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范文

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

第1篇: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高中政治 教學改革 生活與哲學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068

生活與哲學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的教學內容,是整個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思想層次最高的教學內容。下面,筆者對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哲學教學進行相關的闡述,以供讀者參考。

一、高中生活與哲學教學的調查分析

高中生活與哲學的教學內容由于理論性強、內容量大,一直以來被視為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重難點。甚至有學生認為這部分的內容語言方式“假、大、空”,教學內容對于生活實際沒有意義。因此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會認真去領會其中的真正涵義。而實際上,生活與哲學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學生哲學思維的初始培育階段。開展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的教學,一方面要求教師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教材內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進行講解,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二、高中生活與哲學教學開展的有效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的教學內容,一般都具有語言模式固定、理論內容多、需要記憶的內容多等特點。所以在學生看來,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教學就是對道德的宣講,對生活方式的統(tǒng)一,以及大量的句式背誦。因此,要做好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的教學,就要從改變學生的印象做起。

(一)立足現狀,分析現狀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教材在編排方面,具有過于濃厚的說教意味,如教學內容存在大量的哲學術語,其表達方式單調、枯燥。讓學生感覺這樣的教材語言不僅遠離生活,甚至找不到重點?;诖?,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與興趣方向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學生易懂的語言來講解生活與哲學的教學內容。

但同時也要看到,生活與哲學畢竟是對學生哲學思維與思辨能力的初始培養(yǎng),用一味傾向于生活化的方式教學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哲學素養(yǎng)。所以在幫助學生度過適應期后,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教材中的原理觀察事物,分析事物。

(二)重視知識銜接,打下理論基礎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生活與哲學中的教材內容更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更強調學生對哲學原理的理解與掌握,也更強調學生對哲學基本觀點的吸收與運用。

基于此,教學過程中要把哲學基本觀點作為教學總綱,在進行相關的哲學觀點教學時,重視知識與原理間的銜接,讓學生能在把握教材整體思路的情況下,有效地掌握各個知識點。例如,學習英國休謨與德國康德兩者在否認認識世界可能性上的哲學觀點時,就要把教材中提到的一個不可知論作為重點進行講解。這是因為教學時教師如果找到了各哲學觀點的共通點時,學生順藤摸瓜就能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三)多做探究性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一般而言,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中,探究性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能直觀而真實地感受教學內容。而思想政治課的探究性內容由于學科特點,注定是一種思維上的探究過程,是一次大腦風暴的過程。教師在開展這類探究性活動時,應循序漸進,先通過簡單的思維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邏輯順序,再根據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探究性內容,最后讓學生真正領會哲學原理。當然也要考慮到,由于教材中探究性活動內容非常多,不可能都顧及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進度與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的來說,教材的編寫是面對一個地區(qū)甚至是全國所有學生,所以會具有統(tǒng)一性。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緊把握新課標要求,深入領會教學改革本義,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并引入大量的生活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從而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習慣哲學的表達方式,在生活中真正地體會到哲學思想,活學活用哲學原理。

[ 參 考 文 獻 ]

第2篇: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回歸課本;知識樹;社會熱點;積極心態(tài)

高考前一個月一般學校二輪復習的專題復習基本結束,考生進入了自我備考階段,這個階段是考生復習的黃金期,提升成績的空間還很大,如何選擇復習策略必將影響到最終考試結果,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考前備考效率談幾點心得。

一、回歸課本,夯實基礎知識

高考考察的是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的掌握運用,近年不同模式的高考試題的走向呈現共同趨勢是突出基礎性,把基礎知識作為考查思維的載體或工具,能力立意,注重基礎知識與能力融合。大量主觀性試題都是對基礎知識的綜合和變式,有的試題不論是題目還是答案都直接來源于教材?!邦}目在書外,答案在書內”是一條永不褪色的命題靈魂。基礎知識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觀念、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聯系,是最能體現學科的核心,最有用的知識,基礎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前一階段考生進行了大量的強化訓練,這是必要的,但我們發(fā)現不少考生忽視了課本,基礎知識遺忘現象很嚴重,一問三不知,為此,考生要走出題海,回歸課本、回歸基礎、回歸《考試說明》。認真閱讀課本,閱讀《考試說明》,弄清考試范圍,將《考試說明》的考點在書本上一一落實,把每一課的基本知識點按順序、結構進行整理,努力做到主干知識網絡化,每個考點“點點清”??忌ㄟ^“回歸”,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把握“核心知識”,繪制“知識樹”,達成知識的完整建構

要關注高考“核心考點”。高考考點有很多,最后階段復習時不能平均用力,要抓住主干知識點。經濟生活要重點把握:科學發(fā)展觀、匯率問題、價格、分配制度、維護社會公平,消費、生產、勞動、就業(yè)、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政治生活要重點把握:政府、公民(特別是公民的政治參與)、政黨、外交政策,文化生活要重點把握:文化傳承、文化多樣性、文化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思想道德修養(yǎng),哲學生活要重點把握:尊重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辯證法,人生價值的實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等。

