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行政公益訴訟概念范文

行政公益訴訟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行政公益訴訟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行政公益訴訟概念

第1篇:行政公益訴訟概念范文

[關鍵詞]公共利益 行政公益訴訟 原告資格

一、公共利益及行政公益訴訟的內涵

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公共利益,關于公共利益的概念學界有不同的解讀。有學者認為: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從字面上解釋,是指公共的利益。公共利益的倡導與維護,既是現(xiàn)代國家的任務、政府行為追求的目標, 同時也是一個使用極其廣泛的重要法律概念。公共利益涵蓋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某種情形下,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相互交織。但是,一般情況下,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是有區(qū)分的。

現(xiàn)代國家,行政權是不斷擴張的,濫用自由裁量權或行政不作為等都會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損害。有學者認為:依法享有資格的當事人,基于維護公共利益目的,認為行政機關及其他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存在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行為,因而提起行政訴訟,由法院依法處理違法行政行為的活動。也有人認為所謂行政公益訴訟是指:當行政主體的違法作為或不作為的行政行為對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時, 可以由公民、公益性社會團體、特定的國家機關依據法律的授權向法院提出行政訴訟的制度。本文認為行政公益訴訟不同于個人利益的私訴,而是在行政主體濫用行政權或者違法不作為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造成損害或侵害危險的情形下,立法賦予與違法具體行政行為無法律上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或其他主體以原告資格為維護社會公益提起行政訴訟的制度。結合學界觀點,本文認為行政公益訴訟有以下特征:

作為行政公益訴訟,必然是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違法而侵犯了是公共利益,缺乏直接的行政相對人,決定了與該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主體的不確定性。當事人若要請求司法機關對其與他人之間的糾紛進行裁判,必須具備訴的利益行政公益訴訟中當事人行使訴權的出發(fā)點則是公共利益。

行政公益訴訟的范圍嚴格?;诠嬖V訟原告及客體的特點,為免發(fā)生濫訴現(xiàn)象,導致行政效率降低,司法運作成本提高。公益訴訟宜確立較為嚴格的受案標準以防止行政公益訴訟大量突現(xiàn),確保法院有充分準備應對。

行政公益訴訟的標的及客體特定。行政公益訴訟的對象只能是行政主體的違法具體行政行為或不作為,訴訟的客體是該具體行政行為損害或可能損害的社會公共利益,基于此被具體行政行為涉及的公民或其他主體可以提起公益訴訟。

二、我國行政公益訴訟現(xiàn)狀及外國的實踐經驗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提訟?!比狈Ψ缮现苯永﹃P系的公民或其他主體沒有權,提起行政訴訟的前提是原告認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關系。公民或其他主體對于認為是違法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具體行政行為,因不符合原告資格條件而不能向法院。依據行政訴訟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特定限于具體行政行為,原告資格特定為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直接利害關系,限制了行政公益訴訟權的保障范圍,導致當事人只能對屬于受案范圍內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時才得提起行政訴訟。

目前我國的行政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行政訴訟,只能是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行政機關行政權力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有權向法院提起的訴訟。公共利益受到行政權力侵害的案件,通過行政訴訟實現(xiàn)法律救濟,在行政訴訟法上缺乏根據。

國外發(fā)達國家在行政公益訴訟上有一些成熟的經驗:(1)英國訴訟制度中的檢舉訴訟規(guī)定:凡涉及公共權力和公共利益的訴訟并要明文頒布訓誡令或宣言的,凡是為防止損害公共利益或約束公共機關不致發(fā)生違法行為的,經檢察長許可后,可借檢察長的名義訴訟。私人在檢察總長的授權下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2)法國行政法中越權之訴的目的就是為了糾正違法的行政行為, 保障良好的行政秩序, 而不僅限于保護人的主張權利, 該訴訟著眼于公共利益,力求保障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是對事不對人的客觀訴訟集體利益受到行政決定的直接影響時社會團體可提起越權之訴。(3)在日本,行政公益訴訟被稱為民眾訴訟,其原告不必是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地方公共團體所轄區(qū)的任何居民,基于公共利益,如果認為該地區(qū)的行政官員有違法或不當支付公款、疏于財產管理的,都可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原告資格及主體范圍也是一個不斷演化的歷史過程,不同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主體具有廣泛性。受歷史沿革和司法傳統(tǒng)的影響,行政公益訴訟模式各具特色。

在各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較為的普遍是以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和公共利益的代表提起行政訴訟。而且充分尊重公民作為社會主體的地位,英美法系國家的公民也享有原告資格可以自主提起行政公益訴訟,隨著現(xiàn)代行政法的發(fā)展與公民權利保障的擴大,公民原告資格授予條件逐漸放寬。

三、關于原告資格的建議及范圍確定

第2篇:行政公益訴訟概念范文

【論文摘要】行政權力的日益擴大,極易使社會會共利益遭受侵害。。如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從域外經驗看,現(xiàn)代法治國家大多把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作為保障手段。但在我國,行政公益訴訟的立法尚處于完全空缺的狀態(tài)。這一法律制度的缺失,不利于構建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建立中國特色的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成為當前理論討論和司法實踐的熱門。構建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應當在的立法上,對訴訟主體、受案范圍、舉證責任和激勵機制等題目作出明確規(guī)定。

隨著行政權的日益擴大,損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為日益增多,為限制行政權的擴張,很多國家開始在行政訴訟領域引人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同樣存在大量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受侵害的現(xiàn)象,卻由于現(xiàn)行公益訴訟的缺失,無法通過保護利益方式中最有效的方式—訴訟來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近年來,隨著一些直接關系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案例的出現(xiàn),行政公益訴訟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并逐漸成為一個司法熱門話題。目前,我國法學工作者對行政公益訴訟理論的討論和研究正在不斷深人,但行政公益訴訟本身在立法上還是一片空缺。從保護公共利益、建想法治社會角度看,應在鑒戒域外經驗基礎上,完善我國訴訟立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公益訴訟制度。

一、建立并完善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是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要求

公益訴訟起源于古羅馬,是和私益訴訟相對而言的,“私益訴訟是保護個人所有權利的訴訟,僅特定人才可提起,公益訴訟是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除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外,凡市民均可提起?!惫嬖V訟雖早在古羅馬就已存在,但引起廣泛關注卻是在20世紀。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日益社會化,現(xiàn)代社會的政府廣泛地干預社會的教育、衛(wèi)生、經濟、文化、福利事業(yè),治理范圍不斷擴大,隨著現(xiàn)代行政法的發(fā)展,行政權日益強大、極度擴張,不時侵害私人權利主體的正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侵害前者的利益的違法行政行為,受侵害權利主體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對于侵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政行為,世界主要法治國家都建立了類似的行政公益訴訟制度。行政公益訴訟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個人以為行政機關或法律授權組織所實施的行政行為侵害了公共利益,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依法向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法進行審理和判決的活動。

同傳統(tǒng)行政訴訟相比,作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針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第一,主體的廣泛性?!靶姓ㄉ系脑尜Y格概念與司法上的原告資格概念都不是靜止不變的”,公益訴訟正是原告資格不斷拓寬、公民提起行政訴訟的渠道越來越暢通的產物。行政公益訴訟的主體不局限于具體正當權利直接受到不法侵害者,其他特定國家機關、團體和個人也可以以公眾利益受到侵害為由代表國家和公眾提訟。第二,訴訟目的的公益性。固然有的行政公益訴訟也會牽涉到者的私益,但行政公益訴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確保行政行為的客觀正當性、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律的尊嚴與社會正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行政公益訴訟的設立承載著更多的社會責任。第三,訴訟功能的預防性。行政公益訴訟的提起不以發(fā)生實質的損害為要件,當國家機關的違法行為、不當行為或者不行為,即使還沒有達到使公民、法人的利益遭受現(xiàn)實損害的時候,無法律上直接利害關系的人也可以訴請司法機關對其進行司法審查,因此,行政公益訴訟的功能具有明顯的預防性質。

在我國,從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及其相關規(guī)定中都找不到有關公益訴訟的痕跡,行政公益訴訟在我國立法上還是一片空缺。立法上無規(guī)定并不即是實踐中不存在,隨著大眾法治意識、權利意識的進步,一些關乎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例不時見諸于報端,在社會上,在學術界掀起層層波浪。例如,嚴正學訴椒江文體局不履行法定職責案、沈某訴浙江桐鄉(xiāng)市國稅局行政不作為案、杭州一市民狀告杭州市規(guī)劃局違反規(guī)定在西湖風景規(guī)劃區(qū)內批準建立非旅游設施案、南京市紫金山觀景臺案等,這類實際上屬于行政公益訴訟的案件中,法院都以公民原告不適格、公***張的公共利益不屬行政訴訟保護的訴的利益范圍為由駁回了公民的。在夸大現(xiàn)代法治,夸大維護公共權利的今天,建立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勢在必行。

二、構建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是促進社會***和完善法治的有效措施

當前,我國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與法治成為當代社會的兩大主旋律。構建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對促進社會***和完善國家法治具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由于:

