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中地理課件范文

高中地理課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地理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地理課件

第1篇:高中地理課件范文

關鍵詞 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3-0064-02

1 前言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因其時間短、規(guī)模小、針對性強、圖文并茂、音視頻兼具等優(yōu)勢,已經得到高中廣大地理教師的普遍使用。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要達到預期效果,必須要基于微課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微課資源整合,以發(fā)揮微課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最大效應。

2 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整合類型

高中地理微課資源不同于傳統(tǒng)課程資源,但是它是在繼承傳統(tǒng)地理課程資源基礎上的再發(fā)展與再創(chuàng)造,高中地理微課教學是新的教學模式。微課資源主要在地理教學視頻、教學設計、教學素材、教學反饋、學習指導等多種資源的基礎上,又根據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價值與運用領域,主要分為三大類型。

知識型資源 知識型微課資源是以傳授地理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微課教學資源。教師圍繞地理教學的某一知識點,進行微課資源的開發(fā)與建設,發(fā)揮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通過微課資源的利用,組織學生通過討論、啟發(fā)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掌握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基本知識與知識重點、難點,幫助學生有效突破教學難點。總之,知識性微課資源以傳輸知識、培養(yǎng)學生地理知識構建能力為主要任務。

活動型資源 活動型微課資源主要是圍繞高中地理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而開發(fā)的教學資源。為了推動學生課堂活動的有效、有序進行,教師借助微課資源,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學生在微課資源的引導下,開展自主與合作學習活動;為了提升學生地理應用能力,地理教師往往借助微課,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以實踐活動為主線,采用體驗法、參與法、置換法、演示法等實踐活動方式,通過有效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吸收與內化,提升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輔助型資源 輔助型微課資源主要是指在地理教學中發(fā)揮輔助作用的微課教學資源,它著眼于拓展學生地理知識面,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性學習。輔微課資源盡管不是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地理課堂學習,但是對學生地理學習起著重要的促進與輔助作用。如教師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可以利用微課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同時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借助鏈接型微課資源,幫助學生開闊地理認知視野,對高中地理教學起到有效的補充與拓展作用。因此,輔助型微課資源也是高中地理微課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

3 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整合建設路徑

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只有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才能充分實現其價值與效益。

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整合路徑 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是針對微課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開展進行的資源整合,是高中地理教學資源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具有強烈的資源整合意識,推動地理微課資源體系與學科資源的有效整合。

1)新舊教學資源整合。鑒于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是整個地理教學資源中的一種新的資源,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加強地理新資源與舊教學資源之間的整合,使微課資源更好地豐富地理教學資源庫,形成相對完善的、持續(xù)的地理資源體系。微課資源與舊資源的整合,首先,要繼承與發(fā)揚傳統(tǒng)資源的優(yōu)勢;其次,微課資源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新的地理教學資源。要充分發(fā)揮微課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優(yōu)勢,就要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提高新舊教學資源整合的整體效益。

如教學“區(qū)域發(fā)展差異”這一課,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區(qū)域發(fā)展差異,對教學資源進行再整合。把傳統(tǒng)的多媒體課件有機融合在微課中,使之成為微課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這樣既發(fā)揮了傳統(tǒng)地理課件教學資源的作用,又通過微課模式,凸顯微課的教學優(yōu)勢,實現傳統(tǒng)課件資源升值[2]。

2)不同類型資源整合。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具有類型多等特點,不同類型的微課資源在不同的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較好地體現高中地理教師的教學智慧與教學藝術。那么高中地理教師如何才能實現不同類型地理微課資源的最大價值呢?整合無疑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高中地理教師要根據地理教學的需要,加強不同類型的地理課程微課資源的整合設計,使不同類型地理微課資源有機結合。@樣就能避免微課因時間短小帶來的容量劣勢,更好地突出微課針對性強的優(yōu)勢,做到互為補充、互相支撐。

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活動型資源”可以結合“知識型資源”,使“活動型資源”緊緊圍繞“知識型資源”展開設計與開發(fā),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吸收與運用;“輔助型資源”又緊密圍繞“知識型資源”“活動型資源”展開設計,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微課資源鏈,實現課內向課外、知識傳輸向知識運用的有效延伸。

3)不同學科資源整合。現代教育理論注重構建開放的教育教學模式,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整合也要堅持開放性原則,以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將微課資源與其他學科資源有機整合,實現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同時,這種整合既要立足于地理課程教學實際,又要充分考慮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抓住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點,這樣才能發(fā)揮資源整合的優(yōu)勢。

地理微課資源與其他學科微課資源的整合將進一步豐富高中學校教學資源庫,推動學生在不同學科之間的學習遷移,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高中地理學科與高中歷史、高中政治等學科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知識互相交叉、互相滲透。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可以嘗試與高中歷史、政治學科微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互為補充,通過不同學科微課資源的整合,促進教師教學思維的發(fā)展,用聯系的教學思維提升高中地理微課資源的含金量。

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建設路徑 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作,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在學校課程資源建設思路和總體方案引導下,結合高中地理教學和學生實際、微課教學特點,有序、有效推進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建設。

1)合理規(guī)劃。為了提升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建設的效率,避免微課資源建設中的資源浪費與重復建設,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建設必須要進行合理規(guī)劃[3]。地理微課資源建設首先要根據高中學校的統(tǒng)一要求,具體由高中地理備課組為實施主體。各位地理教師在備課組長的領導下,對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以及高中地理考試大綱進行深入解讀,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與考綱要求,制定地理微課資源建設方案與建設流程,尤其要把微課資源合理定位,使微課資源能夠貼近教材,緊扣地理知識點;貼近學情,充分考慮微課背景下學生認知特點與學習能力、習慣等,將微課與地理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發(fā)揮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優(yōu)勢。

