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閱讀詩詞范文

閱讀詩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閱讀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閱讀詩詞

第1篇:閱讀詩詞范文

一、聯(lián)系背景了解生平

了解一個朝代大的背景,對理解一個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傾向及某一首詩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如: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整個時代的創(chuàng)作主流是陽剛之美,作家們是那么樂觀與自信。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是時代的巨人站在最高點提起滾滾狂濤向大海里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覺,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連憂國憂民的杜甫也能抒發(f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凌云壯志,他對自己的未來是那么的自信。

閱讀欣賞古詩除了要總體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還要結(jié)合作者生平,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小背景。

如:李白,其詩風豪放飄逸,而杜甫詩風沉郁頓挫。若以“安史之亂”為分水嶺,李白處于上坡路,他抬頭看天,看到的是無盡的藍天和翱翔的雄鷹,充滿了自信與狂放;而杜甫處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荊棘叢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滿了血淚和痛苦。抓住了這一總體特征,我們再看他們的詩作,就不難理解杜甫《春望》《登高》《登樓》等所表現(xiàn)的主題。

二、找準詩眼把握基調(diào)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詞的語言含蓄、精練,往往一個詞、一句詩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詩眼往往在結(jié)構(gòu)或內(nèi)容上起著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在欣賞過程中,我們應認真思考、反復推敲,去發(fā)現(xiàn)那些最能傳神的詩眼,從而由點及面、層層深入地領(lǐng)會詩歌的意蘊。

一般地說,詩歌都有一種主導感情,即詩的基調(diào)。要把握詩的基調(diào),須在反復朗誦的基礎(chǔ)上,從情與景的關(guān)系入手,仔細揣摩詩中景物的色彩、特點、及感情。下面就以李叔同的《送別》為例,看看如何把握詩的基調(diào)。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讀這首詞應抓住詞眼“別夢寒”,“寒”非溫覺之寒,而是心理之寒,猶如李清照“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之“涼”。而長亭古道,芳草萋萋,亦使人頓生寂寞之感,“柳”使人聯(lián)想到“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笛聲雖悠揚,著一“殘”字,令人卒不忍聞。夕陽西下,倦鳥歸巢,而人漂泊天涯,置身山外山之宏闊的背景中,又是那么的孤獨與無助,這一切,足以讓人感受出這首詩“凄楚”的基調(diào)。

三、立足意象領(lǐng)悟意境

有人說讀詩的最高境界就是領(lǐng)悟詩歌的意境。談意境,得先談意象。粗淺地理解,意象就是滲透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外物。一切客觀外物只有經(jīng)過詩人感情的內(nèi)化與浸潤,才能獲得靈氣與生命。

意象與意象組合在一起,便會產(chǎn)生新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境。意境的產(chǎn)生,需要讀者的介入。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沒有想象就沒有意境。我們在讀詩的時候,應發(fā)揮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補詩中的空白。例如,讀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佳節(jié)又重陽”“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時空,想象以前重陽節(jié)和丈夫把酒吟詩的歡樂場面,就能反襯出詩人如今的孤寂。

第2篇:閱讀詩詞范文

關(guān)鍵詞:語感 詩情 詩境 情感誦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c)-0199-01

1 反復誦讀,理解詩意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分詩七分吟”。語言的品味必須伴隨著大量的誦讀和細細地品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xiàn)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后的再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chuàng)造性地朗誦。每次讀的目的不同,節(jié)奏、語感、情感的表達也會有所不同,或是鮮明對比,或是層層深化。最后,熟讀成誦。要做到學完一首詩后,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當堂背誦下來。通過反復誦讀,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托文本,反復品味語言,以誦讀作為基本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既深化了語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又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熏陶。

2 品味語言,感悟詩情

語文教學中必須把握好古詩詞以詩傳情這一特點,必須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2.1 抓住背景,深刻理解詩意

有些古詩由于其時代背景的獨特,學生學習時空距離的遙遠,光從字面上看,不容易準確把握其主要內(nèi)容。因此有必要了解作者及其寫作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和真實情感。例如學習杜甫的《春望》時,先讓學生了解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及本詩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前期,詩人困居長安,已到中年。有了這樣的了解,然后再學習“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詩句時,學生自然體會到詩人愛國愛家、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鳴。

2.2 緊扣詩眼,理解詩詞主旨

所謂“詩眼”,是指詩中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意味、精神內(nèi)涵的字或詞。要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主要內(nèi)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就必須扣準“詩眼”作為突破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千錘百煉的詩眼、千古傳頌的佳句,都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發(fā)現(xiàn)、細細品味。例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要了解詩人寫此詩時的心情是怎樣的。詩中一個“愛”字即為詩眼,學生讀詩悟詩時就要順著這個“愛”字來進行。那么作者接下來要怎么描寫自己所喜愛的這個春天呢?那就要看詩中作者抓取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來豐富詩意了。詩人選擇了“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等迷眼之景,動靜結(jié)合,突現(xiàn)了春天之初的生機盎然以及作者對初春時節(jié)的喜愛之情。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怎奈一個“愁”字極盡詩人對王昌齡被貶后的不勝同情,欲將己之愁心交付明月,隨友人同去貶所,從而體現(xiàn)了詩人對王昌齡的誠摯感情,所以這首詩是以凄迷之景寫感傷之情。同樣是情景相生的佳作,但卻與上面所提到的以迷眼之景寫喜愛之情截然相反。這是從詩眼中能抓取到的信息,同時也是理解詩歌主題的重要依據(jù)。

