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文化與科學范文

傳統文化與科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與科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文化與科學

第1篇:傳統文化與科學范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生態(tài)覺悟;“力量型”科學;和諧;中國現代科學體系

一 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的理論溯源及其界限

今天我們提到科學,一般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學,它起源于希臘的理性科學,重視數學的運用與實驗的檢測,因而也稱為數理實驗科學。[1]西方近代科學既有對希臘理性科學的繼承,同時受西方近代文化觀念的影響,它在某種程度上也偏離了希臘理性科學對自由精神的追求,正如吳國盛先生所言,“近代科學不僅是希臘理性精神的正宗傳人和光大者,作為現代工業(yè)社會的奠基者,科學還以其‘效用’服務于意欲‘控制’的人類權力意志。這是近代科學的一個嶄新的維度:力量化、控制化、預測化?!?[2]這樣,主體維度的價值訴求加上對物質力量的狂熱追求,構成了近代科學精神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尼采所說的強力意志。這種強力意志構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也造就了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

[3]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雖然在過去幾百年中獲得了飛躍性的發(fā)展,二十世紀的科學與技術卻展示了西方“力量型”科學本身的某種界限。20世紀基礎科學的三大成就相對論、量子論和復雜科學的核心思想和結論分別從宇觀、微觀和宏觀尺度證實了西方“力量型”科學的局限性,且這種片面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4]無論是西方科學自身的發(fā)展,還是在處理與社會、自然的關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都面臨著發(fā)展的瓶頸問題。和諧的生態(tài)覺悟、科學的前沿發(fā)展都呼喚一種新的科學范式,而這種新的科學范式的核心思想與東方文明中的生態(tài)智慧不謀而合,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中國文化與科學將面臨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zhàn)。

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天人和諧”思想對“力量型”科學界限的消融

二十世紀以來,以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復雜科學為代表的前沿科學,通過深刻的觀念轉變和理念創(chuàng)新,打破了時空對立等二元對立觀念,演繹了自然宇宙和諧一體的更為純正的科學自由精神。這種情況下,強調和諧一體的中國傳統自然觀,在解釋新的科學思想上,較之西方“力量型”科學所依賴的機械自然觀顯得更加優(yōu)越。[5]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些人自然地把他們的目光投向了東方文明,投向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以解決人類面臨的全球科技文化困境。

1儒家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天人合一”思想的發(fā)掘

儒家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主流。儒家文化在中國思想史上曾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對于當代科技的有序發(fā)展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6]第一,儒家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克服西方近代科學的原子論限度。儒家的“天人合一”觀始終把宇宙看作為一個整體,如孟子認為自然之天產生萬物,人和萬物只有一個來源,萬物和人都是其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且彼此相互倚賴。儒家的整體性思維方式反對把人與自然相分割和對立,這有助于消融西方近代科學中還原論、原子論的錯誤理念,有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協同發(fā)展的關系。第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消融近代“力量型”科學范式中的主體外化傾向。在和諧的狀態(tài)中求發(fā)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給予西方“力量型”科學最大的啟迪。如荀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有不同分職,只有充分把握好天與人的分職,才能清楚地認識天與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認識與改造世界。[7]第三,儒家“天人合一”觀有助于改變西方“力量型”科學的控制論世界圖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深厚的倫理道德基礎之上,如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即把愛心從家庭擴展到社會,從社會再擴展到自然萬物,進而使仁愛具有了生態(tài)道德的含義。這種崇高的境界引導人類理性地控制物質欲望,并把物欲導向精神的追求與創(chuàng)造,塑造人類“贊天地之化育”的偉懷,即理解、贊美和協助自然界之生生不息,并以這樣的方式發(fā)揮人性,而成為天地大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西方近現代科學思想認為自然界本質上是一種純粹物的結合,是一幅符合機械力學規(guī)律的自然圖景,是一個在人類之外跟人類毫不相干的體系,是人類的能源場與垃圾場,從而培養(yǎng)了人對自然的傲慢感、對于其他物種的優(yōu)越感。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智慧則對自然有一種熱愛、同情、親近之情,認為一切知識本質上都來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來自實驗室中的自然切片,強調對自然本身的直接接近。[8]這樣,儒家文化的生態(tài)智慧顯然能夠彌補西方“力量型”科學觀念的不足。它警示人類,應該去除在自然面前的自負和傲慢,應該敬畏自然,停止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才能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2 道家文化中的生態(tài)覺悟:“道法自然”思想的啟迪

道教文化也是華夏母體上土生土長的血脈文化,道家的核心范疇“道”把人類置于自然世界的大系統中,從自然現象推及人類社會的道德行為準則,以及人類對自然界的態(tài)度。其思想路徑和特征,與當代復雜性科學的生態(tài)趨向是一致的,從而有助于消融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的界限。[9]首先,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態(tài)思想可以為科學提供新的形而上學基礎。老子認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來源于自然并統一于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與天地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它們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構成和諧統一的整體。道家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與近代西方主客二分的機械論、二元論以及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是根本不同的,從而可以為西方“力量型”科學范式提供新的哲學基礎。其次,道家的循“道”而為的價值原則與當代生態(tài)科學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老子的“道”具有生態(tài)價值的意蘊,就是要求人們的行為要與“道”一致,要與天地萬物一致,尊“道”貴“德”,順應自然,體現在實踐上就是“無為”。當代生態(tài)科學十分推崇老子的這一思想,與老子把天地之“道”作為確立人類道德的根據一樣,生態(tài)科學的整體論思想、價值觀原則都是以生態(tài)系統的自然性質為根據的,主張要對自然過程作出謙卑的默認,讓自然按照自己的節(jié)律運行而不要去破壞它。其三,道家的生態(tài)哲學與當代21世紀科學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tài)整體境界。老子的“道”是一種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倫理觀,它要求人們的活動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與生態(tài)科學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觀念是十分吻合的,他們共同指向“天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tài)境界。總之,在生態(tài)整體系統中,人不在自然之外,也不在自然之上,而在自然之中。人應當站在生態(tài)系統和地球的角度,成為大自然的神經和良知,關心其他生命,維護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體現并弘揚大自然的“生生之德”,維持自然界的美麗與和諧。這就是道家中所蘊涵的生態(tài)智慧對西方“力量型”科學最大的啟迪,今天我們提出科技生態(tài)轉向的理論支撐點也在于此。

