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

藝術審美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審美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審美的認識

第1篇: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人文意識 人性 情趣 綜合素質

一 在數(shù)學鑒賞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筆者在教學《比的意義》時這樣設計的:

師:(出示下圖)選出你認為最美的長方形,并給他們做上標記。

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擇了2號、4號和5號長方形。

師: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也做過這個類似的實驗,而評選的結果與我們的評選竟不謀而合。那這些長方形為什么會被大家公認為是最美的,其中的奧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

師:根據(jù)經(jīng)驗,你覺得一個長方形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關?

生1:跟它的形狀有關。

生2:最好不要太瘦,也不要太胖。比如說這里的1號和3號要么太胖,要么太瘦。

生3:我覺得長方形美不美與它的大小并沒有什么關系。

生4:似乎跟長方形長與寬的關系有關。

……

師:確實,長方形的美與它長和寬之間的關系有密切的聯(lián)系。同學們不妨試著用2號、4號和5號這三個長方形的長除以它們各自的寬,看看最后的結果有沒有什么規(guī)律。

一次有趣的課堂實驗,一個簡短的科學典故,給數(shù)學教學帶來了濃郁的文化氣息。在這里,數(shù)學教學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生動的文化交流。這個教學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增加了數(shù)學鑒賞的體驗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陶冶了情操,激發(fā)了興趣。教師根據(jù)“黃金分割”原理使“美與比”的關系得以深刻展示,從而使學生領悟了數(shù)學的無盡魅力,體驗到科學的數(shù)學知識蘊涵著巨大的人文力量。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增強學生的數(shù)學鑒賞和審美體驗,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生1:我會選擇通分的方法。因為把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算出來不一定適合每一題,如果一個分數(shù)不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就不能做了。

生2:我也會選擇通分的方法。因為用看圖的方法,我們每做一題就要畫一幅圖,這樣太麻煩了,而且有的題也不一定能畫出圖來。

師:是?。∥覀儾坏骄砍鼋鉀Q問題的方法,而且還要在眾多的方法中選擇出最合適的方法,這樣才可以既迅速又正確地解決問題。

在探究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算理的過程中,學習過程展開得相當充分,課堂充滿了活力和生機。讓學生在自己的知識結構、能力的基礎上,探索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通過自主交流得出最合理的方法。這個過程類似于科學研究,過程類似,方法類似,連情感體驗也類似。如果從小就讓學生接觸、領悟探究的過程,那么對于他們的成長和今后的創(chuàng)新將會有何等深遠的意義?。?/p>

讓學生自主探究已成為數(shù)學教學改革發(fā)展的一個新的趨向和熱點。自主探究可以提供給學生足夠多的思維空間,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以使其獲得廣泛的體驗與感受,尤其是對探索知識歷程的體驗。這對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在生活情景中,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與情感

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時:

筆者在課最后的“發(fā)散思維訓練”中設計了這樣一題:媽媽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塊,小明吃了其中的4塊,小明吃了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

組織討論:

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給爸爸、媽媽,爸爸和媽媽分別吃了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

小明吃了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爸爸和媽媽都吃了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誰吃得多?為什么?

如果你是小明,你覺得這樣分合理嗎?你會怎樣分這塊蛋糕?

從知識技能的角度看,這一教學片斷充分挖掘了練習題智力因素,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達成了知識的掌握與應用這一目標。就人文精神滲透來講,題目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敬長輩、人文關懷等意識無聲地滲入了學生的心靈。

人文性是從帶有現(xiàn)實問題的學習材料中凸顯出來的。這就要求數(shù)學內容更多地取材于生活,打破形式化的敘述,及時將具有生活背景和時代氣息的學習材料呈現(xiàn)給學生。數(shù)學教學只有接通數(shù)學知識的生活源泉,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才會折射出人性的美麗。

四 在知識整合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

第2篇: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審美意識的教育。

中學教育是一個有機整體,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內容,其中美育是這個整體的重要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卻是許多學校及教育工作者輕視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認為無須美育而人自能審美,或認為審美無關宏旨,因而美育無甚意義。這種看法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對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討論。

無論是自然的、社會的、還是藝術的客觀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屬性,都可以作為人們的審美對象;但是,人們并非天然地就能進行審美,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保郏?)]客觀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審美的客觀條件和素質基礎,主體不具備審美意識,審美仍無法進行。審美意識是一種社會意識,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質基礎上,經(jīng)過后天的審美教育并在審美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審美教育和審美實踐的產物。由審美教育和審美實踐培育形成“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觀美才能成為審美反映的對象,主客體之間才能構成審美關系。概而言之:人們要進行審美活動,必須具備審美意識,要具備審美意識,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對于人認識與改造世界、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審美意識是審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陀^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其屬性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人類要掌握客觀世界(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須相應地擁有多方面多層次的方式。審美方式就正是人類掌握客觀世界的諸種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規(guī)律”[(3)]去認識、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擁有和運用包括審美方式在內的多種方式,才能使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說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總之,無論是從掌握世界的角度還是從人的發(fā)展的角度而言,審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既然如此,作為形成人的審美意識的必要條件的美育,當然就絕不應輕忽而應予以高度重視。

美育之重要,還在于它對其它各種教育活動(尤其是德育、智育)有著促進作用。在這里,只側重談談它對德育、智育的促進。

美育的內容是培養(yǎng)審美意識(美的觀念),德育的內容是培養(yǎng)道德意識(善的觀念),智育的內容是培育科學意識(真的觀念),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科學意識有著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育能夠對德育、智育產生促進作用。

審美意識中滲透著科學意識。科學意識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認識和把握客觀世界的本質規(guī)律;審美意識是求美:以感性直觀的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美的屬性。二者是相互區(qū)別、相對獨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聯(lián)系著的,求美的審美意識必然是以對真的認識和把握為基礎的。從最一般的如形色聲動靜等觀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們對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認識、把握,離開這種認識、把握,客觀事物對于主體根本無美可言。我們對高山、大海的審美反映,就絕不只是單純的感官愉悅,而是滲透著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對“真”的認識的性質的。特別是對社會美、藝術美的審美反映,更有著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的重要因素,如對,對《紅樓夢》的審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對特定社會歷史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了解,如果對此無科學的認識、把握,斷不能對它們的重大審美意義產生敏銳的審美感知和深刻的審美理解。

審美意識中積淀著道德意識。當人在實踐中掌握了客觀世界規(guī)律(真),并運用于實踐中時,便產生了道德意識(它是人對客觀現(xiàn)實、實踐活動是否合乎主觀目的、需要的反映、認識,是一種社會功利觀念),其后,才從中孕育出審美意識。因而,審美意識在產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識的,客觀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審美意識一旦產生,就開始逐漸從道德意識中分化出來,相對獨立地發(fā)展,以自己獨特的似乎無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觀實踐,可以“不顧任何實用的考慮而喜愛美的東西”。[(5)]然而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最終都是為了實現(xiàn)和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和利益,與之根本無關甚或相反的東西,不可能被感受為美;所以,分化獨立出來以后的審美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盡管可以不與個人當前的實用功利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在根底里卻仍然包含著社會功的利性質,潛隱著比個人直接功利目的遠為深廣的社會功利目的、需要??傊?,相對獨立的審美意識雖不等于道德意識,卻必然包含著道德意識,只不過它有道德意識的內容和效能,是體現(xiàn)、實現(xiàn)于比較曲折間接的形式里而已。

