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鵲橋仙賞析范文

鵲橋仙賞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鵲橋仙賞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鵲橋仙賞析

第1篇:鵲橋仙賞析范文

關鍵詞: 數詞 誤讀 一與多

在對古典詩詞的解讀中,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有“《詩》無達詁”[1]一說,是指人們在對《詩經》的闡釋上,沒有確切一致的解釋。雖然“達詁”難以企及,但我們可以避免各種理解上的錯誤,以期達到恰到好處的解讀。對古典詩詞的解讀應該注意的一點是作者所處的時代語言環(huán)境,要用作者所處時代的語言習慣來解讀古典詩詞,努力探求古人想要表達的思想,使現代的解讀無限趨近于古人的原意。如果我們想當然地用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來解讀古人的文學作品,不免貽笑大方。

黃岳洲先生所著的《古詩文名篇難句解析辭典》在分析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2]時,就犯了這樣的錯誤。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詞借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情節(jié)表達了詞人的愛情理想?!敖痫L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薄皟汕槿羰蔷瞄L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笔窃~人的愛情觀,他把牛郎與織女每年秋季的一次相會與俗世間千千萬萬平凡的聚會作對比,從而否定了人間朝歡暮樂的庸俗生活,表達了對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的推崇。其中,“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秉S岳洲先生《古詩文名篇難句解析辭典》的解釋是:1.連貫復句。“一……,便……”相連,就使兩種情況緊密無間。前分句寫景,后分句抒情。2.“金風”指秋風凄切,“玉露”指玉一般的甘露,渲染環(huán)境,點明時限,一刻值千金。這句譯成現代漢語是:凄切的秋風跟美玉般的甘露一旦相逢了,就勝過了人間無數的柔情蜜意。[3]

顯然,這里黃岳洲先生把“金風”“玉露”看成是牛郎、織女,認為二者一旦相逢了,便勝過人間男女的朝朝暮暮之情。

黃岳洲先生的解釋誤區(qū)在于其對數詞“一”的誤讀。

沈祖畢壬《宋詞賞析》對此句的解釋是:表明了詞人對這一對仙侶長年分居、一年一會的看法。一般人都認為他們聚少離多,枉自做了仙人,還不如人間的普通夫婦,但詞人卻認為在這樣秋風白露的美好夜晚,相逢一次,也就不但抵得,而且還勝過人間的無數次了。[4]

在沈祖畢壬和黃岳洲先生兩種不同的解讀中,我更贊同沈祖畢壬的闡釋,而黃岳洲先生的解讀方法是用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來生套古人的作品,是不可取的。

首先,“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辈荒芾斫鉃槭怯伞耙弧?便……”這一關聯詞組成的關聯復句,“一”與“便”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一”是數詞,在此指牛郎織女一年僅有的一次相會。在古典詩詞中,“一”與“便”同時出現的情況為數不少,但都不是與“便”字構成復句而出現的。如,李商隱的《破鏡》:[5]

玉匣清光不復持,菱花散亂月輪虧。秦臺一照山雞后,便是孤鸞罷舞時。

這是李商隱悼亡妻子王氏的詩作?!扒嘏_一照山雞后,便是孤鸞罷舞時?!边\用了三個典故,“秦臺”指秦蕭史弄玉所居之鳳凰臺,這里指妻子所居的閨房?!读邢蓚鳌?“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凰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日,皆隨鳳凰飛去?!盵6]“山雞”典出《異苑》:“山雞愛其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a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盵7]“孤鸞”典出南朝宋范泰《鸞鳥詩序》:“昔Y賓王結D峻祈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饈。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L聞鳥見其類而后鳴,可懸鏡以映之。’王從其言。鸞睹形悲鳴,哀鳴中宵,一奮而絕?!盵8]孤鸞,常用作失偶自傷的典故。

從中可以看出,“秦臺”本是雙棲之地,而此時妻子已故,自己如同孤鸞,身雖未死但精神已隨她同逝,表達了妻子死后作者的悲痛心情。在此,“秦臺一照山雞后,便是孤鸞罷舞時。”中“一”與“便”是不存在必然聯系的,也就不能按黃先生的解讀方法把此句理解為山雞一旦照鏡子,鸞鳥就舞死了。

又如,柳永的《迷仙引》(u過笄年)[9]:

u過笄年,初綰云鬟,便學歌舞。席上尊前,王孫S分相許。算等閑、酬一笑,便千金慵覷。常祗恐、容易華偷換,光陰虛度。已受君恩顧。好與花為主。萬里丹霄,何妨攜手同歸去。永棄卻、煙花伴侶。免教人見妾,朝云暮雨。

這首詞是詞人摹擬一個妙齡歌妓口吻而寫的,敘述了她厭倦風塵,追求愛情的熱切愿望。這里“算等閑、酬一笑,便千金慵覷”,詞人用“一笑”與“千金”對比,十分強烈地刻畫出她渴望尊重、珍視情意、追求知音的心理,同時,有力地反襯出那些公子王孫給予她的只是輕薄無情的玩弄?!氨恪弊衷诖藨鳌凹幢恪薄翱v使”解,即便是王孫貴族的萬貫家財,她也懶得看一眼。

諸如此類的例證還有很多,像劉禹錫的“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白居易的“勿言一水隔,便與千里同”、“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盞便開眉”,柳永的“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等等。

其次,把數詞“一”理解為連貫復句中的組成部分,不但造成了理解上的錯誤,而且忽視了“一”字在詩歌中的妙用。在這首詞中“一”與“無數”形成了不平衡的美?!拔乃囈笥衅胶?、對稱、整齊一律之美。漢語古典詩歌,由于其所使用的基本手段本來就具有傾向于聲和偶的方向發(fā)展??墒?只有平衡對稱,整齊一律,而沒有參差錯落,變化多端,也必然會顯得單調、呆板,反而損害甚至破壞了平衡、對稱、整齊所構成的美?!薄坝胁拍艿?、善于向生活學習的文學藝術家們有鑒于此,就不能不在其創(chuàng)作中注意追求整齊中的變化、平衡、對稱與不平衡、不對稱之間的矛盾統(tǒng)一,并努力使這種表現為數量及質量的差異并存于一個和諧的整體中,從而更真實、更完美地反映出生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10]

在古典詩歌中,一與多的對立統(tǒng)一是一對美學范疇和一種藝術手段,它被廣泛運用于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它通常是以人與人,物與物,以及人與物,物與人的組合方式出現的,而且“一”通常是主要矛盾面,由于“多”的陪襯,“一”就更其突出,從而取得較好的表達效果。[10]在《鵲橋仙》(纖云弄巧)中,秦觀正是運用了這種藝術手段,使得“一”與“無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豐富了詩詞的表現力,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敖痫L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痹~人用一與多的對比手法來寫,把牛郎、織女一年相會的一次與人間的人們朝夕相處的無數次作比較,在不平衡的比照中,凸顯了牛郎與織女相聚的珍貴。

此外,詞人把牛郎織女相會與凡間相愛之人的相聚作比,二者除了相會次數上的矛盾外,還包含了牛郎織女間的永恒長久的愛情與人世間眾多的朝歡暮樂的人們的愛情之間這一深層次的矛盾,表達了詞人的愛情觀,兩情久長,不在朝朝暮暮。

綜上所述,我們在解讀古典詩詞時,要排除現代漢語語言習慣的干擾,正確把握古人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更好地領會古人文學作品蘊含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董仲舒著.春繁秋露.中華書局,1975:106.

[2]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459.

[3]黃岳洲著.詩文名篇難句解析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33.

[4]沈祖敝.宋詞賞析.北京出版社,2003:126.

[5]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79:6167.

[6]王叔岷撰.列仙傳校箋.中華書局,2007:80.

[7]劉敬叔撰.異苑.中華書局,1996:15.

[8]范之麟等編.全唐詩典故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1363.

