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學的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第1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構建一個高效的學習空間和對學生學習有利的課堂氛圍。高中生物學習困難,知識點不容易掌握,學習內容比較散亂,并且過于抽象,

所以在整體成績中是比較關鍵的一科,所以,研究好高中生物教學的引導方案是對學生整體成績質的提高和飛躍,更是對學生深入了解

課堂內容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習方法;高效課堂;如何開展;

一、分析高中生物課堂的現狀以及成因

(一)高中生物課堂關于教師教學的現狀

現在的高中生物課堂教育現狀不是讓人特別滿意,往往會出現很多本不應該存在的問題,譬如老師講課只是為了完成課堂教學大綱任務才講,而不是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有的放矢,有理有據的傳輸課堂內容。很難打造出高效的學習課堂氛圍,常常出現照本宣科,以完成當日授課任務為主,把教材當作是講課的道具,不夠用心,不太注意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也不太去考慮積極的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最適合的角度和形式完成課業(yè)狀況,忽視了課堂的魅力,不夠吸引學生有限的注意力,而是承擔起完成最基本的授課內容就草草了事。這種現狀令人對高中生物教學的前景十分擔憂。

教師是教學課堂的指導者,也是領路人,所以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習的完成情況,教師的授課深度和授課能力也直接對學生吸收的程度以及對于課堂產生的興趣產生重大影響。

(二)高中生物課堂關于學生學習的現狀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否能正確理解課堂內容,能消化多少以及消化的程度,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學生是否端正學習態(tài)度,是否把學習放在了首位,以及能不能完成課上的任務,課下積極練習,有效的處理當日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效率。但是現在的學生有一半以上都比較自由散漫,在家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嬌生慣養(yǎng),對自己的未來很少有比較長遠的打算和考慮,所以,認為學習只是一個過程,不太把生活的重點放在學習上,也很少在乎學習的效率,不太考慮學習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更談不上聯系實際充分的利用時間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更多的學生不會利用自己的時間,不懂得更好的把握自己的理解能力,開發(fā)智力,在最大程度上為課堂吸收程度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心理上不是很重視自己對學業(yè)的完成情況,尤其是高中生物比較難并且抽象的學科,常常反映出不愛學的狀態(tài),讓高中生物教學變得越來越難以完成。

二、高中生物課堂效率如何進行提高的具體方法

(一)高中生物教學的研究方式

如果想有效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學水平,首先做好課程的跨越工作,讓學生在一種思維理念上成功轉向另一種研究方式,做好銜接工作是教師首要任務。

譬如,在研究病毒與細胞結構的時候,高中生物表現的的抽象思維豐富,思考過程過于復雜,教學多數與實際沒有緊密的聯系,并且沒有直觀的依托,只能依靠想象來完成教學過程,或者是電腦課件,給學生一個起碼的理解思路,無法按照正常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思維解決問題,分析實驗內容。所以教師在深度和廣度上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在研究課題的時候有的放矢,這對學生在整體上對課程的把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對生物實驗進行分析的時候,盡量不要從實驗的角度出發(fā),而是從生物教學模型考慮,客觀實際但是卻超出一般邏輯思維的方式,培養(yǎng)生物教學特有的分析方式。

(二)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培養(yǎng)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只有讓學生對高中生物充滿興趣才能真正意義上把這個較難的科目充分了解,積極學習課堂內容,完成教學大綱要求。因為興趣是一個人學習的動力和前提,只有對所學的東西產生興趣,并且慢慢變成愛好,才能在根本上推動學生對高中生物的學習,其實興趣隨時都存在,只是在隨著課程難度的增加,慢慢的會被削弱,由于高中生物的研究課題更加深入,更加高難,所以學生的興趣就漸漸變得所剩無幾了,于是就有必要在學生的角度是降低一些興趣的要求,慢慢深化自己的思維體系,完善自己對高中生物學習的決心和信心,不斷追求,不斷努力,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并且讓自己變得更加有毅力,有恒心,在根本上解決學生對高中生物的排斥心理和恐懼感。

(三)合理的誘導和啟發(fā)對培養(yǎng)學生對高中生物邏輯思維的作用

在教學期間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啟發(fā),有時候效果會比生澀的講述課堂內容有效很多倍,而且合理的誘導學生,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思維理念與適合高中生物教學的思維方式是對日后的教學非常有幫助的。

而且這種啟發(fā)式教育不僅僅可以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有幫助,而且在課后記憶也有著十分顯著的成效,這種理解的方式可以很長時間都對學習的內容有深刻的記憶,在考試的時候也比較擅長應用,因為這種學習不是簡單的記錄了機械的記憶,而是在自己的理解范圍內充分的調動大腦的積極性,更適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

對于這種比較晦澀的科目,教師可以選擇鼓勵學生相互探討,靈活的處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程度。當學生之間的探討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會較為深入的理解教學內容,這時候學生直接因為尋求正確答案時候的爭論,在課堂分析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充分的理解習題要求,熟知每一個已知條件,對每一個步驟都了如指掌,并且擁有自己的觀點,相互之間為了爭論最終的結果,早已對課題的過程分析的十分詳細,而且自己在哪一點上出現問題,在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失去了對分析的掌握,大家都已經基本上有數了,再經過教師的稍加指點,就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且這種問題學生由于自身參與的成分較多,對此類問題的記憶也比較深刻,消化吸收的程度也比較完整。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在高中生物教學課堂呈現出的問題還有多,而且都是由于長時間的不理想學習狀態(tài)以及方式養(yǎng)成的,如果想重新培養(yǎng)合理的教學方案必須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來分析課堂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最佳辦法,內外兼修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成績。高中生物教學方法的探究是整個高中教學的重點,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生物成績。

參考文獻 :

[1]郭斌.新課程改革所需的教學方法與教師的個體性[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09.

第2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 系統(tǒng)生物學; 證候; 中醫(yī)現代化; 蛋白質組學

Abstract: Systems biology is a new science of the 21st century, which resembl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tudy method and design. Adoption of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would do much help for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ts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such as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metabonomics, provide powerful tools for th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CM syndrome and the function of herbal compound recipe. Compared with other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such as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metabonomics method is more direct and more concise, especially for providing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TCM therapy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kidney diseases.

Keywords: systems biology; syndrome complex;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teomics

21世紀中醫(yī)藥現代化研究面臨新的挑戰(zhàn)。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生命科學發(fā)生了本質的飛躍,為中醫(yī)藥現代化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應運而生的系統(tǒng)生物學與中醫(yī)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謀而合,為復雜的中醫(yī)證候學說和方藥體系研究帶來了希望。中醫(yī)中藥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具有深刻影響。然而古老樸素的中醫(yī)學長期以直觀方法作為認識的主要手段,缺乏還原的分析方法,無法采集準確、客觀且能夠反映中醫(yī)藥最本質特點的定性定量指標,是制約中醫(yī)藥發(fā)展和中醫(yī)中藥國際化的瓶頸問題。

中醫(yī)學有兩大特點:一是整體觀,強調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系,和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各臟腑器官之間在生理和病理狀態(tài)下相互關聯;二是辨證論治,由此產生“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等思想。中醫(yī)學對疾病的認識注意到整體和個別以及共性和個性的特點,從動態(tài)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由此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然而,中醫(yī)學這些精華,目前還沒有用現代科學的語言加以詮釋,并不能被西方所接受。系統(tǒng)生物學的理想就是要得到一個盡可能接近真正生物系統(tǒng)的理論模型,這些模型不僅可以模擬生物系統(tǒng)的行為,而且可以用來預測該系統(tǒng)受到干擾后未來的行為[1]。系統(tǒng)生物學體現了一種整合的思想以及傳統(tǒng)生物學向“大生物學”過渡的一種趨勢,是研究從“組成”到“功能”的升華[2]。這與中醫(y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處。系統(tǒng)生物學的誕生給中醫(yī)學研究帶來了希望,將有助于揭示中醫(yī)學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思想的科學內涵。

1 系統(tǒng)生物學將促進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

系統(tǒng)生物學(systems biology),又譯為“系統(tǒng)集成生物學”或“系統(tǒng)綜合生物學”,是近年來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科學界關注的又一個研究熱點。2003年9月,美國哈佛大學醫(yī)學院開設了20年來該院第一個新系,關注的焦點就是系統(tǒng)生物學[3]。2005年6月,中國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基于理論科學和實驗研究的系統(tǒng)生物學系,將生物學、數學和工程學整合起來融入醫(yī)學研究領域。隨著功能基因組時代的到來,系統(tǒng)生物學已成為醫(yī)學研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工具[4]。它的技術平臺為組學,包括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相互作用組學、表型組學和計算機生物學等[5]。

