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范文

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

第1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范文

一、情感熏陶:

紅色文化植根于生活中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性認識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情感是人們判斷事物的重要依據(jù)。因而,消解教育對象的情感隔閡、獲得教育對象的情感共識、增進教育對象的情感認同,是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必由之路。感性熏陶是運用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首要維度,紅色文化只有聯(lián)系、融入、植根于大學生生活,才能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認知與認同。此外,本文將大學生生活細化為社會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三個層次,以更深入地展現(xiàn)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 一) 紅色文化融入社會生活增加大學生的價值認識生活即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脫離于生活的高深理論,也不是專業(yè)化的學術語言,而是富于濃郁生活氣息和實踐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的精練概括和通俗表達,本身就是來源于社會生活而又適用于社會生活。因而,要讓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將紅色文化融入于社會生活,利用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共通性,整合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充分挖掘生動有趣的紅色故事、感人肺腑的紅色事跡、震撼人心的紅色遺址、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將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素材制作成多樣化的文字教育資料、影像教育資料、網(wǎng)絡教育資料,通過教學教材、報刊書籍、社會活動、電視電影、宣傳廣告等方式融入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文化生活、體育生活、娛樂生活中去,讓紅色文化無處不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影隨形,讓大學生在良好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增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 二) 紅色文化融入道德生活增強大學生價值認知馬克思認為,特殊的人格的本質是人的社會特質。同樣,作為人格的核心內(nèi)容的道德人格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環(huán)境熏陶和社會教化。道德人格和價值觀念密切相關,二者甚至可以說是一對孿生體,一個個體的道德人格勢必影響其道德觀念。譬如,在資本主義道德涵養(yǎng)下塑造而成的人格,則難以形成、甚至會拒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紅色文化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的道德生活。通過紅色歷史的學習、紅色事跡的感染、紅色人物的感召、紅色精神的弘揚,借助紅色文化調節(jié)大學生道德沖突、化解大學生道德矛盾、指導大學生道德行為、涵養(yǎng)大學生道德人格,從而使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道德人格,進而有效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 三) 紅色文化融入精神生活增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精神生活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大學生價值觀念確立的生活領域。因此,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要讓紅色文化走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大學生的精神生活。這需要通過紅色文化的學習和教育,將大學生的注意力從網(wǎng)絡文化、流行文化、娛樂文化等方面轉移過來,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滿足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打造更多的紅色文化產(chǎn)品,將紅色精神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同時需要把紅色文化教育與學生的實際需要密切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就業(yè)擇業(yè)、學習工作、感情生活的現(xiàn)實需要有效對接起來; 擴寬紅色文化教育的教育面、覆蓋面、影響面,豐富紅色文化的功能。讓大學生從紅色文化中豐富精神世界,從紅色經(jīng)典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從紅色歷史中獲取精神食糧,從而增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

二、理性教化:

紅色文化著力于教育、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作為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長期性和持久性。價值觀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價值觀教育僅僅依靠情感熏陶是遠遠不夠的,暫時性的價值傾向、情感態(tài)度無法替代持久性的價值觀念,因此,必須通過理性教化,促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并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進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nèi)化于心。

( 一) 發(fā)揮紅色文化的示范功能,引領大學生確立價值目標我國的紅色文化史,同時也是一部生動的革命奮斗史,是由無數(shù)革命先烈親身實踐書寫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它凝聚著先烈們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對價值目標的堅持、對個人生死的淡然、對艱苦環(huán)境的克服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都是極具教育力、說服力、感染力的教育素材。革命烈士對愛國主義的堅守、對的信仰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天然的契合,對大學生樹立價值目標、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有著巨大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因此,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加強對紅色人物、紅色事跡等先進典型的塑造,加強對紅色精神的解讀。讓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從紅色歷史的史料中探求紅色精神的內(nèi)涵,從革命先烈的事跡中深思革命先烈的價值追求,形成對紅色文化的理性認識和紅色精神的內(nèi)心認同,從而確立正確的價值目標。

( 二) 發(fā)揮紅色文化的引領功能,指導大學生做出價值判斷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具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它能夠引領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經(jīng)濟全球化的持續(xù)推進、信息交流網(wǎng)絡化的逐漸普及,不同價值觀念開始相互交織、多種社會思想相互碰撞、社會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這一現(xiàn)狀使當代中國大學生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而紅色文化蘊含著正確的利益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得與失、利與弊、成與敗,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因此必須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價值引領功能,加強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無縫對接,加強紅色文化的系統(tǒng)教育,讓大學生全面了解紅色文化的理論內(nèi)涵、產(chǎn)生背景、歷史價值,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 三) 發(fā)揮紅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影響大學生做出價值選擇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的現(xiàn)實寫照,紅色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紅色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既是走向勝利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贏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過程。學習紅色文化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精神、革命傳統(tǒng)、人物品格必將給大學生以深刻的感召,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實踐,激勵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當前,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要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教化功能,讓紅色文化鼓舞人心、凈化人心、陶冶人心。系統(tǒng)地利用紅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據(jù)不同的學生的不同背景、需求等實際情況實施分類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規(guī)范、價值標準、道德倫理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從而為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提供幫助。

三、實踐養(yǎng)成:

紅色文化貫徹于實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大學生在實際行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表明僅僅依靠情感熏陶和理性教化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教育推向更深層次,即通過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溝通實踐、勞動實踐、生活實踐讓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 一) 以溝通實踐拓展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廣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既不是單純地宣傳教育,也不是一味地排斥其他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對其他思想的拒斥既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身發(fā)展的要求,也不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來面目。我們應當在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前提下,允許多元價值觀念的存在。這就需要暢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其他社會價值觀念之間的溝通渠道,發(fā)揮紅色文化在歸屬情感、明辨是非、增進共識、整合社會中的作用。通過紅色文化架起主流價值觀念和非主流價值觀念溝通交流的橋梁,讓大學生在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比較鑒別中明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從而拓展宣傳廣度,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和統(tǒng)攝力。

第2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范文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擴招,大學在校生及畢業(yè)生人數(shù)不斷攀升,2014年畢業(yè)生人數(shù)達727萬,創(chuàng)歷史新高。而受世界經(jīng)濟低迷和我國經(jīng)濟轉型影響,我國就業(yè)崗位緊缺,加上現(xiàn)在大學生的就業(yè)擇業(yè)觀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學應屆畢業(yè)生就業(yè)困難加劇,高職院校的學習困難學生就業(yè)情況更加嚴峻。本文從高職院校中學習困難學生情況著手,分析其存在的就業(yè)心理困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調試方法,以求幫助學習困難學生順利走上社會工作崗位。

1學習困難學生的大體情況分析

11高考分數(shù)低,基礎知識薄弱

這類學生在高中、初中乃至小學時期的學習一向較差,基礎知識的儲備和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等都比較弱,習慣性的成為班里學習成績倒數(shù)學生。經(jīng)過高考的洗禮,與本科院校無緣,又想完成大學學習、體驗大學生活,順其自然地來到高職院校繼續(xù)學習。但是在專業(yè)學習上面存在困難,學習方法有問題,跟不上大學教學節(jié)奏。

12被動被迫完成學業(yè),無心向學

這類學生一來自身學習興趣不濃,二來年紀較輕還不適合走上社會工作崗位,于是鑒于家庭壓力、父母要求,不得不被動在校學習,被迫完成學業(yè)。但由于學習態(tài)度有問題,無心向學,學習上毫無目標和計劃,缺乏自我規(guī)劃和堅定毅力,導致學習困難,專業(yè)課程跟不上。