(一)構建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源于對公共利益保障的需求

維護和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是實現(xiàn)社會***的題中之意。在當前我國廳政公益訴訟制度缺失的現(xiàn)狀下,維護公共利益經常因沒有具體可操縱的措施而成為一種法律口號,違法行政作為或不作為對公共利益的侵害得不到有效遏制。這在國有資產流失、公共資金的不當使用、環(huán)境污染(不僅僅是自然環(huán)境,還包括市場競爭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等)等方面尤為突出。大量維護公益的行政訴訟均因人與被訴行政行為無直接利害關系,不具備原告資格而被駁回。可見,基于維護公共利益的需要,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有著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構建行政公益訴訟制度能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

依法治國的基礎在于依法行政。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題目是,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并不是超脫一切利害關系之外的,他們本身也組成了若干團體和階層,互相間也有形形的利害關系,行政執(zhí)法過程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團體保護主義現(xiàn)象比比皆是,都說明了這個題目。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將行政權的行使納人司法審查的范圍,通過法院對行政公益案件的審理,審查某個政府機關的某項行政行為的正當性,就可以審查某個政府機關公務員與行政權有關的某項行為的正當性,使權力得到有效的監(jiān)視和制約。

(三)構建行政套益訴訟制度是完善行政訴訟制度的需要

完整的訴訟制度,既應當有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正當權益的救濟,也應當有對國家和公共利益的保護。缺少行政公益訴訟,是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一個重大缺陷。首先,行政訴訟法的立法宗旨決定了建立行政公益訴訟的必要性。行政訴訟法的兩大宗旨表明,行政訴訟中既應有私益之訴,也應有公益之訴,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欠缺對行政公益訴訟的規(guī)定,顯然有違其立法宗旨。其次,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是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拓展的要求。行政訴訟的發(fā)展要求我國《行政訴訟法》要確立對抽象行政行為至

感謝您的閱讀,*。少是規(guī)章以下的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的審查制度,而行政公益訴訟制度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再者,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全面拓展也要求我國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

三、構建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具體設想

(一)實現(xiàn)多元化的行政會益訴訟主體

“在社會利益上,每個人都是為權利而斗爭的天生的斗士?!眳⒄崭鲊涷灢⒔Y合我國實際情況,筆者以為在我國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主體應實行多元化,包括檢察機關、社會團體、普通公民等都可以提起公益訴訟。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jiān)視機關,在行政程序意義上的監(jiān)視應該是全面的、完整的,現(xiàn)階段的行政訴訟監(jiān)視實際上是一種嘗試性監(jiān)視,具有不完整性。因此,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政機關,檢察機關應代表國家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社會團體的主要功能是對成員利益及社會公益的維護,以及對政府活動的參與和監(jiān)視。社團應在不特定多數的成員利益和社會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代表成員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如在工商部分對生產劣質食品的廠家不加治理的情況下,消費者協(xié)會即可代表廣大的消費者對工商部分提起公益行政訴訟。另外,應答應普通公民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政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權利。

(二)明確行政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

行政行為侵害社會公益往往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廣泛的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為損害公共利益或者有損害公共利益之危險的行政行為都應確定為行政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它包括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現(xiàn)實生活中,主要集中在: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平衡;侵害廣大消費者權益;危害社會公眾生命和身體健康;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國有資產流失;破壞社會公益事業(yè);危害公共安全等領域。

(三)確立行政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

我國的行政訴訟一直采取舉證責任顛倒的舉證規(guī)則。在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中,原告面對的一般是強大的行政機關,無論從資源的支配還是信息的占有或獲取方面都處于弱勢,“讓較少有條件獲取信息確當事人提供信息,既不經濟又不公平”。因此,為了實現(xiàn)原、被告雙方氣力的均衡,行政公益訴訟也應實行舉證責任顛倒原則,規(guī)定對具體行政行為正當性的舉證責任應由被訴的行政機關承擔,鑒于行政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及規(guī)范性文件數目及內容的龐雜,結合依法行政的要求,提供相關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的責任也應由被訴行政機關承擔。原告只需要承擔證實被訴行政行為存在或者可能存在對公益的損害的舉證責任即可。

第3篇:行政公益訴訟概念范文

【關鍵詞】行政公益訴訟 制度建設 社會公共利益 公益訴訟主體資格 公訴人

行政公益訴訟的被訴行為往往是侵害或危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一般并不直接損害原告私人的利益。在單純私人利益直接受損害的情形下,只需訴諸傳統(tǒng)的行政訴訟手段即可處理;而在行政公益訴訟的場合,原告申訴的基礎并不在于自己的某種利益受到侵害或脅迫,而在于希望保護因私人或政府機關的違法行為而受損的公眾或一部分公眾的利益。行政公益訴訟在日、美的發(fā)展最為成熟,概念界定也較清晰。

日本在其《行政案件訴訟法》第五條中將行政訴訟分為抗告訴訟、當事人訴訟、民眾訴訟和機關訴訟四種。按照該條規(guī)定,民眾訴訟不限于救濟者本人權益,而是含請求糾正國家機關或公共團體不符合法律的行為的訴訟,具體包括與公職選舉有關的訴訟、與直接請求有關的訴訟、居民訴訟、基于《憲法》第九十五條的居民投票的訴訟、有關最高法院法官的國民審查的訴訟,目的在于使公民以選舉人的身份通過訴訟手段制約國家機關或公共性權力機構的行為。①

國內外有關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的規(guī)定

為了防止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或不作為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公民可以通過司法手段監(jiān)督行政行為,維護社會公益。傳統(tǒng)行政訴訟的原告是指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資格的申訴人,②而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與之不同,是指為維護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提起申訴的個人或組織。誰最適宜成為公益訴訟的原告?如前所述,只要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公益訴訟的原告提訟。但是,從訴訟經濟和訴訟秩序的角度看,公益訴訟的原告應當相對固定和統(tǒng)一。從有些國家的經驗來看,允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提起公益訴訟是可行的。如果受到損害的不是國家利益,而是社會公共利益,那么,可以考慮讓那些代表公共利益的社會團體、協(xié)會以及自治組織提訟。

國外立法及規(guī)定。行政公益訴訟究竟應該由哪些主體來提起?西方國家通行的做法有這樣幾種:一是一般民眾,二是一般組織或團體,三是檢察總長。我國可以兼采三種作法,并根據我國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改造。首先,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民眾訴訟作法,通過立法規(guī)定任何公民均可以選舉人的資格或其他與自己的法律利益無關的資格來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其次,我們可以借鑒意大利團體訴訟的做法,允許一般組織或團體就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違法行政行為或不作為提訟;第三,可以適當吸收美國和英國的私人檢察總長理論的合理因素,根據我國檢察機關的特色,規(guī)定可由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建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意義。在當代中國司法實踐中,對有些帶有行政公益訴訟性質的案件,法院在作出不予受理或駁回的裁定中,常常有這樣的表述:該案不屬于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圍,或者該案的原告并非本案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或相對人。由于在我國現(xiàn)行的行政訴訟制度框架內還沒有明確關于公民能夠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規(guī)定,因此,法院作出的裁定是無可厚非的。

對于一般意義上的行政訴訟,原告若與案件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依法則不可以,這是防止濫訴原則的必然結果??墒?,如果有些主體侵犯了公共利益,公然違反普通法律或憲法時,在有關國家機關既不追究責任又不接受投訴,或雖接受投訴而不作處理時,在現(xiàn)行法律框架內,可否允許公民以原告的名義,以危及或損害社會公益的行政主體為被告向法院?法院如何接受和支持公民以訴訟的方式來維護公共利益?中國建立公民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理論根據和現(xiàn)實依據是什么?有哪些因素阻礙中國建立這種訴訟制度,如何根據中國的社會需求、文化傳統(tǒng)、實際國情推進我國公民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等等,這些問題都是討論行政訴訟原告擴大的意義所在。

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的一般特征

淺析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的概念我們不難得出,相對于私益訴訟而言,行政公益訴訟原告具有如下特征:從目的上看,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提起申訴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其原告與案件并不存在直接的利害關系,這是最為本質的特征。而私益訴訟的原告必須是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其訴訟目的是為了維護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范圍上看,雖然現(xiàn)行的行政訴訟法未承認無直接利害關系的原告能夠提起行政公益訴訟,但他們不應排除在公益訴訟之外。在直接利害關系人、相對人不愿訴、不敢訴、不能訴、怠于訴的情況下,無直接利害關系的原告當然也可以作為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因為受害者是國家或者全體人民,侵害人(行政機關)本身就是這種利益的法定守護人,所以公益訴訟理應主要為制約行政性權力而設。行政公益訴訟明顯具有預防性質,即不需要公益侵害現(xiàn)實地發(fā)生,只要根據相關情況能夠合理地判斷其具有發(fā)生侵害的可能性,就可提訟。這有利于把潛在的大規(guī)模損害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實際上是以較小的司法投入保護了更大范圍的社會利益,因而對于防止社會公益遭受無法彌補的損失具有重要意義。

對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思考

拓寬行政公益訴訟的資格。為了使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獲得可訴性,不應恪守傳統(tǒng)行政訴訟法理論“無直接利害關系便無訴權”的要求,而應將原告范圍擴及至任何組織和個人。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公益訴訟的分類方法,將我國的行政公益訴訟界定為三類:一是民眾之訴,即申訴人與公益受害無直接利害關系,按傳統(tǒng)訴訟法理論會導致“公益受害無從救濟與民眾投訴無門之尷尬境地”,故法律授權這些個人或組織代表公眾提起民眾之訴;二是受害人訴,一方面原告是行政侵害的直接受害人,另一方面這一侵害行為又同時損害或威脅到社會公共利益,這時法律允許受害人提起含有保護私益和公益方面內容的行政公益訴訟;三是機關之訴,指負有維護公益職責的有關機關(如檢察機關)有權就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或不作為提起公益性行政訴訟。

