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范文

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第1篇: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范文

(一)部分群眾對非遺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因為相關單位在一段時間,因為對在群眾中進行這一類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工作不重視,使得現(xiàn)在的部分群眾對于相關保護工作的重要程度缺乏必要的認識。許多人認為這樣的保護是一件沒有意義的工作、或是認為意義不大,和自己的生活沒有關系。這樣的情況對于開展保護工作是沒有好處的。即便是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結合了非遺的保護工作,效果也不會十分的明顯。

(二)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不強

不同于其他的文化遺產類的保護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特有的文化屬性,在群眾中有時很難取得相應的認同感。如一些地方的小戲種、民間的小手工藝品等,在群眾中被認為是普通的生活元素,有的甚至因為缺乏愛好的群體已經(jīng)在生活中消失。但是這是這種群眾對文化遺產重要性產生的不認同的感覺,造成了現(xiàn)在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斷代消失。

(三)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非遺保護工作出現(xiàn)失真嚴重的現(xiàn)象

在群眾的文化活動中,對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及其保護進行宣傳的工作在許多的基層文化組中早已開始進行,但是在這種宣傳工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文化遺產失真的情況。這種失真情況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在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商業(yè)元素造成的;二是在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出現(xiàn)的斷裂情況造成的;三是因為適應群眾活動特點時場地等因素對宣傳工作所造成的影響。這三種情況的出現(xiàn)都會對現(xiàn)有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產生影響。

二、針對結合工作中出現(xiàn)問題的解決方案

為解決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基層群眾文化組織在開展文化遺產宣傳工作中,利用實際的工作方法,積極地應對產生的問題,采取了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解決方案。

(一)利用新的傳播媒體形式,在群眾文化工作中做好非遺保護宣傳工作

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利用新的傳播媒體形式進行全面的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可以切實的提高群眾對這一項重要工作的重視程度。這些新的傳播媒體包括:網(wǎng)絡媒體、公交地鐵的移動傳媒、微信類的手機移動媒體等。如在實際工作中,文化保護部門可以制作非遺保護工作的宣傳短片、動畫片,在網(wǎng)絡媒體上進行播放宣傳,利用網(wǎng)絡媒體受眾面廣的特點,擴大非遺保護工作宣傳的受眾面,吸引更多的群眾深入的了解非遺保護的重要性,增強保護的意識。這些新的傳播媒體可以使更多的群眾了解非遺保護的意義,并參與到非遺保護的群眾文化活動中來,為保護工作奉獻自己的力量。

(二)做好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工作,提高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感

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策劃時,活動的策劃者應首先對進行宣傳的特色文化遺產進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這些工作包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藝術、文化等因素意義的挖掘,對文化遺產現(xiàn)狀的了解及未來的發(fā)展情況進行了解。在活動策劃中,應注意抓住群眾對藝術和文化的欣賞心理需求,在活動設計上充分使群眾可以直接參與到傳統(tǒng)文化中來,感受到傳統(tǒng)藝術和文化的魅力,認識到自己身邊曾經(jīng)不被重視的民間藝術和工藝品實際上是具有歷史、藝術、文化底蘊的不可復制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提高群眾對身邊存在的文化遺產的認同感。

(三)在實際工作中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還原工作,防止失真的情況出現(xiàn)

為防止群眾文化活動中,文化遺產出現(xiàn)失真的情況,因此,在文化遺產宣傳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對文化遺產進行介紹和展示工作時,首先應盡量避免商業(yè)元素對文化遺產自身的影響,因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才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目的,商業(yè)元素只是活動的附加元素。同時活動還應做好文化遺產歷史研究和民間調研工作,盡量還原文化遺產的原始狀態(tài),利用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和民間調研的成果,盡可能的消除文化遺產在傳承過程中的斷裂現(xiàn)象,還原出其本來的最具欣賞性的原始美感。最后要注意在展示活動中盡量為文化遺產的展示充足的空間,對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展示。如果實在無法全面展示的,一定要做好介紹說明工作,使參加活動的群眾對文化遺產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做好以上的三點工作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在非遺保護宣傳工作中出現(xiàn)失真的情況。

三、結語

第2篇: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新形勢

中圖分類號:T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6-0282-01

0 引言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從古至今承載著豐富多彩的優(yōu)秀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卓越發(fā)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多種多樣,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給人們帶來的極大的精神支持。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發(fā)展給我們的整體文化水平帶來極大地影響,由此帶來的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增加了我們的經(jīng)濟金額,推動著整體水平的提高。但是新形勢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工作的推進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必須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

1 明確非遺保護對象

眾所周知,世界各種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傳承著都是人們自身,顯而易見,人事最重要最基礎的文化載體,比如各種民謠、戲劇等都是通過民間藝人的語言、動作的一系列結合構造出來的,人作為文化載體必須受到一定的保護。民間藝人的不斷減少會給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造成很大的沖擊,所以說,我們必須明確保護對象。

人是社會物質文化的生產者、創(chuàng)造者,擔負著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的使命,各級政府部門要時刻關注他們的生活,給他們一定程度的物質和精神支持,讓這些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感受到在新形式下社會中的認可和相應的存在感。另外,政府部門應該投入一定的自己支持,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班,組建大眾學習傳承非遺的場所,并且選撥優(yōu)秀的非遺保護對象作為大家的老師,領頭人,讓他們收徒、傳藝,帶領大家溫故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現(xiàn)如今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繼承備受關注的同時,也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偽非遺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有一些所謂的傳承人并不是民間大眾,而是一些當?shù)氐拈_發(fā)商和地方領導。,他們并沒有掌握足夠的民間技藝,這種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如果不被及時制止,就會對以后的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違反了新形勢下非遺保護與繼承的真實性和意義所在。

世界各國因為忽視非遺保護對象“人”這一載體的重要性而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流失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啟示,不斷地提醒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一對象的存在。為此,我們應該制定明確的非遺保護對象標準,進一步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 開發(fā)利用非遺資源

非遺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的渠道是否合理問題也應該值得我們認真關注,新形勢下人們大強度地開發(fā)和利用造成了一些反面問題,阻礙了我們進一步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推進。