13本身智力水平偏低,有心無力

這類學生在態(tài)度上并不抵觸學習,甚至還可能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他們從不缺課、不缺作業(yè),貌似上課總是“聚精會神、專心致志”。但是一有考試的檢驗,結果總是不如人意,可能和本身智力水平偏低有關。

2學習困難學生的就業(yè)心理困擾

21迷茫,面對就業(yè)顯得手足無措

學習困難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習成績不好,大部分學習困難學生也沒有擔任學生干部或者外出社會實踐,更多的是在宿舍上網(wǎng)玩游戲、看電影。轉眼,三年時間過去了,臨近畢業(yè),在就業(yè)時,面對社會上對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綜合型人才”要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專業(yè)知識、技能水平、綜合素質修養(yǎng)等方面欠缺太多,頓時感覺到壓力倍增,前途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能隨波逐流。

22自卑,面對就業(yè)變得無所適從

學習困難學生文化知識水平低、專業(yè)技能差、綜合素質不高,就業(yè)時和同班、同年級學生同臺競爭必定處于劣勢,感覺好的工作好的單位都被優(yōu)秀學生占去了,學習困難學生只能在一線基層從事體力勞動工作,覺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別人。加上工作沒有目標、職業(yè)生涯沒有規(guī)劃,難免失落難過,產(chǎn)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情緒困擾,面對就業(yè)和工作無能為力。

23焦慮,面對就業(yè)已經(jīng)無能為力

在面試失敗后,在家人的催促下,在目睹了周邊的優(yōu)秀同學相繼找到中意工作時,學習困難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焦慮情緒,擔心自己找不到好工作,擔心以后的生活,擔心家人的責罵和失望。焦慮情緒中還帶有悔恨和責備,后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責備自己不夠優(yōu)秀。長此以來,焦慮情緒得不到排解,更有嚴重的會產(chǎn)生抑郁情緒甚至是嚴重心理問題。

24恐懼,面對就業(yè)只能選擇逃避

學習困難學生在就業(yè)困難時,在自我和外在壓力條件作用下,在迷茫、自卑和焦慮的心理作用下,他們可能會產(chǎn)生恐懼心理,害怕、拒絕和外界接觸,拒絕跟人交往,不愿意尋找工作,不愿意參加工作,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

3學習困難學生就業(yè)心理困擾的調試方法

31自我調節(jié)情緒,注重心理健康

情緒ABC理論認為,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不是由于某一激發(fā)事件直接引發(fā)的,而是由于經(jīng)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chǎn)生的錯誤信念所直接引起的。所以學習困難學生在經(jīng)受心理情緒困擾時應分清主次,辨別自己的錯誤信念并且加以修正,不要讓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觀念引發(fā)心理問題,影響心理健康水平。

32端正學習態(tài)度,積極主動就業(yè)

態(tài)度決定一切,積極的態(tài)度成就輝煌人生,消極的態(tài)度只會讓人一事無成。從轉變態(tài)度開始,個人首先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主動接受學習,主動接受外界美好事物,盡己所能掌握專業(yè)基礎知識,并樹立主動就業(yè)意識和態(tài)度,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為就業(yè)積累工作經(jīng)驗。

33拓展個人技能,增加就業(yè)籌碼

把學生培養(yǎng)成既有理論素養(yǎng),更有實踐動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學習困難學生應改變固有觀念,不能一味地自我貶低。文化知識學習有困難,但可以采取“曲線救國”策略,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的提高,在專業(yè)技能上提高個人實際操作能力,掌握一技之長,讓自己成為“技術能手”,為順利就業(yè)增加籌碼。

34掌握就業(yè)技巧,先就業(yè)后擇業(yè)

因個人就業(yè)擇業(yè)觀念和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沖突,應屆優(yōu)秀畢業(yè)生就業(yè)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學習困難學生的就業(yè)困難就更加突出了。在就業(yè)過程中應轉變就業(yè)觀念,不能一味看中工資待遇、迷戀“北上廣”等大城市或者“事業(yè)單位、公務員”等鐵飯碗,樹立從底層做起、逐步學習上升意識。注重企業(yè)發(fā)展方向和培訓機會,注重就業(yè)指導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學習掌握就業(yè)技巧,端正就業(yè)心態(tài),實行“先就業(yè)后擇業(yè)”。

第3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范文

關鍵詞:素質教育;學校;學生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schools and students

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中圖分類號: D2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fā)展,提高人的素質發(fā)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從廣義上講,凡是提高人的素質的教育活動都是素質教育。學校的素質教育主要指學校(尤其是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其涵義是學校為完成一定階段學生素質培養(yǎng)目標所規(guī)定的任務而進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使我們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會前具備必要的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各種基本素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小學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 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關鍵問題,就是設計出一個階段特征明顯、連續(xù)的素質培養(yǎng)目標體系,這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最后結果,是學生素質發(fā)展的質量標準,是實施素質教育、安排教育教學活動以及評價素質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據(jù)。因此,素質發(fā)展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中小學素質培養(yǎng)目標體系是素質全面發(fā)展在中小學生成長階段的具體化,是學生個體的素質發(fā)展目標。

中小學素質培養(yǎng)目標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理論性、技術性都非常強的工作,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工程。在目前,中小學素質培養(yǎng)目標體系的構建,必須從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fā),根據(jù)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提出的要求,結合各個特定的地區(qū)的實際進行。在價值取向上,要堅持促進學生個人發(fā)展與促進社會發(fā)展的辯證統(tǒng)一;在目標水平的把握上,要堅持全面自由發(fā)展的方向性與現(xiàn)實社會條件下人的具體發(fā)展的可能性的統(tǒng)一;在發(fā)展的內(nèi)容上,既要重視先天潛能的開發(fā),更要重視后天素質的開發(fā),中小學素質培養(yǎng)目標體系的構建還必須堅持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fā)展這個總目標。在構建具體的素質培養(yǎng)目標時,必須堅持全面性,即必須包括學生將來適應社會要求和自身發(fā)展所必需的各個方面,同時必須注意各個方面素質的相互協(xié)調、和諧統(tǒng)一,以保證每個學生個體的整體最佳發(fā)展。

身體素質:較強的體質,健康的身體。包括健康衛(wèi)生概況、形態(tài)、生理機能、運動素質四項二級指標。健康衛(wèi)生概況除一般健康要求外,還包括體育與衛(wèi)生知識、鍛煉身體的方法、健身和衛(wèi)生習慣等要求。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和工作的保證,也是獲得個人幸福的必要條件。身體素質是整個素質結構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載體和物質基礎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品質,健全的個性。它包括認知、情感、意志、個性、健康人格五項二級指標。健康人格是指為預防人們在高科技、高競爭、高速度的現(xiàn)代社會中易患的各種心理疾病,而必須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質基礎心理素質是適應環(huán)境,贏得學習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形成和發(fā)展人的智能素質、品德素質、審美素質。

智能素質: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語文、數(shù)學、社會(歷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學、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樂、體育、美術、英語、勞動等二級指標。這是學生將來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迎接科學技術高速度發(fā)展的挑戰(zhàn)的必備素質,是他們將來獲得謀生手殷和發(fā)