公民行政公益訴訟應成為司法訴訟不可或缺的部分。公民行政公益訴訟與民事、行政訴訟以及刑事自訴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法律關系方面。民事訴訟的原告是指因民事權利發(fā)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并引訟程序發(fā)生的人。行政訴訟的原告是指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的利害關系人。原告必須與具體的行政行為之間具備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刑事自訴則是被害人或其監(jiān)護人、近親屬為被害人的利益尋求司法救濟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被告的訴訟。

確立檢察機關在公民行政公益訴訟程序中國家公訴人的角色。根據憲法賦予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的權力,筆者認為通過立法確立檢察機關在公民行政公益訴訟程序中作為國家公訴人的角色較為適當。這是因為,在我國,公訴的職能源于監(jiān)督的職能,是實現(xiàn)法律監(jiān)督的方式之一。所以,對于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法律監(jiān)督”也應理解為特指人民檢察院通過運用法律賦予的職務犯罪偵察權、公訴權和訴訟監(jiān)督權,追訴犯罪和糾正法律適用過程中的違法行為來保障國家法律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正確實施的專門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正是源于其對行政機關行政執(zhí)法和其他方面的法律監(jiān)督權,目的在于保障國家行政法律和其他相關的法律統(tǒng)一正確實施。③

在公民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框架中,應有相應的規(guī)定協(xié)調、處理好公民和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的訴權主體關系。筆者認為,公民和檢察機關在行政公益訴訟活動中行使訴權,即均可成為行政公益訴訟的主體。但根據各自由法律賦予的不同地位和司法實踐的需要,應當合理分工和統(tǒng)一協(xié)調。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在公民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應當受理的案件法院未予受理時,可由檢察機關行使公益公訴權;在法院對公民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作出書面裁定后,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內上訴,超過法定期限的,按審判監(jiān)督程序處理,檢察機關也可以依法提出抗訴;在法院對公民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不予受理又不說明理由時,可由檢察機關先建議立案,法院若仍未立案,則可直接由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公訴,法院必須受理;進入訴訟程序后,公民對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非正常撤訴時,也可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解決;對部分涉外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由于涉及國家和利益,以公民作為原告顯然不合適。因此,由檢察機關以國家公訴人的身份提訟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必須提供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和資源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權利問題。我們不妨借鑒美國的經驗,讓檢察官在公益訴訟中享有廣泛的權利,如調查取證權、優(yōu)先審理權、和解權等。(作者單位:中國人民第二軍醫(yī)大學)

注釋

第4篇:行政公益訴訟概念范文

[關鍵詞] 公共利益;公益訴訟;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

【中圖分類號】 D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263-1

一、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概述

(一)行政公益訴訟。公益訴訟,就是直接利害關系人以外的自然人或組織,根據法律授權,對違反國家法律的規(guī)定,危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法院提訟,并對違法行為予以制裁的訴訟。當某個自然人或者組織,認為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行為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對公益造成侵害或造成侵害之虞,雖其與該行為并無直接利害關系,但為了國家利益或社會公眾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種訴訟方式即行政公益訴訟。這種訴訟“與自己沒有直接利害關系,就是訴訟針對的行為損害的是社會公共利益,而沒有直接損害原告的利益。這種訴訟的對象是國家機關及其公務員,審查的是國家機關的行為和不行為?!?/p>

(二)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從語義上來看是指在行政公益訴訟這一條件背景下,誰有資格提訟的問題。“‘資格'即意味著限制,‘原告資格'的概念表明,并非每個主體都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啟動訴訟程序。實踐中每一個啟動訴訟程序的人,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即要受到這樣或那樣的限制。”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與一般的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相比,其特點如下:

1.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具有廣泛性。

2.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往往與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沒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便有利害關系,也是眾多的具有相同資格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者中的一個。

3.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往往是由于公共利益受到損害而提訟,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是其能夠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前提,而這里的公共利益,并不限于者自身的合法權益或財產利益遭受侵害。

二、外國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

(一)各國關于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狀況。1.日本的規(guī)定。在日本,行政公益訴訟又被稱為民眾訴訟。民眾訴訟是指“對于國家或者公共團體做出的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國民有權請求予以糾正,并可以選舉人的資格或是自己在與法律上的利益無關的其他資格提訟?!泵癖娫V訟有明顯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從而保護客觀的法的秩序,是行政公益訴訟的一種形態(tài)。因此,對于日本普通公民來說,被賦予了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

2.英國的規(guī)定。在1977年英國的司法改革之前,因行政行為對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提起司法審查的,當社會公益受到損害,僅限于檢察總長能夠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私人無權僅以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提起行政公益訴訟,這種權利僅限于檢察總長。然而在1977年英國的司法改革之后,建立了一個統(tǒng)一的司法審查程序,顯著地變化在于對公法和私法救濟的手段趨于一致。

三、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設想

(一)檢察機關作為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作為行政公益訴訟原告是檢察機關的職責使然,同時與公民和社會團體相比,檢察機關自身的一些特點和優(yōu)勢,更有利于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其一,檢察機關的地位比較獨立,因此能夠對抗某些關系的牽絆,更有利于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其二,檢察機關相比于公民和社會團體,擁有一定的職權,更有利于公益訴訟的調查取證。其三,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司法機關之一,由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更能增強公眾的信服感。將檢察機關作為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既有利于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jiān)督,更有利于防止濫訴的發(fā)生以及減少法院的訴累。

(二)社會組織和公共團體作為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社會團體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賦予其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來維護公共利益具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第一,社會團體具有公益性,對涉及行業(yè)利益,成員利益的公共利益很敏感。因此,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能進行更好的監(jiān)督。第二,社會團體具有專業(yè)性,不同的社會團體往往具有本專業(yè)領域內的專門的知識,對危害該領域公共利益的行為,往往能夠第一時間獲知并及時采取措施。第三,訴訟的完整性。作為某一特定領域代表的社會組織和公共團體,往往包含著本領域眾多的成員,這就使被告難以用其他非法手段使原告放棄訴求,最終能夠更好的維護公共利益。

(三)普通公民作為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公共利益從根本上講與每一個個體的利益息息相關,每一個公民都有享有公共利益的權利。賦予公民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能最大限度的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而實現(xiàn)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也是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之一。因此,盡管我國公民有“厭訴”的傳統(tǒng),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對權利的尊重與維護意識也在不斷地增強。事實上,我國多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案件也是由公民提起的??梢?,我國公民在公共利益的維護方面確實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賦予公民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對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而言,是有很大益處的。

四、結語

我國的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中還并未規(guī)定行政公益訴訟制度,但隨著我國的法制建設的不斷地完善,特別是近年來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一些案例,使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我國在建立行政公益訴訟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的困難,但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隨著法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一定會探索出與我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狀況相適應的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我們期待著我國的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建立起來以后,那些被賦予了原告資格的主體能夠充分利用其法定身份,在維護公共利用和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珂瑾.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研究[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2]黃學賢,王太高.行政公益訴訟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第5篇:行政公益訴訟概念范文

伴隨著環(huán)境問題增加,我國的環(huán)境公益訴訟日益受到關注,理論和實務上都有很多探討,司法實踐中也已經有了一些探索。這些理論為我們建設環(huán)境公益訴訟提供很多的構想,有很多可以借鑒的觀點,這些成果的對發(fā)展公益訴訟是有益的。這方面的爭論很多,現(xiàn)在還沒有形成比較統(tǒng)一的觀點,我們國家在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上的建設還是比較少的,當然,就某些地方而言,已經作出了一些實質性的探索,如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等設立環(huán)境保護審判庭。關于這方面的案例也不斷出現(xiàn),如20__年北大師生訴中石油公司松花江水污染案、20__年海珠區(qū)檢察院訴洗水廠水污染案和華清嘉園小區(qū)綠地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等。這些案件也暴露初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理論建設的一些不足,因而建設我國的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是需要有完善的理論基礎的。實踐上,陳國慶、蔡守秋、呂忠梅等一批學者也積極為此提出議案。

一、從利害關系看主體問題

公益訴訟是指與自己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訴訟針對的行為損害的是社會公共利益,而沒有直接損害原告的利益。[1]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的劃分來源于羅馬法,相對與私益訴訟而言,公益訴訟是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當然,去絕對的劃分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是沒有意義的。我國現(xiàn)有的的法律體系中沒有關于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的規(guī)定,《環(huán)境保護法》中也沒有賦予公民、法人因行政機關因環(huán)境公益受損而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吨腥A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訟?!边@就是說非利害關系人無權提起行政訴訟的,能夠的原告只能是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行政行為侵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民事訴訟法中同樣沒有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規(guī)定。但是我們要看待當前法律制度不是是否規(guī)定了環(huán)境公益訴訟,而是對于訴訟主體而言,環(huán)境公益訴訟在現(xiàn)有的法律環(huán)境下認定原告是否合乎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定。

