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反校園欺凌目的范文

反校園欺凌目的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反校園欺凌目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反校園欺凌目的

第1篇:反校園欺凌目的范文

校園欺凌作為攻擊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對于廣大教育者和家長而言,校園欺凌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匯,或者說在很多老師和家長看來,孩子之間的欺凌行為只是孩子之間的游戲,不用大驚小怪。但事實上,校園欺凌正影響著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奪去一個孩子的生命。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是發(fā)展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研究中極具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校園欺凌行為的積極預防現(xiàn)已成為校園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校園欺凌的概述

(一)校園欺凌的定義

心理學家對欺凌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1983年,挪威發(fā)生了三位學生因受欺凌而相繼自殺的慘痛事件,挪威教育部委托Olweus教授開展規(guī)模宏大的校園欺凌調研活動,至此掀開了校園欺凌作為一個國際性研究課題進行系統(tǒng)探討的序幕。Olweus教授認為,當一個兒童在一段時間內重復遭受來自另外一個或多個兒童的消極行為時,這個兒童就是在受欺凌。這里的消極行為包括言語方面,如威脅、戲弄、辱罵、奚落、嘲弄和起外號等;也包括身體方面的,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搶奪物品等。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者采用英國倫敦大學Smith提出的欺凌定義:欺凌行為是指有意地造成他人傷害的行為,這種傷害可能是身體的或心理的。

(二)校園欺凌的類型

根據(jù)校園欺凌的實施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欺凌通??梢苑譃橹苯悠哿韬烷g接欺凌。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欺凌形式,按照實施欺凌的手段,直接欺凌可分為身體欺凌和言語欺凌。

身體欺凌是指運用身體力量、身體動作來實施的欺凌行為,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搶奪物品等。言語欺凌是運用語言來實施的欺凌行為,如威脅、戲弄、辱罵、奚落、嘲弄和起外號等。

2.間接欺凌

間接欺凌指通過某種中介手段來達到傷害對方的目的。主要包括:背后說人壞話、散布謠言、社會排斥等。間接欺凌平時不易覺察,但對青少年的心理傷害更持久,受欺凌者會體會到被孤立、不受人歡迎等。

二、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差異

關于校園欺凌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以及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涉及校園欺凌的方式、頻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

(一)校園欺凌的性別差異

研究表明,男生卷入欺凌行為的可能性大約是女生的兩倍,而且多數(shù)以打、推、踢等直接欺凌的方式;女生則多以排擠、散布謠言等間接欺凌方式。從被欺凌者的性別來看,男生欺凌的對象不分性別,女生則一般僅限于欺凌女生。

(二)校園欺凌的年齡及年級差異

一般來說,校園欺凌的頻率隨年齡的增長呈下降趨勢,即初中要比小學少,高中要比初中少。欺凌的方式也隨年級的增長呈現(xiàn)變化,低年級以直接欺凌為主,到高年級則多呈現(xiàn)出間接欺凌。研究表明,初中學生的欺凌呈現(xiàn)出更為明顯的團體化特點。

三、校園欺凌的原因

(一)學生本身的因素

1.校園欺凌的實施者的特點

校園欺凌的實施者大多性格外向、控制欲強、表現(xiàn)欲強;情緒調節(jié)能力較低,處事急躁;普遍缺乏同情心,自我為中心。種種這些都會推動他們將一些自卑、怯弱、不靈敏的孩子作為“出氣筒”。

2.校園欺凌的受害者的特點

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大多性格懦弱、內向、自卑;體形偏瘦或者偏胖,行動比較遲緩,智力低下;處事敏感、多慮、抑郁傾向明顯。種種這些都會使他們很容易與他人產生明顯不同,不受人歡迎,成為被欺凌的目標,而他們自身又缺乏反抗能力。

(二)家庭因素

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校園欺凌的實施者早年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環(huán)境,他們目睹家長的暴力和敵對,耳濡目染。另外,生活在受虐待、冷落、貧困等環(huán)境中的孩子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許多研究還表明,家庭教養(yǎng)方式也與校園欺凌行為有關。過度溺愛、放縱的教養(yǎng)方式,易使孩子的行為缺乏限制,導致對他人的欺凌行為。

(三)學校因素

對于中小學生來講,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首先,教師對學生欺凌行為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學生之間的欺凌行為發(fā)生頻率。教師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縱容了欺凌之風。其次,教師的教育方式也對學生造成影響,比如經常挖苦、諷刺、責罵、泄漏學生隱私、取笑學生等,往往成為學生之間欺凌行為的導火索。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記錄

這是一個跟蹤觀察兩年的案例,被欺凌者何某,14歲,男,體形肥胖,智力低下。從小學起,何某因為體形和智力原因就經常被同學欺凌,表現(xiàn)多為直接欺凌(打、踢、罵)。升入初中后,從初一到初二這兩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何某的情緒調節(jié)越發(fā)出現(xiàn)障礙,具體表現(xiàn)在當有同學欺凌他的時候他就會情緒失控,大叫大喊,大哭大鬧,追逐打人。但是他越是這樣情緒失控同學就越來欺凌他,以激怒他為樂,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持續(xù)了兩年。最近一次欺凌事件是發(fā)生在2012年2月18日,課間時A同學叫B同學去幫忙打水,B同學不愿意去就叫何某去打水,何某也表示不愿意去,結果B同學就打罵何某,導致何某情緒失控,在上課的時候大哭大叫。經MTH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量顯示,何某有比較明顯的沖動傾向、對人焦慮傾向、孤獨傾向、過敏傾向和考試焦慮,心理健康水平處在比較危險的狀況。

