件,官能團的性質,同分異構體數目判斷、書寫及計算;對有機物的結構理解和認識、有機方程和合成路線等。內容的邏輯性和規(guī)范性強,有機合成路線對思維和知識要求較高。

4. 實驗內容和有機知識的綜合考查

化學實驗在必修1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進一步學習了溶解、過濾、蒸發(fā)等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礎上練習蒸餾、萃取等分離、除雜和提純的方法和操作,認識了一些高中實驗儀器和實驗安全等注意事項。這在選擇題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全國I卷的26題,近三年考查的都是有機知識和實驗內容的綜合考察,當然也是實驗基本操作和方法的遷移應用為主,難度不是很大。在2015年的實驗題中首次出現了開放性的實驗設計問題,說明廣東卷在實驗探究命題上的探索已引起教育部考試中心的關注。

第3篇: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范文

一、高一階段氧化還原反應主要教學內容分析

初三年級的時候同學們已經學習過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知識,到了高一年級之后就開始展開有基礎的這塊內容的學習在必修一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中的氧化還原反應一節(jié)是主要的學習區(qū)域,還有必修二《化學反應和能量》中相關內容.從內容分析.必修一的內容主要是基礎性的.關鍵在于將初中的化學知識跟氧化還原反應聯系起來并能夠逐步地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根本――電子的轉移,并能夠聯系實際通過調查、對比、舉例來列數生活中的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的例子并由表及里的加深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

而必修二部分的內容則要高一些.通過必修二化學反應與能量一塊的學習,能夠逐步的了解化學鍵、熱能、化學能以及電能和化學能之間的關系.并從之前的知識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的得失的角度去看待這一問題,并能夠以原電池為基礎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學習.可以說,必修一是初中得氧失氧式氧化還原反應反應知識的一次加深和強化,并在學生腦海中建立電子轉移以及化合價的概念并逐步的了解應用方面還原劑和氧化劑的原理及用途.而必修二的知識則更加深入,著眼于能量的轉換并初步掌握一個重要的模型――原電池模型為實踐運用以及后面選修四的學習打下基礎.可以說,高一部分氧化還原反應的內容是承上啟下的.

二、高一階段氧化還原反應主要教學問題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每一位化學教師對氧化還原反應部分都十分重視,應為氧化還原反應部分是各級考試尤其是高考的中心內容.也是比較靈活的一塊內容.而新課程改革以及江蘇省五嚴規(guī)定的陸續(xù)實施,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和教學實踐的矛盾逐漸的顯露出來,并隨之產生了一部分教學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導入方法陳舊

由于氧化還原反應部分知識內容的連貫性,很多教師掌握了一整套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方法.從置換反應、氧化反應、分解反應、還原反應這幾大反應引入知識沖突之后進行導入,有的時候,使用離子反應來進行導入也是常見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這逐步的成為一個教學問題.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這種導入方法看似合理,其實沒有契合學生的學情.很多學生對于上述五種化學反應的掌握其實并不很好,尤其是置換反應,有一半左右的學生并不十分熟悉.而離子反應由于剛剛學習,很多學生并不能夠靈活的運用.所以從這幾個反應入手創(chuàng)造認知沖突展開教學的方法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否則會造成教與學的雙面問題.

2.學生化學知識體系不能支持傳統(tǒng)教學過程

氧化還原反應部分有不少的教學套路,有的老師喜歡按部就班的從得失氧到化學價逐步展開然后再引入到電子轉移方面.還有的老師喜歡多把得失氧、化合價、電子的轉移三個方面各自獨立下來進行講解和闡述.這種相對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展開的方式主要是考慮了初中階段的知識背景,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知識,已經對基礎的化學反應和基礎的反應類型有一定了解基礎之上.但是,初中新課程改革之后,江蘇地區(qū)的教材已經逐步的取消了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的知識的要求.筆者在實際教學中也發(fā)現學生掌握也不太牢靠.而高一階段的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知識在無基礎的背景下一下子對本質的電子得失經行要求就顯得十分突兀.學生的掌握顯得比較困難.

3.教學模式落后

在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模式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都是大量的高考、小高考的題目、考點.于是在有限的課時背景下,教學模式的設計都以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主.講授大量知識點之后就給予學生大量反復作業(yè)、聯系予以強化.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顯然不利于知識的內化和學生學習主觀性能動性的提高.

