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范文

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

第1篇: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范文

現在孩子的勞動教育確實弱化了?,F在的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對于學多少知識、長多少見識、會多少能力看得很重,但對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特別重視。一來是因為現在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不忍心讓孩子去干家務、做勞動,二來是因為孩子確實很少有機會去參加勞動體驗,暫且不說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去田間地頭,即使農村孩子,也因為在城市化進程中,田地或荒廢或集約化經營,干農活的機會也不多了。況且,學校也沒有特別注重這方面的引導,來加強學生的勞動教育。

這樣一來,對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來說,“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等現象很常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這“三愛”中,愛學習、愛祖國不難理解,學校都很重視,在教育工作中也一直都強調,但“愛勞動”這一點卻做得不夠,很多學校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學生的勞動教育。

不管社會怎么發(fā)展和進步,勞動教育都不能忽視。誠然,現在在農村,孩子平時不再需要上山割豬草、打柴火,也不需要在農忙雙搶季節(jié)收麥子、拾稻穗;在城市,孩子可能也用不著自己洗衣服、燒飯、打掃衛(wèi)生。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勞動就不需要了,勞動教育就不需要了,只能說明勞動的內容和形式在發(fā)生變化,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也需要隨之調整。勞動不僅是一種生活體驗,也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yǎng)孩子尊重勞動、勤儉節(jié)約、勞動光榮等價值觀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當前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要重視對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要有明確的導向。近期,最新調整修訂的《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已經出臺了,在課程結構、內容設置、課時安排、價值導向等方面都有一些顯著的變化。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一個變化,那就是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別突出強調了勞動教育,提出“要讓學生有適當的勞動體驗,通過出出力、流流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有了這樣明確的導向,如何在實踐中落實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呢?

首先,學??梢愿鶕碌恼n程設置方案的要求,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自主安排開展勞動教育,可以長短課相結合,也可以大小課相結合;可以在校內上,也可以走出去,關鍵是要有相應的師資、一定的課時來落實。有些學校在校園內專門開辟了小菜園、百草園等供學生體驗農業(yè)勞作,這種方式比較適合郊區(qū)學校,城區(qū)的學校往往受客觀條件限制難以做到。

其次,充分利用現有社會大課堂的農事體驗基地、農業(yè)博物館等資源,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直接體驗傳統農業(yè)和現代農業(yè)。比如,中國農業(yè)博物館,或者一些專為青少年學生設立的以學農為主題的教育基地,開設了農業(yè)科普教育、農事農活體驗、農業(yè)文化活動、農業(yè)手工制作、生態(tài)農業(yè)養(yǎng)殖、果蔬觀光采摘等寓教于樂的生態(tài)農業(yè)勞動實踐項目,這些項目都非常適合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第2篇: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范文

關鍵詞:學前教育;培養(yǎng)方案;課程體系;質量觀;實踐探究

一、在構建學前教育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體系中強調適應社會需求

1999年湖南懷化學院建立了教育系,從2002年招收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為教育科學學院,經過14年的探索,我們積極探索和研究省內外當前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學前教育發(fā)展趨勢和國內外學前教育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找準切入點,突出現代教育技術,突出教師基本功和教師特長。在教育教學和科研管理中,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反映現代教育理念,體現學生個性發(fā)展、終身學習、主體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多次重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近年來先后多次討論、修訂和完善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教學計劃”,改進課程設置,調整課程結構?,F已構建了科學合理的能力課程模塊體系,由最初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兩大塊到“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三大模塊改革為“大學公共能力課程、學前專業(yè)能力課程、兒童教育發(fā)展能力課程”的集知識、素養(yǎng)、能力為一體的課程模塊體系,在本課程體系中,力求優(yōu)化智能結構,做到文、理、藝滲透,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充分發(fā)揮課程體系的整體功能和專業(yè)特色。強調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我們確立了適應社會要求的學前教師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即培養(yǎng)面向21世紀,能主動適應學前教育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基礎扎實,知識全面,實踐動手能力強,有特長而又全面發(fā)展的幼兒園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的專門人才。在方案實踐中,我們以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重點,突出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擺脫了傳統教育的一味的系統化和教學模式的束縛。實施教育素質和文化素質并重;教育教學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個性發(fā)展并重;在課程結構上文、理、藝、英并重普修;實現個性特長與全面發(fā)展相結合。通過加強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育,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軍訓、社會調查等)、科技素質教育活動(如開設專門的手工藝制作課程)。培養(yǎng)方案中,實踐(驗)活動課程總學時635課時,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約為6∶4。使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內化為教育教學能力:即具有實現代幼兒教師和素質教育能力,一專多能,一師多用的綜合加特長的骨干教師,從而具備競爭取勝的職業(yè)特質。根據培養(yǎng)目標,設置了學前教育教學和學前教育研究兩個專業(yè)方向,突出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學前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在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強調專業(yè)特色

學前教育實踐教學體系設置,涵蓋三個階段的教育實習(共計18周)、軍事訓練(1周)、社會實踐(8周)、勞動實踐(2周)、專業(yè)實踐等五個部分,總學時比例占總課程的11%。同時針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特點,有計劃、有指導地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教師基本功訓練與測評,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校級和系級的校園文化活動;課程教學中以開展綜合性實驗項目的研究性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充分滿足了學前教育專業(yè)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

1.學前教師職業(yè)基本功訓練:全面開展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教師基本功訓練與測評,在大學四年中,通過有層次、逐步實施的教師基本素質和技能的訓練與考核是我院實訓工作的特色。結果顯示到2016年4月,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三筆字、簡筆畫合格率為100%,考核獲得二甲以上等級水平普通話的學生有77%,課件設計合格率達到90%,微課片段教學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園文化活動: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積極參加校級和系級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立并參與了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舞蹈團、合唱團、結誼社、野草文學社、網絡協會、航模協會、教心社、口語藝術社、致遠書畫協會等等;積極開展說課、課件制作、教育小論文、簡筆畫大賽、講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創(chuàng)編大賽等各種活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既充實了學前專業(yè)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讓學生們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及實踐能力,在學前專業(yè)能力課程模塊中開設了一定的綜合性實驗項目和研究性學習。我院向各教研室下發(fā)了《關于加強專業(yè)課程研究性學習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積極開展“綜合性實驗內容”研討與教學工作。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學前游戲論》的教學走出課堂指導學生綜合實踐課題“關于兒童游戲類型的調查報告”研究性學習,專業(yè)課程《幼兒園工作管理》的教學,老師組織學生進行“關于幼兒園總務工作調研”的研究性學習,專業(yè)課程《幼兒園活動設計》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設計”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學前教育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注重以實踐操作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特點。

4.多層次的專業(yè)見習、實習,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專業(yè)技能,提高了學生的職業(yè)素質。教育實習是我們教科院教育實踐活動的亮點與特色,學前教育實習分為教育見習(1周)、模擬教育實習(4周)、教育實習(12周)3個環(huán)節(jié),有計劃、有目標,有指導地分階段地進行,這種教育實習體制既讓學生真實而充分地體驗了未來職業(yè)的甘苦,牢固了專業(yè)思想和職業(yè)理想,更強化了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學前教育素養(yǎng)。5.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學前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過程中,我們充實學生的社會實踐,其中模擬實習4周、專業(yè)實習12周、學年論文1周、課程設計1周、畢業(yè)論文8周、軍事訓練(1周)、勞動實踐2周,共18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0.91%。在課程體系中,開設了三筆字、教師口語、手工藝制作、音樂、美術、舞蹈、學前課程教學與研究等實踐性、應用性非常強課程。制訂了《教師教育專業(yè)學生教師素質訓練綱要》,督促學生進行教師基本技能訓練。實施了每年舉辦一次大型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和每年一屆的畢業(yè)生教師職業(yè)技能大賽等大型實踐性活動。以賽促練,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探索性地在開展模擬教育實習的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準備,利用微格教室的先進儀器設備,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課件,在幼兒園探索性地進行1~2個學時的語文或數學課教學,使學生了解學前教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在教育實習的組織管理中,實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從校內準備—基地見習—全面實習—總結交流等各環(huán)節(jié),均安排教師全面指導,保證了實習效果。在廣泛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得到培養(yǎng)。

三、向教學管理要培養(yǎng)質量強化質量意識

1.狠抓教風學風建設、建立較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文件管理規(guī)范。在辦學過程中,我們新建、修改和修訂涉及教學管理的文件的有23余項,涉及學生管理的文件有十多項;上級管理文獻匯編、系部教學管理文件匯編、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學進度、教學任務書、考務、學籍管理、教學檢查等教學基本文件齊備,管理制度健全,執(zhí)行情況良好。

2.構建新型人才質量觀。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質量是建立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有較高思想素養(yǎng)、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fā)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chuàng)新精神學前教師的基礎上的。我們構建的未來教師質量觀可以概括為: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學前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具備教育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綜合評價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信息應用能力;掌握說、寫、擇、察、調、問、評、做、彈、唱、跳、畫十二項現代教師基本功。