第4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范文

1.1大學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來說,中國體育文化由文化方式、文化載體、文化精神和文化制度四個要素構成。從文化結構主義層次來理解,盧元鎮(zhèn)在《中國體育社會學》一文中認為:“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總和。高校體育文化是以高校這個特定環(huán)境為依托,以體育為紐帶的體育及相關的文化活動。具體包括體育活動、體育場館等物質文化;體育競賽規(guī)則、體育法規(guī)等制度文化;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價值觀等精神文化。時代性和民族性是高校體育文化發(fā)展的重要特征。高校體育文化的發(fā)展受到社會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和民族特點?!?/p>

1.2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簡稱美育,旨在培養(yǎng)與造就一代具有審美感受能力、審美鑒別能力、審美欣賞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新人。審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美學的主要內(nèi)容。這種雙重性決定了審美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謂審美教育,就是以美學理論教育為中心的審美理想、情趣和素養(yǎng)的教育實踐。審美教育實踐,包括美學理論教育、藝術鑒賞教育、審美教育、情感陶冶教育,等等。其中,以美學理論為指導的情感、體驗、感悟的教育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情感并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審美教育的結果。在美學史上,美學家特別關注情感教育。在他們看來,審美教育就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感情教育。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痹谒磥?,人們之所以提倡美育,在于使人類能在音樂、照片、圖畫、文學里找回他們遺失了的情感。在先生之后,著名美學家朱光潛也竭力主張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認為美感教育的功能,在于修身養(yǎng)性,等等。人們一旦進入了這個審美領域,情感就會得到凈化,精神就會得到升華,情操就會得到光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情感教育可以說是審美教育的本質所在。審美教育是審美與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在審美教育活動過程中,人們既可以獲取美的享受,獲取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又可以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審美是美育的前提,教育是美育的歸宿。而審美教育的目的,乃是通過完成審美教育任務而達到的。審美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審美能力。這種能力包括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2大學體育文化教育亟需重視審美教育

談到體育與美育,學者們都主張體育與美育相結合,希望在教學中做到體育與德、智相結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我國教育學家先生繼承了我國古代體育與美育相結合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把體育與美育都列為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分強調德、智、體、美四育并重比較完整地論述了體育與美育的相互聯(lián)系。體育審美教育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我們的教育目標追求的就是讓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F(xiàn)代教育中體育絕對不是單純的身體教育,它是多層面的教育,即與身體有關的生理教育、社會適應能力、精神狀態(tài)等。在體育教育的過程既要正確地引用審美因素,又要注重學生的精神享受,使其身心和諧發(fā)展,將其培養(yǎng)成有較高審美素質的人。審美教育是大學體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1審美教育能使大學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

人類所面對的世界是客觀的世界,我們生存的世界是社會和人群。我們對于這兩個世界的認識是運用了不同的認知體系:世界—認識—記憶—思考—知識—考試—改造;生活—感受—體驗—情感—藝術—欣賞—生存。以前我們的教育比較少地關注學生們內(nèi)心的真實體驗,而今我們教育的目標是:使人獲得全面的和諧的發(fā)展,獲得生命的意義和具有幸福感的生活。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應圍繞這個目的,體育教育、體育文化教育也是如此。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除了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肯定,我們還非??释麑で笪覀兩畹囊饬x,我們?nèi)狈υ谏钪腥ジ惺?、體驗我們認知的客觀世界和社會人群,缺乏在情感中凝聚感悟,用藝術的眼光欣賞我們生存的世界,尋求人生的意義和幸福感是當代人新的追求和共識。人只要正常地活著,沒有感覺能力是不可能的。但是,感覺能力退化,人們變得粗俗、簡單,甚至麻木,人類感受和體驗的能力正在退化。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話和網(wǎng)絡提供了人們交流和表達的無限可能,現(xiàn)代交通幾乎消滅了空間的隔閡。所以,離別變得可以輕描淡寫,我們就不再稀罕“思念”,但我們每天端坐在視頻前,與外界在沒有表情、沒有肢體動作、沒有眼神的交流、沒有真實的環(huán)境和氛圍的關聯(lián)中,我們的感受能力漸漸變得遲鈍,感受空間漸漸變得狹窄,就算“物質極大地豐富了”,沒有感受能力,作為“感覺”的幸福又從何而來?人類未來的福祉,是建立在物質產(chǎn)品極大豐富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人類能夠得到幸福的外部條件;人類未來的幸福,必須建立在人人都能感受幸福,都有能力“感受”的基礎之上,這是內(nèi)因,內(nèi)因才是關鍵。而唯一專職用來激發(fā)、保持、豐富人們感受能力的東西就是藝術、審美。審美依賴的是心靈的敏銳、情感的豐富和充沛的想象力,而僵化的知識往往可以掩蓋和扼殺敏感性和想象力,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里培養(yǎng)出來的是具有豐富知識卻不知人間煙火和人情冷暖的人才,只能培養(yǎng)出具有專門技能但卻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勞動工具”。所以,當前通過藝術欣賞和審美教育,為學生們提供豐富情感體驗場所、經(jīng)歷,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已經(jīng)成為大學人文索質教育的當務之急。大學體育文化中審美活動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非常需要學生個體親自參與、體驗、感悟的教育教學活動。大學的體育文化的審美教學課程的開設,能為大學生們提供參與、體驗、感悟生活,追尋幸福生活和意義的重要途徑和舞臺。

2.2審美教育能使大學生感知真、善、美

審美教育與智育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但是,二者并不是沒有關聯(lián)的。審美心理結構和智力心理結構各自都不是封閉的。美育與智育間存在著必然的雙向互補的關系。正是這樣一種雙向互補關系,才使美育能夠感知、學習,體會真、善、美。

(1)審美教育對象本身的認知價值。審美教育借助于一定的審美對象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審美對象不僅具有審美價值,而且也具有認識價值??梢?,美在具有審美價值的同時,它的外在形式所包含的內(nèi)涵,在一定范圍內(nèi)跟知識具有同樣深刻的認識價值。至于美麗的大自然,則在更大范圍、更高程度上具有這種雙重價值,因為它既是藝術和審美的對象又是自然科學認識的對象。對于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和把握,有利于增進對大自然的審美體驗和審美理解。而對于自然藝術認識和審美把握,也有助于更加直接而明確地把握客觀真理,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

(2)審美教育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智力創(chuàng)造活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探求科學真理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方面,它表現(xiàn)為靈感、頓悟、直覺、想象等。科學研究主要是一種邏輯活動,依賴于人的邏輯思維作用。而非邏輯思維就是靈感、頓悟、直覺和想象等。在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科學家往往經(jīng)過長期的冥思苦想而沒有所獲,而在一個偶然的時刻卻靈光閃現(xiàn),獲得了突破,這已為許多科學事例所證實。事實上,科學活動中的直覺,跟審美直覺有某種相通之處,即都是在感性直觀中通過想象而達到對事物本質的領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培根認為審美直覺對于科學具有方法論意義。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中的最主要成分是想象力。這里,如果說靈感、頓悟、直覺(包括審美直覺),對于科學創(chuàng)造有重要意義的話,那么想象力意義則在于它是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智力因素,是貫穿于整個創(chuàng)造過程最活躍的角色。這是因為,想象力是人類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主要標志。沒有想象力就意味著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愛因斯坦之所以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不僅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且是因為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2.3審美教育能激發(fā)人的探索精神

