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范文

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

第1篇: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范文

學科德育是中小學德育改革的突破口。學科教學是開展學科德育的基本途徑,整合教學目標、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是推進學科德育的有效路徑。除此之外,優(yōu)化師范生教育體系,完善教師資格考試、教師聘任與培訓體系,研制中小學學科德育指導綱要是學科德育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

學科德育 改革 評價 基礎教育

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并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先后出臺了相關指導性文件,對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作出了明確要求,并對學科德育的開展提出了清晰的指導意見,推進學科德育成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關鍵舉措。充分認識開展學科德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明確學科德育的實施路徑、制定學科德育的保障措施成為推進學科德育必須直面的幾個問題。

一、學科德育:中小學德育改革的突破口

學科德育旨在將所有教師納入學校育人的行列中來,充分挖掘中小學各學科的德育內涵,力圖調動所有學科的德育資源,使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成為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真正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中小學開展學科德育是推進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深化素質教育的寶貴嘗試。

首先,德育的性質與規(guī)律決定了學科德育是中小學德育的重要途徑。學生的品德心理結構是由知、情、意、行四部分構成的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既需要道德知識的習得,又需要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磨練,還需要實踐中道德行為的改進。直接道德教學是學校德育的基礎,但道德教育僅僅止步于知識的傳授、技能的獲得是遠遠不夠的。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體驗與改進,這還需要其他學科、課外活動、學校文化等間接德育潛移默化的影響以促進學生良好情感、態(tài)度與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提升學校德育的有效性不僅要求直接德育,更需要加強間接德育,二者缺一不可。與直接德育相比,間接德育對學生道德發(fā)展的作用更為有效,學科德育作為間接德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彌補直接道德教學注重道德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各學科對學生道德情感的熏陶、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力圖調動所有學科教師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所以,學科德育的重要性使之理應成為中小學德育的重要途徑。

其次,德育改革的深化呼喚學科德育。新課改以來,學校德育由側重知識傳授的知性德育逐步轉向回歸兒童生活、強調參與實踐的生活德育。十幾年來,中小學德育課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德育課程更加貼近兒童生活實際,活動性、趣味性不斷增強,學生對德育課程的喜好程度也不斷增加,德育課程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隨著課改力度的加大,未來幾年,中小學德育改革應當走出德育課堂,走進所有學科。能否深入挖掘所有學科的德育內涵,調動所有學科教師育人的積極性將成為制約德育改革深化的關鍵因素。

再次,學科德育的實施狀況亟待加強學科德育工作。在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實踐中,學科德育的實施狀況不容樂觀。這一方面源于近代以來知識與道德分離的現(xiàn)狀。啟蒙運動以來,伴隨著人的獨立性的彰顯,逐漸被打破,原有的超驗的世界秩序一分為三。韋伯在《學術與政治》中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些事情,盡管不美但卻可以神圣,而且正因為它不美且只就它不美而言,才變得神圣……有些事情,不僅是它盡管不善而成為美的,并且只從它不善這方面看,它才是美的……有些事情雖不美、不神圣、不善,卻可以為真,此乃一項常識?!盵1]分別以真、善、美為核心價值的認知、道德、審美成為相互獨立的領域,各自為戰(zhàn)。麥金太爾在《德性之后》的開篇描述了現(xiàn)代生活困境的根源在于道德成為一個獨立的范疇從知識體系中分離出去。事實上,中西傳統(tǒng)學校教育都是將知識教學與道德教育融為一體的,并沒有專門的德育課。道德與知識的分離使得學校教育中道德教育與知識教學的脫軌,德育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并日益呈現(xiàn)出專業(yè)化的趨向。專門德育課程的開設,專門的教材,專業(yè)的知識體系、概念體系、學科結構,從分管德育副校長到政教主任(德育主任)、班主任的專業(yè)師資隊伍,每周一至兩課時的固定的教學時間,德育的專業(yè)化趨向不斷得到加強。在這種情況下,德育就成為專門的德育課程以及專業(yè)德育教師的工作,與其他學科、任課教師無關。專業(yè)德育教師隊伍固守著自己的領地,將其他學科教師排斥于德育之外。這在事實上造成了知識教學與道德教育的割裂,在這種情況下學科教師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德育是專業(yè)德育教師的職責而與自己無關,他們只負責學科的知識教學而忽略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道德影響。另一方面,學科德育面臨的窘境也與現(xiàn)有的教育評價體制帶來的教師、管理者的學科德育意識淡薄、學科德育能力不足息息相關。在成績第一、分數(shù)至上的教育大背景下,努力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就成了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與考試有關的學科、內容就會得到百般寵愛,而與考試無關卻與學生的健康成長密切相關的德育卻成為“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副科”,其他學科教師更是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方面,對學科德育無暇顧及。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缺乏學科德育意識,片面地認為只要教好學科知識就萬事大吉。即使教師意識到學科德育的重要性,也由于欠缺清晰、明確的學科德育指導意見、對所教學科德育點的詳細描述,使得教師不能行之有效地實施學科德育。不僅如此,教師資格認定、教師工作聘任、教師業(yè)務培訓、評獎評優(yōu)等環(huán)節(jié)也都是側重對教師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的考察,而對教師所教學科對學生道德發(fā)展的重視明顯不足,使得任課教師這一學科德育的實踐主體在教學中不會、不能、不敢有效地推進學科德育。

總之,無論是歷史上德育課的存在形態(tài)還是現(xiàn)實中小學德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向,無論是德育的性質、特點、規(guī)律還是當前中小學學科德育的現(xiàn)實窘境,都要求著力加強中小學學科德育工作。

二、學科德育的實施路徑

在中小學教育中,學科德育主要通過學科教學進行。學科德育應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予以推進。

1.整合教學目標

幫助學生獲得各學科基本常識、原理、概念,了解學科的知識體系、概念體系、邏輯體系是學科教學的基本目標,在這之上,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才是學科教學的最終目的,否則學科教學只能淪落為知識灌輸?shù)恼n堂,失去了人文與精神意蘊,教育的本義也就大打折扣。在新課改提出的課程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一維實際上就是對學科德育的強調。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從邏輯上講,三維目標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三維目標并非梯次遞進先知識與技能,后過程與方法,最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而應是三者相互交錯、相互融合、共同達成的過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合教學目標就是將三維目標融于一體,使之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并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作為重中之重。

2.充實教學內容

充分挖掘各學科的德育點,實現(xiàn)智力訓練與道德訓練的有機融合。語文課上,優(yōu)美的古詩詞、散文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文學的熱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能夠調動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數(shù)學課上,嚴密的邏輯推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縝密的思維,數(shù)學家成長的故事可以激勵學生好好學習、拼搏奮斗;化學課上,各種各樣的化學反應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界的神奇與美好,同時高精度的科學實驗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精神;歷史課上,中華民族起源、發(fā)展、壯大以及近代以來不斷遭受侵略的歷史就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地理課上,通過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風景、秀麗風光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音樂、美術課上,優(yōu)美的旋律、美麗的圖畫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yǎng)……各學科都蘊藏著豐富的道德資源,這些沉睡的資源一旦被喚醒將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3.改進教學方法

