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范文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

第1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繪本 圖文審美 悅讀樂寫 語言素養(yǎng)

隨著傳媒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我們已經(jīng)不可逆轉地進入了“讀圖時代”。小學語文課程肩負著培養(yǎng)“讀圖時代”的學生學會觀察、想象、審美、表達的任務,繪本是最佳的媒介之一。新課標倡導我們“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而語文課程的“開放”與“活力”一定是來自于滿足學生最真實的成長需求。因此,努力探索繪本導讀課程的實施策略,是我們的語文課程在“讀圖時代”義不容辭的責任。

基于以上認識,依據(jù)新課程標準、多元智能理論與繪本推廣領域的相關文獻,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初步構建了小學低、中學段的繪本導讀校本課程體系,并總結出五大針對不同學段、不同繪本的導讀策略。

一、探索基于繪本特質的導讀課程目標

繪本,是用圖畫和文字這兩種不同媒介從不同視角共同來敘述故事的一門充滿創(chuàng)意的綜合藝術。閱讀繪本,從封面到扉頁,到正文,到環(huán)襯,都會不斷讓讀者有“眼前一亮,難以忘懷”“看了還想再看,再看還有新發(fā)現(xiàn)”的驚喜。比如,《南瓜湯》,封面上貓、松鼠、鴨子一起喝湯時的排列順序;環(huán)襯暖暖的南瓜湯顏色;正文中由“哐啷”兩個字的特殊表現(xiàn)效果制造的聲音感;鴨子出走后,貓和松鼠在家里等待時透過肢體動作和表情變化所呈現(xiàn)的內心感受;以及最后一幅無字、無結局的開放式結尾畫面……無不令人感到是一場大飽眼福又震撼心靈的圖文交響協(xié)奏音樂會。

這種特質,決定了繪本的導讀課程,不僅僅要讓兒童讀到一個好故事,更要讓兒童學會觀察、想象、推理;不僅僅是對圖像、故事的認知結果,更是引發(fā)兒童情感體驗與共鳴、沖突、升華的過程。繪本的特質決定了繪本導讀課程的目標與新課標倡導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不謀而合”,仿佛“量身定做”。因此,我們的繪本導讀課程目標是多元與三維的立體呈現(xiàn)。(詳見附表一)

我們的導讀課程體系中,在三年級才導讀《我有友情要出租》。因為關于友情這個話題,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模糊的。到了三年級,學生有了一些交友經(jīng)歷,才開始探索友情的意義,嘗試交往的多種方式,并在交友中確認自我和他人的關系。因此,三年級的學生讀《我有友情要出租》很容易與故事的主人公大猩猩“共情”,并借由思考大猩猩在走后該怎么找到屬于自己的友情,來與自己對話,探尋友情的本質與交友的方式。因此,我們所列的“適讀書目”與網(wǎng)絡推薦書目差異巨大。

二、針對不同繪本,總結實踐策略

1.故事講述。

這一策略適合畫面簡約、故事性強、以情節(jié)變化取勝的繪本,就像烹一條鮮美無比的活魚,清水蒸熟了就好吃又營養(yǎng)。適合這一策略的繪本有《愛心樹》《我的爸爸叫焦尼》《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

2.問題討論。

有些繪本情節(jié)并不是很連貫,但知識性強、畫面復雜,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適時停下進行提問、討論、猜測、想象、求證等等,是引導學生學習觀察畫面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讀中思考好習慣的最佳策略。導讀《蚯蚓的日記》《風到哪里去了》《神奇校車系列》等等,都需要這樣讀讀、停停、說說、問問,把引導學生與繪本內容充分互動作為導讀的重要任務。

3.藝術創(chuàng)想。

故事講述之后,讓學生進行與繪本內容相關的創(chuàng)意手工活動,就好比給繪本這道主菜搭上合適的配菜,以促進主菜營養(yǎng)更好地被“消化”“吸收”。導讀無字書《雪人》之后,找來棉花、膠水、彩色卡紙,粘貼出一個心目中的永不消失的雪人;導讀《小黃和小蘭》之后,提供藍色與黃色兩種顏料和花紙,讓學生開開心心地做手指畫,仿佛小藍與小黃不再是兩種色彩,而是我們的兩個朋友。

4.主題活動。

依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借助一個繪本故事,設計幫助學生呈現(xiàn)與發(fā)展多元智能的綜合實踐活動,好比是烹調出了一桌融智慧、樂趣與才藝于一體的“滿漢全席”。請看對繪本《卡夫卡變蟲記》的教學設計。(詳見右上圖)

5.悅讀樂寫。

以導讀《南瓜湯》為例。我會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看圖復述三個好朋友制作南瓜湯的分工、做被子的流程、彈琴唱歌的情景,這便是“悅讀”;故事的結尾是開放式的,我便引導學生分組模擬三個角色,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續(xù)編不同的結尾,寫成一個小故事或小劇本,這便是“樂寫”。“悅讀”“樂寫”的過程中,學生內化了圖、文語言,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故事的主題更加清晰地彰顯出來。

第2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關注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3-229-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教育實質是對人的培養(yǎng)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去建構新型的課堂,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真正邁向一個嶄新的境界!

一、關注學生學習的發(fā)展性,呵護學生創(chuàng)新的靈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一代新人?!币獙嵤┖眠@一目標,教師首先必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用心去呵護學生創(chuàng)新的一切靈性。因為,呵護學生創(chuàng)新的靈性是喚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起點,也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有許多扼殺學生創(chuàng)新靈性,破壞“寶貴財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師問學生,冰融化了變成什么?有的學生說變成水,有的學生說變成小河,有的學生回答變成春天。結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揚,說成春天的被老師斥為“胡說八道”。這個教師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靈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擊一番,其結果,或許這個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詩人。

可與其相反的,一位老師在上完《兩只鳥蛋》之后,看到學生仍興致勃勃,便利用幾分鐘讓大家說說心里想說的話。一位學生要求上臺背誦白居易的詩:“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边@位教師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進行一番熱烈的對話。大家從“不能打枝頭鳥”到鳥媽媽怎樣照顧小鳥,又說到“我們的好媽媽”。這時,一個學生突然說:“我們的媽媽就像鳥媽媽一樣好,因為我們都是鳥蛋?!保ㄈ嗪逄么笮Γ┊斃蠋熢儐枴盀槭裁础睍r,他一本正經(jīng)地說:“因為我們現(xiàn)在還小,比較容易被壞人帶走,如果被壞人帶走了,媽媽也會像鳥媽媽一樣著急的?!保ㄆ渌麑W生贊同了:喔!那我也是鳥蛋……)我們要為這位教師關注學生、尊重期待,善于呵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關注學習方式的探究性,為學生營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間

新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學生在課程學習方式上由過去的以接受性為主向“自主、探究與合作”的方式上轉變。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動去合作,自己獲???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自己想的,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擊學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師都應該想辦法為其提供機會,那么學生的終身受用的知識就會自然而然地建構起來了。

小學階段,向學生提供了許多現(xiàn)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主要素材,以“問題──探究──新問題——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開。這一過程不僅能使學生學習了知識,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許多生活必備的經(jīng)驗。

例如《窮人》一課的結尾只寫“桑娜拉開了帳子”便嗄然而止,這給讀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間,也給學生提供了盡顯個性的好機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全文,根據(jù)漁夫和桑娜的思想變化過程,選擇自己的認知情感,推測想像“拉開帳”子后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師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選擇的空間,去開啟學生的認知情感,課文體現(xiàn)的夫妻情、鄰里情,才盡顯其美!在這里,學生學會了自主感悟,學會了合作交流,這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三、關注學習主體的互動性,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率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與討論性練習,才能夠實現(xiàn)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其次,交流應是雙向的,教師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學生經(jīng)過思考或小組討論,在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以有效的反饋,而不是簡單地判斷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或簡單地予以更正。

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還應關注學生個體積極主動的求知、充分的言語實踐活動,這樣“互動”才能落實。要把握這一特點,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具體做到以下幾點。

1、參與的時間要充分。要切切實實把教師的活動時間壓下去,教師點撥指導的質量要上去。

2、參與的形式要多樣,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全班學習應當優(yōu)化組合。

3、要參與教學全過程。學生的課堂參與不僅是在教師指導下去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還應當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課堂上參與教學定向、反饋評價、課堂總結。