第2篇:鵲橋仙賞析范文

一、從比較意象審美意義的角度設題考查

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思的組合。象即詩中的形象,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詩歌意象是鑒賞詩歌的審美概念,也是詩歌意境、情思、風格的依托。只有理解了詩詞的意象的特點、意象蘊涵的品質或寄托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解讀詩歌。

解答意象比較鑒賞題,既要把握常見詩詞意象的內涵,如月亮多寫思鄉(xiāng)懷人,秋風多寫離愁,青松多寫節(jié)操剛正,蟬多喻高潔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語境中的表層含義與深層含義,有時還要聯系作者的生平經歷等創(chuàng)作背景材料,并能扣住帶感彩的關鍵詞語加以分析,才能準確把握詩人的感情傾向。

【例題1】(2008年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擾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問題: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通過閱讀發(fā)現,解答本題應注意分析物象與人物之間的內在精神意趣的聯系,扣住形象蘊涵的情感與象征的身份作答。呂本中的《木芙蓉》詩中,明確點出歌頌對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經霜歷雨,但開落任東風,毫不在意,逍遙自適,是愛國志士的象征。范成大《窗前木芙蓉》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對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樂觀處世,象征孤獨但樂觀之人的形象。

參考答案: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并沒有把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huán)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二、從比較意境營造的角度設題考查

詩詞的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chuàng)造和連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它感染力強,具有永久藝術魅力。鑒賞詩歌,重在領悟詩的意境,而對詩詞意境的揣摩,不僅要把握客觀形象,還要感悟作者主觀感受,從而把握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因此,比較詩歌的意境的營造便成了一個常見考點。

【例題2】(2011年湖北卷)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登城

劉敞

雨映寒空半有無,重樓閑上倚城隅。

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

望湖樓晚景

蘇軾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

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問題:以上兩首詩,劉詩優(yōu)美,蘇詩壯美,請結合詩句賞析。

解析:“優(yōu)美”和“壯美”一字之差,內涵有異。前者側重優(yōu)雅、清逸,后者側重壯麗。劉詩展現的“淺深山色高低樹”,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圖”,它空靈清逸,蕭疏淡遠,綽約多姿,引人悠遠的聯想。蘇詩寫特定情境下望湖樓的所見晚景,一陣橫風橫雨,直撲進望湖樓來,很有一股氣勢,不料,這場雨來去匆匆,雨收云散,湖面浩闊如海,一望如碧,天空不時閃出電光,就像時隱時現的紫金蛇,屬典型的壯麗景象。

參考答案:劉詩用“雨映寒江半有無”作為背景,用“淺深山色高低樹”作為主景,虛實結合,濃淡配置,相互映襯,描繪出“一片江南水墨圖”的優(yōu)美畫面;蘇詩描繪的是由疾風、驟雨、雷電所構成的壯美景觀,“橫風吹雨”、“電光時掣”先后出現,中間插入“雨過潮平”的短暫平靜,跌宕起伏,更凸顯其壯觀。

三、從比較思想感情異同的角度設題考查

古典詩詞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產物。感情對于詩而言,猶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詩歌的生命。古人云:詩言志。然而,由于詩人的生活經歷不同,處境各異,追求有別,他們的詩歌表現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同,同時作者的情感不可能憑空而發(fā),無病,總要借助一定的物象來傳達,鑒賞詩詞時就要善于從字里行間找出能傳達作者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心境和特定的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達到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例題3】(2010年湖北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鵲橋仙?七夕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注:爭,怎。

第3篇:鵲橋仙賞析范文

陸游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晚年退居家鄉(xiāng),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他創(chuàng)作的詩詞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fā)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詩中表現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散文精整雄快,表現出質樸而沉實的創(chuàng)作風格。

(一)

鵲橋仙?夜聞杜鵑

【宋】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賞析】

乾道八年(1172)冬,陸游離開南鄭,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職,之后又在西川停留了六年,此詞就寫于這段時間。陸游在成都時的心情本來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聞杜鵑”,自然會驚動敏感的心弦而思緒萬千了。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茅檐”、“蓬窗”指其簡陋的寓所。當然,陸游住所未必如此,這樣寫無非是形容客居的蕭條,在這樣的寓所里,在風雨如晦的夜晚,詩人坐在昏黃的燈下,他該是多么寂寥!“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這時他聽到了鵑啼,但又不直接寫,而是先反襯一筆:鶯燕無聲使得鵑啼顯得分外清晰、刺耳;鶯燕在早春顯得特別活躍,一到晚春便“燕懶鶯殘”、悄然無聲了,對這“無聲”的怨悱,就是對“有聲”的厭煩?!翱偂弊謧鬟_出了那種怨責、無奈的意味。月夜的鵑啼是很凄楚的――“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何況是風雨之夜呢!“常啼”顯出這刺激不是一天兩天,這樣寫是為了加強此夜聞鵑鳴的感受。

上片是寫夜聞鵑鳴的環(huán)境,著重于氣氛的渲染。杜鵑本來就是一種“悲鳥”,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啼鳴,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著下片就寫愁苦情狀及內心痛楚。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孤夢”點明客中無聊,寄之于夢,偏又被“驚殘”?!按叱汕鍦I”,因啼聲一聲緊似一聲,故曰“催”。就這樣還不停息,“又揀深枝飛去”,繼續(xù)它的哀鳴?!坝帧?,表明作者對鵑夜啼的無可奈何。杜甫《子規(guī)》寫道:“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悶時哪能聽這啼聲,可是那杜鵑卻似故意追著人飛!這里寫的也是這種情況。鵑啼除了在總體上給人一種悲凄之感、一種心理重負之外,還由于它的象征意義引起人們的種種聯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鳴,使人覺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鳴常引起人們時序倏忽之感,同時,這種鳥的鳴聲好似說“不如歸去”,因此又常引起人們的羈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寫道:“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故山”,故鄉(xiāng)。 “半世”,陸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歲,故說半世。這結尾的兩句把他內心深層的意念揭示出來了。在故鄉(xiāng)聽鵑當然引不起羈愁,之所以“不堪聽”,就是因為打動了歲月如流、志業(yè)未遂的心緒,而今作客他鄉(xiāng)更增加了一重羈愁。

這首詞由聞鵑感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曲折婉轉地傳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

【練習】

1.這首詞“茅檐人靜”等三句描寫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鵑”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

1.這三句描寫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為杜鵑出場作鋪墊,也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的心境作鋪墊。

2.運用烘托手法,其好處是以“靜”襯托出杜鵑啼聲的悲切。(“總無聲”襯“啼杜宇”,而啼聲“催成清淚”)

(二)

書巢記(節(jié)選)

【宋】陸游

陸子曰:“子之辟辯矣,顧未入吾室。吾室之內,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痛,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①,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蛑敛坏眯?,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褪疾荒苋?,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笨腿ィ懽訃@曰:“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吾儕未造夫道之堂奧②,自藩籬之外而妄議之,可乎?”因書以自警。

【注釋】①覿(dí):相見。②堂奧:房屋正中偏前的廳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處。

【賞析】

文人的書室,是一個精神家園,是一方獨往獨來的天地。書室的命名,蘊涵著無窮的意趣,陸游的“書巢”自然更有其生命的特色。

書房既然成了鳥巢,那么讀書人也就成了一只棲息在樹枝的鳥兒,書籍也許就是樹葉了。這樣的一個新奇的比喻成了陸游《書巢記》的構思起點。作者從客人的疑問寫起,“子之辟辯矣,顧未入吾室”,然后具體描述書房和鳥巢的相似之處,“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最后寫自己悟出的道理,“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吾儕未造夫道之堂奧,自藩籬之外而妄議之,可乎?”“書巢”是陸游最出名的書室,從文章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全然生活在書籍之中,這就是他的精神營養(yǎng),一個可愛的讀書人形象呼之欲出。

本文語言整散結合,句式靈活多變,自擬的對話格式,充滿了生活氣息,給人質樸沉實的享受。

【練習】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A.未嘗不與書俱

B.吾儕未造夫道之堂奧。

C.信乎其似巢也。

D.或枕藉于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

②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

3.陸游說“因書以自警”,文章警誡自己和他人一個什么道理?請用自己的話歸納。

【參考答案】

1.A俱:和……在一起。

B儕:同類人,這些人。

C信:確實。

D枕藉:物體縱橫相枕而臥,言其多而雜亂。

2.①有時甚至不能走路,于是就自己笑著說:“這不就是我所說的巢嗎?”

