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高校思政教育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校思政教育方案

第1篇: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高校教育主要是由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兩部分構成的,后者主要是指借助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大學生的成長,使其知識結構更加完整、道德品質更加高尚、行為規(guī)范更加合理,進而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但目前,高校思政隱性教育開展成效甚微,而在全球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呈現(xiàn)出了多元化的發(fā)展,為了充分發(fā)揮隱性教育的暗示性教育作用,應結合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變化,融合顯性與隱性資源,優(yōu)化配置隱性資源,以此保證隱性教育資源功效的擴展。

一、高校思政隱性教育資源的特點與價值

1.特點。隱性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未被列入課程方案,同時學校也未對其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它僅以隱含、非計劃、不明確或未被認識的課程形式存在。隱性教育資源主要有物質情境、文化情境與人際情境等,根據(jù)其內容可知,高校思政隱性教育資源具有廣泛性、全面性、豐富性、多樣性與隱秘性等特點。

隱性教育開展的過程具有內隱性,經(jīng)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改變學生的三觀、言行舉止、道德素質等,同時也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隱性教育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雖然校園環(huán)境、教師舉止、課堂氛圍等均對學生有引導作用,但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各異,因此,學生經(jīng)思考而獲得的結論也有所不同。

2.價值。高校思政隱性教育資源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促進學生主動接受。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難以有效實現(xiàn),造成此情況的原因為大學生考慮問題的角度過于單一,未能明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對其認識較為片面。如果大學生通過主動接受,將政治理念、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等轉變?yōu)槠渥陨淼赖缕焚|外化的行為,此時的思政教育符合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隨之其將主動接受相應的教育活動。因此,高校思政隱性教育資源能夠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熱情,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其二,督促學生自主學習。高校思政教育開展過程中,學生扮演著雙重的角色,既為教育主體,又為教育客體,如果實施強制性教育,則可能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反應,而通過隱性教育,將教育信息滲透到各個方面,如:物質、制度與精神等,從多角度、多渠道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政發(fā)展,此時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的學習是主動的、積極的、自發(fā)的,同時對教育內容的分析、理解、選擇、吸收與改進,從而促進了自我提升。

其三,保證學生全面發(fā)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便是促進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隱性教育開展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調動了其主觀能動性,在獨立、自由與平等的環(huán)境下,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

二、高校思政隱性教育資源的利用策略

1.融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顯性教育、隱性教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兩個關鍵構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唯有二者有效的融合,才能夠保證高校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經(jīng)調查可知,思政教育的目的性越明顯,學生對其抵觸情緒越嚴重,因此,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時,應將不同的教育資源進行有機的融合,以此保證思政教育的成效,同時,在構建高校思政隱性教育體系時,應以思政顯性教育為價值導向,并且要準確把握二者的融合。

一方面,注重思政教育的本質,明確內容的重要部分與非重要部分,借助隱性教育,讓學生自主感受與學習,同時結合教育重點與難點,采用隱性教育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分析隱性教育資源,為了保證思政教育資源體系的有效構建,要盡量消除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不合理性,教學實踐中,傳播正面、積極的思想,抵制負面、消極的思想,通常情況下,隱性教育實現(xiàn)需要特定的時間與環(huán)境,如果其影響力十分突出,難以控制,則應由隱性層面轉變到顯性層面。在教學中教師應將隱性教育的內涵、精華等逐漸滲透與融入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以此促進其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質。

2.發(fā)揮隱性教育資源的作用。隱性教育資源有著不同的形態(tài),如:物質、精神等形態(tài),其不具備獨立性,各資源間相互影響,逐漸構成了統(tǒng)一的體系。在高校思政隱性教育資源開發(fā)與利用過程中,應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原則,并對其展開積極了探索與挖掘。

在學校領導方面,應明確隱性教育資源的重要性,為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與發(fā)展規(guī)劃,通過校園物質與精神環(huán)境建設,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思政學習氛圍;在學生方面,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與設計,大學生應關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如:教師舉止、校園布置、人際關系等,借助隱性教育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的內涵與氣質。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隱性教育十分重要,為了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擴展其功效,文本分析了思政隱性教育的特點與價值,并闡述了幾點利用隱性教育資源的策略,相信,通過各項措施的落實,隱性教育資源的應用效果將更加顯著,同時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將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李世合.分析高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資源的擴展與開發(fā)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9:256-257.

[2]張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隱性教育功能的擴展[J].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14,04:29-32.

第2篇: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關鍵詞]思政教師 輔導員 高校 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6-0188-01

目前,國家在高校思想政工建設工作方面已經(jīng)明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即16號教育文件。在文件中明確提出了高校教職隊伍應明確的具體職責及義務。但礙于實際工作中,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在思政建設工作中的實踐成果實現(xiàn)有著一定缺陷及優(yōu)勢而言,難以使兩者工作做到有效協(xié)調。因此,加強思政教師與輔導員隊伍建設成為必然,兩者有效結合也可謂是一種有效嘗試。

一、思政教師與輔導員隊伍建設實現(xiàn)有效結合的工作思考

首先,加強兩者隊伍的有效結合必然是一種有益嘗試。由于兩者的教育工作任務重點均是以培養(yǎng)現(xiàn)代高校人才作為工作職責,以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教育水準作為工作目標。因此為了承接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的要求,就必須提高高校學生的內在素質,在加強知識理論、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思想教育意識,以保證高校學生在提高學業(yè)成績水平的同時,利于其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與不斷鞏固。此外,目前高校在思想政工建設方面已經(jīng)明確了育人為先、教育為本、德智體美均衡發(fā)展的工作目標。為了解決這一重要教育問題,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師與輔導員能夠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為了學生一切,促進學生主體得到全面發(fā)展。

其次,加強兩者隊伍的有效結合是保證高校學生意識形態(tài)領域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由于大學生主體的思想政治水平要比中學、高中階段時要突出,思想更加明確,愛國熱情更加膨脹,社會責任感更加強烈,道德素質水平也相對提高等。因此,對于學生主體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逐漸成熟而言,就需要思政代課教師與輔導員能夠達成思想一致,避免各自為戰(zhàn),才能逐步解決高校思政建設勢單力薄、思想不統(tǒng)一、學生社會注意觀念動搖等問題。也就是說,面對當前這些挑戰(zhàn),如何有效地培養(yǎng)高校學生主體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逐步走向成熟非常重要,需要高校兩支教職隊伍共同努力,相輔相成,以此才能逐步解決學生缺乏交流、溝通以及閱歷尚淺等引發(fā)的一些叛逆問題,另學生認識到思想教育意識提升的重要性,在面對學習困境、政治困惑時,保持一定的判斷能力,并逐步鞏固自身意識形態(tài)領域,培養(yǎng)堅定信念。

二、整合思政教師與輔導員兩支隊伍的有效對策研究

(一)注重制度更新及建設

空有制度不見得能夠起到良好管理成效或者執(zhí)行成果。此外,實踐表明高校領導重視才是解決高校教職隊伍相關事務的關鍵。因此為了能夠將思政教師與輔導員隊伍實現(xiàn)有效整合,就必須立足實際,以實踐行動及制度落實去說話。為此,首要任務需要成立一個負責兩者有效結合的領導組織機構,在機構職責劃分上應明確宣傳部、學工部以及教務處、人事部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小組,以為兩者有效整合提供科學建議或者提供政策支持。其次,明確實施方案。在整合方案中,要理清重點,掌握具體的結合實踐操作方法、計劃工作量、制定建設經(jīng)費份額以及具體實施原則等,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推進兩者走向有力整合與協(xié)調發(fā)展。再者,在兩者的人員調配方面,要建立兩者結合的聯(lián)系機制,以用來彌補兩者在高校思想政工建設方面的不足與發(fā)揚優(yōu)勢。

(二)加強學生溝通建設

兩者的結合、整合及推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著想。因此,不論是思想政治教師隊伍還是輔導員本身,都應當加強與學生的雙向交流,真正做到全面了解學生課業(yè)習慣、課余生活、貼近學生主體等,以解決“問題學生”的同時,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制定出更為適宜的管理政策等,使學生逐步領悟到思想教育的本質目的。

(三)提供建設平臺

學校要分階段、定期舉辦輔導員與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學術交流會。其目的是各院(系)間的兩者教師隊伍能夠相互交流,在本著為了學生一切的目的,解決好學生思想問題的同時,對自身業(yè)務技能、思想理論知識等加以鞏固。此外,通過與學生主體的及時交流與溝通,建立活動組織課堂也非常有必要。即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兩者隊伍所組織的校內活動等,以保證兩者隊伍學術性、學生群體思想性的高度統(tǒng)一,利于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塑造及培養(yǎng)。

三、結語

整合現(xiàn)代高校思政教師與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非常重要,它是促進高校學生主體提高責任意識、思想觀念的有利前提。因此,在學校教育事業(yè)提倡不斷改革的今天,立足實際,科學考慮整合兩者隊伍的實施方案,制定長遠整合目標等十分關鍵,唯有如此,才能促進學生在提高課業(yè)成績的同時,能夠堅定理想信念、提高社會責任意識,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民樸.對高校輔導員兼職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02).