2)搭建平臺。平臺是微課資源價值實現的物質基礎,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建設離不開資源平臺建設。高中地理要根據“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教學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要求,強化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動高中地理教師之間的微課資源開發(fā)與建設互動,互相借鑒、互相促進。

此外,還要善于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地理教師基于微課的多種形式的比賽活動,如微課大賽、微課題研究等,激發(fā)高中地理教師微課資源開發(fā)熱情,提升教師微資源開發(fā)與研究水平,使平臺真正發(fā)揮出輻射作用,建構起地理教師之間微資源建設的橋梁,營造出融合“微課建設、管理、資源開發(fā)與應用”的立體化服務h境。

3)微課制作。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建設的關鍵是微課制作,它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不僅需要高中地理教師具有精湛的教學技術,還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化素養(yǎng)。高中地理微課制作要重點突出“三性”,即科學性、技術性、藝術性。

首先,微課制作要具有科學性。按照高中地理知識與能力發(fā)展的需要,科學地制作微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認知特點。

其次,微課制作要體現技術性。高中地理微課制作必須要合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制作出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微課資源,以確保微課資源的教育教學價值,有助于凸顯微課優(yōu)勢。

最后,微課制作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性。為了更好地展示微課的魅力,需要高中地理教師優(yōu)化微課設計,融入藝術元素,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審美享受。

4)應用改進。微課資源建設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為了推動高中地理微課資源的應用,高中地理教師要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這不僅有助于實現資源的價值,更有助于推動高中地理微課資源的改進。在共享的過程中,教師將根據自身對地理教學的理解與自己積累的教學經驗,提出改進意見,提升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建設水平[4]。此外,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改進還要善于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同行點評、專家點評等形式,推動微課資源建設更大范圍內的互動,促進高中地理微課資源建設水平的再提升。

4 結語

總之,在互聯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要深刻地認識到微課教學是一種必然趨勢,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必將推動地理教學的新發(fā)展、新突破。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強化實踐探索,基于微課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地理微課資源整合建設路徑,更好地發(fā)揮微課在提升地理教學效率中的積極作用,為高中地理教學增添更精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何曉萍,蔣鑫.微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9):43-46.

[2]苑雪.微課資源開發(fā)的實現路徑分析[J].電子世界,

2014(9):178-179.

第2篇:高中地理課件范文

一、重視新課導入設計,引入方式新穎貼切

這次展評的課件中,幾乎全部老師都認真設計了導入情境。有的利用視頻切入,有的設計歌曲插件導入,有的使用相關圖片并配以文字設計引入……例如,江蘇西交大附中王晨光老師(特等獎)通過插入一段“魅力昆山”的視頻,在優(yōu)美舒緩的輕音樂、絢麗紛呈的城鄉(xiāng)景觀的視覺變換中,很悠然地將學生注意力在不知不覺中引入“產業(yè)轉移——以昆山為例”的學習中。這種導入不僅能強烈吸引學生注意力,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后面學習“產業(yè)轉移”做很好的鋪墊。北京順義二中計爽老師(一等獎)則設計了米糕、糍粑等稻米加工品及其制作過程的一些圖片、文字,以引入對“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yè)”的學習,這種導入貼近生活實際,學生熟悉又易于進入情境,產生濃厚學習興趣。又如,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學王玉萍老師(特等獎)設計的課堂引入,利用石河子市貌、石河子瑪納斯河谷及其下游水庫等一系列景觀,并輔以解說,將本土的地理資訊設置為導入材料,使學生既感親切又有認同感,能夠迅速進入預設的課堂情境。

二、科學把握新課標,大膽利用本土案例

新版教材設置了很多案例,特別是必修三,基本上是案例教學貫穿始終。案例教學如何進行?案例怎樣選擇和處理?案例只是研究學習某一地理問題的載體,科學靈活地選擇案例,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案例(增或減),可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例如,王晨光老師的“產業(yè)轉移——以昆山為例”,讓學生探究自已家鄉(xiāng)昆山市,由蘇南窮縣變遷為蘇南首富,歷經了自費建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引資招商—發(fā)展出口加工區(qū)—轉型升級—變“昆山制造”為“昆山創(chuàng)造”、“昆山服務”這樣一個艱苦而卓越的過程。通過這種親切自然、輕松愜意地學習探討本土地理知識,會促使學生在激動與自豪中順理成章地領會和把握產業(yè)轉移的概念、影響因素及其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并在王老師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明學“昆山的產業(yè)轉移”,暗比“東亞的產業(yè)轉移”,明暗兩條線并行又交叉的教學中,將本地案例與地理教材呼應。王玉萍老師的“流域的綜合開發(fā)——以瑪納斯河流域為例”則是另一個選擇本土案例進行教學的典范。通過學習瑪納斯河流域的環(huán)境背景、研究和規(guī)劃流域開發(fā)建設及綜合治理方案,從而讓學生掌握河流流域地理環(huán)境分析、流域綜合開發(fā)治理基本方案與措施的探究方法;再引導學習教材“美國的田納西河流域”之案例,以深入和深化學習。提倡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案例,不能單純、機械地理解為所有的案例都不用教材上而只用本土的或是其它地方的案例,應以實際情況而論。又如,北京計老師設計的“以種植業(yè)為主的農業(yè)地域類型”,即直接利用課本案例。但不是就案例論案例,而是通過學生一系列探究活動,歸納出季風水田農業(yè)的區(qū)位因素及其特點,進而推導出各類農業(yè)地域類型區(qū)位和特征的一般分析方法。因此,對必修二“農業(yè)地域類型”部分只講“季風水田農業(yè)”,其它幾類則通過學案引導學生自習探究完成,省時省力且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精心設置探究活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的角色應轉變?yōu)橹笇д?、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這種新理念雖然老師們知道,但要真正領會和付諸行動,卻并非易事。這次觀摩全國優(yōu)秀課件展評活動,欣喜看到許多老師在這方面有所作為,而且取得了明顯成效,很值得學習和借鑒。例如,江蘇王老師設計的“角色扮演”活動,結合相關材料將招商局局長、遷移企業(yè)董事長、市長、環(huán)保局官員、外出農民工、省長等不同人物角色分配給學生,進行角色對話,讓學生在各自的角色中盡情發(fā)揮、盡展風彩,進而加深對昆山產業(yè)轉移的認識。遼寧大連李聽老師設計的“課外調查”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利用閑時調查大連的城市功能區(qū)分布,并填表和繪制分布圖,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切身體驗城市化的魅力及其帶來的影響,激發(fā)學生深思如何解決城市化產生的負面問題。新疆王老師設計的“分組討論”探究活動也很有特色,討論的核心內容——水利部、農業(yè)部、工業(yè)部、監(jiān)察部的工作重點,為學生研究或規(guī)劃流域開發(fā)建設和綜合治理提供具體的操作方法,在討(辯)論的活動氛圍中,學生不僅興趣大增,積極性高漲,而且對相關知識的學習理解更生動、更深入。當然,探究活動的設計絕不能機械照搬教材,抑或設計活動越多越好?;顒釉O計一定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而定,注意探究活動的操作性和實效性。