第4篇:鵲橋仙賞析范文

眾所周知,詩歌鑒賞是歷屆高考的必考題。而2005年高考命題人將比較閱讀引進到詩歌鑒賞中,這一變化成了詩歌鑒賞主觀題命題的新亮點。從此,詩歌鑒賞題的命題形式走向多樣化。比較閱讀意在考查考生的閱讀、分析、比較、綜合和評判能力,因此,與傳統(tǒng)試題相比,解題難度也隨之增加。自比較閱讀首次亮相高考試卷以來,此類試題出現的頻率逐年增高,考查的內容也日趨廣泛,在高考試題越來越重視能力考查的今天,比較閱讀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特別是2017年高考考綱的修訂,更加注重考查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如詩歌鑒賞評價能力等,比較閱讀自然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F僅以近三年高考詩歌鑒賞比較閱讀題為例,歸納總結這一命題的考查類型,預測發(fā)展趨勢,為備戰(zhàn)、決勝2017高考做好充分準備。

從近三年來詩歌鑒賞比較閱讀題的考查情況來看,大致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其一,比較閱讀題考察的數量急劇增多。2014年高考共18套試題,比較閱讀共5道,約占28%;2015年高考共17套試題,比較閱讀共4道,約占24%;2016年高考共9套試題,比較閱讀共5道,所占比例猛增至約56%。可以預見,比較閱讀的高頻態(tài)勢在最近若干年內仍會基本保持不變。其二,考查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情感和表現手法的比較,同時逐步延伸到詩歌內容、煉詞煉字等各個考點。可以預見,隨著比較閱讀的持續(xù)升溫、考試大綱的修訂變化和命題角度的不斷創(chuàng)新,考查的內容一定會繼續(xù)橫向擴展,諸如形象分析、意境鑒賞、情感變化過程等都可能現身高考試題,以增添試題內容的豐富性和考查的全面性。其三,選用的詩歌題料由單純的課外比較有意識地引向課內外綜合比較。如2015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所選的題料是蘇軾的《醉翁操》,第19題的設題是:“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瑯琊山的四時景色,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操》所描寫的景色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2015高考湖南卷詩歌鑒賞所選的兩首詩分別出自《全唐詩》中張說的《都引》和高中語文教材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2015高考課標Ⅰ卷所選詩歌是岑參的《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第8題的設題是:“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016高考北京卷所選詩歌是陸游的《西村》,考題要求結合具體詩句,比較這首詩和陸游的另一首詩《游山西村》在內容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2016高考全國課標Ⅲ卷所選詩歌是曹翰的《內宴奉詔作》,試題第9題是這樣設題的:“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闭n內外綜合比較鑒賞,試題導向有意識回歸教材,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符合新形勢下高考命題的基本原則和要求,這種“內外”結合的試題充滿旺盛的生命力,必將成為高考的重頭戲。其四,所選用以鑒賞的詩歌一般都是唐宋兩位不同詩詞作家的作品,鑒賞的角度絕大多數是辨析二者的“不同點”,如2014年至2016年共14道比較閱讀試題中,要求鑒賞“不同點”的就有13道題,所占比例高達93%。

【應對策略】

做好古詩詞鑒賞比較閱讀題,從宏觀上講,首要問題是弄清詩意??梢园础八牟椒ā边M行:一看標題。因為標題是詩歌的眼睛,由標題入手,明事,曉理,知人,不失為一條捷徑。二看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性格情趣,行事風格,從而知人論世,是解讀人物的重要手段。三看注釋。如果詩歌后面有注釋,特別是關于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人生變故、宦海浮沉、榮辱得失的介紹,這就是一個重要的已知條件,是了解人物的一把金鑰匙,務必用足用好。四看內容。準確解讀每句詩甚至每個字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思想內容,是比較閱讀鑒賞的根本途徑。從微觀上講,要把握以下方法和步驟:

一、基礎知識儲備

解題之前,應具備有關詩歌鑒賞比較閱讀方面的一些基礎知識:第一,了解詩歌鑒賞比閱讀的選材特點。題目材料一般選用不同作者所寫的題材相同或相似的詩詞,有時也選用同一作者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詩詞,這些作品或思想感情不同,或表達技巧不同,或語言風格不同。第二,了解命題角度。從往屆高考試題來看,命題角度主要包括同一詩歌不同版本用語的比較、同一詩人抒寫相似內容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詩人描寫同一景象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詩歌描寫相同對象所用表現手法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詩歌選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較、不同詩歌的語言風格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比較等。第三,了解題型設置。從近年來高考題型設計上看,既有單一比較,也有綜合比較,而尤以后者居多。從大的方面看,比較閱讀題一般從“求同”、“求異”兩個方面來設計問題,可以分為“同中求異”“辨別異同”兩種類型,其中較多的是“同中求異”這一類型。從小的方面看,可以從詩歌的題材、語言、手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設題。

二、具體解題思路與方法

1.內容、情感比較。內容和情感水融,很難截然分開。理解內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讀懂詩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其一,讀懂詩歌的題目。標題往往點明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對題目中的時間、地點、節(jié)令、事件等都要細心揣摩。其二,了解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即“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境遇、心情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其三,注意詩歌中的意象,因為詩人一般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就成為一種重要手段。其四,注意詩歌的結句。古人寫詩常常卒章顯志,點明主旨。

例:(2014高考全國課標2卷)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8―9題。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1]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 [宋]郭震[2]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1]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等地。[2]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

第9題: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技法解析】比較二者不同的情感,《含山店夢覺作》主要應抓住注釋中韋莊“曾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等地”的背景介紹,結合神態(tài)描寫及意象“月斜”,就可以概括出“孤獨”“無奈”等關鍵詞?!端逎O家》則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及意象“蘆花”“明月”描寫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雖然兩首詩都寫到“燈前”,但是,這兩處“燈前”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韋詩的“燈前”透露出詩人的孤獨與無奈。郭詩的“燈前笑說”描寫了漁人待客的熱情,主客之間無拘無束、愉快交談的生活情象,從而引出了下文漁人笑說的內容,用平易樸素的語言表達出艱辛人生中的詩意美。

2.意象、意境比較。一般來說,意象(景象)與詞句相關,意境與全篇對應。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離開意象,無以談意境。古代詩詞中,起點是意象,終點是意境。不同的意象交織融合成不同的意境。比較閱讀時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進而領會詩詞的意蘊。

例:(2014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回答問題。

尋詩兩絕句 陳與義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1],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②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第14(1)題:“園花經雨百般紅”與“喬木崢嶸明月中“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技法解析】辨析景色特點,要緊緊圍繞詩歌所描寫的意象,不同的意象融匯成不同的意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如由第一首中的“園花”“細雨”及花的顏色“紅”等,可以輕松概括出“清新”“艷麗”的特點。第二首中的“喬木”“明月”表現出“清幽”的特點。

【參考答案】①艷麗;②清幽。①“園花經雨百般紅”描寫的是雨后園林的美景,一場雨后,園中姹紫嫣紅,色彩艷麗。②“喬木崢嶸明月中”描寫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樹木高聳峭拔,意境清幽。