第3篇: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質量,提高高校整體辦學實力成為當前高校教學構建的重點。而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質量的提高服務成為當前高校思政教學工作者思考的重點。本文引入全面質量管理對高校理論教學質量體系進行了構建。

【關鍵詞】

信息技術;高校思政;教學質量;全面質量管理

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使得高校教學方式也面臨新一輪的改變,高校教學質量成為凸顯新形勢下高校教學實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徑。而如何利用現(xiàn)代信息化條件,為高校教學質量服務,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1 構建思政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作為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與理論兩門課程,其教學質量的好壞,也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大學踐行黨的教育機構的宗旨。而信息化條件下,各種不同思潮的沖擊,在不斷的侵蝕著當代高校學生的思想。因此,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質量成為在信息化條件下必須面對的問題。

而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直接對當前我國政治理論教學的效果有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在信息化條件下,很多高校缺乏利用信息化條件下對高校政治理論思想的認識;其次很多的高校對信息化條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認識不足;再次從教育者的角度,存在著利用信息化的惰性;最后當?shù)乃枷肜碚摰囊髮Ω咝K枷胝谓虒W的要求,通過上述的分析總結,從而使得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 信息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構建的原則

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源于質量管理的理念,通過監(jiān)督,實現(xiàn)對活動的全方位的監(jiān)控,從而從各個方面保障產(chǎn)品的質量。而思政教學質量體系的構建,是建立有組織、規(guī)范化的監(jiān)督體系,從而使得將整個教學活動都納入到監(jiān)控的范圍內,并通過相關的機制及時轉變和提升我國高校思政教學課程。因此,在信息化條件下其必須遵循以下的構建原則:

第一,科學化原則。結合高校思政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制定信息化條件下的思政教學體系的時候,其必須與教學大綱的要求一致,同時在對各個不同指標進行測定時,必須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軟件和硬件相結合,從而使得保障體系的科學性。

第二,系統(tǒng)性原則。作為高校思政質量保障體系,其屬于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需要學校各個不同的部門聯(lián)動,從而形成配合。而構建信息化的思政教學體系,其將不可避免的調動各方面的資源。

第三,全過程動態(tài)原則。如何將教學構成納入到信息化條件下進行全過程的監(jiān)督,是該體系構建的主要問題和關鍵原則。因為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持續(xù)的過程。在以往的評估考察中,其往往都是在考試終結后才進行考察,而網(wǎng)絡技術的運用,可及時有效的對教學進行評價,從而使得對思政教學的監(jiān)督成為可能。

3 思政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

針對高校思政保障體系,在本文中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對保障體系進行構建。而全面質量管理是由美國著名的菲根堡姆在上世紀60年代的初期多提出的。而其基本的思想則是通過以質量作為中心,以全民參與的方式,從而使得顧客或者是組織成員收益的管理途徑。而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出發(fā),在新形勢下在高校思政采用質量管理,就是將教學看成為一個系統(tǒng),以提高思政教學質量為中心,并在思政教學有關的所有聯(lián)系者作為參與者,實現(xiàn)對思政教學活動從事前再到事后的全過程的控制,從而達到對教學質量監(jiān)督的過程。其具體的框架構建如圖1所示。

通過對其構建可看出,該系統(tǒng)主要包括教學組織管理、思政教研、教學質量督導、教學質量信息、教學質量評估、教學質量整改等不同的子系統(tǒng)。而每個不同的子系統(tǒng)又包含著不同的功能,以此構成了對高校思政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有機整體。而這些功能又在學校各個不同部門的配合下實現(xiàn)運作。總體形成以學生和老師作為基礎,以高校二級學院、院系教學督導、思政職能部門構成的第二層級監(jiān)督體系,最終由高校的教學質量監(jiān)督委員會實現(xiàn)對其整個高校思政教學質量的監(jiān)督。

其中,教學質量組織管理是以負責教學質量的副書記、分管校長、教務處領導等構成委員會,該委員會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戰(zhàn)略的高度,從而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的接班人。同時機構領導定期開展思政教學的會議,從而解決在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督導二級學院加強對思政教學的工作和質量監(jiān)督。

思政教研子系統(tǒng)則主要包括各個不同的二級學院和專門的與思政有關的職能機構。通過該系統(tǒng),承擔全校思政教學的任務,并對思政老師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和培養(yǎng),同時以馬克思學科點作為對馬克思理論研究的依托,不斷拓展和深化對馬克思教育人才培養(yǎng)和理論研究。同時制定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

教學督導系統(tǒng)則主要包括校級和院內針對思政教學的督查監(jiān)督系統(tǒng)。而該系統(tǒng)則主要由教務管理人員和退休教授組成,并直接向校委會報告的制度,從而形成對青年教師、新聘教師的常規(guī)課程檢查。其次動態(tài)的對相關的教學信息進行收集和監(jiān)督。

教學評估系統(tǒng)主要功能則是通過制定不同的方式,如調查問卷、網(wǎng)上調查、微信調查、聽課、專家打分、座談等方式,并通過同行的評價等,實現(xiàn)對思政教師教學從外在因素到內在因素的評價。

教學信息管理系統(tǒng)則主要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實現(xiàn)對教師教學質量的收集和整理,并對教師進行綜合的評比,以此為下一步整改奠定數(shù)據(jù)的基礎。

整改系統(tǒng)則是通過上述分析,對教師在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反饋,如需要教師進行整改的,則必須立即進行整改,而其運作則將反饋意見反饋到學校,并通過各部門的獎懲、監(jiān)督機制實現(xiàn)。

通過上述的構建,使得思政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通通過各個不同的功能模塊,實現(xiàn)對高校思政教學的科學監(jiān)督,并提高了思政教學的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林,徐少杰.完善我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探討[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06,(8):151-153.

[2]王潤孝,支希哲.注重發(fā)揮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作用確保與提高本科教學質量[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6):74-78.

[3]楊光;全面高質量實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訪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楊光[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9):11.