3.將學前教師教育專業(yè)教學、研究與教師素質、技能訓練“一體化”。理論與實驗、實訓相結合,強化理論教學的實踐實訓功能;以大學課堂教學為主,同時把課堂放在學前一線,強化課堂教育的適應;完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其延展到每個學年,強化教育見、實習的崗位訓練功能;把教學活動與教學研究、師范素質訓練、學生科技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結合起來,強化實踐教學的社會適應。從而在培養(yǎng)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我們在不斷改善省內外已經建立的6個教育實習基地基礎上,學前教育專業(yè)就近建立專業(yè)教學實踐點,充分發(fā)揮教育實踐基地和實踐點功能。加深與現有實習基地的聯系與協作,在滿足數量和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完善實習基地對學生的指導和評估機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育實踐基地為依托,構建高等院校教師教育與地方學校的教學教研互動機制,形成優(yōu)勢互補,為引領地方小學教育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4.通過改革與建設,最終使我院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轉化為教師教學特長,具有實施現代基礎教育教學和素質教育能力,一專多能、一師多用,從而具備競爭取勝的教師職業(yè)特質。

作者:栗濤 單位:湖南懷化學院

參考文獻:

[1]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第3篇: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范文

一、主要任務

*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要緊密圍繞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學素質的目標,大力開展未成年人科學技術教育和科普宣傳,提高對科學的興趣,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努力培養(yǎng)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新一代。主要任務是:

1.宣傳科學發(fā)展觀,重點宣傳我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人均占有資源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國情,使未成年人從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

2.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提高學??茖W教育質量,使中小學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發(fā)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為農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參與科普活動的機會,培養(yǎng)改善生存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

4.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增強未成年人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組織實施

根據*全民科學素質領導小組的安排,省教育廳、團省委為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的牽頭部門;省科協、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勞動保障廳、省廣電局、省婦聯、省社科聯為責任單位。

為推進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的實施,成立*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協調小組,省教育廳副廳長張緒培和團省委副書記周柳軍任組長,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張其宏和團省委統戰(zhàn)部長殷英為副組長,各責任單位的相關處室負責同志任協調小組成員,各責任部門確定有關處室的具體負責同志任協調小組聯絡員。協調小組每年召開1-2次碰頭會議,研究協調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形成會議紀要,由相關部門落實。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負責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日常聯系,處理日常工作。

三、近期工作安排

近期工作,由協調小組統一組織、各部門共同開展以下工作:

1.*年9月底,各部門討論、修改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工作實施方案。各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制定具體工作措施,推進工作實施,并于今年底完成各自工作任務。

2.啟動未成年人科普宣傳、教育活動。

3.由省科協和省科技廳出面組建*未成年人科普網站,爭取在年底開通。

4.總結各學校、幼兒園以往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成功做法,向其他單位推薦典型經驗。

5.由教育廳啟動《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系列叢書》的編寫工作。

四、各部門工作要點

各部門在共同組織開展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總體工作的基礎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教育廳

1.開展未成年人的科普宣傳,引導未成年人自覺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組織編寫《未成年人科學素質叢書》,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緊密聯系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整合科學教材、地方課程教材的內容,編寫出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科普叢書,提高宣傳科學發(fā)展觀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使未成年人從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

2.推進新科學課程的全面實施。檢查落實中小學及幼兒園科學課程的設置和教學,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注重課程的綜合性與連貫性;積極推廣義務教育階段綜合性科學課程。

3.落實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普及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險等知識。加強“珍愛生命、遠離”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的宣傳教育。發(fā)揮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區(qū)科普宣傳中對成年人的獨特影響作用。

4.全面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開展課外科技活動,讓未成年人有充足的機會進行實踐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開展“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活動”,總結和展示學校成功經驗以及學生的研究成果。

5.加強中小學實驗室建設和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建設。落實“萬校標準化”建設要求,使普通中小學有足夠的實驗室、實驗儀器設備;各縣、區(qū)應統籌規(guī)劃和建設綜合實踐活動基地,滿足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需求。

6.轉變教學方式,全面落實科學課程目標,提高科學教學質量。改革科學教育評價制度,定期監(jiān)測科學教育質量。定期舉辦“*中小學科學教育與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論壇”,開展年度“*優(yōu)秀科技教師”的評選活動,表彰在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中成績突出的科學教師。

7.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促進教育的均衡化發(fā)展。結合“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對農村中小學科學教師進行全員培訓,保持科學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提高中小學科學教師的科學素質,促進農村未成年人科學教育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二)團省委

1.深入開展以“樹立科學發(fā)展觀、青春奉獻‘十一五’”為主題的學習教育活動,引導未成年人深刻理解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2.大力推進青少年宮、獨立建制運行的青少年學生校外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等公益性青少年學生校外專門活動場所的建設,尤其是加強青少年學生校外專門活動場所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整合各種校外教育資源,建設、扶持和利用好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發(fā)揮專項教育活動場所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優(yōu)勢,積極拓展為未成年人服務的功能,增強吸引力。

3.加快農村鄉(xiāng)鎮(zhèn)、城市街道的青少年宮、青少年之家(少年之家)等青少年學生校外日?;顒訄鏊慕ㄔO,同時要加強青少年宮、獨立建制運行的青少年學生校外素質教育(實踐)基地之間及與其它各類教育場所之間的合作和互動,實現資源共享。

4.到2010年,建成一批高水準的標志性、綜合性的公益性青少年學生校外專門活動場所,建設一個國內領先的青少年宮信息網絡,全省50%的中心鎮(zhèn)(街道)都建有一所綜合利用的或獨立建制運行的青少年學生校外日?;顒訄鏊?020年,形成覆蓋全省所有市、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優(yōu)質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網絡。

5.適應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調整雛鷹獎章章目及體系,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雛鷹爭章”活動推進計劃,科學規(guī)范建立學校獎章的活動體系。開展全省中小學生閱讀科普書籍活動。

6.推進“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和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活動以及中學生“未來杯”創(chuàng)意設計競賽,通過積極有效的宣傳和良好的激勵機制,提高廣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擴大競賽參與面;加強指導力度,引導廣大學生創(chuàng)造出技術先進,實用性強,具有較高潛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優(yōu)秀作品;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吸引社會資本,深化競賽成果轉化機制,為引導和鼓勵大學生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三)省科協

1.組建*未成年人科普網站,開展網絡科普教育活動。

2.通過“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行動”、科技專家進校園(社區(qū)、科普基地)、中學生進科研院所(實驗室)等活動,組織科技工作者與未成年人開展面對面的科普活動。

3.組織好每年一度的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活動。

4.組織好兩年一度的科技節(jié)活動。

(四)、省科技廳

1.協助省科協組建*未成年人科普網站,開展網絡科普教育活動

2.通過舉辦科技活動周,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向廣大青少年宣傳普及科普技知識。

3.配合省科協進一步建設好省科技館,配合省科協指導各市建立市級科技館或科技活動中心。

(五)省委宣傳部

1.協調省級新聞媒體,面向未成年人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傳播科學發(fā)展史和科學知識。

2.組織發(fā)掘、宣傳科普特色學校的成功經驗。

3.面向農村,資助農村建設村級圖書館,贈送科普書籍和光盤。

4.組織青少年科技巡回講座。

(六)省勞動保障廳

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科學素質,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七)省廣電局

1.圍繞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充分發(fā)揮廣播電視的優(yōu)勢,大力宣傳科學技術的成就,報道學校的科普特色,營造良好的科普氛圍。

2.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報道各地的科普活動,拍攝優(yōu)秀的科普節(jié)目。

(八)省婦聯

1.大力宣傳科學文化知識,言傳身教,破除迷信,阻止迷信活動。

2.開展“學習型家庭、綠色家庭創(chuàng)建活動”,提高父母的科學素質,重視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中的重要作用。

3.發(fā)揮婦女兒童中心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九)省社科聯

1.積極支持進行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的課題研究、立項和指導工作。

2.研究和調查當前未成年人的科學素質狀況,提出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的建議。

3.調查社會對未成年人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支持系統,提出完善支持系統的建議。

五、有關要求

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工作量大、任務艱巨,為使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順利開展并取得成效,提出以下要求:

1.建立統一協調機制,統籌安排各項活動。各部門要經常溝通工作進展情況,相互之間積極配合,協調開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第4篇: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范文

本土文化的豐厚綿長,特色資源的得天獨厚,這都為我們構建特色課程提供了獨特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這些地域資源,有助于師生進一步了解社會、了解生活、了解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間豐富的風俗民情,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為當地音樂教育、為地方經濟建設的服務意識,同時又更好地促進地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我院生源覆蓋酉陽、秀山、黔江、彭水50%以上,學生學習本土音樂文化有著對特定的內容理解、風格把握和語言運用上的優(yōu)勢。在畢業(yè)以后,他們將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扎根于當地的音樂教育事業(yè),承擔起收集、整理、保護、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

一、開發(fā)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資源

近年來,長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在學?!懊嫦蚧A教育,培養(yǎng)能夠扎根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qū)、貧困山區(qū)和三峽庫區(qū)的有修養(yǎng)、能敬業(yè)、擅教學、會科研的優(yōu)秀師資”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確立了以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為辦學特色的目標,依托兩個相關市級科研項目《烏江流域少數民族音樂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研究》和《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與本科特色課程建設研究》,提出了合理開發(fā)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資源融入教學,促使特色課程建設的思路,對特色課程理念、特色課程模式、特色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化研究與改革,精心設計并有力實施了整體改革方案,在實際運用中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依托于特色課程教材《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教程》,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融合有本地特色的課程資源,逐漸建構了地方高校特色課程。

1 建立采風基地和研究所

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以其自然奔放的氣勢、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而流傳千古,至今久唱不衰的鞍子著名的苗歌曲調“嬌阿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區(qū)那氣勢恢宏、凄婉動人,在深山峽谷里回蕩了上千年的“南溪號子”;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那古樸自然、參與者眾的“擺手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那古樸詼諧、抒情優(yōu)美,集歌、舞、打擊樂、琴弦樂為一體的“花燈”,是我們主要的收集源。建立“烏江流域民間音樂研究所”,承擔對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進行開發(fā)和研究的任務。