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目的是保護社會的公共利益,對未發(fā)生的法律損害事實加以排除,是環(huán)境問題危害性認識的一種必要救濟方式。民事訴訟中提出過訴的利益理論,這個理論在形成之初便是一個重要概念,訴的利益是訴訟的前提之一,是對訴訟的形成的一個必要要件,當事人只有具備訴訟利益,才能進行訴訟,否則,法院將不予受理。[2]事實上,這是一種在民事上應用很多的理論,但在建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則不能完全按照此理論確定主體,因為環(huán)境破壞并非必然造成他人的實質侵害,環(huán)境破壞卻又會對公共環(huán)境產生影響。沒有利益就沒有訴權,在環(huán)境公益訴訟中,這種利益是體現(xiàn)在公共利益之上的。訴訟中,有利害關系的主體是訴訟主體,而審查主體時,不是必然要對是否是直接受害者這樣的主體資格加以區(qū)分,而且事實上要區(qū)分是否是環(huán)境破壞產生的直接承受者是很難的,之前便已說過,公益與私益沒有絕對界限的。

我們要了解的是,在環(huán)境公益訴訟中,不是必需以發(fā)生實質性的損害為前提,我們只需要對環(huán)境的狀況進行合理的判斷,認定其有環(huán)境破壞的可能,便可提訟,即根據判斷的情況將損害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這是“用較小的司法投入保護了更大范圍的社會利益,節(jié)約了社會資源”。[3]環(huán)境公益訴訟從一定程度上看需要有預防性,在提訟時不是必須發(fā)生損害后果才有資格提訟的,判斷其訴訟利益即為具有發(fā)生危害的可能性。危害的結果有可能還未產生,此時的訴訟主體并沒有受到損害,用利害關系來確定是不具可操作性的。

二、公益訴訟的分類問題

公益訴訟都是有爭議的,對其分類自然有很多?,F(xiàn)在很多有關探討在概念上的爭論,是對理論劃分的爭論,這些劃分的主要是根據不同的實際操作情形來分門別類,很多是直觀的,從概念上來區(qū)分的。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劃分有很多,有的學者就根據針對的主體不同,即是否是針對行政機關提起的訴訟,將公益訴訟劃分為行政公益訴訟和民事公益訴訟。[4]關于公益訴訟適用的到底是什么樣的制度,也有不同的見解,主要在于適用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還有的學者就提出訴訟制度應當是特殊的制度,用特殊的司法程序來規(guī)范。

區(qū)分訴訟的種類在于更好的進行訴訟管理,作為法律這一手段,其中的平等與公平當然是被考慮的基本因素。我們所看到的環(huán)境保護在司法上的不足是有某些直接的環(huán)境問題的受害人,基于各種原因,不愿提起公益訴訟,而如果非直接的受害者來提訟,他們并不是直接的利益受損者,在訴訟被告方看來是不公平的。從訴訟主體的地位上來看,雙方并不平等,原告方是公民,屬于私權利,如根據民事和行政訴訟的分類,被告方如是行政機關則是行政公益訴訟,這種公私對抗的司法模式顯然是不 公平的。有的學者在此引入國外的“私人檢察總長”制度,即賦予的原告方私檢察長的身份,代表公眾,使得雙方能夠達到平衡。[5]事實上在現(xiàn)有的分類基礎上,如原告方被賦予了檢察長的身份后,而若被告方是民事主體,訴訟又是民事上的公益訴訟,那么雙方地位又不平等了。環(huán)境公益訴訟應當是一種特別的訴訟,它的形成在于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因而其提訟的主體是代表社會的全體成員,針對環(huán)境問題,要求獲得環(huán)境的利益,這是一種維護個人與環(huán)境破壞者以及政府機關平衡的方式。[6]

我們要區(qū)分的只是關于原告是否合乎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是否能夠達到利益的平衡。從實踐上看,公益訴訟是一種公共資源配置的訴求,而不是個人利益的訴訟,現(xiàn)在在實踐中的很多案例多是區(qū)分不清的。20__年12月7日,北大六師生針對松花江環(huán)境破壞,向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訟,要求法院判決被告賠償100億元人民幣用于設立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基金,以恢復松花江流域的生態(tài)平衡,最終法院口頭拒絕受理本案。這起案件是以維護公共利益兼提出賠償請求的案件,一般來說,提出賠償請求便不是公益訴訟,但此案提出賠償目的是為了社會環(huán)境的公共需求,也可以是公益訴訟。本案最終沒有受理,這也是當前許多環(huán)保案件所面臨的情況,由于我們國家沒有法律規(guī)定環(huán)境公益訴訟原告的地位,現(xiàn)有的制度也是沒有授權某個主體原告資格。實踐中有也有受理了的案件,如華清嘉園小區(qū)綠地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但是在這些案件表現(xiàn)為個人利益的訴求,參照更多的是民事訴訟制度,嚴格的說,這些并不是環(huán)境公益訴訟。我們建立的不一定是一個脫離民事和行政訴訟的制度,只是沒有必要對其中的分類做過多的細化,區(qū)分的過于清楚反而是一種束縛,環(huán)境公益訴訟“只是一種與原告資格認定相關的訴訟方式和手段”。[7]

三、主體的確定問題

原告資格的認定是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核心問題,賦予何種主體的原告資格,實踐中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主要包括公民個人、環(huán)保團體機構、檢察院等幾類。擴大主體的范圍也是許多人都接受的觀點,還有的學者提出,不應明確具體的訴訟主體,而是采用特別方式來確定主體。王燦發(fā)教授就提出,可以通過某人,由法院請示最高院作出司法解釋,來明確控告權的訴權性質。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產生即是由于許多利益相互沖突的結果,環(huán)境公益訴訟在于協(xié)調這些利益,既然是一個還沒有形成的制度,那么實踐的探索顯得尤為可貴,司法實踐中檢驗這對沖突的調和。從現(xiàn)實來看,是可以大膽假設的,但需要小心求證。

1、公民個人。公民個人作為社會運行的直接參與者,積極參與實行社會管理是有利于規(guī)范得到實行的,但是這種廣泛性的參與權卻不一定能帶來廣泛的解決。現(xiàn)有法律中關于公民個人參與的規(guī)定過窄,實際操作很難,現(xiàn)有的政治和司法環(huán)境下,公民個人作為訴訟主體,顯得比較弱勢,而規(guī)定中又缺乏激勵機制,在法制觀念不夠健全的今天,期望公民個人積極參與環(huán)境公益訴訟是很難的。個人參與訴訟的不足還在于,“個人訴訟是一種勇敢者的訴訟,當勇敢者缺位時就會導致環(huán)境損害所涉及的環(huán)境公共利益無法得到保護”。[8]因而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需要調動公眾參與訴訟的積極性,協(xié)調公民個人與其他主體之間的不平衡關系。

2、環(huán)保團體和組織。環(huán)保機關參與訴訟,相較于個人來說,有更強的組織性,能更大程度的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能力。但是這種參與是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發(fā)生之后的參與,很難預防和彌補環(huán)境損害的發(fā)生。我們國家現(xiàn)在的環(huán)保組織的發(fā)展雖快,但仍然在起步階段,組織力量還很薄弱,就專業(yè)性、管理規(guī)范性、參與性等眾多方面而言還有欠缺。但是其具有很多較其他主體更大的優(yōu)勢,最明顯就在于組織性和專業(yè)性,作為環(huán)境問題的參與者,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至少在監(jiān)督上有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這種監(jiān)督是因其在各個關系中是比較中立的一方。

3、檢察機關。由檢察院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是現(xiàn)在較多人接受的觀點,而且在實踐中也有很多案例即是檢察院提訟的,利用國家機關來規(guī)范環(huán)境訴訟自然是能夠更好的促使糾紛解決。汪勁教授認為,“公權力運行過程中的體制和機制因素是影響和制約環(huán)境立法、行政與司法的關鍵因素”。這個公權力在機制中,利用國家機關相互來制約彼此,這是對公權利的充分利用,但交給國家機關,不是必然交給檢察機關,作為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原告方,檢察機關的制約是很多的。首先,提出檢察機關作為原告是認為檢察機關已是現(xiàn)有的公訴機關,是一個有公訴權的國家機關,但從法律地位上來說,這只是由于其有法律賦予的公訴權,這個權利同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權是不同的。檢察院是在行使國家追究和處罰犯罪的權限,當然,國家也是可以在此基礎上再賦予檢察院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權利的,但是這和檢察機關的地位和功能不符,且容易造成功能上的紊亂。其次,作為一個公訴機關,檢察院對環(huán)境問題的專業(yè)性顯得不足,環(huán)境問題不但包含法律問題,還有技術問題,就現(xiàn)在來說檢察院還欠缺這方面的能力。

環(huán)境問題涉及經濟、政治、法律等眾多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眾多方面的合理聯(lián)動發(fā)展,環(huán)境法律制度的設定也需要充分考量這些因素,我們可以利用的法律資源也是相當豐富的,因而原告的主體并不限于上述幾類,具體是檢察機關或是其他主體,需要進一步認證的,可以說,現(xiàn)在的爭議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

[1] 梁慧星等著,《關于公益訴訟》,載自吳漢東主編,《私法研究》(第1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__年版,第361頁。

[2] 參見胡建森,《行政訴訟法修改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__年版。

[3] 見王太高:《論行政公益訴訟》,載《法學研究》,20__年第5期。

[4] 見別濤,《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立法構想》,載《環(huán)境保護》,20__年第12期。

[5] 張曉玲,《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探討》,載《法學評論》,20__年第6期。

[6]張艷蕊,《公益訴訟的本質及其理論基礎》,載《行政法學研究》,20__年第3期

第6篇:行政公益訴訟概念范文

「英文摘要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wa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and prevention of ecological impairment, and had been paid great attention i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all the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the extension of standing to sue for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was the most remarkable one.

