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未成年犯罪保護法范文

未成年犯罪保護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未成年犯罪保護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未成年犯罪保護法

第1篇:未成年犯罪保護法范文

根據縣上有關部門的會議精神,為加強學校法制教育,預防學生違法犯工作的要求,為了切實加強和改進防范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增強青少年的法律意識,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我校結合實際,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要以縣上相關部門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為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帶法》,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完工作運行機制,突出重點預防為主,狠抓任務措施落實,努力把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學校高度重視,成立了領導小組

根據縣上的會議精神,我校成立了防范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暨關愛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工作領導小組

組  長:張三(校長,黨支部書記)

副組長:李四(副校長,黨支部成員)

(教導副主任,黨支部成員)

成  員:       各班班主任

三、組織宣傳階段(6月15至月底)

學校高度重視,大力法制宣傳,學校借助安全教育平臺、利用校園微信群和釘釘群進行宣傳、電子顯示屏、校園專欄、黑板報等展開對師生及學生家長進行宣傳。

四、夯實措施,整治落實(7月1日至12月底)

1、加強師德修養(yǎng)建立長效機制,一是加強師德學習,提高教師師德修養(yǎng)。對教師開展《教師職業(yè)道德》、《十條禁令》、《教師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食品衛(wèi)生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guī)。增強教師的法制意識,提高教職工的法制宣傳教育的能力。二是加強師德考核,學校制定相應的考核長效機制,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中去。

2、較強學生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識。一是加強對學生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食品衛(wèi)生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校本教材《塑造與養(yǎng)成》等法律法規(guī)的教育。二是借助安全教育平臺進行安全、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三是開展主題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日”、“6.27禁毒教育”“12.4的憲法教育日”等主題活動。四是開組開啟法制教育課程,上好《道德與法治》法制教育課,開展法制進校園,請法制副校長來校對學生開展法律法規(guī)專題知識講座。使末成年人掌握與其年齡和認識水平相適應的法律知識,增強未成年人法制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自覺紅正不良行為,抵倒各種消極思想的侵蝕,并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子。

3、強化監(jiān)護人的責任意識。通過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的法刳宣傳敦育,化監(jiān)護人的責任意識,認真履行監(jiān)護職責,做到不讓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單獨居住:不讓未成年人及煙、酒:及時尋找夜不歸宿的未成年人;及時發(fā)現和制上未成年人組織或參加實旌不良行為團伙和教唆、肘迫、弓誘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

4、加強學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學校加強對學生的關愛,每位老師和學生結對進行幫扶,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好“愛生之德”活動,利用班會、專題講座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以教育為主,注重改造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幫助有嚴重不良行為的學生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重新做人。

5、加強校園環(huán)境排查。學校定期對校園周邊環(huán)境進行排查和校園周邊不良社會青少年的掌控,杜絕學生與社會不良習氣的青少年接觸,凈化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學校建立了巡邏組,加強校園值班巡邏。建立健全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制度,建立較為完備的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的組織網絡和陣地網絡,建立學校、家庭教育、社會廣泛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實現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有效預防和控制落實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責任制和違法犯罪任追究,逐級分目標任務,把小學階段的青少年違法罪率控制為零。

第2篇:未成年犯罪保護法范文

關鍵詞:未成年人權益 司法保護 建議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傳統(tǒng)觀念中的未成年人一般是指不能脫離父母獨立生活的青少年。實際上,未成年人是一個法律概念,對于未成年人,西方國家、日本和我國的臺灣地區(qū)一般使用“少年”一詞;蘇聯、東歐一些國家與我國一致,往往使用“未成年人”一詞。

法學范疇中,對未成年人這個概念有明確的界定,其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我國《憲法》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的相關規(guī)定所使用的“未成年人”就是它的廣義概念,即指未滿18周歲的公民。而狹義上的未成年人,則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少年,犯罪心理學家稱這一時期為“危險年齡”段。在我國,狹義的未成年人概念主要出現在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中?!拔覈谭ɡ碚撝兴f的未成年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實施的危害社會、觸犯刑律,并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p>

同時,在防控犯罪的對策方面,對未成年人實行區(qū)別對待。2006年1月23日正式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把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明確區(qū)別開來,突出對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司法理念。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認定和量刑,也要求盡量在法定范圍內從輕和減輕,這彰顯了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關懷和寬容。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未成年人犯罪,無論在犯罪類型還是在犯罪主體上,與其他犯罪有不同的鮮明特點。[2] 74具體表現在:

1、犯罪年齡低齡化。近年來,刑事犯罪的高發(fā)期年齡在18歲左右,其中以14-16歲少年犯罪更為突出,并呈現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據對上海青少年犯罪情況統(tǒng)計,14-16歲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是剛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14歲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 .1%。如果算上違法情節(jié)輕微,或因年紀太小不以犯罪論處的,則犯罪的始發(fā)年齡更小,有的11歲、12歲就開始有劣跡,有的13歲、14歲就進行犯罪活動,甚至參與重特大犯罪活動。

2、犯罪類型多元化。過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盜竊活動為主。而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類型越來越多,對社會的危害越來越大。

3、犯罪手段成人化。過去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具有突發(fā)性、偶發(fā)性的特點,而當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預謀,作案前經過精心策劃和充分準備,作案后及時毀滅罪證,破壞現場,擾亂警方視線。

4、犯罪成員團伙化。由于青少年生性喜歡結伴而行,團伙作案成為其主要犯罪形式,在某些省市已高達7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帶有“黑幫”、“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共同犯罪,其中,校園黑幫在未成年人黑幫中占很大比例。在一些大、中學校出現了諸如“虎頭幫”、“神鷹會”、“青龍幫”等黑幫。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體可歸納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大類。[3] 313

(一)主觀原因

1、好奇、好勝、愛尋求刺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總的來說,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模擬,對豐富而復雜的大千世界充滿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壓力,群體心理處于波動不定的焦慮狀態(tài),所以一方面他們心理極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鋌而走險。

2、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水準低下,有的青少年是文盲和半文盲,有的未成年人平時不注重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道德標準低下,對自己放任自流隨心所欲,以至違法犯罪。

(二)客觀原因

1、不良的社區(qū)環(huán)境和不良文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誘因,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習慣和不良的社會心理素質。

2、家庭負面因素的影響和學校德育的軟弱無力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庭負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在孩子面前發(fā)牢騷說一些前途無望的話;二是不健康家教模式的影響;三是父母離開的影響,父母離異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發(fā)展;四是有的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四、我國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的現狀

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還不成熟,他們很容易成為被侵害的對象,而在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又無法像成年人一樣可以采取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通過社會認可的途徑來解決問題,有的未成年人只能忍耐,有的未成年人則受情緒的影響,采取過激的方式進行報復,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更大的傷害。當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為困擾世界各國的嚴重問題。專家們在調查中發(fā)現,引發(fā)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有效保護造成的。我國在1991年就頒布實施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并確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隨后在1999年又頒布實施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另外,最高法、最高檢等部門也制定了有關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解釋,這一系列的法律及司法解釋,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懷。

(二)我國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1、專門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數量少。我國雖有大量法律確實涉及到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問題,但真正以未成年人為保護對象的法律只有兩部――《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他法律基本上只有個別條款涉及。因此,雖然我國有關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已經初具體系,但由于法律數量少,規(guī)定粗糙,在內容上仍存在不少空白。[4] 176

2、權益保護不完整不全面。我國法律雖已初步形成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體系,但這個體系并不完善;法律雖然為未成年人規(guī)定了廣泛的權利,但是規(guī)定過于原則、籠統(tǒng),因此導致對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缺乏操作性和執(zhí)行力度。定。

3、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的法律規(guī)定可操作性不強以及執(zhí)行力度不夠。我國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立法的核心《未成年人保護法》不是完整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缺乏可操作性。

4、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職責不明確,未能真正落實未成年人權益保護?,F實生活中對于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問題與政府等相關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有關。

