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解決問題的思考范文

解決問題的思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解決問題的思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解決問題的思考

第1篇:解決問題的思考范文

一、產生問題、引出策略

在進行“解決問題”的教學中,首要的是讓學生感知問題的存在,在求知識心理上產生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讓學生有這種解決問題的需要,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創(chuàng)設情境,產生問題,是數學教師常用的方法。因此結合數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和作用,將使學生產生一種親臨其境的感受,引發(fā)其探求知識,產生解決問題的心理需求。學生解決問題時策略的獲得,不是我們教師想當然的,尤其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很多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采取的策略有著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師要潛心研究教材,要巧妙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指向性、明確性,真正提高教學的效率。

二、解決問題、形成策略

解決問題法的第二階段是學生在感知問題的基礎上,將問題進行交換,假設處理,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或練習等實踐活動,從而達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目的。該階段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解決問題,其核心是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來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能力品質,即形成策略、發(fā)展智能。

在信息變換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新的假設,通過一系列新的假設使原來不熟悉的數學問題轉變成一個能用已知的知識或用即將學習的知識加以解決。

例如在《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的教學中,教師先進行如下實驗:把大杯的橙汁倒入小杯的的橙汁中,兩杯的橙汁數量相等了。向學生展示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方向和順序,學生很容易就會想到倒回去的策略,請學生上臺親自演示倒回去的過程。在倒來倒去的過程中,為學生之后采取倒推的策略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引導學生分析現(xiàn)狀,倡導學生暢所欲言,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果汁倒過來和倒過去的過程,從而達到展示其思維活動的過程,同時亦暴露其思維活動及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不斷調整引導的方式,不斷誘發(fā)學生的思維,打開其思維的閘門。

問題經反復實踐,檢驗變換而解決。學生僅是解決了某一具體的問題,但能否將問題進行抽象化使之成為一個問題的概括性的結論,鞏固與強化所學的知識,則需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因此必須加以強化才能使學生充分認識,才能使學生所學的知識真正系統(tǒng)化、網絡化。例如《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在教完例1和練一練的習題1后,讓學生進行比較,這兩題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這兩題的共同之處是應用題中都有兩個不同的事物,都要通過替換的策略,轉化為一種事物。不同的是在替換之后,例1的兩個事物替換后在總量上并沒有變化,但練一練的習題1在兩個事物在替換后,總量上發(fā)生了變化,這也就是教學的難點。對于這樣的問題該引導學生展開充分討論,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地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使學生所歸納的內容不斷充實、全面,最后達到精練、系統(tǒng)科學、網絡化,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從無序狀態(tài)轉入有序狀態(tài)而儲存于知識的網絡之中。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如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鞏固學生已形成的策略框架,從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意識的提高與發(fā)展。

三、深化問題、提升策略

在策略的優(yōu)化過程中,如果我們過早地把各種方法展示出來比較,讓學生擇優(yōu),引導他們通過體驗和感悟后,選擇最佳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督鉀Q問題的策略―替換》的教學中,例題中的兩個事物既可以互相替換,怎樣選擇都沒問題。在教完例題后,教師可出示這樣一題:鋼筆的單價是鉛筆的6倍,3枝鉛筆和1枝鋼筆的總價是10.8元。鋼筆和鉛筆的單價各是多少元?讓學生試做。等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后,問學生你們是怎樣想的?(把鋼筆替換成鉛筆來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把鉛筆替換成鋼筆的,為什么?教師小結強調“替換時要選擇簡捷的、更利于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在策略的優(yōu)化過程中,教師不能強制性地把自己認為最優(yōu)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礎上選擇策略的最優(yōu)化。

第2篇:解決問題的思考范文

我國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職業(yè)教育要輸了“以能力為本位”的新觀念。二十一世紀,我國不僅需要高層次的創(chuàng)新人才,更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但是,目前高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實際現(xiàn)狀不能適應這一要求,大多數學生在處理信息、人際交往、事物分析等方面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不緊密,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較欠缺,實踐能力不強,專業(yè)技能薄弱等問題。

近幾年來,在專業(yè)教學中,筆者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針對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以《種子營銷》課程為例,運用“角色扮演法”擬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就是利用課本的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中情況結合,讓學生扮演生活中的角色,進行現(xiàn)場表演,來處理實際的問題。表演結束后進行全班討論,讓學生自主發(fā)言,點評表演結果,分析如何通過不同的角度思考與解決問題。這樣既讓學生了解和學會評價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角色,又讓他們學習了處理沖突的能力,提高自主決定的能力。

以“種子銷售渠道”這章內容為例,設置情景,如果你是種子公司營銷人員,你將如何實施組織新種子產品會?

1.分組:將班級學生分成4組,每組5人,選擇組長一人,每人承擔不同的角色,銷售、財務、促銷等人員,各小組人員自行分工;

2.材料準備:各小組課前準備各種材料,如圖片、講稿、產品說明書、調研報告等;

3.任務:各小組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完成各自選擇產品的會。

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優(yōu)點

1.調動學生積極性

扮演角色的學生必須全身心地投入,訓練自己的表情、動作、言行、操作技能,從而極大地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印象,盡量地理解了所學內容的內在意義。這比單純地聽課更能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對于當觀眾的學生而言,現(xiàn)場的模擬表演總比老師在臺上講課有趣生動得多,也更容易加深對學習內容的記憶。

2.模擬環(huán)境的真實性

角色扮演使得教學與學習更加逼真,使得在模擬真實環(huán)境中的學習更加效。例如,在詢問技巧或者面試技巧時,優(yōu)先考慮的方式是營造一種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地進行這些技能的操作。這個環(huán)境與真實情況越接近,學生在今后臨床工作中就越容易應用所學的知識。