總而言之,詩詞情感的感悟要和語言的感悟融為一體,古詩詞情感的感悟,必須立足于語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隨著對語言感悟的加深,學生對詩詞情感的共鳴也在不斷地升華內(nèi)化。所以,作為教師就要重視處理好語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體驗熏陶的關(guān)系。

3 想象融合,體驗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真正領(lǐng)悟到古詩的意境美。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煉的,它用極有限的字數(shù)表達極其深刻的內(nèi)涵,不展開想象,就無法深入作品內(nèi)部,就無法走進詩人創(chuàng)設的意境,無法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所以,我們要重視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想象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詩意,走進詩人的意境。

3.1 要從文本出發(fā),拓展想象的空間

想象并不是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洞和?,從讀題開始,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鳥、想象未“國破”前長安街頭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色;再想象“國破”后“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滿目凄涼的景色。邊想象,邊誦讀,從景悟出了情。

3.2 采取多種形式,豐富想象

教師也可以借助多種媒體組合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想象,這樣更直觀,更便于學生理解。例如:我們在進行王維的《使至塞上》一詩的教學時,根據(jù)詩意展示一組畫面,廣袤無垠的大漠,洶涌澎湃的黃河,一縷烽煙、一輪落日。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圖來配詩句。學生一看到此景,馬上就會想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看到孤身一人行走在大漠上,就會配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看到“征蓬、歸雁”,則會配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边@樣一來,學生興趣濃厚,印象深刻。

4 想象誦讀,再悟詩情

反復誦讀可以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同樣,豐富的想象又可以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我們讓學生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形象。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深刻的情感體驗后,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xiàn)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jù)詩意想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等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韻味和情感。

5 同類拓展,縱向延伸

古詩詞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借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是古詩詞教學的另一特點。老師要根據(jù)學生學習基礎(chǔ)及原有教材內(nèi)容、語言特點,適當補充教材,尋找拓展基點,注重其內(nèi)在聯(lián)系,相輔相成;層次分明,主次適當,舉一反三,融類旁通,實現(xiàn)能力的遷移。從而優(yōu)化整合資源,擴展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6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的學習,不僅是一種語言的積累,也是思想、情感、形象等多方面的積累。所以,古詩詞教學一定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作為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古詩詞。教育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古詩詞的教學結(jié)構(gòu)可以多樣,教學方法更是千變?nèi)f化。但我們堅信在諸多前輩、專家的引領(lǐng)下,在各位同仁的教學研討下所開展的古詩詞閱讀教學研究,一定會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李兆群.詩歌教學論[A].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C].武陵:武陵學刊,1998 (1).

第3篇:閱讀詩詞范文

[唐]白居易

春生何處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風報消息,續(xù)教啼鳥說來由。

展張草色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

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詩中描寫了哪些意象來表現(xiàn)“春生”?總體來看,作者對這些意象的描寫在全詩中起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試鑒賞其抒情的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長簡仲咸①

[北宋]王禹

日長何計到黃昏?郡僻官閑晝掩門。

子美集開詩世界,伯陽②書見道根源。

風飄北院花千片,月上東樓酒一樽。

不是同年來主郡,此心牢落③共誰論。

【注】①此詩作于作者貶謫商州任團練副使時。簡:即書信,用為動詞。仲咸:馮伉的字,與王禹同為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故詩中稱同年。②伯陽:老子李耳的字。③牢落:形容無所寄托的樣子。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這兩聯(lián)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從思想感情與藝術(shù)手法這兩個方面對頸聯(lián)進行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詩表面上扣一“閑”字,實際上透露的是怎樣的情緒?詩歌是怎樣表現(xiàn)這種情緒的?請作具體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試賞析“曾逐東風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賞析這首詩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口送友人

[唐]李 頻

中流欲暮見湘煙,岸葦無窮接楚田。

去雁遠沖云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波盡日依山轉(zhuǎn),星漢通霄向水懸。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前三句選取了哪些意象,創(chuàng)設了什么樣的境界?這三句在詩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的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復雜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江南

[五代]李 煜

多少淚,斷臉復橫頤。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是南唐李后主亡國入宋后寫的詞。有人說這是一首極盡故國繁華之作,有人說這是一段凄涼無限之吟唱。請談談你對這首詞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

答:

第4篇:閱讀詩詞范文

天末懷李白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18.五、六兩句中哪兩個字表達了詩人為李白等人含冤受屈的憤慨和抗爭?第八句中的投詩贈汨羅,是指誰?(5分)

答案:“憎”和“喜”二字表達了詩人為李白等人含冤受屈的憤慨和抗爭。“汨羅”指屈原。

19.前四句用什么托興?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4分)

答案:用天末起風、感秋托興。抒發(fā)了對友人李白的思念和關(guān)切。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試題。

關(guān)山月

陸 游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zhàn)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fā)。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闖,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第19題 這首詩以什么線索貫穿全詩?指出統(tǒng)領(lǐng)全詩的一句。(4分)

答案:以“月”為線索。“和戎詔下十五年”。

第20題 分析這首詩寫了幾個場面,形成了怎樣的關(guān)系?(5分)

答案:將軍、壯士、遺民構(gòu)成的三個場面。形成對比關(guān)系。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魚梁:指魚梁洲,在襄陽峴山附近漢水之濱。