萬事萬物的開采和利用都要遵循其本質規(guī)律,不能違背事物的本質特征,采取各種積極措施,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工作。有些工作人員為了搜集遺產直接將一些舊村落硬性拆除,然后建造所謂的遺址新村等,這些行為破壞了它的變化規(guī)律,加速了古文化遺址的消失速度,一味的追求開發(fā)非遺資源的形式,形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們不可明確估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會給我們帶來的有利影響,政府也不斷給予我們一定的支持和鼓勵比如,建立旅游景區(qū),文化遺址保護區(qū)等等供人們參觀游覽,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構項目開發(fā)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發(fā)展民族旅游文化,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

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們在開發(fā)利用非遺資源的同時要充分尊重當?shù)氐拿耧L民俗,遵循其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開發(fā)利用,充分挖掘其價值所在。

3 建立非遺保護機制

現(xiàn)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這個話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專注,一項項目的實施必須建立起相應的機制,以此來監(jiān)督和鞭策,同時也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建立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制定相應的原則,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fā)展根據(jù)地建立基礎設施,方便外來人員參觀。政府也應該投入一定數(shù)額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培養(yǎng)專門的知識技能型管理人才,利用當今時代下的先進的技術制作傳統(tǒng)文化的產品,在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附著現(xiàn)代的技術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得以延伸,從而適應現(xiàn)代人的需求,在運用現(xiàn)代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同時要注意避免出現(xiàn)違背最初原則和目標的問題。而對于為什么要用法律來約束也要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這一方面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文件,用法律做準繩,約束人們依法保護、利用、繼承。相關法律的建立不僅讓人們意識到了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而且也提高了人們學習非物質文化熱情,積極地參與到保護與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中來。

建立非遺保護機制這一有效措施是我們新形勢下保護與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經(jīng)之路,在工作進程的推展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更好的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繼承非遺任務服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眾多文化形式,包含著話劇,曲藝,民間雜劇,聲樂,剪花、服飾等等,涵蓋了人類的各種風俗習慣,民間藝術等各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全國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的力量,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以及農村鄉(xiāng)土風情的集合,是中國多民族文化特色的有力體現(xiàn)。新形勢下非遺保護與繼承不僅是保護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同樣也是保護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同時也要大力宣傳群眾積極傳承,保護繼承這項工作迫在眉睫,我們必須遵循這些相應的措施,加大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讓群眾充分意識到這一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份工作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大家共同努力,促進新形勢下的非遺保護與繼承有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芳.淺談新形勢下的非遺保護與傳承[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2):13-14.

第3篇: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3-0204-01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世界文化越來越趨向于相同的發(fā)展方向,對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就顯得至關重要,維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尤為急迫。因此,我國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傳承和保護方面實行了相關舉措,但是在具體的傳承和保護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政府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群眾的傳承保護意識不深等問題。本文研究分析的意義旨在加強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提高民族文化核心競爭力,讓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及價值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在自然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對各種技藝、表演形式、文化場所、文學作品、工藝作品等世代相傳的非物質表現(xiàn)形式。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語言,如:口頭傳說和口頭文學,表演等藝術形式,民族風俗習慣、節(jié)慶及禮儀,對自然界的知識探索實踐,傳統(tǒng)的手工藝五個部分。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一個民族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開拓、積累、升華和傳承下來的不以實物形式表現(xiàn)出的財富和智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能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力量。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將我國優(yōu)良的社會傳統(tǒng)、多異的社會習俗傳承下來,能夠加快全球化進程,使民族文化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起到關鍵作用,也可以提高普通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認識;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因為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四有公民”即,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從而全面提高我國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第三,傳承保護并發(fā)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人們可以通過合理的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發(fā)展一些相關的產業(yè),像手工藝品的批量生產制造、民間戲劇歌舞的學習等,帶動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我國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貢獻。

二、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的問題

由于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地大物博,使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shù)量相當?shù)亩?。隨著“地球村”的發(fā)展,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方面的意識不強、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使得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自身問題

在我國學術界,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定義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對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意義的深刻認識和學習,并掌握其核心文化精神或技能的人;另一種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某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負責人,主要是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一般都是在學術界比較具有權威的專家學者。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西方知識文化的追逐,對本族文化的淡化,使得大部分的民間工藝技能、藝術在慢慢流逝。對于一些學術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的要求相對較高,來自民間的傳承人很容易將其內涵、精神、價值在傳承過程中流失,因此,國家對于學術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應該給予重視和支持,鼓勵相關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傳承和保護,引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夠

應該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文學藝術、民俗、民間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知識之間的關系。民間文學藝術的全部,民俗中原始的部分,民間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部分,傳統(tǒng)知識全部從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重要性及意義對于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具有指導作用。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

目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不夠完善,執(zhí)行力度不強等,使得一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慢慢的流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界定需要逐步完善,需要加大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考察力度,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程序予以明確化、簡單化,以便借助國家的力量進行傳承保護。同時,還可以通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加強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全面認識,有利于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水平,加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表現(xiàn)形式,其具有歷史價值、精神價值、審美價值、文學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等。在世界競爭中,其處于核心競爭力的地位,因此,本文基于我國的傳承和保護現(xiàn)狀,提出幾點相關策略以便更好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

(一)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提高傳承人責任感

目前,我國本著國強則民強的原則,正處于注重改革開發(fā),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的時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宣傳的力度不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傳承和保護的不重視,使得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其的認識不夠全面。在實際的傳承過程中,不明確傳承人的責任所在,隨波逐流,荒廢或是放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國家應該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普及,并提高其傳承人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傳承人應該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的六大原則,即人本原則、可理解原則、整體原則、可持續(xù)原則、創(chuàng)新原則和發(fā)展原則。其中,整體原則是基礎,可理解原則是根本。在整個過程中,應該整體把握這六大原則的具體使命,更好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

(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學習班

各地相關政府部門可以開辦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交流學習班,請一些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交流學習。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解,明確傳承人的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也可以組建一些民間藝術技能大比拼、戲劇舞蹈表演會等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神內涵、智慧結晶展現(xiàn)給更多的人民大眾,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并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文化部門也可以定期的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交流會,適當?shù)慕梃b國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的學習,提高我國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

(三)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guī)