一方面,教學方法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各學科應逐漸摒棄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記為主的教學方法,根據(jù)學科的性質與特點廣泛推廣小組學習、合作學習、情境體驗等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性,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學方法彰顯生活性,學科教學貼近兒童生活,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學科與其所處社會生活的關聯(lián)所在,如此才能彰顯學科的道德價值。此外,教學方法還應實現(xiàn)生成性,教師應發(fā)揮生成性教育資源的育人作用,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教學中的偶發(fā)性事件,不放過任何一個育人點,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

4.完善教學評價

在評價內容上,改變以知識的獲得、智育的發(fā)展為主要評價內容,逐漸融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改善,智育與德育匯為一體,使學生智育發(fā)展的過程同時成為德育成長的過程。在評價主體上,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方式,實現(xiàn)學生自評、同學他評、家長評價相結合,使教學評價能夠全方位、立體化、客觀地展現(xiàn)學生的整體面貌。如此,教學評價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學科的教學效果。

三、學科德育的保障措施

知識與道德的分離已經(jīng)成為思想史上無法改變的事實,學科分化、知識分類也成為科學發(fā)展不可違背的趨勢。從我國德育改革的現(xiàn)實來講,取消專門的德育課程是不切實際的,因此,當務之急是制定系統(tǒng)的學科德育保障措施,從外在的制度與機制方面保證學科德育的有效開展。

1.優(yōu)化師范生教育體系

師范生教育是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提高任課教師的學科德育素養(yǎng)應從師范生教育抓起?,F(xiàn)有的師范生培養(yǎng)體系中,學科專業(yè)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教育教學技能是主要內容,將學科專業(yè)與教育學、心理學相結合的部分也只有學科教學法,而對各學科所蘊藏的德育資源則無人問津,缺少相關的指導,師范生走上教育崗位后難以在教學中開展學科德育。優(yōu)化師范生教育體系就是要在師范生學習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了解與認識知識背后蘊藏的價值意蘊,挖掘學科德育點,為教師入職后順利推進學科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就從源頭上提高了任課教師的學科德育素養(yǎng)。

2.完善教師資格考試、教師聘任、培訓體系

教師資格考試分筆試、面試兩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從綜合素質、教育法律法規(gu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學科專業(yè)知識、教育教學技能等方面對申請者進行考核,應當說,從學科知識的角度來講,教師資格考試考核可謂全面、系統(tǒng)。然而,教師資格考試更多的是考核學科的知識教育而忽視了學科蘊含的道德資源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在教師資格考試實行全國統(tǒng)考之后,無論是師范生還是非師范生都要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由于非師范生并未接受系統(tǒng)的教育學、心理學專業(yè)知識教育,就更加難以保證教師資格證書申請者的學科德育素養(yǎng)。因此,將教師的學科德育意識、學科德育能力、學科德育素養(yǎng)等作為教師資格考試面試環(huán)節(jié)的組成部分,可以從制度上保證教師資格證書申請者具備初步的學科德育素養(yǎng)。

3.研制中小學學科德育指導綱要

優(yōu)化師范生教育體系、完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保證了在職前培養(yǎng)階段教師學科德育意識的提高,學科德育能力的改善。學科德育的有效實施還需要為教師提供清晰的學科德育點,研制中小學學科德育指導綱要就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全國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北京、上海等地已經(jīng)在全國首先開展了學科德育的實踐探索,并分別制定了中小學學科德育指導綱要,在學科德育方面成效顯著。因此,各省市應當根據(jù)中小學各學科的知識特點以及學科本身的德育意蘊,編制覆蓋所有學科的學科德育指導意見,為不同學段、不同課程實施學科德育提供理論支撐與操作建議,為學科教師開展學科德育提供幫助,使學科德育在教育實踐中具有更強的可行性與操作性。

必須認識到,學科德育的開展與實施是一項系統(tǒng)而復雜的工程,不僅需要基礎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尤其是基礎教育評價制度的改革,還涉及教師資格考試、職前培養(yǎng)、職后培訓、聘任、評獎評優(yōu)等,更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大力支持。學科德育的推進不可能一帆風順,甚至可能困難重重,但是,我們應該堅定實施學科德育的信心與勇氣。正如杜威所言,“依據(jù)這種信心去行動的教師就會看到,每一門學科、每一種教學方法、學校中的每一偶發(fā)事件都孕育著培養(yǎng)道德的可能性?!盵2]

參考文獻

[1] [德]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第2篇: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范文

伴隨著21世紀前行的腳步,中國的基礎教育正經(jīng)歷著一場重要的變革,以新課程為載體的新一輪課程改革正逐步走進校園,走進廣大教師理念與教育行為之中。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教育工作重點中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德育工作”,即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質教育的首位。鐘啟泉教授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的總目標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由此可見,德育的發(fā)展在整個基礎教育改革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如果我們教育工作者不能充分體會到這一教育教學理念,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效果,素質教育只會流于形式。

盡管,中央的有關文件一再強調德育的重要性,但事實上,目前,在我國的中學德育工作,任然存在很大誤區(qū)。學校里擔任德育工作的主要是學生處、團委工作人員、政治課教師以及班主任,即德育工作是由專門的德育人員負責,而學科教師只重視認知技能的目標制定和實施,而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缺乏德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吨袑W德育大綱》明確提出:“各科教師對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們應該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結合本學科特點,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因此,全體教師都應當作為學生思想道德的引導者,既教書又育人。今天的新課程改革,更要求學科教學以德育為核心,挖掘教材中的潛在德育素材,以知識為載體,以課堂為途徑,運用探究、合作等新型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德育情境,激發(fā)學生的熱情,使德育在課堂中鮮活起來,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筆者認為,在當前德育工作實效性不佳的情況下,學科德育是幫助我們走出德育困境的最高效的方式。由此可見,學科德育在學校德育的重要地位。因此,認真研究學科德育的理論并付諸實踐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高中學科教師實施德育的現(xiàn)狀

1、仍有2.8%的學科教師德育意識薄弱

調查后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2.8%的教師忽視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從整體上來說72.9%以上的教師還是能夠認識到學科德育的重要性。筆者可以從中得出結論,接近80%的學科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了學科德育的重要性,但也應看到,還有約占27.1%的相當數(shù)量的教師對學科德育的認識淺淡,增強學科教師的學科德育意識仍是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一大重要課題。

2、高中學科教師的德育素質參差不齊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高中學科教師的道德素質較好,而專業(yè)素質和教育素質較低,這使得高中學科教師的德育工作方面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1)關于道德素質

據(jù)調查顯示,75.7%的老師認為師德師風建設在學科教育中是重要的,22.1.%的老師認為一般重要,這些教師能自覺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

(2)關于專業(yè)素質

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3%的教師完全了解柯爾伯格的認知發(fā)展理論,這表明學科教師在德育理論的儲備上仍然較為缺乏。在此次調查中,有87.9%的受調查教師認為在目前的學科德育操作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理論,有86.4%的教師認為需要加強德育技巧學習,84.3%人次認為需要提高與學生了解溝通的能力。無論是哪一項都可以看出,現(xiàn)今的學科教師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對所需技能的掌握還明顯有所不足。

3、絕大多數(shù)高中學科教師對德育目標和內容仍缺乏明確的認知

各學科新課程標準的德育內容豐富,但從調查中可以看出,17.1%的教師不能準確的掌握德育內容的涵義,而真正認為自己清楚掌握了德育內容內涵的教師只有22.9%,筆者從這個角度的現(xiàn)狀來看,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第一,在學科德育目標制定的時候,不夠具體系統(tǒng)化,學科教師不能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具體的導向。第二,學科教師對德育的內涵缺乏系統(tǒng)的、整體的了解,只知曉其一二。