1.1 系統(tǒng)生物學有助于揭示中醫(yī)證候的科學內涵 目前中醫(yī)證候研究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開辟一條新的途徑,這一途徑應既能符合“實體結構”原則,揭示證這一病理產物的物質實體,又能遵循“功能模擬”原則,探索其外在和潛在的表現規(guī)律[6]。近年來系統(tǒng)生物學及相關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我們從多學科、多視角進一步認識中醫(yī)證的本質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學基礎和技術條件。通過基因組學研究,建立不同證候類型的基因變異及基因表達差異譜和功能基因調控網絡;再通過不同證候類型的差異蛋白質組學和關鍵的功能蛋白質的鑒定及定量研究,結合中醫(yī)理論,則有可能從多個層次闡明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科學內涵,同時也可能發(fā)現與證候相對應的特異性基因和功能蛋白標志物,為臨床辨證提供客觀依據。

例如,王米渠等[7]用基因芯片方法研究中醫(yī)寒證患者,發(fā)現寒證的基因表達譜有顯著差異,在59條差異表達基因中,絕大多數與代謝(能量代謝、蛋白質代謝等)有關,說明寒證患者的代謝網絡有別于常人,使寒證診斷客觀化、現代化成為可能。Chen等[8]采用代謝組學研究發(fā)現,腎陽虛模型動物的代謝網絡明顯偏離正常動物,而用溫陽中藥干預后,模型動物的代謝譜回歸至正常范圍,呈現網絡修復的結果。

1.2 系統(tǒng)生物學有助于開展中藥現代化研究 中藥作為一個復合體系,多是配方使用,作用靶點多,涉及多個基因和細胞,從整體上調節(jié)人體的平衡和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中藥既需要研究單味藥及復方中各化學成分的理化性質及生物活性,又需要研究化學成分間的反應規(guī)律及對人體的影響。西方醫(yī)學對中藥復方的研究方法往往是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拆方試驗,最終找出作用明確的活性成分,這樣并不能反映中醫(yī)藥學君、臣、佐、使的配伍規(guī)律。因此,中藥要想繼續(xù)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既不能囿于“整體觀”而拒絕發(fā)展,也不能僅停留在提取、提純有效成分的水平上,而應該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借助現代生物醫(yī)學的先進研究方法,上升到對中藥系統(tǒng)性的研究,建立一個全新的與現代學科同質的理論體系[9]。

系統(tǒng)生物學不同于以還原論為基礎的生物學,僅關心個別的基因或蛋白質,抹煞各部分之間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作用和聯系;也不同于控制論,僅研究輸入與輸出,而是在以往分子生物學提供的大量基因、蛋白質等系統(tǒng)構成信息的基礎上將單個生物分子放在整體中加以研究[10],并以了解整體層次的功能為最終目的。系統(tǒng)生物學的方法學和相關技術有助于提高中藥復方研究的整體水平,揭示復方治病機制,從而為真正了解經典復方中各藥配伍應用的精髓提供可能的方法和可利用的技術平臺。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快速發(fā)展起來一系列先進技術與手段,如基因表達連續(xù)分析法、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與生物質譜、雙向電泳、多維色譜/質譜聯用、生物信息學與計算機技術等,為現階段在系統(tǒng)生物學水平(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上開展中藥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操作平臺。

2 蛋白質組學為明確中醫(yī)證候的本質和中藥復方的作用提供了實驗方法

中醫(yī)證候有4個特點。(1)整體性:主張?zhí)烊撕弦唬菍Χ嘁蛩氐恼w綜合,追求陰陽平衡與協(xié)調;(2)時空性:隨時間、狀態(tài)和環(huán)境等因素發(fā)生變化,是機體即時性功能狀態(tài)的反映,具有動態(tài)的概念;(3)傳變性:相關證型間可以相互影響,并按照一定規(guī)律發(fā)生傳變,表明證候復雜的相互關系;(4)個體差異性:同病異證和異病同證體現了機體先天稟賦及功能狀態(tài)對各種環(huán)境和精神因素等的反應性,是多樣性的基礎。中醫(yī)證候的這些特點可能牽扯到多種蛋白從含量到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因此用以往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逐個尋找分析證候相關蛋白質不僅費時費力,也使系統(tǒng)地理解證候本質成為空中樓閣。此外,中藥成分復雜,不管是單味藥還是復方,都是一個復雜的化學體系,藥物的各個成分分別結合到自己的作用靶點發(fā)揮作用,使本來已經非常復雜的藥理作用機制研究更加難以實施。運用以往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逐個分析蛋白質,無法從整體角度綜合全面地考慮問題,因此無法解釋藥物與藥物之間以及藥物與多系統(tǒng)和多靶點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蛋白質組是指由一個基因組以及一種生物、組織或細胞表達的全部蛋白質[11],蛋白質組學是對某一研究對象所有蛋白質進行系統(tǒng)地鑒定、定量及功能研究的科學[12]。蛋白質組學主要包括3個部分:表達蛋白質組學、結構蛋白質組學和功能蛋白質組學[1315]。表達蛋白質組學是指特定的細胞、組織或生物所產生全部蛋白質的鑒定。結構蛋白質組學是指對上述全部蛋白質精確三維結構的測定。功能蛋白質組學的任務是闡明上述全部蛋白質所形成的類似于電路的功能網絡。蛋白質組學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同時系統(tǒng)地分析大量蛋白質,這恰恰是中醫(yī)藥研究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利用功能蛋白質組學技術和策略,分析中醫(yī)證侯及經單味藥或復方藥處理過的組織、細胞或體液表達的蛋白質組,并比較治療前后蛋白質組的表達差異、蛋白質功能結構及相互作用的變化,系統(tǒng)地對證候本質和中藥的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調整作用機制進行研究,最終揭示證候的物質基礎和中藥單方及復方的作用機制和配伍規(guī)律。

3 代謝組學為中醫(yī)藥防治腎臟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代謝組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是通過考察生物體系受刺激或擾動(某個特定的基因變異或環(huán)境變化)后,所有低分子量代謝產物隨時空變化的情況,來研究生物體系代謝途徑的一種方法[16]。代謝組學整體系統(tǒng)的研究策略與中醫(yī)藥理論思想不謀而合,是從事中醫(y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的理想手段。因為,代謝組學研究的是反映機體狀況的分子集合與其功能之間的關系,所有影響機體健康的因素均可反映在代謝組中,基因、環(huán)境、營養(yǎng)、藥物(外源物)和時間(年齡)最終通過代謝組對表達施加影響,即代謝組學具有明顯的整體反應性的特點。因此,我們認為代謝組學作為后基因組時代新的研究方法,最適合于中醫(yī)中藥多靶點、多系統(tǒng)的整體研究,最有可能反映中醫(yī)證候“內實外虛”的本質特征。

在證候的研究上,引入代謝組學的平臺技術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代謝組學與中醫(yī)學在許多方面有相似的屬性。代謝組學研究通過對某一病證相關特定組分的共性加以分析、判斷,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病變過程及機體內物質的代謝途徑和代謝狀況;同時,代謝組學還有助于早期發(fā)現疾病生物標志物而達到輔助臨床診斷的目的。它能夠通過檢測不同時間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對這些由疾病引起的代謝產物的響應進行分析,即代謝物組的分析。其準確性依賴于儀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診治的科學性和定量化水平[17],最有可能揭示中醫(yī)證候的本質。

代謝組學研究中藥復方對腎病的治療作用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代謝組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各種生物體液,如尿液和血液等[18]。腎臟作為一個水液代謝器官,主要具有濾過、調節(jié)和稀釋濃縮功能。對生物體液的研究,最有可能反映腎臟的生理病理特點。由于腎臟在人體代謝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腎臟疾病的代謝改變常常是很明顯的[19]。系統(tǒng)地研究腎臟疾病發(fā)病過程中代謝物的變化,從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標記物,通過代謝途徑追溯更深層次的病理生理改變,將有助于更好地認識疾病,達到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目的。相對于傳統(tǒng)的診斷手法來說,代謝物的微小改變能夠更加敏感地反映疾病的早期改變,而相對于基因組學以及蛋白質組學等分子生物學手段來說,代謝組學更加直接、快速和簡便。因此,我們相信代謝組學將有助于闡明“病、癥、證”結構系統(tǒng)的內部結構,理解其內涵;為規(guī)范證的診斷標準,探索證候的動態(tài)內涵和演變規(guī)律以及揭示證與疾病療效的相關性提供科學依據。

4 總結

系統(tǒng)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的一個新興領域,代表21世紀生物醫(yī)學的未來,在醫(yī)藥方面的應用具有無限的潛力,將對基礎醫(yī)學、臨床研究及藥物研發(fā)等產生重要影響。中醫(yī)藥的研究若能與系統(tǒng)生物學相結合,將有可能從系統(tǒng)的角度詮釋中醫(yī)證候學的本質及中醫(yī)藥多靶點、平衡調理和標本兼治的治病機制和分子機制,為中醫(yī)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Ideker T, Galitski T, Hood L. A new approach to decoding life: systems biology. Annu Rev Genomics Hum Genet. 2001; 2: 343372.