3.語言賞析比較。鑒賞詩歌的語言要主要抓兩個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關鍵字詞,首先抓動詞,其次抓形容詞,再抓數詞、副詞和其他虛詞。二是在了解不同詩人性格愛好、表達習慣等基礎上,分門別類理清語言風格,或樸素自然,或婉約細膩,或清新明麗,或幽默諷刺,或沉郁頓挫,或悲壯慷慨,或豪放灑脫等。答題時要使用專業(yè)術語,不可隨心所欲。

例:(2016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臺 [唐]王維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第14(1)題:“滿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認為這兩個字用哪個更好?請說明理由。

【技法解析】本題辨析用詞技巧,比較不同語言的表達效果。用于比較的是動詞“望”和形容詞“空”。要結合詩句內容,具體分析運用這兩個詞所顯示的不同表達效果及其蘊含的不同情感。

【參考答案】用“望”字更好。“望”照應題目中的“登臺”,引出后面描寫的景物?;颍河谩翱铡弊趾?。“空”字營造了一種空曠的意境,同時流露出超然的心態(tài)。

4.手法、技巧比較。表現手法、藝術技巧的比較,一要熟知基本知識,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其中間接抒情多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現手法有比興、對比、襯托、象征、聯想、想象、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結構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渲染、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鋪墊、過渡、伏筆。此外還有各種修辭方法。二要了解各種表現手法、藝術技巧的作用和表達效果。

例:(2015高考課標1卷)閱讀下列這首唐詩,完成8~9題。

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1] 岑 參

聞說輪臺路[2],連年見雪飛。

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注】[1]臨洮:在今甘肅臨潭西。北庭:唐六都護府之一,治所為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2]輪臺:庭州屬縣,在今新疆烏魯木齊。

第8題: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技法解析】本題屬于表現手法的辨析,兼顧課內課外。首先要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快速默誦一遍,準確找出兩首詩寫景的詩句分別是哪些,然后對比分析兩首詩寫景時使用的不同手法。辨析時要全面,把不同點都挖掘出來,不能有遺漏。最后用術語分條作答。

【參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直接描寫,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直接描寫了“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壯美;《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則是間接描寫,如“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通過春風不到、漢使稀少描寫了邊塞的惡劣環(huán)境?!栋住吩娨砸惶煅┚暗淖兓癁榫€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所寫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見實景,屬于實寫;而本詩所寫塞外景物則是想象之景,屬于虛寫。

5.形象賞析比較。詩歌形象的比較,從大處著眼,要結合人物所處的不同的時代背景去考慮;從小處著眼,要兼顧人物的人生經歷、外貌特點、衣著服飾、語言風格、動作行為、心理活動、興趣愛好、細節(jié)描寫等,通過全方位深入細致地“求異”比較,人物的不同形象也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例:(2008年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1]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1]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第10(2)題: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技法解析】《木芙蓉》從木芙蓉所處的環(huán)境“小池南畔”、外形“著意紅”及其品性“任東風”等諸方面,可以感受到木芙蓉逍遙、豪邁、倔強的性格;《窗前木芙蓉》從形態(tài)“孤花”、神態(tài)“破小寒”、心理“心酸”“未作愁紅怨綠”刻畫了一個孤苦、心酸卻堅韌的樂觀者形象。

【參考答案】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是孤苦、心酸,處境凄涼卻坦然面對的形象。前者塑造的是豪邁與大度的閑適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huán)境中堅韌的形象。

【典題擷英】

1.(2014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李商隱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漁樵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第10(3)題: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

2.(2014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眾山昏,蕭蕭暮雨繁。

那堪兩處宿,共聽一聲猿!

三峽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1]。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1]上有青楓林:《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

第22題: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抒情手法的差異。

3.(2014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guī)。

暮春山間 [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第14(3)題: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4.(2015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6―19題。

醉翁操[1] 蘇軾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2]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3],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4]外三兩弦。

注釋:[1]據本詞序,歐陽修喜愛瑯琊幽谷的山川奇麗、泉鳴空澗,常把酒臨聽,欣然忘歸。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閑記譜,請?zhí)K軾填詞。[2]蕢:草筐。《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3]童巔:山頂光禿,山無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繩。此處代指琴。

第19題: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瑯琊山的四時景色,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操》所描寫的景色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

5.(2015高考湖南卷)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

君不見魏武草創(chuàng)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為墟[1]人改代,但有西園明月在。傍高冢多貴臣,蛾眉曼F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張說《都引》,選自《全唐詩》)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選自普通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注】[1]虛:廢墟。

第10(2)題:請賞析兩詩中劃橫線詩句所抒發(fā)的人生感悟的差異。

6.(2016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 15―18題。

西 村 陸游

亂山深處小桃源,往歲求漿憶叩門。

高柳簇橋初轉馬,數家臨水自成村。

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詩記今夕,細云新月耿[1]黃昏。

【注】[1]耿:微明的樣子。

第17題:“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边@是陸游的另一首紀游詩《游山西村》。結合具體詩句,比較這首詩和《西村》在內容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7.(2016高考全國Ⅲ卷)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8―9題。

內宴奉詔作 曹翰[1]

三十年前學六韜[2],英名常得預時髦[3]。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4]。

庭前昨夜秋風起,羞見盤花舊戰(zhàn)袍。

【注】[1]曹翰(923~992),宋初名將。[2]六韜:古代兵書。[3]時髦:指當代俊杰。[4]陣云:戰(zhàn)爭中的云氣,這里有站陣之意。

第8題:詩的頸聯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軟,眼昏猶識陣云高”,你認為哪一種比較好?為什么?請簡要分析。

第9題: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

8.(2016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

北來人二首 [宋]劉克莊

試說東都[1]事,添人白發(fā)多。

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

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2]。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

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

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注】[1]東都:指北宋都成汴梁。[2]宣和:宋徽宗年號。

第22題: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

【金題精練】

1.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詞,回答問題。

鵲橋仙?七夕 朱淑真

巧云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牽??椗畮捉浨?,尚多少、離腸恨淚。

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蘇軾

緱山[1]仙子,高情云渺,不學癡牛I[2]女。風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3]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注】[1]緱gōu山:指修道成仙之處。[2]I:ái,癡,呆。[3]槎:chá,竹筏。

對于七夕鵲橋會,秦觀認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而朱淑真和蘇軾的見解卻不相同。請簡要分析他們所表達的感情側重點有何不同。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減字木蘭花 盧炳

莎[1]杉筠笠。正是村村農務急。

綠水千畦。慚愧[2]秧針出得齊。

風斜雨細。麥欲黃時寒又至。

@[3]婦耕夫。畫作今年稔歲[4]圖。

【注】[1]莎:蓑,草衣。[2]慚愧:幸虧,難得。[3]@(yè)給在田間耕作的人送飯。[4]稔歲:豐年。

與杜甫《春夜喜雨》相比,本詞在寫法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兩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樓前繡幕遮,赤欄橋外綠溪斜。

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霽夜 孔平仲

寂歷簾櫳深夜明,睡回清夢戍墻鈴。

狂風送雨已何處?淡月籠云猶未醒。

早有秋聲隨墮葉,獨將涼意伴流螢。

明朝準擬南軒望,洗出廬山萬丈青。

這兩首詩都是即景抒情,它們各自抒寫了怎樣的心境?請簡要分析。

4.閱讀下面兩首詞,回答問題。

謁金門?戲贈知命[1] 黃庭堅

山又水,行盡吳頭楚尾[2]。兄弟燈前家萬里,相看如夢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堂松桂。莫厭歲寒無氣味,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3] 黃庭堅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4]。平生個里愿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注】[1]本詞作于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貶所黔州。知命是其弟,自蕪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黃庭堅。[2]吳頭楚尾:即豫章,今江西,春秋時為吳國之西界,楚國之東界。[3]《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貶所宜州。[4]典出《太平御覽》: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兩首詞作中的詞人形象有何不同?試作分析。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琴調相思引?送范殿監(jiān)赴黃崗 賀鑄