審美意識中含有科學認識因素和倫理功能性質,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意識的同時,當然就能間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學意識、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可見美育確實是不可缺少不容輕視的一種教育。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問題的討論便推進到:中學教育中如何實現(xiàn)美育?總的說來,美育應該且可以廣泛地滲透到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從而得到某種程度某些方面的體現(xiàn)。

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美育,是語文教學應有之義,現(xiàn)行的《全日制中學語文大綱》就明確規(guī)定了語文教學目的應包括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觀”,但認識僅止于此,無以理解它為何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要對此有透徹的理解、認識,必須對美育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對語文教學實施、貫穿、強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討。

1.語文教學內容所具有的審美屬性,決定了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語文教學的過程必須貫穿美育,美育通過語文教學得以實現(xiàn)。

意識是存在的產物。沒有審美對象的存在,絕無審美意識的產生。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喚醒人的音樂感覺”,[(6)]“藝術對象創(chuàng)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7)]培養(yǎng)審美意識的美育之實施、實現(xiàn)必須以審美對象為先決條件。而正是在這里,語文教學顯示了實施美育的優(yōu)越條件,為美育提供著堅實的基礎。這主要表現(xiàn)在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文學性。文學性既是語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語文教育的巨大優(yōu)勢?,F(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材,80%的課文是中外文學名作佳作。文學是藝術美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是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現(xiàn)。因此,文學正是絕佳的審美對象。其它非文學的議論文、說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內容、結構、手法、語言上有著美的品質,不失為審美的對象。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結晶,為美育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同時,既然語文教材以美為其本質屬性之一,因而語文教學就必須貫穿著美育。必須從審美入手,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形式作出審美感知,進而作出審美的判斷和評析,否則,學生一開始就會被阻隔于藝術形象之外,進入不了作品創(chuàng)造的藝術境界,當然也就不能體察作品意蘊和藝術特點,即使是進行主題分析歸納也很難,因為作品的主題是潛藏于藝術形象和藝術形式之中的。不作審美啟發(fā)引導,只作理論性分析,只能是對完整的語文教學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識性教學任務,其主題歸納、形象分析、特色指點等都必是隔靴搔癢、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東西,無以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文學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質的統(tǒng)一性,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乃是勢之必然。

2.從方法論的角度看,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育的優(yōu)選途徑。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選擇多種入手處進行美育。引導學生接觸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學生從大自然中獲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導學生接觸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使學生從社會美中去辨別善惡美丑,塑造美的心靈,都是美育的途徑。但是,藝術美可以使學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體驗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談到社會生活美和文學藝術美時曾指出:“因為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有普遍性?!保郏?)]正因為如此,從藝術美入手去進行美育就能實施更高層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學美育中,藝術美則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藝術學科的教學則是實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徑。其中,語文教學以其課時多、內容廣博的特點,自然地應成為實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徑。

3.中學美育的實際情況,決定了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學教學的特殊性,中學生年齡、閱歷、知識、心理發(fā)展等方面的特點,決定了中學不宜開設專門的美學理論課(即使是大學,也都是在較高年級才開設美學課程),中學美育的主要任務便只能交給藝術類學科去完成。音樂與美術當然是美育的基礎課,且相當專業(yè)化,但是,這兩門課程的學時實在太少(大多數(shù)高中取消了這兩門課程),實難起到完成中學美育任務的主要作用。而語文是學生的主課,是學生接觸量最多的學科(其學時占中學全部學科總數(shù)的30%),且其內容又集中了深廣的美。語文教學應當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切實而又有效地實施美育。

凡此種種,已足以證明: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本質的必然聯(lián)系,語文教學是中學美育的重要途徑。

語文教學中的美是豐富的,進行審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根據(jù)語文科的特殊性和語文美育的實踐經(jīng)驗,可側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去進行美育。

1.在美讀過程中充分感受美,審美感受力指的是通過對審美對象的課文審美感知,獲得從形式到內容的整體的、直接的把握領悟,從而發(fā)生審美愉悅的一種能力。它的核心是感知,如果對課文中審美因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若明若暗,那就無法對審美對象作整體或部分的反映。人們認識事物是從對事物的感知開始的,美也是通過人的視聽感官進入人的心靈的。因此,感受美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和前提。

第3篇: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西方美學;審美判斷;主觀

一、美學端倪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美”是一個動人而又琢磨不透字眼,最初就是從我們人類的視角顯露端倪,不斷衍生進化,人類因此產生豐富多彩的對美的欣賞,所以每個人都是美的締造者。

當美這個琢磨不透的字眼轉而晉升為一門學科時,我們人類對美的理解就越來越充滿神秘而嚴謹?shù)乃季S,覺得它并不簡單。1750年,德國學者鮑姆嘉通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美學命名的書籍,證明了“美”已經(jīng)成為人類學術思想界的困惑點了,該認真坐下來思考思考,就像思考宇宙的源頭來自哪里一樣,我們探索美學之路的帆船起航了。

二、西方美學之客與主

當然,鮑姆嘉通的“感性學”在當時占據(jù)重要地位,18世紀初的美學理論都是從美化者的角度看待美學,也就是理性派,主觀派。鮑姆加登說“美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备行哉J識的完善即是認識自身的完善,是一種反客為主的美學思維。

18世紀是中西美學思想的黃金時期,在此以前,美學、哲學與倫理觀是混為一談的,美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幾乎都是哲學家。西方美學第一個歷史階段――古希臘羅馬美學當中第一個歷史環(huán)節(jié)是針對美的研究。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是圍繞著“美是什么”來進行研究的,到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話題就變?yōu)椤八囆g的研究”,也就是《詩學》,再到普羅提諾那里又變?yōu)椤懊篮退囆g的研究”。而他們對美的定義都是以“美是客觀”為主線,畢達哥拉斯說:“美是客觀規(guī)律”,柏拉圖也談到美是客觀理念。但是不管是誰的美學客觀主義,最后都會把自己的理論歸結于是否談論人是否對美主導的問題上,正如卡西爾說:“劃分蘇格拉底和前蘇格拉底的標志恰恰是在人的問題上?!?/p>