2 收集原始音樂資料

為了使學生了解民風、民情,能很好地學習本土民間音樂歌舞,我們長期組織師生深入到烏江流域地區(qū)采風,請當地民歌手演唱,請原秀山花燈劇團團長王世金講花燈的發(fā)展及演唱特點,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常務副會長、博士生導師趙毅講民族音樂的研究,請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貴州大學碩士生導師張中笑教授講音樂采風的具體方法,指導師生科學地收集原始資料。

3 資源整合

將師生收集的原始音樂資料和圖片資料分類,綜合匯總,匯編成冊,并對其融入基礎課程的可行性、實踐性進行了反復細致的研討。精選有經驗的高職稱教師作為課程開發(fā)的主體,聘請校內外專家、民間藝人作為課程開發(fā)顧問。

二、引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建設特色課程體系

特色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保障,我們遵循“加強基礎、整體優(yōu)化、突出特色”的建設原則,以音樂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為龍頭,優(yōu)化課程結構。在培養(yǎng)方案、大綱和教材上精心設計方案,注重實施效果,推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1 修訂教學計劃

在本科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中融進研究成果,專門設置地方和學校特色課程板塊,開設課程《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賞析》、《烏江文化概論》、《烏江流域民族民間美術賞析》。

2 修訂教學大綱

在《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賞析》課中通過圖片、音樂、課件的欣賞,使學生了解烏江流域民間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儀式歌音樂文化特質、音樂形態(tài)等特征;《鋼琴》課程中融入烏江流域原始民歌伴奏和以民歌為主題創(chuàng)編的鋼琴小品;《聲樂》課程中融入原始民歌演唱和以民歌為主題創(chuàng)編的歌曲;《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中融入原始民間音樂音調和節(jié)奏練習;《形體舞蹈》課程中融入“擺手舞”、“花燈歌舞”。

3 特色教材建設

篩選出優(yōu)秀的原生態(tài)民歌60余首,分別由指導教師寫出教學分析和教學指導,使學生把握演唱、彈奏中的基本技巧及風格。

如《鋼琴》課中的武隆民歌《三月秧雞》“教學指導”寫道:“這是一首勞動號子,#C羽調式,從整個段落結構看,每段均停在屬音上,只是到尾聲即全曲結束時才落在主音上。樂句與樂句、樂段與樂段之落音都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呼應關系。在配置和聲時應充分注意這一點,采用D、T的配置來加強應和效果。配奏時應以柱式和弦為主,以強調勞動節(jié)奏。

《聲樂》課對民歌《黃楊扁擔》的“演唱提示及要求”:這首歌為稍快優(yōu)美的單樂段結構,比較流暢規(guī)整,并用了很多襯詞,達到補充和加強感情,反映百姓對美好生活憧憬的目的。首先,注意演唱風格,從“人說柳州(即渝東南酉陽縣)”這個地方到“姑娘好”這一句以借代手法來抒感,要唱得熱情愉快,表現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其次,用簡明的音樂語言準確地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音樂形象。再次,最后的拖腔襯詞樂句,一是要控制好,用假聲收為佳。

同樣是這首民歌《黃楊扁擔》,當我們把它引入“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的教學中時,老師重點對本曲的音調、節(jié)奏練習要求進行提示:“此曲重點區(qū)分前十六和后十六,同時注意結束句中復大二度的音準”。

2005年特色課程教材《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教程》出版了,并且完成了《土家族音樂簡介》講義、《渝東南苗族音樂簡介》講義、《秀山花燈簡介》講義、《土家族擺手舞基本動作及組合》講義等。

4 更新教學方法

各教研室定期對特色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研討、改革,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認為,對于烏江流域的民族民間音樂,很多學生是從小聽著長大的,加之我們采風收集,學生有直觀的感性認識,教師要善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fā)現,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老師再在理論上加以升華,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課堂表演教學、觀摩教學,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所教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經過六年的實踐教學,以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構建的特色課程很好地結合學生實際,教材配套,教學直觀,簡潔易懂。

三、創(chuàng)建“研、創(chuàng)、演”三位一體的課程實踐體系

音樂的課程講授與實踐教學是結合得非常緊密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目的是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過程,對學過的理論進行驗證,對實踐內容與形式經過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使學生將學到的 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所以課程實踐是完善課程教學的很重要的部分。

1 教改和科研緊密結合

通過教學改革有力地推動科研,促進了老師們積極從事對合理開發(fā)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特色課程建設研究、學科建設研究,近年來,撰寫相關教改論文150多篇,申報市課題5項、校級課題10項??蒲写俳谈模谈某龀晒?,相關課題獲重慶市政府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獲涪陵區(qū)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1項。獲長江師范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優(yōu)秀獎各1項。教師的科研水平提高,有力地推動了教學。同時在畢業(yè)論文指導中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對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中,從2004年來,學生畢業(yè)論文研究烏江流域民族民間音樂的就有30篇。

2 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

通過自己收集原始素材,身臨其境地切身感受,在拓展師生的視野、豐富想象的同時,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激發(fā)了他們大膽探索、勤于實踐的創(chuàng)作欲望,激起了他們學以致用,用然后知不足的求是作風。以原始民歌為主題創(chuàng)編的鋼琴小品《花燈》、《一把菜籽黑油油》、《鬧五更》、《鬧紅燈》、《雪花飄》等,歌曲《苗歌》《美麗的黔江我的家》、《下四川》、《歌聲陣陣像飛泉》等,古箏曲《木葉情歌》、《古老的希望城》等,管弦樂《花燈》等,應用在教學中,收到了好的效果,師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顯著提高。

3 建立藝術實踐基地

(1)培養(yǎng)學生教學能力的實踐基地建設:在以基礎教育為主的中小學校,通過見習、實習,提高學生的授課水平。(2)培養(yǎng)表演能力的實踐基地建設:在以演出為主的文藝團體,通過見習、實習,提高學生的表演水平。(3)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實踐基地建設:指以訓練學生的組織各種活動能力為主的文化館等企事業(yè)單位。

保證學生藝術實踐活動有場地、有舞臺,同時定期檢驗教學實踐效果:每兩年舉辦一次大學生基本功比賽;每年舉辦“紅五月合唱節(jié)”;每學期一輪年級音樂會;每年一次“三下鄉(xiāng)”暑期藝術實踐活動。

第5篇: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范文

關鍵詞:教育實習;試講;師范生;實習基地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0-0104-03

一、引言

教育實習是教育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綜合實踐必修課程,既是對教育類學生思想和業(yè)務上的多項綜合訓練,又是對教育類學生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識等各種因素的全面檢驗與提高。它在形成教育類學生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以及幫助學生增強對社會、國情、中小學教育現狀的了解,激發(fā)學生對黨的教育事業(yè)的理解和熱愛,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師德、師能、師藝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是師范教育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重要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教育實習,可使實習生熟悉學校教育的情況;初步掌握學校教育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其獨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鞏固其專業(yè)思想,增強其從事教育工作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使其將所學的基礎理論、專業(yè)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教育和教學實踐,提高實際能力和整體素質,促進畢業(yè)生就業(yè)。教育實習在整個師范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完善人才培養(yǎng)機制、培養(yǎng)合格的師資不可缺少的職業(yè)訓練環(huán)節(jié)。

揭陽職業(yè)技術學院2007年被廣東省確定為全省6所以師范教育為主的全日制高職院校之一,學院現有師范教育專業(yè)15個,約占全院專業(yè)的38%,師范生在校人數3221人,約占有全院學生數的半壁江山――占44.5%。以《實習見習條例》為依據,以《揭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實習工作條例》為教育實習工作指針,結合地方實際情況,以“質量、效益”為抓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針對高等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就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實習的有效途徑

1.機制上的保障。政策保障方面,《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與畢業(yè)生就業(yè)見習條例》(以下簡稱《實習見習條例》)的頒布,為更好地開展教育實習提供政策層面的支持。機構保障方面,一般是由高職院校成立由主管教學院長為組長的教育實習工作機構,教務處負責組織實施教育實習活動;各系部成立由系部主任擔任組長的教育實習工作機構,對學生進行安全、紀律教育,具體落實部署教育實習工作。制度保障方面,高職院校出臺實習的指導性意見和教育實習的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為教育實習的順利進行提供制度保障。

2.實習內容上的設計。

總體目標:重視師范教育學生實操能力,培養(yǎng)合格師資。

實習的內容和要求:教育實習包括課堂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課外活動,課外輔導等。具體要求如下:(1)試講(在校內進行),每位實習生要認真準備,扎實做好試講工作,需提交試講教案3份,進行說課、試講訓練3次,試講成績列入實成績。(2)觀摩課堂教學及班主任工作,要求聽課不少于12節(jié),同時觀摩班主任工作。(3)課堂教學實習,到實習學校實習期間,每位實習生至少完成8~10個教案,講課不少于12節(jié),回校提交4份教案(指導教師簽名,實習學校蓋章)。(4)班主任工作實習。實習期間要實習班主任工作,組織班級活動,日常管理等。實習結束提交班主任工作總結一份(原班主任簽名,實習學校蓋章)。(5)實結,實習生在回校前必需認真寫好實結(包括實習內容、收獲、體會和建議),有條件的學生應積極開展教育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回校后交各系(部),由系(部)評定成績。

