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范文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

第1篇: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范文

關鍵詞:古典微觀經濟學;4P;4C;4W;淵源

中圖分類號:F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1-0041-01

1 營銷的4P理論

營銷理論是一門應用學科,其理論基礎是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其基本的營銷觀念受經濟學基本理論的指導和規(guī)定。美國營銷理論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營銷管理》中認為:“營銷是個人和集體通過創(chuàng)造,提供出售,并同別人交換產品和價值,以獲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種社會和管理過程。這一定義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產品(商品、服務與創(chuàng)意);價值、成本和滿意;交換和交易;關系和網絡;市場;營銷者和預期服務。”這里不難看出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從時間上看,在1890年左右,美國經濟學家馬歇爾以單個消費者、單個廠商和單個行業(yè)作為分析對象,構建新古典微觀經濟學,供求理論是其理論的基石?!皽蚀_地說,4P存續(xù)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這一時間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經濟學理論對營銷觀的影響和啟迪的結果。而從經濟形態(tài)來看,縱觀世界經濟發(fā)展史,從19世紀后期到1929年全球經濟過剩危機這一時期內,世界經濟的主流是短缺經濟。4P代表了銷售者即生產者的觀點,即賣方用于影響買方的有用的營銷工具。4P理論的出發(fā)點是以生產者為中心,4P理論的時代背景是賣方市場,是短缺經濟時代下的產物。4P理論的目的是以企業(yè)或生產者的利潤為目標。

2 營銷的4C理論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市場營銷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消費個性化、人文化、多樣化特征日益突出,傳統(tǒng)的4P理論已不適應新的情況。 以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舒爾茨和勞特明教授為代表的營銷專家認為:企業(yè)從事營銷必須以消費者為中心,為此他們提出了營銷組合的4C理論,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 Cost),溝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論的提出對傳統(tǒng)4P理論沖擊很大,傳統(tǒng)4P理論是一種企業(yè)導向而不是真正的顧客導向,以4P為核心的傳統(tǒng)營銷是一種由內向外的經營思維,本身帶有銷售觀念和以生產為中心的痕跡,而4C理論的經營理念則剛好相反,它是一種由外向內的經營思維,是市場觀念的具體體現。

4P到4C是營銷觀念的變革。傳統(tǒng)營銷理論強調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四要素。這種4P理論認為,企業(yè)只要圍繞4P制定靈活的營銷組合,產品銷售就有了保證。

3 營銷的4W理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觀經濟學是企業(yè)經營管理的基礎,既是后者的理論基礎,又是后者的方法論基礎,營銷理論無論是4P和4C理論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之上的,雖然在4Ps和4C之后,人們提出諸多營銷新理論,來刻畫知識經濟時代的營銷理論創(chuàng)新,如社會營銷、關系營銷、生態(tài)營銷、網絡營銷、整合營銷等,但筆者認為這些觀點確實有創(chuàng)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識經濟時代營銷理論創(chuàng)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啟發(fā)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為它們均是對實際營銷現象的經驗總結,缺乏相應的經濟學理論的支撐。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學理論也不斷發(fā)展,一些學者通過分析新古典經濟學的純生產者與純消費者的兩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產――消費者全新的分析單元,提出了4W理論,有的學者甚至認為4P是第一代營銷理論,4C是第二代營銷理論,而4W是第三代營銷理論,4W是4P和4C理論內在邏輯發(fā)展的結果。

筆者認為,如果從營銷學的主要理論基礎經濟學的理論發(fā)展來看,或者從4P和4C的基本理論方法與實務來分析的話,4P和4C理論在本質上是屬于同一邏輯結構中的同一論,即4P和4C的理論基礎都是新古典經濟學。4P和4C理論兩者最大的共同點,都是以一個獨立的觀察者來觀察市場營銷,4P以生產者的角度來演繹出一套營銷理論,4C以消費者為出發(fā)點來發(fā)展出一套營銷理論。這也是4Ps的營銷近視癥和4C理論的營銷遠視癥局限性存在的原因,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經濟學的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論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論基礎。

眾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觀經濟學著作或教科書的流行寫法,是以馬歇爾對需求和供求的狹義解釋為基礎。新古典學派創(chuàng)始人馬歇爾在1890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中,利用供求、邊際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對古典經濟學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觀經濟學框架。該框架有三個基本的假設:第一是純消費者與純生產者之兩分;第二是馬歇爾對需求和供給這兩個概念的狹義解釋以及他對這兩個概念在經濟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強調;第三他用規(guī)模經濟概念替換了專業(yè)化經濟概念。純消費者與純生產者兩分法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奠基石,它使得“邊際學派”得以興旺,為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在理論與方法上構建了較為厚實的基礎。兩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經濟學中的體現與應用,被當作微觀經濟學分析柜架的標準構件,新古典經濟學及其現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純消費者與純生產者之兩分這一致命缺陷,從而導致4P和4C理論存在相應的理論局限性。如果我們采用一種接近現實的框架,用消費――生產者代替純消費者和純生產者,其中每個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則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種職業(yè),這就決定了他買和賣什么。在這種框架里,在選擇不同職業(yè)的個人之間,消費者-生產者的地位是對稱的,因此,不存在純消費者地位與純生產者地位之間的不對稱。

從經濟學的理論發(fā)展的邏輯來思考市場營銷理論的發(fā)展,筆者認為第一代營銷理論(包括4P和4C)應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的營銷理論,或稱為單贏營銷理論或優(yōu)化營銷理論,第二代營銷理論(4W)稱為新興古典微觀經濟學的營銷理論,或稱為共贏營銷理論或博弈營銷理論。筆者將之概括為4W營銷。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礎上的總結和擴展,4C比4P進步的觀點有二:一是觀察市場營銷的角度從生產者轉到消費者,這意味著“獲勝的公司必將是可以方便地滿足顧客需要,同時和顧客保持有效的溝通”,與4C相比,4W是從生產者――消費者、生產者――政府、生產者――供應商、生產者――環(huán)境四個范疇來全而審視市場營銷,4W認為獲勝的公司必將是可以方便經濟地滿足生產者、消費者、政府、環(huán)境、供應商的需要,同時形成生產者和消費者、政府、環(huán)境、供應商雙贏的結果??傊?W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知識經濟與工業(yè)經濟時代相比,它關注和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磋商、共贏、合作、參與、學習、分散、柔性。4W是一種新的市場營銷理念,其與4P與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場規(guī)則,公共利益認同之上的合作這一新經濟觀。

綜上所述,4P,4C,4W營銷組合理論它們之間的關系應當這樣理解:它們不是取代的關系而是完善和發(fā)展的關系,它們都有深刻的微觀經濟學的淵源。由于企業(yè)層次不同,情況千差萬別,市場及企業(yè)營銷還處于發(fā)展之中,因此企業(yè)在了解、學習和掌握這些理論的同時,根據企業(yè)的實際,把三者結合起來指導營銷實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營銷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2篇: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范文

【關鍵詞】博弈論;經濟學;信息經濟學

自80年代中期開始,博弈論的廣泛應用促使經濟學經歷了一次巨大變革,而且,目前這場變革還在加速進行。博弈論是數學的一個分支,1951年納什的文章和1953年夏普里的文章都是發(fā)表在數學雜志上。但博弈論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在經濟學上的應用卻最為廣泛成功。經濟學是研究資源如何有效配置以達到或實現既定目標的一門學科。但從現代經濟學的發(fā)展來看,這種觀點將被另一觀點所取代: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為。博弈論在短短10余年對經濟學產生的如此深刻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近年來,博弈論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滲透到了幾乎所有的經濟分析領域。而影響最大的便是微觀經濟學,甚至可以說成為微觀經濟學的基礎

80年代以后博弈論迅速地成為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其原因在于它建立起了一個內容豐富、體系健全、邏輯合理和更加貼近現實的經濟學分析體系。博弈論不但強化了經濟分析的深度,而且拓寬了經濟分析的廣度,從而不但使經濟分析以更加符合現實的方式揭示經濟活動的內在規(guī)律,而且也使信息經濟學得以迅速發(fā)展。

博弈論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深深地影響了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成為經濟學家的必備分析工具之一,多位博弈論專家也因對博弈論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博弈論獲得了經濟學的中心地位,成為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博弈論在經濟學中熠熠生輝,引人注目。

博弈論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如寡占理論、產業(yè)組織理論,并形成了經濟學新的分支――信息經濟學。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對博弈論做出開拓性的三位博弈論專家納什、澤爾騰和海薩尼。相隔十年,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再度授予在博弈論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兩位專家――托馬斯?謝林(Thomas C.Schelling)和羅伯特?奧曼(Robert J.Aumann)。博弈論廣泛而深刻地改變了經濟學家的思維方式,為研究各種經濟現象開拓了新視野,博弈論成為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取得了主流經濟學的中心地位。

博弈論之所以被經濟學家普遍使用,是與傳統(tǒng)經濟學的缺陷和經濟學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分不開的。傳統(tǒng)經濟學在談到人(或其他經濟主體)的決策時,往往是假定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個人的效用也只決定于自己的選擇,其他所有人的行為都歸結在價格這個參數中;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壟斷和寡頭是特殊情況;信息是充分和對稱的。然而現實中這些條件都是很難成立的。第一,充分競爭的市場是很少有的(例如,國內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鋼鐵生產廠家屈指可數,占據一定市場份額的彩電生產廠家也為數不多),由于存在產品差異、地域差異和信息差異,任何一個廠商總是處于某種壟斷地位(正是這樣他們才有利可圖),所以與充分競爭相比,壟斷和寡頭倒很常見;第二,每一主體在做出自己的選擇時不僅要受到其他主體的影響,而且自己的選擇也往往影響到其他主體的選擇(考慮一下1998年長虹大規(guī)模吸納彩管的情形);第三,在市場競爭中信息幾乎總是不充分、非對稱的,獲取信息經常是有成本的,有時成本還是相當大的。如果不考慮以上這幾方面因素,經濟學所討論的決策其實僅僅是規(guī)劃問題,是在沒有競爭對手時的決策,所解決的也只是資源分配問題?,F實世界中決策者要在面對有智能和充分理性的對手與之激烈競爭時做出選擇。在競爭對手日益明顯、競爭越來越直接的情況下,博弈論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一種不可替代的工具。另外,經濟學現在已經越來越重視對經濟個體的研究,而在各個經濟個體之間,博弈是無時無處不在的。