第4篇: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以訪談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程中應用,既可以充分體現(xiàn)出高校思政課教育的目的和大學生知識學習的特點外,還可以彰顯出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出高校思政課堂理應具有的教育功能和活力。何為訪談式教學?也就是相應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圍繞課程教學核心內容而進行的情景模擬和角色代演,而教師就以此為依據(jù),與受訪談者進行相應話題的采訪、交流,讓學生在自主思考中得到啟發(fā),并通過已經(jīng)學習和掌握的理論知識來進行分析和解決,進而固化大學生的所具有的信念以及思想行為方式。而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正符合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新穎獨到;更迎合了課堂教學主體性在學習上的接受意趣,增強了高校思政課程對大學生的教育成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課堂中運用訪談式教學的可行性

(一)訪談式教學的運用符合現(xiàn)階段高校思政課開設的新理念

訪談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程的運用符合現(xiàn)階段國家的“05方案”,一方面可以改善高校思政教師“滿堂灌”、“填鴨式”的單向傳統(tǒng)教學手段,另一方面則可以實現(xiàn)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充分結合。而且通過訪談式教學,也可以使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師教學研究視野得到開闊,將理論知識與社會發(fā)展實際相結合,從而不斷地衍生出全新的訪談式思政教育課題。訪談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同樣也對高校思政教師的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其充分掌握基本理論,并與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相聯(lián)系,另外一方面則要求其具有積極樂觀的開放式教學心態(tài),以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加強對學生學習思路的啟發(fā)。

(二)訪談式教學滿足學生對學習的接受意趣

通過高校思政課程的教育,大學生可以自覺地對自身的思想行為和政治認知形成內化提升。而對于高校思政課程的訪談式教學方法,其在更多意義上則可以理解為教師與學生學習的共同參與性以及共同發(fā)展的交互性“對話”模式。通過對大學生集體思政教學課堂的精講訪談,既可以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封閉性環(huán)境,拓展高校思政教師的總和文化水平素質,也同樣可以在開放性的互動思政教學課堂中激發(fā)、提升大學生對知識體系的自主構建能力。例如以熱點社會話題作為訪談式教學的主題引導,在充分結合教師的專業(yè)分析,便很容易激發(fā)起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滿足于學生對學習的接受意趣,從而使高校思政課程中訪談式教育模式發(fā)揮出真正地實效。

三、訪談式教學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實現(xiàn)運用的途徑

(一)嚴格篩選訪談式教學中的受訪談者

高校思政課堂中的訪談式教學,簡言之也就是教師與學生、訪談者與受訪談者之間圍繞正確思想行為而展開的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參與交流。因此,在訪談式教育模式下,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就不再僅僅只是教師單方面的授課,而是師生雙方之間的一種“交談”,以兩者的交流、研討來實現(xiàn)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導向和示范。因此,正確選擇受訪談者也就成為了訪談式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以受訪談者的身份來區(qū)分,其既可以是學生,可也以是教師或者是社會上的其他人士;但是在具體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要求上,也就必須要綜合考慮受訪談者的知識文化水平、語言表達能力、經(jīng)驗閱歷,甚至于是其所具有的語言風格等等。也只有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讓思想政治教學發(fā)揮其應有的趣味性、示范性和導向性。

(二)注重訪談式教學的多樣化手段運用

語言的藝術固然是訪談式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適當且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運用則是其成功實現(xiàn)對大學生教育的重要保障。再加之,在高校思政教育課程中運用訪談式教學,既可以有效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也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并領悟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所以,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課堂中,也就更應該要加強其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例如通過原著選讀訪談來加強大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掌握;通過反思、啟發(fā)等手段的運用來提高學生的辯證能力;還可以通過教學課堂的情景模擬來實現(xiàn)學生對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等等。此外在課堂教學方式的構成上,也同樣可以進行創(chuàng)新,將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加以靈活運用,如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系統(tǒng)等,既豐富了高校思政教學課堂的情境建設,也同時鍛煉了大學生的思考能力。

第5篇: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關鍵詞]國防教育;思想政治;整合路徑

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內容之一的國防教育,廣泛應用在思政教育體系中,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匯著國防教育,也正是因為教育存在的統(tǒng)一性,讓二者之間的關系相輔相成,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國防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不僅可以發(fā)揮教育的綜合,而且可以達到雙向強化的目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也應意識到二者具有的教育差異,不能在國防教育中忽視思政教育,也不應該忽視思政教育中國防教育所具有的功效,要通過二者教育資源的探究與整合,促進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更好的發(fā)展。

一、簡析高校國防教育與思政教育資源整合的重要作用

(一)提供教學方法與途徑。以內容豐富為基礎,進一步創(chuàng)新與完善教育方法路徑是對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基礎性要求。但從高校進行國防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將軍事教育納入普通高校教育體系中,一方面有助于軍事科技充實高校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還能通過軍事教育所具備的優(yōu)勢及其管理模式,進行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中國人民不僅擁有著堅定的信念與崇高理想而且訓練十分有素,在其發(fā)展壯大的進程中積累了許多思政工作成功經(jīng)驗,由此能對高校思政教育途徑與方法進行完善與補充。此外,國防教育的有關經(jīng)驗及其方法途徑,還可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借鑒經(jīng)驗。與思政教育以往成功的教育方法相結合,能夠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施,從而讓思政教育更具實效性與針對性。(二)國防教育能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眾所周知,受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與社會發(fā)展實際要求,是明確思政教育內容的重要基礎。因為思政教育目標自身蘊含著尤為豐富的規(guī)定,針對教育對象綜合素質發(fā)展方面提出多元需求,因此高校所進行的思政教育一定是全面且針對的,并且要隨著時展而進一步豐富與充實。對于國防教育而言,所具備的愛國主義教育力量,能夠滲入到一切領域并灌注于所有工作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國防教育的作用還是內容,均和高校思政教育之間存在較多的共通性,借助國防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實思政教育內容。(三)國防教育為思政教育發(fā)展搭建平臺。國防教育因其獨有的方式,在針對高校學生開展以理想信念作為核心的“三觀”教育過程中,能夠為深化高校學生開展以理想信念作為核心的“三觀”教育搭建有效平臺。國防教育還能對高校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開展搭建有效平臺。通過進行國防教育對高校學生自身的國防意識加以培養(yǎng)。在進行國防教育時,主要以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教育作為其主要形式,軍事斗爭體現(xiàn)的對抗性、軍事活動具有的團體性,是軍事領域的突出特征。其中的團體性有助于對高校學生協(xié)作精神與集體意識的培養(yǎng),充分激發(fā)學生內心的集體榮譽感;至于對抗性則能有效培養(yǎng)新時代高校學生應具備的互助團結與革命英雄主義等精神,提高學生自身的競爭意識。與此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高校學生肯吃苦、敢拼搏奮、勇競爭的精神品質。國防教育主要以軍事科學體系為依托,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范圍廣博具有極強的綜合性,通過組織高校學生集中學習有關的軍事科學知識,一方面能擴展學生的知識覆蓋面,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展學生眼界,有助于突破高校學生因長期進行專業(yè)學習而形成的思維定勢,進一步增強其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以此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二、簡析整合高校國防教育和思政教育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少雙向實踐平臺。許多高校由相對獨立的部門分別管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與國防教育工作,在二者之間的融合實踐與信息交流等方面缺少一定的穩(wěn)定性與持續(xù)性,只有部分高校專門設置了軍事教育專業(yè)、軍事訓練教研部、實踐平臺等。很多高校在選取國防教育部門時,主要和校內體育、保衛(wèi)部、校外指定范圍內的軍事部門,采取聯(lián)合的人才培養(yǎng)與辦學模式。對于國防教育而言,在其規(guī)劃方案與組織架構等方面缺少一定的規(guī)劃性、前瞻性以及管控波動性風險的能力。換言之,無法將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的具體發(fā)展融匯至相同的運行機制,由此削弱了協(xié)同發(fā)展的實效性。(二)高校學生的安全意識與民族意識教育相對薄弱?,F(xiàn)階段,一些高校在落實國防教學時僅關注“首因效應”,認為軍訓只是新生入學的課程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就讀專業(yè)規(guī)劃、高校文化價值等方面所具備的價值,未能對課程的實施采取宏觀上的調控舉措與思想準備,由此會造成國防教育與思政教學相脫節(jié)。另一方面教育教學工作者所處的層次、區(qū)域不同,其在了解國防教育體現(xiàn)的現(xiàn)實價值和未來發(fā)展變革方向容易進入認知誤區(qū),在融合雙方資源要素的層面上體現(xiàn)一定的對立與割裂,也使得在落實發(fā)展實踐平臺、貫徹理論成果等層面上難以達成一致。(三)未能充分整合與優(yōu)化教育資源。高校的思政教育學科已有相對完備的課程體系,高校思政工作的關鍵問題已經(jīng)明確,則是“怎樣培養(yǎng)”“培養(yǎng)什么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關于國防教育,其在完善高校學生自身道德品質目標構建上發(fā)揮著引導作用。但國防教育學科發(fā)展起步較晚,因此發(fā)展體系還不完善。相比于其他課程,國防教育課程的基礎理論較為薄弱,在新時期背景下,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有十分豐富的資源儲備,可實際情況卻是發(fā)掘不夠深入、分配不夠均勻以及應用不充分。