對生活的興趣是人們熱愛生活的前提。一個對某項事物毫無興趣和感情的人,就不可能對它進行孜孜不倦的追求。興趣、愛好是人們追求科學真理的原動力。審美教育就是這種精神動力的源泉之一。世界是美麗的,有許多生動、富有靈性的東西,對于那些未知領域的神奇魅力,人們總是愿意花費精力去探求的。

2.4審美教育是實現(xiàn)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

第5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范文

關健詞: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1-0046-01

1.學生責任感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

1.1責任感培養(yǎng)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中學階段,是學生從少年走向青年的階段,其個性發(fā)展呈多樣性、復雜性和不穩(wěn)定性。中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和樹立,不僅促進他們以樂觀、積極和主動態(tài)度面對學習、生活和發(fā)展,也對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有著重要的作用,并對他們將來真正成為遵守社會公德、嚴守法紀、適合國際競爭的合格現(xiàn)代化公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責任感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是和素質教育的目標相一致的。

1.2責任感培養(yǎng)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法制意識、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吨袑W德育大綱》,在德育目標中就涉及到了關于責任感培養(yǎng)的內(nèi)容:"初步樹立公民的國家觀念、道德觀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勞動習慣的文明習慣,遵紀守法……。"在德育內(nèi)容要求上,無論是初中階段還是高中階段,《中學德育大綱》都從個性心理品質教育、道德教育、勞動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以及集體主義教育等多方面提出了規(guī)范性要求,培養(yǎng)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積極參加勞動和社會實踐教育。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在中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的重要意義。

1.3責任感培養(yǎng)是造就人才的必然要求。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培養(yǎng)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二十一世紀人才需要博學多才,有快速獲取信息的能力,有終身學習的觀念,有自我發(fā)展的精神,有與人協(xié)作的能力等,所有這些,都離不開人的責任心。某大學團委調研部的一項調查表明,80%以上的大學生普遍關注"責任感",對責任感重要意義的認同率也超過了80%。同樣一項調查也表明: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大學畢業(yè)生的責任感,將它列在團隊協(xié)作精神、事業(yè)心和自信心之前。某企業(yè)一位人事主管曾說過:一個人只有充滿責任感,才會自覺地努力工作,為他本身,也為本單位而工作。沒有責任感,怎么會把工作做好呢?可見,在中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對于他們早日適應社會需要,適應人才競爭和接受國際挑戰(zhàn),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中學生應如何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2.1通過課堂教學,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陣地。針對目前學生中存在的以我為中心,責任心不強的現(xiàn)實情況,我們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都要充分認識到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重要性,要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通過知識點的教學和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的教學,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分析有關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現(xiàn)象,思考世界觀、人生觀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初步樹立社會責任感。

首先,教師在備課中要善于挖掘社會責任感與教材及熱點的結合點、切入點。如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市場經(jīng)濟秩序問題等都是進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很好的切入點。教師必須熟悉相關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nèi)容,對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nèi)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其次必須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在教育的方式上應盡力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式,運用激勵、示范、討論、現(xiàn)代技術的整合等手段和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事實證明,讓學生自己獨立作出選擇,并對其所做的選擇進行理性的思考,他才能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起責任來,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認知水平,激發(fā)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2.2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不僅要提高認識,增強自覺性,而且應該在校內(nèi)外的實踐活動中加強行為訓練,使社會責任感通過活動得以強化。教育性活動與交往是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的基礎,而社會責任感又推動活動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參加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實踐活動,以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學校政教處可通過結合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或義務勞動,比如:為貧困兒童獻上一份愛心,宣傳環(huán)保知識,法律知識,扶助老弱病殘等。在實踐中加深對勞動成果的認識,體會到奉獻的樂趣,從而樹立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通過這些經(jīng)常性的教學和實踐,學生的思想品質才會慢慢提高,服務社會的意識才會慢慢增強,社會責任感才會慢慢形成。然后,就能逐漸自發(fā)參與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才會逐步地關注社會,為社會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新課程背景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代公民的培養(yǎng)不僅僅需要學校、教師和教育理論研究者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與之相配合。中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它有賴于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全方位、全時空的參與合作、相互促進,從而形成一個緊密的教育共同體,這樣才能擔負起道德教育的使命,使責任感教育沿著新課程的期望目標堅實而穩(wěn)步前進,開創(chuàng)道德教育的新局面,把中學生培養(yǎng)成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棟梁之才。

2.3重視家庭教育,增強學生關注他人的意識。

2.3.1對孩子給予尊重和信任。不要簡單化地對待孩子,要把孩子當成有理解力的獨立個體,給予尊重和信任。我們發(fā)現(xiàn),往往在困難的生活條件下孩子較容易培養(yǎng)起責任意識。所以,即使是家庭生活條件好的家庭也不要讓孩子養(yǎng)尊處優(yōu),要有意識地讓他們知道生活的不易,要學會尊重并且懂得珍惜。

2.3.2讓孩子懂得客服困難。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須自己做的,任何人不能代替,任何問題都不是放棄的理由,只有去克服。如果孩子因為自己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行為導致了不良的后果,必須讓孩子自己面對,必要時父母才給予幫助。在孩子實踐自己對自己負責的過程中,家長需要不斷地給他們輸送力量,及時地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和肯定。

2.3.3教育孩子學會關心人。父母要教育孩子學會關心人,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親人、朋友、老師、同學的感情。學會傳遞出對別人的情感,也是培養(yǎng)責任感的方式之一。

2.3.4注重教育的融會貫通。教育是系統(tǒng)的,它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和學生共同的努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能脫鉤,兩者應該同步前進,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家長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孩子的為人處世之道,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取向,這樣才會有教育的一貫性和持久性,才能更有利于孩子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中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它有賴于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全方位、全時空的參與合作 、相互促進,從而形成一個緊密的教育共同體,這樣才能擔負起道德教育的使命,使責任感教育沿著新課程的期望目標堅實而穩(wěn)步前進,開創(chuàng)道德教育的新局面,把中學生培養(yǎng)成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

[2]《缺失與構建--當代大學生責任感問題的思考》

第6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犯罪;控制

近年,隨著學校辦學規(guī)模逐年擴大,辦學層次多樣化,招生人數(shù)逐年增加。學生成分復雜,學生群體文化層次各異,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差別大,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呈下降趨勢,因而導致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件呈上升態(tài)勢。因此,如何預防和控制大學生犯罪的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