博弈能夠融入主流經濟學,為主流經濟學家所接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博弈論分析范式與新古典經濟學不謀而合;二是博弈論符合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科學化趨勢。

1.分析范式的趨同。即強調個人理性,也就是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經濟利益主體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最終達到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實現均衡??梢哉f博弈論與新古典經濟學的關鍵鏈接就是理性人的假設。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套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體系,而經濟學不同于物理、化學等學科就在有它的理性人假設。對此,經濟學家張五常曾舉過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如果我把一張百元鈔票放到游行人的街道上,沒有風吹,也沒有警察,我敢打賭,這張鈔票會不翼而飛,在人類發(fā)明的所有科學中,只有經濟學可以推斷,可以解釋。整個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大廈便基于這樣一個假設之上,即人類在其經濟選擇行為中是絕對理性的。這個假設意味著,每個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在局限條件約束下爭取最大化報酬。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市場既定價格,在收入約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廠商根據外生的價格水平選擇利潤最大化產量。各經濟行為主體的趨利行為通過競爭,最終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實現均衡,這包括從單個市場的局部均衡到所有市場的一般均衡。而博弈論研究范式是給出個人的支付函數及戰(zhàn)略空間,然后看當事人都選擇其最優(yōu)戰(zhàn)略以最大化個人支付函數時將發(fā)生什么,這與經濟學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完全吻合。博弈論從行為分析入手,堅持并突出了個人理性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不論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因的“最小最大解”,還是后來的“納什均衡”及其精煉,都是以個人理性為基礎的,并對理性人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理性人行為背后心理作用的過程,加深了對個人理性的信念。博弈論通過研究擁有不同利益的主體在發(fā)生沖突時是如何進行理性決策的,并研究利益沖突的主體如何通過理性決策最終達到均衡,從納什均衡到精煉納什均衡再到貝葉斯納什均衡和精煉貝葉斯均衡,博弈均衡概念的創(chuàng)立、精煉和完善及模型界的存在、性質與應用的研究是現代博弈論的主要內容。正是由于分析范式的趨同,經濟學家很容易用博弈論工具對經濟問題進行研究,使博弈論在經濟學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

2.符合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科學化趨勢。對于經濟學是否是一門科學這一話題,歷來爭論不休,本文作者也不想就此展開論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西方學者一直致力于將數學、物理學等精密科學的分析方法應用于經濟學,試圖使經濟學變成一門科學,他們把現有制度視為外在,只研究可以純粹用目的和手段來刻畫和判斷的人類理,強調將復雜社會現象簡約成某種可以向物理學那樣可以準確把握的東西進行研究,試圖將經濟學變成一門科學。因此,經濟學的分析和論證盡量仿效精密科學尤其是數學和物理學的做法,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無法回避的規(guī)范分析之外,主要是實證分析,大量采用了數學方法。作為一種數學方法的博弈論,其創(chuàng)立之初就是為了是對經濟行為的分析更加精密、科學,《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本身就是用深奧的數學理論寫成的,對博弈論發(fā)展起過奠基作用的論文最初都是發(fā)表在數學雜志上。運用博弈論分析工具對存在利益沖突的理性人的選擇行為進行定量分析,可以使經濟學向科學化目標邁出一大步。

自從將博弈論引入經濟學以后,經濟學改變了傳統(tǒng)經濟分析地那種以個人孤立決策,其他經濟活動者的行為影響則被典型地簡化為價格信號為基礎的分析方法,而側重于經濟活動中多個利益主體的行為所產生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分析,從而使經濟分析更能反應經濟系統(tǒng)的本質。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

[3]彭建剛.博弈論與西方經濟學的發(fā)展[J].經濟動態(tài),1998(5).

第3篇: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范文

關鍵詞: 邊際分析 邊際效用 作用

一、邊際的含義

經濟學中的邊際指的是因變量隨著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程度,即自變量變化一個單位,因變量會因此而改變的量。邊際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數學的一階導數和偏導數的概念。在經濟學中根據不同的經濟函數, 我們可求不同的邊際。如邊際成本、邊際收入、邊際效用、邊際消費、邊際儲蓄等。

二、邊際分析特點及對經濟學發(fā)展的作用

邊際分析是馬歇爾二百多年前創(chuàng)立的, 它告訴我們人們在作決策的時候, 除了應用絕對量作決策參數外, 更應該運用增量參數進行決策。這種方法有以下幾個特點:1.邊際分析是一種數量分析,尤其是變量分析,運用這一方法是研究數量的變動及其相互關系。這一方法的引入,使經濟學從常量分析發(fā)展到變量分析。2.邊際分析是最優(yōu)分析。邊際分析實質上是研究函數在邊際點上的極值,要研究因變量在某一點遞增、遞減變動的規(guī)律,這種邊際點的函數值就是極大值或極小值,邊際點的自變量是作出判斷并加以取舍的最佳點,據此可以作出最優(yōu)決策,因此是研究最優(yōu)化規(guī)律的方法。3.邊際分析是現狀分析。邊際值是直接根據兩個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計算新增自變量所導致的因變量的變動量,這表明,邊際分析是對新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即屬于現狀分析。這顯然不同于總量分析和平均分析,總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實際上是過去分析,是過去所有的量或過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現實社會中,由于各種因素經常變化,用過去的量或過去的平均值概括現狀和推斷今后的情況是不可靠的,而用邊際分析則更有利于考察現狀中新出現的某一情況所產生的的作用、所帶來的后果。

邊際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對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論基礎——邊際效用價值論。這一分析方法的運用可以說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的革命,具體說它的意義表現為:

1.邊際分析的運用使西方經濟學研究重心發(fā)生了轉變。由原來帶有一定“社會性、歷史性”意義的政治經濟學轉為純粹研究如何抉擇把有限的稀缺資源分配給無限而又有競爭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邊際分析開創(chuàng)了經濟學“數量化”的時代。邊際分析本身是一種數量分析,在這個基礎上,使各種數量工具線性代數、集合論、概率論、拓撲學、差分方程等,逐步滲入經濟學,數量化分析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特征。 3.邊際分析導致了微觀經濟學的形成。邊際分析以個體經濟活動為出發(fā)點,以需求、供給為重心,強調主觀心理評價,導致了以“個量分析”為特征,以市場和價格機制為研究中心的微觀經濟學的誕生。微觀經濟學正是研究市場和價格機制如何解決三大基本經濟問題,探索消費者如何得到最大滿足,生產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潤,生產資源如何得到最優(yōu)分配的規(guī)律。4.邊際分析奠定了最優(yōu)化理論的基礎。在邊際分析的基礎上,西方經濟學從理論上推出了所謂最優(yōu)資源配置,最優(yōu)收入分配,最大經濟效率及整個社會達到最優(yōu)的一系列條件和標準。5.邊際分析使實證經濟學得到重大發(fā)展。研究變量變動時,整個經濟發(fā)生了什么變動,這為研究事物本來面目、回答經濟現象“是什么”問題的實證經濟學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從平均分析進入到邊際分析, 是經濟學分析方法的一個重大發(fā)展和轉折, 意義十分重大它表明數學對經濟學的滲透邁出了重大一步。??怂?946年的《價值與資本》與1947年薩繆爾遜的《經濟分析基礎》全面總結和發(fā)展了邊際分析階段的研究工作, 使邊際分析達到頂點, 從而成為經濟學史上的兩部名著邊際分析階段, 形成和發(fā)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觀經濟活動行為理論, 提出了一般經濟均衡問題, 建造了一般經濟均衡的理論框架, 創(chuàng)立了當今的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壟斷竟爭理論及一般經濟均衡理論的數學基礎,因此 邊際革命的影響是深遠的?!∪⑦呺H分析在經濟分析中的兩個簡單應用

1.應用實例:最佳產量的確定

(1)不計稅收下,最佳產量的確定

結論:利潤在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時的產量水平上達到極大值。此時的產量水平稱為最佳產量水平。

例1 某食用油生產廠的收人函數R()=6140-302(元),成本函數C()=102+60+1200(元),其中為每周產量(單位:噸), 求最佳產量和每周預期利潤。

解:由已知邊際收入R‘()=6140-60,邊際成本C’()=20+60, 由上結論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優(yōu)產量76為噸,預期利潤為L(76)=R(76)-c(76)=219040元。

(2)賦產量稅后, 最佳產量的確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條件下,若每噸產量繳納t元產量稅,求最佳產量和每周預期利潤。

解:由已知噸應繳納 元的稅。則該廠利潤為:L()=R()-C()-t

由前面結論可得最佳產量為邊際利潤為零時的產量。即由L’()=0, 解得:。

這樣產量稅將影響最佳產量水平, 當然對預期利潤也有影響, 且賦稅越高, 最佳產量水平越低。

2.應用實例——確定白酒儲存期

例3 假定有白酒100噸,現價8元公斤,多陳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貯存費每年10000元, 因貯存酒積壓資金引起機會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為酒的貯量,p為當年白酒價格,r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這些酒須儲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設須貯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數關系;

(1)年增加的總收人函數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貯存總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凈增利潤函數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時邊際收人R’()=2×105,邊際成本C’(×)=90000+40000

因為當R’()=C’(×)時利潤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駐點唯一,故只有當儲存期為2.75年時,企業(yè)才能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其最大凈增利潤為151250元。

由上進一步表明邊際分析這種以微積分為工具,以經濟現象為內容的數學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經濟學中,并成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第4篇: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西方經濟學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研究式教學法;實驗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F239.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8750(2012)02

一、引言:高等教育的新環(huán)境、新主體呼喚新方法

高等教育面臨國際化的新形勢,同時高等教育的受眾和主體也有新的變化,不僅包括“90后”的大學生受眾,而且還包括越來越多的新的教育工作者與教師隊伍(即“70后”、“80后”的加入),對西方經濟學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決定了西方經濟學在教學方式與手段上都要有所創(chuàng)新。