3.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培養(yǎng)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其他教學法相比,角色扮演法需要的財力和物力更少,避免了有限資源的浪費。而且在設置情景后,學生要將自己投入角色中,思考角色設置的問題,思考角色要處理的問題,并通過互相點評提問得知處理問題的可實施性,同時通過不同的小組對同一角色的理解不一,處理問題的角度變化,使得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多樣化。

第3篇:解決問題的思考范文

困惑一: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改革以來,應用題教學已經不再強調應用題類型化。所以我們在教學時,有意無意的淡化了對數量關系的概括和解決問題思路的分析,更加注重了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常常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題,跟著感覺走。這樣教學的直接后果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下降:學生可能會得出問題的最終結果,但不會用數學語言準確表達出其中的解題思路和分析方法;學生停留在就題論題的感性認識上,無法建立有效的數學模型。

我的思考:我覺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還是依據數量之間的關系和四則運算的意義確定的,而高年級的復合應用題又是由最基本的數量關系經過交錯組合形成的。所以掌握最基本的數量關系仍是解決問題教學的核心。傳統(tǒng)教學中將應用題分類教學并不是老師、專家為了教會學生解題而進行的分類,是由于應用題本身的特點而自然形成的客觀現(xiàn)象。同類的應用題具有非常明顯的“模式特征”,我覺得可以幫助學生很快的認識到事物的本質特點,我們不僅可以用,并且還可以借此加深學生對數量關系本質的理解。

如行程問題的教學就可以從速度的意義入手,加深學生對“路程、速度、時間”三者數量關系的理解。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將應用題類型化,更不能讓學生“找類型、背公式、死套公式”,不能培養(yǎng)學生用找關鍵詞來替代分析數量關系。如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我們應該從分數乘法的意義入手,讓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形成模式特征,這樣學生再學習分數除法應用題時,就可以借助方程理解算理。有的老師直接告訴學生“比字的后面就是單位1,單位1已知用乘法,單位1未知用除法”,這樣做就會使一部分學生陷入了死套公式的弊病之中,結果遇到了“男生人數23的比女生多5人”,很多學生就找不到正確的解法了。

困惑二:在教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何把握“解決問題”教學的尺度?

現(xiàn)行的數學教材中,解決問題的外延和內涵都已經變得寬闊而廣泛。很多解決問題的教學都是結合計算教學進行的。在一節(jié)課中,到底是重視計算教學,還是重視解決問題的教學,這也是擺在很多一線老師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同時教材中出現(xiàn)了諸如“最優(yōu)購物策略”、“最便宜的租車方案”等等個性化的問題,學生往往會結合生活經驗給出一起超出數學領域的答案,使得教師的評價尺度不好把握。

我的思考:我覺得解決問題的教學不是一日之功,應如行云流水般不留痕跡,又如春雨潤物般悄無聲息。我們要理解:重視對四則計算意義、數學概念的教學,表面上看好像與解決問題無關,實質上這些領域的教學同樣是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打基礎。日常教學中,每一節(jié)課應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確定一個最多兩個教學重點,采取“小步子”教學法,千萬不能出現(xiàn)“什么都想抓,結果什么都抓不住”的結果。

如教學“雞兔同籠”問題,我覺得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列表法,并以列表為基礎,注重“假設――調整”策略的滲透。至于解決此類問題的多種方法,我覺得就可以放在第二課時,在學生對假設思想已不陌生的基礎上進行,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學生學生假設法來解題,而應是用“假設思想”這根鏈子串起珍珠――“畫圖法、砍腿法、金雞獨立法”等各種方法,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的獨特魅力。

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學解決問題板塊時遇到的困惑和思考,在教學解決問題內容時,我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滲透,注重解題方法的提煉,注重用數學語言分析數量關系能力的訓練,注重生活與數學的溝通,感覺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的:

1 既要重視從現(xiàn)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又要重視給數學知識匹配合適的生活原型。

教材中解決問題一般都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數學現(xiàn)象引出,教師在教學時,也都能注重從現(xiàn)實生活中挖掘數學問題,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呈現(xiàn)數學問題。但這些都只是教師在做從現(xiàn)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工作,學生只能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并沒有親歷自我發(fā)現(xiàn)數學現(xiàn)象,自我抽象數學問題的過程,而這也正是我們日常教學經常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嘗試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比如:認識了一百以內的數,可以讓學生在校園中找一找、數一數,回到課堂中再交流交流。這個交流的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不要只停留在你說、我說的局面,而應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比較感受這些數的實際意義,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學生的眼中便漸漸有了數學,看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現(xiàn)象不再是兩不相識,而是愿意去讀一讀、說一說,這不正是幫助學生將從現(xiàn)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嗎?

2 注重問題的具體求解與實踐中的檢驗。

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學生得出一個房間14平方厘米,相鄰兩個跑道的起跑線相差50多米的可笑答案。從解題過程來看,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系還是理解的,方法也是正確的,就是因為沒有注意看清數量的單位,這也反映出學生的數感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

因此我們的教學要注重實際問題的具體求解的獨特性,強調養(yǎng)成學生在實踐中的檢驗、反思自己解題過程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在反思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3 重視數量關系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精練的數學語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題目的結構,便于分析數量關系,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數學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時,我要求學生理解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把審題、分析、解題思路和步驟等簡要的敘述出來。這是一件長期的工作,學生可能會說錯、說的不完整,老師都要給予充分的時間和耐心,鼓勵每一個孩子大膽地說,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每當學生拿到一道題,能夠對其中的數量關系分析的頭頭是道時,我總想:這比做同樣類型的10道題的效果都要好。這正是那句老話“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4 適時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題策略。