實習成績評定和總結:(1)實習生成績評定。教育實習成績采用綜合評定的辦法,包括:實習前試講(30%),實習過程評定成績(包括行為表率、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等,實習生的聽課情況、教案、教學后記、實結等可作參照)(50%),帶隊教師評價(20%)。

按照各班學生總成績的排序取班的前30%定為優(yōu)秀,前15%評為優(yōu)秀實習生。

系(部)總結:各系(部)應在實習結束后半個月內寫出書面總結,并報送一份給教務處。總結包括:實習的基本情況(包括實習生成績等各項統計數字)、實習質量分析和統計、實習工作中存在問題和建議以及本系(部)教學工作的改進意見等。

3.動態(tài)管理上的監(jiān)控。采取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原則。要求各系(部)應主動為學生聯系實習單位,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集中實習,并派有經驗、責任心強的帶隊老師駐點指導。統一安排集中實習的學生,原則上要集中實習,沒有統一安排集中實習的學生可以分散實習,但要有專人負責跟蹤指導。具體監(jiān)控幾個環(huán)形節(jié):

試講:包括校內試講和校外試講。

校內實習:主要是試講和微格教學訓練。要求各系部做好校內試講指導工作,抓好教學基本功的訓練,盡量在校內微格教室進行試講,重視對教學技能的訓練和培養(yǎng)。切實落實好每一個學生的實習學校聯系情況,并做好相關的登記工作,對于未能聯系到實習學校的學生,則由教務處統一安排進行集中實習,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進入到中小學進行教育實習。

校外實習:實習內容包括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兩部分。在實習過程中要求實習生與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協商制定教學實習和班主任實習計劃,配合好實習學校做好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并認真填寫《揭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教育實習工作手冊》。

做好教育實習巡視工作:要求各系部對負責區(qū)域的實習點安排三次巡視指導,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各安排一次。巡視指導教師職責:(1)及時與實習學校聯系,全面了解實習生的基本情況,檢查實習計劃的實施情況,適當進行聽課,及時發(fā)現和解決實習中出現的問題;(2)教育、督促實習生遵守實習紀律,指導實習生完成各項實習任務;(3)關心實習生的思想、學習、生活、身心健康和安全;(4)及時總結巡視情況,完成巡視總結;(5)填寫巡視工作記錄。

4.實習形式上的探索。在目前就業(yè)形勢嚴峻、師資隊伍越來越飽和的情況下,很多師范生畢業(yè)即失業(yè)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以就業(yè)為導向必然要求一部分師范生畢業(yè)之后要另找生路。因此,在實習生到校外實習前,不僅要求各系部盡量安排實習生就近到中小學進行多次見習和集中實習,而且允許一部分師范教育類學生到機關行業(yè)企業(yè)頂崗實習。

5.實習專項資金上的管理。為了保證我院教育實習工作的順利進行,規(guī)范教育實習經費使用,進一步提高教育實習經費的使用效益,教育實習經費實行“限額分配,包干使用”的管理辦法。教育實習費包括畢業(yè)生實習經費、課程實習經費(交通費、學生補助費)、實習指導教師差旅費、校外基地建設和基地聯系費用等。根據《揭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實習經費管理辦法(試行)》文件精神,教育實習按100元/生(按各系部管轄片區(qū)學生數)計算,其中50元由各系部支配使用,50元為實習基地建設費用,實習經費??顚S茫蛔魉?。

6.統籌規(guī)劃,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實習見習基地。加強見習、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yè)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學院按照教育規(guī)律和市場規(guī)則,針對師范教育特點和地方實際,統籌規(guī)劃,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因地制宜,緊密聯系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初中小學,加強校校合作,不斷建設和改善見習、實習基地和基礎條件。建立建設首批優(yōu)質的師范教育見習、實習基地共38個,為社會和地方經濟培養(yǎng)輸送應用性高技能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高職院校教育實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1.實習生綜合技能素質較差。通過近幾年來的教育實習實踐,高職師范實習生的自身素質和職業(yè)技能差強人意,表現在:①課堂教學能力方面?;A知識欠扎實,教案不規(guī)范,板書不太工整,課堂授課各個環(huán)節(jié)銜接不緊湊,時間分配不合理,重難點把握不到位。②教材鉆研能力方面。缺乏對新課標的了解,分析和掌握中小學教材的能力需要提高。③班主任工作能力方面。有效管理班級的能力較差,選擇、組織游戲娛樂活動的能力,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基本素質能力欠缺。④展現個人人格魅力和風采,如指導刊出黑板報、手抄報水平有限,自身的吹拉彈唱等人文功夫缺失。⑤計算機運用和多媒體應用綜合能力方面。不會文本排版編印、多媒體設備操作,課件制作或實操效果較差。⑥對一些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應變能力方面。對待上課不集中聽講、喜歡鉆牛角尖提怪問題、課堂頂撞教師的學生以及發(fā)生吵架打架斗毆的事件等不會處理或處理不當,采用簡單粗暴壓制的辦法導致學生不服。

2.教育實習基地不穩(wěn)定。我院以生源地為中心,首批與揭陽市38個中小學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作為我院的教育實習基地。這些基地便于學生就近集中實習,為培養(yǎng)合格師資發(fā)揮很大作用。但是,由于每屆學生生源地變化大,這對建立起穩(wěn)固的教育實習基地帶來比較大的困難和麻煩。學院每年投入的教育實習專項資金雖然越來越多,但與每年不斷變化的招生計劃、生源分散廣、不得不頻繁地簽訂教育實習基地協議的局面相比,實習資金短缺、實習基地變換快的現象就顯而易見。

3.師范生實習積極性不高。這與學生的思想態(tài)度和就業(yè)觀有關。有些師范生不愿意去教育實習或者實習不積極認真,其理由是他們認為自己畢業(yè)后去做教師的概率幾乎為零,特別是那些提前找到企業(yè)公司崗位的學生,寧愿提前去任職意向單位上班而不愿意進行教育實習。另外,教育實習是公益性實踐活動,不是生產性質的技能勞動,與非師類的生產實習相比,它沒有勞動報酬,對于那些思想短視的師范生來說就更不樂意了。

4.實習動態(tài)管理薄弱。指派駐點指導老師和巡視老師,是保證教育實習質量、實行有效管理的最佳途徑。但由于大部分實習學校未能提供便利的食宿條件和辦公環(huán)境,造成實習指導、動態(tài)管理上很難真正到位,對于那些分散實習的學生來說,實行有效的實習指導就難上加難了。

5.地方政府政策保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力度不到位。教育實習是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校緊密聯結,最需要地方政府政策保障的教學實踐活動。由于高校擴招和大眾教育,不但造成師范生就業(yè)困難,而且也造成教育實習危機重重。過去是教育部門求賢若渴,向高校要人才,樂意提供實習舞臺給師范生,吸引師范生充實教育師資隊伍,現在情況相反,高校千方百計求教育部門留人,想方設法讓中小學校接收實習生。這種不對稱影響了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力度。教育又是不見經濟效益的產業(yè),要尋找一條雙方合作共贏的途徑,需要的是合作雙方的長遠眼光。

四、探究與對策

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成因:

1.高職院校屬于3B類線,錄取分數較低,學生素質能力也較差,再加上近幾年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生源質量逐年下降。這不但給教育教學帶來難題,而且給教育實習帶來很大的困擾與挑戰(zhàn)。

2.高職教育理念與師范教育理念的差異與轉換。高職教育與師范教育有一個共同的教育目標理念就是培養(yǎng)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但高職教育畢竟與師范教育在實施上、理念上有很大的差異。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上看,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是應用型的實操能力強的高級技工,師范教育培養(yǎng)的是一專多能、為人師表的師資隊伍。對于后者來說,其培養(yǎng)的規(guī)格要求更高,因為教師除了自身業(yè)務素質高之外,還要求是道德情操的楷模,教育能力的典范和學生的引領者、帶路人,也就是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要讓師范生做好教育理論轉換和角色轉換,必然要求教育實習見習更要做足功夫。

3.師范生實習見習的機會較少。以前教育實習的時間是3周或5周,通過對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以及《實習見習條例》文件的要求,將教育實習的時間延長為半年。但是,實習期的延長并不意味著師范生實習見習的機會次數就多,相反,一些地方實習的質量和效果反而有未達到預期的實績,這是為何?原因在于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存在溝通與必然的矛盾。許多地方教育局有政策性的硬性規(guī)定,但一些中小學校并不“領情”,執(zhí)行中大打折扣,不讓實習生實習半年時間。因為接收學校也有自身的苦衷,一是學科課程不能一下子容納較多的實習生上課,或者需要的學科課程卻沒有對口專業(yè)的實習生,而另一些學科課程的實習生卻太多;一是實在騰不出較大的辦公場地、提供必需的食宿條件。這種供需矛盾長期影響著合作雙方的積極性。還有一個不爭事實是:許多實習學校對實習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和敬業(yè)精神不滿意、不認可,害怕損害到升學率,因此,不想提供較多的課程和較長的實習時間給實習生。這就有讓教育實習流于形式主義的危險。

對策:

1.加強實習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教育學生“定位準確”,牢固專業(yè)思想,不要受浮躁風氣影響而產生短視行為,特別是面臨即將畢業(yè)找不到自己所學專業(yè)的就業(yè)單位時不要心灰意冷,要自信自強,樹立“機會總是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的信念,一旦有機會,就不會出現因自己的專業(yè)能力荒廢而再錯失就業(yè)良機。