繪制“知識樹”。打破章節(jié)界限,尋找貫穿知識點的線,將教材中知識點整合成知識網絡,在頭腦中構建有關經濟學、哲學、政治學、文化生活的知識體系,比如在復習政治生活有關“公民”、“政府”、“國家”、“政黨”等主干知識時,不僅要在政治生活模塊內去掌握,還要將這些主干知識通過列表、畫圖等方法,在四個模塊內將有關這方面知識整合起來,力求達到能靈活運用所學的四個模塊知識合理自如的分析同一個問題。

三、關注“失分點”,查漏補缺

高考復習最后階段適當的練習是必要的,考生應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一些符合高考要求和課改趨勢的典型練習去練練手,原則上不宜再做太多的模擬試題,這時要學會向試卷要分數,“找試題做,不如找錯改錯”,前期復習中的錯題、疑問、疏漏都是寶貴的增分點,對這些內容要進行自我補救強化復習。將以前做過的試卷認真整理一下,分析錯題的類型,弄清錯在哪里,是基礎知識不牢還是答題方法不對。如果屬于同一類型的問題,則可以選擇幾道類似題進行強化,比如經濟生活中的“計算類”、“因果類”,政治生活中的“評價、認識類”、“意義類”,哲學生活中的“漫畫類”、“名人名言及古詩詞類”等。要學會將不同試卷中的同一個考點、同一個熱點放到一起,認真分析問題設計的角度、命題規(guī)律及答案的差異,尋找和總結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做到觸類旁通。

四、盯緊社會熱點,把握命題的興趣點

重大時政熱點和教材重點的結合往往是高考命題的著力點,各地高考題都是以某一社會熱點為依托,以社會熱點為背景來設置情景,既考查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學生對相關熱點問題分析認識能力。因此,關注熱點問題是政治備考的不二選擇,熱點問題包括及時熱點和長效熱點,近年來高考命題對長效熱點關注有所增加,比如:資源環(huán)境能源問題、民生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科學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和平與發(fā)展。對長效性熱點,在復習時,考生要思考其不同命題角度,從多方面加以掌握??记皬土晳厮伎家韵聨讉€熱點:1.理解十精神方面——科學發(fā)展觀、“三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闡述)、“五位一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倍增計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居民收入10年翻兩番);2.“中國夢”及實現途徑;3.航天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4.調結構促轉變等等。在復習時,要努力挖掘熱點所體現的考點知識,將時政熱點從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等角度去考察,建立雙向細目表。

五、保持積極心態(tài),做好考前準備

高考在即,來自學校、家庭、自身的壓力使得不少考生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越臨近高考越感到這有問題,那有問題,感到越學越糊涂,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正確認識壓力,認識到壓力并不可怕,適度的壓力有利于學習的提高,其次,應保持一顆平常心,學會積極心理暗示:“我努力了肯定行”,“ 我不會,別人也可能不會”。要通過適當途徑宣泄不良情緒,緩解壓力,保持心理平衡,心態(tài)平和了,沖刺階段的復習才能有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朱宇云.《從高考閱卷談備考之“四重”》.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2011年,第12期

第3篇: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范文

1 知識模塊開設的次序方面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課分四個模塊,分別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學生活。人們認識事物應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秩序,做到先易后難,先簡單后復雜。就這四個模塊的情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離學生認知水平最近的應是文化生活。所以我認為所開科目的次序應該是:文化生活--經濟生活―哲學生活―政治生活。但在我們絕大多數地方所開課的次序都是按教材上是1、2、3、4來做。高一的第一學期開經濟學,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嚴重不足,尤其是課程的后半部分,學生對這塊知識的生活感知基本上是空白。更為不適的是高一第二學期開設政治生活,對學生而言,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對政治方面的認識近乎盲點,我們也覺得這個時候開設政治生活有點荒唐。那現有的次序是誰安排的呢?能否變通一下呢?據有關專家介紹,新課程改革方案出臺后,尤其是課程標準出來后,有關方面就組織人力編寫教材,先編出了《經濟生活》,于是當年的各學校就都先開《經濟生活》。以后又陸續(xù)編輯出版了其他幾本教材。由此可見,我們高中政治的四個模塊是相互獨立的四塊,任意先開哪一塊都行。沒必要循規(guī)蹈矩,亦步亦趨地按教材上的次序來上,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認知水平合理地安排模塊次序,使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能順暢、舒服,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 知識點的編排方面

總體感覺是知識點太多、太亂,并且那些知識點的出現都是“蜻蜓點水”式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據說是體現了知識的“螺旋式上升”結構。所以好多地方都只是出現了概念或名詞,再沒有任何說明或注釋,我們感覺教材的編寫離學生實際有點遠。另外,該套教材分正文與輔助文兩塊。正文沒得說,輔助文設三個欄目:“專家點評”、“相關鏈接”、“名詞點擊”。按照專家的說法,輔助文屬于學生自學的部分。但在現實教學中,許多高考必考的重點、難點等正好都在輔助文中。比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及與價值量的關系等。這種知識,放在正文中尚且需要教師花大力氣才能讓學生有個大概的了解,更不要說是放在輔助文中了。我們感覺這一塊的許多知識點根本不是學生能夠自學解決的,高一的學習只是生吞活剝式地粗略認識,要適應高考的需要這是遠遠不夠的。

