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勞動教育課的意義范文

勞動教育課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教育課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勞動教育課的意義

第1篇:勞動教育課的意義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s the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wo-factor theory, and according to surveyed 180 students of the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in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stands two factors effecting their learning and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關鍵詞:雙因素理論;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激勵

Key words: two-factor theory;specialty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moti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1-0179-03

0 引言

昆明醫(yī)科大學于2002年設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以下簡稱“社保專業(yè)”),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社會保障專業(yè)知識的懂醫(yī)學、會保險、能管理,能從事與社會保障、醫(yī)療保險領域相關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實踐型、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級人才型,是昆明醫(yī)科大學開設的眾多醫(yī)學專業(yè)中的非醫(yī)學專業(yè)。隨著時代變遷,高校擴招、就業(yè)壓力、多元化思潮已然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狀況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诖?,探討如何更好激勵學生的問題就顯得很有必要。本文將從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視角下進行醫(yī)學類院校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學生激勵方式的探索。

1 雙因素理論概述

20世紀50年代后期,美國心理學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匹茲堡地區(qū)的11個工商機構中,向近2000名白領工作者進行了調查,研究個人和工作之間的關系。根據調查所得,赫茨伯格將影響人們行為的因素分為兩類: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涉及公司政策、監(jiān)管、人際關系、工作條件等,保健因素如果不當,易引發(fā)員工對工作產生不滿情緒,但無法員工起到激勵作用,也稱為“維持因素”。而激勵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現機會、工作成就感、未來晉升期望、職務和崗位上的責任感等,激勵因素設置恰當的話能對員工產生激勵作用從而觸發(fā)滿意情緒,相反也不會因為缺少此類因素而不滿[2]。

綜上所述,保健因素更多地與工作的外部條件發(fā)生聯(lián)系,保持人們的積極性,維持工作狀態(tài);激勵因素往往以工作內容為中心,能充分調動人們的潛力和積極性,做出最好的表現[1]。

2 影響社保專業(yè)學生學習的雙因素

借鑒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結構,再結合學校中的日常工作和現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將影響社保專業(yè)學生學習的雙因素做出具體劃分。

2.1 保健因素

主要包括校園環(huán)境(校園基本建設、綠化、宿舍、食堂等),文體設施(文藝晚會、運動場等),教學設施和教學方式,規(guī)章制度(校紀校規(guī))和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和同W關系等)。保健因素是學生求學、安心學習的基本外部條件,一般難以直接刺激學生產生學習意愿和動機,作用是幫助學生維持一定的學習積極性。

2.2 激勵因素

涉及就業(yè)前景,專業(yè)滿意度(對專業(yè)的了解、認知和專業(yè)滿意度),學習獎勵機制(物質和精神),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計劃、進度等),學習氛圍等。激勵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學生的自我價值識別、發(fā)掘、提升、實現,可以直接刺激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學習動機,會對學習行為的長久持續(xù)性產生難以忽視的影響。

3 調查研究

本次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昆明醫(yī)科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學生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問卷設計較為簡單,是學生主觀判斷選擇分值程度,重要的是對學生分值選擇觀點的一個交流了解。問卷采用的是電子、紙質問卷同時發(fā)放、回收的調查方式。本次調查問卷對社保專業(yè)學生隨機發(fā)放了200份問卷,后期共回收180份問卷。選取的調查對象的均是大二、大三和畢業(yè)班學生,都有2-4年的在校學習經歷。

4 調查結果和討論

本次調查的180名受訪者中女生占81%,男生占19%,大致與社保專業(yè)的男女比例相符。另外在專業(yè)選擇上,180名受訪者中自主選擇的僅占到34%,有66%的同學是被調劑的。

4.1 保健因素方面

針對校園環(huán)境、文體設施、教學設施和教學方式、規(guī)章制度、人際關系五個方面的因素,調查問卷設計為“非常影響”、“很影響”、“影響”、“不太影響”和“不影響”五檔,數據顯示各自的影響程度都不相同,但是仔細觀察后五個因素可以分為兩類:有影響和沒有影響。具體如下。

4.1.1 人際關系對于學生的影響比例極高

人際關系包含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老師,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從而加強在學習上的交流,增加關于學習方面的疑難解惑。在調查訪問中70%學生普遍認為除班委外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同學間的溝通較少。除了上課時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較少。由于此次調查對象女生占比81%,女生的感性化情緒使他們普遍認為人際關系的好壞,融洽與否可以影響她們學習的態(tài)度,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調查顯示90%的學生認為人際關系對于學習的影響程度非常大。

4.1.2 校園環(huán)境、文體設施、教學設施和教學方式、規(guī)章制度影響比重較低

通過訪談了解到社保專業(yè)學生認為校園環(huán)境、文體設施、教學設施和教學方式、規(guī)章制度方面的建設較為合理健全。校園建設優(yōu)美有序、宿舍安全且管理有度;學校眾多籃球場、排球場、足球場、形體室一應俱全,輔之以大學的春天、迎新晚會、新老生見面交流會等,課余生活豐富多彩;教學設施齊備,再加上人手一本學生手冊詳細介紹相關規(guī)章,可有效約束行為規(guī)范。總之,四個方面的因素影響不顯著。

4.2 激勵因素方面

調查顯示社保專業(yè)學生受到就業(yè)前景、專業(yè)滿意度、學習獎勵機制、課程的設置、學習氛圍影響程度比例大體趨于一致,受到的影響比重極高,普遍都超過了90%。

4.2.1 專業(yè)興趣是前提

66%的同學是服從調劑被調劑到社保專業(yè)的,僅僅有34%的同學是已經對專業(yè)有一定的了解自主填報本專業(yè)的。絕大部分同學認為專業(yè)滿意度對于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程度的影響,但是基于很多同學是被調劑到社保專業(yè)的事實,因而一開始就對專業(yè)缺乏了解,后期也不太愿意去了解專業(yè)培養(yǎng)的思想、框架和細節(jié)。數據顯示學生入學伊始對于專業(yè)的興趣不高漲,學生個人的專業(yè)學習興趣不濃厚,從而導致學生對專業(yè)的滿意度和認可度不是很高。

4.2.2 課程設置是導向,學習氛圍是基礎

專業(yè)課程設置涵蓋了醫(yī)學、保險、管理、會計、經濟各方面,課程內容多樣,符合專業(yè)發(fā)展方向。通過問卷調查,92%的同學認為課程設置對學習的影響程度很大,但通過訪談發(fā)現68%的學生認為很多課程缺乏趣味性,尤其是臨床課程沒有根據本專業(yè)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醫(yī)學知識跨度大,內容深奧,如內外婦兒等醫(yī)學課程學習掌握難度較大,但在實習工作中用處不大,導致學習起醫(yī)學知識比較困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另外,92%的同學均認為學習氛圍對學習的熱情也有很大影響,但社保專業(yè)在醫(yī)學院校屬于非醫(yī)學專業(yè),被同學戲稱為“非主流”專業(yè)。受大環(huán)境影響,學習氛圍不濃厚,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漲,學習效果自然會受到影響,最后反映出來的卷面成績在很多時候也差強人意。

4.2.3 就業(yè)前景是主導

2014屆畢業(yè)生共33人,男生5人,女生28人;2015屆畢業(yè)生共計77人,男生11人,女生66人;據就業(yè)統(tǒng)計顯示兩屆社保專業(yè)畢業(yè)生學生均實現就業(yè),達到了100%就業(yè)。