2.創(chuàng)建微格教室,探研微格教學模式,做好校內試講工作。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尤其要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加強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yǎng),尤其是提高主動性的教育,要求學生對實習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要主動、積極做好,做到位。加強微格教學,強化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包括教案撰寫、講課技能、板書技能、與學生溝通技能等。

3.注重教學技能實踐鍛煉,豐富課余活動。由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教學法課程,加強教學法的學習指導;積極開展“三字一畫”訓練、演講、朗誦比賽等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借助社團組織開展幫教義教活動??傊獎?chuàng)造條件,營造氛圍,為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提高提供各類活動和機會。

4.加強校政、校校合作,拓展見習實習基地建設。與實習學校的合作關系需進一步加強。為更好地加強我院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深感與實習學校的合作關系還需進一步加強,需要在一個新的平臺加強聯系和合作,形成一個良好的有利于合作雙方定期溝通、交流的機制。在實習過程中,盡可能要求實習學校選派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老師擔任指導教師,精心安排和實施專業(yè)教學實習和班主任工作實習。為了進一步給實習工作打造一個良好平臺,加強與實習基地校的交流和合作,組織學生到實習學校參觀、見習和實習,為學生教學實踐能力提高提供更好的平臺。并可聘請實習基地學校有經驗的教師為師范生開展教育教學講座,或為實習生安排多堂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課、觀摩課,幫助學生盡快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盡快做好角色轉換,對實習生的成長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5.多渠道的頂崗實習路徑,提升就業(yè)競爭力。除了到基層去,到邊遠山區(qū)去,更要到機關事業(yè)單位、企業(yè)去。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創(chuàng)建教育實習與頂崗實習的對接機制,以就業(yè)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真正讓學生既不廢專業(yè)又拓展能力,在就業(yè)中占先機。

6.建議教育部、省教育廳對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在教育實習方面給予一定的專項資金扶持。

第6篇: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范文

一、蘿崗香雪,確立學校文化建設定位

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應該是主題鮮明獨具特色的。學校多次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提出了建設以梅花精神為核心的“香雪文化”的設想,主要依據是:

1. 蘿峰山一帶原有“十里梅林”,當年的“蘿崗香雪”是廣州地區(qū)著名的風景名勝,數百年間歷代文人騷客到蘿崗賞“雪”,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蘿崗香雪文化。蘿峰小學依托地方特色打造學校特色正是傳承傳統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優(yōu)秀文化之舉。

2. 蘿峰小學是一所典型的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學校,學生普遍都存在著“家庭衣食富足,個人自立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的缺憾;而部分教師也存在著“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狀況。因此,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香雪文化,實施“磨礪養(yǎng)成教育”,著力培養(yǎng)他們敢于迎風傲雪接受挑戰(zhàn)、刻苦磨練、奮發(fā)有為的梅花精神,是符合學校實際需要的,是非常具有戰(zhàn)略眼光和現實意義的。

二、雪傲梅香,實施磨礪養(yǎng)成教育

孫云曉所寫的《夏令營的較量》發(fā)表后有如石破天驚,引起了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強烈震動。短短的一次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的許多弱點(生存意識、環(huán)保意識、實踐能力、意志品格等方面尤為突出),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們培養(yǎng)目標與培養(yǎng)方式的問題。大家紛紛發(fā)表看法,采取對策,以極大的努力改變教育的失誤。

我們所提倡的“養(yǎng)成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我校的香雪文化建設突出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理念,“磨礪”是香雪文化的靈魂、核心。實施磨礪養(yǎng)成教育,具體指對小學生進行自覺磨煉、刻苦鍛煉的教育。即在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著意創(chuàng)設各種艱苦環(huán)境,開展實踐活動,磨煉他們的意志和品質,陶冶其情操,健全其人格,以增強和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動手能力、競爭能力及合作精神等素質,為其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我校的磨礪養(yǎng)成教育主要圍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實施:

1. 文化校園環(huán)境,營造“磨礪”氛圍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就成了卓越的品牌。致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以梅花精神為核心的香雪文化”、用“香雪”精神激勵師生成長。

(1)完善校園文化建設。近幾年,學校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100萬元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梅花大廳、梅花詩詞長廊、賞梅亭、梅花碑林、校訓浮雕、主題雕塑等系列以梅花為主題的亮麗景點陸續(xù)展現眼前,校園春有綠、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雪”(梅花),生機盎然。此外,學校重點打造“書香”文化,開辟了“書香園”、 “漂流書吧”、“讀書角”,舉辦讀書節(jié),極力推薦師生多讀書、讀好書,營造出濃郁的書香氛圍。校園文化建設中將人文性與環(huán)境綠化、美化相結合,很好地實現了環(huán)境育人的效果,并營造了“磨礪”的氛圍。

(2)編印“香雪文化???。經過精心準備,我校第一期??断阊﹫@》終于出版了,它全面反映了學校的成長歷程、發(fā)展狀況,分成四個版塊“教育天地”、“教學之窗”、“校園生活”和“家校共育”,深受師生、家長歡迎。

(3)修改完善校歌。校歌是一所學校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在舊校歌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新時代需要的情況下,經過歷時一年多的收集及評選,新校歌終于誕生了,它由我校青年教師羅錦周作曲填詞,并編曲錄制,一面世即受到全校師生認可,大家一致認為新校歌旋律優(yōu)美、歌詞富有深意,蘊含香雪文化精神。

2. 開展校本培訓,優(yōu)化“磨礪”資源

教師是學校的第一資源,是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的關鍵因素,只有擁有一支優(yōu)質的教師隊伍才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的競爭力,因此,我校大力開展校本培訓,優(yōu)化“磨礪”資源。

(1)注重師德培訓,建立共同愿景。

(2)制定個人規(guī)劃,促進教師自主發(fā)展。

(3)倡導讀書反思,打造教師學習團隊。

(4)專家引領,提升教師教育智慧。

(5)利用網絡平臺,促進專業(yè)發(fā)展。

3. 創(chuàng)新校本課程,提供“磨礪”載體

我校針對學生在學校、家庭、公眾場合中的各種行為表現,查找問題、分析原因、研究對策,制定了《蘿峰小學磨礪養(yǎng)成教育實施方案》,從學習教育、紀律教育、禮儀教育、服務教育、安全教育、衛(wèi)生教育、磨礪教育七大方面制定具體的實施內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為學校香雪文化建設,為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載體。

根據新制定的“蘿峰小學《磨礪養(yǎng)成教育》校本教材實施方案”,把《磨礪養(yǎng)成教育》校本教材按校本課程安排在課表中,由班主任擔任。并融入到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4. 建設學生文化,夯實“磨礪”基礎

(1)開展磨礪養(yǎng)成教育。根據實際制定了《磨礪養(yǎng)成教育實施方案》,編印了“磨礪養(yǎng)成教育校本教材”,并嘗試開展“磨礪教育從晨跑開始”等實踐活動。我們還有計劃地把“磨礪養(yǎng)成教育”的實施與創(chuàng)建品牌學校、創(chuàng)建綠色學校、創(chuàng)建安全文明校園等大型活動相結合,積極開展“我是文明小天使,我為創(chuàng)文作貢獻”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2)加強學生社團活動。學生社團是學生文化建設的主要表現形式和建設平臺。社團建設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面臨在我們面前的是社團建設領頭人的選拔和培育,其次是學校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要為社團活動提供方便。我校成立了田徑隊、鼓號隊、柔道隊、擊劍隊、合唱團、舞蹈隊、小記者站等30多個學生社團,每周定期開展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5. 營造生態(tài)園區(qū),參加“磨礪”實踐

學校的生物園占地將近10000平方米,我們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給每班劃分一塊勞動實踐基地。這項工作由副班主任主要負責,組織學生認識各種農作物,親手參加種植、栽培、除草等勞動實踐活動,德育處在每學期分三個階段(第六周、第十二周、第十八周)評獎,設立一、二、三等獎,讓學生使用學校綜合實踐室定期召開勞動成果分享會。

6. 舉辦香雪文化節(jié),提供“磨礪”平臺

為了豐富學生活動,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我校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資源(香雪公園),德育處每年在元旦前后組織學生步行到香雪公園賞梅,開展每年一屆的學校香雪文化節(jié)活動(即賞梅、寫梅、畫梅、影梅、詠梅、書梅),使它成為學校師生常態(tài)活動和品牌。

三、跨越發(fā)展,蘿崗香雪映朝陽

“嶺南無雪何稱雪,雪本無香也說香。十里梅花渾似雪,蘿崗香雪映朝陽。”(郭沫若)伴隨著開發(fā)區(qū)、蘿崗區(qū)經濟飛速發(fā)展(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在全國國家級開發(fā)區(qū)中名列前茅),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蘿峰小學從一個蝸居于舊祠堂的簡陋的農村小學向現代化小學蛻變,通過建設香雪文化,開展磨礪養(yǎng)成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不負上級領導和社會的期望。

1. 學校凝聚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各項管理逐步規(guī)范化和精細化,教育教學質量穩(wěn)居區(qū)的前列。學校先后被評為“廣州市安全文明校園”、“廣州市優(yōu)秀家長學校”、“廣州市綠色學校”、“廣州市德育示范學?!?、“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校本培訓示范基地”,受到專家領導的高度評價,在當地享有良好的聲譽。

2. 學校文化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統率、規(guī)范、激勵、熔煉作用已顯現。高旦、鐘桂蘭、鐘秀娟等一批教師已成為市區(qū)學科十佳教師,一大批青年教師茁壯成長。