夢澤:云夢澤,在今湖北監(jiān)利以北。

羊公碑:后人為紀念西晉名將羊祜而建的碑。

第19題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表達了一個什么樣的哲理?具有怎樣的語言特點?(4分)

答案:表達了整個世界是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的哲理;語言樸素,通俗易懂。

第5篇:閱讀詩詞范文

懷古詩詞是指作者因身臨舊地,憑吊古跡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想象,引發(fā)感慨及抒懷、抱負的詩詞。懷古類詩詞可分為詠懷古跡、緬懷古人、追憶古事三大類,這也是閱讀這類詩詞作品的切入點與抓手。

一.詠懷古跡

這類詩詞旨在借對歷史遺跡的描寫,表達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盛衰無常、昔盛今衰、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的主題。

劉禹錫的《石頭城》,詩一開始,就營造了一種蒼莽悲涼的氛圍,曾經(jīng)是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quán)改名為石頭城,并在此修筑宮殿,經(jīng)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川依舊,明月依然,舊日石頭城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的繁華已空無所有。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無不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華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眼見當年夜夜笙歌、歡聲笑語、春光融融的舞榭歌臺,如今卻人去樓空、舊跡斑斑、蕭索凄涼;當年熱鬧非凡、門庭若市、高朋滿座、名流云集的王府侯門,如今門可羅雀、冷清蕭條、光鮮不在,自然流露了辛棄疾面對消沉時勢、寂寞江山時的愁苦悲涼、郁悶壓抑。

“憑欄懷古,楊柳參差舞”的《揚州慢》,姜夔帶著對“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熱切憧憬,一路趕來,但當他“解鞍少駐初程”時,卻發(fā)現(xiàn)往日游人如織、笑語喧嘩的揚州城,滿目瘡痍、四顧蕭條、雜草叢生、戰(zhàn)火未盡,明月之下的二十橋都令人目不忍視,表現(xiàn)了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亡國破家的悲愁,以及感時傷世的意緒。

二.緬懷古人

志士文人、遷客騷人往往在人生悵惘、功名難就、前途迷茫、國運不濟時憑吊古人,在臆想的時空隧道中神交古人,惺惺相惜之間,一吐內(nèi)心之不快,進而尋求一種精神寄托、靈魂慰藉,抑或理想出路。

因莫須有的烏臺詩案下放到黃州的蘇軾靠著赤壁的山水,縱橫古今,與曹操、周瑜等歷史名人煮酒論英雄,消解令他輾轉(zhuǎn)反側(cè)、夜不能寐的內(nèi)心痛楚。日游赤壁,江水遠逝、浪花如雪、山石崢嶸,雄奇壯闊的自然美景,讓蘇軾不由想起當年赤壁鏖戰(zhàn)的壯闊場面,更想到了少年立功、雄姿英發(fā)、風流瀟灑、智勇無雙的赤壁英雄周瑜,思之,詞人不免有相形見絀之感,于是生發(fā)多情善感、功業(yè)無成、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的感慨,成就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夜游赤壁,風清月白,江水澄明,水天一色,晚風習習,赤壁夜色美,面對無限江山,蘇子愀然,追問生命不永、人力無為的悲劇人生,叩問逝去的三國英雄曹操,英雄似已遠去,但是蘇子在江水明月中覺解,人生可以通過立功、立德、立言的方式如曹操一般聲名永垂,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豁然間書就《赤壁賦》。

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詩歌一開始,詩人借助想象的力量,構(gòu)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由此引出名流千古、窈窕紅顏,甚至有些驚天動地的王昭君。但杜甫并沒有按傳統(tǒng)意義將王昭君刻畫成一個促成蒙漢一家親的英雄形象,而是更關(guān)注她的不幸與悲劇?!耙蝗プ吓_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杜甫著力于“黃昏”,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了,消化不了,自然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爱媹D”句更是直接指明漢元帝的昏庸,不識真昭君是造成昭君葬身塞外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分明怨恨曲中論”的“怨恨”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xiāng)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至此讀者不難看到志不得施、壯志無為、明珠暗投、窮困潦倒、飽嘗飄零之苦的杜甫與昭君是何其的相似,與其說杜甫是在寫昭君的怨恨,毋寧說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

三.追憶往事

詩人詞人對古人古事的追述,目的大多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借古諷今、以史為鑒,體現(xiàn)了作者心系天下、居安思危、忠肝義膽的社稷情懷,希望為權(quán)為國者能勵精圖治、愛惜民力、尊重人才、遠離奸佞、勿蹈覆轍。