三、高一年級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問題的相應策略

1.巧置情境,調動學生自主意識

情境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巧妙的設置適合學生知識背景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將日常的生活學習和教學內容合二為一.可以進一步促進氧化還原反應這樣一個高一年級部分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攻克.例如在必修一《氧化還原反應》的第二課時中,筆者就用多媒體展示了每一位同學都會吃的包裝好的月餅.并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在月餅保鮮的過程中什么物質具有氧化性,充當氧化劑?同時,月餅的包裝袋中放入的物質應具有什么樣的性質,起什么作用?以這樣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導入之后,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理論聯系實際的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引入多種教學方法,突破認知障礙

傳統(tǒng)的老師教學生聽的教學方法明顯不適合氧化還原反應部分內容的內化深入學習.要充分地運用各種學習方法,如掌握基本概念的時候就可以采取學生先學后教的方法.而稍微有一點深度的電子轉移等方面的時候小組合作學習就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而總結氧化還原反應的規(guī)律等進行內化總結的時候,引入小組競爭分析法就比較好.教無定法,最終還是以教學活動的高效和學生的主動性的提高為最終目標的.

第4篇: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學習觀念;地理課堂;課堂有效教學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科目的數量(增至9門課)、容量增加了,在高考面前負擔也加重了。如何使學生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地理教師應該經常思考的問題。下面就此談一些個人見解。

一、教師引導學生從初中形態(tài)向高中形態(tài)轉變

初中階段地理課是否正常直接影響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初中地理已經納入中考范圍,這使得初中生的地理水平整體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地理課仍然是不被老師、家長、學生重視的一門學科,存在教學過程的間斷性,應試突擊性的問題。這種觀念一直延續(xù)到高一初期,使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地理課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學習、運用地理知識,更不能實現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地理教材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江西地理高考模塊分別是:必修部分的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塊)、必修二(人文地理模塊)、必修三(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塊);選修部分的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和選修六(環(huán)境保護)。必修一當中一些系統(tǒng)地理中非常重要的原理和規(guī)律一直貫穿在高中地理之中,是高中地理學習的重中之重。高一階段地理教材的知識是基礎,是重點,也是難點,又是必修學業(yè)水平測試和選修學業(yè)水平測試中占比重較大的部分。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從初中形態(tài)向高中形態(tài)轉變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可以提高高一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為今后兩學年的地理教學做準備。這種形態(tài)轉型包括學習觀念轉型、考試觀念轉型、學習習慣轉型、學習方法轉型等。

1.學習觀念轉型

教師在高一第一節(jié)地理課上就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把原先思維中基本概念,哪怕是一知半解的概念作為基礎,讓學生嘗試接受高中系統(tǒng)地理模式,使其逐漸適應高一地理學習。教師從總體上向學生介紹高中地理教材的構成特點,使學生明白自己將要學習、理解和運用什么,使學生對地理課重視起來。另外,詳細介紹新高考方案是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使學生由原來地理是副科轉變?yōu)榈乩硎歉呖伎颇?,使其意識到高中階段地理課除去必要的基礎記憶之外,也重思考、重理解和重能力。

2.考試觀念轉變

考試觀念對現在學生和家長的影響很大,是否屬于必測、必考的科目直接關系到家長和學生的重視程度。要讓學生了解到高中地理學科考試在文科中是必選科目,考試成績能否達到B級以上直接影響其是否被本科學校錄取。即使是理科同學,也必須要參加每年舉行的學業(yè)水平測試,對于普通類考生,成績需要達到C級以上。初中生進入高一之后,對地理科目的考試觀念改變了,會促使其端正地理學習態(tài)度,加深對課程的認識。

3.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轉型

初中地理的教課形式和應試形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甚至于造成部分學生輕視課堂學習,只是把它作為“學科調味品”。有的地理課堂甚至于被其他科目占據,老師、學生只是在考前突擊一下,因為在學生看來地理可以不看、不記、不理解,考試時在書本上找一找即可,使初中地理課出現間斷性、應試突擊性的現象。

高中地理課要求學生重視掌握基礎知識,更要求學生會思考、會探究。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堂聽講和課后復習的習慣。學習中學生不能只簡單記憶知識點,問幾道“我不會做的題目”,應該注重培養(yǎng)“老師為什么是這樣呢?”“與我平時感覺怎么不同呢?”的思考方式。對于學習中“吃不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拓展思維,課外“加餐”。

學習地理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學生應該注重平時知識積累,如閱讀相關書籍,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介獲取知識,拓展知識面。

二、教師應該怎樣提高課堂效率

高一地理課按照要求是每周2課時,這就要求地理教師能夠充分利用45分鐘,發(fā)揮個人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梢詮囊韵聨c著手:1.教師要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掌握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當前的考試要求。如:了解、理解《江西省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考試說明》,把握每一課的要旨,使教學具有明確的導向,重點、難點適宜。2.重視課堂,一堂課有好的導入,可以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上課一開始就以趣引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藝術表演,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教師可以培養(yǎng)自己獨特的方式以吸引學生。如:幽默風趣的語言、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等?!昂玫拈_始是成功的一半?!币虼耍岣哒n堂教學的有效性,重視開端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做到事半功倍。3.適量的作業(yè)與測試。高一地理學科保證學生每天有15分鐘的課后作業(yè)。形式可以多樣化,包括書面作業(yè)、口頭作業(yè);內容也可以豐富一些,如制作地理小報、自繪地理漫畫等。以達到鞏固知識,適應高考的目的。4.要堅持寫教學后記,自我反思,尋找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學能力,促進課堂教學的效益。教學后記可以讓自己不斷反思,總結,并不斷改進。5.充分發(fā)揮整體的作用,開展“教師合作”?!敖處熀献鳌庇欣诎l(fā)揮教師整體功能,通過集體備課,協(xié)同施教,實施教學過程的通力合作,使教學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引導教師進行合作教學,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認知風格的成員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實現思維智慧上的交流與碰撞,從而達到一種“默契”,形成巨大合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的整體功能。通過“資源共享”使全組地理教師不斷進步,共同提高,特別是促進了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5篇: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 高一化學 學案設計 自主學習