西方科學的畸形發(fā)展而帶來的一些文化困境,為東方文化發(fā)揮作用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使人類把目光投向了更為廣闊的人類文化圖式,從儒學、道學等東方文化中尋找生態(tài)智慧與啟迪。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中國文化,能以其特有的生態(tài)智慧和覺悟為西方“力量型”科學突破固有的范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范導科學應有的氣質,現代科學與蘊涵了東方智慧的儒家、道家文化進行跨文化對話,對于人類超越科技文化困境、邁向澄明之境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三 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生態(tài)智慧的發(fā)掘與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許多科學家在“東方神秘主義”與現代物理學之間發(fā)現了“驚人的平行之處”,以此為契機展開了東方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之間的跨文化對話。[10]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雖然對于克服和糾正西方“力量型”科學的缺陷能夠起到積極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導作用——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tài)覺悟推進為一種整個人類文明的生態(tài)價值觀和生態(tài)世界觀,成功地實現中華科學技術的騰飛,這還取決于中國人對于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超越的程度。二十世紀末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股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勁聲浪,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力量型”科學的天人分離思維摸式的弊端日益顯露出來,特別是在復雜科學等前沿領域,因而當代西方科學正經歷著從主客二分轉向主客融合的后現代主義的洗禮。而中國傳統文化和后現代主義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崇尚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思與詩的交融貫通;都鄙視對外在對象作還原性的分析,而注重對人在其中的世界的情感體驗。因此,西方的一些學者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看成是抵御西方科學工具理性的希望。[11]而對今天的中國人而言,一方面要跟西方發(fā)達世界站在一起,憂慮“力量型”科學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要跟不發(fā)達世界站在一起,憂慮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被不知不覺排除在“體”之外而流于“用”的危險。中國人的“現代化之憂思”,既有西方后現代主義者的“現代性批判”的一面,也有發(fā)掘傳統文化的一面,既有后現代的一面,也有前現代的一面。[12]因此,為了徹底擺脫現代化的雙重困境,中國人不僅要發(fā)掘傳統文化中的生態(tài)覺悟以消融西方近現代科學“工具理性”的界限,更為重要的是在西方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發(fā)掘并提煉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生態(tài)覺悟,建立起與西方科學平行的中國現代科學體系,進而將這種生態(tài)智慧推進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生態(tài)價值方法和生態(tài)價值觀,而20世紀基礎科學的三大成就相對論、量子論和復雜科學則為中國現代科學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歷史性機遇。20世紀前沿科學的核心思想與中國科學和文明的生態(tài)智慧不謀而合,這些前沿科學領域將成為中國人大顯身手的場所。因此,建立中國特色的東方科學體系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系統科學、協同科學、混沌科學以及生態(tài)科學等綜合性較強的學科領域。[13]如何將可能訴諸于現實?這還取決于中國傳統科學能否在吸收西方科學精髓的基礎之上,創(chuàng)造性地闡述與發(fā)掘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生態(tài)智慧,從而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成為中國現代科學體系的形而上學基礎!

激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創(chuàng)造性地闡釋中國科學傳統背后所蘊涵的人文理念,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來制約一再跌落的西方科學,是一條十分恢宏而又漫長的道路,但又是一個十分誘惑的思路。一方面對西方而言,他們則有可能獲得突破工具理性這個“座架”的外援——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tài)智慧于母文化之中,激活科學自身內在的修復機制;另一方面對于中國而言,提供了民族傳統文化復興與現代科學體系建立的絕佳機會。當中國人真正超越自己文化中的舊傳統之時,就是中國科學技術走向騰飛之日。

參考文獻

[1][4] 姜巖東方科學與文明的復興[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8

[2][12] 吳國盛科學與人文[J]中國社會科學,2001.4

[3] 吳國盛.何為科學精神[J]百科知識,1998.2

[5] 吳國盛 20世紀的科技展示了科學本身的某種界限——回顧百年科技

[J]國際經濟評論,1999.Z2

[6][11] 陶渝蘇論作為科學精神生長點的西方思維模式[J]貴州大學學報,1998.1

[7] 梅薩羅維,等人類處于轉折點[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7.148

[8] 吳國盛.反思科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3-24

[9] 李承宗,謝翠蓉.試論道教文化對科學技術的影響與啟示[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3.6

第2篇:傳統文化與科學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滲透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蘊藏有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在小學語文的閱讀課堂之中,可以充分滲透和融入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知識,使小學生接觸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內涵,較好地提升小學語文閱讀學習興趣和熱情,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一、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意義分析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傳承我國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它可以增加小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小學生的視野,增強小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度,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知識滲透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必要性,具體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1.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相吻合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滲透和引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與小學生現階段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相吻合,由于小學生具有極強的記憶力,可以極為容易地記憶瑯瑯上口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從而較好地豐富小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規(guī)律充分契合,極大地增強了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

2.與語文閱讀教學任務相契合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和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還可以使小學生充分感受和體悟到愛國主義精神和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從而領略到中國漢語的獨特魅力,更好地揣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情感內涵。

二、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滲透路徑探索

1.明確傳統文化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要充分意識到文化多元化的趨勢和潮流,認識到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性學科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要通過明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目標,奠定小學生基本的文化素養(yǎng),塑造小學生的人格品質。教師要適應新時期的變化,突破傳統的語文閱讀教育理念,以系統的、開放的視野和眼光,全面設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策略,更好地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目標。

2.注重層次化的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育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小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要求,要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傳統文化教育方法,采用層次化的教育措施和手段,較好地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具體來說,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要將視線集中于小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學生的語言學習為主、思想和情感的指導為輔助,奠定學生的語言學習基礎。以語言為例,可以借助于字謎這種特有的漢字文化,使學生了解和學習漢字,體味到漢字所具有的獨特趣味性,更為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漢語言文化的內在神奇和奧妙。另外,還可以結合中國傳統書法、象棋等傳統文化,增進小學生的識字能力,并且還可以利用詞串的方式了解和熟悉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化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浸透;在小學中年級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并倡導學生在閱讀時進行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閱讀興趣。以對子歌和對聯為例,可以讓中年級的小學生朗讀對子,如:“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通過對子的讀誦,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語文傳統文化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也較好地實現記誦;在小學高年級階段,要求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理解,并對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中的部分詞句進行深入的探討和體會,以增強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和能力。以“對聯”這個中國傳統文化為例,要增加高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難度,可以讓學生學習和把握不同類型的對聯。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探究性閱讀和個性化閱讀,增進學生在傳統文化閱讀中的情感理解和道德體悟,豐富學生的語文閱讀知識。