很多學者都認為經濟學教學改革十分必要。劉志彪等認為,盡管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學教學模式經過多次更新,但由于其是脫胎于蘇聯(lián)的教學設計思想,因此仍存在若干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或問題[1]。方福前指出,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兩大偏向:一是夸大西方經濟學的意識形態(tài)性,二是完全忽視西方經濟學中所蘊含的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全盤地將西方經濟學作為方法論意義來對待。他認為要矯正這兩大偏向,必須進行教學理念、方法的改革[2]。逄錦聚從宏觀層面指出了經濟學教育教學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主認為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有待轉變,高校結構、學科專業(yè)結構有待進一步合理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等方面[3]。

也有一些學者在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探索。元惠萍從現代經濟學本身的分析方法入手,指出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適合從具體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轉化到具體[4]。阮守武認為,像西方經濟學這類基礎課程的教學應該以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為中心,教師應該側重教會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尤其是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5]。于澤認為,實驗輔助教學是本科經濟學教學較為理想的選擇[6]。唐國華認為,教師應通過比較教學法使西方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課程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7]。

這些研究都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筆者主要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嘗試提出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幾種可能的“新方法”,包括換位思考教學法、批判式教學法、內容創(chuàng)新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體系式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實驗教學法等,以期引發(fā)中國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新探索。

二、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針對中國高等教育與經濟學教育宏觀環(huán)境的新變化,面對教師與學生的“新主體”,如何設計、開發(fā)與選擇西方經濟學教學上的新方法,是本部分的核心研究主題。筆者認為,“換位思考教學法”、“批判式與創(chuàng)新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體系式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興趣式教學法”、“實驗教學法”等,抑或以上這一系列方法的綜合運用可能構成西方經濟學教學新方法的備選子集。

(一)換位思考教學法

在理論研究層面,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研究中有關換位思考法的研究較為鮮見;在實踐教學層面,這一方法也未得到廣泛運用。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與同行聽課,筆者發(fā)現,在西方經濟學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并促使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實現雙向換位思考,尋求相互間的交集,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主動將自身定位為學生,把握以下內容:學生需要什么,喜歡什么樣的教方法,期望達到怎樣的效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教學方法對于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的把握和解決具有重要意義。當老師從學生的視角來開展教學時,一方面,更容易了解學生對教學重點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對教學難點的解決與根除功效更為顯著,更容易了解學生為何“卡”在某個問題上,找到問題的癥結。

例如,在微觀經濟學“替代效應、收入效應與總效應”的講解過程中,如若教師能實現學生身份的換位,就能夠很容易把握學生在理解這組概念的過程中的難點,這個難點在于對“補償預算線”的來緣和對替代效應的理解,即一種商品價格發(fā)生變動會對消費者產生兩種影響:其一,使消費者實際收入發(fā)生變化;其二,使商品相對價格發(fā)生變化。而我們界定替代效應時,卻提及“在實際收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對于兩種商品而言,其中某種商品價格變動,引起二者相對價格發(fā)生變動,進而導致消費者對于該商品的需求量發(fā)生變動”,看似前后矛盾,而事實上,筆者認為,教學中的關鍵是讓學生明白分析某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時要剔除其他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由此,在西方經濟學基本概念的界定過程常常出現“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這一表述,這樣也容易讓學生了解西方經濟學的嚴謹與作為一門“科學”的顯性特征。

(二)批判式與內容創(chuàng)新式教學法

這里的批判式與創(chuàng)新式教學法均是相對教學內容而言,而非方式本身的創(chuàng)新。筆者認為,這一方法如果運用得當,將不僅使該部分內容取得較佳的傳授效果,還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的熱情?,F在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是富有創(chuàng)意的一代,教師理應注重這一層面的培養(yǎng)與訓練。批判式與創(chuàng)新式教學法對教師主體有相對較高的要求,即不僅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非常熟悉,更要求教師對此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進而形成對原有內容的批判與創(chuàng)新。也恰恰因為這一要求較高,這個方法在中國高校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并未得到廣泛應用。

例如,國內一些微觀經濟學教材往往傾向于將“需求”與“需求量”這一對基本概念相互混淆,進而使學生產生極大誤解,筆者曾在宏觀經濟學課堂上復習微觀經濟學內容時,問及“影響需求的首要因素”,95%以上的學生回答是價格,而且其理論根據均是來自于教材。

(三)研究式教學法

所謂研究式教學法,就是針對相關課程中的核心內容、重點內容、難點內容,在對基礎理論進行講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專題式的深入研究。研究式教學法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還有利于對課程重點與難點的把握。當然,這一方法的運用應根據差異化受眾主體有針對性地、適當地應用,比如綜合性大學可以嘗試將其作為主導性的教學方法,而普通財經高校和其他一般性高校則可將其貫穿于重點章節(jié)和重要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之中。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適當開展研究式教學,不僅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或難度高,而且相反能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掌握運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方法,并能拓展其分析問題的思維和視野,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運用這一方法時,教師可以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在他們時間允許、精力充分和能力較強的情況下,要求他們個人單獨完成,如若某些條件受限,可以采用分組開展,團隊協(xié)作的方式完成。

例如,教師講解微觀經濟學的彈性理論時,可以布置學生在此基礎上開展一定的應用研究,如“如何運用彈性理論看待葉圣陶的《多收三五斗》”,“運用彈性理論對超市日常與周末商品差異化定價進行經濟學分析”,“從供求理論與彈性理論看公園門票的定價問題”等。再如,在講解宏觀經濟學中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實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中國近年來采用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進行思考并形成若干小論文,如“2008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中國為何提出保8而不是保7.6抑或9呢”,“家電下鄉(xiāng)政策的邏輯出發(fā)點、內在機制與效果”,等等。

(四)體系式教學法

截至目前,體系式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中較為鮮見,然而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逐步認識到該方法的必要性。這里的“體系”指的是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課程體系,教師在講每一章、每一節(jié)甚至每一個知識點的過程中都應該注重其在整個西方經濟學知識體系中的坐標位置,即該知識點在整個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如若能做到這一點,章與章之間、節(jié)與節(jié)之間、具體的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與連貫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實上,這一教學方法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對整個西方經濟學的知識點和教學體系了然于心,否則就難以在教學過程中真正貫徹體系式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體系式教學[鑒于國內各高校的西方經濟學的教材有所差異,因此這里筆者基于國內目前較為普遍使用的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包括微觀部分與宏觀部分)進行闡述。]十分必要。如從對微觀經濟學整個體系的把握來看,教師可以分以下幾個步驟來引導學生對整個微觀經濟學知識體系進行把握:(1)對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全貌進行介紹以使學生對之有個概覽;(2)通過供求理論引出課程核心理論,即一只看不見的手“市場之手”,尤其要強調價格機制的調節(jié)作用,并將價格理論作為課程體系的主線;(3)進入微觀經濟學的兩大微觀主體之一(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費行為理論)的介紹;(4)從生產論、成本論開始介紹另一大微觀主體――企業(yè)的供給行為決策過程;(5)引導學生思考連接兩大微觀主體的紐帶,這個紐帶顯然是市場(包括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6)圍繞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四種市場類型展開對市場行為的介紹;(7)在上述講述的基礎上可引入一般均衡研究方法,主要探討在市場體系中是否存在一般均衡,如若存在,是否存在經濟效率,后一問題可引導學生進入福利經濟學的學習范疇;(8)指出市場不是萬能的,由此引出對微觀經濟干預的介紹。

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教師可以主要以國民收入或總產出為分析框架展開教學:第一,從國民收入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紹國民收入的核算方法;第二,在國民收入內涵與核算基礎上,討論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第三,利用IS―LM分析工具分析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仍然是探討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與此同時對均衡利率的決定進行分析;第四,從政策理論與政策實踐兩個層面,仍借用IS―LM模型,論證財政或貨幣政策的運用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落腳點同樣在國民收入;第五,借用另一種分析框架或工具,即AD―AS模型,放松在IS―LM分析中價格P不變的假定,使得分析更為接近經濟現實,探討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第六,表面上探討失業(yè)與通貨膨脹間的內在關系,實質上仍圍繞總產出為中間變量開展論證;第七,放松IS―LM、AD―AS模型中國際匯率E固定不變的假定,基于全球視角將匯率內生化進行考察,利用IS―LM―BP模型探討國內外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第八,從長期視角分析國民收入增長的趨勢問題以及周期性波動問題。顯然,國民收入構成其整個分析過程的核心主線。

這一方法的運用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在全程教學過程能否做到認真對待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每一門分課程、認真對待每一節(jié)課、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認真對待每一個知識點。

(五)啟發(fā)式教學法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了啟發(fā)式教學法,然而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的研究中并沒能具體細化,也不具可操作性。事實上,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應用于教學的初始階段,而且還可應用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師不僅可以利用教學內容之外的經典寓言、人生哲理、世界觀與價值觀等方式來開展教學,還可以利用西方經濟學課程自身內容進行啟發(fā)。

教學過程中的啟發(fā)非常重要,它能引起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結合經濟生活的現實,提出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企業(yè)微觀經濟主體是如何定價的?該考慮和權衡哪些變量和因素?如若定價不當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現實當中又有哪些成功案例和慘敗的經驗教訓?這一系列問題對學生的啟發(fā)足以引起學生對微觀經濟學的興趣。再比如,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如何判定與認識宏觀經濟形勢與趨勢?宏觀經濟政策該如何制定?政策力度該如何把握與決策?政策效果當如何評價?這一系列貼近現實的問題必然能激發(fā)學生對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

(六)興趣式教學法

興趣教學法對于任何一門課程都非常重要,然而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研究中,筆者之所以撐起為“新方法”,是因為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興趣式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從根本上激發(fā)教師“教”的熱情與學生“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理應成為授課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當學生興趣被調動時,教師就在一定程度上駕馭了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也就完成了一半。至于學生的興趣如何激發(fā),其實上述每一種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學生興趣的調動,將學生導向有意義的學習,促進其知識的長期保持,并為其進一步的深入學習與探究提供了動機。從宏觀層面來講,校園的教風與學風、良好的校園文化塑造、學生整體的精神面貌等都會對其有較為深刻的影響;從微觀層面來看,教師的人格魅力、具體的課堂傳授方式等的影響更為直接。