調查統(tǒng)計顯示,高中學科教師能夠從各個方面來進行德育內容的挖掘,能意識到在課堂教學中應滲透德育,但遺憾的是,71.4%認識僅限于有關教材有關陳舊話題,所以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堅忍不拔、頑強拼搏、鍥而不舍、團隊合作的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

4、高中學科教師在掌握德育方法上較為薄弱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shù)的學科教師認為新課程標準德育方法多樣,但由于種種原因,只有22.2%的教師認為“學科德育的方法很多,實施操作掌握”容易。調查還顯示,大多數(shù)教師習慣采用1-2種德育方法,在德育方法的使用上,認為能達到“新課改”要求的教師僅有47.9%。

5、高中學科德育評價缺乏實效性

新課改后,只有20%的教師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德育評價。幾乎100%學校的德育評價主體是班主任,學科教師和學生參與德育評價的只有17.9%和12.9%。即使學科教師參與評價,評價內容和標準缺乏科學性,故52.2%的學科教師“感覺本校的德育評價標準和內容差?!?/p>

調查結果看,占40%的學科教師認為德育評價方式單一,有68.6%對新興評價方式不了解,多數(shù)采用課堂鼓勵的方式對學生評價,故不到一半的學科教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德育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p>

三、對策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目前中學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狀況令人堪憂,學科教育中的德育仍是薄弱環(huán)節(jié),離大綱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此次調查研究也表明,高中學科德育實效性較差,學生科學品質,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等德育內容的完成情況還不太理想。鑒于前面的調查分析,我們認為要改變高中教師學科在德育工作中的現(xiàn)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改進高等師范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提高師資的德育素質

學科教師認為學科德育難以實施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德育的技巧和德育理論,他們中多數(shù)的高中學科教師認為為自己在大學里學到的德育理論知識不能勝任德育工作,缺乏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和與學生溝通的能力,德育素質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這些結論與目前高中學科教師隊伍的現(xiàn)狀是吻合的。要改變現(xiàn)狀就必須從源頭抓起。首先,高等師范學科教育應該改變培養(yǎng)模式,把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納入到師范生學習的基本科目中,在提高師范生知識技能的同時,強化師范生德育素質的培養(yǎng),向中學輸送合格的師資,滿足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以提高高中學科教師的整體德育水平。其次,高等師范院??裳垙氖碌掠芯康慕淌陂_設講座,展示最新的德育研究成果,讓師范院校的學生更新德育理念,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培養(yǎng)德育意識。

2、加強在崗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力度,提高教師的德育素質

針對德育實施的不足,加強對現(xiàn)有高中學科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力度,通過有效的校本培訓和外出培訓,提高高中學科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和德育專業(yè)素質,以適應新課程改革對高中學科德育工作的要求。提升師德修養(yǎng)的基本途徑有如下幾個方面:

(1)加強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加強自身的學習,是教師德育修養(yǎng)的必要途徑。正確的理性認識,是自覺行動的前提。教師德育修養(yǎng)離不開科學的理論學習。

(2)參與實踐,總結經(jīng)驗。師德修養(yǎng)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也是道德修養(yǎng)的基礎。學科教師在學習師德修養(yǎng)科學理論的同時,還必須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不斷學習,不斷錘煉,不斷深化,不斷升華,才能達到一名教師所具有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

(3)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在一個學校里,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借鑒,“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對于教師更好地開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師德修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引導和鼓勵教師之間相互學習、探討、交流和借鑒,這是提高教師修養(yǎng)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3、確定恰當?shù)牡掠繕?,選擇適當?shù)牡掠齼热?/p>

建國以來,我國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學德育目標時,一直存在著過分理想化和政治化的傾向,要求過高,超越了社會發(fā)展階段和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學科教師在進行德育的實施時,德育內容應當始終貫穿于學科教學中,挖掘高中學科德育資源,將新課程標準中的德育內容落實到教學中,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4、提高學科德育方法的有效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者在引導德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發(fā)生預期變化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者通過德育方法與德育對象發(fā)生德育和被德育的關系,提高德育有效性必須增強德育方法的實施有效性。我們提出了三條對策:

(1)研究者應在符合國家整體方針和政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需求,把理論上的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放在研究的第一位,使得理論的方法能夠在實踐中得到操作,以便學科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在理論的基礎上更加容易的進行實踐操作。

(2)研究者應把研究重點放在具體方法實踐上,通過實驗不斷總結經(jīng)驗教訓,不斷完善新方法的運用規(guī)范和程序,使之具有普遍性、實用性,每個學科教師都能夠將之有效運用。

(3)學科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德育元素,應認真落實新課程標準下學科的德育目標要求,結合自身學科特點,與所在班級的特點,選擇具有實用價值的多種方法,寓德育于學科教學目標、內容和過程中。

5、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建立科學的學科德育評價系統(tǒng)

筆者認為,學科德育的評價,既是對德育效果的檢驗,又是實現(xiàn)德育目標情況的反饋。新課程正式實施以來,各實驗區(qū)都非常重視學生德育評價改革工作,圍繞著突出學生德育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在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工具、評價反饋等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努力和探索,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jīng)驗?,F(xiàn)結合調查結果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1)加強學科教師德育評價的意識,使德育評價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

(2)結合學科特點充分發(fā)揮德育評價每一個有效功能,導向功能、強化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jié)功能。

(3)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策略,重視質性評價(美德袋、檔案袋、成長記錄袋評價)。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多主體評價策略,突出評價的過程性。

(5)評價標準和內容要多元化,從學生的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評價。

(6)建立激勵性他評(個人的道德發(fā)展與經(jīng)常獲得正確的他評分不開,鼓勵性他評,能夠使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和反思性自評(自知之明、道德日記)機制。

高中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動搖性大、可塑性強的重要時期,德育教育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作為新課程下的教育工作者,,應及時轉變觀念,以一種負責的態(tài)度,科學有效的引導學生去認識、思考自我和認識現(xiàn)實生活,正確把握人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力求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所需的一代。

參考文獻:

[1]周鳴鳴.學科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李遠蓉.現(xiàn)代學科教學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8).

[3]石秀芹.高中學科教師德育作用的調查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02.

[4]何曉文.學科德育的探索與實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6]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7]陶志瓊.關十教師德性的研究「J].華東帥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1.

[8]戚萬學.杜時忠.現(xiàn)代德育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9]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第3篇: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范文

關鍵詞 語文教育 學科德育 文道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19

Abstract Chinese teaching due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Chinese subject and the demand of the students' growth makes the unity is the necessity of the education. Bu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teacher's "moral neglect"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the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These problems lie in between education and Chinese, only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teacher'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ability,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subject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o gu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design of science and human cultur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moral education to out of the predicament.