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教材,經常結合教學內容,注意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和解題策略,我覺得這給我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教學時,注意解題策略的教學。

第4篇:解決問題的思考范文

一、加強基礎知識教學

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密不可分的。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是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程度直接影響問題的解決,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建立清晰、穩(wěn)定的認知結構。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沒有扎實的知識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將無法落實。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長期地、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訓練。如在概念教學中,使學生清楚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有關數學概念,學習初步的邏輯思維方法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基礎。在計算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現(xiàn)實的情境出發(f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逐步使學生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力和習慣。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是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要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全過程。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利用生活素材提出數學問題,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教材在《6、5、4、3、2加幾》和《十幾減6、5、4、3、2》兩課中依次安排了生活味很濃的素材。前一課解決的問題是:小白兔采蘑菇,藍蘑菇有6個,紅蘑菇有5個,一共有多少個?后一課解決的問題是:小白兔一共采了11個藍蘑菇和灰蘑菇。(1)藍蘑菇有5個,灰蘑菇有多少個?(2)灰蘑菇有6個,藍蘑菇有多少個?問題情境的素材是現(xiàn)實的、連貫的,有助于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問題的數學意義,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加強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有限,所以生活經驗必成為其學習數學的伴侶,這是因為生活中本來就充滿著數學問題,許多問題就發(fā)生或潛藏在孩子們的身邊,作為教師只是思考怎樣將這些問題經過組織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進而產生想解決的內驅力。通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在數學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中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貼近學生的年齡特征,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如在教學“折扣”知識之后,我就騰出一定的時間,創(chuàng)設”模擬購物“情景,倆件同樣30元的商品,甲超市打九折出售,乙超市買四送一出售,讓學生選擇最劃算的購物方案。學生通過計算選出最優(yōu)惠的方案,并懂得了買東西要貨比三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次此基礎上布置學生回家?guī)蛬寢屬徫?,真正實現(xiàn)了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解決問題策略的培養(yǎng)

好的解決問題策略,是人們長期解決問題經驗的總結,它對于解決特定問題很有效。數學問題千變萬化,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多種多樣。小學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根據具體的情境和問題的形式采用恰當的策略。解決問題的策略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將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目標建立起聯(lián)系。任何類型問題的解決都要運用一定的方法,而解決問題策略的作用,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地應用起來。小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會隨著對解決問題目標的期望和問題的難易成都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應當逐步學會根據問題特點,靈活地選擇和調整解決問題的策略。以運用逆向反推法為例:小芳到一家超市,用了一半的錢購水果,又花了1元5角錢買水,還剩2元錢,問她原來共帶了多少錢?教師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應引導學生“反著手”來發(fā)現(xiàn)開始時的情況,“我們知道她現(xiàn)在有2元錢,她做最后一件事花了1元5角,因此,把2元與1元5角加起來,就發(fā)現(xiàn)在買水之前有3元5角,因為她買水果花了一半的錢,還剩3元5角,那么購水果肯定花了3元5角,因此3.5元+3.5元=7元”,通過檢查答案,可以保證學生成功地使用了這個策略,

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第5篇:解決問題的思考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數量關系;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04-02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傳統(tǒng)的應用題被更名為解決問題,教材的編排和教學的目標要求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在發(fā)生轉變??墒请S著教學改革不斷地推進,我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應用題教學留下的寶貴經驗正在不斷流失,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整體下降,這與《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數量關系及解決相應類型的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目標有較大的差距。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對解決問題教學的一些思考。

1.繼承傳統(tǒng)教學中數量關系的分析的有效策略

數量關系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關系,為學生解決同類數學問題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與策略,有的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遇到數學問題時能立即想到解題的基本模式,這個模式就是建立在相應的數量關系的基礎上的。學生只有學會了分析數量關系,掌握了必要的基本數量關系,遇到各種類型的問題時才會較快的找到解題思路、策略,并最終解決問題。因此不管新教材應用題的呈現(xiàn)方式如何變化,"根據已知條件解答問題"的本質屬性總是不變的,也就是必須分析數量關系。在傳統(tǒng)的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利用分析法、綜合法等,采取作線段圖、摘錄條件和問題的方式,以一些提示性的語言,如"這個題目知道的條件有哪些,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根據這些條件,可以求出什么?""要求什么,應該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等來引導學生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這些都是解決問題教學中的寶貴經驗,教學中我們要繼承。然而在新課程的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注重的是學生自己的嘗試,讓學生自己先列式,教師只在學生匯報交流之后做一點簡單的總結,而分析數量關系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些重視不夠,具體的分析方法、手段的滲透較少,導致好些學生不會分析數量關系,從而也就無法較好的解決問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我們必須把分析數量關系作為解決問題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讓學生在教師的長期熏陶下形成分析數量關系的意識,掌握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

2.將情景創(chuàng)設和傳統(tǒng)的課前鋪墊有機結合起來

現(xiàn)在的解決問題教學幾乎看不到傳統(tǒng)應用題教學的課前鋪墊了,取而代之的是情景創(chuàng)設,大部分解決問題的教學流程是:出示情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問題-分析數量、探求策略-交流共享、優(yōu)化策略-鞏固應用、拓展延伸。這樣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識別、提煉日常生活和自然現(xiàn)象中蘊含的數量關系,思考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養(yǎng)成觀察、思考、交流、反思等學習品質。然而學生沒有課前的基本數量關系的復習鋪墊,學生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或是有學生提出問題但大多數學生不會解決,還有就是學生在課前已經預習過的就照著教材上的問題來說,這樣提出問題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因此我認為在有的內容的學習時,我們還是可以借鑒傳統(tǒng)的教學應用題的教學模式來組織開展學習活動,在課前還是做一些必要的復習鋪墊,再進行新知識的學習,這樣也許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時候,先復習一下一步計算的解決問題,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形成正遷移,這樣學習的效果會好一些。

