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跨文化傳播范文

跨文化傳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文化傳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跨文化傳播

第1篇:跨文化傳播范文

關(guān)鍵詞:全球化民族文化;中華文化跨文化傳播

1什么是全球化

有學者認為,全球化指的就是“某地發(fā)生的變化會受到其他地方發(fā)生變化的影響,或反過來講,某地發(fā)生的變化對其他地方也會有一定的影響;通過此種影響將全球各地區(qū)有效的聯(lián)系起來,并在全球范疇下不斷加強互相間的影響”的過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化得以迅速發(fā)展,逐漸影響到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方面??偟膩碚f,全球化是一個多元化的理論,它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核心,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產(chǎn)、生活等多個領(lǐng)域。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全球化影響下的文化全球化。當前,國際上對于全球化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全球化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捷與進步,使人們能夠分享全球化下的發(fā)展成果;與之相反,有些人的觀點則是,全球化會給某些落后國家與地區(qū)帶來文化上的滅絕。實際上,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探討各民族文化的傳播,我們要追尋的最終目標是:既能充分發(fā)揚全球化的共享優(yōu)勢,又不會失掉各自民族文化的唯一性。

2全球化語境下的民族文化

當前,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化,或者說是美國化。比如,麥當勞等洋快餐在美國就是一類垃圾食品,但在我國卻大受歡迎,特別是兒童與青少年群體。對麥當勞等的喜愛,實際上類似于符號消費,已成為部分人士個體身份的象征。此外,好萊塢電影在我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留學熱及不斷熱炒的洋節(jié)熱等都是西方文化向國內(nèi)蔓延的表現(xiàn)。當然,我們歡迎文化上的交流,但我們也要意識到,中國給西方傳遞了哪些文化。事實上,西方對我國還有許多誤解,許多人眼中的中國仍是貧窮落后的代表,國人仍然愚昧迷茫,由此引發(fā)的文化沖突一直存在。2008年奧運圣火的傳遞遭到干擾,國外某些媒體對的歪曲報道都是證明。這一方面是與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特性有關(guān),但在另一方面也證明了文化傳播的不公平、不對稱。國內(nèi)當下所遭遇的西方文化侵襲,在發(fā)展中國家極有代表性。實際上,某些發(fā)達國家的文化境遇也并非都是那么樂觀,比如加拿大就擔憂美國的博得書店(Borders)會放置較少的加拿大文學書刊,阻撓其進入加拿大。法國一年要花費巨額資金用在本國文化產(chǎn)業(yè)上,聘請上萬名文化職員,以維護并增強自身的文化觀。韓國、巴西等國要求本國生產(chǎn)的影視作品必須包含一定的本國內(nèi)容;西班牙等對影視產(chǎn)業(yè)也有類似的限制。

3文化全球化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

面對文化全球化,某些西方學者持有相對樂觀的態(tài)度,雖然有些論述是在掩飾“西方文化入侵”的事實,但部分看法也有著一定的道理。美國學者泰勒•考恩(Taylorkorn)的觀點是,所有成功的文化都有著綜合性的特征,正是在持續(xù)地與外界溝通、交流的發(fā)展下,文化才能歷久彌新,而不是變得越來越封閉。將文明同外界完全切割開來,固步自封,最后損害的只會是文明本身。然而,在文化傳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文化必然需要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此外,“民族文化”這一定義也是值得思量的?!懊褡逦幕笔腔凇懊褡鍑摇眮碇v的,而今天世界上的國家,除了朝鮮、韓國以及日本等少數(shù)幾國是某種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大多數(shù)的國家實際上早就不是民族國家了,像中國就屬于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多民族國家。那么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到底哪一民族的文化才是代表本國的文化呢?所以,今天不斷強調(diào)民族文化的原因,就在于國家在地緣政治上的某種認同。約翰•湯林森(JohnTomlinson)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有著一定的普適價值,傳播的力量也就在于此。人們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的多,更是有著極強的自我反省意識。對于處于弱勢的國家來說,他們的文化對外界文化侵襲的抵抗力,要比大多數(shù)的媒介學者的想象高出很多,而有些學者事實上過于夸大了文化帝國主義入侵的嚴重性。以上論斷具有一定的準確性,文化全球化一方面會造成文化的同一化,也給各國人民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選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多樣性是處于不斷發(fā)展中的。某些學者的“地球村”設想,在文化上或許正在成為現(xiàn)實。

4中華文化如何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傳播是人類活動的重要構(gòu)成,它與各類信息的不斷流動、分享以及互動過程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與不同文化情景下的群體之間出現(xiàn)的文化傳播與人際往來,以及各種文化元素的散播、滲入和移動相關(guān)。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都與跨文化傳播息息相關(guān),它與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混合在一起,是人與人、國與國間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動。英國學者羅素(BertrandRussell)認為,“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者發(fā)現(xiàn),“符號的意義會受到主觀的干擾,盡管主觀上的看法每個人都不同,但在本質(zhì)上卻有其同一性,由于這種感受是對于符號而言的,而符號的含義,僅會在文化人群互相認同之下才會形成一定意義,也即是‘相互主觀性’”。這樣看來,中華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要怎樣去生成“相互主觀性”呢?本文認為需要在如下幾點努力。(1)打破當前的文化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對立的局限,既不能閉門造車更不能走向極端,而是以開放的視角、寬容的胸襟去面對、解決中華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所遭遇的各類問題。全球化是時展的需要,否定它就是與外界社會自我隔絕。在文化全球化的形勢下,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加準確的去認識自己。文化傳播絕對不是誰壓過誰的問題,而是怎樣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的問題。(2)文化心態(tài)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重大,不過因為它的隱藏屬性常常被人們所忽略。薩繆爾•亨廷頓(SamuelPHuntington)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ClashofCivilizationsandtheremakingofWorldOrder)一書中闡述到,文化傳播當下所表現(xiàn)的局面,是因為各種歷史上的原因,西方文化在全球文化傳播中長期以來處在“文化施動者”的位置,其他文化則在一定程度上處在“文化受動者”的位置,受動者面對施動者常常表現(xiàn)出一定的自卑感。2008年,國外某些媒體對的歪曲報道曾導致全球華人的強烈反對,人們的愛國心當然值得贊揚,但也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文化自卑感。從本質(zhì)上講,我們反對西方媒體是想要獲得西方文明的認同,但當我們想要獲得他人認同的時候也在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文化上的不對等性。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文化方面的自信也要不斷成熟起來。(3)文化傳播的“全球化”被提出以前,就一直存在著,我們要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在以往的典型案例中尋找正確的文化傳播之路。歷史上,文明的交融或形成即是在不斷地沖突之中得以發(fā)展的。作為文明載體的民族的生成也是在沖突中實現(xiàn)的,或者說在沖突中演化而來。中華民族正是由炎黃兩族的沖突而來,而炎黃兩族也是在許許多多的原始部落的發(fā)展中形成的。此外,民族認同感非常強烈的猶太民族,在其出現(xiàn)時也經(jīng)過了多個血統(tǒng)的沖突與融合:古時候的敘利亞地區(qū)一直以來就是各種文化的大熔爐。從歷史長河中來看,面對文化傳播中的各種沖突,不應該只是覺得多么紛繁復雜,而要用開放、寬容的心態(tài)去觀察、理解。

5結(jié)語

總的來講,對于文化全球化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因此就完全否定全球化卻是不對的,法國前總統(tǒng)密特朗認為:“推崇一種唯一性的文化是災難性的?!睂嶋H上,文化全球化最終帶給人們的將會是多元化的文化情景,中華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也會以更加自信的面貌呈現(xiàn)給世人,更會以其獨特魅力受到歡迎。

參考文獻

[1]王鵬,石鵬飛.論跨文化傳播中海外華文媒體發(fā)展空間的拓展[J].知音勵志,2017(01).

