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影視教學論文范文

影視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影視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影視教學論文

第1篇:影視教學論文范文

(一)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堂授課內容,加深理解

教育心理研究發(fā)現,學生在初中階段理解能力依然不高,因此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的較為抽象的知識學生一般不能很好地進行消化理解,經常就是囫圇吞棗,而歷史影視資料作為一種較為直觀性的教學手段,它可以給學生提供更為感性、形象的知識,將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抽象知識轉化為更加具體的知識,進一步減少學生學習抽象知識的難度,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例如教師在講授三大戰(zhàn)役的過程中就可以借助于影視劇《三大戰(zhàn)役》,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是如何英勇作戰(zhàn),解放全中國的,這樣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就更好的了解了這一塊的知識,更好地掌握這一塊的知識。

(二)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主動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直觀性教學可以充分向學生展示事物的內部結構,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發(fā)展概況,可以充分地幫助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事情的能力和方法。在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借助于一定的影視資料,可以將某些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更為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某一歷史階段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有助于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某一歷史事件、人物的發(fā)展脈絡,例如教師在講述《》這一塊的知識的時候,就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歷史影視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從到是如何進行的,以及在中國的傳播的過程等,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這一時期工人階級的斗爭以及他們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歷史舞臺的,這對于逐漸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等都是有好處的。

(三)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傳統課堂上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更加重視歷史知識點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新課改要求在重視歷史知識的傳授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培養(yǎng)學生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通過歷史教學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某一方面歷史的發(fā)展,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歷史責任感。而歷史影視資料更為直觀性的特點恰恰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感悟,在促使他們更為直觀地了解某一方面歷史事實的過程中激發(fā)他們的情感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責任感。

二、歷史影視資料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影視資料作為一種重要的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在全國各地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應該看到,由于使用不當目前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問題,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使用歷史影視資料也應該做到科學合理,正確發(fā)揮它們的作用。

(一)要注意講解和直觀的有機結合

毫無疑問,歷史影視資料具有更好的直觀性,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某一方面的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但是直觀并非是讓學生一味地看,而是要在歷史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目的的觀看,不少教師在放映有關歷史影視資料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將講解和直觀結合起來,結果學生只是很有興趣地觀看,看完之后并沒有很好地將其和課堂內容結合起來,結果浪費了時間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使用歷史影視資料的過程中要很好地將直觀和自己的講解結合起來,通過講解解答學生在觀看中的困惑,引導學生將歷史影視資料和課堂內容結合起來,更深地去理解知識。

(二)防止歷史影視資料直觀的濫用

應該看到,歷史影視資料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其本身并不能代替歷史教學的過程,直觀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不是教學的目的,其本身應該是輔助教師的教學活動的,因此,一節(jié)歷史課是否應該使用歷史影視資料、采用什么方式、什么時候應該使用歷史影視資料、什么地點使用等都需要教師來根據本節(jié)歷史課堂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決定,如果教室在這一過程中一味追求歷史影視資料的直觀性,一上課就直接放映有關的歷史影視資料,那么就會導致直觀過多,不僅浪費了事件,更嚴重的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三、總結

第2篇:影視教學論文范文

英語實踐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課堂中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在教學中開展一定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達到學生在生活中能實現英語實際運用的效果。英語作為語言類的教學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注重書本知識的教學,應該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實現教學應用于生活。同時,對于英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在未來也將進行英語教學的工作,承擔著教導他人的工作,因此,英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的培養(yǎng)更需要重視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同時,不僅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也應該設置相應的教育實踐活動,注重英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的英語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自己應該有學習意思,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yǎng),為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英語教育實踐教學模式的現狀

針對師范院校和外語學院對英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教育實踐調查發(fā)現,英語課堂上,教師基本上實現了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但是在教育見習方面,多數學校不能實現教育見習的目的。師范院校中80%的學生只進行過一次教育實習,實習時間大約在1-2個月,外語院校中教育見習現象更少見,只有50%的學生進行過一次教育實習,實習時間大多控制在1個月范圍。由于見習時間短,相應的教學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不能實現教育見習的根本目的。

三、英語教育專業(yè)的實踐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實踐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學校針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安排的教育實踐課程雖然被納入教學計劃中,但是并沒有很高的重視程度。主要的問題在于教育實踐次數少、時間短,隨意程度高,不能形成系統的教學模式。學校安排學生進行教育實踐的次數大多數是1次或2次,時間控制在1個月左右,在短時間內學生不能完成聽課、試講、班級管理等多項教育工作,使學生在進行教育實習時只是形式主義。而在實踐課程上也出現了一定問題,教育實踐課程單一,學生通常只進行聽課內容,對于班級的管理、學校教研等活動都不能參與,導致學生不能對教學情境有真正的理解和反思,使教育實習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不能實現教育實習的效果。

2.學校的顧慮和困境

(1)中小學校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中小學校注重學生成績,對于高校推行的新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存在懷疑態(tài)度,擔心實習教師影響學校學生的學習狀況,造成實習教師走后,原本的教師不能進行正常的授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實習學校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承擔實習教師的指導工作,而且實習教師的實習經費并不能完全解決他們的支出,學校需要自己擔負這部分費用,增加學校的經濟開銷。因此,很多實習學校對實習教師進入學校持抵觸心理。

(2)高等院校的問題。高等院校的教師本身已經遠離基礎教育多年,教育方法已經形成一種定勢,具有一定的系統化、學術化的特點,在指導學生教育經驗時不適用于中小學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理論與實踐不能很好的結合。同時,由于近幾年高等院校擴招現象的普遍發(fā)生,學校學生的數量驟多,學校在進行學生教育實踐活動時經濟壓力大,加大了學生進行教育實踐的難度。

四、英語實踐教學模式的改變策略

1.重視教育實踐的作用。我國傳統的高校教育模式存在著重學術輕教育的現象,導致教育專業(yè)的學生從學校出來只擁有英語專業(yè)知識而沒有英語教學能力。學校應該提升教育實踐的地位,充分認識到教育實踐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還是對學生教育能力的職前培養(yǎng),對提高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和教育素養(yǎng)有關鍵性作用。學校加大教育實踐的管理力度,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對教育實踐的重視程度,學生在進行實踐活動時就會更用心,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整體提升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教學能力。