Key words Chinese education; subject morality; unity of Chinese and morality

在當今工具理性盛行、普遍追求高效益的時代,課堂不再是學生學習成長的樂園,更多的是成為了殘酷的戰(zhàn)場?!案咝?、大容量、長時間”是課堂教學的金科玉律。在這種背景下,語文課堂變成了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所。鮮活的文學被人為地分割成冷冰冰的句法、結構層次等知識。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德育性被抹殺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這種教育生態(tài)下究竟會培養(yǎng)出怎樣的人才,我們不得而知。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渠道,教師在教學中承擔著傳授知識和德育的雙重任務,尤其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更為明顯。本文作者將著眼于語文學科德育問題,探討當前語文課堂中育人和育文的關系。

1 文道統(tǒng)一的必要性――“回歸教學本原”①

1.1 教育的本然

教書育人原本就是教學的根本使命,只是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漸漸迷失了方向,忽視了對人內心的培育。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健全的生態(tài)人。所謂“生態(tài)人”,即是具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擁有“喜怒哀樂”的正常人。知識教育是培養(yǎng)生態(tài)人的基本條件,語文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傳授知識。健全的人還要注重品德的培養(yǎng)、人格的健全。只有育人和育文良好地統(tǒng)一,才是真正的教育。文道統(tǒng)一的認知在全世界的教育界都被奉為真理性的存在。赫爾巴特曾這樣論述:“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薄皼]有離開教育的教學,也沒有離開教學的教育?!眴渭儚娬{知識功能的教育必定是不完整的。

1.2 學科的要求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包含著育人育德的資源,學科知識的背后的德育資源就像藏在窗戶紙后的寶藏,要想得到很容易,關鍵要看教師是否有“捅破”窗戶紙的意識,發(fā)掘出知識背后的寶藏。

語文這一學科很特別,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說:“有些人認為國文這一科并沒有什么內容,只是閱讀和寫作的訓練而已。但是有些人卻以為國文科簡直無所不包,大至養(yǎng)成民族精神,小至寫一個借東西的便條,都得由國文科負責。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還有種種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認識?!雹诳梢娬Z文學科性質的復雜性、內容的廣泛性以及對其認知的多樣性。實現(xiàn)語文教學任務是通過呈現(xiàn)以文章為主體的學習材料。學生通過這些文質兼美、題材多樣的精品文章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這些文章一般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懷,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課文中包含著大量的具體可感的形象。學生在學習言語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這些形象的熏陶感染。語文是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是語言的工具訓練和人文教育的結合。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語文學科教學必須將教文和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文與道的統(tǒng)一。

1.3 學生成長的需要

語文教學需要文道統(tǒng)一,更多的是來自學生發(fā)展的主體需求。首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心智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差,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缺乏生活經(jīng)驗,正確的價值觀尚未建立。其次,學生渴求正確的、強有力的價值觀的引導,從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后發(fā)展中的學生人格以及品德有著極強的可塑性。學生成長的特點表明了教師進行德育、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的重要性。

2 文道統(tǒng)一的困境

2.1 教師的“德育忽視”③

課改后,我國提出培養(yǎng)“健全人”的教育目標,這就要求學科教師不僅要教授知識,更要兼顧德育。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理念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實踐,使得在真正的課堂實踐中,形成文道分離、知識主導的局面。教師的德育忽視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教師的知識本位觀,長期的重知識、輕德育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忽略了學科教學中德育的存在。學科教師在觀念中形成了一種以知識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為中心的知識傳授模式。重視知識的學習無可厚非,只是應當把握合適的尺度。其次“專門主義”的思想根深蒂固,學科教師一般認為進行德育是思政課教師的專屬工作,語文老師的任務就是傳授語文學科的知識,這樣的思想會阻礙學科德育的進行,造成在語文課上的德育忽視。我們應該清楚德育并不是一兩門專門的課程就能夠完成的,日常教學的潛移默化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影響更加深遠。再次,學科教師弱化自身的“道德引導者”身份,在日常教學中不太重視自身的言行,常常忽視自己對學生德育的影響和作用。

2.2 社會風氣的影響

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從學校管理者到任課教師再到學生,每一個人都身處社會之中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教師的教學不只是教師自己的事情,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理念都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在應試教育下,教師不得不在一節(jié)課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傳授知識技能,盡可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這勢必會造成課堂教學德育的缺失。這其實也是許多學科教師面臨的困境,不是教師不想進行德育,而是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讓教師實施德育。這就造成了語文課堂尤其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師都會以語文知識與技能傳授為主,即使是涉及人文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大都以要求學生記憶的方式出現(xiàn),這樣的課堂談何文道統(tǒng)一?其次,整個社會盲目追求速度、人心浮躁。市場經(jīng)濟和網(wǎng)絡時代的高速發(fā)展在為人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思維。人們已經(jīng)習慣追求“快”,已經(jīng)忘記該如何“慢”。這種思維映射在語文課堂中,便有學生不愿意花費時間去品讀詩詞文章,更多的是希望教師直接將文章劃分重點、理清層次、直取文章要義?!班駠魍虠棥笔降膶W習和“快餐式”的閱讀從來都不是學習的捷徑,反而將語文學習陷入了文道分離的困境。

3 文道統(tǒng)一的實施方法

3.1 提高語文教師的德育自覺性和“德能”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具有教育性,語文學科作為人文基礎學科更是如此。不同的教師在教授同樣的內容時,德育效果不盡相同。原因就在于教師的德育敏感度、學科內容育人價值的把握以及實踐教學的智慧不同。要想提高語文學科德育水平,最緊要的是提高語文教師的德育自覺性。語文教師應當意識到語文知識僅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更值得關注的是學生價值觀的培育以及生活理念的形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學習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只是學生道德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語文教師切不可將語文課變?yōu)檎Z文知識訓練課。

其次,語文教師的“德能”亦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暗履堋卑▋煞N基本的能力:其一是道德能力,是指個體選擇道德價值、實踐道德價值的能力。其二是道德教育實踐能力,是指應對道德倫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敏感覺知道德問題的能力、善于道德推理與引領的能力以及對不同道德觀點寬容與信任的基本能力。④語文教師只有自身能夠明辨是非,選擇正確的價值觀,擁有高尚的道德,才具有指導學生發(fā)展的基本資格。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思維方式和道德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只有對不同的道德觀點兼容并包,才能和學生平等交流。只有保持德育的敏感度,教師才有可能成為德育的引領者,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升華自己的道德情操。

3.2 重視學生的德育主體地位,實施引導式德育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一直以來是課堂教學遵循的原則。主體指的是學生是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同樣在學科德育過程中,學生也是德育的主體。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沒來得及思考詩詞的思想內涵、文章的情感價值等,老師便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尤其是在高考語文作文中,考生的思維方向高度一致。這種情況不是語文教育的成就,恰恰是語文教育的悲哀。我們可以反問幾個問題:這樣的語文教育價值到底有多少?德育效果如何?是否能夠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忽視學生德育主體地位的語文教育,只是外在的強加灌輸,要么抹殺學生的自主性與思想性,要么引起學生的強烈反抗。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引導式、啟發(fā)式的教育,每一位學生內心都有向善的種子,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這顆種子陽光雨水,引導其自主健康地成長,強行灌輸只會適得其反。

3.3 教學設計的科學化、人文化

好的學科德育要求教師在每一節(jié)課都要有精心的準備。首先在教學目標上,把握好“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原則。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精準理解三維目標,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其次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當準確理解課本知識,注重知識與德育的有機結合,不必刻意追求德智統(tǒng)一,教師只需要將語文中的人物形象鮮活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而然會受到熏陶感染。這對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當有生活教學的理念,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段和生動有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注釋

① 于漪.心存敬畏 回歸教學本原[J].思想理論教育,2013(12).