終日懷歸翻送客,春風祖席南城陌。便莫惜離觴頻卷白。動管色,催行色;動管色,催行色。

何處投鞍風雨夕?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v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勤書尺;夢咫尺,勤書尺。

詞中“動管色,催行色”和“何處投鞍風雨夕”句,在內容和寫法上與柳永的《雨霖鈴》中的哪些詞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6.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詞,回答問題。

阮郎歸 晏幾道

天邊金掌[注]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xiāng)。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兩首詞的最后兩句刻畫的詞人形象有何相同之處?請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典題擷英】

1.第一首詩的結句,友人的家門前寒風陣陣,正對家門的山滿覆白雪,從觸覺、視覺的角度寫出了友人住處清冷的環(huán)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詩風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潔的品性;第二首詩的結句,傍晚回來,山雨打濕了所有的衣衫,想像友人整天與山為伍、與自然相融的隱逸情趣,表達作者對友人隱逸生活的羨慕之情。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點明了愁;第二首景不顯愁,借典故寫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嘆抒情,第二首以理寫愁,辨析猿聲“不自愁”,愁在人心難以排遣。

3.《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guī)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暮春山間》寫作者緩步春山所見,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現了作者的閑適之情。

4.蘇軾的《醉翁操》上闋主要是通過描寫流泉的自然聲響帶來的美妙效果,來贊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對歐陽修追求絕妙意境做法得以流傳的欣慰。下片寫鳴泉雖不復存,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人間?!蹲砦掏び洝穭t是通過描寫瑯琊山的四時景色抒發(fā)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5.第一首詩敘述魏武身后的歷史變遷,流露出詩人哀嘆時光易逝、英雄業(yè)績無繼的感慨。第二首詩寫的是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頹廢絕望,而是抒發(fā)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6.相同點:①兩首詩都描寫了村莊清幽、寂靜、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的美好自然環(huán)境,表達了作者對村莊自然環(huán)境的喜愛和贊美。②兩首詩都寫到了村中居民的生活畫面,從不同程度上表現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情態(tài)。不同點:《西村》除了描寫了村莊清幽寂靜、山清水秀的特點以外,還表達了對往昔“叩門求漿”這一美好經歷的回憶,表現出對過往經歷的無限回味;《游山西村》在描寫村莊柳暗花明的自然環(huán)境以外,還著重描述了農家淳樸自然、熱情好客的人文特點,表達了對農家樸素熱情的生活的喜愛與向往。

7.第8題:觀點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認自己已年老體衰的客觀現實,但強調即便如此,也還是能夠沖鋒陷陣;②更強烈地表現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殺敵報國的剛毅精神。

觀點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認為雖然歲月流逝,但身體依然強健,當然還可以沖鋒陷陣,為國驅馳;②表現作者心存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堅定信念,而忘記自己老之將至。

第9題:①曹詩寫自己雖已年老,但報國之心猶存,重在表達“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詞通過追懷金戈鐵馬的往事,表達英雄白首、功業(yè)未成的悲慨。

8.①以對比加強敘事的抒情效果。用權貴歌舞宴飲、不問軍情與百姓心系故國作對比,表達憂國憂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國前后境況的對比,表現百姓流離之苦。②以“北來人”的口吻敘事,表達情感顯得更真實、自然。③敘事中流露出個人的情感。如“今成獨雁飛”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涼與孤獨。

【金題精練】

1.①秦詞強調愛情只需感情堅貞長久:雖然相逢短暫,但只要感情真摯,不在乎朝暮廝守。②朱淑真強調愛情需要廝守:既然是忠貞不渝的愛情,為什么不每一天都廝守,每一天都幸福?③蘇軾則強調友情超塵拔俗:聚散皆是緣,不必為柔情羈縻,要淡定曠放。

2.本詞描寫細膩,語言自然簡練,風格樸實清新,感情含蓄曲致,所寫景致,如一幅幅水墨圖畫,清新寧靜,富有生活氣息。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則將直抒胸臆與借景抒情融為一體,運用擬人修辭和想象手法生動地描繪了春雨的可愛形象。

3.范詩抒寫凄婉、憂慮之情。寫碧瓦樓、繡幕、赤欄橋,暗指南宋小朝廷歌舞西湖,沉醉臨安,忘卻國恥;再寫柳絮飄零,棠梨滿地,透過一派暮春景象傳達作者的情感??自姳憩F了清爽、暢快的心境。全詩寫秋夜雨霽的清凈景色,一個“清”字統(tǒng)攝全詩,寫秋月、秋聲和秋螢,寫出了雨霽的清寂和靜謐。

4.《謁金門?戲贈知命》中的詞人是一個重天倫情誼的貶官形象。自己身在貶所,弟弟前來看望,連夜挑燈話家常,恍如夢中,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稱贊弟弟,又是引弟弟“入堂松桂”。兄弟之情,質樸渾厚。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中的詞人是一個難忘少年心的貶官形象。身在天涯,見梅猶喜,夜間聞香,早起觀賞,浮想聯翩。全詞在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的對比中,刻畫了一個喜愛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猶在的貶官形象。

5.“動管色,催行色”和“何處投鞍風雨夕”與《雨霖鈴》中的“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和“今宵酒醒何處”有異曲同工之妙?!皠庸苌?,催行色”描寫管弦的聲音催促著行人,表現了此時此刻作者心頭茫然若失、傷感惆悵、不忍分別的情感?!昂翁帯本涫亲髡邽榉兜畋O(jiān)設身處地地思慮,體現了作者對朋友何處安歇的深深擔憂。而“留戀”句寫船兒開啟,聲聲催促,欲留不得,欲飲無緒,表達了詩人與戀人難分難舍的心情?!敖裣本淞髀冻鲈~人不知何處安身的無比惆悵。

第5篇:鵲橋仙賞析范文

 

一、引言

詩歌是文學的靈魂,是最精煉的藝術形式。古人往往“一名之立,旬月躊躇”,從“僧敲月下門”的推敲二字,到“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之煉字,“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古人煉字如礦出金,如古鏡照神。唯此優(yōu)秀的古典詩歌才能做到“文有盡而意無窮”,“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雋永還體現在意境的營造上。正如王國維所言“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一些景語皆情語”。馮慶華(2002:215)認為意境“即詩中所描繪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畫面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藝術境界”。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景物中去,使得一草一木的描寫飽含人的情思,景做情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除簡練形象外,詩歌的語言還適于吟唱,富于音樂性,體現在音韻、平仄和節(jié)奏上。凡優(yōu)秀的詩篇,音節(jié)均勻,平仄交替使用,韻律和諧,節(jié)奏感強。

漢詩英譯難,卻難不倒為漢詩深深折服與欽佩的中外學者,時至今日,譯品百出,流派紛呈。在漢詩英譯的實踐基礎上,眾多學者就如何譯詩,各抒己見,見仁見智,一般有兩種翻譯傾向。一類傾向于非詩化翻譯(no-versified translation)①,主張譯作丟掉束縛原作的“鐐銬”,“在再現原作意象的前提下有伸縮變化的自由”,“在格律問題上不必作繭自縛,實行自度曲可也”(楊自檢、劉學云,1994:49-51)。另一類主張詩化譯法(versified translation),誠如郭沫若“以詩譯詩”及聞一多以“詩筆”譯詩,此類詩體譯法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肯定與追隨。成仿吾在《譯詩論》中說,“譯詩也應當是詩,這是我們所最不可忘記的。”馮慶華(2002:217)在《文體翻譯論》中談到,“中國的詩韻早已具備,即使免韻是現代英語寫作的主流,但翻譯中國古典詩詞時,若能以格律詩譯格律詩,既講究格律又無損愿意,仍屬上乘”,“既然詩人愿意帶著音律的鐐銬跳舞,譯者又有什么理由丟掉這幅鐐銬呢?”在詩歌翻譯中影響最大的翻譯標準莫過于許淵沖教授提出的“三美論”。許淵沖(1983:69)指出:譯唐詩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譯文即使百分之百地傳達了原詩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詩的風格和情趣。本文試從音美、形美、意美三個方面對《鳥鳴澗》五種譯文進行對比分析,以探討各種譯法的優(yōu)缺點。