四、突出重點、擊破難點,彰顯多媒體優(yōu)勢

這次課件展評活動一個很大的亮點是充分利用地理課件突重點、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且省時省力。例如,“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在新課標中設定的教學時數為二課時,這部分內容一直以來都是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學中通常要用超課時才能完成,教學效果仍不一定滿意。東北師大附中張福彥老師利用flash 3D技術設計“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課件,將“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部分內容一課時輕松完成,并且通過直觀、生動、形象的flash 3D動畫演示,將抽象復雜的地球自轉、公轉及其引發(fā)的晝夜交替、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等地理難題迎刃而解。廣東廣州王萬里老師利用Dreamweaver和flash兩種軟件有機結合制作的“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課件,更是將網頁與動畫集于一體,生動直觀地演示地殼運動的過程、地震、火山爆景等地理動態(tài)事物,且設置了菜單式操作方案,學生完全可以利用此軟件自主化學習,可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新課標下的新教材中,正文的顯性陳述內容少了許多,教材中的“案例”、“讀圖(材料)思考”、“活動”、“問題探究”等版塊卻大大擴展其地理學習容量,甚至很多基本的原理性內容也融入到正文以外的“活動”中。因此課堂教學恰如其分地輔以多功能的地理課件,可增加課堂容量、突出重點、擊破難點,并收到省時省力的良好效果。

第3篇:高中地理課件范文

關鍵詞: 高效課堂 高中地理教學 “洋思”模式

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tài)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高效發(fā)展就其內涵而言,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xié)調發(fā)展,就其外延而言涵蓋高效的課前精心準備、返歸教學本質的課堂教學中實施和教師課后的反思與研究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yè)上有超常收獲,有超常提高,有超常進步。簡單說,“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課程改革時代。新課改的實施帶來了新氣象的教學課堂,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核心,而地理課堂教學效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的成敗,且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益是實施素質教育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廣大地理教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構建和諧高效的地理課堂顯得尤為重要。從實際情況來看,每周3節(jié)地理課程,有時很難完成教學任務,本著減輕學生負擔、不占用學生休息時間的目的,向課堂45分鐘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打造高效課堂,我借鑒了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每堂課的基本結構十分清晰,一般有三個環(huán)節(jié):“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上課都是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再做課本上的練習題。教師當堂布置作業(yè),當堂檢查,課后不留作業(yè)。這種教學模式的實質是:從上課到下課,學習的全過程都是讓學生自學,教師由講授者變?yōu)榻M織者。

1.“先學”

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提出思考題,規(guī)定自學內容;確定自學時間;完成自測題目。這一環(huán)節(jié)最重要的是貫徹正確的學法指導。新課標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在組織整個課堂教學時,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是教學的最高技巧所在。”初中地理新課程的著眼點是學生,這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學”出發(fā),指導學生讀書、理解和自悟,指導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地理課程圖文并重,圖文對照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掌握讀文、讀圖方法和思維技巧;會分析圖像,即以圖釋文、以文解圖、圖文轉換;會歸納、比較、分析因果關系;會掌握各種學習技巧和解題方法。這樣交給學生一把學好地理的“金鑰匙”,使學生“會學”,比直接教給學生地理知識要強得多。

(2)提出有效問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善于營造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師生成為互動的統(tǒng)一體。這是教學活動的最高境界。那么,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行為愛好,研究教材,研究課程資源,找準時機,通過提出有效問題,營造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樂學”、“樂動”、“樂于探究”,從而實現和諧的師生互動和教學共振。及時利用教材知識和學生學習中產生的疑問,積極組織學生召開討論、辯論會,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準備材料,不僅能開闊眼界,而且能豐富知識。課堂討論或辯論,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能夠引發(fā)思考,激活思維。這樣學生會在知識能力、經驗及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fā)展,形成地理問題的認識,掌握正確認識地理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地理知識應用的能力。

2.“后教”

在自學的基礎上,實現師生、生生互動式的學習。教師對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進行通俗有效的解釋。解釋時要合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多種手段結合。