我國在2003年的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統(tǒng)文化保護法(草案)》中,就明確的描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意義和重要性,并確定了其在文化部門中主管部門的重要地位。2005年,《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頒發(fā),其中明確的提出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目標和方針策略等,建立了一系列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等。2007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成為我國的立法項目。

由此可見,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完善,不管是人民大眾還是專家學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過程中,都需要吸取精華、擯棄糟粕,融入自己的創(chuàng)新元素,更好的將其傳承下去,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貢獻。

四、結論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增長、西方文化的大勢入侵,使得我國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和繼承面臨嚴峻挑戰(zhàn)。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更是迫在眉睫。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其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提出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提高傳承人責任感、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學習班、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guī)的傳承保護措施,更好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保護,來提高民族核心競爭力,讓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第4篇: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保護;發(fā)展;轉型

Abstract: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like a raging fire today,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modernization. People just tak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 a historical existence to retain and use, but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requires us to its development, which stood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onsider how to protect scientifically and how to coordinate with the c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中圖分類號:J0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前言

在城市發(fā)展成熟之前,我們所有時代都是在倚仗過去城市發(fā)展的遺跡中進一步的擴展和進化,然而在歷史發(fā)展和人思想未成熟的時代,人們并未意識到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逐漸發(fā)展,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也有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嘗試從多種角度、各個方向保護城市的歷史遺產?,F(xiàn)今,需要被討論的不僅局限在文化遺產保護,更需探索保護與城市發(fā)展之間協(xié)同的契合關系。怎樣做到保護的同時增進城市的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者們不斷探求、繼續(xù)解決的問題之一。

2文化遺產保護的淵源和重要性

2.1文化遺產保護經(jīng)歷的轉折

所謂傳統(tǒng)文化,最先包含的首先是某種具體的可搬動的器物,例如古董花瓶等,從很久以前便讓人意識到其保護的價值;然而古老的建筑,由于它是上個時代的文化象征,在封建時代,各個統(tǒng)治者都會毀舊建新。

幸而越來越多的城市規(guī)劃學者意識到了保護城市已有遺跡和文化的重要性。在18世紀中后期,保護與修復的概念逐漸成為了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到19至20世紀,各國相繼立法,成立了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2.2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一個城市甚至國家的文化遺產不僅僅代表著當?shù)氐墓胸敭a,更體現(xiàn)著文化積淀和保護意識。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從簡單的古建筑一直到包含了居民生活形式的整個街區(qū)的保護經(jīng)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保護文化遺產是社會文明提高的體現(xiàn),尤其對于規(guī)劃學者來說,必須將其當成職業(yè)使命,在立法保護的基礎之上,更強調人文因素,以文化戰(zhàn)略的眼光進行審視,從全局的、宏觀的、戰(zhàn)略和發(fā)展的角度解決保護和發(fā)展中的各種問題。

3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fā)展的關系

3.1兩者具有不可辯駁的關聯(lián)性

有人說,“繼承是最好的保護,發(fā)展是最深刻的弘揚”,這無疑是對文化遺產與城市發(fā)展做了協(xié)調。城市既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又牽連著眾多的元素。保護實際上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發(fā)展,能夠在保護中求發(fā)展,即是在城市上建造城市的另一種表達。在對歷史和未來層面的討論中,保護和發(fā)展同樣聯(lián)系緊密。

3.2兩者在規(guī)劃途徑中也存在矛盾性

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遺產本身就是對發(fā)展的一種別樣的挑釁。我們總會對比現(xiàn)在比歷史的優(yōu)勢,很少回顧基于不同時代背景下文化、環(huán)境的變革。保護與發(fā)展在規(guī)劃的角度上看,往往面臨著是應該保留原有建筑和道路而造成狹小空間的擁堵,還是應該大刀闊斧地建設寬敞的空間以緩解人和交通的壓力。

3.3兩者的矛盾具有可協(xié)調性

不論是站在歷史的舞臺上還是未來的角度中,任何看似矛盾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被調節(jié)的,因為產生矛盾的根源本是來自同一本體,而本體自身就能起到解決問題的效果,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fā)展也不例外。

解決兩者矛盾的根本在于研究城市中文化遺產所能進行的基于保護層面之上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不僅僅是絕對的圈地保留,也不簡單以改造來成為成就它的一種方式,發(fā)展的意義在于對歷史的尊重、對現(xiàn)代的利用和對未來的價值。

4參考實例

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zhèn)的袁家村位于中國陜西關中平原腹地,具有良好的交通條件。上世紀70年代,袁家村積極推行經(jīng)濟承包責任制,在搞好農業(yè)的同時,實踐工業(yè)富村的戰(zhàn)略,先后辦起了磚瓦窯、水泥廠、汽車運輸隊等多個企業(yè)。但此后袁家村似乎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兩年卻突然以“觀眾印象體驗地”的身份重新亮相。

現(xiàn)在袁家村的發(fā)展觀念極為明確——綠色、環(huán)保、生態(tài)的旅游產業(yè),創(chuàng)建民風、民俗體驗街,集中展示明清以來關中農村生活的演變。一條青磚灰瓦的仿古街道,陳列著布坊、醋坊、茶坊、油坊、豆腐坊、醪糟坊等,突出展示傳統(tǒng)特色作坊和民間生活形態(tài)。人們可以拉一下茶爐邊的風箱、推一把磨面的磨盤,如此親力親為的旅游形式打開了上一代人塵封的記憶,也讓下一代人增加了對關中民俗文化的了解。

這種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旅游方式借由良好的地理條件、豐富的體驗形式、可口的農家菜肴一躍成為陜西境內炙手可熱的旅游景點之一。歷史古鎮(zhèn)的文化底蘊加之生態(tài)旅游的發(fā)展業(yè)態(tài),使袁家村走上了歷史文化保護和自身發(fā)展協(xié)調良好的創(chuàng)新之路。轉型旅游方式的成果可見一斑。

5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fā)展如何協(xié)同

5.1以特征和價值評價為依據(jù)對文化遺產分類分級

對于相同或不同文化圈、文化線路內的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現(xiàn)狀和歷史價值進行橫向比較和評估,一方面,可以針對不同形式、大小、狀態(tài)的遺產制定分門別類的保護性措施;另一方面,對文化遺產的價值進行比較和區(qū)分,從而更科學地確定保護的等級。