一、大學生犯罪之原因分析

(一)家庭對大學生犯罪的影響

家庭是大學生身心成長的搖籃,是社會的細胞,人從出生到青年期,多數(shù)時間是在家庭中與父母一起度過的,而這一時期正是人的社會化最關鍵的時期,父母在孩子的成熟歷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家庭關系對大學生犯罪有著深刻的影響。大量的有關青少年犯罪研究資料表明,家庭與青少年犯罪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1、家庭教育的失當是青少年犯罪滋生的土壤。我國的家庭教育失當現(xiàn)象相當嚴重,主要存在著的教育方法有溺愛型、粗暴型、放任型。其中大學生家庭存在的溺愛型最為普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容易出現(xiàn)兩個極端,不是漠不關心,放任自流,就是過分保護與干涉;不是專制粗暴、懲罰嚴厲,就是偏袒和溺愛。這種極端化教養(yǎng)方式很難使青少年實現(xiàn)正常的社會化,往往形成不良的習慣和人格,而這些不良的習慣和人格正是犯罪的內(nèi)在動因。[1]同時,家庭教育的失當還表現(xiàn)在教育的內(nèi)容上,在高考指揮棒的壓力下,家長關注的是孩子的分數(shù),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發(fā)展、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2、家庭結構的殘缺也會影響大學生的成長。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單親家庭(破裂家庭)出身的青少年犯罪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家庭殘缺使教育功能減弱,甚至失去家庭教育功能,一方面可能為了補償而過分溺愛,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造成對子女情感淡漠。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孩子往往孤獨怪癖,一旦遇到挫折,無法找人傾訴,很容易走極端。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因為缺乏父愛或者是母愛而在求學過程中遭受同伴的譏諷、排斥養(yǎng)成自尊心強、抗挫能力弱、愛面子、逃避、好強、心胸狹隘、嫉妒心強的個性。在內(nèi)心里他們渴望和正常家庭一樣享受父母的關愛,外表卻裝作冷酷無情讓人難以接近。他們的心理年齡比一般同齡伙伴要偏大,在他們求學過程中,最害怕的就是別人的嘲笑和同情。一旦被同學當作取笑的對象,或者他人不小心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他們會報復對方,觸犯法律。

(二)大學教育及管理對大學生犯罪的影響

1、大學教育體制存在缺陷

在當代大學教育中,學校相對重視專業(yè)教育,忽視德育教育和勞動教育;文化教育內(nèi)容枯燥,形式單一,而品德教育又形式化,兩者在一定程序上與實際脫節(jié)。雖然目前高校素質教育已開始啟動,對教學課程的設置作了相當大的改革,但對教育和學生違法犯罪之間的密切關系仍未予以充分重視。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學生學習目的是考試及格,不要補考或重修;教師講授限于完成教學工作量甚至帶課費。究竟課堂教育效果如何,往往沒有一套有針對性的科學的方法來衡量,因此學生心理和思想問題是否能夠解決,可以解決多少也就成了很隨意的事情。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部分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人生觀、價值觀未能正確樹立,對社會、人生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最終導致道德淪喪,犯罪發(fā)生。

2、大學學生管理相當薄弱

首先,高校擴招使管理資源相對不足。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504萬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數(shù)達2300萬人,規(guī)模位居世界第一。[2]隨著高校近幾年的飛速擴招,高校出現(xiàn)教育資源緊張、管理不到位、后勤服務保障能力不足等問題,并成為制約高校發(fā)展、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其次心理健康問題管理沒落到實處。高等學校心理環(huán)境相對落后、高等學校心理調查工作滯后,心理干預無力。較忽視貧困學生、家庭特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在客觀上放任了情緒豐富化、強烈化、心境化的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引發(fā)認知不協(xié)調,甚至導致部分大學生自我封閉、自我否定、懷疑人生。這些都造成高等學校心理環(huán)境相對落后的現(xiàn)狀,有不少人也正是由于在這種環(huán)境下,心理問題不能解決,心理異常程度越來越嚴重,一旦遇有契機,很容易導致出現(xiàn)犯罪行為。

再次,為了確保學校工作的順利進行,學校專門制定并頒布了一套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但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往往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最終使問題處理打大折扣。而長期有規(guī)無循,最終喪失威嚴,也令少數(shù)學生有恃無恐,不斷做出違紀行為。管理力度不夠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對本為數(shù)不多的校紀處理,基于某些考慮,不能及時公布于眾,使得他人從中受到警示。同時,由于教育目標追求功利,學校把一切工作都納入量化管理,通過打分測評等方法評優(yōu),把一切管理手段和標準量化,把學生的一切行為都與分數(shù)掛鉤,導致以利益相誘惑的惡性競爭。這種惡性競爭很容易導致學生心理的失衡。

(三)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犯罪的影響

1、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影響。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影響表現(xiàn)在:由它帶來的無序性引發(fā)了人們思想上的某種混亂,使得少數(shù)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chǎn)生偏軌和傾斜。他們趨樂避苦、追求享受,當通過正當渠道不能達到目的時,其中一部分大學生就會采取犯罪的方法來實現(xiàn)。同時,物質利益成為現(xiàn)實生活的重頭戲,許多大學生錯誤地以物質利益為尺度去評價個人得失,這誘發(fā)了一些大學生進行搶劫、盜竊、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同時,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社會分配不公、消極腐敗現(xiàn)象對大學生人生價值觀也產(chǎn)生影響

2、不良媒體文化的誘惑。媒體的特征是給我們最快、但是不一定是最好的消息。但它給我們帶來方便,讓我們開闊視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眾多的誘惑。一些圖書、音像制品中都包含著有關破壞和暴力以及的內(nèi)容。這些非法版書刊、VCD光盤陸續(xù)涌向校園,使一些意志力差的大學生無不受其蠱惑,使他們沉醉于這些不健康的內(nèi)容之中而不能自拔,直至走向犯罪之路。

二、大學生犯罪之對策分析

(一)家庭方面——建立家庭教育培訓和指導體系

許多學者在論述如何從家庭方面預防和控制大學生犯罪時基本上都是從改善教育方式、注重道德、心理教育等方面進行論述,筆者對這些觀點并不否認,并認為這些觀點對于預防大學生犯罪有重要作用,但是,這些方法或對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筆者提出質疑:這些方法或對策本身并沒有問題,但是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如何具體適用這些方法就成為問題。

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許多家長都是初為人母、初為人父,對于如何正確地教育子女都沒有清楚的認識;并且有些家長在認識到了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后,可能也尋求不到正確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所以,通過某些途徑給予家庭教育以正確的指導是實現(xiàn)正確家庭教育所必需的。其次,由于歷史原因,目前許多家長的教育水平、思想素質等不是很高,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根本認識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不會主動采取正確的家庭教育。對于多子女的家庭,即使家長在較長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意識到了其教育的錯誤,在較小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的改正也不是很明顯。因此,如何要讓家長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存在缺陷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筆者建議在社會上建立家庭教育培訓和指導體系。具體而言,在小學或是初中、高中建立家庭教育培訓和指導機構,定期組織學校家長進行有關家庭教育的培訓。由于各個家庭的具體背景不同,每個家庭所需要的具體教育方式、內(nèi)容也有所不同,所以該機構還可以依據(jù)家長的請求有針對性的“下處方”。這樣可以有效的解決家庭教育的問題,避免家長的盲目探索給孩子的成長造成的危害。同時,由于學校是育人的主要機構,擁有豐富的育人經(jīng)驗、理論和人力資源,通過學校的家庭教育培訓和指導機構的活動,可以使家長獲得更有效的信息。而且,這也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延伸,并有利于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形成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避免對學生教育的錯位而給學生造成的價值觀、人生觀、心理方面等的沖突,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除此之外,社區(qū)、基層司法機關、公益性的社會組織等組織都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自己的方便資源開展有關方面的培訓和指導。