3.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語文閱讀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了更好地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內容入手:(1)古詩詞的背誦閱讀。可以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穿插古詩詞的背誦閱讀,通過對古詩詞的背誦閱讀,感受和體味古詩詞獨特而優(yōu)美的意境,體悟古詩詞中精練的語言、深遠的思想情感,可以利用古詩詞的易記易背的特點,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廣泛傳誦。如:《墨梅》、《竹石》、《石灰吟》、《菩薩蠻》、《卜算子》等,使學生通過意境悠遠、文化氛圍濃郁的古詩詞,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妙。并且,在講授和閱讀《氓》、《采薇》篇章之后,還可以讓學生閱讀和學習《詩經•鄭風•子衿》、《詩經•魏風•碩鼠》、《詩經•魏風•伐檀》等其他閱讀名篇,以實現延伸和拓展閱讀,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2)寓言、傳說及歷史故事的閱讀。可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和融入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寓言、傳說及歷史故事等,如:《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牛郎織女》等,通過簡潔、傳神的寓言、傳說故事,刻畫出鮮明而生動的人物形象,并以其詼諧幽默的特點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同時,通過對傳統文化中的歷史故事的閱讀,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如閱讀歷史故事《負荊請罪》,就可以使學生明白這個歷史故事所蘊含的知錯能改、寬容大度的道德品質,體悟其中內蘊的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閱讀和學習《坐井觀天》的寓言故事,可以讓學生理解思想目光短淺的自負心理的害處,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和人格修養(yǎng)。(3)傳統歷史文化的閱讀??梢宰寣W生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知識,通過閱讀《圓明園的毀滅》了解八國聯軍侵略中華的史實;通過閱讀《絲綢之路》把握各民族之間友好交流的歷史,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文化情感。(4)中國四大名著的章節(jié)選讀。可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穿插和融入中國四大名著的章節(jié)選讀,小學生通過對《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的章節(jié)選讀,可以領略到孔明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周瑜的心胸狹隘、小氣善妒;魯智深的智勇雙全等,從而更為全面的了解歷史背景和文化狀態(tài),較好地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4.實現傳統文化閱讀與學生日常生活的相融

為了更好地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果,可以將傳統文化閱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將傳統文化閱讀的情境與生活情境相融合,感受到真實的、可以觸摸的情境和氛圍,則可以更為深入地體會傳統文化的內在精髓,增強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體悟。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時,可以結合《牛郎織女》的閱讀故事,使學生感受到古代人民對于自由美好情感的向往之情,教師可以將這個傳統文化閱讀內容與生活中的傳統節(jié)日乞巧節(jié)、傳統情人節(jié)相結合,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更好地凈化自己的心靈,激發(fā)內心對于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之情。

5.開展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滲透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還可以結合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形式,使學生領略和體會到獨特別致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例如:可以將閩南文化引入到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之中,通過鮮明富于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使學生喜愛閩南民俗,增進對閩南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更好地實現對民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教師可以在小學閱讀課堂中讓學生學習閩南歌曲和閩南語言,并播放閩南流行的歌仔戲,呈現豐富多樣的閩南歌仔戲中的樂器,使學生領略到閩南文化民俗之美。還可以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了解閩南文化和語言,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有“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一句,其中“斜”字的閩南發(fā)音為“xia”,而非“xie”,從而使學生感受到閩南文化民俗與漢語的差異和音韻的變化。另外,還可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向學生介紹閩南的宗教文化、民間藝術等,如:可以向學生講述閩南文化信奉的媽祖、道教等;并向學生介紹閩南文化極為流行的紙畫、剪紙、木偶、高甲戲、梨園戲等,從而更好地豐富學生的傳統民俗文化知識。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選取適宜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將其滲透和融入到閱讀課堂的教學之中,引領學生細心地揣摩和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情感,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充分發(fā)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育人功能,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較大的提升,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更好地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參考文獻:

[1]楊丹.探析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引用[J].新課程學習(上),2014,(03).

[2]劉瑛.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08).

[3]楊偉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12).

第3篇:傳統文化與科學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品德;融合

一、引言

目前,我國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突出,一部分同學是沒有自信心,無法承受學習的壓力;一部分同學是自制力較差,導致走上不歸路;一部分同學是對身邊的事物沒有辨識能力,以至于經常出沒網吧等不良場所;一部分同學是自我意識太強,導致無法與同學進行很好的交流;還有很大一部分同學存在攀比心理較重的情況。這些現象都導致了學生的心理問題非常嚴峻,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就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在的教學中去,不僅可以讓傳統文化發(fā)揚光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yǎng)。

二、小學生的心理現狀

在我們對小學生心理的研究中可以發(fā)現,現在的學生普遍面臨著遇到困難不知所措、盲目花錢、沒有遠大的理想,對學習不負責等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來源于教師、家長、社會的不重視。在現在社會中,很多學生家境都相對富裕,家里都是獨生子女,受到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寵愛,導致出現嬌生慣養(yǎng)的情況。還有一部分家庭,就是人們所說的留守家庭的兒童,長期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對他們的關愛和管教,雖然物質上得到了滿足,但是精神上卻很空虛,以至于他們可能會偏離正常的成長軌道,走上歧途?,F在社會中,明星是賺錢的一大群體,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不像從前的小孩一樣憧憬著成為科學家或者宇航員。學生的價值觀存在偏差,導致了他們對未來的努力方向較為茫然,沒有崇高的志向,從而影響了學業(yè)。現在很多人甚至認同“讀書無用論”,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夠,從而讓學生的各方面素養(yǎng)沒有得到提高。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應該加強思想教育,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模式,結合傳統的文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擁有更加健全的品格。

三、必先苦其心志

現在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夠正確,導致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退縮或者逃避。針對這點現象,老師可以給同學介紹岳飛、孫臏等歷史人物的故事,讓他們學習古代名人的奮斗歷史,重溫經典,感受這些古人身上所具有的崇高的人格魅力,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不氣餒、不退縮。老師還可以為同學介紹古代名人刻苦的學習經歷,如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邊放牛邊學習的故事等,讓他們明白古人在刻苦的環(huán)境也能進行努力的學習,而現在學校提供優(yōu)質的硬件設施和良好的師資力量,同學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更好地進行學習。為了讓同學更好地去學習,老師應該培養(yǎng)同學對學習有責任意識,讓他們明白“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讓他們知道自己身上的責任,并為之去努力和奮斗,讓自己更有責任感,培養(yǎng)堅毅的品格,更好地成長。