3 部分章節(jié)的編排不符合認知秩序

以前我們的課程章節(jié)一般是先講共性,再講個性。比如國家職能,就先講國家的公共職能,再分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職能。新教材不再怎么說資本主義的事,重點說我們自己的事。這應該是適應我國外交政策轉向的需要。但有些知識章節(jié)的編排欠妥,在教學實踐中往往讓人感覺很別扭。比如《經濟生活》第九課第一節(jié)――市場配置資源,通過比較計劃和市場各自的優(yōu)勢和不足,學生自然會得出市場是實現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有效形式,所以我國由原先的計劃經濟轉變?yōu)樯鐣髁x市場經濟。這一塊學生接受和理解都很順暢,但剛說了市場經濟的優(yōu)越性,接著講市場秩序,說規(guī)范市場秩序要靠法律規(guī)則、道德、誠實守信等,叫學生感覺很別扭。如果把這一塊放在后面,先講市場的缺陷,再講國家的宏觀調控的手段,而后把規(guī)范市場秩序,除了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之外,還要靠道德、誠實信用等必要措施,這樣就順暢多了。

4 綜合探究的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太遠

第4篇: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范文

1.穩(wěn)中有新

①漫畫類試卷主要體現在哲學原理的考查。

②兩兩組合選擇試題一直體現。2013年考查了9道,2014年考查了7道??梢灶A見的是以后此類試題固定進行考查的概率比較大。

③一材多用的繼續(xù)采用。

④函數圖像的繼續(xù)考查。2013年考查了替代商品、2014年考查了匯率變動對需求影響的供求曲線。此類題型的考查會不會成為川卷的固定題型,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⑤重視學科內一個模塊的綜合考查。

主觀題的設問切口比較宏觀。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當前我國宏觀調控方式創(chuàng)新的意義;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四川省是如何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

能力考查進一步凸顯,死記硬背的要求在降低,主要是為了降低失分風險;中觀設問有所體現,重大的熱點與教材的新增點是考查的興奮點: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合理性。

2014對“政府”考查的相關知識。運用“我國的政府”的知識,說明G省是怎樣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備考過程中要注意對同類知識進行歸納。政府的地位和性質、宗旨和原則、政府的決策(依法、科學、民主)、政府的監(jiān)督體系、政府依法行政、政府的威信、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今年的備考中政治生活教學中重點關注國際社會與第一單元的知識。

經濟圖表,情境與材料設置比較恰當和合理。問題指向和答案生成來自教材,也來自材料。對材料進行二次處理。對材料的敘述不是原封不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對材料進行處理和整合優(yōu)化。

教學中要注意對教材知識的主干問題和熱點問題的無縫對接。試卷訓練中要注意選材與答案的生成的內在邏輯關系。比如對措施類型的題目的處理要仔細閱讀標點符號,一般而言分號的層次就是要解決問題的措施或是呈現的問題。從很多措施類題目中可以看出,分號后邊的材料實際上就隱含著答案,因此要注意去獲取和解讀信息,而獲取與解讀信息實際上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

2.立足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問題”。

經濟生活關注當前的熱點問題與教材基礎理論的銜接。尤其是教材沒有講的經濟學俗語和理論,但是在考試說明中又作了規(guī)定的要引起重視。

政治生活關注國際和國內重大熱點問題。當前的地緣政治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的凸顯,中國主持和參加的國際會議要重點關注。

文化生活現實氣息撲面而來。本土色彩濃厚,充分挖掘四川省自身資源,教學中注意把中央的文件精神與本省的重點關注的問題找到一個交叉點。

生活與哲學要引導對板塊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關注哲學家的一些著名論述。這個模塊最重要的是平時的積累,學會用哲學思維來觀察身邊的人和事。

3.導向鮮明

政治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要傳遞正能量。作為德育主陣地的政治學科要傳遞給學生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教學中要注意選題的情境對學生發(fā)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4.關注基礎

平時的訓練和選擇習題要注重情境設置,逐步對材料進行分析,最后解決問題。平時的生活中充分挖掘與利用情境材料,精心設計相關問題,有效組織學生思考,作答和總結升華直到自我糾錯。

要注意主干知識與基礎的夯實,應對高考與學科理論,要多去關注一些理論書籍。比如供需理論,均衡曲線。點在曲線的移動和曲線的平行移動在教學中沒有涉及,但是高考考查這部分內容又比較多。在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材中,對于這個知識點講的非常透徹。要去分析2013年和2014年考查了知識點和沒有考查的主干基礎理論。集中精力進行主干知識篩選,既要有自己個人的思考,又要善于去學習借鑒相結合。

5.能力培養(yǎng)

第5篇: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范文

一、適度的時間

政治學科的高考內容包括四個必修和選修內容《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中的三個專題。從歷年高考中各個模塊所占的分值來看:所占分值最多的是《生活與哲學》和《經濟生活》,其次是《政治生活》,分值最少的是《文化生活》。以只進行一輪復習作計劃,復習時間大概有110天(每天有1節(jié)課),各個模塊復習時間的分配上大概是這樣:《生活與哲學》和《經濟生活》最多,共可以安排65天;其次是《政治生活》(選修的內容可以穿插到其中),可以安排20天;安排時間最少的應是《文化生活》,可以安排15天,剩下的10天時間作為機動時間。