《馬嵬(其二)》,李商隱選取的歷史事件是唐代的重要事件――馬嵬之變,初看這首詩似乎只寫了馬嵬兵變時唐玄宗的落魄,反復讀過之后,我們則會為李商隱穿越時空的想象力所折服,他運用對比手法,時而寫當年李、楊二人如膠似漆、相敬如賓、海誓山盟的恩愛場景,時而寫馬嵬兵變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倫的訣別;時而寫昔日宮中笙歌達旦、今年歡笑復明年、繁文縟節(jié)的樂生活,時而又寫落難馬嵬時唐玄宗的惶凄涼,悲慘可憐;時而寫往日二人誓盟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時而又寫玄宗樂往哀來摧肝肺的悲痛失落;時而寫天子一朝得勢、雞犬升天;時而又寫天子一旦失勢,惶惶如喪家之犬,難比共敘天倫、夫妻相守的普通人家。在典型生動的事件中,讀者不僅感動于李商隱將批判的鋒芒全部指向唐玄宗的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勇氣,更感動與身逢黑暗動蕩、黨爭紛擾晚唐的一介書生為喚醒國君、匡扶國運而發(fā)出的振聾發(fā)聵的吶喊。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上闋重在詠懷古跡,下闋則將表達重點轉(zhuǎn)移到古人古事,按照時間順序,先講了南朝元嘉年間,文帝劉義隆大意輕敵,草率北伐,落得個倉皇而逃的典故,緊接著又將回憶的視角轉(zhuǎn)到由于南宋朝廷長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在異族皇帝廟前,鴉飛鼓響,祭神活動正進行得熱鬧,看不到一點抗戰(zhàn)氣氛的舊聞。從容慷慨的敘事之間,一個有天地情懷的悲情英雄躍然紙上,他用飽含血淚的筆墨為南宋統(tǒng)治者呈上了不可草率北伐,要做充分準備、細致工作、積極對敵的忠心表。

第6篇:閱讀詩詞范文

關(guān)鍵詞: 詩詞閱讀教學 培養(yǎng)興趣 鞏固興趣 養(yǎng)成興趣

前一段時間聽了一位年輕老師一節(jié)詩詞閱讀欣賞課后,我深有感觸。多數(shù)語文教師可能會有同感:古典詩詞是陽春白雪,愿意上一節(jié)詩詞閱讀觀摩課的人很少,但古典詩詞以其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成就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把古典詩詞發(fā)揚光大是當今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诖?,詩詞閱讀教學必將成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結(jié)合聽課的感受,我談談對詩詞閱讀教學的想法。

一、厚積薄發(fā),培養(yǎng)興趣

詩詞閱讀教學對于教師來說就是一個博聞強記、厚積薄發(fā)、思想縱橫馳騁的過程;我們在組織學生誦讀和賞析詩詞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的“節(jié)外生枝”和“靈光一閃”,正是這“靈光一閃”和所謂的“節(jié)外生枝”推動了教學內(nèi)容的生成,甚至激發(fā)了思維的升華,最終使閱讀教學擁有了厚重感和應有的激情四射。

在這位年輕老師的課堂上,我覺得學生的表現(xiàn)無可挑剔,其中一名學生在談自己對楊巨源的《城東早春》理解時,說到了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襯托出自己對春天的與眾不同的想法,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我覺得在這時候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聯(lián)想在學過的古典詩詞里,有哪些能體現(xiàn)類似的情況的,學生會很容易地想到劉禹錫的《秋辭》,因為作者對秋天的認識是與眾不同的。我們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同一種事物面對不同的詩人為什么就有不同的描寫和思緒。由此深挖下去,我們會有很多其他的收獲;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激發(fā)學生思考、交流討論、得出結(jié)論,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最終讓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升華。另外在這堂課上,我還發(fā)現(xiàn)這位老師盡量找一些自認為比較“穩(wěn)妥”的學生回答,殊不知,這樣實際上抹殺了課堂的精彩和厚重感,更熄滅了老師和學生真正的思想碰撞的火花,這樣的課實際上是一種作秀,更是對學生的誤導。

此外,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如果我們一成不變地繼承,那么就等于死記一些“古董”,這樣對我們及我們的后代又有什么用呢?就拿李商隱的《無題》來說,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照本宣科,開始可以不說它是愛情詩,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和感悟,最后進行一些總結(jié),這樣就會有很多的收獲。

二、趁熱打鐵,鞏固興趣

在充滿激情的詩詞閱讀欣賞課上,我們絕對不能放棄帶領(lǐng)學生鞏固興趣的責任。在這位老師的課上,我沒聽到迫切想聽到的東西,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這種課就是給人看的,至于學生學得怎樣與老師無關(guān),只要有形式或所謂的過程就行了。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yǎng)的,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是一個長期工程,就是趁熱打鐵,及時鞏固興趣勢在必行。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堅持不懈地和我們并肩走下去呢?我認為讓學生動手去讀、去品、去寫,這一點非常關(guān)鍵。讓學生去寫古典詩詞的確是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們堅持去做,就一定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1)讓學生及時熟讀并背誦有關(guān)的詩詞,還可以要求學生找尋更多的有關(guān)詩詞,為下節(jié)課交流或比賽做準備。(2)讓學生動手寫有關(guān)詩詞的讀后感,甚至鼓勵學生仿寫,抒懷。只要去寫,我們就可以找到一些寫得不錯的作品,由此我們就為其他學生樹立學習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在無形中推動了詩詞教學的步伐。(3)及時總結(jié)和交流,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掀起寫古典詩詞的熱潮。如在班級搞一些詩詞朗誦會,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詞比賽,甚至在一些活動型的課堂把好的作品展示出來,推動創(chuàng)作詩詞的熱潮向縱深發(fā)展。在此向各位展示我班學生創(chuàng)作的古典詩詞作品,與大家共賞。王嵐的《鄉(xiāng)情》:“五個音符串成歌,動聽美妙是鳥鳴。今日不想煩心事,靜聽鳥語使心寧。乍聞林間鷓鴣聲,悠悠蕩蕩牽心魂。江南煙雨疏而密,馬蹄得得是夢境?!庇岬ささ摹稇涽煊瘛罚骸凹t樓一夢傳千古,寶黛深情痛萬年。孤女自幼體多病,癡男落地玉隨安。觀園內(nèi)鉤心斗角,朝堂外誰者為善。紅顏自古多薄命,夜似霧紗罩觀園?!焙铎o靜的《夏夜》:“輕搖小扇步林間,如夢星星又點點。垂楊獻舞情切切,流螢飄忽意綿綿。遙望牽牛與織女,閑看流云和人間。今夜忘卻煩心事,轉(zhuǎn)覺身飄似神仙。“仲媛的《夏景》:”池邊蛙跳歌聲蕩,樹梢鳥鳴舞飛揚。柳絲拋葉千萬縷,百花開瓣十里香。鴨兒驚叫亂游戲,孩童撐艇急返鄉(xiāng)。流連池內(nèi)荷花美,發(fā)帶飄動蓮蓬上。”