2 Poon AC, Ferrell JE Jr. Systems biology. A clock with a flip switch. Science. 2007; 318(5851): 757758.

3 Pennisi E. Systems biology. Tracing life's circuitry. Science. 2003; 302(5651): 16461649.

4 Chen Z. Systems biology—the core dynamic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for the 21st century. Shi Jie Ke Xue. 2005; (3): 26. Chinese.

陳竺. 系統(tǒng)生物學——21世紀醫(yī)學和生物學發(fā)展的核心驅動力. 世界科學. 2005; (3): 26.

5 Yang SL. The progress of systems biology. Zhongguo Ke Xue Yuan Yuan Kan. 2004; 19(1): 313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楊勝利. 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4; 19(1): 3134.

6 Yu ZY, Du J. Proteome and study on the essential of TCM syndromes.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4; 24(9): 84484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余宗陽, 杜建. 蛋白質組學與中醫(yī)證實質研究.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04; 24(9): 844846.

7 Wang MQ, Feng R,Yan SL, et al. Analytic research on the macroscopic effect of 5 cases of cold zheng and 59 gene microarrays. Zhejiang Zhong Yi Xue Yuan Xue Bao. 2003; 27(6): 606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王米渠, 馮韌, 嚴石林, 等. 5例寒證的宏觀療效及基因表達譜芯片分析研究. 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3; 27(6): 6063.

8 Chen MJ, Zhao LP, Jia W. Metabolomic study on the biochemical profiles of a hydrocortisoneinduced animal model. J Proteome Res. 2005; 4(6): 23912396.

9 Zhai XX, Guo CG. Establishment of systematic theory of holistic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1998; 22(2): 104106. Chinese.

翟曉翔, 國承鋼. 建立中藥整體功效系統(tǒng)理論.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1998; 22(2): 104106.

10 Perlman ZE, Mitchison TJ, Mayer TU. Highcontent screening and profiling of drug activity in an automated centrosomeduplication assay. Chembiochem. 2005; 6(1): 145151.

11 HumpherySmith I, Cordwell SJ, Blackstock WP. Proteome research: complementarity and limit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RNA and DNA worlds. Electrophoresis. 1997; 18(8): 12171242.

12 Peng J, Gygi SP. Proteomics: the move to mixtures. J Mass Spectrom. 2001; 36(10): 10831091.

13 Aggarwal K, Lee KH. Functional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as a foundation for systems biology. Brief Funct Genomic Proteomic. 2003; 2(3): 175184.

14 Schmid MB. Structural proteomics: the potential of highthroughput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Trends Microbiol. 2002; 10(10 Suppl): 2731.

15 Patterson SD, Aebersold RH. Proteomics: the first decade and beyond. Nat Genet. 2003; 33 Suppl: 311323.

16 Nicholson JK, Connelly J, Lindon JC, et al. Metabonomics: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 Nat Rev Drug Discov. 2002; 1(2): 153161.

17 Jia W, Jiang J, Liu P, et al. Application of metabonomics in complicated theory system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2006; 31(8): 62162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賈偉, 蔣健, 劉平, 等. 代謝組學在中醫(yī)藥復雜理論體系研究中的應用. 中國中藥雜志. 2006; 31(8): 621624.

第3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分離定律”,這四部分內容間的邏輯性很強,層層深入.本節(jié)教材的主導思想是以孟德爾發(fā)現遺傳因子的實驗過程為主線,突出科學史和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而這也是必修2模塊的一個教育側重點,所以在模塊2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與本節(jié)有關的一些基礎知識,對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相對性狀等概念有一定的認知,這對于本節(jié)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努力回顧舊知.但學生還不知道有關減數分裂的知識以及基因的本質問題,因此對于孟德爾提出的四點假說的理解和領悟上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模擬實驗來體驗孟德爾假說.另外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驗證假說的方案,讓學生在分析討論過程中,真正理解孟德爾測交實驗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說明孟德爾選擇豌豆作實驗材料的優(yōu)點;掌握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方法和對實驗現象的解釋及驗證;區(qū)別自交、雜交、測交、相對性狀、性狀分離、純合子和雜合子等基本概念;闡明分離定律的內容和實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課前調查和課堂模擬實驗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分析、整理歸納能力;討論孟德爾雜交實驗的相關數據,形成科學的實驗分析習慣;會分析孟德爾研究的步驟,形成對假說―演繹法的初步認識;能夠運用分離定律解釋和預測一些遺傳現象,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和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對實驗現象的解釋及驗證,闡明分離定律;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

2.難點

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假說―演繹法.

四、課前準備

1.學生分組完成兩個任務

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兩個組的學生通過書籍和網絡等渠道查閱資料(內容主要包括孟德爾的生平事跡、孟德爾雜交實驗的科學背景),其他組的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表格對本年級同學及其父母的眼瞼特征(單、雙眼皮)進行問卷調查,并以表格的形式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

2.設計問卷調查的兩個表格

3.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的材料用具

兩個相同的紙袋(甲和乙)、兩種不同顏色的玻璃珠各20顆(如黑色代表含D的配子、白色代表含d的配子).

4.設計性狀分離比模擬實驗的實驗結果記錄表

學生閱讀課本上“問題探討”中的資料,了解“融合遺傳”的觀點.

結合學生的匯報,教師適當補充,并作以下幾點總結:①孟德爾自幼酷愛自然科學,通過對自然科學和數學的學習,孟德爾具有了雜交可使生物產生變異的進化思想,以及應用數學方法分析遺傳學問題的意識.②在實踐中孟德爾選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連續(xù)進行了多年的雜交實驗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實驗.③當時科學界開展對多種動植物的雜交實驗,孟德爾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如從單一性狀入手觀察分析遺傳結果;用前人從未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用過的數學統(tǒng)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觀點――融合遺傳,提出了顆粒遺傳的思想等.

教師設疑:豌豆具有哪些特點?為什么說孟德爾最成功的雜交實驗是豌豆雜交實驗?

讓學生走近“遺傳學之父”這一科學偉人,產生對孟德爾的欽佩和感動之情,體驗孟德爾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堅持不懈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結合圖片和課本上的示意圖以及注解,嘗試概括豌豆作為理想實驗材料的一些優(yōu)點,并思考兩個問題:.雜交實驗的含義是什么?如何通過純種間的雜交獲得雜種后代?人工傳粉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請大家閱讀課本“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并思考討論:

1.為什么子一代表現高莖?矮莖性狀消失了沒有?如何來證實這一點?2.為什么子二代又出現了矮莖?

3. F2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是必然還是偶然?是個別還是普遍現象?如何證明?

4.如果不用數學統(tǒng)計的方法分析遺傳結果,會發(fā)現F2呈現3∶1的數量比嗎?

教師通過幻燈片展示豌豆植株及花的結構圖,師生共同總結優(yōu)點:①自然狀態(tài)下豌豆自花傳粉(且閉花受粉),產生純種;②具有穩(wěn)定遺傳的、易于區(qū)分的性狀,如課本上列出的7對相對性狀,通過觀察很容易區(qū)分;③豌豆花大,易于進行人工雜交,獲得真正的雜種.

結合以上內容,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初中的知識,介紹兩性花、單性花、自花傳粉、異花傳粉,并給出相對性狀、父本、母本、自交、雜交、正交和反交等基本概念.

找到了理想的實驗材料,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德爾到底是如何進行雜交實驗并揭示遺傳奧秘的.