三、整合高校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資源有關路徑分析

(一)教育資源方面。科學整合雙方的師資隊伍十分重要,這是因為不管是思政教育還是國防教育所具有的教育效用與功能不容忽視,在提高教學綜合能力的同時應深度發(fā)掘教育潛力,從而全方位釋放教育所具備的社會發(fā)展效能。在高等教育中國防教育是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對高校學生開展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有效教育手段,更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路徑。如何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迫在眉睫,但若想實現(xiàn)課程整合則需要以教育資源整合為基礎,尤其是科學整合師資隊伍,通過整合師資隊伍能為整合國防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撐。課程整合是教育整合的主要體現(xiàn),而最為直接的就是整合知識,可是怎樣整合人才和師資才是整合知識的大前提與重要基礎。所以,高校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體現(xiàn)著高校師資整合的科學性,同樣只有配備合適的人才隊伍才能更好地達到課程整合目標,不然無法有效落實教育整合工作,自然也難以推進教育實踐工作。從某種角度來講,課程整合是創(chuàng)造性地組合各方面教育知識,人才優(yōu)勢是高校獨有的優(yōu)勢,而對高校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資源的整合則應將高校所具備的人才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突出高校教育具備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若想滿足時展要求則需進行創(chuàng)新教育。所以教育整合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充分運用高?,F(xiàn)有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則是科學配置教育資源,讓教育效能全面發(fā)揮出來,借助教育創(chuàng)新推動教育形式與功能的創(chuàng)新。知識、課程與教學實踐的創(chuàng)新都包含在教育整合要求之中。在高校教育實踐過程中,實現(xiàn)了教育資源的集成運用與創(chuàng)新,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之間的科學整合,應以人才整合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整合相關實踐活動。面對新時期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將民族意識、軍魂教育作為構建國防教育體系的關鍵,以現(xiàn)實情況為依托強化與調整黨政建設、政治工作方向,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中融入強化軍魂建設,以此構建“國防—思政”教學機制;通過傳統(tǒng)文化對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內涵進一步擴展,以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喚醒高校學生的愛國心,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國防意識并與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例如組織教育講座、國防知識競賽、軍事練操等,強化高校思政教育成效。(二)完善育人機制。高校需要健全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的立體化育人機制,通過統(tǒng)籌安排,開創(chuàng)教育共建的嶄新局面,從而促進二者之間的深度融合。在教育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汲取與學習國內外現(xiàn)代化思潮及有關研究成果,讓資源整合視角更精細、更科學、更具前瞻性,以此對教育資源整合情況進行整體調控與規(guī)劃。關于高校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的機制融合需做到有據(jù)可依,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評價制度、構建有效的實施機制,對兩類機制進行不斷磨合由此實現(xiàn)多維度調控協(xié)同機制。站在建設雙向機制視角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以及國防教育主體需要認真對待師資人員的統(tǒng)籌工作、培養(yǎng)工作以及引入工作,搭建強大的師資培養(yǎng)平臺,例如從事國防教育工作的教師在承擔日常教學任務的基礎上,依據(jù)就職意愿、教齡、專業(yè)職稱、教師個人發(fā)展?jié)摿Φ仍S可指派至平行院校開展國防教育工作,出于確保教師群體在德道價值觀念、專業(yè)認知水準等的一致性,有關部門可以對高校國防教育師資團體進行后期系統(tǒng)性的培養(yǎng),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促進國防教育教師與思政教師的發(fā)展步伐相一致,制定并完善培養(yǎng)思政人才的有關機制,增強競爭能力。(三)生活化的“國防教育—思政教育”模式。在高校國防教育中日常國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之一,更是具體化與日?;母咝澜逃齼热荨UJ真做好日常國防教育工作,無論是鞏固軍訓成果還是鍛煉學生意志品質、激發(fā)愛國主義精神等方面均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國防教育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日常與集中國防教育。對于集中國防教育而言,其是指高校新生入學所進行的軍訓以及軍事理論課程。至于日常國防教育,其不僅涵蓋上述兩點在高校學生培養(yǎng)過程貫徹落實,還有其他的教育形式,例如軍事實踐活動、與愛國主義相關的教育活動等。高校應依據(jù)學生與教學工作實際,進行多樣化的日常國防教育實踐活動。首先,構建國防教育“第二課堂”。積極鼓勵并引導高校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依據(jù)其自身興趣愛好組織內容積極向上、形式多元的國防教育社團,例如“國防教育協(xié)會”“軍事天下”等社團,成員能夠在相關交流中形成良好的關心國防的氛圍。這樣也可以吸引周邊學生的加入,從而在進行國防教育的同時兼顧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愛國教育基地。例如革命老區(qū)、革命遺址、博物館與偉人故居等教育基地,讓學生重走“紅色革命之旅”以此更好地開展國防教育,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還能學習各方面歷史知識、陶冶情操,也是在新形勢下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改進路徑,以此促進高校學生身心更好地成長。(四)教育管理方面。通過管理體制的深化改革、有關機構的精簡、增強教育服務功能、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等多元化教育形式與手段,推動教育培育目的更好地實現(xiàn)。高校國防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共同性,即在強化國防教育的同時也會相繼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能進一步拓展高校教育功能,全面體現(xiàn)其所具備的社會效益,而學校管理體制改革是實現(xiàn)教育資源整合必要支持條件。通過學校管理體制的改革,可以為開展與強化高校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提供保障。

科學整合高校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資源,屬于教育改革工程,具有極強的系統(tǒng)性,需要適當調整與有效改革課程、優(yōu)化課程結構、精選課程知識以及創(chuàng)新課程實踐體系等。實現(xiàn)二者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不僅能科學設置教育元素更是對教育功能的創(chuàng)新,在調整高校教育體系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調配作用,優(yōu)化調整并科學配置了高校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資源。由此可見,只有將思政教育與國防教育之間的關系有效協(xié)調,才會充分發(fā)揮其所具備的教育價值,提高教育資源整合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余敬斌.新時代高校國防教育研究——深入學習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思想[J].黨史博采(下),2020(01):49-50.

[2]徐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國防教育的整合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7):88-89.

[3]廖希凱,林國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國防教育工作的實踐探索——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9(03):86-88.

[4]黃志鈞.新形勢下高校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育人機制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2):64.

[5]曾雅琴.新時代高校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8,32(04):92-96.

[6]鞏夢丹.淺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策略[J].新西部,2017(09):122-123.

[7]史朝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以云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16(05):67-68.

[8]宋英,陳紅祥.高校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耦合作用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94-96.

[9]賈東海.論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yè)指導教育的整合[J].職業(yè),2016(02):147.

[10]趙江永.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外企業(yè)家,2015(33):165.

[11]丁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整合及意義解析[J].大眾文藝,2015(18):232.