三、細水長流,養(yǎng)成興趣

第7篇:閱讀詩詞范文

學生在初中時候就學過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該詞下半闕有“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的句子,如果按照散文的語序翻譯起來應該是先看到茅店,再看到社林,然后路轉(zhuǎn),見到溪橋,周振甫在《詩詞例話》中說這種翻譯方法是“用讀散文的方法來讀‘詩家語’了”①,“舊時茅店”置于句子開頭是因為詞人對茅店有深厚的感情,為了強調(diào)它而為之,故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應該是在溪橋處路轉(zhuǎn),舍林邊上忽見一座舊時茅店。學生還學習過王維《山居秋暝》一詩,其中有“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之句,學生初讀比較費解,仔細探究會發(fā)現(xiàn),如果在竹喧和歸浣女之間加入一個“因”字便會明了許多,可以翻譯為竹林中喧鬧起來因為浣女回來,蓮花浮動,那是因為漁船順流而歸了。而將“竹喧”“蓮動”置于句首,也符合人認知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先聽到竹喧,看到蓮動,才會想到去探究其原因。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該詞最后一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也同樣面臨翻譯上的調(diào)序問題,應將“多情”與“應笑我”調(diào)序,翻譯為應該嘲笑我太多情,因而早早生出了白發(fā)。詞人這樣寫,主要還是基于聲律上的考慮。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到,在古詩詞閱讀中,調(diào)序與補充的方法使用是非常常見的,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掌握這兩個方法,將很難理解古詩詞。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使用這兩個方法呢?筆者認為應滿足以下兩個原則,第一,使用時必須符合邏輯常理。比如學生在閱讀錢起的《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泉壑帶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

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

家童掃蘿徑,昨與古人期。

學生在閱讀此詩的難點集中在“云霞生薜帷”一句,如果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qū)⒎g成云霞生出了薜帷,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就要考慮是否用調(diào)序和補充的方法可以解決,“生”可譯作升起,在“生”之后加一個介詞“于”字,寫出云霞是從薜帷之后升起,薜荔葉厚實,蔓狀叢生,常覆蓋在巖石上,所以如帷幕一般,云霞就從薜帷背后蒸騰而起,這是一幅非常壯麗的景色。

這首詩歌的頷聯(lián)是寫景的句子,同樣是翻譯的難點,如果調(diào)換語序成“新雨后竹憐,夕陽時山愛”將會更好理解,可以翻譯為新雨后的竹子、夕陽下的小山很可愛。因為詩人要強調(diào)的意象為竹子和小山,所以將其置于句首。自然環(huán)境的清新可人,恬靜怡然,最后詩人順理成章地寫道自己昨日與故人有一個約會,愉快期待的心情躍然紙上。

第二,翻譯必須基于詩詞思想情感主旨。先來看杜甫的《秋興》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陂。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垂低。

這首詩的頷聯(lián)是杜詩中的名句,以語序倒裝為人所稱道,初讀讓人費解,“香稻”怎么可能發(fā)出“啄”的動作,“碧梧”也不可能“棲”,要是改成“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就不難理解了,即香稻粒是鸚鵡啄剩下的,突出香稻之多;莊子書中記載鳳凰非梧桐不棲,所以此句用鳳凰棲息于梧桐終老體現(xiàn)梧桐之美,而鳳凰非時不至,也可以用來頌揚開元時期的太平治世。那為什么要倒裝呢?葉嘉瑩先生在《杜甫秋興八首集說》中解釋得很清楚:“此聯(lián)原以寫陂附近之香稻、碧梧為主,而鸚鵡之啄余、梧桐之棲老,不過以之形容稻、梧之美盛耳,并非實有之物也。如此,則香稻、碧梧自當置之句首,而啄余鸚鵡、棲老鳳凰不過為稻、梧之形容子句耳。”②也就是說,詩人在這句話中為了突出開元盛世的物產(chǎn)豐饒,人民安居樂業(yè)的主旨,將要突出之事物置于句首,所以葉嘉瑩先生接著說“詩歌原以所表現(xiàn)之情感意象為主,情感意象既得之,則文法,句法之為我所用,自可左右逢源?!雹鬯栽姼柙~語的調(diào)換是和思想情感緊密相連的,詩人都是在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統(tǒng)攝之下安排每一個字句。