如何使教學更有成效,是教育界永恒的課題,為此人們進行了很多的嘗試,希望尋求寓教于樂的快樂教學方式。如何以人為本,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減負增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呢?新課程改革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完成知識的自我理解和建構,而學案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新理念。

學案即導學方案(Guided Learning Plan),是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原有的學習經驗,站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fā)編寫的文本。學案的著眼點在于學生學什么和如何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學案實施的必要性

1.高一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年齡處于青少年向青年過渡的起始階段,不論生理還是心理都顯稚嫩,高一開設科目多,學習密度大,能力要求高,普通中學的高一學生焦慮情緒和不適應性表現得很明顯。對于初中化學,很多學生還停留在記憶背誦階段,還未形成對化學學科系統(tǒng)的學習方法,再加上高中化學思維量的提高,學生深感不適。在這種情況下,高一化學要做好初、高中教學的銜接,而學案的設計可以促進學生溫故知新,引導學生明晰學習目標,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優(yōu)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2.課改理念體現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導演”,學生才是舞臺的主角。學案的提出正源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只有轉變觀念,才能轉變角色。時代要求教師不能只是“傳道解惑”,而是要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發(fā)現問題的引路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考慮自己如何教,而且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生如何學。同時學案設計也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團隊的專業(yè)發(fā)展。

二、學案設計的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新課程展現不同功能的教材欄目,如“你知道嗎”“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等等,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學案的設計也是如此,通過它能體現一種舒心愉快的課堂文化。在學案中我嘗試使用這樣的語言:“比一比,看看誰的方法好”、“考考自己,相信自己行”、“這道題雖然綜合性有點強,但挺有意思,請你試一試、“這道題你肯定覺得自己會,但很容易出錯,不信你試試”等。這樣的語言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意識。學生嘗試的過程就是收獲。

2.探索性原則

為了激發(fā)學生思維,“學案”本身就是一份探索性的自學提綱。學案設計時可將知識點轉變?yōu)樘剿餍缘膯栴}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釋疑、激思,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品質和創(chuàng)新素質,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

3.梯度性原則

在學案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認知水平的層次差異。因此在學案設計中不能跨度太大,人為地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盡量把一個問題按知識梯度,從基礎到提高分層設問,循序漸進,分層推進。這樣既對學生解決復雜問題作了鋪墊和引導,又能把知識間的聯系展示給學生,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落實檢測已有的知識,同時感受知識向縱深的提高。高一正是初高中銜接階段,學生對于初三知識的遺忘及學習中的漏洞,直接影響新授課的學習。因此在學案設計時可以添加“知識牽引”模塊,喚起學生的記憶,梯度式設計問題,過渡到新授課知識點,這樣學生易于接受。

4.系統(tǒng)性原則

新教材高一內容知識點多,許多學生感到化學知識零碎、難以把握,很多知識點屬于純記憶,印象不深,久而久之,學生的記憶逐漸模糊。化學知識體系是有其完整性、邏輯性的。所以教師在學案設計中應注意到該問題,對知識點重新進行整理、歸納,理出思路,使知識系統(tǒng)化從而更易于學生接受。對于復習學案的設計,除了要對知識進行比較、歸納和總結,還應該盡可能地挖掘各節(jié)課或各章節(jié)之間的隱性知識,注重知識的遷移、在各方面的應用以及與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拓寬學生的視野。

三、學案設計與實施

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課程,教學方法不同,選用的學案也有所不同。

1.新授課學案――自主探究,啟發(fā)教學

(1)性質課學案――問題引導,實驗探究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是必修一化學中的重要內容,貫穿整個高中化學學習。部分學生在學習這方面內容時,對知識點死記硬背,沒有掌握學習方法。這對以后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學案設計要抓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層層問題引導、實驗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研究中得出結論,從而體會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方法。

如以《氯氣性質》學案為例,課前我引導學生有目的預習,在“知識牽引”板塊,回顧、總結已有的相關的元素性質知識,如氧氣、氫氣等非金屬單質的化學通性、激活學生記憶庫,從而有目的地進行知識的類比和遷移。在“預習導引”板塊,提出一些通過學生自學,可以在書本上發(fā)現的簡單問題,如氯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讓學生在自學中歸納總結、體驗自我學習的成就感。這樣,學生聽課的目標更明確了。