四、崇尚節(jié)儉之風

現在社會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誘惑,人們互相攀比,這種風氣也影響到了學校。在學校里,學生即使都身著校服,也在比較鞋子的牌子,甚至開家長會的時候,學校成為了名車展。家里沒有豪車的同學,都覺得自己好像低人一等。隨著手機的普及,現在的小學生也在攀比手機的品牌,如果手上的手機沒有檔次,就要求家長去買新的手機,對家長來說也是一種負擔。這樣的攀比心理,對學生的成長非常不利,他們可能會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和利益,去做一些不法的事情。這時候,教師就要進行積極的引導,讓他們能夠視金錢為糞土,老師可以舉例道光帝提倡節(jié)約,為皇后慶祝生日,給每個人一碗打鹵面?,F在的生活雖然變得富裕,但是也要珍惜身邊的資源,培養(yǎng)節(jié)約的品質,從而營造一個節(jié)約友好的社會氛圍。

五、提高生活品質

文天祥曾經說過一句著名的話,讓我們不要太看重生死,要重生命的質量而不是長度。岳飛也在自己的背上刻下了精忠報國,這些都表現出古人為了祖國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在現在的社會,有一部分人較為自私,比較看重個人利益,不重視他人的利益,表現在他們對于別人不愿意付出,不想為國家做貢獻,只想自己茍活在世上。還有一部分的學生恰恰相反,遇到一點小小的問題,如考試成績不好或者家長不讓玩手機,都選擇了輕生。這兩個極端,都應該引起學校的重視,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建設,首先,要讓他們有個樂觀的心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其次,學校應該關注到學生遇到的問題,當問題苗頭一出現,就要將它們扼殺在襁褓里,避免問題越發(fā)嚴重,做到防微杜漸;最后,老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校和家庭為學生的成長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學生要學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報答社會、報答父母。學校在課業(yè)之余,可以讓同學背誦古代經典的書籍,如《論語》《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讓他們先學會吟誦,繼而背誦,從而理解其中的深層含義,才能做到把這些道理爛熟于心,轉化到實際生活中去。只有讓學生學會為社會和祖國貢獻自己,才能讓他們活出自己的價值,體現生命的意義,提高生活的質量。古人說,能做好一件事情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同樣,要想提高思想道德這門課程的教育品質,不僅要學校提高授課的品質,還要發(fā)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讓文化的精髓更好地在小學生中宣傳和傳承。同時,學生也要積極地配合教師的授課,做到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只有各方一起配合,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

參考文獻:

[1]王興玉.淺談多傳統思想與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有機結合[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05):20-20.

[2]陳曦.《弟子規(guī)》與《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機融合[J].小學教學參考,2013(15):108-108.

[3]高波濤.淺談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5(1):95-95.

第4篇:傳統文化與科學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語文;困境與出路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標識,內化、積淀、滲透于每個成員的心靈深處。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可以使人安生立命,重建社會道德,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當今社會是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淺俗文化、網絡文化充斥著大街小巷,而唐詩宋詞元曲等傳統文化被逼近了角落里,無人問津。如此局面對中國自詡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是一種無言的諷刺。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傳承密不可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該何去何從,中國大學語文課程該如何肩負起培養(yǎng)大學生挖掘傳統文化的重任?

1.大學語文課程的困境

1.1社會功利化,學科定位偏差

當今社會,人們受后消費主義的嚴重沖擊,金錢至上,道德孱弱,實用主義觀念大為流行。高校中功利現象屢見不鮮,對于文化的學習過于片面,很多在語文課程學習成績相對優(yōu)秀的學生,在畢業(yè)之后的就業(yè)狀況不佳,這使得更多的高校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嚴重缺乏主觀能動性。大學生對人文類學科和基礎理論課程缺乏興趣,而對各種培訓各種資格考試趨之若鶩。社會上也普遍存在這樣的看法:一個滿腹經綸的學者型人才,不若一個不通文法的技術人員有前途?;谏鐣l(fā)展的需求與高校的教育缺乏銜接,使得學生在對語文課程學習后,面臨嚴峻的就業(yè)問題。因此,大學生不重視理論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的學習,片面追求實用性的知識。從這一角度而言,在現今的高校中,由于社會功利化的因素,使得高校中學生和教師對語文學科的定位出現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同時也阻礙了高校語文課程的健康發(fā)展。大學語文課程屬于什么性質的學科?目前社會上普遍認同“工具說”和“能力說”。其“工具說”的觀念認為,學習語文主要是為了多一種就業(yè)實踐的工具,使得現今很多高校大學語文課片面追求學科的實用性,將豐滿的語文課變成純文學課,或者應用文課。在實際教學中,開展教學內容上強調能說會道在社交上的重要性,大學語文課儼然成為學生就業(yè)實踐的一個工具。而“能力說”的觀念認為,在高校中對學生開展語文學科的教學,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來提升現今高校學生的對文字的表述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較為注重培養(yǎng)實用性文體寫作的能力在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多元化的潮流下,大學生就業(yè)難成為了國家、社會極為關注的重點。一些高校把學生就業(yè)率作為教師評優(yōu)評先晉職稱的重要參照,加速了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的偏差。有些高校院系甚至壓縮停開大學語文課程。如此做法,短期內可以贏得較大利益,但長期看來大學生精神世界荒蕪,缺乏應有的文化素養(yǎng)和情操品格?;谶@樣的狀況,高校中所開展的語文課程受到不良的影響,這不利于學生對我國博大精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