    「關 鍵 詞環(huán)境行政訴訟/環(huán)境侵害/排除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environmental harm/elimination

1 引言

與一般的行政訴訟相比,環(huán)境行政訴訟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多屬于由作為行政管理間接相對人和環(huán)境受害人的公民以及作為環(huán)境公益組織的環(huán)保團體提起的“環(huán)境權訴訟”(注:此類“環(huán)境權訴訟”主要表現(xiàn)為:以政府行動、計劃以及政府對污染型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審批等違反有關環(huán)境資源法律法規(guī)、損害人們環(huán)境權益為由而提起的撤銷訴訟,要求對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課以更加嚴格的污染防治義務的訴訟;針對環(huán)境行政中行政機關與污染企業(yè)相勾結、放任企業(yè)污染或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在符合法定的環(huán)境管制權限的要件時仍不行使其法定職權的現(xiàn)象,為保護居民人格權,財產權和正當環(huán)境權益不受侵害,而對環(huán)境行政機關提起的要求其履行法定職責的管制措施請求訴訟等。)。這是因為,由作為環(huán)境行政管理直接相對人的企事業(yè)單位提起的環(huán)境行政訴訟,都是可以在作為私人財產的保護程序的傳統(tǒng)行政訴訟制度的框架中加以處理的普通訴訟形態(tài),而與之相對的由作為受害人的公民或作為環(huán)境公益組織的環(huán)保團體提起的環(huán)境行政訴訟,大多超出了傳統(tǒng)的行政訴訟制度的框架,迫使傳統(tǒng)的行政訴訟理論和制度為保護環(huán)境公益等而有所修正。

2 環(huán)境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擴張與環(huán)境侵害排除

聽證和行政訴訟是公眾參與環(huán)境行政決策過程的最基本、最重要途徑。而環(huán)境受害人提起的針對行政機關的訴訟,大多數系以請求排除侵害而非損害賠償為目的。也就是說,公民或環(huán)保團體主要通過撤銷之訴或課以義務之訴(履行法定職責之訴)等環(huán)境行政訴訟與行政機關進行抗爭。究其原因,是因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往往使公民的環(huán)境利益被置于受侵害或可能受侵害的境地,而民事訴訟或其他程序又大多難以實現(xiàn)排除侵害的充分救濟。顯然,環(huán)境行政中的聽證和行政訴訟對有效防止和除去環(huán)境侵害、做到“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意義。而現(xiàn)代行政法發(fā)展的最重要趨勢之一,是擴大參與行政過程的利害關系人的范圍,其權利或利益直接受到行政行為影響的行政管理直接相對人、權利或利益間接受到行政行為影響的行政管理間接相對人,甚至“任何人”,均可依法享有聽證或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1,2].僅就通過聽證參與環(huán)境行政決策和提起環(huán)境行政訴訟而言,各國的情況雖有一定的差別,但理論和實踐的總體發(fā)展趨勢是允許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其中。特別是在以源自普通法的自然正義原則(注:自然正義原則包含著兩個最基本的程序規(guī)則:一是任何人均不能作為自己案件的法官;二是任何人在行使可能使他人受到不利影響的權力時,必須聽取對方的意見。)作為行政程序的最高規(guī)范、行政程序具有濃厚的司法化傾向的英美法國家,有權到行政機關受聽證或向司法機關提起司法審查的“利害關系人”這一概念的含義和范圍是極其廣泛的,在環(huán)境行政方面尤其如此。其中最為典型的,要數一向高度重視憲法上“正當程序”、追求程序正義的美國。

關于行政訴訟的目的、功能,通說認為有二:保護個人權利和確保行政的適法性。由于行政訴訟具有行政適法性的統(tǒng)治機能,故某些客觀訴訟,如德國的團體訴訟、日本的機關訴訟和民眾訴訟等,并不以原告?zhèn)€人主觀的權益受侵害為訴訟資格的要件。而除了此類客觀訴訟以外的旨在保護原告?zhèn)€人權益的其他行政訴訟,即主觀訴訟,原則上均須以權益之存在或權益受侵害為訴訟資格的要件[3].而就誰有權利作為“利害關系當事人”到行政機關受聽證和誰有資格請求對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在英美法國家與之大體相當者為“司法審查”)這兩個問題之間的關系而言,一般地,誰有權到行政機關受聽證,誰就有資格提起行政訴訟(或訴諸司法審查),反之亦然。兩種情形中的標準都是“不利影響”,誰受了這種不太間接的影響,誰就有權到行政機關受聽證和到司法機關就行政行為提起訴訟。以下分別就英美法國家和大陸法國家行政法發(fā)展的有關情況進行考察。

以美國為例,行政法的任何方面都不如有關原告資格方面法律的變化迅速,其趨勢是擴大那些反對行政行為的“受損害的人”的階層。為此,過去通行的嚴格限制原告資格的觀念讓位了,代之而起的發(fā)展中的新觀念大大降低了原告資格的欄桿,為對行政行為進行日益頻繁的司法審查打開了法院的大門。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前狹義、嚴格的原告資格概念乃是基于審理甲方對乙方提出個別、具體的私法請求的傳統(tǒng)法律制度,不能充分適應當今法律制度中公共利益的要求,因此,可以為公共利益辯護的人的概念應當也必須隨著有關法律制度的發(fā)展而擴大。特別是有關消費者權益和環(huán)境權益的訴訟案件,其公益訴訟(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注:與通常的私益訴訟(private interest litigation)相對,公益訴訟乃以促進公共利益為建制目的和訴訟條件,案件的利害關系人甚至任何人均得提起之,但訴訟目的往往不是為了個案的救濟,而是為了督促政府機構或其管理相對人采取某些促進公益的法定行為,履行法定義務,且判決的效力也未必僅限于訴訟當事人。)的色彩十分明顯——原告通常只是受到行政行為損害的許多人中的一個或一部分,如果勝訴了,則受到保護的不僅是原告的個別權益,更重要的是同時保護了其他所有消費者的集體權益或其他“環(huán)境消費者”的共同環(huán)境權益。因此,在訴訟形式上,消費者和環(huán)保原告常利用集團訴訟(Class Action)作為請求對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的媒介物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原告資格的不斷擴大已經使環(huán)境法和消費者保護法發(fā)生了名副其實的革命,僅就環(huán)境法而言,通過司法審查和公民訴訟(Citizen Suits)等法律制度,其執(zhí)行主體已經不再限于行政機關,公民、環(huán)保組織以及聯(lián)邦法院等也成了《清潔空氣法》等重要環(huán)境法律的執(zhí)法主體[4].關于原告資格的標準,最初法院拘泥于“法律權利”原則(“Legal Right” Doctrine),除非原告能積極證明其受法律保障的權利已經或正在遭受侵害,否則欠缺原告資格,即只有法院認定原告在普通法上享有訴因(cause of action)時,才承認其原告資格。其后,面對日益增加的公益爭執(zhí),法院將“法律權利”軟化為“事實上的損害”(injury in fact),不再以法律權利受害為要件,如果原告提出其所要求審查的行政行為對其造成了經濟上的損害或非經濟價值的損害,那么該原告就具有原告資格(注:在1970年的數據處理服務團體聯(lián)合會訴坎普案(Association of Data Processing Service Organizations Inc.v.Camp)中,美國最高法院根據《行政程序法》的規(guī)定,摒棄了過去所持的以“法定利益”作為確定原告資格標準的“法定權利說”,承認“損害”(不一定是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受到的損害)是取得原告資格的條件。受行政行為損害的當事人,即便其法定利益并未受到損害,也可以對該行政行為訴諸司法審查。)在立法方面,1946年的《行政程序法》第702條規(guī)定“因(行政)機關行為致使其法定權利受到侵害的人,或者受到有關法律規(guī)定內的(行政)機關行為不利影響或損害的人,均有權訴諸司法審查”,明定作為行政管理間接相對人的第三人得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而在司法方面,法院通過判決對有權參加聽證程序和提起行政訴訟的“利害關系當事人”的概念的解釋越來越寬泛:從其權利、利益或義務受到行政行為直接影響的“明顯的當事人”(即行政管理直接相對人)擴大到作為行政管理間接相對人的競爭者、消費者、“環(huán)境消費者”甚至“任何人”,“利害關系”不僅包括人身損害、經濟損害,而且還包括環(huán)境美及生態(tài)平衡利益等許多人共同享有的非經濟價值的損害。此外納稅人的訴訟資格也得到有條件的承認。雖然這種趨勢并不統(tǒng)一,但其主流是為了公共利益,允許越來越來的人參與行政程序。

