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范文

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

第1篇: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范文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SCM):就是指在滿足一定的客戶服務水平的條件下,為了使整個供應鏈系統成本達到最小而把供應商、制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組織在一起來進行的產品制造、轉運、分銷及銷售的管理方法。

二、供應鏈管理的目標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供應鏈增值最大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滿足顧客要求——“八個合適”。合適的產品、合適的質量、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形式、合適的價格、合適的包裝、合適的信息。

(2)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總的交易成本,并且尋求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這兩個目標往往有沖突);

(3)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降低總的交易成本,并且尋求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這兩個目標往往沒有沖突);

(4)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尋求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這兩個目標往往有沖突);

(5)提高用戶服務水平和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尋求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這兩個目標往往沒有沖突)。

三、供應鏈管理主要內容

(1)供應鏈成員的選擇(供應商、生產商、物流商、銷售商)

選擇供應商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價格、質量、服務(交貨準時性、提前期、批量)、存貨政策、柔性、成本構成分析。

供應鏈銷售渠道的選擇:銷售范圍與規(guī)模、下線的客戶規(guī)模、預測能力、廣告、市場占有率、投訴處理能力、渠道相關位置、信息技術、市場口碑好。

(2)供應鏈成員間的信息共享

在供應鏈成員間的信息共享中,管理主要解決與誰共享、共享什么、怎樣共享。

(3)供應鏈成員利益分配

在供應鏈管理中,要進行利益分別,主要遵循一些原則:堅持風險與利益相平衡、堅持個人合理利益、堅持多勞多得、供應鏈總體規(guī)律(供應商獲取利益

(4)供應鏈風險承擔與管理

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加強風險管理,分好成員的責任。在風險管理中,建立好的風險管理流程: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風險控制、風險管理實施與評價。運用一些方法進行控制與管理:運用期貨與期權、訂完善的合同、建立好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加強信息交流與共享,優(yōu)化決策過程、加強對供應鏈企業(yè)的激勵、柔性化設計、風險的日常管理、建立應急處理機制等。

(5)供應鏈的整合與供應鏈協調

供應鏈的整合是企業(yè)和它的供應鏈伙伴之間戰(zhàn)略性合作的程度。通過協調管理組織內部和組織之間的業(yè)務流程,實現有效果、高效率的下列幾個流的管理:物流、信息流(資訊流)、資金流、價值流和業(yè)務流目標:以低成本和高速度提供最大的價值給客戶。主要分為內部整合與外部整合。

供應鏈協調是在企業(yè)的決策和計劃系統中應用流程管理的方法,產生一個協調市場、銷售、生產、采購、物流的有效的管理機制。同時,通過滾動和整合的計劃方法進行市場目標、財務目標、庫存目標、服務目標和生產目標的適時和合理的調整,從而提高企業(yè)整體的運營效率。供應鏈的協調包括了生產計劃協調、物流的協調、價格協調、銷售協調等。

(6)供應鏈成本控制

供應鏈三個層次的成本:直接成本(指生產每一單位產品所引起的成本,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勞動力和機器成本等。這些成本主要是由原材料和勞動力的價格所決定)、作業(yè)成本(指管理產品生產及交付過程中所引起的成本,這些成本因公司的組織結構而生)、交易成本(包括處理供應商和客戶信息及溝通所產生的所有成本)。

交易成本的控制主要方法有:建立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網絡信息系統,解決供應鏈中企業(yè)間的信息交互問題;采用ERP系統可實現對供應鏈的有效管理,降低交易成本。作業(yè)成本的控制主要方法:一是:消除不增值的作業(yè)。二是:改善低效的增值作業(yè)以降低成本。三是:改變作業(yè)之間的聯系以及通過作業(yè)再造降低成本。

(7)供應鏈契約管理

供應鏈契約是指通過提供合適的信息和激勵措施,保證買賣雙方協調,優(yōu)化銷售渠道績效的有關條款。供應鏈的契約主要包括:定價決策契約、訂貨決策契約、供應商持股與零售商售股的激勵契約、批發(fā)價格契約\協調契約、收入共享契約、利潤共享契約、收益共享契約、回購契約、退貨契約、期權型契約、批發(fā)價格契約、數量柔性契約、數量折扣契約、數量彈性契約、價格補貼契約。

(8)供應鏈戰(zhàn)略伙伴關系管理

供應鏈企業(yè)間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本質上要求各伙伴企業(yè)在共同利益目標下相互信任、信息共享,以達到“雙贏”(win-win)。企業(yè)基于相互信任、互惠互利、信息共享、風險共擔、協同工作等一些基本原則。企業(yè)之間以協議或者契約方式聯系起來,借以保障交易活動的順利進行。供應鏈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是一種競爭性的合作關系。供應鏈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運作協調性是供應鏈管理持續(xù)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供應鏈企業(yè)關系最重要、最本質的特征。

(9)供應鏈成員激勵

對供應鏈中的成員,必須用一些不同的激勵方式進行:價格激勵、訂單激勵、商譽激勵、投資激勵、信息激勵、淘汰激勵、新產品或新技術的共同開發(fā)、組織激勵等。

(10)供應鏈的客戶需求管理

企業(yè)必須以關鍵顧客和合適顧客的需要為起點,以顧客需求滿足過程中的價值最大化為目標,所有的資源和流程都需要進行優(yōu)化以更好和更快的服務于顧客,結果是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低成本,迅速地流向市場,最大限度地把滿足客戶的需求同提高企業(yè)的經營效益統一起來。可從如下幾個方面體現:發(fā)覺潛在客戶,不斷開拓市場。企業(yè)在為顧客提供個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后,還要跟蹤客戶需求,傾聽市場的需求信息,進而找到具有類似特征、有足夠多人數或有相當的需求數量且目前尚未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的其他群體或企業(yè),這些新的群體或企業(yè)就構成了你最好的潛在客戶。通過營銷努力,他們將轉化為你的最佳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立良好的顧客關系。現在消費者大多要求提品和服務的前置時間越短越好,為此供應鏈管理要圍繞“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根據顧客的需求特點進行產品的設計和服務,讓顧客參與產品方案設計,并通過生產企業(yè)內部、外部及流通企業(yè)的整體協作,大大縮短產品的流通周期,從而將客戶個性化的需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滿足。

四、小結

通過對供應鏈管理的概念與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相對于舊的依賴自然資源、資金和新產品技術的傳統管理模式,以最終客戶為中心、將客戶服務、客戶滿意、客戶成功作為管理出發(fā)點的供應鏈管理的確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馬士華,林用.供應鏈管理[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年8月.

[2][美]鮑爾索克斯等.供應鏈物流管理[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年1月.

[3][英]泰勒.全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案例[M].中信出版社,2003年11月.

[4]沈厚才.供應鏈管理理論和方法[J].中國管理科學,2000(1).

第2篇: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主要內容;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TU72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建筑工程造價結算與審核的管理對于企業(yè)自身的經濟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是一門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所涉及的知識和技巧十分廣泛,需要建筑管理人員的不斷學習和總結,不斷進步,從而使得建筑工程的造價得到有效地控制,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提高企業(yè)自身的經濟效益。

1、建筑工程造價預算審核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造價預算是建筑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建筑工程的始終。建筑工程造價預算對于能夠在達到建筑規(guī)定標準后,降低建筑成本,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這樣來看,合理的編制建筑工程造價文件,是合理控制建筑工程經濟成本,獲得更大經濟利益的重要任務。通常來講,編制建筑工程造價預算之后,為了保證建筑工程造價預算的科學與合理性,必要的工程造價預算審核十分重要。

2、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的主要內容

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工作,主要是通過對建筑工程進行科學、系統、全面的審查、核算,確保工程造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有效性,從而更好的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建設的順利開展。它的具體工作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1、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的具體內容

在進行工程造價的預結算審核工作時,主要從三大方面對建筑工程的造價情況進行審核,即:

2.1.1、工程套用單價審核

(1)審核換算定額單價。其內容主要包括:①換算方法的正確性;②換算定額的具體項目和數量;③定額基價以及定額消耗量的準確性等。

(2)審核直接套用定額單價。其內容主要包括:①施工材料價格套用的合理性;②工程項目在價格套用上是否存在重復性;③施工設計圖紙同實際項目施工的一致性。

(3)審核補充定額。其內容主要包括對編制方法和依據正確性的檢查以及對材料預算價格、定額消耗量、機械臺班單價、人工工日等合理性的核查等。1.