1.2教材內容單一,缺乏國學精品

大學語文內容本應體現傳統文化的內涵,如以“仁義”為核心的道德追求、中庸為貴的和諧精神、“貴義賤利”的價值趨向、“勤儉”“知足”的生活觀念,這些正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但是現行的大學語文教材種類繁多,良蕎不齊?;趯Υ髮W語文學科的錯誤定位,近年來很多大學語文教材內容單一,以應用文、現代文、實踐實訓教學為主,忽視傳統文化中的精品美文,硬生生把一本大學語文等同于工具書。語文課程這樣教學開展的狀況,普遍存在于現今各大高校中,一部分高校中語文學科的教材很難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更難以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發(fā)揚,這對我國經典文學而言是一種浪費,而對于現階段高校的學生而言是一種損失,失去了對語文知識深入學習和探討的機會,基于這樣的狀況,應引起各大的高校和國家教育部門的關注,在保障提升學生就業(yè)率的基礎之上,應注重對經典文化的學習和深入的探討。以魏飴編寫的《大學語文新編》為例。全書共十九個單元,除第三單元(愛圖文選),第四單元(人本文選),第五單元(修身文選)有少數優(yōu)秀文學作品外,其余單元都是技能培訓內容。具體來看,上篇是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介紹了意義世界與閱讀學等方面的知識,閱讀接受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閱讀方法。中篇是對學生日常書面表達方面能力培養(yǎng),介紹了日常書面表達概說和一般方法,行政事務、事務財經、新聞報道等文選。下篇是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介紹了口頭表達的基本方法、交際口語、辯論口語、職業(yè)口語、事務口語等。全書實用性極強,能提升學生今后的工作能力,增大的就業(yè)的機會。但是實質上卻忽略了大學語文教學的靈魂和根本。對于國學精品內容的缺失,對學生而言未對高層次語文知識進行學習,讓學生失去了對語文知識深入學習的機會。

1.3教學方法陳舊,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不高

進入大學,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大學生對大學語文的接受不再是死讀硬背,為考試而學習,而是本著興趣、體會、感悟的心態(tài)去接觸和重新認識語文。而大學語文教學方法的陳舊,學科觀念與學術前沿的滯后,讓學生無法認同,望而生厭。不論是人文類中的機構設置或是人文類的學科教學的開展,均在不同程度上展現出教師對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視度。在目前眾多的高校中,只有極少數的高校注重大學語文課程教育的開展。在理工類的高校中,對語文課程教學開展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這樣的教學狀況充分的反映出重理輕文的思想觀念,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多語文教師對自身所教授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對教學方案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使得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中,其模式和方法過于陳舊,很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由于高校中教師和學生存在這樣的觀點,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努力學習語文知識僅是為了更容易通過各個階段的測試和考試。此外,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程度不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大學語文課,不過師資來源不穩(wěn)定,稂莠不齊。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授基本上以中文系教師為主,卻很少有專業(yè)性很強的教師,或者說教師的研究方向與所教學科不一致。比如說語言研究方向的教師和文學研究方向的教師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都可以去上大學語文課。非專業(yè)的教師授課比較隨意,要么只會照本宣科,無法深入認識教材,也無法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要么只會按照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去授課,于是乎大學語文課上文學欣賞課或者語言文字研究課,談不上國學教育了。

2.大學語文課程的突圍

2.1高度重視,重新定位

通過上文的論述得知,在現今的高校中,對語文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對語文學科的定位。為了更好的改善這樣的問題,在本節(jié)的研究中,提出了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在改變大學語文教學開展尷尬局面中,一方面需要從語文教改內部進行自我突圍,即豐富高校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在保障提高學生對實用性語文知識的前提下,應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國學知識融入到高校的語文教材中,使當代學生能更深入的學習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掌握實用性文章表述方法的基礎上,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期待實現人文精神的社會突圍,社會和學校能形成一個理解尊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內外雙重突圍,才能從生存理念上矯正全社會對大學語文課程和傳統文化教育的錯誤觀念?!洞髮W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大學語文課程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筆者認為,在大學語文課程定位上,應該強調課程的人文性,而非實用性。在教學內容上應該重視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理念,認識傳統文化的經典作品,保護和發(fā)揚傳統道德文化精髓,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自覺養(yǎng)成自強不息、深思慎取、和諧包容等優(yōu)秀品格。在教學理念上,大學語文課程不是就業(yè)的指導課,而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2.2堅守陣地,自我突圍

大學語文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多視角、多維度、廣視野、開放性。首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恢復大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經典性、審美性。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并通過對古典文學知識的學習,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品格,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次,提高學生對學學語文的主動參與意識,鼓勵學生積極走出課堂,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拓展語文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上教師的顯性教育與課外學生的隱性教育結合起來,大學語文教育自然趣味無窮了。最后,應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文化素養(yǎng)的平臺,進而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踐能力。例如,針對所學習的知識,在校內組織演講活辯論比賽,或在一定區(qū)域內開展大學生聯誼辯論比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以此增強學生對語文課程學習的興趣。此外,大學語文課應該是一門豐富多彩、思想性藝術性強的課程。首先受到課時與版面的限制,教材的編寫應該有所側重,不可過于自由散漫。在編寫體例上可以采用文體模式或者文學史模式,不過都應圍繞文學這一主題。其次,在文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尊重我國的歷史、文化、文明,選擇具有美學價值,彰顯學科個性,凝聚古人的處世智慧和哲理思辨的經典作品。通過不同體裁的作品給學生以文化滋養(yǎng)和性情陶冶,提升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認同感、自豪感。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更有助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拓展中國文化的傳播范圍。

2.3拓寬專業(yè)視野,培育人文情懷

高校應該意識到大學語文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建立專門的大學語文教研室,培養(yǎng)引進專職的大學語文教師,為大學語文教研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立良好的環(huán)境和有效平臺,鼓勵大學語文教師推陳出新開展教學改革,在學術交流、課題立項、等方面適度傾斜。教師也應該加強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主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潛使學生了解、喜愛和掌握國學知識。大學語文教師還應該具有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關注掌握語文學科的動態(tài)前沿,思想不斷更新,充分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手段將高雅精深的國學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提高學生的精神文化修養(yǎng)及道德素養(yǎng)。

3.結語

在高校中開展語文課程,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具有高文化素質的人才。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文化傳播的途徑逐漸被拓展。為了更高的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在高校中注重對語文學科教學活動開展的質量,對學生和文化的傳承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此可見,大學語文課作為高校學生公共基礎必修課,它肩負著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通過本文的論述得知,在現今很多高校中,對各個學科課程的設置存在諸多不足。因此,在未來的工作中,只要我們外部爭取政策支持,社會認同,準確定位大學語文的學科屬性,內部銳意改革,優(yōu)化教材和教學方法,改善教學科研環(huán)境,大學語文就能沖出困境,實現突圍。

【參考文獻】

[1]侯曙芳.大學語文的困境與突圍[J].銅陵學院學報,2006-04-30.

[2]李慧英.淺論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挖掘與滲透[J].呂梁學院學報,2011-10-15.

[3]黃雪瑩.淺論大學語文國學教育的缺失與重構[J].安徽文學,2013-05-25.