比如說因地域差異能將文化分為中原文脈、江南文脈等等,在不同地方文化遺產類型必有不同,保存現(xiàn)狀、保存方式也有著顯著差異,中原文化遺產偏重厚重的歷史傳承,相對保護也更應尊重原真性,而江南文化遺產則偏向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那么保護則應重視景致的利用。

5.2避免文化遺產發(fā)展的誤區(qū)

從各類文化遺產申報、開發(fā)的過程中,規(guī)劃往往要顯示本質特征,避免形成四方面的誤區(qū):重申報、輕維護;重開發(fā)、輕保護;重旅游設施建設、輕科學文化研究;重景區(qū)發(fā)展、輕社會參與。

如果要讓文化遺產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首先必須從保護開始著手,保護不僅僅意味著申遺成功,更需要多方面的維護與協(xié)調。

5.3轉型發(fā)展也是保護

現(xiàn)今,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發(fā)展無不利用其厚重的歷史氛圍、傳統(tǒng)文脈來發(fā)展旅游型城市,這樣的做法好處在于既能在全國以至全世界的范圍里宣傳、提升自身的城市魅力,更能大力開發(fā)旅游資源,收獲巨額的經(jīng)濟效益。而現(xiàn)在的旅游型城市,在旅游業(yè)大肆侵入的背景下,越來越失去當年的風韻,導致古鎮(zhèn)不古、水鄉(xiāng)無水。

在城市發(fā)展的范疇內,必須從長遠的方向考量遺產的文化脈絡在發(fā)展中何去何從,因此轉型發(fā)展迫在眉睫。然而考慮到很多歷史文化名城更多擁有的是歷史文化遺產而非物產資源,轉型的“型”便應獨樹一幟:將僅靠游客量取勝的走馬觀花式瀏覽轉變?yōu)樾蓍e怡情的體驗式深度旅游,打造感悟生活、品味文化的學習型旅游、觀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會務型旅游等。

6 總結

基于以上保護實例和保護方法的探索,不難發(fā)現(xiàn),城市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需要我們樹立堅定的信念和共同的努力,在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發(fā)展相協(xié)同的背景下,不斷努力,需求更加科學和理性的保護對策。

參考文獻

[1]阮儀三,王景慧,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guī)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2]陳曉燕,包偉民.江南市鎮(zhèn)——傳統(tǒng)歷史文化聚焦[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3]李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及綜合評價的AHP模型[J].基建優(yōu)化,2001(3)

第5篇: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文化遺產;旅游紀念品;文化遺產保護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號:10YJC760105),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項目號:2011zDIXM015),教育部中央高校專項基金研究項目(項目號:JUSRP21149與JUSRP21015)

引言

近年旅游業(yè)已成為發(fā)展最快的產業(yè)之一,其中文化遺產旅游更是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這是因為人們文化水平越提高,尋根意識和獲取歸屬感的需要就越強烈。我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各地更是紛紛打造獨一無二的文化旅游品牌。但卻忽視了其中作為文化宣傳和體驗重要載體之一的旅游紀念品的開發(fā)。大多數(shù)紀念品只是將文化遺產的表層形象生硬地復制出來,缺乏深層文化內涵且做工粗糙。

文化遺產旅游不僅是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更重要的是使旅游者了解遺產的歷史文化及其重要性,倡導更多人和機構保護文化遺產。因而文化遺產旅游紀念品除了要有地域性、紀念性、美觀性、便攜性等這些旅游紀念品普遍性特征外,更要有它自身的設計原則。基于文化遺產保護原則,筆者延伸出文化遺產旅游紀念品的幾點設計原則。

一、原真性

原真性,原即原本的,真即真實的。原真性是評價文化遺產價值及其保護績效的重要準則。遺產的原真性問題是遺產旅游的核心問題,也關系到旅游者的體驗。旅游者都希望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到的是真實的遺產文化,但由于時間、空間及文化認知程度的限制等原因,旅游者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并不是直接的,更多是通過旅游管理、開發(fā)等部門傳遞出的信息來了解文化遺產。因此盡管不同時代的表達途徑或有不同,旅游紀念品作為遺產地形象及文化的傳播載體之一,也應向旅游者傳遞遺產最真實的遺產文化,引導旅游者對文化遺產的認知。當原真性與商業(yè)化利益相沖突時,要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為了眼前的商業(yè)利益,過分夸大甚至編造紀念品中的文化意蘊,產生“偽文化”,誤導旅游者,對文化遺產信息的傳遞造成不良影響。

二、可讀性

可讀性,即旅游紀念品所傳達的文化內涵要能夠被旅游者接受和理解。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一方面我們要避免直接照搬原型,缺少對文化底蘊的深入挖掘,紀念品過于直白和寫實,使旅游者只能停留在單純的感官刺激上,失去了進一步探索其中文化意蘊的樂趣。如澳門市場上常見的大三巴模型紀念品,僅僅是對大三巴原型的簡單復制,讓人沒有回味的余地,難以形成難忘的情感體驗與共鳴。

另一方面設計者也要考慮旅游者的認知程度,避免在內容和形式上太追求深刻的立意,文化意蘊過于隱藏、抽象難懂,且不對其進行說明,使旅游者產生文化上的認知障礙。如圖1的葡國雞,是澳門最富文化特色的紀念品之一,但設計者沒有對葡國雞所隱藏的西方宗教故事進行說明,不能給旅游者帶來更深刻的文化體驗。

三、參與性

旅游者進行文化遺產旅游的目的是探尋文化的不同,在旅游紀念品的制作或者把玩過程中,旅游者參與的越多,對紀念品所傳達的文化意味理解的越深,對旅游過程越滿意。

第一種是旅游者參與紀念品制作過程。當然考慮到旅途時間、成本等因素,旅游者可能參與紀念品制作的全過程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過程,這樣的紀念品不僅使旅游者對于文化的體驗更進了一步,且其中融入了旅游者的情感,變得更有紀念價值。