第3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范文

論文摘要:校本課程開發(fā)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種潮流,也是今后基礎教育課程發(fā)展的一種基本取向。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可以彌補國家課程“千人一面”的局限,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要。高中語文課程是極具人文性的課程,各地各學校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語文課程資源,有利于通過開發(fā)語文校本課程突出自身的特色。但是在開發(f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影響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質量和效果。

開發(fā)校本課程能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課程計劃,有利于專業(yè)的發(fā)展。同時,還能激活和豐富語文課堂,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fā)展個性的廣闊空間。語文校本課程是以語文知識為載體,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使學生熱愛語文學科,并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的一門課程。它的開發(fā)為高中語文課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在前進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第一,不少學校對于開發(fā)語文校本課程不夠重視,流于形式。很多學校已經(jīng)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工作,但實際上很多學校只是流于形式,重視不夠。不少學校領導干脆照搬其他學校的模式,制訂的目標和內容并不是建立在對本校學生個性需求與本地資源特色的評估上,而是遠離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本質,沒有將校本課程開發(fā)落到實處,導致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內容出現(xiàn)了兩種不良傾向:一方面,有些教師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卻忽視了語文學科領域的學術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師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而不顧及學校的特色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學術性太強。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科目供不應求,而一些對學生要求較高的科目卻無人問津。開發(fā)校本課程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門面,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在他們看來,和開發(fā)校本課程比起來,高考和競賽要重要得多。

第二,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主體的課程意識薄弱,知識技能準備不足。開發(fā)語文校本課程的主體是廣大語文教師,但是多數(shù)語文教師更適應以前的角色,即被動地執(zhí)行國家的課程計劃,遵從學科專家編寫的教材及教學要求,甘愿當一個“教書匠”。競賽輔導和高考的壓力使多數(shù)語文教師從來不想、也不愿意成為課程的開發(fā)者。參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就意味著要加重工作負擔,從中又無法得到相應的回報,他們甚至認為課程開發(fā)是國家或教育管理部門的工作,與學校無關。即使與學校有關,也是極少數(shù)權威教師的工作職責,與普通教師無關。同時,長期以來,教師只有教學的觀念,而沒有課程的觀念,在教育理論方面,也只有教學論,沒有課程論,既沒有從事過開發(fā)課程的活動,也很少參加相應的培訓。因此,絕大部分語文教師都缺少開發(fā)校本課程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素養(yǎng)。

第三,保障機制尚待改進。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保障。目前,帶有共性的問題是對于課程資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視不夠。高中語文教師的數(shù)量少、負擔重,學校的硬件不足,學校的場地有限,投入的資金有限,教學資源短缺,負責開發(fā)課程的教師一方面面臨超負荷的教學任務及升學壓力,另一方面在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政策扶持,時間、經(jīng)費、資源準備嚴重不足,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在重重現(xiàn)實困難面前舉步維艱。

以上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決,勢必會影響到所開發(fā)的語文校本課程的質量,進而影響開發(fā)語文校本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筆者通過參與高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認為要取得預期的目的,就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學校要高度重視,以創(chuàng)新管理體制保障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fā)。校領導要樹立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列入學校重點工作,在內部機制上進行創(chuàng)新,圍繞新課程,制定開發(fā)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劃,突出研究主體,挖掘研究潛力,提供支持條件,建立激勵機制,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增強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責任心。學??梢愿鶕?jù)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成果對老師進行精神及物質獎勵,也可以跟教師的職稱評定掛鉤,逐步激發(fā)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內部需要。教研的各項活動要有專人負責,時間地點要有保障,教研內容和主題要切合實際。學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門應注意減輕承擔開發(fā)校本課程教師過重的負擔,給予其更多的人文關懷,以創(chuàng)新管理體制保障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fā)。為其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提供時間和精力上的保障,積極進行資料建設,盡可能地提供經(jīng)費支持,努力創(chuàng)造與各層次專家、校際間交流對話的機會。

第二,加強校本教研培訓,打造出一支學習型的教師隊伍。學校領導要緊緊抓住學校發(fā)展的契機,組織教師認真分析學校發(fā)展的優(yōu)勢、存在的不足,使全體教師達成“校榮我榮,學校與教師共同發(fā)展”的共識。同時,學校還要豐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訓配合校本教研,使負責開發(fā)校本課程的每一位教師都按照自身的條件與興趣在某些方面做出更為深入的研究,實現(xiàn)由單純的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的轉化。同時,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文化氛圍,打造嚴謹、務實、民主、寬松的校本教研環(huán)境,切實為教師搭建充分發(fā)揮作用的平臺,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讓持有不同學術觀點的教師暢所欲言,相互激勵,破除學科界限,建立真正的學習型組織。

第三,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內容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校本語文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依據(jù)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多渠道地開設校本課程。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設置相應的活動課程,努力構建一種切實有效的“大語文觀”語文學習環(huán)境。同時,在開發(fā)語文校本課程中,應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樣能更好地發(fā)揮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在新課程改革以及學校特色建設中的作用,使校本課程與新課程共同成長,與學生共同成長。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要始終具有本校特色,從而滿足學生發(fā)展的各種需要。

總之,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發(fā)展學生潛能、促進教師發(fā)展、學校全面發(fā)揮社會功能和實現(xiàn)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徑,是廣大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爭取開發(fā)出高質量的校本課程。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fā):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第4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字】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策略

G623.2

一、前言

新課程改革的日漸深入,語文課程教學編寫非常重要,但是課程實施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教材的內容存在的滯后性,因此教學內容時代性與學生實際生活環(huán)境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此外,學校的課程資源缺乏使得學校缺乏特色,課程的校本化活動非常的重要。針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教師需要對教學目標來進行不斷的樹立,對課程教學內容來進行不斷的補充、不斷的拓展,注重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習能力,使得課程更加鮮活,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二、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策略分析

1、注重教材內容的補充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實際上對語文課程實際要求并不是非常的完善,教師大多將教學內容照抄照搬的進行教學,但是閱讀教學的內容只是教材中的內容,學生思維受到限制。校本化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補充,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從兒童思維角度出發(fā),不斷增加學生喜歡內容。教師需要不斷注重兒童閱讀材料的閱讀,不斷的更新閱讀材料,實現(xiàn)教材內容有效補充。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實際理解能力來將經(jīng)典誦讀內容作為教學補充,同時還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來進行閱讀材料的補充。教師還可以將時事政治內容結合的教學內容過程中,注重課堂教學的鮮活性和生動性,教師還可以將自身接觸到的內容來對學生進行講解,堅持閱讀內容的新鮮性以及生動性,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及時彌補教材上存在的滯后性。

2、教材內容上的拓展

大多數(shù)的閱讀材料都是來源于教材,但是教材卻并不能夠限制實際的教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注重教材內容的不斷拓展,加深學生在情感上的體驗,教師在完成課程教學內容之后,教師需要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在進行課文《小河與青草》的教學中,課文大多是講述小河、青草二者之間的幫助故事。整篇課文都是傳達人和人之間要互相幫助,學會了解別人的長處。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角色,鼓勵學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想象學生自己是小草、是小河,充分發(fā)揮自身作用,鼓勵學生認真練習對話,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感受到大自然中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重要練習,進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讓學生認識到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重要性,當別人遇到困難時需要伸出援助之手,不能夠冷漠、不關心。

3、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性

在進行語文國家課程校本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性。例如,在進行《臥薪嘗膽》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來導入教學情境,這樣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故事的新鮮感,學生課堂更加投入,在課文精講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講故事,不斷的進行嘗試和體驗,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嘗試,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深層次的含義。教師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激發(fā)學生參與欲望,讓學生自主投入到實際的學習之中,了解文本核心內容,掌握課程教學的重點,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此外,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引導學生激發(fā)對作品的深入了解,更加清晰了解文本核心內容。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加充分的想象,通過想象與閱讀內容的結合來提升學生語感,引導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理解以及感悟。例如,在《石榴》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內容的深入分析,體味其中的表達方式以及修辭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利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內容,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描繪自己的美景,更加自然、更加輕松的體味文字內涵,增強語感,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4、實現(xiàn)教材內容的有效整合