(二)案例分析

在我國中小學校園里,欺凌現(xiàn)象并不少見。類似于何某這種體形與智力明顯異常的孩子,更容易被欺凌。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做出欺凌行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觀察習得了他人類似的行為。在對經常欺凌同學的一個孩子的心理訪談中了解到,這個孩子處在一個暴力家庭,母親經常對他施暴,在家里受虐后他就想把怨氣撒到他人身上。對其進行MTH量表測量顯示,其有比較明顯的沖動傾向、過敏傾向,心理健康水平也不理想。

(三)案例啟示

無論是受欺凌者還是欺凌他人者,其實都是心理失衡的,都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積極關注。特別是長期受他人欺凌的孩子,他們的身心受到很大傷害,內心既自卑又恐懼。國內相關學者調查顯示,中小學生中受欺凌者和欺凌者的比例分別是11.3%和6.2%。可見校園欺凌問題在我國具有普遍性,值得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的高度重視。

五、校園欺凌的應對策略

(一)對受欺凌者的心理訓練

1.自信心訓練

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的孩子容易卷入欺凌事件,所以要對經常陷入欺凌的青少年進行自信心訓練,練習步驟可以是:挺胸抬頭;雙眼平視;大膽地注視對方的臉;大膽大聲地叫出對方的名字;大聲說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勇敢地對不合理要求說“不”。這種練習要持續(xù),并且要不斷變換情境,讓受訓者形成習慣反應。

2.社交能力訓練

研究表明,受欺凌者大多缺少朋友,經常形單影只,這使他們很容易成為欺凌對象。因此,對受欺凌者進行社交訓練非常有必要。一般包括: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和技巧,提高自身的涵養(yǎng),克服害羞,戰(zhàn)勝膽怯和恐懼,有效溝通等。

(二)創(chuàng)建良好的班級和學校環(huán)境

在班級和校園中營造反欺凌氛圍,對欺凌者具有教育意義,對旁觀者具有警示作用。另外,可以在學校建立專門的校園欺凌援助機構。國外的實踐證明,專門的校園欺凌援助機構可以大大增加校園欺凌援助的針對性,及時給那些受欺凌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務的方式可以是電話、專題網站或談心室。

(三)挖掘、發(fā)揮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潛能

要讓家長和教師了解校園欺凌的一般知識,引導其認識校園欺凌對學生身心的傷害。由于教師和家長經常低估校園欺凌發(fā)生頻率和嚴重性,所以要使他們在思想上引起重視,注意學生的消極情緒和受排斥狀況,鼓勵學生報告類似問題并做好保密工作。要加強家校聯(lián)系,形成強大的校園反欺凌教育合力。

第2篇:反校園欺凌目的范文

【反對校園欺凌主題班會一】 一、活動目標:

1.自覺抑制校園暴力,能與校園暴力進行斗爭。

2.能夠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沖突,能夠勇敢地與校園暴力做斗爭。

3.認識校園暴力的危害性,掌握與校園暴力做斗爭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與校園暴力做斗爭的方法,學會自我保護。

學會巧妙地處置校園暴力。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教材、多媒體課件、搜集典型的校園暴力事例等。

2、學生準備:學生課前閱讀課文,思考怎樣正確處理校園暴力。

四、教學過程

一、觀看《校園暴力》視頻,引入新課。

二、 思考:

1、什么是校園暴力?你遭遇過校園暴力嗎?

學生結合觀看的視頻和及生活實際回答。

校園暴力是發(fā)生在校園中的一些學生奉信暴力決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等現(xiàn)象,校園暴力是個全球性的問題。(板書)

2、學生閱讀專家訪談后回答。

討論:校園暴力有什么危害?

學生回答并歸納:

校園暴力首先給受害者的身體帶來傷害;其次是更為嚴重的心理上的傷害,使受害者產生不安全感,產生恐懼和焦慮。(板書)

3、校園施暴者的構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學生: 曾經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學習差表現(xiàn)差的學生;愛歧視的學生;在家庭中缺乏溫暖、關愛的學生;性格孤僻、心理壓制,無處發(fā)泄的學生

4、社會、學校、我們對校園暴力的態(tài)度?

校園暴力必須被制止。

想一想:

面對校園暴力我們有哪些對策?

學生回答。

(一)對策一:從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著不吭聲: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訴家長或者老師。

盡量不要一個人待著:盡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沖你喊,讓你交出你的午飯錢,不要理睬他,裝做沒聽到,繼續(xù)走自己的路。

小討論:

暴力容易發(fā)生的時間:上學或放學學生回家途中。

暴力容易發(fā)生的地點: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暴力襲擊的對象:低年級學生,弱小的學生。

暴力發(fā)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訴老師、學校、家長或者公安機關;傷勢嚴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對策二:從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嗎?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給你帶來批評、處分甚至法律處罰,這將成為你人生的一個污點。而起因也許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僅僅是你自己的一時沖動。這么做,值得嗎?

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罵甚至是毆打,你會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長時間的恐懼和痛苦,你忍心嗎?

學校有政教處,有法制校長,社會有治安管理機構,有公安機關,必要可撥打110等。

法制社會,正義必將戰(zhàn)勝邪惡。

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5、以案說法。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2 010年校園血案40天5宗

3月23日,福建南平市實驗小學發(fā)生兇殺事件,兇徒鄭民生殺害了8個孩子,還有5個孩子重傷。

4月12日,在廣西合浦某小學門前又發(fā)生了一起兇殺事件,2人死亡、5人受傷,其中包括多名小學生。

4月28日,廣東雷州兇殺案,一男子持刀砍傷16名師生。

4月29日,江蘇泰興傷人事件,一男子在幼兒園內持刀砍傷32人。

4月30日,山東濰坊校園血案,一男子在小學內用鐵錘錘傷5人后自焚。

師:讀完這些材料你想說些什么?

學生回答:

二、面對校園暴力怎么辦?