通過前面我們對孟德爾的了解,大家已經知道了,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還歸功于其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他在研究雜交實驗的過程中,采用由簡到繁的觀察方法,即先觀察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

那么,如果選擇豌豆的高莖和矮莖這對相對性狀來研究的話,雜交實驗該怎么做?雜交后代的莖高度可能是怎樣的呢?

大家的實驗設計和預測結果跟孟德爾的一樣嗎?

教師介紹孟德爾的正交和反交實驗,強調孟德爾實驗的嚴謹性.關于矮莖性狀是否消失、如何證實的問題教師提出兩個方案讓學生討論:1.用F1和矮莖豌豆雜交,看后代是否出現矮莖豌豆;2.讓F1自交,看后代是否出現矮莖豌豆.

并給出性狀分離的概念.

第4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性:探究性學習;初中生物;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5-0352-01

生物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針對性相對較強的學科,對于支持學生的智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操作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當前農村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沒有完全革新改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地拉大,實驗教學活動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法等等。為了切實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我們應將探究性學習方法引入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著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意識,從真正意義上改變農村教學中的傳統(tǒng)觀念和方式方法。

1.創(chuàng)設探究性情境,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創(chuàng)設探究性情境的目的在于摒棄之前傳統(tǒng)意義上教師與學生關系相割裂的錯誤觀念,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和諧、平等、富有探究意識的學習情境,一方面,使得教師放下自己所謂的"架子",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在自我創(chuàng)建的探索性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主動進行研究分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將自己大膽的想法及時告知教師和同學,有價值的話題大家再對其進行研究討論和深入分析,從而形成一種積極探究的活躍性學習氛圍和友好互動的良性循環(huán)。

例如在學習《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fā)育》這一課的時候,教師既要列舉出不同胎生和卵生的動物,前者如豬牛羊,后者如雞鴨鵝,同時也要適時進行課堂活動。生物的難度主要決定于教材中難點多少和性質,特別是一些與學生日常的認知相抵出的地方,這更是教學的難點,很容易讓學生一頭霧水。因此課堂活動的形式可以是提問活動,首先由教師將所有動物名稱列舉出來,然后各組或者男生女生進行分類進行搶答提問,回答的又快又好的團隊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課堂活動的形式還可以是進一步的言語探究,例如教師向學生提問"鴨嘴獸是胎生還是卵生",首先讓同學們了解鴨嘴獸這一物種,其次讓同學們根據課堂上已有的知識回答鴨嘴獸的種類,當同學們不明白為何卵生的鴨嘴獸屬于哺乳動物的時候,此時教師再進行解說,同學們就能恍然大悟。這樣通過學習――反饋――再學習的三步過程,能夠讓同學們對于胎生和卵生與哺乳、非哺乳動物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增加同學們的學術視野,提高學識。

2.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改革教學方法

當前農村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工作的不到位,有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教師自身專業(yè)素質不高和教學觀念落后上。盡管新課改已經持續(xù)很長時間,然而在某些農村地區(qū),教師依然頑守已經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加之教師本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不高,缺乏挑戰(zhàn)和自我學習的意識,長久以來嚴重阻礙了農村地區(qū)教學活動的發(fā)展。對新一代教師的要求不再是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在提高自身學識的同時切實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多種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式,在維護自身教師權威形象的同時,引導學生在日?,F象中歸納總結出相關生物學常識和原理,真正激發(fā)學生的求職欲望和學習興趣。

以《生物進化的歷程》這一課為例,在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地依據課本的行文順序進行授課教學,為了增加課堂的生動性、形象性,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網絡技術環(huán)境進行創(chuàng)新性教學。具體來說,依據"生物進化"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放映相關的生物進化的視頻、電影、紀錄片等,讓同學們在感概生命進化過程的奇妙之時,再利用PPT的形式,將已經制作好的同一物質的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的不同形態(tài)及特點向同學們一一展示,以引起學生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好奇。正如伽利略說所:"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在課堂尾聲,教師還可以與學生進行幻想式的討論,即討論未來的動物或者人類是否還能再次進化,再次進化的理由以及進化后的新形態(tài),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通過這樣一種循環(huán)往復式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進化這一空泛的主題。

3.充分利用農村自然條件

農村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有其獨有的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勢,即農村的實際生物自然條件。在過去的農村教學中,由于教師將教學束之高閣,割裂了生物教育與現實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浪費了農村這一塊寶地。探究性學習理念要在農村生物實驗教學中真正倡導實施,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從農村的實地環(huán)境出發(fā),有效利用好這一天然的教學資源。在農村中開展探究性教育活動的另一個有利條件是,相比于城市學生,農村學生與自然環(huán)境、生物信息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他們熟知自然,且在長期的農活勞作中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品質,為課外探究式教學方式的開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以《生物的變異》這一課為例,教師在向學生介紹完相關原理知識后,征求農民同意之后組織班級去田地里進行實地考察。如果有同學愿意邀請大家去自家田地里觀察雜交水稻的特點和收成,教師可以請該同學向大家簡要介紹農民對于雜交水稻的普遍評價,同時與其他傳統(tǒng)普通水稻進行比較,從而得出雜交水稻更加高產更加具有經濟效益的結論。通過實地考察,將理論與實踐成功結合起來,有助于孩子們用科學理論指導指導農業(yè)生產活動。

參考文獻:

[1]施秀琴.生物實驗課探究式教學的幾點體會[J].考試周刊,2010,7(28):17-18.

第5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初中物理新課標學困生轉化

一、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但新課標實施以來初中物理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相應地被提到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日常事務中來。筆者根據自己在初中物理學困生轉化工作所取得的經驗,結合初中物理新課標的特點,對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內部成因和轉化策略進行闡述。

一個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但總體上說有外部原因與內部原因。事實上,在形成學業(yè)不良的過程中有些因素可以單獨起作用,也可交互作用。大多數學生的學業(yè)不良是由于各種不良因素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1]在這些因素中,由于學生個人的內部因素造成的成分也比較復雜。筆者現主要從初中物理學困生(學業(yè)不良的學生)形成的個人因素特點出發(fā),談談初中物理學因生的內部成因:

(一)畏懼困難

根據筆者與所結對的初中物理學困生共同分析尋找學業(yè)不良形成的原因和時間時發(fā)現,許多初三的學困生是在剛入初二時對初中物理畏懼困難的情緒造成的。從初中物理新課標安排順序來看,雖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課本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的一大飛躍性的大進步(首先體現出來的是合科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的初中分科教學的很多弊端,減少學科界限),但是因為學科的特點而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從教材的編排上看,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所學習的是介紹性的有關物質結構的內容。這些內容一般僅要求學生對所教內容的認識、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般都結合自然界中的實物(或模型)進行學習,以學生的形象思維作載體進行學習;進入初中三年級后,學生首先學習的是具體較高抽象思維的物理學抽象概念的內容,如密度、功、能、壓強等。一向習慣于利用形象思維方式的初中學生,突然要求其具有抽象思維,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過程。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學生對這一轉變過程的畏難情緒。

由于學習內容的改變,必然造成學習方法、策略的改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很順利地得以轉變。學習方法、策略一般容易轉變的人是很容易適應不同學習環(huán)境和方法的人。在我們的學生當中,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做到這一點。所以,做不到這一點的學生,容易成為學困生。

(二)不喜歡動手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不同的學生的興趣愛好是不同的,有些學生喜歡具有一定思辯的問題,有些學生則喜歡動手做實驗。雖然說并不是所有的初中物理學困生都不喜歡做實驗,但確實存在一部分學困生與不喜歡動手做實驗有關。這些學生往往在上實驗課時是旁觀者,只看同組的其他同學動手做實驗,而自己則對動手實驗毫無興趣。

學好初中物理,學會觀察和實驗是最關鍵和最基礎的技能,這里的實驗不但是教師在探究課上要求學生動手完成的實驗,而且要求在學習過程中怎樣懂得發(fā)現問題、用實驗解決問題。這就是科學實驗探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三)獨立學習能力差

我在教學就有遇到這樣的學生,自己不能獨立完成作業(yè)。這樣的學生一般對自己不自信。初中物理的學困生一般就是這一類學生。獨立完成一項作業(yè),獨立完成一個問題的思考、獨立完成一個實驗、獨立回答一個完整的問題。這些對于一名學困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學困生缺少的就是這些方面的能力,他們在學習上總想有所依靠,完成作業(yè)時必須與同學坐在一起;即使偶爾能解決一個問題,但總是不自信,尋找答案或與別人核對答案后才放心;有一個問題時不敢單獨提出來,原因是怕教師和同學笑話他