上課時,在“問題探究――共同練”板塊,我將課堂實驗探究條理化、系統(tǒng)化,以設計的問題作為導引,探究實驗為依托,向學生展現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如問題1:根據結構決定性質,預測氯氣的性質。在復習原子結構基礎上讓學生了解研究元素化學性質的一般方法。我演示銅與氯氣的反應,并提出問題2:金屬銅是不活潑的金屬,與氯氣反應劇烈,說明什么?再次強調結構決定性質,加深學生的印象。根據氯氣與銅反應生成高價氯化物,提出問題3:預測鐵與氯氣反應產物?教師通過演示實驗進行驗證。學生很自然地能得到以下結論:氯氣與變價金屬反應,得到高價氯化物。再如氯氣與水反應部分,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們利用學案同樣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設問問題1:氯氣能不能跟水反應呢,還是氯氣溶于水只是個簡單的物理變化?如何用實驗方法驗證?讓學生充分討論。學生經討論和教師的引導,嘗試試驗氯水的酸堿性。將氯水滴在pH試紙上發(fā)現試紙中間白,四周紅。該現象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說明反應有新物質生成,新物質是什么呢?根據反應物判斷很可能生成了鹽酸。我適時提出問題2:如何驗證鹽酸的生成?聯系舊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緊接著設問:如何解釋pH試紙中間白的現象?我讓學生充分討論,提出問題3:設計實驗方案推斷起漂白作用的物質。經討論和教師的引導,最后演示實驗紅色花瓣分別放入裝有氯氣、鹽酸、氯水里。到此,揭開氯氣跟水反應產物的謎底的時機已經水到渠成。通過探究實驗,問題導引,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的邏輯思維緊跟課堂節(jié)奏,從一個探究到下一個探究,一直保持濃厚的探究興趣。利用學案啟發(fā)思維的同時,學生可以將實驗現象、化學方程式等直接記錄在學案相應要點、關鍵詞空白的位置上,一邊上課一邊完成學案,節(jié)省筆記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也為課后整理、復習提供方便。

(2)概念課學案――課前熱身,激發(fā)興趣

概念教學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化學某些概念抽象,難以理解。學生往往覺得枯燥,不感興趣。我們可以設計預習學案――家庭小實驗,如在“物質的分散系”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完成這樣一個實驗:準備粗豆?jié){、鹽水、糖水、淀粉溶液、茶水、蛋清溶液,放入單層玻璃杯,用激光筆照射杯中液體,從與光束垂直的方向進行觀察。這樣操作無危險且容易成功,不僅讓學生提前了解了課堂知識,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在實驗中粗豆?jié){不能形成光亮的通路,這與豆?jié){是膠體的結論形成矛盾。教師可以加以引導,使學生了解丁達爾效應的本質原因,一舉兩得。除了家庭實驗,我們還可以其他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講授知識點前,學案以“拓展視野”模塊展示與所教內容密切相關的信息。如化學發(fā)展史、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最新科研成果、生活小百科,等等,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如離子反應是較為抽象的一節(jié)課,在學案“情境引入”部分,可以展現一則資料:三國時期,諸葛亮在七擒孟獲的過程中,蜀軍由于誤飲啞泉水,個個不能言語,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點迷津――飲用萬安溪安樂泉水,終于轉危為安,渡過難關。為什么啞泉水能致???萬安溪安樂泉水為什么成為靈丹妙藥?學生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fā)了出來,上課注意力明顯集中,通過學習最終解開了謎底。利用學案,教師可以很好地把握教學契機,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2.復習課學案――知識梳理,總結規(guī)律

復習課注重知識的體系和相互關系,學案更多采用章節(jié)知識網絡、表格形式等。如蘇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從鋁土礦到鋁合金”,里面涉及了鋁及其化合物之間的轉變關系,復習學案只要將各物質之間關系理順就可以了。如下圖:

在設計時,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靈活處理。如果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不強,教師可以給出各知識點之間的變化關系,讓學生填上反應試劑和反應條件;如果學生能力較強,則可以只給出幾個知識點,其余讓學生自己完成。

最后精選一些配套的綜合習題,讓學生學有所用,通過適當練習及時鞏固,并體驗學習后成功的樂趣。攻克了這一堡壘,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也八九不離十了。

3.習題課學案――方法指導,精練鞏固

采用學案,彌補了教材編寫的大眾化,教師針對性選擇習題,使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和思路,預習到位,上課有目的地聽課,筆記記錄少而精,課后整理筆記有依據、也為以后復習積累了豐富翔實的資料。

習題課學案主要集中在專題訓練上,有針對性地集中教學一類典型例題,歸納學習方法,變式訓練、實踐鞏固,在節(jié)省抄題時間上很占優(yōu)勢。當然,教師在編寫學案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有梯度地設計習題。在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學案,針對學案中的問題展開有效討論和交流,而不是完全“放羊”,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不是貪圖熱鬧、流于形式。

教無定法,每位教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類型課堂的學案沒有固定的格式,不同學校、不同學生設計的學案也不同。因此只要是適合學生的就是最好的。我們應該深信,只要懷著滿腔熱情,秉著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就一定能讓學案設計教學進一步趨于完善、結出更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周業(yè)虹.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化學教學,2009.11.