據(jù)有關部門調查:在校中小學生有30%有過被校內、校外不法分子敲詐、勒索、搶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擾的經歷,卻很少有人主動采取正確的方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材料說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社會學校家庭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和保護。

(2)你認為應陔采取哪些正確方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學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對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準確地作出判斷,然后機智勇敢靈活地與其斗爭;

③積極尋求家長、學校和社會的保護;

④受到侵害時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6、實踐營地

班級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設計一個比較合理的校園防暴系統(tǒng)。

【反對校園欺凌主題班會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校園欺凌產生的原由,認清校園欺凌帶來的負面影響。

2.通過恰當?shù)囊龑Ш桶凳窘虝W生察覺自己的攻擊意識,并合理控制與調整不合理的觀念。

3.當面對他人的攻擊時能夠嘗試用溫和和理智的態(tài)度處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機。掌握應對校園欺凌的正確辦法,從而提高防欺凌能力,進而學會保護自己。

教學重點:

了解校園欺凌的實質和危害,掌握正確應對校園欺凌的辦法和策略。

教學過程:

一、走近校園欺凌

校園本是靜美之所,然而這片靜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這種校園欺凌發(fā)展下去,那無疑會在青少年中間造成一種不良的暗示:邪惡比正義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價值。這是相當危險的,所以要拒絕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的最可怕之處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對施暴者來說,其過早染指了不良惡習,日后的成長令人擔憂。而對受害者來說,這樣的經歷無疑是一場夢魘,很容易留下永久的傷痕。列舉一些校園欺凌事件:

2015年5月22日媒體曝光,安徽懷遠縣火星小學13歲的副班長小賜因為擁有檢查作業(yè)、監(jiān)督背書的權力,向另外6個孩子要錢。錢沒給夠,就逼迫他們喝尿吃糞。 2015年6月10日上午,16歲的永泰縣東洋中學初三學生小黃,在結束中考語文科目考試后,難以忍著劇烈腹痛繼續(xù)參加中考, 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個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學五年級起,他就頻繁被其他同學無故毆打。8日晚,小黃再次遭同班同學夏某、林某和張某圍毆,忍痛2天后被送醫(yī),卻被發(fā)現(xiàn)脾臟出血嚴重,于11日晚,經手術切除了脾臟。 2015年6月21日,江西永新縣發(fā)生一起多人圍毆女生事件,受到網友廣泛關注。據(jù)了解此次涉事女生有9人,其中小學生有2人,中學生4人,3人已輟學。她們年齡都在12至16歲之間,其中涉案人員劉某被刑拘。

二、分析校園欺凌產生的原由 校園欺凌的產生原由比較復雜,受多方面的影響。

有家庭原由,有社會因素,也與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管理有關。調查中發(fā)現(xiàn),僅從施暴者自身來看,主要原由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習壓力大,無法通過正常渠道排解。

第二、 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虛。

第三、傳媒渲染(網絡、電視、電影、廣播、報刊等),社會暴力文化的影響。

三、校園欺凌帶來的危害

校園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這種不良影響,不僅僅體現(xiàn)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靈成長和社會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對于施暴者而言:給他人帶來傷害,要承擔治療甚至賠償費用,要受到學校老師嚴肅批評教育,甚至無法繼續(xù)完成學業(yè)。他們的行為很難獲得社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的認可,那些常在中小學打架,特別是加入到暴力幫派的學生,很多最終都走上犯罪道路。 對于受害者而言:帶來肉體損傷甚至殘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氣;造成心靈的陰影和傷害;厭學甚至輟學。

四、如何預防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常見情形:

1.索要錢物,不給就拳腳相加;

2.以大欺小,以眾欺寡;

3.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

4.同學之間因義氣之爭;

5.不堪長期受辱,以暴制暴。

預防欺凌的方法:

第一,不能怕字當頭。在遇到勒索、敲詐和毆打時不害怕,要敢于抗爭。因為這些攔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齡,他們所實行的第一次攔截往往都是一種試探。如果此時在心理上就被對方所壓倒,任其欺壓,那么這樣的第一次妥協(xié)其實就縱容、鼓勵了攔截者,就會帶來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園欺凌的第一要訣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發(fā)對方欺凌升級,導致眼前吃虧。

第二、要及時報告。我們也要認識到勒索、敲詐頻繁是同欺凌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與之抗爭,但不意味著逞一時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詐后要及時向學校、家長報告。第一次遇到攔截后的表現(xiàn)是十分重要的。無論對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氣吞聲,或是不想宣揚,相反的會在無形中助長了對方的氣焰,使得對方以為你軟弱可欺,往往會導致新的勒索、敲詐和毆打事件的發(fā)生。

第3篇:反校園欺凌目的范文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通過學校的安排,我參加了本市組織的為期兩天的“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育”。此次培訓為周六和周日兩天,本市各個學校都有安排老師過來參與這一次的培訓。這一次市里面組織的教師培訓,邀請來了全國著名的心理專家xx過來給我們進行培訓講座,專家的培訓講座,令我收獲頗豐?,F(xiàn)在將我這兩天參與培訓的心得體會回報如下:

   一、專家講座,解釋詞意

   本次培訓的開始并不是給我們傳授怎么做,做什么,而是先給我們解釋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并不是什么很罕見的東西,而是一直就隱藏在我們身邊的,只是我們平時沒有注意而已。我們平時跟過關注的都是“身體健康”,喲沒有感冒有沒有哪里碰到了等,但很少回去關心“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我們心理在各種活動的過程中都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比如積極的態(tài)度、正確的認識、合理的情感表達等等。

   看似很陌生的詞組,卻有我們息息相關。我們許多的教師在講課遇到難題的時候,是消極還是積極對待;面對調皮的學生是生氣處理還是冷靜處理等等。

   專家還通過網絡上的各種事故,告訴我們忽視心理健康的危害,以及告知各種事故的心理層面的原因等等,這些例子讓我們認識道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本次培訓的對象