詩詞靠形象說話,語言表達常是意象與意象的連接,有時甚至連必要的動詞、副詞、形容詞都可以省略。比如黃庭堅的《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王直方詩話》中記載:“張文潛謂余曰‘黃九云,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真奇語?!比欢沁@句奇語,成了學生閱讀的障礙,學生在初中時候就學過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句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見過這種通句無一動詞,只有名詞加以配合疊加的句子,因此不難看出這句話的特別之處,然而怎么翻譯呢?“桃李春風”與“一杯酒”是什么關(guān)系,“燈”為什么可以用十年來形容。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得不回到這首詩歌的思想主旨的源頭。此詩作于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其時詩人監(jiān)德州(今山東)德平鎮(zhèn),黃幾復時任廣州四會縣令。少年好友,如今分隔天涯各一端,而黃幾復任官的嶺南舊傳為邊遠蠻荒、多瘴氣之所,這首詩也正是表達了黃庭堅對友人的思念以及擔憂之情。理解了情感主旨之后,再來觀照這句詩,詩人將少年時期春風得意的光景與漂泊伶仃的現(xiàn)狀進行了對比,為了展現(xiàn)這種比較,詩人選取了桃李春風這樣明媚宜人的意象來表現(xiàn)少年時光,江湖夜雨這樣陰冷昏昧的意象表現(xiàn)現(xiàn)狀,一杯酒的短暫快意和十年燈的漫長孤苦形成對比,展現(xiàn)了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天地。所以翻譯起來應該是在桃李春風(之下)(我們共飲)一杯酒,在江湖夜雨(之中)十年(各自)(苦守)一盞燈。

第8篇:閱讀詩詞范文

目前,很多高年級老師已經(jīng)認識到詞語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詞語教學往往趨于平面、機械,不能取得實際的效果。那么教學中如何才能教活、學活詞語,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課文情感呢?

一、直觀形象

很多人認為直觀形象是低年級識字的專利,其實高年級課文中有很多詞語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如“烽火”是《盧溝橋烽火》一文中的一個關(guān)鍵詞,它出現(xiàn)在課題中,學生讀課文首先就要接觸到。對六年級學生來說。平常缺少感性的認識,理解詞語的意思存在一定的困難,但若用詞典中的意思來解釋、講透,只會使詞語脫離課文的語境而失去其生命和意義。我在教學中避免常規(guī)的“讀題―釋題”的教學流程,沒有停留在對“烽火”的意思理解上,而是讓學生借助視頻形象,感知“烽火”的具體內(nèi)容,概括“烽火”的實際意義;再由“盧溝橋烽火”質(zhì)疑,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產(chǎn)生學習課文的強烈愿望,由詞達文。這樣,“烽火”這個詞語就富有了深刻的內(nèi)涵和潛在的意義,顯得飽滿而形象,為學生學習課好了鋪墊。

二、感情朗讀

張祖慶老師曾說:“每一個詞語都是富有溫度的?!币晃痪W(wǎng)名叫“江南漁者”的老師帶領(lǐng)學生理解詞語時說詞語是有味道的,他的銀點子和金點子立刻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確,朗讀不是單純地把靜態(tài)的語言變?yōu)橛新暤恼Z言,而是對作品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中國漢字有豐富的意思和深刻的內(nèi)涵,聲情并茂的朗讀不僅能夠了解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程度,而且能起到鼓舞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藝術(shù)鑒賞力的作用。

以往教課文第一課時總是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內(nèi)容,出示課文中的生字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整堂課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教學《盧溝橋烽火》一課詞語時我改變方法,使這些詞語變得有溫度,讓學生感受學習詞語的快樂。于是鸚鵡學舌,運用了這位“江南漁者”的教學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銀點子就是將課后詞語單純地有感情地讀一讀,學生個個搖頭晃腦地讀起詞語來,好像很有感情。指名站起來讀時干巴巴的,也難怪,學生不知道怎樣叫有感情。這時叫學生開動腦筋想個金點子:怎么能把這些詞語的味道讀得更好?學生立刻激起了熱情,課堂氣氛也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紛紛說放到句子中讀會更有味道。

出示三句話,注意“震耳欲聾”“哭爹喊娘”“吶喊”。

a.隨著震耳欲聾的炮聲,宛平縣城的東門和西門被炸開了。

b.到了橋頭,大刀隊員們齊聲吶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個個人頭滾落,尸橫橋頭。

c.在硝煙和火光中,日寇被殺得哭爹喊娘,狼狽而逃。

這幾個詞語的意思六年級學生很容易懂,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豐富的意思和深刻的內(nèi)涵。現(xiàn)在用他們自己想出來的金點子――聲情并茂地朗讀,比剛才單純讀詞語,感情立刻豐富起來。在課堂上我很驚訝學生學習詞語的態(tài)度變化如此之大。將詞語放進句子中朗讀激發(fā)了他們內(nèi)心的對大刀隊員的敬佩贊美、對日寇的鄙視憎恨之情。

三、整體理解

高年級課文大多數(shù)內(nèi)容較多篇幅較長,詞語也很多。教師在呈現(xiàn)詞語時,不應單個出示,而應根據(jù)課文詞語的特點進行提取,使它們形成一個“整體”,并指導學生在整體把握中理解詞義。

1.重組詞語,整體理解。

課文中的很多詞語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分類重新組合,重組后形成一個新的語境。教師可引導學生分類讀詞語,進行想象、描述畫面,在整體中把握詞義。