在地理教學中,圖像的運用應貫穿于始終,通過圖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從圖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并能調動和運用已有知識,利用圖像描述和闡釋事物的分布與特征,論證和探討其成因原理、規(guī)律等,從而揭示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及發(fā)展演變過程。如用傳統(tǒng)板圖增強教學效果,教師邊講邊畫,學生邊看邊聽;教材圖文并茂,會用圖用好圖,養(yǎng)成讀圖用圖的習慣,是提高學生地理成績的良策。

現代教學手段形象、直觀。既可以調動學生的感官,又能調動學習積極性,是教學的首選方法。世界各國的和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景觀亮點、美麗動感的畫面等都可以通過投影、電視錄像、課件制作等生動有趣地展現給同學們,讓他們坐在教室能看到世界,了解世界。另外,一些常規(guī)教學中的難點,可以通過Flash降低難度,讓學生深入淺出地掌握知識。如世界地理中的地球公轉和自轉產生的一些地理現象,對于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學生結合平時的觀察容易理解;地球公轉產生的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四季的形成,學生由于立體感差,很難建立多維的空間,教學難點難以突破。如果采用Flash教學,通過立體的旋轉畫面,學生觀看以后經過思考很快就會明白。

3.當堂訓練

在“先學后教”之后,要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量的訓練,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難點。

當堂訓練題的設計應為彈性的,把訓練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即體現“因材施教”,這樣,基礎稍差一點的也有所收獲,較好的同學又可以得到一定的拓展。

我以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不是輕松了,而是工作量更繁重了。課前預習一定要分析清課程的知識點、重點、難點,還要對引導的內容和過程進行設計,因為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課上的巡回指導和提問會讓老師感到勞累。課下的輔導和作業(yè)更需要老師的細心和奉獻。但是只要對學生的成長有利,就應該堅持下去,只有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和自學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真正發(fā)揮教育的作用。

總之,一節(jié)地理課是否高效,不僅要看老師講得是否到位,更要看老師的組織、引導是否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課堂是否情感交融、氣氛和諧,看學生學科能力能否提高。

參考文獻:

[1]于春祥.發(fā)現高效課堂密碼.山東文藝出版社,2011.4.1,(1).

第4篇:高中地理課件范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傳統(tǒng)教學;高效課堂;教學改革

中學地理教學過程所采用的形式有課堂教學、課外教學及課外活動三種形式。其中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有著其他教育和教學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留戀”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在教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而學生在地理學習上存在著許多問題,課堂效率還普遍較低,地理教學也發(fā)揮不了它在素質教育中應有的作用。在幾年來的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們力圖在優(yōu)化教學結構的進程中來推進高效課堂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下面,就優(yōu)化中學地理學科課堂教學結構淺談一下新思路。

一、教師要充分還權于學生

“學生是學的主體”要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從形式上說,是多樣的,觀察、操作、質疑、討論、分析、歸納等;從內容上講,是多方面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情感的展現,行為的表現,以及思維活動等;從時間上說,是全程的,體現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范圍上講,是全員的,包括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參與狀態(tài)佳(熱情飽滿、注意力集中)、參與度廣(人人參與)、參與方式多、參與品質優(yōu)(善于傾聽、敢于質疑、積極動手)、參與效果好(目標達成并注意遷移到新的學習情景中去)。

還權的途徑在于相信學生?!跋嘈艑W生的生命潛能”、“每一位學生都是學習的資源”,這不是口號,要體現在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行為上。高效課堂要將學習、管理的權利還給學生,要將自主、自治、監(jiān)督、管理、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這就需要將學習小組由課內遷移到課外,遷移到生活的各方面,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從學習的解放拓展為生活的解放。

在地理教學時,應密切關注周圍的生活現象,并適時地引入課堂,探究其形成發(fā)展的地理原因。將地理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也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科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自然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自然科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自然科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例如:讓同學談一談炎炎夏日,走在柏油馬路邊與林間小路里的感覺;讓家住山區(qū)的同學說一說夏日白天和夜間站在山頂的感覺;讓去過海濱城市的同學談對氣溫的感受等等,并引導學生用剛剛學過的熱力環(huán)流知識去解析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入手,從生活中汲取養(yǎng)分,為地理課堂輸入新鮮的生活內容,讓學生學習實用的地理知識。

二、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程序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的途徑在于訓練程序。45分鐘的課堂,如果沒有學習習慣的支撐,就難以落實高效課堂教學。傳統(tǒng)課堂也強調習慣,但更強調的是學生不該做什么,而高效課堂更強調的是學生應該怎么做。高效課堂思想的基礎是學生的天性和權利,通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程序,將“課中45分鐘”向前后延伸,即強化“自學--展示--反饋”的過程,從而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能夠自覺、自主地遵照學習程序進行學習,呈現出自然、真實的自學狀態(tài)。

1.自學——尋求新知

探究性學習以“問題”為基礎,“問題”是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載體,而教師可通過“問題”的提出,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引導學生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主動地產生學習的需求。因此,恰當的“問題”是探究性教學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激勵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教學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慷慨”地提供思維加工的原料,通過演示課件,溫習舊知、觀察現象、布置練習題等,提出的問題,要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充分發(fā)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丈量小區(qū)的樓間距,與開發(fā)商探討樓房建設的合理性。收集當地近十年發(fā)生的自然災害,分析歸類,提高防災避險的意識。學生在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大膽探究、尋求新知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2.展示——自主互動

有人說過:“創(chuàng)造性在一致性的要求中慢慢被泯滅”。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不以老師和同學所做的為規(guī)為矩,強調自己的演示要與眾不同。例如,講熱力環(huán)流的知識點,學生通過各自做的熱力環(huán)流實驗(有燃燒紙張,觀察紙灰的運動情況;有點燃篾香,觀察香煙的一定情況等)──觀察現象──描述現象──教師設問推進,學生探究熱力環(huán)流形成過程──分組合作用原理解析生活中的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與城市熱島效應,情感價值得到了升華,地理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大膽創(chuàng)新,成果展示,自主互動,這個過程也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過程。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使課堂開放搞活,學生創(chuàng)造性火花得以展現,創(chuàng)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想象力得到發(fā)展,學習有了興趣,學習潛能得到開發(fā)。