另一種,參與性也可以是旅游者沒有親自參與紀念品的制作,但在把玩或使用時,產生了行為上的互動體驗。如圖2的右邊圖是蘇州拙政園旅游紀念品,鞋底是經(jīng)過設計者藝術化處理的花和古錢幣組成的精美圖案,其創(chuàng)意來自拙政園一段石子路的圖案和美好寓意(如左邊圖)――先踩錢、后踩花,有錢花。旅游者穿在腳上,每一步都是有錢花,在體驗文化的同時,也會想起美好的蘇州園林之旅。

四、完整性

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紀念品的設計元素不應僅針對于物質遺產,如建筑樣式等;更應深入了解遺產地文化,積極挖掘物質遺產背后的文化意蘊及遺產地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這些非物質遺產。物質遺產更能引起人們注意,便于保護;而非物質遺產是文化遺產的核心部分,它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卻難以被人發(fā)覺,因此也更容易在無意識中消逝。深入挖掘非物質遺產不僅會使紀念品更有文化魅力,還有助于旅游者對遺產文化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增加旅游者滿意度;同時使有形的無形的文化遺產都受到人們的關注,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大有意義。如圖3,是針對于紹興蘭亭卉人曲水流觴、優(yōu)雅灑脫的酒文化而設計的酒具。酒文化延續(xù)到現(xiàn)代,人們在碰杯敬酒之時,往往因為距離較遠,以酒杯輕敲桌面代表碰杯敬意,而這卻缺失了酒文化該有的優(yōu)雅。這款酒具,隱藏在杯底的鈴鐺,可在敬酒之時,代替之前的敲擊桌面,雙方輕搖酒杯,叮當一響,一飲而盡,不僅產生了聽覺上的愉悅,也活躍了氣氛。

五、發(fā)展性

文化是活態(tài)的,人們不是機械的接受而是積極的創(chuàng)造文化,不斷在延續(xù)中出現(xiàn)新的文化。作為旅游者,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種文化形式的理解和可接受形式也是不同的。旅游紀念品設計者應立足于時代,在保留遺產中最核心的文化要素的同時,利用傳統(tǒng)符號在人們記憶中所具備的文化認同性,通過形態(tài)、材料、制作工藝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設計出符合當代人審美和文化認知的紀念品。如當人們對于洛陽三彩旅游紀念品的印象還停留在三彩駱駝等色調、表現(xiàn)形式單一的形象時,設計大師郭愛和卻在保留三彩工藝最本真的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從色系、造型、選材內容等方面創(chuàng)新,結合當代人的文化認知,設計出符合當代人審美的三彩藝術作品,使三彩藝術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同時也為三彩工藝的發(fā)展增添了活力。

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遺產旅游紀念品的設計除了要考慮旅游紀念品設計的一般原則,更要結合文化遺產旅游的特殊性及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蘊,立體的展現(xiàn)文化遺產的魅力,達到游客文化體驗需求、文化遺產形象定位、保護宣傳以及開發(fā)者利益等多方面要素的平衡和滿意。

參考文獻;

[1]宋強,高喜銀,鄭澤鋒.體驗設計指導下的旅游紀念品設計[J].商業(yè)現(xiàn)代化,2008(13):206.

[2]艾佩.體驗經(jīng)濟背景下的文化遺產旅游研究[D].河南大學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論文,2008.

[3]初曉恒,呂宛青.我國旅游產品文化挖掘與傳遞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第6篇: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范文

一、高度重視,部署得力

我局對年的“文化遺產日”活動十分重視,分管領導親自掛帥,組建了工作機構,明確了職責,細化了分工,各縣也積極做好相關策劃、組織協(xié)調和籌備工作,制定了活動方案,對轄區(qū)內的“文化遺產日”活動進行安排部署。在活動中各縣把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作為今年的一項重頭工作,從人力、財力、物力、精力上加大投入,創(chuàng)造條件,確保文化遺產日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全州各縣在很短的時間內結合本地實際,拿出了各自富有特色、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為文化遺產日活動的圓滿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各鄉(xiāng)鎮(zhèn)領導對今年的“文化遺產日”也非常重視,積極給予配合,確保了“文化遺產日”的順利開展。

二、形式多樣,主題突出

今年的文化遺產日活動,結合“文化遺產日”主題,我局十分注重在策劃、創(chuàng)意上下功夫,站在發(fā)展的新高度,按照“主題突出,形式多樣,切合實際,效果明顯”的要求,圍繞主題,加強立意和策劃,廣開思路,充分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開展了融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為一體的多種形式的系列宣傳活動,增強文化遺產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進一步提升了全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在活動期間我們著力開展文化遺產政策法規(guī)知識的宣傳,廣泛發(fā)放宣傳資料,向社會公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省民族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有關政策性文件和文化遺產知識。文化部門在城鎮(zhèn)街道放置了20多塊有關文化遺產和第一批國家級保護名錄和省級保護名錄單位的展板,內容涉及我州國家、省、州、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各級文物保護點,有文字介紹,有圖片展示,有音像資料,并安排了專業(yè)人員進行講解;同時在全縣主要街道、文物景點設置、懸掛了宣傳保護文化遺產的展板、標語和橫幅60多條,發(fā)放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知識問答》等宣傳單10000多份,工作人員對于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及其有關知識進行現(xiàn)場講解并答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演)30多場和文化遺產知識講座10多場、吸引了大量群眾的觀看和參與。為增強宣傳效果,福貢縣還組織民間藝人到宣傳現(xiàn)場展示傳統(tǒng)歌舞表演,吸引了眾多民眾爭相觀看。為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宣傳教育,貢山縣邀請民間藝人到學校授課,對青少年進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教育,受到了師生的歡迎?!拔幕z產日”期間全州共服務群眾5萬多人次,整個活動進展順利,安全有序,成效顯著,取得了圓滿成功。

三、影響廣泛,效果良好

第7篇: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范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行政法保護 實施細則

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行政法以行政關系為調整對象,其目的是保障國家行政權運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盡管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法保護已經(jīng)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存在明顯的缺陷。隨著市場經(jīng)濟和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我傳承的原動力漸漸消失,有些文化遺產甚至在“保護中”失去其原真性,有一些老藝人的生活狀況堪憂,很多優(yōu)秀的文化瑰寶瀕臨滅絕。因此,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非常迫切。