2.加強高等院校與中小學校的合作。由于教育實踐活動是兩個學校進行合作的項目,只有兩個學校都能積極的進行配合,才能將教育實踐活動正常運行下去。因此,應該改變兩所學校的合作模式,形成一種共生狀態(tài),高等院校為中小學校從知識理論層面培養(yǎng)學生,使學生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中小學主要培養(yǎng)新教師的教學能力,接受新教師的新的教學理念,從而實現兩所學校的雙贏,使新教師完成理論與實踐全面融合的能力要求。

五、總結

第3篇:影視教學論文范文

通過交互式多維的教學策略,進行文化知識讀的輸入,說的輸出,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神經,將被動地吸收轉化為主動的表達,以多樣化的口語活動開展更多元化的教學課堂。

一、新世紀的英美文化教學

(一)演進中的交互式教學理念

交互式語言教學(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當今越來越被廣泛運用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強調教學的核心在于交際,將語言視為實現人際關系和進行人與人之間社會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則是自動性、內在動機、策略輸入、面對風險、語言和文化的聯系、交互性語言以及交際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學同時涉及了學生和教師兩個角色的元素,師生通過語言交際和互動來完成課堂實踐,傳統的交互式教學理念只是要求一個教師與少數學生之間展開,然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教學手段的日新月異,交互教學的課堂已經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機交互等多維的模式。作為語言學習主體的學生,即是交互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不僅應該和老師之間有互動的過程,還必須投入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游戲與競賽的環(huán)境當中去。英語教學課堂搭建了一個人與人對話,人與人溝通的平臺,更借助多媒體計算機的有效利用,進行盡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動。這一模式無疑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能動性,培養(yǎng)一定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探索精神,還能夠樹立團隊意識與合作觀念,將語言學習有效性最大化。

(二)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必然聯系

在二十世紀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時代,英語教育必須緊跟步伐,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針對生源的特點,結合辦學的條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語教學道路并取得相應的成效。英語教育并不滿足于語言技能的訓練,而是將語言知識、應用能力、學習策略、文化交流廣貫穿一致,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學主要指英美國家文化知識的教與學。從英美文化知識的功能角度看,可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種。知識文化,包括哲學、文學、藝術、歷史、宗教等領域。這類知識常被稱為事實文化和成就文化,關于此類知識的學習能讓學生對英美文化有個大致的了解。而交際文化則側重兩方面內容:一是關于一個民族的日常言語行為,包括問候、致謝、道歉、稱呼語等;二是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語、謙遜語、客套語、禁忌語等詞語的運用。這種文化知識常被稱為行為文化,是屬于英語文化意識范圍的知識,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對這種文化意識差異的理解是決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順利和成功的關鍵。英語學習者只有掌握好這兩類英美國家文化知識,才能較好地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課堂教學

第4篇:影視教學論文范文

一個大學數學教授不會解不出高考數學試題,而一個大學中文系的教授,卻可能對一些高考語文試題感到束手無策。這一奇特現象。便是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既成事實的語文應試教學所造成的尷尬后果。

歷年參加語文高考閱卷的人員中,大學教師居多。這些人中有專家、教授,也不乏才華橫溢者,然而面對試卷,他們卻常感一時無從答題,即使有人最終能做出答案,也須花出比高考規(guī)定多得多的時間,答題的速度遠不能和高考考生相比。那么我們的考生水平真的比大學教師強得多?事實并非如此,只能說考生的應試能力(即解題技巧、答題速度)確實達到一定水平,而真正的語文能力卻未必真正達到相應的水平。這從能夠反映語文能力的作文和現代文閱讀中可以看出。就高考作文來看:作文內容不充實、詞語貧乏、句子不通順、不連貫的現象比較嚴重。語文應試教學的不良后果已敲響了長鳴的警鐘,逼使我們進行反思并尋求科學的出路。

一、扭曲的應試、變形的課堂

各級考試已不只是考察學生學習態(tài)度、知識掌握的一種形式,而且早已成為考評教師業(yè)務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各級考試后的成績排隊,不僅顯示了各個學生的成績優(yōu)劣,同時也“排”出了任課老師的工作態(tài)度、教學能力。校方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及排名次情況來發(fā)放教師的獎金數額,甚至作為評聘職稱的標準,這些早已成為“公認”的評價標準。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更形成了從學生、家庭、學校及社會只重分數不管其余的不爭事實。在考試的層層壓力下,教師的心弦越繃越緊,課堂教學處在應試陰影中。教師鉆研教材實則成了鉆研教參,為提高對試題的命中率,教參成了教師須臾不敢脫離的護身符,對于教參中的重點、要點無一遺漏地“宣讀”給學生聽,整篇課文的教學,所有主要東西還是由教師自己講、學生記。對教學的研究變?yōu)閷Ω骷壐黝愒囶}的研究。尤其是隨著高考語文命題的標準化,各級語文命題也隨之標準化?!皹藴驶闭n堂教學就應運而生了。本應生動活潑,甚至還要最豐富的情感參與的語文教學,變成了猶如工廠生產線似的標準化操作,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凡此種種應試教學的現狀都嚴重危害著正常的語文教學,如朗讀課在很大程度上被取消,討論課變成了簡單化的“滿堂問”,標準化試題取代了應有的讀寫訓練,教師常常只滿足于在這種訓練中畫上幾個簡單的符號……如此這般,在應試能力、解題技巧提高的背后就是語文智能的退化和停滯?!伴L期的應試教育不但把孩子毀了,也把老師毀了,老師的退化不亞于孩子,而且比孩子更可怕。當一個教師退化為一部古板的機器時,他怎么能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知識的穿透力去影響學生?!盵1]

1990年制訂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必須教學生學好課文和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語文基本訓練,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這里已經明確了語文教學的本來目的就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文知識是研究語言文學及其運用方式與方法的各種理論知識。學好語文基礎知識對于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培養(yǎng)和發(fā)展語文能力確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學好語文基礎知識畢竟不是我們語文的教學目的,而只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手段,因而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必須“緊密聯系學生聽說讀寫實際”,必須“著重于運用”,也就是說語文知識對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指導作用,必須依賴于言語實踐。正如一個乒乓球運動員,他所掌握的運動學理論知識及對各種打法的研究對其訓練確有指導作用,而要取得冠軍,卻要靠長期堅持不懈的打球實踐。同樣,單純地學習語文知識或以語文知識的研究來取代語文能力的訓練是絕對行不通的。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洞缶V》指出: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教學生一定數量的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范文章。“但這種學習,其目的是要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領悟或改造仿作,不斷地積累和豐富詞語詞匯,從而逐漸掌握優(yōu)美地表情達意的熟練技能”[2]再者,語文知識也要和課文結合起來教學,課文是章法、寫法分析的基礎,離開具體的語言材料去學習章法、寫法只能是表面的、膚淺的、空洞的??傊?,教學生學好課文同樣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有一種理解,以為掌握了語文知識、學好了課文就具有了語文能力,因而我們的各級語文測試,把語文知識的傳授和對課文的理解,作為測試的目標,甚至將此與對語文能力的測驗平起平坐。