大學生的成長都要經(jīng)歷一個過程,其心理方面許多因素的形成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與其成長過程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筆者認為解決大學生犯罪問題要從小抓起,否則只治標不治本。所以,建立家庭教育培訓和指導體系,對于預防大學生或是整個社會的犯罪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密切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大學生犯罪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對于進入大學校園之前所形成的導致大學生犯罪的因素比如學生心理存在問題、性格怪異等,校方可以通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管理。大學應當在學生剛進校時對所有學生進行一次心理測試,學校的對學生直接管理者(比如年級輔導員、班主任等)應當了解所管理的學生的心理測試結果。這樣,一方面管理者在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管理時可以采取特殊管理方式,以免對該類學生進一步的刺激;另一方面,學校在以后的相關活動及教育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該類學生采取有效的引導及矯正。而從我國目前高?,F(xiàn)實來看,真正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寥寥無幾,而建立檔案的學校也只是有其形而無其實。因此,問題的關鍵不是這種方法是否被有關學者提出來,而是作為實施者的學校是否真正認真的在實踐學者們提出的方法。筆者建議,將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變成學生入學時的一項必經(jīng)程序,心理測試的進行應當像目前學生入校前進行的體檢一樣進行。

2、完善和落實大學生心理救援機制。大學與社會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學生在校園里接觸到形形的人和事,他們該如何分析、如何面對,怎樣讓學生擁有更為彈性的心態(tài)去對待生活,怎樣更寬容地去面對他們面臨的各種人生挫折,是各類大學函待解決的問題。學校要有意識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幫助學生實現(xiàn)正確的心理遷移,讓心理咨詢走進課堂。其次,要將學校的心理教育切實落到實處,不要流于形式,采用案例教學,增加學生興趣。再次,要建立以宿舍、年級、學校為單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網(wǎng)絡管理中心,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和調整。學校應當有固定的心理咨詢機構,使學生有了心理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解決,避免心理的問題的積累釀成犯罪。同時,學校要大力向學生宣傳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鼓勵學生到該機構進行咨詢,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實踐中,許多在校生根本就不知道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在什么地方,還有些人并未正確地認識該機構,認為去該機構咨詢就是心理變態(tài)或是不光彩的事情,這些都需要學校給予學生以正確引導。

3、豐富校園活動及社會實踐,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釋放心理壓力,正確認識社會。經(jīng)歷了高考后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最明顯的一個感受是自主支配的時間增多了,大學的學生一般來說都是脫離了父母進入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由于課余時間的增多,許多學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再受到一些不良習慣的影響,易產(chǎn)生墮落、腐化的生活習慣。因此,學校應當關注學生的課余生活,組織豐富的學?;顒?。一方面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可以轉移學生對不良嗜好的注意力,釋放心理壓力;另一方面,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和社會實踐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交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消除對社會現(xiàn)狀的片面理解和反社會情緒,放棄偏激和自卑心理,勇于面對挫折,敢于承擔責任,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和健康的心理。

(三)社會方面

1、加強對大學周邊環(huán)境的治理,減少對大學的侵擾。大學多數(shù)處于城郊結合地帶,有的個體商販在學校周邊侵占道路、擺攤設點,甚至欺行霸市造成交通混亂,環(huán)境衛(wèi)生差,治安問題突出,盜竊、學生被打案件時有發(fā)生。因此,呼吁社會各界密切配合,加強對大學周邊環(huán)境的綜合治理。對大學周邊加大宣傳打擊刑事犯罪的力度,教育大家要遵紀守法的同時,加強大學周邊的治安聯(lián)防、治保等群眾性自治體系,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治安環(huán)境。

2、司法機關的積極協(xié)助,法院可以適時發(fā)出司法建議?!敖粋€時期來,在校大學生違法犯罪有上升的趨勢。我省近期已發(fā)生多起大學生在校外租房獨居導致犯罪的惡性案件,應引起高度重視……”這是江蘇高等人民法院日前就加強在校大學生管理,向省教育廳發(fā)出的一份司法建議。[3]由于近年來,在校大學生在校外租房獨居的現(xiàn)象有增無減。由此引發(fā)的各類刑事犯罪案件也隨之增加,江蘇高院在這份司法建議中建議省教育廳對此類問題及時調查,加強高校的法制、道德教育和居住管理,監(jiān)督各校將各項規(guī)章制度落到實處。司法機關由于自身工作特點,對大學生犯罪有更及時、更直接的了解,可以為學生及學校提供相關信息,引起學生及學校的警覺,有利于犯罪的預防。

司法機關對已犯罪的大學生要根據(jù)情節(jié)實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在大學校園宣傳犯罪的危害,宣傳法制思想,并根據(jù)以往大學生犯罪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制訂一些有效的、能約束大學生犯罪傾向的措施和方法。

筆者認為,社會上諸多因素對大學生犯罪都會產(chǎn)生影響,而這些因素有些與社會發(fā)展有關,有些與國家政策有關,是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解決的問題,或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因此,解決大學生犯罪的控制問題還是主要從家庭、學校方面著手,尤其是學校方面應當教育和引導學生如何面對社會上這些消極因素。當然,筆者并不否認社會在控制大學生犯罪上的作用。

對于大學生犯罪的控制與預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其中家庭、學校、社會在這個工程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要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大學生犯罪就需要三者的相互聯(lián)系與配合,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立體式的控制與預防體系。

參考文獻

[1]楊洪江。怎樣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生命力?[N].解放軍報2002年04月10日。

第7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范文

關鍵詞: 項目驅動教學 縮短 英語口語沉默期

一、外語教學中有關二者的研究

項目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新型教學法,被譽為近年來教育領域最引人矚目的革新。項目驅動教學法萌芽于歐洲的勞動教育思想,最早的雛形是18世紀歐洲的工讀教育和19世紀美國的合作教育,經(jīng)過發(fā)展,到20世紀中后期逐漸趨于完善,并成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思想潮流。該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參加項目設計、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驅動的教學方式,即師生共同實現(xiàn)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它是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作全面培養(yǎng)的一種教學方式。項目驅動教學法已經(jīng)形成了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

目前,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有不少學者開始探討使用項目驅動教學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例如:支永碧(2009)研究了項目驅動教學在中國外語教育中的應用意義、困境與出路;鄧媛、王湘玲(2009)通過項目驅動教學的教學實驗研究如何從EFL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和學習環(huán)境三個方面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朱玉民(2009)通過對項目驅動下的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過程的研究,討論了項目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沉默期”這一概念是語言學家克拉申沿襲了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種的語言習得機制理論而提出來支持他的監(jiān)察模式理論的證據(jù)之一(張淑萍,2001;龔智敏,2002),主要指習得者沒有足夠的能力講話的那段時間,短至幾小時,長達幾個月。他認為沉默期是習得者用來建立語言能力的一個非常必要時期,并指出沉默期不僅存在于母語習得的過程中,而且存在于外語學習的過程中。

基于母語學習而言,沉默期很可能是兒童在接觸和理解語言時的吸收和消化的過程。通過觀察嬰兒的語言發(fā)展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兒童在習得母語時,要經(jīng)歷差不多一年的聽的過程,然后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一沉默期對語言的發(fā)展是非常必要的。對于二語習得者來說,學習者在二語學習中也存在沉默期現(xiàn)象,這期間學習者不主動運用第二語言的語言規(guī)則。具體表現(xiàn)為在學習者學習某語言規(guī)則時,他并不能立即運用,需要理解并嘗試運用之后才能正確自如地使用。這一過程從幾分鐘到幾個星期都有可能,個別語言規(guī)則的沉默期則可能要超過一年。只不過同一語習得相比,二語習得中的沉默期更不易為人察覺。