從某種意義上說,調動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是一門藝術,它并沒有標準劃一的方法或模式。對于具體的課程內容而言,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常見的生活案例,“假定今天早晨你的口袋中只有3元錢,你如何安排你的早餐?”“假若只有饅頭和油條,你又會如何選擇你的消費組合?”這會讓學生對“消費者行為理論”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的興趣激發(fā)式教學會讓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學習產生意猶未盡之感。

(七)實驗教學法

盡管實驗教學法在眾多課程(如物理、化學等)的教學中被廣泛應用,然而事實上,這一方法目前在國內經濟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并未得到足夠重視。盡管實驗經濟學這門課程近年來已逐漸被引入到我國,并重點采用實驗方法進行教學,但截至目前,它在我國高校的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應用仍較為鮮見。

實驗教學法的應用,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力與熱情,進而轉向研究式學習的境界。因此,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地運用這一方法。事實上,很多教師會有疑問: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中如何去設計實驗?換句話說,設計實驗很難。事實上,現有研究已為教師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素材,教師主體在這一領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經濟學家張伯倫(E.Chambelin)曾在哈佛大學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課堂市場實驗,用以研究市場的不完全性。盡管由于眾多原因他當時未能取得成功,但這卻為實驗方法的應用與拓展提供了重要思路。隨后,當時還是哈佛大學研究生的史密斯(V.L.Smith)開始深入思考經濟學研究的實驗方法,并倡導經濟學實驗方法,促成了實驗經濟學的產生。借鑒史密斯有關市場機理方面的研究,筆者認為同樣可以設定由某班全班同學進行經濟學實驗,具體的做法是:將該班同學隨機分成市場上的購買者和銷售者兩組,然后由這兩組模擬市場進行自發(fā)交易,最后通過實驗中的供需情況,來觀察市場上的均衡價格是如何實現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供求理論以及均衡價格的決定過程,進而也使其能夠通過實驗實現對理論的驗證。

三、評價與建議

以上論述了筆者在西方經濟學教學實踐中探索的一些可行的新方法。事實上,以上方法的運用,教學效果也較為顯著。學生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和討論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他們從事學術研究與創(chuàng)新的內在潛力也得到挖掘,不僅表現在課程成績和成果方面,還表現在理論的升華、分析問題的視角拓展與能力的提升、實踐應用等諸多方面,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立項、獲獎、等比率均表現出不斷攀升的態(tài)勢。

需要說明的是,文中所述教學方法的先后順序并不意味對其重要性的主觀價值判斷。事實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也很難量化每一種方法的具體效果。這一系列的“新”方法,與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學中所提及的一般教學方法相比,結合了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科特點和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自身特征,顯得更為具體、更為專業(yè),因此更具有針對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筆者建議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實踐中,對以上教學新方法進行綜合運用,而不是單一方法或單純幾種方法的組合運用。

其次,鑒于專業(yè)之間的差異,比如經濟學專業(yè)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yè)之間的不同,教師也需要在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上有所側重。

最后,教學方法的內涵界定上通常不僅包括教師“教”的方法,而且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本文這里論及的“新”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更凸顯了這一方法論上的內涵特征,即不僅對西方經濟學教師在“如何教”方面具有借鑒意義,而且對學生在“如何學”(包括批判式學習、創(chuàng)新式學習、研究式學習、體系式的系統(tǒng)學習、實驗中學習等)方面具有重要啟發(fā)。

參考文獻:

[1] 劉志彪,王國生.美國名牌大學經濟學教學的特色及啟示[J].教學與研究,1999(12):64-69 .

[2] 方福前.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05(9):13-15.

[3] 逄錦聚.當前經濟學教育教學面臨的形勢和今后的任務[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0-12.

[4] 元惠萍.思想與工具――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的教學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5(8):18-19.

[5] 阮守武.對現代經濟學的理解與“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9(10):44-45.

[6] 于澤.我國本科經濟學教學方法的經濟學分析[J].教學與研究,2009(4):70-76.

[7] 唐國華. 論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妥善處理[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2(1):98-102.

The New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China

Fan Shide

第5篇: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范文

1西方經濟學的性質與教學特點

西方經濟學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經濟類、管理類本科專業(yè)的基礎課程、核心澡程,也是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yè)課必考科目,它在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yè)課程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干其所特有的課程結構和知識層次具有相當難度,因此我們需要針對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特點進行設計,才能在教學中改進和創(chuàng)新本課程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經濟學不同層次的理論和方法。筆者根據西經教學實踐,總結出本課程教學具有的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1理論教學內容較多,邏輯性強,較抽象

西方經濟學是理論經濟學,它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一些次要的因素和現象,創(chuàng)造了極為嚴密、精細、完整,前后內容聯(lián)結緊密,系統(tǒng)性很強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環(huán)境。例如,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從簡單的供求理論開始,到消費者與生產者理論,再進而研究市場理論、分配理論及福利經濟學等,各個知識點圍繞價格理論這一核心層層推進,前面的內容總是后面內容的基礎,前后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需要串起知識的鏈條才能準確的把握微觀經濟的全部內容,這一特點對于初學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偏重感性思維的文科生更是如此。

1.2實踐性結合理論性,雖然西方經濟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核心課,但教學中必須童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因為如果只是注重用一些圖表、函數和數學公式來表達經濟學原理,雖然能使學生了解一些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知識,記一些公式、圖形,卻不能達到能力培養(yǎng)和學以致用的目的。尤其是西方經濟學目前主要在低年級開設,對于那些社會閱歷簡單、社會實踐有限的學生而言無疑會帶來相當的誤解和困惑。同時,西方經濟學中有很多模型,其理論模型的前提假設與實際有很大距離,因此,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1.3傳統(tǒng)教學方法存在較大局限

傳統(tǒng)的西方經濟學課堂上通常是教師板書、講解與學生的聽講、筆記相結合。結果是教師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干板書上,而學生又在機械的記筆記反而無暇思考,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進行較為復雜的推導和圖形解析的時候,首先要花一定的時間把它們抄到黑板上,然后講解;如果這一分析過程很長,則需要抄寫一半;講解,擦掉后,再抄另一半,原有的邏輯性就很難完整的表現出來了。而且一些經濟學模型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是很難在黑板上準確進行演示的,也影響了學生的理解。

2多媒體技術在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的優(yōu)越性

在我國多媒體教學在2O世紀8o年代已經開始出現,但當時是采用多種電子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綜合運用于課堂教學。90年代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普及,多媒體計算機已經逐步取代以往的多種教學媒體的綜合使用地位。因此,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多媒體教學是特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并借助干預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優(yōu)越性體現在以下方面。

2.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容量明顯增加

目前課件的開發(fā)方面的應用軟件有不少,但對于普通的本科西方經濟學任課教師而言,最容易掌握和使用最普遍的是Powerpoint。該軟件操作相對簡單而且功能強大,它能夠提供多種形式的文件編輯和動態(tài)演示功能,還可以進行超級鏈接,可以很方便地在課件中加入其他軟件對象,~IWord文檔、office表格及圖形等。那些以前需要占用教師大量時間的板書和圖形可以輕松地由展示界面顯示出來,而且甚至是可以以動畫的方式顯示,不僅節(jié)約了時間,而且更為清晰明了,便于學生理解,增加了授課效率。例如在微觀經濟學部分單是解釋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如果要清晰明了的展示就需要6個圖形,而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在一個圖形上以動畫的形式予以展示,省時又省力。

2.2形式活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課程學習對象為2O歲左右的青少年,此年齡段的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和欲望極強,但持久性差。在平時的生活中喜歡接觸電腦、網絡等IT信息。所以相對于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大量使用圖形動畫、視頻和聲音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通過多媒體教學所特有的全方位、立體式的多種刺激信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把標題、重點、結論等內容分別用不同的顏色顯示,使之顯得更加醒目,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印象也會更加深刻。在介紹宏現經濟學的貨幣政策部分時,引用我國歷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實例,并可加入相關視頻。

3多媒體技術在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使用多媒體課件講授西方經濟學能夠較好的適應該課程的教學特點,具有很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重視。

3.1教學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本人提高對經濟學專業(yè)領域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在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教師的板書量大幅度減少,課堂信息容量大幅增加,這就對教師的經濟學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對干大量的基本概念用更多的口述替代板書,即用多媒體進行演示的同時,需要花更多時間對基本概念進行講解,同時補充大量的實例,力求通過更多形象的例子來講清經濟現象。另一方面,若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需要教師對所講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設計出合理的課件內容及結構安排。當然其中對于教師對于軟件使用的技巧也有要求,所以教師還必須在專業(yè)學習之余不斷學習與更新軟件使用的新知識,這都增大了教師備課的難度與復雜性。

3.2影響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西方經濟學的學習中,運用數學、幾何的語言進行分析是一種基本的訓練,尤其是在經濟學基礎的課程中,圖形語言的認知和使用是普遍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需要在黑板上為學生畫出圖形,并解釋。但是由于使用了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這些圖形便直接顯示出來或者是以動畫的方式出現了。雖然更為清晰和便捷,但是學生卻無法通過教師的畫圖操作來學習這種方法。而且動畫圖形出現的時間相對較短,學生也往往無法對圖形的形成過程有較為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在進行圖形分析時的動手能力受到影響。

3.3影響學生對知識點的系統(tǒng)把握

西方經濟學的內容具有比較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前后聯(lián)系緊密。這也是本門課程的特點之一。但是以多媒體課件的方式講授時,受到每頁課件大小的約束,一個知識點的內容可能需要一個或多個頁面才能展示完全。這就從形式上打破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那些以前可以在板書中系統(tǒng)呈現的知識鏈條,在使用課件時不能完整的展現出來,從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系統(tǒng)把握。雖然,我們也可以使用超鏈接的方式進行前后的聯(lián)系,但是,學生在頁面的頻繁切換中仍不能很好的掌握各知識的脈絡。

4對西方經濟學多媒體教學的幾點建議

針對多媒體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結合本課程的教學特點,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1不斷更新課件,更好的結合實踐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與其他的傳統(tǒng)和基礎的學科相比較,變化更快,作為西方經濟學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對于多媒體課件的內容也應當不斷調整和豐富,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此外,在每一次更新內容時,除了注意新的理論發(fā)展,更應該把實踐和案例內容的補充作為重點,以更貼近學生、更貼近當前的教學案例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與學習熱情。