這樣,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就變的模糊不清了。教師為教知識而教,語文知識越來越多地進入語文課堂,知識也越來越系統。課文則被肢解成了一堆語文知識材料,用大量的時間去分析這些材料中的相關的語文知識,對每篇課文進行全面的語言形式、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的剖析,目的是讓學生聽懂、記牢,有的還將語文材料直接演繹成一些語文知識性的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以鞏固記憶效果,以為這樣就是做到了講練結合。但究其實,卻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更沒有了語感的訓練。其結果就是學生平時只滿足于你講我聽,你講我記,只是到了復習迎考時才辛辛苦苦地去死記硬背一些課文中的語言知識。不少學生在學完、考完之后,居然連課文都未完整地看過一遍!那么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未能從學過的課文中獲得至關重要的語感體驗,而且連學來的一些課文知識和語言知識也很快遺忘了。

二、著眼于閱讀、復歸于言語

國家教委決定,從1995年起,我國將全面實行“新高考制”。語文學科高考新特點是:更為注重學生能力的考查和素質的提高,考試材料不直接從教材中選取。這無疑將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一個新的契機,使我們叫了幾十年的語文教學改革真正有了走向科學化的可能。也使我們語文教師徹底拋棄應試教學的沉重枷鎖、從應試教學模式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探索符合語文學習科學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有了可能。

總的來說,中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祖國母語,通過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來靈活自如地運用漢語,使之成為人生的一項基本技能。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摒棄語文教學的應試理念,把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推到首要的地位。以筆者之見,中學語文的聽說讀寫教學,有兩個途徑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閱讀,二是言語的科學分析。

語文教學應以閱讀為基本方法。有識之士大抵贊同這樣的看法:培養(yǎng)語感是學好語文的前提。應試教學的結果培養(yǎng)不了學生語感,反倒破壞了學生的語感。而閱讀正是培養(yǎng)語感的必要途徑。閱讀不同于朗讀,雖有專家認為朗讀法是語文科的第一教學法,筆者對此不敢茍同。閱讀可分為默讀和朗讀。默讀的過程有思維的參考,伴隨著對課文的理解;朗讀的過程由于聲音的干擾,不利于思索,但容易激感,有助于對課文情境的體驗。二者都可促進語感,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教學中應改變對課文重思想分析和語法分析的習慣作法,要求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閱讀——默讀和朗讀上,同時要求學生盡可能有意識地擴大課外閱讀,學生的語感就能得到明顯加強,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就相應提高了。根據筆者自身學習語文的體會和長期對學生的觀察,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有些學生喜愛閱讀,其語文成績尤其是作文水平高于其他學生。作家的語言運用能力無疑是極高的,雖然他們的學歷有高有低,但毫無例外的是,沒有哪個作家不是聲稱他們從小就酷愛閱讀?!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即此理。中學語文教學把閱讀放在首位,教師的工作重在指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是語文教學走出誤區(qū)的法門之一。

現代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是把語言和言語區(qū)分了開來。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曾指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個人言語活動中的社會部分,是社會成員共有的,不受個人意志的支配,而言語是言語活動中受個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具有個體性的特點。[3]簡單地說,語言的基本構成是詞匯和語法等,表現為一個民族語言的基本材料和運用規(guī)則;言語則是個體對前者的運用過程及其結果。語言帶有相對抽象的理論色彩,而言語則是生動活潑的,與每一個個體心理特點相聯系的聽說讀寫行為及其結果(如文章、作品)。因此,現行的語文應試教學,實際上是把漢語的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等這些主要屬于語言學理論研究的對象,當作了中學生的學習重點,或是把生動個體的言語活動及其成果(如課文)分解成毫無生氣的語言材料和抽象理念(如中心思想等),這對于中學生學習語文而言,無疑是痛苦而事倍功半的。中學生的任務應該是通過學習言語而掌握運用語言的能力,即是學習課文,學會聽說讀寫,而非學習語文理論。當然在學習言語過程中要通過語法、詞匯這些語言規(guī)則和材料來進行,但孰主孰次應是一目了然。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重視言語分析,即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句子的言語語意,了解課文、句子的表意方法。了解它的言語交際功能及特點,以至于掌握文章的作法,而不要再在思想內容和語言符號上打轉,不要以解題的技巧訓練來代替語感和聽說讀寫的訓練。言語分析應成為語文教學走出迷途的又一塊試驗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應試教學造成的語文教育的停滯不前,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但只要廣大教育者能逐漸認識到其嚴重弊端,并敢于拋下包袱參與改革與實驗,語文教學的正確路徑又是能找到的。

注釋:

[1]康健、段躍《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教育?》(《中國青年》1994.4)

第5篇:影視教學論文范文

    一、真正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

    自從夸美紐斯創(chuàng)造班級授課制以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一直成為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其表現形式就是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實,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數學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也是一個情感的交流過程.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由于初中學生年齡特點,既有小學生活潑好動、充滿好奇的特點,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積極因素,鼓勵學生大膽設疑、探索,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喜悅,學習的需要得以實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始終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給學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力,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合理布局課堂結構,優(yōu)化數學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教學目的、目標、重點、難點等教學內容把握得十分準確,同時對時間的把握也應十分嚴格,切忌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在教學過程中,從數量上說,教師要少講;從質量上說,教師要精講;從內容上說,學生易懂的堅決不講.整個教學活動,教師既要注重知識的系統傳授,也要注意給學生以想、說、練的機會.

    優(yōu)化教學方式,主要是指應克服以下幾個傳統的教學“誤區(qū)”:

    1.重內容的講解,輕教材的運用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有不少教師將教材僅僅當成學生的習題集,致使學生不會閱讀課本.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學生聽得懂、學得會,而應使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會學”.實際上,教科書通過正文和例題,并結合使用圖表,加強了對教學內容、特點、要求的分析.會使用教材的學生,往往在認識上更深入一層,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時,教科書還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探索一題多解(證)、一題多復和一題多用.