2.1.2、工程量的審核

在審核工程量時,主要是關注工程量的計算方法和規(guī)則,即:

(1)對計算范圍的劃分進行審核明確。包括主梁與次梁劃分、墻身與基礎劃分、標高劃分等。

(2)對圖示尺寸和實際計算尺寸進行詳細核對,確保審核計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3)對限制范圍進行審核,明確具體的核算限制范圍和內容等。

2.1.3、費用計取審核

建筑工程的取費費率通常是依照工程當地相關管理部門頒發(fā)的規(guī)定、文件以及招投標文件、施工合同等經過綜合考慮確定的。在對它進行審核時,主要內容包括:價差調整是否在規(guī)定許可范圍內;費率計算方法的正確性;取費文件的時效性;取費基礎的具體內容;取費表同工程性質的一致性以及費率的浮動情況等。

2.2、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的核算方法

2.2.1、對比分析法

預結算審核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對比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的實質就是將現有的信息、規(guī)定、標準作為一個對比標準拿預結算審核對象與其進行對比從而發(fā)現預結算中所存在的不合理性,判斷預結算的準確與否。

2.2.2、聯合會審法

這里所說的聯合會審法指的是項目工程造價部門邀請相關有經驗的專家對現有的預結算結果進行審核,并且提出建設性意見供項目建設部門參考,然后由設計單位認真反思會審專家提出的預結算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且認真考慮專家的意見,核實原預結算存在的問題。

2.2.3、對比審核法對比審核法是所有審核方法中的高效者,此法選取同地區(qū)建筑結構、項目建設用途基本相似的工程作為對比標準,結合該地區(qū)工程建設的預結算資料,對比分析受審核的預結算編制,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方法之所以快,主要原因是容易找出投資中不符合投資規(guī)律的部分,能夠快速的抓住重點。

2.2.4、篩選法

篩選法的前提是通過對工程造價的實踐分析得出標準基本值表。在未來的預結算審核工作中只需要通過相關的計算和分析得到新的價格、用工、工程量基本值表,拿它來和標準基本值表比較,確定預結算編制是否需要調整和審核。

2.2.5、全面審核法

全面審核法是目前得到大范圍認可的方法,該方法相比于其他方法而言更加全面并且更加有效。

2.2.6、重點審核法

有全面審核法也就有重點審核法,與全面審核法不同,重點審核法致力于對整個工程預結算過程中的最主要的部分進行審核,顯然,相比于全面審核法而言,這種方法的工作量小,效率高。

2.2.7、手冊審查法

手冊審查法雖然能夠簡化編審工作但是適用范圍卻十分的有限。它的主要內容是按照以往工程預結算中的實踐經驗將工程中經常使用到的配件、構件進行整理成冊,然后在日后的預結算過程中就可以按圖索驥。

3、當前建設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存在的問題

3.1、送審資料不完整,不真實

建筑工程預結算的送審資料必須完整真實,這是對工程預結算進行審核的基本條件,也是做好審核工作的前提。一般而言,工程預結算審核所需要的資料要包括:工程建設有關合同、工程預算資料、施工進行的各種交底、各種簽證資料、會審記錄以及工程竣工圖和竣工驗收報告等。但是施工方在送來的審核資料中常常設置陷阱,而建設單位對施工方送來的各種簽證資料未進行認真審查。

3.2、虛報材料價格或材料用量

由于材料的價格和用量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很大,經常會出現施工企業(yè)在編制造價時對材料價格和用量進行虛報。施工時用低等級材料,但造價時卻套用高等級材料?;蚴鞘┕て谳^長的工程,并不考慮價格的高低變化,只提供價格最高的發(fā)票。

3.3、虛設施工費用

在工程不需要搶時間進度,但竣工造價中卻列入夜間施工的費用;在施工現場并沒有使用一些大型機械但造價中列入機械費用;施工單位自身原因造成返工但要求建筑單位買;工程量重復計,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某一分項工程在某個定額項目中已經被列入結算,但是在結算的其他定額項目中,卻仍然能看見此項工程量。

3.4、變更聯系單

這份變更單是施工過程中圖紙改變的依據,但有的建設單位把關不嚴,變更聯系不及時,最后使得內容模糊不清,辦理了有利于施工方的聯系單,最后多計費用,給建設單位造成損失。

4、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的管理措施

4.1、建立健全預結算審核制度。建設單位要根據國家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行業(yè)標準規(guī)范,制定全面、完善的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制度,明確審核各環(huán)節(jié)、各步驟的具體制度要求,從而有效加強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工作的制度化、系統化、法制化和規(guī)范化。常見的制度內容包括有:審核工作流程、預結算編制、審核標準、獎懲制度以及其他注意事項等。

4.2、提高造價預結算審核人員素質。當前需要進一步提高造價預結算審核人員的技術水平。一方面引進一些高素質的造價預結算審核人員,可以對整個施工項目進行科學合理分析,制定出相對完善的造價預結算審核策略,提高造價預結算審核水平。另一方面還需要對本部門原有的造價預結算審核人員進行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培訓,提高整個造價預結算審核團隊的素質。

4.3、加強施工組織的審查。合理核定造價,施工圖紙是工程項目的縮影,實現圖紙轉變?yōu)橐粋€現實的物體,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每項工作都包含著施工組織者的智慧。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優(yōu)劣,是影響整個工程造價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審價人員,不單要熟悉施工組織,認真核對送審的結算,在定額標準允許調整的條件下,合理核定造價,還要結合設計方案,按定額規(guī)定的常規(guī)施工方法計價。然后對比兩者的差異,仔細分析,屬于施工單位為了保證質量或加快工程進度而采取措施的,差額部分不予認可;屬于特殊施工環(huán)境或其它客觀因素造成無法按常規(guī)或原施工組織施工的,經建設單位、監(jiān)理單位共同商定后方可認定其費用。

結束語

進行工程結算審核的時候,審核人員應該做好審前調查工作、收集相關資料、注意溝通技巧,與被審核方進行完美的配合,從而合理確定工程造價,嚴格管控工程成本,促進企業(yè)經濟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成.淺談建筑工程造價預結算審核管理的有效措施[J].門窗,2013,03:75+78.

第3篇: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范文

(一)新公共管理的內涵

針對新公共管理的內涵,胡德從管理過程的角度將其歸納為七個方面:

(1)公共政策領域中的專業(yè)化管理。

(2)明確的績效標準和測量。

(3)格外重視產出和控制。

(4)公共部門內由聚合趨向分化。

(5)公共部門向更具競爭性的方向發(fā)展。

(6)對私營部門管理方式的重視。

(7)強調資源利用具有更大的強制性和節(jié)約性。我國學者張成福和黨秀云認為,“從總體上來看,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為假設,基于公共選擇人理論及其交易成本理論,以傳統的管理主義和新泰羅主義為基點而發(fā)展起來的,其核心點在于:強調經濟價值的優(yōu)先性、強調市場機能、強調大規(guī)模使用企業(yè)管理的哲學與技術、強調顧客導向的行政風格。”這種觀點簡潔而又抓住了重點,概括了新公共管理的實質內涵。

(二)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

一是重視績效管理。績效管理即是通過績效評估和績效衡量,推動績效持續(xù)改進的活動。通過績效指標的設計,對政府的活動和提供的服務進行評估,從而追求政府管理的經濟、效率和效能,落實政府責任。二是主張市場機制的引入和公共服務的民營化。由于政府機制存在本質上的缺失,容易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即政府失靈。而新公共管理主張引入市場機制,借助市場的力量來彌補政府治理的弊端。競爭機制的應用還可以打破政府的自然壟斷現象,促使其提升效率。三是采用私人部門管理方式。傳統的行政模式主要強調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不同,排斥將私人部門的管理經驗應用于公共部門中。而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借鑒私人部門的管理經驗,比如目標管理、全面質量管理、效率導向等等四是強調顧客導向。顧客導向的理念主張將企業(yè)管理中顧客至上的精神應用于政府管理,以顧客需要為施政方向,以顧客的滿意為目標。政府以顧客為導向,改變了傳統上政府的權威心態(tài),重新定位了政府職能及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二、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的中國行政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對中國行政改革的必要性