二、可行性和具體實踐意義

大學英語教學突出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口語交際能力。而英語口語沉默期現(xiàn)象在許多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手段縮短學生的英語口語沉默期,提高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任務。而基于項目的學習強調經(jīng)驗、學生、活動三個中心。學生基于已有的經(jīng)驗,通過實際組織的活動,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互動,通過同化與順應逐步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傳授的權威,而是以學生自主建構的中介者身份出現(xiàn)。該模式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模擬現(xiàn)實生活中的環(huán)境,以一項或多項相關聯(lián)的探究型任務為主線。學生通過直接的操作和相互協(xié)作交流來建構相應的知識和能力。項目的設計總會體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中學生所關心的問題,總是包含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亮點。

通常認為,項目驅動教學法不適用于學習的初期,即對知識進行初級探索,信息原始積累或加工時期。而對于高校廣大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沉默期”現(xiàn)象,很多人也許認為并不適宜用項目驅動的方式進行刺激和調節(jié)。這里,我們要首先澄清一個事實。就我國目前初高中及大學課程設置的情況而言,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都已經(jīng)對英語這門語言有了全面的接觸,在高中階段,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說,學生被動接受的英語語言知識和信息刺激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shù)姆e累水平。而進入大學之后,正是需要一個適當?shù)募?,使“量變”向“質變”發(fā)生轉折。也就是說,運用項目驅動,正是對已經(jīng)具備了相當英語知識的學生進行的一種激勵。

當然,在此我們還需要明確的是,沉默期理論告訴我們,課堂上學生的沉默不一定是學生不活躍,有可能學生正處于積累輸入的過程。教師應該正確解讀不同的沉默并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由于外語學習與母語習得在習得過程中的各種可控因素與非可控因素都存在著很大差別,因而這兩種沉默期也并非完全一樣,尤其是外語學習中的沉默現(xiàn)象更牽涉到其他認知、心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沉默所傳達出來的不同的信息,能對正確判斷教學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有經(jīng)驗的教師應該學會如何充分利用學生的沉默所反饋回來的信息。如果是二語習得中必須經(jīng)過的沉默期,則表明學習者正在積累輸入。針對由于教學環(huán)境所造成的沉默,教師應盡力改善輸人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有利于輸出的最佳條件,以求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加大輸入,縮短其沉默期。如果是出于禮貌等社會文化原因或者是學習者個人的心理等原因而引起的沉默,教師就應有針對性地運用教學策略,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克服沉默。

因此,在高校英語課程中采取有針對性的項目驅動教學法,對于縮短英語口語沉默期,甚至是打破課堂上的“沉默”現(xiàn)象,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三、具體的實施策略

運用項目驅動教學法來縮短英語口語沉默期,其關鍵因素在于項目的整體設計是否成功。

……首先,按照教育學理論,如果期望的目標中包括發(fā)展口頭傳播技能、人際關系技能、解決問題技能、做出決定技能、縝密思考技能和良好的態(tài)度性格,那么,對于為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教學來說,小組工作方法比傳統(tǒng)的集中教學法或個別化教學方法更為合適。那么,以上幾項目標都能夠在口語能力的提高中得以體現(xiàn)。因此,“小組工作方法”被確定為用以縮短口語沉默期的項目驅動教學法的基本模式。

其次,對于教師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及教師的任務,概括而言,在初期,主要為與學生一起協(xié)商并確定項目的整體框架,確定項目目標;在中期,督促、鼓勵學生進行項目實施,并予以實施指導;在末期,和學生一起參與到成果展示,并協(xié)助學生集中反饋信息,進行分析和交流。

下面是一個實施比較成功的縮短口語沉默期的項目,具體為:在體音美專業(yè)大學生中以第一課堂結合第二課堂的方式,通過進行英語話劇演出這樣一個項目來縮短英語口語沉默期。

(一)項目的目的:該項目的目的為基于項目驅動教學法,縮短體音美專業(yè)學生的口語沉默期。

(二)項目的時間要求:該項目的具體實施時間為十周,具體開始時間為每學期開學后第三周,結束時間大約為期末考試進行復習前四周左右。主要考慮前兩周為教師與學生的互相熟悉時期,并且教師應通過觀察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每一個教學班的學生特點,對已擬定好的項目進行進一步的修改、調整。而在復習考試前幾周提早結束,主要考慮到項目參與者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其自身專業(yè)課業(yè)任務也較重,不能使學生因為開展項目驅動教學而感到會影響其期末正常復習考試,從而產(chǎn)生焦慮甚至是抵觸情緒,反過來抑制英語學習。

(三)項目的參與者:項目的參與者分別來自2010級體育、音樂、美術專業(yè)學生,共三個教學班,每個教學班有60位學生。

(四)項目的具體承載方式:項目的實施基于小組工作方式。具體為在每個教學班內(nèi),由教師根據(jù)具體專業(yè)班將60名學生分為三個小組,每組20名成員。每個小組內(nèi)的成員通過合作分工的方式,制作并演出一大約為30分鐘時長的英語話劇。

(五)項目的階段性任務:項目的每一階段性任務要由教師參與指導并驗收。

第一階段為期兩周,主要為準備和項目啟動工作。教師在第一周項目開始的首次課堂上向學生們宣布并介紹該項目的具體任務,并通過協(xié)商將學生劃分小組,要求學生在第二周上課時提交一份具體的分工明細表,內(nèi)容包括針對該英語話劇演出的各項任務分工,同時提交兩份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后選擇的話劇主題。第二周首次上課時教師將各小組的分工表和話劇劇本收齊,在課下找出時間分別聯(lián)系各小組成員,由教師和其一起討論任務的安排是否合理,并比較兩份劇本的可實行性,最終確立劇本。第三周上課時,學生上交一份經(jīng)過商討、修訂后的正式任務、角色分工表和最終確定的劇本。

第二階段為期四周,主要為英語話劇的排練過程。在此一個月內(nèi),教師每周提醒一次學生抓緊進度,并在課堂上概括性地對學生進行英語話劇排練提出一些建議,讓學生根據(jù)自身需要采納相應建議。

第三階段為期三周,主要九個小組學生分別進行彩排,教師通過觀看彩排,向學生提出建議,并鼓勵學生自身通過討論進行自我調整。此階段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英語發(fā)音進行指導。

第四階段為最后一周,即英語話劇的正式演出。此時教師應積極聯(lián)系學校有關部門,為學生提供正式的演出場地,創(chuàng)造真實的演出環(huán)境,并邀請其他院系的教師和學生觀看。

(六)項目的最終成果要求:該項目的最終成果為英語話劇劇本一份、分工明細表一份,以及正式的話劇演出。話劇劇本要求格式規(guī)整,用A4紙打印并裝訂成冊。分工明細表應包括角色分配表,以及導演、劇務、服裝、音樂、道具、燈光、拍照或攝像等分工。每個人各司其職,采取協(xié)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項目要求。

(七)項目成果的評估方式:最終評估方式紀實從劇本、分工、演出三個方面來評估,考慮因素除演出的是否成功外,還應有各個小組內(nèi)的分工是否明確、協(xié)作是否良好、成員積極度是否高等。

(八)項目的注意事項:小組內(nèi)的每一位成員都應該積極參與該項目,導演負責全局把握,具有調度指揮權,其他各個職位承擔人員要盡職盡責,分工明確,對自身的任務負責。要求演出時英語流利,有感彩,不能只重視舞臺效果,應同時重視英語的交流順暢程度。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學習中開展項目驅動教學,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降低學生的焦慮程度,提高其自信心,減少了英語口語中的第一個沉默,其次通過項目的鍛煉,刺激了語言輸入到輸出的轉換過程,從而縮短了口語沉默期。

參考文獻:

[1]龔智敏.對大學英語課堂沉默現(xiàn)象的探討[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3).