    2.重結果,輕過程數學

    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應當注意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fā)展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更要重視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展示.在原有的“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不少教師認為,學好數學就是要將概念、定理、公式記熟.誠然,由于初中數學知識相對較少,上述做法可能對暫時的考試成績有用,但對以后的數學學習卻留下了后遺癥.有不少學生在求二次函數y=ax2+bx+c最值時,都熟知結果:當x=-b/(2a)時,y有最值(4ac-b2)/(4a).但卻不會配方法,到高中繼續(xù)學習三角函數最值時發(fā)生了困難.這都是因為只重結果,不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帶來的結果.

    3.重機械的“題型分類”,輕知識系統的歸納

    目前數學教學上的一大弊病就是進行題海戰(zhàn)術,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變成了機械的分類式思維技巧的教學與訓練.其結果導致了考試死記類型、硬套解題方法,對變換形式的問題便束手無策.在素質教育下,應教會學生知識系統的總結.實踐證明,凡是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總是能系統地說出學過的知識系統,在解決問題時,往往能進行縱向、橫向的聯系,從而靈活地處理問題.

    4.重知識的傳授,輕教學的靈活多變

    長期以來,不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用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只注重知識的灌輸,不注意教學教法的改革.他們錯誤地認為教法的革新是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其實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能起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將枯燥而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講述得情趣盎然、淺顯易懂,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凡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努力鉆研,培養(yǎng)學生能力從而達到取得好成績的方法,都應不斷地研究和探索.

    三、加強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yǎng)

    在學習上,不少學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個主要障礙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諸如學得不好不感興趣,遇到難題,不能迎難而上,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結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在教學中應重視對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yǎng).

    1.運用情感手段強化自我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表現是人們普遍具有的心理傾向,自我表現愿望的滿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強.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給予鼓勵和表揚.一般地講,恰當地表揚鼓勵能強化自我效能感.這不僅對表揚和鼓勵的人如此,對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隨著自我效能感的增強,學生的自我表現愿望得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愈加濃厚.公務員之家

    2.挖掘教材的潛在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

    順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潮流,人教社編輯出版的九年義務教材在內容選娶編寫體例上較原有教材都有較大變化:突出了基本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增加可讀性,在加強雙基的同時,也注意了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潛在功能,指導學生讀書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

    3.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毅力

第6篇:影視教學論文范文

那么怎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呢?《英語新課程標準》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作了明確的闡述,特別指出“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睘榱诉_到這個教學目標,我們應該從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fā),精心設計教法,把英語課與活動課相融合,讓學生在活動中快快樂樂學英語。

豐富有趣的英語語言實踐交際活動就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的一個基本途徑。語言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語言信息的輸入和輸出。兒童習得語言是遵循一定的順序和規(guī)律的,他們先對這些語言進行吸收、內化,然后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而如何改進語言輸入的方式,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來擴大學生的語言輸出量則是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我們在這一方面作了一些改革,現介紹如下:

第一階段:模仿表達

語言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可以說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因此英語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教師采用多種方法呈現語言,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在這個階段里,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讓全班每個學生都有開口練習的機會。該階段是學生認識新知的最初過程,因此在課改中應以它為基點,重點思考多種形式的練習,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我在這方面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1.在新知的呈現上注意趣味性。采用實物演示、圖片輔助等方式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全部注意力,盡可能的調動他們聽、視、嗅等各種感官功能的作用。

2.讓學生通過辨聽、觀察、模仿、跟讀、指讀等掌握其基本語音,并能在一定語境中使用。在掌握基本語音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操練方式,如:以小組為單位的競賽、兒童喜愛的游戲如“Isay,youdo”“Followme”等。

3.操練的練習量要高密度,容量大。對于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要從各個角度開展練習,以達到強化、鞏固的作用。

4.由淺入深逐步提高操練的層次,減少機械性的操練,增加有意義的操練。如我在進行《牛津小學英語3A》Unit2教學時,一開始就從Unit1已學單詞“cat、dog、monkey、zebra、elephant、tiger、bird”等動物類單詞入手,采用幻燈圖片演示方法對這些單詞進行復習,然后以句型“Isthisa/an…?”及“What''''sthis/that?”進行“模仿秀”活動,并在活動中自然引出Unit2所要學的顏色類單詞“red、green、blue、yellow、brown、black、white、grey”。接下來采用“涂涂畫畫”(DrawingGame)或“快速反應”(QuickResponse)對新單詞及句型“Whatcolouris/are…?”進行鞏固性操練、練習。當然在此過程中還可采用搶答、指認、猜謎、歌詠、表演、TPR等方法進行舊知的引入和新知的呈現及鞏固。

第二階段:拓展演練

通過前一階段的練習,學生一方面掌握了基礎的新知,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習積極性,特別是一些內向型學生,這種方式更有利于讓他們敢于開口,敢于發(fā)言,從而從根本上杜絕了聾啞英語的現象。在高密度練習量的不斷強化下,學生順利進入拓展演練階段。在此階段中,我們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開展語言運用的各類形式。對于句型教學來說,應該著意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讓他們大膽想象,活絡思維,積極選用積累的語言使"說"出的句子即正確又合理。對于對話教學來說,利用學生從機械操練中樹立起來的信心,抓住他們想說的欲望,設計出話題,讓他們有話可說。

在這個階段我采取了下列措施和方式:

1.開展朗讀比賽教師可以對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鼓勵、表揚,充分發(fā)揮其榜樣作用,達到人人參與的目的。