1.對改革開放來中國歷次行政改革的回顧和問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推行了很多輪機構改革。第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行政改革是在1982年,主要是針對機構臃腫、部門職責不清、工作效率低下等方面。故這次改革以“適應工作重點轉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為核心。第二次改革開始于1988年,主要目標是進一步轉變職能、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行政效率等。第三次改革發(fā)生于1992年,為了適應黨的十四大上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此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堅持政企分開、精簡機構編制等幾個方面。第四次改革是在1998年,是1949年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guī)范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yè)化行政管理隊伍等。第五次改革是在2003年,主要是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調整和完善政府機構設置等,以建立一個行為規(guī)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些政府機構改革伴隨著我國的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雖然中國的行政改革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1998年以前的政府機構改革因為沒有將政府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聯系起來,都未能取得預期效果。之后的幾次改革作用明顯,但仍沒有理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依然存在政府職能配置不合理、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另外,這些改革缺乏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指導,也沒有很好的運用新公共管理。我國一直未能走出行政改革中存在的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所以合理運用新公共管理推動我國行政改革勢在必行。

2.中國現階段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中國行政部門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弊端。第一,行政部門缺乏績效管理。比如政府不以績效為導向,導致政府事務龐雜、效率低下、機構臃腫等。由于預算約束不足和缺乏成本與收益的考核,很多地方政府變成了純粹的“吃飯財政”,造成人員膨脹和預算支出過多。第二,政府管制太多,市場發(fā)展不充分。政府職能范圍過于寬廣,包辦所有事務,成了競技場上的“運動員”而非“裁判員”,限制了自由市場的發(fā)展,政府失靈嚴重。再加上政企不分,使得市場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受限、市場參與不足。政府的自然壟斷排斥了市場的競爭,導致公共服務效率低下,比如國企的問題。另外,很多可以民營化的產品和服務卻被政府牢牢控制。第三,政府的官僚體制問題嚴重,導致管理的惡性循環(huán)。政府的決策權威集中化,使執(zhí)行人員自由裁量權較少,不能適應環(huán)境的需要。講究層級節(jié)制,束縛了行政人員的個性發(fā)展,從而影響行政效率。總體來說,中國行政部門的問題集中在低效率和低效益。這些問題都與行政部門缺乏管理理念密切相關,亟須政府運用新公共管理加以解決。

(二)新公共管理對中國行政改革的借鑒意義

新公共管理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改革中的普遍應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效益,增強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同時也滿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務需求。所以,這些改革的成功經驗對我國行政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實行績效管理。在行政管理中引入了績效管理中的成本與收益分析方法,有利于減少政府部門的資源浪費現象和實現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并落實行政人員的責任。同時,績效管理提供了一個政府與公民互動的平臺。政府把績效的信息公開,便于公眾了解和監(jiān)督,并反映自己的意見。二是借鑒市場的力量,推動公共服務民營化。市場機制是改善政府績效的一個重要手段,可以引入競爭機制,借用市場的力量改造政府,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效益。由于政府機制存在本質上的缺失,難免出現政府失靈,比如成本與收益的隔離、內部性問題等等。而市場機制的應用可以改進政府資源配置的無效率狀況,減少政府的失靈。三是合理運用企業(yè)的管理技術,建設企業(yè)型政府。大規(guī)模的借鑒企業(yè)的管理技術和哲學是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實際中,政府中的很多公務人員辦事拖拉、敷衍塞責,導致效率低下和民眾的不滿。所以,可以利用企業(yè)管理中的目標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績效管理等先進的管理經驗來促使行政人員提高辦事效率和效益,建設企業(yè)型政府,以實現高績效的政府。四是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即服務于人民的政府,以人民的滿意為政府的施政目標。從新公共管理的視角看,也就是把民眾視做顧客對待,政府人員應全心全意為其服務。而當前,我國官員腐敗現象頻發(fā),部分官員利用職權謀取私利,而不是為造福社會,造成了官員的信任危機。所以,必須嚴懲腐敗,規(guī)范官員的公共行為,提高其公共服務意識,建設服務型政府。

(三)新公共管理在中國行政改革中運用的原則

第4篇: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變革時代;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科學的重要分支,具有自身顯著的特征,如主體多元化,客體不斷擴展,不斷提高社會公共利益等。隨著社會發(fā)展形勢的不斷變化,變革時代下公共管理體制、手段的創(chuàng)新及其控制、調節(jié)作用的更好發(fā)揮受到了廣大學者及公眾的高度重視。

一、變革時代下公共管理主題的突出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發(fā)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改革已成為新時期各國面臨的新問題。如何提高社會管理效率、促使管理方式轉變以及優(yōu)化政府職能受到了各國重視。公共管理的對象主要包括公共資源、項目及社會問題,在社會變革時代下其管理模式的轉型主要受到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政府財政壓力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背景下,社會治理的改革為政府改革發(fā)展的主要表現形式,而公共管理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內容,在社會經濟矛盾不斷突出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緩解作用。其二,政府與市場關系轉型,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發(fā)展的過程中,市場發(fā)揮著配置資源的關鍵作用,政府不斷減少對市場經濟的干預,從宏觀層面發(fā)揮調控、穩(wěn)定經濟的作用,政府與市場新關系的構建為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提供條件。其三,全球化、信息化為政府改革提供動力。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不僅對國家整體經濟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究其本質,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間的競爭日趨明顯,政府治理受到了國際競爭力影響的同時,也促使人們從民族國家的角度對社會治理進行重新審視,公共管理面臨轉型。此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公共管理事務更加多樣化、復雜化。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公共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及新技術的應用也提供了條件[1]。

二、變革時代的公共管理新模式

隨著我國政府不斷深化改革發(fā)展,公共管理在政府不斷簡政放權、分權治理的改革背景下其服務性特征更加突出,相較于傳統管理型模式呈現出政府力量。首先,公共管理的服務性更加突出,實現了形式、實質上服務性的結合,管理的主、客體成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政府不再是唯一進行實施管理的主體,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社會組織所進行的管理活動也包含在公共管理的范疇內,進而促使了現代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相較于傳統政府行政管理具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一,以服務為導向,管理意識及活動的實施不再以控制為目的;其二,以公正為導向,管理效率意識削弱,以真正解決社會公正問題為核心;其三,以服務客體為導向,管理主體價值的實現以其為客體提供的服務為衡量標準。同時,服務主體實現了多元化,不再單一由政府進行管理和控制;其四,以開放管理為導向,在治理主體打破單一化的基礎上,管理方式不再是封閉、神秘的,管理過程及內容透明化、公開化,不同管理主體間構建起相互監(jiān)督、合作的關系[2]。其次,公共管理的民主性、可參與性得到加強,服務式的行政管理通過賦予社會公眾提供參與管理的權利,使得政府在實施決策、管理、執(zhí)行的過程中不再將公眾隔離,打破了公眾與政府間的陌生感與緊張感。公眾參與公共管理實際上是對政府治理壟斷地位的打破,通過讓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決策、執(zhí)行等環(huán)節(jié),將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最終以政策的形式體現出來,才能真正提高公共管理實效,切實維護公眾利益,避免社會危機的發(fā)生。同時,為公眾提供表達意愿的途徑,如聽證、協商、咨詢及公示等,收集公眾對社會問題的意見及建議,能夠將社會問題所涉及到的各方利益真實反映出來,進而促使提高政府決策的公平公正性,在兼顧效益的同時達到公平,為服務型公共管理新模式的順利轉型奠定基礎[3]。最后,公共管理新模式的服務性、公開性、合作性是其未來發(fā)展中期望達到的理想形式,同時也是實現民主行政的重要途徑。在目前公共管理主體非政府化、多元化的發(fā)展形勢下,政府與社會管理主體間合作關系的構建成為公共管理未來的發(fā)展前景。

三、結語

總之,變革時代中的公共管理打破了以往以政府為中心的社會治理方式,社會其他主體的參與不僅促使了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更調整了政府與社會間的關系,打破了傳統治理中政府中心化、社會邊緣化的狀態(tài),公共管理在各方主體平等參與的基礎上全面展開并堅持信任、公平、服務的基本原則,使得公共利益切實得到了保護。因此,新時期應明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其宏觀調控全局的地位仍未變化,但其不再是唯一的主體,而是公共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

[參考文獻]

[1]方堃.論民主性知識建構中的合作治理———<民有政府:反政府時代的公共管理>評析[J].學術界,2011,12(11):223-232.