5、全社會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意識不夠。無論何種法律,都需要具有相當素養(yǎng)的人去正確適用和執(zhí)行。如果執(zhí)法者不具備相應的專業(yè)知識和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是很難以有效地實施。應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引導公檢法部門甚至全社會的人員進一步增強保護未成年人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愛護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圍。

6、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有待加強。未成年人權利的實現和保障仍不夠理想。應補充關于自我保護的規(guī)定,加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自我保護,強調未成年人在保護自己權利中的地位與作用。

五、完善我國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建議

(一)建立相應未成年人權益的刑事司法保護制度

1、建立社區(qū)矯正制度。社會矯正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不僅是我國非監(jiān)禁刑完善和發(fā)展,更是我國法制進步和文明的標志之一。就我國目前狀況,建立社區(qū)矯正制度勢在必行。

2、建立暫緩制度。暫緩制度,又可以稱為附條件的不或猶豫,作為便宜主義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在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中尚無明文規(guī)定。[5] 423從未成年人權益的刑事司法保護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制定專門的未成年人刑事訴訟規(guī)則并增設專門適用于未成年人的暫緩制度,對于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刑事檢察制度,強化未成年人權益的刑事司法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3、建立對未成年犯附條件的消除刑事污點制度。未成年人判刑后,其刑事污點將伴隨其終身,受到社會的歧視和升學、就業(yè)的壓力。

(二)檢察流程中的教育與幫教

1、對于基本符合條件的未成年嫌疑人盡可能地適用不

辦理未成件人涉嫌犯罪案件,應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原則,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的特點,從有利于教育、挽救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fā)。

2、對未成年人要采取適當的強制措施,貫徹保護性刑罰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制定專門適用的強制措施。在檢察工作實踐中,要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遵循刑法對未成年犯罪人的保護性刑罰思想和教育挽救方針,對失足未成年人從審查批捕、審查時起就實施司法保護,盡量避免給一時失足的未成年人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實施“幫教感化”、“積極挽救”,積極矯治未成年人犯罪

在審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過程中,要在查清犯罪事實,核準證據的基礎上,著重實施幫教感化,激發(fā)他們的悔罪心理,樹立其改過自新的信心。

(三)審判流程中的教育與幫教

1、庭前組織工作貫徹“教育為主、幫教感化”理念

首先,審判人員的組成要從未成年人的心身特點出發(fā)。未成年人具有心理上的依賴性、人格上的缺陷性、行為上的盲目性,需要溫情、感化、引導。因而,在審理未成年人案件時,在審判人員的配置上應有別于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應確定女法官審理未成年人犯罪。其次,要加強庭審前的走訪了解,找準未成年被告人的突破口再次,要加強提審中的教育。走訪審前,通過閱卷和走訪所了解的情況,對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掌握。

2、庭審過程中堅持“寓教于審,懲教結合”原則

未成年被告人具有兩重性,即一方面其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了危害,理應懲罰;另一方面,其身心正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世界觀尚未形成,理性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較差,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開庭前,法官可以和公訴人、辯護人就庭上如何開展教育交換意見,以求庭審的教育取得實效;保證未成年人被告人的父母或監(jiān)護人參與訴訟和未請辯護人的未成年被告人得到義務的法律援助;庭審教育注重聯動,發(fā)揮訴訟參與人的作用,全方位地開展庭審教育。

庭審中,審判人員、公訴人員要語氣和緩、有耐心,用啟發(fā)、疏導的方法進行教育,態(tài)度平緩又不失嚴肅,讓未成年被告人在情緒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交待和陳述,營造較寬松的法庭氣氛。同時,把庭審教育階段確定在被告人最后陳述之后,因為未成年被告人在經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程序后,應當對其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等有一大致了解,這是進行法庭教育的基礎。

3、審后延續(xù)“幫教感化、鞏固效果”理念

實踐中,未成年犯罪人在宣判后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判處緩刑的未成年人有盲目樂觀、自以為萬事大吉的心態(tài),而判處實刑尤其是較長刑期的未成年人則消極悲觀、心灰意冷。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與改造。此時,審判人員應加強這方面的思想疏導工作,注重對未成年犯罪人的前途教育,幫助未成年人克服盲目樂觀與過于消極兩種思想。

一方面,要加強與少年犯管教所的聯系,進一步落實少年審判后續(xù)工作。積極參與對判處實刑的服刑少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要教育他們安心勞動改造,樹立信心,爭取減刑,以早日回歸社會,重新做人;努力為改造中的犯罪少年提供一個接觸社會、感受陽光的窗口,使他們在迷航的人生中重燃希望,找到新的前進方向。

另一方面,要建立緩刑回訪制度,使管教落到實處。對適用緩刑回放到社會中改造的緩刑少年犯,我們更應注重回訪考察,敦促其循規(guī)蹈矩、悔過自新、勿重蹈覆轍,盡量減少重新犯罪率。在緩刑考驗期內,承辦法官要加強與未成年人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家庭、學校、社區(qū)的聯系,每季度安排一定時間走訪相關單位和當事人家庭,和民警、家長、老師及當事人交流,了解緩刑少年犯的思想動態(tài)、生活狀況和改造情況并記錄在案,建立緩刑少年犯檔案,確保其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參考文獻:

[1]范文舟.《試論憲法與程序》[M].法學雜志.2006.

[2]高銘暄.《刑法學原理》(第二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3]趙秉志.《犯罪總論問題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3.

第3篇:未成年犯罪保護法范文

一、主題班會“以案說法”

各班充分利用班會課向學生宣傳法制教育。有的同學布置學生在課余時間收集一些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案例,讓學生在班會課上交流、探討。分析這些青少年違法的原因、性質以及從中應該吸取的教訓;有的同學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觀看法制教育的影片,對于影片中的典型案例予以當場點評;有的同學針對一些因小事而鑄成大錯的案例制成小品讓學生上演,使學生有親臨現場的感覺,加深印象。課后讓學生寫心得體會,深層反省、剖析自己存在的不良習慣。

二、利用校園廣播、櫥窗、班級板報宣傳法制

我校充分利用升旗儀式、廣播、櫥窗、班級板報宣傳《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禁毒條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多部。通過講解《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使學生了解了我國已步入法制化軌道,自覺地用法律法規(guī)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用法律法規(guī)來保護自己。 

三、舉辦專題法制講座。

四、組織全校性的“法在我心中”演講比賽。

五、組織學生開展法律知識競賽,讓學生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讓法制觀念深入人心。

六、組織“我做合格小公民”的征文比賽。發(fā)動全校學生踴躍投稿,語文老師評比,學校予以表揚。并將優(yōu)秀作文在櫥窗里展示。

總之,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我校沒有采取簡單地講解法律條文,空洞地說教。在法制教育中結合學生特點,除了講解法律條文外,還結合典型案例進行輔導講解,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對案例的講解做到“兩講三不講一遵守”,即講違法犯罪后給社會、集體、家庭和個人帶來的危害;講違法犯罪后身人牢獄、失去自由、前途渺茫、理想落空的反思;不講作案手段,不講破案方法、不講兩性案例,以避免和防止負面效應;講解中還要嚴格遵守《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例,不講時間、地點和姓名,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通過這一主題教育,學生的法制觀念明顯加強,加上學校的嚴格管理,學生之間的違紀違規(guī)現象也明顯減少,我校的違法犯罪率為0。教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第4篇:未成年犯罪保護法范文

一、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該原則是指司法機關應當在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中,對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確定有罪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該原則在整個未成年人案件訴訟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是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主導思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其他訴訟原則基本上都圍繞此原則展開。根據這個原則,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的各個階段,司法機關都必須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對未成年人不失時機的進行教育、挽救。

二、分案處理原則

該原則是指在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應當在時間上和地點上都與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分開進行?!段闯赡耆吮Wo法》第57條規(guī)定,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成年人分別關押?!陡邫z規(guī)定》第23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一般應當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分案起訴。