就環(huán)境保護而言,法院把原告資格擴大到包括審美和環(huán)境利益的損害的做法與國會把公眾的環(huán)境利益提高為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相吻合。綜合司法實踐來看,提出有關環(huán)境的訴訟、請求審查影響環(huán)境的行政裁決的公民個人和組織越來越多地得到許可。一般地,法院承認保護自然資源、風景、歷史文物的公民團體具有原告資格;承認全國保護組織具有請求審查高速公路修建的原告資格;承認公共福利社團有提起集團訴訟(Class Action)的原告資格,代表一切具有生命、健康、享受自然資源等權利的人反對核爆炸的建議;承認一個致力于環(huán)境保護的組織有原告資格,請求審查農業(yè)部長拒不采納其請求限制使用DDT農藥的訴愿的行為;承認公民團體有請求審查示范城建計劃的原告資格;承認地方資源保護組織有請求審查在國有森林采礦和伐木等行為的原告資格,等等[5].在環(huán)境訴訟原告資格問題上,雖然一些下級法院曾經認肯從事環(huán)保活動、對環(huán)境保護有“團體利益”的公益組織、環(huán)保團體具有訴訟資格,如環(huán)境保護基金會訴哈丁案(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v. Hardin)[6],哈德遜風景保護協(xié)會訴聯(lián)邦動力委員會案(Scenic Hudson Preservation Conference v. FPC)等[7],但最高法院拒絕這樣做,而是依據以前的一些據《行政程序法》對原告資格加以一般性審查后才決定受理的案件來確定訴訟資格,即要求原告在請求對某一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時,應當舉證證明他受到了“事實上的損害”(injury infact)且被控行政機關所違反的利益屬于制定法所保護或管理的利益范圍,其中“事實上的損害”這一條件更為重要[8].在“西埃拉俱樂部訴莫頓案”(SierraClub v. Morton)一案中,最高法院一方面認為環(huán)保團體僅以經常關心環(huán)境事務、保護公共的環(huán)境利益為名義主張原告資格不夠的,還必須提出其具體成員的利益受到了“事實上的損害”,另一方面又承認所謂“事實上的損害”并不局限于經濟利益的損害,對美學、娛樂和環(huán)境價值等環(huán)境舒適上的非經濟價值的威脅和損害也同樣構成了“事實上的損害”,符合原告資格的要求,強調“審美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如同優(yōu)裕的經濟生活一樣,是我們社會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成分,許多人而不是少數人享受特定環(huán)境利益的事實并不降低通過司法程序實施法律保護的必要性”。而在“美國訴反對制定規(guī)章機構程序的學生案(United States v. Students Challenging Regulatory Agency Procedures)中,最高法院明確指出:”不能簡單地因為許多人都遭受了同一種損害而否定受害人中某一人的訴訟資格?!耙驗槿绻麅H因許多人都遭受同一種損害而否定某些受害人的訴訟資格,那就意味著”沒有人能夠對危害性更嚴重的政府行為提起控告“。最高法院還認為訴訟資格審查應是質量上的審查而不是數量上的審查,只要原告受到了”可以辨認的輕微的事實上的損害“,就足以確定其具有訴訟資格,而不論這種損害多么間接、因果關系多么微弱[4,5,8,9].由此,包括美學和環(huán)境價值在內的普遍的一般性利益或公眾的利益的直接或間接受害均可以構成”事實上的損害“而使受害人享有原告資格。此外,對于危險企業(yè)的興建或曾經發(fā)生過嚴重污染事故的企業(yè)重新開工,除了以有關行政機關對該企業(yè)的環(huán)境影響評價的審批程序違反有關法律規(guī)定為由提起司法審查之訴外,給附近居民造成的精神緊張也可以成為訴訟理由。最高法院認為,根據《國家環(huán)境政策法》,由不良的環(huán)境改變所引起的精神損害案件應當在法院受理的范圍之內,但是在案件的具體審理中,重點應該放在查清該環(huán)境改變與精神損害之間是否具有合理的因果關系上[10].可見,最高法院在環(huán)境行政訴訟中對原告資格采取了一種比較自由的觀點。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歸納,關于訴訟資格的規(guī)則是:”最高法院要求原告舉證證明他已受到了‘事實上的損害’。在環(huán)境訴訟中,就是要求原告確定,在他所指控的政府的違法行政行為與他所享用的環(huán)境的某些組成部分所遭受的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這種損害不必是物質損害和任何經濟損失,僅是美學上的損害即足矣。原告為了獲得訴訟資格,僅需證明存在著以下一種‘實際上的可能性’,即如果法院對政府機關所從事的違法行政行為加以司法補救,則會減輕原告所蒙受的環(huán)境損害。在采用這種審查方式時,法院已經愿意,至少是在環(huán)境訴訟中愿意,放松對因果關系緊密性的要求“[8].”法律就是朝著允許全體公民起訴他們所感興趣的任何行政裁決的方向發(fā)展“?!北M管憲法包含了有關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國會仍可以為某個人或某種人規(guī)定他們本來所沒有的原告資格。即便有關個人沒有通常所要求的那種直接的個人利害關系,法律賦予他們的原告資格仍是有效的“,即國會可以通過制定法律授權某個原本沒有起訴資格的公民或公民團體提起司法審查訴訟。賦予法定原告資格并不是創(chuàng)設新的私法權利,其目的在于保護有關的公共利益。被授權提起訴訟的私方當事人雖然與訴訟沒有切身的經濟或其他利害關系,但他們”具有公共利益代表人的資格“,是”私方司法部長“[5].在環(huán)境訴訟法定原告資格方面,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12部重要聯(lián)邦環(huán)境法律,包括1970年《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 of 1970)、1972年《清潔水法》(Clean Water Act of 1972)、1972年《海洋傾廢法》(Ocean Dumping Act of 1972)、1972年《噪聲控制法》(Noisc Control Act 1972)、1973年《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of 1973)、1974年《深水港法》(Deepwater Port Act of 1974)、1974年《安全飲用水法》(Safe Drinking Water Act of 1974)、1976年《資源保全與恢復法》(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of 1976)、1976年《有毒物質控制法》(Toxic Substance Control Act of 1976)、1977年《露采礦控制與復原法》(Face Mining Control and Reclamation Act of 1977)、1978年《邊緣大陸架法》(Outer Continental Shelf Land Act of 1978)、1986年《超級基金修正及再授權法》(Super-fund Amendments and Reauthorization Act of 1986)等,都通過”公民訴訟“條款明文規(guī)定公民的訴訟資格,在它們各自特定的調整范圍內掃除了傳統(tǒng)訴訟資格的障礙。其中首開記錄的是《清潔空氣法》。該法第304條規(guī)定任何人均可以自己的名義,就該法規(guī)定的事項,對包括美國政府、政府機關、公司和個人等在內的任何人提起訴訟;第307條還對司法審查作了專門的詳細規(guī)定。其他的環(huán)境法律在公民訴訟和司法審查方面的規(guī)定與《清潔空氣法》相似。

第7篇:行政公益訴訟概念范文

【論文摘要】:由于我國公益訴訟制度存在的缺陷,致使國家利益或公共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維護。文章將分析公益訴訟的意義,對完善公益訴訟制度提出思考。

一、公益訴訟的概念及公益訴訟的意義

(一) 公益訴訟的概念

公益訴訟一詞始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經歷了劇烈的社會變革后,伴隨著公益運動的展開而廣泛使用該術語。由于當時美國的眾多社會制度均面臨挑戰(zhàn),因而出現(xiàn)了各種嘗試改革的方案,設立了眾多的公益法律機構及類似的倡導制度,它們是為環(huán)境、消費者、女性、有色人種、未成年人及類似的諸多社會公共利益而展開活動,由此而進行的訴訟被稱為公益訴訟。

(二) 公益訴訟的意義

1. 公益訴訟昭示維護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這是民主和法制建設進一步健全的需要。

近年來,公益訴訟已成為司法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各類公益訴訟不時見諸媒體報道。無論從國外公益訴訟的發(fā)展歷程與趨勢,還是從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來看,公益訴訟的興起是我國社會和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公益訴訟的原告打官司不圖私利,為社會公益,且風險很大,因為被告往往是壟斷性大企業(yè)或者國家機關。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公益訴訟,出現(xiàn)這么多“好事之徒”?現(xiàn)實生活中,在一些國有資產流失、不正當競爭、環(huán)境污染等嚴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事件頻頻發(fā)生,而行政權力膨脹和現(xiàn)有監(jiān)督制度還存在著一定的疏漏。于是,尋常百姓開始拿起法律武器向不法行為叫板。這表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逐步深入推進,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對社會公眾來說,公益訴訟昭示維護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這是民主和法制建設進一步健全的需要。

2. 公益訴訟既是一種“見義勇為”的正義之舉,也是社會進步最顯著的標志。

在中國的現(xiàn)實司法實踐中,以個人的力量對抗于強大的壟斷部門或權力機構,一種結果是輿論喧囂之后卻沒了下文,二是雖然有了一個較好的結果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河南葛銳訴鄭州鐵路分局廁所使用收費一案,雖然判決獲得支持,而葛先生個人在近三年的訴訟中,付出了大量人精力財力,且精神上承受了相當的壓力。