因此,到18世紀初一些美學家開始證實了他們的“第六感”,美學家博克講到美與人的一個契合點就是“情感”,即“物體中能夠引起愛或者類似情感的某一性質和某些性質”,這是美學思想上的這一次大轉折,人類對美的認識從客觀的存在轉到主觀意識的感受,使美不在沒有思想依托。休謨是真正認為美存在于人們心中是有一定標準,他說,“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它只存在于觀賞者的心理,但有一定的標準的”。所以,人們認識到自己就是美的詮釋者。在此后,西方著名的美學家才開始從人的審美角度去證明美與主客觀的不解問題。

三、康德的主觀審美原則

被譽為美學之父的康德是西方美學的集大成者,他把美學的基本問題從“美是什么”變成了“審美是什么”,使美變成了人類自我意識提高與鑒定自我的評判標準??档略谒摹杜袛嗔ε小芬粫?,提出了鑒賞判斷的四個契機就是無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共同感。

“無利害而生愉快”是康德對美感的總結,他首先承認美感是客觀存在的,能夠讓人產生美好感覺的(包括、生理以及道德)事物是與生俱來的普遍特征,不以人意識的影響而存在,好似所有能引起人產生美的感受的東西是不以人的概念為主,卻又普遍存在,這就是“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而他的“無目的”是指審美態(tài)度是漫不經(jīng)心的,沒有專門思考過的態(tài)度,但審美結果必須又是合目的的,是被定義為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感”。所以說康德的美學觀是主要針對審美判斷對審美對象的關系,審美是什么?就是對人類自身的態(tài)度,看一個對象是不是審美對象,就要看審美主體的態(tài)度是不是審美態(tài)度,才能通過康德的四種條件達到審美的要求。

四、藝術是審美判斷的結晶

“人有一種沖動,要在直接呈現(xiàn)于他們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實現(xiàn)他自己”,黑格爾說的“外在事物”其實就是人們對生活中美的創(chuàng)造的結晶,這就是被人類欣賞的“藝術世界”,也就是說只有藝術才是真正實現(xiàn)審美判斷的果實。那為什么藝術是審美對象的結晶?美與藝術有什么聯(lián)系?

審美判斷是人對事物的一種懷著“欣賞”的態(tài)度,并根據(jù)事物的特點與審美標準來衡量美。而如果審美不是欣賞,而是富有哲理的探討,那就不是“審”美,而是“思”美了。審美判斷需要欣賞一個“外在現(xiàn)實”,是心與眼的完美結合,心里面想的事物如果不以事物表現(xiàn)出來,只有自己心理孤芳自賞,那也不是“審”,而是“幻”了,所以要呈現(xiàn)出來,并且讓別人去認同這樣的美欣賞這樣的美,才具有“審美”的效果,否則就無任何存在意義,更談不上美不美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是不適用于審美的。

藝術的產生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遠古伊始,原始住民創(chuàng)造工具時,不僅注意到了輔助自身需求,更多體現(xiàn)出他們征服大自然的頑強生命力。他們使用過的工具、宗教儀式器皿,還有那些存留至今圖文并茂的繪畫,為我們展現(xiàn)出他們普遍的政治、倫理和宗教的理想,而這更是人類普遍共同的情感,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親臨這些古物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其實就是藝術的一種存在形式――情感的對象?!八囆g不是像游戲那樣只能給游戲者帶來快樂,藝術卻能給全人類帶來快樂,藝術決不是人們窮極無聊閑著沒事隨便玩玩的東西,在那不朽的藝術品下面,往往橫臥著人們類亙古的苦難,而在那些感人的藝術杰作中則往往蘊含著人類前進的動力”。藝術創(chuàng)造不是肆意的情感揮灑,而是有價值的情感寄托。所以藝術是我們人類共同情感的對象化的東西,并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不斷激發(fā)人類情感,并不斷用他們的行動出創(chuàng)造更多充滿樂趣的生活,藝術就是人類生活的本源。

一件遠古的遺物在他們當時看來,可能并不從審美的角度去重視,為什么當今人會重視它,并且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距離”二字。當一件藝術作品呈現(xiàn)于人們面前時,是作為藝術家的一種寄托,而往往欣賞者會給予這件藝術品不同的評價,并各自持有不同的審美觀,這就是藝術的神奇之處,讓人琢磨不透創(chuàng)作者的心路,卻又引起自己的無限遐想,產生高于藝術品的美的感受,這件藝術品就成功了,不管它是遠古的遺留物,還是當代的創(chuàng)造,藝術品始終是以一個中介的身份出現(xiàn),藝術拉開了創(chuàng)造者與欣賞者之間的距離,“距離”是藝術的先決條件,也是志矢不渝的藝術規(guī)則。所以,藝術既是審美判斷的途徑也是審美判斷的果實,也卻能稱得上是人類一切美的結晶。

五、結語

“審美就是情感的對象化過程,美感則是對象化了的情感”。無論這里的“對象”是藝術品還是其他事物,都離不開人的欣賞。而藝術是藝術家情感與審美者的共同橋梁,讓美能夠真正在我們生活中被傳播和認識,只有這樣,我們人類的一切創(chuàng)造才變得有意義。

【參考文獻】

第4篇: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音樂 欣賞 美育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音樂教育和美育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跨世紀接班人的作用愈來愈被人們重視。充分發(fā)揮音樂教育的美育價值,利用藝術作品特有的形象性、感染性、愉悅性等特點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美育在育,它以美的形象培養(yǎng)青年一代成為社會上理想的人,發(fā)揮教育的作用。不管音樂以何種形式呈現(xiàn),它的內容歸根到底是感情,音樂作為感情載體,也是美育的教育方法和途徑,在音樂的世界中,體會美的多姿多彩的。 

 

1 音樂及其價值 

 

廣義的講,音樂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但是目前音樂的概念仍存在著激烈的爭議,通??梢越忉尀橐幌盗袑τ谟新?、無聲具有時間性的組織,并含有不同音階的節(jié)奏、旋律及和聲。而《詞典》上的定義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在所有的藝術類型中,比較而言,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雖然大多數(shù)音樂是依靠聽覺,但是音樂實質是依靠感官,甚至耳聾的人也能夠通過感覺自己身體的震動來體驗音樂,最著名聾音樂家的例子便是貝多芬,其絕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后創(chuàng)作的。春節(jié)晚會上的千手觀音,是一群聾啞人的最美麗的杰作,他們依靠感官,體會音樂的韻律。音樂是人們思想情感的載體之一。音樂創(chuàng)造是有目的的,有其豐富的內涵,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從效果上講它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表達人的情感。 

音樂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通過音樂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這在歌曲中這種作用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音樂在鼓舞人們認識時代精神和內心世界的各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幫助人們認識某些具體的生活現(xiàn)象方面是能夠發(fā)揮它應有作用的。人們通過音樂藝術所表達的情感,產生相應的聯(lián)想,從而可以從中看到完美真實的生活畫面,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具體歷史階段生活的某些方面。此外,因為它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的正確觀點,具有教育作用。這種教育作用是通過音樂激起人們的感情而達到的,音樂藝術最容易使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2 美育及其價值 