行政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已獲得學界的共識:第一,能克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中私法失靈的缺陷。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屬性需要行政法合法合理的介入。第三,行政法特有的制裁和獎勵等功能能更好地引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良心運作。第四,加強行政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中心思想,同時也是踐行國際義務的需要。

公法保護模式是世界各國包括國際公約所采用的最普遍也是最具成效的保護方式。例如日本,1996年以來,日本新修訂的《文化財保護法》確立了登錄制度。日本從中央到地方都專門設立了“文化財保護委員會”這樣一個專門的行政機構來從事這項工作。日本文化廳表示,其有“保護10萬件歷史遺產的”決心。①韓國于1962年出臺了《文化財保護法》。韓國的文化遺產法非常重視行政手段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強調獎勵機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并建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文化財廳”來承擔全國文化遺產的保存、管理、利用、調查、研究以及宣傳職責。②此外,聯(lián)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三章專門規(guī)定了國家一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義務,將各締約國政府置于保護的主導地位。我國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公約的內容已成為具備法律效力的國家責任。

因此,無論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還是從國家行政權的特殊優(yōu)勢角度,或是從我國現(xiàn)有法律和國際責任角度分析,行政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導性法律都是毋庸置疑的。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法保護現(xiàn)狀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了行政法保護,但是立法比較零散,走的是一條從地方開始立法之路。

在地方,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寧夏、江蘇等地制定了保護民間美術和民間藝術的地方性法規(guī)或政府規(guī)章。從21世紀起,云南、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等省市先后對傳統(tǒng)文化保護進行了立法,制定了相應的地方性法規(guī)或規(guī)章。這些立法為后來的中央一級立法奠定了基礎。

在中央一級,198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標志著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進入了法制化管理階段,但它并未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頒布,其中第六條確認了采用著作權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基本原則。1997年5月20日,國務院頒布了《傳統(tǒng)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強調了對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保護的重要性。在2011年6月1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生效之前,該條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效力最高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除此之外,在地方性立法的基礎上,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是我國就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最高指導意見。2005年12月,國務院又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決定把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接著,2006年,文化部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進行了規(guī)范,有利于保護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11月14日,文化部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該辦法是回應相關國際公約而出臺頒布的,有利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值得強調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填補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法律層級的空白,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領域的基本法。這部法律成為中國各級政府依法展開文化遺產行政的基本形態(tài)。③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法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的總結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法保護做到了有法可依,從法律層面到行政法規(guī)再到地方性法規(guī)都較齊備。行政機關在具體的活動和項目上,也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民眾的保護意識初步確立。但從整個法律體系來看,這些保護措施并不夠,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法律保護體系并未真正建構。第一,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呈現(xiàn)臨時性、應付性,導致多頭管理、協(xié)調性差,行政成本增加。

一方面,由于立法技術的不成熟,加之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萌發(fā)較晚,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是先后出臺的,而且是地方先于中央。每次新條例的出臺,反映了文化和文化遺產的危機狀態(tài)日益深刻化,需要彌補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存在的問題。這就導致了我國的立法缺乏前瞻性,新法的出臺仍不能解決現(xiàn)實中的許多問題。

另一方面,單行立法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最大的形式特點。單行立法固然體現(xiàn)了我國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與積極態(tài)度,但容易出現(xiàn)與其他法律銜接問題突出化。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目前有兩部法律,一部行政法規(guī)。也就是《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傳統(tǒng)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在分管部門上,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三個行政機關,分別為國家文化局、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商務部。此局面導致在國家文化遺產政策的制定實施時,難以協(xié)調和合作。④

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作為基本法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其統(tǒng)領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的作用。如規(guī)范的名稱,部分地方性法規(guī)(如2000年制定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名稱中諸如“民族民間文化”、“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等都沒有正式更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地區(qū)依然沒有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在具體制度上與現(xiàn)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沒有很好地銜接。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作為一部以行政保護為主的基本法,與其他部門法也沒有實現(xiàn)很好的銜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一部基本法,需要其他配套法規(guī)和制度的落實,也需要與現(xiàn)有的其他法律制度相協(xié)調才能得以有效實施。如:該法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知識產權的,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钡F(xiàn)有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guī)中,卻沒有可以直接適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guī)定。再如,該法第二條對傳統(tǒng)醫(yī)藥知識的保護做了規(guī)定,接著第四十四條又規(guī)定“對傳統(tǒng)醫(yī)藥、傳統(tǒng)工藝美術等的保護,其他法律、行政法規(guī)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實際上指向了《中醫(yī)藥條例》,但是該條例涉及傳統(tǒng)醫(yī)藥知識保護的內容卻很少。

現(xiàn)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還有一系列的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未得到協(xié)調解決?,F(xiàn)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雖然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但是還有一系列的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未予以解決。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性質問題,是公權還是私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是誰?是集體還是個人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期限有多長?是否應和《著作權法》銜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保護是否應當考慮境外侵權問題?我們知道,現(xiàn)在一些發(fā)達國家的個人、企業(yè)和研究機構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收集發(fā)展中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貴資源,并對其進行商業(yè)化的開發(fā)利用,從中獲取巨額商業(yè)利潤。而我國現(xiàn)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只規(guī)定了境外組織及個人在我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的情況,并沒有涉及到境外組織或個人使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用于商業(yè)開發(fā)利用的情形,也沒有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權人進行維權的可能性。再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退出機制問題,傳承人的傳承方式問題??傊斗俏镔|文化遺產法》并未解決目前的一些問題,還存在諸多不足。

目前行政法規(guī)層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細則尚未出臺,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具體制度無法落實,造成法律體系的不完整。《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許多條文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而對目前紛紜復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狀,不能加以簡單化、一刀切的處理,需要分別不同情況予以細化、個別化的處理。沒有實施細則,這部法律實際上就無法實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出臺之后,一些地區(qū)已經(jīng)根據(jù)本省的具體情況制定了適于本地方的地方性法規(guī),實現(xiàn)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本地區(qū)的落實,但還有部分地區(qū)未及時進行立法跟進。而且,行政法規(guī)層級的實施細則尚未出臺,對于已經(jīng)出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等的修訂和完善工作也尚未完成,無法確保這些舊的規(guī)定與法律一致。這些現(xiàn)狀都造成了法律的不協(xié)調、不統(tǒng)一,急需改善。