公益訴訟難以獲得支持,但卻并非“與己無關”?,F(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損公肥私、大發(fā)不義之財,不就是掏了每個公民的腰包嗎?同樣是納稅人,有人靠守法經營發(fā)財致富,有人卻投機取巧,從國庫里騙錢發(fā)家,這能叫公平競爭嗎?這是對其他納稅人的不公正待遇。我們有責任維護法律的尊嚴,有責任協(xié)助有關部門執(zhí)法,這既是維護國家整體利益,也是維護我們自身利益的一種手段。為了國家或公眾利益不受侵害,通過訴訟的辦法要求法院追究被告的違法責任,既昭示了人們權利意識的加強,更沖擊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麻木;既是一種“見義勇為”的正義之舉,也是社會進步最顯著的標志。

3. 公益訴訟在國際上受到普遍支持,是國家法制健全的標志。

二、對我國公益訴訟發(fā)展的思考

(一) 我國公益訴訟需要立法支持

從依法治國的要求來說,為公共利益挺身而出的“好事之徒”的出現(xiàn)說明老百姓學會了用法律作為維護權利的武器,使得法的意義開始向“權利”的本原回歸。

然而,由于現(xiàn)行的法律不夠完善,各地嶄露頭角的公益訴訟的原告,在維權道路上可謂步履艱難。在一個法治社會,面對不公平、不合法的事情,任何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人,都應有權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問題。我國《憲法》第二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彪m然在目前的社會生活中,人民必須把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委托給國家機關行使,但當受托者不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使權力時,人民該怎么辦呢?承認公民對公共事務的訴訟權力,是憲法原則在訴訟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 現(xiàn)行法律中有關“訴訟主體”的規(guī)定,使當前的許多公益訴訟徒具虛名。在一些污染環(huán)境、制假售假、不正當競爭、國有資產流失等案件發(fā)生后,雖然受害者眾多,但根據現(xiàn)行法律,只有直接對公民個體利益造成了損害,公民才能向相關部門舉報,但卻無法代表公眾對致害人提起訴訟。如相關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或怠于履行維護公共利益的職責,公民也無法對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訴訟。

公益訴訟機制的缺乏,限制了公民通過法律手段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行動,削弱了社會自我調節(jié)功能,不利于發(fā)揮公民監(jiān)督政府的作用??梢?,公民個人提起的公益訴訟有待立法的支持。

(二) 檢察機關應成為公益訴訟的重要主體

司法實踐中,一直存在著一個怪現(xiàn)象,一方面,國有資產流失、環(huán)境污染、壟斷等和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緊密相聯(lián)的案件,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社會公共利益一旦遭到損害,卻普遍存在著無人應訴、無力應訴、不愿應訴等問題,致使國家和社會利益遭受損害。由個人自發(fā)為維護不特定多數人利益而提起的公益訴訟,盡管被告的行為可能侵害了公共利益,但因公共利益并非個人利益,按法律規(guī)定普通公民無權起訴,致使這些訴訟多以敗訴告終。法院駁回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原告與被告之間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直接利害關系,成了橫亙在公益訴訟面前一道過不去的關坎。

因而,檢察機關應成為公益訴訟的重要主體。檢察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于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公民重要權利的民事案件,在無人起訴的情況下,以法律監(jiān)督者的身份代表國家將案件提交人民法院進行審判,要求人民法院追究違法者民事責任的訴訟。檢查機關提起的公益訴訟活動的開展,有利于維護公共利益和弱勢群體的利益。

(三) 公益訴訟應成為行政訴訟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guī)定,只有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具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這就意味著,我國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訴訟僅限于救濟個案而提起的私益訴訟,而對非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人針對國家公權機關的作為或不作為提起的訴訟,也即公益訴訟不予承認,實踐中對此類起訴也是不受理的。

公益訴訟的推進必須有一個過程,無論從現(xiàn)有法治環(huán)境還是行政訴訟的實際地位來看,目前不可能有較大的冒進,而只能是穩(wěn)步推進。但是,這種限制公益行政訴訟的規(guī)定在實踐中越來越顯現(xiàn)出其缺陷:當國家怠于行使職權造成公共利益受損時,如果個人或其他社會組織無法提起訴訟,不僅不能體現(xiàn)法律的公平和正義,而且也不符合日益高漲的公民權利要求。因為公共利益是與每一個人都休戚相關的利益,公益與私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況且,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不僅僅包括直接的利害關系,也包括間接的利害關系;既包括切身的利害關系,亦包括非切身的利害關系,因此,私以為,當私人認為自己的合法權利受到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影響時,即使這種影響是間接的、非切身的、可能發(fā)生的,也應賦予其原告資格,這也是現(xiàn)代行政法發(fā)展的最重要的趨勢之一?!胺删褪浅试S全體公民起訴他們所感興趣的任何行政裁決的方向發(fā)展?!?/p>

綜上所述,公益訴訟立法和實踐雖然在我國處于相對落后狀態(tài),但它對于維護我國憲法尊嚴,建設法治國家,完善依法行政,增強人民法制精神具有重大意義,是值得我國大力推進的。

參考文獻

[1] [美]博登海默. 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9.

第8篇:行政公益訴訟概念范文

    一、利害關系人參與行政程序的法律價值

    中國的行政程序立法與行政法治的總體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1989年中國制定《行政訴訟法》,1994年制定《國家賠償法》并于2010年、2012年兩次修訂,1996年制定《行政處罰法》,2003年制定《行政許可法》,2011年制定《行政強制法》,等等。這些法典共同構成中國行政法治的體系,或者說成了中國行政法治體系的主要支撐。當中國2010年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時候,有學者曾質疑我們尚未制定出統(tǒng)一的行政程序法。這個質疑不無道理。但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在單個的行政程序法典制定中有自己的特色。例如針對行政處罰行為制定了行政處罰程序法,針對行政許可行為制定了行政許可程序法,針對行政強制行為制定了行政強制程序法。這種針對具體行政行為制定程序法的立法路徑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因為它規(guī)范了一些在社會公眾中較為敏感的行政行為。但是,由于缺少從頂層對行政程序制度的設計,導致了我們在一些重要的行政程序法治理念和行政程序制度的選擇上往往不盡如人意。以利害關系人對行政程序的參與為例,在中國就非常零散,就目前情況來看,只有在決策性行政聽證的程序中有利害關系人參與的情況,而其他的程序規(guī)則中則沒有確立該制度??梢哉f,這是制約中國行政程序理性化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對利害關系人參與行政程序的法律價值認識不足。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從理論上闡釋利害關系人參與行政程序的法律價值。

    第一,使行政程序周延化的價值。在法律程序中,被人們賦予最高價值的是司法程序?!八痉ǔ绦虻墓且惶讓€人及其財產實施法律時所要求的條件、限制和過程的組合。盡管司法程序的公正應用于個人直接與法律打交道的場合,但是社會成員對于法律實施的平等和公正的普遍認識是一個更為全面的過程產品,它有助于促進人民的安全感和可預見感,使其非常有信心地行使自由和權利?!盵5]司法程序之所以會被人們賦予這樣高的價值,除了其作為最后一道防線這一屬性外,最主要的在于司法程序的進行是由三方當事人介入的:一方當事人為原告,另一方當事人為被告,而在他們兩者之上或者之間有一個裁斷方。正是這種三角形關系使得依司法程序所產生的法律事實或者法律結果往往是科學的、合理的,即公平的、公正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一個程序究竟是否周延,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看它有幾方當事人參與。也許在雙方當事人參與的情況下最終也能夠形成當事人都可以接受的結果,但是這其中可能隱藏著討價還價、惡意串通、不當交易等。可以說中國現(xiàn)在所設置的若干行政程序就具有這樣的弊端。以《行政處罰法》所設置的行政處罰程序為例,絕大多數處罰程序是在行政機關和被處罰人之間進行的,在行政處罰進入救濟程序之前幾乎都是如此,這期間往往隱藏著雙方之間的惡意串通?;谥袊壳靶姓绦蛑袃H有雙方當事人介入的情形,筆者認為一旦利害關系人參與行政程序的制度在中國形成,便必然會遏制行政行為進行中的惡意串通等情況。事實上,利害關系人參與行政程序使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行政程序多了一個新的

    當事人,這個當事人雖然不能夠凌駕于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上,但其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對行政程序發(fā)揮作用,進而使行政程序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司法程序。這個法律價值是非常清楚的。第二,使行政程序融入社會機制的價值。上文已經指出,行政法治社會化是現(xiàn)代行政法治發(fā)展的趨勢之一,在中國也不例外。但從總體上看,中國目前對行政法治社會化的發(fā)展趨向還基本停留在認知層面,行政法治中有關行政法治社會化的構建還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也正是造成中國近年來群體性事件頻頻出現(xiàn)以及行政法治對其顯得無能為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筆者注意到,中國諸多群體性事件產生的直接原因之一便是當行政主體作出行政決策時,可能只考慮了行政相對人的利益,這些行政相對人也作為一個程序主體介入到這樣的決策行為中來。然而,一個重大行政決策或者說一個具體行政行為除了影響行政相對人之外,還會對利害關系人產生影響。這些影響也許是間接的,但誰又能說這些間接影響不會給行政過程帶來麻煩呢。中國有關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行政決定、有關重大工程建設方面的行政決策常常會引來廣大公眾的詬病,不爭的事實就是這些公眾對于具體的行政法治來講,他們實質上就是利害關系人。從這個角度看,行政法治融入社會機制既是現(xiàn)代行政法治的控制技術之一,其又能體現(xiàn)行政法治社會化的價值??梢哉f,讓利害關系人參與到行政程序中來能夠很好地使中國的行政程序和社會機制相契合。