 

什么是美育,它有什么特點,在人的全面發(fā)展過程中它起什么作用,通過什么途徑來進行的,這些問題,都在我們心中纏繞,想進一步的了解。所謂美育即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們的心理活動的特殊范疇,如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來培養(yǎng)人類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趣味和穩(wěn)固的審美情操,并激發(fā)其豐富多彩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它雖也以藝術為主要手段來反映審美理想,但它更強調自然美和社會美特殊的作用和強烈的效果。它是通過美的各個領域,各種形態(tài)而實現(xiàn)的。所以,它不同于藝術教育。它也不是美學,因為美學除了研究人對客觀世界審美認識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以外,還研究客觀現(xiàn)實中美好的事物。但是美育卻遵循美學原理,根據(jù)教育學的客面規(guī)律,研究怎樣培養(yǎng)人們對于自然美、社會美、形式美和藝術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chuàng)造的能力,怎樣培養(yǎng)人們具有健康的審美情感和審美情趣。所以美育包括感受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四個層次。美育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在智能,道德和體格上的全面發(fā)展,也使得病人早日恢復健康。美育強調的是育,要通過日常生活,社會自然和音樂,美術,舞蹈,文學,電視等各種教育手段來提高。 

美育可以通過音樂這種途徑來提高,音樂可以通過其實踐過程,滲透美育價值。用音樂特有的藝術魅力,美的神韻震撼心靈,在促進學生形成完美個性方面產生影響。因此音樂對美育影響巨大。

3 音樂與美育的關系及其對美育的影響 

 

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其本身無疑具有某種潛在的教育價值。這種教育因素的社會影響,是無法估計的。要通過音樂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育能力,就必須使學生通過音樂形象,把握其表現(xiàn)的美的思想感情和美的現(xiàn)實生活。要達到這一目標通過音樂直接向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具有美感的音樂藝術形象能夠為學生提供了情感體驗的意境,學生在情感體驗中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感受音樂藝術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很多音樂正是借助有組織的音響運動,通過塑造藝術形象,在潛移默化中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動人們的心靈,傳達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讓學生長期不斷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他們就能在長期的藝術形式熏陶下,形成感受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我們就具體音樂對美育的影響從幾個方面來做簡單的闡述:

3.1 音樂在精神上的審美愉悅感。音樂帶來的美不僅表現(xiàn)在快樂的氣氛,而且也可以給參與者雙方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高校開設音樂課程,鼓勵學生高業(yè)余音樂活動,其主要目的就是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愉悅學生的心情,使得學生的整個心靈世界將處于一種和諧自由的境界。在心情舒暢的前提下去主動參與學習和生活,達到美的融合。所以,音樂滲透著審美愉悅性功能。 

3.2 音樂以其感染力滲透美感。音樂作為藝術審美的感性形式,其感覺、知覺、表象集中在感官上。音樂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離不開音,作為音響傳達出和諧美妙的感覺,對于審個體來說具有極強的知覺滲透力。如有一段音樂給人以沉悶、壓抑之感,欣賞后,會覺得如同天陰了,烏云密布,山雨欲來的感覺。聽久了,就會讓人們的心情沉重。而我們聽小提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即使那些并不了解梁祝愛傳說的人也會為樂曲組成的美妙樂章所感動。輕柔美的音響,波瀾起伏的協(xié)奏,向人們展示出愛情的美樂章。一曲交響樂的音響滲透出一種氣勢磅礴、催人振奮的美感。這就是音響之美作用于審美個體的感知,久而久之使審美感知得以強化,從而提高審美能力。音樂這種美的感染力對于審美個體來說,既是審美的享受,同時在審美享受中強化了審美感知。 

第5篇: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師 審美能力 審美修養(yǎng) 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186-01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追求美、探究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教育以及教育的發(fā)展同樣是一個不斷追求美、探究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語文教學是美的事業(yè),語文教材是美的海洋,語文教師則應是美的使者。語文教師只有全面加強美學修養(yǎng),奠定扎實的美學知識基礎,樹立高尚正確的審美觀,養(yǎng)成較強的審美能力,把語文教學變成最優(yōu)化、富有美感效應的藝術,才能使學語文變成學生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1 提高語文教師的審美能力要關注審美感知力、審美鑒賞力、審美創(chuàng)造力三個方面

其一,審美感知力。審美感知力要求主體對美的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領悟。語文教師缺乏審美感知力,就會成為語文教學的門外漢。其二,審美鑒賞力?,F(xiàn)代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師的審美鑒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須做到高屋建瓴,獨具慧眼。審美鑒賞力的構成需要豐富的情感,需要有準確的評判力,還需要有審丑能力。其三,審美創(chuàng)造力。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審美創(chuàng)造力,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審美者。語文教師必須按美的規(guī)律,搞好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設計,突出教學的高激勵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

審美修養(yǎng)包括對美的感知能力、欣賞能力、評價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方面。說:“審美觀念是隨修養(yǎng)而進步的,修養(yǎng)愈深,審美程度愈高?!辟澘品蛘f:“看來,教師本身先要具備這種品質――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才能在學生身上培養(yǎng)出這種品質?!?/p>

2 培養(yǎng)教師審美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

2.1語文教師應廣泛閱讀文學名著經(jīng)典

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chuàng)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庇终f:“只有音樂才能激起音樂感,對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奔訌婇喿x文學藝術作品,有助于提高感受能力。感受能力是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前提。別林斯基曾經(jīng)強調指出:“敏銳的詩意感覺,對美的文學音響的強大的感受力――這才應該是從事批評的首要條件,通過這些,才能夠一眼就分清虛假的靈感和真正的靈感,雕琢的堆砌和真實情感的流露,墨守成規(guī)的形式之作和充滿美學生命的結實之作,也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強大的才智,淵博的學問,高度的教養(yǎng)才具有意義和重要性?!?/p>

中國的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彼^“操千曲”、“觀千劍”就是要多聽、多看,聽多了、看多了,不但獲得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積累審美的經(jīng)驗,提高審美能力,為進行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奠定基礎,最終使學生能真正成為一個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具有深刻的感覺力的豐富的全面的人”。就閱讀來說,必須選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閱讀,正如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觀賞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蔽膶W藝術名著,是經(jīng)過藝術實踐檢驗和時代的考驗而暢銷不衰,它不但蘊含深刻的民族文化,表現(xiàn)一定的人類情感,而且藝術性強,美的因素多。這些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審美能力。因此,注重文學藝術作品的閱讀,強化藝術感受能力,提高思維的敏捷性,這樣,有助于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有助于理解美,發(fā)現(xiàn)美。而這種閱讀主要體現(xiàn)在多看看中外名畫,如,國外的羅丹和中國的徐悲鴻的畫冊;多讀國外文學名著,如,法國巴爾扎克、莎士比亞等的小說,中國的魯迅、巴金等的作品;多聽一些中外優(yōu)秀名曲,如,國外的《藍色多淄河》,中國的《春江花月夜》、《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名曲。