(四)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對于一名初中物理的學困生來說,由于長期的得不到在學習上的成功的體驗,學困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

(1)缺乏思維的毅力。

思維的品質中表明思維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在思考一個初中物理的問題時,思維的持久性品質對解決這一問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學困生面對初中物理的一些問題普遍存在缺乏思維毅力的傾向,遇到一些稍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認真仔細地去思考的問題時,學困生往往顯得很不耐煩。這樣,很多學困生在面對一些稍難的題目或作業(yè)時,不是選擇怎樣去面對困難迎面而上,而是選擇了逃避,有些學生為了應付教師的作業(yè)檢查而去抄襲其他學生的作業(yè)。

(2)缺乏注意的穩(wěn)定性。

心理學表明,每個人都具有一定限度的注意的穩(wěn)定性,但是不同的人注意穩(wěn)定性的強度是不同的,注意的穩(wěn)定性也并不是一個人的先天,它是一個人后天在學習生活中"鍛煉"的結果與產物。由于學困生在對待初中物理的一些問題時顯得明顯的不足,學困生對待一些問題總是"心不在焉"。

(3)學習態(tài)度差。

由于學生在學習時遇到一些問題,并然會引起一系列的學習不良反應:學生面對一些問題覺得無所謂、解題時馬虎、書寫潦草、作業(yè)完成后不檢查等毛病。

(五)缺少好的學習方法與策略

學習需要一定的方法與策略。它是追求學習效率的學習者在特定的學習情景中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在認知加工過程中所運用的學習方法技能,以及對整個學習活動及其有關因素進行監(jiān)控的方法技能。[2]顯然初中物理的學困生普遍缺乏的是無認知的能力、即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的能力。比如說面對初中物理的整個學習過程,學困生對學習計劃、學習過程的監(jiān)視、學習過程的調節(jié)等很缺乏。

另外,由于初二學生所學習的初中物理的學習內容是物質的基本性質等的介紹性內容,一般的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學習由于沒有很好的學習方法作指導,學習過程中只重視對一些物理的概念、名稱的"死記硬背",并把這種"死記硬背"帶到以后的學習中來。針對初二學生來說,生物理學上的一個個概念與名稱僅是文字上的抽象概念,沒有實際上的現實意義。故此,學生根本無法理解這些內容,當然記憶的長久性就無從談起了。

二、初中物理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針對上述對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內部成因的分析,筆者采用了如下的轉化策略:

(一)形象開路,抽象漸入:

從初中學生生理上的發(fā)展特點分析,初中學生已經逐漸地從形象思維轉變?yōu)槌橄笏季S了,這種轉化對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點。但是在轉化初中物理的學困生時,我們要重視形象思維的訓練,并作為學生學習初中物理概念、規(guī)律的基礎,而抽象思維可在形象思維基礎之上得以培訓與提高。比如在學習光的折射規(guī)律時,學生對"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光從水或其他透明物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理解時,學生對于這一規(guī)律的理解是非常表面化的、是對文字面上的一種感性認識,根本不能夠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但是,若教師引導學生以形象化的思維理解這一規(guī)律,則這一規(guī)律顯得簡單:如可以做實驗,不管是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還是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在水的這個角(不管是入射角還是折射角)總是小于空氣中的角。通過實驗后,讓學生形成固定的有關這一實驗概念的"表象",則學生在以后應用到這一問題時自然而然地會想起這一表象。再比如,當學生在學習"物體的沉浮條件時,對于物體的上浮、下沉還是漂浮是液體與物體(實心)密度的大小比較有關",學生很容易混淆這一關系。所以,對于這問題,單純從文字或公式的理解是很難的,學生不容易記憶。但當我們從形象的具體例子出發(fā),從類比的方法出發(fā),這一問題就可得以解決:如我們可以舉例子進行類比,把木塊浸沒于水中,木塊上浮,(木塊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可類推)其他同理。從上述的舉例分析可以看出,以形象的思維去表達抽象的概念規(guī)律,是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基礎培養(yǎng)抽象思維的一種重要的方法。

(二)勤奮作基,方法作徑:

一類初中物理學困生是因為學生本身不努力、不勤奮造成的,而有些學困生很勤奮地學習,但是缺乏必要的方法而使自己成為了學困生。要想學好初中物理這門學科,勤奮與方法這兩者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對于勤奮,不管是從一些偉人的事跡中還是從學生身邊的例子中都能說明問題,這里勿需多言。但是一般的學困生都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指導,下面簡述之:

1.加強學習的計劃性。

有計劃的學習活動可以促使學習目標的實現,可以磨練學習意志,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也可以提高時間利用率。[3]指導學生制定一個科學的學習計劃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強預習、復習活動。

3.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元認知能力。

不管是對整個學習過程還是解決某一個簡單問題的,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元認知能力。簡而言之,元認知即是對認知的認知和監(jiān)控。也就是說,人可以跳出一個系統(tǒng)來觀察這個系統(tǒng)并且控制這一系統(tǒng),通過元認知了解、檢驗、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活動。[4]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若懂得怎樣去反思、總結前一段時間的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打算或吸取教訓,學生在下一階段的學習效率和水平將會有所提高。同樣,解決了一道初中物理的一個問題后,學生若懂得怎樣去反思、回顧這個問題的解法、思路及自己解題時存在的優(yōu)勢與不足,這樣,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將不斷提高。

4.加強學困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般說來,解決初中物理的問題有如下的步驟與方法:

(1)全面理清問題,通過較快速地瀏覽整個問題的整體框架大致了解問題的狀況,但一定要明確提出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提出的目的性是什么。

(2)以問題為思維的中心,以問題中已知各數量關系為主線,理清已知問題中的各數量關系與問題存在的關系是什么。

(3)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類型,大致以什么方式回答。

(4)初中物理的問題一般很注重思維過程。面對一個問題,我們首先通過明確問題的目的性,通過逆向推理的方法進行解題。如下題的解題思路:

題目:一金屬塊掛在彈簧秤的下端,彈簧秤的讀數是0.89牛;若把金屬塊全部浸入水中,彈簧秤讀數是0.79牛,求金屬塊的密度。

解題思路:

①解決什么問題:求金屬塊的密度ρ金;

②逆向思維:求金屬塊的密度,只要求金屬塊的質量與體積;求金屬塊的質量,只要知道金屬塊受到的重力(已知在空氣中金屬塊的重量);求金屬塊的體積,則只要求金屬塊浸沒于水中排開水的體積;求金屬塊排開水的體積,則只要求金屬塊浸沒于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的兩次示數差表示)。

(5)克服思維定勢。從總體上說,初中物理中哪一部分問題應用哪一知識去解答,在學生的思維中已經有一定的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對于一般的解題是有好處的,它可以減少學生思維的時間;但是思維定勢也往往把學生的思維帶入了解題的"死胡同",故在解決一些問題時,有時要充分地利用思維定勢的優(yōu)勢,有時則要克服。如上題中,求體積時并不能利用密度與質量的關系進行求解,則需要打破思維定勢,利用浮力的知識。

(6)選擇多種方法進行解題。每一個題目的解題都有一定的方法,且思路不同,這可以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形成這樣的一種習慣:當以自己的方法完成解題時,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另外的解題方法。

(7)解決一定問題之后,培養(yǎng)學生總結問題,反思問題的能力。

(三)化整為零,化零為整

學習初中物理的過程就是"化整為零,化零為整"的過程。當學困生面對初中物理內容時,要把整體上的知識體系各個擊破,從細處學習知識內容。但是,畢竟初中物理是一門有系統(tǒng)性的學科,這一學科中各知識點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通過理順這一關系,學生對知識形成網絡化。

(四)重視解疑,更重激疑

對于初中物理的學困生,學生的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問題是進行學困生轉化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在平時的學困生轉化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學困生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一般的學困生很難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確實,對于初中物理的學困生,平時的他(她)們很少把時間投入到思考一些初中物理的學習問題上來,即使有些學生平時有思考學科上的一些問題,但由于其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她)們所獲得的失敗的消極體驗機會比積極體驗機會多得多,所以這給他(她)們下一次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形成一定的障礙,教師在轉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問題。有問題的學生往往是對某一個方面經過認真思考的。通過點撥后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并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使學生產生興趣。