4.2通過習題課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對于在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動手能力得不到鍛煉的問題,建議采用習題課的方式予以解決。也就是單列習題課時間,由學生自主做題,并由教師負責指導,從而達到解題和分析能力訓練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發(fā)現學生的薄弱點,進而選擇典型習題作為例題,通過板書的方式向學生說明。既可以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同時也更有針對性。

4.3為學生提供知識點網絡結構圖

構造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多媒體教學不同于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故教學模式和方法也應作較大的變動。但是,傳統(tǒng)教學方式也有一定的生命力。在西方經濟學多媒體教學中,在應用多媒體技術時,適當加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二者相互配合,優(yōu)勢互補,將會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例如,針對學生對知識點把握不夠系統(tǒng)的問題,建議為學生提供知識點網絡結構圖,構造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當然,這個結構圖也可以通過課件展示出來,但是畢竟頁面有限,內容過多,字體相應變小,不利于觀看。所以,如果能以板書方式展示,則可以顯示更多的知識點與相互關系。同時,板書的過程教師可以邊講解邊串聯(lián)起各個知識點,也會給學生更多消化吸收的時間。

第6篇: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范文

[關鍵詞] 戰(zhàn)略管理 產業(yè)經濟學 聯(lián)系 界限

一、引言

在我國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下,國內企業(yè)的組織和戰(zhàn)略為廣大學者所關注。但這些研究多數未能從戰(zhàn)略管理的視角出發(fā)。徐德音、周長輝所做的中國戰(zhàn)略管理學研究現狀評估指出,我國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還處于墾荒階段,其論文帶有根深蒂固的經濟學思維傾向,學界應該明晰戰(zhàn)略管理和產業(yè)經濟學的區(qū)別。

本文下面的篇幅將對戰(zhàn)略管理和產業(yè)經濟學的內容和演化、戰(zhàn)略管理和產業(yè)經濟學間聯(lián)系和界限的進行介紹和分析,希望從中探尋出戰(zhàn)略管理所應有的視角。

二、產業(yè)經濟學回顧

產業(yè)經濟學(也稱為產業(yè)組織理論)是從微觀經濟學中分化發(fā)展出來的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產業(yè)經濟學源于美國, 作為一種理論體系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產業(yè)經濟學是以“市場與企業(yè)”為研究對象的,從市場角度研究企業(yè)行為,是制訂產業(yè)政策的理論基礎。

西方產業(yè)經濟學的發(fā)展歷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

這一時期主要是以梅森和貝恩為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范式,簡稱SCP范式。該階段理論通過分析在市場結構的差異下企業(yè)行為對資源配置績效的影響,從而指出產業(yè)組織的發(fā)展應當與市場交易的機制相一致。SCP范式的形成標志著產業(yè)經濟學的初步成熟,產業(yè)經濟學因此而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

第二階段:1970年至今

產業(yè)經濟學的發(fā)展沿以下兩條主線進行:一條是沿著SCP范式繼續(xù)前進的“新產業(yè)組織學”;另一條是以芝加哥學派為首的產業(yè)組織理論的崛起。除此之外, 還有以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從制度角度研究經濟問題的“新制度產業(yè)經濟學”,也被稱為“后SCP流派”。

新產業(yè)組織學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強調市場結構,而是突出市場行為,將市場的初始條件及企業(yè)行為看作是一種外生力量,而市場結構則被看作內生變,并且不存在反饋線路,尋求將產業(yè)組織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學進行更加緊密的結合。

芝加哥學派注重用嚴格的經濟理論進行分析,強調對理論的經驗證明,反對“結構―行為―績效”的單向因果關系,而強調三者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對市場行為持自由放任主義觀點,反對政府對產業(yè)組織實施干預。

后SCP流派組織理論的主要特點在于它引入交易費用理論,徹底改變了只從技術角度考察企業(yè)和只從壟斷競爭角度考察市場的傳統(tǒng)觀念,為企業(yè)行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如果說主流產業(yè)組織理論注重產業(yè)組織之間的關系的話,該流派則將研究重點深入到企業(yè)內部。

三、戰(zhàn)略管理回顧

戰(zhàn)略管理學是管理學中比較年輕的一門學科。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半個多世紀一直依賴案例作為研究和教學的手段,其學術成就并不為其他學科所重視。此后,產業(yè)經濟學的理論和工具被引入該領域,戰(zhàn)略管理學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論體系,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科領域。戰(zhàn)略管理關注于組織特別是商業(yè)企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如何構建和保持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是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理論研究的中心內容。

戰(zhàn)略管理的發(fā)展歷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60至70年代

該階段被視為傳統(tǒng)的戰(zhàn)略管理理論階段,理論的核心是要求企業(yè)組織適應環(huán)境變化, 組織內部結構也要隨之發(fā)生變化。在戰(zhàn)略實施過程中, 企業(yè)組織結構勢必要與企業(yè)戰(zhàn)略相適應。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教授為代表的,以產業(yè)(市場)結構分析為基礎的競爭戰(zhàn)略理論取得了戰(zhàn)略管理理論的主流地位。競爭戰(zhàn)略理論將產業(yè)組織理論引入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研究之中, 認為企業(yè)贏利能力取決于其選擇何種競爭戰(zhàn)略。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戰(zhàn)略管理理論集中于企業(yè)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階段的戰(zhàn)略管理理論更加強調企業(yè)自身能力和外部環(huán)境條件的協(xié)調; 更加注重企業(yè)間的合作,而不再僅僅局限于競爭。

四、戰(zhàn)略管理和產業(yè)經濟學的聯(lián)系

20世紀80年代,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被引入戰(zhàn)略管理領域。波特作為一名橫跨企業(yè)戰(zhàn)略和產業(yè)經濟學兩個領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一直致力于為這兩個領域架起“橋梁”。他在產業(yè)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構建了競爭戰(zhàn)略理論,并取得了戰(zhàn)略管理理論的主流地位。這被視為是產業(yè)經濟學對戰(zhàn)略管理的最大貢獻。

戰(zhàn)略制訂過程中必須對組織的內外部環(huán)境進行分析,企業(yè)所處產業(yè)的情況正是外部環(huán)境中最主要的部分。產業(yè)經濟學提供了系統(tǒng)模型來評估產業(yè)中的競爭情況,從而消除了戰(zhàn)略制訂過程中的一大障礙,為戰(zhàn)略管理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外部環(huán)境分析框架。

隨著產業(yè)經濟學的發(fā)展,其研究對象從僅局限于產業(yè)拓展到產業(yè)和企業(yè)內部,這些發(fā)展使產業(yè)經濟學進入到戰(zhàn)略管理的核心。產業(yè)經濟學關于產業(yè)結構和演變、產業(yè)內企業(yè)定位及動態(tài)競爭戰(zhàn)略的分析框架豐富和推動了戰(zhàn)略管理理論的發(fā)展,并對競爭戰(zhàn)略的選擇提供了理論解釋和支持。與此同時,產業(yè)經濟學的方法論在戰(zhàn)略管理中得以應用。這些都推進了戰(zhàn)略管理的理論發(fā)展。

五、戰(zhàn)略管理和產業(yè)經濟學的界限

從本質上看,戰(zhàn)略管理和產業(yè)經濟學是兩個不同的學術領域,雙方思維方式的主要有如下不同點:

1.出發(fā)點不同:戰(zhàn)略管理從企業(yè)自身利益角度出發(fā),產業(yè)經濟學則從整個社會出發(fā)。

2.著眼點不同:戰(zhàn)略管理是在具體企業(yè)中來考慮問題;產業(yè)經濟學則是以企業(yè)局外人的眼光來進行分析。

3.目標不同:戰(zhàn)略管理關注于企業(yè)的多重目標,經濟目標只是其中之一。

4.分析對象和相關假設不同:戰(zhàn)略關注每個企業(yè)個體的問題,并認為每個個體有其獨有的問題,分析基礎是“個性化競爭”(distinctive competence);產業(yè)經濟學則關注整個產業(yè),其假設是產業(yè)中的企業(yè)除了規(guī)模,其他都是相同的。

5.決策思想不同:戰(zhàn)略認為領導者個人及更多目標都會影響決策,人是戰(zhàn)略管理的中心;產業(yè)經濟學認為企業(yè)基于經濟目標,不考慮人的因素。

6.戰(zhàn)略管理會考慮到企業(yè)要涉足不同產業(yè);產業(yè)經濟學認為企業(yè)的產品是單一的。

7.戰(zhàn)略管理認為產業(yè)結構是變動的,而且是可以通過企業(yè)自身行為對產業(yè)發(fā)生影響;產業(yè)經濟學則認為產業(yè)結構是穩(wěn)定的,對一個企業(yè)而言產業(yè)結構是給定的,一切決策只能在此范圍內做出。

8.戰(zhàn)略管理對處于獨特環(huán)境中的企業(yè)個體感興趣;產業(yè)經濟學更關注于正常整個產業(yè)的結構與績效。

此外,從學科特點上看,經濟學主要是實證表述,管理學則更多注重于規(guī)范表述。作為上述學科的分支,戰(zhàn)略管理和產業(yè)經濟學也具有同樣的特點。

六、結語

由于戰(zhàn)略管理和產業(yè)經濟學分析問題的視角不同,兩者間存在著清晰的界限;同時,隨著兩個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入,雙方在許多領域將會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戰(zhàn)略管理理論的沿承有著清晰的經濟學邏輯,同時也受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的影響。對戰(zhàn)略管理而言,單純以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不足以為企業(yè)“把脈開藥”的。

參考文獻:

[1]徐德音 周長輝.中國戰(zhàn)略管理學研究現狀評估[J].管理世界,2004年(6)

[2]干春暉:產業(yè)經濟學――教程與案例[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3]馬廣奇:西方產業(yè)經濟學的發(fā)展軌跡與思考[J].經濟縱橫,2000年(10)

[4]呂健華:略論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理論的發(fā)展脈絡[J].理論視野,2005年(6)

[5]陳宏志. 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理論的變遷及其發(fā)展趨勢[J].求索,2005年(8)

[6]苑 琦:西方戰(zhàn)略管理理論發(fā)展與流派述評[J].特區(qū)經濟,2005年(12)

[7]孫中偉:論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理論發(fā)展的經濟學邏輯[J].山東經濟,2007年(7)