3.反饋——實現調控

反饋是地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fā)送的教學信息。經過學生的接收、處理后產生的教學結果信息再送回到地理教師,并對教學信息的再傳輸產生影響的過程。根據系統(tǒng)科學的觀點,世界上任何系統(tǒng)只有通過信息反饋,才能實現調控。地理教學系統(tǒng)的運行也要靠學生的信息反饋來進行調控,從而使地理教學系統(tǒng)有序運行和正常發(fā)展。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真實而具體地反映了地理教學實際情況,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的信息反饋,才能切實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而對自身的教學進行改進和調節(jié),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傳統(tǒng)地理教學把學生看做是接受信息的容器,忽略教學信息的反饋,對于教學活動中的失誤難以得到及時的矯正,容易造成學生接受教學信息的心理障礙,從而使教學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傳輸。因此,地理教師必須重視教學活動中的信息反饋,促使地理教學系統(tǒng)運行有序,以實現最佳的地理教學效果。

三、讓學生充分進行自主評價

評價的最高境界是自主評價。以往,常見的評價來自教師和同學,經常出現無目的、無目標、表面化的評價,對學習毫無益處。而在高效課堂中,學生的自主評價是對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的自我診斷,主要通過評價指南來實現。

學生在出示學習目標的同時,要明確完成目標的層次性要求,包括思維的層次性、表達的層次性、習慣的層次性。針對學生個體進行學生自我評價,讓學生懂得學習無需與他人比較,只要根據評價指南進行自我矯正和努力即可。

由傳統(tǒng)課堂向高效課堂的轉變,將更加徹底地解放學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釋放創(chuàng)造潛能。同時,也使教師真正回歸到指導者、觀察者、記錄者、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講授者、傳遞者、威權者、統(tǒng)治者,現代課堂的管理制度對于教師而言,就是回歸角色。

總之,新課改下打造高效課堂是向傳統(tǒng)教法的挑戰(zhàn),因為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所以它是當前教改的目標。教學還需必須不斷地反思,及時地總結,適時地改進,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切實有效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劉柳,趙媛.淺析高中地理教科書中的“旅游資源”.中學地理教學考,2011.10

[2]孫勤.探析實時信息與地理教學.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4

第5篇:高中地理課件范文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地理;高效課堂

一、前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國高中地理課程的整體教學水平也出現了突飛猛進的提升,教育者所采用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也有了明顯的改進。然而,由于或多或少地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在高中地理課堂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與不足之處,為了能夠緊跟時代的發(fā)展腳步,盡快打造出科學高效的地理課堂,仍然需要對現有的教學方案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

二、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現有的高中地理教師隊伍中,有很多教育者并不是畢業(yè)于地理教育專業(yè),可能是因為他們之前所學習的專業(yè)和接觸的工作與地理有關,因此就選擇成為了一名地理教師。在此種情況下,地理教師所設置的教學目標就會同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標準存在著一定的出入,所應用的教學方法也表現得過于傳統(tǒng)和守舊,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沒有為學生提供應有的實踐機會等等。其次,由于受到了傳統(tǒng)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的大多數高中都比較重視三大主科的教學,校方對于地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并沒有過多關注,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新課改中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措施

(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打造自主學習課堂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才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因此如果想要順利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項任務就是將學生對于地理課程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唯有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由教育者所設計的各類教學活動當中,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1.合理化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在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中包含了很多比較抽象的地理知識,如果僅憑教育者的口頭講述是無法讓學生較好理解的?;诖?,教育者應當根據教學內容來合理化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來讓地理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繪聲繪色。例如在教授中國地質地貌的相關課程時,教育者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向學生展示幾組地形單元圖片,同時配合視頻解說來讓學生直觀、多面地看到不同地形的地貌形態(tài),進而將他們的愛國情感激發(fā)出來。2.采用案例教學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包含了很多真實的教學案例,教育者應當充分把握好這些教學案例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例如在教授《城市空間結構》這一課程時,教育者就可以從學生所熟知的生活城市空間著手,向學生展示出一幅“你所生活城市的空間結構圖”,讓學生從中找到住宅區(qū)、商業(yè)區(qū)以及工業(yè)區(qū)等等,同時結合教材內容來讓學生了解到不同功能分區(qū)的所處條件,掌握功能分區(qū)的合理性。

(二)積極優(yōu)化原有的教學理念

通過上文中的介紹可知,在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課程中,教育者一直處于課堂主導地位,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由教育者的所灌輸給自己的地理知識,很少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長此以往,這種缺少互動的教學方法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地理課程的教學效率。為此,在日后的高中地理課程中,教育者要進一步優(yōu)化原有的教學理念,將更多地課堂時間交還給學生,全方位地滿足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要求。例如在教授《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這一課程時,教育者就可以為學生構建出一個開放式的地理課堂。由于天氣變化是每位學生都非常熟知的一種現象,因此教育者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他們聯系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根據所在城市的天氣變化特點來自行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識,而后再委派一名小組代表來對自己組內的研究觀點在班級中表達出來,通過此種方式來強化所學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啟發(fā)學生的地理感知

地理課程的所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性,因此教育者可以在課堂中多多引進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例子,通過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來加深地理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標準。例如在教授有關降雨成因的相關課程時,教育者可以引導學生聯想一下,當在家里用水壺燒熱水時,當我們將水壺蓋子拿起來以后會看到何種現象呢?當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燒熱水的情境后,就能夠直觀地理解:當水被燒開后會形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遇到冷空氣后會凝結成為水滴,當水滴匯聚到一起并降落下來就成為了降雨。

四、總結

正所謂教育即生活,地理課程中的知識學習同樣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育者要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引導者作用,幫助學生運用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地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通過此種方式來打消學生對地理課程的畏難情緒,積極投入到地理課程的學習中,并取得好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程秀蘭.多學科視野中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透視[J].教育研究,2014,(9):69-76.