(一)分案處理原則的內容一般包括:1、在刑事訴訟中運用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關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時,必須與成年犯罪嫌疑人分開看管;2、在處理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共同犯罪或者牽連的案件時,盡量適用不同的訴訟程序,在不妨礙審理的前提下,堅持分案處理;3、在未成年人案件處理完畢交付執(zhí)行階段,不得與成年犯人同處一個監(jiān)所。

(二)分案處理的原因主要在于:未成年人身心發(fā)育尚不成熟健全,易受外界環(huán)境和他人的影響,當其作為犯罪嫌疑人被拘押,作為刑事被告人被訊問、審判時,其所能承受的心理壓力有限,此時的未成年人更渴望來自周圍人的關心和指點。初入監(jiān)所的未成年人多數是涉世未深的初犯、偶犯。確立分案處理原則的目的,正是為了充分保護進入訴訟階段的未成年人,使其免受來自成年犯罪人的不良影響。另外,未成年人與成年人關押在一起,還可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安全。

三、不公開審理原則

該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刑事案件時,不允許群眾旁聽,不允許記者采訪,報紙等印刷品不得刊登未成年被告人的姓名、年齡、職業(yè)、住址及照片等。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此都作了規(guī)定。

(一)不公開審理原則內容一般包括:1、被指控實施犯罪時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2、被指控實施犯罪時已滿16歲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如果有必要公開審理的,應當經過人民法院院長批準,并限制旁聽人數和范圍。3、未成年被告人的成年近親屬和教師等人到庭有利于審判工作和教育、感化未成年被告人的,經審判庭庭長批準,可允許或邀請到庭,但必須加強保密工作,不得向外界傳播或者提供案件審理情況。4、對于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告判決仍將公開進行。5、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6、不公開審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公開被告人的形象。

(二)不公開審理的原因在于:為了有利于保護未成年被告人的名譽、自尊心和人格尊嚴,防止公開訴訟給他們造成的不必要的心靈創(chuàng)傷和無窮大的精神壓力,有助于他們接受教育和挽救,重新做人。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未成年被告人身心的特殊保護,保證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那種當眾“曝光”或自尊心受挫不利于對他們的教育和改造。從未成年人今后發(fā)展的長遠利益考慮,法律作出了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審理不公開進行的規(guī)定,這同樣也是一種訴訟的文明。

四、充分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原則

該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在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過程中,應當充分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的各項訴訟權利。

(一)充分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原則的內容一般包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享有成年被告人的一切訴訟權利外,還享有以下特殊的訴訟權利:1、法定的辯護權利。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對于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未成年被告人,人民法院應當為其指定辯護人。這是對未成年被告人辯護權的特別保障。2、法定人參加訴訟的權利。對于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通知監(jiān)護人到場;開庭審判時,少年法庭應在辯護臺靠邊旁聽區(qū)一側,為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設置座位;應向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送達起訴書副本,并告知其享有的各項訴訟權利。考慮上述因素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消除未成年人進入訴訟程序后的緊張恐懼心理,保證對案件的順利調查審理;另一方面,加強法定人對被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并且能夠督促司法機關加強對未成年人訴訟權利的特別保護及自身工作的不斷完善。

(二)確立充分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原則的目的在于:督促司法機關履行保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的義務,盡職盡責地排除訴訟過程中阻礙未成年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各種障礙,確保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公正審理。

五、及時簡易原則

及時,是指在訴訟進行的每一個階段,都應當盡可能地爭取時間,迅速偵查、起訴和審判。在時間的要求上,盡可能要快于對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理。即在訴訟進行的每個階段,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都應當及時對案件作出處理,不拖拉、不延誤。簡易,是指整個訴訟程序盡可能從簡進行。

(一)所謂及時,并不是從快。訴訟及時要求刑事訴訟的進行不能過快或太慢。訴訟進行得過快,控辯雙方就難以充分地收集材料和證據,難以充分地提出主張和舉證,案件事實的查明和法律的正確適用就會受到影響。但訴訟進行得太慢,容易造成訴訟延誤,不僅可能造成證據滅失、毀損等,更會使當事人的權利受到損害,同時也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而且,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大部分是屬于初犯、偶犯或者沖動型犯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上都還不盡成熟,訴訟時間過長,特別是羈押時間過長將會給其未來帶來長期不利影響。所以,對于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更應當及時進行。事實上,訴訟及時本來是任何訴訟都應當遵循的原則,但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性,故對未成年人訴訟程序的及時性更需強調。

(二)此處的及時與簡易,只是相對于成年人來說的,而不是超越法定的訴訟程序另搞一套,必須嚴格執(zhí)行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期限,確保未成年人案件在法定期限內辦結,切實維護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六、和緩原則

該原則要求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定要注意結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心特點,盡量不采用激烈、嚴厲的訴訟方式。如盡量不用或者少用強制措施,在傳喚、訊問以及審判的時候,應當盡可能通知其法定人到場,必要的時候,可以邀請其老師參加等。(一)在訊問時,應注意以教育式、啟發(fā)式進行耐心細致地開導,語氣盡量溫和。(二)在審判時,應當采用少年法庭的形式,注意給法庭創(chuàng)設溫情、和緩的氣氛。實踐中,有些地方法院采取“圓桌法庭”的形式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七、全面調查原則

該原則是指司法機關在辦理未成年人案件時,除對案件事實和證據進行調查、審查外,還應就導致未成年人犯罪之主客觀因素及其形成、發(fā)展、演變過程,以及對未成年人特殊性格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和事件的詳細情況進行全面、徹底的調查,必要時還可以進行醫(yī)學、心理學及精神病學等方面的鑒定。全面調查的范圍因案而異,不宜太寬,以免延誤訴訟,不利于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

(一)全面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1、能夠證明未成年被告人是否有罪及犯罪輕重的一切事實情況,如犯罪構成要件、犯罪情節(jié)、犯罪未成年人個人情況及犯罪后的表現等證據,其中查清未成年人的犯罪動機、目的至為重要;2、調查未成年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相關的各種社會關系,如家庭情況、父母管教方式、在校學習情況、社交往來等;3、重點調查在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對其步入犯罪泥潭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和事件的詳細情況,主要指案件事實以外的其他相關的因素及社會關系;4、重點調查未成年人的興起愛好、智力能力、身心發(fā)育成熟程度、情感類型等個性特征;5、查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上有無畸形變態(tài)等情況,以及是否屬于醫(yī)學上的病態(tài)或思想認識上的偏激、反常等。

(二)確立全面調查原則目的主要在于:找出誘發(fā)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觀根源,并予以拆除,確保未成年人得到徹底的矯治,不再犯罪。

 

 

 

 

黑龍江省北安市人民法院   田永東

聯系電話 0456—6421683

第5篇:未成年犯罪保護法范文

關鍵詞: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矯正項目

一、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的概述

(一)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的含義

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是指將符合社區(qū)矯正條件的未成年罪犯置于社區(qū)內,由專門的機構負責,并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全力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以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jiān)禁刑罰執(zhí)行活動。

(二)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的特點

1、矯正對象為未成年人。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的群體為已滿14 周歲,不滿18 周歲觸犯刑事法律規(guī)范的未成年人。最高人民法院在2006 年出臺的《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guī)定在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要貫徹“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刑法修正案》作出進一步規(guī)定,對于管制、緩刑、假釋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qū)矯正。

2、矯正方式專業(yè)性要求高。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不同于成年犯的社區(qū)矯正。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的方式主要是社區(qū)勞動、集中活動、參加培訓等一些傳統(tǒng)的矯正方式,但這些矯正方式不完全適合于未成年犯。未成年犯心理、心智相對不成熟,接受矯正時必須注意對他們的保護,保證他們矯正活動的獨立性,避免其交叉感染。