3. 磨礪養(yǎng)成教育已成我校德育品牌,正發(fā)揮積極作用,學生已初步養(yǎng)成良好習慣,基本洗掉了“土氣”。

4. 德育特色活動成果豐碩,學生在全國、省、市、區(qū)比賽獲獎眾多。

5. 提煉確定了體現時代要求的辦學理念、德育理念等,形成了理念體系,并且深入人心。

第7篇: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范文

《課程方案》培養(yǎng)目標指導下的課程設置與調整

關于“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教育部《課程方案》中明確提出:“本專業(y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筆者將其理解為培養(yǎng)“復合型音樂人才”。結合當前社會狀況,音樂本科專業(yè)應當使學生具備盡可能多的能力和素養(yǎng),以適應就業(yè)壓力日益增大的實際情況。所謂“高素質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實際上就是具備多種能力的“復合型音樂人才”。當然這里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是廣義性和普遍性的,即使是一個普通的音樂“家教”,也應當是“復合型”的“高素質”教育者,這不僅關乎個人的生存,也關乎國民音樂素質教育的質量。當然,“復合型人才”的提法是我國高等教育一直堅持的教育理念,簡而言之就是要求知識面廣,知識的融合度要高,在學科知識、專業(yè)技能、能力素質等多方面的復合,深度和廣度的復合。

以這種理念為指導,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我系根據《課程方案》“課程結構及學時、學分分配”提出的基本要求(即“各類課程的課內總學時為2600--2800學時,其中公共課程約720學時;專業(yè)課程為1900--2100學時,按110--115學分安排”),分設了四類課程:音樂學必修、音樂學選修、公共必修、跨專業(yè)選修。其中,前兩類是指音樂學科的相關課程,后兩類是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課程,旨在使學生不僅學習專業(yè)技能,也能熟知專業(yè)理論,不僅通曉音樂學科,也能粗通其他學科。以此實現《課程方案》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

《課程方案》沒有明確“跨專業(yè)課程”的設置,這方面,我系充分發(fā)揮了長治學院做為綜合性師范高校的優(yōu)勢,結合教育部對于高校公共選修課程的要求,同時根據音樂專業(yè)的需求,積極與相關專業(yè)教師溝通,從而開設了一系列的跨學科基礎課程,包括:中外美術簡史與名作賞析、電影電視藝術簡史與名作賞析、朗誦與正音、戲劇名作鑒賞、舞蹈名作鑒賞、現代教育理論、中外教育史、漢語方言、中國文化簡史、外國文化簡史、中國文學簡史、外國文學簡史、中國哲學簡史、西方哲學簡史、中外文學名著導讀、音樂專業(yè)外語文獻選讀、自然科學發(fā)展簡史、信息技術與現代科技、大學語文等,這些課程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也為學生將來的教學與科研打下扎實的基礎。

當然這樣的做法,必然帶來與《課程方案》在課程結構設置上,尤其是學時和學分上的出入:

從課程設置結構比例來看:總學時2537學時,比《課程方案》要求的最低限度2600學時還要少63個學時;而相關的公共課程1048(808+240)學時又明顯高于《課程方案》要求的720學時。這里有幾點需要說明:

首先,總課時的減,少除了長治學院對各系整體規(guī)劃要求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為我們增加了學生的實踐課程的時間。筆者認為,音樂的特殊性決定了任何一位音樂學生,都必須以實踐做為基礎,而這種實踐不僅僅是在于課堂演唱(奏),更應該是舞臺、實地教學的實踐,因此,我們通過多種方式在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方面進行了加強,詳見后述。

第二,以上四類課程設置與《課程方案》提出的“公共課程、專業(yè)課程(包括必修課、選修課、地方和學校課程)”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鐚I(yè)課程在《課程方案》被列在“專業(yè)課程”>“選修課”>“任選課”>“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滲透類課程”類下(約216學時)。筆者認為:此類課程不是音樂學的專業(yè)課程,而是跨學科性質的公共課程,所以應當劃歸“公共課程”類下,與“公共必修”同級。這個看似無關宏旨的問題,實際上是對于學科概念、內容,以及“復合型”、“高素質”概念如何認識的問題。做為一個音樂教育者,多元視角尤為重要,將“跨專業(yè)”提升到與專業(yè)課同級的高度,是強調人文素養(yǎng)、強調多元視角的一種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課程實施的力度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相比《課程方案》216學時,跨專業(yè)240學時也明顯高出不少,這同樣是出于對學生多元視野培養(yǎng)層面的考慮。而從學生的學習效果來看,這樣的做法并沒有影響到學生專業(yè)方面的學習,反而使他們在學習中可以觸類旁通。尤其是在對音樂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力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而就畢業(yè)生論文來看,寫作能力和研究角度也有了極大的拓展,這與公共課程的增加是有很大關系的。

《課程方案》對“培養(yǎng)規(guī)格”的要求中,強調培養(yǎng)的學生應當是:“系統掌握從事學校音樂教育所必備的音樂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較強的藝術表現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能夠勝任學校音樂課堂教學、指導課外藝術活動、參與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蔽覈咝R魳方逃默F狀,恰恰是在音樂本專業(yè)上強調甚多。而在“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方面關注不夠,這種長期的“不夠”,也使得學生難以更進一步地具備“較強的藝術表現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由此,“跨專業(yè)課程”的設置和強調,是十分必要和緊要的。

《課程方案》“實踐環(huán)節(jié)”實施應結合社會需求

“綜合實踐能力”是一名音樂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應用的最重要的能力。因此,《課程方案》除了對課程設置加以細化之外,還專列“實踐環(huán)節(jié)”以強調其重要性。具體為:社會實踐(入學教育、軍訓、勞動教育、社會調查、畢業(yè)教育、就業(yè)指導);教育實踐(10-12周,其中見習1-2周,實習8-10周);藝術實踐(6周,第二至七學期集中進行,第七學期安排1周時間作畢業(yè)匯報);科研實踐(論文寫作及答辯,4周)。其中,社會實踐、教育實踐、科研實踐,都應當以藝術實踐為根本,畢竟音樂是一門專業(yè)性、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因此只有專業(yè)技能上過硬,才有可能談得上其他的實踐,否則都只能是或為空談,或流于形式。而強

調藝術實踐,培養(yǎng)技能技藝,又必須與社會需求相匹配,尤其是在就業(yè)形勢不容樂觀的當前,對社會需求的了解尤為重要。

在教學中注重實踐,是近年來提得比較多的一種理念,關鍵點是,不能將一般意義上的課堂演唱(奏),等同于舞臺上的演唱(奏)實踐。所以,我們提倡學生課堂學習與舞臺匯報相結合,從而增強學生的舞臺實踐經驗。而舞臺表演也有差別,在學校音樂廳的匯報演出。還不能等同于諸如下鄉(xiāng)、比賽、慶典等場合的文藝演出,二者對于表演者而言,區(qū)別在于心理狀態(tài)――這對于表演者又是極其重要的一點,觀眾的欣賞口味、評判體系,不同性質演出對于演員的不同要求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演員的現場表現。因此,我們不僅僅是組織校園內部的舞臺匯報,還組織多種性質的音樂演出活動。例如,參加黑龍江國際滑雪節(jié)開幕式文藝盛典(2007)、北京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錄制(2008、2009)、文化部“唱響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共賀建國六十周年大型文藝盛典演出(2009)等,做為地方院校,這種機會并不常有,而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學生們在國內知名導演、專家的親自指導下,從根本上提高了師生的認識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為學生今后從事教育事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我們的這種做法還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實踐,也不是單純?yōu)樗囆g實踐而實踐。筆者認為,《課程方案》中提到的四種實踐應當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和補充的。因此,在強調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的環(huán)節(jié)上,我們首先做的事情是充分考慮和觀照社會需求。自2008年3月開始,我系通過組織教師和學生到中小學實地調查基礎音樂教學現狀,了解其實際需要及對我們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邀請中小學校長和音樂教師座談。共同分析和研討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的職工文化活動;同時,長期關注各種用人單位、用人渠道的用人動向等等。以這些做為重要參考,不斷調整和完善培養(yǎng)計劃,并在恰當的時機,強化或側重某一方面的專業(yè)技能,從而為學生爭取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以及更長遠的就業(yè)發(fā)展機會。

既然《課程方案》注意到了實踐的重要性,那么基于這一層面的考慮,在教學目標上,還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基于實踐基礎上的一種重要的能力體現。音樂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既有的技巧、知識,又要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創(chuàng)造?!墩n程方案》實施以來,我系每個學期定期舉行學生匯報演出,鼓勵學生演唱(奏)原創(chuàng)作品,哪怕是一首普通短小的歌曲,只要是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作,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從建立自信開始,轉而成為興趣化的關注,進而系統化地學習創(chuàng)作,從而增強了能動性。幾個學期的實踐證明這種方式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性,不論在專業(yè),還是在音樂理論課程、公共課程的學習方面,都有了明顯改觀。很多學生自發(fā)地寫了心得體會,還有些學生根據當地曲藝、戲曲、器樂曲進行改編,這些都令我們教師頗感欣慰。

依托“非遺”保護項目拓展教學空間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是近年來廣受關注的問題,《課程方案》也非常明確地強調了這一點,在“課程結構及學時、學分分配”中一級分類(選修課一級)中專設“地方和學校課程”,規(guī)定以“約180學時,10學分”為參照系,“根據區(qū)域性、民族性音樂教育的要求和學校特色開設課程”。內容包括“民族音樂歷史與文化、區(qū)域音樂歷史與文化、少數民族樂器、民間音樂采風、民族音樂教學研究、民族語言的音樂教育實踐等”。