[2]耿焱.變革社會中的公共管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J].行政管理改革,2011,10(11):74-78.

第5篇: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 城市化 新公共管理 中國城市管理 顯示意義 探討

總體而言,新公共管理方式在中國城市管理中的導向性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相比于傳統的城市管理,這種新的模式具有市場化,自由化等特點,并且也具有明顯的競爭性。在中國城市管理中,相關部門遇到了諸多的障礙,而隨著新公共管理方式的出現,也相應地為領導者提供了更多中國城市管理的思路和方向。鑒于其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主要也將為此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建議,進而有效發(fā)揮新公共管理對中國城市管理的現實意義。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城市管理模式,相對于傳統封閉的中國城市管理而言,是一種以開放和包容的狀態(tài)系統來實踐和管理的公共事務。關于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從公共管理的權責方面來分析,新公共管理作為公共管理模式中的一種,其管理的重c也開始從內部行政管理向外部行政管理轉變,與此同時,由對政府程序和機構的重視也轉變?yōu)榱藢ζ浣Y果和項目的重視。

其次是從新公共管理的開放性特點方面進行分析。由于新公共管理主要內容是通過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以此來打破政府壟斷公共建設的現狀,從而促使企業(yè)、團體也獲得了更多參與到社會服務競爭中的機會。除此之外,新公共管理區(qū)別于傳統的行政公共管理的地方,還在于它可以動員全社會進行公共管理,也能有效使廣大人民群眾有機會參與到社會的公共管理中。

最后一點同樣尤為重要,由于新公共管理主要是從私營組織的管理方式中吸取管理經驗,因此在對城市進行管理的時候,也會潛意識的將私營組織的發(fā)展模式、績效考核評定標準等內容融入其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變革了政府的職能。

總而言之,相對于傳統的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在參與、管理等方面都比較積極,且起到了一定的導向性作用。

二、新公共管理在中國城市管理中的有效思路

(一)積極轉變政府的職能

在中國城市管理中,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想要實現對中國城市的有效管理,作為政府,必須要積極轉變自身的職能。比如在我國市場體系不斷完善以及經濟體制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政府就應該積極轉變自身的職能,并不斷更新城市公共管理理念,與此同時,還要對新公共管理概念等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特別是在引入市場機制后,城市管理中的很多問題也得到了相應的解決,而這些也都是政府部門加以重視,并自覺轉變自身職能的有效結果。

(二)實現城市管理主體的多元化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實施的過程中,城市管理主體的重要性依舊是不容忽視的。為了促使這一城市管理模式更加具有有效性,我國城市的城市公共管理除了以政府為主以外,還需要將公共事業(yè)團體,社會公眾等作為城市的公共管理的主體。比如在公共事業(yè)團體中,所使用的資金應在政府部分劃撥的基礎上,并充分利用基金運作的模式進行相關合理的操作,不過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其資金運作負責人的身份和地位,進而有效保證其資金充分合理地運用。

由于第三方主體是在非政府組織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非營利、非政治的獨立組織,所以他們主要是對社會發(fā)展的政策進行相關研究。不過在我國現階段城市的發(fā)展過程中,以社會服務為主的非政府組織建設數量還以及比較少,因此也還需要進行更有效的加強。

三、新公共管理對中國城市管理的現實意義

(一)為城市管理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無論是從作用還是重要性而言,新公共管理模式都是凌駕于傳統的公共管理范疇以及模式之上的。

比如在應對傳統城市公共管理人員在工作中所存在的效率低下的問題時,新公共管理就可以從一些私營部門人事管理中吸取經驗,并為此實行績效工資制、合同雇傭制等方式,進而有效提升城市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見,只有以市場化經營為主線的新公共管理,才能有效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以及個體人員的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在應對傳統的城市公共管理投入多、回報少的問題時,則可以從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中進行有效的學習。類似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其實還有很多,所以,新公共管理對中國城市管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二)促使城市公共管理的范圍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由于新公共管理融合了先進的現代科技,因此使得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和理念也受到了打破。其實上,新公共管理對中國城市管理的現實意義是多方面的,有兩點極具代表性。

一是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方法使傳統管理理念被打破,再對城市進行管理的時候,其中蘊含了政治學、政策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的管理提供了理論支撐,而這其實也是城市公共管理范圍得到有效拓展的一大表現。

二是新公共管理應用的是當前一些私營組織和工商企業(yè)的管理方式和原則,由于這些企業(yè)和組織在發(fā)展工程中,特別注重政府公共管理服務的市場化以及客戶滿意度,因此促使新公共管理模式也為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結語

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管理理念,對城市經濟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實際上,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存在也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不僅為城市的管理和發(fā)展模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且也使得整個城市的管理模式更加完善,管理效率更是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傊?,城市管理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因此還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并且在實踐應用當中探索出一條更加嶄新的道路。本文對此探討,也是希望城市得到更加美好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為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參考文獻

[1] 袁年興.論公共服務的“第三種范式”――超越“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

[J].甘肅社會科學,2013(02).

[2] 張慧娟.以公共服務推進城市管理新模式[J].經營管理者,2013(01).

[3] 郭理橋.現代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決策思路[J].中國建設信息,2010(02).

[4] 陳擁軍.法國城市基礎設施的委托管理模式[J].城市管理,2005(09).

[5] 陳迅,尤建新.新公共管理對中國城市管理的現實意義[J].中國行政管理,2003

(02).

第6篇: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公共管理;政府管理;科學技術;定位研究;自然科學

1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我國要逐漸走上創(chuàng)新型的發(fā)展道路,這就需要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重視對科學技術的管理。在對之前我國學者就政府對自然科學的管理中,我國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研究主要以科研活動為主要出發(fā)點,從而擴展到科學管理的探討上來。這樣的研究方式是有一定偏差的,很容易導致我們產生對科學技術管理過于狹隘的看法,難以全面地進行認識。就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fā)展極大的推動力來看,我們需要站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整體宏觀角度去看待政府對科學技術的管理。第一,政府必須要認識到對科學技術管理的重要性,認識到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對其有高度的重視;第二,政府必須要認識到自己當下對科學技術關系的問題,例如管理的內容應該有所拓寬,管理的方式應該改變?yōu)榉招偷墓芾恚瑢⒄畬茖W技術的管理進行重新定位管理,從而推動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促使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2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政府自然科學管理

2.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就是對社會公共事物、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行為。公共管理是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定成員范圍內對社會的公共事物進行管理的過程,公共管理是一項公共性的活動,社會性的事務。簡單概括來說就是,社會公共組織或是其他社會組織對社會成員進行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管理,從而推動社會整體協調發(fā)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對公共事物和公共服務的管理具有社會型、動態(tài)性、層次性三個特點。

2.2公共管理方面就政府對科學技術管理活動的理解在我國進行了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社會經濟進入一個飛速發(fā)展階段,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并且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推動力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政府必須改革管理方式,從原先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從而使得政府的管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從而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建立和諧社會,促進社會轉型。而且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利于加強我國的軍事、國防實力,加強我國的教育水平,提高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我國為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進行社會文明建設、農業(yè)建設、工業(yè)建設、國防建設、教育事業(yè)建設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且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依賴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但是科學技術具有很強的不可控性,其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作用越大,政府對其管理就越具有難度。政府作為公共事物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管理者,需要加強對科學技術的管理,使得科學技術的貢獻向經濟、文化、國防的方面發(fā)展,所以正確引導科學技術的功能是政府管理對科學技術管理的主要目標,也是政府管理對科學技術管理的核心內容。