二、《鳥鳴澗》原文賞析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是山水詩人的代表,又是山水畫的開創(chuàng)者。蘇軾評說其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繼承和發(fā)展了謝靈運開創(chuàng)的山水詩的傳統(tǒng),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兼收并蓄,將山水田園詩的成就推到一個高峰,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成為唐代山水田園詩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山水詩變化多端,具有不同的風格與情調,對各種景致的遠近、疏密及明暗的處理,逼真?zhèn)魃?,甚至將動靜之間的微妙變化都刻畫得栩栩如生;田園風光的描寫則清澈、安閑、靜謐,表現詩人安貧樂道、閑然自得的心境。

《鳥鳴澗》是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描繪了一幅春夜溪澗人跡稀少,桂花飄落,夜靜月出,空山鳥語的唯美圖景。鳥鳴澗,顧名思義是有鳥啼鳴的山澗,這一意象立馬將讀者的思緒拉到鳥語花香、清山綠水的悠遠山林中去。只是這次是在春夜,視覺難以觸及的物像都由味覺和聽覺來完成,一個“鳴”字將靜謐的畫面激活,初步暗示了全詩動靜結合的特質。首聯一個“閑”字奠定全詩寧靜的基調。夜幕降臨,人來至少,詩人慢慢踱步溪谷,內心寧靜淡泊,又富于幽情雅致,聞得春桂飄香,聽得花落有聲。頷聯從桂花落的局部視點轉移到整體山谷的描繪。夜晚的山谷慢慢安靜下來,充盈其間的只是靜謐,花兒歇息,鳥兒打盹,與白天鳥語花香、百花爭妍的喧囂鬧騰相比,更多的只是空靈。空靈的不僅是夜間的山谷,還有詩人作為禪者的心境,唯其心境灑脫,才能捕捉到到別人無法感知的情景。由此,詩人才可以好好感受夜晚春谷的別樣精致,譬如月驚鳥鳴。頷聯月亮慢慢從云縫中探出頭,山谷慢慢由暗到亮,打盹的鳥兒誤以為是天亮時分,遂啁啾春谷,月出無聲,而山鳥驚飛,此乃動靜相稱的藝術佳境。詩人以閑適安然的禪意入詩,寫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展現一幅寧靜悠然的春夜溪澗圖。

三、譯文對比分析

譯文1②

Free and at peace.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When the moon rises and the birds are roused,their desultory chirping only accents the deep hush of dales.

(Tr:翁顯良)

譯文2③

Bird桟hirping Hollow

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

The night is quiet,the spring mount empty.

The moon’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

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

(Tr:孫大雨)

譯文3④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Startles--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Tr:Wai-Lim Yi)

譯文4⑤

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When night comes,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

(Tr:許淵沖)

譯文5⑥

The Warble Ravine

In quiet hear how bay-flowers fall to the ground—

The vernal hills at night are void around!

At times the birds are startled by the moon,

Whose climb is heard in the dale with a warbling tune.

(Tr:王寶童)

以上譯文1為非詩化譯體,譯文2、3為詩化非韻體譯法,譯文4、5為韻體譯法。以下從音韻、形態(tài)和意境三方面對譯文進行分析對比。

(一)音韻美

詩歌中的韻是重要的音美因素。韻可以使詩歌音律和節(jié)奏產生和諧的聽覺審美滿足。五言絕句特有的音律體式與原詩獨特的音律搭配起到節(jié)奏和諧,韻律優(yōu)美的效果。原詩第二行和第四行末尾押ong韻,營造一種深山古剎的悠遠鐘聲久久回蕩的效果,從而使山谷顯得更加空曠寂寥,對烘托詩意起到很大作用。

譯文1(以下稱翁譯)采用散文體譯詩,行內有元音韻(assonance),如第一行的free,peace,sweet,第二行的fall,dissolve,void,第四行的desultory,accent等。Ungerer與Schmid(2008:306)認為前元音(front vowel)/i/代表細微、明快、愉快的情感,這和原詩意圖營造的閑適靜謐的氛圍交相輝映。前元音/e/同樣展現積極明快的色調,讓人聯想到月出鳥驚,繞樹三匝,相向和鳴的景象。后元音(back vowel)//傳達一種低沉肅穆,顯示一切歸于寧靜,進入空靈。翁譯雖在行內韻上處理巧妙匠心獨用,但行末押韻不工整。譯文2(以下稱孫譯)同譯文3(以下稱Wai譯)不押尾韻,獨押行內韻。如孫譯中第二行night,quiet,第三行rise,frighten,第四行cry,springtide。雙元音(diphthong)/ai/同樣營造明快生動的意象。Wai譯類同。譯文4(以下稱許譯)押ABAB韻。譯文5(以下稱王譯)押AABB韻,兩行一韻。許淵沖先生認為要從押韻、重復和節(jié)奏三方面體現譯詩的音樂美,做到“音似”,而沒必要在譯詩時同原詩一樣也是第一、二、四句押韻。許譯和王譯都沒有被原詩的格律所束縛,變通用韻,采用兩行一韻的方式,帶著腳鐐跳舞卻跳得真好。翁譯、孫譯和Wai譯的詩歌行末選擇無韻,優(yōu)點是不受格律的束縛,語言準確流暢,不足之處是缺乏詩歌的音樂美。韻體詩如許譯和王譯看來整齊醒目,讀來詩味濃厚。

再來看節(jié)奏。漢詩的節(jié)奏是由平仄相互交替來實現的,王力(2000:133)提到:“律句的節(jié)奏,是以每兩個音節(jié)(即兩個字)作為一個節(jié)奏單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則最后一個字單獨成為一個節(jié)奏單位。”鑒于此,原詩的節(jié)奏可以做以下劃分: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全詩的平仄格式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每聯上下句基本相對,合乎古詩格律的基本規(guī)律。同時以平聲字居多,ong韻襯托出山林的空曠寂寥。全詩兩句,分四行,每行都是五言三頓,整體節(jié)奏滿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第三行一個“驚”字單獨為一頓,這一頓,既讓讀者從先前的靜謐感受到了聲響,又讓山谷有了鳥鳴有了生機。翁譯的散體譯法在節(jié)奏感方面沒有詩體譯文來的強烈,這也是散文體譯詩的不足之處。孫譯每行的音節(jié)數分別為:12/10/9/11,第二、三行的重讀、非重讀音節(jié)(分別以“-”“/”表示,下同)排列狀況如下:

-/-/- -/-/-(10)-/-/-/-/-(9)

大致采用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來處理古詩的音頓。Wai譯每行的音節(jié)數分別為:8/9/7/8,第一、三行大致采用揚抑格(trochee),其音節(jié)的排列狀況如下:

/-/-/-/-(8)/-/- - -/(9)

Wai譯音節(jié)較少,節(jié)奏明快。許譯音節(jié)數分別為:10/10/9/10,重讀、非重讀音節(jié)排列狀況如下:

-/-/-/-/-/(10)-/-/-/-/-/(10)

-/-/-/-/-(9)-/-/-/-/-/(10)

由此可見,許譯較之其他譯法更符合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的格律,以英語詩歌的音步來譯漢語詩歌的音頓,保留了原詩的節(jié)奏美感,漢語詩歌的格律美在另一種語言中得以延續(xù)與保值。王譯的音節(jié)數與重讀、非重讀音節(jié)的排列狀況如下:

-/-/-/-/- -/(11)-/-/-/-/-/(10)

-/-/-/- -/(9)-/-/- -/- -//(12)

由此可見,王譯第二句滿足嚴格的抑揚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的要求,其他行稍有不對應,相比之下,許譯在音步節(jié)奏方面更勝一籌。