《理想的風箏》一文中的詞語特別多,我校韓非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在充分預習的基礎(chǔ)上出示三行詞語,讓學生觀察并進行分類。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是寫春天,風箏,以及劉老師的。接著韓老師把這些詞語分門別類地板書,讓學生讀第一組詞語(嫩綠?搖舒展?搖金黃的小喇叭?搖吹奏?搖盡情飄擺),說說“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位學生是這么說的:春天來了,天空瓦藍瓦藍的,溫暖的陽光照在我身上。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里盡情飄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著天空吹奏著生命之歌。我躺在軟綿綿的草坪上,聽著鳥兒歡快的歌唱,吹著溫暖的風,舒服極了。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學生提取的描寫春天到來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美麗畫面形成一個新的語境。從學生的發(fā)言可以看出他們已經(jīng)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這樣,在對詞語的提取、重組及創(chuàng)作中,將感性的語言描繪引入學生的生活情境,整組詞語就以獨特的意象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就像張祖慶老師說的:“當詞語成為鮮活的畫面,就被賦予了情感的溫度?!?/p>

2.整合運用,內(nèi)化詞語。

斯米爾諾夫指出:“語詞只有在獲得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的作為‘客觀意義’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人類個體生命活動中的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因此,老師提取了課文中的詞語后,要創(chuàng)設一些真實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傾吐的欲望,使詞語內(nèi)化為學生生命活動中的“生氣勃勃的細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覺運用這些詞語,不斷內(nèi)化(同時也是外化)詞語、語言與生活的直接聯(lián)系,實現(xiàn)語言積累與個體生命的同構(gòu)共生。

韓老師在教學《理想的風箏》時,在課件最后出示了三組詞語:

嫩綠?搖舒展?搖金黃的小喇叭?搖吹奏?搖盡情飄擺

戲耍?搖抖起翅膀?搖翩翩起舞?搖直躥入云霄?搖翱翔盤旋

瞇起來?搖慈祥花白短發(fā)?搖圓木拐杖?搖手持線拐?搖撒脫

讓學生選用這些詞語把想對劉老師說的話寫下來。

第9篇:閱讀詩詞范文

【關(guān)鍵詞】古詩詞 群文閱讀 縱向 橫向 連綴

古詩詞因為篇幅短小,易于操作,甚至不需要課前輔助,往往在課內(nèi)就可以一次性完成三五首古詩詞的學習,因此,這類文章比較適合實施群文閱讀教學。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出現(xiàn)方案設計單一、探究流于形式、教學過于抽象、學生熱情不足等問題。筆者以為,主要原因是在于文本與文本、文本與學生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勾連。對此,可運用“多向連綴”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建交互共生的閱讀學習共同體,從而提升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品質(zhì),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一、縱向連綴,引領(lǐng)探究

古詩詞群文閱讀的目的當然不只是多讀多背幾首詩詞那么簡單,要引導學生閱讀、比較、分析、探究,學會求同或辨異。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議題的設置至關(guān)重要,有它統(tǒng)攬全局,閱讀才得以深入、升華,而選擇怎樣一組詩詞直接關(guān)乎議題的設定。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在選文并設計議題時,大多著眼于橫向角度。比如“送別詩群文閱讀”,以李叔同的《送別》引入,然后學習組詩《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贈汪倫》……學生多元感受送別詩的特點固然好,但比較閱讀方面卻往往無法深入,學生匯報來匯報去,形不成一個新的認知。再比如“山水詩群文閱讀”,安排了《鳥鳴澗》《竹里館》《山居秋暝》……這些詩文雖然都描寫山水,卻也難以形成一個主旨明晰、相對系統(tǒng)的學習場。每首詩獨立的味道更濃,詩與詩之間缺乏內(nèi)在的緊密聯(lián)系,在促進深入交流與思維延展上顯得力不從心。

筆者以為,既然群文閱讀教學核心是強化思維方式,那么,古詩詞群文閱讀就可以嘗試以縱向的角度將能夠產(chǎn)生某種關(guān)聯(lián)并引起學生深度思考的詩詞連綴起來。如筆者設計的“田園詩情――辛棄疾組詞教學”課內(nèi)群文閱讀課,以縱向連綴的方式選擇了辛棄疾三首不同時期的詞――《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前兩首寫“喜”,后一首寫“憂”。我們知道辛棄疾有兩種詞特別突出,一種是豪放沉郁的愛國詞,一種是清新明麗的田園詞。這兩類詞貫穿了他的一生,極具代表性,選擇這三首詞以“辛棄疾的田園夢”為議題,不僅能夠借此了解辛棄疾詞作的特點,更可借助這一“喜”一“憂”的矛盾沖突設計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并以此為抓手,幫助學生深入研究辛棄疾的生平軌跡,引發(fā)他們課外大量閱讀辛棄疾詩詞的興趣。

在品味前兩首詞的詞眼“最喜小兒亡賴”的“喜”和“稻花香里說豐年”的“香”(辛棄疾聞到“稻花香”心生喜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香”也是“喜”)之后,教師設疑:無論是低小的茅檐、兒子勞動的場面,還是夜里聽到蟬鳴、聞到稻花香,在我們看來這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作者為什么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欣喜呢?課堂沉靜下來,學生感到困惑,開始靜靜地思考。此時教師要求學生誦讀《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進一步引導:此時此刻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都被金兵占領(lǐng),憂國憂民的辛棄疾本應內(nèi)心凄苦,為什么反倒“喜”呢?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受到啟發(fā)。通過不斷地對比閱讀,他們漸漸形成共識,發(fā)現(xiàn)辛棄疾“喜”的緣由是目睹過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所以當他看到雖低小卻祥和的茅草屋,聞到這陣陣稻花香,怎能不情不自禁地欣喜呢?辛棄疾多么希望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夠擁有一間這樣的茅屋,都能安居樂業(yè)……這樣,學生的思維隨著辛棄疾不同階段詩詞的出現(xiàn)而層層遞進,不斷走向深入。學生不僅學習了三首詞,透過三首詞了解了辛棄疾的一生,還激起了閱讀更多辛棄疾詩詞的興趣。