② 王曉霞,王顯槐.準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J].江西教育科研,2004(6).

第4篇: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范文

關鍵詞: 學科教學 滲透德育 四大原則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科教師往往只著眼于“智育”,滿足于完成知識的傳授,課堂教學是為了應付考試,逐步遠離了教育的“育人”本質。反過來,德育課的內容卻越來越多,國家或地方領導對某方面重視,提出要“加強”,于是相關部門就組織編一本教材,開一門課,交給德育教師去講。結果是德育課的教學不堪重負,承載了過高的期望,而其他各科的課堂教學無形中卻逃避了應負的德育責任。學生學的知識越來越多,知道的做人道理卻越來越少,學生行為失范的現(xiàn)象越來越顯著,人們普遍對學校德育感到失望。

赫爾巴特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钡掠情_放性體系,它存在于每一門學科的教學中,存在于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而不僅僅存在于按日程排定的德育課中,它不是為了通過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德育課程考核而學習、學完之后就可以拋棄的東西,它存在于每一個接受教育的青年個體的思、行、言中。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以學科教學中豐富的素材、直觀的場景、可以實驗的體驗,向學生展示道德和價值準則,為個體接受而內化成生命的體驗,這是一種活的價值的體現(xiàn),是一種“無灌輸”的道德教育,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我一直不敢忘記教師“育人”的首要責任,堅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遵循以下四大原則。

一、有序分層原則

學科教材在其內容的選擇和體系的編排上都有其本位的邏輯取向,其蘊含的德育因素都是以一種隱性的狀態(tài)存在,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德育滲透意識和水平,能夠將學科中的隱性德育因素顯性化為較明確的德育目標,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立本學科的德育目標體系,在備課時將德育目標與智育目標一并構建,然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把德育落實于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設計德育滲透內容時,在考慮學科特點的基礎上,還要同時考慮學生的成長歷程和學業(yè)規(guī)律,針對學生認知水平與心理特征,分階段、分層次地確定德育目標,在學生對某方面問題最關注、最困惑的時候,給予必要的引導,在土地干涸時進行澆灌,才能實現(xiàn)百分之百地“滲”進去。

在我校的實際操作中,我們對一年級的學生,主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確立遠大理想、適應集體生活、協(xié)調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內容;對二年級的學生,主要是遵章守紀、科學素養(yǎng)、正確價值觀、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內容;對三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團隊精神、感恩教育、規(guī)范意識等方面的內容;對四年級的學生,主要是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規(guī)劃、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內容;對五年級的學生,主要是就業(yè)指導、企業(yè)文化、行業(yè)規(guī)范等方面的內容。

二、有意無痕原則

愛因斯坦說“無論多么好的食物,強迫吃下去是不行的?!币虼?,教師在思想上要有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強烈意識,但在行動上卻要盡量淡化德育的痕跡,隱蔽自己的德育意圖。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當教育意圖被隱蔽,教育色彩被“淡化”之后,德育的內涵更豐富,過程更輕松,效果自然就更明顯了。我們說德育無處不在,是就各種學科整體而言的,并不是要求在每一個章節(jié)、每一個具體內容上都要扯上幾句思想教育的話題,更不能拋開載體,額外來一段政治說教。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結合學科教學內容或教學事件處理,自然而適度地開始教育活動。當教師把這種德育的“無痕”原則貫穿于教學過程,也就真正達到了教學的教育性目標。

三、水到渠成原則

學科德育滲透不是一種外顯的、形式化的東西,而是對教學深刻的感悟和把握,是對教學本質和教學藝術與境界的一種新的追求。學科德育滲透是一個需要智慧也呼喚教育智慧的領域,需要充分運用教學機智。能否在學科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抓住教育的有利時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具有教育智慧的關鍵。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是孔子的教育策略。也就是說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的時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時機,有的是本來就存在于教學過程中,但是往往稍縱即逝,需要教師能即時抓??;有的是需要我們有意進行構建的,促使學生“憤”、“悱”,然后“啟”、“發(fā)”,即先引“水到”,然后才能“渠成”。捕捉教育時機,要求教師首先要有心,還要有極大的熱情、廣博的知識、高超的藝術。

比如,2010年年底,美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加利福尼亞鹽水湖的細菌GFAJ-1,它可以將“砷”這種有毒物質融入自身DNA和其他重要分子中,以替代常見的磷,從而改寫了教科書上“生命形式的基本構建元素為碳、氫、氮、氧、磷和硫六種”的說法。當時國內電視臺進行了多次報道,我就以此作為一堂課的開始,然后引入到教學內容《磷》,講到磷的基本性質;講到磷是攜帶生命基因的DNA和RNA的主要化學成分,被認為是所有活細胞的最重要的元素;講到中國砷中毒程度高居亞洲第三位,用微生物處理砷中毒的前景;講到湖南郴州環(huán)境治理的嘗試,他們大面積種植蜈蚣草,通過抗砷菌促進蜈蚣草富集砷的方式對土壤進行修復,使土地可用于農業(yè)生產,解決當?shù)氐募Z食生產問題。然后與學生們一起討論工業(yè)污染和環(huán)境治理,既融入了前沿科學知識,又滲透了環(huán)保意識教育。

再比如一次在連續(xù)講了幾個以外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反應時,我忽然神色凝重地嘆了口氣:“哎!都是以外國人名命名的!”學生頓時表情沉重,若有所思,我想他們已經(jīng)完全明白了我的心意,甚至還可能想到了我以前講過的侯德榜的愛國事跡。這種看似無意的“隨筆”,其實正是教育的智慧所在。

四、舍大求小原則

當前的學校德育過于追求理想道德、理想人格與理想教育,以培養(yǎng)“高、大、全”的“怪人”為目標,而忽視了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為內容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脫離實際,效果不佳。其實有時我們把標準放低些,內容淺顯些,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引開去,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做隨堂練習,題目比較多,寫了滿滿一黑板,靠近走廊一側的學生因為黑板反光看不清楚,要求把桌凳向中間挪挪,我同意了,于是教室頓時里充滿了鐵質桌腿、凳子腿與水磨石地面強烈摩擦而產生的刺耳的聲音,我想當時周圍的教室,特別是下面的教室都能真切地聽到那聲音。我當時很生氣,因為以前強調過“要愛護公物,不得在地上直接拖桌凳”。但是我忍住了,因為那時講此事,學生趕時間完成題目,根本沒有心思聽你說教。但我悄悄壓縮了后面的教學內容,特意提前幾分鐘結束。然后說:“同學們剛才做練習注意力很集中,埋頭苦干,現(xiàn)在閉上眼睛放松放松,想象一下我描述的幾個場景?!彼麄冮]上眼睛,不知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笆⑾牡闹形缭诩?,空調里吹出習習涼風,肚子上蓋著的小毛巾被暖暖的,身下的席子涼涼的,你正美美地睡覺……”有的學生已經(jīng)趴在桌上,臉上露出美夢狀,“突然,你床頭墻壁的另一側傳來電鉆打洞的聲音,你一下子驚醒了。”有些學生的眉頭蹙了起來?!俺醵男瞧谔?,你拿著本喜歡的小說,坐在宿舍的陽臺上,一邊曬著太陽,一邊沉浸在主人公的悲歡離合中,陽臺外是你早晨掛出去的被子,上面已經(jīng)有了些柔柔的太陽的味道……”學生的臉上又笑瞇瞇的了,“吧嗒吧嗒,你聽到一些聲音,眼睛從小說中移開,下雨了?太陽還在!抬頭尋找聲音的來源,你樓上的陽臺伸出一支還在滴水的拖把……”“討厭!”不少學生睜開了眼睛,嘴里嘟囔著。我接著說:“剛剛過去的學雷鋒月,大家在校園里、在社區(qū)里做了不少助人為樂的好事,其實向雷鋒那樣做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真得很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先從做一個不損害別人,不讓周圍的人討厭的人做起,然后爭取做一個讓別人喜歡的人。只要注意一些生活中的小節(jié),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快下課了,現(xiàn)在讓我們把桌凳恢復到原位吧。”同學們又開始移桌子,有的同學已經(jīng)換成“搬”的動作,但還有一些同學習慣性地“拉”。“昀病―”全班同學都吃了一驚,那聲音這時聽起來這么刺耳,于是,那幾個“拉”的學生吐了吐舌頭,那聲音再也沒有出現(xiàn)?!巴瑢W們做得非常好,我替其他班的同學感謝你們!”我鼓起掌,其他幾排的同學也加入進來。