二、適度的內容

因為復習時間有限,所以在復習內容的選擇上也要適度。作為教師在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去研究學習高考考綱,并且要從近5年的高考題中分類歸納出高頻考點和低頻考點及那些5年都不曾考過的考點。在總結歸納的基礎上對復習內容就可以做出取舍,高頻考點肯定要高度關注,低頻考點適當關注,對于那些幾年內都不曾考的內容要簡單處理,如2012年之前的政治高考題里就從來不曾出現過計算題,就沒必要花時間去復習。選修內容《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中的三個專題之所以安排穿插在《政治生活》中,是因為其與《政治生活》中的內容是相聯的,不必用過多的時間去復習。因為在高考題中其一般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或者就是選擇題四個選項中的一項,學生完全可以運用《政治生活》中的相關內容作出正確的判斷。

三、適度的講解

在前面提到對復習內容的選擇要適度,其實在所選內容的講解深淺上也要遵循適度原則。因為藝術生高考的文化分數要求不像普通類文化考生的要求那么高,在一般情況下(即學生各學科之間相對比較平衡,沒有嚴重的偏科情況,有則別當別論),從高考的分數要求來講,在政治這一學科要求藝術考生能把基礎分拿到就算完成任務了,大概在55分―60分之間,所以在對復習內容的講解過程中要把握好度。具體有以下四種情形:對于比較基礎且容易理解的內容,可以通過習題檢查學生,能通過則不必過多講解,可一筆帶過就行,不必用太多的時間;對于高頻考點中有一定難度的內容,可以通過較詳細的講解并結合練習來完成;高頻考點中難度高且不容易理解的可以作簡單化的處理;低頻考點中難度比較大的內容可以適當的放棄。后兩種情形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基于藝術生的高考分數要求沒那么高和藝術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且學習效率低的原因作出的選擇。

第6篇: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 思想政治課 生活化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1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的可行性

1.1課程標準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基礎

在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對教學回歸生活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從而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教育環(huán)境。從課程標準上看,將傳統(tǒng)的知識本位轉化為學生本位,這是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和價值觀的顛覆。從課程內容上看,新課改中強調重點突出基礎性、應用性、時代性以及綜合性,期望學生所學的知道能夠得到終身受用,并注意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性,實現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的互動。從課程模塊分布來看,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以及哲學等模塊在各個方面都突出了生活化的作用,為政治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1.2教材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

教材的改革為教師的生活化教學提供了有效的參考。教材對教學中的基本體系和框架都做出了詳細的規(guī)劃,對教學向生活化的轉變進行明確要求,將基礎知識與生活進行了有效的結合,充分體現出了生活的主題,打破了傳統(tǒng)的理論邏輯模式。

1.3學生特點和生活經驗使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成為可能

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為核心。初中生的思想、心智都已經逐漸趨于成熟,對于生活化的知識接受和理解更容易;另一方面,初中生的社會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積累,抽象思維也逐漸提高,對外界事物的思考和評價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能夠從現象抽象出事物存在的普遍規(guī)律和價值。

2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1應試教育模式對生活化教學存在阻礙

很多教師表示他們采用生活化教學是迫于壓力,并不是特別了解生活化教學的作用和原理。雖然這種形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學生學習的時間大大縮短了,無法保證大量的時間來學習和消化知識,所以教師不得不使生活化教學流于形式。

2.2無法控制生活化資源的質量

通過豐富的生活資源使教學內容和形式呈現出多樣性,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大的啟發(fā),同時也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但是生活化的資源并不是多而優(yōu),教師在選擇資源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其有效性和目的性,保證生活化資源與課程內容的聯系性,從辯證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學內容與其它資源的關系,需要將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和融合,不能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在一個知識點中采用多種方式舉例子、放影片、列圖表等,使得整節(jié)課的時間都集中在一個問題上,還不能確定問題是否能夠分析透徹,而在教師發(fā)現課程時間所剩無幾的情況下只能采用硬性灌輸的方式為學生傳授知識。

2.3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教學改革的影響下,很多教師過于追求教學的形式,在課堂中開展豐富的教學方式,比如辯論、表演、討論等,但是取得的效果卻有很大的差異。有的教師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還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有的教師不但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反而使學生過于注意課堂形式,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兩種教學效果顯示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能夠使學生真正受益。

3初中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的對策

3.1合理的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1)情境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生活有聯系性,這樣才能夠在學生認知的前提下將新知識與生活進行融合;(2)情境的選擇必須要能夠引起學生的爭議和思考,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3)情境創(chuàng)設重質不重量,所以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要注意對質和量的控制;第四,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要基于期望的教學目標,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