在進行教材編寫過程中,通常需要圍繞一個主題來進行單元設計,進行內容編寫,實現(xiàn)教材內容的整合。在進行教材編寫中需要將兩個板塊進行有效的整合,認識到二者之間的共同性,實現(xiàn)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有效整合,有效展開教學內容。例如,在進行語文教材編寫過程中,實際的教學內容需要貼合實際,特別需要借助多個學科之間的內容整合,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四、結語

語文教學并不只是Z言文字上的訓練,實際上更是閱讀內容感受和體驗的過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體味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非常多的作品,不僅需要體味作者愛憎情感,同時還包含著作者感情。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學方式鮮活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作品閱讀能力,提升學生耐心,堅持訓練方式上的科學性,充分發(fā)揮潛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小學語文校本化建設效率。

參考文獻

第5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 語文課程校本化 教學優(yōu)化 情境學習 思維狀態(tài) 凸顯體驗

一、課程校本化與教學優(yōu)化

“課程校本化”,就是學校以促進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和發(fā)展為目的,在課程、教學領域中,依據(jù)國家意志和師生實際開展優(yōu)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校本化教學的過程與傳統(tǒng)相比往往更加生本、有序和有效?!罢n程校本化”其實是“生本教學”理念實踐的具體體現(xiàn)。在課程校本化建設過程中,語文學科主要通過激活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將教材文本融合于擁有學生知識、生活和情景的再構文本中,從而得到貼近在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情境學習。

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大多偏重老師預設下的完美設計,或偏重某項特定的活動體驗,或偏重固有文本的深度探究,或偏重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而更多時候很少審視教學結構的合理性,由此帶來的弊端是使課堂教學評價失去了確定性,眾說紛紜的評課,不自覺地成了鼓吹課堂成功的支持者,最后給予的印象結論是——凡上的示范課都是成功的課,讓語文課堂教學的界定沒了相對標準的角度。現(xiàn)在看來,這一現(xiàn)象的確值得我們反思。筆者認為,在語文學科校本化教學建設中,教學的優(yōu)劣更應該成為判定教學行為得失的重要維度。語文校本化教學的有效結構應是,教學起步階段能夠從照顧文本特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教學發(fā)展階段能夠以生之“趣”促教學之“動”從而創(chuàng)造“有生”情境,教學階段能夠順勢讓學生獲得重組、超越或顛覆“前概念”的學習體驗;教學尾聲階段能夠給學生留下明晰的再學習能力。

下面筆者就以同仁開設的公開課《飲酒》三個片段為案例,談談在語文課程校本化建設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教學優(yōu)化的幾點思考。

二、案例相關陳述

1.背景說明。

這是一堂為校內優(yōu)質課活動評比開設的試講課。課題是出自八年級下語文教材所選的陶淵明的《飲酒》,由我組同仁老師執(zhí)教。執(zhí)教班級為本校七年級學生,學生水平在年級中為較好。本次教學性質屬于借班試教。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設置了以下三項目標:(1)根據(jù)詩歌內容想象情境,根據(jù)補充的資料豐富詩歌中留下的空白。(2)通過品味詩歌的關鍵詞領會詩人心境。(3)初步了解陶淵明這一隱士形象的獨特之處。

在上課之前,教師為學生的“學”準備一份課前預習資料。資料中包括三項重要內容,包括提供了《飲酒》一詩的原文以及注釋;提供了一組能夠表現(xiàn)出陶淵明個性特征的詩句;設置了一個前置性學習的問題“請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陶淵明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2.教學片段陳述與評析。

(片段一)

師:同學們,我們將要學習一首陶淵明的詩。說到陶淵明,魯迅這樣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中國赫赫有名的大隱”。那么,隱士,在你的想象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請大家根據(jù)自己的描述說出來聽一聽。

生:隱士吧,一般應該住在深山老林里。

師:你說的是他們居住的地方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對吧。

生:隱士嘛,說話方式應該很自我,常人看上去比較脫俗。

師:嗯,講的是隱士在氣質上有這樣的特點。

生:想象中的隱士,喜歡不問世俗之事,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什么的。

生:非常清高,喜歡喝點醉酒,還可能弄點高雅的音樂孤芳自賞,還有點怪異。

師:這兩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全面,從他們的概括中我們能感受到隱士的所具有的內在之處。

生:隱士的樣子嘛,外出訪友都還會戴著草帽。

師:我們的同學很有想象力,這樣的想象真的很形象,這算是讓我們看到了隱士的一個外形。

生:許多的隱士其實為了更好地謀求仕途,所以,假的隱士多過真的隱士。

師:沒錯。我們知道,陶淵明,確確實實選擇做了一個隱士。陶淵明這個隱士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好,現(xiàn)在我們通過學習他的一首飲酒詩,看看是怎樣的情況呢?請大家先結合注釋閱讀這首詩,理解它的意思。然后根據(jù)理解自己去朗讀。

……

(評析)

這是課堂的始發(fā)階段,在“印象隱士”的適中求問中,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之心,因為,對于“印象”,只要有過了解,自然就能夠說出一二。因此,這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小小提問,十分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對該課的興趣。

(片段二)

師:很遺憾,電腦放不了音頻文件。聽錄音就改為誦讀了。大家一邊聽著誦讀,一邊再調動想象,并借著想象去豐富一下詩歌中所寫的地方有什么特點?

(2分鐘后)

師:誰先來?

生:詩歌所寫的這個地方,詩人出門便可以看到南面有座高山,有山自然也有水。

師:悠然見“南山”,或許所居住的房子就面朝南面。

生:也許,但是下面說到飛鳥相與還,可以想象清晨有鳥飛來飛去。

師:就是說會鳥鳴不斷。

生:可以看到山頭那里還有繚繞云霧,透過清晨的日光。

師:那一定很安靜,寧靜。通過想象,我們可以感受南山之美??墒窃娎飳懙馈敖Y廬在人境”,這又是一個什么人聚集的地方?

生:大概是一個住了很多農民的村莊,但是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師:那么,為什么我們感受到是那么美的地方?

生:詩人雖然生活在人多之地,但是眼里是另一種情景。所以,這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可以讓一個人得到安靜。

師:為什么陶淵明不去深山里,徹底寧靜的地方隱居呢?

生:深山里條件沒有那么好,一個人生活總得跟外界打交道,不然就可能成為野人。

生:其實,隱居的意義就在于在內心里得到一種清凈,修煉,不在乎外在生活。而外在生活恰恰很好地磨煉一種清凈的內心。

師:講得太好了,心靈的隱居才是隱居真正的內涵。大家再想象一下,詩人現(xiàn)在在做什么?什么模樣?借助提供的學習資料,大家去想想這個問題。

生:他正在采。就像農夫一般的打扮。

師:還可能做其他的事嗎?

生:我在想,他或許正在地里勞動,“種豆南山下”。

師:沒錯。會飲酒嗎?

生:會的。而且會喝得有些醉。

師:陶淵明為什么要親自參與耕田勞作?

生:可能他太閑了,只有勞動打發(fā)時間。

生:可能這樣做比做官要多很多的自由。

生:也許是勞動可以讓人變得自我一些。

師:所以,能靠自己的勞動吃飯,起碼內心更心安理得,自由從容。

(相關教學設計)

1.(詩歌所寫的是什么地方?)聽錄音,用你的想象豐富它,詩人在一個怎樣的所在?

(1)南山之美,課文直接描寫“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想象:山巒、云霧、泉水、夕陽、飛鳥。

(2)“人境”,什么人聚居的地方?喧鬧的車馬中坐的是誰?

為什么陶淵明不去深山里,到徹底寧靜的地方隱居呢?(心靈的隱居)

2.詩人在做什么?他什么模樣?

3.陶淵明為什么要親自參與耕田勞作?

(評析)

這是課堂的發(fā)展階段,對比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都會發(fā)現(xiàn)執(zhí)教老師精心設置了許多細小問題,這些問題的精心在于緊扣詩句,不脫離本文;適合學生表達,又符合人物本色;問題連環(huán)相扣,又自然銜接。以上的教學實踐可以看出,課堂發(fā)展階段順利并且深入推進,學生的表現(xiàn)多有價值之處。

(片段三)

師:剛才通過對“悠然”與“茫然”的區(qū)別體會,我們初步感受到了陶淵明對質樸自由的田園生活的追求,并且在這追求中力求自由輕松的快樂,他的醉,本質含義更是對這樣的生活陶醉之情?;氐秸n堂開頭的那個問題:陶淵明這個隱士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生:在這首詩中,陶淵明應該像一個農夫一樣過日子。

生:他很大不同就在于住在人群中而不是山林里。

師:陶淵明在生活狀態(tài)上,又有什么特點呢?