男生主要從事于保險行業(yè),已畢業(yè)男生中14屆有80%從事保險行業(yè),15屆有82%從事保險行業(yè),從事保險行業(yè)的比例遙遙領先。女生就業(yè)方向比例較為均衡,各行各業(yè)均有:14屆中32%報考了公務員和事業(yè)單位,22%從事保險行業(yè),39%選擇了到大中型企業(yè)從事具體業(yè)務工作,7%報考了研究生;15屆女生23%報考了公務員和事業(yè)單位,30%進入保險行業(yè),39%到大中型企業(yè),6%報考了研究生,5%選擇自主創(chuàng)業(yè)。總的來看,公務員和事業(yè)單位的比例略少于保險公司和中大型企業(yè)。另外,男女生工作選擇的視角不同也決定了雙方就業(yè)方向的差異性。通過調查專業(yè)學生對于就業(yè)方向選擇首選均是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其次是保險公司或其他企業(yè),保險公司的占比較小。但已畢業(yè)學生就業(yè)方向數據卻顯示出就業(yè)意向和最終就業(yè)去向出入較大,就業(yè)理想和就業(yè)現實反差明顯。實際上,100%的就業(yè)率并未讓學生對于就業(yè)問題放心,學生心里仍然認為就業(yè)困難,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就業(yè)導向的激勵作用為實際發(fā)揮。

5 對策建議

5.1 從保健因素著手的激勵方式

5.1.1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加強師生課余生活中的聯(lián)系

充分利用昆醫(yī)現有的教學網絡平臺,提高師生課后的溝通交流,避免因為師生時間引起的交流過少的問題,在課間課后形成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網絡讓學生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共同成長,而不是知道W校有此平臺而不去使用。還可以以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項目、創(chuàng)新性項目、社會實踐等為載體和紐帶,通過微信建立交流群,在虛擬空間中增加師生間的交流,或者合理利用好教師到校時機和學生的課余時間,創(chuàng)造更多師生面對面溝通的機會。

5.1.2 減少干擾因素

減少其他干擾因素的前提是要通過講座宣傳、網絡宣傳等多種方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常情緒如情感問題的自我控制約束能力,更好地利用課堂時間和課余時間,督促學生勞逸結合,全方面發(fā)展[3]。此外,還應與時俱進,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況,情感變化,減少對網絡的依賴,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5.2 從激勵因素著手的激勵方式

5.2.1 加強社保專業(yè)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對專業(yè)滿意度、認可度

多方面加強本專業(yè)學生對現今社會就業(yè)背景下就業(yè)前景的了解,利用各種場合和時機向學生適當描述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計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蛇m當整合校外資源,與往屆畢業(yè)生加強聯(lián)系,創(chuàng)造條件使得他們有機會和平臺為在校的社保專業(yè)學生分享其成長心得和工作感悟,甚至可以邀請一部分已畢業(yè)的同學承擔部分的教學,以此促進校內外的信息暢通,優(yōu)化教學結構。

5.2.2 改善醫(yī)學課程設置結構,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

醫(yī)類教學內容難易設置應該適合專業(yè)學生,編寫適用于專業(yè)學生的應用教程,而不是普遍使用正規(guī)的醫(yī)學課本,增強實踐實用性,發(fā)揮醫(yī)學院的優(yōu)勢,提升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

5.2.3 針對就業(yè)前景完善職業(yè)規(guī)劃

通過“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社保專業(yè)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結合所學專業(yè)知識對專業(yè)的發(fā)展趨勢、社會保障政策以及就業(yè)選擇有更清晰的了解,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完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梢砸劳袑W校的實踐教學平臺,大力開拓符合社保專業(yè)特點的實踐教學基地,分批將學生送入這些基地實習實踐,同時也更加深入地了解用人單位的現實訴求和潛在需求,以反作用于校內的教學組織和安排,在社會范圍內提升專業(yè)知曉度的同時,開發(fā)出更大的就業(yè)潛力,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改善當前的學習狀況。

參考文獻:

[1]李忠斌,楊成國,盧冰.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9.

第2篇:勞動教育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哲學思辨;勞動教育;實踐;策略

必須要承認,在開展勞動教育方面,我們和很多學校一樣,起初踟躕不前、裹足“不動”。而促使我們真正“動起來”的,是家長的一次投訴。

我校一二年級周一到周四,下午只有兩節(jié)課,比其它年級少一節(jié)??紤]到孩子較小、放學又早,家校雙方都想讓孩子早點打掃完衛(wèi)生回家,我們就依值日表,安排對應孩子的家長,到校帶領孩子一起打掃衛(wèi)生,認為這樣做一來可以加快灑掃速度,孩子能早回家;二來可以對孩子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給孩子“愛勞動、會勞動”的積極示范和啟示。但家長認為,衛(wèi)生應該由班主任帶著學生一起打掃,不應該麻煩家長。并因此投訴。

學校對投訴進行了及時回應,并溝通解決了有關問題,這一事件帶給教育者三點啟示:(1)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是全員的,不論職位;(2)勞動教育的家校合作是必須的,不論途徑;(3)家長對學校勞動教育是有期待的,不論形式。

從學校層面來說,要堅持“德育為首,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落實素質教育政策,深入開展、實施好“勞動教育”。

由教育部、和全國少工委等多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到今時已落地一年。這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文件。但從基層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實際觀察來看,勞動教育蓬勃發(fā)展的局面卻并未出現。雖有《意見》“落地”,但“勞動教育”在很多學校并沒有“動”起來,頗有些“雷聲大雨點小”的意味。究其原因,除了《意見》本身的宣傳、執(zhí)行力度存在不足外,還有可操作性方面的問題。

一、現時困難:“動”與“不動”,這是個問題

客觀來講,國家非常重視面向中小學的勞動教育,并且有相當長的一段時,各種勞動教育實踐,如學工學農、校外實踐、家務勞動、公益勞動開展是豐富而有效的。但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信息化和農業(yè)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的發(fā)展,勞動教育在學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軟化、在社會被淡化、在實踐中被虛化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并成為今日常態(tài)。如何更好地推進勞動教育,變成了“動”還是“不動”的問題。推進勞動教育的主要困難體現在:

(一)學校方面

1.“課”動難。課時緊張,勞動與技術課程推進隨意性強,“被調課”現象比較普遍,“開齊上足”成奢侈品;課程形式比較單一,學科整合力度不夠,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2.“師”動難。師資保障能力有限,缺少專職老師,兼職老師不能科學、系統(tǒng)地推進學科建設,專業(yè)水平亟待提升。

3.“生”動難。各種文化課學習(補習)、特長(興趣)培訓占用了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時間;學生勞動熱情持續(xù)時間短,“表象性”勞動占據主導地位,勞動實踐的觀念亟待轉變,勞動的習慣和能力亟待培養(yǎng)。

(二)家庭方面

1.思想變動難。一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仍大行其道;二是大多孩子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寵溺過度,總認為孩子還小,勞動太苦太累,老是借著“等孩子大一些再說”來包辦代替。

2.家校齊動難。家長都有自己多種多樣的家教理念,要使他們集體認同一個教育理念并實際行動,需要做大量細致而有說服工作。各位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先進、落后之分,水平高低有別,難以均衡。