3.2提供有效的思維資料

思維資料的支持和引導作用顯著。思想政治課程本身具有抽象性,學生要想能夠透徹的理解其中的知識,必須要與實際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基于此,教師可以將整個章節(jié)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疏導,使學生找到該學科各個章節(jié)的聯系點,通過系統(tǒng)的整理,使學生能夠通過舊知識來理解新知識。同時,如果教材中涉及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無法通過生活經驗去理解知識內容,教師就需幫助學生對生活經驗進行擴充,并利用相似的經驗模型去幫助學生理解。最后,教師要注意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性,培養(yǎng)學生生活化學習的觀念,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習慣于自行地尋找雙方的接觸點。

3.3適當的創(chuàng)設生活問題

在課堂的情境創(chuàng)設以及資料獲取都是為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而做的準備。在實際的教學中,題意識需要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師提出的問題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有效性。教師的問題設置不能僅限繞知識的本身,而是要從生活的內部進行提取,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更有效地完成教師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是現化教學的趨勢,生活化教學符合知識的起源、傳播和應用規(guī)律。將生活化引入到課堂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使學生更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教師必須要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意義,積極地查找教學中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進,使生活化教學的優(yōu)勢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 飛,馬鳳英.“生活化”課堂教學策略探索[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03).

第7篇: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范文

一、試題分析

2011年課標卷高考文綜思想政治試題從整體上來看較為穩(wěn)定,試題的模塊結構、內容比例、閱讀量、難度、題型、賦分等方面都保持了前幾年的狀態(tài),確保了高考試題的穩(wěn)定性。試題在保持穩(wěn)定、繼承歷年特點的同時,也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新,既注重對基礎知識的重點考查,又注重對能力的考查,特別是學科內綜合素質能力的考查。這樣既可以使原有使用地區(qū)的考生在相對熟悉的試題環(huán)境中正常發(fā)揮,也可以讓新加入省份的考生不感到陌生,考出水平。

1.知識點考查

2011年的試題依然突出了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從各模塊來看,“經濟生活”緊緊圍繞科學發(fā)展觀這一主題來設置,重視發(fā)揮消費的作用、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罢紊睢眹@民主政治建設、公民的權利、黨的性質與自身建設等主干知識?!拔幕睢鄙婕暗目键c較少,主要是考查了文化的作用這一考點?!吧钆c哲學”這一模塊涉及考點較多,主要考查意識、實踐、真理、聯系、矛盾、社會意識等主干知識,因此2011年高考這一部分分值有所增加,達到32分。(具體情況可參看表1)

2.試題難度

從2011年客觀試題的形式來看,組合型試題數量有所減少,從形式上看,試題難度有所降低,但從學生的整體得分情況來看,試題難度則有所增加。試題貌似簡單,卻內藏玄機。(可參看表2)

3.試題呈現的特點

試題更加貼近考生的生活,如2011年選擇題第14題“月餅的消費”、第19題“秸稈的利用”、第21題的漫畫、第23題的民間俗語等。另外,主觀題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的特點,試題凸顯時代性和現實性,注重基礎,強調能力,這也是近幾年試題發(fā)展的一個方向。

二、考生答題出現的問題

我們從表3和表4能夠很清晰地看出各題型、各模塊、各能力層次的得分情況,從考生的得失分情況,能夠分析出考生存在的問題,這和我們在評卷中所看到的答卷情況是一致的。

1.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較弱

在審題上的表現較為明顯,總的來看主要是審題不準確,答非所問;審題不全面,顧此失彼;審題不細致,信息不全;審題不靈活,破題不易。表現在閱讀材料上:讀不透,不能對材料做整體上的解讀,斷章取義;不能從情境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如,第38題的第(2)問要求運用所學經濟知識回答問題,部分考生回答的卻是哲學或文化創(chuàng)新方面的有關知識;問自主創(chuàng)新對企業(yè)發(fā)展的作用,部分考生回答的卻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國民經濟發(fā)展”;要求從企業(yè)經營者角度回答如何增強企業(yè)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有些考生卻回答“國家如何做,勞動者如何做”等。

2.運用知識能力不強

這主要表現在基本概念不清,主干知識把握不清,基礎知識把握不夠牢固,知識整合與建構不足。比如部分考生在回答第39題的第(2)問――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表述為“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時,有些考生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表述不準確,有些考生只是簡單地羅列一些觀點。

3.描述和闡釋事物能力欠缺

這方面表現在答題上:答題不完整,理據脫節(jié);答題不嚴密,詞不達意;答題邏輯混亂,層次不清;答案未整合,比較散亂;答題路徑不熟,得分不高;卷面不清爽,模糊一團。

表現在答題習慣上:表述不規(guī)范,術語不準,表達口語化;層次不清,缺乏條理性、邏輯性,顛來倒去;字跡潦草、卷面不整潔或字跡偏淡;未按要求在規(guī)定的答題框內答題,出現逾框、錯位、字數偏少偏多等。比如,不少考生在回答第38題的第(1)問時,把人大和人大代表混為一談,回答“作用”時,與“職權”不對應。

4.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不足

這方面主要表現在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知識遷移、信息轉換能力不足。如第38題的第(2)問,“吸引人才”被表述為“籠絡”“招募”“購買”“引誘”“勾引”人才等。第39題第(3)問,試題要求提出建議,而一些考生只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缺乏對材料的分析運用。