(五)傾情投入,師生共感: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個教育系統(tǒng)工程,轉化過程是一長期的過程。這過程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轉化一名學困生,筆者認為教師在情感的投入方面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取得學困生的信任與支持。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并不僅僅是學業(yè)上的指導工作,更是對學生心理上支持、理解、信任工作。我們不得不承認:由于受到社會、學校、家長等的升學壓力的影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總是對學業(yè)優(yōu)秀生比較重視,而對學困生則忽視了。長期受到這一意識的影響,學困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了一條不可逾越的心理鴻溝。學困生的心理相對教師來說是封閉的。這時要轉化這名學困生,首先教師的一切行為必須取得學困生的信任與支持。

2.相信學困生具有可發(fā)展的潛力。

筆者認為,"真誠地相信學困生是可以轉化的"這一點是轉化初中物理學困生的工作的基礎。從人的發(fā)展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等角度分析,這一點是不難理解的。超級秘書網

3.與學困生建立類似于"互惠互利"的"平等關系"。

轉化學困生時,教師不要以高姿態(tài)對待學困生,不要以為對學困生學業(yè)上的幫扶工作是對學困生的"施舍"。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中來,使學困生感覺到教師與學困生的關系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平等關系":教師可以從學困生身上學到很多知識,同理,學困生也達到了被轉化的目的。

4.教師是學困生學業(yè)上的指導者,又是精神上的支持者。

任何一個學困生,其總是回避著自己在學業(yè)上的后進,總是以自我封閉的形態(tài)出現在教師的面前。其實學困生在班集體中的心理壓力是無形的,也是非常大的。教師在這里的角色并不僅僅是對學困生進行學業(yè)上的指導工作,更重要的是給學困生以精神上的支持,使學困生走出"自卑、自閉"的心理。

總之,初中物理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艱巨而富有挑戰(zhàn)意義的工作,它需要更多的教師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項工作來。筆者相信,一名好教師不但能使優(yōu)秀生更加優(yōu)秀,同樣能使后進生不再后進了。

參與文獻:

[1]劉曉明傅貴芳編著中學生學業(yè)不良的評價與干預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21頁

第6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0前言

 

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是基于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之間的學科,醫(yī)學檢驗在醫(yī)療工作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同時具備扎實的基礎醫(yī)學知識以及臨床檢驗技能的實用性的檢驗人才?!夺t(yī)學微生物學》是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該課程是基礎醫(yī)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內容涉及細菌學、病毒學和真菌學三篇。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掌握與醫(yī)學相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機制、機體的抗感染免疫、特異性檢測方法以及相關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為后期專業(yè)知識學習和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奠定基礎。我校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為2014年新開設的本科專業(yè),結合本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以及轉型發(fā)展的需要,筆者就在如何提高《醫(y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從如何優(yōu)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以及改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總結和探索。

 

1優(yōu)化教學內容

 

《醫(yī)學微生物學》課程理論和實驗授課總學時為80學時。課程分為細菌學、病毒學和真菌學三篇,每篇內容包括總論和各論兩個部分,分別敘述原核細胞型微生物、非細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等生物學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學檢查法和防治原則(歸納為“三性兩法”)。內容編排上,該課程的各論部分是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比如細菌學各論部分基本上是按照細菌典型形態(tài)來編排的,合計包括了十四類。如果僅僅利用課堂上授課很難把所有內容講完,而且面對如此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學生也很容易產生混淆。因此,在教學大綱的整體設計時,我們確立了以核心知識為主線的原則,選擇目前影響較嚴重或流行性高等的病原微生物作為重點講解章節(jié),而精簡一些相對少見和較易理解的章節(jié)。

 

2改革教學方法

 

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欲望,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1任務驅動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夺t(yī)學微生物學》各論部分的每一類病原微生物的內容基本都是從“三性兩法”五個方面來介紹的,我們通過在課堂上仔細講解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后,會將一些相對容易理解的章節(jié)以有獎任務的形式分配給學生,學生課后自己收集資料,制作課件,學生在帶著“任務”有目的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明顯提高。

 

2.2 PBL教學法

 

如,在《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將一些實驗項目進行了改革,會提前一個月布置實驗內容,學生以小組形式自主設計實驗方法以及完成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的分析,課上總結陳述和討論。當然對于較難理解的章節(jié)依然沿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但是在授課結束后結合經典的習題練習鞏固,推薦給學生一些質量較好的精品課程進行再學習,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都得到了較大提高。

 

3改變考核方式

 

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要培養(yǎng)的是應用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理論考核和實踐教學考核同樣重要,我們在課程考核方式上也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嘗試。

 

(1)理論和實踐教學中都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注重過程考核。除了常規(guī)的出勤和作業(yè)要求外,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如參與小組討論、病案分析等)都可以作為平時成績加分項,實踐教學中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性都是平時成績考核加或扣分點。

 

(2)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逼”學生在課后多下功夫。學生自己整理課程的重點知識點匯集成題庫,根據出題質量給予評分。學生在出題過程中,回顧和梳理了課程的重點知識,學習效果得到明顯提高。

 

(3)充分利用學校建立的易班平臺進行課前預習或期中考試考核,大幅降低期末考試所占比例,考核方式更多樣,教學質量和效果卻得到明顯改善。

 

4總結

 

人類邁入21世紀的同時,也迎來了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醫(yī)學檢驗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加以提高和發(fā)展。《醫(yī)學微生物學》的學習對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學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機制非常重要,是他們在今后的實踐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教授這門課程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第7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 商務禮儀訓練 提升 職業(yè)素質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1(a)-0035-01

1 引言

教職成[2011]12號文件及教高[2012]4號文件分別先后指出:高等職業(yè)學校要強化學生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精神培養(yǎng),加強實踐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yǎng)水平的根本標準。

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yǎng)面向社會一線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使命。高職學生首先要具備以德為先的基本素質,同時要具備相應的職業(yè)就業(yè)技能,以及通過高等教育積累的專門化知識底蘊。

商務禮儀訓練是高職學生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采用教、學、練一體等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強化性訓練,促使學生的職業(yè)素質與綜合能力得到極大地提高。

2 商務禮儀訓練是職業(yè)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都已經是90后,該階段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特點是心高氣傲、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缺乏團隊合作精神、自我控制意識和心理素質較差、服務意識弱、缺乏創(chuàng)新力。因此,許多高職院校已經把學生的職業(yè)素質教育問題提到迫切解決的日程上。在商務禮儀訓練教學實施過程中以企業(yè)商務活動為線索,通過采用項目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使之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基本的禮儀訓練掌握商務禮儀基本行為規(guī)范技巧、提升個人形象。特別是針對如今大學生在職場中比較欠缺的抗壓抗挫力、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服務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等素質能力都有很大地提升。

3 采用項目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職業(yè)素質

所謂項目教學模式就是強調以典型活動為載體來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直接參與的一種教學模式。從任務的確定、學生的分組、任務的實施到完成后的評價,由學生全程參與、獨立完成,教師只是起到咨詢、指導與解答疑難問題的作用。

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們在設計項目時考慮到所提供的內容要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結,從商務活動中所選取的教學項目要能夠可實踐的和富有吸引力的。通過每一個項目的完成,學生的職業(yè)素質和職業(yè)能力就會得到一個階段的提升。

3.1 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質

職業(yè)道德素質是職業(yè)素質的根本。是指所有從業(yè)人員在職業(yè)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即整個社會對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觀念、職業(yè)態(tài)度、職業(yè)技能、職業(yè)紀律和職業(yè)作風等方面的行為標準和要求。是當今企業(yè)在招人、用人時首要考核的標準之一。

因此,我們從儀態(tài)方面要求學生每次上課打鈴的時候必須以標準站姿站好隊列;從儀容儀表方面要求男生必須穿西裝、打領帶配黑皮鞋,女生穿西裝配高跟鞋、化職場淡妝,以商務職場中員工的角色來參加商務禮儀訓練。使學生角色轉化,養(yǎng)成自覺遵守職業(yè)紀律的好習慣與嚴謹的職業(yè)態(tài)度。

3.2 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素質

設置一些商務活動背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職場角色,從而體驗商務禮儀規(guī)范在商務活動中的應用,并從中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我們設置一場商務迎送活動。要求如下:

①5-7人一組,由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設計、編排商務迎送活動內容,編寫活動策劃書。