[2]賈永華.語言輸入與輸出角色的再認識:克拉申輸入說評析[J].閩江學院學報,2005,(1).

[3]朱玉民.項目驅動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7).

第8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范文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也在不斷地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我的體會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群體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二是新課程改革的迫切性。從一接觸新教材開始,我和很多教師一樣,認為雖然教材變了,所有的知識體系不同于以前了,但教法不會有多大的變化,但是經(jīng)過三年歷史教學實踐下來,這些觀念徹底地改變了。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fā)展,我們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也正悄悄地發(fā)生變化,借助電腦多媒體技術,過去課堂上“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教師唱獨角的狀況已大大改變,而且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展示出的功效是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信息量大,傳遞速度快,能使學生穿越時空的界限,走進“歷史叢林”中進行真情的體驗??墒?,能做到這一點是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答案應該是不確定的。因為能否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不僅與教學手段的改進有關,更重要的因素是: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是否能積極、自主地參與。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在一次報告會上,把一只公雞抱上講臺,在周圍撒了些米,然后強按著公雞的頭讓它吃米,可是不管他怎么按,公雞就是不吃。當他松開手走開后,公雞卻主動而貪婪地啄起米來。而我們傳統(tǒng)教學中的“滿堂灌”,與陶老先生所表現(xiàn)的強讓公雞吃米可以說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們,該如何讓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即由被動學向主動學轉變,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呢?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新教師教育觀念勢在必行。于是我與李中堯老師以——《高中歷史教學中合作式學習探索》作為研究課題展開研究,讓合作探究式學習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

一、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必要性

合作探究式學習(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心理氣氛,大面積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學派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年來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21世紀是信息社會,國際經(jīng)濟一體化的時代,“學會與他人合作”已成為全球教學改革的四大支柱之一?!秶鴦赵宏P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鼓勵合作學習能促進學會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庇纱丝梢?,國家對于合作學習非常重視。

“由于受到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方式的影響,長期以來,學生的學習方式通常表現(xiàn)為被動的、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已迫在眉睫,它關系到我們的教育質量,關系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合作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現(xiàn)行基礎教育課程的指導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zhàn)略思想,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實行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同時“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各級人才奠定基礎”。從這個指導思想看,培養(yǎng)目標更多的體現(xiàn)于社會的需求,事實上,合作能力是當今社會所需求的各種人才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F(xiàn)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到父母及長輩的寵愛,自我意識很強,希望別人以他為中心、尊重他的一切。他們的知識面廣,獨立思考能力強,反映迅速,膽量大,發(fā)言積極,他們所欠缺的是同伴間的合作能力。合作學習就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個有效平臺。

二、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實踐

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是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素質和適應多樣化新課程的必然途徑。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學歷史的興趣。為了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式的學習方式,我的嘗試以高二(1)班為課題研究的對象。選擇這個班有以下原因:一是大家對歷史課普遍不感興趣,歷史課上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只是我一個人在前面唱獨角戲;二是1班人數(shù)比較少,結成小組便于管理。在與科代表協(xié)商后,我開始了我的探索之旅。歷史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既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必須選擇或設計一些具有可參與性、趣味性,并且易操作的小型學科活動,營造輕松、活躍、高效的課堂。通過這幾種教學方式,來實施課題研究。

1、“說一說”——交流型活動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說”的主角,而新課程要求學生主動學習,這就應讓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能夠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交流型活動在這方面效果顯著,它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和思維能力,還能讓學生積累集體生活的經(jīng)驗,形成團隊合作的意識,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尊重、寬容等健康的個性,發(fā)展學生的社會性,從而形成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討論是課堂最常用的活動方式。新課程下要更好地強化廣泛參與、成果共享。在討論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加強小組合作,讓學生感到集思廣益、交流共享才能共同提高。如學完人教版經(jīng)濟史(II)第二單元后,我讓學生分組討論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的原因,要求每組綜合列出本組同學的觀點,看哪個小組列的最多、最有道理。小組成員為了本組能總結得更全面,結合教材,查閱資料,積極思考,為小組“獻計獻策”。并列展示各組成果后,再引導學生把所有成果進一步綜合歸納,最后完善的是所有同學思考的結晶,因此也最為系統(tǒng)和深入。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得了合作的經(jīng)驗,嘗到了合作學習的甘甜。

2、“比一比”——競賽型活動

競爭是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重要途徑。在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潛能。為了增強實用性,競賽型活動的設計必須圍繞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結合不同課型和不同教學目的,設計成不同的形式。

針對史學爭鳴的觀點采用歷史辯論賽的形式。如: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等。為了彌補辯論形式的不足,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以組為單位,課前讓小組自己分工搜集資料,組織辯手闡述自己的論點,在自由辯論的環(huán)節(jié),雙方輪流發(fā)言,人人都是辯手,調動大部分同學的積極性。還可以設計一些細節(jié),增強趣味性,如由學生事先自行制作獲勝方和最佳辯手的象征性獎品。這些紙做的王冠、幸運花環(huán)、泡沫雕刻等,在無形中鼓勵了學生的競爭、合作與交流,每次課堂辯論都十分激烈,得獎的備加珍惜,沒得到的立志下次奪回。

復習課和檢查課采用填圖、填空游戲或者趣味競賽的形式。如在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束后,把本階段的知識設計成競賽題目,選擇、改錯、簡答題型多樣,賦以相應分值,由學生分組搶答,累積計分。這樣的活動與簡單的提問相比可以說是“事半功倍”。填圖比賽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空間觀念。

3、“秀一秀”——展示型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假如學生對歷史課課前充滿期待,課上興致盎然,課后回味無窮,課堂效率自會倍增。展示型活動往往最能吸引學生,它的效果不只在于課上給學生以表現(xiàn)的舞臺,還在于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在于準備的過程中,學生收獲了更加豐富的歷史知識。

短劇表演:角色扮演既能重現(xiàn)歷史場景,又能讓學生獲得對歷史事物的直接體驗。如:在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能力,可把學生分成五個小組,讓他們?nèi)ゲ檎矣嘘P資料或錄像,然后各小組推選一名代表來扮演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國的首腦和中國的代表。在這一系列活動過程中,學生已獲取了有效的信息,基本上掌握了巴黎和會上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真實意圖,對和會召開的背景、會議的內(nèi)容和實質及會議的影響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教師還可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中國近代史,進一步認識“弱國無外交”的歷史真諦,進一步體會到發(fā)展經(jīng)濟,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迫切性。學生展示了才能,收獲了自信,而相關的歷史知識被他們反復咀嚼、理解后,掌握自然更加深入。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不再枯燥,而是變得有趣,學生也成了學習真正的主人。

合作式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這種巨大的無形的力量在改變著整個教育界,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也在隨之改變。但是在實施這種教育模式過程中在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

1、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個別同學的自制力差,影響整個小組的紀律和效率。比如在開展小組學習,小組的學生在一起討論,通過觀察就可以判斷某些學生在說與課堂無關的事情。

2、小組中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學生積極參與度不高,合作面不夠廣。

總之,歷史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教育理想的過程,新學習方式的實施,還需要我們根據(jù)實際情況,在切實把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大膽探究創(chuàng)新,不斷的交流總結,這樣教學才會受到學生歡迎,才能為我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合作學習》,馬蘭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