其實,很多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教學回歸“育人”本質的重要,開始嘗試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我相信,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樹立“德育與教學一體化”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為日常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指南,學校德育現(xiàn)狀就一定會徹底改變。

參考文獻:

[1]張云環(huán).學科教學中如何加強德育滲透.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6,9,(2).

第5篇: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范文

邁入“十二五”,教育正處于“轉型、提質”的關鍵時期。為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率先實現(xiàn)教育的現(xiàn)代化,進一步提升全區(qū)學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充分發(fā)揮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核心作用,現(xiàn)結合我區(qū)實際,對做好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提出以下若干意見。

一、指導思想

圍繞育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題,樹立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思想,堅持“六制六化”的行動策略(即堅持學校德育項目制、德育活動課程制、學生成長導師制、班主任上崗持證制、家庭教育聯(lián)動制、學生健康公告制,推進學科德育全員化、班集體建設制度化、學生發(fā)展社團化、社會實踐常態(tài)化、德育評價多元化、團隊工作一體化),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凝煉德育文化,積極構建德育體系,致力形成學校德育的特色和區(qū)域德育的品牌,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良好育人環(huán)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強主題活動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一是要廣泛開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各校要結合實際,組織開展“孝敬父母體驗親情”、“尊敬師長團結友愛”、“愛心奉獻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道德實踐活動,引導廣大中小學生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養(yǎng)成良好習慣,培養(yǎng)高尚品質,做有道德的人。二是要充分利用重大節(jié)慶日廣泛開展“我們的節(jié)日”主題教育活動,以經(jīng)典誦讀、節(jié)日民俗、文化娛樂和體育健身活動為載體,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形式,深入挖掘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著力引導中小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更好地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的滋養(yǎng)和引導作用。三是要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深入貫徹落實《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切實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題教育活動。四是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要多載體多形式,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情和社會責任感。

(二)加強學生社團建設,服務學生個性發(fā)展。各中小學要認真貫徹落實《區(qū)關于加強中小學學生社團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構建以加強學生社團為基礎,以開發(fā)多樣化課程為支撐,以落實體藝科“2+1+1項目”為載體,以建設“十有學?!睘槟繕说幕顒芋w系。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學生社團的發(fā)展,充分利用校內外優(yōu)勢資源,以每位學生至少參加一個社團和按學校班級數(shù)成立社團數(shù)為基本標準,保障活動場地、器材、時間、課程和指導老師的落實,努力提高社團活動質量,積極培育精品社團,繁榮校園文化,滿足學生的多元發(fā)展需求。各校要逐步建設社團文化節(jié)制度,以區(qū)級兩年一屆的“十大精品社團”評選為契機,不斷提高我區(qū)學校社團發(fā)展水平,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社團化。

(三)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濃厚文化育人氛圍。各校要高度重視現(xiàn)代化學校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發(fā)展的精神生命和核心。要著力加強學校文化規(guī)劃,妥然解決好精神力系統(tǒng)、執(zhí)行力系統(tǒng)和形象力系統(tǒng)的關系,有機整合學校文化要素,進一步提煉學校辦學理念、發(fā)展目標,優(yōu)化校風、學風、班風,細化校本禮儀,加快文化環(huán)境布置,加強校服、???、校歌、師生誓詞、學校宣言等個性化設計。同時各校要建好校史展覽或榮譽陳列室,充分挖掘和傳承學校原有的優(yōu)良文化。深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示范學校的創(chuàng)建活動,凸顯學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對學生行為習慣的持久影響作用。進一步做強做大特色項目,提升拓展特色學校,并不斷從特色中挖掘育人的品質,真正融學校德育于校園文化之中。

(四)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保障德育目標細化落實。各校要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班集體和班主任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不斷強化校本措施,推進班主任專業(yè)化發(fā)展和優(yōu)秀班集體建設。加強班主任區(qū)校培訓效度,堅持實施班主任持證上崗制度(全國心理健康輔導C級及以上證書和區(qū)班主任崗位培訓合格證書),爭取通過三年努力,實現(xiàn)我區(qū)班主任教師持證率達到100%。要加大班主任的管理力度,研究班主任工作藝術,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繼續(xù)開展名班主任評選與考核制度,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逐步壯大區(qū)級高級德育工作者隊伍,形成人人爭當名班主任、人人關注學生人格的良好局面。要進一步加強班級(中隊)文化規(guī)范化建設,積極開展以“溫馨班級、文化教室”為主題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營造健康、和諧、文明的班級育人氛圍,實現(xiàn)優(yōu)秀班集體建設制度化,并建立優(yōu)秀班集體建設定期交流制度。

(五)加強德育小班化建設,深化學生成長導師制。推行德育小班化,實行由2-3名德育導師分擔原行政教學班班主任的主要職責,以進一步落實全員育人理念。全面實行學生成長導師制,健全學校領導帶頭、班主任為中堅、任課教師全員參與的工作機制,原則上要求一名導師輔導6-8名學生,在思想、道德、做人方面給學生以引導,在學業(yè)方面給學生以指導,促進學生整體道德水平、學習成績的提升。同時,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高教師培訓的參與率和持證率,切實發(fā)揮好學校心理輔導室的作用,努力使學生心理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早治療,把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低齡階段。要進一步加大外來工子女學校的少先隊組織建設,積極開展對留守兒童和外來工子女的關愛行動。

(六)加強“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建設,增強德育工作合力。各校要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切實增強對辦好家長學校重要性的認識,認真履行好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和服務職能,加強家長學校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校本化建設。區(qū)教育局將通過組織示范家長學校評選、家長學校建設經(jīng)驗交流會、家庭教育專家講座等活動推動家長學校建設。同時,各校要高度重視學生道德實踐體驗活動,將組織學生參與德育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之中,通過設計各種有效途徑,保證初中學生每年參加實踐活動時間不少于7天,高中學生每年不少于15天。要進一步豐富社會大課堂,本著共建共享的原則利用好已有的23家區(qū)級校外教育實踐基地及校級實踐基地,注重多方聯(lián)動,完善評價機制,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繼續(xù)引導廣大教師參與“千百萬工程”,主動配合社區(qū)建好“假日學?!?,并深入推進學校教育資源開放工作,讓孩子們的閑暇時間充實而有意義。