第7篇: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范文

關鍵詞:建構主義;經濟學基礎;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280-03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1]。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由于建構主義理論較好的解釋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guī)律,許多學科或領域紛紛采納、應用建構主義觀點。經濟學基礎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在經理財經類專業(yè)課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當前中國正逐步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經濟類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講,經濟學基礎的教學質量將影響到經濟類人才的培養(yǎng)進而影響到國家經濟體制的構建,因此,研究基于建構主義的經濟學基礎教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學基礎》課程的主要特點

1.龐大的體系和林立的派別并存

從研究的基本內容分類,《經濟學基礎》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資源的合理配置,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收入理論是其中心理論。概括地說,《經濟學基礎》課程是從微宏觀的層面探討并揭示了市場經濟運行下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它具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經濟學基礎》同時也是由眾多經濟學派的經濟理論和學術觀點構成的,僅近現代經濟學就包括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新凱恩斯主義、新劍橋學派等[2]。龐大的體系和派別的林立在豐富和完善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同時,過多的學術排斥和對立也給《經濟學基礎》的初學者造成了眾多疑惑與費解。

2.抽象的理論和數學模型并存

與一些應用學科相比,《經濟學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運用抽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排除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現象,創(chuàng)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環(huán)境。也就是說,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設基礎之上的。它剔除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影響因素,而這對于一些社會閱歷簡單、社會實踐有限的高職學生而言無疑會帶來相當的誤解和困惑。其次,數學推導和數學模型也大量地充斥著《經濟學基礎》教材。數學工具運用邏輯上的抽象推理,將經濟社會中各種不同的人抽象為單純的數學符號,然后使用大量的數學公式和數學模型去演繹人們的經濟活動。經濟學深奧的理論配以晦澀的數理分析,往往使學生望而卻步[3]。特別是高職經管類學生數學基礎本來就弱,這樣純理論加上數理分析的教學往往使他們對這門課喪失信心。

3.理論與實踐的不可分性

經濟學源于對經濟現象的解釋,經濟學理論從經濟實踐中抽象和分離出來,而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加入了一些前提條件、假設和假說。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經濟學家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理論與經濟實踐背離的瑕玷被發(fā)現出來,于是對條件、假設和假說重新認識和重新設定,這是經濟學理論體系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可見經濟學從起源到后來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從沒有離開過經濟實踐活動。雖然基于價值中立原則,將經濟學分為實證經濟學和規(guī)范經濟學,但是經濟學首先是實證科學,因為任何政策建議的提出,首先依賴于對客觀事務的研究和解釋。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和經濟社會的實踐活動具有不可分性。

二、《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職生經濟敏感性差

多數高職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一直處于中學學習階段,沒有社會實踐經歷,同時高職學生的經濟來源于各自的家庭,他們的經濟知識多來源于間接的傳授,比如書本的介紹、人們的談論、對父母的職業(yè)了解、網絡等等,他們自身并不是經濟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因此在沒有親身體驗的情況下,對經濟理論的學習,只是憑借自身缺乏實踐背景狀態(tài)下的理解和想象,他們對經濟現象和經濟理論的敏感性較差,于是在沒有參與的狀態(tài)下,不能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得在系統(tǒng)性的理論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某種程度的枯燥感[4]。

2.教學時數少

教育部2000年《關于制定高職高專教育專業(yè)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明確要求:“三年制專業(yè)實踐教學一般不低于教學活動總學時的40%”[5]。因此,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所能安排的理論課時極為有限,最多不過60學時左右,多數的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計劃為大學一年級的第一學期,學時為54。相對于這門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就顯得比較緊張,為了講完教學大綱或教材上的內容,常常需要趕進度。學生對前面的內容沒有掌握好,后面的課就聽不懂,學習效果難免就會受到影響。

3.教學內容選擇不夠合理

《經濟學基礎》的內容很多,理論發(fā)展較快。要在有限的課時內講清講透所有經濟學的內容是不現實的,因此,結合實際需要的教學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在目前的高職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學內容求全求深,不顧學生的已有基礎和專業(yè)需要等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選擇的現狀,使學生普遍感到《經濟學基礎》課程內容龐雜、理論深奧,造成學習的畏難情緒,大大地影響了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組織教學,整合理順理論,提供給學生一個清晰明了的教學內容,建立一個框架式教學體系,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4.教學方法陳舊

教學方法的陳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講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忽視教學過程[6]。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能把全部經濟學理論都講清楚,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更要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偏重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課堂交流,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5.實踐環(huán)節(jié)薄弱

在目前的《經濟學基礎》教學中存在明顯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實踐環(huán)節(jié)薄弱體現為:一是教學計劃要求在一學期54學時內講完經濟學課程的全部內容。教師如果既要滿足教學內容要求,又要照顧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會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尷尬局面[7]。二是教學過程中按部就班式的理論知識教學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參與的興趣,而教師的過于主動和分析方法的單一化和確定化,以及分析結論的定向化和確定化,不僅使學生感覺枯燥無味,而且還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8]。

三、基于建構主義的《經濟學基礎》課堂教學模式設想

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提出基于建構主義的經濟學基礎課堂教學模式,即四段式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問題為核心,以知識建構為目的,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力爭提高學生學習《經濟學基礎》的積極性的四段式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索性和合作性,全面完成經濟學教學目標,進而提升《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實效性。

四段式教學模式主要是把課堂教學分為四段,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核心,以知識建構為目的,從教學程序上看,分為情境導入(提出問題)、協(xié)作討論(分析問題)、理論精講(解決問題)、反思內?。〝U展問題)四段,從教師活動上看,教師要設計情境、啟迪思路、引導解答、理性歸納,從學生活動看,學生接受挑戰(zhàn),發(fā)現問題,專研思考小組討論內容、完成解答環(huán)節(jié)、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該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為宗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把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與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采取以啟發(fā)式為核心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以探究的學習方式時時思考、處處探索,不斷推動智力參與,最終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9]。

1.情境導入是基礎

它推動了學生探求經濟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推動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發(fā)動機。情境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它承擔了提出問題的重要責任,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問題意識的有效切人點[10]。鑒于《經濟學基礎》課程的特殊性,如果剛開始創(chuàng)設的問題是學生根據情境材料自由發(fā)散思考的話,學生有可能容易離題思考。對此,我們認為經濟學的情境或案例要提出本堂課要解決的問題,學生根據這一問題發(fā)散性思考,形成許多新的問題,而學生提出的無數新問題都是對情境提出問題的展開,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的思考不會離題,才能確保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2.協(xié)作討論是該模式的重點

它要求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深入討論,熱烈分析情境所提出的問題以及學生根據情境又引發(fā)的新問題。在討論中,學生認真探求,既要調動原有知識儲備,又要結合問題認真閱讀課本或相關材料,讓思想針對問題不斷耕作。學生還要時時對自己的思索情況作評價,不斷修正自己或者小組的思索結果,分享他人的思索成果。教師要起引導者和鼓勵者的作用,不斷啟發(fā)學生沿著教學內容深入探索[11]。

3.理論精講是該模式的關鍵

它要要求起到解決問題的作用。經過前面的協(xié)作討論,師生、生生已經對問題作了透徹分析,教師在本階段的任務是解決學生沒有弄懂的難點。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難點,適當精講,既要解決情境提出的問題與學生的難點,同時又要促進教學內容的進行。

4.反思內省是該模式的導向

它起到拓展問題的作用。它能增強學生對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儲備的聯(lián)系,讓學生同化或者順應知識,理解和深化知識。同時,解決了前面的問題,又在此基礎上發(fā)現新的問題,推動《經濟學基礎》教學鏈的不斷延伸,從而形成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具體圖示為:

四、結束語

四段式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四段式教學模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創(chuàng)新性和學習興趣都有了不同的提高,其顯著效果就是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在四段式教學模式下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環(huán)境優(yōu)化了,學習主動了,興趣提高了,合作互動性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入了??梢姡亩问浇虒W模式在《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有著不小的助益。

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就是要寓教于樂,讓學生愛學習、會學習[12]。在經濟學教學中嘗試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模式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教學過程的實施和教學內容的范圍還有待進一步探討。無論教學模式如何創(chuàng)新,其目的都是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素質和較強的社會競爭能力。這就要求在《經濟學基礎》的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性運用教學方法,形成特有的教學風格,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為高職教育的改革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石蘭萍,朱紅.基于建構主義的高職課程教學設計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0,(16):119-120.

[2] 姚智謀.創(chuàng)新教育視角下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探究[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69-71.

[3] 郭水蘭.實踐教學的內涵與外延[J].廣西社會科學,2004,(10):186-187.

[4] 溫曉瓊.關于高職《經濟學基礎》項目教學模式的實踐[J].職教論壇,2011,(26):28-30.

[5] 胡巨.淺談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8):123.

[6] 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7-70.

[7] 余秀華,李潤玉.高校經濟學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及實踐[J].教育探索,2007,(12):47-48.

[8] 科德卡,J.R.大學課堂里的學習契約運用(Using learning contract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EB/OL].https://msu.cdu/user/coddejos/contract.htm,2009-04-25.

[9] 張桂春.激進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研究[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5-138.

[10] 張麗梅.案例教學法的研究與教學實踐[J].黑龍江教育,2006,(3):51-52.