長治學院地處山西東南部地區(qū),這里有大量豐富的民間音樂文化資源,不僅有上黨八音會、上黨梆子、上黨落子、潞安鼓書、襄垣鼓書、沁州三弦書、襄垣秧歌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國家級傳承人,還有迎神賽社、廟會等多種民俗活動;不僅有大量神話傳說,還有大量文物古跡。這些為我們的“地方和學校課程”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教學資源。

由此,我們增設了晉東南說唱音樂賞析、上黨戲曲劇種名段賞析、上黨八音會以及民間音樂采風等具有晉東南地方特色的課程,并根據課程需要編寫了《上黨地區(qū)傳統音樂概論》(晉東南地區(qū),古稱“上黨”),并在此基礎上逐漸整理拓展出《資料匯編》和“系列叢書”。同時,根據本科設置特點,從大學三年級開始,依托論文寫作課程,不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田野考察;同時,將當地知名藝人請人校園做專題講座,并教授學生唱(奏)民間音樂。這種“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使教學空間獲得了極大的拓展。

這種做法有兩個突出的優(yōu)點:第一,使學生感知并熱愛傳統,學習并傳承傳統;第二,學生以此為契機,可以采集匯報演出的創(chuàng)作素材,也可選擇畢業(yè)論文的研究對象。而由此帶來的深層影響是,使學生經歷了真正意義上的“科研”過程,鍛煉了“科研”思維,從而真正具備《課程方案》培養(yǎng)目標所講的“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

關于《課程方案》進一步實施的幾點建議

1,建議教育部每年對各試點學校下達明確的指導性文件,確定每年工作的任務與目標;同時,必須考慮到中西部地區(qū)與沿海地區(qū)經濟、文化、教育發(fā)展的巨大差異,制訂相應的指標,對各個區(qū)域的試點單位進行教學量化考核。

2,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應當將各試點學校開發(fā)的地方特色課程教材統一審核后納入國家統編教材范圍。

3,建議各省教育廳體衛(wèi)藝處組織本省試點學校向下發(fā)展自己的中小學教學試驗基地,真正意義上推廣課程改革的經驗和成果,并及時反饋信息,及時研改,將試點的各項工作長期有效地進行下去。

第8篇: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范文

一、努力建設高水準的實驗基地和高素質的指導教師隊伍

學校成立了實驗室建設工作委員會,制定了《周口師范學院關于加強實踐教學的意見》《周口師范學院實驗教學管理規(guī)程》等規(guī)章制度;開設含有實驗、實訓的課程近300門,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80余門,近三年實驗開出率均保持在98%以上,開出的實驗項目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均保持在65%左右。學校逐步加大實驗室對學生開放的力度,制定了《周口師范學院實驗室開放暫行辦法》,對實驗室開放事宜作出明確規(guī)定和具體要求,并提供專項經費保障,激勵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每個學年度均通過項目評審的方式進行立項,資助大學生實驗室開放項目,努力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驗、自主設計創(chuàng)造條件。

學校重視實驗教學指導隊伍建設,建立了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實驗教學隊伍,較好地滿足了實驗教學的需要;制訂專項計劃補充實驗室管理人員,配備專職實驗員60余人,并鼓勵理論課教師兼職指導實驗;通過設崗聘任、教師考核、職稱評聘等機制,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實驗室建設、管理和教學工作;由教授、副教授領銜,以任課教師、實驗技術人員組成的實驗教學隊伍,滿足了實驗對指導教師數量和知識結構的要求。此外,學校還實施學生擔任實驗助理員制度,為提高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提供了機會和場所。

二、扎實做好實習、實訓工作

學校制定了《周口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專業(yè)教學實習管理規(guī)程》《周口師范學院教師非教育專業(yè)教學實習管理規(guī)程》《周口師范學院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周口師范學院本科生教育實習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周口師范學院本科生專業(yè)實習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等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確保實習、實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從2009年開始,學校將教育實習時間定在第七學期并延長至一個學期,對實習與實訓環(huán)節(jié)的目的與內容、形式與手段、要求與考核等在實習規(guī)程中提出明確要求,同時也為實習、實訓環(huán)節(jié)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經費支持。

實習、實訓采用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師教育類專業(yè)形成了見習和實習四年不間斷的教育實習模式。學生通過課前十分鐘演講、說課比賽等在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展開不間斷的見習活動。學生實習分三個階段:校內實習一個月,由校內指導教師對學生備課、講課等環(huán)節(jié)進行指導,鍛煉學生的基本功;校外實習兩個半月,學生深入實習基地,由校內指導教師和基地指導教師同步指導,讓實習生真正走進課堂;返??偨Y一個月,歸納總結實習的收獲與不足。對非教師教育類專業(yè)的學生,除了安排綜合性實習之外,還有一定量的課程實習、考察、實訓等。

學校結合專業(yè)特點,探索教育實習新途徑。從2010年開始,結合中小學教師“國培計劃”“省培計劃”項目,開始探索“頂崗實習”模式。教師教育類學生到中小學頂崗實習,既保證了中小學校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也使學生在實習活動中得到鍛煉。2011年至今學校畢業(yè)生參加頂崗實習的人數每年保持在300名左右。為保證實習質量,學校為每一名本科生選派一名校內指導教師,同時聘請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或熟悉實習、實訓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基地指導教師。

另外,學校還不斷加大實習、實訓工作的探索力度。2012年學校與周口市教育局合作,成功申報獲批了省教師教育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并獲得資助經費50萬元。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是學生實現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重要載體。近年,學校不斷探索學生社會實踐的新方法、新途徑,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學校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與專業(yè)學習、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結合起來,將軍訓、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fā)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不斷探索學生社會實踐的新方法,開辟新途徑,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社會實踐活動。

近年,學校平均每年社會實踐活動立項30余項,完成調研報告20余篇,開展了追尋紅色足跡、關愛農民工子女教育、科技支農、環(huán)保調研、文化宣傳、基層創(chuàng)業(yè)、典型尋訪、創(chuàng)業(yè)見習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另外,學校還積極與社會聯系,選派學生骨干分別深入各縣市團委、知名企業(yè)進行掛職鍛煉。學校積極搭建校內社會實踐平臺。目前,學校有大學生社團80余個、校內社會實踐平臺數十個,廣大學生通過這些平臺,既鍛煉了自身實踐能力,又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成效十分顯著。

四、高度重視畢業(yè)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

畢業(yè)論文(設計)是實現本科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和重要途徑。學校制定了《周口師范學院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工作規(guī)程》《周口師范學院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質量評價標準》,從工作流程、管理過程、總結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對畢業(yè)論文(設計)與訓練進行規(guī)范。要求在畢業(yè)論文(設計)工作中,既要遵循科學研究的一般規(guī)律,又要充分體現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

第9篇: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方案范文

關鍵詞:

追溯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可以證明:任何教育思想的實施,都要借助于一定的載體,所有教育目標的實現,都要借助一定的教育資源。課程的實施,最終要解決三個問題:要幫助受教育者學習什么?采用哪些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的目的,怎樣組織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所有這些有利于課程目標實現的內容、形式、方法等就屬于課程資源的范疇。換言之,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是課程得以實施的先決條件。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提出來的一個重要概念,為了實現課程的教育目標,就必須認真研究有關課程的課程資源問題。課程資源對小學生的發(fā)展乃至相關學科課程的實施狀況具有獨特的價值。因此,致力于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關注和思考,是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的。換句話說就是:為了有效地推進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全面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就必須做好科學的課程資源開發(fā)工作。

1 對課程資源的正確理解

1.1 “課程資源”的概念

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目前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形式下,我們應當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即廣義的課程資源觀念,因此可以說: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都是課程資源。

1.2 課程資源的分類

   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可以把課程資源劃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其中素材性資源的特點是作用于課程,并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例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目標等方面的因素;條件性課程資源的特點是作用于課程卻并不是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但它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實施范圍和水平。比如那些直接決定著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場所、設施和環(huán)境以及人們對課程的認知狀況等因素。

   如果按照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同,可以將課程資源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所謂校內課程資源,就是處在學校范圍之內的課程資源;而校外的課程資源則是指超過學校范圍的課程資源。新課程改革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觀點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內的課程資源;還要加強對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幫助學生與學校以外的環(huán)境建立聯系,重視建立學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的轉化機制。從技術層面來看,信息化的課程資源應運而生,包括校園內部的信息源和學校外部的網絡資源。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已經打破學校內外課程資源的分界線,從而使很大一部分課程資源,尤其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使學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的相互轉化不僅成為可能,而且也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

2 我國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現狀:4%69=ym?'rsdr{;?小學教案課件網Www.Jkedu.Net

    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保證課程實施、課程目標實現的基本條件,應該受到重視。但是,在我國長期以來課程資源被簡單的理解為教材。誠然,教科書、參考書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中主要的課程資源,這種情況是適宜的,而且直到現在,我們一直將它們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資源。然而,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會誤以為教材就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一提到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就會想到編教材、訂教材,而想不到還有其它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就是這種僵化的觀點長期存在,而導致我國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

   除了把教材當成唯一的課程資源以外,長期以來,我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主體、實施空間和資源的內容等方面也很落后。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主體看,主要是依靠少數的學科專家,而沒有將廣大的一線教師調動起來;從課程資源實施的空間看,僅僅將教學局限于班級課堂,使得班級課堂成為利用課程資源最重要的載體。我國學校教育中普遍缺少相應學科的專門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及參觀考察場所等,這樣就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科學技術等綜合能力;從課程資源的內容看,偏重于知識特別是知識的開發(fā),忽視對學生的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同時教材結構單一并且落后于時代,從而忽視了相應學科知識的新發(fā)展和各學科知識間的滲透與融合,這樣的課程內容遠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以上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現象說明:小學科學的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工作已迫在眉睫。