2.2語文教師應拓展閱讀文藝美學著述

理論源于實踐,是對實踐中經(jīng)驗的總結,是思想認識的概括與升華。要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必須了解藝術的規(guī)律和特點?!叭魏我婚T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理論體系。”理解學科體系的原理,是實現(xiàn)由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飛躍。閱讀文藝美學等著述,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藝術涵養(yǎng)。理論涵養(yǎng)是指具有較高的理性思維能力和豐富的理論知識?!袄硐胨季S是一種用概念、判斷、推理并作出理論闡述的思維方式,又稱理論思維?!崩碚撝R不僅指藝術理論,還包括哲學、社會學、美學、心理學等眾多的學科知識。一個教師對文學、美學思想了解的多少,掌握的深淺,直接關系到其審美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高低。正如一個文學藝術批評家為什么比其他接受者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入,就是因為他有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才能對藝術作品做出科學的批評。同時,在學習文學、美學等著述時,還能學到一定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技能、技巧等,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因此,通過學習,不但有助于增長文學、美學理論知識,使自己對美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達到能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2.3語文教師應注重文學藝術實踐

第6篇: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藝術家;審美規(guī)則;藝術家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063-02

一、藝術家的藝術個性與審美規(guī)則

(一)藝術的審美與個性與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關系和作用

藝術的美來源于藝術家個人的藝術魅力,美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意義和表現(xiàn),由不同時代的藝術家來發(fā)展、發(fā)揚、叛逆等。在不同時代不同藝術家感受到不同生活經(jīng)歷,或深沉悲痛、或熱情瘋狂、或變態(tài)異類。以及后人對前人的或贊美或批評的眾多評價,一代一代的傳播著前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審美規(guī)則,這也是藝術家的價值。

在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中究竟是什么在散發(fā)著吸引力?吸引我們去體會,去感受作品中的意義。這種吸引力為什么會使我們覺得美,而另外一些東西的感覺就是丑的。在種類繁多的作品中總會有一些東西吸引我們的注意。

我認為在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有藝術家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個性和獨到的審美規(guī)則。藝術家創(chuàng)作會和觀眾之間形成共鳴,這就是藝術家作品的吸引力。這種獨特的吸引力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它來源于內心深處的共同的感情,激情、傷感、愛情等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在記憶邊緣中沉睡的記憶的碎片,忽然被喚醒的一瞬間,產生的觀眾與作者之間心與心的共鳴。藝術家在作品中有意無意的留下一些線索,引導觀眾去發(fā)現(xiàn)自我。這就是藝術家的吸引力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個性,也是藝術家審美的規(guī)則。

藝術個性是藝術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獨特性,藝術家獨豎一幟的標志,是藝術家與其他藝術家的區(qū)別之處。審美規(guī)則是以時代為方向,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特點。藝術家的審美規(guī)則是在時代的背景下,結合藝術家個性的發(fā)展,而形成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規(guī)則。

藝術家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價值,但藝術家的個性與規(guī)則永遠散發(fā)著魅力。

(二)不同時代藝術家對個性與規(guī)則的理解

1.古希臘藝術家的規(guī)則和個性

以古典希臘雕塑為例。古希臘的美學被認為是古典美的規(guī)則,在古希臘美學思想中,宇宙是一個整體充滿生活秩序。以宇宙為大美,以人體為縮小的宇宙觀,人體美是小秩序小宇宙。古希臘藝術家以人體雕塑來表現(xiàn)心中的英雄形象。比例、和諧、整體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成為雕塑審美的規(guī)則。古希臘古典美學價值的中心是審美規(guī)則的形成,審美的規(guī)則是希臘審美生活的表現(xiàn)。古希臘的古典神話的神秘,古代人對神話的執(zhí)著,對人體美的崇拜。使人體成為最真實、最可靠、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古希臘的作品的作者體會到的不光是審美規(guī)則,還有對自己當時生活的真實寄托。藝術家在作品中種下了自己的希望和向往,把自己的意愿傳播后世。

綜上述訴。審美規(guī)則,是古典美的審美標準之一,這種規(guī)則也成為以后雕塑審美評判中的重要依據(jù)。在觀眾的心理留下很深的烙印,即使欣賞者不是藝術家或對藝術沒有什么研究,他們依然可以區(qū)分出古典式希臘雕塑。這也是古典美的魅力。

環(huán)境的不同、時代的不同、藝術創(chuàng)作的對象的不同,這些都會造成藝術作品的不同,藝術家的成長過程,對生活、文化修養(yǎng)的不同感受都會成為日后創(chuàng)作風格個性的不同,如素材的選擇的不同,對顏色傾向的不同。而這些經(jīng)歷也許也會出現(xiàn)在觀眾的成長經(jīng)歷中。

2.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特點

在文藝復興時代的米開朗基羅只從一件古典雕塑軀干上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明確的原則“一定要以金字塔形的,蛇形的和擺成一種、兩種或三種姿態(tài)的形體為自己的構圖基礎像火焰一樣跳動”。這是米開朗基羅對古典美的研究和發(fā)展。他發(fā)現(xiàn)古希臘雕塑的美可能來源于藝術的運動,運動可能使作品更有生命力,更有表現(xiàn)力,像火焰一樣跳動。在古希臘哲學中火是所有元素中最活躍的東西,因此火舌的形式是最易于描繪運動的?;鹧婢哂薪清F體或尖物的形狀,它好像是以這種鋒芒劈開空氣,以便上升到它所固有的領域,因此這種形式的構圖將會是最美的構圖。(《繪畫記》海多克譯 洛馬佐 第一卷 第一章)

在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特征,對輪廓線的提煉整體造型的嚴謹,既有希臘審美的特征,又有自己對雕塑的先發(fā)現(xiàn),還有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描寫。這也形成了米開朗基羅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自己明確的審美規(guī)則。

在文藝復興之后,由于思想的開放神學地位的逐漸衰弱,科學技術的逐漸發(fā)展,導致西方新興的藝術流派層出不窮。尤其集中在世界大戰(zhàn)前后,人們對人生的態(tài)度和觀念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人性的反思,個性的覺醒。藝術大師的作品也有不一樣的變化和發(fā)展。

3.現(xiàn)代藝術中藝術家的個性發(fā)展以及中國藝術的特點

歐洲的藝術發(fā)展和中國藝術的發(fā)展是不同的,但藝術家的個性發(fā)展是相同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是以封建統(tǒng)治為主,封建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比較穩(wěn)定,中國藝術家以文人藝術為主,文人藝術的發(fā)展也隨著時代的不同或是個人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的變化,在由于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以朝代為時代分界,所以導致中國藝術品的時代風格明顯。文人藝術家的生活比較自由,作品的題材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生活向往高尚道德,這也符合中國人的封建傳統(tǒng)文化,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子的“無為而為之”,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以中庸為人生最高境界。這導致中國文人藝術家對人生的探索更深入、更細膩、更有禪意,在藝術的材料上也比較固定。