第6篇: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關鍵詞:課程思政;生物教育類課程;路徑探析

1生物教育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生物教育類課程承載著學生的生物教育觀、教師觀、教學觀的塑造工作,在培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底蘊上關注學科前沿、關注社會熱點、關注深層次專業(yè)知識的拓展,幫助學生構建生物學知識脈絡.如中學生物學習題解析課程,構建了以“知識為底、能力為核、思政為魂”的三位一體育人目標體系.“以知識為底”構建高中生物學知識結構,研究高中生物學習題類型與解題思路;“以能力為核”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提升教育教學能力;“以思政為魂”培養(yǎng)學生熱愛教育事業(yè),明確作為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課程兼有專業(yè)課和教師教育類課程性質,其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圍繞兩方面:一是在理想信念教育和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中,通過從教引領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系好職業(yè)生涯第一顆扣子”,培育學生高尚的師德修養(yǎng)和深厚的教育情懷.二是教學素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生物習題中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生命觀教育、科學精神教育等內容,借助這些載體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2]

2生物教育類課程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課程思政建設開局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校級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仍不完善.評價是衡量課程思政實施情況的重要尺度,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能夠促進課程思政更好地落實與發(fā)展.部分高校對教師考核的重點落在科研指標評價上,同行與學生的評價往往流于形式.如中學生物學習題解析課程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從各維度掌握高中生物習題,對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知識或進行思政教育的質量如何,校級層面還缺乏相關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二是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視還不夠,教師的思想政治理念將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水平.三是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仍不盡合理.思政教育是隱形教育,需要教師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責任擔當.高校教師不但要意識到課堂思政的重要作用,還要將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知識進行有效融合,使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如中學生物學習題解析課程主要以“題”為中心,教師在挖掘高考生物試題中的思政元素時,傾向于將其從題目中提取出來,以說教的方式表達題目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道德觀念,表達很刻意,學生并不能從內心上完全接受.

3中學生物學習題解析課程課程思政建設實例

課程思政與專業(yè)知識教育融合,做到“五個融入”———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學方案、課堂教學、自主學習、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中———實現(xiàn)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無縫連接.

3.1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方案

把分散在各類生物習題中有關生命觀、生態(tài)文明、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思政元素進行系統(tǒng)整合[3],分類融入于教學方案之中.通過對生命自然屬性、生命倫理、生命健康和安全、生命責任等相關習題的解析,實施正確的生命觀教育;通過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環(huán)境保護等相關習題,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與生態(tài)的保護意識,落實生態(tài)文明教育;通過生物科學史的相關習題,引導學生樹立質疑、實證的科學精神;通過挖掘我國在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的輝煌成績,認同科學家們的愛國、奉獻、敬業(yè)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2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實施以“導、展、悟、扣、競”為核心的“新五步”教學模式,把思政目標貫穿到教學全過程之中.[4]導標激趣———圍繞目標、激發(fā)興趣;展標置境———設置情境、教書育人;悟標共振———互動探究、引發(fā)共鳴;扣標演練———回扣目標、演練鞏固;競標分層———層層遞進、拓展延伸.

3.3將思政教育融入自主學習

將生物學家傳記、生物學史、生物系列科普讀物等列為閱讀書目,指導學生查閱生命科學領域前沿問題及課堂有關內容的延伸拓展.通過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能力.

3.4將思政教育融入實踐教學

指導學生與校外導師、中學生物學教學名師交流,強化學生在教育見習、實習過程中積極參與基礎教育的習題命制、試卷批閱、質量分析全過程,引導學生增長實踐經(jīng)驗,感受一線教師的敬業(yè)、奉獻、嚴謹?shù)墓ぷ髯黠L.教學實踐結果表明,學生踐行科學精神,將所學、所思、所悟梳理成文,積極申報各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積極參加教育教學技能競賽;在環(huán)保宣傳、三下鄉(xiāng)活動中爭做生態(tài)文明保護的使者;在教育見習、實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中學生物習題編制等工作,注重習題課程思政情境的創(chuàng)設,發(fā)揮習題的育人導向作用.

3.5將思政教育融入評價體系

把任課教師、小組成員、校外導師作為評價主體,將學生自主學習、課堂學習參與度、習題分析與講解技能、基礎教育銜接、習題冊作業(yè)、期末考試六方面作為評價內容,進行全過程考核.使習題分析、講解技能的評價成為課程思政考核指標之一,對學生進行多元立體的評價.[5]

4結語

生物教育類課程的建設和實踐過程始終秉承“真”“實”“潤”三原則.“真”,教師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榜樣,鼓勵學生追求真知、保持本真.“實”,依托實際知識和學習材料,將課程思政教育落實到具體的試題情境中,做到真實貼切,讓思政教育真正入腦、入心,而非流于形式.“潤”,使課程思政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在教學中注重從“細處”著手,把捕捉到的思政教育點做深、做透,真正起到價值導向的作用.課程思政建設永遠在路上,教師擔負著教育教學重任,既要做人師,又要做經(jīng)師,用責任和擔當為師范生的成長鋪路領航.

參考文獻

[1]秦華,閆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25(01).

[2]張艷.課程思政融入高中生物學教學初探[J].黑龍江教師發(fā)展學院學報,2021,40(06):72-74.

[3]張曉軍,呂云,郭志成,等.“課程思政”在高校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03):65-67.

[4]劉秋月,鄭明順.基于目標導向的“新五步”教學程序在一輪復習課中的應用———以“流動鑲嵌模型與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為例[J].生物學教學,2020,45(07):29-31.

[5]楊昕卉,陳寶玲,張冰,等.教學設計:物理學史課程教學融入課程思政元素[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03):62-64.

[6]鄭友進,孫婷婷,鄒敏秀,等.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課程質量評價機制的建構[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01):78-80.

[7]蔡悅,常飛,夏明,等.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生物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與實踐[J].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2022(02):94-98+101.

[8]鄧小軍.“課程思政”在高校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65-67.

第7篇: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關鍵詞】高?!厥馊后w’;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一、緒論

隨著建設和諧社會的逐步深入,以及高校教育模式的逐漸轉變,加強及完善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特別是加強高校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政教育工作,是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處維護高校和諧發(fā)展的主題。另外,為有效處理高校特殊群體的管理問題,高校的思政教育管理者,必須為其的管理模式加以創(chuàng)新研究及嘗試。

二、高校學生特殊群體形成的原因

1、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不良影響

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構建,有力促進本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人們的物質水平。以往的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中的物質利益與利潤追求的觀念,使我國經(jīng)濟與社會活動中出現(xiàn)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現(xiàn)象,進而產(chǎn)生貧富分化、就業(yè)困難、嚴重腐敗等問題。此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高校教育的辦學制度也發(fā)生極大的變化。由以往政府的單一承擔變?yōu)橹两駥W生教育經(jīng)費的教育模式,造成我國的貧困生逐年增多。另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也嚴重影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甚至多數(shù)大學生扭曲了“三觀”的觀念。部分學生過度追求享樂與個人主義,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少數(shù)學生缺少責任感,集體主義的觀念不強,這些社會弊端均影響較多大學生的心理平衡。

2、家庭環(huán)境的消極影響

孩子最早接觸的生活環(huán)境是家庭,而父母則是其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人們通常是通過自身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父母的行為以認識客觀現(xiàn)實,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及家庭環(huán)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少數(shù)家庭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要求嚴厲,造成多數(shù)孩子出現(xiàn)叛逆行為。部分家庭對孩子過分寵愛,致使孩子養(yǎng)成嚴重的依賴性,缺少信心與自控能力。部分學生基于家庭生活拮據(jù),承受過重的生活與學業(yè)壓力。或者有些學生由于家庭不和睦、父母離異等原因,而產(chǎn)生自卑、郁抑的心理,進而歪曲自身的戀愛觀。近年來,單親家庭的大學生逐漸增多,其缺少較多的父愛、母愛,進而缺少健康的教育,缺少安全感。因此,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密切聯(lián)系。

3、學生自主學習及就業(yè)壓力的干擾

高校學習、高校生活與中學的全然不同,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與就業(yè)壓力相對較大。部分學生對高校生活的期望過大,進而導致產(chǎn)生的落差越大。學生無法適應高校的學習生活,每個學期均有多門學科的考試不通過,若學生對此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無法克服難題,最終將難以擺脫這種學習壓力大的陰影。少數(shù)學生設計的目標過高,但能力有限,最后無法達到預計的效果。比如英語的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的等級考試等,學生均考前會出現(xiàn)緊張不安、難以入眠、試后悲觀失望的現(xiàn)象,長久下去,便會形成心理障礙。此外,學生剛踏入高校的大門,便要思考未來的就業(yè)方向。此刻,其將會撕破頭腦、想盡辦法,以增加自身的就業(yè)籌碼,卻失去了施展自身才華的機會,為此苦惱不已。就業(yè)壓力的影響,也會給高校校學生帶來生理及心理上的問題,對此,加強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極其重要。