二、我國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制度存在的不足

1、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縱觀2010年修訂的《刑法修正案( 八) 》、2012 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雖然明確了實施社區(qū)矯正的法律依據,但我國尚無社區(qū)矯正方面的專門立法,指導我國社區(qū)矯正實務的主要是《關于開展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司法行政機關社區(qū)矯正暫行辦法》及《社區(qū)矯正實施辦法》等法律文件,這些法律文件不僅效力較低,并且規(guī)定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沖突的現象。 對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的具體操作也僅散見于一些法律和司法解釋中,且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渡鐓^(qū)矯正實施辦法》中雖然有涉及對未成年犯實施社區(qū)矯正的專門條款,但僅由一條法律條款進行規(guī)范過于簡單,也缺乏相應的程序保障的規(guī)定,這給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工作的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社區(qū)矯正混同操作。由于未成年犯具有更強的可塑性和可改造性,也相對容易教育、感化,應對未成年犯進行適合其身心發(fā)展的矯正活動,設立不同于成年犯的社區(qū)矯正項目。盡管我國部分試點地區(qū)的實踐中也嘗試設立了一些未成年犯的矯正項目,但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規(guī)定,尚未形成系統(tǒng)、完整、科學的矯正項目體系,現有的一些矯正項目對未成年犯的矯正還只停留在表面,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3、缺乏專門的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機構和專業(yè)隊伍。目前,我國法律規(guī)定社區(qū)矯正工作由司法行政機關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社區(qū)基層組織開展,公安機關配合司法行政機關依法加強對社區(qū)矯正人員的監(jiān)督考察。從事社區(qū)矯正的工作隊伍由當地司法所結合當地情況,聯合當地社區(qū)、街道、居委會等工作人員。由此可見,我國并沒有針對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設置專門機構,且這樣構建的工作隊伍也具有不穩(wěn)定、素質參差不齊、社會經歷復雜、知識水平不高等缺陷,致使不能很好的實現對未成年犯進行有效矯正的目的。

三、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制度的健全與完善

1、 健全、完善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專門法律制度。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制度具有相對特殊獨立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意義,德國、日本等地區(qū)皆出臺了專門的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法律來保障未成年犯的社區(qū)矯正工作。然后我國至今仍處于探索實踐階段,面對愈來愈多的未成年犯罪,亟需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社區(qū)矯正法》,并設立“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專門章節(jié),將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同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相分離。在立法中應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做好與《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銜接。在立法中合理地確定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的適用范圍、管理辦法,并制定符合未成年犯身心特征的矯正項目,

為全面有效的開展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工作提供法律依據。

2、設立專門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管理機構。目前,針對社區(qū)矯正工作,我國刑法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具體的執(zhí)行主體。大多數實行地區(qū)將公安派出所作為主要的執(zhí)行主體。但社區(qū)矯正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事實表明公安機關本身的職能不適合作為社區(qū)矯正的執(zhí)行主體。我國司法機關2007年7月出臺措施應對此情況,確定了由司法行政機關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社區(qū)基層組織開展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會同公安機關搞好對社區(qū)服刑人員的監(jiān)督考察,組織協調對社區(qū)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和幫助工作的管理體制。但施行至今,這多機關管理的工作機制仍然無法保證未成年人得到有效的矯正教育,其本身漏洞仍在持續(xù)擴大,并沒在本質上解決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工作弊端。針對于此,我國應勇于改革,立排干擾,適時成立類似監(jiān)獄的垂直管理的社區(qū)矯正機構,逐級設立管理部門,賦予其享有獨立政治地位,自上而下建立一套統(tǒng)一協調的組織體系。

3、強化專業(yè)矯正隊伍建設,創(chuàng)新未成年犯社區(qū)矯正項目。針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特殊性,應建立系統(tǒng)、完整的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人員培養(yǎng)和錄用機制。在矯正人才建設方面,應當保證工作人員的數量和素質,盡量招錄各行業(yè)專業(yè)素質較高的人才進入矯正隊伍。同時,應不定期的對矯正人員開展技能培訓。對于矯正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突發(fā)疑難問題,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由主管機關聘請權威學者或者專家教授成立指導調研性質的顧問團,對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難題進行調研分析并提供解決思路。

參考文獻:

第6篇:未成年犯罪保護法范文

關鍵詞: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8-0068-02

一、未成年犯的概念

未成年犯是指在監(jiān)獄服刑的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罪犯。這一概念有以下三層含義:

(一)未成年犯是實施了犯罪行為并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

依據我國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已滿18周歲的人是成年人,未滿18周歲的人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在實施犯罪時,必須達到相應的刑事責任年齡,才應承擔刑事責任。

我國把刑事責任年齡分為三個階段,即無刑事責任年齡、相對刑事責任年齡和完全刑事責任年齡。不滿14周歲的人,對任何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不滿14周歲是無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對部分由刑法明文規(guī)定的罪行負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處于完全刑事責任年齡,應當負刑事責任。

未成年人在兩種情況下應對其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一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二是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未成年犯必須是交由監(jiān)獄執(zhí)行刑罰時尚未成年的罪犯

未成年犯是指在判決生效后,交付監(jiān)獄執(zhí)行刑罰時尚未成年的罪犯。有的在實施犯罪時不滿18周歲,但在偵查、、審判過程中已滿18周歲;也有的在偵查、、審判中不滿18周歲,但在判決生效、交付執(zhí)行時已滿18周歲,這些都不是這里所要討論的對象。同時,這里所說的未成年犯,還必須是依法交付監(jiān)獄執(zhí)行的未成年罪犯。根據監(jiān)獄法的規(guī)定,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的罪犯,在監(jiān)獄內執(zhí)行刑罰。由于對不滿18周歲的罪犯不適用死刑,因此,交付監(jiān)獄執(zhí)行的未成年犯是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這就是說,被判處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同時宣告緩刑的,不在監(jiān)獄內執(zhí)行,因此,這些罪犯也不是我們要討論的未成年犯。

我國專設未成年犯管教所負責對由監(jiān)獄執(zhí)行的未成年犯執(zhí)行刑罰。未成年犯管教所是監(jiān)獄的一種類型,與其他類型的監(jiān)獄一樣,是國家的刑罰執(zhí)行機關。由人民法院依法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且未滿18周歲的罪犯應當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執(zhí)行刑罰,接受教育改造。

(三)未成年犯還必須是服刑改造期間不滿18周歲的罪犯

獄政管理中的未成年犯,不僅指交付執(zhí)行時不滿18周歲的罪犯,還特指在服刑改造期間不滿18周歲的罪犯。有些罪犯在交付執(zhí)行時尚未成年,但在服刑改造期間已滿18周歲,從其年滿18周歲時起,就不屬于未成年犯了。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改造時已滿18周歲、刑罰尚未執(zhí)行完畢的罪犯,要被轉送成人監(jiān)獄繼續(xù)服刑改造。但是,當罪犯滿18周歲時剩余刑期不超過兩年的,仍留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執(zhí)行剩余刑期。對這一部分留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罪犯,適用對未成年犯的管理規(guī)定。

二、未成年犯的特征

與成年犯相比較,未成年犯在生理、心理、行為等方面,有著自己明顯的特點。

(一)生理方面

未成年犯的年齡在14歲~18歲之間,正值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生理階段——青春發(fā)育期,在這一時期,人體的器官機能處于由漸變到突變的發(fā)育高峰期。其突出的表現是:身高體重激增,第二性征日趨明顯,新陳代謝十分旺盛。

處于青春發(fā)育期,身體由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需要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來支持身體的發(fā)育,需要有適應生理發(fā)展的客觀環(huán)境,需要獲得青春期生理衛(wèi)生知識。

(二)心理方面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心理發(fā)育迅速,但各方面的發(fā)展并不協調,充滿著矛盾,未成年犯更是如此。