第2篇:跨文化傳播范文

【關(guān)鍵詞】跨文化傳播 傳統(tǒng)文化 文化傳承

跨文化傳播就是孔子學院里全世界都在學說中國話,是好萊塢制作里出現(xiàn)了《功夫熊貓》可愛的身影,是越來越多的金發(fā)碧眼穿著旗袍或唐裝喝著龍井聽著京劇;跨文化傳播,就是在這全球化造就的“地球村”里,在阿姆斯特丹看到摩洛哥女郎耍弄泰拳,在美國品嘗到愛爾蘭式的美國硬面包圈、中國式的墨西哥玉米卷以及狂歡節(jié)日的印度餐,墨西哥的女學生穿著希臘式的羅馬古典服飾跳著西班牙民族舞蹈。

出于需要理解與被理解的心愿,出于對“軟實力”巨大威力的認識,出于發(fā)展與和諧的動機,跨文化傳播在“地球村”得到了相當大的認可,但總有一些錯誤觀念和意識在文化與文化之間筑起了高高的柵欄,讓不同的文化在“跨欄”的時候氣喘吁吁心力交瘁,沒有劉翔的瀟灑也沒有羅伯斯的霸氣。

在跨文化傳播中,文化譜系們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者,都用“我是他非”牌偏光鏡去觀察對方,東方的偏光鏡里顯現(xiàn)出的西方是“鬼子”是“生番”,西方則感嘆東方“未開化”,在這樣的心態(tài)驅(qū)使下彼此的“文傳”道路曲折艱險,“武傳”路徑似乎顯得開闊而暢通些。

有著五千年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在漫漫的歷史河流中曾一度是主動跨出去的一方,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玄奘印度取經(jīng),我們跨的何其豪邁!但近代以來,以《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計傳》架起“智力的大炮”為開端,中國文化一直處于“被跨”的地位。這樣的文化休克讓“智叟”有些壓抑有些惱羞,面對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潮流,擔憂也排山倒海般襲來:閃耀著東方文明之光的“文化版圖”在“殖民化”式的傳媒過程中漸漸失守。

為跨文化帶來的利益而歡欣時,又有一種被“超越”的文化酸楚,跨文化讓中國文化既愛又拒,想拒又盼。有些學者把跨文化傳播視為“文化侵略”和“文化征服”,擔心文化交流帶來文化的吞并導致世界文化一元化,擔心文化全球化意味著文化美國化,因為一些事實總是刺激著他們的眼膜和心靈:人們講著帶美國口音的英語談論著“村里”的昨天今天明天,人們穿著李牌牛仔褲藍哥牌襯衫喝著可口可樂吃著麥當勞,人們用微軟瀏覽網(wǎng)頁關(guān)注CNN的新聞,人們因為《2012》擔憂世界末日是否真的到來,因為《阿凡達》充滿了對不可知未來的迷惘和向往……

在這種心理支配下,中國在世界上廣泛結(jié)成不是同盟的“文化同盟軍”,聯(lián)合法國、德國、加拿大、俄羅斯共同與美國文化,尤其是好萊塢電影文化較勁,譴責好萊塢在全球的文化霸權(quán)地位,批判其“墮落的”文化價值觀;凡是批評美國文化的學者的觀點和身影都經(jīng)常見諸于大陸媒體,如后殖民主義批判理論家薩義德、斯圖亞特·霍爾;如“文化霸權(quán)”學說的葛蘭西提出“單向度人”的馬爾庫塞等。

消除跨文化傳播中的傲慢和偏見情緒,最重要的是要對跨文化傳播有正確的認識。

1959年,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

2005年10月20日,在巴黎舉行的第33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文化內(nèi)容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國際公約》,公約確認了“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征”、“是人類的共同遺產(chǎn)”、“文化多樣性創(chuàng)造了一個多彩的世界”。

跨文化傳播不是競技場,沒有勝負之分,交流不是為了誰消滅誰,不是為了同質(zhì)化一元化,而是為了一種有效融合,為了相互理解,為了多元和豐富多彩,說到底就是為了共同的發(fā)展以及世界的和諧。

倫理合法性的跨文化傳播,強調(diào)每一個傳播參與者的主體性地位,也就是在交流中有自我,有接受也要有堅守。如果某一文化體系作為整體受到異種文化的侵凌與支配,其文化中人將會陷入兩難境地,要么附庸外來文化的影響進而淪為異己中心主義者,要么強化自身的種族中心主義傾向從而滑向原教旨主義者。異己中心主義者實際上既隔離于其本土文化,又因為其對于外來文化內(nèi)在精髓的疏離,以至于難以獲得外來文化的認同,這樣,他們最終只能成為某種無根的文化漂流者;面對異種文化侵凌與支配挑戰(zhàn),原教旨主義者為了固守其文化領(lǐng)地,必然努力從其文化體系中剔除一切與外來文化相同甚至相似的價值判斷與生活方式,從而導致其文化體系中一切具有現(xiàn)代性特征或人類普遍意義的文化素質(zhì)被清除,其文化中人最終會演變成某種具有反現(xiàn)代反人類意味的本土文化偏執(zhí)狂。我們不想做個無根的文化漂流者也不要成為文化偏執(zhí)狂,所以我們需要通過跨文化大眾傳播達成不同文化譜系的和諧對話,在這種對話中,相互從對方文化中吸取思想性精華,從而達到本土文化的意義增殖與其文化中人生活方式的多樣化。

跨文化傳播不僅強調(diào)接受,也應注重堅守。

我們該如何堅守自己的歷史遺產(chǎn)和進步文化呢?還是那句話——批判地繼承,應該在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堆積中,清理出可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廈使用的精華部分,激發(fā)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生機與活力,賦予其新的歷史內(nèi)容和時代價值,創(chuàng)造具有時代精神的先進文化。

文化傳承的載體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時尚”的攻勢下,在學校升學率的重壓下,對于我們的青少年來說,《論語》只是考題,戲劇像催眠曲,民族風俗繁瑣費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迫在眉睫。親愛的父母們,當你們寵溺地看著孩子吃完麥當勞,牽著他們的手從《阿凡達》的潘多拉星球重返地球以后,是不是該跟他們說說那些很久遠的故事,說說屈原,聽聽《高山流水》,下下圍棋,登長城,或者走敦煌。學校,不是制造考試機器的工廠,學校教給孩子的是應該是科學知識和為人之道,重視孩子的人文素養(yǎng)培育和個性化發(fā)展,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讓孩子們領(lǐng)悟?qū)ι弦跃础ο乱源?、對人以和、對事以真?/p>

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凸顯著政府發(fā)揮文化職能的重要性,政府在把握文化發(fā)展方向,建立文化產(chǎn)業(yè)的宏觀體系方面,具有核心作用。政府在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中應制定出科學的政策依據(jù)實現(xiàn)文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讓傳統(tǒng)文化與全球化跨文化傳播的語境相協(xié)調(diào),用傳統(tǒng)文化中積淀的精髓提升現(xiàn)代生活的品質(zhì)。政府在文化投資方面應扶植文化研究機構(gòu),積極開辟學術(shù)論壇,獎勵學術(shù)科研成果。

現(xiàn)代傳媒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傳媒可以施展其力量,將傳統(tǒng)文化更多地體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價值觀念上,內(nèi)化、滲透于每個社會成員的心靈深處。《百家講壇》里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撥開迷霧正說清史,于丹訴說《論語》心得,或許有爭議之處,但確實激起了觀眾對祖國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興趣,勾起了重讀歷史了解歷史的渴望,正如易中天所言:激起大家的興趣,他們再去讀書,這樣我們的歷史不就傳承下去了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不就得到弘揚了嗎?《國寶檔案》通過一件件珍稀文物的呈現(xiàn),給我們再現(xiàn)了一段段感人歷史。從《百科全說》里我們適當?shù)刂懒艘恍﹤鹘y(tǒng)醫(yī)學和飲食文化……這樣的節(jié)目形式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有益的,希望其不會被五花八門的娛樂節(jié)目選秀節(jié)目肥皂劇過分排擠。

參考文獻

①李建中 主編:《中國文化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②單波、石義彬 主編:《跨文化傳播新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③陳靈強:《多維視野中的大眾文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7)

④劉洪,《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三個悖論》[J].《求索》,2007(7)

⑤黃向陽,《全球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J].《社會科學家》,2007(1)

⑥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⑦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齊心等譯:《社會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第3篇:跨文化傳播范文

(一)傳播者:美國電視臺、編劇。美劇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首先應該提及的就是信息傳播者,大多數(shù)學者在美劇跨文化傳播的研究中都有分析兩大重要的傳播者群體,一個是美國電視臺,一個是美劇的編劇團隊。很多觀眾之所以堅持看美劇也是被美劇的劇情所折服,這其中很大的功勞都要歸于編劇。有學者指出,美國電視劇的核心就是編劇。在美國,一部電視劇的編劇往往都是團隊作業(yè),分縱向、橫向好幾個層次來創(chuàng)作劇本。美劇生產(chǎn)的分工非常明確,編劇團隊中每個人的負責部分也各有不同,比如主筆設計情節(jié)、提綱作者編寫提綱、對話作者撰寫對白、總編劇匯成腳本等等。

(二)傳播途徑:網(wǎng)絡。美劇已經(jīng)成為跨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互聯(lián)網(wǎng)是美劇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不可或缺的保障和支撐,美劇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依賴的主要傳播途徑也是互聯(lián)網(wǎng)。盡管從美劇在中國的傳播歷史來看,美劇是最先經(jīng)由國內(nèi)的電視臺引進的,但是,隨著網(wǎng)絡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已經(jīng)取代電視成為美劇跨文化傳播的首選途徑,這也是眾多學者認可和不斷探討的觀點。也有學者指出,網(wǎng)絡之所以取代電視成為美劇跨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跟中國電視媒體的習慣有很大關(guān)系。國內(nèi)的電視臺在引進美劇之后,通常會對美劇進行比較深入的二次加工,而網(wǎng)絡中傳播的美劇幾乎不會對美劇本身進行更改,只是由字幕組為對話配上中文字幕,受眾可以看到完整的劇情,而且得到最純正的語音享受。