第8篇: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范文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yè);SCP范式;交易成本;制度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75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894(2007)06-0015-06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服務業(yè)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服務業(yè)的全球化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服務業(yè)的發(fā)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對此,中國既面臨通過承接服務業(yè)國際轉移加快發(fā)展的歷史機遇,同時也要面對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挑戰(zhàn)。

一、我國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與外資政策的理論思路

毫無疑問,在我國積極推進新型工業(yè)化的同時,需要大力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那么,應當如何運用政策力量來促進我國現代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呢?又應當如何運用政策力量來促進現代服務業(yè)利用外資呢?在理論上,我們應當具有哪些基本思路呢?筆者認為只有在理論上具備了成熟的思路,才有可能在政策上形成穩(wěn)定的策略,從而在實踐中產生良好的效果。

現代服務業(yè)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yè),對其研究的理論工具最合適的莫過于產業(yè)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產業(yè)經濟學是國際公認的一門應用性經濟學學科,是微觀經濟學深化和發(fā)展的結果,也是近些年來經濟學最活躍、最激動人心、取得成果最豐碩的領域之一。

在西方,產業(yè)經濟學又稱產業(yè)組織學或產業(yè)組織理論,是戰(zhàn)后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應用性經濟學科。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勒(G.Stigler)1982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產業(yè)經濟學是從微觀經濟學中分化發(fā)展出來的一門相對獨立的經濟學科,微觀經濟學是產業(yè)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相對側重基本經濟理論,而產業(yè)經濟學則側重實際應用。不過,產業(yè)經濟學雖然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經濟學科,但在近年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相當理論化的學科(泰勒爾,1988)。

研究方法對經濟學理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有時甚至會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產業(y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3種:案例研究、經濟計量學和博弈論方法。

在這里,我們主要運用哈佛學派的產業(yè)組織理論,即SCP范式來對我國現代服務業(yè)的發(fā)展與外資利用問題進行嘗試性研究。

哈佛學派的這…理論體系集中表現為“市場結構市場行為 市場績效”范式,即SCP范式。所謂“市場結構”,是指在特定的市場中企業(yè)間數量、份額、規(guī)模上的關系,以及由此而決定的競爭形式。它是反映產業(yè)組織競爭性質和壟斷程度的基本要素,主要以進入壁壘、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化、成本結構、經營多樣化等指標來衡量?!笆袌鲂袨椤笔侵钙髽I(yè)在市場競爭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對策,一般包括產品政策、價格政策、促銷策略和并購行為等?!笆袌隹冃А笔侵府a業(yè)運行的效率,是企業(yè)的市場行為所形成的產業(yè)資源配置、技術進步和產業(yè)規(guī)模經濟實現程度等方面所達到的狀態(tài),藉此來判斷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的優(yōu)劣。按照哈佛傳統(tǒng),這3個要素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單向因果關系:市場結構決定企業(yè)的市場行為,企業(yè)行為產生市場績效。SCP范式構成了哈佛學派產業(yè)組織理論的主體內容。另外,一個明確的特征就是,在政策主張上,該理論贊成政府對產業(yè)組織的行為實施干預。

我們研究問題的另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新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是近年來崛起的從制度角度研究經濟問題的經濟學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諾思(North)、成廉姆森、阿爾欽(Alchian)等人。如果說主流產業(yè)組織理論注重產業(yè)組織之間關系研究的話,那么,新制度經濟學則將研究重點深入到產業(yè)組織內部,從企業(yè)“黑箱”內部的產權結構、組織結構的變化來分析企業(yè)行為,以及它們對市場績效的影響。例如,他們運用交易費用理論說明產業(yè)組織的效率來自交易費用的節(jié)約,運用產權理論說明市場資源配置的失誤在于產權配置的失誤,運用委托理論分析兩權分離對企業(yè)動力結構的影響以及建立相應約束機制的途徑。新制度經濟學為企業(yè)行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對產業(yè)組織理論的深化起了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和外資政策的理論分析

2005年聯(lián)合國《世界投資報告》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引進外資的成功國家,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穩(wěn)定的外資政策環(huán)境和強大的工業(yè)配套能力。但是,這樣的情況現在已經并正在發(fā)生著變化。首先,我國過分依賴優(yōu)惠的引進外資政策需要已經在發(fā)生變化,此類優(yōu)惠在我國引進外資的政策中正在淡化。其次,強大的工業(yè)配套能力也的確是我國優(yōu)于其他發(fā)展中小國的一大優(yōu)勢,但是,這種工業(yè)配套優(yōu)勢主要甚至僅僅是適用于制造業(yè),而不太適用于甚至是完全不適用于現代服務業(yè)。因此,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和引進外資的關鍵主要就是良好的市場制度環(huán)境,當然包括良好的政策制度環(huán)境。

在理論上,我們?yōu)槭裁催@樣來認識問題呢?因為我們知道,引進與利用外資的道理千條萬條,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要對外商在華投資形成穩(wěn)定的收益與收益預期。國內以往的研究往往僅僅局限于宏觀方面的一些討論,而缺乏微觀基礎的研究。但是,關于引進與利用外資的微觀機制研究恰恰是我們深化研究的關鍵。市場結構決定企業(yè)的市場行為,企業(yè)行為產生市場績效。在這里,將“穩(wěn)定的收益與收益預期”與“市場行為與市場績效”結合起來,就可以形成我們分析問題的微觀基礎。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將SCP范式中的“市場結構”概念進行新制度經濟學的拓展與延伸,由此引伸出我們上述的“市場制度環(huán)境”這一關鍵性概念。

新制度經濟學突破了傳統(tǒng)經濟學關于市場交易者信息對稱的理論假定,認為信息往往是不對稱的,從而在市場經濟中產生了主要基于信息的交易成本。與生產成本的降低主要依賴于技術進步和規(guī)模經濟不同,交易成本的降低則主要依賴于制度創(chuàng)新與制度變遷。另一方面,特別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生產成本是分析制造業(yè)的基礎,交易成本卻是分析服務業(yè)特別是現代服務業(yè)的關鍵。所以,在新制度經濟學基礎上的SCP分析范式的創(chuàng)新,就是分析我國如何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和引進利用外資的理論基礎。

三、我國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和吸引外資的產業(yè)分析

人們通常認為中國承接服務業(yè)國際轉移具有一些競爭優(yōu)勢,如市場潛力和人力資源優(yōu)勢,但在跨國公司看來并不如此。在一些對形成服務業(yè)競爭力至關重要的因素,如對信息技術投資和流程組織管理,中國的重視還很不夠。我們不能以制造業(yè)的思維模式來承接服務業(yè)的國際轉移。

在選擇服務業(yè)承接方時,跨國公司以承接方的服務業(yè)競爭力為導向,內容包括:服務市場的規(guī)模和質量,服務人才的成本和質量,服務業(yè)的信息化程度,服務企業(yè)的流程管理能力。這些都是跨國公司考察承接方服務業(yè)競爭力的重點,也是其決定服務業(yè)轉移的規(guī)模、

深度和方式的依據。

客戶滿意度是服務企業(yè)的生命線。中國很希望將承接制造業(yè)轉移的成功復制到承接服務業(yè)的國際轉移上。但是,服務業(yè)轉移和制造業(yè)轉移的最大區(qū)別是滿意度要求,對制造業(yè)的消費需求,基本上可以明確量化到產品的性能和價格,但是服務消費更偏重心理層面的滿意度要求往往很難量化。制造業(yè)企業(yè)的優(yōu)勢取決于其產品配套體系,服務業(yè)則取決于人才配套體系。因此人力資本就成為服務業(yè)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務質量的關鍵。

信息技術是服務業(yè)投資的主要方向。數據庫和供應鏈等軟件信息技術平臺,是服務企業(yè)提供相對完善服務的必要條件,是服務企業(yè)規(guī)范和組織信息流程的框架結構,是服務業(yè)實現規(guī)模經營的基本手段,也是服務業(yè)專業(yè)人員發(fā)揮其特長的前提。

流程組織管理在現代服務管理中處于中心地位,是企業(yè)核心競爭力的主要來源。流程的實質是一種戰(zhàn)略性的組織管理技術,其特點是兼具綜合性和復雜性,相關的知識是內隱的,難以規(guī)范分析,一旦確立,往往會幫助企業(yè)組織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對手很難拷貝。由于缺乏流程管理能力,中國企業(yè)很難將制造業(yè)的優(yōu)勢擴展到服務業(yè)。

由于全球資本正從制造業(yè)向服務業(yè)轉移,加之中國是世界上對FDI最具吸引力的地區(qū)之一,我國服務貿易領域新設外商投資企業(yè)的數量和外資金額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在生產型企業(yè)適度增長的同時,服務貿易領域的外商投資快速增長,服務貿易領域已經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

目前,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外資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yè)等第二產業(yè),服務產業(yè)利用外資約占全國外資流入總額的1/5左右。由于服務領域總體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同時中國大部分服務領域(如電信、運輸、金融和保險等)主要以國有成份為主,缺少必要的市場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中國服務產業(yè)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中國服務貿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運輸和其他商業(yè)服務,分別占服務貿易總收支的32%、29%和17%,合計占服務貿易總收支的78%。主要貿易伙伴集中在美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從國內看,上海、北京和廣東等地區(qū)服務貿易規(guī)模較大。另外,中國服務貿易發(fā)展較快的項目集中在旅游、運輸、轉口貿易、經營租賃等勞動密集型或資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項目上,而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技術咨詢、專有權利和特許、廣告宣傳和電影音像等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務項目發(fā)展速度相對緩慢。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明確地知道,我國特別是上海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的空間是十分巨大的。筆者認為:金融和商務服務應當成為上海服務業(yè)的核心行業(yè)。具體領域可以包括:現代物流業(yè)、旅游業(yè)、會展業(yè)、現代金融服務業(yè)、知識型服務業(yè)等等。

另一方面,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是,服務外包產業(yè)將會成為我國發(fā)展現代服務業(yè)和利用外資的重要新領域。我國商務部《2007中國外商投資報告》指出,近20年來,全球跨國投資更多地向服務類部門集中。2001~2002年與1989~1991年相比,投資到服務業(yè)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從50.56%上升到65.26%。中國利用外資的產業(yè)結構與這種趨勢有明顯錯位。同期,中國利用外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yè)領域,服務業(yè)利用外資僅占利用外資總額的22%,明顯低于全球65%和發(fā)達國家71%的水平,也明顯低于發(fā)展中國家49%的水平。

2003年以來,大型跨國公司開始加速向中國轉移服務外包業(yè)務。2005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增長最快的領域就集中在服務業(yè),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y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批發(fā)零售業(y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等行業(yè)實際利用外資增長都超過30%,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y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yè)的增長也都超過10%。在軟件,數據處理、商務中介、動漫制作、設計、研發(fā)等領域,我國承接的國際服務外包都已頗具規(guī)模。

《中國服務外包發(fā)展報告2007》顯示,2006年中國承接的離岸服務外包業(yè)務的市場容量為13.8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48.4%,未來5年復合平均增長率將達到37.9%,其中日本是目前中國承接離岸服務外包業(yè)務的最大轉移方。服務外包是現代高端服務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資源消耗低、環(huán)境污染少、吸納就業(yè)能力強等特點。