   這一次培訓講座的主要聽眾,都是來自我們市內各個學校的老師,但是主要的'面向對象卻不僅僅是我們在場的教師,還是所有學校的教師,更加是我們自己教的學生。不僅僅是我們到場的教師需要注意心理健康的問題,其他老師和同學們同樣需要關注心理健康的問題。

   專家講,我們這是“小球帶打球”,通過這次培訓,讓我們回去給其他老師和班上的同學進行培訓,呼吁所有人都能夠關注到到這個事情上面來。自卑、抑郁、壓力大等這種問題現(xiàn)在是十分突出的,網上經常能夠看到有承受不住心理壓力自殺自殘的例子,這都是自己和身邊的人不重視心理健康所導致的。所以我們教師需要關注身邊人的心理健康,還要重視學生們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他們進行疏導。

   三、解決問題才是這次培訓的根本要求

   心理上面的問題,不像身體上的問題,哪里痛醫(yī)哪里。心理上的問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的,需要我們教師需要身邊的人長期努力。

   我們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也要關注學生的各種心理狀態(tài),是否健康。我們要學會釋放壓力,培養(yǎng)一種正確看待問題的方法,學會調節(jié)問題矛盾。比如空閑的時候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去釋放壓力,比如通過運動,通過聽歌,以及跟人分享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尋求他人的幫助等等。

   這一次的培訓,讓我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們平時不能僅僅關注“身體問題”,還要關注“心理問題”。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重視自己的健康,以及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加強溝通與了解,杜絕悲慘事件的發(fā)生。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通過這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遠程培訓的學習,讓我真正切實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對成就孩子健康人生的現(xiàn)實性和重要意義,讓我受益匪淺。

   本次學習內容豐富多樣,一共有九個專題。

   專題一講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意義與途徑。這個專題主要講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途徑,讓我們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專題二講的是發(fā)展心理學。主要講的是幼兒期的心理發(fā)展,透過游戲來看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要給兒童玩耍的時間,提供好的活動場地和合適的玩具以及科學的指導。

   專題三講的是心理健康輔導理論與原則。通過什么是心理健康過渡到心理健康輔導的含義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原則,同時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師的素質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我們片面認識的學生心理,它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需要加強的一種教育。

   接下來專題四講的是中小學心理輔導良好關系的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是開展心理輔導的先決條件,也是達到理想輔導效果的先決條件。所以我們要尊重求助者,熱情真誠對待、積極關注求助者,與求助者達到共情,從而建立良好的關系。

   專題五講的是教師心理關愛?,F(xiàn)在新時代的教師,隨著人們對孩子教育的關注加大,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越來越高;而且整天面對的是朝氣蓬勃的未成年人,這些孩子有著旺盛的精力和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也經常會出一些“小狀況”;另外,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如意,情緒不高的低潮期。所以,關愛老師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專題六講的是留守兒童心理關愛。通過分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讓我們知道留守兒童是特有環(huán)境下造就的特殊群體,關愛他們,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面的配合與支持,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去關心愛護以及教育、幫助這一群體。

   專題七講的是中小學生網絡成癮心理輔導。網絡是把雙刃劍,在這網絡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網絡對中小學生是何其重要,但若使用不當對中小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為避免中小學生網絡成癮,我們應該學會愛孩子,家長也應努力修復好親子關系;我們也應該正確面對孩子上網這一問題,要對他們積極引導。

   專題八講的是教授幫您助子成才。通過案列和理論相結合,讓我們意識到每個問題孩子后面至少有一個問題家長,有的甚至是一群;每個孩子的問題后面至少有一個家長的問題,有的甚至是一堆;天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當孩子改變的時候會反復無常,越反復越正常,越緩慢越鞏固,家長要互相鼓勵。

   最后的專題九講的是香港親子教育十八式。這十八式讓我感受到了語言藝術的魅力以及教育真的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我深刻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作為教師,更應該掌握好心理知識,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心理健康規(guī)律,探索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總結心理教育經驗。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我們一直在路上,任重而道遠……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20xx年7月正值暑期炎熱時節(jié),我接到寧陽縣教體局教師工作科郭科長通知我,可以參加山東省•2020年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網絡培訓示范班。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和心理學愛好者,我非??释@得外出培訓的學習機會,以便指導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所以我格外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在此也要向寧陽縣教體局和學校的領導們說聲感謝。為期一個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給我開啟了一扇窗戶,認真聆聽了20位專家老師的講座我感觸很深,感想很多,現(xiàn)將本次學習心得總結如下:

   一、陽光心態(tài),愉快工作

   在季秀珍教授的講座上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一個教師是一份承載著重要責任與使命的特殊職業(yè),教師心理健康既關乎教師個人的生命健康和職業(yè)幸福,又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然而,今天的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卻愈發(fā)突出,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面前,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無疑成為師德建設的一大障礙,師德問題的背后通常隱藏著某種心理問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而且擔負著凈化心靈的重任。當繁重的教學任務、以學生成績?yōu)橹鞯目荚u、家長難以溝通等重重矛盾、壓力集中作用于教師身上時,也容易促使教師產生緊張、焦慮、不安、憂郁等心理感受,長期發(fā)展下去,不僅影響教學質量,對教師甚至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都會產生極大的危害。我想我們的工作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幸福的心態(tài)。都說笑一笑,十年少,那么我們何不做一個快樂的老師,擁有陽光心態(tài)的教師,才能創(chuàng)造出陽光的課堂,教出陽光自信的學生。

   二、接受風雨,做好預防

   校園中的欺凌事件時有發(fā)生,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業(yè)適應,破壞校園氛圍,反校園欺凌工作任重而道遠。紀林芹老師的課程系統(tǒng)闡述了校園欺凌的知識,包括欺凌的概念界定、發(fā)生特點、危害、發(fā)生機制以及與校園欺凌有關的國家政策等。身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要更加積極主動,去普及校園暴力帶來的惡劣影響,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廣大學生,杜絕校園暴力,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生家長,充分認識校園欺凌所帶來的傷害。作為教師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才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人。要對自己負責。自己要努力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要是自己成為一個自己滿意的人。要對他人負責。我們的生活,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而是還有其他人。所以要對他人負責。當今和以后,無論到什么時候,不該做的事不做,不該說的話不說;認認真真工作,扎扎實實做人,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學習,確保校園和諧平安穩(wěn)定。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干預,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三、同感共情,合力共育