(三)學生方面

1.勞動學習不足,家長示范太少,學生整體缺少必要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家長因為客觀上沒有時間或是主觀上輕視勞動,和孩子一起勞動的機會少,對孩子的主動示范也很少。

2.勞動時間不足,勞動實踐太少。據一份調查顯示:僅以學生每天從事家務勞動平均時間為例,美國為1.2小時,韓國為0.7小時,法國為0.6小時,英國為0.5小時,日本為0.4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也就是12分鐘。時間的絕對不足必然約束、限制孩子的勞動實踐,使其在勞動形式上趨于簡單重復,缺少多樣性。

(四)社會方面

1.尋找基地難。一是區(qū)域內的校外素質教育實踐基地數量嚴重不足且建設質量總體不高,二是無償或低價面向學生的勞動教育基地須依靠學校自身去尋找、協(xié)調,制約因素太多,學校往往勉力為之或選擇知難而退。

2.整合評價難。及時、有效的評價對激發(fā)、保持學生的勞動熱情,并逐漸內化為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具有積極的意義。但當下學生社會層面的勞動,除及學校有組織地進行并實時納入學生的德行評價之外,其他形式和途徑的勞動均處于自發(fā)、自覺、自主的狀態(tài),沒有評價標準,更未與學?,F有的評價激勵機制形成對接或整合。但由于其自由的活動形式,納入評價又出現無法掌控過程和效果、無法確立評價主體和標準等實際困難。

3.制度支撐難。勞動教育在實際運行中還遇到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沒有相關的制度來保障、約束或是激勵相關部門和單位來支持學校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顒又С植恢С?、配合不配合完全憑著個人好惡、社會責任等情緒性因素來支撐,彈性太大,缺乏穩(wěn)定性、規(guī)范性和約束力。

二、對癥有方:“動”與“不動”,這不是問題

思想決定行動。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項目的推進都必須先解決“為什么做、做什么、怎樣做”三個問題。其中“為什么做”屬于思想認識的范疇,必須有堅定而一致的認識和態(tài)度?!兑庖姟返某雠_充分闡釋了加強勞動教育的意義,即“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勞動興趣、磨煉學生意志品質、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對于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將推動《意見》的落實作為加強勞動教育的“指南針”和檢驗實施勞動教育決心和力度的“試劍石”。

事物在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困難在尋求智源和資源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尋求智源和資源的過程就是尋求辦法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獲得經驗的過程。當前,學生缺少勞動、不愛勞動、不會勞動、不尊重勞動的現象普遍存在;學校推進勞動教育力度不一、遲疑觀望;家長重智輕勞,參與學校勞動教育熱情不高……推進勞動教育困難重重。如何解決?當然是面對具體的問題和困難,有的放矢,統(tǒng)籌推進。具體辦法有:

(一)整合三門課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堅持課堂是勞動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陣地和重要窗口。我們實現勞動教育的課程是勞動與技術,該課程倡導“做中學”和“學中做”,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突出強調“勞動教育與技術教育的統(tǒng)一”“以生活為基本邏輯,組織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學習內容”。與此同時,學校開設的科學課程、少先隊活動課程都有與“勞動與技術”課程內容交叉甚至重疊的部分,我們要通過校本化的二次課程開發(fā),實現三門課程的有效整合,從而集聚優(yōu)質資源,更好地達到課程目標。

(二)確立三個主體?,F時的勞動教育在主體認定上隱約是“雙主體”,但同時又存在模糊不清的情況:在學科推進上,“勞動與技術”課程的老師是當然的落實主體,但缺少主體責任、評價要約和具體標準。班主任是潛在的落實主體,因為很多的勞動意識培養(yǎng)、勞動技能習得和勞動教育實踐等工作需要通過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來組織實施,但同樣沒有主體責任。而從勞動教育的內容設置來看,家務勞動是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勞動素養(yǎng)形成的重要途徑,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家長也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主體責任,而這以往是被漏掉的一環(huán)。所以我們在加強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明確確立學科教師、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和家長等三方位落實主體,并設定相關責任。

(三)形成三方評價。以往的評價多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且參與主體多是班主任,而標準則是憑著學生參與班級值日是否熱情、是否認真、是否主動等定性標準(主觀印象)來制定,評價具有很強的隨意性。而同為落實主體的學科教師和家長,失去了評價的參與權和話語權,評價具有明顯的片面性。在這一點上,學校要用規(guī)范的形式與班主任、學科教師和家長等三方評價主體銜接好并將評價要素、評價標準等形成可操作性量表提前告知,以形成有三方參與的、既重視結果也看中過程、兼具指導性和約束力的成長性評價指南。

(四)培養(yǎng)三種意識。即,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一定的基本勞動技能,更要從培養(yǎng)勞動素養(yǎng)的角度,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勞動觀點、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情感,牢固樹立“勞動光榮,人人參與”的躬行意識、“珍惜勞動成果,勤儉光榮,浪費可恥”的節(jié)約意識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奉獻意識,努力營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集體的事情爭著干、家里的事情幫著干、公益的事情搶著干”的氛圍,形成風尚。

(五)建好三個基地?;厥呛粚嵆B(tài)培養(yǎng)和實現整體提升的有效載體。班級和家庭要基于學生個體在班級(孩子個體在家庭)的義務,分給勞動“責任田”,建好“責任基地”。職能處室基于學生個體價值實現和道德成長的需要,要劃出“愛心社區(qū)”,建好“小雷鋒基地”。學?;趯W生勞動實踐和整體展示的需要,在校外尋找“試驗田”,建成“校外成長基地”。通過上級指導、學校定制、意向調研、簽訂協(xié)議、認可掛牌等程序,將校外基地建設高標納入學校管理視野并在此基礎上引入課程建設理念,實現建設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和效能化。

三、務實推動:“動”與“不動”,都不是問題

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人生也靠勞動創(chuàng)造。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chuàng)造。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重視和加強學校勞動教育,既是實現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固本強基”工程,是“大國工匠”的召喚,也是黨和人民的熱切期盼。加強勞動教育,“動”的是從培育勞動素養(yǎng)的角度務實行動,下力氣解決“如何盡早動起來”和“如何動得更好”的問題?!安粍印钡氖鞘冀K堅持“充分發(fā)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諶面發(fā)展”的基本原則,抓好“落實相關課程、開展校內勞動、組織校外勞動和鼓勵家務勞動”四環(huán)節(jié)。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推進校本實施,相關課程“真落實”。課程實施是“本”,要做好四個“一”:做好一個整合,即在有職能處室代表、班主任代表、勞動與技術(綜合實踐課)學科老師代表、家長和學生代表參與的環(huán)境下,把勞動與技術課程、少先隊活動課程與科學課程中相似或相同主題的內容進行校本整合,使課程實施處在學校視野下,增強執(zhí)行的力度。

開發(fā)一本教材,即開發(fā)《我愛勞動》校本教材,將勞動觀念培養(yǎng)、勞動知識學習、勞動技能掌握、勞動成果評價等內容涵蓋其中,并根據低、中、高年齡特點使教材體現階梯式成長的特征,使學生“學有所依”“行有所獲”,教師“教有所倚”“行有所成”。

制訂一份意見,即制定基于學校的《關于加強勞動教育的意見》,將學校勞動教育從整體上進行目標和原則定位,在實施中明確工作細節(jié),突出機制保障。

申報一個課題,即通過省級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少先隊勞動教育實踐路徑研究》來推動和保障課程實施,使課程的實施全程都在科學、明晰又正確的路上。