2.用韻律兒歌進行鞏固練習比如我在教學完《牛津小學英語4B》Unit3What’syourjob?關于職業(yè)的一些單詞后,教學生誦讀了一首兒歌“I’maworker.You’reacook.He’safarmer.She’sanurse.We’reteachers.You’redoctors.They’rewaiters.Wecanworkhardeveryday.”學生誦讀兒歌的時候有板有眼,而且中間的單詞和句型掌握得特別快;接下來我又讓學生自己根據所學的內容編兒歌,發(fā)現他們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都很高,編出來的兒歌各有特色,誦讀起來十分順口,而且還方便記憶,如“Worker,worker,workinafactory.Doctor,doctor,workinahospital.Farmer,farmer,workinafarm.Teacher,teacher,workinaschool.”我感覺讓學生編兒歌一方面鞏固了所學內容,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英語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我認為在“拓展性操練”這個階段適當地使用兒歌,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鞏固、強化的作用,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將新知逐步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3.分角色表演對話要求學生盡可能把該角色的語氣、神態(tài)、動作等比較傳神的表現出來,并可開展一些自評、互評、他評的活動,同時可適當穿插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如我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Unit6Doinghousework/A時,在學生進行對話表演的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自己去體會用英語打電話與我們平時的對話有何不同,然后當一組同學表演完畢后再請大家評論并總結,通過這個過程同學們真正掌握了英語打電話的要求和習慣用語,知道了電話中表示“我是某某?!币谩癟hisis….”,想問“你是某某嗎?”要說“Isthat…?”而不能說“Areyou…?”。

4.設計新的話題讓學生將新知和舊知進行有機組合,圍繞話題展開對話。如在五年級剛開始學習數字(《譯林版小學英語》第2冊)時,我抓住這個契機,因勢利導,設計了"Numbers(數字)"的話題,不給任何要求,只要與數字有關的問題都可以說,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廣闊的空間,有的學生一口氣說出了十多個與之相關的問題。有問必有答,一問一答便成了簡單的對話,多個問答就形成了一個有意義的對話。比如:自己父母的手機號碼,家里的電話號碼,每天乘幾路公共汽車上學,自己的新鉛筆盒多少錢等,在貌似簡單的幾個回合的問答中,學生的真實信息得到了實際意義上的傳遞,語言的交際功能得到了真正的實現。

第三階段:熟練運用,自然交流

量的積累必定引發(fā)質的飛躍,學生們已不滿足于說書上現成的內容,他們需要在真正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英語語言的交際。眾所周知,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學生只有在真實的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其交際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形成。這就是語言輸出的更高的一個層面:自然狀態(tài)下的交流。

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模擬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自由地交流思想,達到初步運用語言的目的。如小商店,小醫(yī)院,小家庭,小公園,小游戲場等等。比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Unit4Halloween時,我針對中國學生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了解得比較少這一現實問題,一方面利用錄像、圖片及網絡資源讓學生了解西方“萬圣節(jié)”的來源以及相關活動,另一方面設計一個“Shop”或“Supermarket”的場景,讓學生準備一些“萬圣節(jié)”活動的常用物品,如“pumpkin”“l(fā)anterns”“masks”等作為道具,請學生先模仿課文中的對話將其生動地表演出來,然后再根據情況和喜好自由地增加調整一些內容,進行對話的改編、創(chuàng)作和表演,結果這堂課學生學得都很投入。這樣的活動練習方式,既體現了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又在最大程度上突出了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得以發(fā)展。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建立一個多媒體、多信息源的教學體系,以保證語言信息輸入、語言操練和語言實踐活動的密度。同時,更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外語學習的意識,讓他們留意生活環(huán)境中的外語信息,如音像資料,報刊雜志,產品標記,傳播媒體,電腦網絡等。這樣既可以增加語言信息的輸入量,也可以提高語言的接觸頻率。信息量越大,知識面就越寬,就越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積極創(chuàng)造,激勵他們的智力活動。

另一方面,在以上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學生的詞匯自學能力、朗讀能力和會話能力明顯得到了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參與意識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也有了明顯進步,但和《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仍有差距。我們想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應更著重于將與教材有關聯的、同時學生又比較感興趣的課外知識適當地引進課堂,并嘗試對現有教材進行有機重組;同時還將思考網絡環(huán)境下的英語教學該怎樣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寬舒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們的學習方式能得到真正的轉變,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書目:

第7篇:影視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物理實驗觀察能力物理理論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始終是研究物理學的重要方法,因此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驗是重要的教學方法,通過演示和實驗不僅能提供學生對所研究的物理現象的感性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實驗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

物理實驗使指人們根據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學儀器設備人為的控制或模擬物理現象,排除干擾,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條件下研究物理規(guī)律的一種活動。物理實驗可以簡化和純化研究過程;可以強化研究條件;可以加速或延緩物理過程;可以重復再現物理過程;可以對物理現象或過程進行定量研究??偠灾锢韺嶒炘谖锢斫虒W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從以下幾點加以說明:

一、物理實驗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師在演示實驗中,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實驗觀察的目的,其次要讓學生觀察實驗的裝置,認真觀察實驗儀器的初始狀態(tài),了解各部分儀器、儀表的作用與功能,使學生對觀察的目的,實驗的儀器裝置有一個整體認識。在做電學實驗時,要先讓學生看清電路。第三,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的發(fā)生和變化過程,演示實驗一般要重復做二至三次,以便于學生反復觀察,紀錄實驗現象、結論,教師還要帶領學生分析思考逐步形成理論。這樣,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對理論知識建立的過程有了較清楚的認識,使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較抽象的理論物理知識,能夠使其久久留與腦海之中,保持較長的記憶時間1。一般地,第一次演示時,讓學生集中觀察發(fā)生的現象,第二次要求學生觀察老師的操作,以便明確現象是怎樣發(fā)生的,第三次讓學生綜合觀察現象發(fā)生的過程及其結果如何。

為了增強演示實驗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在演示實驗前或演示實驗過程中,提出一些思考性的問題,以便引導學生觀察實驗中發(fā)生的現象及現象變化過程,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觀察最需要觀察的事物,并在演示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觀察方法,以及觀察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演示實驗的觀察訓練中可以逐步減少教師的指導,從開始時實驗前做詳細的指導觀察逐步地變?yōu)橛兄攸c地指導觀察。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后,可運用“無聲演示”的方法,即教師在演示前和演示過程中都不講解指導,而只操作給學生觀察,演示結束后,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和過程用科學語言正確描述出來,可以先提一名學生回答,然后請其他學生補充,直至達到要求為止。也可以讓每個學生看完教師的無聲演示后,寫下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和過程,這也是考察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經過這樣反復多次的訓練,即可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通過物理實驗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建立物理理論。