(三)受眾:青年、白領(lǐng)。美劇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之所以能成功,與受眾的接受程度密不可分。關(guān)于美劇傳播的受眾分析,國內(nèi)學者基本集中于兩個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是作為傳播接受者的觀眾,語言學研究方面的學者大多會分析跨文化傳播的受眾接受能力,尤其強調(diào)語言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以網(wǎng)絡受眾為主的美劇受眾,網(wǎng)絡受眾特征符合美劇觀眾的特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異文化的水土不服。

(四)傳播內(nèi)容:價值觀、營銷渠道與制作模式。美劇的日益火熱也使得國內(nèi)的傳播學者不得不開始探索美劇傳播中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學者們普遍認識到,美劇傳播不僅僅是簡單的劇情傳播,更是一種價值觀、美國觀的傳播,而且美劇在其迅速發(fā)展的傳播過程中也向受眾展示了其傳播優(yōu)勢,包括美劇的好萊塢式投資與營銷渠道等。除了劇情傳播的價值觀之外,美劇跨文化傳播過程中透露出來的投資模式、傳播模式也是值得研究的。張萍在《跨越文化障礙——美劇風行全球原因分析》中列舉了美劇成功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好萊塢式的商業(yè)投資模式,美劇的制作可以說是沿襲了其電影制作的大手筆模式,如《迷失》一集的制作成本高達500萬美元。

(五)傳播效果:文化折扣、文化霸權(quán)和文化殖民主義。關(guān)于美劇在中國的跨文化傳播,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解讀。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增強了全球文化間的影響和滲透,推動了跨文化傳播的大發(fā)展。美國通過美劇的跨文化傳播,試圖向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滲透,輸出美國式“自由民主”,宣揚西方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因此,美劇也就成為美國實現(xiàn)其文化霸權(quán)的重要途徑。

第4篇:跨文化傳播范文

語言與思維、文化的關(guān)系探討由來已久,早已不是新鮮的研究課題。語言作為人類早期生產(chǎn)實踐活動的認知結(jié)果,是人認識自然、認識自我的符號化成果。著名的美學家李澤厚在他的《美學四講》也談及“語言確是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人類整體性的事物。”可見語言在人類所有社會實踐活動中的重要性。而所有文化行為和文化心理研究往往歸宿于語言思維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衍化。最早在本世紀20年代,著名的語言學家Sapir在他的《語言》一書中就說過:“語言……是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的?!盵1]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所有物質(zhì)、精神產(chǎn)品以及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總和。因此從這一點出發(fā),語言自然包括在文化這個范疇之間,然而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它又是文化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最重要的載體,是文化的反映,同樣對于文化、文化理解、文化傳播也具有反作用。Sapir在50年代提出了語言相對性理論(linguisticrelativity),即我們所說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他認為:語言影響著我們對于世界的感知;語言怎樣描述周圍,我們就怎樣看待周圍;因為世界上各族的語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對世界的分析也不同。因此,語言可以決定我們的思維方式;同時,語言之間的相似性也是相對的,結(jié)構(gòu)差異的存在說明它所反映的對世界的認識的差異。由此可見,語言在沃爾夫的假設理論中占據(jù)絕對先導的地位。眾所周知,語言與思維誰在先誰在后,即誰決定誰的問題一直是理論界爭論的問題之一。然而可以考證的是,在人類產(chǎn)生的原初階段,一切思想、思維都是無從落腳,無法尋得的,只有語言或者說是言語的記錄是追溯一切思維和存在的唯一證據(jù)。因此,在薩丕爾的觀點中,語言界定著我們周圍的世界,也限定了我們的思維,即我們的思維都是語言性思維,脫離了語言,思維也就不復存在;而語言對于外在世界的描繪和界定又影響著我們的文化觀念,進而影響著我們對于周圍世界的看法。思維和文化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影響著我們的行動,而行動是我們的思想與客觀世界的溝通途徑。西方社會一直以來相信概念與現(xiàn)實世界存在直接聯(lián)系,因此,真理寓于客觀世界之中,人們可以通過邏輯推理發(fā)現(xiàn)真理,猶如按照正確的順序移動一塊塊巖石一般,真理會被從巖石下挖掘出來。[2]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西方文論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把語言分析、結(jié)構(gòu)分析作為認識文本,進而使其成為獲得真理的唯一可靠來源。歷代崇尚科學主義的文論家都是不折不扣的語言學家。

二、外語習得與跨文化傳播

外語學習與跨文化傳播的必然聯(lián)系可以從兩個方面得到說明。首先,回到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層面。當我們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必然要了解這一語言背后的歷史和文化環(huán)境。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目標之一,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也必然要了解、研究目的語的文化和思維。反之,提到跨文化傳播就不能逃過英語這一“障礙”。在當今世界的文化和經(jīng)濟活動中,英語因其特有的強大的歷史、經(jīng)濟、文化背景而成為最為強勢的交流語言。因此,任何一個跨文化研究的課題都會把英語視為“不可逾越”的語言與工具。正如盛炎在《語言教學原理》中提到第二文化學習時說的,“人們在習得第一語言的過程中,己經(jīng)形成了一種自我認同……在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就會表現(xiàn)出來,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形成一種自我疆界(egobuondaries)”,“學習第二文化的目的在于超越這種自我疆界,或者說擴展這種自我疆界,消除兩種文化接觸時所產(chǎn)生的障礙,使自己處于目的語國家人們的位置和思路中?!盵3]其次,從跨文化研究的理論背景和當前跨文化的研究現(xiàn)狀來分析??缥幕浑H(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也譯作跨文化傳播??缥幕瘋鞑ナ且环N對文化疆界跨越基礎上的對文化深層結(jié)構(gòu)的研究和介入,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組織的相互交流、溝通、融合的過程。廣義的跨文化傳播不但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即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們之間的交流,還指任何兩個不同的個體之間的交流。因為,從文化這一概念出發(fā),任何兩個人在文化方面都是不同的。然而從國際交流的現(xiàn)況和常態(tài)出發(fā),通常把跨文化傳播這一概念限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傳播。從目前我國的跨文化研究現(xiàn)狀來講,絕大多數(shù)的研究重點在于外國教學以及文化與語言的關(guān)系方面,例如,語言與交際、中西習俗對比等等。[4]由此,從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以及跨文化研究的內(nèi)容和現(xiàn)狀出發(fā),可以看到外語教學與跨文化研究的必然聯(lián)系。

三、對于跨文化傳播的一種再認識

在當前我們大力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大對外傳播力度的背景下,有諸多的研究者們呼吁在英語教學課堂中加入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和材料,增加中西文化的對比研究等等,這對于國際社會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同時,跨文化傳播與交際研究就其應有的意義來說就應該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這種交流和溝通也必然是雙向的、平等的。在了解目標語及其文化背景,并對其文化特征進行闡釋的同時,也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傳達自我的意志,這是交際與傳播概念中的應有之義。

(一)薩丕爾的語言相對論啟示

從薩丕爾的語言相對論出發(fā),可以這樣去了解語言與文化、思維的相互關(guān)系:不是文化、思維決定了語言,而是語言作為起點,記錄并界定了思維,進而影響并定義了我們周圍的世界。如果把語言當作我們思考的工具和起點,那么它也會成為我們思想解構(gòu)的框架和規(guī)則,即我們一切的思維活動都逃不脫語言的結(jié)構(gòu)。當然,作為外在環(huán)境的文化和人的主觀意識,也必然會對語言產(chǎn)生影響。因此,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工具,它在文明的傳承、文化的傳播和一種文化之所以成為一種文化的身份認定中發(fā)揮著基礎性的作用。當我們在使用一種語言的時候,必然會受到語言所代表的特定的文化、思維的影響。按照薩丕爾的語言相對論學說,當我們使用或?qū)W習某種語言時也必然“受控”在其特定的語言思維的框架下,或者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必須跨越自身所在文化的界限,用一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和語言作為交通的工具。

(二)跨文化研究的理論分野

從理論層面來講,學界對于跨文化研究誕生以來形成的不同理論分野也作了界定。通常我們所講的跨文化交際或曰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屬于“介入型”的跨文化傳播,是一種對文化疆界跨騎基礎上的對文化深層結(jié)構(gòu)的介入,是在國家、社會各個層面的文化傳播語境下,對文化他者(Other)的雙向深層介入認識和傳播。[5]即在不同的文化疆域或界限存在的前提下,試圖跨越或者超越這種文化間的障礙,以一種介入者的身份對其他文化進行認知和解讀。這里首先涉及到的是對于目標文化的認知和解構(gòu),其次又需要將其歸入“本土文化”這個框架之下。因此,可以預見,對于文化他者(Other)的深層介入和研究將是跨文化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跨文化交際的目標