不同時代、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這些就是藝術存在的價值,已不一樣的觀念來表先自我,這是藝術家存在的價值。藝術家個人的價值就在于個人的審美規(guī)則和個性被觀眾所認同。

二、藝術家的生活經(jīng)驗和專業(yè)技術與藝術家的個性與審美規(guī)則之間的聯(lián)系

為了體現(xiàn)自我,求新、求變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的愿望,這和觀眾的審美相一致。變化就是藝術創(chuàng)品的生命,就必須時刻以良好的心理在藝術活動中永遠保持清醒的創(chuàng)作意識。

(一)藝術家的觀念的重要性

藝術家明確自己的審美規(guī)則和個性,在創(chuàng)作中按照自己的藝術意識,選擇最適合自己理想的創(chuàng)作方法去表達自己對外界事物的感受、認識和情感。每一個藝術家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擇選一個屬于自己的角度和情感去表現(xiàn)這種情感,最后呈現(xiàn)于作品中的就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和境界?!皠?chuàng)作個性就是一個藝術家,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家的主觀個性方面。各種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明顯特征的組合,它是在一定的生活實踐、世界觀和藝術修養(yǎng)基礎上所形成的獨特的生活經(jīng)驗、思想情感、個人氣質、審美理想以及創(chuàng)作才能的結晶”(王潮聞《美學概論》)。由此可見創(chuàng)作個性就如同每個人的長相都會不同,是屬于每個人所特有的??梢耘c他人相近,但在細節(jié)的感受和處理上絕不可能有相同的地方。一個藝術家以他個人的創(chuàng)作個性抄襲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那只能證明這名藝術家還未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審美規(guī)則,或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審美規(guī)則沒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創(chuàng)作的沖動。藝術不可以模仿、抄襲或代替。如同一個人帶著不同的面具在照鏡子。藝術家的情感和審美理想經(jīng)過藝術家的選擇在藝術方法和所運用的藝術語言得到具體而真實地實現(xiàn)。這就要求藝術家在把握自己藝術個性和規(guī)則的同時,要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作出與之相適合的表現(xiàn)方法和自己的藝術語言。只有二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夠相互融合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規(guī)則才能最終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沒有創(chuàng)作個性和審美規(guī)則的藝術家,其創(chuàng)作意識的實現(xiàn)因為缺乏強烈的自覺性而顯得平淡無味,而失去了個性所應有的鮮明性和獨特性。如果藝術家單純?yōu)榱遂乓约旱膭?chuàng)作意識而無度的夸大,張揚或虛偽、浮夸的創(chuàng)作個性,過分強調自己對事物感受的獨特性以及藝術方法和語言的獨特性,那么這種創(chuàng)作個性只能算作虛張聲勢,所謂的創(chuàng)作也因此變得毫無意義的自我欺騙。

(二)藝術家的靈感與天賦對作品的影響

藝術家的選擇往往對外界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突出的審美感受能力、豐富的情感并且傾向于以何種藝術手段表達其感受、認識想法和情感的理想途徑。這些藝術家在藝術方面的天賦往往高于一般人。他們對藝術的思維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等通常比常人表現(xiàn)的更具有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天賦只是一個人,成為藝術家的潛在可能性,最終能否成為真正以藝術為表達情感手段的專業(yè)藝術家,首先要取決于藝術家的這種天賦是否得到開發(fā)和施展的機會這就是走向專業(yè)藝術家所必須進行的第一步修養(yǎng),既專業(yè)技能的訓練,藝術家的專業(yè)技能必須通過特別的學習和訓練才能獲得專業(yè)技術包括意見具體作品所必須的藝術手段和特殊技巧。天賦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有無意識的作用,天賦與技能在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對于一切選擇藝術事業(yè)的人來說無論他的天賦有多高,過硬的專業(yè)技能學習和訓練都是未來創(chuàng)作實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天賦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藝術家生活中的靈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單一的靈光閃現(xiàn)不是藝術風格的確立,但可以沿著靈感的方向繼續(xù)前行。

(三)藝術與技術的關系

專業(yè)技能的訓練只為藝術家進入創(chuàng)作實踐準備必要的本領和能力,而如何利用這種本領和能力則要依據(jù)藝術家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也就藝術家的個性和審美規(guī)則。藝術家在生活體驗中按照自己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對外界事物進行分析、判斷和觀點,最后形成了自己關于美的看法和態(tài)度,以及規(guī)則。觀眾的審美觀世界觀與藝術家的審美創(chuàng)作規(guī)則之間有焦點也有不一致性,沒有必要一定要把作品做到十全十美。

創(chuàng)新即是運用全新的藝術語言和創(chuàng)作方法,表達出新的藝術情感、形象和境界。藝術是從生活中來,藝術家在生活中獲得的情感是非常豐富的,要樹立創(chuàng)作的意識,藝術家以新的心態(tài)去審視引起他藝術興趣的客觀對象,不斷地重新調整自己想去表現(xiàn)的創(chuàng)作欲望,整理創(chuàng)作形式,拋去不合時宜的舊觀念,使自己在內心感受上永遠與新事物的發(fā)展相一致,滿足自己渴望變化的發(fā)展。所以才“世界上最年輕的藝術家”――畢加索。畢加索的藝術風格多變也是畢加索的審美規(guī)則和個性。畢加索不肯重復別人,更不愿重復自我,風格、觀念、形式的變化也為他的藝術生命帶來常青。

第7篇: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

廣義的講,音樂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但是目前音樂的概念仍存在著激烈的爭議,通??梢越忉尀橐幌盗袑τ谟新?、無聲具有時間性的組織,并含有不同音階的節(jié)奏、旋律及和聲。而《詞典》上的定義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在所有的藝術類型中,比較而言,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雖然大多數(shù)音樂是依靠聽覺,但是音樂實質是依靠感官,甚至耳聾的人也能夠通過感覺自己身體的震動來體驗音樂,最著名聾音樂家的例子便是貝多芬,其絕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后創(chuàng)作的。春節(jié)晚會上的千手觀音,是一群聾啞人的最美麗的杰作,他們依靠感官,體會音樂的韻律。音樂是人們思想情感的載體之一。音樂創(chuàng)造是有目的的,有其豐富的內涵,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從效果上講它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表達人的情感。

音樂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通過音樂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這在歌曲中這種作用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音樂在鼓舞人們認識時代精神和內心世界的各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幫助人們認識某些具體的生活現(xiàn)象方面是能夠發(fā)揮它應有作用的。人們通過音樂藝術所表達的情感,產生相應的聯(lián)想,從而可以從中看到完美真實的生活畫面,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具體歷史階段生活的某些方面。此外,因為它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的正確觀點,具有教育作用。這種教育作用是通過音樂激起人們的感情而達到的,音樂藝術最容易使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2美育及其價值