在物理學中,物理規(guī)律一般都是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一些物理學家為了探索自然的規(guī)律,不惜從事十年數十年的艱苦實驗,有的還要冒著生命的危險來進行實驗研究。例如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是經過十年的實驗探索才發(fā)現的,在此之前1820年奧斯特發(fā)現了電流的磁效應,這使善于思考的法拉第由此得到啟發(fā)并提出“磁轉化為電”的設想,1822年法拉第就開始了艱苦漫長的轉磁為電的研究,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終于在1831年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接著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最后成功的實現了磁轉化為電的設想,并經過進一步的實驗探索,總結出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開創(chuàng)了人類的電氣化時代。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是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捕捉雷電”實驗的,并為電學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科學實驗也是發(fā)明家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如美國發(fā)明大王愛迪生曾獲1093項發(fā)明專利,可以說,他的每一項發(fā)明都是通過實驗取得的。例如愛迪生發(fā)明白熾燈時為了尋找燈絲的合適材料,曾先后用1600多種礦物和金屬材料進行反復的實驗,歷時13個月,終于研制成功一只亮度達40燭光的炭化竹絲燈泡2??梢哉f科學實驗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途徑。因為人們只有通過變革自然界的活動才能獲得關于自然界的現象和本質的種種感性材料,并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發(fā)現規(guī)律和建立理論。

三、通過物理實驗可以驗證物理假說,檢驗物理理論。

通過實驗不僅可以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建立物理理論,而且還能驗證物理假說,檢查物理理論的真?zhèn)?。因此,實驗既是建立理論的源泉,又是檢驗理論真理性的標準。例如1956年李政道、楊振寧提出的“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假說,在被吳健雄的鈷—60實驗驗證后,才被公認。法拉第由“電生磁”萌發(fā)的“磁生電”的假說,被實驗驗證后才變?yōu)槲锢硪?guī)律。另一方面一些物理理論被實驗檢驗后不得不拋棄,如亞里士多德的“落體觀念”在統治了物理學兩千多年后被伽利略的實驗證明是錯誤的而被人們拋棄。有如“以太”和“燃素”雖在物理學中存在多年,最終還是被實驗檢驗而宣告并不存在。

作為物理實驗,它之所以能夠充當驗證物理假說的依據,檢驗物理理論的標準,是由于物理實驗具備檢驗科學真理性的根本屬性。物理假說和理論是人們的思維對于自然界規(guī)律性的反映,那么作為檢驗這種反映正確與否的標準不能是理論本身,同時又不能是客觀對象本身,因為作為純粹的客觀對象并不能證明理論與對象是否符合一致;另一方面,作為標準又必須具有把人的思維同客觀世界聯系起來的特性。物理實驗恰恰具備以上作為檢驗標準的條件,所以物理實驗是驗證假說,檢驗理論的標準。

四、通過實驗完善理論體系,發(fā)展物理理論。

第8篇:影視教學論文范文

“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英語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將來自學生的信息納入到實踐教學活動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教學活動與步驟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步驟開展的方法、教學評價等過程。通過使學生融入到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進而使學生更加關注他們參與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否能夠順利而有效地達到,如果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模式和方式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那么將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只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他們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熱情,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他們在語言學習方面的潛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二、“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英語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思路

(一)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隨著現代企事業(yè)單位對人才職業(yè)素質的要求日益增高,單一固定的教學模式和傳統的口口傳授式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F代職業(yè)教育的主流發(fā)展趨勢是“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和項目導向教學法。目前我們將其進一步發(fā)展為以任務為驅動、項目為導向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并已在很多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中加以推行。與此同時,由于課程類型的不同,決定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采用應該有所不同,而不應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生搬硬套在所有學科當中。對于目標比較單一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亦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比如適合個體化教學輔導的談話教學法,適合技能培訓的任務型教學法、仿真模擬教學、情景教學及小組合作教學法等。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可采用項目教學法,包括確定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批評、歸檔或結果應用五個教學階段來加以實施。在這些教學方法實施的過程中,應給學生以充分的自主性,使其充分體會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和掌握語言知識點的喜悅感。

(二)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建和諧、融洽、情景交融的開放式教學環(huán)境“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英語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強調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尊重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情感需求。事實上,早在20世紀60年代,國外就已經有學者和教育家將情感教學融入到語言教學中。情感教學自從八、九十年代引起中國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后,也被大量地運用到了語言教學中。內在學習動機不足,自信心低下,緊張、焦慮等消極情感因素都是高職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的原因。鑒于此,與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前交流,了解學生情感學習現狀,課堂上以積極的、正向的語言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言語評價,并以微笑、手勢、眼神等無聲語言作為有效的補充,創(chuàng)建和諧、融洽、情景交融的教學環(huán)境,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師生關系是順利開展課堂實踐教學的有效保障,這也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顯著體現。時刻關注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學習態(tài)度的變化,及時鼓勵、支持,及時糾正學生產生消極情感的學習態(tài)度。

(三)以學生為中心,更新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英語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還需要我們建立科學、系統和與時俱進的多維課程教學資源。應該從實際出發(fā),以學生就業(yè)的實際需求為根本出發(fā)點,引入全新的知識和材料,以教學經典內容為基礎和核心,以新內容為擴展。以實際情況為例,對于傳統的專業(yè)課精讀、泛讀和聽力等課程,以課本經典知識為基礎,在已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加大四、六級拓展訓練,進一步夯實語言知識點,以不變應過級考試題型的萬變;此外,聽力課教學的內容不應僅僅局限于課本,應多為學生拓展商務英語和旅游英語方面的聽力內容以及英美廣播公司的播報內容;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如口語和口譯等課程,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拓展最新的詞匯與語言點,如近幾年的新聞熱點,“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民生”、“霧霾”、“生態(tài)”等問題。陳舊、固定的課本內容顯然無法滿足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無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出發(fā)點,建立豐富的教學資源是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構建高職英語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以學生為中心而進行的評價體系和考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要求我們樹立科學、全面的考試觀。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考什么”和“如何考”。關于考核的內容,應充分體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同時要注重體現學生能夠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真正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素質。在“如何考”的問題上,我們應摒棄原有的單一的試卷方式的評價體系,強調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同時也應該根據學科特點,靈活地進行考核,比如哪些科目適合開卷考核,哪些科目適合閉卷考核;哪些適合筆試,哪些適合口試,哪些需要撰寫學期論文和報告,等等,這都是值得我們詳細探討的問題。課堂教學中的評價主體也應該是多樣性的,既包括教師評價,又包括學生互評和自評;既包括企業(yè)專家評價,又有校內教師的評價。