總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體系存在很多缺陷,而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重心已由普查、搶救轉向全面保護,構建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是做好全面保護工作的必然選擇。⑤

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法保護體系的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行政法的保護,這已是國際社會的共識,我國已確立了以行政法保護為中心的立法模式。但筆者認為,構建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體系,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以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指導思想上出現(xiàn)偏差。

處理好公法保護和行政干預之間的關系。本文強調以“建立以行政法為主體的公法保護模式”,其目的在于強調國家、政府在保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強調政府部門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財力、物力、政策等全方位的保障措施,而非運用行政審批程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不當干預。⑥因為,行政法為主導意味著政府的行政立法、行政檢查、行政指導等行政行為,在遺產保護事務中具有統(tǒng)帥的性質,然而,“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jīng)驗”。⑦對于“活化石”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這種濫用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會使我國的文化遺產流失,使文化傳承的紐帶斷裂。因此,強調行政法保護主導的同時,政府執(zhí)法時應當嚴格遵循憲法行政法義務,對行政行為的規(guī)制也是一項重要課題。

處理好公法保護和私法保護之間的關系。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法保護,并非摒棄知識產權等的私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性質一直是學界備受爭議的話題。但不容否認,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公共屬性,也具有一定的私權性質,有些是家族私權,有些是集體私權,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還會產生經(jīng)濟價值。一些政府行為的生產性保護因利益的驅動被過度開發(fā)而偏離了其本真性,比如皮影、剪紙、釀酒等工藝,原本是手工的,現(xiàn)在有些地方卻變成用機器生產。農耕時代的手工文明變成了工業(yè)時代的機器文明。而延續(xù)了多年的技藝是現(xiàn)代技術根本達不到的。所以私權保護還是必要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體現(xiàn)其深厚文化底蘊的同時也保護其經(jīng)濟價值。

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法保護的同時,要注重國內保護與國際保護相結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國際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條款已成為我國制定國內法的立法依據(jù)。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公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教科文組織促使文化財產送回原有國家或歸還非法占有文化財產政府間委員會章程》等法律性文件。再如,在適用《著作權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我們可以借鑒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lián)合提出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防止不正當利用和其他損害行為的國內法示范條款》的有關規(guī)定。

此外,國際社會中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很多國家和地區(qū)根據(jù)本國的實際情況制訂了相應的法律保護制度和政策。例如,亞太地區(qū)的日本和韓國在這方面就走在前列。日本曾在1950年頒布了綜合性的《文化財產保護法》,規(guī)定由國家對無形的文化藝術遺產進行保護。韓國在1960年頒布了《無形文化財保護法》,隨后經(jīng)過40多年的上下推動,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全面保護和振興,并使其在保護過程中得到了傳承。可以說,法律的制定和具體制度的實施奠定了日本和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⑧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它的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已是全世界共識,對它的保護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本文僅僅是粗淺地論述了其法律保護體系的構建,現(xiàn)實生活中不排除民間保護、國際保護等多種保護機制的參與。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出臺了,但是這僅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長治學院法律與經(jīng)濟系)

【注釋】

①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第56頁。

②王云霞:《文化遺產法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23~25頁。

③王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模式探討”,《人民論壇》,2012年第29期,第190~191頁。

④周超:“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法制體系的形成與問題”,《青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⑤徐蓓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模式探析”,《安康學院學報》,2012年4月第2期。

⑥[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45~50頁。

⑦劉紅嬰:《世界遺產概論》,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年,第30頁。

第8篇: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歸納法、邏輯分析法等對河南省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xiàn)狀進行研究,可以看出,體育類的項目數(shù)量還是相當多的,但也相對單一,可以得出地方政府不重視、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經(jīng)濟水平落后、專業(yè)人才缺乏、傳承方式的限制等是目前河南保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滯后的原因,并指出研究領域中的不足,在保護與傳承方面出現(xiàn)的缺陷,以提升民眾的文化認同,選定體育非遺文化的角色定位等。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南省 體育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保護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創(chuàng)造和積淀下來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資源,體現(xiàn)了人類共有的體育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即承襲,承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歷史價值、文化淵源、風俗習慣等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河南省境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提出,是對這一類珍貴文化形態(tài)的搶救和保護,是對瀕危文化采取的一種記錄、保存、評估、拯救、等的一項文化工程。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河南省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xiàn)狀進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wǎng)(CNKI)查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文獻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資料,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2.邏輯分析法。在結合查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對河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綜合分析,并對目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二、結果與分析

(一)結果

在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系中,多數(shù)人對武術、太極拳等所普及的項目較為了解,知曉項目的單一,不重視體育非遺項目體系的存在的重要性,在高校有一半的學生不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或者只是了解個皮毛,關注度、參與度普遍不高,原因是高校缺乏相關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平臺,場館缺乏、師資力量不夠,多引進社會民間傳承人來教授。

黃濤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文件對于“政府主導”的闡釋很明確,政府對于非遺保護的發(fā)動、組織、管理、支持、推動等作用[1]。通過查閱資料顯示:地方干部與民眾對非遺保護的認知存在偏差,地方干部在非遺申報時比較看重外顯、容易成為地方文化品牌的項目,而對無形的、潛藏于生活之中的文化遺產缺少發(fā)掘,這樣就致使那些傳承久遠、深深影響民眾生活的非遺項目不為世人所知[2]。

在多元社會條件的基礎上,探討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同模式和路徑,是新階段體育非遺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的法律保護條例大多是政策性的指導意見或原則性辦法,可操作性差、內容不完善,無法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xiàn)出的活態(tài)性、多樣性、不可再生性等特征[3]。

(二)分析

以河南省少林寺為個例,少林寺投資成立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注冊了“少林”、“少林寺”商標,注冊類別為武術表演。2009年,少林寺注冊了“少林局”商標,注冊類別為藥品和沐浴用品,因此,對體育類非遺的發(fā)展可采用注冊商標。