從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EdwardHall開創(chuàng)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這一研究領(lǐng)域的背景和原因分析。所謂跨文化交際,它的出發(fā)點和所關(guān)注的問題就是在美國這一多種族、文化共存的“沙拉碗(SaladBowl)”大環(huán)境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nèi)绾文軌蜃龅交ハ鄿贤?、相互理解,又如何能夠在這樣一個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達到一種新的文化融合,從而形成新式的“美國文化”。從這一跨文化交際的歷史目的出發(fā),可以得到一個提示:我們的跨文化交際不能僅停留在對于中西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的對比研究中,而是應該從跨文化交際的目標出發(fā),研究不同國家、文化間相互理解、溝通的方式方法?;蛘哒f我們應該把對外傳播這一課題歸入一個方法論研究的“正途”上來??缥幕芯康膶W者應該更多地從傳播的策略、方法入手,研究如何實現(xiàn)文化間交流這一最終的目的。

(四)當前的歷史環(huán)境

最后,從我們所處的歷史現(xiàn)實條件著手。中國現(xiàn)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在被國際世界廣泛關(guān)注的同時,也遭受著來自美國為主的西方世界的懷疑和詬病。在國際話語體系中,我們還處于弱勢地位。這種經(jīng)濟地位和國際話語權(quán)之間的不平衡狀況,究其成因,有歷史、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等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并非僅僅是靠一種傳播內(nèi)容的更新和堆砌,或者是迫不及待的“傾訴”來解決的,而是在了解傳播規(guī)律和文化差異性的同時,探索一種更有效的“語言體系”,并在不斷更新的語言體系和傳播策略基礎上塑造更加符合國情的健康的、積極的國家形象。

第5篇:跨文化傳播范文

一、個人系統(tǒng)

個人系統(tǒng)包括在一般社會意義上,個人所擁有的有助于成功互動的特征。斯皮茨伯格在他跨文化交流的個人系統(tǒng)里,提出了三個命題:一是交流者的動機增強,其交流能力也隨之提高。二是有關(guān)交流的知識增加,交流能力也隨之提高。三是交流能力隨交流者技巧的增加而提高。

(一)觀眾有接受美劇的能力

在我國,美劇的觀眾多為高學歷、高智力的人,他們對縝密的敘事邏輯和精巧的故事結(jié)構(gòu)有一定理解能力。《越獄》、《犯罪現(xiàn)場調(diào)查》等美劇的劇情都極為嚴謹,極具智慧性,就連《絕望主婦》這樣具有喜劇感的家庭劇都貫穿著懸念和埋伏。美劇迷通常是與時俱進的學生和白領(lǐng),他們有一定的英語水平和對新媒體的掌握能力。

(二)觀眾有觀看美劇的興趣

從受眾心理結(jié)構(gòu)上看,美劇迷都有對新穎奇特信息的好奇心理。他們希望從新環(huán)境里獲取信息并加以驗證,隨即向身邊人推廣得到自己認可的信息,進而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因此,他們會在虛擬的網(wǎng)絡空間里與人交流自己的觀后感,并努力推薦那些自己認可的作品;他們還會在日常聊天中口口相傳,優(yōu)質(zhì)美劇就這樣被一群年輕人傳播開來,進而成為流行文化產(chǎn)品。

(三)觀眾有觀看美劇的需要

“生活在別處”, 這是不少現(xiàn)代人喜歡的放松方式和努力追逐的夢想。在觀看影視作品時不少人會將其情節(jié)現(xiàn)實化,在其中尋覓自己的影子,尤其是美劇。美國人的生活是一種遠離中國觀眾的文化,與觀眾的人生經(jīng)歷和夢想無關(guān)的故事更容易被接受,也能帶來更大的放松。

二、情節(jié)系統(tǒng)

情節(jié)系統(tǒng)包括在某一特定互動情節(jié)中,一個特定演員(即跨文化交流中主動傳播信息的一方)所具有的,有助于另一位合演者(即跨文化交流中接收和反饋信息的一方)成功互動的特征。媒介傳播的文化都打上了本民族或本國家的文化烙印。即便地域、民族和語言不盡相同,但不同的民族還是有著生而為人的共同性,而這些也正是跨文化傳播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美劇具有這樣的屬性。

(一)美劇表達了人類共有的情感

透過劇情,我們發(fā)現(xiàn)其核心是情。如《絕望主婦》中充滿了對人物之間愛情、親情、友情的細膩刻畫。四位主人公都是中年主婦,她們和丈夫的關(guān)系,和子女的關(guān)系,以及她們之間的友誼,構(gòu)成了這部劇的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把所有的人物都聯(lián)系到了一起。四位主婦一直追求愛情,努力維持婚姻,也正是在這過程中,觀眾看到了她們內(nèi)心的掙扎。她們的感情變化是劇中最重要的推動因素,也是吸引觀眾的直接因素,情感核心是無法動搖的。

(二)美劇表現(xiàn)了人類共有的生活

《絕望主婦》就是圍繞主婦們的生活來展開,這些主婦也正是生活中的平凡人。生活化的情節(jié)常常讓觀眾聯(lián)想到自己或朋友,這樣就拉近了電視劇和我們的距離。有媒體這樣評論:“主婦們想方設法演繹了所有的真情實感――從夫妻關(guān)系破裂帶來的挫折到平靜的絕望,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情形?!痹趧≈?,很多人都可以找到共鳴。

(三)美劇揭示了人類共有的天性

美劇中人們對自己內(nèi)心的感知真實、強烈,對愛恨的表現(xiàn)直率、真摯。如《生活大爆炸》中霍華德有機會獲得一個重要的工作,在接受考核時,他的三個好友盡管為他高興,但還是產(chǎn)生了嫉妒,有意無意間說出了他的缺點,使他喪失了這個機會。事后他們感到內(nèi)疚向霍華德道歉,四人又成為好友。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看來好友應該受到道德批判,但其實這是最真實的人性。

?熒屏廣角劉丹丹:淺析美劇跨文化傳播成功的原因三、關(guān)系系統(tǒng)

關(guān)系系統(tǒng)包括幫助某人在整個關(guān)系范圍內(nèi)提高能力的所有因素。文化差異歸根結(jié)底是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美劇在傳播過程中真正起到作用,實現(xiàn)融合交流的是文化。深層次的文化是我們在整個關(guān)系系統(tǒng)中需要討論的關(guān)鍵。

(一)美劇的人生態(tài)度取向

美劇主角絕大多數(shù)并不是精英或成功人士,他們也講奮斗與拼搏,但衡量標準不是開豪車、住豪宅,而是是否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著自己喜歡的生活。美劇不教育我們?nèi)绾纬晒?,卻教會我們?nèi)绾螑圩约骸!督^望主婦》對已婚家庭婦女的關(guān)注是該劇的亮點,主婦們對幸福生活的努力追求教會了觀眾勇敢面對生活困境,永遠愛惜自己,這也是美劇一直貫徹的精神。

(二)美劇文化的多樣化

美國是一個移民大國,對于文化多樣化和差異,他們采取一種包容、接納甚至是完全融為一體的態(tài)度來對待。如在《吸血鬼日記》中邦妮是一名黑人女巫,她的母親、祖母都是黑人女巫,她的家族血液有女巫的能量。雖然美國仍然存在對黑人的歧視態(tài)度,但他們都是美國公民,擁有同樣的美國文化。埃琳娜的弟弟杰米喜歡邦妮,兩人談戀愛,這些種族上的差異并沒有成為障礙。

(三)美劇的普世性價值觀

不論何種類型的美劇,關(guān)注的都是友情、親情、愛情以及生活中的瑣碎事情。《生活大爆炸》中潘妮懷有明星夢,為了維持生計,她只能在快餐店做服務員。但在劇中,沒有人看不起她,相反大家都愛慕她??疵绖r,我們不需羨慕那些面容姣好、家境優(yōu)越的女主角,她們的生活也同樣磕磕絆絆。在美劇中,只要善良、簡單,有夢想、敢于努力就可以有自己的快樂生活。

第6篇:跨文化傳播范文

【關(guān)鍵詞】軍事新聞 文化融合 跨文化傳播

新聞的制作主要是以文化作為背景的,新聞在一系列的制作過程中被編者在事實的基礎上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軍事新聞的傳播途徑有很多,大眾媒體是一種重要傳播途徑,其傳播對象的身份也有所差別。但是無論傳播對象是誰,他們有生活在一片有文化基礎的土地上,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觀念。因此,軍事新聞在傳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跨文化傳播,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軍事新聞的重要價值。