三、2012年備考建議

1.夯實基礎,強化積累

前幾年的試題都是以主干知識為依托,重視考查對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凸顯基礎性。這體現了文綜高考復習的基本理念――“緊抓雙基不放松”“越是基礎就越有決定性意義”。我們在進行復習時要重視對學科主干知識的復習,夯實基礎。始終要注重知識點的落實,夯實基礎,強調“有意識記憶”和“邏輯記憶”,提倡在總結中鞏固知識,在運用中鞏固知識,在訓練中鞏固知識,在反思中鞏固知識,避免機械記憶。對于教材中的易錯易混點,老師要講清,不能模棱兩可;要求學生在看書的時候,要字斟句酌,反問質疑,不能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對于考綱中的考點,學生不僅要背默過關,不留死角,還要打破章節(jié)界限,形成知識網絡。在復習過程中,對知識點的把握要“全”, 對知識線的歸納要“清”, 對知識面的輻射要“寬”。

2.注重能力,有效訓練

培養(yǎng)能力是課改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翱荚囍R范圍”規(guī)定了考試的廣度,“能力要求”則規(guī)定考試的深度。因此,在堅持基礎知識為第一要務的前提下,強化能力訓練更是“謀分之基、創(chuàng)新之源”。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學科知識,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思維方法,能力的基本表現是知識遷移。要把知識變成能力,教師應在課堂的情境學習中提升能力,在課堂的拓展講評中提升能力,在課堂的知識鞏固中提升能力,在學生的自主研讀中提升能力,在學生的自主訓練中提升能力,在學生的自主交流中提升能力。具體的操作過程:面對精選的試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取有效信息,以增強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針對設問,引導學生回顧有關知識,根據設問選擇取舍相關知識,以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嘗試構筑答案,并共同分析答案,以增強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根據時政,拓展思維,以獲得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3.研究新高考,提高備考的針對性

我們應當研究《考試大綱》,明確復習方向;研究考題,了解常考知識。比如通過對2011年主觀題背景材料及模塊的考查,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經濟素材大都考查“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內容,文化素材大都考查“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的內容。

4.轉變教學方式,培養(yǎng)綜合素質和探究能力

第8篇: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回歸教材 回歸學生 回歸生活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067

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上好高中政治課,讓學生學有所得,就必須不斷提高政治課堂的實效性。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進行探討,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回歸教材,整合知識

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感覺,政治不容易學好,前面背了后面忘。其實,政治學習要講究方法。教材這個“本本”對學生的學習和閱讀至關重要,是組織答案的依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回歸教材,充分用好教材,微觀上識記和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梳理教材,整合教材上零散的知識點,厘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比如,抓住關鍵語句或標志性詞語記憶,圈畫重號;在目錄、引言部分,注意各個單元之間的內在關系;突出標題,綱舉目張;層層追問,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大角度思考問題,注意前后知識和不同模塊知識之間的聯系。解答主觀題時,如涉及“國家”,從經濟生活思考,可聯想到國家的宏觀調控,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政治生活思考,可聯想到政府的職能等。如涉及“企業(yè)”,答題關鍵詞一般有:經營戰(zhàn)略、自主創(chuàng)新、良好的信譽和形象、主動走出去、提升品牌的影響力等。

二、回歸學生,以人為本

葉圣陶說過,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踐行新課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保護和肯定學生頭腦中閃出的智慧思維火花,能夠放下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的“架子”,以“蹲下來”的方式與學生一起交流、討論,調控好課堂節(jié)奏,與學生達成情感共鳴。

例如,在專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的一節(jié)二輪復習課上,筆者首先以聆聽、感悟總理的一段話引入主題,然后通過設置系列情境活動和問題,引導學生在時政熱點問題的探究中,突破重難點。其中一案例為:《焦點訪談》曝光江蘇豐縣、河北武邑兩位市民辦證難的情況。播放“證難辦、臉難看”的視頻后,教師提出預設的一系列問題:(1)視頻中的公務員的做法反映了什么?(2)案例中相關政府部門的辦事人員,違反了依法行政的哪些具體要求?(3)政府不依法行政,會有哪些危害?(4)假如小明、小華遇到的“辦證難”的問題未選擇向媒體曝光,他們還可以通過其他什么辦法解決?請你為他們出主意。某小組代表圍繞“政府”一關鍵詞進行分析,匯報他們小組的研究成果,然后其他小組的學生參與評價,進行補充與完善。經過“個人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成果”的環(huán)節(jié)之后,結論自然生成??傊?,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改變了以往課堂沉寂的局面,學生的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真正地“動”起來了。

三、回歸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

第9篇:政治生活與哲學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 審題 講評 實效 中學政治

1 學生主觀題得分不高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1.1 基本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分析答卷可以看出,考生在理論知識方面的缺陷,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教材中的知識不熟悉;二是對理論知識一知半解。有的考生不重視對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的復習,在考試時單憑自己的“感覺”去回答問題,導致盲目調用知識,沒有使用政治學科專業(yè)術語答題,而是使用文學化、生活化的語言答題,導致使用專業(yè)術語不規(guī)范,文字表達不準確,甚至表述錯誤。