(五)以第二課堂活動和技能大賽促進技能訓練目前,我們已有的社團活動包括話劇社和英語角,在此基礎上,還應建立更多的學生社團,豐富學生的業(yè)余活動,比如建立英語協會,并以這些社團為載體,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比如創(chuàng)設英語電臺,定期播放英文原聲電影,舉行英語手抄報比賽,還可以不定期地邀請老師和學生做大學英語的調查研究活動等,為教與學提供服務,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此外,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高職技能大賽等。從2012~2013年,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我校)英語系已經連續(xù)三年參加遼寧省職業(yè)技能大賽,并分別取得了一、二、三等獎的優(yōu)異成績,但參賽項目尚局限在英語導游服務和英語口語兩個項目上。未來我們將參加更多的參賽項目,在英語系內部和學校內部也應定期舉辦技能大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進一步促進師生提升自我意識,

(六)以學生為中心,完善校內實訓室建設,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就業(yè)基地校內實踐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校內實訓室的建立而開展。我們應依托現有的商務英語校內實訓中心體系,進一步完善校內實訓室建設,同時進一步開發(fā)并全面應用教學實訓軟件,使其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地發(fā)揮。校外實習實訓就業(yè)基地建設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質量,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設實習實訓就業(yè)基地不僅僅是停留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扎扎實實地落到實處。我們應在保證專業(yè)方向、專業(yè)特色的基礎上,以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建立一批穩(wěn)固、條件優(yōu)越的實習實訓就業(yè)基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應遵循多渠道、多途徑、寬口徑、廣角度,既抓數量又抓質量的原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是全系老師的共同責任,應充分調動各位教師參與學生培養(yǎng)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上下一條心、共謀發(fā)展計”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拓寬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渠道。此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地域應當更加廣闊,以往基地建設主要考慮本市,當然有距離近、便于聯系的好處,但從發(fā)展的長遠來看,擴大實習實訓基地的地域范圍,不僅有利于學生進行實踐教育,而且可以擴大我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最后,在重視實習實訓基地數量的同時,更應抓好基地的質量。首先,選擇實習實訓單位要嚴把質量關,盡量選擇規(guī)模大、信譽好、經營能力強、發(fā)展穩(wěn)定的單位作為實習實訓基地;其次,盡量選擇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單位,使學生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

三、結束語

第9篇:影視教學論文范文

1.什么是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框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結構

是界定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對深入了解教師教學能力的本質,合理設計教學能力的測量手段,科學地設定能力培養(yǎng)的原則,都有重要意義。關于能力的定義有很多,比較普遍接受的觀點是:能力是對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整合水平(Stoof,Martens,VanMerrienboer&Bastiaens,2002;Tigelaaretal.,2004)。麥克利蘭將能力劃分為五個維度:知識,技能,自我概念、態(tài)度、價值觀和自我形象等,特質和動機(McClelland,1973)。麥克蘭甘(Mclagan,1997)認為建構能力框架應從工作任務,工作努力的成效,產品,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優(yōu)秀品質,屬性群等六個方面來考慮;國際培訓、績效、教學標準委員會將能力框架定義為一整套使個人可以按照專業(yè)標準的要求有效完成特定職業(yè)或工作職責的相關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綜合以上觀點,我們認為能力是個人針對特定職業(yè)或工作產生優(yōu)秀工作表現的、可預測、可測量、可改進的知識、技能、內驅力等各種個性特征的集合。根據斯杜夫等(Stoofetal.,2002)和泰格勒(Tigelaar,2004),對教師能力比較普遍的理解是“在各種教學情境中,教師整合個人特征、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而實現有效教學的能力?!庇⒄Z教師教學能力因此可以被定義為:使英語教師能夠在我國語境下,面對新的學習范式,以目標為定向,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求,綜合使用正確的教學方式、方法、策略、工具、技術和傳遞藝術,持續(xù)引起、維持、促進學生產生穩(wěn)定、正向的學習意向和學習成果,從而較好地完成英語教學工作的,可測量的知識、技能、內驅力等各種個性特征的集合。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框架就是英語教師不同專業(yè)發(fā)展時期所應達到的幾個水平層次的教學能力的有序集合。

2.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英語教師教學能力

框架作為英語教師資格考試和資格更新的頂層設計的基礎,應該研究在我國語境和發(fā)展需求下的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框架,此框架應以英語教學實踐為基礎,明確新教師、熟練教師、資深教師和專家教師在職業(yè)生涯不同時期所應具有的專業(yè)知識和理解、專業(yè)技能素質和專業(yè)品質,以從滿足新教師招聘、培養(yǎng)、指導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線圖到提高資深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改進教學工作等用途;應具有引領作用,能對師范院校的英語教育教學標準和課程設置有引導、反撥作用,能指導英語教師入職、在職不同階段培訓的具體過程,為即將入職和在職的不同生涯階段的教師設定專業(yè)發(fā)展目標,制訂行動計劃,評估英語教師表現。