(二)形態(tài)美

文藝美學家瑞恰茲(A.Richards)認為好詩是各方面平衡的結果,對立的平衡是最有價值的審美反應的基礎。(參見胡經之、王岳川,1994:212)漢詩的對仗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從外部形態(tài)看,原詩四句,每行5字,組成規(guī)則的矩形。從內部看,首聯和頷聯構成工對⑦,“人閑”工對“夜靜”,“桂花”工對“春山”,“落”對“空”。頸聯與尾聯構成流水對。對仗構成本詩形態(tài)美的重要因素。

翁譯采用散文體譯詩,形態(tài)自由散漫,沒能傳達原詩的四行工整結構。孫譯和Wai譯在外部形態(tài)上更接近原詩,不過孫譯整體音節(jié)數(12/10/9/11)偏多,偏差較大,虛詞(13個)過多,略顯冗余。Wai譯整體音節(jié)數(8/9/7/8)較均齊,偏差小,用詞簡練,結構緊湊。孫譯在第二、三句采用平行結構,一定程度上還原了原詩的對仗美。Wai譯前三句均有平行結構,每行分兩小句,每句為主謂結構,互相映襯,對仗工整,很好地重現了漢語詩歌無與倫比之對仗美。再看許譯和王譯。兩者在外形上近似原詩。許譯的五音步(pentameter)在音韻上最近接原詩,音節(jié)數(10/10/9/10)最為均勻齊整,偏差最小。不過句式各不相同,難以再現原詩的對仗美。且虛詞(7個)較Wai譯要多,外形的齊整上較遜于Wai譯。王譯音節(jié)數(11/10/9/12)偏差較許譯大,句式各一,沒能表現原詩的對稱之美。孫譯、Wai譯、許譯和王譯外形上近似英語四行詩體(quatrain),其中Wai譯在外部形態(tài)及對仗方面最接近原作,語言簡潔,結構對稱,傳達了漢詩的形態(tài)美。

(三)意境美

詩貴意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境界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何以謂之意境,王國維認為,“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即是說意境就是將詩中描繪的自然景色與意欲表達的思想情感合二為一的藝術境界。由于受禪學思想的影響,王維往往在詩中借以對自然山水的刻畫,而創(chuàng)造出清新自然、空靈幽遠的禪境。胡應麟在《詩藪》(1979:119)⑧中說:“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王維以禪入詩,含蓄而不著痕跡,意境高遠。《鳥鳴澗》中的禪意主要體現空靈與動靜結合方面?,F從標題開始分析譯詩對其意境的傳達。

“鳥鳴澗”為偏正結構,意指有鳥啼鳴的山澗。翁譯為Stillness Audible(聽得見的寂靜),雖沒有逐字翻譯,卻巧妙地利用通感(synaesthesia)傳達了詩文內部意欲表達的動靜相稱的境界。稱得上是佳譯。五種譯文除了翁譯外都用直譯,以偏正短語的形式呈現,“澗”在《新華字典》中釋義為“山間流水的溝”。因此,Wai譯為“stream”也未嘗不可,其他三譯分別為:hollow,dale,ravine。在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⑨中,“hollow”的釋義為:(also Hollow)a valley,而“valley”的釋義為:an area of low land between hills or mountains,often with a river running through it(山與山之間常有河流流經的低地),這一解釋正好與原詩所指相契合。而“dale”的釋義:literary or northern,a valley,與“hollow”義同。“Ravine”的解釋為:a deep narrow valley with steep sides,是指峽谷、深谷,這與原詩營造的靜穆、安寧的意境有出入,因此不能看作意象上對等的翻譯??梢娫谝饩车膶Φ壬希?ldquo;hollow”與“dale”最為契合。

“人閑”究竟指誰,詩中并未點明,而譯成英文卻不得不考慮其所指。葛瑞漢認為:“把中文的表現力發(fā)揮到極致的晚唐詩如果加入與印歐語言不相干的準確的人稱、數和時態(tài),詩意可能會遭到嚴重破壞……僅僅由于英語語法要求動詞要有主語而加上的‘我’字可以使一首詩整個偏向一種自以為是或自我憐憫的情緒。”⑩筆者認為不一定要糾結此處的人是單個還是多數,原詩的“閑”說明沒人打擾,內心安然寧靜,才能聽到桂花飄落的聲響,因此若能譯出“人閑”背后的“心靜”亦可。翁譯沒有直接處理人稱單復數,一句“free and at peace”營造出幽靜安寧,緊接著一詞“let”似有正是“free and peace”將“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之感,正是空谷悠然,不鬧喧囂,才聽見了花落的聲音,傳達了靜中生動,動靜相襯的美感。孫譯第一句似乎并未處理“人閑”,轉而寫到月華照亮大地。這一處理可能與對“桂花”意象的理解有關。因古人傳說月中有桂樹而常以“桂”代稱“月”,而“花”與“華”同音,由此,有學者認為此處“桂花”即指“月華”,所以才有孫譯第一行中的“light beams of the moon”。既然月光已經照耀山谷,為何頸聯又再言“月出”并“驚山鳥”呢?是否多余或自相矛盾?一般認為此處桂花非他物,只是開在春天的春桂。孫譯在對原詩意象的把握上失準,所譯“月華”也與原文相距甚遠。Wai譯將人處理為單數,比較符合原詩的意境,人定不在多數,否則嘈雜四起,桂花的飄落也無從知曉。許譯從直譯層面將隱含的“我”翻譯出來。然而,只是做到這一點還不夠,“人”之單復數問題是服務于靜謐意境而營造的。增譯了表示感知的“unenjoyed”一詞,詩人能聽見花瓣飄落的聲音,足見心境如何空靈,以此襯托出山谷之幽靜。然而前面說到詩人以禪入詩,心態(tài)淡然安寧,陰晴圓缺自有定數,不為花開花落而悲喜,整首詩透露的情感是明朗安靜的,因此譯文用“unenjoyed”似乎不妥。王譯避開對“人”字的直接翻譯,將“閑”字背后的意義所指意譯出來,也算是曲徑通幽,曲線譯詩了。在首聯意象的處理上,除孫譯與原詩意旨有所偏移外,其他四譯均不同程度地傳達了原詩寧靜的旨意。Wai譯和許譯正面翻譯“人閑”,王譯和翁譯側面譯詩,其中翁譯更勝一籌。

頷聯“空”字的翻譯多集中在“empty”和“void”上,“原詩表達了詩人對“入空”境界的向往,同樣含有宗教色彩的“empty”,表達內心沉寂,與“空”實質上是深層次的轉換,即虛與虛的轉換”(楊艷妮,2010:21)??梢姡?種英譯本對空的譯介平分秋色。如果說“人閑”與“桂花落”是以動襯靜,動靜結合,那么“夜靜”與“春山空”則是交相輝映。在對這兩個意象的處理上,翁譯和許譯尤顯得技高一籌。許譯通過狀語從句翻譯“夜靜”,交代時間,“青山空”譯為主句,“dissolve into”有一種夜色慢慢遁入空靈之感,與“comes”的動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此處動靜相稱,相得益彰。翁譯用一主謂結構翻譯“夜靜”,一個“fall”似有夜幕突降之意,“dissolve into”夜色如水般悄然潛入,一降一潛,一動一靜,相映成趣,原詩的靜止狀態(tài)在譯文中變?yōu)橐粋€由動逐漸到靜的過程。與許譯有異曲同工之妙。王譯用一個主系表結構將“夜靜”與“春山空”兩個意象結合在一起,但少了動靜結合的意境之美。其他譯法,只是給出了原詩字面意思,如:the night is quiet,quiet night;the spring mountain empty…,“夜靜”與“春山”兩個意象沒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只是兩個獨立意象的堆砌,略顯突兀。