生:過著很世俗的生活,并不是喝仙露生存。

生:他的許多行為都很質樸。

……

師:陶淵明詮釋的“隱居”并非一種姿態(tài),而是一種生活;“隱士”并非清高自傲的文人,而是閑適自在的生活者。他告訴我們隱居無需放棄現(xiàn)有的一切,并在詩中告訴了我們隱居的秘訣:“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p>

(評析)

這是課堂的階段,教師的最后一問,并沒有繼續(xù)深入,而是非常巧妙地回應開頭,完成了一次整體關照??此茮]有必要,其實非常必要,回馬槍的功用在于讓課堂教學內容的主旨得到更為明確的揭示。筆者認為,這是執(zhí)教老師高明之所在,因為,再精彩的過程,再精細的策略,再精巧的環(huán)節(jié),無非就是讓我們對某一個單一的重大問題,有更為清晰的理解。課堂之功就在于此。

三、關于教學案例總結的幾點思考

校本化教學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課堂有效教學?或者說什么樣的課堂才能真正既符合語文特性又符合教學本質規(guī)律?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大量的個性教學實踐總結與反思。然而,透過上述一則案例與分析,我們或能對當前如何開展校本化教學在課堂教學優(yōu)化上多一些新的認識。

1.積極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打開課堂之門。

從《飲酒》一詩的教學片段一來看,教師非常清楚的一點就是,努力做到能讓學生更好更方便地進行一種情境式的學習。在教學始發(fā)階段,通過學生“學前經(jīng)驗”或“前概念”的誘發(fā),非常迅速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情趣。當然教師是有備而來的,她為學生準備的學前資料三項任務布置,就提前讓學生完成了一種已有知識的提煉。這是“學”的良好預備,也是“教”的最好準備。這種從學生中來的做法,讓我們看到了敲開教學之門的最好秘訣。

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教學階段中,教師并不是簡單對學前資料學習的反饋與檢測,而是根據(jù)課堂即興中對教學對象——“陶淵明印象”的描述,再次創(chuàng)造全新的學習情境,把課堂預設中要呈現(xiàn)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一步步讓課堂生態(tài)變得豐富與活躍起來?!讹嬀啤方虒W創(chuàng)設的提問是得當與有效的,因為很好地生成一個激發(fā)多數(shù)學生認知的可接觸性話題。

遵循“生本教學”理念的校本化教學,其實質就是教師首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抓住學情,再努力創(chuàng)造不同機會激勵學生呈現(xiàn)自己的“前概念”,從而在學習交流中分享彼此觀點,對不同意見作出比較、選擇,讓學生思維感受到刺激,做出多元反應。因此,課堂結構的第一階段,教師要善于洞察他們的心理,未卜先知,巧設橋渡之路,激勵學生熱情參與,做到快速打開教學之門。

2.教學不在于教,以促成學習思維狀態(tài)作為使用教學手段的出發(fā)點,促進教學生成。

從《飲酒》一詩的教學片段二來看,我們注意到教學活動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推進。執(zhí)教老師能夠機智地抓住學生經(jīng)驗反饋,通過發(fā)揮自由想象、補充文本內容兩大預設的教學問題,不斷掀起學習,讓學生的學習層次性、過程性體現(xiàn)得很充分。從中我們看到,這樣一來,教學活動便成功地誘導學生保持住了活躍的學習思維。也正因為這一點,這段教學過程很有活力,有效知識大量生成。

校本化教學的本質表現(xiàn)就在于學生能在課堂教學中帶來真正的生成。由于每個學生背景不同,經(jīng)歷有異,他們頭腦中的“前概念”必然是多樣的、隱蔽的,可能還是不可思議的。譬如,教師讓學生想象詩人的居住之所在有什么特點,學生想到的已經(jīng)大大超越了文本表面的東西,這種生成為下面的矛盾問題做了很巧妙的鋪墊,也為揭示陶淵明這個人物的內在做足了點染。因此,優(yōu)化校本化教學課堂,不可忽視的是,保持學生的學習思維狀態(tài)才是教師運用教學手段的出發(fā)點。任何教學手段的豐富與否,精彩與否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激發(fā)學習思維涌動,排除終止學習思維的障礙才是需要值得考慮與實踐的。

3.促成清晰、有效的學習印象與體驗更有意義,優(yōu)勝教學多項內容的側重。

從《飲酒》一詩的教學片段三來看,執(zhí)教老師駕輕就熟,以一個環(huán)節(jié)服務另一個環(huán)節(jié),以一個有效問題過渡到另一個有效問題,使得《飲酒》一課的教學主旨凸顯,輕松地讓學生獲得對人物形象的清晰認識。我們注意到,經(jīng)過課堂上的反復體驗,學生對于陶淵明“隱居”形象的再認識已經(jīng)相當明了。事實上,對于《飲酒》的解讀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就學生經(jīng)驗而言,在一堂課里能夠對一個主旨問題得到這樣充分的理解已經(jīng)相當不錯。

這樣看來,優(yōu)化校本化教學課堂需要改變教師以往意識的是,促成清晰、有效的學習印象與體驗更有意義??此菩》懂?,但能讓學生獲得有效體驗,對于一堂課來說,也是足夠了,而并非一定要獲得語言、背景、技巧、情感、內容等在內的那種“五臟俱全”的印象。事實上,一方面有教師的胸有成竹,一方面有學生的多元理解,彼此在一堂40分鐘課堂時間里能充分體驗學習探究的樂趣。

參考文獻:

第6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范文

【論文摘 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進行課程管理體制的改革,要求學校開發(fā)校本課程。通過分析甘肅農村中學在課程資源、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辦學理念、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力求促進農村中學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生成和發(fā)展。

世紀之交,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進行課程管理體制的改革,即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盵1]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開發(fā)應運而生。

校本課程開發(fā)指學校根據(jù)本校的教育哲學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選擇、改編、新編教學教材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并在校內實施以及建立內部評價機制的各種專業(yè)活動。[2]它是以學校為基地并基于學校而進行的突出師生特點和學校特色的課程開發(fā)策略和活動。甘肅省于2009年秋季進入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校本課程開發(fā)也隨之走進甘肅省普通高中,探討這些學校當前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面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試圖對這兩個方面做一初步的回答。

一、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資源嚴重不足

一方面,受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相當一部分農村中學表現(xiàn)出校舍不足,實驗設備及藥品殘缺不全,圖書資料缺乏,教育教學活動設施不完全等。另一方面,農村有優(yōu)于雖然城市的許多素材性資源,但這些“俯拾即來”的素材的開發(fā)由于物力、財力保等保障措施的不到位導致不能有效的開發(fā),以上兩個方面決定了農村中學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課程資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二)教師專業(yè)知識滯后

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高師歷來以普通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這三門課的開設作為其“師范性”的特點,關于課程的知識在這三門中僅占極小的一部分,造成教師職前教育“營養(yǎng)不良”。另外,由于我國課程管理長期以來一直采用“研究-開發(fā)-推廣”的模式,教師無需知道“教什么”,只考慮“怎樣教”。農村中學在追求升學率的質量觀驅使下,長期以來奉行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形成了對國家課程的依賴性,忠實地執(zhí)行國家課程計劃;同時,由于受諸多條件限制,廣大農村中學教師從學校畢業(yè)后就再也沒有進修的機會,其科研水準差,科研能力低是不可爭辯的事實,這一切使得教師的課程開發(fā)意識淡薄。

(三)學校缺乏明確的辦學理念

雖然我國推行素質教育已取得很大的進展,但農村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相對滯后,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標準仍然單一,主要以中考、高考成績排名論質量,這一導向在很大程度上使學校在“應試教育”的藩籬中苦苦掙扎,幾乎是“千人一面”,學校缺乏明確的辦學理念,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缺乏理念的支持。