第5篇:傳統文化與科學范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同時,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樹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p>

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該且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下面我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以課堂為主陣地

抓住課堂這塊主陣地,在傳授給學生知識、方法與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把對文本的分析和對“人”的分析聯系起來,挖掘文學作品“思想美”、“內容美”、“人格美”和“風格美”等。把這些滲透于教學的各個階段,滲透于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一)識字、寫字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最好最合時宜。只有提前認讀,擴大識字量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理解與寫作。傳統的啟蒙教育經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等是提前認讀的最好教材。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把傳統經典制作成視頻動畫,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加深記憶,這樣既貼近時代又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字要從小練,養(yǎng)成好習慣。我認為,小學里應該花更多時間在寫字教學上。除了講筆順外,還要講間架章法,而不僅僅是布置寫字作業(yè)回家自己寫,更不是寫不好多抄寫幾遍就能解決的問題。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寫字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貫徹落實目標要求。如果把書寫教學上升到傳承中華文化這一層面,就要適當地引入書法教學。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的積淀,它“無色而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tài),清人尚質”,歷代書法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教學中,適當引入書法藝術欣賞,開展臨帖摹帖等書法活動,對促進寫字教學大有裨益。對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國粹,更是功不可沒。

(二)讀讀背背中積累傳統文化。

“日積月累”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語文園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了解、吸收中華優(yōu)秀文化,提高語文素養(yǎng),不應忽略。

1.激發(fā)興趣,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變“要我背”為“我要背”,可以聯系生活,可以講述故事,也可以發(fā)揮想象進行續(xù)編、創(chuàng)作。

2.學用結合,化靜止為運動。有些“日積月累”中的詞句,是描寫課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質或文章中的某種情境,我們可以讓學生將兩者聯系起來,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動的教科書,帶學生游玩時,可以引導學生切身感受“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美,還可以讓學生驗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俗語的準確性。

二、用閱讀豐富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

現在的學生生活在一個喧嘩浮躁的時代,他們面臨太多誘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樣熱鬧,一個純凈的心靈世界,一種對書香氣息的天然熱愛,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一個生命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案褂性姇鴼庾匀A”,我們必須讓學生在人生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誦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美文,讓文化經典占據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的閱讀開一個好頭起步,就直抵經典。

(一)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增高,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呈遞減趨勢。越到高年級,“很有興趣”的學生所占比例越小,許多學生手中捧著的是卡通漫畫、通俗故事、作文選編和流行雜志等。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學生都應當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愛好。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教師要通過開展各種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誦讀經典活動,吸引每一個學生,讓他們真心悅納書籍,與書籍成為好朋友,享受讀書之樂。

(二)加強閱讀指導,提高閱讀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好讀書,又要讓學生求甚解,不要死讀書,讀死書。這一切必須靠教師給予方法上的指導。首先,是讀什么書的問題。書籍浩如煙海,要讓學生選擇有價值的書來讀;其次,充分利用語文課或閱讀課,指導學生正確地讀書。

三、綜合性學習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內容可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成語故事”、“歇后語諺語”、“歷史人物事跡”、“中國傳統節(jié)日傳說故事”等。例如圍繞《孔子拜師》、《開天地》、《趙州橋》等課文展開學習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身邊的傳統文化,開展綜合性學習: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講故事,古詩詞摘抄、誦讀;利用假期精讀一本優(yōu)秀古典小說,寫讀后感;舉行弘揚傳統文化的手抄報比賽,等等。這樣既可以增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四、搜集整理風土民俗資料

地方風土民俗凝結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傳承民族精神,對于推動和諧校園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第6篇:傳統文化與科學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德育;融合

一、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

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先進的德育理念和寶貴的德育內容,它與現代德育的融合,不僅能夠折射出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因子,而且能夠使思政教學在效果上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這對我們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品德高尚的新時代青年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內容。

(一)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中包含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詩人陸游病危之際,仍渴望淪陷區(qū)的收復和國家的統一,他曾說:“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則說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國古人對祖國的統一、民族命運的憂患精神是我們對當代青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能激起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熱忱,樹立大學生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使命和責任。

(二)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注重人格培養(yǎng),從而塑造完美人格。完善人格的培養(yǎng)和塑成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它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首先,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積極進取的精神,比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其次,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堅守節(jié)氣、不懼強勢的英雄氣概。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后,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寬容忍讓、海乃百川的容忍之道。這些良好的品質對塑造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義利觀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三)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中提倡修身養(yǎng)性,主張道德踐履。任何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外化為外在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即知行合一。在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很多這方面的闡述,比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吾日三省吾身”,這些都要求我們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活動去衡量和實現內在的道德品質,通過這種方法來提高一方面可以反省自己,從而揚棄內在的道德品質,使道德品性實現升華。另一方面就是再次去踐行自己的品性氣質,達到知行合一。

二、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彼此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種融合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一)有利于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順利開展和進行

文化是歷史的本質反映,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政課教學資源,如果按照思政領域的雙主體理論來講,融合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無論是對教育主體還是教育客體都意義重大。一方面,從受教育者來講,有助于大學生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不僅僅包括人們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完善,更包括個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素質的改善以及對個人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另一方面,從教育內容來講,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和素材。高校思政課課堂是否生動、有趣,是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直接關系著教學的效果。而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具有滲透性強、影響持久和生動、形象的特點,為廣大學生所接受和喜愛,所以能夠很好的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相融合。

(二)有利于促進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結合起來,可以使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繼承和弘揚。一方面,擴寬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受眾面。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他們是新時代有理想有抱負的新青年,也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因此,以學生為載體,去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明智之舉。另一方面,增強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性。高校的思政課是一門培養(yǎng)政治素養(yǎng)過硬、道德品德高尚、理論知識扎實的優(yōu)秀人才的必修課程,如果將高校思政課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就會使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可靠的載體和依據,同時,通過實踐的參與,循序漸進的養(yǎng)成踐行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理念和思想的習慣模式。這樣一來,就可以很好地實現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延續(xù)性。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

(一)在教學內容上,要突出針對性,重點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感恩教育。

高校思政課教學在內容設定上要有所偏重,目前,在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的情況下,社會出現了道德滑坡的現象。有的大學生也深受其害,考試作弊,不懂得孝順父母,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漠不關心等現象比比皆是。針對這種情況,對于高校思政課的內容編寫上,要適當融入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中所宣揚的道德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在教學形式上,要注重教育實踐,要加強教育實踐基地建設。