1.獨立意識強烈,但認識能力差

處處要求獨立,處處渴望獨立,是青春期未成年人的一大心理趨向。但是受主客觀條件所限,他們的認識能力跟不上獨立意向的發(fā)展。未成年犯這一特點更為突出。

2.自尊意識較強,但辨別和自控能力較差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有著強烈的自尊意識。出于強烈的自尊意識并受獨立意向的驅使,他們總想作出各種大膽的嘗試,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雖然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這種能務還處在不確定狀態(tài),他們對自己的行為還缺乏應有的準確判斷力。自尊感強烈與辨別和自控能力較差之間的沖突,是未成年人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之一。未成年犯在這方面心理矛盾更為突出。

3.需要與滿足之間嚴重沖突

未成年人在青春發(fā)育期,產生越來越多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由于他們涉世不深,充滿幻想,因而需要往往得不到滿足。在需要與滿足之間充滿著矛盾。未成年犯同其他未成年人相比,這方面的矛盾更為突出,而且未成年犯在滿足需要時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往往是與法律相違背的。

(三)行為方面

1.波動性

未成年犯在服刑改造期間,情感常處于起伏不定的狀態(tài)中,易于感情用事。在一些場合,他們可以為一句氣話而動武,而在另外一些時候,幾句安慰和勸導的話也可以使他們激動不已。

2.模仿性

模仿他人是未成年犯的主要行為方式。雖然他們有著強烈的獨立意向,但由于他們思想尚不成熟,認識能力不夠,生活經驗不足,因而在處世行事中他們要看別人的做法,然后去模仿。他們主要是模仿具有刺激性的攻擊行為,而一些日常生活內容在他們看來是“循規(guī)蹈矩”的行為,一般引不起他們的興趣。

3.糾合性

未成年犯已經形成了強烈的獨立意向,但他們的實際能力有限,再加上服刑改造環(huán)境對他們有各種限制和約束,所以他們處在一種想獨立而又不能完全獨立的矛盾之中。他們就很容易在罪犯群體中尋找伙伴,這種糾合性使未成年犯容易形成適合自己的非正式群體。

4.反復性

未成年犯在改造過程中,易于反復。例如,剛有了初步改變又犯錯誤,做好事的同時又做了壞事,時而表現積極,時而情緒低落,這種改造上的反復性常使人感到他們游移不定,這也反映了他們心理上的矛盾。

三、對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意義

(一)對未成年犯改造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重要措施

未成年犯雖然尚未成年,但從犯罪行為來看,未成年人的犯罪對社會的正常秩序起了與成年人犯罪同樣的破壞作用,所以,對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予以懲罰是完全必要的,非如此不能矯正他們的惡習,也不利于他們的成長。社會的安定是靠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因素共同維護的,懲罰未成年犯的犯罪行為也是這些諸多因素中的一個方面,將未成年犯從社會的危害者改造成為社會的建設者,這無疑是維護社會安定的必要措施。

(二)未成年犯改造是減少乃至消滅犯罪后備軍的重要措施

對已經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犯進行教育改造,這是消滅犯罪后備軍的重要措施,這種教育改造不僅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未成年犯既是犯罪行為的實施者,同時又是犯罪行為的受害者,他們在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失足走上犯罪道路,既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這個教訓是十分慘痛的,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他們消除犯罪思想,矯正惡習,改邪歸正,成為守法公民,從根本上減少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這是意義極為重大的一項工作。

(三)未成年犯改造是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對未成年人的違法行為進行懲處,以制止他們對社會造成更嚴重的危害,使他們從受懲中吸取深刻的教訓,防止其向犯罪的深淵繼續(xù)滑下去;另一方面,像父母對待孩子,醫(yī)生對待病人,老師對待學生那樣,實行教育感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戒之以規(guī),導之以行,將他們已經存在但尚未形成定型的壞習慣改變過來,重新形成新的定型,這不僅對未成年犯的改造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四、對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對策

(一)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第38條規(guī)定:“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監(jiān)獄法》第78條也規(guī)定:“對未成年犯執(zhí)行的刑罰應當以教育改造為主。未成年犯的勞動,應當符合未成年人的特點,以學習文化和生產技能為主?!边@些法律規(guī)定為教育改造未成年犯提出了基本要求,即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針對不同的案件和不同的未成年人犯罪采取區(qū)別對待的方法,將教育、挽救和懲罰相結合,爭取教育、挽救多數,嚴厲打擊少數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犯罪行為。

(二)加強對未成年犯進行文化知識教育

對未成年犯的文化教育應當根據其文化程度,分別進行掃盲教育、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采取分年級編班施教,按規(guī)定的課程開課,使用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審定的教材,有條件的可以進行高中教育。鼓勵完成義務教育的未成年犯自學,組織參加各類自學考試。對參加文化學習的未成年犯,經考試合格的,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發(fā)給相應的畢業(yè)或者結業(yè)證書。

(三)加強對未成年犯進行職業(yè)技術教育

對未成年犯的技術教育應當根據其刑期、文化程度和刑滿釋放后的就業(yè)需要,重點進行職業(yè)技術教育和技能培訓,其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可以參照社會同類學校。

對參加技術學習的未成年犯,經考試合格的,由當地勞動行政部門發(fā)給相應的結業(yè)證書及技術證書。

(四)加強對未成年犯生理、心理健康教育

未成年犯管教所應當建立心理矯治機構,對未成年犯進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和心理矯治。未成年犯管教所應當對未成年犯進行生活常識教育,培養(yǎng)其生活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劉世恩.中國罪犯改造理論與實踐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第7篇:未成年犯罪保護法范文

第一條為切實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未成年犯的合法權益,正確履行檢察職責,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結合檢察工作實際,制定本規(guī)定。

第二條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以及區(qū)別對待的原則,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

第三條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加強同公安機關、人民法院的聯系,及時總結、交流經驗。堅持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注重社會效果,保證執(zhí)法公正。

第四條人民檢察院要加強同政府有關部門、共青團、婦聯、工會等人民團體以及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聯系,共同做好教育、挽救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第五條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注意保護涉案未成年人的名譽。不得公開或者傳播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人民檢察院辦理刑事案件,應當注意保護未成年被害人、證人的訴訟權利。

第六條人民檢察院應當指定專人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般由熟悉未成年人特點,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女檢察人員承辦。

第七條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考慮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根據其在校表現、家庭情況、犯罪原因、悔罪態(tài)度等,實施針對性教育。

第八條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文書和內部工作文書,應當注明未成年人的出生年月日。

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成年犯的有關情況和辦案人員開展教育感化工作的情況,應當記錄在卷,隨案移送。

第二章審查批準逮捕

第九條審查批準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把是否已滿十四、十六周歲的臨界年齡,作為重要事實予以查清。對難以判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實際年齡,影響案件認定的,應當作出不批準逮捕的決定,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

第十條審查批準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注意是否有被脅迫情節(jié),案件中是否存在教唆犯罪、傳授犯罪方法犯罪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而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犯罪嫌疑人。

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逮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根據該未成年人的特點和實際,制定詳細的訊問提綱,采取最適宜該未成年人的方式進行,訊問用語準確易懂,教育用語生動有效。

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告知其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告知其如實交待案件事實及自首、立功、從輕、減輕處罰的法律規(guī)定和意義,核實其是否有立功、檢舉揭發(fā)等表現,聽取其有罪的供述或者無罪、罪輕的辯解。

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人到場,告知其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

訊問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由女檢察人員擔任。

第十二條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原則上不得使用戒具。對于確有現實危險,必須使用戒具的,在現實危險消除后,應當立即停止使用。

第十三條嚴格掌握審查批準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條件,對于罪行較輕,具備有效監(jiān)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能夠保證訴訟正常進行,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

(一)過失犯罪的;

(二)犯罪預備犯、中止犯、未遂犯,防衛(wèi)過當、避險過當,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

(三)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的;