原詩的后兩聯組成流水對。這是翁譯、孫譯和王譯將最后兩聯聯袂譯為一句,分做兩行,保留了原詩意義的完整之優(yōu)點所在。再看個別詞的處理。“月出”的動作均采用“rise”或其相應形式,“驚”字的譯詞有rouse,frighten,startle,arouse等,Oxford Dictionary Online?給出的“rouse”的解釋與“arouse”的相類似:cause to stop sleeping;cease to sleep or to be inactive;wake up/awaken (someone) from sleep,讓人聯想到,月光慢慢從云層中探出臉,銀光悄然撒向山谷,正在打盹休憩的鳥兒們感受到一絲亮光,輕柔惺忪睡眼,以為是天明,便開始囀鳴。此外給出“startle”的釋義為“cause to feel sudden shock or alarm”,有驚嚇之嫌,似有不妥。關于“鳴”,從全詩整體意境來考察,鳥被月光驚醒后的鳴叫絕不是驚叫悲啼,否則就破壞了前面營造的安寧悠然的氛圍;再從詩人所處時代考慮,這里的鳥驚絕不是兵荒馬亂的晚唐,連鳥獸也不免惶恐的“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王維身處盛唐,詩中的花落、月出、鳥驚,其實組成的是一幅安靜祥和的畫面,折射出盛唐和平安定的社會氛圍。因此“鳴”的翻譯傾向于表示悅耳歡唱的婉轉低吟,如:sing,twitter,chirp,warble等,而孫譯cry在Oxford Dictionary Online中給出的釋義為:(of a bird or other animal)make a loud characteristic call(大叫,大喊),似有不妥。綜上,在對最后兩聯的處理上,翁譯將月出鳥驚譯為時間狀語從句,將鳥鳴春澗譯為主句,這樣以“moon rises”和“birds rouse”為背景來襯托作為圖形的“desultory chirping”,翁譯通過英語主從句的表意主次來翻譯漢詩意象的動靜相襯,可謂殊途同歸,曲徑通幽。Wai譯對最后兩聯的處理上,欠缺意象間的粘連。與其他譯文不同的是,Wai譯將“鳥”處理為單數,初看和實際情況有些不妥,但以一只鳥的驚鳴為特寫,進而引發(fā)對眾多鳥鳴的聯想也算是重現了原詩含蓄悠遠的意境美。孫譯對后兩句的處理與Wai譯在結構上相似,但“bird”所用復數,在意境的留白上稍遜一籌。許譯通過兩個簡單句將月出、鳥驚、鳴囀的意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rising”修飾“moon”,有一種月亮緩緩升起的輕柔之美,然而這柔美的月出之光竟然驚醒了正在熟睡的鳥兒,可見周遭環(huán)境是如何之安寧幽靜,“arouse”和“sing”這兩個動作一下子將寧靜的景色激活,隨之而來的鳥鳴啁啾將春意溢滿溪谷,這樣讓激活的景色慢慢漸入平靜,由靜轉動再入靜,可謂妙筆生花,自然天成,譯詩竟然勝過原詩。王譯雖然用關系從句將兩句粘合在一起,但是主從句均選用被動句使得整幅畫面趨于靜止被動,少了一絲活力,在意境的烘托方面沒有許譯和翁譯的動靜結合來的巧妙。綜上所述,在意境的營造和烘托方面,翁譯和許譯處理地最為出彩,無論是選詞的精準還是動靜相稱的刻畫都于細微處見含蓄雋永,他譯或是在選詞、原詩理解或是在意境的組合方面略顯不足。

從形態(tài)角度看,Wai譯行與行之間(除最后一行外)結構對仗緊湊,每行字數均齊,組成較規(guī)整的矩形與原詩的四行詩體相配。王譯與之類似。許譯也較規(guī)整,只是行與行之間的對仗沒能顧及。從音韻上看,翁譯為散文體,更顯表達的流暢與自由,采用行內元音韻,再現了原詩尾韻所傳達的空曠寂寥的意境。許譯則用英語詩歌的抑揚格五音步和ABAB尾韻對等地傳達了漢詩的對仗與用韻的精妙,可謂匠心獨運的佳譯。在意境的再現方面,許譯和翁譯同樣更勝一籌,從選詞的精巧到意象的有機結合到動靜相稱的微妙傳達,無不見其匠心。綜合以上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翻譯標準,許譯和翁譯更勝一籌。

四、結語

在漢詩英譯中,以詩譯詩的方法受到大多數人的推崇。因為詩歌是嚴格依照音韻、節(jié)奏和意象的審美規(guī)約來遣詞造句的,“這種形式具有較為全面地再現或保持原作詩歌美學價值的潛在功能”(高陽懿,1997:96),這種美學價值就體現在詩歌的神與形上。詩歌的“神”主要是意象與意境,“形”主要指節(jié)奏與音韻,“形”與“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卓振英(2002:32)認為:“漢詩英譯的最高境界應是形神兼?zhèn)洹?rdquo;馮慶華(2002:216)認為“原詩是一件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品,譯詩也須是一件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品。寫詩講求音形意三美,譯詩就不可只滿足于達意,必須力求傳神,保存詩的藝術性,音、形、意三者均美。”許淵沖先生提出的譯詩三美:音美、形美、意美,是說譯詩不僅要照顧到原詩的音韻和形式,重要的是保留原詩的意境和神韻,重在神似而不僅僅是形同。本文通過對《鳥鳴澗》五種譯本的分析解讀,認為漢詩的音韻、對仗、節(jié)奏均齊,可以借助英詩的抑揚格律與音步、整齊一致的句子結構、四行詩體等來傳達,而非完全不可譯。漢詩的意境主要體現在詩歌意象的選取,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的運用上,反映在英語詩歌中即是選詞和意象的粘合——以何種英語句式組合所選意象。譯詩若做到形態(tài)、音韻和意象上的考慮,選詞精當,句式與意象契合粘連,則負起了對原詩作者,對外國讀者,對藝術的責任。?至此,譯詩才能像原詩一般妙手偶得,渾然天成。

 

(本文為華僑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項目[項目編號:1511311911]。)

 

注釋:

①本文簡單化分的詩化翻譯與非詩化翻譯參考卓振英《漢詩英譯方法比較研究》中的分類:非詩化譯法(Non-Versified Translation),韻體譯法(Rhymed Versification),和非韻體譯法(Unrhymed versification)。

②翁顯良.古詩英譯.[J].現代外語,1979,(2).

③孫大雨譯.古詩文英譯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46.

④轉錄自Hamill,Sam,Hiding in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March-April 1993v22 n2 p45中Wai-Lim Yip的譯文。

⑤許淵沖譯.唐宋詩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44.

⑥王寶童譯.王維詩百首:英漢對照.[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133.

⑦工對:王力先生認為“在一個對聯中,只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原詩前兩聯有兩個工對,因此整體可以算做工對。(詩詞格律,2002:50)

⑧楊艷妮《王維<鳥鳴澗>英譯文的審美再現》,《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0,(3):20.

⑨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

⑩李氣糾,李世琴.《古典詩歌翻譯的審美再現》《湘南學院學報》2009,(4)k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

l仿擬林語堂在《論翻譯》中對翻譯標準問題的三條責任之說:以譯者所負的責任而言,第一是譯者對原著者的責任,第二是譯者對中國讀者的責任,第三是譯者對藝術的責任。

 

參考文獻:

[1]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2]馮慶華.文體翻譯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15-217.

[3]高陽懿.評秦觀(鵲橋仙)的三種英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7,(3):92-96.

[4]胡經之,王岳川.文藝學美學方法論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2.

[5]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9.

[6]王力.詩詞格律[M].北京:中華書局,2000:133.

[7]楊艷妮.王維《鳥鳴澗》英譯文的審美再現[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1.

[8]楊自檢,劉學云.翻譯新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9-51.

[9]卓振英.漢詩英譯方法比較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32.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