一、文化融合與實現(xiàn)軍事新聞跨文化傳播的關(guān)系

新聞之所以具有傳播功能,其實是依賴于它所承載的各種各樣的文化。因此,軍事新聞一般在采集以及撰寫階段都會適時地融入一些世界領(lǐng)先的軍事文化,使得新聞與新聞的閱讀者之間在文化領(lǐng)域有一定的接合點,進而進行軍事方面的消息的傳播?,F(xiàn)在將各類文化融入到軍事新聞之中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普遍現(xiàn)象,文化融合與實現(xiàn)軍事新聞跨文化傳播之間的關(guān)系是十分密切的,他們之間相互促進并且相互影響著。下面我們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介紹。

(一)軍事新聞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需要文化融合

我們所說的軍事新聞實現(xiàn)文化融合其實就是我們在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差異性的基礎上,基于現(xiàn)代軍事新聞最為質(zhì)樸的文化,將其他種類的文化與我們所說的軍事文化的相同點一起作為軍事新聞的題材,寫入新聞的內(nèi)容之中,擴大軍事新聞的包容性,以滿足更多讀著的需求。信息流作為各類文化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重要橋梁與紐帶,它的主要承載者之一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我們?nèi)粘I钪须S處可見的新聞。我們通過日常所看的各式各類的新聞不得不感慨新聞包羅萬象的特征,一個個事件,或大或小,或好或壞,但都無一例外的映射著我們的地理環(huán)境,我們的科技發(fā)展問題,我們的經(jīng)濟發(fā)展問題以及我們的軍事問題等。無論是以文字形式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新聞還是以聲音或者是影像表現(xiàn)出來的新聞,都承載著我們的各種文化,與此同時也履行著著文化的傳播的重要使命。軍事新聞所傳播的肯定是軍事方面的相關(guān)信息,但是它所承載的卻不單單只是軍事文化,它包羅萬象,是一個文化的萬花筒。這主要是因為軍事新聞的閱讀者包含的不僅僅是軍人,不僅僅是與軍人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人,更多的是一大批熱愛軍事的人,是一些普通的人民。在這種情況下,軍事新聞制作在保持主格調(diào)的基礎上會融入一些其他的文化元素,使它更加貼近人群,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軍事新聞傳播軍事信息的重要功能,實現(xiàn)軍事新聞的重要價值。因此,軍事新聞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需要文化融合。

(二)文化融合對實現(xiàn)軍事新聞跨文化傳播有推動作用

經(jīng)過多年軍事新聞制作工作我們不難看出,我們的軍事新聞若與一些時代特征比較明顯的文化以及一些大家普遍了解的文化相融合,那么這條新聞的影響性以及打動人的程度都會有所提升,會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以及歡迎。這就是文化融合對實現(xiàn)軍事新聞跨文化傳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們就對其具體作用進行簡要的分析以及介紹。

1.軍事文化立足大眾文化以求發(fā)展。大眾文化在我們的印象中是功利性比較強的,它具有一定的爭議性,但它對我們的社會發(fā)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動作用是我們有目共睹的。軍事文化相對于大眾文化來說有著較高的精神境界,專業(yè)性也比較強,也真因為這些特點使得軍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受到了各種各樣的阻礙。因此軍事文化若想實現(xiàn)大面積的傳播,那么它就應該借鑒以及學眾文化的優(yōu)點,使得軍事文化也變成一種大眾都可以接受的文化。軍事新聞作為軍事文化的主要傳遞者,更應該融合多種不同的文化,以促進軍事信息的傳播。

2.軍事新聞中融合融合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象征,雖然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個人的追求有所不同,但是積極向上的精神是大家不約而同所推崇的。這樣的道理應用到軍事新聞中來也是如此。每一個國家的軍隊都有所區(qū)別,但是它們之間在文化層面上有不可否認的通性存在,有些我們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而有的還有待我們的考察。軍事新聞在傳播軍事信息的時候,要注意對全人類所共同推崇的精神的體現(xiàn),與此同時注意體現(xiàn)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樣一來,我們的軍事新聞的傳播范圍將不僅僅局限于我們的國家,它在國際上也會有一大批的閱讀者,也不會僅僅局限于專業(yè)人群,而是擴展到了各類積極分子,我們的軍事信息會變得國際化,最終實現(xiàn)軍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

3.剛性軍事文化和美學文化相融合。軍事新聞的內(nèi)容有它本身固定的模板,甚至于對于語言都有一定的約束。在這些約束下,軍事新聞的創(chuàng)作似乎遇到了瓶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有吸引我們眼球的創(chuàng)新性的軍事新聞,大多都是一個套路的官方化的語言堆砌成的信息。而且,軍事新聞與我們的文學作品不同,它缺乏美感,太多的條條框框約束著它對美的表達。在這種情況下,軍事新聞的發(fā)展受到了不小的阻礙。為了改善這種糟糕的狀況,我們應該將軍事文化和美學文化進行巧妙的融合。對于英雄事跡的報道,我們可以至情至性的去表達對他們的贊美之情;對災難的爆發(fā),我們可以書寫絕望,書寫黑暗,書寫掙扎與堅強。讓溫暖的帶有感情的文字融入到軍事新聞之中,讓軍事新聞有更好的傳播功效,使我們軍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成為現(xiàn)實。

二、如何將文化融合應用于跨文化傳播

文化融合對于軍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來說是一個必備條件。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容易。如何將文化融合應用于軍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成了一個急待解決的重要難題。問題的解決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在文化層面上對軍事新聞所進行的改革。它的實現(xiàn)對于軍事新聞的傳播來說意義重大,跨越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

(一)著眼人類共同性體現(xiàn)軍事新聞價值

軍事新聞跨文化傳播的前提就是對有共性的內(nèi)容進行傳播。我們要實現(xiàn)軍事文化的跨文化傳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對我們所報道的信息進行選擇的重要問題。對于我們所報道的內(nèi)容的選擇,我們不能再僅僅局限在對某一領(lǐng)域的思考,我們要站在更為高遠的地方對全人類進行思考。全世界的國家以及人民,無論他們是什么種族擁有著怎樣的信仰,我們都可以找到他們的共同點,他們有著某些共同的文化因素。在以這些共性文化為背景的前提下,我們的軍事新聞內(nèi)容就更容易被更廣泛的人群接受,這樣一來跨文化傳播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一個現(xiàn)實,軍事新聞的信息傳播能力也將會有一個質(zhì)的提高。

(二)軍事新聞中融入人為關(guān)懷

軍事新聞若想實現(xiàn)最終的跨文化傳播,那么軍事新聞在制作的過程中就必須要融入人文關(guān)懷的因素,這是增強我們軍事新聞的親和力的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對擁有不一樣的文化背景的人群的風俗、道德、價值觀、習慣等都要進行充分的的考慮,尊重他們,這就是我么所說的人文關(guān)懷。我們在軍事新聞中對于新聞的制作中合理而且巧妙的融入這些因素。這樣一來,我們的軍事新聞對于閱讀者來說就有了更強的親和力,還在不知不覺之中增強了閱讀者們對我們的信任。在人民的基礎上,去實現(xiàn)軍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人文主義的體現(xiàn)。人文主義是最貼近人民大眾的思想,融入了人文主義的軍事新聞會在跨文化傳播方面有更為久遠的發(fā)展。

(三)對各類文化換位思考

我們擁有自己的文化,我們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生活了很久,對于它的了解我們很深刻,但是對于其他文化我們卻不能夠感同身受。因此當我們的軍事新聞想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時就遇到了不小的難題,但是只要我們可以對各類文化進行換位思考,去了解其他文化的思想、理論、信仰等。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的軍事新聞中就可以融入可以打動他們的元素,可以融入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融入他們的信仰。由此一來,我們的軍事新聞就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可以理解我們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都對我們的內(nèi)容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們軍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也在此刻正是開展起來。

綜上可知,新聞是一種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產(chǎn)品,它所具有的傳播信息的功能是我們接受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在軍事新聞領(lǐng)域,軍事新聞的傳播由于很多現(xiàn)實問題而遇到了瓶頸??缥幕瘋鞑ナ怯欣谲娛滦侣勥M行傳播的,但是它的實現(xiàn)將會是一個漫長而且久遠的過程。軍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與文化融合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運用這些聯(lián)系我們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實現(xiàn)軍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劉涵.軍事外宣跨文化傳播策略初探[J].軍事記者.2010(12): 37-38;

[2]黃春平.漢代軍事信息的傳播――檄文[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03):41-47+111;

[3]張文攀.從跨文化傳播看中美新聞標題的文化內(nèi)涵[J].新聞世界.2011(07):13-14。

第7篇:跨文化傳播范文

關(guān)鍵詞:好萊塢電影文化 文化融合 文化共生

在新時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跨文化交流和傳播已不知不覺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對中國大眾來說,好萊塢大片帶來的還不僅僅是一場視覺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種全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好萊塢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帶給中國知識分子的焦慮是巨大的,跨文化傳播所帶來的文化沖擊只是外在部分,真正的內(nèi)在沖擊還在于對封閉環(huán)境中人們心靈深處的文化認同所帶來的困難?!拔覀円延械纳罘绞?,曾經(jīng)給我們安全感和使我們感到舒適的生活方式,現(xiàn)在被挑戰(zhàn)了,它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我們被要求的,關(guān)于它要進行辯論、要求解釋和證明的東西,它不是自證得,所以,它看起來不再是安全的。”①