發(fā)展服務外包是優(yōu)化外商投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重要方式。服務業(yè)對外開放和承接全球服務外包正在成為我們利用外資的重要新領域。

四、我國服務業(yè)利用外資的政策建議

1 提高市場準入,逐步開放市場 第一,加快壟斷行業(yè)管理體制的改革,放寬部分行業(yè)市場準入的資質條件,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yè)發(fā)展;第二,依據透明度原則,完善服務市場政策環(huán)境。對有關政策、規(guī)定(包括地區(qū)性的政策規(guī)定)盡力做到規(guī)范、統(tǒng)一,并及時給予公開,為國內外服務提供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第三,依據國民待遇原則,建立公平競爭市場環(huán)境。

由于我國服務業(yè)發(fā)展水平較低下,競爭力較為薄弱,因而在服務業(yè)市場開放問題上,應充分利用WTO中的一般和特殊例外條款,對我國服務業(yè)市場實行適度的保護政策。第一,根據《GATS》中“例外條款”,對可能影響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維護公共道德或公共秩序、國家安全等的服務部門采取適當限制措施;第二,依據“逐步自由化原則”中的規(guī)定:自由化進程取決于各發(fā)展中國家的政策目標及整體和個別部門的發(fā)展水平。這使得我國服務業(yè)的開放可根據內部不同行業(yè)的發(fā)展水平逐步進行;第三,利用“保障條款”,合理保護服務市場。

GATS的保障條款規(guī)定,成員方在因沒有預料到的變化和承諾失當從而對本國服務或服務提供者造成嚴重損害或威脅時,部分或全部終止所作出的承諾。

2 正確引導投向,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 合理的產業(yè)結構是國民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協(xié)調發(fā)展的必要保證。目前,在我國服務業(yè)外資主要投向房地產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而對于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急需的高新行業(yè)和資金短缺行業(yè),如交通運輸、電信通訊、地質勘探、科技服務、教育文化等行業(yè),外資所占比重相對較低。我國必須要正確引導外資投向,為調整產業(yè)結構服務。首先,依據國家產業(yè)政策,加強對外資流向的宏觀調控。2002年3月11日公布的《外商投資產業(yè)指導目錄》,其中將外商投資項目分為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4類。這為我們正確引導外資流向,進行宏觀調控提供了客觀依據;其次,進一步調整外資政策,適度加大服務業(yè)開放程度。近幾年,在金融、保險、通訊、航空、運輸等行業(yè)雖然都有部分外資進入,但總的來說,我國服務業(yè)的開放度仍較低,外資進入的限制還較多,這必然影響外資在這些行業(yè)中的結構比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審時度勢,根據我國經濟發(fā)展狀況,在現有開放基礎上,對外資政策做相應調整,逐步放寬對某些服務行業(yè)的過多投資限制,使更多的外商能夠投資于該行業(yè),進而優(yōu)化服務業(yè)內部產業(yè)結構;第三,通過制定一些具體的投資鼓勵措施,加強對外商投資的產業(yè)引導。對于符合我國引進外資重點、有利于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的投資項目,如高新技術產業(yè)、基礎產業(yè)和配套產業(yè),我們應當在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一系列優(yōu)惠待遇,并制定出詳細具體的政策措施以保證其落實。

3 完善法律體系,健全制度環(huán)境 加入WTO前后,中國政府根據所作的承諾在一些重要的服務貿易部門頒布了新的審批外資進入中國的法規(guī)和條例,但我國目前仍然沒有專門針對服務業(yè)外商直接投資的立法,相關法律也只是在《合資企業(yè)法》、《獨資企業(yè)法》等法律法規(guī)中體現,有些行業(yè)的基本法還是空白,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另外,外資大規(guī)模進入,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在中國的壟斷行為也日見增多,為了保護民族工業(yè)和國家經濟安全,應當盡快完善《反壟斷法》,制定出臺實施條例,以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保護生產經營者合法權益。

第9篇: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范文

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結果,通過整合公立普通高等院校的科研師資資源與民間靈活的辦學機制,力求滿足市場人才需求。民辦高校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應結合學校和學生的特點,適應經濟社會需求,設定人才培養(yǎng)目標,因材施教地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一、民辦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選用教材不合適

民辦高校的專業(yè)設置的特點是市場性強、應用特色明確。但院校選取的教材理論性太強,內容過于抽象,缺乏配套的案例,學生反映難度大。

(二)西方經濟學講授過程中的實際狀況各異

目前,我校西方經濟學開課的院系主要是金融與會計學院、商學院與和國際經濟學院。致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下面三個問題:一各專業(yè)招生是文理兼收,學生的入學成績相對低、尤其是數學基礎不好,普遍存在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習慣不太好和經常表現想學好又怕學不好的矛盾心理等因素。二同一專業(yè)各班級任課教師不同,在教學內容上存在不同,導致同一專業(yè)不同班級同一課程知識點的涵蓋面和深淺程度差異很大,教學水平和效果參差不齊。三也存在由于講授對象為不同學院、不同系別的學生,他們的上課狀態(tài)、學習態(tài)度和知識掌握的不同,同一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也大不相同。

(三)教學方法單一

首先,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教師普遍年輕,缺乏工作經驗,同時受各種限制,教師主要采用課堂板書講授為主,缺乏必要的多媒體及實驗教學來活躍學生的思維,學生被動地聽,沒有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其次,基于學院學生普遍數學基礎差的原因,通過數學論證來講授一些較深理論時,不能弄明白數學模型與經濟理論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生覺得課程遠離實際生活,挫傷學習的積極性。只好死記硬背,勉強通過考試就算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最后,西方經濟學是一個舶來品,是以發(fā)達國家的經濟條件和經濟問題為背景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對發(fā)達的市場經濟運行實踐的經驗概括和理論總結,許多理論并不適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普遍認為沒有用,學習興趣不高。

二、民辦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路

要調動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積極性和提高教學效果,民辦高校必須從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改革等多方面對西方經濟學教學進行改革。

(一)教材建設改革

根據不同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考核要求,開設有差異化的課程,教材、學時、內容都要有所差異。

首先教材各異。在教材的選擇上要符合教學目標的需要,對于本科教材,考慮將來學生考研的需要,采用多數高校都使用的經典教材如高鴻業(yè)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對于??茖W生則采用高職高專的教材;而要求更低的非必修課程則采用更適合成人教育的通用教材。其次學時各異,對于本科學生學時安排為72學時,相對于這門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實際,72學時的安排顯得比較緊,如果課時稍多些,就可以講解一下習題,提出一些與實踐相聯(lián)系的案例或問題進行討論,豐富教學內容。對于專科各專業(yè)學時要求一般也不一樣,72或54學時的都可以,基本上能夠滿足教學需要。再次教學內容各異,由于學生基礎不同,對于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茖W生,老師盡量避免使用高深的數學知識,只要求“知其然“;而對于本科班級,要求“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對于公式、曲線、模型的來龍去脈就得詳細講解。最后,不同專業(yè)課堂規(guī)模也要適當控制。對于考查課,課堂規(guī)??蛇m當擴大,達到普及經濟學知識的目的;對于考試課,最好單班上課,盡量避免上合班課。

(二)教學內容改革

第一: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能力。首先,在第一次上課時,教師必須把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解決辦法及學生轉變學習方法時必然遇到的困難,原原本本告訴給學生。越來越數學化的經濟理論讓數學基礎比較差的三本學生感到很困惑,但當剝去經濟理論的數學外衣之后,人們會發(fā)現經濟學思維的本質是非常淺顯和生活化的。對于三本學生而言,模型化的經濟理論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yǎng)理論知識背后的思維方式。其次,教材每章的內容不可能全面介紹,許多內容學生必須課下自己理解和掌握。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講授側重點要有所不同。如對經濟學專業(yè)的學生,注重理論模型的推導,使其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于市場營銷專業(yè)和財務管理、會計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應則著重講解微觀經濟部分,使學生能夠充分掌握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和要素理論等,為他們學習后續(xù)課程如市場營銷、消費者行為理論、成本會計等打下良好的基礎。再次,把握西方經濟學教學體系。學習西方經濟學時,學生普遍反映微觀經濟學部分比較好學,宏觀經濟學部分比較難學。西方經濟學包含微觀和宏觀兩部分,微觀部分的中心問題是價格決定問題,解決資源有效配置,通過對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及市場結構的分析,討論產品價格決定和要素價格決定;宏觀部分的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決定問題,解決資源有效利用,通過四個經濟模型(總收入)總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IS-LM-BP模型)討論國民收入決定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只要能把握住這兩條主線,通過這兩條主線把各部分內容串起來,就可以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

第二:考試制度規(guī)范化。在考評方法上,我們要改革以往的期終考卷考試方式,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過程要進行全方位考核,建立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基礎,以綜合運用能力為重點,以學習態(tài)度為參照的綜合考評體系。采取新穎、靈活、實用的考評方式:筆試考核學生對教學基本內容的掌握情況;討論和作業(yè)考核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提問、發(fā)言、出勤等情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對平時作業(yè)、課程論文、討論和學習態(tài)度的評分標準也通過分解小項進行量化處理,以提高考評結果的真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規(guī)范化考評指標,成立西方經濟學學科組,設計考核指標。每張考卷設置單選、判斷、名詞解釋、計算、簡答等幾種標準化題型,合理確定主觀性和客觀性試題的比重,注重試題的認知層次和難易程度的協(xié)調搭配。劃分出不同的分值權重:筆試分值60%由學科組統(tǒng)一命題,用以考核統(tǒng)一界定的基礎性教學內容的學習與教學狀況,其余40%由任課教師根據各專業(yè)特點和自主性教學內容自主命題。

(三)教學手段改革

第一:教學實行多樣化。民辦高校和其他高校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要強化與學生的交流,促進教學互動,增強教學效果。與學生溝通的手段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QQ群、博客和電子郵件等,最大限度的與學生交流,直接進行網上答疑,指導學生學習。加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可以在學生作業(yè)中多補充一些案例分析,讓他們多參與課堂討論,并嘗試寫一些經濟類著作、文章的讀后感或對一些經濟事實的評論文章,并進行評分,記入總評成績。以此來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