(二)設計勞動崗位,校內勞動“真豐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際體驗是習得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我們設計了三種類型共8個崗位來滿足學生需求:

1.責任型崗位。是屬于義務性質(任務性)的,人人都要參與。包括:

(1)衛(wèi)生保潔,主要勞動形式包括掃地、拖地、擦黑板、擦玻璃、清潔區(qū)打掃、蛛網清潔、污漬清除等。

(2)班務保持,主要勞動形式有圖書整理、講臺整理、桌凳整理、灑掃工具整理、生物角管理等。

2.奉獻型崗位。是屬于志愿性質,個人有強烈意愿并獲得班主任支持即可參與。主要服務崗位包括:

(1)美德美行示范崗,隸屬“五小”團隊,主要職責是做好學生車輛停放區(qū)域的車輛排放、班級飲用水保障、學校平地的衛(wèi)生保持、衛(wèi)生環(huán)保宣傳等。

(2)小雷鋒社區(qū),主要職責是做好學校公共區(qū)域的衛(wèi)生保潔、開放書吧的管理、低年級班務勞動支持、校前區(qū)左右30米衛(wèi)生維護等。

(3)紅領巾綠地,主要職責是學校綠地的雜草拔除、樹木花草澆水、為花草樹木做名片等。

3.技能展示型崗位。遵循自愿原則,但帶有集體組織性質,有一定的約束力。包括:

(1)成果展示性的,主要有“我有一塊田”種植(園藝)展示(結合科技節(jié))、生活自理能力展示(穿衣、洗紅領巾、刷鞋、疊被子、整理圖書等)等。

(2)勞動競賽性的,主要有清潔區(qū)打掃(團體)、植樹(團隊)、水果采摘(團隊)、摘菜、手工(擦皮鞋、洗碗、做沙包、釘紐扣、做香包、包粽子、包餃子等)等。

(3)特長展示性的,如編織、縫紉、木工、陶藝等。

(三)聚合區(qū)域資源,校外勞動“真常態(tài)”。校外勞動有廣闊的智源和資源,對加強勞動教育起著“加速度”的作用。我們與素質教育基地合作,組建校外成長基地,通過“學校定制”將勞動教育滲透在素質體驗項目中;我們將全國、省、市勞模和校前區(qū)的保潔責任人請進校園給學生做國旗下講話和共上少先隊活動課,增強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結合德育主題教育活動和勞動與技術課的實踐需要,我們春、秋季各開展一次全員性外出的勞動體驗活動,并形成體驗報告;結合少先隊尋訪活動,我們走進家鄉(xiāng)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先進集體和個人典型。通過區(qū)域優(yōu)質教育和實踐體驗資源的聚合,校外勞動體驗正為勞動教育深入推進提供成功樣本,為素質教育深入實施插上翅膀。

(四)鼓勵家庭參與,家務勞動“真融入”。一個巴掌拍不響,眾人劃槳開大船。家庭參與是勞動教育是否得到真正重視的“測謊儀”。一方面,我們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家長會和校信通等形式和渠道廣泛宣傳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爭取和盡量多的家長達成共識,為全面推進勞動教育提供思想保障;另一方面,我們借助家長委員會,首先獲得他們對學校有關勞動教育家庭實踐活動的支持,進而把聲音傳播向更多的家長;再者,我們明確并公示學校勞動教育安排中有關家庭、家長參與的內容、形式、方法和要求,使家庭真心支持勞動教育,家務勞動真正融入勞動教育。

(五)重視欣賞激勵,評價手段“真創(chuàng)新”。及時、恰當的鼓勵和欣賞對于激發(fā)興趣、保持熱情有著積極而持久的支持作用。而創(chuàng)新評價手段、豐富評價形式更能放大這種效應。一方面,我們繼續(xù)用好雛鷹獎章、“好少年”評比、“好隊員”評比等傳統(tǒng)有效評價手段;一方面,我們通過“勞動小能手”“最美小雷鋒”“小小勞?!钡缺碚煤徒o家庭發(fā)喜報、家長給孩子發(fā)獎狀(獎勵)等形式,及時發(fā)現、欣賞和肯定愛勞動、會勞動、尊重勞動和善于勞動創(chuàng)造的榜樣和先進典型,積極營造人人重視勞動、人人參與勞動、人人贊美勞動的積極氛圍。

以上為加強勞動教育具體實踐中的一些實際探索并施行有效的做法,希望能引發(fā)大家討論和思考。

就在不久前,《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正式。其中,關于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被作為六大素養(yǎng)之一,在“實踐創(chuàng)新”層面的第一條予以凸顯,其重點是: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chuàng)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等。這為務實推動勞動教育在學校層面落地生根再次提供了方向指導和生長沃土。

當然,無論是在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在學校教育行政層面,我們都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何運用行政力加強資源開發(fā),推動一批校外公共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如何制定督導評價標準,引領區(qū)域內的勞動教育特色學校的創(chuàng)建?如何加強師資培訓,提高學科教師推動勞動教育課程專業(yè)化實施水平?如何用“規(guī)矩”的形式來保證勞動教育的實施問題?等等。我們相信,伴隨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必將為更好推動勞動教育的實施起到助推作用,這都是我們共同關注、期盼和樂見的。

參考文獻:

[1]劉宇.學生課程參與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2]高振宇.兒童哲學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

[3]陶行知.教育的真諦[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4]陳瑾.“更兒童”的課程:階梯式課程的深度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冀曉萍.加強中學生勞動教育,創(chuàng)新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途徑: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就《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答本刊記者問[J].人民教育,2015(17).

[6]瞿德良.用勞動鋪就孩子美好的未來:基于兒童終身幸福的“三xin”勞動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15(5).

第3篇:勞動教育課的意義范文

重要性分析:隱性教育方法適應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是一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隱性教育方法可以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隱蔽,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隱性教育方式既融合了平等、民主、自由、開放的價值理念,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個體的發(fā)展需要,注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人格培養(yǎng)。采取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方式,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使他們自主地進行自我教育。其次,隱性教育方法可以更理想地達到德育要求。因為隱性教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注重對個體發(fā)展給予積極引導,并通過一定的環(huán)境或活動載體對學生進行心靈塑造和思想影響,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化。學生在參與隱性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品味并掌握潛在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把它們融入到個人內在的品質,滲透到心理和行為中去。德育本來就應該是從“教化”向“內化”轉化的過程,學生的思想成熟和健康發(fā)展,也必然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而隱性教育正符合這一要求。最后,國內外也有重視隱性教育的理論和成功實踐的依據。特別是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非常注重隱性教育方式的運用,且效果顯著。例如,美國高校既講授理論,又要求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國外高校非常注重發(fā)揮各學科、各種學術活動等載體對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作用”,普遍推行寓德于教的方法。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蘊含了精粹的隱性教育思想,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這都體現了環(huán)境對人成長和道德修養(yǎng)的巨大影響,是對隱性教育的合理價值的一種肯定。

探索高校實現隱性教育的有效途徑

隱性教育方法的實施,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下面將從三個方面探索隱性教育功能的實現途徑。