荀子說,“學至于行而后止”,可見,學習的過程不能只停止于獲取知識而應該最終落實到具體的行為之上。社會實踐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我們要將教育實踐納入到教學計劃當中去。加強與當地的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單位、少數民族村寨的聯系。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進而升華為熱愛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最終落實到個人對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日常踐行之上。

(三)在教學環(huán)境上,需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的思政教育教育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更應該在學校的角角落落都折射出學校的校園文化,從而全面深入的推動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和進行。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各種資源,把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神滲透到學校的校園建筑、教學設施和各種人文景觀當中。同時利用校園網、校報、其他學生社團刊物等媒體手段,在學校中廣泛的宣傳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從而達到校園無處不育人、無處不傳道的氛圍和環(huán)境。

總之,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相融合,是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的重要思路,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同時也是培育出更多同志所提倡的“可愛、可信、可貴、可為”的優(yōu)秀“四可”青年的過程。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第7篇:傳統文化與科學范文

1. 教學目標不同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側重于知識和技能,很少關注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學習態(tài)度。這種教學目標的設計折射出的教學理念就是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意;重智能變化,輕心理變化。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多只知記憶,不知思考;只知接受,不知創(chuàng)新。而語文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目標更具整合性,它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它要求教育目的觀從“智能觀”向“素質觀”轉變,“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在閱讀于鑒賞、表達于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yǎng)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它是適應社會發(fā)展,不斷完善教育功能,促進教育更好地培養(yǎng)現代人的必然結果。

2. 教學內容不同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常常以課本為中心,抱著課本,進行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分析與講解,試圖通過這一舉措,讓學生記住知識,形成能力。殊不知,這樣就文論文,不及其余,不僅弱化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因為脫離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母語社會背景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走“開放式”的語文道路。具體地說,就是以學生的認知需求和原有認知結構為出發(fā)點,以語文課文為信息之源,縱橫延伸,立體展開,引進與課文相關聯的信息,為課文知識的學習、能力的訓練、情感的體驗架設橋梁,構建認知框架,最后達到同化課文,改變并發(fā)展學生認知結構的目的。

3. 教學方式不同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常常以教師講解為中心,即師講,生聽;師問,生答;師給,生收。教多少,學多少,不教則不學。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平等、沒有民主,只有權威和專制。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被扼殺。而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強調的是師與生的和諧、民主、平等的氣氛。在課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還是探究性學習,呈現的都是師生雙方以平等的心態(tài)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分享著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著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豐富著教學內容,獲取著新的發(fā)現,最終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4. 教學過程不同

在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用自己精心細致的教代替學生的學,整個課堂始終充滿著一種聲音,沉悶而壓抑,學生在下面只有聽的份,記的份,很少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更談不上調動自己的情感去體驗。這種缺乏情感體驗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只能是死知識,假知識。而新課程語文則倡導教學過程的活動性,教師要盡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析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不僅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而且讓他們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并融會貫通,爛熟于心。

5. 教學手段不同

我們現在面對的學生處在一個視聽信息非常豐富的環(huán)境里,單憑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這些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確實有點勉為其難。而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引進錄音、電視、幻燈、投影、計算機及互聯網在內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里的精彩世界。如教《祖國山川頌》可來一段配樂朗誦,讓學生感受作者激情昂揚的感情基調和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教《南州六月荔枝丹》可設計一段簡單的動畫片,來體現荔枝的內外結構……通過這些多樣化教學手段的外部刺激,不僅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而且加速了學生的感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6. 組織形式不同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比較單一,往往是在固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教師講,學生聽,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學生自主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但在具體問題上卻存在很大的互補、互……這些觀念上的更新帶來了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巨大變化。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在活動主體上,既有教師講,學生聽;也有學生講,師生聽;既有小組合作探究,也有組間爭辯對抗。在座位方式上,既有馬蹄式,也有圓圈式……在學習空間上,既有室內封閉式課堂,也有室外開放式課堂。一切變化都根據教學內容、學生身心發(fā)展靈活而定。

7. 評價體系不同

第8篇:傳統文化與科學范文

【關鍵詞】地方課程教材;當地傳統文化教育;民俗文化;問題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進步,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影響著我國人民的思想。而我國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所拋棄,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國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保護和繼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所以利用好地方課程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有其自身的意義和價值,能夠促進當地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有利于促進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新。所謂的傳統文化就是指當地在長期的文敏演化中所形成的的反應當地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是一個地方文化思想、民俗習慣的集中體現,反應出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特色。尤其是對于山東這一文化大省來說更是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地方文化特色。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地方課程的講解時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文化特點,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增強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愛好,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這樣的教學中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積極的投身于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中去,努力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促進我國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1當地傳統文化教學分析

1.1與孔子文化相結合

山東省是孔子的故鄉(xiāng),所以省內的各市縣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該結合當地的特色進行相應的傳統文化教學。比如在小學的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向學生講解有關的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鼓勵學生積極學習,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比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三字經》時可以以孔子的思想為中心,努力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尊老愛幼,做一個懂禮貌講文明的良好少年。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文化傳統知識以及傳統文化的講解時需要更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文化保護意識,提高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認識,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掌握傳統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巨大影響。比如在學習《論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同時還要學會做人的道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龋@些簡短的語句折射出深刻道理,所以教師在進行相應學習時需要從文化本身入手,樹立學生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要求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弘揚和發(fā)展當地傳統文化,促進當地文化的發(fā)展繁榮。教師還可以更具當地的傳統文化的發(fā)展狀況,鼓勵學生做文化傳播的小使者,向外國人或者自己的父母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種與當地的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方式更能夠帶動當地文化產業(yè)的進步,系統的形成文化產業(yè)鏈條。比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孔子文化的講解時,學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當時文化思想發(fā)展的背景以及文化思想形成的原因,系統的了解當地傳統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在學習中能夠與儒家思想相結合,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促進當地文化思想的創(chuàng)新。在學習時還能夠與歷史、人生相結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促進自身文化道德水平的提高,為國家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1.2與孝文化相結合