于是人們開始擔心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大眾消費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產(chǎn)生的影響,并開始攻擊好萊塢電影文化這類西方文化,“我們指責的不是個體行為,而是具有社科背景的體制:帝國主義,它不僅僅是一種經(jīng)濟行為,而且是集體生活秩序中處于核心(主宰)地位的經(jīng)濟行為”②。

對新時期好萊塢電影文化傳播的重新解讀

重新認識“好萊塢電影文化”現(xiàn)象。作為美國文化出口產(chǎn)業(y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西式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好萊塢電影一直被視為美國文化侵略的急先鋒,很多學者對未來世界終將淪為美國化的“地球村”深表憂慮,認為美國通過文化輸出要將世界變?yōu)槊绹J降摹暗厍虼濉薄5枪P者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即認為大眾在美國文化面前毫無招架之力。傳播學的“魔彈論”理論把受眾完全看做被動接受信息的容器,忽視了受眾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首先,好萊塢電影文化作為美國工業(yè)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構(gòu)造世界的認知方面的確起著強有力的作用,然而我們也不應該片面地認為,消費好萊塢電影文化就必然會接受好萊塢電影中目前為止并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文化形態(tài)。雖然對于好萊塢電影文化的研究不能不牽涉電影資本運作過程中那些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種種影響,但是更應該堅持消費過程中的復雜性,堅持消費過程中消費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好萊塢電影文化對地區(qū)電影文化以及生活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也應該加以進一步細分。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總是把全球化過程的好萊塢電影文化都“一刀切”地認為是來自外國的異質(zhì)文化,這其實是完全忽視了好萊塢電影文化鏡像中的本土文化因子,并沒有準確把握和理解好萊塢電影文化現(xiàn)象。

重新理解“好萊塢電影文化侵略”本質(zhì)。改革開放后好萊塢大片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西方文化,更大程度上是迎合滿足了我們本性本能的一種釋放。好萊塢大片首要目的是利潤最大化,其次才是電影中附帶宣傳一些自身的價值。由于社會、家庭、教育、價值觀等各種因素影響,好萊塢所帶的現(xiàn)代價值元素不僅僅是西方的,更大程度上也是普世的。普世文化廣泛吸引觀眾掏錢到院線觀看電影。普世價值與人性本能又存在密切聯(lián)系,它與人最深處流露的自然屬性即欲望文化或者稱為消費文化相吻合,這就是好萊塢電影文化在世界電影市場中“開疆拓土”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這并不是說消費文化可以在深層次上完全取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即使是強勢民族的強勢文化在文化遷移過程中也不可能取得完勝。英國傳播學家斯帕克斯觀察到,英國在印度實際統(tǒng)治了150年,給印度強加了很多東西,包括英語,但是英語從未完全取代印度語言。筆者認為,思想、語言、文字、價值觀以及信仰等一個民族最為本質(zhì)的東西只能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之后的共同發(fā)展,而不是一種文化絕對取代另一種文化。因此,新時期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好萊塢電影文化這種跨文化交流和傳播從本質(zhì)上來說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是以好萊塢電影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與大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大融合,也是順應了基于人性深層本質(zhì)欲望和理性的一次成功大釋放。

重新把握好萊塢電影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共生的趨勢。如果我們仔細考察文化的族譜,就不難看出,無論是西方輸出文化的標準,還是西方文化工業(yè)本身,都帶有文化混合的性質(zhì)。③如熱播一時的《2012》與《阿凡達》除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之外,在中國造成巨大轟動效應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電影中融入了眾多的中國元素,這些中國元素在吸引中國觀眾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兩部賣座的電影開啟了好萊塢電影制作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即在好萊塢電影文化中融合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各國文化,匯合成一個為世界大多數(shù)受眾所認同的“文化火鍋”,在這“文化火鍋”的背后其實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機制變化,“當一個社會接觸到一個更為主導性的文化并受影響發(fā)生文化急劇嬗變時,文化適應就隨之產(chǎn)生”?;蛘哒f,在未來好萊塢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好萊塢電影不再是純粹的好萊塢電影,它將成為展示世界各國文化的競技舞臺。

迎接和應對新時期跨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建議

我們應該回到純粹學術(shù)理性的層面,從社會、國家和大眾的福祉角度出發(fā),研究以好萊塢電影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給我們和社會所帶來的變化,保持與新時期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合理性維度相契合、相適應的一種積極心態(tài),當務之急是要做到以下兩點:

把握好本國的文化主導權(quán)。跨文化交流和傳播帶來現(xiàn)代文明的同時,也給一些弱勢文化的存在帶來嚴峻挑戰(zhàn)。從社會學和倫理學角度來說,多種文化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才能構(gòu)成豐富多彩的世界,優(yōu)勢文化的發(fā)展不是以吞并另一種文化作為發(fā)展之路。因此對于如何在跨文化傳播中保持文化的平衡性,使跨文化傳播免于霸權(quán)文化和不當利益相關(guān)者的控制,這就需要在構(gòu)建對話平臺的過程中,除了認清文化、歷史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外,更重要的是保持文化交流群體的平等態(tài)度,以不損害對方文化延續(xù)為最基本前提,并在此前提下通過兩種文化自然而然地交流和碰撞,達到兩種文化彼此的融合和。

好萊塢電影文化帶動的消費文化與原有文化體系權(quán)力的斗爭會產(chǎn)生矛盾效應。葛蘭西的文化主導權(quán)理論認為,文化都是“純正的”(或曰來自“底層的”);也不是簡單地被“上頭”壓下來的,文化是兩者產(chǎn)生的一種“妥協(xié)的平衡狀態(tài)”;是“底層”與“上頭”這兩股力量矛盾的混合;它既是“商業(yè)”的,也是“純正”的;既是“本土”的,也是“全球的”;它既有“抵制”也有“收編”,既涉及“基礎”也涉及“能動性”。④全球化促進了“地球村”的發(fā)展,好萊塢電影文化一方面促進了美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并對世界落后地區(q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自身文化的強勢,造成了與其他文化的對立和沖突。因此,我們不能對好萊塢電影文化忌憚萬分,但也斷不可頂禮膜拜,而是應該注意保護好本民族深層文化的主導權(quán)。

用更理性的態(tài)度應對全球化。隨著新一輪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電影傳播制作業(yè)想規(guī)避這個趨勢已無可能,同時也不明智。從長遠層面來說,文化的交流和互動對一個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都是有利的。首先,好萊塢電影文化中帶來的新理念與原來的理念相拼合就會形成色彩斑斕的世界電影文化景觀,這可能直接導致不同文化圈內(nèi)的人們難以適應。但這些都只是一個過程,隨著文化融合,逐漸會產(chǎn)生一套適合現(xiàn)有社會新的文化體系,而且時展也證明了這個結(jié)果。改革開放之初,好萊塢電影帶來的許多與當時體制不相適應的觀念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融入了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

其次,今天的好萊塢電影文化似乎隨著世界格局的新變化而出現(xiàn)了一些新動向,已不再是純粹封閉的西方政治話語模式,而是在跨文化交流和傳播中更多地注重融合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來拓展市場。如《2012》和《阿凡達》中在制造諾亞方舟和哈利路亞山等地方元素就為中國觀眾所津津樂道。新時期的全球化已不再是一味簡單地向人們灌輸某種文化意識,而是一個本土文化和外國文化相融合的動態(tài)過程。我們應該更理性地覺察到以好萊塢電影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傳播中出現(xiàn)的文化融合與文化共生的新動向,抓住機遇,及時調(diào)整我們的跨文化交流和傳播策略,以更好地迎接和應對新一輪全球化浪潮的挑戰(zhàn)。

注 釋:

①齊格蒙特?鮑曼[英]:《通過社會學去思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頁。

②約翰?湯林森[英]:《文化帝國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頁。

③單波、石義彬:《跨文化傳播新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頁。

④伽摩利珀編著,尹宏毅譯:《全球傳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頁。

第8篇:跨文化傳播范文

【論文關(guān)鍵詞】全球化跨文化傳播文化

1959年,美國文化人類學者愛德華·霍爾在其著作《無聲的語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跨文化傳播”這一術(shù)語。20世紀后半期以來,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傳播科技促進下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傳播已成為廣泛涉及各個社會領(lǐng)域的一種社會行為。匡從學理上說,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Communica-lion)指屬于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組織、國家之間所進行的信息傳播與文化交流活動??缥幕瘋鞑サ暮诵氖撬摹翱缥幕?。您隊形式上講,跨文化傳播主要包括兩類:一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傳播活動,為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一是通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而進行的傳播,這種形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貼近,也更容易被接受。