(四)犯罪后有明顯悔罪表現,能夠如實交待罪行,認識自己行為的危害性、違法性,積極退贓,盡力減少和賠償損失的;

(五)具有其他沒有逮捕必要情節(jié)的。

第十四條適用本規(guī)定第十三條,在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前,應當審查其監(jiān)護情況,參考其法定人、學校、單位、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意見。

第三章審查與出庭支持公訴

第十五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內,應當告知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有權委托辯護人,并講明法律意義。

對本人或者其法定人提出聘請律師意向,但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應當幫助其申請法律援助。

審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聽取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人、辯護人、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人的意見??梢越Y合社會調查,通過學校、家庭等有關組織和人員,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歷、家庭環(huán)境、個性特點、社會活動等情況,為辦案提供參考。

第十六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適用本規(guī)定第十一條、第十二條。

第十七條制作書,應當依法建議人民法院對未成年被告人予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八條對未成年被告人提起公訴,應將有效證明該未成年人年齡的材料作為主要證據復印件之一移送人民法院。

第十九條對提起公訴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認真做好出席法庭的準備工作:

(一)掌握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狀態(tài),并對其進行接受審判的教育;

(二)可以與未成年被告人的辯護人交換意見,實行證據開示,共同做好教育、感化工作。

第二十條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不妨礙案件審理的,應當分開辦理。

第二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征得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同意后,一般不提請未成年證人、被害人出庭作證。

第二十二條公訴人出庭支持公訴,應當充分闡述未成年被告人構成犯罪以及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情節(jié)和法律依據。

對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依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悔罪態(tài)度較好,具備有效幫教條件、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未成年被告人,公訴人應當建議法院適用緩刑:

(一)犯罪情節(jié)較輕,未造成嚴重后果的;

(二)主觀惡性不深的初犯或者脅從犯、從犯;

(三)被害人要求和解或者被害方有明顯過錯,并且請求對被告人免予刑事處罰的。

公訴人在依法指控犯罪的同時,要剖析未成年被告人犯罪的原因、社會危害性,適時進行法制教育及人生觀教育。

第二十三條人民檢察院對于符合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條件,有利于對未成年被告人教育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適用簡易程序的建議。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協助人民法院落實法庭教育工作。

第二十四條人民檢察院對于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情形之一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作出不決定。

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依照刑法規(guī)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可以免除刑罰處罰的未成年人,可以作出不決定。

對于經補充偵查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條件的,可以作出不的決定。

第二十五條不決定書,應當向被不的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公開宣布,并向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闡明不的理由和法律依據。

不決定書應當送達被不的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并告知被不人及其法定人依法享有的申訴等權利。

第四章刑事訴訟法律監(jiān)督

第二十六條公安機關違反法律和《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

未成年被害人或其法定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依照前款規(guī)定辦理。

第二十七條人民檢察院對于公安機關不應當立案而立案偵查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向公安機關提出糾正違法意見。

第二十八條審查批準逮捕、審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同時審查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發(fā)現有下列違法行為的,應當提出意見;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不當的;

(二)未依法實行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與成年犯罪嫌疑人分管、分押的;

(三)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逮捕措施后,在法定時限內未對其訊問,或者未通知其法定人或者近親屬的;

(四)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威脅、體罰、侮辱人格、游行示眾,或者刑訊逼供、指供誘供的;

(五)利用未成年人故意制造冤、假、錯案的;

(六)對未成年被害人、證人以誘騙等非法手段收集證據或者侵害未成年被害人、證人的人格尊嚴及隱私權等合法權益的;

(七)違反羈押和辦案期限規(guī)定的;

(八)對已作出的不批準逮捕、不決定,公安機關不予執(zhí)行或延期執(zhí)行的;

(九)在偵查中有其他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的。

第二十九條公訴人出庭支持公訴時,發(fā)現法庭審判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程序,應當在休庭后及時向本院檢察長報告,由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意見。遇有下列情況,履行職務的檢察人員可以及時向法庭提出糾正意見:

(一)依法不應公開審理而宣布公開審理的;

(二)開庭或宣告判決時未通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人到庭的;

(三)未成年被告人在審判時沒有委托辯護人,而人民法院也未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的;對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依法律規(guī)定拒絕辯護人為其辯護,合議庭未予準許,未宣布延期審理,未另行指定辯護律師的;

(四)法庭未詳細告知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依法享有的申請回避、辯護、提出新的證據、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最后陳述、提出上訴等訴訟權利的。

第三十條審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判決、裁定時,應當注意審查該判決、裁定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的要求,確有錯誤的,依法提出抗訴。

第三十一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未成年犯管教所、拘役所中未成年犯執(zhí)行刑罰和公安機關對監(jiān)外未成年犯執(zhí)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jiān)督。

第三十二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未成年犯管教所實行駐所檢察。在刑罰執(zhí)行監(jiān)督中,發(fā)現未成年犯管教所收押成年罪犯或關押成年罪犯的監(jiān)獄收押未成年犯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

發(fā)現對年滿十八周歲后余刑在二年以上的罪犯沒有轉送監(jiān)獄的,或者混押被政府收容教養(yǎng)的未成年人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

人民檢察院在看守所檢察中,發(fā)現對余刑不滿一年的未成年犯留所服刑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

第三十三條人民檢察院發(fā)現拘役所對未成年犯沒有與成年罪犯分押分管的,或者違反規(guī)定混押被判處徒刑的未成年犯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

第三十四條人民檢察院加強對關押未成年犯場所的安全防范、衛(wèi)生防疫、生活環(huán)境等獄務的監(jiān)督,確保監(jiān)管改造秩序和教學、勞動、生活秩序。

人民檢察院配合執(zhí)行機關加強對未成年犯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和技術培訓,促進依法、科學、文明監(jiān)管。

人民檢察院發(fā)現執(zhí)行機關對未成年犯體罰虐待、侮辱人格、刑訊逼供、違規(guī)強迫勞動、違法使用戒具、禁閉不當、刑期屆滿未按時釋放等問題,應當依法及時糾正;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于未成年犯在服刑期間又犯罪的案件和未成年犯提出的刑事申訴、控告、檢舉案件,應指定專人及時辦理。

第三十五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未成年犯的減刑、假釋、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收監(jiān)執(zhí)行實行監(jiān)督。對符合減刑、假釋法定條件的,應當建議執(zhí)行機關向審批機關呈報;發(fā)現呈報或裁定不當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對減刑、假釋、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人民檢察院發(fā)現公安機關對管制、緩刑、假釋等未成年犯脫管、漏管或者沒有落實幫教措施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

第五章刑事申訴檢察

第三十六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受理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提出的刑事申訴案件。

復查未成年人刑事申訴案件和刑事賠償案件,指派檢察人員及時辦理。

第三十七條人民檢察院復查未成年人刑事申訴案件,應當直接聽取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人的陳述或辯解,認真審核、查證與案件有關的證據和線索,查清事實。

第三十八條對已復查糾正的未成年人刑事申訴案件,應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善后工作。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九條本規(guī)定所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實施涉嫌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刑事案件。

第四十條實施犯罪行為的年齡,一律按公歷的年、月、日計算。從周歲生日的第二天起,為已滿××周歲。

第四十一條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的有關規(guī)定。本規(guī)定有特別規(guī)定的,適用本規(guī)定。