(四)評價基礎薄弱

校本課程評價是以學校為評價主體的自我評價。[3]即主要以校內評價為主,要求學校建立能夠反映內在質量和使用成效的比較科學而又合理的評價指標和體系。而農村學校長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普遍重視外部評價,內部評價幾乎被忽略。同時,廣大教師由于專業(yè)知識的滯后,評價能力缺乏。這幾方面的因素使學校很難建立比較科學的評價指標和體系,導致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缺乏有效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等功能。

(五)學生及其家長主體參與意識缺乏

校本課程開發(fā)需要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學生及家長和社會人士共同參與研究,即學生和家長也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參與者,而農村中學學生家長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且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已形成一個固守的觀點,即“教什么”是國家和學校的事,家長負責的是學生的衣食起居。同時,學生關注的焦點是“學些什么”才能“跳出農門”,對自己的成長需求并無明確的認識,很少有意識向教師、學校根據(jù)自己的需求提出他們的建議,而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依據(jù)是社區(qū)、家長、學生的需求,這一現(xiàn)狀使校本課程開發(fā)存在一定的主體缺失。

轉貼于 ?。W校缺乏開放的民主管理機制

雖然國家早已推行“校長負責制”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但由于種種原因,大部分農村學校實際上實行的仍然是教育行政機關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的任免是上級行政機關全權決定,學校校長、教師大多是照章執(zhí)行,整個學校的運行機制是從上到下,從政府到學校封閉運行。缺乏與社會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從學校到政府的反饋機制也很薄弱。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一個民主的、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學校以民主、開放的機制隨時的根據(jù)變化的情況調整和促進課程使其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于是形成了教師民主參與課程管理與開發(fā)與學校民主開放機制的缺失之間的矛盾。從教育管理的機制上對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制約。

雖然上述一系列因素對農村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消極的等待條件成熟時再去開發(fā),更不能逃避,應正視現(xiàn)實,尋找自身的優(yōu)勢,彌補不足,積極而有創(chuàng)造性地促進校本課程在本地區(qū)生成。

二、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策略

(一)積極推行校本培訓,提升教師專業(yè)素質

校本培訓作為教師的在職培訓,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4]能夠從不同的方面滿足教師的實際需求,這種培訓可以是長期的,如一年或一學期,也可以是短期的,如幾周或幾天;可以是理論性的,也可以是實踐性的,如課程編制、實施、評價,教學設計等等;可以是集體培訓,也可以是自學總結;指導人員可以是校內教師,也可以是專家學者。這對于農村中學教師而言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而又經(jīng)濟的培訓方式,可以大大地拓寬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結構,開闊視野,促進自身由“工匠型”向“研究型”轉變,為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同時,在學校管理層面上應努力倡導青年教師外出進修,增加學校發(fā)展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 明確學校教育哲學,凸現(xiàn)學校特色

教育哲學是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學校教師共同的追求,是課程開發(fā)的路標。農村中學應尋找自身的社會定位,確定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明確自己的教育哲學,從而為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提供方向性的理念支持。

(三) 加大經(jīng)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要確保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在學校全面實施,必須有一定硬件條件支撐,特別要加強實驗教學經(jīng)費的投入,切實解決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所需要的場地、設備、材料與藥品等嚴重不足的問題,以保證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順利進行。

(四)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學校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和體系

校本課程評價的目的是提升課程的內在質量和使用成效,應以“促進學生發(fā)展”作為課程評價理念,為切實發(fā)揮課程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功能,必須將校本課程開發(fā)納入上級行政部門的評價體系中并建立學校內部評價機制。當前由于體制原因,學校教育質量主要由外部評價,特別是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評價決定。學校的生存,校長的任免以及教師的聘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種評價。若上級部門的評價仍沿用原有標準,只注重統(tǒng)一考試的成績,甚至以分數(shù)、升學率排名,那么學校就不得不進行“應試教育”,取得上級的“好”評價,當然就無心思和精力顧及校本課程開發(fā),即使有時間,也不會重視這個與自身利益毫不相關的“校本課程”。因此,校本課程評價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保證條件。上級的評價體系應有此方面的評價項目,學校應有完善的內部評價機制,以促使教師保證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質量。

(五)加強學校管理的民主性

一方面,校長應充分發(fā)揮領導才能,從“課程管理者”向“課程領導者”角色轉變,為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提供一定的權力上和經(jīng)費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應積極搭建學校與社區(qū)、家長、學生等的對話平臺,形成融社會需求,學生、教師、家長等積極參與為一體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民主氛圍。

總之,校本課程開發(fā)雖然在農村中學舉步維艱,但不能因為困難而放棄或變相或流于形式,而應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性地讓校本課程在農村中小學生成,這對于全面推進農村素質教育不言而喻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6.

[2]崔永漷.校本課程開發(fā):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56.

第7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范文

關鍵詞 科學與人文相融合 化學校本課程 開發(fā)和實施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的課程體系是以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整體實驗框架。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研究就成為法定的實驗內容,擺在了學校課改工作的重要位置。學校應認真規(guī)劃校本課程,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建立課程資源的篩選機制和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相互轉換機制。我校創(chuàng)辦一百多年來,始終追求“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辦學特色,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既具有科學素養(yǎng),又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人才”。“科學”,包括科技知識、科學思維(思想)、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人文”,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與人文精神。在化學校本課程開發(fā)上,我校在保持“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特色的基礎上,致力建構一個以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課程體系,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

一、加強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組織、培訓與實施

1.組織。成立由分管教學校長統(tǒng)帥,教科室和教務處為主的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小組,落實專人負責,職責分明,建立起強有力的組織體系。

2.培訓。在開展學科通識培訓,確立起新的課程理念的基礎上,開展校本課程專題培訓活動。由教科室和教務處落實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業(yè)務培訓。

3.觀摩。每學期要組織備課組內交流、學科組內研討、校級觀摩、校際現(xiàn)場公開等活動,使培訓與開發(fā)有機結合,通過反復的實踐、觀摩、研討,提升開發(fā)能力。

二、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深化校本課程研究

1.要做好學校擁有的國家級、省級規(guī)劃立項課題與化學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銜接,注重兩者有機的整合。

2.充分發(fā)揮學校圖書館、數(shù)字化閱覽室、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的作用,尤其要充分發(fā)揮新建的數(shù)字化實驗室的作用。

3.依托揚州市的社會資源,確定一批包括工廠企業(yè)、農村、部隊、大專院校、自然風景區(qū)、科研機構等部門的校本課程實踐基地。首批確定的基地有:儀征化纖集團、揚州農藥集團、揚州市污水處理公司、揚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揚州大學環(huán)境工程學院等。

比如校本課程《生活中的化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發(fā)

4.充分調查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潛力的基礎上,開設化學競賽校本課程。比如《競賽化學――無機化學選講》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拓展以下幾個方面:

5.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綜合實踐的興趣。了解信息技術教育、勞動技術、社區(qū)服務與探究活動的一些常識。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xié)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研究探索與實驗證明的方法;獲得親身參與綜合實踐的體驗和豐富的經(jīng)驗。促進學生愛自然、愛生活、愛家鄉(xiāng),進而愛社會、愛祖國、愛人民等方面的積極情感,促進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促進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態(tài)度的形成,促進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自我發(fā)展意識的形成。

三、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保障機制

1.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行為研究模式。在實踐中要抓問題,及時反饋,調整開發(fā)方向、內容、形式等,不斷提高教師自我反思意識和調節(jié)行動能力,并以解決問題、取得成效為最終目標的教科研模式來推動校本課程開發(fā)取得良好的成效。

2.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過程中要求領導作風務實求真。由于校本課程的內容大多不同于學科教學,所以要求著眼于人的發(fā)展,回歸教育的本質意義。否則就會違背新課改的基本理念。

第8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范文

作為一種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是上世紀在西方興起的。本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界為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也大力倡導研究型教學。2005 年,教育部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高校積極推動研究型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1]。對研究型教學的研究自然也成為高校教研的熱點之一。學界對研究型教學的研究性內涵存在廣義的、多向度的理解,如歸納為“研究領先的教學、研究取向的教學、研究為本的教學、研究支持的教學”等[2]。但不論側重點何在,研究型教學都旨在促進學生的自主性、深層次學習,轉變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固有角色,在教師的“教與研”和學生的“學與研”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一教學目的如何體認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基礎性、人文性屬性,決定了其教學目的在于傳道,既傳天之道(真),亦傳人之道(善、美),即將自然、社會、心靈的真、善、美展現(xiàn)和發(fā)揚出來,最終達成“立人”的目標。