[2]房宏.以學案為載體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7.

第6篇: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范文

一、重視物理必修模塊在高考及其它選修模塊中的地位

根據山東的物理考試說明可知,物理是理綜命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理綜總成績240分中占89分。其中物理必修(1、2)及選修3-1、3-2作為必考內容,占73分,試題命制形式為7道選擇題與3道非選擇題;選修3-3、3-4、3-5三個選修模塊則作為選考內容,各為8分,但每個模塊只能命制1道非選擇題,供學生自由選擇其中2題來解答;選修1系列、選修2系列暫時不做考試要求。顯而易見,物理必修內容在高考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選修模塊的設計是建立在物理必修內容的基礎之上的,選修3系列是個綜合性的系列,課時比較多,它比較全面地介紹物理學的實驗基礎、邏輯關系、文化價值、技術應用。其內容是在必修基礎上進行的拓展和延伸,涉及的物理規(guī)律以及實驗原理很多是融合必修中的理論內容并行設計的。由此可見必修內容是其它模塊知識的基礎。因而加強必修模塊的教學與探究,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對于學生以后順利學習選修模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二、在必修模塊教學過程中應處理好幾個重要的關系

1.必修內容與教學用時的關系

必修內容是命題考試的重點,也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科學思維習慣和方法的主要載體,因而沒有任何理由不把必修內容處理的細致有效、科學系統(tǒng),并安排充足時間對學生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力爭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達到高考要求,但新課標對每個模塊的教學有明確要求,即每周安排2課時,36個課時完成一個模塊的教學與學習,這就出現了課時緊張與知識掌握程度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在必修1中表現的更為明顯。因為必修1內容基本上就是兩大物理過程(運動、受力)以及力與運動知識的濃縮,相當于原大綱版一年半的教學內容,況且學生又剛邁人高中階段,對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還不太適應,所以在36個課時中讓學生系統(tǒng)扎實地掌握這么多內容,確實存在著很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老師認真去研讀課標與考試要求,將教材內容重新組合,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大膽放手學生,才能正確處理好教學內容與課時的關系。

2.必修內容的寬度與深度關系

必修內容主要以基礎知識為主,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學會思考、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因而必修內容涉及的知識繁多,寬度較大,給人以蜻蜓點水的感覺。感到任何一個知識點都需要講明但又害怕講太多、太深,導致學生產生恐懼物理、失去學習物理的興趣,這點在必修2中表現的特別明顯,如必修2中第1章就涉及了功和能、功能關系的應用、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識點,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能靈活掌握知識的深度,那至少需半個學期才能完成本章的教學。所以我們在必修模塊教學時,一定要按照課標要求,千萬不要隨便拔高知識點的高度,要大膽取舍,該了解的就了解,該在選修中完成的知識點就放在選修中進行,避免不分層次、追求知識的一步到位,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熟練掌握本模塊與選修模塊之間的知識聯系或銜接,明確哪些內容需要細致講解、那些知識需要點到為止,且不可把選修內容的知識遷移到必修中來完成。

3.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工具的關系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而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切不可固定某一個方法或某種模式上,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興趣、愛好、個性存在差異的學生,班級建設思路、環(huán)境及本班其他老師又是不同的,學校的硬件設施也不相同,再者每個老師的喜好與擅長方面也不相同,這就需要我們針對自己的優(yōu)勢與學生制定出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方法就行,千萬不要認為實行了新課改,就把任何知識都設計成探究性教學、實驗性教學,徹底拋棄傳統(tǒng)的講授教學方法,或者是認為多使用現代教學工具(如多媒體、錄像機)才能體現出新課改,如有的老師把太多時間用在課件制作上,添加了較多易分散學生注意力的一些無用插件,結果課堂上學生沒有來得及思考或整理課件內容就一晃而過,導致大多數學生除了大飽眼福之外而無任何知識、學法上的收獲。這不但背離了新課標的宗旨,而且也不司能完成最基本的知識目標。所以老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使用現代教學工具能夠起到錦上添花之目的,否則是畫蛇添足。始終明確現代教學工具是為教學服務的,僅是教學的手段,它永遠不可能代替教師的講解、啟發(fā)、點撥與板書。

三、提高個人教學水平的幾點思考

1.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提高理論修養(yǎng)