什么是美育,它有什么特點,在人的全面發(fā)展過程中它起什么作用,通過什么途徑來進行的,這些問題,都在我們心中纏繞,想進一步的了解。所謂美育即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們的心理活動的特殊范疇,如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來培養(yǎng)人類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趣味和穩(wěn)固的審美情操,并激發(fā)其豐富多彩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它雖也以藝術為主要手段來反映審美理想,但它更強調自然美和社會美特殊的作用和強烈的效果。它是通過美的各個領域,各種形態(tài)而實現(xiàn)的。所以,它不同于藝術教育。它也不是美學,因為美學除了研究人對客觀世界審美認識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以外,還研究客觀現(xiàn)實中美好的事物。但是美育卻遵循美學原理,根據(jù)教育學的客面規(guī)律,研究怎樣培養(yǎng)人們對于自然美、社會美、形式美和藝術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chuàng)造的能力,怎樣培養(yǎng)人們具有健康的審美情感和審美情趣。所以美育包括感受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四個層次。美育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在智能,道德和體格上的全面發(fā)展,也使得病人早日恢復健康。美育強調的是育,要通過日常生活,社會自然和音樂,美術,舞蹈,文學,電視等各種教育手段來提高。

美育可以通過音樂這種途徑來提高,音樂可以通過其實踐過程,滲透美育價值。用音樂特有的藝術魅力,美的神韻震撼心靈,在促進學生形成完美個性方面產生影響。因此音樂對美育影響巨大。

3音樂與美育的關系及其對美育的影響

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其本身無疑具有某種潛在的教育價值。這種教育因素的社會影響,是無法估計的。要通過音樂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育能力,就必須使學生通過音樂形象,把握其表現(xiàn)的美的思想感情和美的現(xiàn)實生活。要達到這一目標通過音樂直接向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具有美感的音樂藝術形象能夠為學生提供了情感體驗的意境,學生在情感體驗中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感受音樂藝術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很多音樂正是借助有組織的音響運動,通過塑造藝術形象,在潛移默化中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動人們的心靈,傳達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讓學生長期不斷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他們就能在長期的藝術形式熏陶下,形成感受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我們就具體音樂對美育的影響從幾個方面來做簡單的闡述:

3.1音樂在精神上的審美愉悅感。音樂帶來的美不僅表現(xiàn)在快樂的氣氛,而且也可以給參與者雙方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高校開設音樂課程,鼓勵學生高業(yè)余音樂活動,其主要目的就是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愉悅學生的心情,使得學生的整個心靈世界將處于一種和諧自由的境界。在心情舒暢的前提下去主動參與學習和生活,達到美的融合。所以,音樂滲透著審美愉悅。

3.2音樂以其感染力滲透美感。音樂作為藝術審美的感性形式,其感覺、知覺、表象集中在感官上。音樂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離不開音,作為音響傳達出和諧美妙的感覺,對于審個體來說具有極強的知覺滲透力。如有一段音樂給人以沉悶、壓抑之感,欣賞后,會覺得如同天陰了,烏云密布,山雨欲來的感覺。聽久了,就會讓人們的心情沉重。而我們聽小提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即使那些并不了解梁祝愛傳說的人也會為樂曲組成的美妙樂章所感動。輕柔美的音響,波瀾起伏的協(xié)奏,向人們展示出愛情的美樂章。一曲交響樂的音響滲透出一種氣勢磅礴、催人振奮的美感。這就是音響之美作用于審美個體的感知,久而久之使審美感知得以強化,從而提高審美能力。音樂這種美的感染力對于審美個體來說,既是審美的享受,同時在審美享受中強化了審美感知。

一曲《我的中國心》,每每起來都令人心潮澎湃,啟發(fā)愛國主義情懷。音樂正是借助著這樣的旋律和思想塑造藝術形象,在潛移默化中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動人們的心靈,傳達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讓學生長期不斷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他們就能在長期的藝術形式熏陶下,去感受美。

3.3音樂激發(fā)美的創(chuàng)造力。音樂除了美的感受和愉悅之外,還會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美。作曲作詞者,首先能夠深刻感受生活中的音樂,然后通過感知去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挖掘,創(chuàng)造出美麗

的音樂作品,從而強烈地感染著審美主體。在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造者本人是他所創(chuàng)造的音樂的第一個鑒賞者,因為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審美過程。創(chuàng)作過程作為一個能動的審美過程,能比單純欣賞和表演活動更強烈,更深刻地體會到美的真諦。因此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本身就是提高審美能力的更有效途徑。因此對于教育者而言,可以通過作曲課來加深學生對音樂美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激發(fā)他們對美的敏銳感受,喚起他們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鼓勵學生多注意身邊的事物,深入體驗生活,收集音樂素材,注意從優(yōu)秀作品中汲取藝術營養(yǎng),選擇適合自己的題材去進行創(chuàng)作。

綜上所述,音樂是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美育有其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段晉中.《略論音樂與高校美育》《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6

第8篇: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

使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真實生存環(huán)境作為藝術學習的起點,這樣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到美,發(fā)現(xiàn)到閃光點。也就是說,藝術學習只有與日常生活連接,才能獲取和擴展藝術想象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素材和靈感。讓學生對環(huán)境和日常事物認真觀察、聆聽和反思,不斷發(fā)現(xiàn)其中的變化,才能提高個人對美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感受。席勒說過,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這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絕大多數(shù)藝術都是人類情感的表達和豐富精神生活的展示,首先,要做的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取決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屬性和人的主觀意識。老師要做的是通過各種手段(媒體、圖片、實物)引導學生全面的欣賞作品,而不是單方面的給學生下個死定義,告訴學生什么是美的、什么的丑的。其次,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對美的事物比較和想象的能力。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比較、想象和聯(lián)想,加深他們的審美印象,在心靈中刻畫出美好的感覺,創(chuàng)造更為豐富多彩的作品。最后,培養(yǎng)學生欣賞和判斷能力。迦迪那曾今說過:“任何美的藝術品都不可能沒有一點小小的瑕疵,但真正的美卻一定能夠掩蓋這些小小的瑕疵。”所以,好的欣賞能力將對我們未來的發(fā)展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然而什么是欣賞呢?欣賞是人們以一種愉快的心情來贊美一件事物,從而領悟到其中的奧妙、其中的美。這種對美感的欣賞,可以是來自自然的,也可以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增加欣賞能力的同時,也是對我們自身審美判斷能力的提高。如果說對美的感受和欣賞,是一種情緒體驗,是形象思維相聯(lián)系的;那么,審美判斷,則是在情緒體驗的基礎上,由形象思維過程進入邏輯思維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活動。老師應該讓學生們自行對藝術作品(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的)在一起進行分析“對話”,讓學生進行審美判斷。把畫中所提倡的美與其中隱喻的丑同時作為對象來感受、鑒別,并作出審美的、倫理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這樣的教學無疑是生動的,使得的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更獲得了良好的審美判斷能力。因此,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有相互尊重,互教互學,讓學習的方式更為豐富;而家長則應該重視“聆聽”,“聽”是一種很好的認同的方式,當一位孩子對你訴說則表示他足夠的信任著你,希望你在他未來的道路給予良好的建議。興趣是天生的教師,各種不同的選擇都會造成不同的教育結果。因此作為當代的教師除了把自己滿腔的學習熱情灌注給學生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們學的有興趣學的快樂,這樣才能有效地改變現(xiàn)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審美心理