   么青老師在《創(chuàng)新家校共育途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講到,

第4篇:反校園欺凌目的范文

[關鍵詞]主體意識;異化;可行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7)02000105

0引言

15世紀初,人本主義在西方興起,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我國教育界復歸,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被喚醒。經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主體在理論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意識也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不斷提高。從諸多的研究成果來看,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教育發(fā)展乃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起著關鍵作用。反之,學生主體意識的異化,不僅會使學生的主體發(fā)展受到損害,更會阻礙教育的進步,成為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憂患。近年來,關于學生的負面新聞報道見諸報端,校園欺凌、師生沖突、打架斗毆、虛榮攀比,不負責任等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不禁讓人陷入思考,學生到底怎么了?因此,關于學生主體意識的探討,在今天看來仍然十分必要。

1主體意識相關概念界定

人的主體意識由人的主體性衍生而來,人的能動實踐活動使人成為主體,并具有主體意識。這種主體意識顯現(xiàn)為主體能夠充分認識自我、認識外界、認識自我與外界的關系,能主動參與現(xiàn)實生活,有不斷改造世界與自我教育的意志、力量和能力。它既表現(xiàn)為主體對自身內在屬性和內在能力的認知,又表現(xiàn)為主體在實踐對象化活動和對象化認知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對客體的意識結構及行為操作結構。主體意識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是指個人作為主體的一種獨立自主的意識。作為個體,其主體意識包括自我意識、自為意識與實踐意識[1]。

自我意識,指的是主體對自身的內在屬性和內在能力的認知把握,它是人的主體性意識產生的前提和基礎。自我意識包括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以及與他人的關系中體現(xiàn)出的“為我性”――“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2]。個體主體的自我意識涵蓋了所有個人對自身獨有特點(生理狀況和心理特征等)和性質的追求與把握。主體需要通過對象關系與和他人的關系中表現(xiàn)出來,因此,個體主體的自我意識不僅是一種個性化的意識,即個人對自我存在的關注和重視、對個體特點的察覺、對自身所處環(huán)境的了解,更是通過與他人、與社會以及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中所體現(xiàn)的意識,包括個人所認知以及認同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標準、價值取向、責任意識等等。自我意識是改造自身主觀因素的途徑,它使人在與外界關系的作用之中,能夠進行不斷地自我監(jiān)督、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梢姡晕乙庾R影響著人的道德判斷和個性的形成,尤其對個性傾向性的形成更為重要。

自為意識,在哲學的范疇里,自為指的是自由、自覺地掌握了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自為意識指的是個體主體的自主行為、自主認知的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個體主體對事物看法,對命運抉擇的獨立思考,通過對自身的肯定,堅持自身的獨立性,不受外界干擾,不隨意屈服,動搖自我的心智,能夠自覺地對自己選擇的前途負責,堅持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行為。強烈的主體自為意識,總是凸顯出堅韌不拔的意志,面對困難永不退縮、頑強佇立的堅強品質,以及越挫越勇、敢于向命運挑戰(zhàn)、不斷實現(xiàn)自我的超凡精神。由于每一個個體都具有“未完成性”,在個體的世界里,總有可塑再造的可能,以及經過成長和發(fā)展中持續(xù)的自我建構的必然。因此個體主體在每個發(fā)展階段都會顯現(xiàn)不同的能力與價值,個體主體的自為意識也會隨之提高,更增加對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強烈體認。

實踐意識,個體的主體是指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故而個體的主體實踐意識指的是人能動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意識是自我意識的集中表現(xiàn),個體主體在處于對象性的關系之中,會考慮自身所處的位置,依據(jù)自身的發(fā)展愿望、特點、目標等等制定規(guī)則,調整自身的活動,從而最有效地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這一系列思維、探索、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實踐的重點在于創(chuàng)造,關鍵在于落實到具體的行動,只有真正做到行動的落實,體現(xiàn)出創(chuàng)造的精神,個體主體才真正得以實現(xiàn)。

學生是特殊的個體主體,是處于人生階段身心發(fā)展最迅速時期的人,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具復雜性與特殊性。學生的主體由于尚處于未成熟階段,心理特征表現(xiàn)為懵懂、軟弱、叛逆,其成長和發(fā)展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幫助。相應的,學生主體意識必然最大化地受到外界環(huán)境所影響和干擾而不斷做出適應和改變。

只有健全的個體主體意識,才能塑造出完整良好的個體主體。只有培養(yǎng)出良好的個體主體,才能營造先進的社會主體。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亦是整個社會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對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相關主體性品質的正確指引,顯得十分必要。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意識以及主體性品質的提高與進步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學生的主體意識隨著后天的培養(yǎng)與習得而不斷成長,但是其l展并非是“順其自然”的,也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它受到社會環(huán)境、學校教育、家庭氛圍與自我修養(yǎng)的引導和影響以及制約。學生尚處于成長的初級階段,對外界的認識與看法尚未成熟,仍然處于朦朧與摸索之中,這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干擾,甚至使學生的主體意識異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異化不僅會導致學生個體主體發(fā)展的受損,使學生主體不能健康成長,還會引發(fā)一系列校園沖突、社會矛盾等等,成為社會的憂患。