(七)加強德育課程建設,推進德育滲透全員化。堅持舉辦德育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展評活動,促進德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結合,通過學生對德育內容的體驗嘗試體驗,進一步增強德育的內化功能。各校要積極抓好《市中小學學科德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貫徹落實工作,實現(xiàn)學科德育滲透全員化。通過每年舉行的市區(qū)級德育優(yōu)質課、學科德育滲透課、主題班會課評比,將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的培養(yǎng),民主法制教育及禁毒、環(huán)保教育等內容切實落實到德育課程和相關學科教學之中。要加大德育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推進德育活動課程化開發(fā),研究德育活動系列化開展,注重各類校本課程中“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有機滲透,使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落到實處。

(八)加強評價制度建設,實現(xiàn)德育評價多元化。積極構建以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發(fā)展為目的,學校、家庭、社區(qū)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摒棄以學生成績?yōu)槲ㄒ粯藴实膫鹘y(tǒng)評價模式,完善中小學生全面素質評價體系,重視學生過程評價,豐富每個學生的成長檔案。繼續(xù)開展區(qū)“中小學生身邊的榜樣”十佳評選及宣傳活動,進一步完善三好學生、“四好少年”、張士柏獎學(育)金等各種形式的評選和表彰獎勵制度,樹立一批中小學生優(yōu)秀典型。鼓勵各校建立符合教育規(guī)律、學生特點、區(qū)域特色的多樣化德育評價制度,著眼于學生多元智能,注重成長過程,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全面地發(fā)展。

(九)加強德育干部建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各校要深入貫徹《區(qū)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團隊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完善團隊干部選拔、配備制度,保障團隊干部在政治、工作量和職評方面的待遇。要建立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學校德育組織領導體系,分管領導、德育主任、年級組長和團隊干部職責明確,隊伍穩(wěn)定,能根據(jù)計劃定期研究、部署和實施學校德育工作。德育干部要熱愛學校德育工作,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教育管理、指導和實踐能力。要增強德育干部考察、培訓、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進一步完善德育干部片區(qū)交流研究制度,繼續(xù)實施德育干部考核表彰制度,逐步建立德育校長述職制度、學校德育結對聯(lián)誼制度,拓寬德育干部工作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促進我區(qū)德育工作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6篇: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范文

【關鍵詞】中學德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062-01

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離開德育的任何教育都是危險的教育。目前,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厭學學生日益增多、學生思想嚴重腐蝕、行為極不規(guī)范、傳統(tǒng)美德觀念淡薄、違法犯罪屢屢發(fā)生,這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加強德育滲透刻不容緩,如何實施德育教育理應成為每個教師關注的課題。如何實施中學德育工作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設好一支堅強有力的德育工作隊伍

教師是德育主要的實施者,是連接學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實現(xiàn)德育管理觀念的先鋒,是修訂和完善德育管理體制的實驗員,作用舉足輕重。

要將“德育首位”意識落實在教師的德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中。以德育引領學生全面而自覺的發(fā)展;堅持教書育人,以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加強自身師德修養(yǎng),提高道德知識素養(yǎng)和德育能力,保持穩(wěn)定情緒,提高心理素質。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師生關系,以“愛”營造師生和諧空間,以“溝通和理解”贏得教育先機。營造大德育體系下的教師團體德育氛圍。充分發(fā)揮其他學科教師的德育優(yōu)勢。樹立全員育人觀念,建立相應德育系統(tǒng)。加強教師德育培訓。發(fā)揮教育行政部門督導評估的導向作用,促進學校德育工作;完善教師德育培訓制度;加強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的雙向聯(lián)系,共同參與到學校德育管理中去。

二、夯實做人基礎,是中學德育的著眼點

教會學生做人,并使之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最終目的。要成才,先要成人,做人做不好,知識再多也不是好人才,而做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做人,則是教育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學校在進行做人教育時,在做人目標設定上要注重基礎性,教育學生做一個“文明人、現(xiàn)代人、愛國的人、社會主義的人”;在教育內容的安排上明確層次性,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法的設計上要強調主體性,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改變那種“我教你學,我講你聽,我打你通”的被動局面;在做人素質要求的確定上要注意實用性,做到簡明扼要,可操作性強;在做人教育的途徑上要把握關鍵性,抓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點進行有的放失的德育工作,重視開展養(yǎng)成教育、自我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一些關鍵性工作。

三、調動各學科德育滲透的合力

學科滲透是加強德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學校明確規(guī)定,各科教師都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德育工作,任課教師要根據(jù)各學科新課程標準關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學特點,自覺地、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各科任課教師要立足課本,掌握自身所任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學科優(yōu)勢,將學科中可以發(fā)掘出的德育內涵寓于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始終,使德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四、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xiàn)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苯梃b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說,真正的管理是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而學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發(fā)產生,必須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逐漸學會自我管理。

第一,實現(xiàn)班級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導學生認識到班級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當學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動綱領并付之于行動后,班主任及時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缺點,擬出自我教育計劃,對教育有成效的成員及時鼓勵、推廣,使學生個體自我管理獨立地、主動地、持久地進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團的自我管理。中學不同于小學,尤其是現(xiàn)在的中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社會的面越來越廣,生活內容越來越豐富,個性的發(fā)展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導。廣泛開展學校的各類社團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投入到各種形式的自我管理中來。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員管理。引導學生自我管理應當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要注意延伸學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領域,將學生的德育同學校各種活動結合起來。

五、形成德育回歸生活,德育與學科發(fā)展整合的德育范式

新德育倡導德育培養(yǎng)回歸生活,因為道德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發(fā)展,回歸生活的課程才是真正綜合的課程。具體地說:一要注重讓學生接觸自然和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增加現(xiàn)實體驗,在體驗中豐富情感,鍛煉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克服“重認知灌輸、輕能力培養(yǎng)”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學生體驗機會,加強師生談心活動等方式,著重于在學生理解上下功夫,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形成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輕內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強家校聯(lián)系,發(fā)揮學校對家庭的幫助指導作用,使家長形成與學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發(fā)揮社區(qū)環(huán)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區(qū)教育資源,通過社區(qū)教育的組織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會的支持和理解,促進青少年靈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豐富德育的內涵

第7篇: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范文

1.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要求。當今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呈多元化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人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要求,培養(yǎng)人才,滲透德育教育成了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2011年我國教育部出版修訂了《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指出:初中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學校在思想品德的發(fā)展上給予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把學生培養(yǎng)成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每一個思想品德學科教師肩負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責任。

3.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需求。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初步形成時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往往會影響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必須結合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教育和心理疏導,以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

4.思想品德學科特點決定。思想品德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與德育結合的更為緊密?!冻踔兴枷肫返抡n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性質中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的特性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

二、在思想品德學科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措施和途徑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眾所周知,興趣來源于認識和需要,興趣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習動機。教師要使學生對學習思想品德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在課堂中利用一些精彩的事實、動人的案例、相關的背景知識,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用優(yōu)秀的人類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學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徹底實現(xiàn)由“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轉變。

2.科學制定符合思想品德學科特點的德育目標。《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目標中指出:思想品德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梢姡處煴仨殗@“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能力和知識”去設計教育目標,突出和注重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