三、目前高校特殊人群的類型及體現(xiàn)

根據(jù)心理學理論,群體主要由互相影響、依賴的人構成,群體中各成員間常存在面對面接觸或者互動的可能。目前高校特殊人群的類型及體現(xiàn)主要有:1、經(jīng)濟困難型。對于這類學生,由于不善于交流、性格孤僻、自尊心較強等,易表現(xiàn)冷漠、自我封閉的現(xiàn)象。對此,可借助多渠道進行資助這些學生,如國家、政府及學校設置的貧困生獎學金等。積極做好國家助學貸款的工作,以便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服務。此外,選用臨時補助與定期補助有機結合的方式,對經(jīng)濟困難型的學生給予適當補助等。2、心理障礙型的學生群體。這些學生對學習、就業(yè)及情感等方面的壓力承受不強,進而出現(xiàn)孤獨、自卑、焦慮不安的心理。為此,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疏導其的心理,正確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使其學會自我調節(jié)?;蛘咴O立專門的學生心理咨詢室,以便疏導及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鼓勵學生構建友好的人際關系,真正面對自我、走進人群,從而獲得應有的信任及理解。3、沉迷網(wǎng)絡型的群體。這些整夜耗于網(wǎng)絡游戲,在網(wǎng)絡世界中尋找滿足感的群體,易于出現(xiàn)責任心不強、自律能力低及厭倦學習的心理。因此,可通過多種途徑加以杜絕這種情況的發(fā)生。首先,國家應加強高校附近網(wǎng)吧的整治工作,杜絕大學生通宵上網(wǎng)。其次,重視網(wǎng)絡資源的監(jiān)控與管理,盡量減少黃色網(wǎng)站或者不良信息的出現(xiàn)。與此同時,不斷開發(fā)高校的網(wǎng)絡資源,便于為學生提供更好服務。最后,對癡迷網(wǎng)絡的學生群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對于違紀或者學習受挫的特殊群體,也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應對。

四、目前加強高校學生特殊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徑

關心學生特殊群體,關愛學生中的特殊個體,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從處理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具體問題開始,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接近生活、接近學生,以有效增強高校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政教育工作,從而實現(xiàn)高校學生特殊群體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完善的經(jīng)濟支援體系

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深化改革,我國的教育體制必將有所調整。通過“扶貧”結合“扶志”的形式,鼓舞高校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群體樹立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而能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應對未來人生的挑戰(zhàn)。首先,設立助研、助教等新型的勤工儉學崗位。在高校學生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鼓舞學生通過業(yè)余的時間,配合教師組織科研教學的活動,以全面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盡可能的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質。其次,設置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獎學金。為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設置專項的獎學金,尤其是獎勵學習優(yōu)越、均衡發(fā)展的貧困生,以激發(fā)其學習的熱情,從而增強其的自信心。最后,和社會各企業(yè)共同聯(lián)合,以培養(yǎng)全能的專業(yè)人才。我國各高??膳c實力較強的企業(yè)聯(lián)盟,利用簽訂協(xié)議、按需培養(yǎng)、定向培養(yǎng)的形式,使企業(yè)投資參與專業(yè)人才的培訓,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校貧困生的經(jīng)濟壓力。

2、利用科學理念指導學生特殊群體的政治教育工作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綜合把握學生特殊群體的實際情況,仔細分析所存在問題的根源,并努力尋找處理問題的關口,積極開展對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政教育,不斷增強其的未來人生的信心。(2)利用專業(yè)課、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形式以及組織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配合職業(yè)道德與專業(yè)思想的教育。與此同時,以誠實守信、技術精湛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全面實現(xiàn)教育和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借助思想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科教影片以及錄像等進行教育,以熏陶學生的情感,從而引起其的共鳴。(3)積極開展有關“感恩教育”的活動,使學生特殊群體保持一顆感恩的心,進而學會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感謝教師的虛心教誨、感謝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4)積極組織及開展有關“責任意識”的教育活動,使學生特殊群體深刻意識到責任對自身生活的重要性,唯有認真履行自身的職責,才能全面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使學生充分體驗到人生的意義,進而有效引導其走入正常的軌道。

3、構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首先,構建高校學生特殊群體的信息檔案,以便及時、準確及完整的了解學生特殊群體在學習、心理及生活等方面的狀況,加以跟蹤管理高校學生特殊人群的行為,并給予相應的政治教育。其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及健康教育機構,制作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明確科學先進的心理教育內容及方法,開展相應的心理咨詢與講座答疑活動,對癥下藥,確保學生特殊群體的不良心理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最后,提倡“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對高校學生特別人群的情感教育。在尊重學生特殊人群的基礎上,通過親切的語言、交友聊天的方法,努力減少或者處理特殊群體面臨的困境。以尊重喚起其的自尊,以關愛溫暖學生特殊群體的冷漠心靈,以激起其對學習、生活的希望。

4、樹立全方位、全面教育的友好格局

第一,加強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隊伍建設。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政教育的首要陣地,能真實、全面以及直接的了解及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而能給予相應的統(tǒng)籌安排與全面調動的措施,在學生危難時刻,更能沖鋒上陣、擺脫危機、排除萬難。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管理者,應加強提高自身的思想理念水平,逐步深化自身的專業(yè)技能,為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服務,從而有效解決高校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制定導師制與班主任制,全面發(fā)揮高校教師的德育為先、教書育人的專業(yè)技能。安排思政水平高、事業(yè)心強、具有責任感的教師擔任學生的導師及班主任,使其與輔導員積極交流關于學生特殊群體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并加以研究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政教育方法與思路。第三,通過高校學生干部等部門,加強學生特殊群體的監(jiān)督與管理。在各年級、各班設立相應的信息員,并由班委會、學生會以及學生黨團組織等學生干部受職擔任,讓其定時檢查學生宿舍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學生早退、遲歸等情況。與此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特殊群體的思想動態(tài),努力做到盡早發(fā)現(xiàn)、及時報告、密切跟蹤的教育。

五、結束語

第8篇: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問題與對策

在高校思政課中,實踐教學對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增長才干、培養(yǎng)品德以及深化對理論的科學認識,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05方案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苯逃?1方案又強調,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覆蓋全體學生”。因此,近幾年來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在全國高校開展熱烈,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嘗試梳理和總結這些問題,并提出一些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期為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不斷完善提供啟發(fā)。

1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主要問題

1.1概念模糊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對于什么是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教學以及如何具體操作,由于和教育部至今尚未出臺統(tǒng)一、明晰和剛性的規(guī)定,因此這使得高校在社會實踐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上,往往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和無序性:參觀愛國主義教學基地、進入社區(qū)進行志愿服務、走訪調查優(yōu)秀校友、科技三下鄉(xiāng)、拍攝簡短歷史劇、組織校內辯論比賽、到學校部門掛職鍛煉等,都被認為是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范疇和內容,可謂參差不齊,五花八門。這種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況,表面上看似乎形式多樣、一片繁榮,實際上嚴重削弱了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規(guī)范性。

1.2與課程內容脫節(jié)

顧名思義,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就是圍繞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所設計、實施的一系列實踐教學的活動?!八夹蕖薄熬V要”“概論”和“原理”思政四門骨干課的課程內容,既是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也是理論對象;既是實踐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處。但目前許多高校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往往與課程內容相脫節(jié),實踐是實踐,課程是課程,各行其道,互不相干。這種脫節(jié)大大弱化了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本有、當有且獨有的“思政性”,模糊了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與大學生一般性社會實踐的區(qū)別和界限。