跨文化傳播給一些落后國家和地區(qū)提供了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機會,文化的輸人方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是文化的輸出方,為本土文化的對外傳播也提供了一個契機。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文化的輸人與輸出之間,同樣存在一個“剪刀差”的問題??陀^的數(shù)字表明,跨文化傳播雙方的文化流通量并不是對等的,甚至是差異懸殊的。以電影為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制品的出口值,“僅在歐洲地區(qū)就達到300億美元,超過了航天工業(yè)”。歐洲電影市場的75%以上是被好萊塢電影控制的,歐洲電影票房收人的75%以上也是被美國制片商拿走的,光是一部《泰坦尼克號》,收人就達IS億美元。雖然歐洲有著比美國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但在跨文化傳播上卻敗下陣來。就像一位法國學者所言:雖說法國也是強勢國家,但在美國文化面前法國文化依然是弱勢文化。

歐洲尚且如此,中國當然也不例外。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場22部進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攝外,其余18部均為美國影片。其中占據(jù)2000年進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續(xù)集》、(恐龍》、(黑客帝國》等8部美國影片,其票房收人基本每部都在200萬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號》時,觀眾更是高達206.5萬,票房收人達3654一萬元。而杭州的浙江慶春電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進口片的票房收人為813.6497萬元,竟然超過了該年度該影院放映的其余107部國產(chǎn)片票房收人的總和。雖然該數(shù)據(jù)顯示的只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文化對我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沖擊,以及所占有的巨大經(jīng)濟份額,但更深層反映的卻是我國及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化的跨文化傳播形式之下,明顯處于劣勢地位,文化輸人大干文化輸出,出現(xiàn)了嚴重的文化逆差。

其實這種文化逆差對輸人方來說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甚至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威脅。因為多年的文化逆差帶來的后果只能是外國文化的呈幾何數(shù)增長,而本土文化卻被一再稀釋,最終在外國文化的包圍下消解。文化殖民也就此產(chǎn)生。

所以,跨文化傳播對那些處干傳播弱勢的國家來說,只能是一個經(jīng)歷了文化逆差和文化滲透之后走向文化殖民的過程。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悲觀主義的味道,但確實可能。文化殖民不僅對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個嚴重的威脅,更對于本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凝聚力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這時的國民無異于外國的文化奴隸,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精神脊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qū)е挛幕娌钌踔廖幕趁竦某霈F(xiàn)呢?

第一,經(jīng)濟基礎薄弱,難以承受跨文化傳播之戰(zhàn)??缥幕瘋鞑バ枰獜姶蟮慕?jīng)濟支持,無論是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還是市場的開拓,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是以大量資金投人為保障的,沒有經(jīng)濟支持,跨文化傳播就像是一座空中樓閣。例如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作為美國最大的傳媒公司之一,為了進人中國的市場也確實“破費”不少。1996年10月,新聞集團下屬的國際新聞公司斥資75萬英鎊促成了“古代中國奧秘展”在英國舉行;2001年,在上海正在召開亞太經(jīng)合組織會議時,默多克請求中國政府準許他們在上海舉辦一個媒介最高層會議,并邀請百余家國際大型綜合傳播公司的CEO出席,以示對中國市場的好感和關(guān)注。場這一切是一般的傳媒公司承受不起的。恰恰跨文化傳播中處于劣勢地位的國家和地區(qū),大多也都是經(jīng)濟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曾飽受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當年的掠奪所造成的損失使他們歷經(jīng)百年也難以恢復。當武裝侵略已成往事,新一輪的跨文化傳播之戰(zhàn)襲來時,他們?nèi)詿o力抗衡,再次面臨被殖民的危險。

此外,跨文化傳播需要足夠的技術(shù)支持,無論是信息的發(fā)射還是接收,都需要極高端精密的設備,這同樣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但一些國家由于受自身的經(jīng)濟實力的限制根本沒有完備的傳播系統(tǒng),在本國內(nèi)傳播還是個問題,更不要說跨國傳播了。據(jù)統(tǒng)計,全球至少有65%的信息源和信息接收終端是美國,光是技術(shù)成本這一項就不知要使多少國家望而卻步。

第二,缺乏對本土文化的保護意識,致使本土文化流失嚴重。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形式,這些歷經(jīng)千百年錘煉而傳承下來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是天賜的無價之寶。文化維系著民族的融合和種族的延續(xù),文化促進著整個人類的文明向前發(fā)展。但現(xiàn)如今,本土文化流失卻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拿我國來說,端午節(jié)本來是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前些年韓國卻要將端午節(jié)申請為本國的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雖然后來證明是一場誤會,但這也確實應該使國人反省?,F(xiàn)在一提起端午節(jié),恐怕馬上聯(lián)想起來的就是吃粽子,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傳說、習俗恐怕都已被忘得一干二凈了。再拿古建筑來說,原來古老的四合院、胡同在現(xiàn)代的推土機之下也早已灰飛煙滅,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幾經(jīng)復制的高樓大廈,穿梭在這些水泥森林中間,實在感覺不出中國的特色,也找不到與別國的不同。

跨文化傳播對于處于劣勢的國家來說無異于是一場文化洗禮,對本土文化就是一種挑戰(zhàn),如果自身對本土文化都不加以重視和保護,這些老祖宗留下的遺產(chǎn)只能在后代子孫手中消散。

第三,文化理念落后,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文化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的特征,而先進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博納和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不僅能豐富原有的文化,而且可以使本土文化走的更遠。但事實表明,在跨文化傳播中處于劣勢的國家往往缺乏這種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只知道啃老祖宗留下的摸,多年來所炫耀的文化永遠是一成不變,再美味的湯也有喝膩的時候。這一點我們確實需要向跨文化傳播中處于領(lǐng)軍地位的美國學習。那就是不斷創(chuàng)新,博采眾長,提升自己。

中國的跨文化傳播中也存在這個問題,雖然我國已經(jīng)在外國建立多所孔子學院,雖然我國的文化也得到了傳播,但內(nèi)容卻總是老一套,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文化創(chuàng)新,其傳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已經(jīng)全球化,既然跨文化傳播不可抵擋,既然這種大局不可逆轉(zhuǎn),目前處于弱勢的國家就沒有必要也沒有時間再自怨自艾,而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應對,爭取在傳播單渠道、傳播霸權(quán)之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首先,弱勢國家應該打開國門,接受跨文化傳播?,F(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閉關(guān)鎖國也根本不可能,與其被動接受還不如主動迎接,而且外國文化中確實也有很多先進的思想、技術(shù)、理念需要我們學習,如果能恰當?shù)奈者@些先進文化,對弱勢國家是大有裨益的。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可以讓弱勢國家直接吸收人類先進的文明成果,從更高的起點上開始發(fā)展,比自己脫離世界閉門造車要實際的多。

中國一直就有自己的看待世界、與異文化相處的觀點,包括“大同”、“和而不同”、“中體西用”、“習夷以制夷”等等。甚至在一些詩句中都些微透射著中國人的跨文化的胸襟和氣魄,比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些思想對于全球化的今天同樣適用。

其次,對待外國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夠吸收外國先進文化固然是好,但涌進來的往往是魚龍混雜。而且一些西方國家還別有用心,在所傳播的內(nèi)容中帶有明顯或隱蔽的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和蠱惑,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跨文化傳播對蘇聯(lián)解體的影響就是最有利的證明。所以,弱勢國家對待跨文化傳播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進步的文化為我所用,對那些埋藏其中的“暗箭”要提高警惕,切不可疏忽大意。所以在接受外來文化傳播時,應始終抱著一種信念,那就是要分清主次,銘記本土文化才是主體,外來文化是對本土文化的豐富和補充,決不能喧賓奪主,受其鼓動,否則就太得不償失了。

最后,跨文化傳播時要注重傳播策略。弱勢國家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更要講究策略,由于受自身經(jīng)濟條件和技術(shù)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大批量輸出且面面俱到,弱勢國家應選擇一條既經(jīng)濟節(jié)約又符合本土文化特色且能產(chǎn)生良好效果的傳播策略。

(1)選擇對方容易接受的形式進行傳播。跨文化傳播中,內(nèi)容好固然重要,但傳播形式也同樣重要,傳播中要選擇那些喜聞樂見的形式,盡量讓人們在輕松愉快中了解本國文化。

第9篇:跨文化傳播范文

    【論文摘要】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文化傳播已經(jīng)勢不可檔,但在跨文化傳播中處于弱勢的國家由于持續(xù)的文化逆差有可能面臨文化殖民的危險。這與其經(jīng)濟基礎薄弱、不注重保護本土文化、缺乏文化創(chuàng)新有直接關(guān)系。這種形勢之下,弱勢國家應采取措施積極應對,首先要接受跨文化傳播,其次對輸入的外國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另外在自身進行跨文化傳播時還要講究傳播策略。