3.英語教師教學能力建構的依據

二十世紀90年代以前,國內學者提出的教學能力結構以經驗總結、理論分析等為主的思辨性研究居多,以文字表征為主,缺乏實證性的論證。2000年左右,關于教學能力的研究開始擺脫了思辨性描述,有了一些使用行為分析法(賀永旺等,2011)、德爾菲法(臺灣潘慧玲等,2004)、實證調查測量的研究(周建達等,1994辛濤等,1995,2000),新近的一些研究開始對教師能力或教學能力進行具體的結構分析(申繼亮等,1998;臺灣馮莉雅等,2001),這有助于對教學能力做形象描述,也有助于對教學能力做客觀測量。較具代表性的教師教學能力結構有:申繼亮等人建構的一般教學能力結構,包含:教學監(jiān)控能力、教學認知能力、教學操作能力等三個維度;香港師訓與師資咨詢委員會(2003)的香港地區(qū)教師專業(yè)能力理念架構教與學范疇的能力要求,包含學科內容知識、課程及教學內容知識,教學策略和技巧,媒體與語言,評核和評估等四個領域;臺灣潘慧玲等(2004)的教師專業(yè)教學能力結構,包含規(guī)劃能力、教學能力、管理能力、評鑒能力、專業(yè)發(fā)展能力五個維度;潘彥燕(2008)的教學基礎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學發(fā)展能力三維度教學能力結構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學者以標準(standard)、模型(model)、框架(framework)、評量規(guī)準(rubrics)、評價(assessment)、教學觀察(observation)、觀察協定(protocal)等名義進行的關于有效教師/有效教學、好教師/好教學、優(yōu)質教師/優(yōu)質教學、教師評價/教學評價、教師能力框架/教學框架、教師行為/教學行為、教師表現/教學表現、教師/教學等的研究,都殊途同歸地指向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建構了教師教學能力結構。較有代表性的有幾類:一類是以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為劃分維度的結構,如,英格蘭教學協會(Gtc,2006,2012)的完全注冊教師標準,包含專業(yè)知識和理解、專業(yè)技術和能力、專業(yè)價值觀與個人承諾三個維度;第二類是流程性維度劃分,從教學的過程及教學效能的角度進行劃分,如,美國丹尼爾森(Danielson,2007,2011,2012,2014)的教學框架(TLF),包括計劃和準備、課堂環(huán)境、課堂教學和專業(yè)職責四個領域,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的Praxis™III(ETS,1992version)教師課堂表現評估標準,包含領域為學生學習組織內容知識、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為學生學習而教和教師專業(yè)性四個領域;第三類是從教學表現的角度進行維度劃分,如美國州首席教育官理事會(CSSCO,2011,2013)的州際教師核心教學示范標準(InTASC),包含學習者和學習、內容、教學實踐和專業(yè)責任四個范疇。這些教學教師能力結構的共同特點是類屬關系較清晰,較少概念重疊,可操作性強,對教師實踐中專業(yè)能力發(fā)展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4.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結構的初步研究和建構英語教學

應該具有教學的共通性以及不同于別的學科的教學特殊性。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結構應該是基于通識的教師教學能力結構以及有別于通識的教師教學能力結構,充分體現英語作為語言、作為外語教學的學科特殊性。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外語考試部(CambridgeESOL)就針對母語為非英語國家的中小學或成人英語教師開發(fā)設計了英語教學能力證書考試TKT(TeachingKnowledgeTest)。國際英語教師協會(TESOL)也開發(fā)了英語作為外語教學的國際英語教師資格證書考試,對申請者的英語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并制定了國際英語教師專業(yè)標準來規(guī)范考試和教學實踐,包含:了解學生、了解語言和語言的發(fā)展、了解文化和多元性、對學科知識的了解、有意義的學習、學習知識的多元途徑、教學資源、學習環(huán)境、評價、反思、與家長聯系、專業(yè)化引領共十二項對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從該表中可以看到通識教學能力結構內容中所沒有的一些能力要求,如:了解語言、文化和多元性、有意義的學習等。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結構有其特定內涵和獨特的存在意義。我國語境下的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結構必然有異于西方外語教學能力的一些要求。對此,筆者以中學英語教師為對象,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探討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首先,運用行為事件訪談技術(BEI)訪談了三十名不同類型的中學英語教師,根據訪談資料編碼確定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內容構成,然后使用編制的《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確認問卷》對樣本人群進行測量,收回有效問卷1,081份,對測量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此確定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結構。研究結果表明,《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確認問卷》有著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數據分析結果證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各項指標參數均達到理想水平。據此,我們建構出我國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結構模型,包括三個維度:教學基礎、教學控調和教學發(fā)展;三個維度下包括十項能力和四十五個能力要素。能力包括:英語學科內容知識、英語能力、教學設計、激發(fā)、維持與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投入、支架式教學、評價與反思、擁有教學智慧、專業(yè)承諾、專業(yè)成長、有效溝通等。

二、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框架:英語教師資格考試的內容

依據與專業(yè)提升培訓的目標以往全國各地的教師資格考試,考試大綱、內容、試題等差異基本上都是以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為主的針對非師范生的補償性考試,考試內容泛化,設計缺乏學科意義上的信度、效度。2013年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確立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的必需成分,規(guī)定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為《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兩科,初級中學、普通高級中學教師和中等職業(yè)學校文化課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為《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和《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三科。盡管針對中學教師申請者有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的科目要求,但是卻沒有參照標準,對小學教師更是沒有明確的學科知識和能力的科目要求。小學教師申請者只需參加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考試,選擇任何一個學科進行面試都可以成為所選學科的教師,不需要學科專業(yè)背景。這對于小學英語教學來說,顯然是不合適的。作為英語學習的啟蒙老師,小學英語教師需要有基本的英語學科內容知識、基本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英語教學能力。必須具有一定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教育教學方法,才能達到基本的教學要求,例如,小學階段的語音教學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教師是否具備Phonics(語音拼讀)知識、能否使用Phonics教學法,關系到小學生能否在英語學習起始階段具有關系到一生英語學習的最基本能力——見詞能讀、聽音能寫,這也是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在小學階段要發(fā)展的語音能力。現實卻是很多地區(q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經費給在職小學教師進行類似的教學能力補償性培訓,所以我們認為,如果沒有統一的學科教學能力標準和考試,職前教育和在職培養(yǎng)要求難以清晰明確,不利于選拔人才,不利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我們建構的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框架的三個維度、十項能力和四十五個能力要素,貫穿了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部過程,涉及了所有可能涉及的問題,每一項能力和每一個能力要素又可以從“需要改進”、“基本合格”、“熟練”、“卓越”等幾個層級分別進行描述,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能力評估體系。整個體系可以作為英語教師資格考試借鑒的重要內容。例如,能力一,具有英語學科內容知識,包含具有英語語言知識、具有語境知識、具有語用知識、具有英語語言文化知識、了解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具有英語教育、教學理論及方法等能力要素,可以作為英語教師資格考試學科知識部分的內容依據。同時,框架也可以作為專業(yè)提升培訓的內容參照和標準,例如,能力三,教學設計,其中所包含的一個能力要素是教學資源整合,有四個水平的描述:分析、處理教材,拓展教學資源,創(chuàng)生教學資源,開發(fā)利用課程人力資源等,可以作為不同專業(yè)發(fā)展階段的該能力要素的培訓標準和目標。在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受到重視的今天,教師資格考試走學科化考試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專業(yè)化測評與認定應該得到應有重視,應從理論認識、專業(yè)測評設計到實際運作都積極研究和推進。就英語教師資格考試來說,參照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結構和“基本合格”標準設計英語教師資格考試對申請者進行教師教學能力考核,應該可以甄別申請者是否夠格成為英語教師,并有效指導英語教師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專業(yè)發(fā)展。

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