(一)注重實踐這一隱性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可以更廣泛地體驗生活,體察社會。實踐活動在激發(fā)深層的參與精神同時,也給他們政治心理的轉向和回應,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和運用正確理論,使之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觀念。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要有針對性地實施規(guī)劃教育,在引導個體發(fā)展目標中滲透德育要求,傳授一系列具有普遍性和適用性的核心道德價值觀念。如:不少歐美國家在大學生德育實踐中強調自主自覺、主動發(fā)展,突出學生主體發(fā)展性需求;日本一些學校則推行一種“上山下鄉(xiāng)”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到生活條件差的島嶼、農村和邊遠山寨接受勞動教育。而我們也可以大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例如:通過在革命圣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名地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可操作性。這些活動可以通過外界環(huán)境的暗示和心理歸屬動機等引起受教育者的心理感應,使學生在無意識中受到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某種道德觀念,逐漸形成良好的品質。

(二)利用教育者自身的隱性教育資源輔導員承擔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任務,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就要不斷加強輔導員自身修養(yǎng),用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道德情操以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做學生的標榜,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在學生工作中,既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同時也要因材施教,認清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自由權利,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輔導員要以積極開放的心態(tài),多接觸新事物、接受新觀點、嘗試新方法、形成新認識,以適應全球化時代的變革和教育價值的需求,做出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和適應社會潮流的實質高效性道德政治教育。

(三)重視大學校園隱性教育資源首先要改進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模式?,F在的大學仍然以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模式,即灌輸模式。很顯然,這已滿足不了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求。所以,首先應當改革創(chuàng)新。當然,這種努力是有計劃有目標的。創(chuàng)新授課的形式,應豐富和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拓展現有學科的教育模式,貼近現實、貼切學生,注重聯(lián)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積極性,加強德育教學的滲透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學之中。努力挖掘各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形成獨特的德育體系。其次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文化環(huán)境的教育力量。通過規(guī)章制度、師資風氣這樣一種潛在或無形的教育力量,引導大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從知、情、意、信、行等各方面塑造大學生人才。如:借助校風、校訓等軟件條件實現思想政治隱性教育;還可以通過設計班級日志,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功能。

總結

第4篇:勞動教育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互聯(lián)網+ 育德 學生發(fā)展

W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為辦學宗旨,秉承“以人的和諧發(fā)展為本”的辦學理念,在“互聯(lián)網+”的大背景下,依托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優(yōu)勢,以“和諧課堂、和諧班級、和諧校園”為主陣地,致力于“微心”德育嘗試?!拔⑿摹钡掠皇且娢⒅?,謀事在先,依綱施教,以確保德育的針對性;二是以微育人,精細管理,小事入手,努力探索學生核心素養(yǎng)結構要素與生成環(huán)境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三是以心育心,知情意行,及時引領,促進學生身心智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推進“微心”德育,遵循道德品質的生成規(guī)律、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規(guī)律、文化引領的育人規(guī)律,強化課程育人與實踐育德,從走進學生內心世界起步,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抓手,在“互聯(lián)網+”的大背景下,依托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優(yōu)勢,拉近師生情感距離,以心育心、以情激情,挖掘學生潛能,有效促進學生課堂內外知識的和諧發(fā)展、思與行的和諧發(fā)展,促進學生品德成長和學業(yè)全面進步

一、見微知著,發(fā)揮課堂德育主渠道作用,促進學生課堂內外知識的和諧。

1.關注學情就是注重學生道德成長。

“微心”德育的含義之一,即以小見大,從細微處發(fā)現問題,從而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問題向不良的方向發(fā)展。在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中,師德師能是最重要的品質和能力。一位教師,有良好的師德,時時處處關愛學生固然可貴,但是更重要的是解決“怎樣的學生需要關愛”、“在什么時候需要”、“應該怎樣關愛”等問題。學生學習問題的解決,是課標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實現的最重要體現,也是教師教育過程言傳身教最好的范例。學生課堂困惑少,勤學樂學的熱情就高;教師花時間想辦法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學困生、問題生就少了。教師一方面熟悉學生情況,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上的困惑,幫助其掃清學習上的障礙。另一方面要在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上下工夫。學校利用課改契機,在教研活動中積極引導教師備學生、備學情,轉變教學模式,激情引趣;科任老師開設微信公共賬號,每天將自己制作的微視頻到該賬號中,利用微課、微視頻、微電影幫助學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微課作為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疑難的“點睛之筆”,通過微課等學習資源,幫助學優(yōu)生進行知識的提升與遷移,對學困生及時進行指導與點撥,大大降低問題學生的比例。

2.加強課程建設,促進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yǎng)的融合。

“我怎么也沒有想到小孩畫的這些公仔還能獲獎上教育網。”,家長會后,一位成績平平但酷愛漫畫學生的家長對班主任說。課堂歸課堂,活動歸活動,在校就是搞好數理化等文化課的學習,如果有哪位學生有文化課之外的愛好,便被看做是不愛學習的問題生。這也許就是傳統(tǒng)家長和老師心目中教學與德育的關系。新課程改革指出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課堂始終是德育的主渠道,是學生德性養(yǎng)成的主陣地。初、高中學生在知識、情感上需要什么?個人品格和能力方面應該著重發(fā)展什么?這是課程設計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學校在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教學的同時,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設置,尤其注重德育主題活動課程化建設,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知識發(fā)展特點設置不同的課程標準與內容。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我們將心育課程、青春期課程、安全教育課程和其他德育主題活動課程有機融合,讓學生人盡其才,發(fā)揮特長優(yōu)勢,實現課堂內外知識有機銜接,既鍛煉思維、增長見識,又豐富閱歷、提高實踐能力。對新入學新生,開設軍事訓練課程、勞動教育課程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系列選修課程;對初、高中低年級開設三防教育課程、青春期教育課程、法治教育課程;對高年級開設系列社會實踐教育課程、勵志教育課程。而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感恩教育課程、安全教育課程等德育課程則貫穿于全校三個年級每個時段。

二、以“微”育人,精細管理,促進學生思與行的和諧。

1.實施精細化管理減少管理層級。

粗放、層級多是傳統(tǒng)管理低效的根源,這種管理模式表面上看一級抓一級,但部門多,指令在傳輸過程中經歷環(huán)節(jié)復雜,導致內耗增加,傳輸信號失真。我校從2010年開始實施分部管理,學校按年級分為四個工作部,每一個部各配備一位副校長和德育、教學行政,設置兩名年級主任,五個人組成部委領導本部教育教學工作,其中副校長為部負責人。分部管理是學校扁平化管理的一種模式,在學校黨支部和行政的領導下,形成簡政放權、各負其責,工作上又相互良性競爭的一種工作格局,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專業(yè)特長的發(fā)揮更直接恰當;學生思想狀態(tài)、學習狀態(tài)的把握更精準到位,教育教學工作的執(zhí)行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2.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持續(xù)推進“微”德育。

三國劉備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皬募毼⑻幦胧帧?,以身邊小事教育學生,促成學生展開思考和行為糾偏,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有效方法。從大處著眼,就要明確一個目標:實現學生思與行的和諧統(tǒng)一,使學生在良好品德形成過程中有認識、有行動、有提高。因此在實施過程中,首先應把握一個理念,即良好的品德養(yǎng)成從細微處做起。在這個理念指導下,遵循三種策略:一是“微而精”的策略,取材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小而有針對性,對學生有教育意義;二是“微而實”的策略,篇幅小而完整,適合學生年齡段,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三是“微而活”的策略,小而新穎,有創(chuàng)新性,不枯燥乏味,對學生有吸引力。在實施的途徑上,注重堅守五個節(jié)點:課堂、操場、食堂、課間和家庭。校園內以學生干部隊伍為主力,在學校、管理部和班級三個層面加強人力管理的同時,分門別類地制作大批德育微視頻、微課,利用班會、級會、校會、家長會開展教育。這些教育素材,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學生人格養(yǎng)成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家國情懷教育三個維度展開,促進學生“學、問、思、辨、行”。