3.強化練習加深對模型的記印,并能熟練應用

雖然新課程強調不能以機械的訓練來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然而我們會有這樣的體驗:對某一數學知識,從認識到掌握,不能僅靠一個"例題"的"剖析"而形成清晰和穩(wěn)定的認知結構,還需要靠一定量的訓練來加深理解、鞏固知識,才能形成一定的解題的技能和技巧。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只注重數量關系的感悟,而忽視必要的數量關系訓練,就會導致學生對數量關系理解不深刻、掌握不到位、應用不熟練的問題,就會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更不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在解決問題教學時,應繼承傳統(tǒng)應用題教學重視數量關系訓練、重視解題訓練、重視變式練習和對比練習等寶貴經驗,使數量關系在感悟的基礎上進行訓練,在訓練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使學生牢固掌握必須具備的數量關系,為學生解決更復雜的問題掃清思維障礙。如學習了"買賣問題"的數量關系后,提供給學生適量的訓練題,有已知單價和數量,求總價的;也有已知總價和單價,求數量的;還有已知總價和數量,求單價的。學生通過一定數量的訓練,深刻理解和掌握了數量關系,為解決相應類型的問題提供了模型,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解決問題教學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

新課程倡導小學數學生活化的理念,新教材突出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注重給學生提供富有趣味性、生活味、時代感強的情景和素材。比如"買賣問題"、"行程問題"等基本的數量關系,都是源于生活的,我們就可利用生活的情景來發(fā)現(xiàn)數量關系,建立模型,并利用模型中的數量關系解決遇到的"買賣"、"行程"相關的實際問題。生活中與數學聯(lián)系的生活事實和情景很多,需要用數學知識解決的生活問題的實例也較多,因此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引入數學問題,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lián)系,并能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培養(yǎng)

在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數學實際問題并不能利用數學知識解決,需要用到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能利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如解決問題教學中的代換、對應、類比、統(tǒng)計、符號等數學思想對解決實際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加以滲透和培養(yǎng),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新課程的新理念,新教材的新要求,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繼承傳統(tǒng)教學的有效策略,不斷實踐、探索,不斷提高解決問題教學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2007.

第6篇:解決問題的思考范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數學問題;問題解決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7-090-04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就數學目標,專門把數學問題解決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它比實驗稿更重視數學問題解決的要求,從而“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就以上的學習,認為加強初中課堂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是當今數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為此,借助名師的課例為載體就數學問題解決教學過程策略作分析和思考。

一、數學問題及數學問題解決概念的內涵的認識

要搞清什么是數學問題,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說,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如果這個系統(tǒng)中至少有一個元素、性質或關系是他所不知的,那么這個系統(tǒng)對于這個人來說就是一個問題系統(tǒng)。于是,對這個人來說,這個問題系統(tǒng)就是一個問題。

什么是數學問題,眾多學者就此作了廣泛的探討。顯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一些簡單的課堂提問,不能說是數學問題。最易被教師混淆的是,凡是數學習題、練習題、考試題均是數學問題。這種認識是模糊的、膚淺的。如果這個問題系統(tǒng)的元素、性質、關系都是數學的,那么它就是一個數學問題。象“歌德巴赫猜想問題”是形式化了的、常規(guī)性構造的數學問題,目前,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數學問題。不管是數學習題、練習題、考題,對于某個人來說,能解決的就不是問題,而還沒有解決的就是數學問題,是對他仍“具有智力挑戰(zhàn)特征、沒有現(xiàn)成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未解決的情景”,即具有其智力訓練的價值,而不僅僅是“事實與技巧的訓練”所能完成的。

這樣我們可以對數學問題和數學問題解決下這樣的定義:指不能用現(xiàn)成的數學經驗和方法解決的一種情景狀態(tài)。數學問題解決是指學生在新的情景狀態(tài)下,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對面臨的問題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尋求問題答案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

二、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原則

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問題解決的過程,是一種教學模式,其理論依據是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提出的引導學生自主構建認知結構的觀點。一名出色的數學教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引導、激發(fā)學生自己去學數學,這里的“引導”、“激發(fā)”,顯然都是從教師教的層面來認識的。“引導”、“激發(fā)”其核心在于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經歷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應該是數學問題解決過程的核心。數學問題解決過程如何圍繞這以核心展開,首先應具有科學性、藝術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并遵循其基本原則。

1、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

數學教學中興趣的培養(yǎng)是教學、研究的永恒的主題,教學中應該處處遵循趣味性原則。數學問題的趣味性是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美的情感,變數學的“苦學”為“樂學”,它體現(xiàn)了數學對“美”的追求。而數學問題的科學性是指敘述上簡潔,使用的文字及數學語言規(guī)范,它體現(xiàn)了數學對“真”的追求,教學活動應該是科學性與趣味性的辯證統(tǒng)一。因此,數學問題教學也就必須遵循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

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和解法時,筆者首先給學生提出我國古代一個有趣的問題――“雞兔同籠”:籠子里有一些雞和兔,已知雞和兔的頭數是6,腳數是18,問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形式化了的數學問題用生動的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由此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研究課題,增強其對概念的理解和激發(fā)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一章學習的興趣。

2、啟發(fā)性與探究性相結合的原則

“數學是思想的體操”,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學生的思維活動依賴于教師的循循善誘和精心的點拔與啟發(fā),而數學學科的特點又決定了數學內容的掌握和運用都需經過艱苦細致的思考和探究。啟發(fā)性和探究性相結合是數學教學過程教與學相統(tǒng)一的具體體現(xiàn)。其中,啟發(fā)是探究的條件,探究是啟發(fā)的目的。好的數學問題,必須具有“啟智”的功能,同時,還要給學生留予充分的探究活動的空間。