3正確理性定位政府對自然科學技術的管理

3.1政府和市場二者之間對科學技術管理的平衡在我國的國情下,科研項目的資金支持主要來源于政府和私人企業(yè),因此政府在對科學技術的管理時,需要找準正確的切入點才能促進自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對自然科學技術進行管理時,我們需要就科技本身的性質將其劃分為兩類:一類為私人性;另一類為公共產品型。公共產品型的自然科技是基礎性的科學研究,投入時間和研究成本較大,取得的收益較少,并且進行的研究規(guī)模也較私人的要大,所以公共產品型的科學技術是由公共資源投資而產生的,對于這一類科技產品政府就應該對其進行一定的監(jiān)督和管理,政府在對其進行管理時,需要保證管理過程的公開性和透明度。而對于私人性的科學技術產品,其研究的出發(fā)點就是為了提高企業(yè)的收益,使得企業(yè)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這類科學技術產品中大多包含專利性產品,政府需要對其進行一定保護。因為不同科學技術研究的特點、目的不同,所以采取的管理方式也不能一刀切。在管理中,必須要政府、市場兩只手結合,對各自管理范圍、內容、方式做出明確的劃分。政府在管理中要做到不錯位、不超位,對于政府可管可不管的方面就交由市場進行管理,這樣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保證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活力,使得科學技術在一個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下發(fā)展,從而促進其進步。

3.2充分理解科學技術管理工作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就我國之前對科學技術的管理來看,其地位主要被看作是類似于醫(yī)療衛(wèi)生或者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地位,把科學技術管理歸納到社會事業(yè)管理范圍內。如今,我國科學技術研究主要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科研時間不斷縮短,與其相關的利益鏈接也越來越多,從而導致科學技術不如原先的純粹,難以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相融合。但是科學技術發(fā)展作為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自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僅僅為社會各方面提供了發(fā)展的推動力,加快了社會財富積累的過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從而改變了政府傳統的管理方式,科學技術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內容,政府需要對其加強管理??茖W技術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不斷擴大其研究范圍,其在經濟、工業(yè)、農業(yè)、文化、衛(wèi)生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發(fā)展機制,這種發(fā)展機制對政府傳統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一定挑戰(zhàn),所以我們在改革政府對科學技術的管理中,必須對科學技術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政府需要在宏觀經濟、財政等方面做出相應的改變,改變原先單一的管理方式。在政府中設立一個專門的管理機構,從產業(yè)、社會方面對科學技術進行管理,從而提高政府對科學技術的管理,促進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3.3確定科技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體系中的地位我國在之前對科學技術的認識主要是將其歸納到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等方面,認為其和這些公共事物可以采取同樣的管理方式,科學技術管理被納入社會事業(yè)管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研究周期逐漸縮短,其利益相關者也逐漸擴大,科學技術和其他方面之間的影響度和融合度也越來越高。如今,科學技術已經對社會經濟、文化、教育、衛(wèi)生、國防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和這些領域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其不僅僅為這些領域提供智力支持,還促進了管理方式的改變和革新,從而促進了社會經濟分發(fā)展,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雖然政府需要對科學技術進行管理監(jiān)督,但是科學技術對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響也逐漸增大,尤其是對我國的國防方面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的特殊性注定其不同于農業(yè)、工業(yè)、衛(wèi)生等領域可以獨立存在,其逐漸發(fā)展為具有復雜的、綜合性、社會性的領域,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要求。所以,要對科學技術在政府公共管理中進行正確定位,就必須要明確其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第一,科學技術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內容,在政府的管理中需要把對科學技術的管理提升到和經濟、財政管理等同的地位,而不是將其等同于教育、衛(wèi)生、社會等方面的管理;第二,政府下轄的各個機關單位,比如衛(wèi)生、交通、教育、經濟管理等部門,都需要將科學技術管理作為單位的管理重點,需要把科學技術融入到產業(yè)發(fā)展,區(qū)域進步來實行技能型管理;第三,政府對科學技術的管理需要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和各個部門的科學技術管理部門相協調進行管理,從而形成全國性的、完善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

3.4強調政府科學技術管理的區(qū)域特點我國地域遼闊,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發(fā)展速度、發(fā)展特色不同,其社會經濟發(fā)展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我國在進行科學技術的管理不能一刀切,應該就每個地方的發(fā)展特色來進行管理。但是我國對科學技術的管理并沒有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死板,難以滿足地方發(fā)展的需要。隨著地方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地區(qū)之間的差異性也不斷提高,中央對于地方的發(fā)展、變化難以及時進行了解,國家就科學技術管理出臺的管理措施難以同地區(qū)發(fā)展相適應,難以滿足地區(qū)的發(fā)展需要。并且地方科學技術管理大多復制中央的管理方式,使得地方缺乏自身特色,沒有就自身情況進行分析,難以最大化地利用地方資源來進行科學技術發(fā)展,從而導致人力、物力的浪費。所以政府管理要對科學技術進行正確的定位,就必須要重視地方的特色,從自身實際來對科學技術進行管理,不能做一刀切。

4結語

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體現的重要性都是不容質疑的,為了進一步促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提高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我國政府必須加快對科學技術管理的改革,需要從科學技術在公共管理的地位,其體現的作用來重新定位自然科學技術,對科學技術進行服務型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推動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煥祥,段學民.公共科技管理理論的最新發(fā)展述評[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6).

[2]曹麗燕,馬憲民,蔡齊祥.關于公共科技及其管理的幾個問題[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3]孫斐,韓偉.自主創(chuàng)新導向型公共科技管理理論研究綜述——基于演化經濟學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3).

[4]劉太剛.對傳統公共物品理論的破與立——兼論后公共物品時代的政府職能定位理論[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1,(3).

[5]王煥祥,孫斐.改革開放30年我國公共科技管理制度的演變與啟示——基于演化經濟學視角[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11).

第7篇: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公共管理;實驗教學體系;探索;構建

公共管理專業(yè)旨在培養(yǎng)為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以及企事業(yè)單位的人事和行政機構培養(yǎng)寬口徑、復合型、應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層次專門人才。通過綜合運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當前政府事務和社會公共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注重實驗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教育是公共管理專業(yè)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公共管理專業(yè)發(fā)展迅猛,培養(yǎng)出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但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距離崗位工作要求尚有提升空間,因此,在公共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應當注重實驗教學體系的完整構建,提升學生的專業(yè)實踐技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相關實際問題的能力。

1目前高校公共管理試驗教學體系初探中存在的問題

1.1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不清晰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與轉型,社會管理需要解決的任務日漸繁重,國家也對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yǎng)有了新的要求,應當注重從理論型的人才轉變?yōu)閯諏嵭缘娜瞬?,注重高校對于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部分學校仍受到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認為理論知識的掌握是最重要的,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教育,更有甚者將實踐能力看作專業(yè)教學無關緊要的部分,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這種觀念直接導致了高校對公共管理的人才實踐方面培養(yǎng)的欠缺,無法跟上時展,無法充分滿足社會需求。1.2實驗教學體系不完善當前有部分高校雖然已經開設了公共管理專業(yè)的實驗教學課程,為學生的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了機會,但是沒有就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設定具體的培養(yǎng)計劃,缺少完整的實驗體系,沒有按照實驗教學的規(guī)律來制訂教學計劃,沒有按照公共管理人才培養(yǎng)的方案制定實驗課程實施中的保障機制與管理機制,這些未解決的問題都影響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不完善的教學計劃、軟硬件設施不完備以及缺乏專業(yè)性的理論指導都使得公共管理的實驗教學缺乏完整性,各個教學模塊間也未能統一與協調[1]。

1.3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有缺失

一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公共管理類專業(yè)的實驗教學方法陳舊且形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學校長久以來以學習理論作為主要內容,片面追求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缺少對實驗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探究,沒有一個系統的規(guī)劃,所采用的教學實驗方法是比較古老的傳統方法,較為寬泛,缺少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強,學習興趣不濃。另一方面是實驗教學多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進行講授,而學生只會一味地模仿,缺少獨立探究的能力,實驗學習的開展處于被動狀態(tài),很難有實質性進展,學生無法掌握在實驗中得出的經驗性知識[2]。