新課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角度對學生做了一個立體的綱要要求。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新要點,在以前的教育理念上盡管有所涉及,但更側重的是知識與技能方面,因而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問題,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更新我們的教學觀念才行。我認為除經常研讀新課標綱要及相關新課改的理論文章或書籍之外,還應該要特別關注一下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等理論專著,仔細體會其理論內涵及應用技巧,為自己的課堂教學睿智與理論修養(yǎng)提供強大的理論后盾?!白罱l(fā)展區(qū)”理論強調探究知識的遞進性,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先行組織者”理論則突出教師的調控和指導作用,對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習慣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如在《測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實驗中,教材上運用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進行測量,得到至少六組(U,I)值,然后描點連線,用縱截距表示電動勢、斜率表示內阻。除教材詳細分析的這種方法外,還可以從物理儀器多用途使用、電路改進等角度進行分析,找出幾種簡單可行的測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的實驗方案,這就拓寬了實驗思路。又如電路設計經常要用到定值電阻,定值電阻如何使用往往不僅是學生最感困惑的地方,也是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還是高三復習教學的重點之一。鑒于此,教師的調控和指導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我是結合考題分析思路,歸納特點,總結出:(1)定值電阻用于改裝電表,擴大電表量;(2)定值電阻用來增大待測量;(3)定值電阻作為電表使用;(4)定值電阻用于改裝電表,擴大電表量等幾大常用用途。我想將這些模糊、易混點作為專題進行總結,都應歸功于“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的靈活運用。

2.研讀教學用書,明晰教學思路

必修教材打破了傳統(tǒng)教與學的理念,它更加關注當前社會普遍關心的社會經濟問題,如能源、環(huán)境等,使學生進一步物理學與技術進步、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從更廣闊的角度認識物理學的作用,并注意將相關的基礎規(guī)律進行綜合布局與整合,放在最能發(fā)揮其教育教學功能的地方來學習。從表面上看必修內容的知識較散亂、不成體系,但我們若認真研讀教學用書時,就會體會到該教材編寫的奧妙所在,知識體系也是很流暢的,只是與我們以前的思維方式不同而已。如我對必修1和必修2教材的編寫理解:共同必修是為全體學生設計的,旨在引導學生經歷對自然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本的物理知識,了解物理學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中必修1的概念和規(guī)律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教材里的典型實驗有助于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浩然研究方法,體會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必修2是物理學的核心內容,通過學習體會高中物理課的特點和學習方法,了解近代物理的內容,為學生進一步了解世界開啟一扇窗戶。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思路才清晰、有層次性、遞進性。

第7篇: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范文

“校本化課程實施”是指:學校教師在實施國家課程綱要、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學校的性質和特點及可開發(fā)和利用的學習資源,對由學校外部專家提供的科目學習內容進行選擇、補充、修正、改編、整合等一系列的課程改進活動。

從兩個核心概念界定的表述可以看出,校本課程開發(fā)重在從課程開發(fā)的視角闡述“學校本位”,而校本化課程實施則是從實施的角度表述“學校本位”,同時也從實施的角度闡述“開發(fā)”。校本化課程實施主要集中在語文、數學、英語這三個國家核心科目的校本化實施。

二、校本化課程實施的實踐探索

我校英語教材大多經過了備課組教師們的整合、拓展處理。本文選擇了較有代表性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課書必修二中的第四單元Wildlife protec-tion,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課書必修三中的第二單元Healthy eating進行了整合。整合后的這個單元于2010年2月對高一年級學生進行了首次教學。

(一)學生現狀分析

高中三年級的學生,經過高中兩年的英語學習,無論在思維和學習能力、參與意識、還是英語整體水平都在一個較高的層面上,因而教材的整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依據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方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的熱情。由于高三復習課程針對的是高考,因此,此次課程整合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對原教材必修二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的分析

Wildlife protection這一單元共有四課時,其核心話題是野生動物的保護,涉及到人類的非法行為對野生動物的破壞等問題。它不僅在整個初中段英語學習中的位置和地位非常重要,且與我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人們從事非法活動的其中一項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各種各樣“吃”的需要,Healthy eating(這一單元共有四課時)正好涉及這一方面內容,因此兩個單元無論從主體上還是從知識點的學習上都有相關之處,將其整合學習,對學生整體性掌握知識大有裨益。

2、課程整合設計

整合后課程需要6課時(與整合前相比節(jié)約兩課時),目的是突出重點,使課堂節(jié)奏緊湊,連貫,節(jié)約時間。

整合后的教學內容編排體系如下:

第1課時:集中精力聽一遍課文,學習野生動物遭到破壞的場景,分析野生動物遭到破壞的原因,復習原來Wildlife protection這個單元需要學習的知識點。

第2課時,由野生動物遭到破壞的原因――滿足人們“吃的”需求,復習原來Healthy eating這個單元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在集中精力聽課文的同時,要求學生注意并回憶兩個單元有相同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將相同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地學習。并且在課的設計上融思想性、文化性、地域性、趣味性于一體。語言真實地道、語料豐富、生活氣息濃厚。