1.3缺少連續(xù)性

①空間上。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在不同院系和班級開展的積極程度差別較大,存在空間分布上的不連續(xù)現(xiàn)象。②時間上。有的學期有,有的學期無,未能前后相續(xù)、連貫一體,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整體效果。另外,思政實踐教學主要集中在學生作業(yè)時間,而沒有很好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時間———這是思政實踐教學大有所為且當有所為的地方。學生遲早會抽身作業(yè),但永遠不能抽身生活。學生在生活中篤行思政課所傳達的精神,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根本歸旨。③邏輯上。四門骨干課社會實踐教學的有機統(tǒng)一性較差,在育德、育人和育才的目標和方法上缺少嚴密的邏輯連續(xù)性。四門骨干課的社會實踐教學往往是互不往來、單打獨斗,未能形成良好的協(xié)同效應。

1.4學生收獲少

一般而言,學生對于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收獲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而沒有上升到理性認知,更難以感性認知去印證教材理論,并將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典型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教學基地,學生往往是為了參觀而參觀,把社會實踐教學當成了“景點半日游”。此外,學生參與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心態(tài),缺少那種為實踐而實踐的純粹精神。若實踐教學在成績中權重較大,就認真對待;反之,則馬虎應對。即便是那些認真對待的學生,在思想上也存在著一種錯誤的認知。他們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假大空”,是“形式主義”,對自己將來就業(yè)和發(fā)展無實際性幫助,所以可入腦但不必入心,可投入但不用當真,只要考試能取得高分即可。至于考后,相關理論是否還能諳熟于心和落實生活,對他們而言似乎都是無關緊要且不必思考的事情。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整體質量和內在功效??傊谒颊n社會實踐教學中,學生“所視”“所聽”———入乎耳目者很多,但“所思”“所獲”———篤乎心行者卻相對較少,二者往往不成正比。

1.5教師積極性不高

現(xiàn)在高校論文導向的發(fā)展模式十分明顯。這種情況導致絕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都集中向科研論文或者以論文為目標的領域傾斜。傾斜的最終結果就是“總以論文論英雄”———教師的主要目標就是科研,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而論文的發(fā)表直接關乎教師的晉升和利益。在這種模式主導下,少有論文產(chǎn)出但又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社會實踐教學,自然就得不到思政教師的應有重視。加之,對于社會實踐教學是否納入業(yè)績考核,許多高校往往缺少相應的政策規(guī)定,思政教師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也一樣,積極性嚴重受挫。思政教師沒有了積極性,社會實踐教學就失去了求好、求新、求精益求精的核心驅動力。于是許多高校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都是做做樣子,走走過場,只圖完成任務就好。

1.6軟硬件配套不到位

①經(jīng)費不到位。多數(shù)高校尚未設立實踐教學專項經(jīng)費。思政教師如果要組織社會實踐教學,費用多半從一般性教學經(jīng)費中支出,但數(shù)目非常有限,教師開展實踐教學往往望資興嘆。②師資不到位。高校新進人才一般偏向可發(fā)表SCI論文的學科,而對于思政學科的人才引進則進行名額壓縮。多數(shù)高校思政教師和學生的比例實際都不達標。師資不夠,導致教師開展實踐教學心有余而力不足。③管理不到位。教學部門、學工部門和思政部門之間,分工不明、權責不清,導致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在許多高校往往是思政部門在唱獨角戲,學校各種優(yōu)勢資源難以得到統(tǒng)籌利用。④基地不到位。迄今為止,針對學生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工作多是地方高校(非教育部)在運作,且零零散散,不成氣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基地的不足制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發(fā)展格局。

2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解決對策

2.1厘定科學概念

筆者以為要改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首先就要厘定明確的概念。所謂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就是對在日常課堂和虛擬網(wǎng)絡環(huán)境之外,圍繞“思修”“綱要”“概論”和“原理”四門思政骨干課的課程內容而設計、組織和實施的一系列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并在一定的社會場所發(fā)生的目標明確、行為具體、內容充實的教學活動的總稱。這種教學活動蘊涵四種特性:①思政性。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一定是思想政治課的社會實踐,具有不可移除的思政性。這是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能夠達成的根本保障,也是用以區(qū)別一般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標志。②實踐性。這用以和單純的理論學習作區(qū)別,注重以知導行、以行顯知,強調動手能力和行為素養(yǎng)的提升。③社會性。這用以和課堂實踐教學和虛擬實踐教學作區(qū)別,要求學生走出教室步入社會進行學習。④教學性。這是突出同一般性學生活動的區(qū)別,要學生明白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是沒有固定教室的課堂,它有自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與基地參觀、社會體驗以及普通調查等有著根本的不同。在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中,此四種特性有機統(tǒng)一、缺一不可。

2.2創(chuàng)新教學范式

2.2.1理念創(chuàng)新第一,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應充分照顧學生興趣和偏好,形式和內容要回歸學生生活本位。這種理念,有利于打通課堂與課外、學習和生活的聯(lián)動渠道,從而實現(xiàn)實踐教學在時空利用上的連續(xù)性和廣延性。第二,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不但是科學理論的實踐,更是德行品性的實踐。德行品性的實踐,不但是培養(yǎng)學生關于道德知識如何獲得與運用的能力,更是培養(yǎng)他們對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那種內在的沖動。沒有人不需要德行,也沒有人不希望被別人認為是有道德的人。德行品性的實踐,成為有道德的人,有利于消解學生對于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假大空”的錯誤認知。2.2.2形式創(chuàng)新第一,設計上“分”“總”結合。即思政課四個主課教研室對社會實踐教學有獨立思考(“分”),也有總體規(guī)劃(“總”),以防止閉門造車、各自為政,從而保障四門課的社會實踐教學在方法和內容上的邏輯連續(xù)性。第二,選題上,可單獨開設一門實踐教學的課程,指導學生進行科學選擇和合理規(guī)劃。2.2.3評價創(chuàng)新第一,手段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微信、QQ或面談等渠道,進行立體化、跟蹤性、多時段和全過程的動態(tài)評價,改變傳統(tǒng)那種以“一紙作業(yè)”定成績的靜止、單一的評價模式。第二,對象創(chuàng)新。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應包含學生、教師和學校三個對象,且學生的評價結果與成績相關,教師的評價結果與業(yè)績相關,學校的評價結果與教學評估相關,以此最大程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第三,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全國性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網(wǎng)絡評價平臺,為每個高校的實踐教學提供上傳、下載、分享和評價等服務,以利于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2.3完善軟硬件設施

2.3.1師資方面高校對于思政部門的人才引進計劃應重點照顧;設立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兼職教師制,給予較為合理的待遇,鼓勵有責任心和組織能力的校內外教師積極參聘;硬性規(guī)定高校黨政工作人員和輔導員每個學年必須完成一定課時的社會實踐教學量。2.3.2經(jīng)費方面教育部和高校都應設立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專項經(jīng)費。高校的實踐教學專項經(jīng)費以參加的學生人數(shù)為基準進行計算,且按照一定的比率逐年遞增,專款專用,定期發(fā)放。2.3.3管理方面教育部應出臺相關條例,對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具體權責做出硬性規(guī)定,使地方高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高校應組建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專門領導小組,由學校黨委書記擔任組長,并與一線思政教師對接,以便于集中利用學校各種資源配合開展實踐教學。2.3.4基地方面第一,就地轉化。全國四批353個愛國主義教學基地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與很大相關性,可就地轉化為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基地。這是較為理想和經(jīng)濟的策略。第二,創(chuàng)新開發(fā)。創(chuàng)新開發(fā)需因地制宜和因校制宜。所謂因地制宜,就是注重地方性和就近性,即基地開發(fā)應同高校區(qū)域文化和歷史地理相結合,以突出地方特色以及有效保障實踐教學的可操作性;所謂因校制宜,就是盡量與各個高校的學科特色結合起來,以便充分利用專業(yè)性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4提升教師素養(yǎng)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提升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效果,必先要提升教師自身素養(yǎng)。①提升馬列主義素養(yǎng)。思政教師必須潛心研讀馬列主義的原著,對馬列主義的科學觀點有一系統(tǒng)、深刻與全面的掌握,并將之轉為一種充分的理論自信和信仰體系。在社會實踐教學中,教師只有自己相信了,才有底氣引導學生;只有自己踐行了,才能對學生形成最為雄辯的現(xiàn)實說服力。②提升道德品質素養(yǎng)。對高校教師而言最根本的問題,可能不是“怎么樣”把社會實踐教學搞好(這僅屬于“技”的范疇),而是“為什么”要把它搞好(這屬于“道”的范疇)。對于后一個問題的解決,一方面當然要尋求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但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提升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思政教師如果具有崇高的道德追求,熱愛教書育人并以之安身立命,關愛學生并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那么他們自然會想方設法提升實踐教學質量。③提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即便是在實踐教學方面也不乏豐富又深刻的啟示。如孔子對于二三子的循循善誘、朱子與弟子的應機答問以及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都是值得教師在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中汲取和借鑒的智慧。這些智慧不但能夠提升教師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從而直接感化和影響學生,而且還能夠豐富實踐教學的素材和內容,使教師的教學能以更令學生喜聞樂見的去格式化的方式呈現(xiàn)。