1.4實驗師資隊伍待加強

當前高等教育正朝著大眾化與普及化發(fā)展,高校師資隊伍逐漸向著年輕化發(fā)展,雖然年輕教師的理論知識結構新穎,但是他們的實驗教學經驗尚未同步豐富,有過相關政府部門和企事業(yè)單位工作經歷的年輕教師更少,這就導致他們在進行實驗課程教學時缺乏貼近實踐的特性,開展過程也會底氣不足。而一些高校為這些年輕教師提供深造的機會不多,也缺少專業(yè)的公共管理實驗教學專職教師對其進行指導。這些專業(yè)教師還要從事科研工作,缺少充足的時間與精力同時去進行大量實驗課程的培訓學習,隨著高校擴招,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越來越難以滿足實際需要,長此以往,師資隊伍質量和規(guī)模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和擴充[3]。

2公共管理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2.1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公共管理專業(yè)應用在多個領域都有所涉及,因此應當根據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以公共問題和社會需求為中心,以學生的能力建設為核心,將實驗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逐漸完善。首先,分層次、分類別、分階段進行人才的實驗能力培養(yǎng)。分層次需要結合社會的實際需求與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分層次地進行公共管理人才的能力培養(yǎng),在專業(yè)認知能力方面,應當對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專業(yè)的應用能力方面,要對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社區(qū)管理等有一定操作與應用能力,在創(chuàng)新方面,應當具備一定的專業(yè)創(chuàng)新與研究的技能;分類別需要根據課程的不同,設計側重點不同的實驗教學課程。在專業(yè)的基礎知識方面,通過對學生的基礎試驗的培養(yǎng),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對邏輯、信息管理及數據處理等基本理論有全面了解,在專業(yè)技能實驗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公文寫作能力、社區(qū)工作等能力,在專業(yè)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在綜合實驗方面,通過專業(yè)的模擬和實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于公共政策分析、城市治理與社區(qū)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技能。在研究創(chuàng)新實驗方面,通過一些仿真推演和方法創(chuàng)新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參與到公共管理的仿真模擬中,培養(yǎng)學生對于實際問題的分析判斷和解決創(chuàng)新能力;分階段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進程和個性化特征,讓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不同實驗教學的鍛煉。其次,注重校內實驗和校外實習的統一、模擬仿真和實驗操作的統一、實驗教學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統一。校內實驗和校外實習的統一需要學校聯合當地的政府部門、公共服務中心等,合作建立校外實驗實訓基地,讓學生能夠在校內與校外實現實驗與實習的輪訓,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參與能力;模擬仿真和實驗操作的統一,需要將理論的課程和實驗教學在課程設置方面實現統一性,例如,一些公共危機事件的模擬、虛擬政府等將這些仿真課程和社區(qū)工作實務、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等實驗現場有機結合起來,讓實驗課程內容的設置更為豐富;實驗教學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統一,可以借助一些實驗教學課題,提升學生對于實驗教學基礎原理的理解,合理運用所學知識提升自身的實驗能力,還可以指導學生參與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比賽,如“互聯網+”、挑戰(zhàn)杯、市場調查與分析等學科競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潛能。最后,需要注重實驗教學模塊,在基礎實驗部分,主要面向低年級學生開展,讓他們在知識水平、綜合素質及能力鍛煉方面得到培養(yǎng);在技能實驗部分,主要面向中年級學生開展,注重對他們的分析能力和綜合實驗能力進行培養(yǎng),為他們未來就業(yè)提供保障與基礎;在綜合實驗部分,主要面向中年級的學生開展,加強他們對于公共管理理論知識的理解,鞏固他們的專業(yè)知識,提升專業(yè)技能,為綜合模擬奠定基礎;在研究創(chuàng)新部分,主要面向高年級學生開展,讓他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提升個人競爭力[4]。

2.2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

為了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實驗教學平臺,高校應當整合現有資源,充分發(fā)揮教學平臺的功能,完善教學平臺的使用效能。首先是應急模擬仿真平臺,這個平臺的建立可以讓學生形成公共危機預警的習慣,及時發(fā)現問題,設計公共危機應急處理方案并不斷進行優(yōu)化;其次是案例研發(fā)平臺,這個平臺的建立可以為學生提供案例教學的數據庫,為學校的實驗教學開展提供數據支撐,也可以為政府與社區(qū)提供相關決策與咨詢;再次是電子政務模擬平臺,這個平臺的建立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電子政務,幫助學生掌握電子政務系統的操作技能,體會電子政務為公共管理帶來的巨大便利;最后是社區(qū)管理平臺,這個平臺的建立可以將高校周邊社區(qū)聯合起來作為實踐基地,讓學生參與到社區(qū)服務中去,體驗社區(qū)工作實務及社區(qū)管理等實際事務[5]。

2.3實驗師資隊伍的構建

高校公共管理的實驗教學體系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打造一支知識技能多樣化的教師隊伍也是體系構建的重要內容。首先,教師的來源應當多樣化,學校可以從實踐教育合作基地聘任一部分有相關經驗的教師,還可以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讓更多有經驗的政府與社區(qū)管理人員參與到實踐教學中,充實教師隊伍的人才儲備;其次,教師的結構應當多樣化,讓教師自由組合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將理論型教師與實踐型教師進行組合,為學生進行實驗指導時能設計較為全面;最后,教師的培訓機制多樣化,為學校教師開展崗前實驗培訓與定期專題培訓,讓教師去政府、社區(qū)組織中實地鍛煉和深入培訓,選擇優(yōu)秀教師國外進修,給教師提供高質量的學習平臺[6]。

2.4實驗管理模式的構建

在公共管理實驗教學的開展中,還需要注意管理模式的合理構建,注重信息化管理的構建,完善學校的實踐教育中心與合作單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完善,實現資源的共享共用,實現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優(yōu)化,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具體工作。實現網絡化的管理,有效解決實驗探究過程中實驗資源、實驗管理等多方面有效溝通協調,將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實現資源、教師、教學等網絡化管理,教學計劃、實驗內容等也可以實現資源共享[7]。

3結語

當前高校在開展公共管理實驗教學體系的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是值得引起重視的,由于公共管理專業(y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結合實際,從構建實驗教學體系開始,構建完善教學平臺與優(yōu)化提升師資隊伍,打造合理的管理模式,讓公共管理實踐教學體系真正落實到位。

參考文獻

[1]孟川瑾.基于PBL理論的公共管理學科實驗教學體系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9,22(1):109-112,115.

[2]朱光喜.基于“互聯網+”政務平臺的公共管理類課程實驗教學探索[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33(6):78-81,90.

[3]喬成邦.高校公共管理類實驗室建設的實驗與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6(12):64-66.

[4]汪獨友.公共管理類專業(yè)應用型實驗教學初探———以鹽城師范學院為例[J].現代交際,2016(20):203-204.

[5]程琳.我國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yè)實驗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及重構[J].中外企業(yè)家,2016(8):177-178.