3、障礙性與當前接受性相結合的原則

傳統(tǒng)教學觀念認為,數學問題解決教學要由易到難,形象地講,即為學生鋪石搭階,讓其拾級而上,達到知識的制高點。這種方法當然能夠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從素質教育的觀點來看,“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也可以適當地反其道而行之,即――由難到易。具體說來,首先給學生探索的問題不妨難一些,是一個綜合性的超前問題,在學生遇到障礙時,再引導其逐步分解為當前可以接受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問題時,必須遵循障礙性與接受性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點燃思維的火花。

4、系統(tǒng)性和連續(xù)性相結合原則

就一堂數學課而言,無論是教還是學,應該處處充滿著數學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成為教學,一個問題解決了,就會產生新的問題。學生應該是帶著問題進入學習,又帶著新的問題結束下課。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該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激起學生一個又一個認知沖突,引導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但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系統(tǒng)而展開。第一個問題是承上啟下的,最后的問題是為了歸納總結,也是為后續(xù)發(fā)展作好鋪墊,而中間的問題又是互相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使問題系統(tǒng)地形成一個有效地課堂運行機制。因此,數學問題解決應遵循系統(tǒng)性和連續(xù)性相結合的原則。

三、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策略

“問題解決”教學絕不能簡單的認為是問題的羅列,作為數學教師,也絕不能追求課堂上一問一答式的表面上的熱熱鬧鬧,簡單的提問不是數學問題。選擇富有智力挑戰(zhàn)價值的問題,并引導學生不斷的探究、不斷的提出問題、不斷的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又引導學生生成新的問題,以此循環(huán)往復,促進學生在問題解決中不斷發(fā)展。在數學教學中,根據“問題解決”的數學教學原則,筆者有幸在省教研活動中聽了省特級教師盛志軍老師的一堂課:《圓周角(2)》?,F(xiàn)在以這堂課的幾個片段作為范本展開分析,予以闡述:

1、創(chuàng)設無痕的問題情境

這里,問題情境的定義是:把學生置于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去研究新的未知問題的氣氛之中。

問題情境教學,就是在無痕情境中隱埋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刺激性數學信息,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啟迪思維,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發(fā)現(xiàn)欲。產生認知沖突,誘發(fā)質疑猜想,喚起強烈的問題意識。

教師首先出示以下問題情境:

同學們:“我們國家最大的一項文化建設工程――國家大劇院已經竣工。請看屏幕?!?/p>

教師打開課件:

一個似乎習以為常的問題就因為創(chuàng)設了特定的問題情境,抓住研究對象的本質,緊扣學習的知識要點,具體準確,語言簡練;制造懸念性和挑戰(zhàn)性,使學生全身心投入進來,產生“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夠得著”的效果,產生一種積極解決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傾向。妙極了!

面對同學好奇、質疑、困惑的表情,教師引導:同學們想搞清這個問題嗎?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數學世界吧!從而推出課題――《圓周角(2)》

自然、妥帖、到位、流暢。

上面的問題情境,事實上是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上來設置的。接著教師又從學生已有的原認知結構中設置如下問題,為問題解決打下基礎:

2、建立數學問題的模型

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順其自然的抽象出數學的本質,提出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模型,首先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需要;其次是讓學生學會在問題情境中挖掘出主要的數學問題,明白本節(jié)課的基本任務,也使學生在興趣不減的時候不至于目的渺茫,無所事從,這樣在后面的學習和探究活動中大家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如何來評價自己的效果。我們看教師是怎么進行的:

建模一:大劇院內的座位椅子,從數學角度分析,為什么排成圓形的?

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來討論這節(jié)可開頭提出的問題。教師在原圖形上作出有關輔助線,問:大家覺得在同排要使每一位觀眾的公平看演出,有什么方法呢?

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最集中的就是保證每一個觀眾的視角一樣大。為此,教師利用課件,標出三個視角∠A、∠B、∠C.這三個角是什么角?大小關系如何呢?

由此,一個生活問題轉化為一個數學問題。

建模二:泰坦尼克號沉海之謎?

數學建模并不是局限于一開始的問題,其實課堂中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中都可以穿插。在得出圓周角定理(2)后,利用原理時,教師就是有意把課本的例題作了改變:

通過這樣的改變,學生興趣徒增。同樣,在教師的引導下,一個數學問題呈現(xiàn)在眼前。教師學生發(fā)出感嘆:一個海難事件,原來也是一個數學問題。生活中到處有數學??!

3、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

(1)知識型數學問題解決過程

數學問題的解決不是一個行為外化的過程,也不僅僅是一個學生新舊知識點聯(lián)結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的過程。以第一個數學問題為例,教師是這樣與學生互動達到問題解決的: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解決三個問題:

問題1:如圖1,在O中,∠B,∠D,∠E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問題2:如圖2,在O中,∠A,∠B,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問題3:如圖2,在O中,∠A=∠B,則可得到什么結論?為什么?想一想,在等圓中,有上面這些結論嗎?