②在這一商務活動中包括以下場景:到機場迎接客人;引領客人上車,車內交談;到賓館安排好客人住宿;引領客人參觀公司并進行簡單的商務洽談;送客人到機場登機離開;禮品饋贈。

③在整個過程中要注意介紹的次序、介紹時的手勢、握手時的注意事項、引領手勢、轎車乘坐禮儀、名片禮儀、電話禮儀等。

④學生可以根據小組設計的情節(jié)安排總經理、秘書、司機、客人、賓館服務人員等職場角色。如果有的人在活動中角色內容少,可身兼多職,即一人扮演多個角色。角色飾演完畢后要以標準站姿或是坐姿堅持在自己的最終崗位上。

⑤活動結束后,小組成員對活動進行反思、總結,小組互評,老師點評,最后核定成績。

為完成任務,每個學生在各環(huán)節(jié)都能全員參與、全方位參與,逐步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和主動服務精神。

3.3 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素質

從活動策劃到角色分工、從服裝準備、道具準備到按計劃進行,每個人都積極獻謀獻策。為了使活動效果更真實,學生會到企業(yè)拉贊助,通過社會關系到企業(yè)借服裝、設備。同一項目活動,每組表現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不但更激發(fā)了大家的創(chuàng)新力、提升了大家的動手能力,也為其他組觀摩的同學提供了新思路、新想法。

4 結論

通過項目式教學模式將程序化的課堂教學變成了互動的空間,激發(fā)了大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靈活掌握標準的商務禮儀行為規(guī)范。商務禮儀訓練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在我院已進行了4屆的教學實踐。通過訓練,學生在道德素質、團隊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服務意識等諸多方面職業(yè)素質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引領職業(yè)教育科學發(fā)展的若干意見[N].2011(12).

第8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演示教學;演示練習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的信息技術教師,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嘗試將“任務驅動、演示教學”及學生“演示練習”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形成了一種新的模式。它克服了“任務驅動、演示教學”教學方法中教師“主導”作用體現不夠、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教學任務難以落實等問題,又克服了單一的“演示教學”教學方法不利于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的缺點。在任務驅動中還給學生留下了學生演示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課堂中由被動變主動,教師演示教學結束后學生還要重復老師的操作勢必會增加學生的主動性,在主觀能動方面得到了鍛煉。本文從信息技術教學中事先的“任務”引發(fā)學生思考到教師的“演示教學”讓學生從中解決問題及最后的學生“演示練習”加固理解這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嘗試探索,即要求“力求以任務驅動,以某個實例為先導,進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學和做,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那么“任務驅動、演示教學”教學方法到底有哪些特點呢?我覺得只有充分認識和明確該方法,才會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內容,掌握知識點及其各種操作技能,更應該把握重難點,從簡單的有趣的問題引入并明確提出本節(jié)課藥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完教師的演示教學、認真聽完教師對各種知識的講解。要認真的做好這個任務“任務驅動”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不再用以前的“知識點”為線索,而是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時代的需求,改用以簡單的“任務”為線索、以各種有趣的“任務”為模塊,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認真演示各種教學技能,使其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特別是強調所學知識要與時代同步。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用“任務”來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根據“任務”的需求來學習,變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地尋求知識,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觀,由“學會”到“會學”。

再次在能力培養(yǎng)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積極地去思考、探索,每個人的思路、想法不盡相同,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進行討論、交流,并適當地給以幫助、鼓勵和點評,使他們相互取長補短,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其中的“演示教學”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的作用有如何呢?大家知道,由于學生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層次不一樣,甚至有部分學生在小學時根本沒有開設信息技術課,初中的學生也存在如此情況,即使他們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但是個體的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動手實踐能力的差異等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不同。再者,部分家庭條件比較優(yōu)越的家長也給他們配備了筆記本、臺式機等。為了讓信息技術水平落后的學生學習時也不感到困難,他們當然離不開老師廣播演示教學了,具體的操作步驟可以從老師的演示講解中獲取,從實踐中理解。從而完成教師的“任務”。

所以,“任務驅動、演示教學”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加以引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注重學習的循序漸進和積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學內容的從易到難的順序,而是以完成一個“任務”作為驅動來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明確“任務驅動、演示教學”教學方法的特點后,我是這樣來具體實施的:

一、“任務”要有層次感

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教師要做到精心設計好每一個“任務”。因為“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是要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知識,“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在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學生的特點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和興趣等。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學生的角度考慮,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每一個模塊,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也就是說要“任務”要有層次感。

二、“任務”要在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完成

從教學方法上來看,教師主要是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用“任務”來引導學生自學。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圖形、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信息的功能,設置特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果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那么學生在這種愉悅的環(huán)境中,便會自覺自愿地學習,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例如:在教初中第五單元《網絡之家――網頁制作》時,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制作網頁的方法。為了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在講課之前,教師就要搜集一些好的網頁給學生看。在網頁中不僅要有好的文字內容,還要有優(yōu)美的學生愛聽的背景音樂,以及一些好看的動畫效果。這樣的網頁在教學過程中演示,學生會立即表現出興趣。學生有興趣學習后,教師就要安排好每一個“任務”。用一個個“任務”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學習網頁設計。具體這一章的“任務”,可以分為讓學生完成制作一個簡單網頁,制作一個框架網頁和制作一個動態(tài)網頁。在學生制作網頁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自己看教材,多看一些別人設計好的優(yōu)秀網頁,從易到難地學習。特別是在學生自己動手上機實踐時,教師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旁起一個“輔導員”的作用,給學生答疑,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在網頁制作的“任務”的完成過程中,由于創(chuàng)設了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和感性認識,并用一個個“任務”引導學生自學和上機實踐,因此學生輕松地掌握了本章知識。

三、“任務”要讓學生積極參與

從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看,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以此來提高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例如:高一年級的《程序設計初步》,這一章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對于這一章的“任務”,就需要教師在講解演示時,一定要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才能夠突破難點,掌握基本程序設計的方法。在設計本章的“任務”時,應選取一個簡單而有趣的程序作為“任務”。比如制作一個死循環(huán)程序稱為病毒的簡單程序入手,可以排除學生學習程序設計的畏難情緒。選取的程序必須有趣,這樣能使得學生樂意參與學習。在講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去思考、探索,對于一些簡單操作,就要讓一些學生進行操作演示,并進行講解,討論。通過學生的參與演示和講解,師生就可以共同合作和完成這個“任務”。“任務”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后,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難點,上課也不容易走神,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在幾年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將“任務驅動、演示教學”教學方法和學生的“演示練習”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模式。它克服了“任務驅動”教學方法中教師“主導”作用體現不夠,教學任務難以落實等問題,又克服了單純的“演示練習”教學方法不利于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的缺點。教師必須很好地把握任務提出這一環(huán)節(jié),這也是“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實現成效的前提。教師提出的任務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要根據教學的目標要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提出任務。任務提出的方式一般有:教師直接提出任務;給出大的范圍,啟發(fā)學生自己提出具體任務;教師操作演示,讓學生對教師熟練的操作產生發(fā)自內心的贊嘆從而激發(fā)自己動手操作的想法。在任務提出時要注意與學生的交互,只有學生認同的任務,學生才樂于去學習。

例如在學習Excel 的函數時,老師首先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個求班級學生總成績的Excel表(當然總分一欄是空的)進行教學演示,接著快速地利用求和函數算出第一個學生的總分,然后利用Excel表格的功能快速用鼠標“拖拉”出其他人的總分成績。學生很是佩服,我便及時提示“其實你們也可以做到哦!”最后提出問題明確任務,讓學習通過自己實踐操作掌握三個函數的學習任務。教師要重視所提任務的難度,保證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自主地學習。在這階段,教師并不是無事可做,而應該走到學生當中去,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若學生在操作學習時遇到不能自行解決的困難,教師要誘導學生,給出相關提示,但不可直接告訴學生怎么做。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操作時遇到的典型性問題,并記在心里,做到心中有數。特殊情況下,教師也可對全班學生做簡單提示,保證學生能完成提出的任務。