在教學活動中,筆者力求踐行以上理念。為了突出教學的研究性,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具備學術眼光,而且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問題意識是進行科學研究的起點,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能鍛煉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舉例而言,筆者在講授完唐五代的詞之后,緊接著講宋詞,為了讓學生對兩者的關系有更深入的了解,筆者有意將唐五代和宋初幾位重要詞家的生卒年份排列出來。花間詞的代表溫庭筠卒于866 年,韋莊卒于910 年,南唐馮延巳卒于960 年,李煜被宋太宗賜死于978 年。而宋代最早的有成就的詞人柳永、張先、晏殊和歐陽修四人,則分別生于公元984 年、990 年、991 年和1007 年。如此一排列,果然就有學生看出了問題。他們說,柳永等四人的創(chuàng)作活動顯然都要在11 世紀20 年代之后,而此時距離宋代建國已有60 年時間,距李后主去世也將近半個世紀,也就是說,詞在這一段時間內幾乎是沉寂的。大家原來都以為有了五代詞的積累鋪墊,宋詞馬上就會踏上輝煌之旅,但沒有想到宋詞并未隨著宋王朝的建立而立即發(fā)達,而是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的低迷才邁上高峰。幾位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便來請教筆者。筆者提示他們可以從宋初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狀況以及詞體本身的發(fā)展等方面去尋找原因,并提供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文獻資料。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和思考,幾個學生得出了各自的答案,筆者又鼓勵他們寫出學習心得。其中一位同學據(jù)此寫成了《試論宋初詞壇沉寂的原因》一文,此文經(jīng)過充實成為了他的本科畢業(yè)論文。

顯然,如果只是滿足于基本知識點的講解而不具備研究性的目的和眼光,則我們就不會想方設法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的學習也就不會具有主動性、探索性,所得也就很有限了。

如果說研究性的教學目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那么人文性的教學目的則側重于提高學生感受、領悟和處理人情的共情能力。前者的核心在于“理”,在于鍛煉受教者求真求實的智商;后者的核心在于“情”,在于提升受教者求善求美的情商,二者不可偏廢。對研究型教學而言,后者尤為重要,因為研究型教學主要培養(yǎng)有探索能力和全局性能力的人,因此人文素質和能力重于知識[3]。為此,首先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較豐富的歷史、社會知識和人生閱歷,具有較高的情感感受和傳達能力,具有美善相兼的文化心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先入乎其內地被作品所感動所牽引,然后再出乎其外地將學生感染、將學生誘發(fā)起來,在教師———作品———學生的三維關系中起到良好的介質作用。

二教學內容如何確定

教學內容即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的問題,一方面有培養(yǎng)計劃和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一方面也受制于其他因素和條件,諸如學生基礎之厚薄、授課時數(shù)之多寡、教師對內容之生疏與熟稔,等等。目前,研究型教學還不能也不必覆蓋課程的全部內容,我們大致選取了30%的內容進行研究型教學嘗試。這30%的教學內容之確定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價值的大小,二是教師和學生研究能力的高下。前者考慮的是客觀必要性,后者照顧的是主觀可行性。

以研究價值而言。中國古代文學經(jīng)歷了3000 余年的發(fā)展,積累了十分厚重的文化遺產(chǎn),從理論上、從傳承傳統(tǒng)的角度來看,它們都具有研究的價值。研究型教學就是要從這些內容中選取適合學生自主研討的部分來進行教學實踐。

我們在選取教學內容時兼顧了研究對象的純粹學理價值和現(xiàn)實情理價值兩個層面。比如,漢末五言詩《古詩十九首》的作者至今未有定論,如果通過考證能夠確定其作者,當然是一個具有相當學術價值的突破。但其意義主要是學理上的,對本科學子而言,這一命題并不切近于他們的思想和生活,難以引發(fā)參與熱情。又如,元末明初南戲的代表作品《琵琶記》,曾被晚明思想家李贄批評為“畫工”,雖也不乏生動形象之意,但終究不如《西廂記》《拜月亭》這樣的“化工”之作自然天成,尤其是情節(jié)上“三不從”的構思,頗受后人詬病。但在教學中,我們考慮到這一情節(jié)很能凸顯傳統(tǒng)道德系統(tǒng)的裂痕,對當今道德文化建設也很具有參考意義,所以將之作為研究選題讓學生自由探討。大家果然各抒己見,形成了爭論,深化了相關認識,教學效果很好。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研究論題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又循此旁涉到其他知識點、思考點、情感點,由點及面,學生思考和體會的深度與廣度因之拓展開來。

以研究能力的高下而言。首先是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眼光。筆者在教學中的體會是,一方面要結合自己的學術專長選擇合適的研究論題進行教學,以保證教學的學術性,此即以科研促進教學。另一方面也可以甚至應該拓展自己的學術領域,在教學中與學生一道探討更廣泛的學術問題,甚至可以將教學中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自己的學術思考和寫作中去,此即以教學促進科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相互觸發(fā)思想的火花,彼此問難,教師就不僅僅是“教”,也是在“學”了。三教學過程與方式如何創(chuàng)新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學局限于教書,教書局限于課程,課程局限于課堂,課堂局限于講授,講授局限于教材[4]??傊瑐鹘y(tǒng)教學方式是以課堂教學為核心的,課堂之外的教學活動時間既少,效果亦微。研究型教學在方法上要實現(xiàn)對以上局限性的突破。

從縱向的教學過程來看。研究型教學要打破傳統(tǒng)的以課堂講授為主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嘗試建立以課外研討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保證研究性、人文性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將教學過程梳理為五個環(huán)節(jié),特擬表1 以示。

很明顯,五個環(huán)節(jié)按照:課外課堂課外課堂課外的順序逐次開展教學活動。其中,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時間上所占比重并不大,且其作用僅限于教師對課題的導入、必要的背景知識精講以及最終研究成果的展示。事實上,研究型學習的主體即文獻閱讀、邏輯思考和成果寫作等均需學生在課外進行。研究尤其是人文學科的基礎性研究,其主要活動就是閱讀文獻、思考問題和寫作文字,這些活動怎么可能在極為有限的課堂中完成?而且“所有對學生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重要的具體事件,有4/5 發(fā)生在課堂外”。所以,我們認為課堂交流主要是一個成果展示的平臺,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課外研討才是研究型教學的主要部分,是水面下的冰山之根。

與此相應,教學主體也應由教師轉換成為學生。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要根據(jù)學習范圍精讀相關作品和文獻,獲得初步的感性認識。在自主學習和小組研討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要泛覽教師提供的

參考文獻,搜集相關研究成果,思考論題,在師生、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研究報告。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小組代表以ppt 演示的形式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研討的成果,教師和其他同學可以隨時提出辯難。在課后拓展環(huán)節(jié),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同學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繼續(xù)探討相關問題直至寫出專業(yè)論文。

從橫向的教學方式來看。課前準備主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較好的文字感受能力。不同于一般的預習,它要求教師提出較為明確的研究范圍,學生不僅需要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讀一定的文本,獲得初步的感性體驗,教師則以不定時交談和翻看讀書筆記的方式加以督促。

自主學習和小組研討是研究型教學的關鍵,經(jīng)過此前的閱讀和導學,學生們對研討內容有了基本了解,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入具體的研究狀態(tài)。如在一次教學實踐中,筆者在系統(tǒng)講述了唐五代及北宋詞史的基礎上,確定以“蘇軾的詞風”為題讓學生研討。先布置大家細讀了蘇軾的所有詞作,然后將全班50 名同學自由組合為3 個小組,分別研討“蘇軾詞風的表現(xiàn)”“蘇詞對前代詞人的沿革”“對蘇詞的評價”等3 個分論題。同學們進行了小組分工,有的查找資料,有的負責篩選,有的擬定提綱,有的制作ppt,有的執(zhí)筆撰寫研究報告。大家有分有合,每組先后組織了兩次集體討論。最后寫出的研究報告,筆者則逐一批改。經(jīng)過一番鉆研,多數(shù)同學的頭腦都動了起來,對論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有一個小組談蘇軾詞風的表現(xiàn)時,還能結合蘇軾的生平經(jīng)歷來分析其詞風的變化,比較難得。課堂展示也是研究型教學在方式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每組選出一位同學在課堂上以ppt 演示文稿的形式匯報小組研討的成果,其他同學可以就相關問題提出看法,進行交流,教師則適時加以點評。這樣的做法既能看到學生們集體研究的結晶,也能鍛煉一定的師范技能如ppt 課件制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現(xiàn)場控制能力等。實際上,3 個小組的ppt 文稿制作得都很不錯,陳述者能清晰流利地表達看法,其他同學也多能參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探討“對蘇詞的評價”問題時,班上同學還各執(zhí)一詞,形成了爭論,現(xiàn)場氣氛熱烈。大家都反映,經(jīng)過成果的現(xiàn)場展示,對問題的認識更為清楚和深入了。