3 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策略

   世界上任何一種資源都是有限的,科學課程資源也不例外。因此,在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探索中,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對既定的課程資源進行多元和多角度的開發(fā)上,努力做到變有限資源為無限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根據科學課程的要求、特點,以及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鄉(xiāng)土的實際情況,我們有哪些課程資源可開發(fā)利用呢?筆者認為: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可以從以下方面去考慮:Y]-uq zdR?-86*=UW小學教案課件網Www.Jkedu.Net

3.1 從科學課程的性質、特點出發(fā),開發(fā)基本的課程資源。

   小學科學課程不同于其它課程,有它自身的特點。《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為小學科學課程確定的性質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币蚨?,小學科學課和其它課程相比,突出地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探究性。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小學科學課的主要學習方式。第二、開放性??茖W課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方面。第三、過程性。小學科學課主要是燃起小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和好奇心,重在科學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探究的結果。第四、發(fā)散性。小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他們找到的答案或得出的結論有時不是唯一的,允許學生存在己見,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見解。所以,小學科學的基 本課程資源應該包括教師、學生和他們不同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以及他們每個人的學習方式、教學策略等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地方和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是教師、學生、家長、或是其它相關的社會成員。我們也應該通過開發(fā)地方和校本課程資源,加強學校教育與生活、與社會間的聯系;在開放、平等和多樣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自信、自主、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幫助學生樹立認知途徑和認知方式的多樣性;改變學生“惟書”、“惟師”、“盲從”與“偏見”,讓他們在自己所處的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中提高實際生活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El~m i9G}5

+DA*$IQ小學教案課件網Www.Jkedu.Net

3.1.1 教師:學校的師資力量就是我們需要開發(fā)的最好的課程資源。

;Y17D"l}=€${e3rk小學教案課件網Www.Jkedu.Net

教師是知識的化身,是德行的導師,也是實踐的指導者。在教師隊伍中,能者彼彼皆是,可以說,每位教師都有其擅長的一面。那么學校就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這些特長,努力挖掘這些現成的資源,并以此作為載體,提供給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機會。所以,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師就不應該是固定的一兩位,任課老師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級、年段的限制,甚至一個班級可以有多個指導教師。如果你是一位科學實驗室管理員老師,或者是自制教具室的管理員老師,那么,就由你來指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分工合作、交流評價等才能;他如果是學校的圖書室管理員或者是微機室負責人,就由他負責指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查閱書籍或是上網收集科學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當然,我們還可以利用美術老師、手工制作老師及勞動老師來培養(yǎng)學生的制作科學資料卡片、科技手工制作能力。這樣,學生們在增長了科學閱歷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科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3.1.2 學生:學生的生活經驗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ZJ]PL4`H[[6+WuMb小學教案課件網Www.Jkedu.Net

    正如前面所述: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和特點要求小學科學課程應該是“回歸孩子們的生活世界”。應該從他們的真實生活世界中選取那些具有一定綜合性、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和事件、現象來設計課程內容;所以,小學科學課程應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有規(guī)律的科學探究過程,是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之上的,是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進行研究。這就是小學科學最貼近生活實際的課程資源。例如在學習《尋找使物體下落的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自治小重錘、玩小滾輪等游戲出發(fā),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這些小制作、小游戲等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會使學生領悟到科學就在他們身邊,從而增長他們利用科學知識能夠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機會,增強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動力。

3.2 !P+g^

€uK 6l6

}小學教案課件網Www.Jkedu.Ne33 利用好實驗室、自制教具室、圖書館、微機室以及各種教育實踐基地,充分發(fā)揮這些課程資源的最大功效。

3.2.1 實驗室

實驗室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合作學習、交流及評價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巨大作用。近些年來,中小學實驗室建設發(fā)展迅猛,許多中小學相繼改進和修建的實驗室,里面儀器設備比較齊全,基本上能滿足教材中規(guī)定的演示和分組實驗,所以,管好、用好實驗室,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實驗室的作用,是提高小學科學課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3.2.2 自制教具室

    目前,學校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是按照河北省儀器配備目錄標準予以配備的,基本上能夠開足教材中規(guī)定的實驗,但是由于新教材的使用,現有的儀器設備己經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逐步補充更新一些儀器設備,但由于學校經濟條件限制,往往不能及時補充。這就要求我們自制一些簡易的教具、學具,充實到教學中去。比如:潛水艇模型、小滾輪、小吊車、簡易臺燈模型、保溫箱、太陽爐、星空觀測器、太陽系瞬間模板等,都需要我們一線教師組織學生充分利用自制教具室的各種資源制作完成。這些自制器材雖然簡單,但同樣體現出師生應用科學知識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和技巧,把它們應用到以后的教學中,同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2.3 圖書館

   誠然,對于校內的圖書室,作為學校教育資源的一部分,任課教師可以協調圖書館管理員,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專題閱讀,或是要求學生課后到圖書館中自由閱讀,收集各相關的科學信息,開拓視野,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而校外的圖書館,卻是一種重要的社區(qū)文化資源。對于它的開發(fā),我們可以考慮采取學校與圖書館建立聯系的做法,以求實現二者資源的共享;當然,也可以在學校內建立與圖書館的網絡聯系,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的和便捷地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另一方面,還可以考慮聘請圖書館的相關人員到學校,給學生介紹圖書情報及圖書查閱、檢索方面的常識知識,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技能。

3.2.4 網絡資源

    眾所周知,網絡資源的開發(fā),對于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網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學生的思路開闊,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實踐或實驗的模擬情境的操作平臺,網絡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時、開放,所以可以重復利用網絡這一巨大的信息載體,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內容重組。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使學生獨特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也可以在適合自己的時間、地點獲得有關學習資料。

3.2.5 科技館、博物館、及各種教育實踐基地等也是非常好的課程資源。我們知道:科技館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加強學生對科學課程的直觀形象的理解,給正式的課程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博物館是我國歷史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具有重要的課程資源開發(fā)價值;其它的教育實踐基地則能夠提供給學生廣闊的學習和活動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接受先進的科學文化理念和廣博的文化禮義的教育、洗禮。對于這類課程資源,我們應該一方面加強學校與這些場館的聯系,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參觀;或是邀請相關專家到學校做專題講座;另一方面,還可以將這類場所、基地與學校的相關課程相結合,或 者通過網絡和媒體形式作為連接起這些課程資源的紐帶。

3.2.6 鄉(xiāng)土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所謂“鄉(xiāng)土資源”主要是指學校所在社區(qū)的自然生態(tài)和文化生態(tài)方面的資源,它包括鄉(xiāng)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每一所學校因其所在的位置而具有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和地域特色,有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我們必須加以利用和開發(fā),使小學科學更加切合學校、社區(qū)和學生的實際。

3.2.6.1 充分開發(fā)利用學校及周邊課程資源,設計活動方案,比如:師生共同采集本地巖石、昆蟲和植物制作成標本。滿城是有名的瓜果之鄉(xiāng),全明星草莓、磨盤柿遠近聞名,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滿城有名的景區(qū)包括:滿城漢墓、柿子溝、曹仙洞、龍?zhí)秿{谷等,這就讓學生在盡情欣賞大自然美麗景色,領略祖國燦爛文化的同時,能夠收集一些當地的巖石、小昆蟲,植物的花、葉、根、種子等,把它們制成標本,陳列在實驗室中,每個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每班教室的窗臺上,都擺放著盆栽的、文竹、吊蘭、仙人掌、望天椒等花卉植物,學生定時觀察其生長情況,并做好生長記錄;在校園的花池中栽種著牡丹、芍藥、玉蘭、迎春花,甬路兩旁種植著榕樹、法桐、側柏、龍爪槐等;班級實驗田中種植著蓖麻,油葵,或是國槐、速生楊等苗木或是幾種時令蔬菜,這些活動基地讓學生們學到了知識枝能的同時,又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認識了自身價值;到了課后的業(yè)余時間,學生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在自家小院中飼養(yǎng)家兔、鴿子、蝸牛、雞或是金魚養(yǎng)殖,這樣,既增加了家庭收入,也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資源。

3.2.6.2 充分利用社會特色人才資源,發(fā)揮家長、社區(qū)、社會各方面的作用。社會特色人才資源是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特色人才59"ES.

iMN/{^Nl小學教案課件網Www.Jkedu.Net社會社 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學生的家長在一定的程度上、或某一領域內都能對其學生進行指導;在社區(qū)里,有交警、公安干警、醫(yī)生、機關干部、學者、農民……這些人才同樣都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指導能力。還有一些有專業(yè)特長的,如棋藝類的、曲藝類的、民間藝術類、種植、養(yǎng)殖類的,他們都是學生可以聘請的老師,可以學習的楷模,可以實踐的范例。有了家長的支持、社會人士的關心,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空間將無比開闊;如果沒有校外的人才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那么,就沒有真正而完整意義上的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總之,倡導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從而更好地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智慧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小學科學真正受到孩子們的歡迎。讓他們健康而快樂的成長!S}@l`X%Xe_KRR.?z{nj小學教案課件網Www.Jkedu.Net

    綜上所述,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是基礎教育改革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教育基礎學科的小學科學課程,其課程資源理應得到充分、高效的開發(fā)利用。因此,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改革科學教育教學理念,能夠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