    1959年,美國文化人類學者愛德華·霍爾在其著作《無聲的語言》中第一次使用了“跨文化傳播”這一術(shù)語。20世紀后半期以來,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傳播科技促進下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傳播已成為廣泛涉及各個社會領(lǐng)域的一種社會行為??飶膶W理上說,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lion )指屬于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組織、國家之間所進行的信息傳播與文化交流活動??缥幕瘋鞑サ暮诵氖撬摹翱缥幕?。您隊形式上講,跨文化傳播主要包括兩類:一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的傳播活動,為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一是通過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而進行的傳播,這種形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貼近,也更容易被接受。

    跨文化傳播給一些落后國家和地區(qū)提供了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機會,文化的輸人方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是文化的輸出方,為本土文化的對外傳播也提供了一個契機。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這文化的輸人與輸出之間,同樣存在一個“剪刀差”的問題。客觀的數(shù)字表明,跨文化傳播雙方的文化流通量并不是對等的,甚至是差異懸殊的。以電影為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制品的出口值,“僅在歐洲地區(qū)就達到300億美元,超過了航天工業(yè)”。歐洲電影市場的75%以上是被好萊塢電影控制的,歐洲電影票房收人的75%以上也是被美國制片商拿走的,光是一部《泰坦尼克號》,收人就達is億美元。雖然歐洲有著比美國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但在跨文化傳播上卻敗下陣來。就像一位法國學者所言:雖說法國也是強勢國家,但在美國文化面前法國文化依然是弱勢文化。

    歐洲尚且如此,中國當然也不例外。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場22部進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攝外,其余18部均為美國影片。其中占據(jù)2000年進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續(xù)集》、(恐龍》、(黑客帝國》等8部美國影片,其票房收人基本每部都在200萬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號》時,觀眾更是高達206.5萬,票房收人達3654一萬元。而杭州的浙江慶春電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進口片的票房收人為813.6497萬元,竟然超過了該年度該影院放映的其余107部國產(chǎn)片票房收人的總和。雖然該數(shù)據(jù)顯示的只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文化對我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沖擊,以及所占有的巨大經(jīng)濟份額,但更深層反映的卻是我國及更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化的跨文化傳播形式之下,明顯處于劣勢地位,文化輸人大干文化輸出,出現(xiàn)了嚴重的文化逆差。

    其實這種文化逆差對輸人方來說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甚至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威脅。因為多年的文化逆差帶來的后果只能是外國文化的呈幾何數(shù)增長,而本土文化卻被一再稀釋,最終在外國文化的包圍下消解。文化殖民也就此產(chǎn)生。

    所以,跨文化傳播對那些處干傳播弱勢的國家來說,只能是一個經(jīng)歷了文化逆差和文化滲透之后走向文化殖民的過程。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悲觀主義的味道,但確實可能。文化殖民不僅對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個嚴重的威脅,更對于本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凝聚力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這時的國民無異于外國的文化奴隸,完全喪失了自己的精神脊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qū)е挛幕娌钌踔廖幕趁竦某霈F(xiàn)呢?

    第一,經(jīng)濟基礎薄弱,難以承受跨文化傳播之戰(zhàn)。跨文化傳播需要強大的經(jīng)濟支持,無論是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還是市場的開拓,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是以大量資金投人為保障的,沒有經(jīng)濟支持,跨文化傳播就像是一座空中樓閣。例如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作為美國最大的傳媒公司之一,為了進人中國的市場也確實“破費”不少。1996年10月,新聞集團下屬的國際新聞公司斥資75萬英鎊促成了“古代中國奧秘展”在英國舉行;2001年,在上海正在召開亞太經(jīng)合組織會議時,默多克請求中國政府準許他們在上海舉辦一個媒介最高層會議,并邀請百余家國際大型綜合傳播公司的ceo出席,以示對中國市場的好感和關(guān)注。場這一切是一般的傳媒公司承受不起的。恰恰跨文化傳播中處于劣勢地位的國家和地區(qū),大多也都是經(jīng)濟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曾飽受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當年的掠奪所造成的損失使他們歷經(jīng)百年也難以恢復。當武裝侵略已成往事,新一輪的跨文化傳播之戰(zhàn)襲來時,他們?nèi)詿o力抗衡,再次面臨被殖民的危險。

    此外,跨文化傳播需要足夠的技術(shù)支持,無論是信息的發(fā)射還是接收,都需要極高端精密的設備,這同樣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但一些國家由于受自身的經(jīng)濟實力的限制根本沒有完備的傳播系統(tǒng),在本國內(nèi)傳播還是個問題,更不要說跨國傳播了。據(jù)統(tǒng)計,全球至少有65%的信息源和信息接收終端是美國,光是技術(shù)成本這一項就不知要使多少國家望而卻步。

    第二,缺乏對本土文化的保護意識,致使本土文化流失嚴重。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形式,這些歷經(jīng)千百年錘煉而傳承下來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是天賜的無價之寶。文化維系著民族的融合和種族的延續(xù),文化促進著整個人類的文明向前發(fā)展。但現(xiàn)如今,本土文化流失卻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拿我國來說,端午節(jié)本來是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前些年韓國卻要將端午節(jié)申請為本國的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雖然后來證明是一場誤會,但這也確實應該使國人反省?,F(xiàn)在一提起端午節(jié),恐怕馬上聯(lián)想起來的就是吃粽子,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傳說、習俗恐怕都已被忘得一干二凈了。再拿古建筑來說,原來古老的四合院、胡同在現(xiàn)代的推土機之下也早已灰飛煙滅,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幾經(jīng)復制的高樓大廈,穿梭在這些水泥森林中間,實在感覺不出中國的特色,也找不到與別國的不同。

    跨文化傳播對于處于劣勢的國家來說無異于是一場文化洗禮,對本土文化就是一種挑戰(zhàn),如果自身對本土文化都不加以重視和保護,這些老祖宗留下的遺產(chǎn)只能在后代子孫手中消散。

    第三,文化理念落后,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文化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的特征,而先進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博納和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不僅能豐富原有的文化,而且可以使本土文化走的更遠。但事實表明,在跨文化傳播中處于劣勢的國家往往缺乏這種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只知道啃老祖宗留下的摸,多年來所炫耀的文化永遠是一成不變,再美味的湯也有喝膩的時候。這一點我們確實需要向跨文化傳播中處于領(lǐng)軍地位的美國學習。那就是不斷創(chuàng)新,博采眾長,提升自己。

    中國的跨文化傳播中也存在這個問題,雖然我國已經(jīng)在外國建立多所孔子學院,雖然我國的文化也得到了傳播,但內(nèi)容卻總是老一套,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文化創(chuàng)新,其傳播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已經(jīng)全球化,既然跨文化傳播不可抵擋,既然這種大局不可逆轉(zhuǎn),目前處于弱勢的國家就沒有必要也沒有時間再自怨自艾,而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應對,爭取在傳播單渠道、傳播霸權(quán)之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首先,弱勢國家應該打開國門,接受跨文化傳播?,F(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時代,閉關(guān)鎖國也根本不可能,與其被動接受還不如主動迎接,而且外國文化中確實也有很多先進的思想、技術(shù)、理念需要我們學習,如果能恰當?shù)奈者@些先進文化,對弱勢國家是大有裨益的。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可以讓弱勢國家直接吸收人類先進的文明成果,從更高的起點上開始發(fā)展,比自己脫離世界閉門造車要實際的多。

    中國一直就有自己的看待世界、與異文化相處的觀點,包括“大同”、“和而不同”、“中體西用”、“習夷以制夷”等等。甚至在一些詩句中都些微透射著中國人的跨文化的胸襟和氣魄,比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些思想對于全球化的今天同樣適用。

    其次,對待外國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夠吸收外國先進文化固然是好,但涌進來的往往是魚龍混雜。而且一些西方國家還別有用心,在所傳播的內(nèi)容中帶有明顯或隱蔽的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和蠱惑,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跨文化傳播對蘇聯(lián)解體的影響就是最有利的證明。所以,弱勢國家對待跨文化傳播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進步的文化為我所用,對那些埋藏其中的“暗箭”要提高警惕,切不可疏忽大意。所以在接受外來文化傳播時,應始終抱著一種信念,那就是要分清主次,銘記本土文化才是主體,外來文化是對本土文化的豐富和補充,決不能喧賓奪主,受其鼓動,否則就太得不償失了。

    最后,跨文化傳播時要注重傳播策略。弱勢國家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更要講究策略,由于受自身經(jīng)濟條件和技術(shù)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大批量輸出且面面俱到,弱勢國家應選擇一條既經(jīng)濟節(jié)約又符合本土文化特色且能產(chǎn)生良好效果的傳播策略。

    (1)選擇對方容易接受的形式進行傳播。跨文化傳播中,內(nèi)容好固然重要,但傳播形式也同樣重要,傳播中要選擇那些喜聞樂見的形式,盡量讓人們在輕松愉快中了解本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