三、以心育心,提升學生心理品質,促進身心智的和諧。

1.加強心育隊伍建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學校配備了兩位專職心理專業(yè)教師;所有班主任、科任教師通過了心理教師C證培訓,30%的在職教師參加了A、B證的培訓課程;有三位教師獲得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學校在編撰心育校本教材、面向全體學生開設普及性心理n程的基礎上,積極利用現代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構建了更大的心育課堂。在全區(qū)中小學中首先配置了專業(yè)心理分析軟件,關注學生心理動態(tài),在新生入學時通過網絡測試,收集學生數據,為每一名入學新生建立追蹤性心理檔案;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以心理微課、微視頻、微電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傳播健康心理理念,為學生舒緩青春期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緊張情緒,減輕學習和家長期盼等方面導致的壓力;學校通過學校網站、學校微信公眾號、家長QQ群、微信群等途徑,將心育課堂延伸到家庭,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教育工作,做到教師、家長和學生心理問題全覆蓋,從源頭上杜絕不和諧因素的產生。

2.整合資源著力做好師生心理健康教育。

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幸福感,通過拉近師生心理距離,激發(fā)學生的發(fā)展動力。學校持續(xù)推進心理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發(fā)揮心理教師的專業(yè)優(yōu)勢。在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學校不但借力于市教體局、衛(wèi)計局通過專題培訓、專家巡回沙龍向教師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消除亞健康心理狀態(tài),而且發(fā)揮區(qū)“心理醫(yī)生進校園”、家庭網絡媒介素養(yǎng)提升等專項活動效能,在教師中定期開展團康拓展訓練,開設十幾個教師社團,活躍教師身心,使教師心理發(fā)展力不斷增強。同時學校通過家委會、社區(qū)等途徑,積極引進社會公益機構進校園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團康活動,幫助有心理輔導需求的家庭和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這些活動的開展,對保障師生身心發(fā)展的和諧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以文化育人,構建育德多維網絡,促進育德環(huán)境的和諧。

文化,是一種內心認同,是心靈深處的感觸、思考,然后外顯于行的過程。積極向上的學校文化是學生優(yōu)良品德形成的沃土,文化認同的過程,也是心育的過程。

小麗是個嬌小秀麗的初二女孩,最近在學生中十分活躍,不但生活用品成人化,還經常呼朋喚友地開Party,很舍得花錢。但是她的課堂表現卻令班主任擔心,經常打瞌睡,學習每況愈下。更糟糕的是,有一天學校德育處老師接到一個鄰近城市中學生打來的電話,向學校投訴小麗網絡欺騙,網購一件化妝品收了錢沒發(fā)貨。經過了解,小麗的父親說小麗假期與表姐相處了一段時間后,回來用媽媽的身份證開了一個淘寶賬號,自己做起了“網商”,在網上推銷化妝品之類的日常用品,能賺點錢零花。這次被人投訴是匯了錢去上家,但對方遲遲未能發(fā)貨,導致不能如期交貨給買家。

網絡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普遍性工具,以其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商業(yè)性、便利性等特點,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不可分。但是網絡和多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對于未成年學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甚至家長不甚了然,在學生使用網絡從事不該做的事情時,起到推動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認識網絡對青少年成長積極而深遠的意義,挖掘網絡信息資源,發(fā)揮網上德育陣地優(yōu)勢,積極主動地開展網上正面宣傳和正確的信息傳播,另一方面要提防學生網絡運用不當形成網絡污染,嚴重陷入網絡欺詐乃至犯罪等消極因素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學校開展媒介素養(yǎng)教育,把家庭、學校和社會有機聯(lián)系,發(fā)揮各級關工委、社工機構和心理輔導機構作用,關愛特殊家庭學生和學困生、貧困生;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建構和諧班級,開辟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網站;建立網上家長學校,形成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諧共育的局面。

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背景下,充分發(fā)揮新媒介在學校德育中的作用,以心育德,則心通、理順、行端、學成?!拔⑿牡掠?,使德育工作富有時代性、針對性和時效性,讓傳統(tǒng)德育煥發(fā)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著.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

[2]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問題.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杜時忠,著.人文教育與制度德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第5篇:勞動教育課的意義范文

一、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觀念

小學教師是實施小學素質教育的主體,教育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著素質教育的進展,要落實小學素質教育,搞好課程改革,教師首先必須轉變觀念。長期以來,小學教育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是以一張考卷的考分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依據,嚴重的背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導致小學

二、抓教育技能訓練,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素質教育的落實程度。要使教師的素質提高,必須抓好教師的基本技能。因為,教師基本技能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yè)技能,對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搞好素質教育、落實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教師除了要具有“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思想教育”“電教知識”等一般小學教師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強“語言”“板書”“教具學具的使用與制作”“組織管理”與他人合作、開發(fā)課程資源及“教學機智”等基本技能。

1.語言。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能力可以直接決定教育效果的好壞,同時也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小學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精煉、有條理、生動形象。例如,數學語言是利用一些數學的名詞術語、關系符號來表達數學概念、結論或說明解題思路的語言。教師不僅自己要做到正確使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而且要求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也能逐步學會使用數學語言。例如,把算式(65+35)÷(40-35)讀作“65與35的和除以40與35的差,求商是多少”。這樣,不僅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總之,語言修養(yǎng)是與思想修養(yǎng)分不開的,每一個教師都要下功夫進行語言基本功的訓練。

2.板書。板書是小學教師的第二基本功。教師的板書對學生理解概念、系統(tǒng)掌握知識有極大的影響,并對學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師的板書應規(guī)范、有條理、重點突出、簡練明確、布局合理。板書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綱式,有的邊講邊板書,也有的在新課結束時系統(tǒng)板書。不管以何種形式進行,一節(jié)好課的板書,在教學時猶如一幅具有整體結構的藍圖,把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鮮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之中,起到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學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學教育中,有些學科知識比較抽象,而小學生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要解決這個矛盾,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學具也成為小學教師的另一個基本功。首先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兒童的年齡特征,選擇恰當的教具和學具。例如在小學數學學科中學習幾何初步知識時,低年級可多用大小、顏色不同的紙或其他材料剪幾何圖形;中年級可多用釘子板;高年級可發(fā)動學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征或發(fā)展過程,使用時要注意恰當的時機,做到適時、適量、適度,以達到直觀的目的。教師還要具有操作使用電化教學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學中的組織管理。教學中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不僅表現在課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如收發(fā)作業(yè)本、使用學具、訂正作業(yè)等都應有統(tǒng)一的常規(guī),反映在教師敏銳的視察力、說話的感召力和行動的感染力方面。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神情、言語、氣氛上洞察學生的內心活動,做到及時發(fā)現問題,正確解決問題。教師的講話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要以教師自己謙虛好學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難的樂觀情緒來感染學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動來有效地組織學習。