四教學效果如何體現(xiàn)

教學效果即教得如何的問題,是對本文第一個方面———教學目的的回應。研究型教學的效果可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是在教學過程中某個環(huán)節(jié)所取得的具體效果,二是整個教學所實現(xiàn)的整體效應。教學效果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不應拘于一律,或是物化的文字成果,或是無形的心理躍遷。筆者從教學實踐中總結了閱讀、表達、思維等三個衡量指標。

1 閱讀效果

當下的年輕人其實并不缺乏閱讀,從各種媒介尤其是電子媒體上他們接觸了大量信息,但那些文字、圖像和聲音多數(shù)缺乏深度,有些則完全是信息垃圾。閱讀方式的碎片化不利于深入的思考,反而助長著浮躁的風氣。一些本科學生除教材之外極少專業(yè)閱讀,導致在畢業(yè)論文選題時捉襟見肘,讓論文指導教師很是為難,相信有過畢業(yè)論文指導經(jīng)歷的高校教師對此都深有同感。

有鑒于此,在課前準備和自主學習階段,我們要求學生對專業(yè)書籍進行深入閱讀,旨在開闊其眼界,沉潛其心境,培養(yǎng)良好的感受力。人文學科的研究尤其是文學研究,首先即要求研究者對文字具備敏銳的感受能力。文字塑造形象,文字蘊含情感,文字傳達道理,對文字的敏銳感受即是對形象、情感和道理的敏銳感悟,而論題的提出也需在大量的、精細的專業(yè)閱讀中才能實現(xiàn)。如在進行“北宋婉約詞”的研究型教學中,學生較全面地細讀了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晏幾道等幾位北宋重要詞家的作品,便對北宋詞的基本風貌有了具體感知,對詞體的特點獲得一些體認,為更深入地研討打下良好基礎。當然,為保障閱讀效果,教師需多花精力指導、督促,有條件的話最好定期開展讀書會之類的活動。比之一般教學,教師的付出會更多,而學生之閱讀實效也會更好。

2 表達效果

文學不外乎對事、情、理的書寫,如果說文學的閱讀是對這些要素入乎其內的感受,那么文學的研究則是對這些要素出乎其外的表達。因此,包括口頭和文字兩種形式的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當然是研究型教學的要求和教學效果的體現(xiàn)。筆者的要求是,對事的表達要具體、完整,對情的表達要有感染力,對理的表達要有說服力。

在小組研討中,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切磋有助于相互激發(fā)表達的欲望,理清表達的思路,選擇表達的方式。為了檢查小組研討的實際情況,筆者有時會參加學生的集體討論,在這種情況下,筆者一般不輕易發(fā)言,而將話語權充分交給學生。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平素較為內向寡言的學生也慢慢開始想說話、有話說并且說得不錯起來,在此基礎上,筆者鼓勵大家將心得寫成文字。一開始,也許并不熟練和規(guī)范,也較少創(chuàng)意,但總算是他們自己的想法,較之在網(wǎng)上復制抄襲而上交的那些“作業(yè)”要有價值得多。經(jīng)過多次打磨,每個小組的研究報告基本上能夠做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有些甚至言之有文(采),文字表達能力大有提高。

3 思維效果

應該說,研究型教學對學生最根本的訓練是思維的訓練,這一訓練及其效果也見之于教學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當中。比如,閱讀中的感受力,側重于形象思維;表達中的說服力,側重于抽象思維;對某些問題的較為深徹的領悟,則往往依賴于直覺思維的作用。但是要追問的是,通過整個教學活動,我們希望受教育者達到一種怎樣的思想狀態(tài)?對此問題的回答,當然因學科、課程之不同而有異。對于中國古代文學這樣的人文性基礎課程而言,我們認為,應該讓學習者對傳統(tǒng)文學與文化養(yǎng)成一種情感認同與理性思辨相結合的文化心理。

筆者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對古代文學和傳統(tǒng)文化非常熱愛,但菁蕪不擇,茫無入處,可謂有心而無力;也有些同學雖然思聰意敏,資質尚佳,但盲目跟風,靈魂無根,可謂有力而無心。因此筆者認為,在古代文學的研究型教學中,要讓青年學子對于所學內容產(chǎn)生“愛”和“懂”的心理效果。愛就是情感認同,即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崇敬心、自信心、擔當心;懂就是理性思辨,即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辨別力、分析力、運用力。由愛而懂,因懂而愛,兩者互為因果,共同建構起當代青年面對傳統(tǒng)文化時的基本思維特質。筆者認為,研究型教學(也包括一般教學)要達到的這一思維效果相當重要,因為現(xiàn)在95 后的一代大學生,將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力軍,他們的文化認同、文化姿態(tài)將決定中國夢的色彩。在古典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路口何去何從?他們應該有心,也應該有力。

當然,從較現(xiàn)實的方面看,研究型教學的直接效益是對于學生學位論文寫作和考研考學的積極推助。幾輪教學實踐下來,一些同學跟我反映,畢業(yè)論文的選題一下子明朗了,猶豫不決的考研方向一下子決定了。而作為他們的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便已有過不少交流,因而在論文指導過程中就感覺省力不少,論文寫作質量也明顯提高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R].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507/8296.html.

[2]汪霞.大學研究型教學中的“研究”[J]. 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11):43-46.

第9篇:小學語文校本課程范文

一、課程素養(yǎng)

語文教師的課程理論素養(yǎng)和課程開發(fā)能力是制約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須提高教師的課程理論素養(yǎng),幫助教師掌握課程開發(fā)技術,提高課程開發(fā)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課程元素是:

1.語文校本課程目標

語文校本課程目標首先應當以語文課程標準為總目標,在這個大方向之下,分階段、分項目列出細化的、階段性的目標??梢园研W語文校本課程的總目標定位為:

(1)營造語文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促進語文教師專業(yè)提升。充分挖掘語文教師潛在的課程資源,使教師在實踐中理解和運用課程理論,在課程的實施中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3)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拓展學校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建立適應學生多樣化發(fā)展需求、體現(xiàn)學校教育資源優(yōu)勢的校本課程體系。

從語文校本課程的具體目標看,“兒童詩”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目標可以具體確定為:編寫“兒童詩”校本教材,總結“兒童詩”教學的方法,探索實施“兒童詩”校本課程的途徑和策略,促進學生詩詞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學校特色的形成。

2.語文校本課程類型

校本課程開發(fā)目標確定后,要根據(jù)課程目標對課程材料進行篩選和組織,形成不同類型的語文校本課程。

第一類是教材性語文校本課程。如編寫《各年級讀寫目標指導綱要》,采用縱橫坐標式:橫坐標有閱讀目標、閱讀范圍、閱讀數(shù)量、讀寫指導、讀書筆記、寫作(口語交際)數(shù)量等,縱坐標有閱讀習慣、閱讀方法、閱讀能力等。

也可以將名篇名著、時文、同齡人的習作等,分門別類編輯成小本子,作為校本課程的閱讀教材,供學生課內外閱讀?!懊鳖愐俗寕湔n組依照課標要求研制開發(fā);“時文”類宜師生合作共同開發(fā);“同齡人的習作”類宜讓學生參與開發(fā),習作可選自報紙雜志,也可以向全校同學征集。這類校本課程各年級都可以開發(fā),便于形成系列校本課程。