第6篇:高中地理課件范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 轉變觀念 改進方法

1、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育人為本的目標。

教育的一切改革,皆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指導思想。傳統(tǒng)的以應試為目的教育觀是一種目光短淺的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觀。表面上看,教師似乎是辛辛苦苦地提高教育質量,實際上只是為高考而教。以育人為本的教育目的觀則注重人的發(fā)展,它不只滿足于讓學生把握教材,而是讓學生借助教材的學習來發(fā)展語言、思想、情感等。它不反對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但它更加重視人本理念、主動發(fā)展理念、民主和權利意識、科學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推進素質教育,提倡以育人為本實際是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陳舊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社會面臨著人口增長、環(huán)境惡化、資源緊缺等全球性重大問題。地理是以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人類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為基本內容的學科。因此應將地理課堂當成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點教育的主渠道。

2、進一步改進完善教學方法。

改革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方法,適宜地選擇教法,最后適度地運用教法,才能真正適應高中地理教學的要求,提高教學質量。

2.1 從注入式改革為啟發(fā)式教學。課堂教學從“滿堂灌”到“滿堂問”再到“滿堂練”,均未實現教法與學法的同步改革,只重視教法,不關注學法,正是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一大缺陷:教師只顧自己講得精彩、不關心學生到底學得如何。因此加強學法指導是能使學生具備自學能力、成為創(chuàng)新人才的措施。實現陶行知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學生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在課堂上占主體地位,增強主體能力,進而推動教學改革,實現教與學的互動。例如,“人口合理容量”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我并沒有按書本上的內容直接講給學生,而是設計了一個啟發(fā)性的活動;首先,為全體同學展示了部分專家學者關于地球可以養(yǎng)活多少人的研究資料,然后讓同學們來思考哪些專家學者在地球可以養(yǎng)活多少人的研究是比較準確的,并說明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啟發(fā)學生對人口與環(huán)境關系問題的思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去,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2.2 針對性地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妙在變化,重在得法,得法就是適宜,就是在一定的課堂或其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能取得好的效果。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有:(1)教學目的任務:(2)教材內容;(3)教學原則。另外還有學生實際情況、教師自身素質、學科特點、學校環(huán)境條件。地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針對不同情況做相應的考慮。如根據目的任務,課堂教學若以培養(yǎng)地理技能為主要目的,那么除了選擇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等方法外,還應該配合實習法和練習法,加強實際操作的訓練。再如根據內容,課堂教學若以區(qū)域地理知識為教學內容,涉及的地名、數據及感性知識較多,可選擇直觀演示法、練習法等,通過讀圖分析、圖文配合、比較鑒別,有利于學生在腦海里形成豐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觀念。對于系統(tǒng)的地理知識,涉及有關原理、規(guī)律等理性知識較多,可選擇啟發(fā)式談活法、發(fā)現法、嘗試教學法等。不僅各個課時的教學方法不相同,就是一課時內也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水循環(huán)和洋流”這節(jié)內容教學時,水循環(huán)部分可以采用講授法,洋流的成因采用發(fā)現法,洋流的分布采用直觀演示法、練習法,洋流的地理意義講授法、談活法。實現各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以期達到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2.3 充分利用先進教學手段。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之一,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任何教學環(huán)節(jié)無不依賴于一定的教學手段。合理地運用教學手段,既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以形象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又能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手段日益完善和現代化,對于改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現代教學手段在減少教師講授、板書、板畫的時間的同時,將地理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快速地再現于課堂,一目了然。多元化的信息傳遞方式擴展了教學信息傳遞的通道,帶動學生多種感官一起活動,從而提高了傳遞和接受信息的速度,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多種媒體不僅可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深奧的理論淺顯化,大大縮短認知過程,而且可使枯燥的知識形象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盎然地學習必然使學習效率大為提高。

第7篇:高中地理課件范文

一、教師要正確領會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指導思想,是為了能夠使目標更明晰,讓宗旨更明確,實現高效課堂,《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前提。高效課堂首先要認真遵循《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目標要求,仔細解讀課標、分解課標,把握好準則,掌握好學法。其次,結合課標的宗旨科學選擇知識生成,以及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高效學習,實現《課程標準》對學習目標的要求。在講解地理相關圖表時,教師通過替代可以實現教學目標更明晰,拆解圖標可讓教學內容更加準確,組合圖標可為消化知識做夯實的根基,有效發(fā)揮教學“導向標”的作用。通過替代、拆解與組合,可以科學把握《課程標準》的教學宗旨、課堂結構、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yǎng)的情況,同時也避免了教學的迷茫與隨意。

二、教師要科學采用講授方法

教師的講曾經獨占課堂。新課標背景下,要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率,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明確教學目標。教師的講,要把握學習的導向,促進學生的領會,促進能力的提升,從而實現課堂的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師的講授必須與學生思考同步。當然,教學模塊不同、課程特點不同,課堂精講也會存在差異。教師什么時間多講、什么時間少講,主要取決于教材內容提要的特點,但前提是必須突出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師了解了,并不代表學生也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充分發(fā)揮好課堂的主導作用,努力激發(fā)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帶領他們遨游知識的海洋。