5.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在未來的新課程中,將出現課程資源的概念。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學校和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重要力量,教科書不應該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去組織、去開發(fā)、去利用,教師應當學會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一切課程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還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和學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里學習和探索。

三、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1.改革學科課程。學科課程是義務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科課程的改革主要應圍繞下列3個方面進行。

(1)學科課程必須堅持德育首位?,F代教育必須培養(yǎng)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使學生既有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發(fā)展的科學文化素質。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都必須滲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門學科又怎么滲透呢?這主要從3個方面進行:①注重挖掘各門學科的思想教育內容,有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學生文明行為的養(yǎng)成教育;③注重“三風”(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2)把原來單一的學科課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這就需要我們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獲取新的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們只有通過活動課程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才能使學生動靜結合,書本知識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發(fā)展語言與認識事物相結合,掌握基礎知識與發(fā)揮特長相結合。

(3)國家統(tǒng)一課程與地方課程配合進行。學校必須開足國家規(guī)定的全部課程,不能削弱音、體、美課程,適當增加一些地方課程,把勞動教育與地方課程掛起鉤來,既有育人性,又有社會性。

2.把活動課程落到實處。活動課程是義務教育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活動課程落到實處,必須從幾個方面去抓:①學校要成立活動課程領導小組;②學校要把活動課程排入課表;③活動課程有專人指導,檢查、落實;④活動課程要做到有組織、有目的、有內容、有計劃、有場地。通過活動課程的改革,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道德情操、知識能力、身體心理全面地、和諧地發(fā)展。

3.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課程。環(huán)境課程是一門新型的、比較隱蔽的課程。它包括學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的教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學校開發(fā)環(huán)境課程的途徑有:(1)加強學校環(huán)境教育。學校環(huán)境教育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經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學校環(huán)境教育可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例如:①留心觀察學校周圍的人和事,引導學生寫有正面教育意義的文章或小評論;②利用黑板報、壁報、畫廊、宣傳欄等,搞好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記者、小編輯,充分發(fā)揮課間一分鐘新聞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國旗儀式,進行國旗下的講話活動;⑤張貼名人畫像、名言、宣傳標語、舉辦各種展覽;⑥開展使用禮貌用語,凈化學校教育環(huán)境。(2)開展社會環(huán)境教育。社會環(huán)境教育應是一種比較廣泛的、長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會環(huán)境教育可以使學生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例如: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觀察體驗社會生活,深入社會調查,參觀訪問,了解國情,了解工農業(yè)生產、科技衛(wèi)生、教育事業(yè)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騰飛的大量的社會信息。(3)進行家庭環(huán)境教育。家庭環(huán)境教育應是直接的、隨時的、經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環(huán)境教育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

的生活、行為習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場所,孩子的成長、培養(yǎng)、成才都與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必須要創(chuàng)設一個很好的家庭環(huán)境。

四、改進教學方法

要使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發(fā)展,體現素質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進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學取得良好成效,體現素質教育。

所謂教學方法,是教師為達到一定教學目標所采用的一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幾種,它應隨教學任務、教材及教學對象而不同。如:講解法、練習法、實驗法、啟發(fā)式談話或發(fā)現法等,都是在一定情況下適用的??傊?,無論那個學科采用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既要重視學習的結果,又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重視傳授知識,又要重視培養(yǎng)能力,體現素質教育。

第6篇:勞動教育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寧波;大學生;文明素質;路徑

追求和崇尚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良好的文明素養(yǎng)不僅是個人高尚品格的體現,它促進了社會的協(xié)調和穩(wěn)定。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應當成為全社會創(chuàng)建精神文明的傳播源、輻射源。2010年,中央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文明素質教育正是實現這個戰(zhàn)略主題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新時期仍要以加強文明素質教育作為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實現全省人民物質富裕精神富有”,“既要充分發(fā)揮黨員領導干部表率作用和先進模范人物示范作用,又要著力提高全體人民科學文化素養(yǎng)、民主法治素養(yǎng)、思想道德素養(yǎng)、生態(tài)文明素養(yǎng),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不斷豐富城鄉(xiāng)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弘揚真善美,反對假惡丑,教育、引導和帶領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終實現精神上共同富有”。其中“精神富有”的內涵就是要求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質。作為全國文明城市的寧波,當前和今后時期,文明素質始終會是城市綜合競爭力中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寧波高校承擔著寧波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責任,應當成為全寧波創(chuàng)建精神文明的傳播源和輻射源。寧波市大學生文明素質不僅是寧波高校培養(yǎng)學生的重要內容,也是寧波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大學生文明素質存在的問題

2013年8月—2014年2月,課題組遴選了寧波大學、寧波工程學院、浙江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寧波天一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六所高校,遴選8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有效問卷調查并對100名老師、市民采訪調研。通過調研,寧波市大學生文明素質存在以下問題。

1.自身文明素質意識較高,但對不文明行為的容忍度較大

根據調研發(fā)現,94%的大學生認為當前寧波市大學生文明素質整體較好,但個別人素質較低。87.8%的大學生認為傳統(tǒng)美德應該繼承和發(fā)揚。97.5%的大學生上網會注意自己的言行,從不發(fā)不文明的圖片或帖子。75%的大學生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會主動讓座。82.5%的大學生遇到小偷行竊的違法行為會主動去制止或報警。81.5%的大學生會自覺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發(fā)現,寧波市大學生在基本行為和禮儀上都能保持高度的文明意識。

但是,在調研中筆者發(fā)現大學生對自己和身邊的不文明行為比較寬容。例如,調查發(fā)現41.5%的大學生對身邊同學曠課、遲到、早退現象都持無所謂的態(tài)度。雖然有52.9%的大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是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體現,應該嚴懲,但仍有42.5%的大學生看到身邊的同學在考試中作弊,覺得無所謂。76.5%的大學生認為在公共場所排隊時別人不排我也不排。81.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寢室衛(wèi)生狀況一般或比較差,但平時很少打理。這些數據反應了大學生內心對文明素質的認識普遍較高,但在行為上比較“放松”。

2.文明素質內涵偏低

文明素質不僅表現在言談舉止等方面,還反應在一個人的文化內涵、審美趣味、欣賞能力等方面。在調查中發(fā)現,寧波市大學生文明素質內涵偏低。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傳統(tǒng)文化熱情不高,對傳統(tǒng)文化中的部分經典了解不多,大學生們對社會上明星的追逐明顯勝過對學術、經典的熱愛,這點從寧波各高校舉辦講座中學生參與的冷熱程度上可見一斑。調查發(fā)現,同時舉辦不同類型的講座,84.1%的大學生會選擇當前知名度較高的明星,話題人物,一些具有深厚學識的學者的專業(yè)講座則受到冷落。二是審美情趣不夠,美學意味不高。據調查,62.1%的寧波市大學生平時所讀書目大都是“成功之道”,考證之類的“功利性”比較強的書籍,對于一些具有濃厚美學意味的音樂劇、寧波地方戲劇、高雅文學作品并不感興趣。

3.其它不文明現象的表現

筆者在調查中還發(fā)現,僅有12.9%的學生從不逃課,而逃課的理由中有46.2%的大學生選擇“睡覺”。一些教師反應,有少數大學生不僅不懂得正式場合的禮儀知識,而且連一般場合的接人待物的禮貌也沒有,有些大學生連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老師的意識都沒有。