1.2 審題不清,答錯答題的范圍,即答非所問。例如,題目要求用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來回答,有些學生卻用政治常識甚至哲學常識的知識來回答;題目要求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知識來回答,有些學生卻用辯證唯物論的知識來回答。

1.3 張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對應。這在哲學試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卻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與其相對應;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卻用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方法論與其相對應等等。

1.4 邏輯混亂,層次不清。文字敘述缺乏完整性、條理性和簡潔性,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準”的現象。

1.5 觀點與材料脫節(jié)。出現只答觀點,沒有聯系材料,或只寫材料沒有運用觀點,或先羅列觀點再羅列材料,沒有觀點與材料一一對應。

1.6 答題不規(guī)范,書寫潦草,沒有分點分段作答,難以評判。

2 規(guī)范化答題的一般步驟

下面結合實例進行分析: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在外地陶瓷廠打工六七年、已經成為技術員和管理者的小林,發(fā)現家鄉(xiāng)S縣優(yōu)質瓷土資源豐富,生產的陶瓷工藝品富有鄉(xiāng)土氣息和文化韻味,但工藝落后、產品單一、銷售不暢,幾個陶瓷工藝品廠舉步維艱。心系家鄉(xiāng)的他十分著急,搜集了以下資料:

資料一:中國的陶瓷產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濃厚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消費者,其生產與銷售將會迎來一個黃金時代。但是,各類藝術瓷盤、仿古花瓶、茶具、青花瓷等工藝品,市場上貨源十分充足,而許多人需要的中國傳統(tǒng)人物形象、少數民族人像產品卻少而又少。

資料二:S縣黨委、政府實施“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工程”,優(yōu)化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創(chuàng)業(yè)項目和信息服務,從行政審批、土地使用、貸款貼息、稅費等方面依據國家政策給予優(yōu)惠。經過認真思考和規(guī)劃,小林認為“泥土變黃金”的神話在今天是可以實現的。于是2008年初他主動返鄉(xiāng)自主創(chuàng)業(yè),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并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整合當地的小瓷器廠,成立陶瓷工藝品有限公司,借鑒國外生產技術開發(fā)新產品,招聘當地有經驗的員工和部分返鄉(xiāng)人員,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1)從《政治生活》角度,說明當地黨委和政府為什么要支持返鄉(xiāng)人員創(chuàng)業(yè)。(10分)

(2)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分析小林創(chuàng)業(yè)的有利條件。(12分)

(3)運用矛盾同一性的有關知識,分析小林是否能夠將“泥土”變“黃金”。(12分)

(4)從文化創(chuàng)新的不同途徑,為小林今后的工藝品開發(fā)生產提出兩條建議。(8分)

以問題(1)為例,回顧政治主觀題的解題技巧:

[解題思路]主要采用審題――破題――答題法。

2.1 步驟一:審題要清

2.1.1 先審問題。在審問題時要做到以下四審。

2.1.1.1 審范圍:弄清回答該題所依據的知識范圍是屬于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還是生活與哲學(該題屬于政治生活)。

2.1.1.2 審主體:主體不同,則答案不同,經濟生活主體通常是國家(政府)、企業(yè)(經營者)、消費者;政治生活主體通常是公民、國家機關(主要是政府)、黨、民族、國際組織;生活與哲學主體通常具體的哲學觀點(該題主體是黨和政府)。

2.1.1.3 審設問,即問題的指向,就是讓我們回答什么問題,即定題型,問題通常有三種類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具體細化到常見幾種題型:①現象類、②啟示類、③體現類、④原因(依據類)、⑤意義(影響類)、⑥措施類、⑦認識(評價)類,不同的題型,設問形式不同,答題策略也不同。

現象類設問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什么經濟(政治)現象?答題策略:對材料進行全面分析,整體把握;在文字材料中找出所包含的全部經濟或政治問題;把圖表、數據轉換為學科術語;濃縮材料、直接概括。

啟示類設問形式:上述材料給我們什么啟示?答題策略:從材料、設問的關鍵詞和材料呈現的措施中去感悟;不答原理,只答方法;答題格式:方法論+材料。

體現類設問形式:上述材料體現了什么原理(觀點)?答題策略:若一個材料體現多個原理,要從多角度回答,若多個材料體現一個原理,要找找共同點;答題格式:原理+材料中的做法。

原因類(依據類)設問形式:這樣做的原因(依據)是什么?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答題策略:答案各要點必須與設問的對象之間有因果關系;答題格式:客觀必然性(理論依據+現實依據)+意義。

意義類(影響類)設問形式是分析什么意義、影響。答題策略:角度要多、面要廣、點要多。

措施類(做法類)設問形式:我們應怎樣做?或請你對此提出合理性建議。答題策略:從材料中找方法(或材料呈現的是負面現象,就指出其反向的做法,若材料呈現正確做法,只需對這種做法加以概括、總結);從課本知識中找方法;從時政熱點找方法。

認識(評價)類設問形式:談談你對什么觀點或上述材料的知識。答題策略:把問題分解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該題屬于第④類 原因、依據類)。