3.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徹底轉變教師角色。角色的轉變,首先要從轉變觀念開始。教師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切實成為教學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善于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得課堂教學由單向的知識和技能傳授,轉變?yōu)閹熒g、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教學過程成為激情四射、思維碰撞與智慧生成的活動過程。

4.深入學習,認真研究,透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涵。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從版面設計、內容體系和語言風格等方面看,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和完善。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九年級《思想品德》中幾乎每課都配有一些德育內涵豐富的插圖、名言警句、人物故事、典型案例等,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領會編者意圖,充分發(fā)揮學科德育作用,組織學生認真學習這些典型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的思想境界不斷提高。

5.改革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教師要及時鼓勵、表揚學生,使得激勵性評價與課堂教學實踐有機融合到一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等多種措施,充分發(fā)揮激勵性評價的評價功能。

6.結合時政教學,突出思想品德課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在教學實踐中,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質,單單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教師一定要結合時政進行教學,要把學習的范圍延展到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等領域,把思想品德課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思想品德課內容更加豐富,過程更加清新,方式更加鮮活。平時備課要注意把報刊、雜志上有用的教學資料搜集整理積累起來,要抓住時機把當前社會熱點、焦點、疑點問題和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講有關世界政治問題時,可以利用美國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事實,來說明人類的和平事業(yè)依然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zhàn),和平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第8篇: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范文

一、對教師自身的要求

對于任何教學工作來說,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都具有表率作用。首先,對學生開展教學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地要求每個教師做到心正、行正、言正,這是對一個從教者最基本的要求。教師只有從自身的道德行為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在教育之初就給學生們施加正面、積極的影響。其次,還要求每一位教師深入學習教學大綱和《英語》教材,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德育不是簡單的說教,也不是粗暴的打罵,而應在結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以一種自然的、適時的教育形式出現(xiàn),這樣才不會使學生們覺得厭煩,不愿接受。這就必然要求中學英語教師必須認真?zhèn)湔n,深刻領會課文素材背后的德育內涵。

二、對課堂教學的要求

要想充分發(fā)揮“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功效,還有一點是教師要充分利用每一堂課,以達到更高的教學境界。英語課內涵很豐富,而且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教師應結合英語學科德育的特點,明確本節(jié)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做到知識傳授、德育一起抓。例如學習“Do you like...?”就可在原文上適當延伸,引導學生回答“Do you like your parents?”“Do you like your country?”等,既新奇又合乎情理,毫無造作之感,在句型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愛父母、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尤其是文明禮貌用語的運用,指導學生盡可能多地用英語答謝、致歉或請求等。例如 “Thank you.” “I`m sorry.”“Could you …”等委婉用語,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文明習慣。這不但激勵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讓學生自覺摒棄了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語言,從而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以及與人交往的水平和能力。

此外,有些課文內容本身也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如九年級“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學生自愿去幫助別人,有的幫助打掃公園,有的看望病人等。還有篇文章講述一個殘疾人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好心人捐錢給“Animal helper”這個機構,從而讓他擁有了叫l(wèi)ucky的一只小狗,陪伴他并能幫助他做很多事情。在教學中,教師切不可簡單翻譯了事,花幾分鐘講講課文的主要意思。而是要在課堂上指導學生以小品表演形式親身感受并體驗被人幫助后的感激之情,以及幫助他人的樂趣,以此培養(yǎng)學生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養(yǎng)成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良好行為習慣,使德育潛移默化,入情入理。

英語教師不僅要把課堂作為傳授交際語言和培養(yǎng)運用英語能力的手段,而且要把課堂作為思想教育的主陣地,適時結合思想品性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凈化,防止腐朽意識的侵蝕,樹立崇高理想,真正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三、對課外活動的要求

在英語教學中,德育不能將教育僅僅停留在課堂所創(chuàng)設的各種學習活動中,還要將課堂上的德育內容擴展到學生的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的特定情境中進入德育實踐探索,使教育具有針對性,使情感體驗達到最優(yōu)化。例如,在學完“What do you like?"句型后,可以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后用它來詢問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的愛好,讓他們學會去關心他人。當學生了解了文化“Mother’s Day”,可以要求學生制作一張卡片,回家送給媽媽,并對媽媽說:“I love you,mum.Happy Mother’s Day.”

第9篇:學科德育的內涵與特點范文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語言關。

小學英語是英語教學的入門階段,主要針對的是基礎教育,因此是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應該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學習英語的意義進行教育,讓學生了解英語是世界上最廣泛應用的語言之一,許多國家都把英語作為母語。國際業(yè)務往來的信函,論著,研究成果等都廣泛的用英語出版發(fā)行。除此之外還要讓學生了解到,英語在我國日益普及。就拿學校開設的英語學科課程為例,在我們這群80后小的時候,英語學科一般是從四年級開始,農村的學校還沒有開設英語課程。而現(xiàn)在,從一年級孩子們就已經(jīng)在接觸英語課程了。由此可見,英語在我國普及很迅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許多國外的先進技術被引進,國內產品走出國門,這新產品的說明書均離不開英語。因此,英語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教師可舉一些生活中學看得見摸得到的例子,直觀的教育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在小學英語學習的階段,教師要通過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英語材料,打好語音,詞匯基礎,練好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英語既有規(guī)律性,又有習慣性,既有規(guī)范性,又有靈活性,既有穩(wěn)定性,又有變化性,從而樹立正確的語言關。

二、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內容,滲透德育內容。教材是寓德德載體,依據(jù)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實是課堂寓德德前提。

在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德育,就要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育的目的,抓住結合點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寓德于英語課堂教學之中。英語教材中,有許多對話、故事、圖畫等都會有大量的德育內容融入其中。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拿最簡單的介紹家人來說,英語表示為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They are my father, my mother,my sister and I. 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這是英語的表達習慣,先人后己。就是說在介紹家人或朋友的時候,應當先介紹別人,最后說自己。通過這一習慣用法的教學,即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受到了關心尊敬他人,先人后己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又例如“l(fā)ady first”是尊重女士的一條基本準則,也體現(xiàn)了自我風度及良好的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具有紳士風度;“What can I do for you”只是客氣化,而是看到對方有困難而要真心事宜的幫助對方;“H0w do you do?”是初次相識朋友間的問候,而“How old are you”對女士而言是粗魯及其不禮貌的表現(xiàn)。一次在教學提問What do you like,出乎意料的竟然有同學回答“I Like money,對如此的金錢觀,我及時進行了教育,并告訴他:“ Money isn’t the most important.”

三、把德育內容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全過程。

英語作為一種外國語言不是輕易就能學好的。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單詞的背誦,語音的正確性,語法的應用,習慣用語的不同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中的大敵。因此學習英語的過程也就是克服困難的過程。在入門階段,發(fā)好每一個音,讀好每一個字母,學會每一個詞,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認真踏實的學風。通過聽說訓練,書寫訓練,閱讀訓練等形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勤奮刻苦的作風。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要多練習,多實踐,同遺忘作斗爭,持之以恒,增強了學生頑強克服困難的意志。由此可見,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教學過程。因此教師要抓住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科德育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有采取灌輸?shù)姆绞?,不少又是采取滲透的方式,使學生在接受各科知識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潛移默化,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吸納,并在學習運用和實踐活動中逐步深化。

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建立和深入發(fā)展,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利益關系、目標追求、也出現(xiàn)了多元化趨勢。學校德育面臨著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