二、大學生文明素質存在問題的原因

針對“你認為當今大學生文明素質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這一問題(多項選擇)進行調查時發(fā)現,91.2%的大學生選擇“社會風氣”選項,90.2%的大學生選擇“家庭和教育原因”選項,65.2%的大學生選擇“生活和個人習慣”。

1.時代和環(huán)境的影響

我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完善,發(fā)展還不平衡,這就決定了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倫理觀念、思想意識必然要經歷一場革命。寧波地處東部沿海,商品經濟發(fā)達,社會不斷發(fā)生巨大變革。寧波的開放程度很高也使一些西方負面思潮很容易進入大學生的眼界,影響他們的思想。一些市場經濟的某些運行規(guī)律比如“價值規(guī)律”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競爭規(guī)律”倡導優(yōu)勝劣汰,鼓勵強者,有部分學生將此等價于精神生活。另外,“極端個人主義”,“以我為中心”,“金錢至上”等思想也影響了青年學子,他們在走向人格獨立過程中,由于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局限性,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其行為的盲目性,導致了大學生一些不文明現象的存在。

2.學校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國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應試教育,大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直圍繞“分數”這個指揮棒轉。教育界曾多次強調加強德育,把德育放在首位,但教育的過程顛倒了,分數以外的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美育勞動教育、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等擺到了次要位置上,只要分數好就一好百好。這必然對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有影響。長期以來,社會上還存在著很深的“重理輕文”的偏見,基礎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對大學生文明素質的培養(yǎng)不利。部分寧波高校在專業(yè)建設上也常常忽視基礎學科建設,而著力“服務地方”能創(chuàng)造產值的專業(yè)學科建設,這些帶有一定“功利性”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寧波大學生文明素質的培養(yǎng)產生了負面影響。

3.家庭和大學生自身的缺點

寧波市大學生整體構成逐漸從80后過渡到90后。這一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缺少與他人相處的機會,加上有些家長過分溺愛,無形中讓他們產生“以我為中心”的思想,缺少社會公德心,不愿為公共事業(yè)犧牲個人利益。寧波高校大學生大部分來自發(fā)達的長三角地區(qū),相比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學生,他們自小受教育的條件更優(yōu)越,但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長又陷入了學外語、學繪畫、學拉琴的誤區(qū),過于注重技能學習而忽視道德培養(yǎng)??傊?,這一代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有文明素質培養(yǎng)上的“缺位”。

三、大學生文明素質教育對策

1.創(chuàng)新文明素質教育理念

⑴學生為本?!皩W生為本”源于“以人為本”,與主體性教育思想相契合。堅持“學生為本”理念,就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要尊重學生文明素質的發(fā)展需要,為學生文明素質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早在2002年,寧波大學就提出了這一理念,2005年又提出“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深化了這一理念。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建設中提出了“學生的示范才是真正的示范”的學生觀。這些均體現了在甬高校以“學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文明素質的新理念。

⑵德育為先。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教育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這就必須著力培養(yǎng)造就一支業(yè)務精湛、思想過硬的學生管理隊伍,這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證,也是盡快提升學生文明素質的重要保證。對在甬高校來說,堅持“德育為先”,也體現了大力弘揚“誠信、務實、開放、創(chuàng)新”的寧波精神和“思進思變思發(fā)展,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一流”的新時代精神。

⑶實踐為重。由于社會對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提出了復合性要求,也由于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需要。當前大學生的文明素質應該“知行合一”。在甬大學生對文明素質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與道德的層面,還應該落實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社會生活中。

2.創(chuàng)新文明素質教育的內容

⑴對浙東文化、學術經典的挖掘。在甬高校大學生應該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傳統(tǒng)經典,《論語》講“不學禮,無以立”這說明傳統(tǒng)禮儀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在甬高校在培養(yǎng)大學生文明素質中應該注重弘揚區(qū)域文化精神。寧波擁有濃厚的浙東學術傳統(tǒng),要注重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這對在甬大學生培養(yǎng)高尚的文明素養(yǎng)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⑵“寧波幫”精神的教育意義。對在甬大學生而言,寧波區(qū)域特有的“寧波幫”文化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文明素質財富。應該深入挖掘“寧波幫”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加強對在甬大學生自信自強、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教育;挖掘“寧波幫”愛國愛鄉(xiāng)精神,加強對在甬大學生感恩文化的教育;挖掘“寧波幫”中“誠信”精髓,加強對在甬大學生誠信、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

⑶美學教育與實踐教育。要注重對在甬大學生的美學教育,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模式讓具有高度美學價值的藝術走進校園,培育富有美學內涵的校園文化。另外,要結合寧波本地創(chuàng)業(yè)實踐傳統(tǒng),在實踐中融入文明素質教育的內容,讓學生知行合一,在實踐中“無意識”地接受文明素質教育。要特別注意的是實踐與學業(yè)的結合和促進,不能因為實踐而影響學生學習的本業(yè)。

3.創(chuàng)新文明素質教育的平臺

⑴體制機制的載體平臺。對在甬大學生文明素質教育應該構建一個良好的體制機制平臺,理順責任機制,形成高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格局。同時,在甬高校大學生文明素質的教育不應該忽視社會的協(xié)同參與。通過寧波市開展的群眾性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形成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應該統(tǒng)籌社會各方面教育資源,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合力,形成各方共同支持大學生文明素質建設的良好局面。

⑵實踐教育平臺。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委聯(lián)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出“堅持理論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tǒng)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寧波地處東部沿海發(fā)達城市,為大學生的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浙東文化學術傳統(tǒng)中的“知行合一”觀念也蘊含豐富的實踐教育意義。在甬高校大學生普遍具有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能更好地認識社會、了解自我。在甬高校應該注重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實習實訓的條件,建立實踐基地,在實踐中融入文明素質教育。

⑶網絡教育平臺。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3G手機的廣泛應用,在甬大學生幾乎都開通了微博、擁有QQ,使得網絡成為大學生交往的另一個世界。對在甬大學生文明素質的教育不能忽視這個平臺,而是應該把它作為文明素質教育的一個大平臺。各高??梢酝ㄟ^建立大學生文明素質教育的主題網站,打造特色網絡教育品牌。目前在甬高校大都開通了官方微博,黨委書記、校長等校領導以及輔導員大多開通了微博。這些做法發(fā)揮了信息溝通和輿論引導的作用,也使網絡成為了具有無限潛力的文明素質教育平臺。

⑷社團、多校聯(lián)動等校園平臺。在甬高校大學生社團數量不少,一些高校還建立了社團聯(lián)合會,每年開展社團巡禮活動,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培育大學生文明素質,這些社團同樣可以成為文明素質教育的一個基地。在甬高校不少社團富于文化內涵,以戲曲類社團為例,就有寧波大學戲曲社、寧波工程學院吟風戲劇社、浙江萬里學院小百花戲劇社等。各類社團豐富了大學生課余活動,同時也對大學生審美情趣、合作精神等文明素質的養(yǎng)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甬各高校還可以在文體藝術、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活動方面,通過聯(lián)合舉辦,促進交流,共同提高,推動活動朝品牌化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何順果.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書系:人類文明的歷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譚秀森.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0.

[3]張豈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教育理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2).

[4]胡顯章,李曼麗.文化素質教育與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5]王義道,金頂兵.文化素質教育問題再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

[6]韓廷倫.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王曉勇.當代大學生文明素質現狀與思考[J].社會科學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