目標明確,層次分明。教師引導學生合作討論,激活思維,積極尋求學生舊認知經驗圓周角定理的知識??奎c,達到新知識的童話,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圓周角定理的推論2:

同圓或等圓中,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周角所對的弧也相等。

(2)例題變式數學問題解決過程

上例的問題其實是一個知識與技能的問題。其實,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對大量的習題的解決來實現(xiàn)數學問題的目的。正如本文在前面所敘述的:數學問題不一定就是生活問題中的數學問題,其實對于學生來說,當對一個常規(guī)的形式化的數學習題還未解決之前,就是一個數學問題。這在這需要教師充分研究學生的舊認知結構,挖掘數學習題的各種變化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是數學解決問題的靈魂所在。

課本例2

已知:如圖,在ABC中,AB=AC,

以AB為直徑的圓交BC于D,交AC于E,

求證:弧 BD=弧DE;

當解決了課本上這個數學問題后,教師充分利用該題的資源,又繼續(xù)要求學生完成:若ABC是等邊三角形,你還可以得出什么結論?請說明理由。

這時,學生紛紛投入到挑戰(zhàn)當中,分小組加強合作,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益。這種以變式的拓展方法,對解決數學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也是極為有利的。緊接著,就是讓學生獨自解決下列問題:

如圖,P是ABC的外接圓上的一點

∠APC=∠CPB=60°.求證:ABC是等邊三角形.

學生的好勝心理又一次激發(fā)。

例題教學是數學新授課教學過程中通常用采用方法,通過把知識點隱含在類似的問題當中讓學生按照新接受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去解決基本問題。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深化新學的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綜合地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有關的問題提供示范。需要注意的是例題的選擇要有代表性,解法要具有一般性,問題要源于知識點,但是又要略高于基本知識,敘述要規(guī)范,盡量做到一題多解。這里,教師充分重視了這一點。

(3)反饋評定式數學問題解決過程

建構主義與傳統(tǒng)學習理論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要求學生原認知學習,主動學習,不斷反思,從反思中解決數學問題。教師為此以“快樂套餐”為招式,提供了一個組題,發(fā)揮學生的自我潛能,自主解決數學問題。

4、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

45分中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學生興味正濃。問題都解決了嗎?還有什么數學問題需要去解決?事實上一堂數學課學生是帶著問題進課堂,在課堂中充滿著問題,也是不斷解決問題,而下課了,學生應該帶著問題出課堂。為此,教師把本堂課的小結留給了同學,讓學生自己去追尋本堂課的要點,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網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數學問題。同時,教師布置了常規(guī)的配套作業(yè)以外,又給出一個挑戰(zhàn)題,讓學生到課外去探求更美的數學王國。

A.請歸納本節(jié)課:

(1)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圓周角定理及其推論的用途你都知道了嗎?

(3)注意充分利用直徑和半徑作圓周角的輔助線.

(4)用到了什么思想方法?

B.向自己挑戰(zhàn)

已知BC為O的直徑,AB=AF,AC交BF于點M,過A點作ADBC于D,交BF于E,則AE與BE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四、數學問題解決教學要反思的問題

通過以上對數學問題的認識和特級教師課例的鑒賞,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數學問題解決過程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思考:

1、問題的針對性

因為每個問題情境中所涉及的知識都不是單一的,那么能夠提出的問題也就很多。如何才能做到問題更有針對性呢?這要求提出的問題要同時也要注意到上堂課的知識點,甚至要兼顧到下堂課的知識,使學生在思考的時候思路能夠連貫,不至于產生零亂的感覺。所以問題的提出應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問題的懸念性和挑戰(zhàn)性

每個人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挑戰(zhàn)高度的天性,所以在提出問題時要抓住人的這種特點,適當的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進來,同時問題要增加一定障礙,產生“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夠得著”的效果,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欲望。

3、問題的合理性

問題的呈現(xiàn)要抓住研究對象的本質,要具體準確,切忌泛泛而談,所以問題要緊扣學習的知識要點,問題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論要是學生大部分明白的。同時也要注意語言的簡練,不要讓學生誤解問題的本意。由于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是課前已經設定好了的,所以在提出問題時應該本著為整個課堂教學的完成服務的。這要求問題的提出要緊扣教學思路,不能偏離教學主線。

4、問題的科學性

同樣一個問題,由于提問方法的不同,側重點不同,也就會導致人不一樣的思考,這里要求問題的提出以開放性問題為主,如“為什么”、“怎么樣”,切忌“是不是”、“對不對”型的問題。

最后,“問題解決”教學的全過程是一個系統(tǒng)連續(xù)的,要求問題與問題之間、內容與內容之間、課堂與課堂之間都相互聯(lián)系。它是根據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來的。

在“問題解決”教學中,由于問題是系列的多類型的體系,它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與能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把書本知識與經驗的改造或生長結合起來,把一般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結合起來,這正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孜孜追求的目標。

參考資料

[1] 顧明遠, 孟繁華主編.《國際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4版.

[2] 張奠宙, 戴再平. 《中學數學問題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

[3] 錢從新. “有關開放題的幾點思考”《數學通報》1999.11.

第7篇:解決問題的思考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閱讀;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版(2011版)》針對數學學科提出:“數學教育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已成為是現(xiàn)代社會中每一位公民必須接受的教育。數學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泵鞔_點明數學學科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隨著年級的上升,對數學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步入高年級的學生數學成績下滑幅度明顯,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年級笛в氳湍曇妒學除了計算上的學習,更多的涉及了對數學閱讀的理解。故此分析探討小學數學的閱讀理解的現(xiàn)狀及對策很有必要[1]。

一、小學數學閱讀學習的現(xiàn)狀

小學數學教育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時候,數學學科的學習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數字運算,低年級作為高年級的基礎階段,在邁入高年級后在基礎運算之外拓展了關于數學閱讀計算的學習。數學閱讀是在教學教材之外對數學相關書籍的閱讀以及對數學理解能力的教與學。目前小學數學教育中普遍存在數學閱讀缺乏的現(xiàn)象[2]。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將教學的中心放在數學教材書中的知識框架內容,片面強調關于知識點的靈活套用,忽略引導學生對數學教材的閱讀。絕大多數數學教師將教材的數學知識框架體系研究作為工作之重,忽視了學生的對教材的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不是單純依靠學生的自學,畢竟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尚未成熟,對學習的自制力習慣養(yǎng)成還有待建立中。