2.5轉變發(fā)展模式

要改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就必須轉變高校以科研論文為導向的現(xiàn)有發(fā)展模式。應該承認,科研論文的確富含價值,學校排名也關系重大。但是,這些量化的東西并不是高校與教師存在的所有意義,甚至不是主要意義?!犊茖W》雜志在評論上海交大“全球大學排行榜”時,就諷刺性地引述了普林斯頓愛因斯坦辦公室里銘牌上所寫的:“Noteverythingthatcountscanbecounted,andnotevery-thingthatcanbecountedcounts.(不是一切有價值的都能量化,也不是一切能量化的都有價值)?!保?]學生對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良好沖動、對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熱切關注、對于社會事業(yè)和公共服務的奉獻情懷、對馬列主義與中國道路的堅定信念以及對宇宙人生與人類文明的開闊視野等,這些主要由思政課承載但又難以用數(shù)據(jù)簡單呈現(xiàn)的內容,實際上同樣具有重大甚至更加重大的意義,也更能體現(xiàn)高等教育的價值與本質。短時間看,這些內容可能沒有明顯功效,也不如科研論文那樣很快帶來現(xiàn)實利益。但是從長遠看,它們對一個國家和社會影響深遠。一方面,這些內容塑造是整體意義上的“人”(成人),而非某一種人(成才)。一個培養(yǎng)人而不僅僅培養(yǎng)某一種人的教育,才是一個良好且健全的教育;一個普遍由人而非僅僅由某一種人構成的社會,才會是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F(xiàn)在諸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其實就在于“才”的過剩而“人”的不足。另一方面,這些內容對科研的開展本身就大有惠益。因為,人的科研能力不但受到知識和智力的影響,也受到品性、意志與修養(yǎng)等人格要素的左右,而且在許多時候后面這些要素發(fā)揮著更關鍵的作用。愛因斯坦在評價居里夫人時就指出:“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還要大。即使是后者,他們取決于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通常人認為的那樣?!保?]深刻認識和明了這些,或許就能更快轉變“總以論文論英雄”的功利發(fā)展模式,在高校中給以培養(yǎng)“人”為主要目的思政課及其社會實踐教學以應有的尊重與支持??偠灾?,要有效解決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存在的各種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會一蹴而就。需要耐心,也要充滿信心。

參考文獻

[1]王義遒.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第9篇:高校思政教育方案范文

當前的現(xiàn)代高校教學中,職業(yè)教育是比較典型的教育形式,和傳統(tǒng)高校的教學方式對比,二者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在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以及教學目標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用,除此之外,在教學體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水平,下面就對職業(yè)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進行分析,希望給有關人士一些借鑒。

關鍵詞:

職業(yè)教育;思政教育;體系建設

一、引言

在相關部門和領導的努力下,中國的高等職業(yè)院校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其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無論在教學質量方面,還是學校數(shù)量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普通院校。如果從性質方面分析,高職院校更偏向于“職業(yè)性”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在以后的發(fā)展中,高職院校要以職業(yè)教育理念作為基礎,建立一整套思政教育體系,只有將基礎打牢固,在以后工作中才能穩(wěn)步發(fā)展。

二、分析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整體目標

在高職院校當中,思政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制定根本目標的時候,要掌握對學生的定位,以此作為制定目標的基礎,與此同時,學習還應該引導學生不斷地樹立正確的職業(yè)理想,當教學方向正確后,其教學效果才能令人滿意。在這一過程中,還必須確保學生都具有很好的職業(yè)道德,在進行職業(yè)工作時,要以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為依托,提高其個人成就,提高其個人價值。結合不同的行業(yè)和職業(yè)情況,要建立起和職業(yè)實際情況完全一致的思政工作隊伍,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針對不同的職業(yè)人員,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提高全體學生的思政素質。例如針對會計專業(yè)的學生,在對其培養(yǎng)的過程中,要重點對學生的細致性和原則性進行培養(yǎng)。針對營銷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重點要對其誠信、口才等進行培訓。針對旅游專業(yè)的學生,要重點對禮儀形象和服務意識進行培養(yǎng),培訓工作主次分明,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很好的效果,有利于以后學生步入崗位,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在現(xiàn)代職業(yè)教學中思政教育的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進行思政教學時,一定要先建立在社會發(fā)展之上,教學人員要利用一定會的方式,把健康的思想政治觀念傳達給學生,教育內容是教學手段,教學機制和教育方法的重要載體,其也是整個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和傳統(tǒng)高校的教學工作相比較,二者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對于傳統(tǒng)高校而言,其更加重視理論教學,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只是教學的一小部分,其更加重視校外實習和校內實訓。下面就分別進行分析。第一,對于觀念教育進行分析,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當中,其心理都比較復雜,其不僅希望自己成功,同時自身還比較自卑,針對這一情況,要對這部分學生進行正確的成才價值觀教育,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讓其知道人才也是多樣化的,不是單一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找到合適的位置,每個人都可以很好地發(fā)揮其光和熱。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地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內在的自信潛能,進而樹立起正確的發(fā)展目標,要讓所有學生都知道,社會對職業(yè)人才非常有需求,只要提高自己的個人素質,就可以成為社會的有用之人。[1]第二,在專業(yè)素質這方面,要從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針對思政課程的教學,其內容必須以企業(yè)作為基礎,掌握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其自身的文化特點,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挖掘企業(yè)文化中的思想精華,這樣有利于學生的企業(yè)人文精神與工作過程中的思想道德素質,并制定出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合的職業(yè)目標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基礎。第三,重點進行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不同專業(yè)的職業(yè)特點也不同,但是就一個工作崗位而言,很好的道德素質是必不可少的,在進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專業(yè)作為教學的基礎,對其職業(yè)崗位進行系統(tǒng)性的分析,以專業(yè)要求為基礎,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2]重點進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師還必須掌握企業(yè)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培訓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專業(yè)素質,這樣學生就能樹立起良好的職業(yè)理想與道德素質,在教學工作中,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思政教學當中要充分融合職業(yè)理念,二者有一個很好的過渡階段,這樣在真正步入崗位后,就會有的放矢,很好地處理現(xiàn)場存在的問題,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

四、分析職業(yè)化的思政教育方法

在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對工作的創(chuàng)新,進行理論教育時,還應該展開全員育人工作,保證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向更加精細化的方向上發(fā)展,從一個角度出發(fā),在思政工作中,還應該使用先進的技術方式,例如使用網(wǎng)絡技術,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方式,進行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拉近思政教育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應該進行實踐調研,了解不同專業(yè)人才對素質。技術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然后編輯有關的材料并建立檔案,這樣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有利于對職業(yè)規(guī)范和勞動紀律的學習和培養(yǎng)。[3]

五、結束語

通過以上對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思政教育體系建設路徑探索分析,在進行職業(yè)教育中,必須建立教學體系,以此作為日后工作的基礎,在制定方向時,要以學生就業(yè)作為目標,建立起來的思政教育體系,需要具備職業(yè)化特點,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范唯,郭揚,馬樹超.探索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的基本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1(12):62-66.

[2]張廣宇,王學林.探索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的基本路徑[J].新校園旬刊,2014(9):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