第8篇:未成年犯罪保護法范文

不少重復閱卷、審查、提審等工作,緩解了人少案多的矛盾,有利于提高辦案效率,降低訴訟成本,而且明顯加大了刑檢業(yè)務部門引導、監(jiān)督偵查的力度。在我國提倡司法公正和效率的良好環(huán)境下,大膽探索和推行捕訴防一體化的工作機制,針對刑事檢察中捕訴分離制度存在不利于未成年人改造的弊端,實行誰負責批捕、誰負責起訴、誰負責預防綜合工作的捕訴防職能集中行使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在捕訴分設的機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其他案件一樣是分屬于偵查監(jiān)督、公訴兩個部門,由不同部門的承辦檢察官辦理,這樣就勢必造成不能縮短和控制對未成年犯的辦案時間,不利于個案未成年犯權利的保護,而且對未成年犯的思想動態(tài)、犯罪根源、家庭、學校因素等等情況難以全程掌握,不能發(fā)揮合力優(yōu)勢,不利于系統(tǒng)開展預防犯罪以及青少年維權工作的開展。而捕訴防一體化,就是每一件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從審查批捕、審查起訴到預防犯罪工作,均由檢察官一人承擔。檢察官有批捕權、決定起訴權、自行補充偵查或首次退回補充偵查權、延長辦案期限等權利,在定性、事實認定、罪名確定上可自行決定,直接對檢察長負責。實行捕訴防一體化是對過去傳統(tǒng)工作模式的突破,這種模式能提高辦案的質量和效率,保證辦案與預防工作的連貫性和針對性。故在具體運作中,應堅持公正、合法、規(guī)范、效率、務實的原則。

一、科學的任人機制,是捕訴防一體化的前提。

未成年人是一個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活躍的特殊社會群體,他們外表像大人,但情感、社會性方面還不夠成熟,整體上還缺乏調節(jié)和控制心理活動的能力。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并且犯罪的嚴重性、暴力性日益突出。形成犯罪的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和原因不外于以下幾種:1,大多數未成年犯存在錯誤、顛倒的道德概念和法制觀念。2,未成年犯社會性差,社會責任感和規(guī)范約束力差,無社會情感。3,未成年犯易為外界因素引誘,犯罪的偶發(fā)因素多?;谖闯赡耆讼矚g模仿,好奇心強、易受暗示等特點,在外界強烈刺激的作用下,會迅速產生犯罪動機,他們的犯罪動機又是直觀性、勃發(fā)性,不一定是經過預謀和事先計劃的。4,未成年犯喜好追求新奇、刺激,行事不計后果,情緒沖動大。這些未成年犯由于精神生活貧乏,對正當的學習、工作缺少興趣或不能持久參加,往往覺得精神無聊,生活空虛。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置道德和法律于不顧,為了追求刺激,不計后果實施犯罪。5,家庭的缺陷和交友的不慎。未成年犯的特殊性使得從事捕訴防一體化的檢察官承擔了特殊的責任,即不僅僅承擔審查批捕、審查起訴這一辦案過程責任,還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承擔訴訟各個環(huán)節(jié)個案未成年犯的教育、矯治工作以及訴訟外包括幫助整體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青少年維權工作。這一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必須挑選除具備政治素質高、業(yè)務能力強、理論基礎好的當然條件外,還要具有無私奉獻和強烈的敬業(yè)精神,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工作細致、耐心,有較好的協調能力和一定的講學水平,善于做思想教育和轉化工作等職業(yè)經驗的檢察官來承擔捕訴防一體化工作。

二、規(guī)范的操作機制是捕訴防一體化的重心。

《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頒布實施以后,國家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就納入了法制化軌道。作為檢察機關,在加強對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和司法保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擔著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應重視檢察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青少年全程維權,使捕訴防一體化工作發(fā)揮出其特有功能。

(一)立足案件,做好捕訴防基礎工作。

理原則,是否保障未成年被告人充分行使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四,重視在審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采取與其生理、心理狀態(tài)相適應

的訊問方法,杜絕違法訊問;五,重視法律對未成年人犯罪在實體和程序上的特殊規(guī)定。

(二)加強教育,辦案與預防工作的連貫性和針對性。

1、會同公安、法院聯手教育。

捕訴防一體化,由檢察官一人承擔,由于在審查批捕后比較了解熟悉案情,對于一些并不復雜的案件可以建議公安機關對批捕的未成年人犯盡快偵查終結,移送審查起訴,而在審查起訴時,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重復工作,盡快結案,移送法院,同時建議法院盡快作出判決,以縮短未成年犯在看守所羈押的期限,有利于未成年犯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改造。同時,對被羈押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建議看守所采取特別的分倉關押制度,并聯手進行教育。對于起訴到法院的未成年人,移送起訴時,主動與法院聯系,介紹未成年犯的情況以及案件情況,會同法院少年庭共同做好未成年犯的幫教工作。

2、貫穿全案過程教育。

圍繞審查批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各訴訟環(huán)節(jié),加強對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教育其正確認識自己的犯罪行為,促使其改邪歸正,作為對其權益的最有效維護。對因年幼無知、偶爾失足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著重引導其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對有抵觸和僥幸心理的青少年,堅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促使其主動坦白;對一貫表現不好,不以為然的,則應嚴厲指出其行為的危害后果,促動其良心悔過;對思想有壓力、情緒不穩(wěn)的,耐心細致地講明法律政策,幫助其穩(wěn)定情緒。注重發(fā)揮公訴意見書的教育功能,通過公訴意見書擴大法制宣傳的深度。

3、 立案件跟蹤備案制度。

對判處緩刑或刑罰執(zhí)行完畢的未成年犯,以及不捕、暫緩不起訴、不訴的未成年人,實行跟蹤回訪幫教,及時掌握其思想動態(tài),幫助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防止未成年犯回歸社會后重蹈覆轍。完善幫教制度,實施一案三措施,即每案一份未成年犯罪人的悔改書,一份父母的幫教措施,一份辦案人的幫教計劃,同時發(fā)現有關單位、學校、居委會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幫助等方面存在問題,及時提出檢察建議、糾正措施。

(三)擴大宣傳,起到預防犯罪是根本的實在效果。

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綜合治理方針。懲治犯罪,追究刑事責任是社會預防的最后一道防線,打擊嚴重危害社會的青少年犯罪是必要的,可對其他未成年人起到警示作用,對違法犯罪者起到警醒作用。但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綜合因素作用下的結果,因此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也必須采用綜合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預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和效果。捕訴防一體化后,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加大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力度,以學校法制教育基地為重點,以學生教育為主線,以社會宣傳為層面,形成點、線、面全方位開展法制教育的局面:1,派駐轄區(qū)學校法制校長;2,在轄區(qū)建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網絡;3,設立維權熱線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宣傳站;4,定期舉辦法律知識競賽以及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加深未成年人的學法、守法意識;5,針對捕訴防一體化過程中的問題及時撰寫信息和調研文章,向上級領導機關和有關部門反映;6,通過新聞媒介,擴大辦案宣傳面,呼吁全社會共同參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系統(tǒng)工程。

三、必要的監(jiān)督機制是捕訴防一體化的保障。

捕訴防一體化,賦予檢察官批捕權、決定起訴權、退查權、延長辦案期限權等。放權檢察官,不意味著撒手不管,無監(jiān)督的權力勢必導致腐敗和濫權。因此,必要的內部監(jiān)督制約機制是保證辦案質量,維護司法公正的必要手段,也是捕訴防一體化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充分體現有效性和協調性,既能保證內部監(jiān)督制約機制有效發(fā)揮作用,同時,又防止對捕訴防一體化檢察官權能限制過多。

(一)依照法律應當由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的重大事項不能由捕訴防一體化檢察官個人決定。

(二)檢察長的決定權和過問權。檢察長有權隨時抽查,發(fā)現捕訴防一體化檢察官獨立決定有錯誤的,可以運用決定權予以否決或提請檢委會討論決定。同時采取聽取匯報、過問情況等方式對檢察官進行監(jiān)督