    第三,使利害關系人權益得到保護的價值。在西方法治發(fā)達國家,行政法產生之初的基本功能在于控制行政權,以防止行政權對社會造成侵害。當然,行政法控制行政權的同時隱含著的另一個命題就是對公眾權益的保護。中國諸多行政法典也認可了行政法的這三個方面的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1條規(guī)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1條規(guī)定:“為了規(guī)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jiān)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第1條規(guī)定:“為了規(guī)范行政強制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jiān)督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痹谶@里筆者需要指出的是,當這些行政法典提到保護公民權利時,所使用的是公民概念當然也包含了社會組織。在筆者看來,中國行政法典關于公民權保護的表述有著非常深刻的科學內涵,這里的公民是一個泛指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我們不能僅僅將行政法中的公民概念理解為行政相對人。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行政法治實踐中,諸多行政主體對公民概念的理解僅僅局限在行政相對人的范疇之中。例如,前不久某高校大學生請求國家發(fā)改委公布汽柴油漲價的依據,某大學生要求環(huán)境保護部公布中國環(huán)保指數確定的依據,在這兩個個案中,行政系統(tǒng)都以這些大學生與該行政行為無關為主要理由而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在筆者看來,如果按照中國諸多行政法典提出的保護公民權利這個角度來思考的話,這幾個大學生雖然不是行政相對人,但他們是利害關系人,從廣義上講他們屬于相關行政法典所界定的公民的范疇。具體地講,在中國目前的行政法治實踐中,對公民權利的保護是有所選擇的,即諸多行政主體只將公民權利的保護放在作為相對人的公民范疇之中,而忽視了利害關系人也是公民的范疇。因此,筆者認為利害關系人參與行政程序具有保護利害關系人權益的價值,進而具有使公民權利保護全面化的價值。

    二、利害關系人參與行政程序的路徑及法制保障

第9篇:行政公益訴訟概念范文

關鍵詞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可行性

對于環(huán)境公共利益的保護,傳統(tǒng)法律制度采取的是單軌制保護模式,即由國家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來維護環(huán)境公益。然而,對于沒有監(jiān)督與制約機制的公共權力,其權力本身的擴張性和腐蝕性,是每一個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僅僅依靠道德力量所無法改變的。環(huán)境利益是一種公共利益,其利益的保護同樣受到制約。盡快建立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充分發(fā)掘公眾參與環(huán)境保護和監(jiān)督的巨大潛力,是促進我國環(huán)境保護公益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趨勢。

一、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概念的界定

環(huán)境公益訴訟指致使環(huán)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時,法律允許公民、環(huán)保組織或特定國家機關為維護環(huán)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訟的制度。環(huán)境公益訴訟并不是獨立于民事、行政、刑事訴訟之外的一種獨立的訴訟類型,它只是一種與訴訟目的及原告資格有關的訴訟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

1.提起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原告一方為特定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及個人。此處所指的特定國家機關為人民檢察院,它最有權提起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社會組織及個人可作為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原告提訟。

2.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被告為管理環(huán)境的政府部門及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環(huán)境行政主管部門,也包括按照法律規(guī)定行使環(huán)境監(jiān)督管理權的部門。

3.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對象是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或抽象行政行為。

4.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目的在于維護公共利益,而非提訟當事人自己的私利。

二、建立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理論依據

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將成為鼓勵公民參與環(huán)境管理,加強對破壞環(huán)境的行政行為進行監(jiān)督,減少因環(huán)境糾紛導致社會問題的重要手段。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的建立,主要理論依據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

1.環(huán)境法中的環(huán)境權理論認為,環(huán)境法律關系的主體擁有享有適宜環(huán)境的權利,也有保護環(huán)境的義務。具體而言,就是有在良好,健康的環(huán)境中生活的權利,有參與國家環(huán)境管理的權利,有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監(jiān)督、檢舉、控告和訴訟的權利等。因此,公民的環(huán)境權利遭到行政行為侵犯的時候,不管是否為直接利害關系人,均有權提訟,要求相關部門追究法律責任。環(huán)境權理論的興起為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

2.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環(huán)境資源就其自然屬性和作為人類生活所必需的要素來說,乃全體公民的共享資源和公共財產,任何人不能對其任意支配、占有和損害;國家是基于全體共有人的委托而行使管理權的,因而政府作為委托人有責任管理好這些財產。

當行政機關只注重本地的經濟發(fā)展、財政收入的增加,而對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污染和環(huán)境破壞現(xiàn)象漠然視之,行政機關在防治污染方面不依法履行職責時,任何公民、組織或國家特定機關均可提起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監(jiān)督政府機關或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依法履行其職責或管理環(huán)境的義務。

環(huán)境作為一種社會公共利益,與每個人的利益都息息相關,環(huán)境法是一種社會法,從社會法理的觀點而言,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以社會法思想為底蘊,具有社會法理基礎。

三、建立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在我國,建立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且可行的。

(一)必要性

在我國,環(huán)境污染與生態(tài)破壞已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環(huán)境問題的危機不僅使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生活遭受到嚴重侵害,而且已成為制約經濟發(fā)展、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針對環(huán)境公益問題,我國實行的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單軌制保護體制。這種體制下,不可避免的存在行政體制紊亂和軟弱、行政監(jiān)督缺位與低效、環(huán)境行政執(zhí)法中的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另外,政府環(huán)境管理行政部門在行政決策過程中可能存在政策的片面性,甚至行政權利本身對環(huán)境公益構成侵害,不能實施保護環(huán)境的行政行為。可見,這種單軌制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現(xiàn)實的需要,尋求解決這種弊端的方法就是建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積極吸納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環(huán)境管理,以期改變環(huán)境保護不力的狀況。

環(huán)境保護的一個重要方式是預防為主,在立法上,法律有必要在環(huán)境侵害尚未發(fā)生或尚未完全時就容許公民采用訴訟等司法手段加以解決,阻止環(huán)境公益遭受無法彌補的侵害。由于政府的力量不足以保護環(huán)境,民眾必須參與環(huán)境行政行為和環(huán)境司法過程。建立環(huán)境公益訴訟是公眾參與保護公民環(huán)境權和環(huán)境公共利益的需求。

因此,基于我國單軌保護體制下,政府對環(huán)境保護的不力以及公眾參與環(huán)境保護的需求,我國有必要建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在政府行政行為上,進行監(jiān)督制約,在立法上,肯定公民參與保護和監(jiān)督環(huán)境公益的程序,在渠道上,暢通環(huán)境公益訴訟,以便更好地保護我國的環(huán)境。

(二)可行性

我國已經存在建立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基礎,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是可行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建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的法律基礎

《憲法》規(guī)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同時規(guī)定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這些在法律上給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環(huán)境保護法》規(guī)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huán)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huán)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這就體現(xiàn)了公民有參與環(huán)境管理的權利?!缎淌略V訟法》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起民事訴訟。這些規(guī)定體現(xiàn)了為維護公共利益的公益訴訟的精神,為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精神依據。由此可見,人民可以通過訴訟等法律程序對政府機構行為和權力形成強制性約束,參與環(huán)境保護和監(jiān)督管理。

2.民眾法律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提高

隨著我國公眾法律意識的提高,公眾環(huán)境保護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公眾參與環(huán)境保護的熱情空前提高。另外,社會的各種民間環(huán)保組織和非政府環(huán)保組織將一定范圍內個人的的力量聚合在一起,對政府決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對政府環(huán)境行政權力具有一定的監(jiān)督性。民眾法律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為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一定民眾基礎。

3.國外經驗可以借鑒

國外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實踐,為我國建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例如,在美國,環(huán)境法中將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稱作公民訴訟,即公民可以依法對違法排放污染者或未履行法定義務的聯(lián)邦環(huán)保局提出訴訟。這種訴訟方式完全廢除了原告適格理論,原告沒有必要證明自己受到違法行為的直接侵害。在英國,檢察長是唯一在法庭上代表公眾的人,是公共利益的保護人。私人不能直接提起組織公共性不正當行為的訴訟,只能請求檢察長的同意,以檢察長的名義提起。德國、法國的“越權之訴”“客觀之訴”實際上也是類似于美國集團訴訟的模式。

實踐證明,國外的公共訴訟對于維護公民的環(huán)境權、提高環(huán)境質量、實行法治發(fā)揮了極大作用,而且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也積累了經驗,我們可以吸收其中的精華,并與我國的本土資源相結合,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環(huán)境行政公益訴訟法。

另外,我國已有公益訴訟的案例,這些案例從程序上、實體上為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建立提供和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建立奠定案例基礎。

我國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和政府單軌保護環(huán)境不力的狀況以及民眾要求參與環(huán)境管理與監(jiān)督的社會現(xiàn)實,有必要盡快建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而我國已經具備了建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的軟環(huán)境,具有可行性。從保護公民環(huán)境權和環(huán)境公共利益出發(fā),建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綠中美.環(huán)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張明華.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芻議[J].法學論壇,2002;(6)

[3]趙慧.國外公益訴訟制度比較與啟示[J].政法論叢,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