三、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廣泛參與

第8篇:高中地理課件范文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 課堂現狀 構建方法

對于每位同學來說,一個好的學習方法終生受用,但對于教師而言,能夠構建高效課堂是一項挑戰(zhàn)性工作。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的是教學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所以在地理課上,教師有清晰的思路、嚴謹的邏輯是不可或缺的。根據調查分析得到一個結論,在一堂課上,如果教師能夠運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那么效果大大不同。調查顯示,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都喜歡活躍的課堂氛圍,而且人類在思維活躍時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更強。

一、高中地理課堂的現狀

現階段的高中對文理分科有著一定的定向,但對于地理這門學科,就理科生來說學起來有方法,但對于文科生來說卻是一件難事,因為地理在一定程度上偏向理科,理解時需要運用邏輯思維能力,導致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不樂觀。

(一)依賴性

學生對教材的依賴性甚為嚴重,沒有教材就不會自主思考問題,導致教學目標實現不了,并且與課程標準相背。

(二)效率低

新課標標準以學生為主體,需要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但由于一些教師教授課程時仍然運用以前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創(chuàng)新教學,這一沿襲的方式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效率降低。

(三)教學模式存在缺陷

地理學科是一門偏理性的學科,學習時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新課程改革后,由于高中地理課堂研究相對較少,不能夠很好地與新教材教學大綱結合,還是沿用以前的教課模式,雖然拿的是新課標模式教材,但實踐的教學模式卻相同。

(四)主次位置認識不清

有的教師在教授知識時帶著一種錯誤心理,認為老師的地位是超然的,即使實行新課改革,卻不在乎,以自我為主體決定每堂課的內容。

(五)評價方式單一

高中教師對于學生成績的關注度比初中時更高,換句話說,就是只關注結果不關注過程,完全忽略了新課標的要求,在評價學生時,只注重實質性的優(yōu)點而忽略了個體存在的優(yōu)勢,注重別人對于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自我評價的重要性。

二、對地理課堂的探析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教師方面的因素。一堂高效的地理課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對地理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但一堂安靜、氛圍低沉的課,對學生就是一種無形的折磨,不論是心理還是身體,都受到不同的影響。一堂高效的課堂對于學生來說甚為重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新式教材進入高中校園,帶來的是種種問題,但主要對象是學生而不是老師,老師充當的是知識的傳遞者,怎樣讓學生很好地接受,并學以致用是關鍵。教師要扮演執(zhí)行者,讓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提高學習效率。

三、如何構建地理課堂

合理選擇方法方式,對以往不同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并吸取有用的加以運用。(本文中的案例與教師口中的案例不同,它是指教學中的教案、教學體會等。)

(一)教學方法情景化

由于地理這一學科需要一定思維邏輯并清晰的情景化,但老師所舉的例子,大多使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不大,在這方面,教師要盡量言語連帶語言場景化,比如可以把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等都一一說明。

(二)探究性教學

一個好的案例對于地理學科而言,是能夠真實營造場景的,教師應該豐富學生的思維空間,而不是把數字塞滿,讓學生朝向一個正規(guī)化的方向邁進。對高效課堂的探究不僅在于此,還要對本學科進行一定的構想與理解。

(三)教學的針對性

教師在準備教學方案時,應帶著明確的目的性,把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準備充分,因為新課標改革后教學主體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而且注重的是實際教學,所以在案例的準備中應該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對有效信息進行合理化篩選。

(四)教學的吸引性

學生對于事物的好奇性是不可忽視的,所以案例的篩選要可讀性強些,在講述的方式上帶有一定語氣,這樣可以給學生營造發(fā)揮想象的空間,成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靈活性教學

高中地理這門學科的學習形式很靈活,要結合真實處境的感觸,在現實環(huán)境中感受知識的成就感。教師針對不同的問題和詞語靈活變通地加以解釋,這樣才能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課堂的高效性對于老師而言是一項艱難任務,要不斷探索課堂建設方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革,用一種創(chuàng)新的思路解決問題,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識的潛在性。

參考文獻:

[1]許忠良.淺談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14.

[2]抽奔波.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選修模塊“海洋地理”內容解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5.

[3]李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整合高中地理教材[J].地理教育,2010-5.

[4]吳作誠.談高中地理課的預習-高效地理課堂的基石[J].中學教學參考,2011-15.

第9篇:高中地理課件范文

關鍵詞 鄉(xiāng)土資源 高效 地理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67

Build Efficien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with Local Resources

LI Sifang, BAI Wenxin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irements geography teaching to combin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erms and conditions consistent learning materials, local resources applied to the import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link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lassroom migration links, help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local resources; efficient; geography class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要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學校已有地理課程資源,以及可用于課堂教學的師生自身經歷和體驗。任何學校所處環(huán)境中都有非常豐富的鄉(xiāng)土地理課程資源,基于學生對這些資源的認識,教師對其充分加工,以鄉(xiāng)土資源為主線,以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全程呈現出來,使鄉(xiāng)土資源更具有過程、方法意義和情感價值,也能使地理課堂煥發(fā)新的活力。

筆者在東莞七中實習半年期間,有感于周圍地區(qū)豐富的鄉(xiāng)土資源,所以在本文以東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鎮(zhèn)周圍地區(qū)為案例進行教學分析。

1 用鄉(xiāng)土資源導入,創(chuàng)設魅力情境

課堂導入應能激發(fā)興趣,引起學生注意并使學生進入準備狀態(tài)。用鄉(xiāng)土資源導入課堂,優(yōu)勢在于用學生生活熟悉的事例和場景,給學生造成學習心理優(yōu)勢和知識的親近感,激發(fā)學習興趣,激活學生聯想的思維,使學生盡早進入學習狀態(tài)。