第3課時:聽力興趣材料。為學生的聽力訓練提供了多視野、多角度、多類型的有關“野生動物保護”和“健康飲食”的語言材料。在情境中學生自我總結知識點,充分體現了校本課程師生共同開發(fā)的特點。

第4課時:引申聽力,野生動物遭到破壞還有很多人為的原因,聽材料,熟悉這些原因的表述、這些場景的描述、人們非法活動的表述等知識點都是融匯貫通的,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點,并擴大聽力材料面。

第5課時:引申人們健康飲食和適度消費對保護野生動物和環(huán)境的意義。

第6課時:設計了兩個情景,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任務情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3、課程整合實施具體過程

這里將以第3課時為例,來展示整合的教學實施過程:

第3課時在學習了前兩課時教學內容、基本掌握了“野生動物保護”和“健康飲食”交際功能句的基礎上,通過實施擴展材料、補全對話、放映錄像、角色扮演等多樣化的方式完成本課教學任務。

Situation 1:拓展聽力材料

要求學生聽一段錄音材料:史密斯先生為了完成公司交給的任務,請客戶吃魚翅大宴。材料聽3次(短文300詞左右,與課文難易程度差不多的文章,外籍教師朗讀),聽完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

Situation 2: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錄像,真實感知

史密斯先生得知自己的一頓大餐犧牲了珍貴的野生動物之后,又面臨請客戶吃飯的問題,但他對營養(yǎng)學一無所知,不知道怎樣才能吃出健康,因此請同學們?yōu)樗鲋饕狻?/p>

第8篇: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范文

一、了解各種差異,制訂可行的施教計劃

初高中數學教材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的區(qū)別.初中教材內容通俗具體,題型少而簡單,研究的數量關系以常量為主,較多地側重于定量計算;而高中數學內容抽象,多研究變量、字母,不但注重定量計算,而且計算的技巧性強,還注重理論分析,常常需要作定性的研究和說明.

2.課時與課容的區(qū)別.在初中,由于內容少,題型簡單,課時較充足.因此,上課容量小,進度慢,對重難點內容均有足夠的時間反復強調、訓練,對各類習題的解法,教師有時間進行舉例示范,并在課堂上學生也有足夠時間進行鞏固練習.而到高中,由于科目增加、知識點增多、課容量增大,進度加快,顯得課時太短,對重難點內容沒有更多的時間鞏固強化,對各類型題也不可能講全講細,這也使高一新生一開始不太適應高中數學學習的原因之一.

二、培養(yǎng)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干何事沒有興趣是干不好的,只有產生了興趣才能產生愛好,愛好的產生使人有了動力,這時他就會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所面對的問題,進而探究、歸納出一些常用和特殊的解法,久而久之,積累多了,自然方法多了,能力也強了.我們應把這種從自發(fā)的感性的樂趣出發(fā)上升為自覺的理性的“認識”過程,在學生中大力提倡,并加以推廣,鼓勵學生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立志成為學習數學的成功者.當然,要想成功,還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課前預習,對所學知識產生疑問,產生好奇心.二是聽課中注意教師講解時的數學思想,多問為什么要這樣思考,這樣的方法是怎樣產生的.三是把概念回歸自然.只有回歸自然才能對概念的理解切實可靠.

三、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多次的高一數學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若要搞好高一的數學教學,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重課本,多探究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本人發(fā)現有相當多的學習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剛進入高一年級還是保持初中的學習習慣,總認為:課本中只有不長的公理、定理一段話和幾個范例,沒必要深鉆細研它們,只要會做題目就行了,這固然很對.問題在于你不去認真斟詞酌句,分析、探究公、定理及例題的特征,恐怕你在練習習題、考試時不是答不上,就是出錯.持有這樣的觀點就大錯特錯了,因高一的教材不論從深、廣度都高于初中.所以,平時應在注重課堂學習的同時,還應注重課后的復習,總結歸納出適合自己記憶、應用的最佳方法.

2.以課堂為主陣地,學會課堂筆記

聽課要全神貫注,隨著老師的講解積極思維.預習時似懂非懂的概念弄明白了么?疑團化解了么?老師口授的真知灼見、補充的例題、精彩的解法,要抓緊時間記錄下來,以便復習.

聽課時還要做到不斷生疑、質疑,敢于提問.要想想老師的講解是否完整,解法是否嚴謹.板書的范例如果懂了,就應思謀新的解法.如果有疑點就應大膽質疑.爭著回答問題絕不是“圖表現”,而是闡述自己的見解,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即使自己回答錯了,將問題暴露后,也便于糾正.聽課最忌盲從,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懂裝懂.