2學生主體意識異化表征及其隱憂

2.1主體自我意識的膨脹與擴張

改革開放以來,“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號打響,此后學生的主體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應然的學生主體自我意識是學生從自身特長、愛好、興趣等出發(fā),挖掘自己的學習需求,注重自我成長,從而在學習與生活中不斷增加個人的經驗,增強在學習與生活中的自主性,拓展發(fā)展空間,通過學習知識,增加閱歷資本,增強個人的道德意識與責任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然而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的主體自我意識出現(xiàn)異化。在與他人相處時,這些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膨脹和擴張,“自我”變異為“唯我”。由于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獲取的來源越來越廣泛,很多學生認為,教師不再是知識唯一的權威與真理。在學習上不再需要依靠教師與同學。在與外界的交流中,由于網絡“自媒體”交流平臺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學生沉溺于網絡社交,對身邊的同學產生了漠視、疏遠甚至敵意。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膨脹,對老師、家長不尊重,對同學欺凌、打罵,對學習不屑一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日趨冷漠化和緊張化。自我意識的異化,使學生對周遭人與事感到漠不關心,只有自我主導,學生的成長失去愛和關懷的滋養(yǎng)。學生的主體自我意識能否健康的塑造,不僅緊系學生的未來,更對學校教育的成敗、社會風氣的好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2主體自為意識的缺失與偏激

學生的自為意識理應具有“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能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毅與“不墜青云之志”的宏愿。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更具有時代使命感,加強學習,拓寬視野,進行自我教育,具備自我心靈的陶冶的素養(yǎng),以及自我實現(xiàn)、自我超越的能力。然而現(xiàn)狀是:一些學生在面對困難時畏首畏尾,止步不前,不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一味地逃避,甚至毫不猶豫將之丟棄。在自我價值取向上,學生對于物質、外貌的熱枕更勝于對知識的渴望,攀比、虛榮的風氣成了校園的常態(tài)。“看臉”“顏值決定未來”等影響著當今青少年對個人價值取向的標準。更有甚者,認為“讀書好還不如掙錢多長得好”。學生的首要責任是好好學習,但是很多學生以“對自己負責”之名反叛學校、對抗教師、違背家庭,忤逆遠遠超越了自主、自立。今天,學生對物質主義的崇呈現(xiàn)前所未有的狂熱,當代社會轉型產生的“消費主義”的不良反應深刻地烙印在學生的內在自為意識之中,轉化在他們的思想與行動中,不僅嚴重制約著學生主體的發(fā)展,更是對社會不良風氣的助長。

2.3主體實踐意識的弱化與萎縮

人是實踐的主體,無論是改造自我或是改造世界,人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則離不開行動與創(chuàng)造。因而,學生如要擁有強烈的實踐意識,就必須具備行動力與創(chuàng)造力。阻礙學生實踐意識發(fā)展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1)在人才競爭激烈的的社會里,盡管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推進,但是學生的課業(yè)壓力與學習負重仍然沒有多大改觀,相反,學生承受了更多的學習重任。托管班、培優(yōu)機構、補習課堂等教育產業(yè)的興旺發(fā)展,許多學生連周末和節(jié)假日都讓給了作業(yè)、考試、培優(yōu)補習班以及特長班。在這樣的狀況下,學生很難通過走出戶外觀察社會、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經驗。其社會生活實踐能力必然受到影響;(2)無線網絡的發(fā)展以及相關電子產品的普及,導致年輕一代極易沉迷于虛擬社交平臺,更加封閉自我,不愿與他人交流,不愿與外界接觸。同時,許多學習軟件、知識問答網站的迅速發(fā)展,雖然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便利,但是運用網絡獲取知識而沒有經過親身的實踐與體驗(例如收集資料、動手實驗、驗證問題等),學生的感受是不完整的,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也會弱化;(3)校園里井然有序的教育管理、教師的強勢話語,培養(yǎng)了整齊劃一的學生隊伍,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受到限制,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思維不敢“與眾不同”,致使其創(chuàng)新能力萎縮,進而不利于創(chuàng)新型社會的構建,使個體與社會的發(fā)展失去活力。

3學生主體意識異化成因探索

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看似簡明,但這種主體意識絕非孤立地單純依靠內在進行生長,必定是社會、學校、教師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人們所看到的學生主體意識異化的表征,無時不刻不受到時代環(huán)境的制約與影響。因此,若要真正實現(xiàn)學生主體意識的健康成長,必須要認清和分析當下影響學生主體意識問題的宏觀背景與微觀因素。

3.1時代背景的轉型

第5篇:反校園欺凌目的范文

關鍵詞: 本土資源 品德教學 課程資源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用教材,不要教教材”已成為品德教師的共識。教材中羅列的一個個社會現(xiàn)象,雖然真實、典型,但它終不能面向所有學生。所以,作為教材的實施者——老師須靈活運用教材,適時地補充素材。課程資源這一關鍵的教學領域越來越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但是從現(xiàn)狀看,發(fā)掘的資源往往著眼點不一,甚至不加篩選,隨意性極大;有的過多地依賴傳媒,大量使用網絡信息,也造成了有價值的本土資源被埋沒和閑置。其實,對學生而言,什么是最有說服力和感受力的資源?當然是他們能用感官觸摸到的,用心靈感悟到的,有生活經驗支撐的素材。換言之,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資源就應當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感受道德的最重要的媒介。

一、本土資源是最佳的課程資源

(一)近水樓臺先得月——易找。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其課程性質都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并注重聯(lián)系當?shù)厣顚嶋H,開發(fā)和利用地方的各種課程資源?!镀返屡c生活課程標準》中就要求“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處的環(huán)境資源,如學校的自然資源、生產勞動資源、民俗資源”?!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材,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fā)、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以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本土資源的挖掘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了。廣州是一個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不但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擁有世界級的輝煌歷史文化,是中國嶺南文化中心。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人文歷史,豐富的民間傳說,以及各種各樣的紀念場館、特色特產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都是最富價值的課程資源。這些本地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必定使品德課教學的載體更貼近實際,實施更順暢有效,更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二)熟讀深思子自知——易懂。

