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高中政治哲學體系范文

高中政治哲學體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政治哲學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政治哲學體系

第1篇:高中政治哲學體系范文

【關鍵詞】政治教學 三維目標 教學反思

政治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這三個目標是緊密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通過對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的學習,我們可以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從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激發(fā)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下面結(jié)合課堂教學實務分別對三維目標予以分析:

一、知識目標

知識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同時也是其他教學目標的載體。要更好地促成知識目標的實現(xiàn),就要突破記憶量大、知識點抽象這兩個難點。

(一)優(yōu)化記憶方法,解決知識龐雜難題

由于這個特點,優(yōu)化記憶方法,簡化記憶難度變得尤為重要。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的知識模塊化劃分較為明顯。怎樣給學生的記憶減負,而不影響記憶知識點的廣度和深度,我推崇一種由點到面的知識記憶法,即將每一個模塊提煉出幾個關鍵詞(唯物論:物質(zhì)、意識、運動、規(guī)律;認識論:實踐、認識、真理),以每一個關鍵詞為基礎衍生出各自需要掌握的知識點。

(二)立足社會生活,突破知識理解瓶頸

高中《生活與哲學》講述的是哲學體系中的基礎性知識。哲學理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通過生活化教學,枯燥難懂的內(nèi)容變得生動形象,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哲學成為學生生活的指南,啟迪生活。在講解《生活與哲學》課程內(nèi)容時,首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生活和學科知識的關系問題。我們的基本想法是:緊扣社會生活的主題,立足于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jīng)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力圖實現(xiàn)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結(jié)合,努力構(gòu)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哲學學科知識支撐的課程模塊。

二、能力目標

能力目標是建立在知識目標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新課程規(guī)定,通過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學生具有“面對現(xiàn)代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思潮,以及倫理和人生問題,具有辨識、判斷的理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運用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把握重要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敏銳洞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確定的能力目標不可能是包羅萬象的,下面選取其中幾個方面予以闡述:

(一)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就要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形成的惰性,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作為學生自主課堂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完成自主學習內(nèi)容,并通過提問、學案填空問答等形式來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予以督促和檢測。

(二)合作探究的能力

有效的探究活動要求小組成員高度參與,有更強的分析問題、協(xié)作溝通能力以及競爭意識。而針對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的知識點相對抽象的特點,設計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探究活動尤為重要,使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參與合作探究,提升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對于小組活動中一部分基礎較薄弱、參與度較低的成員,應加強鼓勵,給予其公平的展示機會,避免其形成較低的自我認同,增強其自信心。

(三)學以致用的能力

怎樣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要讓學生明確,僅僅依靠知識點的記憶遠遠不夠,熟練地運用所學解決問題,需要建立在基礎知識牢固的基礎上,同時更需要掌握有效的解題方法,形成正確高效的解題思路。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選擇,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通過模仿、嘗試和實踐體驗而逐漸習得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圍繞這一目標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主動建構(gòu)社會典范的示范效應。

(一)身體力行,言傳身教

通過教師身體力行的示范活動來言傳身教,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力,是開啟學生心扉的一把有效的鑰匙。教師對學生的愛,一旦被學生理解、接受,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來回報教師。教師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鍥而不舍的探求和鉆研精神,都能感染學生。

(二)主動建構(gòu)典范效應

在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養(yǎng)成過程中,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發(fā)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學生個體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同輩群體中也存在與主流價值觀相沖突的負面文化。在講到“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框題時,一個關于老人該不該扶的爭論,學生已受到大眾傳媒所報道的負面新聞的影響,大多希望做出“明智、理性”的選擇,這與我們教材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相違背,使學生以應試的功利目的來回應我們的德育目標,建立在一種對理論質(zhì)疑的基礎上的學習使教學變得空殼化,學生知識無法內(nèi)化,德育目標無法達成。針對這一現(xiàn)狀,教師不能強行教條式地灌輸,而應該主動有效地發(fā)揮大眾傳媒的正面導向作用,將社會典范實例通過多媒體、新聞資料搜集等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自主地認識、接納,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人生觀、價值觀的內(nèi)化。

【參考文獻】

[1]呂敏霞.生成性教學探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