對于山東生來說,孝文化歷史悠久,這里的人們世代注重孝道,尊老愛幼,所以在進行當地文化教育時,教師需要與孝文化相結合。比如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講解時可以提高學生對孝文化的認識,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尊敬老人,愛護老人。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要積極樹立他們的人生觀、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從而促進學生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人們逐步形成了孝文化這一傳統文化,所以教師在進行孝文化知識的講解時可以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孝文化意識。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通過幫助老人等活動。來提高他們對孝文化的認識。比如說幫助自己的爺爺奶奶洗衣服,通過這種具體形式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到老人的不易。逐漸學會去幫助和尊重老人。所以在這樣的理念下可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對待老人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尊老愛幼的習慣,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尊老愛幼這一思想在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小的尤為重要,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越來越容易受到外來腐朽文化的影響。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時應該從小就樹立學生的道德文化觀念,養(yǎng)成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做一個文明的好少年。除此之外,教師要把家庭中的小愛幻化為社會中的大愛,讓學生不僅能夠在家里面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在外面也要尊重老人,養(yǎng)成尊老愛幼的好習慣,盡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以在進行學習時教師要樹立學生的尊老愛幼意識,提高他們對孝文化的認識。認識到傳統孝文化的重要性,了解我國歷史中尊老愛幼的典范故事以及典范人物。但是教師在講解孝文化時還應該結合時展的要求,提高學生對孝文化的認識,明辨孝文化中的精髓,提出孝文化中的糟粕,從而來大力弘揚和發(fā)展當地的傳統孝文化。

對于小學生來說,傳統孝文化的學習需要具體化,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對孝文化的了解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知識的能力。比如教師在進行傳統孝文化知識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體驗式教學,組織學生到敬老院幫助老人,陪他們聊天,幫他們整理被褥等。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多彩的家鄉(xiāng)先進的尊老愛幼模范人物,積極向他們學習,從而提升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當地傳統文化,為今后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1.3與愛國主義傳統文化相結合

青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在我國的地理位置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與當地的愛國主義文化傳統相結合。在以后,青島人民就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保衛(wèi)國家。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當地人民就與侵略者進行頑強的抵抗,積極抵御外國侵略者的入侵。所以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時可以搜集相關的資料,展現當地人民英勇無畏的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如教師在講解八國聯軍侵華歷史時可以重點突出德國強占膠州灣,對當地人民進行殖民統治,在殖民統治時給當地社會帶來的嚴重災難,從小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讓學生們認識到國家的富強與自己息息相關,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將來為家鄉(xiāng)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以及當地人民積極反抗的愛國行為,在日本侵華時青島人民的抗爭等。在這些歷史性的事件中能夠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圖片和影視資料,再現當時青島人民的無畏精神。有條件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增強學生對歷史的了解,樹立愛國主義精神。青島作為國家對外交流的大門之一,更需要學生增強自身民族熱情,提高他們的素養(yǎng),展現國人的自信心。

作為中國人,每一個人都需要有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歷史講解時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歷史認識,在進行對外交流時也能夠做文化傳播的使者,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充分認識到知識的力量以及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所以還能夠提升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想國家強大,就必須要學習好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努力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自己的祖國,促進國家經濟的不斷進步。所以在教育中與當地的傳統愛國主義文化相結合符合當地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符合我國教育發(fā)展是需要。

2總結

綜上所述,教育中利用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能夠更加有效的實現教育的目的,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以及道德水平。這些傳統文化都是當地歷史人文的精髓,折射出當地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狀況。所以與當地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更能夠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認可,提高學生對自己家鄉(xiāng)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做一個合格的公民,為自己家鄉(xiāng)的建設增磚添瓦,最終實現國家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孫燕飛.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

第9篇:傳統文化與科學范文

傳統文化因子對平面廣告設計的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提升,給平面設計帶來了較好的發(fā)展契機和平臺。但是我國的平面設計要想達到世界水平,就必須結合我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在吸取國外經驗的基礎上融入我國自身的文化因子和特色。孫德明與賈益民編寫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一書恰恰是從這一理念和角度出發(fā),對當代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當代設計中的展現、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融合的方法與途徑以及全球化語境下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的結合趨勢等進行了深入詳實的闡釋與研究。

該書的特點鮮明:一是論述的多層次性、多角度和多面性。作者從國內外角度對平面設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總結,并從其中尋找文化因子的契合點。二是內容充實、細節(jié)詳實,有理有據、案例豐富。例如在《典型設計師的設計思想及其當代啟示》這一章中,作者分類闡釋了李漁造物思想、王國維與當代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傳承、梁思成與他的“新而中”的創(chuàng)作思想、漢斯瓦格納與他的“中國椅”以及貝聿銘與他的“傳統情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休閑種類的不斷豐富,人們的現代審美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將平面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是對平面設計的一次改革,更是對文化軟實力的一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一書的優(yōu)點有許多,大致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一是對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進行了系統性的結合,從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當代平面設計的特征入手,明確了二者結合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二是從傳承與發(fā)展角度對當代平面設計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闡釋,先是解讀了中國古代文化藝術思想和設計的契合點,再從“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以及“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氣韻之說進行了理論支撐。三是該書的實踐性強,在理論的基礎之上為下一步的實踐提供了時效性的意見和舉措。作者采用矛盾分析的手法對平面設計和各種類型的現代時尚元素進行結合。四是作者對于傳統文化應用到現代平面設計的細節(jié)元素的處理和分析。例如竹文化與當代設計的研究、傳統榫卯結構與當代設計研究、“回青瓷”審美藝術與當代設計研究、流散中的客家審美文化與當代設計研究、傳統茶文化與當代設計專題研究,等等。五是內容的組織嚴謹,各個章節(jié)的安排合理,重難點突出,內容較為豐滿。各個章節(jié)的安排循序漸進,有一定的層次性和計劃性。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從概念的界定到問題的提出與分類,再到最終的舉措和展望,有條不紊。隨著我國平面設計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藝術設計體系可以說已經初步形成了,當然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值得改進的方面,在較短的時間內,要進行較大的提升可以說是比較困難的。但是科學先進的設計理論對以后學術界對于現代平面設計和傳統文化的融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一書從長遠的學術視角進行了分析,堪稱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的圖鑒,對于當代設計師對傳統文化的運用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將現代平面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有效融合具有長遠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孫德明與賈益民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從理論上給予了讀者較多的啟示。

該書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其不僅推進了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而且又豐富了現代平面設計技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如果綜合分析當前國內外的平面設計技術,雖然時尚與流行元素仍然占有較大的份額和市場,但是越來越多的平面設計已經開始在集體的設計過程中引入傳統元素,增進傳統審美元素和概念。平面設計雖然是一種現代商業(yè)行為,但是必須向消費群體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消費理念,而不僅僅是一種商業(yè)行為?!吨袊鴤鹘y文化與當代設計》一書將二者進行巧妙的結合,對于探索未來的平面設計與軟文化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王娟娟 單位:湖北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