當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成為學習資源的時候,本土資源較之于學生生活經歷以外的課程資源,更具有親和力。本土文化的凝結物,如山川、建筑、飲食、藝術品等,都是學生容易理解、容易接近的現(xiàn)實情境,學生走近它們,與課程的心理距離也就縮短了許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身邊事物總是有著特殊的親切感,未成年人的成長特點及年齡特征,要求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從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用事實說話,用榜樣引路,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他們關注身邊的事物,在關注中引發(fā)思考,在參與中激發(fā)興趣,在體驗中培植情感,從而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本土資源對學生來說對學生修德和做人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沃土,是學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的德育內容。本土文化不僅是本地人的情感之根,還是人成長的基礎性土壤。

二、巧妙開發(fā)本土資源“三部曲”

在本土資源的開發(fā)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是開發(fā)的主體,只不過兩者所起的作用不同:教師主要負責方案的策劃、行動的指導、資源的利用等方面;學生則負責方案的落實、行動的實踐等方面。只有兩者共同參與、共同實踐,本土資源的開發(fā)才能得以順利進行。一般來說,本土資源引入品德課堂要經歷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梳理。

梳理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教材知識的梳理,另一方面是對本土教育資源的梳理。通過學科的梳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把學科知識的封閉結構改造成為開放結構,通過對本土資源的梳理,明確哪些本土資源能夠為我所用。這樣就為學科知識與本土資源——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鏈接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說促使學生德育的發(fā)展是品德學科的最終目的,梳理就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通過梳理,我們要深入關注結論性知識與現(xiàn)實,與個體之間建立多種聯(lián)系的可能性,進而融合知識與體驗。

(二)鏈接。

梳理已使學科知識與本土資源一目了然,鏈接就是把能夠反映教材教育要求的本土教育資源和教材主題相對應。從小學品德教材來看,它僅僅為教師教,學生學提供了幾個“點”,目的是要起到舉一反三、以點帶面的作用。在操作時,要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單元主題,從學生身邊選擇相匹配的本土資源,并按照教材反映的不同主題進行歸類,對其進行補充和拓展,它們的結合是水到渠成的。(見下表)

本土特色人文歷史資源與相關課程內容表:

《品德與社會》關于歷史內容的本土資源一覽表

《品德與社會》關于人文內容的本土資源一覽表

從上表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很多教材內容可以與人文歷史特色資源緊密結合。當然,表中所列的僅僅是一些典型課題,并且這些課題與人文歷史特色資源的結合可以是交叉的,整合的。據(jù)研究,1—6年級的教材內容有40%可以與其結合??磥?,在品德學科教學中對人文歷史特色資源的利用刻不容緩,它對品德教學有著特殊而又重要的意義。

(三)開發(fā)。

開發(fā)主要是通過各種調查、探究、實踐、考察等方法,掌握詳細的本土資源,并通過照片、文字、課件等不同形式,把本土資源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這個步驟是建立在梳理和鏈接基礎上的,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做得細致、深入,更有助于本土資源的開發(fā)。當教學的素材直接來源于學生身邊的時候,學生就產生了更大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可信度。我們從學生可以眼見的生活出發(fā),引導學生深入現(xiàn)實的生活,獲得最有效的學習資源。資源開發(fā)主要是從眼見的生活中發(fā)掘素材。

本土資源的開發(fā)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實踐能力,結合品德教材的結構,我們主要在三到六年級開展本土資源的開發(fā)活動。我們以年級為單位,每個教學班自選一個教學主題進行本土資源開發(fā),并在教學中利用校園網絡,使班與班之間做到資源共享。進行這種合作式的資源開發(fā)活動,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學生的學習精力有限,不可能每個班、每個老師、每個學生都來系統(tǒng)、全面地進行本土資源的開發(fā),這也不是進行本土資源開發(fā)的目的;其次,進行本土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主要是讓學生有研究性學習的經歷,在活動中培養(yǎng)能力,豐富情感,但這種活動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讓學生、家長產生怨言;再次,不同的班級分工合作,不僅可以節(jié)省時間,增加了活動的有效性,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也更有利于進行資源共享。

三、合理運用本土資源的“三要素”

(一)縱向聯(lián)系,感悟德性。

把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生活資源導入課堂,如果僅僅是依托它的固有姿態(tài),對學生的價值提高就是極其有限的。所以,需要對學生獲取的原生態(tài)的本色資源進行“道德化”的整合,提高它的道德含量。

例如,教學《家鄉(xiāng)水的故事》,如果只讓學生了解水資源現(xiàn)狀,明白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會太大。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低年級到高年級,年年講,月月講,周周講,日日講,“節(jié)約用水”真可以說是伴隨著學生的成長的熱門老話題?,F(xiàn)在這個話題又要在品德課上講,如何用舊瓶裝新酒,選擇什么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要考慮的問題。最近一段時間,廣州開展“創(chuàng)文”的系列活動,報紙、電視鋪天蓋地地展現(xiàn)各方面的創(chuàng)文成果,東濠涌、荔枝灣就是在這個時候走進我的視野中的。我校就在東濠涌附近,不少學生上學、放學都會經過這條涌。我靈機一動,東濠涌不就是很好的學習資源嗎?東濠涌的故事不就是《家鄉(xiāng)水的故事》嗎?于是,我把這個本土資源與課程標準、教材主題鏈接在一起,在課前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調查活動,通過實地考察、街頭訪問、參觀東濠涌博物館,學生僅對東濠涌有了直觀的認識,還對東濠涌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有的學生把東濠涌當作旅游景點介紹給自己外地來的親戚,有的學生把東濠涌當作小公園連續(xù)去了幾次……當學生回到課堂,我們師生共同探究東濠涌的水從“清黑清”,從“臭氣熏天到鳥語花香”到變遷的原因,通過進行古今的聯(lián)系,從現(xiàn)代文明出發(fā),感觸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與變化的同時,體會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步伐,感悟“文明”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從而強化學生珍惜家鄉(xiāng)水的情感和態(tài)度。因此,立足于本土資源的道德化、有效化,就需要在搜集獲取的同時加以縱向聯(lián)系和整合,使相關的內容承載更多的道德信息,給學生以積極的教育。