第8篇: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范文

公共經濟學作為公共管理類本科階段的公共基礎課,其在公共管理專業(yè)教學中的學科地位已經越來越重要。公共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它的教學對于提高公共管理類本科畢業(yè)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理解與關注公共管理實際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維模式?!?〕本文由收集整理然而,在公共管理類本科教學實踐中,公共經濟學的教學實踐出現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將直接影響其教學效果。本文針對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公共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對公共經濟學教學問題作出基礎性框架分析,可望對公共管理類的公共經濟學教學產生一些有益啟示。

一、公共管理類本科教學中對公共經濟學的學科再認識

公共經濟學脫胎于財政學,在與政治學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在發(fā)展過程中與財政學、政府經濟學、當代西方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等多個學科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同時與福利經濟學、公共政策學、政治學、管理學、倫理學等也有著交叉、滲透和關聯。

根據最一般的定義,公共經濟學是對經濟效率、分配和政府經濟政策的研究。這一學科包含的主題相當分散,如應對外部性存在而導致的市場失靈、逃稅的動機分析,以及對官僚決策的解釋。為了涉及所有這些方面,公共經濟學已經從原先僅僅注重研究政府征稅和支出,演變?yōu)楝F在關注政府與經濟互動的每一個方面。公共經濟學試圖同時理解政府如何以及應該做出什么決策。〔2〕

新公共管理運動以經濟、效率、科學和理性作為公共部門管理的價值取向,凸顯管理技術和專業(yè)管理在公共部門與公共領域的運用,認為公共部門應引入私人部門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信息不對稱和經濟人行為往往使得公共產品提供者抬高公共產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過權力尋租以謀取部門和私人經濟利益,加上政府經濟活動的成本軟約束帶來公共部門高昂的運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門效率低下。針對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導者呼吁必須革新與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學與經濟學開始強強融合,相互滲透。〔4〕基于這樣的背景,公共經濟學在公共管理類的教學中也因此就顯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經濟學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門直接配置資源的經濟活動及決策過程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經濟學分支學科?!?〕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作為公共管理類公共基礎課的公共經濟學學科有其特定的屬性,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義:第一,它是一門經濟學,但卻不同于傳統財政學僅著重制度描述,而注重運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第二,公共經濟學研究公共部門直接配置資源的活動,不包括政府使用經濟杠桿引導資源配置的間接調控行為;第三,公共經濟學研究公共部門活動的決策機制,突顯公共產品與公共選擇理論的內容;第四,活動的主體是政府,但同時也包括公共企業(yè)和其他公共部門。

二、公共經濟學在公共管理類本科教學中的問題與成因分析

公共經濟學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部門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研究公共部門從事經濟活動的方式方法、主要經濟效應及其與社會管理目標的關系,研究體系以公共產品和公共選擇兩大理論作為支柱,以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公共收支、預算管理、公債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國民經濟宏觀調控作為主要內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類教學實踐中,公共經濟學的教學存在問題較多,如教學目標比較模糊、教學內容與專業(yè)特點銜接不夠、缺乏專門針對公共管理類的本科教材、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知識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夠科學等問題,不過最突出的問題歸結為一點就是公共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從學生層面來講,在學習過程中,公共管理類學生普遍感到這門課程理論性很強,對數學基礎要求較高;而公共管理類專業(yè)的學生文科出身較多,他們對公共經濟學中出現的模型公式以及數理推導理解上存在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對政府經濟行為及其經濟社會效應的正確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學們對公共經濟學的學習興趣。另外,公共經濟學的先修課程是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公共管理類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經濟學多是在一個學期講完,而經濟類本科生往往用兩個學期來講授,因此公共管理類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訓練和熏陶方面不如經濟類本科生那樣規(guī)范和熟練,加上公共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龐大,綜合性較強,這也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從教育工作者層面來講,由于公共經濟學在中國尚屬一門嶄新的學科,多數教師對其教學目標還不是很清晰,對教學內容體系的認識與把握尚不夠清晰準確,教學方法的運用還不夠科學,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共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阻礙了該學科合理的理性發(fā)展。這就要求公共經濟學的教育工作者對以上問題進行認真思考,拷問我們現行的教學體制,建構一套完整科學合理的公共經濟學教學體系,在此基礎上探討適用于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公共管理類學生的公共經濟學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類本科生的公共經濟學教學建議

筆者在高校從事公共管理類本科生公共經濟學一線教學多年,從教學實踐中有一些切身體會,認為公共管理類的公共經濟學教學效率的提高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聯動:

首先,應根據公共管理類不同專業(yè)就業(yè)取向制定不同教學目標。例如,行政管理專業(yè)學生就業(yè)取向:進入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及中介組織從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與其它相關管理工作者居多,當然也有諸多選擇繼續(xù)深造。因此,我們可以將行政管理專業(yè)的公共經濟學教學目標設計為:扎實掌握公共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方面的職能及其原理,學會分析政府現行的公共政策目標和原理,著重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思維、組織協調能力與良好的溝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專業(yè)學生的就業(yè)取向:進入文教、體育、衛(wèi)生、環(huán)保、社會保險、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業(yè)單位從事管理工作,當然也有不少選擇繼續(xù)深造的。因此,該專業(yè)的教學目標可設計為:掌握公共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了解政府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職能、相關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稅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長組織協調、規(guī)劃及人際交流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學生的就業(yè)取向:進入政府機關、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民政部門、各級工會組織、大中型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部門以及非政府組織等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與管理,選擇繼續(xù)深造的學生也不少。因此,我們將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的公共經濟學教學目標設計為:掌握公共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職能與原理,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與國家相關政策法規(guī),掌握稅收、預算、公債、國家管制等基本原理與制度,著重培養(yǎng)扎實的理論分析能力、良好的社會溝通與實踐能力。當然,在總體教學目標上,還應體現多維度,使學生對公共經濟學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有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學會觀察公共經濟問題,培養(yǎng)分析解決實際公共部門運轉中存在問題的能力。

其次,不同專業(yè)教學內容應靈活設置,體現不同的教學重點。依據公共管理類不同專業(yè)教學目標,行政管理專業(yè)的教學重點應為公共產品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公共支出理論、稅收理論、稅收制度、預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間財政關系等內容;公共管理專業(yè)的教學重點應為公共產品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稅收制度、預算管理、公共管制、財政政策等內容;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yè)的教學重點應為公共產品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公共支出理論、公共收入理論、預算管理、公債理論等內容。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基本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9篇:公共管理的主要內容范文

所謂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組織以有效促進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宗旨,運用政治的、法律的、經濟的和管理的理論與方式,民主運用公共權力,并以科學的方法依法制定與執(zhí)行公共政策、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活動。在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了新公共管理運動,新公共管理是一種以采用商業(yè)管理的理論、方法及技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務質量為特征的管理主義。

新公共管理運動首先在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改革中運用,很快擴展到歐美各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而在差不多同一時期,以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為主的第四次警務改革浪潮席卷歐美各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美國休斯頓警察局首先實施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歐美、日本、新加坡等國也紛紛實行社區(qū)警務。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認為社會是產生犯罪的根源,抑制犯罪的主力軍也在社會。警察的社會公仆角色重新占領上風,警察在回歸社會的同時,其打擊犯罪的作用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得到進一步加強。這次改革以警察科學理論的反思與突破為先導,以社區(qū)警務為主要內容,以全社會的力量打擊與預防犯罪為重點,追求歷史上“自我警務”、“人人皆警”的傳統模式,形成主動提前式警務風格。

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和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的實施絕不僅僅是在時間上重合那么簡單,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背景在于官僚制問題重重(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各國財政赤字增加,公共服務效率低下和無法維系,影響經濟發(fā)展;新技術革命使西方國家進入后工業(yè)社會,迫切要求更加高效、靈活、透明的政府型態(tài);經濟全球化要求西方政府進行積極的改革,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而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實施的背景在于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汽車、車載無線電臺和電話這三項科技成果在警務工作中得到應用和普及,警務工作以快速反應機制與模式為取向。但與此同時,警察對技術的過度依賴以及專業(yè)化的傾向,使得警察在許多社區(qū)內出現了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這種孤立隨著60年代城市問題的大量涌現而變得更加明顯,民眾與警方之間矛盾加劇,造成民眾對警方的信心危機。為此,警方不得不對單純追求警務現代化和專業(yè)化的警務機制進行反思,試圖改變已惡化的警民關系及以案件為中心的被動反應式警務,使警察回歸社區(qū),依靠公眾,預防犯罪,重塑警民關系①。新公共管理運動和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實施的背景都與之前過多的強調行政專業(yè)化、技術化有關,行政上的官僚制和警務上的專業(yè)化使得政府和警察疏遠了公眾,拉大了與公眾的距離,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和犯罪率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強調以“顧客導向”為重要內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和改善警民關系為重要內容的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就應運而生了。