學生的審美教育培養(yǎng)對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審美的培養(yǎng)是源自于學生在生活中對于審美趣味的積累。這就需要我們在藝術教育的工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一個普遍審美能力。每個人在心中都有一個固有的審美定式,你認為美的,他認為不一定美。那么這就需要我們對于藝術作品的一般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普遍審美。當然這也是在長期的培養(yǎng)當中形成的一種能力。但是當今的素質教育還需要學生們具備一定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在教育他們具備一定審美能力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他們對于自我開發(fā)的一種稟賦。藝術是源于一種情感的積累,那么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會含有自己的藝術聯(lián)想,這同樣是也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需要重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盡可能的展現(xiàn)出藝術教育誘人的“趣味”,要讓學生在學習藝術的時候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那么他們才有可能會對藝術有一定的認識,形成一種愉悅的審美心理。要讓學生們知道好的藝術作品可能讓欣賞著得到滿足,那么他們才會愿意主動去接受藝術所帶來的樂趣。

三、結語

第9篇:藝術審美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幼兒;幼兒藝術審美;教育

一、小班幼兒藝術審美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個案探討

1.案例簡述

有一天,我們上“夏天的衣服”一課,老師出示一些襯衫、短袖、裙子等,幼兒們一直在討論,互相看著自己身上穿的衣服,紛紛議論著各種顏色,我說可以按照老師的顏色涂,也可以動腦筋自己涂,并說明了要求。他們紛紛開始涂色,坐在邊上的天天有些猶豫,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我過去看了看,他翹著小嘴說:“我今天的衣服顏色不好看,有些熱。我不喜歡,可是媽媽非要我穿?!彼俏覀儼嗪芏碌男∧泻?,知道的可多了,他又接著說:“老師我想畫一件涼快的衣服可以嗎?”我說:“當然可以!”天天的小手拿了淡藍色的蠟筆開始往上涂。我心里一驚,覺得他太棒了!班里絕大部分幼兒會按照老師的要求涂色,可是我希望他們都能有自己的想法,這樣會更好!

2.案例分析

通過對這則案例進行分析,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我國幼兒教育中,已經(jīng)有意識地開展一定的藝術審美教育。但是如何進行幼兒藝術審美教育,這是我們需要認識和探索的。目前幼兒藝術審美教育已經(jīng)逐步開展,成為各個優(yōu)秀幼兒園競相推崇的教育特色。我們在充分肯定幼兒藝術審美教育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也應看清楚目前幼兒藝術審美教學存在的一些怪現(xiàn)狀,看似欣欣向榮的藝術審美教育表面,隱含著很多令人憂慮的問題。

(1)忽視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是幼兒藝術審美教育活動的重要目的之一。藝術審美教育是以感性認識方式對審美對象進行整體性欣賞的活動,這一活動的本身極具創(chuàng)造性。通過自身的感受,對審美對象進行綜合的把握,感受、發(fā)現(xiàn)其內在蘊涵,這一過程中必須有主體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幼兒身上這種創(chuàng)造性已經(jīng)被人為地遏止、限制。在本案例中,全班的孩子,除了天天,無不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涂色,而沒有自己的想法。這一看似簡單的細節(jié)實際上暴露了我們幼兒教育的缺失。在現(xiàn)在的教育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從小便將理性的、帶有“權威性”的定論強加給孩子,結果造成了他們創(chuàng)造能力的喪失。久而久之,孩子對藝術的奇思妙想和獨特表現(xiàn)因為這種“權威性”的定論而慢慢地走向消亡,從而出現(xiàn)案例中的一幕。

(2)藝術審美教育方法落后。雖然當前幼兒藝術審美教育得到重視,但是在教育方法上并沒有得到創(chuàng)新和改變。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當前幼兒藝術審美教育在方法上仍然遵循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強調教師的示范和兒童的模仿,忽視兒童的體驗。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逐步認識到這一缺陷。對于幼兒來說,課堂教學并不能真正使他們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而課外的教育方式反而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小班幼兒藝術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建議

建立科學的幼兒藝術審美教學模式是構建幼兒藝術審美能力教育的關鍵。筆者結合自身實踐經(jīng)驗,認為可以從營造美的情景、感受美的氣息、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三個方面來建立藝術審美教學模式。

1.營造美的情景

在為幼兒營造美的環(huán)境之時,要做到綠化、美化、兒童化,并將音樂帶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中,使幼兒能在輕松愉快的音樂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同時要培養(yǎng)幼兒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能力,并引導他們去認識美和追求美。如讓幼兒欣賞一段非常優(yōu)美的曲子或者看一段很精彩的視頻,讓幼兒從聲音、顏色、動作中去感受美。在此過程中,引導幼兒進行正確的審美,幫助他們形成初步的健康的藝術審美觀點,并逐步養(yǎng)成幼兒能夠自主地對周圍事物的美丑進行評價的習慣。

2.感受美的氣息

感受美的氣息有多種手段。筆者認為在幼兒藝術審美教育中,審美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方式是感受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感受、欣賞藝術審美教育中的美,這是可行且符合幼兒實際的。大自然是藝術審美教育的廣闊天地。

3.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

對于藝術審美教育來說,增強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題中之意。筆者認為,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點到為止,不能越俎代庖。對于相關內容不能講述過多,而應該給予幼兒一定的創(chuàng)造空間。比如,上文所提及的“夏天的衣服”一課,教師可以將創(chuàng)造機會留給幼兒,在課堂中直接提出以下觀點,即“你們認為夏天的衣服應該是什么樣的?”這樣開放性的問題答案不是唯一的。對于他們新穎的觀點,應該及時加以褒獎,鼓勵他們自由思索,尊重獨創(chuàng)性,鼓勵多樣性,使幼兒在寬松、融洽、生動活潑的精神環(huán)境中,樹立創(chuàng)造的勇氣和信心。

藝術審美教育的特點,是以生動、具體的美感形象來教育幼兒教師要自覺運用美學規(guī)律,采用多種富于變化的教學方法,把藝術審美教育貫穿于教學之中,使幼兒不斷感受到藝術審美教育中的美。

參考文獻:

[1]劉曉東.兒童教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301.

[2]劉曉娟,盧清,程志宏.基于審美的幼兒藝術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