數學較之語文等文科性學科的學習,可閱讀的資料種類較少,對于數學的閱讀一直局限在數學教材書籍。課外學生對數學的練習也只是大量的數學練習輔助教材,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儲備面的擴展,大量的練習題也讓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抵觸情緒。

二、數學閱讀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興趣

數學學科并不是一項枯燥的學科,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和許多公式定理的背后都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有趣故事。在學習數學時,通過閱讀這些數學家以及公式定理推導背后的故事可以極大的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數學的閱讀也并不是單純的數學文字讀書,數學學科的奧秘存在于很多關于公式定理的再推導,一些趣味性的數字游戲、珠心算、速算等都可以在數學計算的基礎上擴展延伸,這些大量的數學閱讀輔助活動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提高對數學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獲得知識的途徑除了課堂上的教育,課外的練習以及閱讀也是學生通過自學獲取知識的渠道。閱讀作為學生重要的自學渠道之一,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積極意義。學生可以自主的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對教材之外的學習知識進行補充,不僅是擴大了自身知識量的儲備,更是學習到一種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自主數學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源源不斷的汲取知識的精華。幫助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自學中獲得學習的樂趣,提高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培養(yǎng)對數學學科的探究能力

數學閱讀是一個不斷啟發(fā)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不同種類的閱讀工具極大的擴展延伸了自身的數學知識儲備層面,在遇到不同的課外數學延伸問題時,學生在利用已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解答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能力,課外數學延伸的知識儲備促進了學生的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有助于學生敢于對疑難問題進行探究的優(yōu)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3]。

三、在數學學習中開展數學閱讀的對策

(一)營造數學閱讀的學習氛圍

在前文對小學數學閱讀現(xiàn)狀分析中可以很明確的了解到學生周邊學習氣氛的重要性,一個良好學習氣氛的創(chuàng)建與授課教師有分不開的聯(lián)系。教師要主動積極的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及學習氛圍,循環(huán)漸進的轉變學生對數學閱讀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數學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在課堂教學中留出閱讀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教材內容的閱讀,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對問題做初步的判斷和分析。通過課堂上的教學,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帶動學生在課下課余時間主動閱讀。

例如:學習面積和周長的計算時,授課教師在進行簡短的課堂導入后,留出時間讓學生帶著對面積和周長的初步認識和問題先對教材內容做相關的了解,根據學生對教材內容的了解讓學生討論身邊關于面積和周長的生活案例,讓他們在交流中輕松、愉快的表達自己的見解。授課教師針對學生的討論成果,運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展示進一步拓展學生關于面積和周長的思考,在閱讀、思考、討論、引導的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并且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可以學以致用。

(二)幫助引導學生在數學閱讀中思考

在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后,學生可以初步形成數學閱讀的習慣,授課教師在此階段上應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思考能力培養(yǎng),讓學生熟悉掌握在閱讀中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思路,通過閱讀來輔助數學相關問題的解答。

例如:第一車間生產了200個零件,第二車間比第一車間少生產4個,兩個車間一共生產多少個零件?解題時要理解“第二車間比第一車間少做4個零件”這一條件中的“比較”關系,然后理解題目中的“組合”關系,將兩個車間生產的個數求和,雖然問題文本中只有兩個數字,卻包含了“比較”和“組合”兩層數量關系,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將比較關系的方向搞反,從而導致理解錯誤。

(三)增加有效閱讀,擴展數學知識面

有效閱讀的關鍵在于解答問題時的突破口是否能通過閱讀去提煉主題的信息并進行解答。對一些體系比較相近的知識點學習中,通過閱讀來反復加強學生的記憶,讓學生自主梳理掌握的知識框架,學生在認真閱讀中可以找到自己的錯誤認知在哪,很大程度上鞏固了對數學知識的掌握[4]。

例如:數學中有很多常見的多音字,如“差”,有多種讀音?!凹讛禍p乙數剩余的數”應讀“chā”;又如“差額”,“差價”也讀ch?。蛔xchà時,有“不同、不好”的意思,如“差不多”、“差多少”等。再如“長”,當形容詞時,讀cháng,如“長度”、“長短”、“繩長”。當動詞時,讀zhǎng,如“增長”、“長高”等。

小學數學閱讀關乎學生對解題能力的提高和數學系統(tǒng)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結構,提升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率。數學授課教師應在課堂上注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建艷. 小學數學閱讀與問題解決的思考[J]. 科普童話,2016,23:70.

[2]常委. 小學數學閱讀理解的困難及解決對策[J]. 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0:68.

第8篇:解決問題的思考范文

學生的反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觸動了我的思考:方程是中小學數學知識銜接較為緊密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在小學階段教師如何教會學生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呢?以下談談我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教師要善于多方位觀察,捕捉學生的學習情緒

小學階段的方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認識方程的含義、了解等式的性質、獲得解方程的基本技巧,并能夠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實際應用。各版本的教材均將方程的教學安排在小學五年級,此時學生已完成整數、小數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系的知識,學會用字母表示數。實際上學生在學習方程前,已經初步形成逆向思維,學會運用算術法解決實際問題。這時,學生需要以一種新的思路審視問題,以選擇解決問題的更佳路徑。通過細致觀察,我們不難發(fā)掘造成學生“無奈”的原因:(1)受定勢思維的影響,學生習慣于算術解法。學生在學習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前,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像路程、速度、時間這樣的基本的數量變量及其關系,運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得心應手。(2)問題凸顯不出方程解決問題的優(yōu)勢。對于練習題中的問題,學生完全可以用算術法一步解決。人為增加學生思考的難度,反而強化了學生對算術法的“懷念”。(3)繁雜的格式要求,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學生會想這么簡單的問題,還要寫解、設,計算起來沒有以前那么省事。