另外我覺得通過應用“任務驅動、演示教學”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從學生方面來說:首先會讓學生的學習面貌發(fā)生很大變化,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主體意識明顯增強了,綜合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自我探究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其次,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可以自由討論,互相幫助,加強了團隊的合作意識,增進了學生間的相互了解。“任務驅動、演示教學”教學方法給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帶來了的可喜的變化,也帶來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任務驅動、演示教學” 教學方法還有待于我們每一個教學工作者作進一步的研究。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學生的“演示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自主學習,掌握了相關知識的學生都樂于去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這時要讓學生走上講臺,在教師機上演示學習的成果。如果演示過操作程中出現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可以讓下面的學生幫助解決。演示完畢后,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指出成功和不足甚至是錯誤的地方。若有錯誤,可請其他同學幫忙糾正,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給以積極的評價。當然,也可以讓動手能力差的害怕動手、不愿動手的學生上講臺進行操作,老師給予鼓勵的同時要注意學生的操作過程,并隨時觀察學生的操作步驟,遇到學生不能幫助解決的困難要及時進行輔導,克服學生了心理障礙,操作完成后給予鼓勵,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慢慢的主動起來。當然教師對于重難點問題要進行操作演示,輔以講解說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并小結本課內容,提出鞏固練習的目標和要求。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對自己在自主學習階段沒有解決的問題得以解決。對于那些在自主學習時已經能較好的完成任務的同學,也可以利用這些時間進一步熟練掌握所學內容。最后,教師對整節(jié)課做出一個總結,讓學參與總結互評,總結這些任務的解決、落實情況,讓學生和老師共同體驗學習的快樂。

第9篇: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課題研究;生物學原理;生物科學素養(yǎng);能力

筆者參加了我校報批的《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途徑與方法的研究》市級課題研究?!袄蒙飳W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其研究的項目之一。為了通過實際的課堂教學實踐驗證“利用生物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途徑與方法的研究”中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茲將本人負責的項目作如下總結:

生物學原理是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主要載體,而生物學原理的教學則構建了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主要平臺。生物學原理科學課程倡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中心特點是,理解重要的科學觀念,懂得科學技術潛含的力量及各自的局限性;具備科學思考的能力;能夠將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方式運用于個人決策或參與公共文化事務之中 。生物學原理是觀察、實驗、思維相結合的產物,它不僅呈現了生物科學的事實觀念和特點,而且還呈現了生物科學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生物學原理是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而生物學原理的教學則構造了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平臺 。

生物學原理的重要特點生物學原理反映了生物界中的現象、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反映了生命活動中的本質關系,是生命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及形成機理 。生命性生物學原理重要闡明生物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而生命活動規(guī)律重要表現在新陳代謝、應激性、生長發(fā)育、繁殖、遺傳變化、進化及系統(tǒng)發(fā)生等方面 。生命性是生物學的根本特性,生物學原理是圍繞生命活動這個中心展開的。綜合性生物界具有少樣性,生命系統(tǒng)具有少層次性,而且是高度組織化的,如生命系統(tǒng)的層次有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物圈 。在生物系統(tǒng)不同層次上有著各自的生物學原理,但每一具體的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許少原理不僅超越了生物科學單一學科分支的范疇,涉及到各種生物類群,而且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等其它學科,特別是近代生物科學的綜合性發(fā)展更加注重了學科知識與技術的綜合運用 。因此,生物學原理的綜合性特點為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提供了更為廣泛的資源和空間 。

加強生物學中心觀念的教學生物學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學觀念基礎上的更深一層次的生物學知識,它反映了生物學事實或觀念之間的相互關系 。學生形成生物學觀念和掌握生物學原理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辯證關系 。一方面,形成生物學觀念是掌握生物學原理的基礎,觀念不清就無法掌握生物學原理;另一方面,掌握生物學原理可以使學生從生命活動變化中去進一步地理解鞏固生物學觀念 。教師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生物觀念是使學生掌握生物學原理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生物學原理的教學就無從談起 。加強觀念教學必須使學生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 。教師要創(chuàng)設便于理解觀念的良好環(huán)境,提供探索生物學觀念所必須的感性材料或典型事例 。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質,提高素質不等于片面追求高學歷,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接合,必須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在現實的教育形式下,學校片面的追求升學率的提高,而普遍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及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與素質教育相背,教育與素質教育和實踐相互脫節(jié),學生畢業(yè)走入社會,技術、技能等能力極其低下,創(chuàng)新意識薄弱,知識面狹窄,應用能力不足等缺陷。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極其低下,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中學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著學生生物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因此,利用生物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

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yǎng)的能力。其最基本的含義是指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生活中。生物學素養(yǎng)是公民科學素養(yǎng)中重要的組成成分。是人們在認識自然和應用生物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內在本質,包括人們所掌握的生物科學知識、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物科學能力、科學觀以及科學品質等方面。是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yǎng)的能力。

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茖W素養(yǎng)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體現。需要在長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養(yǎng)和建立起來。作為一名從事一線教學的生物學教師,深知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必須更新觀念、改進教法、改進評價方法、重視理論和實踐的聯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在科學技術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周圍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學素養(yǎng)是現在每個初中生畢業(yè)后必不可少的能力。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轉變教學觀念,將生物教學與個人和社會相聯系,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從生活中走進書本,再從書本回歸生活,使生物學與學生生活之間架起橋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學,善于捕捉、獲取、積累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學知識具體化、生活化,使學生進一步對生物學產生親切感、真實感,同時感受到生物學的趣味與作用,領悟科學探究的各種技能,培養(yǎng)科學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情感,進而增強對生物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

在教學中要使學生通過生物課學習能在以下四方面得到發(fā)展: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物學的知識和技能。

生物學屬于一門自然科學課程,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其中包括人類認識自然界的一些途徑和方法,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學與其他領域認知模式的不同,也體現了科學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質。生物學教育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不僅要傳播科學的事實和概念,更要體現科學是一個探究的過程。理解這一新的課程理念,將有助于生物教學改革和實踐,通過生物課培養(yǎng)學生興趣、動手能力,以及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需要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從點點滴滴做起,切實把新課標的理念貫徹于課堂教學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態(tài)度和價值觀,重視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訓練,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行為和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學素養(yǎng)。

生物科學是21世紀發(fā)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教育內容應主要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五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掌握生物研究的科學方法,才能夠適應社會經濟和生命科學的發(fā)展。筆者根據參加課題研究的實際教學經驗,將義務教育階段有關利用生物學原理能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教學內容大致分為植物、動物、人體生理、微生物、實驗等五個方面。例如實驗教學方面,眾所周知,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科學實驗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最佳方法之一。通過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同樣對生物學知識的學習、生物學能力的獲得和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達成同樣也離不開實驗。實驗教學既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更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獲得系統(tǒng)生物學知識,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發(fā)展各種能力,樹立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科學的協(xié)作精神。生物實驗教學為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搭建了一個發(fā)展平臺。

生物學課程中的實驗教學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通過設計實驗過程、收集和分析資料并得出結論,使學生認識、經歷科學研究的過程,并訓練其使用有關的具體方法完成每一個步驟,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

把實驗課和理論課、活動課、課外實習、野外考察及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使實驗課教學開放空間向課外和校外延伸,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當地的生物資源。如:植物學實驗中植物各器官形態(tài)結構的觀察,可以和野外考察結合起來,以野外的植物為材料,觀察記錄不同植物根、莖、葉的形態(tài)特征,花及果實的類型,植物各器官系統(tǒng)的功能,以及植物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與植物生活環(huán)境適應性,使學生以新的目光新的角度,發(fā)現一些課堂上沒有接觸到的新知識新問題,開闊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空間,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科學和思想情懷。充分發(fā)揮學生在生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生物學實驗課的興趣,增加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溝通與交流,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注入式”變成“主動吸收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動手能力、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獨立思考獲取知識能力、信息收集鑒別處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協(xié)作精神、進取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探索精神,加深學生對生物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的理解,切實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1]。

生物科學知識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連,通過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使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當中體驗到科學的重要性,意識到只有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了才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用科學的行為來對待周圍的事物,用科學的思維約束自己的行為,當他們能夠認認真真地對待這一切并能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時,自身的科學素質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而科學素質的提高對于我們國家建立和諧社會以及執(zhí)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決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以及國家精神文明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生物學新課程開創(chuàng)了科學、技術和社會(STS)教育的新局面,新的課程標準把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關注和參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作為生物科學素養(yǎng)和重要組成部分。在STS教育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面臨的問題。通過實際的教學實踐,體會到教師對活動內容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STS教育的效果。課堂上若選擇一些學生感謝到親切、實在、能接觸到相關問題或與社會生產、生活、發(fā)展有關的熱點問題組織教學活動,通常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