第9篇:未成年犯罪保護法范文

一、審查批捕未成年人案件的特點

1.類型多樣化,手段成人化。傳統(tǒng)的未成年人犯罪類型主要圍繞“財、霸、性”,近年來出現了新情況:(1)一般成人實施的販毒犯罪,未成年人也有較多參與;(2)一般由男性實施的案件,一些女性未成年人也開始涉足;(3)青少年犯罪團伙數量驚人增長,共同犯罪居高不下。從五年來全國辦理審查逮捕未成年人案件表明,案件的絕對數遞增幅度不算太高,但是犯罪人數卻不斷飆升且共同犯罪突出,而在共同犯罪中,團伙性作案明顯,未成年人不僅卷入其中,且不少成為犯罪團伙的核心人物;(4)盜竊犯罪比重突出,搶劫、聚眾斗毆等暴力性犯罪比例增加;(5)出現了個別模仿社會作案的犯罪現象。

2.文化程度相對偏低。未成年人犯罪對象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絕大部分為無業(yè)人員。在共同犯罪的未成年人案件中,大部分罪犯都是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因為其年齡原因已經工作的人員很少。這些未成年人因輟學或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而相互糾合,形成團伙,實施犯罪。

3、家庭教育不力。從未成年犯犯罪人員的家庭來看:有的家庭父母離異或一方死亡,子女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心理和生理上產生了偏差,有的父母本身文化素質就低,又缺乏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而動輒打罵訓斥;有的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孩子而對其放任自流,有的父母雙雙下崗、經濟拮據,疲于奔波再就業(yè)而疏于管教;“寄居型”家庭的孩子,父母管不到,親戚管不了。而另一些獨生子女的家庭,對孩子極端溺愛,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思想品德卻得不到重視。

4.逮捕適用比率難降。鑒于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戶籍不在轄區(qū)內又無固定的職業(yè)、居所,而采取取保假審、監(jiān)視居住等強制措施可能出現逃跑等現象,無法保障偵查、審判的順利進行,且這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報捕的又主要以故意殺人、搶劫、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嚴重刑事犯罪案件為主,因而對于外地未成年人犯罪,只要是構成犯罪,一般只能予以批準逮捕。

二、辦理審查批捕未成年人案件困境

1、程序立法存在缺陷。由于我國整個少年司法程序的體系尚未形成,因此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于未成年人批捕工作也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而是套用成年人的批捕標準,雖然最高法和最高檢對于未成年人的批捕工作都作出了一些特殊規(guī)定,但是這些規(guī)定在用語上的模糊表示也導致對未成年人的批捕工作沒有統(tǒng)一標準,隱藏在其中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再加上各地工作考核問題,使得對未成年人的“慎捕”難以真正落到實處。最高檢頒布的《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guī)定》只是一條原則性的規(guī)定,但具體要操作難以正確把握,雖然該《規(guī)定》第十三條也羅列了一些具體不捕標準,例如初次犯罪、犯罪預備、自首或立功表現、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或在校學生等,但在這些標準規(guī)定前還加了“可以依法不予批捕逮捕”,而非“應當依法不予批準逮捕”,所以這也為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留下了“借口”。

2、“不得不捕”現象泛濫。未成年人的批捕工作中除了無罪不捕和疑罪不捕之外,很多犯罪的未成年人都處于捕與不捕的邊緣,即“有無逮捕必要”成為一個焦點。但往往因為實踐中逮捕率是與公安機關的考核工作相掛鉤,而且取保候審中的逃跑現象也搞得公安人員疲憊不堪,另外加上檢察人員在短短七天內要對未成年人作全面調查實際無法辦到,因此也就很難作出不捕的風險評估,在這種情況下使得偵查監(jiān)督部門不得不對未成年人采取逮捕措施,以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

3、公平原則難以體現。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體現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基本原則,這是擺在各級公安、檢察機關辦案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民工潮的流動,外地人犯罪比例也與日俱增,尤其是外地未成年人犯罪的數量總是占了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一半左右。近幾年青少年維權意識的增強,對于本地未成年人犯罪如果其犯罪情節(jié)輕微,而且又有家長監(jiān)護的,基本上都適用取保候審的措施。但是,同類型的犯罪,換成是外地未成年人就沒有那么幸運,公安機關通常采取報捕的做法,同樣情節(jié)輕微,認罪態(tài)度較好難以幸免,客觀上造成了在逮捕問題上外地未成年人犯罪與本地未成年人犯罪在處理上的“不公平”狀況。

4.幫教工作“難展拳腳”。偵查監(jiān)督部門在實際操作中增加了對犯罪嫌疑人的調查,通過詢問其家庭關系、平時愛好、性格特征、有無不良習慣等對其生活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僅憑簡單的詢問交流想要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不可能的,需要與公安、法院和公訴等部門的溝通,由公安在第一環(huán)節(jié)做好其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的調查工作,偵查監(jiān)督部門才能有的放矢地在辦案期限內針對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自身的特點等進行教育。目前偵查監(jiān)督部門本身工作任務十分繁重,案多人少,辦案時間緊,在回訪幫教工作上也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每年只能有針對性地對少數可塑性強的對象進行回訪、幫教,感覺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幫教工作任重而道遠。

三、完善未成年人批捕制度的幾點設想

1、轉變執(zhí)法理念,努力完善立法。首先“理念是行動的指針”。按照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和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精神,在對未成年人進行審查逮捕時,必須樹立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這一理念,認真堅持對未成年人的“慎捕”原則,從而轉變以往單純追求高批捕率、高案件數的片面做法。其次從其司法實踐來看,如何在審查逮捕環(huán)節(jié)把握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應當通過對逮捕條件的調整來實現,以往涉罪即捕的狀況不僅嚴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居高不下的羈押率也使原本緊張的司法資源更加緊張。應通過立法明確,規(guī)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逮捕:一是初犯、偶犯,且明顯符合緩刑條件;二是在校學生,罪行較輕,且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現;三是年齡不清,行為涉及罪與非罪的。這樣一來可以明顯縮小我們對未成年人的“逮捕圈”,從而有效做到“寬嚴有度”。

2、成立專門機構。對此可以效仿法院的“少年法庭”,成立專門的機構,由專人負責未成年人案件。這樣不僅有利于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經驗的積累,也有利于形成未檢工作的“一條龍”模式,從而也能更好貫徹迅速簡約和全面調查原則。而且從長遠來看,這也能為建立捕訴防一體機制打下基礎,更符合未檢工作的特點。同時,除了在檢察機關內部實行捕訴防一體化之外,偵查監(jiān)督部門還應加強與公安機關的溝通,爭取從偵查階段就介入對未成年人的全面調查,從而盡早發(fā)現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之所以犯罪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幫助做好未成年人不捕的風險評估,降低未成年人不捕的風險率。

3、借鑒外國的保釋制度來完善我國的取保候審制度,同時也要加強對取保候審的宣傳力度,應該借鑒外國的保釋制度,加強對脫逃現象的懲罰措施以及對取保候審人員的監(jiān)管力度,必要時可引進高科技的監(jiān)管設施,比方說“電子眼”等,以保證取保候審措施正確應用。另外,要加強對取保候審制度的宣傳,因為在辦案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因對取保候審不理解或者誤解的家長和孩子,他們總以為一旦取保候審就意味著沒事了,家長出于對孩子的前途考慮,就會送孩子出去打工或者暫時離開本地,結果到了、審判階段就找不到人了,從而大大影響訴訟的順利進行,造成“逃跑”假象,這種現象只要加強對取保候審制度的宣傳絕大部分可以避免,可以起到確保訴訟的作用。

4、對外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通過各種形式實施幫教和監(jiān)管。例如可賦予相關社會監(jiān)管機構服務外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幫教功能。比方說發(fā)揮“少年之家”、“社區(qū)家園”等社會力量的監(jiān)管作用,通過專門人員的心理輔導,矯正未成年人的畸形心理,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重新回歸社會。對外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之外的強制措施的擔保條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如果外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家長、監(jiān)護人在本地工作、生活的,或者在本地有較好的親戚、朋友等社會關系的,并且愿意承擔保證人責任的或者所在工作單位或者業(yè)主愿意承擔保證責任的,又符合其他不捕條件的,也可適用取保候審等強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