(二)橫向拓展,提煉德性。

任何一種地方特色的東西,只有面向整個道德體系的時候才能顯示它最大的教育性。因此,需要把獲得的本土資源與課程設置的內容及外面世界的相關內容進行聯(lián)系和甄別,形成彼此的碰撞和思辨,并在不斷地交融中提煉教育的價值。

例如,《罪惡的戰(zhàn)爭》作為“勿忘國恥”的開篇課,講述的是一段中國屈辱史。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歷史畢竟離他們太遠,他們也無法體會當時社會的各種狀況。若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演繹的辦法,由教師介紹戰(zhàn)爭引起的原因、戰(zhàn)爭發(fā)動者的目的,戰(zhàn)爭的現(xiàn)實破壞場景、戰(zhàn)爭給人們造成的危害,則固然也不失為一種方法,但這無異于隔靴搔癢,教學效果不會很理想。這時,本土資源帶來的優(yōu)勢就可以充分顯示出來了。廣州不僅是當年鴉片進入中國的主要口岸,還是當年清政府禁煙運動的主戰(zhàn)場,更是開打的地方。在廣州有不少跟有關的遺址和博物館。為了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感性的認識,我在課前指導學生通過到圖書館查閱當年的史料、歷史圖片和視頻資料,結合家委會舉辦的親子活動,請家長們帶孩子到廣州的遺跡參觀。結果,學生們在活動中挖掘了不少課程資源,如抗英指揮部舊址(三元里古廟)、義勇祠(廣州石井)、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廣州博物館、沙角炮臺、威遠炮臺、海戰(zhàn)博物館(位于威遠島)等。由于這些展館是通過實物、場景復原、放映錄像等手段,生動有趣地真實地再現(xiàn)當年的情境的,因此學生容易就了解這段歷史。在課堂上,我不再把教學重點放在講歷史事件上了,而是結合事件,與學生一起探究我國在那兩場罪惡的戰(zhàn)爭中遭受的欺凌和蒙受的恥辱的原因。在師生共同分析的過程中,以兩次為例,比較了清政府、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各持什么態(tài)度,很容易就看出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和人民大眾的英勇不屈。在拓展的環(huán)節(jié),我還出示了《時局圖》,學生清楚地看到侵略者從廣州登錄后,長驅直入地侵占中國領土的路線和范圍,很快就激發(fā)出對侵略者的仇恨之情。在進一步的探究過程中,學生明白了戰(zhàn)爭的失敗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和軍事落后,經不起洋槍洋炮的打擊,鑄成民族的奇恥大辱,明白只有國家強大,才能不被外敵欺負,進而理解林則徐的意義,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情感。借助這種橫向的聯(lián)系,著眼教學的多面,本土資源的價值優(yōu)勢更多體現(xiàn)出來了。

(三)關注個體,提高德性。

在生活中對學生品德促發(fā)和影響最大的是他們的個體經歷。品德課本土資源的開發(fā)必須與學生日常生活積累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提高對道德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可以說,只有當學生的生活,與相關的話題資源共同提出來,進行探究和感悟的時候,他們的發(fā)現(xiàn)才能更加真切,認知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學習家鄉(xiāng)板塊的內容,在家鄉(xiāng)環(huán)境、家鄉(xiāng)特產、家鄉(xiāng)人、家鄉(xiāng)風俗被充分挖掘的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聯(lián)系到自我的生活體驗,結合曾經親歷或參與的系列活動,引發(fā)感受。在上《鄉(xiāng)風鄉(xiāng)俗》一課,由于教材中呈現(xiàn)的圖片描繪的都是北方的民風民俗,對于南方的孩子來說,有不少場景是陌生的。為了彌補教材的不足,老師在課前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班上大多數(shù)同學都有周末跟父母去喝早茶的習慣,于是巧妙地把廣州的早茶文化引入課堂之中。由于班上每個同學們都有喝早茶的經歷,當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體驗環(huán)節(jié)時,參與表演的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把生活中的情景再現(xiàn)出來;當觀眾的同學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歷,對小品中人物的行為進行評價,還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喝茶感受與大家分享。在評價與議論中,學生很快就學會了正確喝茶的禮儀。這時,老師通過組織學生觀看粵味十足的喝早茶的視頻,展示各種精美的廣式茶點,傾聽關于早茶的民間傳說,通過思考與點撥,學生很快就明白喝早茶并不僅僅是填飽肚子這么簡單的事,而是廣州人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感”的表現(xiàn)。喝早茶不僅是一種文明的交往手段,還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和友情。早茶文化中包含的民間傳說、古老的童謠、風味小吃等,讓學生體驗到本土文化的獨特氣息和價值,油然而生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其實,一年中許多特定的節(jié)日也是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良好契機。除了熱鬧喜慶的除夕、春節(jié)及元宵燈節(jié)外,廣州人還有清明踏青、上墳祭祖、吃艾糍餅、插柳枝等習慣,端午節(jié)有吃粽子、賽龍舟、吃龍船飯等習慣……學生們通過采訪長輩,在參加民俗活動,了解家鄉(xiāng)文化,熏陶民俗文化的同時,從而更加了解家鄉(xiāng),關注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在了解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形成對家鄉(xiāng)的良好情感。

本土資源的開發(fā)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更需要運用不同的手段:調查、探究、實踐、收集、整合。不斷地積累和挖掘,一定能使本土資源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們應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本土資源,構建課內外聯(lián)系,拓展學習空間,增強實踐機會,充實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心靈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激發(fā),智慧得到開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