第二類是主題性語文課程。主題類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可以采取針對某一領域的課程內容進行縱向深層次的課程開發(fā),以滿足部分學有所長的學生在某一領域中的深入學習與發(fā)展。如識字、寫字、演講、誦讀、習作等。北京市崇文區(qū)回民小學將民間文學“藏頭詩”引入學校課程,在欣賞與學寫藏頭詩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第三類是活動性語文課程。如開展文學講習班、課本劇表演、小記者采訪、電視演播、電腦小報、筆會、辯論會、新聞會、讀書報告會、時文賞析會、經(jīng)典詩文誦讀等。

第四類是環(huán)境性語文課程。創(chuàng)設多彩的有利于母語學習的校園環(huán)境,以熏陶學生的語文意識和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如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作品,發(fā)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閱讀欄”“我會讀”評比欄,“看誰寫得棒”習字欄,在校園的草坪上寫上“小草正在睡覺,請不要打擾她”等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校園里通過各種渠道感受語文、學習語文。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上海市徐匯區(qū)高安路第一小學語文校本課程教材《讀書階梯伴我成長》,確定了語文校本課程教材編寫的序列。一年級上:認識學校圖書館;一年級下:整理我的書;二年級上:認識一本書;二年級下: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三年級上:學做文摘卡;三年級下:走進上海圖書館;四年級上:學會上網(wǎng)查資料;四年級下:讀書要關注作者;五年級上:學會批注;五年級下:學寫讀后感。

要注意的是:選修課、活動課是語文校本課程實施的一種載體,但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形式不應局限于選修課、活動課。語文校本課程不是“加課”,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是合理上課,科學施教。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提倡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強調的是課型、樣式的靈活多樣、各不相同。

3.語文校本課程資源

從功能角度來看,語文校本課程資源有兩類:一是條件性資源,它們決定著語文校本課程的實施范圍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地點、媒介、設備、環(huán)境及對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二是素材性資源,它們是語文校本課程的素材或來源,如知識、技能、經(jīng)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yǎng)目標等因素。

從年級看,《經(jīng)典誦讀》的校本課程內容可以作如下設計:一年級兒歌,二年級詩歌,三年級詩詞,四年級《三字經(jīng)》,五年級《弟子規(guī)》,六年級《千字文》。具體實施可作如下安排:(1)背一背。以《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小學生必背古詩》為主,輔以背誦名言諺語、歇后語、成語、對聯(lián)、詩詞佳句等。(2)講一講。積累名人名言、成語等,以講故事形式進行交流。(3)讀一讀。充分利用學生的語文課本等,培養(yǎng)朗讀能力。(4)寫一寫。通過抄寫鞏固積累,養(yǎng)成“提筆就是練字”的好習慣。(5)評一評。推廣“互動式、鼓勵性”的評價方式,進行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教師評、家長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

當前應特別關注網(wǎng)絡資料。網(wǎng)絡不僅是課程資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還是一座具有巨大發(fā)展?jié)摿Φ恼n程資源庫。為此,浙江省教育廳作了積極探索,從2012年11月啟動了五年內為浙江省在校中小學生建立個人“數(shù)字書房”,每人一個登錄號碼,向學生提供更大、更便利的閱讀平臺,激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4.語文校本課程流程

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管理與評價,大致需要考慮一些基本的工作流程:(1)成立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小組,為校本課程的開設和管理建立組織保證。(2)通過調查、座談、觀察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發(fā)展需求進行評估,了解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求。(3)培訓教師,特別要重視教研組和教師同伴間的案例分析、相互交流和啟發(fā),多渠道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能力。(4)進行資源調查,對蘊藏在學校、教師、學生乃至家長和社區(qū)中的課程資源做到心中有數(shù)。(5)通過課程綱要的審議、答辯、推介等方式,建立教師之間開發(fā)校本課程的競爭性合作機制,激勵教師主動參與校本課程建設。(6)對校本課程進行跟蹤評價,了解和掌握校本課程的開設效果,對實施過程進行監(jiān)控。(7)了解、研究和引導學生發(fā)展需求的變化。(8)對校本課程進行動態(tài)調整。(9)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反思和研究。

二、學校為本

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應該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立足于學校語文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方面資源的條件,開發(fā)符合學校辦學宗旨和培養(yǎng)目標,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所需要的校本課程?!靶1尽钡挠⑽氖莝chool-base,大意為“以學校為本”。它有三方面的含義:

1.為了學校

一是要把本校的實際情況作為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出發(fā)點。要充分考慮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發(fā)展狀況,充分考慮本校自身的實際狀況和發(fā)展需求,考慮本校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結構和專業(yè)水平,考慮本校學生的語文學業(yè)基礎和興趣特長。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條件各不相同,學校的發(fā)展歷史、辦學模式、學生來源、發(fā)展基礎以及學校特色等各不相同,所以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立足點也不一樣?;趯W校,強調個性化,才能夠促進學校特色的發(fā)展。

二是要把改進本校的語文教學問題作為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目標?!案倪M”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決本校語文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也指要進一步提升本校的語文教學質量?!靶1尽标P注的不是宏觀層面的一般語文教學理論問題,而是本校語文教師們日常遇到和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所以它不會囿于語文教學的某一種理論識見,而會主動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于解決語文教學實際問題,并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經(jīng)驗、知識、方法、技術和理論。

2.在學校中

學校特別是校長,享有在課程政策范圍內決定校本課程的主要權力和責任。但是在學校內部,教師和學生要成為建設語文校本課程的主體,語文校本課程不應該只是校長或其他領導者個別人或少數(shù)人來做,而應該讓師生,特別是讓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參與校本課程建設,同時還是學生需要和喜歡的,學生要能夠對語文校本課程進行自主選擇。

語文校本課程要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本校語文教學中的問題,主要由本校的語文教師來解決,要經(jīng)由全體語文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來解決,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諸種方案要在本校語文教學中加以有效實施。真正對本校語文教學問題有發(fā)言權的,是本校的語文教師,他們對本校語文教學實際問題有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他們是學校不斷提升語文教學水平的關鍵。

學校里的教室、圖書室、校園環(huán)境等是語文課程資源中直接、顯現(xiàn)的資源。正因為它的方便、快捷,所以應充分挖掘,讓可以利用的校本資源活起來。

3.基于學校

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要落實在四個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訓、校本課程和校本管理。一般說來,校本研究是起點,校本培訓是中介,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落腳點,校本管理則貫穿、滲透在它們之間,起著協(xié)調、組織的作用。

由于校本課程是指直接由學校決定的課程,所以它首先是一個管理概念,而不是一種具體的課程形態(tài)。校本課程的實施也不統(tǒng)一規(guī)定具體的課程形態(tài),像學術性課程、活動性課程以及其他更綜合、靈活的課程形態(tài)。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可以根據(jù)不同學情、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特點酌情處理。例如,一所小學關于書法校本課程開發(fā),建立了“三位一體”的校本管理網(wǎng)絡:校級管理(教務處、教研組)年級管理班級管理。由教務處統(tǒng)一安排課程,定練習時間、內容,統(tǒng)一進度、用本;教研組負責教學輔助資源的開發(fā);年級組負責興趣小組的管理,由年級組內有特長的教師進行輔導。班級鼓勵學生“人人學書法”,做到班班有特色、項項有成果。

三、語文意識

語文校本課程要有語文意識,要進行“語文地”思考和設計,這本來不成其為問題。然而時下的語文校本課程常常出現(xiàn)繁雜、臃腫而且是非語文現(xiàn)象。目前有的語文校本課程熱鬧非凡,精彩紛呈,但是連起碼的讀、寫基本訓練也忽視了。有一句話說得好: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語文校本課程也是如此。對此,筆者提出一種語文觀點: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要用語文的頭腦思考語文校本課程的建設,用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校本課程中的問題,用語文的標準評價語文校本課程的效果。

1.語文意識是一種滋味

從本質來看,語文校本課程姓“語”,語文校本課程開發(fā)姓“校本”。語文校本課程的設置和教學都必須圍繞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來進行。編寫的語文校本教材,不是一本單純的課外讀物,要有語言文字的練習題和思考題。根據(jù)單元主題安排語文實踐活動和習作訓練。如學習了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就讓學生用語言文字來夸夸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培養(yǎng)喜愛家鄉(xiāng)的情感。通過參觀、訪問、調查、查閱等形式,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倍感親近。以此來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引導他們在語言的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這就有濃濃的“語文味”。

2.語文意識是一種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