河南省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了8屆,在武術節(jié)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武林高手云集鄭州,互相交流、切磋技藝,共同促進武術的發(fā)揚與傳播[4]。與時代要求相結合,在傳承譜系比較明晰的武術或其他拳種基礎上,創(chuàng)造理論和技術體系比較成熟的武術技藝和健身、養(yǎng)生功效突出的套路,使其具有生存、發(fā)展的特定空間和時間維度,植根于民間的活態(tài)的傳統(tǒng)行為方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核心就體現(xiàn)在它的傳承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的變異與創(chuàng)新,少林寺禪與功夫的發(fā)源地,一千五百年的傳奇,力量與智慧的結合,是東方文明的瑰寶[5]。

通過結果可以分析出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雖然對于河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管理有了專題的研究,但為數(shù)不多,對傳承主體還僅限于對傳承人的保護和關注,傳承內容上提出了對體育健身價值的延伸,充分發(fā)揮傳承人自身的優(yōu)勢,對于體育類非遺的發(fā)展很重要。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開展的體育非遺保護過程中還有很多的不足,從國家政府層面、社會環(huán)境層面及個人層面等還需加強宣傳,不能固守傳統(tǒng)教育模式,尤其是面對體育類非遺的存在,學習的方式應該多樣化;資金不足、人才匱乏,學校教育的不普遍,舉辦的非遺活動多是流于形式;非遺文化宣傳的不詳細、不清晰造成大家對它的模糊概念而沒有深入的了解。

(二)建議

對于有市場前景的項目可以設班招生,使地方的傳統(tǒng)項目走向社會,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在市場經(jīng)濟的時代,可以通過注冊某項產權、商標獲得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fā)掘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jīng)濟價值,通過市場運作把文化遺產轉化為經(jīng)濟效益,經(jīng)濟效益的提高可以促使文化遺產的擁有人去保護非遺[6]。

在高校的教學中制作課件,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利用多媒體對于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優(yōu)勢,比如通過電視廣告或當下流行的真人秀綜藝節(jié)目更好的傳播體育類,例如《叮咯嚨咚嗆》就是傳播了中韓文化交流大任,通過明星學藝的過程感受到來自中韓文化碰撞的歡樂等。

參考文獻:

[1] 黃濤.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偏誤與矯正[J].文化遺產.2013(3):53-54.

[2] 邱丕相.武術的文化構成及當代傳播[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5).

[3] 段友文,鄭月.后申遺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參與[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9(4):127-129.

[4] 焦宏昌.第八屆中國國際少林武術節(jié)開幕56國家代表聚中原[N].中國日報.2010.10.24(3).

第9篇: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范文

1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河北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通過勞動人民長期對生命的探索和通過在生活實踐中感悟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是我省各族人民辛勤勞動的智慧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包括口頭傳承、傳統(tǒng)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jié)慶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它的歷史文化是豐富而珍貴的,它包含著勞動人民的精神、情感、品德、個性、親和力和凝聚力,是一個地區(qū)地域特色的重要表現(xiàn)和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文化藝術發(fā)展的見證,具有精神文明、文化歷史傳承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因此對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的保護以及合理的利用,對踐行科學發(fā)展觀、增強社會經(jīng)濟效益、促進社會和諧有著重要意義。

2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現(xiàn)狀

河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內涵深厚且有著較長的歷史,擁有很多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遺產,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的項目多達130項。但多數(shù)文化遺產的資源在延續(xù)過程中不斷萎縮甚至消失。因此,研究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形成、特征以及延續(xù)和保護,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如果充分利用起來就可在保護的基礎上促進文化、歷史、藝術的發(fā)展。

在河北省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承與發(fā)展多半以舉辦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演出,舉辦舉行各種民間音樂、舞蹈、絕技的表演,如河北鼓吹樂、常山戰(zhàn)鼓、井陘拉花、唐山皮影、樂亭大鼓等。這些曲藝舞蹈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類似形式的表演、在廟會、集會、祭祀、重大節(jié)慶時表演,這些表演形式可以在民眾中宣傳保護遺產的意識,促成文化產業(yè)的正常發(fā)展。但也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稀少,有些甚至后繼無人,難以對此項文化進行行之有效的傳承。為了可以使河北省的歷史文化可以繼承發(fā)展,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找出更加科學的方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3 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傳承的重要性

隨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工作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這其中,將以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入大學,讓高校肩負起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成為傳承與保護非遺的一條有效途。因此,增強對河北省“非遺”的認識,擴大我省高校師生對“非遺”了解的知識面,同時增強保護遺產的意識及責任感,為“非遺”對文化事業(yè)的支撐與發(fā)展打好基礎,進一步鞏固提高“非遺”在我省的社會地位。

這些項目進入高校,不斷得到了良好的傳承與保護,而且還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拓展了大學生業(yè)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學生的身心素質,使學生們深入地了解河北文化,從而更加熱愛河北,激發(fā)大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熱情。從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來看大學生應承擔起搶救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把這一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融入自己的教學和科研,使其成為有機的組成部。

4 河北省舞蹈類“非遺”在校園傳承的問題

首先,因為專業(yè)舞蹈教學場地制約性較大,導致在沒有開設藝術類學科的高校學生沒有排練廳上課。其次,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稀少且大部分在河北山區(qū),師資力量達不到高校開設課程的需求。再次,因為在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較少,導致大學生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情有余,實踐不足。對一些非遺項目如“昌黎大秧歌”“永年太極拳”“井陘拉花”等我省“非遺”項目約六成大學生表示不了解和不熟悉,即使在非遺項目開展較好的高校被調查學生的百分之四十表示對這些項目不感興趣。因此在高校進行舞蹈類“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形勢不容樂觀。

5 河北省舞蹈類“非遺”舞蹈教育傳承形式

5.1《河北省“非遺”民族民間舞蹈教法》

通過《河北省“非遺”民族民間舞蹈教法》的課程設置,積累進入課堂傳承的不同的非遺舞蹈項目的資料,量身打造具有河北鮮明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教材,同時將《河北省“非遺”民族民間舞蹈教法》課程建設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課程。有針對性地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對高校中開設藝術類專業(yè)舞蹈學科的同學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教學,以課堂的形式傳承保護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