2.1.1.4 審分值:一般來說,分值能提醒我們答案要點的多少,分值高意味著要點多,(該題10分)分值較大,要點可能多。

審問題完后審材料,這樣不但節(jié)時高效,還能抓住材料主干。

2.1.2 審材料

審完問題后,我們應帶著設問來審材料,從材料中提取與設問有關的重要信息,有效信息,審材料一般應找出材料中心思想和設問有關的關鍵詞、關鍵句子(該題倒是不用背景材料也可以,只要扣緊題目、支持返鄉(xiāng)人員創(chuàng)業(yè)這個有效信息就可以)。

2.2 步驟二:破題要準

即在審題基礎上,把問題、材料、理論三者準確對應,確定答題思路和方法。

破問題:在審設問前提下最終確認到我們回答什么,這一點弄清了,方向才能立能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該題屬于“為什么”類型)。

立方向:在研讀問題與材料過程中,努力搜索與之有關的理論知識、調動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網絡,確立答題的基本思路與方向,最好先列好簡要提綱。

該題搜索到的有關理論知識是政府和黨的有關知識,政府:性質、職能、原則;黨:性質、宗旨、指導思想。

2.3 步驟三:答題(組織答案)

2.3.1 要扣問題(題型)

(1)答題要點要力爭每句話都呈現題型特點,使答案更顯合理;(2)答題要點,要主次輕重分先后來答,主要的、重要的答在前邊,次要的、一般的答在后面;(3)回答問題,不要重復、嗦,要把問題點到要害處。

2.3.2 扣題目、扣材料

觀點與材料要緊密結合,且要一一對應,不能寫到觀點完再寫到材料,該題不用結合材料,但要結合題目“支持返鄉(xiāng)人員創(chuàng)業(yè)”。

例如該題是“為什么”類,客觀必然性、理論依據、現實依據(表述方式……要求……需要……等)所以是:(1)黨性質、宗旨的要求,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的需要。(2)政府性質,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履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職能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要求。意義:有利于農村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

2.3.3 用詞要準確。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要使用政治術語。政治術語指:學科術語(書本語言);時政術語(時代語言)如科學發(fā)展觀、和諧社會等;材料術語(材料語言)。該題主要用到學科術語和時政術語。

2.3.4 書寫要工整、句子要完整、邏輯要嚴密、表述要規(guī)范、要分點、分段作答。

2.4 步驟四:查漏補缺

問題(1)【答案要點】①支持返鄉(xiāng)人員創(chuàng)業(yè),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要求,是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的需要。(3分)②是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履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要求。(4分)③有利于農村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3分)

依據解題技巧分析問題(2),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分析小林創(chuàng)業(yè)的有利條件。

范圍:經濟生活

主體:小林

題型:為什么(依據)

答題時要注意材料術語的使用,材料術語上升到學科術語。如該題若把材料術語“小林是技術員和管理者優(yōu)質瓷土資源豐富,吸引國內外眾多消費者,但是……產品少而又少,國家政策給予優(yōu)惠,提供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寫上去可以得8分。

能把材料術語再上升到學科術語,就能得滿分12分。如“小林是技術員和管理者”上升到“小林擁有管理經驗和相關技術,有利于生產、經營等”。

問題(2)【答案要點】①小林擁有管理經驗和相關技術,有利于生產和經營(或:小林具備相關技術。并重視技術引進與開發(fā),具備必要的生產技術)。②人像等陶瓷工藝品市場供給不足,為生產發(fā)展提供了消費需求。③當地政府通過宏觀調控,為返鄉(xiāng)人員提供良好的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

(每點4分,共12分。若回答“當地有優(yōu)質的瓷土資源、必要的勞動力資源和一定的資金保證,具備必要的生產資源”,亦可作為一個要點酌情給分。)

問題(3) 運用矛盾同一性的有關知識,分析是否就能夠將“泥土”變“黃金”?

范圍:生活與哲學

主體:矛盾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注意1:(1)相互依存,共處于統(tǒng)一體中;

(2)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原理中,同一性的知識點、觀點與材料要緊密結合。

注意2:答題要完整,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將“泥土”變?yōu)椤包S金”,否則,就不能夠將“泥土”變?yōu)椤包S金”。

問題(3)【答案要點】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4分)小林在創(chuàng)業(yè)中,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有利條件,遵循市場規(guī)律,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就能將“泥土”變?yōu)椤包S金”。(5分)否則“泥土”不能變成“黃金”。(3分)

問題4:從文化創(chuàng)新的不同途徑為小林今后的工藝品開發(fā)生產提出兩條建議。

范圍:《文化生活》,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

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根本途徑:立足于實踐。

重要途徑: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

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問題(4)【答案要點】①充分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家鄉(xiāng)陶瓷產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文化韻味,并根據時代進步和市場需求開發(fā)新產品,做到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②吸收、借鑒不同民族文化和國外先進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產品和經營,做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③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加強學習,提高素質,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通過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以上三點,回答其中兩點即可,每點4分,共8分。)

3 再次強調、歸納

3.1 政治主觀性試題審題過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設問;(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關鍵詞,中心意思;(3)聯:聯什么――緊扣題目的材料聯系相應的教材術語和時政術語;(4)列:列什么――列出答題綱要;(5)答:有序組織答案。(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