利用鄉(xiāng)土資源導入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模式來制定,形式多樣:(1)利用多媒體系統(tǒng)導入:即使用音頻、視頻、文字等媒體或多媒體交互系統(tǒng)引入課堂。例如在必修二《城市的空間結構》學習中,就展示了東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鎮(zhèn)和東莞市的城市三維遙感影像圖像導入:這些城市景觀中各地的用途是什么?《不同規(guī)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中,對比東莞市和企石鎮(zhèn)在具體生活中功能差異:大型醫(yī)院治療疑難雜癥、買文具、讀市重點中學、看感冒、看時裝展等,作為在企石鎮(zhèn)生活的你分別會選擇哪里?讓這些內容更加貼近生活。(2)利用教師語言導入:即用教師豐富、深情的語言魅力渲染課堂氣氛,在不知不覺中將學生帶入教學內容設定的環(huán)境中,激起鄉(xiāng)土情感認同,這樣學生便有求知欲望。利用鄉(xiāng)土資源導入形式有詩歌朗誦、故事引入、巧設疑問等。(3)課堂活動導入:包括學生組織的簡短表演活動、游戲、實驗操作等。例如就企石鎮(zhèn)踐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各政府部門、學者、企業(yè)、居民應履行哪些責任?

2 用鄉(xiāng)土資源貫穿,呈現多樣課堂

目前地理教學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材料導入后僅僅作為導入使用,導入完成后又恢復到傳統(tǒng)教學框架中,導入材料與教學內容聯系不密切,以及導入的啟發(fā)性不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導入的材料本身與知識點結合點不多,無法擴展所致。而鄉(xiāng)土資源恰好以其科學性、靈活多樣性、案例性和探索性給地理課堂提供更豐富的材料和更寬廣的知識面,激發(fā)地理課堂別樣的生命力。

不同課堂類型下鄉(xiāng)土資源的加工方式不同,以以下幾種課型作為說明。

2.1 情境教學式課堂

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創(chuàng)。教學模式:確定教學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尋找教學內容與鄉(xiāng)土材料的切合點展開學習,師生協(xié)作學習,最后成果交流,反饋提高。

案例一:自然條件對城市的影響

師:(展示東莞市地形、氣候、河流狀況圖)結合教材,東莞市是基于怎樣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各自然條件對東莞市的發(fā)展有何影響?

生:結合文、圖列出提綱(獨學,5分鐘)

生:與同學交流補充(小組合作,5分鐘)

師:組織展示,總結(15分鐘)

2.2 專題探究模式課堂

充分調動學生能動性,全程由學生完成,教師提供輔幫助。教學模式:提出問題,收集信息,匯總展示,總結提升。

案例二:企石鎮(zhèn)農業(yè)發(fā)展之路――以基塘農業(yè)為核心的產業(yè)鏈。

提出問題:學習《中國東北地區(qū)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后,企石鎮(zhèn)如何結合自身特點發(fā)展特色農業(yè)?

收集信息:學生分四小組,ABC三組以東莞七中為出發(fā)點,分別調查走訪所劃分好的區(qū)域農業(yè)類型、作物、投入產出等信息,并登記。D組去鎮(zhèn)相關政府部門收集近年農業(yè)政策,農業(yè)經濟資料。

展示匯總:各小組就收集好的資料進行整理,討論解決農業(yè)發(fā)展問題與特色,在課堂上匯總展示。

總結提升:根據匯總內容,總結規(guī)律。

2.3 網絡自學課堂

當下學生接觸多媒體網絡資源越來越便利,鄉(xiāng)土資源以其豐富靈活的特點滿足了不同愛好的學生的追求。建設鄉(xiāng)土地理網站,既能滿足學生對家鄉(xiāng)基本知識的了解掌握,也能拿體驗異樣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還能培養(yǎng)其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情感。鄉(xiāng)土地理網站的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

案例三:企石鎮(zhèn)鄉(xiāng)土地理資源網

網絡學習中教師要摒棄放任學生的現象,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制定任務型的活動,提供網絡學習策略,以鄉(xiāng)土網站為載體,在獨學、相互協(xié)作下完成學習。

3 用鄉(xiāng)土資源遷移,實現三維目標

鄉(xiāng)土資源的學習不應僅停留在資源本身,而應讓學生通過學習實現地理學習的遷移,由個別到一般,掌握認知策略,認識學習過程,達到情感的遷移。由鄉(xiāng)土資源遷移是逆常規(guī)的途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地理現象推廣到課程要求的一般規(guī)律的學習,加深學生對規(guī)律的理解和感情的激發(fā)。

案例四:珠三角地區(qū)產業(yè)轉型之路

距離東莞七中25公里的東莞市松山湖科技園,經歷了普通工業(yè)區(qū)到東莞市示范科技園區(qū)、轉型升級引領區(qū)的歷程。

(學生了解松山湖的發(fā)展后)

師:松山湖科技園區(qū)發(fā)展的原因?

生:①一心一帶三廊三片區(qū)規(guī)劃;②國家扶持政策;③參與國際產業(yè)分工,承接國際產業(yè)技術轉移;④以科研、教育為突破口,大力發(fā)展金融、旅游、生態(tài)產業(yè)。

師:珠三角地區(qū)或其他地方與松山湖區(qū)有何相似之處?可以借鑒哪些措施?

生:……

基于鄉(xiāng)土資源的高中地理課堂,能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身邊的地理知識,創(chuàng)新地理學習方法,打開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其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從高中地理教學的角度來看,用鄉(xiāng)土資源貫穿整個課堂既改進了教學方法,也為地理教師從新的角度提高課堂效率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巴登尼瑪.鄉(xiāng)土教材編寫的幾個問題及對策思考[C].全國鄉(xiāng)土教材研討會,2008:23.