二、教師要善于多管齊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 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方程的魅力

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方程的價值呢?我們不妨調整教學內容,在學生基本掌握了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后,進行一個小競賽。如出示一組對比題目:(1)小紅有36本圖書,小紅的圖書比小華的2倍少4本。小華有多少本圖書?(2)小紅有36本圖書,小華的圖書比小紅的2倍少4本。小華有多少本圖書?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班上分享了解題過程,嘗試分析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之后教師和學生比較幾種解題方法,學生發(fā)現(xiàn)方程可以將原本需要逆向思考的問題轉化為順向思考,從而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方程解法最重要的優(yōu)勢之一。教師在選擇例題與練習素材的時候,需要凸顯這一優(yōu)勢,如將原本學生經常出現(xiàn)錯誤的“比什么多(少)多少”、“是什么的幾倍”之類問題,作為學生學習方程的范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方程的魅力。

2. 利用多種途徑,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

比如在黑板上的“學習園地”、“你敢挑戰(zhàn)嗎”等小板塊,嘗試加入一些趣味性強又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開展學習討論。

我時常利用班級粘板這一展示平臺,發(fā)動學生和自己一同搜集許多有趣的題目。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童謠、詩歌形式的數學題,像《老頭買梨》:一群老頭去趕集,半路買了一堆梨;一人一個多一個,一人兩個少兩梨。請問諸君知道否,幾個老頭幾個梨?這些題目生動、活潑,大多可以用方程來解決。趣味性、故事性強的語言不僅令人耳目一新,還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數學文化的深厚底蘊。學生們興趣上來了,積極鉆研,紛紛將自己的答案卡片貼到粘板上,互相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思想的碰撞也成為一種情感的交流。

3. 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數學方法,多角度思考

教師引導學生先后運用畫圖法、列表法、假設法、列方程等方法分析解決問題。如雞兔同籠問題的數量關系非常明確,學生很快便理解了列方程的過程,還能夠根據不同的數量關系,進行不同的解設,使列方程這一方法本身也多樣化。

第9篇:解決問題的思考范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解決問題常常被賦予狹義上的理解,往往是特指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數學教學中的“解決問題”是根據數學情境,在老師的指導下能從實際生活和現(xiàn)實情境中收集信息,理解與簡化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從中發(fā)展數學思維,培養(yǎng)數學應用意識。本文就筆者在低年級數學教學實踐中碰到的一些“解決問題”教學方面的困惑談一些個人的體會。

小學生感知事物比較籠統(tǒng)簡單,不夠具體,往往只是注意一些表面的現(xiàn)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對事物感知缺乏整體性。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好動,往往會虎頭蛇尾,丟三落四,這也影響著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在教學中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習慣不好等。

《數學課程標準》中解決問題的總體目標是:“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其中一條具體的要求就是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fā)展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在我們的教學中怎樣克服負面因素,更好地幫助學生觀察、理解、分析,順利地解決問題呢?

一、多閱讀

數學需要閱讀,也離不開閱讀。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當學生出錯后,讓他自己讀一遍,他就會了。認真閱讀,是一個搜集信息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只有在讀懂、讀透題目意思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正確解答。試想,如果學生不了解題目的意思,甚至不明白題中問的是什么?真的很難想象他會解答出正確的答案。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只是摸到很少的一部分,就跟著感覺走,做出判斷,那只能鬧一個笑話而已。如果學生認真、仔細閱讀了,就很容易知道某【題1】中問的是“小兔比小熊多跳了多少下?”,是一個相差問題,而不是求和問題。課堂上我們一直強調學生要先理解題意,再解答,而理解題意的基礎就是閱讀,一遍不理解就多讀幾遍,甚至可以作一些符號,圈圈、畫畫,幫助理解。某【題2】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讀到“小紅和她的3個好朋友”時,用畫線的方法提醒自己,這里引起重視,有4個人呢。某【題3】中,學生讀到“一頭大象的體重比這頭牛的8倍還多162千克?!笨梢园选?倍”和“還多162千克”圈起來,明顯這里要做兩步計算,這樣引起重視,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減少產生錯誤的機率。

二、多比較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通過比較可以讓數學概念更清晰。概念是人們用于認識和掌握自然現(xiàn)象之網的紐結,是認識過程中的階段。數學概念是組成數學知識的元素。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學生在解決某個問題時,有關那方面已有的知識、技能。這些舊知識,往往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教師只需在這之間巧妙地搭上橋梁,學生就能通過自主探索獲取新知識。通過比較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數學概念,才能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如某【題4】中的“一件上衣”和問題中的“一套”衣服作比較,很明顯“一件”只是上衣,“一套”是褲子和上衣合起來,所以算出褲子的價錢后還需要求和。某【題5】中“8角錢”和“4元錢”作比較,單位不一樣,先把單位化成角再計算。某【題9】中問“楊樹一共多少棵”,那楊樹到底多還是少,更加要比較了。在“柳樹有35棵,比楊樹多17棵?!边@句話中,究竟是誰多?讓學生仔細閱讀,比較得出是柳樹比楊樹多17棵,也就是楊樹比柳樹少17棵。通過比較,促使學生的理解走向深一層,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關系,才能有的放矢解決問題。

三、數形結合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數形結合百般好,割裂分家萬事非?!薄皵怠迸c“形”是反映事物屬性的兩個方面。數形結合是數學解題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教育學家認為數形結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生動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有助于把握數學問題的本質,使很多問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