社區(qū)警務運動是涉及警察組織內部與外部的一場綜合性改革實踐,在組織內部,以管理主義為指導原則,倡導合理授權,實行參與管理,積極引入企業(yè)化管理方式;在組織外部,以公共選擇理論為指針,尋求建立警民之間同伴關系,試圖通過警民攜手合作,共同鑒別影響社區(qū)品質的問題,進一步找出問題的根源,再由警察與群眾共謀解決對策,達成增進整個社區(qū)治安的最終目的??梢哉f,西方各國社區(qū)警務改革體現了對經濟、效率與效益等多元價值目標的追求,包含了警察組織內部企業(yè)化,外部市場化、社會化等改革內容,蘊涵了管理主義、公共選擇、社會控制等理論原則,是西方各國行政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②。警察部門改革屬于公共部門改革的重要部分,在新公共管理浪潮沖擊下各國都對公共部門進行改造,新公共管理運動對公眾需求的強調與社區(qū)警務對公眾安全需求的重視是一致的,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內涵中包括有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的思想。

二、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改革是新公共管理運動的一部分

作為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運動深刻影響了各國公共部門的變革,警察部門自然也深受其影響,奧斯本和戴布勒在《改革政府》一書中提出了新公共管理運動中公共部門改革的十大原則:(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劃漿。(2)社區(qū)擁有的政府:授權而不是服務。(3)競爭性政府:把競爭機制注入到提供服務中。(4)有使命的政府:改變照章辦事的組織。(5)講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撥款。(6)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滿足顧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7)有事業(yè)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費。(8)有預見的政府:預防而不是治療。(9)分權的政府: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作。(10)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變革③。

在新公共管理之前的傳統公共行政強調行政的專業(yè)化和官僚等級制,新公共管理運動則重視“顧客導向”,即要求政府站在公眾立場思考,把公眾看作最寶貴的資源,通過直接與公眾互動,了解公眾需求,針對公眾需求生產和供給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公眾創(chuàng)造利益和價值,并盡可能地減少公眾成本,通過多元化、便捷化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獲取公眾的最大滿意度,并以公眾的滿意作為政府的基本目標。④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的實施也遵循了這一原則,以社區(qū)為導向,即以社區(qū)的治安需求為導向開展警務工作。一方面是警察立足于社區(qū),以提供全方位的警勤服務為先導,改善和密切警民關系,實現警民攜手、并肩合作,治理日益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一方面是強調以防為主原則,社區(qū)警務的著力點在預防犯罪上。注重社區(qū)預防、控制犯罪機制的建設,與公眾共同尋找分析和解決滋生犯罪的各種隱患,還社區(qū)以安寧⑤。

從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的基本內涵可以看出,社區(qū)警務要求警察要立足于社區(qū),依靠社區(qū)社會化力量進行警務工作,這與顧客導向中充分重視公眾需求,依靠公眾的支持和參與,重視社區(qū)內的社會化力量的特點是一致的。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公共選擇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是用經濟學方法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動及各個領域公共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在用種種經濟學方法分析了政府困境及其原因的同時,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獨到辦法。它認為:“沒有任何邏輯理由證明公共服務必須由政府官僚機構來提供?!奔热徽畠炔繂栴}重重且歷次改革收效甚微,那么最好的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壟斷地位,建立公私組織之間的競爭,從而使公民得到自由選擇的機會。按照該理論,政府警察部門的作用是有限的,社會治安管理的主體不只是警察部門,各種非政府組織和各種社會團體甚至私人組織也參與社會治安管理。在整個社會體系中,按照國家和社會的分離,政府與市場邊界的劃分,公域和私域的調整,不同的治安管理主體對應著不同的治理對象,發(fā)揮各自的作用,政府警察部門將本不屬于自己或者自己無力獨自承擔的更多職責分擔給其它社會組織和公眾,只做他們不能做、做不好的事情,如對多發(fā)性搶劫、等惡性案件的場所進行深夜巡邏等,單憑公民個人的資源不能解決,互相聯合又不太可能,應該由政府的警察部門負責。

其次,雖然治安服務屬于公共產品,政府是主要提供者,但不是惟一提供者,不排除利用市場的手段由其他社會力量來提供。即在治安產品的提供上可以引入競爭機制,將部分治安產品的生產向社會開放,以契約的方式(如治安承包)引入多元生產主體,營造一個競爭的局面,以提高公共治安產品提供的效率,競爭最明顯的好處是提高效率,薩瓦斯的研究表明,公營部門提供服務的成本費用平均比承包商提供服務的成本費用高出35%—95%。這對傳統的警察業(yè)務必須全部由國家警察包辦的認識提出了挑戰(zhàn)。除屬于國家警察權范疇的強制措施和執(zhí)法活動外,警察的管理、保護、救護、服務等職能都可以由社會其他組織來履行的。

公共管理理論倡導利用市場和社會力量推行警務的社會化,以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對警察工作而言,警務社會化同樣需要遵循市場規(guī)律,進行企業(yè)化運作,警察機關、警務工作和警務改革不應該只強調其特殊性而固守舊法。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的理念基礎之一就是犯罪的根源在社會,控制犯罪的責任也在社會,有效地遏制犯罪必須全社會參與,只靠警察想要有效控制犯罪是不可能的。西方警學家認為,對于控制犯罪來說,“警察只是刑事司法的一部分,刑事司法系統又是政府的一部分,而政府不過是社會的一部分而已”,“只有動員社會和公眾參與,才能有效地控制犯罪”,這種深刻的認識是實施社區(qū)警務改革所依據的主要理念之一⑥。新公共管理理論倡導利用市場和社會力量推行警務的社會化,對當前實施社區(qū)警務和農村警務戰(zhàn)略和警務改革發(fā)展的指導意義在于:1.政府服務的對象是公眾,供養(yǎng)政府及其人員的所有經費又是取之于民的稅收,納稅人有獲得治安服務的權利,政府有向社會公眾提供基本治安服務的義務。所以,基本警務保障和治安服務所需的資金來源,應當由政府提供,政府不應也無力大包大攬。2.對于基本警務保障和治安服務,也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吸引社團、企業(yè)甚至公民個人來提供。如私人戒毒所、治安承包責任制、社區(qū)矯治機構,甚至象西方一些國家的私人監(jiān)獄制度,都值得借鑒。3.個人或者組織希望獲得額外的、特別的警務保障和治安服務,如私人保鏢,物業(yè)保安服務等,則個人或者組織理所當然的應當自己付費。4.鼓勵警務“私有化”,即以商業(yè)運作的方式為公眾提供安全服務并收取報酬獲得收益⑦。新公共管理運動和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都強調公共產品提供主體的多元化不只是巧合,實際上是新公共管理運動在政府警察部門的具體實踐。

三、新公共管理運動與社區(qū)警務戰(zhàn)略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自從撒切爾夫人在英國開展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實踐以來,盡管有著對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各種批評和質疑,但是無疑新公共管理運動產生了巨大的成效。從現代政治理論的發(fā)源地英國開始,新公共管理運動漸漸刮遍了大半個地球,成為西方公共行政領域的時代潮流。對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從理論上講,“新運動”打破了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模式,引進公共選擇理論和新制度主義等方法。這場運動對西方政府公共管理實踐成效顯著:這場政府改革運動,不同程度解決了發(fā)達國家面臨的財政危機和信任危機,提升了政府運作能力,回應了在全球化中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具體體現為:(1)降低政府財政支出和行政成本。加拿大聯邦政府在1985年的財政赤字占GDP的8.5%。政府實施了一個計劃以重新獲得加拿大聯邦政府的財政,彌合財政分裂的狀況。他們在3年內消除了赤字,實現了連續(xù)6年的預算平衡。通過運用具有高度透明性和參與性的模式,政府實現了減少20%開支的目標?!靶鹿补芾磉\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削減經費,降低成本,增強能力的行政目標。(2)確立了為顧客服務的嶄新行政理念。政府自覺地把管理職能定位在是管理的掌舵人而不是劃船者。這樣就超脫于具體事務之外,集中精力參與政府決策的制定,對一些能夠外包的公共事務,可以讓一些NGO機構去做。同時政府通過授權和分解責任,引入激勵機制,對人員實行聘任或合同制,大大緩和了政府內部管理的緊張,用成績來決定升遷去留,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行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