二、橫向連綴,指向表達

知詩人、解詩題、品字詞、想畫面、悟情感,這些是我們教學單篇古詩詞常用的手法,如果在指導古詩詞群文閱讀時依然使用這樣的“武器”,壓縮其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把群文閱讀變成單篇閱讀教學的機械累加,那就無異于南轅北轍。筆者以為,群文閱讀應著眼于大局,而不是各自為政。在議題統(tǒng)領(lǐng)下閱讀教學的走向應指向語言運用,提煉這一組詩詞的語用點并以此橫向連綴,引導學生去探究發(fā)現(xiàn)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的密鑰,領(lǐng)悟?qū)懛?,有效遷移。比如“田園詩情――辛棄疾組詞教學”中的三首詞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都是既寫見聞,又寫感受。教學時可以用這樣一個語用訓練線來貫穿整個學習:在學習第一首《清平樂?村居》時引導學生思考詞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是什么,提煉出學法,再運用這種方法來學習其他兩首詞。學生通過學習討論得知,作者在日觀“村居”時看到了低小的茅屋、恩愛的老夫妻和勤勞可愛的孩子,聽到老夫妻好聽的吳音細語,感受到了村居的祥和。在夜行“黃沙道”時看到明月、驚鵲,聽到蟬鳴、蛙聲,聞到稻花香,感受到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在“郁孤臺上”看到行人淚和遮住長安的崇山峻嶺,聽到“鷓鴣”的啼叫,感受到了百姓的流離失所。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是吟誦,當學生感悟到了詞的“所見、所聞、所感”之后,教師又可以利用這一訓練點設計一個勾連整組詞的環(huán)節(jié)。如下:

師:這些地方百姓的生活原來是什么樣子的?

生:幸福、祥和、舒適。

師:這個地方的景色原本是怎樣的?

生:優(yōu)美、寧靜。

師:現(xiàn)在呢?

生: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師:這個地方的白天原本是――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清平樂?村居》)

師:這個地方的夜晚原來是――

生: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師:現(xiàn)在呢?

(生讀《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師:幾十年后,元朝攻占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辛棄疾筆下的“村居”還在嗎?大膽想象,它可能已經(jīng)……溪上再也看不見(生:青青的草),取而代之的是什么?翁媼呢?大兒還在鋤豆嗎呢?中兒還在織雞籠嗎?那么《清平樂?村居》可能就變成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首詞了……

(生開始填詞:茅檐破小,溪上焦黃草。夢里吳音……)

以“所見、所聞、所感”這個語用點來橫向連綴三首詞,不僅能把握這三首詞的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能引導學生體悟好的詩詞是怎么寫出來的,那就是――只要抓住典型的“所見、所聞”營造清晰意象,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通過這樣的語用訓練,學生對詩詞的寫法有了較充分的感知,以至于能改寫一兩句詞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故事連綴,引發(fā)期待

群文閱讀因其課堂容量大,又涉及比較、分析、探究等密集的思維活動,總給人“抽象過頭而生動不足”的感覺,操作起來很容易滑入抽象說理的窠臼。如此,難免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如果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成類似于鑒賞分析,那么以一組詩詞的學習為“引子”帶動學生閱讀更多的相關(guān)詩詞的初衷便無從實現(xiàn)。群文閱讀如何化抽象說理為生動形象,是每個群文閱讀實踐者要思考的問題。古詩詞的群文閱讀設計要盡可能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情感,讓他們覺得有意思。用什么樣的文本組織形式才能讓學生喜歡呢?筆者以為,把詩詞內(nèi)容故事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講故事最有趣,也是最好的教學方式。

再以“田園詩情――辛棄疾組詞教學”為例?!肚迤綐?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兩首詞是辛棄疾被貶后隱居江西上饒一帶時寫的,而《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則是他此前任江西提點刑獄時所作。根據(jù)這樣的史實,筆者設計了以故事的形式連綴三首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導語設計如下:

有段時間辛棄疾隱居在鄉(xiāng)下,一天,他在鄉(xiāng)間行走。遠遠望去,映入眼簾的是……

走近一點,哎,有聲音!那是……

放眼四周,他看見了三個孩子,老大……老二……

最可愛的要數(shù)……(引讀《清平樂?村居》)

感受了寧靜祥和的村居氛圍后,辛棄疾繼續(xù)前行。天色漸晚,得找一個地方住宿呀,前面就是黃沙嶺,他依稀記得那里有一個客棧。想起醉里吳音相媚好的老夫婦,何不也去喝一杯呢……想到這里,辛棄疾不由得加快腳步。接下來的故事就在這首詞中……(學習《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幾杯酒下肚,辛棄疾想起了金兵在占領(lǐng)區(qū)燒殺搶掠,百姓備受金兵殺戮、流離失所的慘烈場景。想到自己屢次被貶,縱有報國之志,卻報國無門,痛苦萬分,想起了寫在江西造口壁上的那一首詞……(學習《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