3.課后及時盤點,歸納解題規(guī)律

第9篇:高一必修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 初高中知識銜接 氧化還原反應 物質的量

我在高一化學教學一開始就面臨著一個難題,那就是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的銜接問題。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相比,無論是知識的難度,還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質的飛越,加上課本內容和所編選的習題與各類考題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導致許多學生剛跨入高中,就感到難以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有些初中的尖子生,進入高中后化學成績一落千丈,感到學習化學十分困難,產生不少困惑,喪失學習的信心,厭倦學習化學。這就要求教師先對學生高中化學學習障礙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研究,熟悉初中知識,找準初中和高中知識的切入點,應該復習的就復習,應該補習的就補習,消除“高一時間緊,忙著上新課”的思想。教師要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并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初中化學更強調基礎性與一般性,主要是常識性介紹,要求學生進行簡單記憶,對能力素養(yǎng)方面要求較低。高中化學在許多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化學學習的重點就是從背誦、記憶具體知識及概念原理轉移到理解可遷移的核心概念和對更為根本的學科知識結構進行深層理解上。理解的基本含義是指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深刻理解領會那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在具體環(huán)境中靈活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筆者認為高中化學學習過程中理解能力起了很大作用。

《必修1》中離子反應的有關知識的學習也使學生感到困難,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學習,教師在備課時可能要動一翻腦筋。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造成學生難以掌握離子反應的條件、離子反應實質等知識點的原因在于初中的基礎知識跟不上。為了讓初中與高中順利銜接,我首先復習學生在初中熟悉的化學反應如下:

CO■+Ca(OH)■=CaCO■+H■O

NaCl+AgNO■=NaNO■+AgCl

HCl+NaOH=NaCl+H■O

Fe+H■SO■=FeSO■+H■

通過對學生熟悉的化學方程式的復習,學生在心理上感到熟悉、親切,同時教師再適時與學生一起復習溶解度表,使學生平穩(wěn)過渡到離子反應的概念、離子反應條件、離子反應實質的學習,輕松地掌握新的化學知識,獲得成就感。

如氧化還原反應。初中教材在物質與氧氣反應時首次提出氧氣反應的概念,在鐵的冶煉原理時提出還原反應概念。只是從得失氧的角度去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學生所學的僅是知識點,并把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割裂開來。而在高一化學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使學生,從化合價的升降去分析、判斷,從電子轉移角度認識,并會判斷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氧化劑和還原劑,從而加深理解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實現能力的提升,促進知識層“面”的形成。

從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發(fā)展入手,揭示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新知識順利地同化于原有的知識結構之中,新概念的形成和發(fā)展由淺入深,螺旋上升不斷深化,逐步達到比較完整的階段,即做到初高中知識銜接,讓學生脫離初中的死記硬背,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易于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此反應的理解。本節(jié)內容要求學生復習初中常見元素化合價和常見原子團化合價,能運用化合價守零和電子守恒。同時學生也完成了由知識點到知識面的建立,而且此時教師可以利用第三個反應,引導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表,比較鐵和銅的活潑性,從而理解還原劑的還原性比還原產物強。教師可提出初中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讓學生用集合形式表示出來。

從化學學科發(fā)展的知識體系來看,物質的量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廣泛應用于生產、科學研究中,是學生提高自身科學素質所必需的基礎知識。“物質的量”這個詞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難以理解,容易和物質的質量混淆起來。在高一化學教學中引入這一物理量時,可以從學習這個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掌握這個這物理量,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讓學生先自主討論常用的基本物理量、符號及其單位,然后讓學生到講臺上來展示討論的結果,再及時進行總結歸納。

教師采用這樣推導的方法設計教學,有利于學生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使學生發(fā)現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類似的物理量,必然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同時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順利地掌握本節(jié)知識,夯實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深刻理解領會那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在具體環(huán)境中靈活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學中的計算有化學式的計算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高中化學的計算網絡是以“物質的量”為核心,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完成由初中的“質量計算”到高中的“物質的量”的計算的過渡。同時通過復習相對原子質量,有利于學生掌握“物質的量”意義,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到提高。

一些化學計算內容及方法,比如有關溶解度的計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解度三者之間的換算。但溫度改變,溶解、結晶問題的計算是中學化學計算中的一個較為重要的類型,也是高考中常見的考點,因此在高一時要適當補充。還有其他如有關“量差”法,十字交叉法,平均法,極端假設法等的應用,這些方法在中學基礎計算中應用較廣,而初中階段不要求學生掌握這些方法,那么在教課時要結合有關新課內容補充講解,強化訓練,并使學生逐步掌握并熟練使用。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高一起好階段的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立足于初中基礎知識,著重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讓學生能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深刻領會那些抽象的概念、原理,擁有超越教科書的知識與技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順利地度過初高中的過渡期,為高中學習生活打好基礎。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